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卉国际贸易三大发展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杨梦莹[1](2021)在《云南花卉出口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黄雪婷[2](2020)在《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规定:“外国番商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以来,直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广州成为了中国唯一合法对外贸易的港口,进出口的商品需要经由广州十三行进行交易,丝绸、茶叶、陶瓷、药材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外销品极受西方各国消费者的喜爱。包装作为这些外销商品中的一类占据一定的数量,且形式多样,有陶瓷、漆、金属等材质所制的,也有体现广雕精工的木雕、竹雕、象牙雕等形式,因受到当时落后的交通运输、工艺制作等生产条件所制约,象牙雕包装大多都在广州地区制作完成。通过广州十三行外销的广作牙雕包装不仅体现出广派象牙雕刻的鬼斧神工,还体现出强烈的“中国风格”,因此受到中西方商人、工匠以及消费者的强烈追捧。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的定位为奢侈品,在功能上具有象征使用者地位、包装内容物、保护内容物等实用价值,在文化上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精神价值与收藏价值。本文综合运用多种学科方法,以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为研究对象,分五个部分对其进行研究。第一部分,联系广州对外贸易史、象牙贸易史与广作牙雕艺术的发展过程,阐述了清代广州十三行的历史背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介绍外销广作牙雕包装的成因与发展,理清引发其产生与制约其发展的政治、历史、地理、经济、工艺等因素,最后以18~19世纪西方国家所流行的“中国风格”潮流为指引,分析广州十三行时期的中西方设计艺术交流。第二部分,以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在西方国家的销售与嬗变为线索,将包装按照功能形态进行分类,初步构建了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的学术概念,并分析包装面向人群的生活习惯、文化指涉与审美取向。第三部分,总结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的艺术特征,论述其所蕴含的中式艺术特征与西方艺术风格。第四部分,基于美的法则论述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通过材料属性、工艺技术、艺术形式与文化内涵所体现出来的设计美学特征。第五部分,以中国“文化自信”提倡、“一带一路”政策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文化建设”为导向,探索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艺术在现代包装中传承策略,分析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艺术在现代包装中的应用。
鞠斐[3](2020)在《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西方先进的纺织生产方式尚未进入上海地区之前,上海正处于农业社会手工业生产的大环境中。鸦片战争之后,《南京条约》签订,上海设立租界,机制纺织商品和动力机器纺织工厂始进入上海。此后随着上海地区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机制纺织品与新式服装逐渐成为新的生产、生活文化的标志,随后引起社会个体价值观的变化,进而连带的引发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系统的变革。在中国租界时期史上的百年之间,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在经历了西方科技本土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向现代化设计的前进方向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客观条件和人的主观能动性都成为设计现代化的推动力量。围绕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现状与产业背景等上海纺织、服装现代设计发展成因中最关键的基础条件,通过对这一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发展和现代设计行为的研究,还原了工业生产条件下纺织、服装的产销业态和设计价值,进一步揭示了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演变规律、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并探索其对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纺织、服装生产的工业化和上海城市现代化的影响、促进和提升的具体作用,以及从设计学的角度分析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对上海地区消费文化变迁的影响。作为中国租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上海汇聚了20世纪初中国最活跃、最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与艺术因素,涌现出各个行业的标志性成果,聚集了大量的艺术与设计人才,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具有现代意味的设计机构。中国早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便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之下,伴随着初期民族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而迅速地涌现与成长,形成了与早期纺织轻工产品相辅相成的现代设计产业萌芽,本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正是在这样的关系中悄然地、坎坷地成长起来,既从西方现代设计发展过程中提取经验,也从本土传统资源中汲取了能量,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路径。
刘昌庆[4](2019)在《斗南花卉小镇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花卉产品需求的增加和特色小镇的发展,斗南花卉小镇成功进入了云南省创建全国一流特色小镇之列。斗南花卉小镇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政府的扶持下,国家对斗南花卉小镇提出了“世界第一”花卉交易市场的更高要求。因此,斗南花卉小镇应将产业发展调整作为当前首要任务,产业空间布局应进一步优化,与“世界第一”的目标匹配。斗南花卉小镇作为全国首个以花卉交易为核心的特色小镇,早期制定的政策和规划预判不足,导致现阶段斗南花卉小镇的发展进入了瓶颈。一方面,小镇内整体风貌和空间质量差、低端花卉研发面临着升级换代的局面;另一方面,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配套不足。此外,高度城市化挤占了产业发展空间,需要对利用低效的用地空间进行集约优化。为解决以上问题,满足发展诉求,需要对斗南花卉小镇的产业发展方向进行引导,并对空间进行优化落实到空间平面内。产业发展不仅作为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成败关键,还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撑。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和生产要素配置是特色小镇顺利运转的坚实保障。因此,研究斗南花卉小镇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优化有着重要意义。首先,总结国内外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优化研究现状及相关基础理论,阐述了斗南花卉小镇产业发展历程及空间形态演化,并通过钻石模型分析产业发展条件,同时叙述了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现状,总结其存在问题。其次,通过对国内外花卉产业发展和案例研究,重点研究花卉产业的发展趋势,并结合产业的SWOT进行分析、上位规划与政府的产业发展意向,给斗南花卉小镇做出明确的产业发展定位和构建全面的产业发展体系,并提出产业发展体系发展路径。最后,在分析斗南花卉小镇产业空间构成和产业空间布局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斗南花卉小镇产业空间布局优化思路、策略和构想。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斗南花卉小镇的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优化提供参考依据,也能为其它特色小镇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提供借鉴意义。
钟婕[5](2019)在《云南花卉产业竞争力空间差异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花卉产业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产业的出口也是云南省近些年发展起来的特色经济行业,已成为省内经济社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作为“植物王国”的云南省花卉品种众多,其中鲜切花发展势头尤为突出,其销售量占到全国鲜花市场的50%。鲜花种植在地区分布上各具特色,尤其以云南省西北部的球根类花卉为主。与此同时,其他花卉生产布局和花卉产品结构也日趋合理。本研究从生产力、市场力、技术力三个方面分析云南省各地市花卉产业竞争力的特点及差异性,研究发现云南省花卉产业综合竞争力整体上呈现以昆明曲靖为一级核心,以大理、红河为次级核心的圈层状空间,东强西弱的区域特征较为明显,具体研究结论如下:(1)云南省各地市花卉产业竞争力发展呈现不均衡的发展,总的来看花卉的生产力指数、花卉产业市场力指数、花卉产业技术力指数以及综合竞争力指数呈现显着的一致性特征,表现为昆明一支独大,曲靖、玉溪、红河、大理次之。具体来看,生产力方面,呈现昆明一枝独大,玉溪稍强,曲靖、楚雄、汶山紧随其后,怒江、迪庆、德宏最弱,反映出花卉产量、规模、产值都呈现昆明集聚的特征,也反映出云南省其他地区花卉生产能力与昆明差距普遍较大。市场力方面,昆明一枝独大,其次是玉溪和曲靖,随后是红河、大理,怒江、迪庆、丽江花卉市场力较弱,主要原因是花卉市场力与城市等级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有直接关系。技术力方面,昆明位居第一,曲靖、玉溪、红河大理技术竞争指数较高,怒江、迪庆、丽江技术力较弱。综合竞争力方面,总的走势与技术力具有很大的一直性。昆明位居第一位,曲靖位列第二,其次是红河、大理、玉溪、楚雄等,迪庆、怒江仍然位列最后,综合反映了云南省花卉产业的规模、市场和技术水平特征。(2)云南省花卉市场力亦呈现以昆明为中心向周边递减的圈层状空间格局和核心边缘特征,东强西弱的特征显着。与市场竞争力空间分布相比,市场力空间圈层相对差异较小,第二圈层此核心区域面积扩大,由玉溪扩展为玉溪、曲靖、红河三个区域。第三圈层从3个地市扩展为6个地市,表明云南省花卉市场与云南城市、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高的耦合度。(3)云南省花卉技术力呈现与生产力、市场力较大的差异。在空间上第一层为曲靖,第二层次为昆明、红河、大理,第三层次为楚雄、玉溪、文山、普洱、临沧、保山、昭通,第四层次为西双版纳、德宏,第五层次为怒江、丽江和迪庆。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以曲靖为核心,以大理为次级核心区。花卉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本文通过对云南花卉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研究。争取下一步要在花卉产业对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效率方面加强研究。
刘梦雨[6](2019)在《清代官修匠作则例所见彩画作颜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清代匠作则例记载了种类繁多的彩画作颜料,但其中大量名目都难以索解,致使研究者对清代彩画颜料的认知长期局限于当代彩画匠师的经验性知识,而针对彩画实物的科学检测结果也无从与清代文献记载印证。在清代的匠作知识体系中,官式彩画应当使用哪些颜料?营造工程中实际使用了哪些颜料?为什么选择使用这些颜料?它们对建筑彩画的最终面貌有何影响?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作出回答。本文以清代官式彩画颜料为研究对象,以匠作则例为核心文献材料,首先考释颜料名实,在此基础上,还原清代官式建筑彩画的材料构成,并厘清每种颜料的贸易来源与应用状况,以及颜料在营造活动中的流通过程。研究基于二重证据法展开,所使用的主要实物材料,是1978-2018年间针对清代建筑彩画及相关彩绘文物的科技考古数据,共统计文物案例127个(其中笔者分析案例33个)。文献材料则以52种彩画作相关匠作则例和清代官修政书为主,同时结合海关档案、税则等中外贸易史料,解决有关进口颜料的问题。在遴选相关匠作则例并完成文献学基础工作之后,本文分别统计了清代匠作则例和清代档案史料中出现的颜料名目,以及科学检测案例所见清代彩绘颜料种类。通过比对上述两份清单,结合其他文献史料,解决了天青、梅花青、紫艳青、硇砂绿、洋青、鱼子金等20余种颜料的名实对应问题;进而对30余种颜料的性状、来源、应用范围等信息作了尽可能详实的考证,以对既有认识作出修正和补充。进口颜料在清代中国的来源、贸易与应用,是本文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利用大量贸易档案、笔记等一手材料,梳理出清代中国进出口颜料贸易的整体图景,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对smalt、人造群青、巴黎绿、普鲁士蓝等几种最重要的进口颜料展开深入研究,详细考证了每种颜料进入中国的渠道与时间,中文名称演变与确立的过程,并逐一厘清其应用范围、使用方式及贸易状况。研究发现,清代皇家营建活动中颜料的流通与使用,要依次经历采办-贮存-支领-制备-施用-奏销几个环节,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制度规范。清中期以来,进口颜料在建筑彩画中的应用不断增加,至清晚期已占据压倒性优势。以成本较低的进口颜料来替代则例规定的昂贵物料,逐渐成为普遍的变通做法,但始终未曾见载于官修则例。颜料的选择,是技术、经济、文化各方面因素博弈的结果,这一选择又会影响建筑彩画的最终样貌。因此,仅从文化角度解释建筑彩画的用色问题是不够的,颜料在物质层面的影响及其背后的经济和技术因素,同样值得研究者关注。
刘妍[7](2018)在《农产品出口贸易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的基础地位不容动摇。当前,中国农业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农业产业的集约增长和优化升级是推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随着中国农业产业规模化和科技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农业产业早已告别单纯发展初级农产品的阶段,在保障本国粮食安全和居民需求的基础上,发展农产品初级加工和精深加工已成为促进本国农业产业可持续增长的重要依托。但总体上,中国农业产业规模虽大,却呈现结构合理化偏低、加工深度不足、技术水平落后等普遍问题。随着开放市场和区域经济—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世界各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代表各自国内农业产业的竞争实力,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角逐日益激烈。对于参与全球经济与国际分工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实施出口导向战略是带动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选择。中国作为国际农产品市场的重要供给方,出口规模日益庞大,出口质量持续上升,整体出口贸易水平的提高不仅代表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贸易利益所得的增加,其作为农业产业中具备先进技术经验的优势竞争力,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更是与日俱增。尤其在当前农业经济呈现结构性减速,且内外经济局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形势下,正确认识农产品出口贸易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机制,将有助于形成行之有效的政策引导,使出口贸易对产业的影响效应发挥到最大,这对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的核心主题是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效应和传导机制,围绕这一主题,沿着理论分析、现状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技术路线,从“量”和“质”两个层面,即出口规模和出口质量对产业规模和产业结构的影响展开研究。首先,本文对出口贸易影响产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证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对研究范围进行基本界定,并从理论层面分析农产品出口贸易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效应和传导机制,进而借鉴已有理论成果,构建理论模型,为后续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对农产品贸易和农业产业发展情况分别进行评价分析。其中,对农产品贸易的分析从出口规模和出口质量两个层面展开。出口规模层面主要从出口总量、产品结构和地区分布角度进行分析;出口质量层面在构建出口技术复杂度指标的基础上,对产品和地区出口质量的差异进行比较评价。对农业产业的分析从产业规模和产业结构两个层面展开。产业规模层面主要从整体规模、内部结构和地区分布角度进行分析;产业结构层面在构建衡量指标的基础上,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水平进行比较评价。然后,在基本现状的把握基础上,以理论机制为依据,从直接影响和影响机制两个层面,逐步深入地实证检验农产品出口规模和出口质量分别对农业产业规模化、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的影响。第一层面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运用静态面板的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以及动态面板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对直接影响的方向和程度进行实证分析;第二层面运用中介效应检验模型,以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科学技术和制度质量为中介变量,实证检验出口贸易通过中介变量的传导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机制,从中得出各中介变量的传导作用及中介效应的贡献程度。根据以上理论分析、现状分析和实证检验的结果,得出以下研究结论:第一,农产品出口和农业产业均呈平稳增长趋势,其中,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和产业是增长的主力,而资本技术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和产业的提升潜力更大,中西部地区出口和产业提升速度均快于东部地区;第二,农产品出口贸易能显着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出口质量的促进效果优于出口规模,尤其对中西部产业合理化和高级化的影响最为显着;第三,农产品出口规模和出口质量影响农业产业发展的传导路径有所差别,物质资本和科学技术的传导作用必不可少,人力资本在出口规模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中具有传导作用,制度质量在出口质量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中具有传导作用;第四,东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空间已不及中西部,中部地区制度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和科学技术投入力度亟待加强。最后,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推动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更为有效地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政策启示,第一,利用国内外市场,重视技术和品牌,提升出口贸易质量;第二,重视合理化调整,加速高级化进程,推进农业产业健康发展;第三,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加强中西部引进力度,扩大中介传导效应;第四,优化内外制度环境,缩小地区制度差异,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杨扬[8](2018)在《20122016年广东与荷兰花卉贸易情况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东是我国花卉生产和出口的重要地区。随着国内外花卉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对广东花卉的出口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本论文通过收集20122016年广东与荷兰花卉贸易的原始数据和相关的资料以及进行实地调查,对广东与荷兰花卉贸易情况进行了下列3个方面的研究:第一,对20122016年广东与荷兰花卉贸易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分析。主要分析结果有:广东每年出口荷兰花卉的金额为516.71739.44万美元,占广东所有花卉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1.08%25.17%;从荷兰进口花卉的金额为9.96105.83万美元,占广东所有花卉进口总额的比重为0.41%3.99%。出口花卉以盆栽植物和种苗为主,鲜切花很少;进口花卉主要是鲜切花,为5.83102.78万美元,球根为2.446.44万美元。江海运输是出口花卉最主要的运输方式,进口则主要靠空运。私营企业经营了大部分花卉的进出口。出口产品主要来自货源地湛江、东莞、江门、中山、广州和顺德。各类花卉每年的平均出口单价波动很大,进口鲜切花每年的平均单价为6.2011.37美元/kg等。第二,分析总结出了广东出口荷兰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问题有:每年的出口额特别是鲜切花的出口额太小,每年的出口单价变动太大,出口的单价远低于进口单价,缺乏自己培育的花卉新品种,生产者栽培技术不过关等。第三,提出了促进广东花卉出口荷兰的主要对策。主要对策有:充分调研广东出口荷兰花卉存在的各种问题,加强对花卉新品种育种的研究,对主要的出口花卉进行栽培技术系统攻关,扩大花卉的设施栽培面积等。
刘龙[9](2018)在《我国花卉知识产权保护策略研究 ——基于专利情报》文中提出花卉产业是集社会、经济、生态三者效益为一体的活力产业。2013年国家林业局正式公布了《全国花卉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为我国花卉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也为建造美丽新中国添加了新能源。我国依托自然地理优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花卉科研工作者的精心培育,花卉产业效益逐步提升、产业格局初步形成、产品结构逐步优化、龙头企业渐成规模、产品品牌不断提升,成为我国重要产业之一。但是,由于我国花卉产业起步时间较晚,发展时间较短,科研人员总体素质较为偏低,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花卉产业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对我国的花卉知识产权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全面开展,我国大力发展和其他国家进行技术转移和技术贸易,更加凸显了我国在花卉品种方面知识产权保护程度不够,导致我国独有的优势花卉资源大量流失的问题。因此,知识产权保护下的无形资产在花卉产业科技创新和花卉产业技术贸易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本文首先以专利竞争情报理论为指导,在对我国和世界花卉新品种进行专利情报分析的基础上,借助SWOT分析法对我国和国外的花卉产业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比较,分析出出我国花卉产业优势和劣势。针对我国花卉知识产权保护的优势继续进行加强,而针对劣势,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花卉知识产权保护策略及方法。力求在我国“一带一路”战略重大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为我国大力发展花卉产业的道路上尽一份绵力。
郑桑梓[10](2018)在《A花卉企业跨境电商业务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云南省花卉产业蓬勃发展,花卉电子商务也开始兴起。在这样的大环境下,A企业作为一家经营花卉多年的企业开始逐渐意识到传统的经营方式已经落后于时代,迫切需要突破困局的方法。目前国内外对于花卉跨境电商的研究相对还较少,但对于农业跨境电商的相关研究结果对A企业具有较好的借鉴价值。本文从跨境电商、花卉跨境电商的相关概念及A企业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出发,通过运用PEST和SWOT等分析方法剖析了 A企业外部环境,企业的竞争优势及劣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适合A企业开展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策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外选定海外市场及跨境电商平台,并积极开展网络营销及物流相关服务;二是对内改革生产运营模式助力于跨境电商业务的开展,如引进种球培育核心技术解决企业运营的核心问题;改革花农+企业的合作生产模式,提高花农生产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产品品质;着力于打造A企业花卉品牌,增强企业软实力;引进人才进一步增强企业实力;引进现代化高科技技术运用到生产之中。本文通过对A企业所提出的内部和外部改革的策略,希望能给A企业开展跨境电商开拓国际市场提供理论参考,助力于A企业跨境电商业务的开展,将A企业发展成为新兴的现代化花卉电子商务企业。
二、花卉国际贸易三大发展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花卉国际贸易三大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2)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现状 |
1.6 研究内容 |
1.7 研究对象 |
1.8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的发展背景 |
2.1 广州十三行 |
2.1.1 地理环境 |
2.1.2 历史沿革 |
2.1.3 社会环境 |
2.2 广作牙雕艺术 |
2.3 广州十三行时期的中西方设计艺术交流 |
2.3.1 十三行外销品为西方设计艺术注入活力 |
2.3.2 西方设计艺术融入到十三行外销品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的种类 |
3.1 文玩包装 |
3.1.1 文具包装 |
3.1.2 赏玩包装 |
3.2 食品包装 |
3.2.1 餐具 |
3.2.2 茶叶包装 |
3.3 药品包装 |
3.3.1 鼻烟包装 |
3.3.2 卷烟包装 |
3.4 妆奁类包装 |
3.4.1 首饰包装 |
3.4.2 化妆品包装 |
3.4.3 女红用品包装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的艺术特征 |
4.1 题材特征 |
4.1.1 中式题材 |
4.1.2 西式题材 |
4.2 造型特征 |
4.2.1 盒类 |
4.2.2 瓶类 |
4.2.3 罐类 |
4.2.4 其他造型 |
4.3 装饰特征 |
4.3.1 保持原色 |
4.3.2 繁而有序 |
4.3.3 画面立体 |
4.3.4 比例协调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的设计美学 |
5.1 天然本色的材质美 |
5.1.1 柔和莹润的色彩光泽 |
5.1.2 分明有序的象牙肌理 |
5.2 巧能显艺的工艺美 |
5.2.1 精镂细刻的象牙雕刻工艺 |
5.2.2 浑然一体的象牙拼镶工艺 |
5.2.3 通透细密的牙丝编缀工艺 |
5.3 包罗万象的形式美 |
5.3.1 变化与统一 |
5.3.2 对称与平衡 |
5.3.3 比例与尺度 |
5.3.4 节奏与韵律 |
5.4 以形写神的意蕴美 |
5.4.1 艺术形象的意境营造 |
5.4.2 文化内涵的和而不同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艺术在现代包装中的传承与创新 |
6.1 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艺术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传承策略 |
6.1.1 广作牙雕艺术的传承现状 |
6.1.2 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艺术在现代包装中的传承趋势 |
6.1.3 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艺术在现代包装中的传承策略 |
6.2 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艺术与现代包装设计相结合 |
6.2.1 寻求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与现代包装设计“形”上的契合点 |
6.2.2 寻求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与现代包装设计“意”上的契合点 |
6.2.3 寻求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与现代包装设计“神”上的契合点 |
6.3 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艺术在现代包装中的应用分析 |
6.3.1 视觉符号“形”的借鉴 |
6.3.2 视觉符号“意”的延续 |
6.3.3 视觉符号“神”的传达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附录 |
(3)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的缘起 |
二、研究的背景 |
三、选题的依据 |
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提出与尺度 |
一、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出发点 |
(一)什么是工业化 |
(二)现代化社会中的现代设计 |
(三)现代设计行为的主体 |
(四)工业化范围的界定与运用尺度 |
(五)社会的现代化与设计的现代化 |
二、租界时期上海的工业化商品范式 |
第三节 研究现状评述 |
一、租界时期上海社会背景研究 |
(一)综合性研究 |
(二)租界与历史、政治、社会思想、文化 |
(三)科学思想与科学技术 |
(四)经济、人口、生活与风俗 |
(五)租界时期社会发展论文举要 |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生产研究 |
(一)历史、综合性研究 |
(二)纺织科技、行业及专门史研究 |
(三)纺织技术及工程研究论文举要 |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产生与发展研究 |
(一)租界时期设计历史、思想、文化类 |
(二)纺织、服装设计编着与着作 |
(三)纺织、服装设计论文举要 |
(四)相关设计类着作及论文举要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五节 研究的内容与创新 |
一、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二、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一)研究的重点 |
(二)研究的难点 |
(三)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与现代化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租界时期历史中的上海 |
(一)时间的界定 |
(二)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社会性质的界定与经济形态特征 |
(三)租界与现代性纺织、服装工业的发展关联 |
二、纺织服装工业生产及现代设计的相关概念 |
(一)动力机器与纺织服装工业化生产范围界定 |
(二)纺织、服装机制商品、民生设计属性及现代性概念界定 |
(三)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发展阶段界定 |
三、纺织、服装的“产业链”与“多元化”的销售模式 |
(一)上海开埠前传统的手工产销业态 |
(二)上海开埠后上海地区市场的变化 |
(三)租界早期上海纺织商品流通渠道的多重性 |
四、纺织、服装生产经历的工业化变革 |
(一)两次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 |
(二)民族纺织工业的产生与艰难发展 |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产业链的更迭 |
第二节 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生产要素 |
一、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发展变革 |
(一)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改进 |
(二)纺织原料加工方式的变革 |
(三)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品印染原料的演变 |
二、劳动者的类型与转变 |
(一)手工劳动者与现代工人 |
(二)外地人、本地人与外国人 |
(三)裁缝学徒与纺织女工 |
三、生产组织形式和工具的变革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
(一)动力机器纺织、服装工业的生产组织形式 |
(二)纺织、服装生产机器 |
(三)纺织、服装机器生产工艺 |
四、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工业化范式 |
(一)机制纺织商品种类与范式 |
(二)机制服装商品种类与范式 |
(三)上海家用纺织品的现代性体验 |
(四)上海人着衣的现代性体验 |
第三节 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关联 |
一、欧风美雨之吹沫——西方文明传播的效力 |
(一)上海的市政建设与现代化城市的影响 |
(二)租界时期西方文化在上海的传播 |
(三)西方审美影响下的城市新面貌 |
二、工业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
(一)上海纺织工业的发展变迁 |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工厂创办简况 |
(三)工业化条件下的纺织、服装生产 |
三、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
(一)缫丝、丝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
(二)棉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
(三)针织及棉复制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
(四)毛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
(五)动力纺织机器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
四、现代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
(一)东方服饰之都演绎的海上繁华梦 |
(二)文化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
(三)纺织服装设计文化功能的嬗变 |
第二章 传输与移植:纺织、服装工业的初发萌芽 |
第一节 西方纺织、服装工业初入上海 |
一、租界的设立与上海的崛起 |
(一)租界初立时期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 |
(二)租界与华界的巨大差异 |
二、“十里洋场”与“奇技奇器” |
(一)接触西方工业文明的起点 |
(二)从棉布商业看上海早期的洋布市场 |
(三)早期洋货市场的局限性 |
三、内外贸易与纺织商品流通的初步发展 |
(一)上海地区棉布商业的“现代性”萌发 |
(二)交通的发展与商品行销范围的扩大 |
(三)从生产到消费的间接流通 |
四、手工纺织的停滞与动力机器纺织的孕育 |
(一)欧洲动力机器纺织的迅猛发展与落后的中国近代科技 |
(二)上海手工纺织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
(三)外资纺织工业进入上海 |
(四)洋务运动与上海本土纺织工业的萌芽 |
第二节 “古法趋新”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萌芽 |
一、上海地区纺织、服装的传统产销业态 |
(一)手工纺织生产规模的演变 |
(二)纺织、服装商品的直接流通 |
(三)上海地区手工纺织生产设计特征的转变 |
二、传统手工纺织业中孕育的工业化种子 |
(一)古代纺织科技的发展脉络及其影响 |
(二)高度完善的手工机器和纺织工艺 |
(三)动力纺织机器的雏形 |
(四)“中间技术”的过渡 |
三、西方技术、商品转移中工业化观念的渗透 |
(一)晚清上海传统纺织与西式纺织设计生产之差异 |
(二)传统纺织产品与西方机器纺织产品之差异 |
(三)伴随西方科技带来的新思想 |
(四)技术转移与工业化观念转变 |
四、西方纺织生产技术变革带来的上海纺织工业革命 |
(一)纺织生产原材料的开拓 |
(二)纺织生产机器的更新 |
(三)纺织生产动力的改进 |
(四)化学染料对传统染料的超越 |
第三节 技术之“变” |
一、纺织技术体系的开放性转变 |
(一)异质文化交流与物质层面交锋 |
(二)中国古代纺织技术体系的非开放性特征 |
(三)近代上海纺织科技的开放性转变 |
二、早期上海纺织工业中先进的纺织技术举要 |
(一)洋商创办的缫丝工厂 |
(二)从缫丝技术看生产方式的差异 |
(三)上海机器织布局与新式棉纺织机器 |
三、“格致”与纺织生产技术的变革 |
(一)《格致汇编》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与传播 |
(二)《格致汇编》中的西方纺织技术 |
(三)自上而下的自救运动与“格致”的传播 |
四、轻盈棉布的“现代”意味 |
(一)以土布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 |
(二)以机制棉布为代表的现代机制商品 |
(三)机制棉布的物质性与文化性 |
(四)机制布与仿机制布:现代性的认同与模仿 |
第四节 渐进的科技发展与设计工业化观念的形成 |
一、“有识之士”对“格致”的推动作用 |
(一)新式学堂与西学学校 |
(二)派遣留学生 |
(三)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学校的建立 |
(四)办学是传播和振兴科技的重要途径 |
二、“格致”与上海纺织工业萌发 |
(一)科学技术是本土纺织工业化产生的重要基础 |
(二)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分工加深是工业化萌芽的动力因 |
(三)上海地区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趋势 |
三、“格致”的传播与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萌芽 |
(一)新旧兼容的思维模式与科学思想 |
(二)“排斥”、“不安”与“崇尚”:上海地区社会主流群体的态度变化 |
(三)移风易俗与文明进步 |
第三章 传授与效法:纺织、服装设计的因地制宜 |
第一节 百万人口大都市与“外资兴业时代” |
一、移民入迁与现代化都市的形成 |
(一)人口变迁与社会变革 |
(二)人口结构与社会分层 |
(三)地缘关系与地域性社会关系构成 |
(四)人口、文化与设计目的转变 |
二、上海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与纺织工业的发展关联 |
(一)文人墨客眼中的现代化生活 |
(二)西式休闲娱乐活动的传播 |
(三)现代化都市的逐步形成 |
三、“外资兴业”与上海地区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 |
(一)工业生产与现代设计行为发生 |
(二)工业化精神的影响与设计观念的转变 |
(三)新材料的引进与设计条件的变革 |
第二节 “仿行西法”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雏形 |
一、上海纺织行业产销业态的突破和变革 |
(一)外资纺织企业的示范作用 |
(二)“条约”对本土棉纺织工业的积极影响 |
(三)国家政策的推行对上海纺织工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
二、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起步 |
(一)内外因共同作用下的民族纺织工业起步 |
(二)“易服运动”与本土机制服装业的起步 |
(三)本土纺织、服装机器制造产业的起步 |
(四)动力机器的重要作用 |
三、新旧交替之间呈现的早期纺织、服装设计工业化特征 |
(一)民族纺织、服装工业诞生的根源 |
(二)“平等”、“享乐”与“现代性”的本土设计师 |
(三)纺织、服装工业起步阶段的设计特征 |
第三节 技术之“践” |
一、新型纺织技术的实践 |
(一)动力缫、纺技术的实践 |
(二)动力织造技术的实践 |
(三)动力机器印花、染整技术的实践 |
二、西方纺织技术的本土化适应过程 |
(一)民族缫丝、轧花机器制造专业的先行发展 |
(二)纺织工业发展影响下的民族棉纺织、针织机器制造业 |
(三)丝绸工业的兴起和丝织机器的仿制与改良 |
(四)仿制、改造的能力与本土化的适应过程 |
三、轻薄夏衣:产品设计的拓宽与生活方式的改良 |
(一)纺织产品的拓宽 |
(二)面料出新及剪裁进步推动下的服装及纺织产品拓宽 |
(三)轻薄夏衣与衣着方式的改良 |
第四节 工业化冲击下的上海纺织设计的继替与突破 |
一、西方科学技术对近代上海纺织技术的影响 |
(一)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对外传播 |
(二)中国古代手工纺织机器与西方动力纺织机器的比较 |
(三)科技流通对上海纺织技术发展的重要影响 |
二、西方纺织机器的传入与传统纺织、服装生产的巨大变革 |
(一)纺织原料与机器材质选择的突破 |
(二)操作方式的变化 |
(三)缝纫机和现代服装手工业改良 |
(四)机制织物令手工织物逐渐成为文化遗存 |
三、设计的“焦点”效应与现代设计思想的初践 |
(一)机制织物和西式服装的“焦点”效应 |
(二)租界内外服装工业化的区别与设计的联系 |
(三)工业化生产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化动因 |
(四)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初期实践 |
第四章 变革与惟新:纺织、服装设计的推陈出新 |
第一节 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进程中的进退消长 |
一、民国时期民族纺织工业的大规模兴起 |
(一)华商纺织企业繁荣发展 |
(二)纺织品销售的变革 |
(三)“大上海”计划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黄金时代 |
二、民族品牌与博览会 |
(一)世界博览会与纺织、服装品牌的国际传播 |
(二)民族主义推动下展开的全国展览会 |
(三)对民族固有样式的突破与国家形象的呈现 |
三、战争是近代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发展的分水岭 |
(一)“孤岛时代”纺织、服装工业的式微 |
(二)“孤岛”时期纺织、服装产业的畸形发展 |
(三)绝望的抗争:民族纺织、服装企业在压迫中前进 |
第二节 民族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差异性、趋向性与地域性比较 |
一、上海地区参差不齐的纺织行业衍变过程 |
(一)非同步性的纺织行业发展 |
(二)以棉纺织业为首的行业结构 |
(三)纺织企业集团化的发展趋向 |
二、不同地区纺织工业化的先后及纺织工业基地的形成 |
(一)上海开众多纺织行业之先河 |
(二)江浙地区纺织设计生产的继承与发展 |
(三)租界时期纺织工业分布区域的迁移 |
三、近代上海地区服装与纺织行业衍变的比较 |
(一)纺织、服装行业内产销模式的差异性 |
(二)对动力机器的依赖性造成的行业衍变差异 |
(三)“量身定制”、“特异独行”与阶级象征性造成的服装行业衍变 |
第三节 技术之“革” |
一、传统织物基础上的突破性技术创新 |
(一)纺织机器的技术创新与民族机器纺织商品的新特征 |
(二)对舶来织物质感的仿效 |
(三)基于传统丝织物基础上的技术与产品创新 |
二、廉价材料转化为美:人造丝的混织与印染应用 |
(一)人造丝的诞生和混织应用 |
(二)人造丝与近代上海丝织品种的拓宽 |
(三)进口动力织机与混纺机织物 |
(四)“化学反应”中的技术革新 |
三、技术的变革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
(一)现代化纺织产品设计的变革 |
(二)泳装与上海新运动时尚 |
(三)构建现代生活的新面貌与对地区形象的重新塑造 |
第四节 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民族意识觉醒 |
一、外资纺织、服装企业的垄断和压迫 |
(一)上海地区外资棉纺织工厂的发展与垄断 |
(二)日商纺织集团掀起的在华纺织事业高潮 |
(三)进口毛纺织商品和外资毛纺织工厂的垄断和压迫 |
(四)压迫之下掀起的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
二、国货运动对本土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推动力 |
(一)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
(二)《国货样本》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现代化 |
(三)《国货样本》与国货认识 |
(四)纺织、服装构建的设计身份认同 |
三、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构建的物质文化与价值导向 |
(一)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上海物质文化构建 |
(二)社会阶层文化差异下纺织、服装的物质文化表现 |
(三)民国中期的时装展演:现代性物质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 |
第五章 融合与变迁:双轮驱动下的上海纺织、服装设计 |
第一节 上海是中国近代纺织、服装设计的大本营 |
一、纺织、服装行业是现代设计行为发生的河床 |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的现代设计定义与定位 |
(二)现代设计区别于传统设计的重要特征 |
(三)现代美术思想与现代设计观念的产生 |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教育产业 |
(一)租界时期上海的设计机构、教育机构和学术科研团体 |
(二)纺织教育与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 |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着作的诞生与发展 |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纺织设计的“革旧鼎新” |
一、实践的智慧:纺织机器的本土化改良与设计创新 |
(一)租界时期上海纺织生产工具设计的发展历程 |
(二)纺织机器的仿造、改良与创新 |
(三)上海纺织机器设计的工业化特征 |
二、多元化的纺织图案设计创新 |
(一)纺织图案设计的引进和图案设计专业的建立 |
(二)中西绘画差异与纺织图案设计风格转变 |
(三)纺织图案设计是构建艺术与制造之间的桥梁 |
三、纺织产品设计及品牌意识的觉醒 |
(一)纺织产品的开拓创新与民族纺织品的商标设计 |
(二)纺织品广告设计与传播、消费关联 |
(三)地缘文化影响下的现代纺织设计 |
第三节 “服色时易”与近代上海服装设计的发展变迁 |
一、服装设计与上海“文化地图”中的服饰文化识别 |
(一)一个时代的“影像” |
(二)“变化多端”的设计形式 |
(三)现代服装设计是文化结构变化的先锋 |
二、本土服装设计的变化与突破 |
(一)西方文化影响下服装形制的变化 |
(二)侨民着装影响下的搭配方式变革 |
(三)真正的童装:本土儿童服装设计的诞生 |
三、时尚意识与社会追求:“迥异”的男、女服装设计趋向 |
(一)保暖、礼仪和身份识别:服装功能的演进 |
(二)差别化与多样化:租界时期上海地区服装设计的工业特征 |
(三)改良旗袍与中山装:两种设计经典的物化呈现 |
第四节 、文明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互动趋向 |
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蜕变与现代设计的体现 |
(一)文明的教化与民俗的改变 |
(二)西式婚礼服:民俗改良在服装设计中的体现 |
(三)纺织、服装广告对现代化生活方式构建的影响 |
二、租界时期上海消费文化与设计的现代性 |
(一)西方侨民消费方式的影响与百货公司对新式消费的建立 |
(二)阶层的分化与品味的培养:上海消费文化的改变 |
(三)设计的现代性与审美的现代性 |
三、“人”的现代性与设计的现代性 |
(一)源自设计、生产与消费环节的“人” |
(二)设计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文化关联 |
(三)上海都市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
结论 |
第一节 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的特点与研究价值 |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变革与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与发展的关系以及深层原因 |
第三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对现代设计的启迪 |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对当代设计的启示 |
二、在异质文化交流中再获新生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4)斗南花卉小镇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时代背景 |
1.1.2 政策背景 |
1.1.3 斗南花卉小镇发展背景 |
1.2 研究意义和内容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范围 |
1.3 研究方法和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框架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释义 |
2.1.1 花卉产业 |
2.1.2 产业空间布局 |
2.1.3 特色小镇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2.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产业区位论 |
2.3.2 增长极理论 |
2.3.3 点-轴理论 |
2.3.4 产业集群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斗南花卉小镇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现状 |
3.1 斗南花卉小镇发展概况 |
3.1.1 历史沿革 |
3.1.2 自然条件发展 |
3.1.3 经济社会发展 |
3.2 斗南花卉小镇产业发展历程与空间形态演化 |
3.2.1 产业发展历程 |
3.2.2 产业空间形态演化 |
3.3 斗南花卉小镇产业发展条件及现状 |
3.3.1 产业发展条件 |
3.3.2 产业发展现状 |
3.4 斗南花卉小镇产业空间布局现状 |
3.4.1 用地结构现状 |
3.4.2 项目空间布局 |
3.5 斗南花卉小镇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 |
3.5.1 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3.5.2 产业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斗南花卉小镇产业发展研究 |
4.1 花卉产业发展趋势与案例研究 |
4.1.1 花卉产业发展趋势 |
4.1.2 花卉产业发展案例研究 |
4.2 斗南花卉小镇产业发展SWOT分析 |
4.2.1 产业发展优势 |
4.2.2 产业发展劣势 |
4.2.3 产业发展机遇 |
4.2.4 产业发展挑战 |
4.3 上位规划与政府的产业发展意向 |
4.3.1 上位规划产业发展意向 |
4.3.2 政府产业发展意向 |
4.3.3 比较小结 |
4.4 斗南花卉小镇产业发展定位 |
4.4.1 产业发展定位思考 |
4.4.2 产业发展总体定位 |
4.5 斗南花卉小镇产业发展体系 |
4.5.1 产业发展体系构建思路 |
4.5.2 产业发展体系类型 |
4.5.3 产业体系发展路径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斗南花卉小镇产业空间布局优化 |
5.1 斗南花卉小镇产业空间构成优化 |
5.1.1 产业空间的功能构成 |
5.1.2 产业空间的用地构成 |
5.2 斗南花卉小镇产业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 |
5.2.1 自然因素 |
5.2.2 社会因素 |
5.2.3 交通因素 |
5.2.4 政策因素 |
5.3 斗南花卉小镇产业空间布局优化思路 |
5.3.1 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目标 |
5.3.2 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理念 |
5.3.3 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原则 |
5.4 斗南花卉小镇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策略 |
5.4.1 发挥交易特色优势,打造核心空间布局 |
5.4.2 发展创新创业平台,塑造优良空间环境 |
5.4.3 加快建设基础设施,夯实空间发展基础 |
5.4.4 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提升空间服务质量 |
5.4.5 剥离混杂产业空间,实现空间有机融合 |
5.4.6 健全旅游产业环节,提高空间整合力度 |
5.4.7 利用自然资源条件,营造共融空间格局 |
5.5 斗南花卉小镇产业空间布局优化构想 |
5.5.1 产业空间布局结构 |
5.5.2 产业空间项目布局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创新点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附录 |
个人简介、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云南花卉产业竞争力空间差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云南省花卉业蓬勃发展 |
1.1.2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实施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 |
2.2 相关理论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区域经济 |
2.2.3 产业经济 |
2.2.4 农业地理理论 |
3 云南省花卉产业现状分析 |
3.1 云南花卉产业的形成阶段 |
3.2 云南花卉产业的成长阶段 |
3.3 云南花卉产业的成熟阶段 |
4 云南省花卉产业竞争力空间评价 |
4.1 数据来源及处理 |
4.2 评价方法 |
4.2.1 指标选取 |
4.2.2 花卉指标解释 |
4.2.3 计算方法 |
4.3 评价结果 |
4.4 空间差异特征 |
4.4.1 生产力空间特征 |
4.4.2 市场力空间特征 |
4.4.3 技术力空间特征 |
4.4.4 综合竞争力空间特征 |
4.5 空间热点特征 |
5 云南省花卉产业发展SWOT分析 |
5.1 优势(S) |
5.1.1 政策优势 |
5.1.2 产业优势 |
5.1.3 气候优势 |
5.2 劣势(W) |
5.2.1 缺乏品牌建设 |
5.2.2 物流成本较高 |
5.2.3 物流公司缺乏整合 |
5.3 机遇(O) |
5.3.1 新政策的到来 |
5.3.2 东盟经济区战略 |
5.3.3 乡村振兴战略 |
5.4 威胁(T) |
5.4.1 国际贸易壁垒依然存在 |
5.4.2 产业竞争激烈 |
6 云南省花卉产业问题及对策分析 |
6.1 存在的问题 |
6.1.1 花卉物流系统设滞后 |
6.1.2 花卉种植结构不合理 |
6.1.3 花卉产业空间差异过大 |
6.1.4 国际竞争力不强 |
6.1.5 缺乏大型龙头企业 |
6.2 花卉可持续发展思路分析 |
6.2.1 总体策略 |
6.2.2 事业策略 |
6.2.3 功能政策 |
6.3 花卉可持续发展对策 |
6.3.1 突出特色优势 |
6.3.2 加强市场建设 |
6.3.3 深入国际交流 |
6.3.4 行业中观对策 |
6.3.5 企业微观对策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清代官修匠作则例所见彩画作颜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为什么研究颜料史 |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 |
1.3 研究现状综述 |
1.3.1 清代匠作则例相关研究 |
1.3.2 清代官式彩画相关研究 |
1.3.3 中国古代颜料史相关研究 |
1.3.4 西方古代颜料史相关研究 |
1.3.5 其他相关研究 |
1.4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
1.4.1 建立文献与实证相结合的颜料史研究框架 |
1.4.2 考释匠作知识体系下清代彩画颜料的名实问题 |
1.4.3 弥补清代官式彩画材料及工艺的认识之不足 |
1.4.4 揭示西方进口颜料进入中国的传播过程 |
1.4.5 推进清代匠作则例的文献学研究 |
1.5 研究方法与材料 |
1.5.1 “纸上之材料”:彩画颜料相关文献 |
1.5.2 “地下之材料”:清代彩画及彩绘文物中的颜料遗存 |
1.6 研究框架 |
第2章 彩画作相关匠作则例的文献学研究 |
2.1 彩画作相关匠作则例文献述要 |
2.1.1 对“匠作则例”与“营造则例”概念的再反思 |
2.1.2 文献学基础工作之一:整理与汇释 |
2.1.3 文献学基础工作之二:编目与提要 |
2.2 彩画作相关匠作则例的编纂体例与编修方式 |
2.2.1 画作工料类 |
2.2.2 物料价值类 |
2.2.3 具体工程类 |
2.3 几种重要则例的衍生源流辨析 |
2.3.1 工程做法/内庭工程做法 |
2.3.2 九卿议定物料价值 |
2.3.3 工部现行则例四种 |
2.3.4 圆明园、万寿山、内庭三处汇同则例 |
2.4 清代彩画作相关文献中的颜料名目 |
2.4.1 彩画作相关匠作则例中的颜料名目统计 |
2.4.2 清代档案史料中的彩画颜料名目统计 |
2.4.3 彩画作颜料名目的年代分布状况 |
2.5 小结 |
第3章 现代科学视野中的清代彩画颜料 |
3.1 古代颜料的科学分析:方法、意义及局限性 |
3.1.1 古代颜料的实验室分析方法 |
3.1.2 对实验室工作的反思:数据的意义与局限性 |
3.2 名与实:东西方颜料命名体系及其对接 |
3.2.1 颜料的命名方式及其意义 |
3.2.2 东西方颜料命名体系的沟通 |
3.3 科学分析所见清代彩绘颜料数据统计:1978-2018 |
3.3.1 蓝色系颜料 |
3.3.2 绿色系颜料 |
3.3.3 红色系颜料 |
3.3.4 黄色系颜料 |
3.3.5 白色系颜料 |
3.3.6 黑色系颜料 |
3.3.7 金属质颜料 |
3.3.8 胶料及辅料 |
3.4 小结 |
第4章 清代官式彩画颜料:基于双重证据的颜料名实考 |
4.1 天然矿物颜料 |
4.1.1 石青/天青 |
4.1.2 梅花青/南梅花青 |
4.1.3 青金石/天然群青/紫艳青 |
4.1.4 朱砂/银朱 |
4.1.5 箭头砂/箭头朱砂 |
4.1.6 马牙砂/马齿砂 |
4.1.7 水花朱 |
4.1.8 红土/片红土/南片红土/铁红 |
4.1.9 陀僧/密陀僧 |
4.1.10 包金土/土黄/黄土 |
4.1.11 无名异/土子 |
4.1.12 云母 |
4.2 有机质颜料 |
4.2.1 靛蓝/广靛花/靛水/煮蓝/蓝靛 |
4.2.2 洋蓝 |
4.2.3 黄栌木/黄芦木/黄卢木 |
4.2.4 烟子/南烟子/松烟/烟炱 |
4.2.5 墨/香墨/徽墨/松墨 |
4.2.6 紫胶/紫矿/胭脂虫红 |
4.2.7 五倍子/五棓子/乌棓子 |
4.2.8 紫粉 |
4.3 合成颜料 |
4.3.1 铜绿/锅巴绿/氯铜矿 |
4.3.2 铜青 |
4.3.3 硇砂大绿/硇砂二绿/硇砂三绿/硇砂枝条绿 |
4.3.4 西绿 |
4.3.5 黄丹/漳丹/淘丹/铅丹 |
4.3.6 定粉/官粉/铅粉/铅白 |
4.3.7 洋青/大青 |
4.3.8 人造群青/佛头青/人造绀青 |
4.3.9 普鲁士蓝/洋靛 |
4.3.10 巴黎绿/漆绿 |
4.4 金属质颜料 |
4.4.1 黄金/红金/赤金/大赤金/大赤/田赤 |
4.4.2 黄飞金/红飞金 |
4.4.3 黄泥金/红泥金 |
4.4.4 鱼子金 |
4.4.5 银箔/银粉 |
4.5 胶料和辅料 |
4.5.1 水胶/广胶 |
4.5.2 贴金油 |
4.5.3 青粉/土粉 |
4.5.4 轻粉 |
4.5.5 松香 |
4.5.6 硇砂/硵砂/黑卤砂 |
4.5.7 剉草/锉草 |
4.5.8 油艌灰 |
4.6 小结 |
第5章 彩画颜料的生产与贸易版图:1644-1902 |
5.1 从胭脂红到洋青:西方颜料进入中国 |
5.1.1 贸易档案中的颜料进口数据 |
5.1.2 宫廷与民间对西洋颜料的接纳 |
5.2 清前期的颜料贸易:以广州和东印度公司为中心 |
5.2.1 粤海关、十三行与西洋颜料 |
5.2.2 广州外销画中的颜料 |
5.2.3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对华颜料贸易(1635-1834) |
5.3 1840年以来的颜料贸易:通商条约、海关与沿岸贸易 |
5.3.1 19世纪欧洲的对华颜料贸易 |
5.3.2 19世纪美国的对华颜料贸易 |
5.3.3 近代进出口颜料贸易路线与重要集散地 |
5.4 几种重要的进口颜料:来源、贸易与应用 |
5.4.1“取彼水晶,和以回青”:Smalt |
5.4.2 再造青金石:人造群青(Synthetic Ultramarine) |
5.4.3 来自德国的“中国蓝”:普鲁士蓝(Prussian Blue) |
5.4.4 危险的绿色:巴黎绿(Emerald Green) |
5.4.5 从“各作泥腊”到“呀囒米”:胭脂虫红(Cochineal) |
5.5 清朝与亚洲国家之间的颜料贸易 |
5.5.1 与日本间的颜料贸易 |
5.5.2 与朝鲜间的颜料贸易 |
5.5.3 与琉球间的颜料贸易 |
5.5.4 与东南亚诸国间的颜料贸易 |
5.6 小结 |
第6章 清代营造活动中彩画颜料的流通与使用 |
6.1 彩画颜料的流通 |
6.1.1 颜料的采买 |
6.1.2 颜料的贮存 |
6.1.3 颜料的支取与奏销 |
6.2 彩画颜料的制备 |
6.2.1 天然矿物颜料 |
6.2.2 人工合成颜料 |
6.3 彩画颜料的施用 |
6.3.1 单色做法 |
6.3.2 调色做法 |
6.3.3 混色做法 |
6.3.4 衬色做法 |
6.4 小结 |
第7章 结论 |
7.1 清代官式彩画颜料使用状况:历时性综述 |
7.2 颜料对建筑彩画及营建活动的影响 |
7.3 匠作则例对清代建筑史研究的意义 |
7.4 结语:颜料的身份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与彩画作颜料相关的匠作则例目录(52 种) |
附录B 清代匠作则例所见建筑彩画颜料名目统计 |
附录C 清代档案史料所见建筑彩画颜料名目统计 |
附录D 实物分析检测所见清代彩绘颜料统计(1978-2018) |
附录E 清代物料价值则例中所见颜料价值统计 |
附录F 清代彩画作未刊则例补遗 |
F-1 内庭大木石瓦搭土油裱画作现行则例 |
F-2 工部现行用工料则例 |
F-3 工部核定则例 |
F-4 钦定工部续增则例 |
F-5 崇陵工程做法册 |
附录G 工部与内廷画作则例用料对比 |
附录H 清代贸易文献中颜料类商品税则辑录 |
H-1 酌定奉天通省粮货价值册 |
H-2 1858 年中英协定税则 |
H-3 1902 年中英协定税则 |
H-4 1844 年中美协定税则 |
H-5 1844 年中法协定税则 |
H-6 1858 年中法协定税则 |
H-7 1903 年厦门内地税关税目 |
H-8 1903 年重订苏省水卡捐章 |
H-9 《粤海关志》税则 |
H-10 常税则例 |
附录I 《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1635-1834)》中颜料贸易信息辑录 |
附录J 《中国旧海关档案》中进出口颜料贸易信息辑录(1859-1871) |
附录K 几种重要进口颜料的海关贸易数据统计 |
K-1 Smalt进出口贸易数据统计(1859-1902) |
K-2 人造群青进出口贸易数据统计(1859-1902) |
K-3 普鲁士蓝进出口贸易数据统计(1859-1902) |
K-4 胭脂红进出口贸易数据统计(1859-1902) |
K-5 巴黎绿进出口贸易数据统计(1894-1902) |
附录L Winterthur馆藏中国清代外销画的颜料XRF分析数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农产品出口贸易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出口贸易对产业发展的直接影响 |
1.2.2 出口贸易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机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主要创新与不足 |
1.5.1 主要创新点 |
1.5.2 主要不足 |
第2章 基本界定和理论机制 |
2.1 基本界定 |
2.1.1 概念范围的界定 |
2.1.2 结构分类的界定 |
2.2 影响机制 |
2.2.1 影响效应 |
2.2.2 传导机制 |
2.3 理论模型 |
2.3.1 出口贸易影响产业规模增长的理论模型 |
2.3.2 出口贸易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分析 |
3.1 农产品出口规模发展分析 |
3.1.1 农产品出口总量变动 |
3.1.2 农产品出口产品结构 |
3.1.3 农产品出口地区分布 |
3.2 农产品出口质量发展分析 |
3.2.1 测度指标的选取 |
3.2.2 产品出口质量发展水平 |
3.2.3 地区出口质量发展水平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分析 |
4.1 农业产业规模增长分析 |
4.1.1 农业产业整体规模变动 |
4.1.2 农业产业内部结构变动 |
4.1.3 农业产业地区分布变动 |
4.2 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分析 |
4.2.1 测度指标的选取 |
4.2.2 农业产业合理化水平 |
4.2.3 农业产业高级化水平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农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农业产业发展的实证检验 |
5.1 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
5.1.1 研究方法 |
5.1.2 模型构建 |
5.2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
5.2.1 变量选取 |
5.2.2 数据处理 |
5.3 静态影响实证分析 |
5.3.1 农产品出口贸易对农业产业规模化的影响 |
5.3.2 农产品出口贸易对农业产业合理化的影响 |
5.3.3 农产品出口贸易对农业产业高级化的影响 |
5.3.4 静态实证结果 |
5.4 动态影响实证分析 |
5.4.1 平稳性检验和模型定阶 |
5.4.2 PVAR模型的GMM估计 |
5.4.3 PVAR模型的脉冲响应 |
5.4.4 PVAR模型的方差分解 |
5.4.5 动态实证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农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农业产业发展的传导实证 |
6.1 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
6.1.1 研究方法 |
6.1.2 模型构建 |
6.2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
6.2.1 中介变量 |
6.2.2 数据处理 |
6.3 物质资本积累的传导效应 |
6.3.1 出口规模对产业发展的物质资本积累中介检验 |
6.3.2 出口质量对产业发展的物质资本积累中介检验 |
6.4 人力资本投入的传导效应 |
6.4.1 出口规模对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本投入中介检验 |
6.4.2 出口质量对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本投入中介检验 |
6.5 科学技术溢出的传导效应 |
6.5.1 出口规模对产业发展的科学技术溢出中介检验 |
6.5.2 出口质量对产业发展的科学技术溢出中介检验 |
6.6 制度质量提升的传导效应 |
6.6.1 出口规模对产业发展的制度质量提升中介检验 |
6.6.2 出口质量对产业发展的制度质量提升中介检验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20122016年广东与荷兰花卉贸易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研究目的 |
2 文献综述 |
2.1 广东花卉的生产和进出口概况 |
2.1.1 广东花卉的生产概况 |
2.1.2 广东花卉的进出口概况 |
2.2 荷兰花卉的生产和进出口概况 |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2012 ~2016年广东出口荷兰花卉的具体情况分析 |
4.1.1 广东出口荷兰花卉的金额 |
4.1.2 广东出口荷兰花卉的类别 |
4.1.3 广东出口荷兰花卉的运输方式 |
4.1.4 广东出口荷兰花卉的企业性质 |
4.1.5 广东出口荷兰花卉的货源地 |
4.1.6 广东出口荷兰花卉的单价 |
4.2 2012 ~2016年广东进口荷兰花卉的具体情况分析 |
4.2.1 广东进口荷兰花卉的金额 |
4.2.2 广东进口荷兰花卉的类别 |
4.2.3 广东进口荷兰花卉的运输方式 |
4.2.4 广东进口荷兰花卉的企业性质 |
4.2.5 广东进口荷兰花卉的境内目的地 |
4.2.6 广东进口荷兰花卉的单价 |
4.3 广东出口荷兰存在的主要问题 |
4.3.1 每年的出口额特别是鲜切花的出口额太小 |
4.3.2 每年的出口单价变动太大 |
4.3.3 出口的单价远低于进口单价 |
4.3.4 缺乏自己培育的花卉新品种 |
4.3.5 栽培技术不过关 |
4.4 促进广东花卉出口荷兰的主要对策 |
4.4.1 充分调研广东出口荷兰花卉存在的各种问题 |
4.4.2 加强对花卉新品种育种的研究 |
4.4.3 对主要的出口花卉进行栽培技术系统攻关 |
4.4.4 扩大花卉的设施栽培面积 |
5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我国花卉知识产权保护策略研究 ——基于专利情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研究背景 |
1.1.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花卉发展现状 |
1.2.1 国内花卉产业整体发展现状 |
1.2.2 国外花卉产业发展现状 |
1.2.3 简要述评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简要评述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一带一路 |
2.1.2 知识产权、知识产权保护 |
2.1.3 花卉、花卉知识产权、农业知识产权 |
2.2 基本理论 |
2.2.1 专利竞争情报 |
2.2.2 优劣势分析法(SWOT) |
3 花卉新品种分析 |
3.1 国内花卉新品种分析 |
3.1.1 总量分析 |
3.1.2 我国植物新品种的申请分析 |
3.1.3 授权品种分析 |
3.2 国际植物新品种分析 |
3.2.1 总量分析 |
3.2.2 地区分析 |
3.2.3 国家分析 |
4 利用专利情报SWOT分析法对我国花卉知识产权的分析 |
4.1 我国花卉知识产权实施的优势 |
4.1.1 植物新品种授权数量增长快速 |
4.1.2 相比国外,国内花卉新品种申请量和授权率更高 |
4.1.3 申请单位中企业为主,科研院所和院校为辅 |
4.2 我国花卉知识产权实施的劣势 |
4.2.1 我国花卉花卉从业人员整体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 |
4.2.2 花卉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 |
4.2.3 我国拥有的自主花卉知识产权数量较少 |
4.2.4 没有全面调动从事花卉科研工作的人员的积极性 |
4.2.5 我国花卉知识产权保护管理机制相对不健全、不完善 |
4.2.6 企业缺少对知识产权的管理 |
4.2.7 国外对中国高筑花卉知识产权壁垒 |
4.3 我国花卉知识产权实施的机会 |
4.3.1 我国地理位置优势 |
4.3.2 顺应时代,花卉市场潜力巨大 |
4.3.3 我国花卉产业发展步入国际化 |
4.3.4 花卉产品需求结构多元化 |
4.4 我国花卉知识产权实施的威胁 |
4.4.1 面临全球竞争 |
4.4.2 全球经济不景气 |
5 我国的花卉知识产权保护策略及方法 |
5.1 “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国际贸易现状 |
5.2 国际花卉贸易发展趋势 |
5.3 我国的花卉知识产权保护策略及方法 |
5.3.1 提升我国知识产权人维权意识 |
5.3.2 构建花卉知识产权信息平台 |
5.3.3 培养专业的花卉知识产权人才,建设专业队伍 |
5.3.4 根据国情逐步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 |
5.3.5 制定高效的花卉知识产权风险防范机制 |
5.3.6 构建花卉行业中介机构和协会内设机构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A花卉企业跨境电商业务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5 结构安排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花卉产业概念及云南花卉产业的特点及发展前景 |
2.2 跨境电商概念及特征 |
2.3 花卉跨境电商的相关概念 |
2.4 花卉跨境电商物流的相关概念 |
2.5 市场目标与定位的相关概念 |
2.6 分析方法的相关概念 |
3. A花卉企业现状和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业务的环境分析 |
3.1 A花卉企业介绍与问题研究 |
3.2 A花卉企业发展跨境电商业务外部环境分析 |
3.3 A花卉企业的SWOT分析 |
4 A花卉企业开展跨境电商业务的目标及定位 |
4.1 跨境电商目标市场 |
4.2 |
4.3 市场定位分析 |
5 A花卉企业的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策略 |
5.1 开展跨境电商业务 |
5.2 企业内部改革策略 |
5.3 A花卉企业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策略实效性论证 |
6. A花卉企业实施发展策略的保障措施 |
6.1 组织保障 |
6.2 技术保障 |
7. 总结和展望 |
7.1 总结 |
7.2 不足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花卉国际贸易三大发展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花卉出口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杨梦莹. 天津商业大学, 2021
- [2]清代十三行外销广作牙雕包装设计研究[D]. 黄雪婷.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
- [3]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D]. 鞠斐.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4]斗南花卉小镇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优化研究[D]. 刘昌庆. 桂林理工大学, 2019(05)
- [5]云南花卉产业竞争力空间差异性研究[D]. 钟婕.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6]清代官修匠作则例所见彩画作颜料研究[D]. 刘梦雨. 清华大学, 2019(02)
- [7]农产品出口贸易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 刘妍.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8(03)
- [8]20122016年广东与荷兰花卉贸易情况分析[D]. 杨扬.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9]我国花卉知识产权保护策略研究 ——基于专利情报[D]. 刘龙. 云南大学, 2018(01)
- [10]A花卉企业跨境电商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 郑桑梓. 云南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