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体皮肤细胞种植在中药换药创面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杨波[1](2021)在《自体点柱状微粒皮种植在难愈性创面治疗上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本实验主要研究自体点柱状微粒皮种植技术与传统扩创取皮植皮治疗技术在治疗难愈性创面上的临床疗效差异,比较哪一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更好,不但可以减少住院治疗时间,而且可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加快创面愈合,尽早出院。同时为自体点柱状微粒皮种植术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充分有力的临床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烧伤整形科所接诊的难愈性创面患者共80例,根据手术治疗方式不同分为:点柱状微粒皮种植组(PCMSG)与常规治疗组(CG),每组各有40例患者,记录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创面面积等),向患者说明病情及手术治疗方式,并签署手术及相关辅助检查治疗知情同意书。PCMSG给予清创和自体点柱状微粒皮种植术治疗,CG给予清创和取皮植皮术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创面完全愈合的时间、住院天数、创面愈合率、首次清创距手术时间的间隔、换药的次数,并得出可靠的数据,应用统计学件软件SPSS25.0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点柱状微粒皮种植组(PCMSG)与常规治疗组(CG)的一般情况比较PCMSG:男性22例,女性18例:CG:男性26例,女性14例;PCMSG的年龄平均值为(51.50±7.36)岁,CG患者的年龄平均值为(49.01±6.80)岁;PCMSG的创面面积为(43.24±12.17)(㎝2),CG的创面面积为(40.99±11.48)(㎝2);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男/女)、年龄(岁)、创面面积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基础资料都符合统计学的要求。2、PCMSG与CG在治疗后创面完全愈合的时间、首次清创距手术治疗时间的比较PCMSG的创面完全愈合的时间为(16.65±3.12)天,CG的创面完全愈合的时间为(20.14±2.97)天,PCMSG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CG,两组之间在愈合时·间上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MSG的首次清创与手术时间的间隔为(8.71±2.39)天,CG的首次清创与手术的间隔为(8.32±2.80)天,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PCMSG与CG患者的住院时间、创面换药次数的比较PCMSG的住院时间为(24.35±3.49)天,CG的住院时间为(30.16±5.74)天,二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MSG的换药次数为(9.90±1.27)天,CG的换药次数为(15.42±3.51)次,二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PCMSG与CG的创面愈合率的比较PCMSG创面愈合率为95%,CG的创面愈合率为70%,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07,P=0.004)。结论:1、自体点柱状微粒皮种植术可以显着缩短创面的愈合时间。2、自体点柱状微粒皮种植术显着缩短患者的住院天数且减少创面换药次数,使患者能够早日康复。3、自体点柱状微粒皮种植术显着提高患者创面的愈合率。
刘鹏[2](2021)在《MEBT/MEBO联合自体微粒皮种植在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修复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探讨烧伤创疡再生医疗技术(MEBT/MEBO)联合自体微粒皮种植在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安阳市肿瘤医院收治的98例女性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治疗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9例,研究组患者行MEBT/MEBO联合自体微粒皮种植治疗,对照组患者行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bFGF)联合自体微粒皮种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创面组织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表皮生长因子(EGF)水平变化情况以及临床疗效和创面愈合时间。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创面组织内VEGF及EGF水平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且各时间点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第3天:t=2.716、2.187,P=0.008、0.031;治疗第7天:t=2.138、2.624,P=0.035、0.010);治疗5周后,研究组患者中痊愈28例、显效14例、有效7例,明显优于对照组的痊愈15例、显效18例、有效12例、无效4例(Z=-3.068,P=0.002);研究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为(31.34±14.67) d,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38.89±15.44) d (t=2.481,P=0.015)。结论与rh-bFGF联合自体微粒皮种植相比,MEBT/MEBO联合自体微粒皮种植可明显提高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患者创面组织内VEGF、EGF的表达水平,促进创面愈合,缩短创面愈合时间,疗效显着。
姚智华,彭敏,魏通坤,孔超,常东方[3](2020)在《自体小柱形复合皮散布式种植治疗背部深度烧伤1例报道》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自体小柱形复合皮散布式种植治疗1例背部深度烧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局部麻醉下在背部深度烧伤创面以2cm间距散布式环形钻孔,去除孔内坏死组织形成皮坑,在坑内种植2mm直径的自体小柱形复合皮,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结果患者背部深Ⅱ度烧伤创面种植的自体小柱形复合皮全部存活,换药44d愈合;背部Ⅲ度烧伤创面种植的自体小柱形复合皮小部分存活,换药60d愈合。结论中小面积的深Ⅱ度烧伤创面可以采用自体小柱形复合皮散布式种植的方式修复,Ⅲ度烧伤创面采用自体小柱形复合皮散布式种植效果不佳。
刘聪[4](2020)在《MEBT/MEBO治疗低温热源性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皮肤再生医疗技术(MEBT/MEBO)治疗低温热源性烧伤创面的临床疗效。从创面局部症状积分、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时间、创面细菌检出率进行对比观察,探讨其治疗本病的优势。方法:临床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0例低温热源性烧伤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5例,实际完成观察的病例治疗组24例,对照组23例。两组患者均予以手术清创,治疗组予以皮肤再生医疗技术(MEBT/MEBO)处理创面,对照组予以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处理创面,疗程7天,共观察四个疗程。观察时间点为治疗前、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治疗第21天、治疗第28天。通过对比两组创面治疗前后局部症状积分、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时间、创面分泌物细菌检出率,得出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创面治疗结束后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例数17,显效例数3,有效例数2,无效例数2,脱落病例1,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痊愈例数16,显效例数2,有效例数2,无效例数3,脱落例数2,总有效率86.96%。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创面局部症状总积分比较,组间比较,治疗前、治疗第7天、第28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4天,治疗组局部症状总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内比较,两组创面治疗后局部症状总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项比较,治疗第7天,治疗组创面渗液、腐肉积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创面肉芽、面积、疼痛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4天,治疗组创面腐肉、肉芽、面积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渗液、疼痛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8天,两组创面渗液、腐肉、肉芽、面积、疼痛积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创面愈合率比较分析,组间比较,治疗第7天、第14天、第28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创面愈合时间比较分析,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创面细菌检出率比较,组间比较,治疗前、治疗第7天、第14天、第21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皮肤再生医疗技术(MEBT/MEBO)与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在提高创面愈合率、缩短创面愈合时间疗效相当,治疗期间均能减轻创面局部症状,无不良反应,可操作性强,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加以推广应用。
韩心怡[5](2020)在《中西医结合一体化诊疗模式治疗手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调查过去2年间我科连续收治的手部深度烧伤后应用中西医结合一体化诊疗模式与传统诊疗模式的临床患者的临床资料,从而比较不同的诊疗模式在创面愈合时间、瘢痕生长情况、手指关节总主动活动度(Total Angle of Motion,TAM)及Carroll上肢功能评定测试的差异。判断中西医结合一体化诊疗模式的治疗效果是否优于传统诊疗模式,为手深度烧伤患者在选择诊疗模式时提供一定的临床参考与建议。方法:本课题包含2组研究,分别为研究1与研究2。研究1中,患者分为治疗组1与对照组1,手部受试创面烧伤深度为深Ⅱ度偏浅创面,创面治疗采用非手术治疗;研究2中,患者分为治疗组2与对照组2,手部受试创面烧伤深度为深Ⅱ度偏深创面及Ⅲ度创面,创面治疗采用手术治疗。治疗组1与治疗组2的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一体化诊疗模式;对照组1与对照组2的患者应用传统诊疗模式。两组研究分别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2月在无锡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烧伤科住院治疗的手部深度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1与对照组2的患者创面行常规治疗,术后接受常规康复训练。与此同时,对于治疗组1与治疗组2的患者,我科根据这些患者病情及病程的不同阶段,遵循中医整体观的理念,以早期应激救治、保护脏器功能为切入点,创面治疗为重点,将综合性康复治疗贯穿于诊疗全过程,针对创面封闭、瘢痕防治、功能恢复采用积极有效的创面覆盖治疗、综合运动治疗、物理因子治疗、心理治疗、加压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法。记录患者创面愈合时间,于治疗后6个月,依照温哥华瘢痕评分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手指关节总主动活动度评分及Carroll上肢功能评定测试对患者手部创面瘢痕生长情况及手指关节活动度及手部整体功能进行评价。采用统计学分析方法,评价两种诊疗模式的治疗效果。结果: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共有80名患者参与试验治疗,其中对照组1(A组)20人,治疗组1(B组)20人,对照组2(C组)20人,治疗组2(D组)20人。研究1中A组患者男11例,女9例,B组患者男13例,女7例,C组患者男8例,女12例,D组患者男10例,女10例,研究1与2中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手部烧伤面积、烧伤总面积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创面愈合时间的比较对照组1(A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为(20.05±1.791)天,治疗组1(B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为(15.25±1.743)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88,P<0.01)。对照组2(C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为(30.35±3.265)天,治疗组2(D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为(22.25±3.35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39,P<0.01)。2.瘢痕生长情况的比较对照组1(A组)患者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为(6.45±1.395)分,治疗组1(B组)患者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为(3.55±1.09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04,P<0.01)。对照组2(C组)患者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为(8.05±1.191)分,治疗组2(D组)患者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为(6.15± 1.1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61,P<0.01)。3.手指关节总主动活动度的比较对照组1(A组)患者手指关节总主动活动度分级评分为(2.45±0.510)分,治疗组1(B组)患者手指关节总主动活动度分级评分为(3.30±0.65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69,P<0.01)。对照组2(C组)患者手指关节总主动活动度分级评分为(1.95±0.605)分,治疗组2(D组)患者手指关节总主动活动度分级评分为(3.15±0.7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92,P<0.01)。4.手部整体功能的比较对照组1(A组)与治疗组1(B组),两组患者手部整体功能评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59,P=0.014)。对照组2(C组)与治疗组2(D组),两组患者手部整体功能评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43,P=0.041)。结论:中西医结合一体化诊疗模式在治疗手部深度烧伤创面的治疗效果优于传统诊疗模式。中西医结合一体化诊疗模式的应用相较于传统诊疗模式能使创面愈合时间减少、创面瘢痕增生减轻,关节活动度增加,手部整体功能改善,是一种值得在临床推广的诊疗模式。
高绍博[6](2020)在《燥湿愈瘘汤对湿毒内蕴型高位肛瘘创面早期干预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通过观察燥湿愈瘘汤对湿毒内蕴型高位肛瘘创面早期干预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探究导师运用中医药进行肛瘘术后创面管理的临床经验。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19年1 1月全国中医肛肠医疗中心南京市中医院肛肠科收治的60例高位肛瘘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行肛瘘切开挂线术治疗,术后对照组应用抗生素及常规院内制剂熏洗换药处理创面,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服燥湿愈瘘汤。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湿毒内蕴证证证候总积分变化,术后第2、7、14、21天观察记录创面纵径缩小率、创面表面积缩小率、创面分泌物量、肉芽色泽、肉芽致密程度、术后疼痛评分等指标,记录不良事件发生率,在术后第21天评价总体疗效,并随访记录痊愈时间。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性别、年龄、初始创面纵径和表面积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术前、术后第2天湿毒内蕴证证候总积分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后第7天、第14天、第21天两组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两组创面纵径缩小率和表面积缩小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术后第14天、第21天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2天、第7天创面分泌物、创面肉芽致密度、创面肉芽色泽、术后疼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第14天、第21天对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周后综合评价两组疗效,试验组有效率为97%,对照组为87%;试验组不良事件率为10%,对照组为6.7%,分析两组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均未发生严重影响研究进展的不良事件;最终试验组痊愈平均时间为87.7±3.9天,而对照组为91.4±8.5天,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燥湿愈瘘汤明显改善湿毒蕴结型高位肛瘘患者术后的临床症状,促进新生肉芽组织正常生长,减轻疼痛,缩短愈合周期,安全有效。
吕振木[7](2019)在《人工真皮皮耐克(Pelnac)在治疗创伤骨科复杂创面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人工真皮皮耐克(Pelnac)在治疗创伤骨科复杂创面的临床应用目的:探讨人工真皮(皮耐克愈敷料)在创伤骨科复杂创面愈合的应用,评估其对术后结果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为前瞻性研究。从2013年3月开始,截止到2017年5月,我科共治疗足踝部皮肤软组织大面积缺损患者16例,前臂和手部皮肤软组织大面积缺损患者13例,手腕或前臂脱套伤15例,以及手部脱套伤后采用传统皮片移植术后失败后采用人工真皮皮耐克再修复1例。前三种皮肤软组织损伤创面以及脱套伤移植术后失败者再清创后的创面均伴有骨/肌腱外露。彻底清创后采用皮耐克人工真皮覆盖缝合,VSD负压封闭引流7-10天,1-2周后行自体刃厚皮片移植,严重者VSD二次负压封闭引流。脱套伤者采用一期手术(皮耐克和VSD)重建修复组织缺损。术后对皮片存活情况、外观效果、手术区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以及累及或邻近关节的功能恢复情况、患者总体满意度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结果:对于足踝部创面来说,13/16例患者移植的皮片能够完全抓附于创面,成功率为81.3%。患者对手术区外观总体满意率为76.5%,VSS伤疤评分为2.2±2.1,代表了中上等水平。超过85%的患者自认为手术区神经功能恢复接近正常。踝关节屈伸度平均为48.5±4.8°(范围:35–62°),15例患者对踝关节功能恢复较为满意。对于前臂和手部复杂创面来说,移植的皮片完全成活率为84%,并未发现感染、血清肿、水疱等并发症;患者外观满意率为75%;VSS伤疤评分为2.9分,54%的患者认为手术区的皮肤神经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平均的DASH得分为27.2分,大部分患者能够获得进行日常活动的能力。对于手腕或前臂脱套伤而言,人工真皮的抓附率在87-100%,患者对外观的主观满意率为72%,VSS评分为2.1,13(87%)例患者报道其神经功能恢复接近正常,平均的DASH得分为21.2,14(93%)例患者能够获得满意的日常活动能力。脱套伤采用传统方法修复失败后采用人工真皮再修复的病例报道中,该患者在最后一次随访中获得了满意的效果,包括伤疤质量、外观效果以及日常活动能力。结论:人工真皮皮耐克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促进创面愈合的能力,与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联合使用可大大提高临床效果,可作为创伤骨科大面积组织缺损伴骨/肌腱外露者的替代选择。第二部分无末端胶原促进体外培养的胸主动脉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及官腔形成的实验研究目的:探讨无末端胶原生物材料是否可促进体外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及血管生成,为临床开展人工真皮皮耐克(Pelnac)治疗创伤骨科复杂创面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实验大鼠经甲醛溶液麻醉后,在超净台无菌条件下,对大鼠暴露的胸主动脉进行解剖切除,放入预装D-Hanks液(高压灭菌)的培养皿中,将血及周围结缔组织去除后,转移到另一个盛有无菌D-Hanks液的培养皿,再次去除周围纤维结缔组织,而后轻轻剖开胸主动脉,将胸主动脉彻底剪碎至1mm×1mm大小,并均匀种植于50ml培养皿内,使得组织块保持一定间隙,继而轻轻加入4-5ml含10%胎牛血清的DMEM细胞培养基,同时使培养基没过各个组织块,而后放置于CO2培养箱(37℃,5%CO2)培养5天换液,之后每2-3天更换培养基一次。经过10天的培养,原代细胞将占据培养皿面积的2/3左右,当细胞融合率达近80%时,可传到下一代。首先去除旧培养基,再用高压灭菌EDTA溶液洗涤细胞2次,加入0.25%胰蛋白酶2ml,置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起皱褶,然后变圆,此时加入等量的培养基终止消化,然后用吸管轻轻吸匀,1500rmp/min离心3min,弃去上清培养基,加入适量新鲜培养液,吹打混匀细胞至悬液。再培养2-3天更换培养基,然后对细胞进行增殖测定、迁移检测、成管实验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无末端胶原能显着提高大鼠胸主动脉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通过计算大鼠胸主动脉内皮细胞成管数,结果证实无末端胶原组管腔数(36.67±6.39)是胶原对照组(12.33±3.36)的近3倍,提示无末端胶原能显着促进大鼠胸主动脉内皮细胞的增殖及血管形成。最后,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无末端胶原能增强内皮细胞中VEGF的表达。结论:无末端胶原能促进体外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同时无末端胶原也能促进血管形成并参与组织的修复或愈合;上述结果可能是无末端胶原通过促进内皮细胞中VEGF的表达得以实现的。
牛亚明,李民,徐礼笑子[8](2012)在《MEBO与EGF在自体微粒皮种植修复肉芽创面中的临床疗效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湿润烧伤膏(MEBO)、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对自体微粒皮种植修复肉芽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中老年糖尿病、瘫痪、严重全身营养不良的38例患者,其肉芽创面面积大于5 cm2,按取皮面积:创面面积=1:20~30的比例种植自体微粒皮,将3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5例(MEBO组),对照组23例(EGF组),分别用MEBO和EGF换药治疗至创面愈合,观察创面皮岛修复情况及愈合时间。结果肉芽创面经自体微粒皮种植术治疗后,应用MEBO和EGF治疗都能使其愈合,但治疗组(MEBO组)的创面愈合率高于对照组(EGF组);MEBO组创面生长出皮岛以及愈合所需时间较EGF’组明显缩短(P<0.01)。结论肉芽创面经自体微粒皮种植术治疗后,应用MEBO治疗较EGF更能有效地促进创面修复。
李秀兰,张杨,郭悦,静蔼晨,师宜健[9](2007)在《自体皮肤细胞移植修复感染性难愈创面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共20例。其中住院病人3例,门诊病人17例。男性17例,女性3例,年龄最大55岁,最小14岁,平均33岁。职业有司机、农民、工人、学生。病程最短18天, 最长210天,平均61天。全部病人均有外伤、感染、坏死,其中伴有开放、多发骨折13 例,创伤合并烫伤4例,大面积软组织损伤4例,冻伤伴骨坏死1例,软组织骨化1例。13 例中已实施内、外固定术者4例,植皮术或皮瓣转移术后软组织全部坏死或部分坏死3 例,缝合术后表皮坏死1例,伴骨质、肌腱外露者5例。伤口面积约5×3厘米—30×15 厘米,创面在12×5厘米以上者15例。细胞种植部位:面部1例、胸部1例、上肢2例、手部2例、下肢8例、踝部1例、足部5例,其中有同时种植2个部位者。 2 方法
姜茂华[10](2007)在《替换植皮术在大面积深度烧伤浅筋膜层削痂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保留皮下脂肪,戊二醛异体皮过渡,探讨救治大面积深度烧伤的可行性。方法:大面积深度烧伤早期深筋膜层切痂,用戊二醛异体皮覆盖,择期更植自体皮。与浅筋膜层削痂,保留健康脂肪组织,利用戊二醛异体皮无排异、占位性强的特点,用其覆盖削痂的创面,根据头皮供皮区生长情况,有计划更植自体皮进行比较。观察异体皮的黏付情况,肉牙生长情况,皮片成活情况以及创面愈合后对外观及功能的影响。结果:脂肪层削痂戊二醛异体皮过渡,择期更植自体皮的方法与早期深筋膜层切痂,戊二醛异体皮覆盖,择期更植自体皮的方法比较,二者在抢救成功,异体皮黏付,植皮成活率方面无差异,p>0.05。创面愈合后外观,皮肤弹性方面,前者明显优于后者,二者存在明显差异,p~0.01。结论:大面积深度烧伤保留健康脂肪,戊二醛异体皮过渡,择期更植自体皮的方法,不仅能提高大面积烧伤救治成功率,还能极大改善创面愈合的质量。
二、自体皮肤细胞种植在中药换药创面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体皮肤细胞种植在中药换药创面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自体点柱状微粒皮种植在难愈性创面治疗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所需药品及材料 |
1.3 方法 |
1.4 评价指标 |
1.5 统计学分析 |
第二章 结果 |
2.1 一般基本资料 |
2.2 两组患者清创与手术治疗时间间隔、创面的愈合时间比较 |
2.3 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创面的换药次数比较 |
2.4 两组患者在创面愈合率上的比较 |
2.5 两组患者出现瘢痕增生以及色素沉着的情况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第五章 本研究的局限性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微粒皮种植现状与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
(2)MEBT/MEBO联合自体微粒皮种植在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修复中的应用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 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2.3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两组患者创面组织内VEGF及EGF水平对比 |
3.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
3.3 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对比 |
4 讨论 |
(3)自体小柱形复合皮散布式种植治疗背部深度烧伤1例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术前背部创面保痂 |
1.2.2 自体小柱皮种植手术 |
1.2.2. 1 右臀部制取自体小柱皮 |
1.2.2. 2 背部创面制备皮坑 |
1.2.2. 3 小柱皮种植 |
1.3 观察指标 |
2 结果 |
2.1 背部创面 |
2.2 供皮区 |
3 讨论 |
(4)MEBT/MEBO治疗低温热源性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烧伤的概述 |
1.1 祖国医学对烧伤病名的认识 |
1.2 祖国医学对烧伤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祖国医学对烧伤辨证分型治疗的认识 |
1.4 祖国医学对烧伤外治的认识 |
2 西医学对于烧伤的概述 |
2.1 流行病学调查 |
2.2 西医对于烧伤治疗的认识 |
3 中西医治疗低温热源性烧伤的概述 |
3.1 中医外治法对治疗低温热源性烧伤的认识 |
3.2 西医对低温热源性烧伤治疗的认识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 |
1.4 伦理学要求和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安全性指标 |
2.5 统计学方法 |
2.6 病例脱落处理 |
3 结果 |
3.1 一般情况比较 |
3.2 临床疗效比较 |
4 安全性评价 |
5 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大体情况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皮肤再生医疗技术(MEBT/MEBO)的概述 |
1.1 MEBT/MEBO的作用机制 |
2 湿润烧伤膏(MEBO)的概述 |
2.1 祖国医学对湿润烧伤膏药物组成的认识 |
2.2 具体组成成分的现代药理研究 |
3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为对照组依据 |
4 针对合并基础疾病的对比分析 |
5 疗效分析 |
5.1 创面局部症状单项积分及总积分对比分析 |
5.2 对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时间的影响 |
5.3 对两组创面分泌物细菌检出率的影响 |
5.4 治疗后临床疗效分析 |
6 结论 |
7 本课题存在的优势、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知情同意书 |
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5)中西医结合一体化诊疗模式治疗手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1. 手部烧伤的特点 |
2. 创面愈合机理与瘢痕发生的机制及防治 |
3. 手深度烧伤的后遗症及传统治疗方式 |
4. 构建中西医结合一体化诊疗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4.1 早期应激救治,保护重要脏器 |
4.2 中期积极的创面修复,尽早扩创,进行有效的创面覆盖 |
4.3 后期以瘢痕防治为主,在烧伤治疗全过程落实功能康复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1 |
1.1 对象 |
1.2 治疗方法 |
2. 研究2 |
2.1 对象 |
2.2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3.1 创面愈合时间 |
3.2 瘢痕外观评估 |
3.3 手指关节总主动活动度 |
3.4 手部整体功能评定 |
4. 随访内容 |
5. 统计学方法 |
6. 结果 |
6.1 一般资料 |
6.2 试验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手部深度烧伤创面处理的选择及手术时机 |
2. 物理因子治疗的机理 |
2.1 远红外照射治疗 |
2.2 中药浸浴 |
3. 中医按摩疗法 |
4. 心理干预疏导 |
5. 加压治疗 |
6. 综合康复治疗对患者手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 |
7. 中西医结合一体化诊疗模式治疗手部深度烧伤创面的意义 |
8. 问题与展望 |
9.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燥湿愈瘘汤对湿毒内蕴型高位肛瘘创面早期干预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关于高位肛瘘手术治疗方式的研究 |
1.1 瘘管剔除术 |
1.2 切开挂线术 |
1.3 生物新技术 |
1.4 保留括约肌新术式 |
1.5 视频辅助肛瘘治疗技术 |
1.6 干细胞移植术 |
2 西医关于中医药促进创面愈合的研究 |
2.1 西医学创伤修复机制 |
2.2 中医药促进创面愈合的研究 |
3 中医促进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研究 |
3.1 中医有关肛瘘术后愈合的理论认识 |
3.2 中医干预肛瘘术后创面的方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资料来源 |
1.2 一般资料 |
1.3 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剔除、脱落或中止试验病例标准 |
2 试验部分 |
2.1 分组 |
2.2 试剂制备 |
2.3 术前准备 |
2.4 手术操作 |
2.5 术后统一处理措施 |
2.6 两组术后创面干预对照 |
2.7 观察指标 |
2.8 统计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整体综合疗效指标 |
3.2 局部微观疗效指标 |
4 安全性评估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王业皇教授管理高位肛瘘术后开放性创面的经验 |
2 导师燥湿愈瘘汤经验方的分析 |
3 燥湿愈瘘汤应用于湿毒内蕴型高位肛瘘术后的临床疗效 |
3.1 符合中医整体观和治病求本的理念 |
3.2 符合中医外科疮疡的治疗原则 |
3.3 符合爱伤观念和微创无痛管理 |
4 不足与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
附表2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人工真皮皮耐克(Pelnac)在治疗创伤骨科复杂创面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人工真皮皮耐克(Pelnac)在治疗创伤骨科复杂创面的临床应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无末端胶原促进体外培养的胸主动脉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及官腔形成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人工真皮在组织工程学和临床医学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替换植皮术在大面积深度烧伤浅筋膜层削痂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资料照片 |
综述 |
致谢 |
四、自体皮肤细胞种植在中药换药创面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自体点柱状微粒皮种植在难愈性创面治疗上的应用[D]. 杨波. 延安大学, 2021(11)
- [2]MEBT/MEBO联合自体微粒皮种植在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修复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刘鹏.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21(01)
- [3]自体小柱形复合皮散布式种植治疗背部深度烧伤1例报道[J]. 姚智华,彭敏,魏通坤,孔超,常东方. 重庆医学, 2020(18)
- [4]MEBT/MEBO治疗低温热源性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D]. 刘聪.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中西医结合一体化诊疗模式治疗手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D]. 韩心怡.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燥湿愈瘘汤对湿毒内蕴型高位肛瘘创面早期干预的临床研究[D]. 高绍博.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12)
- [7]人工真皮皮耐克(Pelnac)在治疗创伤骨科复杂创面的临床与基础研究[D]. 吕振木.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8]MEBO与EGF在自体微粒皮种植修复肉芽创面中的临床疗效比较[J]. 牛亚明,李民,徐礼笑子.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12(01)
- [9]自体皮肤细胞移植修复感染性难愈创面的临床观察[A]. 李秀兰,张杨,郭悦,静蔼晨,师宜健. 第十三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疡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 2007
- [10]替换植皮术在大面积深度烧伤浅筋膜层削痂的应用研究[D]. 姜茂华. 青岛大学, 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