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左心室流出道心外膜侧室性心动过速

特发性左心室流出道心外膜侧室性心动过速

一、特发性左心室流出道心外膜侧室性心动过速(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1](2020)在《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文中研究说明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发生在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预后多为良好,但持续性快心室率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扑动与颤动可导致心脏性猝死。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下,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室性心律失常工作委员会于2016年组织国内专家首次撰写了中国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为2016年共识的升级版,该版是在参考新近公布的欧美相关指南和共识基础上,结合我国近几年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国情再版的新的专家共识。期望2020版共识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与治疗。

曹克将,陈柯萍,陈明龙,洪葵,华伟,黄从新,黄德嘉,江洪,李学斌,李毅刚,汤宝鹏,王祖禄,吴立群,吴书林,薛玉梅,杨新春,杨艳敏,姚焰,张凤祥,张澍[2](2020)在《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文中提出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发生在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预后多为良好,但持续性快心室率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扑动与颤动可导致心脏性猝死。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下,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室性心律失常工作委员会于2016年组织国内专家首次撰写了中国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2020中国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为2016年共识的升级版,该版是在参考新近公布的欧美相关指南和共识基础上,结合我国近几年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国情再版的新的专家共识。期望2020版共识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与治疗。

晁洋洋[3](2020)在《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临床特征及射频消融效果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临床特征差异及影响射频消融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1月至2019年5月142例在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心内科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通过查询医院电子病历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手术相关信息,分析患者心律失常起源部位分布;比较不同起源部位及不同类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根据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评价射频消融手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根据射频消融即刻治疗效果分为消融成功组(n=128)与消融失败组(n=14),单因素分析各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吸烟史、冠心病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术前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史、心律失常类型、心律失常实际起源部位等方面的差异。同时分析室性早搏和室性心动过速两个亚组在上述因素方面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效果的因素。结果:(1)一般临床特征:142例入选患者,男性68例、女性74例,平均年龄50.63±16.05岁。室性心律失常类型以室性早搏为主共117例(82.39%),室性心动过速25例(17.61%)。室性早搏起源部位以右室流出道为主共83例(70.09%),室性心动过速以左后分支起源为主11例(44.00%)。(2)不同类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临床特征差异:室性早搏患者的年龄(52.64±14.38岁)明显大于室性心动过速(41.20±20.05岁)(P<0.05);室性早搏患者女性比例(58.12%)明显大于室性心动过速(24.00%)(P<0.05);室性早搏患者高血压发生率(35.90%)高于室性心动过速(8.00%)(P<0.05);室性早搏患者糖尿病发生率(14.53%)高于室性心动过速(0%)(P<0.05)。(3)不同起源部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临床特征差异:不同起源部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存在性别差异(P<0.001);右室流出道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女性比例(68.89%)大于其他部位(31.11%)及左室流出道(9.38%);其他部位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男性比例(90.62%)大于右室流出道(31.11%)及左室流出道(55.00%)。(4)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成功率影响因素分析:室性心律失常消融成功者128例,失败者14例,手术成功率为90.14%。术中出现并发症例数3例(2.11%)。单因素分析显示: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成功组与消融失败组在年龄、高血压史、冠心病史、心律失常起源部位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室性早搏中消融成功组与消融失败组在高血压史、冠心病史、心律失常起源部位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室性心动过速中消融成功组与消融失败组仅在年龄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室性早搏的起源部位与射频消融效果密切相关,起源部位是影响室性早搏患者射频消融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室性心律失常起源部位分布存在差异。特发性室性早搏与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在性别、年龄、高血压以及糖尿病发生率方面存在差异。右室流出道、左室流出道以及其它部位起源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之间存在性别差异。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手术安全有效。年龄、高血压史、冠心病史、心律失常起源部位均为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效果的影响因素,起源部位是影响室性早搏射频消融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

葛俊炜[4](2020)在《特发性右室流入道室性早搏的射频消融治疗和长期随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室性早搏是临床实践中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其发病率高,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和正常健康人群。其临床表现各异,轻者无症状或稍感心悸,重者可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造成黑曚甚至晕厥。除药物治疗外,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是心律失常另一重要治疗方法,右心室流出道是特发性室早/室速最常见的起源位置,RFCA对于右室流出道室早治疗的成功率较高,预后较好。然而,对于起源于右室流入道室早/室速的RFCA治疗及长期疗效报道较少。本研究回顾性分析RFCA治疗起源于右心室流入道的室早的近中期和远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和2018年6月期间因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在上海长海医院行射频消融治疗的1037例患者,选取右心室流入道室早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RFCA术中电生理特点及消融的数据,术后遥测心电图、普通12导心电图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等随访资料。对所有患者的延迟效应和短暂复发进行评估。统计分析临床结局和预测因子的相关性。结果共入选接受导管射频消融的106例右室流入道特发性室早的患者(平均年龄50.3±17.8岁;52%为男性)。93名患者(87.7%)在手术结束时达到即刻手术成功。其中26(28%)术后有室性早搏的早期复发,其中22例为一过性复发,其余4例患者在7天的观察后仍有相当数量的室早。13例无效的患者中有8例观察到延迟效应(61.5%),其中1例(12.5%)室早消失,其余7例在3个月随访时室性早搏减少(20112±7312 vs 6745±3187,P=0.01),然而,随访结束时室早的数量又回到了消融手术前的水平。平均随访49.8~29.5个月,106例患者的最终成功率为68.9%。不同解剖部位的消融结果也各不相同。延迟效应、短暂复发和不使用导管倒钩术式是最后手术失败预测因子。导管倒钩的消融术式的使用,使最终消融结果有明显改善(P=0.001)。结论起源于右心室流入道室早并不少见,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可使大部分患者获得根治。延迟效应和短暂性复发是常见的,并预测长期随访后的最终失败。倒钩消融技术可以帮助减少早期复发和提高最终消融结果。

董潇男[5](2019)在《肺动脉窦区域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特点、消融方法及其解剖学特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肺动脉窦底起源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标测和消融;第二部分:肺动脉窦间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标测和消融。第三部分:探究肺动脉窦和毗邻冠状动脉的解剖关系及其对预防导管消融并发症的临床意义。第一部分肺动脉窦底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标测和消融——采用反U弯法和压力感知导管技术的意义目的反U弯法和传统方法(非反U弯方法)均可用于肺动脉窦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标测和消融,但反U弯法对于肺动脉窦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似乎比传统方法更有效,而其中原因尚未得到充分阐述。故本研究将评价两种方法的标测和消融特点,探讨其在治疗肺动脉窦起源室性心律失常中的意义。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2014年1月至2017年1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起源于肺动脉窦底室性心律失常患者37例,所有靶点均通过电生理检查和标测明确起源位置。入选患者常规使用反U弯法和(或)传统方法进行标测和消融。比较两种方法的电生理特点、消融导管贴靠压力、压力时间积分、导管头端矢量方向以及靶点电位振幅等信息,分析两种方法对消融的意义。结果所入选的37例肺动脉窦底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有14例为左窦起源,12例为右窦起源,11例为前窦起源。其中,仅有7例(18.9%)左窦起源的患者经传统方法消融成功,其余30例(81.1%)患者全部经反U弯方法消融成功。采用反U弯法标测时,在肺动脉窦底理想靶点处标记到近场尖峰电位和QS波的比例显着高于传统方法(P<0.001);且肺动脉右窦和前窦的导管头端贴靠压力显着高于传统方法,而两种方法的肺动脉左窦贴靠压力变化不大(P<0.001,P<0.001,P=0.18)。此外,采用反U弯法标测得到的靶点双极电位振幅显着较高(1.52±1.75 mV vs.1.02±2.37 mV,P<0.001),并随导管头端贴靠压力增大而升高(P<0.001)。通过ROC曲线分析得出,采用反U弯法在肺动脉窦中标测,当左窦、右窦和前窦的导管贴靠压力分别为7g、9g和12g时,可获得比较理想的靶点电位振幅(≥1.0mV)。结论在肺动脉窦内进行标测和消融时,反U弯法比传统方法导管贴靠更好,稳定性更高,提高了对肺动脉窦底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标测和消融效率。该方法尤其适用于肺动脉右窦和前窦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第二部分肺动脉窦间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标测和消融——非反U弯法对标测和消融的临床意义目的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可经反U弯技术在肺动脉窦底消融成功,但起源于肺动脉窦间的室性心律失常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将探讨和分析起源于肺动脉窦间(左-前窦间,右-左窦间,右-前窦间)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心电特征和消融方法。方法本研究连续性入选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125例怀疑右室流出道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通过电生理检查和心内标测明确起源点位置,记录并分析起源于肺动脉窦间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特征和消融方法。结果所有入选患者中,共17例患者为肺动脉窦间起源,占13.6%;其中左-前窦间9例,占7.2%;右-左窦间6例,占4.8%;右-前窦间4例,占3.2%。体表心电图分析得出,右-前窦间起源室性早搏的导联振幅显着低于左-前窦间和右-左窦间起源的室性早搏。在肺动脉窦间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标测到的最早激动点位于肺动脉窦底以上22.65±2.47 mm处,领先体表QRS波35.7±12.7 ms(P<0.001)。消融导管近远端电位在经反U弯标测时呈现特征性的电位变化:导管头端位于窦底时,近端电位激动早于远端电位;导管头端位于窦中部时,近端和远端电位激动提前时间一致;导管头端位于肺动脉窦间时,远端电位激动显着早于近端电位。17例肺动脉窦间起源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有3例(17.6%)经反U弯法消融成功,其余14例(82.4%)经反U弯法在肺动脉瓣上消融失败后,最终非反U弯法(传统方法)在瓣下消融成功。结论肺动脉窦间起源的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虽在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中发生率不低,但其起源点位置特殊,且具有独特的心电特征。在导管消融时传统非反U弯法消融可收获较好的效果,比反U弯法更加有效。第三部分肺动脉窦和毗邻冠状动脉的解剖关系及其对预防导管消融并发症的临床意义目的越来越多的右室流出道来源的室性心律失常可在肺动脉窦消融成功,而肺动脉窦周围毗邻重要血管结构:冠状动脉,已知导管消融可损伤周围5mm范围的心肌组织。因此掌握该区域解剖特点对避免消融致冠状动脉损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计算机断层扫描冠状动脉造影的图像,描述肺动脉各窦与邻近冠状动脉的解剖学关系。方法本研究回顾性观察研究,连续入选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我院门诊的100例(男性52例,平均年龄47±18岁)因胸痛行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的患者。通过扫描取得多期相冠状动脉扫描原始数据后传至工作站并重建图像,描述和测量肺动脉各窦与邻近组织结构的最近距离和解剖关系,统计冠状动脉到相应肺动脉各窦的最短距离:肺动脉左窦与左前降支、左主干;肺动脉前窦与左前降支、左主干;肺动脉右窦与右冠状动脉/右室流出道。根据左主干开口和肺动脉左窦的相对位置将左主干与肺动脉左窦分成3个类型进行描述:1型,紧密贴靠型,左主干开口和肺动脉左窦紧密相邻;2型,一般贴靠型,左主干开口正对肺动脉左窦,其近端环绕左窦走行;3型,远离型,左主干开口与肺动脉左窦相距较远。结果贴靠类型1,2,3(紧密贴靠型,一般贴靠型,远离型)的病例数分别为20例(占20%),43例(占43%)和37例(占37%)。三种贴靠类型的左主干至肺动脉左窦最短距离分别为1.66±0.53 mm,4.63±1.64 mm和8.24±1.65 mm,左主干至肺动脉左窦最短距离≤5 mm的病例分别占总病例数的100%,87%和9%。右冠状动脉至肺动脉右窦/右室流出道的最短距离≤5mm的病例数为71例(占71%)。结论肺动脉左窦和左主干相距较近(尤其是紧密贴靠型和一般贴靠型),同时肺动脉左窦也与左前降支和左冠状动脉窦相邻,而肺动脉前窦到左前降支的距离比到左主干更近,右冠状动脉和肺动脉右窦/右室流出道毗邻较近。该发现有助于提高术者对该区域解剖特点和组织贴靠类型的认识,从而避免在肺动脉窦内消融引起的并发症。

陈成[6](2019)在《飞行人员快速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后随访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多数快速性心律失常飞行人员,由于其血流动力学影响,按飞行鉴定标准是飞不合格(包括带药飞行)。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通过射频消融术可以治愈大多数快速性心律失常。外军已经对多数快速性心律失常飞行人员特许放飞。我院借鉴外军的经验、严格把握放飞标准,从2004年至今经射频消融术后有很高复飞率。本课题的目的是对已经放飞的病例进行随访研究,为形成放飞标准和最佳放飞时间提供可靠依据,以确保飞行安全和战斗力维护。方法:2004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期间在我院接受射频消融的快速性心律失常飞行人员被纳入研究。在2018年12月31日之前收集随访,随访指标包括快速性心律失常发作,快速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悸、血流动力学症状(视物模糊、意识不清、进行性加重胸痛、晕厥或晕厥先兆)、复飞后的飞行小时、飞行状况和航空医学鉴定。统计学方法采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随访年限及飞行时间用中位数描述,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数描述。结果:随访了42例患者(37±9岁,全为男性),共接受49次消融手术。其中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8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1例、室性心动过速(VT)2例、心房颤动(AF)和心房扑动(AFL)18例、室性早搏(PVC)13例。术后即刻成功41例。术后3个月29例患者术后3月接受随访,22例达到临床心律失常控制。15例达到航空医学标准。术后6个月共随访39例患者,达到临床心律失常控制34例。达到航空医学标准31例。经过长期随访,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房组(AF/AFL)平均复发时间21±19月,手术次数1.3次。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频发室性早搏(PVC)、室性心动过速(VT)均无近期和远期复发,手术次数1次。37例经过航空医学鉴定放飞,复飞期间后均无各类心律失常复发和特殊并发症影响飞行训练任务和飞行安全。复飞后经过最长随访飞行时间为98个月,中位随访年限为18个月,飞行时间最长1040小时,中位300小时。其中高性能机种飞行人员中位飞行时间400小时,低性能机种飞行人员中位飞行时间100小时,直升飞机飞行时间100小时。有无快速性心律失常发作,快速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悸、血流动力学症状(视物模糊、意识不清、进行性加重胸痛、晕厥或晕厥先兆)等,可以成为快速性心律失常飞行人员射频消融术后评估的关键指标。结论:1.射频消融术在治疗飞行人员快速性心律失常中有效控制了心律失常,并发症低,安全有效,术后符合放飞标准可恢复飞行;2.术后6个月作为飞行鉴定放飞的时间点,符合临床术后恢复疗程。3.本研究对形成飞行人员快速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后评估标准和术后随访指标的制定提供依据。

徐大文,文亚红,田巨龙,兰建军[7](2018)在《Carto指引下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室性早搏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室性早搏患者在Carto指引下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效果。方法纳入2008年6月—2016年7月期间到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行Carto指引下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36例IVT及PVB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Carto指引行导管射频消融进行治疗,观察此方法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室性早搏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1)临床基本情况:22例为单源性PVB,14例为IVT患者。(2)IVT及PVB起源位置:16例为流出道IVT及PVB,其中肺动脉瓣上1例,右心室流出道6例,主动脉窦内2例,左心室流出道6例;8例分支性左心室IVT及PVB患者,左前分支参与4例,左后分支参与6例;8例房室瓣周IVT及PVB患者,His束附近1例,二尖瓣环2例,三尖瓣环5例;2例心外膜IVT及PVB患者。(3)消融疗效及随访结果:消融成功率为94.44%,失败率为5.56%,1例复发者经再次消融成功,8例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患者的其中5例恢复正常,其余3例左心室扩大者范围逐渐缩小。结论 IVT及PVB患者常见的起源部位为左后间隔及流出道位置,且患者在Carto指引下进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疗效显着,其治疗方式是安全且有效的。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8](2016)在《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文中研究指明一、前言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室早)、非持续性与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扑动(室扑)与心室颤动(室颤)。结构性心脏病和离子通道病是室性心律失常的常见原因, 但在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并非少见。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 可以毫无症状, 也可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 甚至心脏性猝死(SCD)。一些患者可同时有多种类型的室性心律失常, 而在另一些患者, 室性心律失常可以是心脏异常

梁峰,沈珠军,方全,胡大一[9](2016)在《201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关于心脏结构正常和炎症性心脏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的解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该指南为2006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关于室性心律失常(VA)患者治疗和心脏性猝死(SCD)预防指南的更新版。依据国际主要的心律协会最近发表的VA患者治疗共识文档,ESC指南委员会决定该指南的内容重点聚集于SCD的预防。风险评估方案和治疗应结合伴发病、患者预期寿命限制、对生活质量影响和其他临床情况考虑个体化。本文解读心脏结构正常以及炎症、风湿和瓣膜性心脏病患者室

曹克将,陈明龙,江洪,姚焰,王祖禄,吴书林,杨新春,薛玉梅,李学斌,洪葵[10](2016)在《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简称室早)、非持续性与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心室扑动(简称室扑)与心室颤动(简称室颤)。结构性心脏病和离子通道病是室性心律失常的常见原因,但在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并非少见。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可以毫无症状,也可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甚至心脏性猝死。一些患者可同时有多种类型的室性心律失常,而在另一些患者,室性

二、特发性左心室流出道心外膜侧室性心动过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特发性左心室流出道心外膜侧室性心动过速(论文提纲范文)

(2)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论文提纲范文)

1 室早
    1.1 定义和流行病学特征
    1.2 病因和机制
    1.3 临床表现
    1.4 诊断、预后评估和危险分层
    1.5 室早诱导性心肌病
    1.6 治疗策略和方法
        1.6.1 药物治疗
        1.6.2 导管消融治疗
    1.7 室早的诊治流程图、专家建议和推荐
2 非持续性室速(NSVT)
    2.1 定义和流行病学特征
    2.2 病因和机制
        2.2.1 病因
        2.2.2 发生机制
    2.3 临床表现
    2.4 诊断、预后评估、危险分层
        2.4.1 NSVT的诊断
        2.4.2 预后评估
        2.4.3 危险分层
        (1)心脏结构正常的NSVT:
        (2)伴有结构性心脏病的NSVT:
    2.5 治疗策略和方法(表5)
        2.5.1 心脏结构正常患者的NSVT
        2.5.2 伴有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NSVT
3 持续性单形性室速
4 持续性多形性室速和室颤
5 SCD的危险分层及预防
    5.1 定义与流行病学特征
    5.2 病因和机制
        5.2.1 病因 各种疾病都可导致SCD,其中常见的病因如下。
        (1)冠状动脉异常:
        (2)心力衰竭:
        (3)心肌疾病和其他结构性心脏病:
        (4)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
        (5)药物等外界因素:
        5.2.2 机制
    5.3 SCA和/或SCD的危险分层
        5.3.1 病史和体格检查
        5.3.2 非侵入性评价手段
        (1)12导联心电图:
        (2)运动试验:
        (3)动态心电图:
        (4)ICM:
        (5)非侵入性心脏影像检查:
        (6)生物标志物:
        (7)基因检测:
        5.3.3 侵入性评价手段
        (1)心导管等心脏影像:
        (2)电生理检查:
        5.3.4 风险预测
    5.4 SCA/SCD的预防与治疗
        5.4.1 SCA患者的治疗
        5.4.2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1)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2)β受体阻滞剂:
        (3) 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4) IV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5.4.3 心力衰竭治疗预防猝死
        5.4.4 ICD预防SCD
        5.4.5 导管消融
        5.4.6 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血运重建治疗
        5.4.7 提高SCD防治意识
6 室性心律失常急诊处理
    6.1 室性心律失常急诊处理的原则
        6.1.1 识别和纠正血流动力学障碍
        6.1.2 基础疾病和诱因的纠正与处理
        6.1.3 衡量获益与风险
        6.1.4 治疗与预防兼顾
        6.1.5 急诊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原则
    6.2 室性心律失常急诊的药物处理
        6.2.1 NSVT NSVT在结构性及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中非常常见。
        6.2.2 SMVT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SMVT需立即电复律。
        6.2.3 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
        6.2.4 多形性室速
        (1)急诊处理原则:
        (2) 尖端扭转型室速:
        (3)某些特殊类型的多形性室速
        6.2.5 室颤/无脉性室速
        6.2.6 室速/室颤风暴
7 不同病因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
    7.1 缺血性心脏病(IHD)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7.1.1 IHD室性心律失常
        7.1.2 IHD室性心律失常的管理
        7.1.3 ACS室性心律失常危险分层及处理方法
    7.2 心肌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7.2.1 推荐证据等级
        7.2.2 推荐证据等级文字描述
        (1)NICM患者诊治推荐证据等级文字描述
        (2)ARVC患者的诊治推荐证据等级文字描述。
        (3)HCM患者诊治推荐证据等级文字描述。
        7.2.3 诊治流程图
    7.3 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7.4 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7.4.1 概述
        (1)流行病学:
        (2)先心病患者心电生理检查:
        (3)先心病患者合并室速和室早的治疗(表43):
        7.4.2 成人先心病患者SCD预防和室性心律失常诊治的专家推荐
        7.4.3 成人先心病患者SCD预防流程
    7.5 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
        7.5.1 先天性LQTS
        (1)定义和流行病学:
        (2)病因和机制:
        (3)临床表现:
        (4)诊断:
        (5)LQTS患者管理:
        7.5.2 Brugada综合征
        (1)定义和流行病学:
        (2)病因和机制:
        (3)临床症状:
        (4)诊断:
        (5)临床管理:
        7.5.3 CPVT
        (1)定义和流行病学:
        (2)病因和机制:
        (3)临床表现:
        (4)诊断:
        (5)临床管理:
        7.5.4 ERS
        (1)定义和流行病学:
        (2)病因和机制:
        (3)临床表现:
        (4)诊断建议:
        (5)临床管理:
        7.5.5 SQTS
        (1)定义和流行病学:
        (2)病因和机制:
        (3)临床表现:
        (4)诊断:
        (5)临床管理:
        7.5.6 妊娠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1)妊娠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与治疗策略:
        (2)推荐证据等级文字描述。
        (3)诊治流程:
        7.5.7 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
        (1)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
        (2)特发性非流出道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
        (3)特发性室颤:
        7.5.8 运动员合并的室性心律失常

(3)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临床特征及射频消融效果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第三章 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不同起源部位的室性心律失常心电图特征及射频消融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特发性右室流入道室性早搏的射频消融治疗和长期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索引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一、目的
    二、对象和方法
结果
    一、基本数据和心电图特征
    二、标测和消融结果
    三、一过性短暂复发和延迟效应
    四、随访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室性早搏的射频消融治疗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5)肺动脉窦区域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特点、消融方法及其解剖学特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1
Abstract1
摘要2
Abstract2
摘要3
Abstract3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肺动脉窦底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标测和消融
    引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肺动脉窦间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标测和消融
    引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肺动脉窦和毗邻冠状动脉的解剖关系及其对预防导管消融并发症的临床意义
    引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综述: 右室流出道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缩略词表
个人简历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6)飞行人员快速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后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7)Carto指引下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室性早搏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Carto三维系统建模及标测
        1.2.2 射频消融
    1.3 室性心动过速及室性早搏的判断标准
    1.4 随访
2 结果
    2.1 临床基本情况
    2.2 电生理特征
    2.3 患者消融疗效及随访情况
3 讨论

(9)201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关于心脏结构正常和炎症性心脏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的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脏结构正常的室性心动过速(VT)和室颤(VF)
    1.1 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治疗
        1.1.1 RVOT室性心动过速
        1.1.2 LVOT室性心动过速
        1.1.3 主动脉窦室性心动过速
        1.1.4 流出道心外膜室性心动过速
        1.1.5 其他起源室性心动过速(包括肺动脉)
    1.2多源性室性心动过速
        1.2.1 特发性左室心动过速
        1.2.2 乳头肌室性心动过速
        1.2.3 瓣环室性心动过速(二尖瓣和三尖瓣)
    1.3 特发性VF的治疗
    1.4 短联律间期尖端扭转型室速(Td P)的治疗
2 炎症、风湿和瓣膜性心脏病
    2.1 心肌炎
        2.1.1 急性和暴发性心肌炎
        2.1.2 致炎症性心肌病的心肌炎
    2.2 感染性心内膜炎
    2.3 风湿性心脏病
    2.4 心包炎
    2.5心脏结节病
    2.6 瓣膜性心脏病
3 证据空白

(1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室早
    1.1 流行病学
    1.2 病因和机制
    1.3 临床表现
    1.4 诊断、预后评估和危险分层
        1.4.1 室早性心肌病
        1.4.2 诊断评估方法
        1.4.2. 1 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
        1.4.2. 2 运动试验
        1.4.2. 3 影像学检查
    1.5 治疗策略和方法
        1.5.1 无结构性心脏病室早患者的治疗指征
        1.5.2 结构性心脏病室早患者的治疗指征
        1.5.2. 1 药物治疗
        1.5.2. 2 导管消融治疗
    1.6 室早的诊治流程及专家建议和推荐
2 非持续性室速(NSVT)
    2.1 流行病学特征
    2.2 病因和机制
        2.2.1 NSVT病因
        2.2.2 NSVT发生机制
    2.3 临床表现
    2.4 诊断、预后评估、危险分层
        2.4.1 NSVT的诊断
        2.4.2 预后评估
        2.4.3 危险分层
        2.4.3. 1 心脏结构正常的NSVT
        2.4.3. 2 伴有结构性心脏病的NSVT
    2.5 治疗策略和方法(表4)
        2.5.1 心脏结构正常的NSVT
        2.5.2 结构性心脏病NSVT
3 持续性单形性室速(SMVT)
    3.1 流行病学特征
    3.2 病因和机制
        3.2.1 IVT
        3.2.2 结构性心脏病室速
    3.3 临床表现
    3.4 诊断、预后评估和危险分层
        3.4.1 诊断
        3.4.1. 1 病史和体格检查
        3.4.1. 2 心电图
        3.4.1. 3 心脏成像
        3.4.1. 4 信号平均心电图
        3.4.1. 5 有创心脏电生理检查
        3.4.1. 6 心肌缺血检查
        3.4.2 预后评估及危险分层
        3.4.2. 1 特发性SMVT
        3.4.2. 2 结构性心脏病SMVT
    3.5 治疗策略和方法
        3.5.1 SMVT急性期治疗
        3.5.2 IVT的药物治疗
        3.5.3 IVT的导管消融
        3.5.4 结构性心脏病室速的药物治疗
        3.5.5 ICD植入及程控
        3.5.6 结构性心脏病室速的导管消融
        3.5.7 外科消融
    3.6 SMVT诊治流程图
4 持续性多形性室速和室颤
    4.1 流行病学特征
    4.2 病因和机制
    4.3 临床表现
    4.4 诊断、预后评估和危险分层
        4.4.1 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
        4.4.1. 1 运动试验
        4.4.1. 2 药物试验
        4.4.1. 3 尸检及基因检测
        4.4.2 结构性心脏病患者
    4.5 治疗策略和方法
        4.5.1 ICD治疗
        4.5.2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4.5.3 导管消融治疗
    4.6 持续性多形性室速/室颤诊治流程图
5 特殊情况下的室性心律失常
    5.1 冠心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5.1.1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5.1.1. 1 ACS相关的室性心律失常概述
        5.1.1. 2 ACS患者住院前期间猝死的预防
        5.1.1. 3 ACS患者住院期间猝死的预防见
        5.1.1. 4 ACS患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
        1ACS患者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原则
        2ACS患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3ACS患者合并室早的处理
        4ACS患者合并持续性室速或室颤的处理
        5持续性室速、反复发作的室颤和电风暴的导管消融治疗
        6体外支持设备
        7ACS患者早期室颤的预后
        5.1.2 心梗后早期
        5.1.2. 1 心梗后早期(10天内)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分层
        5.1.2. 2 心梗后ICD植入的时机
        5.1.3 心梗后稳定冠心病
        5.1.3. 1 危险分层
        5.1.3. 2 最佳治疗策略推荐
        5.1.3. 3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
        5.1.3. 4 导管消融
    5.2 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室性心律失常
        5.2.2 先心病患者合并室速和室早的治疗
    5.3 妊娠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5.3.1 流行病学
        5.3.2 诊断
        5.3.3 治疗
    5.4 心肌疾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5.4.1 三种常见的心肌病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情况
        5.4.1. 1 DCM
        5.4.1. 2 HCM
        5.4.1. 3 ARVC
        5.4.2 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评估
        5.4.3 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
    5.5 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5.6 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
        5.6.1 LQTS
        5.6.1. 1 定义和流行病学
        5.6.1. 2 危险分层及管理方法
        5.6.2 SQTS
        5.6.2. 1 定义和流行病学
        5.6.2. 2 危险分层及管理方法
        5.6.3 Brugada综合征
        5.6.3. 1 定义和流行病学
        5.6.3. 2 危险分层及管理
        5.6.4 CPVT
        5.6.4. 1 定义和流行病学
        5.6.4. 2 危险分层及管理方法
        5.6.5 ERS
    5.7 心脏结构正常的室性心律失常
        5.7.1 IVT
        5.7.1. 1 特发性流出道室速
        5.7.1.2特发性非流出道起源室速
        5.7.2 特发性室颤
        5.7.3 短联律间期TdP
    5.8 运动员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四、特发性左心室流出道心外膜侧室性心动过速(论文参考文献)

  • [1]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J].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0(03)
  • [2]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J]. 曹克将,陈柯萍,陈明龙,洪葵,华伟,黄从新,黄德嘉,江洪,李学斌,李毅刚,汤宝鹏,王祖禄,吴立群,吴书林,薛玉梅,杨新春,杨艳敏,姚焰,张凤祥,张澍.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0(03)
  • [3]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临床特征及射频消融效果影响因素分析[D]. 晁洋洋. 山东大学, 2020(02)
  • [4]特发性右室流入道室性早搏的射频消融治疗和长期随访研究[D]. 葛俊炜.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5]肺动脉窦区域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特点、消融方法及其解剖学特征的临床研究[D]. 董潇男.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6]飞行人员快速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后随访研究[D]. 陈成.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8)
  • [7]Carto指引下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室性早搏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 徐大文,文亚红,田巨龙,兰建军.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8(S2)
  • [8]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6(04)
  • [9]201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关于心脏结构正常和炎症性心脏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的解读[J]. 梁峰,沈珠军,方全,胡大一.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6(08)
  • [1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J]. 曹克将,陈明龙,江洪,姚焰,王祖禄,吴书林,杨新春,薛玉梅,李学斌,洪葵.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6(04)

标签:;  ;  ;  ;  ;  

特发性左心室流出道心外膜侧室性心动过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