一、IP电话系统中的消回声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彭娟[1](2014)在《语音IP交换机信号处理》文中提出本文主要是通过对IP交换机的简单介绍,突显出IP交换机的优势。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IP交换机必然会有更广泛的应用,因此如何提高IP交换机的信号的质量就是一个有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主要是针对IP交换机的信号三个方面进行介绍:语音压缩、语音去噪以及回声消除。在语音压缩上,本文主要以G.729语音编码标准为例,在介绍其编解码算法的基础上,对其程序进行优化,而提高了编解码算法的性能。在语音去噪上,本文选取小波阈值去噪方法,对于小波阈值函数进行优化,从而使得去噪后的语音信号与原语音信号更加接近。在回声消除方面,本文对自适应算法进行改进,从而得到较好的回声消除效果。本文采用matlab进行仿真实验,以证明经过改进后的算法或者优化后的程序由较好的语音信号处理能力。从语音压缩、语音去噪、回声消除三个方面,提高语音通话的质量,使得远端接收方接收到的语音信号更加逼近近端发出的语音信号。
唐武泉,张永华[2](2013)在《IP媒体服务器关键功能与实现机制》文中提出IP Media Server(IP媒体服务器)是下一代网络解决方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位于网络的业务层,为各类业务提供所需的媒体资源和媒体服务。文章提出IP Media Server需要实现的关键功能,并对实现的关键技术进行分析,给出音频编码支持、回声消除、时延和抖动、放音机制、智能混音处理等技术的实现机制,有效地解决了媒体服务器开发中的技术难点。
匡小欢[3](2013)在《VoIP终端回声消除方法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通信技术的综合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发展;以公用电话交换网(PSTN: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为代表的传统电信业务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特别是数据业务的出现,给PSTN造成巨大的冲击,促使计算机中进行语音数据通信系统的产生,其采用的技术统称为VoIP (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但是,VoIP在实现通话功能中的数据压缩、编解码和网络传输等处理都会造成延时,产生回声,在回声路径大于30ms就会影响通话质量,当回声路径大于50ms基本无法继续通信。回声消除器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自适应滤波器来模拟回声路径进而将回声估计出来,从近端信号中减去模拟出来的回声以达到回声消除的目的。自适应滤波器的系数更新过程就是自适应滤波器模拟回声路径的过程。目前主要的自适应算法有LMS算法,NLMS算法,RLS算法等。本文首先对LMS算法进行理论推导,再用LMS算法和NLMS算法,RLS算法进行分析比较。由于VoIP终端的回声路径比较长,VoIP终端要完成信号的压缩、编解码、网络传输等任务,并且自适应滤波器系数函数一旦收敛就会比较稳定。所以对回声消除算法计算量的要求是尽可能的小。综上所述,选取了计算复杂度低,收敛速度一般的LMS算法。然后通过labVIEW平台对算法进行仿真,测试结果显示LMS算法回声消除的性能良好,实现较好的回声消除功能。VoIP终端选用dsPIC33F系列高性能16位数字信号控制器,具有扩展的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功能和高性能16位微控制器(MCU)的架构,是一款高性能的数字信号控制器。选用欧胜微电子公司生产的单声道编解码芯片WM8510实现语音采集播放。在MAPLAB开发环境下,将LMS回声消除算法应用到回声消除器硬件平台的实时语音通信中,通过调试使回声消除达到满意的效果,实现了语音通信质量的提高。
郝晶晶[4](2012)在《多方通话技术在救援通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IP网络开始承载越来越多的传统电信网和电视网上的业务,尤其是基于IP网络的多方通话技术的发展速度极为惊人。多方通话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和行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因此,在矿山救援通信系统中采用多方通话技术来解决事故现场、井下基地与地面指挥中心之间的实时语音通信问题,以此来提高救援水平势在必行。本文针对矿山救援通信过程中,传统的多方通话解决方案不能满足井下特殊环境要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VoIP的多方通话软件的设计方案。本研究课题来源于国家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08C26226111557)中的一项研发任务——救援通信系统中多方通话软件的设计与研发。其中,多方通话软件分别采用了S3C6410微处理器和WinCE6.0嵌入式操作系统作为其硬件和软件开发平台,在对多方通话关键技术的研究基础上,依据救援通信系统中多方通话的实际需求与设计目标,采用VS2005集成开发环境,实现了多方通话中的语音通信功能,并通过回波抵消技术来改善多方通话中的语音质量,通过语音激活检测技术和语音编解码技术降低了语音传输中对系统带宽资源的占有率,通过混音技术实现了多方同时通话功能,大大方便了各通话方之间的交流。在完成多方通话软件的开发之后,提出了相应的测试方案,搭建了测试环境,对其进行了功能和性能上的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软件能够实现多方通话的功能,并能提供良好的语音通话质量,同时也证明了它应用于矿山救援通信系统中的可行性,并具有较为广泛的适用性。
聂志霞[5](2010)在《电信网络增值业务语音融合通信开发与设计》文中指出网络上的融合主要体现为多种接入方式共用某些网络的功能实体或设备。如:交换机、固网,移动网、宽带网等多种接入方式的体现,并在接入策略和服务质量方面加以控制。融合式增值业务平台,就是构架于原通信网络接入平台的基础上,综合了通信交换技术、语音处理技术、数据管理技术及视频交互技术的融合应用,构建了一个面向多种传输渠道和实现业务管理的统一性、共享性、易用性、安全可靠性、灵活开放性的平台,是一个标准、规范、综合的增值业务通信平台。本论文正是针对上述问题,在企业中构架融合式增值业务平台,并对平台作了创新性和探索性研究。主要内容为:1.详细研究了融合式增值业务平台在企业中的可行性:能满足平滑过渡到今后新网络增值业务发展的要求,实现业务管理的统一性、共享性、易用性、安全可靠性、灵活开放性,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2.详细介绍了融合式增值业务平台所需要的各种技术及相关参数:语音合成技术与电话技术的紧密配合,促进了电话网和数据网的结合,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服务,用户可以通过计算机或电话得到Internet的服务。3.在企业中架构融合式增值业务平台:大规模交换和高速数据传输,灵活的话务员座席分布、高效的自动呼叫分配、友好交互式语音应答功能
曹跃[6](2010)在《基于AC494 Soc平台的IP电话DSP驱动程序开发》文中研究表明VoIP又称为IP电话,是一种在Internet实时传输语音的技术。尽管基于分组交换技术的Internet无法提供像传统电信网一样优质的语音通话服务,但是Internet具有成本低廉和覆盖广泛的优点,这为IP电话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网络状况的改善,时延、抖动以及丢包率高等问题已经不再成为IP电话发展的瓶颈。然而,IP电话却并没有向人们预期的那样迅速占领通话市场,其实制约IP电话普及的不再是单纯的技术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用户端设备过高的成本。SoC即片上系统,是一种将微控制器、DSP协处理器以及其它外围接口集成在一块芯片的技术,具有体积小、功耗小等优点。在相同条件下,SoC设备的价格远低于多个单独设备的价格总和,因此使用SoC替代多个单独组件将非常有利于削减产品的成本。更重要的是,SoC设计是基于IP复用技术,这能够最大限度的缩短开发时间,从而有效的降低软件开发成本。本文希望将SoC技术运用于IP电话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并将其作为解决当前问题的有效途径。文中将详细介绍在AC494 SoC平台上开发IP电话软件的方法,整个任务分为两部分:嵌入式系统移植和DSP驱动程序开发。嵌入式系统移植是嵌入式软件开发的准备阶段,通常包括移植Bootloader、移植操作系统内核以及创建文件系统。本文详细的介绍了MontaVista交叉工具链的安装方法,PSPBoot程序和Linux内核代码的修改、编译、下载和引导方法以及文件系统CRAMFS的创建方法。DSP驱动程序开发又分为两部分:开发运行在内核空间的硬件驱动程序和开发运行在用户空间的控制台命令。由于DSP属于SoC的一部分,因此开发DSP驱动程序实际是为DSP内核提供工作环境和被调用的接口,主要实现下载固件、初始化DSP以及同MIPS交换信息等功能。编写控制台命令是为用户提供了一个人机交互接口,同时为DSP驱动程序与其他程序提供交换信息的机制。此外,论文交代了当前产品有待完善的地方以及后续将要开展的工作,并且展望了IP电话未来的发展前景。
耿洁[7](2008)在《VoIP中回声消除的分析和研究》文中认为VoIP技术是利用分组交换网络来传输语音等信息的一种新的应用。并随着Internet技术的飞速发展,采用VoIP技术的IP电话是以IP为标志的网络分组化和以多媒体为目标的网络业务综合化两大主流技术融合的结果,并成为传统电信与IP网络优势互补的一个突破口。目前VoIP应用已经能够实现传统的PSTN的绝大部分功能,在这基础上对VoIP的语音通话质量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和PSTN相比,目前IP语音通讯的质量还不尽如人意,影响语音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因素之一是回声。针对VoIP通讯中的回声问题,通过使用回声消除器对回声进行处理,达到了一定的效果。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对回声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对回声消除器中的自适应滤波器模块的算法进行了分析和改进。在设计的回声消除器中,使用了混合(Hybrid)算法改进作为该模块的核心算法。经过计算机仿真测试,新的改进算法与传统的LMS和NLMS等算法相比,在收敛速度上有明显的提高。与RLS算法相比在算法复杂度方面都有明显的下降。论文首先阐述了VoIP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构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回声消除进行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分析了回声产生的原理和处理方法,最后详细研究了利用自适应算法在回声消除上的应用,提出了能兼顾收敛速度和算法复杂度的混合算法。并利用计算机仿真分析了结果,并证明了新的混合算法能有效的改进和优化了目前常用的回声消除器,在达到了有关回声消除技术要求的同时,具有更好的性能指标。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了VoIP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阐述了VoIP系统的技术特点、优势和问题。第二章主要阐述了VoIP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模型等基础知识,对VoIP采用的不同协议进行了分析比较,分析了VoIP的关键技术和实现的方法。第三章分析了VoIP中回声产生的原理和关键处理技术。分析了回声和延时间的关系以及回声和通话质量间的关系。第四章针对VoIP系统中的回声消除模块中的关键自适应算法进行深入分析,进行了LMS算法、NLMS算法和RLS算法仿真研究,并利用算法间的优缺点分析比较,提出了Hybrid的混合算法,并且进行了相关的分析比较和仿真实现分析比较,得出了优化的效果。第五章综合分析了VoIP系统的设计,建立了有效的回声消除模型和仿真分析。通过对比得出最后的结论。第六章对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阐述了论文的不足及今后论文所研究内容发展的方向。
王大永[8](2006)在《VoIP语音网关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近年来,Internet得到了飞速发展和普及应用,而作为其核心技术的IP协议体系在数据网络架构中的统治地位已得到了广泛认同。同时,随着基于IP技术上各种应用技术的提出,尤其是VoIP技术的提出,使得数据网络通信逐渐的融入了传统的话音业务领域。VoIP即Voice over IP,它是利用IP网络实现语音通信的一种先进通信手段,是一种完全基于IP网络的语音传输技术。它通过语音网关,软交换平台、网守、各种支持平台等设备将模拟信号数字化,然后将数据压缩成数据包,通过IP网络传输到语音的目的地址。目的地址接收到数据包后,将数据重组,解压缩后再还原成模拟信号,从而完成一次语音的通信过程。随着VoIP技术的不断成熟,使得用Internet连接代替传统的电话线进行语音通话成为可能。 VoIP网络主要由网关、网守、支持系统以及电话网和IP网络等几部分构成。VoIP语音网关属于VoIP网络终端设备,就其技术实现方法有基于PC的、有基于硬件Phone的,目前市场上的多数产品是基于PC的。本文设计的是基于H.323协议的VoIP终端,它是一种基于硬件Phone的嵌入式典型系统,可以实现电话与电话之间的实时语音通信。在IP电话网络中,语音网关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能够实现PSTN网到IP网的数据格式的转换,以及信令和协议的转换,故其发挥着将Internet网络与公用电话网络连接起来的桥梁作用。它的模拟语音接口,既可以连接企业小交换机,也可以连接电话机或传真机。它的以太网接口接入IP网络,提供实时的高质量的基于IP网络传输的语音服务。 本文详细论述了如何设计和实现VoIP语音网关。在论文的开始部分对VoIP技术进行介绍。首先简要介绍了VoIP语音网关产生的目的和意义及技术的国内外现状与发展,同时阐述了VoIP系统所用的基本原理和各种协议以及语音网关中所涉及的关键技术。之后通过对目前存在的几种网关设计方案进行比较提出了基于专用语音处理器+专用网络处理器的语音网关的设计方案,进而详细论述了基于ARM网络处理器S3C4510B的具体实现方法。论文最后详细介绍了VoIP语音网关硬件电路的具体设计和和基于嵌入式操作系统VxWorks的软件程序设计,最后对网关进行了系统测试和结果分析。
严剑[9](2006)在《集成GSM模块的语音网关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光通信技术和数字传输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通信网中的带宽和服务质量问题已经不再成为瓶颈,从而促使Internet上的各种业务向着宽带和实时的趋势发展。作为典型的实时IP业务,VoIP(Voice over IP)技术在这种背景下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与长足的发展。它使用Internet连接代替传统的电话线进行语音通话,可以利用IP网络作为传输载体实现计算机一计算机、普通电话一普通电话以及计算机—普通电话之间,甚至是包含GSM/CDMA移动电话等通信终端的实时语音通信。VoIP网关是VoIP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利用VoIP网关可以为各种接入用户提供廉价的VoIP应用和VoIP基础上的多样化的增值服务。VoIP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是信令技术。目前最为广泛应用的两种VoIP信令协议是H.323和SIP。H.323是目前VoIP信令的主流,但是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协议以其实现简单、可扩展性好等优点,被越来越多的VoIP网关选择为提供建立会话功能的信令协议。由于不同网关物理接入媒介的不同,在VoIP网关中使用具有通用性的SIP协议栈及SIP协议扩展具有深刻的意义和实用价值。 本文在深入分析了VoIP业务的前景和当前主流的VoIP信令协议的基础上,考虑到传统的语音网关只是涉及PSTN和Internet两部分,而忽视了移动网络,因此选择了基于SIP协议的集成GSM模块的语音网关为研究方向,文章阐述了SIP协议的层次架构和网络体系,对所设计的语音网关的硬件体系结构,系统功能做了描述,其中着重介绍了GSM模块,VOIP模块,PBX模块,然后介绍了语音网关的软件架构,对如何实现智能路由进行详细分析,最后给出了该网关设备在局域网和公网上的测试方案,并测试了网关功能中的几个子项目,包括SIP服务器注册和基本的通话流程,结果证明,该网关工作效果较好。
吴德本,张旭东[10](2004)在《VoIP综述(下)》文中指出2.4 IP电话的关键技术 VoIP的关键技术包括:IP电话的有关标准和协议、编码技术、QoS保障技术、通信的安全性、可靠性、服务计费、业务运营支持系统等。2.4.1 IP电话的有关标准和协议 在传统电话系统中,一次通话从建立系统连接到拆除连接都需要一定的信令来配合完成。同样,在IP
二、IP电话系统中的消回声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P电话系统中的消回声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语音IP交换机信号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IP交换机的简介 |
1.2 IP交换机的信号处理的意义 |
1.3 概要 |
1.4 论文的结构 |
第二章 语音压缩 |
2.1 语音压缩背景 |
2.2 语音编码的介绍 |
2.2.1 语音编码的分类 |
2.2.2 语音编码标准 |
2.3 不同语音编码的性能分析与比较 |
2.3.1 编码质量 |
2.3.2 编解码复杂度 |
2.3.3 抗误码性能 |
2.3.4 编解码时延 |
2.4 G.729编码器原理 |
2.4.1 编码算法 |
2.4.2 解码算法 |
2.4.3 仿真实现 |
第三章 语音去噪 |
3.1 语音去噪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3.2 语音去噪基本原理 |
3.3 基于小波阈值法语音去噪 |
3.3.1 小波分析的理论基础 |
3.3.2 语音去噪小波参数选择 |
3.3.3 小波阈值法语音去噪的具体步骤 |
3.3.4 实验仿真及其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回声消除 |
4.1 回声消除的背景介绍 |
4.2 VOIP中回声的特点 |
4.2.1 回声源较复杂 |
4.2.2 回声路径的延迟大 |
4.2.3 回声路径的延迟抖动大 |
4.3 回声消除技术的原理 |
4.3.1 IP语音通讯环境下的消除回声的技术 |
4.3.2 回声消除器的介绍 |
4.4 算法分析与仿真 |
4.4.1 基于NLMS算法改进 |
4.4.2 算法仿真与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IP媒体服务器关键功能与实现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媒体服务器关键功能 |
1) 放音和录音 |
2) 支持不同的音频编码格式 |
3) DTMF Tone检测和发送 |
4) 语音会议 |
5) 视频会议 |
6) IVR |
7) TTS (文本语音转换) 功能 |
2 技术难点与实现机制 |
2.1 各种音频编码支持 |
2.2 回声消除 |
2.3 时延和抖动 |
2.4 会议中放音机制 |
2.5 教练功能实现机制 |
2.6 N-loudest智能混音处理技术 |
2.7 IP Media Server的堆叠使用 |
3 结束语 |
(3)VoIP终端回声消除方法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状况与发展趋势 |
1.2.1 VoIP的发展 |
1.2.2 回声消除的发展 |
1.3 课题来源和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VOIP电话的相关基础理论 |
2.1 VoIP电话基本传输原理 |
2.2 语音信号处理 |
2.3 VoIP的实现方法 |
2.3.1 IP电话网络传输协议 |
2.3.2 实时传输协议 |
2.3.3 H.323协议 |
2.3.4 H.323协议与SIP协议对比 |
2.3.5 SIP协议 |
2.4 回声消除技术 |
2.4.1 回声产生的原理 |
2.4.2 回声消除的方法 |
2.4.3 回声消除器的基本结构 |
2.5 自适应滤波器的类型 |
2.5.1 自适应IIR滤波器的结构 |
2.5.2 自适应FIR滤波器的结构 |
2.5.3 滤波器结构的选择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回声消除算法的的研究 |
3.1 自适应算法理论基础及推导 |
3.1.1 线性最优滤波 |
3.1.2 维纳滤波的实现 |
3.1.3 最陡下降法实现 |
3.1.4 最小均方算法 |
3.2 LMS算法和其它算法的比较 |
3.2.1 NLMS算法 |
3.2.2 RLS算法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适应算法的仿真分析 |
4.1 仿真平台介绍 |
4.2 自适应算法仿真程序的设计 |
4.2.1 算法实现的流程图 |
4.2.2 LabVIEW环境下自适应滤波器的程序设计 |
4.2.3 LabVIEW环境下自适应滤波器的前面板设计 |
4.3 仿真分析 |
4.3.1 仿真自适应算法性能 |
4.3.2 参数对自适应性能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VOIP终端回声消除的实现 |
5.1 VoIP终端总体介绍 |
5.1.1 dsPIC33F处理芯片 |
5.1.2 语音处理芯片 |
5.1.3 其他模块部分 |
5.2 VoIP终端回声消除的软件实现 |
5.2.1 软件开发环境 |
5.2.2 VoIP终端回声消除系统的软件架构 |
5.2.3 自适应滤波算法的软件编程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
6.1 实验环境介绍 |
6.2 LMS算法的主要性能指标仿真与分析 |
6.3 LMS算法的回声衰减增益 |
6.3.1 回声衰减增益的定义 |
6.3.2 回声衰减增益的仿真 |
6.4 算法的实际性能分析 |
6.5 回声消除算法的展望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整体电路原理图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4)多方通话技术在救援通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
2 多方通话技术 |
2.1 VoIP 技术 |
2.1.1 VoIP 技术的原理 |
2.1.2 VoIP 的关键技术 |
2.2 混音技术 |
2.3 多方通话中的服务质量 |
2.4 本章小结 |
3 救援通信系统中多方通话方案设计 |
3.1 需求与目标 |
3.2 方案设计 |
3.2.1 多方通话硬件平台简介 |
3.2.2 嵌入式操作系统选型和开发流程 |
3.2.3 多方通话软件设计方案 |
3.3 本章小结 |
4 救援通信系统中多方通话的软件实现 |
4.1 多方通话中算法的研究与实现 |
4.1.1 回波抵消算法的实现 |
4.1.2 语音激活检测算法的实现 |
4.1.3 混音算法的实现 |
4.2 语音编解码的实现 |
4.3 语音通信的实时处理 |
4.3.1 缓冲区的设计 |
4.3.2 系统的延迟及抖动 |
4.4 语音的传输 |
4.5 语音输入输出的实现 |
4.5.1 语音输入的实现 |
4.5.2 语音输出的实现 |
4.6 本章小结 |
5 救援通信系统的多方通话测试 |
5.1 测试方案 |
5.2 测试过程及结果 |
5.2.1 软件测试过程 |
5.2.2 多方通话软件语音质量的测试 |
5.2.3 多方通话软件音频压缩解压缩性能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本文总结 |
6.2 课题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电信网络增值业务语音融合通信开发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1.1 概述 |
1.1.1 融合通信技术的介绍 |
1.1.2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1.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向 |
第二章 技术介绍 |
2.1 协议技术 |
2.1.1 H.323协议族 |
2.1.2 SIP协议族 |
2.1.3 SIP与H323的区别 |
2.2 媒体传输及处理技术 |
2.2.1 RTP/RTCP |
2.2.2 语音视频通信质量相关技术 |
2.3 信令技术 |
2.3.1 PRI |
2.3.2 PRI和OSI参考模型 |
2.3.3 FXO/FXS/E&M |
2.4 认证计费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与系统框架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1.1 系统需求 |
3.1.2 功能分析 |
3.1.3 需求实例分析 |
3.2 系统框架 |
3.2.1 系统网络结构图 |
3.2.2 系统功能框架 |
3.2.3 系统建设方案 |
3.2.4 系统建设目标 |
第四章 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设计 |
4.1.1 设计理念 |
4.1.2 系统支持 |
4.1.3 系统前端 |
4.1.4 系统后端 |
4.2 系统实现 |
4.2.1 系统实现 |
4.2.2 系统功能 |
4.2.2.1 功能描述 |
4.2.2.2 功能实现 |
4.3 系统接口与安全 |
4.3.1 系统接口 |
4.3.2 系统安全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基于AC494 Soc平台的IP电话DSP驱动程序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IP电话概述 |
1.2.1 IP电话工作原理 |
1.2.2 IP电话相关技术 |
1.2.3 IP电话发展现状 |
1.3 嵌入式系统概述 |
1.3.1 什么是嵌入式系统 |
1.3.2 嵌入式系统特征 |
1.3.3 嵌入式系统的开发 |
1.3.4 嵌入式系统研究现状 |
1.4 任务描述及论文安排 |
1.4.1 任务描述 |
1.4.2 论文安排 |
第二章 硬件平台描述 |
2.1 经典的IP电话架构 |
2.2 AC494 SoC平台 |
2.2.1 MIPS32 4KEc微处理器 |
2.2.2 AC494 DSP协处理器 |
2.2.3 通信接口 |
2.2.4 其他片上设备 |
2.3 存储设备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软件系统介绍 |
3.1 软件层次结构 |
3.1.1 硬件驱动程序 |
3.1.2 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 |
3.1.3 SIP协议 |
3.2 嵌入式软件开发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嵌入式系统移植 |
4.1 嵌入式系统移植的意义 |
4.2 搭建交叉开发环境 |
4.3 移植Bootloader程序 |
4.3.1 获取Bootloader源代码 |
4.3.2 修改PSP_Boot源代码 |
4.3.3 编译并下载Bootloader代码 |
4.4 移植Linux内核 |
4.4.1 配置Linux内核 |
4.4.2 编译Linux内核 |
4.4.3 下载并引导内核 |
4.5 创建CRAMFS文件系统 |
4.5.1 选择文件系统 |
4.5.2 创建并下载CRAMFS镜像 |
4.6 主板启动过程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DSP驱动程序开发 |
5.1 开发嵌入式驱动程序的意义 |
5.2 DSP驱动程序的功能 |
5.3 DSP驱动程序的结构 |
5.4 开发运行在内核空间的驱动程序 |
5.4.1 嵌入式驱动程序开发方法 |
5.4.2 定义与地址转换相关的宏 |
5.4.3 定义读写DSP硬件的函数 |
5.4.4 定义DSP与MIPS控制器通信机制 |
5.4.5 DSP初始化操作 |
5.5 编写Linux设备驱动模块 |
5.5.1 file_operations结构 |
5.5.2 注册驱动模块 |
5.5.3 编写添加和卸载模块的函数 |
5.5.4 编译DSP驱动模块 |
5.6 开发运行在用户空间的应用程序 |
5.6.1 IP电话内部软件之间的关系 |
5.6.2 dspcmd命令 |
5.6.3 iphone命令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目标 |
6.2 搭建测试环境 |
6.3 测试嵌入式工作环境 |
6.4 测试DSP驱动程序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IP电话终端Linux操作系统启动信息 |
致谢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7)VoIP中回声消除的分析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 |
1.2.1 VoIP的历史和发展 |
1.2.2 VoIP的特点 |
1.3 VoIP系统中回声消除技术的研究意义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VoIP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 |
2.1 VoIP基本结构分析 |
2.1.1 VoIP电话网络的结构 |
2.1.2 网关(GateWay) |
2.1.3 关守(GateKeeper) |
2.1.4 支持系统 |
2.2 VoIP系统基本协议 |
2.2.1 H.323协议 |
2.2.2 SIP协议 |
2.2.3 H.323和SIP协议的比较 |
2.3 VoIP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关键技术 |
2.3.1 传输时延和抖动 |
2.3.2 语音压缩编码技术,编/解码及组包时延 |
2.3.3 静音压缩技术和噪声 |
2.3.4 回声和回声消除 |
2.4本章小结 |
第三章 VoIP系统中回声消除基本原理 |
3.1 VoIP系统中回声消除技术背景分析 |
3.1.1 VoIP系统中的回声特点 |
3.1.2 国际上对回声问题的解决方案 |
3.2 VoIP中主要的回声分析 |
3.2.1 电学回声 |
3.2.2 声学回声 |
3.3 VoIP中回声对服务质量影响的分析 |
3.3.1 回声响度 |
3.3.2 回声妨碍率 |
3.4 回声消除技术的原理 |
3.4.1 IP语音通讯环境下的回声消除技术 |
3.4.2 回声消除器的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回声消除中自适应算法分析和改进 |
4.1 维纳滤波器理论 |
4.1.1 线性最优滤波 |
4.1.2 误差性能曲面 |
4.2 最速下降算法 |
4.3 最小均方算法 |
4.4 LMS算法的改进算法NLMS |
4.5 RLS算法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VoIP中的回声消除系统设计和分析 |
5.1 VoIP系统中回声消除器设计 |
5.1.1 自适应控制的回声消除器设计 |
5.1.2 基于VoIP系统的自适应回声消除器设计 |
5.1.3 仿真实验环境 |
5.2 自适应算法的性能分析 |
5.2.1 LMS算法的主要性能指标分析 |
5.2.2 NLMS算法的主要性能指标分析 |
5.2.3 RLS算法的主要性能指标分析 |
5.3 混合算法的原理分析 |
5.3.1 算法分析与改进策略 |
5.3.2 混合算法(Hybrid)结构分析 |
5.3.3 优化后的混合算法回声消除性能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VoIP系统中回声消除算法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论文和参加的工作 |
附录B 论文中的部分仿真程序 |
(8)VoIP语音网关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 本文的课题来源与内容结构 |
第2章 VoIP语音网关原理与技术 |
2.1 VOIP简介 |
2.1.1 VoIP的通信原理 |
2.1.2 VoIP的系统组成 |
2.2 VoIP的协议体系 |
2.3 H.323协议 |
2.4 TCP/IP协议 |
2.4.1 TCP/IP的体系结构 |
2.4.2 IP的协议 |
2.4.3 TCP协议 |
2.4.4 UDP协议 |
2.5 RTP/RTCP协议 |
2.5.1 RTP协议 |
2.5.2 RTCP协议 |
第3章 VoIP语音网关的关键技术 |
3.1 数字语音技术 |
3.1.1 语音的数字化 |
3.1.2 语音编解码与压缩技术 |
3.2 分组语音技术 |
3.2.1 抖动处理技术 |
3.2.2 丢包补偿技术 |
3.2.3 回声消除技术 |
3.3 静音检测技术 |
第4章 VoIP语音网关方案设计 |
4.1 IP电话三种通话方式 |
4.1.1 PC-PC方式 |
4.1.2 PC-Phone方式 |
4.1.3 Phone-Phone方式 |
4.2 语音网关的方案分析 |
4.2.1 DSP+ARM+PHY+MAC |
4.2.2 DSP+MAC+MAC |
4.2.3 DSP+PHY+PHY |
4.2.4 专用DSP+ARM+PHY+MAC |
第5章 VoIP语音网关硬件电路设计 |
5.1 硬件电路总体设计 |
5.2 主控制单元 |
5.3 语音处理电路设计 |
5.3.1 SLIC和CODEC电路 |
5.3.2 控制及数据转换电路 |
5.4 存储器电路设计 |
5.4.1 S3C4510B与SDRAM连接电路 |
5.4.2 AC488-C与SRAM连接电路 |
5.5 网络接口模块设计 |
5.6 PCB布板设计 |
5.6.1 PCB设计的一般原则 |
5.6.2 PCB电路抗干扰措施 |
第6章 VoIP语音网关的软件设计 |
6.1 软件体系结构 |
6.2 BSP启动原理 |
6.3 中断处理程序 |
6.4 语音编解码程序 |
6.5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
6.5.1 语音信号的传输以及处理测试 |
6.5.2 语音网关功能测试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工作总结 |
7.2 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集成GSM模块的语音网关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 论文结构 |
第2章 SIP协议及VOIP概述 |
2.1 SIP协议概述 |
2.1.1 SIP协议描述 |
2.1.2 SIP协议的组件 |
2.1.3 SIP协议的消息 |
2.2 SIP协议应用分析 |
2.2.1 下一代网络多媒体通信协议 |
2.2.2 SIP协议与H.323协议的比较 |
2.2.3 SIP协议在家庭语音网关中应用研究 |
2.3 VoIP概述 |
2.3.1 VoIP的含义 |
2.3.2 VoIP的原理 |
2.3.3 VoIP的系统组成 |
2.3.4 VoIP的关键技术 |
第3章 语音网关及硬件介绍 |
3.1 语音网关系统概述 |
3.2 语音网关整体硬件结构 |
3.2.1 GSM模块 |
3.2.2 PBX模块 |
3.2.3 VoIP模块 |
3.2.4 Router模块 |
第4章 语言网关软件设计 |
4.1 语音网关软件系统方案 |
4.2 mclinux在网关系统中的应用 |
4.3 Radivision SIP/SDP协议栈 |
4.3.1 SIP Toolkit架构 |
4.3.2 sIP Toolkit API |
4.4 路由策略设计 |
4.4.1 网关软件模块关系 |
4.4.2 GSM呼叫流程 |
4.4.3 Dial plan设计 |
第5章 语言网关系统测试 |
5.1 Prolab简介 |
5.1.1 Prolab系统结构 |
5.1.2 Profab的脚本语言 |
5.2 测试计划 |
5.2.1 测试环境描述 |
5.2.2 测试用例介绍 |
5.3 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和参与项目 |
四、IP电话系统中的消回声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语音IP交换机信号处理[D]. 彭娟. 北京邮电大学, 2014(04)
- [2]IP媒体服务器关键功能与实现机制[J]. 唐武泉,张永华. 电信快报, 2013(09)
- [3]VoIP终端回声消除方法的研究与实现[D]. 匡小欢. 福州大学, 2013(09)
- [4]多方通话技术在救援通信中的应用研究[D]. 郝晶晶. 西安科技大学, 2012(02)
- [5]电信网络增值业务语音融合通信开发与设计[D]. 聂志霞.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5)
- [6]基于AC494 Soc平台的IP电话DSP驱动程序开发[D]. 曹跃.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3)
- [7]VoIP中回声消除的分析和研究[D]. 耿洁. 昆明理工大学, 2008(09)
- [8]VoIP语音网关设计与实现[D]. 王大永. 武汉理工大学, 2006(08)
- [9]集成GSM模块的语音网关设计[D]. 严剑. 武汉理工大学, 2006(08)
- [10]VoIP综述(下)[J]. 吴德本,张旭东. 有线电视技术, 20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