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银杏园高效间作模式

幼银杏园高效间作模式

一、幼龄银杏园高效间种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宋春玲[1](2018)在《苹果/白三叶复合系统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变化特征》文中研究说明果园生草栽培是一种持续、高效的果园土壤管理模式,也是欧美及日本等果树产业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果园土壤管理模式,我国已将其作为生态果园建设技术措施在全国进行推广。目前有关果园生草栽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果园生草效应方面的研究,对果园生草复合系统互作机制研究比较薄弱。本研究以苹果(Malus demestica Borkh.)和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为试材,以苹果/白三叶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动态、连续、定量的研究方法,在果树的不同生育期对苹果/白三叶复合系统土壤养分和酶活性进行测定,分析了复合系统土壤养分和酶活性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苹果/白三叶复合系统土壤养分与果树叶片营养的关系,以期为揭示果园生草复合系统中各组分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及土壤反馈驱动机制以及为果园生草复合系统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果树春稍和秋稍生长期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含量表现为间作白三叶处理<果树单作处理,但在果树的落叶期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含量表现为白三叶处理>果树单作处理,主要表现在在0-30cm土层;在果树的不同生育期,间作白三叶处理对苹果/白三叶复合系统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影响区域主要为生草区。2、在果树不同生育期内,土壤速效磷表现为间作白三叶<果树单作,主要表现在0-20cm土层;在春梢生长和落叶期,土壤速效钾呈现间作白三叶<果树单作,而在秋梢生长期表现为间作白三叶>果树单作,但无显着差异;在春梢生长和落叶期土壤硝态氮呈现间作白三叶<果树单作,而在秋梢生长期为间作白三叶>果树单作,能显着增加0-20cm土层硝态氮的含量;在果树春梢生长和落叶期,土壤铵态氮的含量表现为间作白三叶>果树单作,在果树的秋梢生长和落叶期间作白三叶处理对硝铵态氮的主要作用区域为生草区。3、地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在果树的不同生育期间作白三叶处理可改变复合系统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和相关性,在春梢生长期间作白三叶能增加土壤硝铵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空间变异性,秋梢生长期间作白三叶处理可增加复合系统中土壤氮、磷、钾各养分元素的空间变异性,落叶期间作白三叶处理降低土壤铵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空间相关性,增加硝态氮和WSOC的空间相关性;间作白三叶复合系统生草区与非生草区界面的养分变化更加强烈。4、在果树不同生育期土壤脲酶的活性在0-40cm土层均表现为间作白三叶>果树单作,但各土层均无显着性差异;在果树不同生育期土壤蔗糖酶的活性均表现为间作白三叶>果树单作,其中在落叶期白三叶处理土壤蔗糖酶的活性显着高于果树单作处理;在果树的春梢生长期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在垂直方向表现为间作白三叶>果树单作,在秋梢和落叶期表现为间作白三叶<果树单作,但各土层均无显着性差异;苹果/白三叶复合系统土壤蔗糖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表现为生草区显着高非生草区;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脲酶的活性与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碳、速效N和P为极显着正相关,与速效钾为显着负相关,蔗糖酶与速效N、P、K之间均呈极显着的相关性。5、在果树不同生育期内,与单作果树相比,复合系统中苹果叶片氮、磷、钾含量均低于果树单作处理,在春梢生长期对叶片钾含量降低幅度最大,秋梢生长和落叶期叶片氮和磷含量降低较大;相关性分析表明,叶片全磷、全钾和全氮与土壤WSOC和速效磷和氮均为负相关;叶片中的全钾和全磷与土壤速效钾和硝态氮为正相关;叶片中全磷与土壤速效钾和速效氮的相关性较弱。

龚雪[2](2017)在《梨园两种生草模式下不同种类生草培肥效果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果园生草是一种科学合理的果园管理制度,包括不同的生草方式和生草种类。果园生草对提高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改善果园小气候均有影响,本论文在句容和高淳的不同生草模式的梨园选取不同草种研究其对土壤养分含量、土壤微生物数量以及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养分归还量。主要结果如下:1、全园生草模式下,生草提高了梨园土壤的有机碳、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其中黑麦草处理提高了土壤速效磷含量,自然生草和毛叶苕子降低了土壤速效磷含量;黑麦草和毛叶苕子处理的鲜草重、干草重、N、P2O5、K20养分的还田量、碱解氮、有机碳、速效钾含量均高于自然生草,其中黑麦草的钾素归还量最高,毛叶苕子次之,因此,黑麦草和毛叶苕子有很高的养分归还能力,且禾本科的黑麦草比豆科的毛叶苕子更佳。黑麦草处理的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最多,而毛叶苕子处理的放线菌数量最多,因此,黑麦草和毛叶苕子处理对于提高梨园土壤的速效养分含量和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比自然生草的效果更好。2、行间生草模式下,生草显着提高了土壤有机碳、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且黑麦草处理提高程度最高。黑麦草和毛叶苕子的N和P205的归还量均显着高于鼠茅草,其中黑麦草和毛叶苕子的N归还量比鼠茅草平均高出1.15倍,黑麦草处理的K20还田量最高,约是毛叶苕子和鼠茅草的1.7倍。黑麦草和毛叶苕子处理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碳和缓效钾含量,黑麦草和鼠茅草处理对土壤中速效磷含量的提高效果较好,黑麦草处理对土壤中速效钾含量的增加效果最显着;各生草处理的细菌和真菌数量均表现为成熟期最高,其中黑麦草处理对细菌数量影响最明显,是鼠茅草处理的3.33倍;在梨幼果期和成熟期,黑麦草处理的放线菌数量显着高于毛叶苕子,是毛叶苕子处理的1.7倍;采收后,鼠茅草处理的放线菌数量最高。黑麦草处理的土壤中蚯蚓数量最多,约为毛叶苕子的2倍,鼠茅草处理下几乎没有蚯蚓。各处理的挂果数和亩产量均表现为黑麦草>毛叶苕子>鼠茅草,各处理的纵横径、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的差异不显着。综上所述,对于两种模式而言,行间生草更有利于梨树对土壤、空间的充分利用;对于不同草种而言,黑麦草和毛叶苕子处理更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碳、氮磷钾养分的归还及土壤速效养分的提高和微生物数量增加,并有利于蚯蚓的增殖,其中黑麦草在各种指标上均显示出较强的优势。

岳楚乔[3](2016)在《林农复合经营行为选择与分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林农复合经营能够提高土壤的肥力、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土地的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以及保障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农户个体来说,林农复合经营系统提供生活所需的建筑材料和燃料,对农户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尽管有一系列有利的证据证明林农复合经营的好处,却缺乏公众的认识,农户在林农复合经营的问题上存在盲目性,这妨碍了林农复合经营生产策略的推广。本文从农户角度出发,选取了户主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口数、家庭年收入等15个指标,分析影响农户林农复合经营行为选择的因素,探讨了农户对林农复合经营意愿,并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级评价研究。在上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给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指导对策和建议。同时,为有关部门制定林农复合经营的发展政策提供参考。文章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效益主义理论等的基础上,以苏北地区为例,对相关农户进行调查,得出如下结论:(1)户主的年龄、土地细碎化程度、是否兼业化和租地面积4个变量和农户林农复合经营意愿呈负相关。户主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口数、从事农业生产的年限、家庭年收入、耕地面积、年农业生产时间、男性户主的家庭比重以及有村干部的家庭与农户林农复合经营意愿呈正相关。(2)开展林农复合经营与否对农户家庭年收入两端的影响小于对其中间部分的影响,即是否开展林农复合经营对于家庭年收入高的富裕群体和家庭年收入低的贫困群体影响比较小,而最大的受益者为中间阶层。(3)对当地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加强生产经营的宣传力度,扩大林农复合经营规模;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技术含量。

刘莉娟[4](2014)在《银杏人工林生长因子分析及经营密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银杏用途广泛,近年来,随着银杏产业发展,材用银杏的需求量也在逐渐增大,但银杏生长慢仍然是制约银杏人工林产业发展的巨大障碍,探索影响银杏人工林生长的主要因素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确定银杏人工林不同时期最适经营密度对于促进银杏产业的发展具有是真重要的作用。本实验选用5-186年生银杏人工林,设置49块标准样地,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经营密度的银杏人工林各项生长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不同因素对银杏人工林各项生长指标的影响程度不同,研究结果如下:(1)选择海拔785m泰山潘官岭和海拔200m山东农业大学树木园的45年生银杏人工林,研究海拔对银杏人工林生长的影响。海拔对银杏人工林生长影响明显,对用材林材积生长的抑制作用尤为突出。(2)选择山东省聊城市临清县鑫兴银杏大观园和临沂市郯城县银杏人工林的68份土样,研究不同立地条件下土壤养分的差异以及土壤与林木生长的相关性。通过比较分析,试验区较注重无机肥料的施用,导致银杏人工林的土样中全氮、全磷的含量偏高,而全钾及有机质的含量处于缺乏状态。(3)选择山东省聊城市临清县鑫兴银杏大观园10年生实生银杏和嫁接银杏,研究造林方式对银杏人工林生长的影响。相同立地条件下,实生苗用材林的树高生长比嫁接苗用材林快,粗度的生长则减缓,但整体的材积生长比嫁接苗用材林快。(4)选择山东临沂郯城花园乡16年银杏人工林与郯城郯南农场17年银杏人工林雌雄混交林,研究性别对银杏人工林生长的影响。银杏人工林在达到性成熟前,性别的差异对林木的生长影响较小。(5)选择8年、10年、17年、18年以及19年生不同经营密度的银杏人工林,研究各生林龄的最适宜经营密度。经营密度对银杏人工林的胸径、冠幅以及材积的影响相对较大。随着树龄的增长,应适当减小用材林的密度,增加营养空间。(6)通过对5-186年银杏人工林的生长状况进行分析,获得不同时期银杏人工林的树高、胸径和冠幅平均年生长量规律。(7)搜集1548株树龄为8-19年样木的生长指标,通过分析胸径与林木冠层结构的相关性,获得胸径与经营密度间回归方程,结合林木实际生产,参照经营密度表,确定不同生长期,银杏人工林的合理经营密度。本研究对于胸径为5-19cm的银杏人工林研究发现,经营密度控制在505-4037株/hm2,利于林分的生长。

潘慧玲[5](2014)在《广西黄冕林场林下经济效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广西黄冕林场林下套种(养)为对象,研究3种不同林分(木荷林、香樟林、杉木林)林下套种铁皮石斛、不同林龄桉树林下套养土鸡及3年生桉树林下套养山羊对林木生长量、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和林下经济效益估算的情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3种不同林分下套种铁皮石斛4a后,对林木生长及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相对较小。杉木林下套种铁皮石斛效益较差,木荷林和香樟林林下套种铁皮石斛,以在香樟林下套种铁皮石斛效果最好,投资回收期最短,获得效益最高,即香樟林下套种4a后,获得净收益达174287元/hm2,年平均净收益约为43571.8元/hm2,回收期(pt)为2.62年。(2)在桉树林下套养对林木生长起到显着地促进作用,林下养鸡改良了林地的物理性质,提高了林地肥力,提高了林木生长蓄积,套养土鸡2a后林地木材蓄积可增加21.45m3/hm2。养羊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较小,套养羊也可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与套养土鸡相比,3年生套养土鸡利润最高,年利润可达18800元/hm2。综合生长量指标、土壤理化性质指标和经济效益指标,在3年生桉树林下进行林下套养土鸡效益最好。(3)最优林下套种(养)的综合分析,香樟林下套种获得的经济效益最大,但对林分林地作用不明显,且易受资金、套种林分及技术要求等因素的影响,大面积的种植受到一定的局限性,是比较适合公司种植的模式。桉树林下套养土鸡,能显着地促进林木生长,改善土壤理化性质,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且投资小,见效快,技术要求少,是一种比较适合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值得推广。

陈雷[6](2013)在《银杏复合系统碳储量及土壤碳循环过程研究》文中指出农林经营措施对系统碳固定有着显着影响。开展复合经营系统固碳和碳循环的研究,对全面分析和评价银杏复合经营生态系统的固碳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江苏省泰兴市不同银杏(Gingko biloba L.)复合经营方式和传统农业经营方式(银杏-桑树(GM),银杏-小麦-花生(GWP),银杏-油菜-花生(GRP)模式、林下抛荒模式(GNT)和小麦-花生模式(WP))为研究对象,对其碳储量、土壤碳循环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5年的跟踪研究(2008-2012年),采用通径分析方法对银杏复合系统碳储量和碳循环影响因子进行分析,为揭示银杏复合经营碳循环机理、全面分析和评价复合系统的固碳价值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银杏复合经营系统和经营时间显着影响了系统银杏和林下作物碳储量。复合系统中生物碳储量显着高于农地,并随着复合时间延长显着上升,持续经营5年之后,不同复合系统中生物碳储量并不存在显着差异,但是仍然高于农地。可见,银杏复合经营促进了系统生物碳储量。2、银杏复合系统模式下在0-20cm层次中土壤碳储量随着经营时间呈现上升趋势;而不同复合模式下凋落物碳储量随经营时间变化各不相同;不同复合系统下土壤碳储量和凋落物碳储量存在显着差异,且均显着高于农地;GM模式下土壤碳储量均显着高于其它复合模式;经过5年持续经营之后,GNT模式凋落物碳储量显着高于其它模式。长期银杏复合经营在促进土壤碳储量的同时,也促进了系统凋落物碳储量。3、银杏复合系统总碳储量随着复合经营时间呈现上升趋势。银杏复合系统总碳储量显着高于WP模式,GM模式中总碳储量显着高于其它银杏复合模式。所有模式中,土壤碳储量比例最高。长期银杏复合经营提升了系统总碳储量。通径分析表明,土壤碳储量是影响总碳储量的主要因素。4、不同凋落物及其组成显着影响了凋落物的分解速度。不同复合系统中凋落物残留率随着经营时间而发生变化,均显着低于农业模式。复合系统下凋落物碳释放量显着高于农地。不同模式间凋落物碳释放量变化趋势各不相同,其中,GM和GNT模式中,凋落物碳释放量随着复合时间显着增加。持续经营5年之后,GNT模式下凋落物碳释放量显着高于其它模式。银杏复合系统促进了凋落物的分解,同时促进了凋落物碳释放。5、银杏复合系统显着影响了土壤总呼吸、微生物呼吸和根系呼吸。不同年份间,复合系统下这些指标均显着高于农地。银杏复合系统中土壤总呼吸和微生物呼吸碳损失随着复合经营时间普遍呈现增加趋势。而不同复合系统中根系呼吸在不同年份间变化趋势存在一定差异。经过5年持续经营之后,GNT模式下土壤总呼吸、根系呼吸和微生物呼吸碳释放均最高。可见,银杏复合经营促进了林下土壤总呼吸、根系呼吸和微生物呼吸碳排放。6、银杏复合系统土壤中每年均能固定大量的碳,而且随着林分生长,系统的土壤固碳能力和土壤碳截留能力进一步得到了提升。但是在开始抛荒的初始阶段会导致系统土壤碳流失;GM模式中,土壤碳截留能力优秀,并能促进了系统碳储量。长期复合经营可以进一步提升系统土壤固碳和碳截留能力。7、银杏复合模式间土壤有机碳组分变化趋势各不相同。在GNT模式下,有机碳和及其组分则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除了易氧化碳外,GRP和GWP模式下复合系统下土壤有机碳和有机碳组分均呈现上升趋势;在经过长期银杏复合经营之后,除了无机碳和重组有机碳组分外,复合系统下其它有机碳组分均显着高于WP模式。8、银杏复合经营土壤中,酶活性在5年持续经营过程中变化趋势各不相同。GWP、GRP和GM模式下内切葡聚糖酶、漆酶和木聚糖酶活性均呈现上升趋势;GNT模式下,外切葡聚糖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锰过氧化物酶、漆酶和木聚糖酶活性均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内切葡聚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则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可见,长期银杏复合经营促进了纤维素分解相关酶、木质素分解相关酶和木聚糖酶活性。9、银杏复合经营土壤中,微生物活性在5年持续经营过程中变化趋势各不相同。GWP和GRP模式中,这3个指标均呈现显着上升趋势;在GNT模式中,则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到了2012年,GNT模式下土壤微生物碳和土壤基础呼吸显着高于其它模式。农地中土壤代谢熵显着高于复合系统,而微生物熵和变化规律较差。总的来说,长期银杏复合经营促进了系统中的土壤微生物碳、土壤基础呼吸和可矿化碳等微生物活性。综上所述,长期银杏复合经营可以有效的提升系统中生物、凋落物和土壤碳储量,并能够促进系统中凋落物分解碳释放和微生物呼吸碳释放;此外,银杏复合系统也促进了土壤中与碳循环密切相关的碳组分、凋落物分解过程相关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活性。从系统碳储量来说,GM模式下复合系统固碳能力最强;而在GNT模式中,系统凋落物碳释放高,同时,微生物呼吸碳损失也高。在银杏复合系统中,影响土壤凋落物碳释放的因素主要是:轻组有机碳、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影响土壤微生物呼吸的主要因素为:可溶性有机碳、漆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影响土壤碳截留的因素为:易氧化碳、木聚糖酶活性和累积可矿化碳含量。

朱丽峰[7](2012)在《银杏在园林绿化中应用现状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银杏是我国特有的孑遗植物,并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随着银杏在园林绿化中的广泛应用,如何合理的利用银杏进行植物造景,对整个园林的景观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目前来说还尚未形成有关银杏造景系统的、具体的应用理论。本文即是通过实地调查及景观评价的方法对银杏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情况作了具体的调查分析,进而又进一步对其应用方式、配置方式及景观效果评价进行了总结,以期对今后银杏园林绿化应用提供一定借鉴及依据。本文在归纳分析和系统阐述银杏品种资源、园林应用价值及国内外历史研究的基础上,分别选取了北京市的奥林匹克公园、地坛公园、北京植物园及长沙市的杜甫江阁、浏阳河风光带、湖南农业大学等五十多个具代表性样地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并对其应用方式及配置模式等做了详细的调查分析。同时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通过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评价因子对银杏的景观效果进行评价,以期为今后园林植物景观综合质量评价提供参考。通过调查结果显示,银杏在园林绿化的应用中存在应用品种单一,配置形式不合理,设计、施工及养护管理不完善等众多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在研究开发银杏品种资源的同时,还应不断的丰富银杏园林应用形式,发掘具有特色的银杏植物景观,增加其配置形式多样性。在景观设计时,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进行园林景观的配置,适当的借鉴优秀案列而要避免一味模仿,正确合理的利用银杏进行园林绿化等建议。

李亚元,赵向阳[8](2009)在《银杏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文中认为介绍了银杏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园址建立、苗木选择、科学栽植、肥水管理、扩穴改土与中耕除草、人工授粉、整形修剪、适当疏果、病虫害防治等内容,以供参考。

张天敏[9](2009)在《两种生草制度下梨园土壤理化性状周年变化规律的研究》文中指出果园土壤管理模式是提高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本研究测定在自然生草和人工种三叶草两种生草制度下梨园土壤物理性质和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动态变化,总结各指标的年变化规律,探讨这两种生草制度与土壤物理性质和土壤养分以及酶活性的动态的互作关系,为果园土壤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两生草区两个土层含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土壤含水量在12%到23%之间变化,随降雨量变化明显,人工生三叶草比自然生草更有利于保持土壤含水量在较高水平;两种生草制度下土壤容重在1.5~1.85g/cm3之间变化,三叶草区土壤容重一直低于自然生草区,全年变化趋势二者基本一致,人工生三叶草比自然生草更能提高土壤通透性和透水性。(2)在整个年周期中,0~20cm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20~50cm土壤有机质含量。两生草区两个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中表土层有机质含量在5月上旬达到峰值,人工生三叶草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自然生草区,亚表土层三叶草区有机质含量年周期大部分时间高于自然生草区。(3)两种生草制度下,土壤中常量元素中的氮、磷、钙、镁、锌含量在垂直关系上表现为表土层(0~20cm)明显高于亚表土层(20~50cm),而镁为表土层稍高于亚表土层。土壤中0~20cm土层氮、钙、镁、锌元素含量都为三叶草区高于自然生草区,而磷元素含量为自然生草区高于人工生三叶草区。元素钾含量不存在明显规律性,在两种生草制度下两个土层钾含量不存在明显差别。(4)两种生草制度下,土壤中微量元素铁、锰含量存在亚表土层显着高于表土层的垂直关系,并在亚土层表现出年周期大部分时间人工生三叶草区的三种元素含量高于自然生草区的特点。土壤中的铜元素和硼元素含量不存在明显规律性,在两种生草制度两个土层都不存在明显差异。(5)三种土壤酶活性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夏秋季节高于冬春两季。三种酶活性在年周期大部分时间存在0~20cm土层显着高于20~50cm土层的垂直关系,并且在两个土层都表现为人工生草区酶活性高于自然生草区。(6)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之间存在一定关系,本试验中脲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多酚氧化酶活性与土壤全磷含量呈显着负相关。脲酶和过氧化氢酶与土壤全氮的含量具显着相关性,全钾的含量和脲酶活性呈显着相关。

栾炳群[10](2009)在《银杏、桑树复合栽培技术研究及推广》文中研究表明蚕桑产业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地区适用性宽、有广泛社会基础和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数量优势的传统种养业。由于栽桑养蚕是劳动密集性产业,公顷桑产值和单位劳动力价值不高,再加上受国际茧丝绸市场行情的起伏而导致茧价不稳,对蚕桑生产带来不良影响。银杏是重要的生态经济型树种,树体高大挺拔,树冠硕大,叶片浓密,萌蘖能力强,生命力顽强,耐旱、耐瘠薄,病虫害少,具有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一定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如果在桑园中套栽银杏树,实现立体种植,优势互补,对于稳定蚕桑生产和促进银杏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1)首先介绍了银杏生长栽培特点和栽桑养蚕业的主要特点,结合泰兴市传统蚕桑产业和特色银杏产业的实际,通过分析泰兴市具有银杏栽培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品质优、产量多、效益高,在全国银杏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的地域特点,说明推广银桑套栽技术的必要性。(2)从“银桑套栽技术”的建立入手,着重介绍了“银桑套栽技术”的特点及优势:在栽植上实现了“上、中、下立体配套”,效益上达到了“远、中、近优势互补”的目的。近期效益以蚕茧收入为主、套种收入为辅,中期效益以蚕茧、白果、套种收入互补,远期效益以白果收入为主,远远高于纯作桑园和银杏园的经济效益。既克服了蚕桑因茧价波动、效益不稳的矛盾,又有效解决了银杏园栽植后五至八年内无效益以及大小年影响、产量不稳,生产上难以大面积推广的难题。(3)详细介绍了“银桑套栽技术”的技术要点:科学选择苗木,科学栽培,合理施肥和科学防治病虫害;加强核心示范区的建设、示范区的达标建设、技术的全面推广与基地建设。(4)分析了技术的风险,并提出了茧丝行情突变后的应对措施、白果市场价格走低的应对措施。强调了发展银桑套栽高效规模农业具有广阔的市场、较好的群众基础、显着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具有十分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幼龄银杏园高效间种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幼龄银杏园高效间种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苹果/白三叶复合系统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变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目的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果园生草对果园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1.2.2 果园生草对果园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1.2.3 果园生草复合系统土壤养分与果树叶片营养的关系
    1.3 小结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研究内容
        2.1.1 苹果/白三叶复合系统土壤WSOC和速效N、P、K的变化特征分析
        2.1.2 苹果/白三叶复合系统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分析
        2.1.3 苹果/白三叶复合系统土壤养分与果树叶片营养的关系
    2.2 实验设计
        2.2.1 实验地点
        2.2.2 实验材料
        2.2.3 实验设计与布设
    2.3 技术路线
    2.4 样品的采集和测定
        2.4.1 样品取样点的布设
        2.4.2 测定指标与方法
        2.4.3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苹果/白三叶复合系统土壤养分的变化特征
    3.1 苹果/白三叶复合系统土壤养分的垂直变化特征
        3.1.1 春梢生长期苹果/白三叶复合系统土壤养分的垂直变化特征
        3.1.2 秋梢生长期苹果/白三叶复合系统土壤养分的垂直变化特征
        3.1.3 落叶期苹果/白三叶复合系统土壤养分的垂直变化特征
    3.2 苹果/白三叶复合系统土壤养分的水平变化特征
    3.3 苹果/白三叶复合系统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
        3.3.1 苹果/白三叶复合系统土壤养分的变异性分析
        3.3.2 苹果/白三叶复合系统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分析
        3.3.3 苹果/白三叶复合系统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格局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苹果/白三叶复合系统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
    4.1 苹果/白三叶复合系统土壤酶活性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特征
        4.1.1 苹果/白三叶复合系统土壤脲酶活性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特征
        4.1.2 苹果/白三叶复合系统土壤蔗糖酶活性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特征
        4.1.3 苹果/白三叶复合系统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特征
    4.2 苹果/白三叶复合系统土壤酶活性在水平方向上的变化特征
    4.3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化学性质的相关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苹果/白三叶复合系统土壤养分与果树叶片营养的关系
    5.1 不同生育期间作白三叶对果树叶片全氮、全磷、全钾含量的影响
    5.2 土壤养分与果树叶片矿质营养的相关性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梨园两种生草模式下不同种类生草培肥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果园生草国内外研究进展
        1.1 果园生草栽培概述
        1.2 生草栽培对土壤的影响
        1.3 生草栽培对果树的影响
        1.4 生草栽培草种选择的原则和适宜的草种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内容
        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全园生草模式下不同种类生草培肥效果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
        1.4 测定方法
        1.5 试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类生草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2.2 不同种类生草对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行间生草模式下不同种类生草培肥效果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1.4 测定指标
        1.5 测定方法
        1.6 试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行间生草梨园不同种类生草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2.2 行间生草梨园不同种类生草对微生物和蚯蚓数量的影响
        2.3 行间生草梨园不同种类生草对果实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3 讨论
        3.1 行间生草梨园不同种类生草对土壤养分和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3.2 行间生草梨园不同种类生草对微生物和蚯蚓数量的影响
    4 本章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3)林农复合经营行为选择与分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与难点
        1.6.1 研究的创新点
        1.6.2 研究的难点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林农复合经营理论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生态经济学理论
    2.4 研究模型和方法的选择
        2.4.1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2.4.2 分位数回归理论
第三章 苏北地区农户林农复合经营行为选择与分级评价研究
    3.1 苏北地区林农复合经营的发展现状
        3.1.1 研究地基本情况
        3.1.2 林农复合经营现状
    3.2 林农复合经营行为选择的相关研究
        3.2.1 林农复合经营行为选择研究指标的建立
        3.2.2 林农复合经营行为选择因素分析
        3.2.3 基于Logistic模型的农户林农复合经营行为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3.2.4 小结
    3.3 主要影响因素的分级评价
        3.3.1 主要影响因素的数据处理
        3.3.2 基于分位数回归模型的分级评价研究
        3.3.3 小结
第四章 苏北地区林农复合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4.1 苏北地区林农复合经营存在的问题
        4.1.1 政府相关政策体系不完善,资金投入低
        4.1.2 农户生产经营存在盲目性,林农复合经营规模较小
        4.1.3 技术含量低,缺乏专业型人才
    4.2 对策和建议
        4.2.1 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增加资金投入
        4.2.2 提高生产经营的宣传力度,扩大林农复合经营规模
        4.2.3 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技术含量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4)银杏人工林生长因子分析及经营密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银杏的地理分布状况
    1.2 银杏木材特性及应用
    1.3 银杏人工林生长特性
    1.4 国内外银杏人工林栽培管理技术研究概况
    1.5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研究方法
        2.3.1 基本生长指标测定
        2.3.2 土样的采集
        2.3.3 土样的制备
        2.3.4 土样 pH 及养分的测定方法
        2.3.4.1 土样 pH 测定
        2.3.4.2 土样全氮含量测定
        2.3.4.3 土样全磷含量测定
        2.3.4.4 土样全钾含量测定
        2.3.4.5 土样全钙、全镁含量测定
        2.3.4.6 土样有机质含量测定
        2.3.5 数据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立地条件对银杏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3.1.1 海拔对银杏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3.1.2 土壤酸碱度及养分对银杏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3.1.2.1 土壤酸碱度对银杏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3.1.2.2 土壤全氮含量对银杏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3.1.2.3 土壤全磷含量对银杏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3.1.2.4 土壤全钾含量对银杏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3.1.2.5 土壤全钙含量对银杏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3.1.2.6 土壤全镁含量对银杏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3.1.2.7 土壤有机质含量对银杏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3.2 苗木种类对银杏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3.3 性别对银杏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3.4 经营密度对银杏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3.4.1 经营密度对 8 年生银杏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3.4.2 经营密度对 10 年生银杏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3.4.3 经营密度对 17 年生银杏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3.4.4 经营密度对 18 年生银杏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3.4.5 经营密度对 19 年生银杏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3.5 银杏人工林生长规律分析
    3.6 银杏人工林胸径与冠幅的相关性分析
        3.6.1 不同地区冠幅差异性分析
        3.6.2 不同地区冠幅与胸径相关性比较
    3.7 银杏人工林幼林期最适经营密度的确定
4 讨论
    4.1 造林立地条件影响
    4.2 苗木种类
    4.3 经营密度
5 结论
    5.1 立地条件对银杏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5.2 不同苗木种类银杏人工林生长的差异
    5.3 银杏人工林雌雄株生长的差异
    5.4 经营密度对银杏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5.5 最适经营密度的确定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5)广西黄冕林场林下经济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林下经济研究现状
        1.1.1 国外研究现状
        1.1.2 国内研究现状
    1.2 研究进展
        1.2.1 林下经济的发展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1.2.2 林下经济的发展对土壤的影响
        1.2.3 林下经济发展的经济效益分析
        1.2.4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探讨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
        1.3.1 研究背景
        1.3.2 目的和意义
    1.4 技术路线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水文
        2.1.4 土壤
        2.1.5 植被
    2.2 试验材料
        2.2.1 试验林分
        2.2.2 林下套种植物种类
        2.2.3 林下套养畜禽种类
    2.3 试验方法
        2.3.1 林下套种铁皮石斛
        2.3.2 林下套养土鸡
        2.3.3 林下套养山羊
    2.4 数据测定及分析方法
        2.4.1 生长量调查方法
        2.4.2 土壤测定方法
        2.4.3 利润分析
        2.4.4 数据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林下套种铁皮石斛
        3.1.1 套种对林木生长量的影响
        3.1.2 套种对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1.3 套种的经济效益分析
    3.2 林下套养土鸡
        3.2.1 林禽套养对林木生长量的影响
        3.2.2 林禽套养对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2.3 林禽套养的经济效益分析
    3.3 林下套养山羊
        3.3.1 林畜套养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3.3.2 林畜套养对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3.3 林畜套养的经济效益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1 林下套种(养)种间互作关系
        4.1.1 林下套种铁皮石斛方式
        4.1.2 林下套养土鸡方式
        4.1.3 林下套养山羊方式
    4.2 林下套种
        4.2.1 套种对林木的影响
        4.2.2 套种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2.3 套种的经济效益分析
    4.3 林下套养
        4.3.1 套养对林木的影响
        4.3.2 套养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3.3 套养的经济效益分析
    4.4 最优林下套种(养)方式的综合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银杏复合系统碳储量及土壤碳循环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林农复合经营概念及研究进展
        2.1.1 林农复合经营概念界定
        2.1.2 国内林农复合经营研究概述
        2.1.3 国外林农复合经营研究概述
        2.2 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碳素研究进展
        2.2.1 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碳库
        2.2.2 森林生态系统凋落物碳库
        2.2.3 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库
        2.3 林农复合系统碳储量
    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3.1 主要研究内容
        3.2 技术路线
上篇 银杏复合经营系统碳储量研究
    第二章 银杏复合经营生物碳储量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及设计
        1.3 指标测定
        1.3.1 银杏生物量测定
        1.3.2 林下作物生物量测定
        1.3.3 含碳率测定
        1.3.4 碳储量计算
        2 结果和分析
        2.1 银杏复合系统中银杏碳储量
        2.1.1 不同银杏组织含碳率及生物量
        2.1.2 银杏复合系统对银杏生物量的影响
        2.1.3 银杏复合系统对银杏碳储量的影响
        2.2 林下作物碳储量
        2.2.1 林下作物含碳率
        2.2.2 作物生物量在不同作物中的分布
        2.2.3 银杏复合系统对作物生物量的影响
        3 讨论
        3.1 复合系统下银杏碳储量
        3.2 复合系统下作物碳储量
        4 小结
    第三章 银杏复合系统土壤和凋落物碳储量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及设计
        1.3 土壤采集
        1.3.1 土样采集
        1.3.2 土壤碳储量计算
        1.4 凋落物收集及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银杏复合经营对土壤碳储量的影响
        2.1.1 银杏复合经营对土壤碳含量的影响
        2.1.2 银杏复合经营对土壤碳储量的影响
        2.2 银杏复合经营对凋落物碳储量影响
        2.2.1 凋落物种类及含碳率
        2.2.2 银杏复合经营对凋落物产量的影响
        2.2.3 银杏复合经营对凋落物碳储量的影响
        3 讨论
        3.1 银杏复合系统对土壤碳储量的影响
        3.2 银杏复合系统对凋落物碳储量的影响
        4 小结
    第四章 银杏复合系统碳储量及主要影响因素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及设计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银杏复合系统对总碳储量的影响
        2.2 银杏复合系统碳储量分配
        2.3 基于通径分析的银杏复合系统碳储量主要影响因素
        2.3.1 简单相关性分析
        2.3.2 通径分析
        3 讨论
        3.1 银杏复合系统对系统总碳储量的影响
        3.2 银杏复合系统碳储量分配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4 小结
中篇 银杏复合系统土壤碳循环过程
    第五章 银杏复合系统土壤碳库的来源——凋落物分解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及设计
        1.3 指标测定
        1.3.1 凋落物分解过程测定
        1.3.2 凋落物残留年际动态测定
        1.3.3 凋落物分解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银杏复合经营对土壤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2.1.1 银杏复合系统凋落物分解过程
        2.1.2 凋落物分解的 Olsen 模型
        2.2 银杏复合经营下凋落物碳释放动态
        2.2.1 凋落物残留率年际动态
        2.2.2 复合系统下凋落物碳释放
        3 讨论
        3.1 银杏复合系统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3.2 银杏复合系统中凋落物碳释放
        4 小结
    第六章 土壤碳库的损失过程与碳平衡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及设计
        1.3 土壤呼吸测定
        1.3.1 土壤总呼吸测定
        1.3.2 微生物呼吸和根系呼吸测定
        1.4 土壤碳平衡构建及土壤碳截留估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银杏复合系统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2.1.1 土壤呼吸季节变化
        2.1.2 土壤呼吸年际动态
        2.1.3 土壤根系呼吸
        2.1.4 微生物呼吸碳损失
        2.2 银杏复合系统对土壤碳平衡的影响
        3 讨论
        3.1 银杏复合经营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3.1.1 银杏复合经营对土壤总呼吸的影响
        3.1.2 银杏复合经营对根系呼吸和微生物呼吸的影响
        3.2 银杏复合系统碳截留及碳平衡
        4 小结
下篇 银杏复合系统土壤碳循环过程的影响因素
    第七章 银杏复合系统对土壤碳组分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及设计
        1.3 土样采集
        1.4 指标测定
        1.4.1 土壤无机碳和有机碳的测定
        1.4.2 土壤易氧化碳测定
        1.4.3 土壤颗粒有机碳测定
        1.4.4 土壤重组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测定
        1.4.5 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测定
        1.4.6 热水提取有机碳含量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银杏复合系统对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的影响
        2.1.1 银杏复合系统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2.1.2 银杏复合经营对土壤无机碳含量的影响
        2.2 银杏复合经营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2.2.1 银杏复合经营对易氧化碳的影响
        2.2.2 银杏复合经营对土壤颗粒有机碳的影响
        2.2.3 银杏复合经营对土壤轻组有机碳的影响
        2.2.4 银杏复合系统对土壤重组有机碳的影响
        2.2.5 银杏复合经营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的影响
        2.2.6 银杏复合经营对热水提取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3.1 土壤无机碳和有机碳对银杏复合经营的响应
        3.2 土壤有机碳组分对银杏复合经营的响应
        4 小结
    第八章 银杏复合系统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及设计
        1.3 土壤采集及处理
        1.4 指标测定
        1.4.1 内切葡聚糖酶测定测定
        1.4.2 外切葡聚糖酶测定测定
        1.4.3 β-葡萄糖苷酶活性测定
        1.4.4 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
        1.4.5 锰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
        1.4.6 漆酶活性测定
        1.4.7 木聚糖酶活性测定
        1.4.8 转化酶活性测定
        1.4.9 淀粉酶活性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纤维素降解过程相关酶活性
        2.1.1 银杏复合经营对土壤内切葡聚糖酶活性的影响
        2.1.2 银杏复合经营对土壤外切葡聚糖酶活性的影响
        2.1.3 银杏复合经营对土壤β-葡萄糖苷酶活性影响
        2.2 木质素降解过程相关酶活性
        2.2.1 银杏复合经营对土壤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活性影响
        2.2.2 银杏复合经营对土壤锰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2.2.3 银杏复合经营对土壤漆酶活性的影响
        2.3 淀粉及糖类降解过程相关酶活性
        2.3.1 银杏复合经营对土壤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2.3.2 银杏复合经营对土壤转化酶活性的影响
        2.3.3 银杏复合经营对土壤木聚糖酶活性的影响
        3 讨论
        3.1 银杏复合系统对纤维素分解酶的影响
        3.2 银杏复合系统对木质素分解酶的影响
        3.3 银杏复合系统对半纤维素和糖类分解酶的影响
        4 小结
    第九章 银杏复合系统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和碳矿化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及设计
        1.3 土壤采集及处理
        1.4 指标测定
        1.4.1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测定
        1.4.2 土壤基础呼吸测定
        1.4.3 土壤微生物熵和代谢熵
        1.4.4 土壤有机碳矿化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银杏复合经营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2.1.1 银杏复合经营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2.1.2 银杏复合经营对土壤基础呼吸的影响
        2.1.3 银杏复合经营对土壤代谢熵和微生物熵的影响
        2.2 银杏复合经营对土壤碳矿化的影响
        2.2.1 银杏复合经营对土壤碳矿化速率的影响
        2.2.2 银杏复合经营对土壤碳矿化量的影响
        2.2.3 银杏复合经营对土壤累积可矿化碳含量的影响
        2.2.4 银杏复合经营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率的影响
        3 讨论
        3.1 银杏复合经营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影响
        3.2 银杏复合经营对土壤碳矿化影响
        4 小结
    第十章 银杏复合系统土壤碳循环过程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及设计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和分析
        2.1 土壤碳循环相关性指标相关性分析
        2.1.1 土壤碳组分与土壤碳循环的相关性分析
        2.1.2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碳循环的相关性分析
        2.1.3 土壤碳矿化与土壤碳循环的相关性分析
        2.2 基于通径分析的银杏复合经营土壤碳循环主要影响因素
        2.2.1 土壤碳组分对复合系统碳循环影响
        2.2.2 土壤酶活性对复合系统碳循环影响
        2.2.3 土壤碳矿化对复合系统碳循环影响
        3 讨论
        3.1 土壤凋落物分解过程主要影响因素
        3.2 土壤微生物呼吸过程主要影响因素
        4 小结
    第十一章 主要结论及展望
        1 主要研究结论
        1.1 不同银杏复合系统下生物碳储量
        1.2 不同银杏复合系统下土壤和凋落物碳储量
        1.3 不同银杏复合系统下总碳储量和影响因素
        1.4 不同银杏复合系统下凋落物分解状况
        1.5 不同银杏复合系统下土壤呼吸和碳平衡
        1.6 不同银杏复合系统下土壤碳组分
        1.7 不同银杏复合系统下土壤酶活性
        1.8 不同银杏复合系统下微生物活性和碳矿化
        1.9 复合系统下土壤碳循环指标影响因素
        2 本研究特色和创新点
        3 本研究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7)银杏在园林绿化中应用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银杏资源研究进展
    2 银杏园林应用研究进展
        2.1 银杏园林应用价值研究进展
        2.1.1 银杏的观赏特性
        2.1.2 银杏的文化内涵
        2.2 银杏园林应用历史研究进展
        2.2.1 国内应用历史研究进展
        2.2.2 国外传播历史研究进展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研究方法
    1 实地调查法
    2 园林植物景观效果评价法
        2.1 园林植物景观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确立
        2.2 评价模型的建立
第三章 调查结果分析
    1 银杏园林应用方式调查分析
        1.1 调查地点的基本概况
        1.2 银杏主要园林应用方式分析
        1.2.1 孤植
        1.2.2 对植
        1.2.3 列植
        1.2.4 群植
        1.2.5 林植
        1.2.6 丛植
        1.3 银杏其他应用形式分析
        1.3.1 以银杏为主题专类园及森林公园
        1.3.2 银杏盆景的应用及分析
    2 主要配置模式调查分析
        2.1 主要配置模式概况
        2.2 主要的银杏植物群落配置分析
        2.2.1 观赏型人工植物群落
        2.2.2 生态型人工植物群落
        2.2.3 养生型人工植物群落
        2.2.4 文化型人工植物群落
        2.3 银杏与园林要素配置分析
        2.3.1 与山体、水岸的配置
        2.3.2 与建筑、园林小品的配置
    3 银杏园林应用景观效果评价结果分析
        3.1 权重值确定
        3.2 综合评价分析
        3.2.1 银杏园林应用现状景观效果评价
        3.2.2 与其他树种对比分析
        3.3 色彩效果分析
        3.4 结论
第四章 问题和建议
    1 目前银杏在园林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2 银杏树木选择与设计应用上的建议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1 研究结论
    2 研究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附录A 文中插图来源
附录B 银杏园林应用现状的景观效果评价问卷
致谢
作者简介

(8)银杏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园址建立
2 苗木选择
3 科学栽植
4 肥水管理
5 扩穴改土与中耕除草
6 人工授粉
7 整形修剪
8 适当疏果
9 病虫害防治

(9)两种生草制度下梨园土壤理化性状周年变化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果园土壤管理制度的研究现状
        1.2.1 果园的土壤管理制度
        1.2.2 果园生草制度的研究进展
    1.3 不同果园生草管理制度对果树的影响
        1.3.1 果园生草管理对树势的影响
        1.3.2 对叶片营养含量的影响
        1.3.3 对果树产量的影响
        1.3.4 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1.3.5 对根发育的影响
    1.4 不同土壤管理方式对土壤的影响
        1.4.1 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1.4.2 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4.3 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与试验材料
    2.2 试验材料的采集和测定方法
        2.2.1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2.2.2 土壤容重的测定
        2.2.3 土壤养分、酶活性测定的取样方法
        2.2.4 土壤养分分析测定
        2.2.5 土壤酶活性测定
        2.2.6 统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生草制度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3.1.1 土壤含水量变化
        3.1.2 土壤容重变化
    3.2 不同生草制度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2.1 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
        3.2.2 土壤常量元素含量的变化
        3.2.3 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
    3.3 不同生草制度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3.1 土壤脲酶活性变化
        3.3.2 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
        3.3.3 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变化
    3.4 土壤养分与土壤酶活性的相关性
4 讨论
    4.1 生草对梨园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4.2 不同生草制度与梨园土壤营养水平的关系
    4.3 不同生草制度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10)银杏、桑树复合栽培技术研究及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1.银杏生长栽培特点
        1.1.银杏生长的温度要求
        1.2.银杏生长的水分要求
        1.3.银杏生长的光照要求
        1.4.银杏生长的土壤要求
    2.栽桑养蚕业的特点
        2.1.栽桑养蚕业的主要特点
        2.2.国际丝绸市场对栽桑养蚕业的影响及发展趋势
        2.3.适度恢复和发展蚕桑生产理由
    3.银桑复合栽培技术建立和推广的意义
        3.1.长远优势明显
        3.2.经济效益
        3.3.生态效益
第二章 技术路线及经费预算
    1.技术路线
    2.课题实施经费预算
第三章 银桑套栽技术的建立及其应用基础
    1.银桑套栽技术的形成
    2.银桑套栽技术的特点
    3.推广银桑套栽技术的基础条件
        3.1.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3.2.基地试验取得成功,技术水准处于中试熟化阶段
        3.3.科技人才队伍健全,服务网络覆盖面大
        3.4.群众积极性高,项目实施风险小
        3.5."银桑套栽技术"在泰兴的发展优势
第四章 银桑复合栽培技术的推广措施
    1.银杏、蚕桑单项生产新技术的建立
        1.1.银杏早果丰产技术
        1.2.银杏测土配方及平衡施肥技术
        1.3.银杏病虫害防治技术
        1.4.蚕桑公顷产250kg优质蚕茧高产栽培技术
        1.5.桑树速生丰产技术
    2.银桑套栽模式的确定
        2.1.选择合适品种
        2.2.留足营养面积,确保银桑均有正常的生长空间
        2.3.筹划科学施肥方式,确保银桑相互协调旺盛生长
    3.核心区标准化建设
    4.示范区达标建设
    5.技术的全面推广与基地建设
        5.1.实施地点及规模
        5.2.实施进度
        5.3.预期效益目标
        5.4.考核指标
        5.5.模式和技术实施效果
    6.组织与技术保障
        6.1.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
        6.2.强化技术保障和服务
第五章 技术的风险及应变措施
    1.现阶段主要问题
    2.茧丝行情突变后的应对措施
        2.1.实施科学养蚕
        2.2.适度规模经营
        2.3.建立专业合作社
        2.4.加大扶持力度
    3.白果市场价格走低的应对措施
        3.1.多着并举,搞好原果销售
        3.2.立足市场需求,做足"树"的文章
        3.3.链接银杏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业
        3.4.立足农民增收,发展深度加工业
        3.5.加强行业自管,建好银杏协会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参加课题与发表论文(调研报告)
致谢

四、幼龄银杏园高效间种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苹果/白三叶复合系统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变化特征[D]. 宋春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01)
  • [2]梨园两种生草模式下不同种类生草培肥效果评价[D]. 龚雪.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3]林农复合经营行为选择与分级评价研究[D]. 岳楚乔. 南京林业大学, 2016(03)
  • [4]银杏人工林生长因子分析及经营密度研究[D]. 刘莉娟. 山东农业大学, 2014(12)
  • [5]广西黄冕林场林下经济效益分析[D]. 潘慧玲.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4(02)
  • [6]银杏复合系统碳储量及土壤碳循环过程研究[D]. 陈雷. 南京林业大学, 2013(02)
  • [7]银杏在园林绿化中应用现状调查与分析[D]. 朱丽峰. 湖南农业大学, 2012(01)
  • [8]银杏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J]. 李亚元,赵向阳. 现代农业科技, 2009(17)
  • [9]两种生草制度下梨园土壤理化性状周年变化规律的研究[D]. 张天敏. 河北农业大学, 2009(10)
  • [10]银杏、桑树复合栽培技术研究及推广[D]. 栾炳群. 苏州大学, 2009(10)

标签:;  ;  ;  ;  ;  

幼银杏园高效间作模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