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苦皮藤素微粉剂对绿豆象种群的控制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天宇[1](2020)在《两种生物源药剂对米象和麦蛾的生物活性及代谢酶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米象Sitophilus oryzae(Linnaeus)和麦蛾 Sitotroga cerealella(Olivier)是重要的储粮害虫,会对粮食造成多种危害,包括明显的重量损失以及严重的品质下降等。化学农药的过量使用导致了环境安全问题和害虫抗药性上升,因此在防治储粮害虫方面,开发绿色、安全、高效的生物源农药具有重大的意义。本研究采用滤纸药膜法测定了乙基多杀菌素和蛇床子素对重要储粮害虫米象、麦蛾的触杀活性,用拌粮法测定了两种生物源药剂对米象和麦蛾的毒杀活性,根据毒力测定结果,研究不同处理剂量和时间对两种储粮害虫三种代谢酶系活性的变化,以探讨两种药剂对试虫毒杀作用的生化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两种生物源药剂对储粮害虫的触杀作用分别设置5.66、11.32、22.64、45.28、90.56 μg/cm2五个处理剂量,采用滤纸药膜法来测定两种药剂对米象成虫、麦蛾幼虫的触杀活性,结果表明:两种药剂对麦蛾幼虫均有较强的触杀效果,随着处理剂量的增加,害虫的校正死亡率也逐渐增加,触杀效果显着增强。处理时间越长,触杀效果越好,触杀时间从24 h延长到72 h后,蛇床子素的校正死亡率由55.6%增加到70.0%,乙基多杀菌素的效果由65.5%增加到74.5%,乙基多杀菌素的防效要略高于蛇床子素。两种药剂对米象成虫有极强的触杀效果,随着处理时间和剂量的增加,校正死亡率逐步增加,高剂量处理24 h到72 h,蛇床子素的效果由67.8%提高到78.4%,乙基多杀菌素对米象的防效由74.5%增加到86.7%。触杀毒力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经过72 h药剂处理,蛇床子素和乙基多杀菌素对麦蛾幼虫的LD50分别为31.17、26.85μg/cm2;两种药剂对米象成虫的LD50分别为22.95、18.13μg/cm2,显示两种生物源药剂对米象成虫、麦蛾幼虫均有较强的触杀作用。2两种生物源药剂对储粮害虫的毒杀作用分别设计了 0.25、0.5、1、2、4 mg/kg 5个处理剂量,采用拌粮法测定蛇床子素和乙基多杀菌素对米象成虫、麦蛾幼虫的毒杀效果。结果表明:两种药剂对米象和麦蛾均有较强的毒杀作用,且两种药剂的毒杀效果随着处理剂量的增加而显着增强。用4 mg/kg处理15 d后,蛇床子素和乙基多杀菌素对麦蛾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2%和89%;对米象成虫的校正死亡率均达到100%。乙基多杀菌素对两种试虫的毒杀效果要强于蛇床子素。蛇床子素和乙基多杀菌素处理麦蛾幼虫15 d后的LD50分别为1.05、0.78 mg/kg,处理米象成虫15 d后的LD50分别为0.19、0.17 mg/kg,表明这两种药剂对米象、麦蛾均有较强的毒杀作用。3两种生物源药剂对两种储粮害虫代谢酶活性的影响3.1两种药剂对两种储粮害虫体内代谢酶的剂量效应分别用0.25、0.5、1、2、4 mg/kg剂量的乙基多杀菌素和蛇床子素拌粮法处理试虫,24 h时测定米象成虫和麦蛾幼虫体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羧酸酯酶(CarE)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乙基多杀菌素对米象和麦蛾体内AChE活性表现出较强的诱导效果;对两种试虫体内GST和CarE活性呈现剂量效应,处理剂量越高,对酶活力抑制作用越强。(2)蛇床子素对两种试虫体内AChE和GST均表现出抑制效果;低剂量处理后,对米象CarE活性起诱导作用,对麦蛾CarE活性无明显影响,随着剂量升高均转为抑制效应。3.2两种药剂对两种储粮害虫体内代谢酶的时间效应分别用两种药剂的LD50剂量处理米象成虫和麦蛾幼虫,12、24、36、48、60、72 h检测AChE、GST、CarE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乙基多杀菌素在36h之前对试虫AChE呈促进作用,之后显现抑制作用且越来越强。72 h时,两种药剂均对试虫AChE抑制作用最强;乙基多杀菌素48 h对两种试虫GST活力抑制作用最大,72 h对两种试虫CarE活力抑制最强;蛇床子素60 h对两种试虫GST与CarE活性的抑制作用最高。
李孝强[2](2020)在《对两种储粮害虫高效的生物源药剂筛选及模拟实仓试验》文中指出玉米象(Sitophiluszeamais)作为世界范围内危害严重的初期性储粮害虫之一,被我国粮食部门列为头号储粮害虫;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为一种重要的后期性仓储害虫,食性杂,危害范围广。生物源储粮保护剂属于无公害绿色农药,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符合新时期对于粮食害虫绿色防控的要求。本研究首先采用滤纸药膜法测定了 7种生物源制剂对重要储粮害虫玉米象和赤拟谷盗成虫的触杀效果,然后测定筛选出的2种高效生物源制剂对2种害虫的触杀和毒杀活性,并确定其最适使用剂量;同时,采用三角瓶密闭熏蒸法测定了 11种植物精油对2种储粮害虫的熏蒸效果,然后测定筛选出的2种高效精油对2种害虫的熏蒸毒力,并确定其最适使用浓度;最后,选择效果较好的生物源制剂和植物精油进行模拟实仓试验,验证实仓应用效果。研究获得主要结果如下:1 7种生物源制剂对玉米象和赤拟谷盗的防效初步筛选分别设置47.16 μg/cm2的剂量,测定乙基多杀菌素、印楝素、蛇床子素等7种生物源制剂对玉米象和赤拟谷盗成虫的触杀活性。结果表明:不同生物源制剂对两种害虫的触杀效果有显着差异,其中乙基多杀菌素效果最好,处理72 h后,玉米象的校正死亡率达到73.46%,赤拟谷盗的校正死亡率达到61.72%;其次是蛇床子素,处理72 h后,玉米象的校正死亡率为62.15%,赤拟谷盗的校正死亡率为 54.28%。2 2种高效生物源制剂对玉米象和赤拟谷盗的触杀、毒杀活性及最适使用剂量分别设计了 5.90、11.79、23.58、47.16和94.31 μg/cm2五个处理剂量,采用滤纸药膜法测定前期筛选出的2种高效生物源制剂对玉米象和赤拟谷盗成虫的触杀效果。结果表明:在94.31 μg/cm2处理剂量下,处理72 h,乙基多杀菌素对玉米象和赤拟谷盗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5.56%和82.54%,蛇床子素对玉米象和赤拟谷盗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75.43%和67.32%。乙基多杀菌素处理72 h对玉米象和赤拟谷盗的LD50值分别为18.95 μg/cm2和24.98 μg/cm2,蛇床子素处理72 h对玉米象和赤拟谷盗的LD50值分别为31.99 μg/cm2和44.49 μg/cm2;随着触杀时间的延长,LD50值逐渐降低。分别设置了 0.25、0.50、1.00、2.00和4.00 mg/kg五个处理剂量,采用拌粮法测定筛选出的2种高效生物源制剂对玉米象和赤拟谷盗的毒杀效果。结果表明:在4.00 mg/kg处理剂量下,处理15 d,乙基多杀菌素对玉米象和赤拟谷盗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9.72%和90.53%,蛇床子素对玉米象和赤拟谷盗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2.91%和83.86%;乙基多杀菌素处理15 d对玉米象和赤拟谷盗的LD50分别为0.32 mg/kg和0.60 mg/kg;蛇床子素处理15 d对玉米象和赤拟谷盗的LD50分别为0.65 mg/kg和0.99 mg/kg。因此,初步确定在模拟实仓试验中乙基多杀菌素和蛇床子素两种药剂采用拌粮法防治储粮中玉米象的最适使用剂量为4.00 mg/kg。3 1 1种植物精油对玉米象和赤拟谷盗的防效初步筛选分别设置30 μL/L精油的熏蒸浓度,测定肉桂油、艾叶油、丁香油等11种植物精油对玉米象和赤拟谷盗成虫的熏蒸活性。结果表明:牛至精油、肉桂精油对玉米象和赤拟谷盗的熏蒸效果均显着高于其他9种精油(P<0.05),害虫的死亡率随着熏蒸时间的延长而提高。处理72 h,牛至精油对玉米象和赤拟谷盗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6.67%和91.42%,肉桂精油对玉米象和赤拟谷盗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 93.26%和 82.89%。4 2种高效植物精油对玉米象和赤拟谷盗的熏蒸作用及最适使用剂量分别设计了 10、20、30和40 μL/L四个处理浓度,采用三角瓶密闭熏蒸法测定2种高效植物精油对玉米象和赤拟谷盗成虫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用40μL/L的浓度熏蒸处理48 h后,肉桂油和牛至油对玉米象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5.86%和93.18%,对赤拟谷盗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1.32%和72.45%;两种精油的熏蒸效果随处理浓度的增大而显着增强,显示了明显的剂量效应。肉桂油和牛至油熏蒸处理72 h后对玉米象成虫的LD50分别为14.36 μL/L和15.51 μL/L,对赤拟谷盗成虫的LD50分别为14.42 μL/L和12.39 μL/L,显示2种植物精油对玉米象和赤拟谷盗成虫均有较强的熏蒸作用。因此,初步确定在模拟实仓试验中,推荐植物精油防治玉米象的基准使用剂量为40 μL/L。5、模拟实仓试验中2种生物源制剂和植物精油对玉米象的防效采用容积60 L的塑料桶作为模拟试验仓,根据前期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设定乙基多杀菌素和蛇床子素实仓拌粮剂量分别为4.00mg/kg,设置肉桂精油(惰性粉为载体)为200、400和600 μL/L三个浓度梯度,每个试验处理桶放入40 kg小麦,测试了不同药剂处理对玉米象的实仓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乙基多杀菌素处理60 d时对玉米象的抑制效果最明显,达到86.8%;600 μL/L的精油浓度熏蒸处理90 d对玉米象的种群抑制效果最高,达到86.4%。
惠琴[3](2019)在《绿豆象产卵选择性及绿豆豆荚挥发物的田间引诱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绿豆象(Callosobruchus chinensis(Linnaeus).)属鞘翅目(Coleoptera)豆象科(Bruchidae),是一种世界性害虫,主要为害绿豆、豇豆、红豆等豆科作物。为探明绿豆象产卵选择习性及绿豆豆荚挥发物的田间引诱活性,在室内和田间研究了不同因素对绿豆象的产卵选择性的影响以及绿豆豆荚挥发物对绿豆象成虫的田间引诱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室内接虫法测定了绿豆象成虫对不同颜色绿豆的产卵选择性,结果表明,绿豆象成虫在黄绿豆、黑绿豆、绿绿豆上均可产卵,绿豆象在黑绿豆上的产卵量最高,为72.4粒/皿,在其他2种颜色绿豆上的产卵量分别为61.60/皿和56.80粒/皿;在不同颜色绿豆上绿豆象卵的孵化率有显着差异,其中绿绿豆上卵的孵化率最高,为82.24%;不同颜色绿豆上绿豆象成虫羽化率无明显差异2.绿豆象成虫在田间和室内的产卵选择性研究表明,绿豆象成虫对绿豆豆荚不同成熟度的产卵选择性存在显着差异。在接近成熟的黄绿色豆荚上产卵量最多,田间和室内分别为4.81粒、4.47粒,其次为成熟黑豆荚,绿色嫩荚上的产卵量最少。3.绿豆象成虫在绿豆植株不同荚位上的产卵选择性调查发现,在植株中部接近成熟的豆荚上产卵量最高,其着卵量为6.57粒/荚,在植株上部的嫩荚上产卵最少,其着卵量仅为2.24粒/荚。4.绿豆象在田间不同绿豆品种上的产卵选择性研究表明,在晋绿豆1号上的产卵量最多,其着卵量为3.62粒/荚,而在B18、B20、B23、A22四个抗虫品种上的产卵量较少,且各抗虫品种的单荚着卵量无显着差异。5.绿豆豆荚挥发物对绿豆象的田间诱虫试验发现,试验前期筛选出的2-己烯醛和苯甲醛2种混合物,对绿豆象成虫具有良好的引诱效果。当诱捕器底部与绿豆植株等高时,在绿豆田、抗虫绿豆田、小豆田对绿豆象成虫均有良好的引诱效果,诱捕量以诱捕器悬挂后2天内效果最好,其诱捕量分别达到54.33头、17.33头、67.00头;绿豆田的诱虫量明显高于小豆田,且雌虫的引诱量明显高于雄虫。
成小芳[4](2017)在《抗虫绿豆抗绿豆象的机制及安全性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绿豆Vigna radiata(L.)是我国栽培面积较大的食用豆类作物,但由于绿豆象Callosobruchus chinensis(L.)的为害,严重影响了绿豆的产量和品质。传统的物理和化学防治方法,不但增加了绿豆的生产成本且对人畜健康及生存环境带来了影响。利用绿豆抗虫品种控制绿豆象的为害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手段。目前,有关抗虫绿豆的抗豆象机制及安全性评价还未见报道。为此,本研究以不同绿豆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了抗绿豆象绿豆品种的筛选及绿豆象取食抗虫绿豆后体内消化酶、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变化的研究;采用蛋白质双向电泳和质谱鉴定技术,进行了抗、感虫绿豆不同品种蛋白质差异表达的研究,并进行了抗虫绿豆对小鼠的亚慢性毒理学试验。旨在明确抗虫绿豆抗绿豆象的生理生化机制及安全性,以期为绿豆抗虫成分的挖掘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绿豆不同品种对绿豆象的抗性试验表明:13个参试品种中B18、B20、B23、B27、A22和晋绿7号6个品种为高抗型绿豆,受害率低于10%,其余7个品种受害率均在90%以上属高感型绿豆;抗、感绿豆品种间绿豆象卵的孵化率没有显着性差异;取食抗虫绿豆晋绿7号的绿豆象幼虫体重、雌、雄成虫体重及成虫羽化率分别是取食感虫绿豆维绿2117的0.69、0.69、0.71及0.14倍;同一品种去皮绿豆与带皮绿豆对绿豆象卵的孵化、成虫羽化率及种子受害率等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人工绿豆结果显示,随抗虫绿豆蛋白比例含量的增加,成虫羽化率逐渐降低,但不随淀粉比例的增加而变化。2、绿豆象幼虫体内酶活性测定表明:取食抗虫绿豆晋绿7号8~16d的绿豆象幼虫中肠总蛋白酶、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均显着低于对照;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与解毒酶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在绿豆象幼虫取食8~12d时均显着高于对照,但取食14~16 d时,2种解毒酶活性与对照差异不显着。表明抗虫绿豆可抑制绿豆象幼虫中肠消化酶活性,激活其体内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从而使绿豆象幼虫不能正常生长发育。3、抗、感绿豆蛋白的2-DE图谱比较发现,抗虫绿豆差异蛋白表达量比感虫绿豆高2.5倍的点共有15个。质谱鉴定结果显示,15个差异蛋白位点中有6个蛋白点通过数据库得到了成功鉴定,分别为8S球蛋白的α亚型和β亚型,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RuBis CO)亚基结合蛋白和合成淀粉酶抑制剂及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前体多肽链,这2种抑制剂分别对昆虫体内淀粉酶和蛋白酶有抑制作用。还有2个未知蛋白,其功能还不清楚。另外7个蛋白点在UniProt数据库中没有得到验证。4、抗虫绿豆晋绿7号对小鼠的安全性评价表明:以不同比例的抗绿豆象绿豆作为小鼠饲料,在为期60 d的试验中不仅从外观上看小鼠未发现任何不健康的性状,而且对小鼠的血生化指标及器官发育均无显着影响;器官显微切片结构病理观察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异常病变;对小鼠肝脏、肾脏致癌、凋亡相关基因的检测,也未发现突变位点。抗虫绿豆晋绿7号可通过抑制绿豆象幼虫中肠消化酶活性而影响绿豆象幼虫的正常生长发育,但其对小鼠是非常安全的,这将为抗虫绿豆抗虫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为抗虫绿豆晋绿7号的食用安全性和商业前景提供参考依据。
鲁玉杰,孙磊,王争艳[5](2016)在《植物精油对绿豆象成虫熏蒸效果及种群抑制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为探讨植物源精油在绿豆象(Calposobruchus chinensis Linnaeus)防治上的实际应用,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3种中药桂皮(Cinnamomum cassia Presl)、小茴香(Foeniculum vu Lgare Mill)、肉豆蔻(Myristica fragrans Houtt)进行了精油提取,测定3种精油对绿豆象成虫的熏蒸作用和种群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桂皮、小茴香和肉豆蔻3种精油的提取率分别是1.53%、1.52%和2.72%。小茴香精油、桂皮精油和肉豆蔻精油对绿豆象成虫熏蒸处理24 h后的LC50值分别为35.259、30.921和16.980μL/L,说明肉豆蔻精油对绿豆象的熏蒸效果较好。每种精油分别采用浓度LC5、LC25、LC50和LC75对绿豆象成虫进行熏蒸24 h后,对成虫的产卵量、孵化率、F1代雌性比和成虫的羽化等种群的抑制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精油对绿豆象的产卵量、羽化率、F1代雌性比、卵孵化率、产卵率和发育历期抑制效果明显。与对照相比,3种精油的LC5浓度均能促进成虫的产卵量并增加显着(P<0.05),3种精油的LC75浓度熏蒸后绿豆象的产卵量均减少95.6%。3种精油的不同浓度熏蒸后绿豆象的孵化率减少42%以下。肉豆蔻精油的LC50和LC75浓度、小茴香精油的LC25浓度熏蒸后均能使绿豆象成虫F1代的羽化率减少60%以上。LC5、LC25和LC50浓度的桂皮精油熏蒸后,绿豆象F1代雌性比均减少20%以上。小茴香精油的LC50和LC75浓度、桂皮精油和肉豆蔻精油的LC75浓度熏蒸后绿豆象发育历期缩短2 d。3种精油的LC75浓度熏蒸后绿豆象种群抑制率和产卵抑制率分别超过98%和95%。因此,3种中药的精油采用合适的浓度熏蒸后对绿豆象的种群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孙磊[6](2016)在《植物精油对绿豆象控制作用的研究及有效成分鉴定》文中研究说明绿豆象是危害豆类及种籽的重要仓储害虫。开发一种无公害的植物源农药是防治绿豆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研究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桂皮、小茴香、肉豆蔻和砂仁4种植物精油,并测试绿豆象Calposobruchus chinensis(Linnaeus)的熏蒸毒力和种群抑制作用。利用GC-MS测定4种植物精油的化学成分,并从中找出5种单体化合物,并测试绿豆象的熏蒸毒力和种群抑制作用。具有增效的两元复配比对绿豆象的熏蒸毒力测定和种群抑制作用。(1)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桂皮精油、小茴香精油、肉豆蔻精油和砂仁精油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粉碎粒度分别是40目、40目、20目和40目;粉末与蒸馏水的比例分别是1:20、1:18、1:23和1:20;浸泡时间分别是2h、4h、5h和4h;提取时间分别是4h、1.5h、2.5h和2h;最高提取率分别是1.53%、1.52%、2.72%和0.65%。(2)4种精油对绿豆象的熏蒸作用表现,桂皮精油对绿豆象卵的熏蒸效果最好,肉豆蔻精油对绿豆象幼虫、蛹和成虫的熏蒸效果最好,随着时间的延长熏蒸效果越好。4个浓度桂皮精油、小茴香精油、肉豆蔻精油和砂仁精油熏蒸后绿豆象平均产卵量、平均孵化率、平均羽化率、雌性比率、发育历期、产卵抑制率和种群抑制率有明显抑制作用,只有F1代发育历期有明显刺激作用。(3)从本实验利用GC-MS分析测定4种精油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桂皮精油鉴定出16个组分,主要组分及相对含量分别为分别为反式-肉桂醛(53.25%)、反式-石竹烯(12.17%)、α-衣兰油烯(5.88%)、δ-荜橙茄烯(5.31%)、α-蒎烯(1.74%)。小茴香精油鉴定了15个组分,主要组分及相对含量分别为茴香脑(52.26%)、草蒿脑(32.82%)、D-柠檬烯(5.00%)、葑酮(2.27%)。肉豆蔻精油鉴定了21个组分,主要组分及相对含量分别为β-水芹烯(21.31%)、肉豆蔻醚(19.68%)、β-蒎烯(11.46%)、α-蒎烯(10.68%)、松油烯-4-醇(7.13%)、D-柠檬烯(4.91%)、左旋-α-蒎烯(3.24%)。砂仁精油鉴定了23个组分,主要组分及相对含量依次为莰烯(14.41%)、乙酸龙脑酯(14.26%)、樟脑(5.53%)、α-荜澄茄油烯(4.5%)。(4)莰烯对绿豆象卵和蛹熏蒸效果最好;D-柠檬烯对绿豆象幼虫熏蒸效果最好;左旋-α-蒎烯对绿豆象成虫熏蒸毒杀效果最好。α-蒎烯、左旋-α-蒎烯、反式石竹烯、D-柠檬烯和莰烯熏蒸后对绿豆象成虫平均产卵量、平均羽化率、发育历期、产卵抑制率和种群抑制率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只有孵化率有显着的刺激作用。(5)5种单体化合物进行两元复配,其协同毒力理指数(c.f)和共毒系数(CTC)全部具有增效作用。左旋-α-蒎烯:反式石竹烯对绿豆象卵熏蒸效果最好,左旋-α-蒎烯:D-柠檬烯对绿豆象幼虫熏蒸效果最好,α-蒎烯:左旋-α-蒎烯对绿豆象蛹熏蒸效果最好,α-蒎烯:反式石竹烯对绿豆象成虫熏蒸效果最好。具有增效作用的两元配比A:B(6:4)、A:C(4:6)、A:D(9:1)、A:E(6:4)、B:C(7:3)、B:D(6:4)、B:E(1:9)、C:D(7:3)、C:E(4:6)和D:E(4:6)熏蒸后对绿豆象平均产卵量、平均羽化率、发育历期、产卵抑制率和种群抑制率有显着抑制作用,只有F1代平均产卵量和平均孵化率在低浓度下有显着刺激作用。
王晶磊,肖雅斌,邹春霞,李增凯,宿旭,张盼盼,王东升,张明睿[7](2014)在《主要植物源杀虫剂防治储粮害虫应用及展望》文中研究表明植物源杀虫剂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等优点,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通过对植物源杀虫剂在储粮害虫防治研究中相关报道,具体介绍了几种主要植物源杀虫剂的作用机理、有效成分及作用方式,阐述了其应用现状和应用前景,以期为植物源杀虫剂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陈惠,葛红,高小红[8](2012)在《苦皮藤素在有机农业上的应用前景》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苦皮藤素杀虫活性成分的作用方式及机理,重点对非靶标有益生物的安全性进行评价,指出了在国际上积极推行有机农业的背景下,作为新型植物源农药的苦皮藤素所具有的广阔发展前景。
赵英杰,吕建华,李守根,陈娟,张艳玲,庄亚[9](2012)在《苦皮藤素乳油对三种储粮害虫的熏蒸作用》文中研究说明采用密闭熏蒸法研究了苦皮藤素乳油对储粮害虫的熏蒸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处理24h后,苦皮藤素乳油对玉米象、赤拟谷盗和锯谷盗的LD50分别为3.606 97、2.773 78和2.048 87μg/ml;玉米象、赤拟谷盗和锯谷盗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3.972 64 X+2.786 68、Y=4.319 64 X+3.086 09和Y=4.095 70 X+3.724 13。三种储粮害虫对苦皮藤素乳油的敏感度由强到弱依次为锯谷盗、赤拟谷盗、玉米象。
王晶磊,徐威,刘天德,李建智,杨路加,赵士远,郑劲[10](2011)在《3种仓型应用苦皮藤素防虫效果研究》文中指出为了评价植物源杀虫剂苦皮藤素在高大平房仓、立筒仓和浅圆仓防治储粮害虫效果,采用粮堆表层50 cm处拌粮的方法对入库的玉米进行防虫效果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植物源杀虫剂苦皮藤素在1年内能有效防治粮堆内的虫害发生,对玉米象和锈赤扁谷盗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可延迟发生时间和降低发生密度,对仓温、粮温和粮食品质等基本无影响,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可以在一定条件下部分取代目前使用的化学防护剂。
二、苦皮藤素微粉剂对绿豆象种群的控制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苦皮藤素微粉剂对绿豆象种群的控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两种生物源药剂对米象和麦蛾的生物活性及代谢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粮食与虫源 |
2.2 供试药剂及主要试剂 |
2.3 主要仪器设备 |
2.4 生物活性测定方法 |
2.4.1 触杀作用的测定 |
2.4.2 毒杀活性的测定 |
2.5 酶活性测定方法 |
2.5.1 试虫的处理 |
2.5.2 酶液的制备 |
2.5.3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2.5.4 乙酰胆碱酯酶酶活性测定 |
2.5.5 谷胱甘肽S-转移酶酶活性测定 |
2.5.6 羧酸酯酶活性测定 |
2.6 统计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蛇床子素与乙基多杀菌素对两种储粮害虫的生物活性 |
3.1.1 触杀活性 |
3.1.2 毒杀活性 |
3.2 两种药剂对麦蛾幼虫和米象成虫体内三种酶的影响 |
3.2.1 不同剂量对储粮害虫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 |
3.2.2 不同剂量对储粮害虫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影响 |
3.2.3 不同剂量对储粮害虫体内羧酸酯酶活性的影响 |
3.2.4 不同时间对储粮害虫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 |
3.2.5 不同时间对两种储粮害虫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影响 |
3.2.6 不同时间对两种储粮害虫体内羧酸酯酶活性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乙基多杀菌素和蛇床子素对两种储粮害虫的生物活性 |
4.2 乙基多杀菌素和蛇床子素对两种储粮害虫的作用机理 |
5 结论 |
5.1 乙基多杀菌素和蛇床子素对两种储粮害虫的作用方式 |
5.2 乙基多杀菌素和蛇床子素对两种储粮害虫的作用机理 |
5.2.1 乙基多杀菌素和蛇床子素对两种储粮害虫的乙酰胆碱酯酶的影响 |
5.2.2 乙基多杀菌素和蛇床子素对两种储粮害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影响 |
5.2.3 乙基多杀菌素和蛇床子素对两种储粮害虫的羧酸酯酶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对两种储粮害虫高效的生物源药剂筛选及模拟实仓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1.1 供试昆虫 |
3.1.2 供试农药制剂及精油 |
3.1.3 主要仪器、用具与试剂 |
3.2 生物活性测定方法 |
3.2.1 7种生物源制剂对玉米象和赤拟谷盗的触杀活性测定初筛 |
3.2.2 两种高效生物源制剂对玉米象和赤拟谷盗的触杀活性测定 |
3.2.3 两种高效生物源制剂对玉米象和赤拟谷盗成虫的毒杀活性测定 |
3.2.4 11种植物精油对玉米象和赤拟谷盗的熏蒸活性测定初筛 |
3.2.5 两种高效植物精油对玉米象和赤拟谷盗的熏蒸活性测定 |
3.3 模拟实仓试验方法 |
3.3.1 两种生物源制剂模拟实仓试验 |
3.3.2 高效植物精油模拟实仓试验 |
3.4 数据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7种生物源制剂对玉米象和赤拟谷盗的触杀效果初筛 |
4.2 两种高效生物源制剂对玉米象和赤拟谷盗的触杀生物活性 |
4.3 两种高效生物源制剂对玉米象和赤拟谷盗的毒杀生物活性 |
4.4 11种植物精油对玉米象的熏蒸效果初筛 |
4.5 11种植物精油对赤拟谷盗的熏蒸效果初筛 |
4.6 两种高效植物精油对玉米象的熏蒸生物活性 |
4.7 两种高效植物精油对赤拟谷盗成虫的熏蒸生物活性 |
4.8 两种生物源制剂和植物精油拌粮模拟实仓试验基本情况及防效 |
5 讨论 |
5.1 生物源制剂对玉米象和赤拟谷盗的药效筛选 |
5.2 两种高效生物源制剂对玉米象和赤拟谷盗的作用方式 |
5.3 植物精油对玉米象和赤拟谷盗的药效筛选 |
5.4 两种高效植物精油对玉米象和赤拟谷盗的熏蒸作用 |
5.5 两种生物源制剂和植物精油的模拟实仓试验 |
6 结论 |
6.1 不同生物源制剂对玉米象和赤拟谷盗的防效有明显差异 |
6.2 两种高效生物源制剂对玉米象和赤拟谷盗的生物活性 |
6.3 11种植物精油对玉米象和赤拟谷盗的熏蒸效果有明显差异 |
6.4 两种高效植物精油对玉米象和赤拟谷盗的熏蒸活性 |
6.5 两种生物源制剂和肉桂精油的模拟实仓试验效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绿豆象产卵选择性及绿豆豆荚挥发物的田间引诱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1 前言 |
1.1 山西省绿豆的种植概况 |
1.2 绿豆象概述 |
1.2.1 绿豆象的形态特征 |
1.2.2 绿豆象的危害 |
1.2.3 绿豆象的生物学特性 |
1.3 绿豆象的防治措施 |
1.3.1 农业防治 |
1.3.2 物理防治 |
1.3.3 化学防治 |
1.3.4 生物防治 |
1.4 昆虫的产卵选择性 |
1.4.1 影响昆虫产卵选择的化学因素 |
1.4.2 影响昆虫产卵选择的物理因素 |
1.5 植物挥发性物质对昆虫的影响及应用 |
1.5.1 植物挥发性物质概述 |
1.5.2 植物挥发性物质的分类 |
1.5.3 植物挥发性物质对昆虫行为的影响 |
1.5.4 植物挥发物在农业害虫防治中的应用前景 |
1.6 田间诱捕试验 |
1.7 前人研究结果 |
1.8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虫源 |
2.1.2 供试材料 |
2.1.3 供试化合物 |
2.1.4 试验器材 |
2.1.5 供试诱捕器 |
2.1.6 试验地点 |
2.2 试验方法 |
2.2.1 不同绿豆颜色对绿豆象产卵选择性的影响 |
2.2.2 不同成熟度绿豆豆荚对绿豆象产卵选择性的影响 |
2.2.3 绿豆豆荚荚位对绿豆象成虫产卵选择性的影响 |
2.2.4 绿豆不同品种对绿豆象成虫产卵选择性的影响 |
2.2.5 绿豆豆荚挥发物对绿豆象成虫的田间引诱试验 |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绿豆象的产卵选择性 |
3.1.1 不同绿豆颜色对绿豆象产卵选择性的影响 |
3.1.2 绿豆豆荚成熟度对绿豆象产卵选择性的影响 |
3.1.3 绿豆豆荚荚位对绿豆象成虫产卵选择性的影响 |
3.1.4 .不同绿豆品种对绿豆象成虫产卵选择性影响 |
3.2 绿豆豆荚挥发物对绿豆象成虫的田间引诱试验 |
3.2.1 黄板悬挂高度对绿豆象诱虫量的影响 |
3.2.2 不同豆种田间诱虫量比较 |
3.2.3 不同时段绿豆田间日均诱虫量比较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1.1 绿豆象的产卵选择性 |
4.1.2 绿豆豆荚挥发物对绿豆象成虫的田间引诱试验 |
4.2 讨论 |
4.2.1 绿豆象的产卵选择性 |
4.2.2 绿豆豆荚挥发物对绿豆象成虫的田间引诱试验 |
5 展望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附图 |
致谢 |
(4)抗虫绿豆抗绿豆象的机制及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绿豆生产现状及用途 |
1.1 绿豆生产现状 |
1.2 绿豆成分 |
1.3 绿豆的用途 |
2 绿豆象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
2.1 绿豆象生物学特性 |
2.2 绿豆象的防治 |
3 绿豆对绿豆象抗性的研究进展 |
3.1 抗绿豆象材料的筛选 |
3.2 抗绿豆象生化物质和育种的研究 |
4 昆虫消化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
4.1 蛋白酶抑制剂 |
4.1.1 蛋白酶抑制剂的种类 |
4.1.2 蛋白酶抑制剂的作用机理及其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
4.2 淀粉酶抑制剂 |
5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豆科种子中的应用 |
5.1 与种子萌发有关的蛋白质 |
5.2 与种子发育相关的蛋白质 |
5.3 与种子胁迫有关的蛋白质 |
5.4 与抗性、抗营养有关的蛋白质 |
6 立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绿豆不同品种对绿豆象的抗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供试绿豆 |
1.1.2 供试虫源 |
1.1.3 主要仪器 |
1.2 方法 |
1.2.1 不同品种绿豆对绿豆象的抗性测定 |
1.2.2 抗、感去皮绿豆对绿豆象的抗性测定 |
1.2.3 人工绿豆抗虫成分的试验 |
1.3 抗虫指标 |
1.4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绿豆不同品种对绿豆象的抗性评价 |
2.2 去皮抗、感绿豆不同品种对绿豆象的抗性 |
2.3 人工绿豆对绿豆象的抗性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抗、感绿豆种子中差异蛋白的分离与鉴定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1.1 供试绿豆 |
1.1.2 主要仪器 |
1.1.3 主要试剂 |
1.2 方法 |
1.2.1 绿豆蛋白质的提取及纯化 |
1.2.2 一向等点聚焦 |
1.2.3 二向SDS-PAGE |
1.2.4 染色 |
1.2.5 图像分析 |
1.2.6 质谱前处理 |
1.2.7 质谱检测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抗、感绿豆种子总蛋白的双向电泳分离图谱 |
2.2 抗、感绿豆差异蛋白点的质谱鉴定与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抗虫绿豆对绿豆象体内几种酶活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绿豆象饲养 |
1.2.2 消化酶活性测定 |
1.2.3 保护酶活性测定 |
1.2.4 解毒酶活性测定 |
1.2.5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对绿豆象幼虫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2.2 对绿豆象幼虫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2.3 对绿豆象幼虫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抗虫绿豆对小鼠的安全性评价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供试绿豆 |
1.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1.1.3 实验动物模型 |
1.1.4 饲料 |
1.2 方法 |
1.2.1 实验动物生长状况 |
1.2.2 样品的采集及前处理 |
1.2.3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
1.2.4 器官指数 |
1.2.5 组织形态学观察 |
1.2.6 小鼠肝脏、肾脏凋亡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 |
1.2.7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小鼠生长状况观察 |
2.2 抗虫绿豆晋绿7号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
2.3 抗虫绿豆晋绿7号对小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2.3.1 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浓度 |
2.3.2 血清碱性磷酸酶浓度 |
2.3.3 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浓度 |
2.3.4 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浓度 |
2.3.5 血清钙含量和葡萄糖含量 |
2.3.6 血清尿素氮和肌酐含量 |
2.4 抗虫绿豆晋绿7号对小鼠器官发育的影响 |
2.5 组织形态学观察 |
2.6 晋绿7号绿豆对小鼠肝脏、肾脏凋亡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 |
2.6.1 小鼠肝脏和肾脏总RNA提取结果 |
2.6.2 小鼠肝脏致癌、凋亡相关基因荧光定量PCR扩增动力学曲线 |
2.6.3 肝脏致癌、凋亡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研究 |
2.6.4 小鼠肾脏致癌、凋亡相关基因定量PCR熔解曲线 |
2.6.5 肾脏致癌、凋亡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研究 |
2.6.6 目的基因与内参基因扩增产物的鉴定 |
3 讨论 |
3.1 晋绿7号绿豆对小鼠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3.2 晋绿7号绿豆对小鼠脏器发育及组织形态的影响 |
3.3 晋绿7号绿豆对小鼠肝脏、肾脏致癌及凋亡相关基因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全文结论及展望 |
1 全文结论 |
2 创新点 |
3 后续研究及展望 |
Abstract |
致谢 |
(5)植物精油对绿豆象成虫熏蒸效果及种群抑制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材料与方法 |
1.1供试昆虫 |
1.2供试饲料 |
1.3供试原料 |
1.4方法 |
1.4.1精油提取方法 |
1.4.2精油对试虫的熏蒸毒力测定 |
1.4.3不同浓度精油对绿豆象种群抑制作用 |
1.4.4数据处理 |
2结果与分析 |
2.1 3种中药精油的提取率比较 |
2.2 3种植物精油对绿豆象成虫熏蒸的毒理测定 |
2.3不同浓度植物精油对绿豆象种群抑制效果 |
2.3.1 3种植物精油对绿豆象成虫F0代产卵量的影响 |
2.3.2 3种植物精油对绿豆象成虫F1代羽化率的影响 |
2.3.3植物精油对绿豆象成虫F1代雌性比的影响 |
2.3.4植物精油对绿豆象卵孵化率的影响 |
2.3.5植物精油对绿豆象产卵抑制率的影响 |
2.3.6植物精油对绿豆象种群抑制率的影响 |
2.3.7植物精油对绿豆象发育历期的影响 |
3讨论 |
(6)植物精油对绿豆象控制作用的研究及有效成分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植物精油对绿豆象熏杀和抑制种群作用的研究进展 |
1.1.1 熏蒸作用 |
1.1.2 种群抑制作用 |
1.2 植物精油水蒸气蒸馏提取方法 |
1.2.1 水蒸汽蒸馏法的提取原理 |
1.2.2 水蒸汽蒸馏法的优点 |
1.3 植物源精油的化学成分 |
1.3.1 萜烯类化合物 |
1.3.2 香族化合物 |
1.3.3 脂肪类族化合物 |
1.3.4 含氮含硫化合物 |
1.5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1.5.1 立题依据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水蒸气蒸馏法提取4种精油的工艺研究 |
2.1 材料 |
2.1.1 供试中药材 |
2.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2.2 方法 |
2.2.1 精油提取 |
2.2.2 原料处理 |
2.2.3 精油样品的储藏 |
2.2.4 精油提取率的计算 |
2.2.5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提取工艺参数的研究 |
2.3.2 精油提取工艺正交试验 |
2.3.3 精油提取工艺的验证 |
2.4 结论与讨论 |
2.4.1 结论 |
2.4.2 讨论 |
第三章4种精油对绿豆象熏蒸毒力测定及种群抑制作用的研究 |
3.1 材料 |
3.1.1 试虫与饲料 |
3.1.2 主要仪器 |
3.2 方法 |
3.2.1 4 种精油对绿豆象熏蒸毒力测定 |
3.2.2 4 种精油对绿豆象种群抑制作用 |
3.2.3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4 种精油对绿豆象的熏蒸毒力测定 |
3.3.2 4 种精油对绿豆象的种群抑制作用 |
3.4 结论与讨论 |
3.4.1 结论 |
3.4.2 讨论 |
第四章4种植物精油化学成分鉴定 |
4.1 材料 |
4.1.1 供试精油 |
4.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4.2 方法 |
4.2.1 精油脱水 |
4.2.2 精油稀释 |
4.2.3 精油组分定性 |
4.2.4 GC-MS测定条件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桂皮精油GC-MS分析结果 |
4.3.2 小茴香精油GC-MS分析结果 |
4.3.3 肉豆蔻精油GC-MS分析结果 |
4.3.4 砂仁精油GC-MS分析结果 |
4.4 结论与讨论 |
4.4.1 结论 |
4.4.2 讨论 |
第五章 5种单体化合物对绿豆象熏蒸毒力测定和种群抑制作用的研究 |
5.1 材料 |
5.1.1 试虫与饲料 |
5.1.2 主要材料与试剂 |
5.2 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5 种单体化合物对绿豆象的熏蒸毒力测定 |
5.3.2 5 种单体化合物对绿豆象种群抑制作用 |
5.4 结论与讨论 |
5.4.1 结论 |
5.4.2 讨论 |
第六章 复配5种单体化合物对绿豆象熏蒸毒力测定和种群抑制作用的研究 |
6.1 材料 |
6.2 方法 |
6.2.1 复配5种单体化合物对绿豆象的增效作用测定 |
6.2.2 复配5种单体化合物合理配比的确定 |
6.2.3 复配5种精油化合物增效效果的测定与评判 |
6.2.4 具有增效作用的两两配比对绿豆象熏蒸毒力测定 |
6.2.5 具有增效作用的两两配比对绿豆象种群抑制作用 |
6.2.6 数据处理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复配5种单体化合物对绿豆象的增效作用测定 |
6.3.2 复配5种单体化合物对绿豆象熏蒸合理配比的确定 |
6.3.3 具有增效作用的两两配比对绿豆象的熏蒸毒力测定 |
6.3.4 复配5种单体化合物对绿豆象复配增效效果的测定与评判 |
6.3.5 具有增效作用的两两配比对绿豆象的种群抑制作用 |
6.4 结论与讨论 |
6.4.1 结论 |
6.4.2 讨论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主要植物源杀虫剂防治储粮害虫应用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作用机理 |
2 有效成分及作用方式 |
2.1 有效成分 |
生物碱类。 |
萜类。 |
糖苷类。 |
有机酸、酯、酮类。 |
2.2 主要作用方式 |
2.2.1 毒杀作用 |
2.2.2 触杀作用 |
2.2.3 熏杀作用 |
2.2.4 拒食作用 |
2.2.5 生长发育抑制作用 |
2.2.6 麻醉作用 |
3 研究现状 |
3.1 苦皮藤素 |
3.2 蛇床子素 |
3.3 多杀菌素 |
3.4 阿维菌素 |
3.5 其他 |
4 存在的问题及前景展望 |
4.1 主要存在的问题 |
4.2 前景 |
(8)苦皮藤素在有机农业上的应用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苦皮藤素应用研究 |
1.1 苦皮藤素杀虫方面的应用研究 |
1.2 苦皮藤素杀菌方面的应用研究 |
1.3 对非靶标生物影响的研究 |
1.4 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2 在有机农业上的应用前景 |
(10)3种仓型应用苦皮藤素防虫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试剂 |
1.2 设备与材料 |
1.3 试验方法 |
1.3.1 准备阶段 |
1.3.2 施用药剂及剂量 |
1.3.3 防虫线的设置 |
1.3.4 粮面施药 |
1.3.5 粮情观察 |
1.3.6 虫情检测 |
1.3.7 粮食品质 |
1.4 试验仓房 |
1.5 试验粮入仓情况 |
2 结果分析 |
2.1 试验结果 |
2.3 虫情检测 |
2.4 3种仓型粮食品质变化情况 |
2.4.1 高大平房仓粮食品质变化 |
2.4.2 浅圆仓粮食品质变化 |
2.4.3立筒仓粮食品质变化 |
3问题与讨论 |
3.1 发现的问题 |
3.2经济效益分析 |
3.2.1 药剂费用 |
3.2.2 人工费 |
3.2.3 总费用 |
四、苦皮藤素微粉剂对绿豆象种群的控制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两种生物源药剂对米象和麦蛾的生物活性及代谢酶的影响[D]. 王天宇.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3)
- [2]对两种储粮害虫高效的生物源药剂筛选及模拟实仓试验[D]. 李孝强.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3]绿豆象产卵选择性及绿豆豆荚挥发物的田间引诱效果研究[D]. 惠琴.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4]抗虫绿豆抗绿豆象的机制及安全性评价[D]. 成小芳. 山西农业大学, 2017(01)
- [5]植物精油对绿豆象成虫熏蒸效果及种群抑制作用的研究[J]. 鲁玉杰,孙磊,王争艳.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3)
- [6]植物精油对绿豆象控制作用的研究及有效成分鉴定[D]. 孙磊. 河南工业大学, 2016(08)
- [7]主要植物源杀虫剂防治储粮害虫应用及展望[J]. 王晶磊,肖雅斌,邹春霞,李增凯,宿旭,张盼盼,王东升,张明睿.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14(02)
- [8]苦皮藤素在有机农业上的应用前景[J]. 陈惠,葛红,高小红. 现代农业科技, 2012(22)
- [9]苦皮藤素乳油对三种储粮害虫的熏蒸作用[J]. 赵英杰,吕建华,李守根,陈娟,张艳玲,庄亚. 粮食与饲料工业, 2012(01)
- [10]3种仓型应用苦皮藤素防虫效果研究[J]. 王晶磊,徐威,刘天德,李建智,杨路加,赵士远,郑劲.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