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灰霉病子叶筛选方法初步研究

黄瓜灰霉病子叶筛选方法初步研究

一、黄瓜灰霉病子叶筛选法初探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蔺珂,梁巧兰,魏列新,姜玉玲,孟秀鹏,岳阳,陈应娥,梁旭东[1](2022)在《5种矿物源农药对兰州百合3种病害室内防效评价》文中研究表明为了筛选高效低毒且对兰州百合3种病害具有较高防效的矿物源农药,本试验采用生长速率法、黄瓜子叶法及喷雾、灌根法分别测定了5种矿物源农药对引起兰州百合病害病原菌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交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的抑菌作用、活性、离体防效和室内盆栽防效,明确了其防病持效期及对百合的安全性。结果表明,86.2%氧化亚铜WP对灰葡萄孢、交链格孢、裂褶菌的抑菌作用均最好,EC50分别为286.52、203.17、39.42μg/mL,29%石硫合剂AS对灰葡萄孢、交链格孢的抑菌作用较好,EC50分别为683.56、320.20μg/mL,46%氢氧化铜WG对裂褶菌的EC50为89.60μg/mL;离体防效测定表明,86.2%氧化亚铜WP和29%石硫合剂AS对百合灰霉病、叶斑病防效均较好,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防效分别在78%和70%以上,86.2%氧化亚铜WP和46%氢氧化铜WG对百合鳞茎腐烂病防效较好,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防效分别在83%和76%以上;室内盆栽防效测定表明,86.2%氧化亚铜WP对兰州百合3种病害的防效最好,均在61%以上,但防效均低于各自对照化学药剂;86.2%氧化亚铜WP对百合灰霉病、29%石硫合剂AS对百合叶斑病、46%氢氧化铜WG对百合鳞茎腐烂病的防病效果均在第7天时最高,分别为71.75%、73.96%、75.00%,持效期为7 d,且对兰州百合安全。研究结果为利用矿物源农药有效防治兰州百合灰霉病、叶斑病和鳞茎腐烂病提供依据。

郭龙玉[2](2020)在《嘧啶胍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嘧啶衍生物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杂环类化合物,具有杀菌、杀虫、除草、抗病毒、消炎等功能,广泛应用在医药和农药领域。胍类化合物中的胍基在生理条件下可以完全质子化,易与生物体中的元素或基团产生有机反应,影响生物体正常的物质或能量代谢。为了创制具有高效、低毒、环境有好的新农药,本论文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结构新颖的嘧啶胍类化合物。采用多种生测方法,以烟草花叶病毒、植物病原真菌、植物病原细菌、杂草为靶标生物,进行了该系列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并进行了初步的构效关系分析,结论如下:1、以取代苯乙酮和取代氟乙酸乙酯为起始原料,通过克莱森酯缩合反应合成了37个1,3-二酮类中间体化合物,中间体再与盐酸吗啉胍进行脱水缩合反应,合成了37个新的嘧啶胍类目标化合物。所有化合物的结构均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NMR)、核磁共振碳谱(13C-NMR)和质谱(MS)等手段确证。2、采用枯斑法,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抗烟草花叶病毒(TMV)活体保护活性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在500μg/mL浓度下,大多数目标化合物对烟草花叶病毒(TMV)具有较好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GLY-15、GLY-22、GLY-23、GLY-32对TMV抑制率分别为80.29%、87.60%、82.55%、86.78%,优于对照药剂盐酸吗啉胍(抑制率为76.12%)和宁南霉素(抑制率为68.65%)。在400μg/mL浓度下,化合物GLY-15和GLY-37仍保持较好的抑制效果(抑制率分别为75.37%,71.64%),优于对照药剂宁南霉素(抑制率为52.88%)和盐酸吗啉胍(抑制率为49.52%)。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活体盆栽法,测定了该系列化合物的杀真菌活性,从测试结果看,该系列化合物具有广谱的杀真菌活性,筛选出了对水稻稻瘟病菌和禾谷镰刀病菌高活性化合物GLY-13和GLY-19,筛选出对油菜菌核病菌具有高活性化合物GLY-18。采用高通量筛选法,以白菜软腐、番茄溃疡、柑橘溃疡和辣椒疮痂四种病原细菌为测试对象,测定了该系列化合物的杀细菌活性,从测试结果看,该系列化合物具有广谱的杀细菌活性,筛选出了对白菜软腐病菌高活性化合物GLY-30、GLY-32和GLY-36,筛选出对柑橘溃疡病菌具有高活性化合物GLY-32和GLY-36。采用根茎抑制法,以稗草和苘麻为测试对象,在100μg/mL浓度下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除草活性测试,从测试结果看,化合物对稗草的除草活性显着高于苘麻,需要对化合物结构进一步优化以提高除草活性。通过对合成的嘧啶胍类化合物进行生物活性分析,总结出目标化合物的构效关系。综合来说,嘧啶胍类化合物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以及较好的应用前景,并且为进一步化合物设计及活性测定靶标的筛选提供了理论依据。

柳采秀[3](2017)在《2-取代氨基环烷基磺酰胺合成与杀菌活性构效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具有很好杀菌活性的环己磺菌胺为先导化合物,经过还原氨化制备得到中间体2-氨基环烷基磺酰胺,再与卤代烷烃、取代苄溴、2-氯乙基苯、3-氯丙基苯、2-卤代乙酸酯、5-氯甲基吡啶、5-氯甲基噻唑、N-取代-2-氯乙酰胺进行N-烷基化反应合成了八种不同类型的2-取代氨基环烷基磺酰胺共59个化合物(Ⅳ-1~Ⅳ-59)。所有化合物的结构均通过核磁氢谱、核磁碳谱、高分辨质谱、元素分析、红外谱图确认,此外,Ⅳ-8,Ⅳ-16,ⅣV-47这三个化合物还通过了 X-射线单晶衍射的确认。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对所有化合物进行杀菌谱筛选,杀菌谱筛选试验对象有黄瓜灰霉菌(Botrytsic cinerea)、水稻稻瘟菌(Pyricularia grisea)、水稻纹枯菌(Rhizoctoniasolani Kuhn)、小麦根腐病菌(Bipolari sorokiniana)、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玉米大(Exserohilum turcicum(Pass.)Leonard et Suggs)共七种病原菌,筛选结果显示化合物对黄瓜灰霉菌和水稻稻瘟菌有很高的防效,在50μg/mL下,有28个化合物对灰霉菌的抑制率达到70%以上,有5个化合物对水稻稻瘟菌的抑制率是100%。为进一步验证目标化合物对灰霉菌和稻瘟菌的活性,对其进行了杀菌毒力测定。选用三种采自辽宁省不同地区的黄瓜灰霉菌株CY-09,HLD-15,DL-11以及稻瘟菌。杀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取代基是取代苄基、取代苯乙基、取代甲基噻唑以及N-取代-2-氯乙酰胺这四类时化合物表现较高的抑制活性,其中表现最好的是5-氯甲基噻唑类,以化合物Ⅳ-24为例:对CY-09,HLD-15,DL-11三种灰霉菌的EC50值分别是3.17μg/mL,1.41 μg/mL,2.37 μg/mL 均低于对照药剂腐霉利(10.3 μg/mL,6.03 μg/mL,4.04 μg/mL)、嘧霉胺(-,3.88 μg/mL,2.79 μg/mL)的EC50值,与啶酰菌胺和嘧菌环胺相比也有很好的抑制效果。此外,其对稻瘟菌的EC50值是4.62μg/mL低于对照药剂稻瘟灵的(EC50=6.11μg/mL)。采用活体盆栽法对化合物进行活体试验,结果表明:在黄瓜活体盆栽试验中有6个化合物的抑制率达到90%,而对照药剂的抑制率分别是多菌灵(59.6%),腐霉利(83.5%),嘧霉胺(82.0%),嘧菌环胺(88.6%),再番茄活体盆栽试验中,化合物ⅣV-38(88.1%),ⅣV-39(79.0%),ⅣV-41(87.8%)的防治效果均高于啶酰菌胺(78.2%),嘧霉胺(50.4%),腐霉利(65.7%)。综合离体和活体条件下的生物活性,选出活性较高的化合物Ⅳ-24对其进行室内初步药害试验。试验表明:在高浓度700μg/mL时,化合物Ⅳ-24对番茄幼苗和黄瓜幼苗的株高和叶片量均未产生药害。构效关系研究表明:取代基R3为烷烃类和羧酸脂类时化合物活性较低;胺基与苯环之间的碳链长度对活性影响较大,取代苯乙基的活性>取代苄基>取代苯丙基的活性,苯环上连有氟原子、溴原子等化合物活性有明显提高;取代甲基噻唑和取代甲基吡啶作为两类杂环取代基,均具有较高的活性,但取代噻唑类的活性明显高于取代吡啶类;N-取代-2-氯乙酰胺类化合物总体活性很高,但当取代基在3-位和5-位时化合物基本无活性,取代基在苯环的2-位和4-位时,化合物活性较高,氟和溴原子连接在2-位和4-位时活性最高;改变环烷基结构(R1)发生变化时活性也有很大变化,六元环的活性高于五元环和七元环,环烷基上连接的取代基团越大活性越差。本论文对2-氨基环烷基磺酰胺进行衍生化合成和杀菌活性测定,最终筛选出两类活性优异的取代基,分别是取代甲基噻唑类和N-取代-2-氯乙酰胺类,这些研究为后续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刘春辉[4](2017)在《SYAUP-770对灰葡萄孢作用机理初步研究及其盐的合成与活性筛选》文中提出嘧啶胺广泛应用于农药领域,是一类重要的杂环类化合物,该类化合物具有除草、杀虫、杀菌等生物活性。前期,本实验室合成了一系列嘧啶胺类化合物,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活性高的化合物SYAUP-770,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为开发防治灰霉病的新型杀菌剂、丰富杀菌剂品种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为后续结构优化,筛选,研发奠定理论基础。本论文对SYAUP-770进行了生物抑制活性测定,防治番茄灰霉病的内吸输导性测定及对灰葡萄孢形态及超微结构影响的测定。此外,为优化SYAUP-770的杀菌活性,本实验进行了 SYAUP-770盐的合成及筛选。结论如下:本文研究了 SYAUP-770对四种抗嘧霉胺的灰霉菌的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菌丝干重的影响、孢子的萌发、菌核产生等不同生育阶段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SYAUP-770对灰葡萄孢的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以及孢子萌发抑制作用十分明显。从EC50及EC80值可以看出,SYAUP-770对四个抗性菌株的杀菌活性均好于对照药剂嘧菌环胺和嘧霉胺。此外在PDA培养基中,SYAUP-770对FS-09,HLD-15和CY-09菌株的EC50值均小于1μg/mL。此结果表明,在PDA和FGA培养基上,SYAUP-770对三种抗性菌株都表现出了很高的抑菌活性。同时试验也发现药剂量加大后不仅菌核数减少,菌核块也变小,颜色变淡,由黑色变浅灰色,当SYAUP-770的处理药剂浓度在5 μg/mL时,PDA含药平板上已无菌核产生。而对照药剂嘧菌环胺在40 μg/mL时,抑制率为100%,但是随着药剂浓度的降低,对菌核的抑制率也逐渐降低。当浓度为5 μg/mL时,已经不抑制菌核的产生,相反会促进菌核的产生。也就是说高浓度时抑制菌核的产生,低浓度时促进菌核的产生。采用活体盆栽喷雾法,测定了 SYAUP-770对灰葡萄孢菌寄主的保护与治疗作用,以及SYAUP-770对黄瓜植株的内吸作用、对番茄灰霉病的持效性测定。结果表明:SYAUP-770对灰霉病兼具保护和治疗作用,且在番茄植株上的治疗作用明显,黄瓜植株上的保护效果明显且优于治疗效果,其防治效果高达85.8%;内吸作用结果表明,SYAUP-770可能具有横向内吸性能;从持效性测定结果看,开始SYAUP-770对灰霉病的效果没有嘧菌环胺的明显,但是随着药剂处理时间的延长,药剂SYAUP-770处理的番茄植株发病率逐渐减低,并且长势优于对照药剂嘧菌环胺处理的番茄植株。本文所述的新型嘧啶胺类化合物SYAUP-770对灰葡萄孢菌丝形态和超微结构的影响与现有杀菌剂嘧菌环胺略有不同。SYAUP-770可以抑制灰葡萄孢孢子萌发,萌发数变少;菌丝的分枝增多,菌丝体萎缩、塌陷、变形;荧光显微试验可以证实:菌体及孢子体的生物膜受损伤。SYAUP-770处理菌丝体3d后,超微结构下菌体细胞壁外部物质发生变化,细胞壁结构被破坏,细胞囊泡化严重,但部分菌体线粒体清晰可见,且数目增多,线粒体的脊变大。综上可以初步推测,一方面细胞膜受到损伤,另一方面细胞壁及细胞壁外层物质受到损害,导致细胞防护能力降低,加速细胞死亡;细胞内囊泡化增多,这些都加速了病菌的死亡。本试验合成了 38个SYAUP-770的盐,对其进行了离体与活体活性筛选。该类化合物对三种灰霉病菌的离体活性普遍较高,尤其是对CY-09和HLD-15两个菌种在50μg/mL的抑制率基本在90%以上,其中有四个化合物对XM菌株的活性在80%以上。此外,38个化合物对水稻纹枯病和黄瓜褐斑病的杀菌活性也均在90%左右。在黄瓜活体盆栽试验中,所有化合物对灰霉病菌均表现出了防治效果,高于对照药剂嘧霉胺与嘧菌环胺,其中SYAUP-770的间三氟甲基苯甲酸盐18和2-甲氧基苯甲酸盐19的防效高于SYAUP-770。

晋知文,谢学文,马墨,柴阿丽,石延霞,李宝聚[5](2017)在《蔬菜细菌性软腐病防治药剂活体组织筛选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索快速、高效的蔬菜细菌性软腐病防治药剂的筛选技术,采用多因素分析法对茎段材料、接种方式、菌液浓度等因素进行筛选,建立芹菜茎段筛选技术,并采用所建立的筛选法评价28种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可湿性粉剂对细菌性软腐病菌的杀菌活性。结果表明,建立的芹菜茎段筛选法可较好地评价细菌性软腐病防治药剂的药效,即芹菜茎段一端在细菌性软腐菌液中浸泡20 min后自然风干,再于待测药剂中浸泡处理1 h,在温度2630℃、相对湿度70%85%条件下保湿培养36 h后调查发病指数。采用该方法可快速从23种新型枯草芽胞杆菌可湿性粉剂中筛选出对细菌性软腐病具有较高防效的IVF001、IVF002、IVF004、IVF015、IVF018、IVF021、IVF035、IVF041制剂,防效分别为81.70%、94.77%、83.01%、92.16%、84.31%、96.08%、80.39%和89.55%。芹菜茎段筛选法及室内盆栽法对5种已登记的枯草芽胞杆菌可湿性粉剂的筛选结果显着相关,相关系数为0.878。表明芹菜茎段筛选法可以有效代替盆栽筛选法,并对杀菌剂的药效进行评价,是一种实用性强的蔬菜细菌性软腐病防治药剂筛选方法。

芮朋[6](2016)在《2-取代苯基-2-氧代与2-酰氧基乙磺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与杀菌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氧代环烷基磺酰胺类化合物在2008年被报道出具有良好的杀菌活性,并且李兴海等合成了N-取代苯基-2-氧代-2-苯基乙磺酰胺类化合物,经生测表明这类化合物具有更加优异的杀菌活性。在此基础上利用组合化学合成方法又合成了80个N-取代-2-氧代-2-苯基乙磺酰胺类化合物,较系统的研究了N上取代基为单取代苯胺、多取代苯胺、取代苄胺和烷基胺时的杀菌活性构效关系。为了寻找到杀菌活性更高、低毒并且对环境友好的新化合物,本文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合成了20个新的N-(2-三氟甲基-4-氯苯基)-2-取代苯基-2-氧代乙磺酰胺(Ⅲ)、5个N-(2-三氟甲基-4-氯苯基)-2-取代苯基-2-羟基乙磺酰胺(Ⅳ)与20个N-(2-三氟甲基-4-氯苯基)-2-酰氧基-2-(3,5-二氟苯基)乙磺酰胺类化合物(Ⅴ),研究了2-取代苯基、2-羟基与2-酰氧基对杀菌活性的影响及N-取代-2-取代苯基乙磺酰胺类化合物对灰霉病杀菌活性的构效关系。它们的结构都经过了1HNMR、IR的确证。这三类化合物都具有非常高的杀菌活性及广谱性。对合成的化合物(Ⅲ、Ⅳ、Ⅴ)进行离体试验和活体盆栽试验测定其杀菌活性。离体杀菌活性试验测定结果表明,这三类化合物对多种灰霉病菌都表现出了非常高的杀菌活性,大多数化合物的抑制率都超过了80%,活性高于对照药剂腐霉利的抑制率。最高抑制率达到了99.2%。从EC50值看,化合物Ⅲ-1、Ⅲ-13、Ⅲ-15对灰霉病菌SY-10(采自辽宁沈阳)的活性均高于对照药剂腐霉利,相对毒力倍数分别为2.1、3.9、3.3,与对照化合物B-1(N-(2-三氟甲基-4-氯苯基)-2-氧代-2-苯基乙磺酰胺)相比,相对毒力倍数分别为3.3、6.2、5.3。其中8个化合物对灰霉病菌DD-15(采自辽宁丹东)的活性均高于对照药剂嘧霉胺,相对毒力倍数均在13.8倍以上,7个化合物对灰霉病菌DD-15的活性均高于对照化合物B-1,其中化合物Ⅲ-2与Ⅲ-15与B-1相比的相对毒力倍数分别是3.6与3.1。对经化合物Ⅲ还原得到的化合物Ⅳ进行杀菌活性测定,其对灰霉病菌也具有非常高的杀菌活性,在对DL-11(采自辽宁大连)菌株的杀菌活性测试当中,Ⅳ-5对腐霉利和嘧霉胺的相对毒力倍数分别为4.2和11.1,同样在HLD-15(采自辽宁葫芦岛)菌株的测试中对腐霉利与嘧霉胺的相对毒力倍数分别为8.0和12.6。用不同的酰氯与化合物(Ⅳ)对接合成的化合物 (Ⅴ)也有着非常高的杀菌活性,普遍高于对照药剂腐霉利与嘧霉胺。在DL-11菌株的测试当中对腐霉利和嘧霉胺的相对毒力倍数最高分别达到163.3和431.0,在HLD-15菌株的测试中对腐霉利与嘧霉胺的相对毒力倍数最高分别达到3.2和5.0。在黄瓜活体盆栽试验中500 mg/L的浓度下,化合物Ⅲ、Ⅳ、Ⅴ对黄瓜灰霉病的抑制率最高达到了67.9%,好于对照药剂嘧霉胺的抑制率,相对毒力倍数为1.1。另外这三类化合物对多种黄瓜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水稻纹枯病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水稻稻瘟病菌(Pyricularia grisea)、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Pass.)Leonardet Suggs)、黄瓜绵腐病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辣椒疫霉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以及黄瓜褐斑病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的生长都有抑制作用且表现出高活性,该类化合物可用于病害的防治。化合物Ⅲ对5种病原菌的活性普遍高于对照药剂B-1,与B-1相比对以上病原菌的最高相对毒力倍数分别达到了5.2、3.9、2.3、1.1、1.4,与百菌清相比对黄瓜褐斑病菌和辣椒疫霉病菌的相对毒力倍数最高分别达到了5.5和7.7。化合物Ⅳ-5与B-1相比对禾谷镰刀菌、水稻纹枯病菌、黄瓜绵腐病菌、黄瓜褐斑病菌的相对毒力倍数分别是1.3、1.2、2.6、1.0,与百菌清相比对黄瓜褐斑病菌和辣椒疫霉病菌的相对毒力倍数分别是5.5和6.2。化合物V与B-1相比对上述5种病原真菌的最高相对毒力倍数分别是1.7、2.2、2.4、2.6、1.0,与百菌清相比对黄瓜褐斑病菌和辣椒疫霉病菌的相对毒力倍数分别是17.1和5.3。

陈治芳[7](2011)在《杀菌剂混合物对番茄灰霉病菌毒力增效研究》文中提出灰葡萄孢引起的灰霉病是世界性重要病害,主要依靠化学防治。目前,生产中灰葡萄孢对广泛使用的苯并咪唑类、二甲酰亚胺类、苯胺基嘧啶类、N-苯基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普遍产生抗药性,引进利用与已产生抗药性问题的药剂之间无交互抗性关系的新药剂,或研发利用毒力增效或毒力相加的杀菌剂混剂是解决作物灰霉病菌抗药性问题的有效途径。咯菌腈、氟啶胺、啶菌恶唑是防治灰霉病的新型高效杀菌剂,它们的混合物对灰葡萄孢联合毒力表现型制约着能否混用或制成混剂。为此,开展灰葡萄孢对现用内吸杀菌剂的抗性检测;研究了新杀菌剂与现用药剂之间的交互抗性关系;针对田间灰葡萄孢菌群中优势菌株—多抗菌株筛选高效杀菌剂,测定杀菌剂混合物联合毒力,选定有增效作用的药剂组合配比;此外,通过田间药效试验,筛选防治番茄灰霉病无拮抗作用的药剂组合配比,确定药剂之间的可混性;初步研究新药剂混合增效机理。主要结果如下:1.检测了河北省和山东省番茄主产区灰葡萄孢对主要防治药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灰葡萄孢对多菌灵、异菌脲、乙霉威和嘧霉胺等常用内吸杀菌剂普遍产生抗性,群体中对多菌灵、异菌脲、乙霉威和嘧霉胺的四抗菌株占68.63%。氟啶胺与嘧霉胺、多菌灵、异菌脲、乙霉威及啶酰菌胺等防治灰霉病常用药剂之间均不存在交互抗性关系。2.研发了一种适合检测各种杀菌剂对灰葡萄孢毒力的生测方法—黄瓜子叶喷雾法,利用该法筛选到啶菌恶唑、啶酰菌胺、咯菌腈、氟啶胺等新型防治灰霉病杀菌剂对灰葡萄孢毒力较高。3.选用对灰葡萄孢毒力较高的新型杀菌剂进行联合毒力测定,筛选到具有明显增效作用的杀菌剂组合及配比:啶菌恶唑+咯菌腈(1:7)、啶菌恶唑+氟啶胺(1:7)、咯菌腈+氟啶胺(1:3)。利用Wadley公式计算其增效系数分别为8.56、9.31和2.32。4.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啶酰菌胺与咯菌腈、苯醚甲环唑、百菌清、唑胺菌酯、啶菌恶唑混用后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均高于喷施其相应单剂的防效。其中啶酰菌胺250 g a.i./hm2+啶菌恶唑50 g a.i./hm2表现出增效作用(Abbott公式计算增效系数为1.1)。5亿芽孢/mL枯草芽孢杆菌AS与50%咯菌腈WP桶混液(18000+90、18000+60、18000+45、12000+60 g a.i./hm2)对番茄灰霉病有优异防治效果(91.52%93.71%),表现出相加作用。5.增效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啶菌恶唑与咯菌腈(1:7)混用及啶菌恶唑与氟啶胺(1:7)混配增效与其增强灰葡萄孢菌丝细胞膜通透性和菌丝膜质过氧化有关,而与混用后对灰葡萄孢分生孢子的呼吸作用及菌丝中麦角甾醇合成的抑制作用无关。咯菌腈和氟啶胺混配(1:3)增效与其对灰葡萄孢菌丝细胞膜通透性和分生孢子呼吸抑制的增强有关,而与菌丝膜质过氧化和菌丝中麦角甾醇合成无关。

吴德财[8](2011)在《2-酰氧基环烷基磺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与杀菌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前期试验中发现2-羰基环烷基磺酰胺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杀菌活性,我们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合成了11个新型的2-羰基环烷基磺酰胺类化合物与21个2-羟基环烷基磺酰胺类新型化合物,它们的结构均经过1H NMR、IR与元素分析的确认。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5个N-(2-三氟甲基-4-氯苯基)-2-羰基环戊、己、庚、辛、十二烷基磺酰胺类化合物和21个2-羟基环戊、己、庚、辛、十二烷基磺酰胺类化合物对黄瓜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 Pers)的毒力,从构效关系看,7元环和8元环对活性的贡献最大,随着环大小的降低和增高,杀菌活性明显降低。其中化合物3C、4C、3D和4D的EC50为0.80、0.85、1.22和1.09mg/L。孢子萌发试验表明:此类化合物对黄瓜灰霉病菌的孢子有着一定的抑制活性,小环化合物的活性要高于大环化合物的活性,2.羰基环烷基化合物的活性要高于2-羟基环烷基化合物。化合物3A、3B17、3E、4A的EC50分别为4.21、4.21、3.24与5.29mg/L,稍差于对照药剂腐霉利的0.98mg/L。该类化合物在活体上表现出了非常高的防治效果,2-羟基环烷基化合物对黄瓜灰霉病菌(B. cinerea)的防治效果要明显高于2.羰基化合物,化合物3E、4817和4C在黄瓜植株上的防治效果要好于对照药剂腐霉利。为了进一步获得杀菌活性优异的化合物,以2-羟基环烷基磺酰胺类化合物为先导结构,进行结构优化设计合成了2-酰氧基环己烷基磺酰胺类化合物,并且在离体和活体条件下测定了它们对黄瓜灰霉病菌(B. cinerea)的生物活性,同时测定了其对10种病原真菌的杀菌活性,评价其杀菌谱。由酰氯与N-取代-2-羟基环己烷基磺酰胺在二氯甲烷中反应,经四甲基乙二胺和分子筛催化,合成了13个N-(2-三氟甲基-4-氯苯基)-2-酰氧基环己烷基磺酰胺和13个N-(2,4,5-三氯苯基)-2-酰氧基环己烷基磺酰胺类化合物,它们的结构经过了1H NMR、IR和元素分析的确认。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试26个化合物的杀菌谱,设置处理化合物处理浓度为50mg/L,试验结果表明:化合物5812、5813、5825与5826的杀菌谱好于对照药剂百菌清。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6个化合物对黄瓜灰霉病菌(B.cinerea)的杀菌活性,从EC50和EC80综合结果来看,化合物5B8、5B12、5B13、5B18、5B21、5B22、5B25与5826的杀菌活性好于对照药剂腐霉利,如:化合物5825的EC50和EC80分别为4.17和11.35mg/L,要好于腐霉利的4.46和35.02mg/L。黄瓜离体叶片法试验结果表明:在200mg/L的处理浓度下,化合物5812、5813、5825与5826对黄瓜灰霉病菌的抑制活性要好于对照药剂腐霉利。从杀菌谱测定、精密毒力测定和活体试验的综合结果看构效关系:当取代基团为乙氧基乙酰基和甲氧基乙酰基时的活性较好,且13个N-(2,4,5-三氯苯基)-2-酰氧基环己烷基磺酰胺类化合物的活性要稍好于13个N-(2-三氟甲基-4-氯苯基)-2-酰氧基环己烷基磺酰胺类化合物。组合合成的方法可以明显的提高化学合成与活性筛选的效率,在这里我们利用组合合成的原理设计并合成了16个非均相2-酰氧基环烷基磺酰胺类化合物库,化合物库合成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监测,并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黄瓜活体叶片法测试了其对黄瓜灰霉病在离体及活体杀菌活性。结果表明:离体活性测定,大多数化合物库对黄瓜灰霉病菌表现出了较好的抑制活性,菌丝生长速率法结果显示化合物库Ⅰ-7、Ⅰ-8与Ⅰ-5的防治效果均好于对照药剂腐霉利。而在活体活性测定中,化合物库对黄瓜灰霉病菌都有一定的杀菌活性,叶片法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库Ⅰ-8得杀菌活性最高,效果与对照药剂腐霉利相当,库Ⅰ-7、Ⅰ-5也有一定的的防治效果。将化合物库Ⅰ-7与Ⅰ-8单独合成纯化出来即得到化合物5B12与5B13,这与用传统化学合成得到的结果相同,但是却明显的提高了化合物筛选的效率。

焦斌,周琳,宋天有,万红娟,游秀峰,孙淑君[9](2010)在《旋覆花花序氯仿萃取物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研究》文中提出为进一步明确旋覆花的农用杀菌活性,采用生长速率法、孢子萌发法,分别测定了旋覆花花序氯仿萃取物对13种植物病原真菌的离体抑菌活性,并测定了其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剂量为1.0 g/L时,氯仿萃取物对小麦全蚀病菌、西瓜炭疽病菌、葡萄炭疽病菌、苹果炭疽病菌、黄瓜灰霉病菌和番茄果腐病菌的菌丝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均在50%以上,其中对小麦全蚀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率高达100%;对西瓜炭疽病菌和番茄果腐病菌孢子萌发抑制率达92.90%和82.92%。在10.0 g/L剂量下,氯仿萃取物对黄瓜灰霉病的治疗效果和保护效果分别为54.27%和76.68%(48 h),其中保护效果与对照药剂0.4 g/L施佳乐无显着差异。

焦斌[10](2010)在《旋覆花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植物中寻找抗菌活性物质,开发植物源杀菌剂是当前新农药创制的一条重要途径。目前,国内外对菊科旋覆花属植物旋覆花(Inula Britannica L.)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的相关研究报道较少。本论文采用活性跟踪与化学分离相结合的手段对旋覆花不同部位、不同极性溶剂的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进行系统测试,为寻找新的具有抗菌活性的植物资源及活性先导化合物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及结论如下:采用生长速率法和孢子释放法分别测试了旋覆花根、茎、叶和花不同部位的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4种溶剂提取物对辣椒疫霉病菌和小麦全蚀病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旋覆花不同部位的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提取物对辣椒疫霉病菌和小麦全蚀病菌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叶和花的四种溶剂提取物对两种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高于根和茎提取物的抑制率。叶的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的提取物对辣椒疫霉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81.17%、88.29%、95.43%和87.16%,对小麦全蚀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率均达100%;花的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的提取物对辣椒疫霉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81.19%、93.15%、100%和95.43%,对小麦全蚀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率均为100%。采用渗漉法以95%乙醇对10 kg旋覆花花序干样进行提取,并以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4种不同极性的溶剂采用液-液分配法对旋覆花乙醇提取浸膏分别进行萃取分离。结果表明,旋覆花乙醇提取浸膏萃取率为75.23%。为旋覆花抗菌活性物质的进一步分离,采用离体法和活体组织法,系统测试了乙醇浸膏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4种不同极性溶剂萃取物对14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在1.0 mg·mL?1处理剂量下,氯仿萃取物对各供试菌菌丝生长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中对小麦全蚀病菌、辣椒疫霉病菌和油菜菌核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91.67%、73.77%和66.25%,进一步测定了其对小麦全蚀病菌的毒力回归曲线为Y=4.1819X+1.8639(r=0.9508),抑制中浓度EC50为2.747 mg·mL?1;在1.0 mg·mL?1处理剂量下,氯仿萃取物对各供试菌孢子萌发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除苹果斑点落叶病菌和玉米大斑病菌外,氯仿萃取物可显着抑制麦冬炭疽病菌、棉花枯萎病菌、板栗炭疽病菌、玉米青枯病菌和辣椒枯萎病菌的孢子萌发,抑制率分别达96.00%、92.44%、80.43%、78.45%和71.84%。果实针刺法测定结果表明,在2.0 mg·mL?1处理剂量下,氯仿萃取物对番茄灰霉病的治疗效果和保护效果分别为57.65%和50.60%(6 d),其中治疗效果与对照药剂0.4 mg·mL?1施佳乐无显着差异。为进一步明确旋覆花氯仿萃取物的抗菌作用谱,采用生长速率法、孢子萌发法测定了旋覆花花序氯仿萃取物对另外9种植物病原真菌的离体抑菌活性,并测定了其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1.0 mg·mL?1的处理剂量下,氯仿萃取物对西瓜炭疽病菌和黄瓜灰霉病菌菌丝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均在50%以上;对烟草赤星病菌、西瓜炭疽病菌和番茄果腐病菌孢子萌发抑制率高达63.33、92.90%和82.92%。在10.0 mg·mL?1处理剂量下,氯仿萃取物对黄瓜灰霉病的治疗效果和保护效果分别为54.27%和76.68%(48 h),其中保护效果与对照药剂0.4 mg·mL?1施佳乐无显着差异。

二、黄瓜灰霉病子叶筛选法初探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瓜灰霉病子叶筛选法初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5种矿物源农药对兰州百合3种病害室内防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矿物源农药对兰州百合3种病害病原菌抑菌作用
        1.2.2 矿物源农药对兰州百合3种病害离体防效测定
        1.2.3 矿物源农药对兰州百合3种病害室内盆栽防效测定
        1.2.4 矿物源农药对兰州百合3种病害保护作用持效期测定
        1.2.5 矿物源农药对兰州百合安全性评价
        1.2.6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矿物源农药对兰州百合3种病原菌抑菌作用
    2.2 矿物源农药对百合3种病害离体防效测定
    2.3 矿物源农药对兰州百合3种病害室内盆栽防效测定
    2.4 矿物源农药对兰州百合3种病害保护作用的持效期
    2.5 矿物源农药对百合安全性评价
3 结论与讨论

(2)嘧啶胍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嘧啶类化合物的发展与应用
        1.2.1 嘧啶类化合物在杀菌方面的应用
        1.2.2 嘧啶类化合物在除草方面的应用
        1.2.3 嘧啶化合物在抗病毒方面的应用
        1.2.4 嘧啶类化合物在杀虫方面的应用
    1.3 胍类化合物的发展与应用
    1.4 课题的提出
第二章 含吗啉环的嘧啶胍类化合物的合成与鉴定
    2.1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2.1.1 试验仪器
        2.1.2 药品与试剂
        2.1.3 合成路线
        2.1.4 中间体1,3-二酮化合物的合成
        2.1.5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2.2 合成结果与结构鉴定
        2.2.1 化合物的合成结果
        2.2.2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2.2.3 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目标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3.1 嘧啶胍类化合物抗烟草花叶病毒的活体保护活性测定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嘧啶胍类化合物对真菌的生物活性测定
        3.2.1 试验材料
        3.2.2 目标嘧啶胍类化合物对灰霉病菌的生物活性测定
        3.2.3 目标嘧啶胍类化合物对油菜菌核病菌的生物活性测定
        3.2.4 目标嘧啶胍类化合物对其他几种病原真菌的离体抑制活性研究
    3.3 嘧啶胍类化合物对细菌的生物活性测定
        3.3.1 试验材料与仪器
        3.3.2 试验方法
    3.4 嘧啶胍类化合物的除草活性测定
        3.4.1 试验材料
        3.4.2 试验方法
    3.5 生物活性测定结果与分析
        3.5.1 化合物GLY-1~GLY-37 对烟草花叶病毒的抑制活性
        3.5.2 化合物GLY-1~GLY-37 的杀真菌活性
        3.5.3 化合物GLY-1~GLY-37 的杀细菌活性
        3.5.4 化合物GLY-1~GLY-37 的除草活性
    3.6 构效关系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主要结论
    4.2 讨论
    4.3 论文的创新点
    4.4 论文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2-取代氨基环烷基磺酰胺合成与杀菌活性构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研究进展
    1.1 磺酰胺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1.2 环烷基磺酰胺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1.3 2-胺基乙磺酸的研究进展
    1.4 2-胺基乙磺酸衍生物研究进展
    1.5 2-取代氨基乙磺酰胺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2-取代氨基环烷基磺酰胺的合成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试剂
        2.1.2 试验仪器
        2.1.3 2-氨基环烷基磺酰胺类化合物(Ⅱ)的合成
        2.1.4 N-取代-2-氯乙酰胺的合成
        2.1.5 2-取代氨基环烷基磺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
    2.2 合成结果与结构鉴定
        2.2.1 2-氨基环烷基磺酰胺类化合物(Ⅱ)合成结果
        2.2.2 N-取代-2-氯乙酰胺(Ⅱ)的合成结果
        2.2.3 2-取代氨基环烷基磺酰胺类化合物(Ⅳ)合成结果与结构鉴定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2-取代氨基环烷基磺酰胺类化合物的杀菌活性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2-取代氨基环烷基磺酰胺的离体杀菌活性
        3.2.2 2-取代氨基环烷基磺酰胺的离体杀菌毒力活性
        3.2.3 2-取代氨基环烷基磺酰胺的黄瓜活体盆栽试验活性
        3.2.4 2-取代氨基环烷基磺酰胺的番茄活体盆栽试验活性
        3.2.5 2-取代氨基环烷基磺酰胺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
        3.2.6 化合物Ⅳ-24的药害试验结果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N-取代-2-氯乙酰胺的合成方法
        4.2.2 2-取代氨基环烷基磺酰胺(Ⅳ)的合成方法
    4.3 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4)SYAUP-770对灰葡萄孢作用机理初步研究及其盐的合成与活性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番茄灰霉病的防治及嘧啶胺类杀菌剂的研究进展
    1.1 番茄灰霉病的化学防治
        1.1.1 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的防治现状
        1.1.2 二甲酰亚胺类的杀菌剂防治现状
        1.1.3 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防治现状
        1.1.4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应用现状
        1.1.5 其它类杀菌剂的防治现状
    1.2 嘧啶胺类杀菌剂的研究进展
    1.3 展望
    1.4 论文设计思路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嘧啶胺类化合物SYAUP-770对灰葡萄孢菌生物抑制活性测定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试剂
        2.1.3 供试培养基
    2.2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SYAUP-770对四种抗性灰葡萄孢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3.2 SYAUP-770对灰葡萄孢产孢量的影响
        2.3.3 SYAUP-770对灰葡萄孢子萌发情况的影响
        2.3.4 SYAUP-770对灰葡萄孢菌核产量的影响
        2.3.5 SYAUP-770对灰葡萄孢菌菌丝干重的影响
        2.3.6 SYAUP-770对灰葡萄孢菌抑菌方式的确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嘧啶胺类化合物SYAUP-770防治番茄灰霉病的内吸性研究
    3.1 供试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保护效果测定
        3.2.2 治疗效果测定
        3.2.3 内吸作用的测定
        3.2.4 持效性的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嘧啶胺类化合物SYAUP-770对番茄和黄瓜灰霉病的保护作用
        3.3.2 SYAUP-770对番茄和黄瓜灰霉病的治疗作用
        3.3.3 SYAUP-770在黄瓜植株上的内吸性
        3.3.4 SYAUP-770对番茄灰霉病的持效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嘧啶胺类化合物SYAUP-770对灰葡萄孢形态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4.1 供试材料
    4.2 供试培养基
    4.3 供试试剂及仪器
    4.4 试验方法
        4.4.1 电子显微镜下观察SYAUP-770对灰葡萄孢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的影响
        4.4.2 荧光显微镜下检测SYAUP-770对细胞膜损伤情况
        4.4.3 扫描电镜下观察经SYAUP-770处理灰葡萄孢菌菌丝形态的变化
        4.4.4 透射电镜下观察SYAUP-770对灰葡萄孢菌菌丝超微结构的变化
    4.5 结果与分析
        4.5.1 电子显微镜下观察SYAUP-770对灰葡萄孢菌孢子和菌丝发育的影响
        4.5.2 SYAUP-770对灰葡萄孢质膜损伤的影响
        4.5.3 SYAUP-770对灰葡萄孢菌丝形态的影响
        4.5.4 SYAUP-770对灰葡萄孢菌丝超微结构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YAUP-770盐的制备及杀菌活性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仪器
        5.1.2 供试菌株
        5.1.3 供试药剂
    5.2 试验合成方法
    5.3 SYAUP-770盐的生物活性测定
        5.3.1 SYAUP-770盐的离体初筛
        5.3.2 SYAUP-770盐的离体复筛
        5.3.3 SYAUP-770盐的活体筛选
    5.4 结果与分析
        5.4.1 SYAUP-770盐的离体初筛
        5.4.2 SYAUP-770盐的离体复筛
        5.4.3 SYAUP-770盐在黄瓜活体上的杀菌活性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1.1 SYAUP-770对灰霉病菌生物抑制活性
        6.1.2 SYAUP-770防治番茄灰霉病的的内吸性研究
        6.1.3 SYAUP-770对番茄灰霉菌菌丝形态以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6.1.4 SYAUP-770盐的制备及杀菌活性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5)蔬菜细菌性软腐病防治药剂活体组织筛选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离体植物材料的筛选
        1.2.2 接种方式的筛选
        1.2.3 菌液浓度及浸菌时间的筛选
        1.2.4 芹菜茎段法病情指数分级标准的制定
        1.2.5 芹菜茎段筛选方法的药效试验
        1.2.6 芹菜茎段筛选法及室内盆栽法相关性分析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芹菜茎段筛选方法的建立
        2.1.1 植物材料筛选
        2.1.2 接种方式筛选
        2.1.3 菌液浓度及浸菌时间筛选
        2.1.4 芹菜茎段筛选法病情指数分级标准制定
    2.2 芹菜茎段筛选法的效果评价
    2.3 芹菜茎段筛选法及室内盆栽法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6)2-取代苯基-2-氧代与2-酰氧基乙磺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与杀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磺酰胺类化合物作为杀菌剂的研究进展
    1.1 黄瓜灰霉病原真菌的简介
    1.2 化学合成杀菌剂研究现状
        1.2.1 苯并咪唑类杀菌剂
        1.2.2 二甲基酰胺类杀菌剂
        1.2.3 嘧啶类杀菌剂
        1.2.4 苯胺类杀菌剂
        1.2.5 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
        1.2.6 苯并吡咯类杀菌剂
        1.2.7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
        1.2.8 环己酰胺类杀菌剂
    1.3 磺酰胺类化合物杀菌剂研究进展
        1.3.1 含有芳香基的磺酰胺类杀菌剂
        1.3.2 含有环烷基的磺酰胺类杀菌剂
    1.4 本论文设计思路及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2-取代苯基-2-氧代乙磺酰胺类化合物(Ⅲ)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测定
    2.1 2-取代苯基-2-氧代乙磺酰胺类化合物(Ⅲ)的合成
        2.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与分析
    2.2 2-取代苯基-2-氧代乙磺酰胺类化合物(Ⅲ)杀菌活性测定
        2.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与分析
        2.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2-取代苯基-2-羟基和2-酰氧基乙磺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的测定
    3.1 2-取代苯基-2-羟基和2-酰氧基乙磺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
        3.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与分析
    3.2 2-取代苯基-2-羟基和2-酰氧基乙磺酰胺类化合物杀菌活性测定
        3.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2 2-取代苯基-2-羟基和2-酰氧基乙磺酰胺类化合物离体活性的测定
        3.2.3 2-取代苯基-2-羟基和2-酰氧基乙磺酰胺类化合物(Ⅳ、Ⅴ)对灰霉病菌活体盆栽活性测定
        3.2.4 结果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3 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杀菌剂混合物对番茄灰霉病菌毒力增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灰霉病的发生及危害
    2 灰霉病的防治手段
        2.1 农业物理防治
        2.1.1 选用优良品种、培育壮苗
        2.1.2 加强田间管理
        2.1.3 合理密植、科学浇水
        2.2 生态防治
        2.3 生物防治
        2.4 化学防治
        2.4.1 防治灰霉病杀菌剂研究进展
        2.4.2 灰霉病菌对杀菌剂的抗药性的产生及其机制
    3 杀菌剂混用防治灰霉病的研究
        3.1 农药混用的发展概况
        3.2 杀菌剂混用及混剂的生测方法
        3.3 杀菌剂混用后的变化
        3.3.1 物理变化
        3.3.2 化学变化
        3.3.3 生物活性的变化
        3.4 农药混用的优势
        3.5 防治灰霉病的杀菌剂混用
        3.6 杀菌剂混用联合毒力的评价方法
        3.6.1 共毒系数(co-toxicity coefficient)法
        3.6.2 Wadley 方法
        3.6.3 Gowing 方法
        3.6.4 Abbott 方法
第一章 番茄灰霉病菌对杀菌剂的抗性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菌株
        1.1.2 供试培养基
        1.1.3 供试药剂
        1.2 试验方法
        1.2.1 番茄灰霉病菌对杀菌剂敏感性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河北省和山东省番茄灰霉病菌抗药性发生状况
        2.2 氟啶胺与不同作用机制杀菌剂之间交互抗性关系分析
    3 讨论
第二章 防治番茄灰霉病的杀菌剂筛选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药剂
        1.1.2 供试菌株
        1.1.3 供试培养基
        1.1.4 供试子叶
        1.2 试验方法
        1.2.1 分生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1.2.2 接种方法的筛选
        1.2.3 接种浓度的筛选
        1.2.4 不同方法测定杀菌剂对灰霉病菌的室内毒力
    2 结果与分析
        2.1 接种方式的筛选
        2.2 接种浓度的筛选
        2.3 不同方法测定杀菌剂对灰霉病菌的室内毒力
        2.4 不同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
    3 结论
第三章 药剂混合物对番茄灰霉病菌联合毒力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药剂
        1.1.2 供试菌株
        1.1.3 供试培养基
        1.2 试验方法
        1.2.1 不同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测定
        1.2.2 不同杀菌剂混用的联合毒力评价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杀菌剂混用防治番茄灰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1 试验条件
        1.1 试验对象、作物和品种
        1.2 环境条件
    2 试验设计和安排
        2.1 试验药剂
        2.2 啶酰菌胺与苯醚甲环唑、百菌清、咯菌腈混用防治番茄灰霉病
        2.3 枯草芽孢杆菌与啶酰菌胺、咯菌腈混配防治番茄灰霉病
        2.4 唑胺菌酯与啶酰菌胺混配防治番茄灰霉病
        2.5 啶菌恶唑与啶酰菌胺混配对番茄灰霉病治疗作用
    3 小区安排、施药方法及时间
        3.1 小区安排
        3.2 施药方法、施药器械及用药量
        3.3 施药时间和次数
        3.3.1 啶酰菌胺与苯醚甲环唑、百菌清、咯菌腈混配防治番茄灰霉病
        3.3.2 枯草芽孢杆菌与啶酰菌胺、咯菌腈混配及啶菌恶唑与啶酰菌胺混配防治番茄灰霉病
        3.3.3 啶酰菌胺与唑胺菌酯混用对番茄灰霉病的治疗作用试验
    4 调查方法、时间和次数
        4.1 调查及药效计算方法
        4.2 调查时间和次数
        4.2.1 啶酰菌胺与苯醚甲环唑、百菌清、咯菌腈混配防治番茄灰霉病
        4.2.2 枯草芽孢杆菌与啶酰菌胺、咯菌腈混配及啶菌恶唑与啶酰菌胺混配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试验
        4.2.3 啶酰菌胺与唑胺菌酯混用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试验
        4.3 混配增效作用计算方法
    5 结果与分析
        5.1 啶酰菌胺与苯醚甲环唑、百菌清、咯菌腈混用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
        5.2 枯草芽孢杆菌与啶酰菌胺、咯菌腈混配对温室番茄灰霉病的防效
        5.3 唑胺菌酯与啶酰菌胺混用对温室番茄灰霉病的防效
        5.4 啶菌恶唑与啶酰菌胺混配对温室番茄灰霉病的治疗作用
    6 讨论
第五章 新杀菌剂混配增效增效机理初探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菌株
        1.1.2 供试药剂及主要试剂
        1.1.3 供试仪器
        1.2 方法
        1.2.1 增效组合对番茄灰霉病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1.2.2 增效组合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膜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1.2.3 增效组合对番茄灰霉病菌分生孢子呼吸代谢的影响
        1.2.4 增效组合对番茄灰霉病菌麦角甾醇含量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杀菌剂增效组合对番茄灰霉病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2.2 杀菌剂增效组合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膜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2.3 杀菌剂增效组合对番茄灰霉病菌分生孢子呼吸代谢的影响
        2.4 杀菌剂增效组合对番茄灰霉病菌麦角甾醇含量的影响
        2.4.1 麦角甾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标准曲线的建立
    3 讨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8)2-酰氧基环烷基磺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与杀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研究进展与课题的提出
    1.1 磺酰胺类化合物杀菌活性研究进展
    1.2 组合合成研究进展
        1.2.1 组合化学
        1.2.2 组合合成
        1.2.3 组合库的鉴别方法
        1.2.4 组合化学在农药开发中的应用
    1.3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2-羰基与2-羟基环烷基磺酰胺的合成与杀菌活性测定
    2.1 合成路线
        2.1.1 2-羰基环烷基磺酰胺(3)的合成
        2.1.2 2-羟基环烷基磺酰胺化合物(4)的合成方法
    2.2 试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2-羟基环烷基磺酰胺(4)的制备
    2.3 目标化合物的杀菌活性
        2.3.1 菌种来源及种类
        2.3.2 试验方法
        2.3.3 2-羟基环烷基磺酰胺的杀菌活性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合成试验
        2.4.2 2-羰基与2-羟基环烷基磺酰胺化合物的杀菌活性测定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2-酰氧基环己烷基磺酰胺的合成与杀菌活性测定
    3.1 设计路线
        3.1.1 酯化合成路线选择
        3.1.2 酰氯的主要制备方法
    3.2 合成试验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酰氯的合成
        3.2.3 2-酰氧基环己烷基磺酰胺(5)的制备
    3.3 目标化合物的杀菌活性
        3.3.1 菌种来源及种类
        3.3.2 2-酰氧基环己烷基磺酰胺的杀菌活性测定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合成试验
        3.4.2 2-酰氧基环烷基磺酰胺化合物的杀菌活性测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2-酰氧基环己烷基磺酰胺的非均匀组合库合成与杀菌活性测定
    4.1 设计路线
    4.2 合成试验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2-酰氧基环己烷基磺酰胺化合物库Ⅱ-1的合成
    4.3 目标化合物的杀菌活性
        4.3.1 菌种来源及种类
        4.3.2 2-酰氧基环烷基磺酰胺的化合物库杀菌活性测定
        4.3.3 对非均匀混合物库筛选方法正确性的设计试验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合成试验
        4.4.2 2-酰氧基环烷基磺酰胺化合物库的杀菌活性测定
        4.4.3 对非均匀混合物库筛选方法正确性的设计试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3 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旋覆花花序氯仿萃取物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植物样品
        1.1.2 供试病原菌
        1.1.3 供试寄主
        1.1.4 对照药剂
    1.2 旋覆花氯仿萃取物的制备方法
    1.3 抑菌活性测定方法
        1.3.1 氯仿萃取物对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
        1.3.2 氯仿萃取物对植物病原真菌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
        1.3.3 氯仿萃取物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氯仿萃取物对11种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2.2 氯仿萃取物对7种植物病原真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2.3 氯仿萃取物对黄瓜灰霉病的治疗和保护效果
3 结论与讨论

(10)旋覆花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植物源农用活性物质的研究已成为新农药创制的重要途径
    1.2 植物源杀菌剂研究概况
    1.3 菊科植物化学成分及其杀菌活性研究现状
    1.4 旋覆花属植物研究概况
        1.4.1 形态学特征及地理分布
        1.4.2 化学成分
        1.4.2.1 黄酮类
        1.4.2.2 萜类化合物
        1.4.3 生物活性
        1.4.3.1 药理活性
        1.4.3.2 农用活性
2 引言
3 材料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植物样品
        3.1.2 供试菌种及寄主
        3.1.3 培养基
        3.1.4 对照药剂
        3.1.5 主要仪器与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提取制备方法
        3.2.2 生物测定方法
        3.2.2.1 离体活性测定方法
        3.2.2.2 活体组织测定方法
        3.2.3 数据处理
4 结果分析
    4.1 不同溶剂对旋覆花不同部位提取物对辣椒疫霉、小麦全蚀病菌离体活性测定
    4.2 不同溶剂对旋覆花花序乙醇提取物的初步分离效果
    4.3 不同溶剂萃取物对14 种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测定结果
    4.4 旋覆花花序乙醇浸膏氯仿萃取物对小麦全蚀病菌的毒力
    4.5 不同溶剂萃取物对7 种植物病原真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测定结果
    4.6 不同溶剂萃取物对番茄灰霉病的治疗和保护效果
    4.7 氯仿萃取物对8 种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测定结果
    4.8 氯仿萃取物对8 种植物病原真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测定结果
    4.9 氯仿萃取物对黄瓜灰霉病的治疗和保护效果
5 结论与讨论
    5.1 叶和花序为旋覆花的主要抗菌活性部位
    5.2 旋覆花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成分可能为较低极性的化合物
    5.3 旋覆花提取物有较广的抗菌谱和较强的抑菌活性
    5.4 旋覆花提取物的抑菌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Abstract

四、黄瓜灰霉病子叶筛选法初探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5种矿物源农药对兰州百合3种病害室内防效评价[J]. 蔺珂,梁巧兰,魏列新,姜玉玲,孟秀鹏,岳阳,陈应娥,梁旭东. 植物保护, 2022
  • [2]嘧啶胍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 郭龙玉.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3]2-取代氨基环烷基磺酰胺合成与杀菌活性构效关系研究[D]. 柳采秀. 沈阳农业大学, 2017(01)
  • [4]SYAUP-770对灰葡萄孢作用机理初步研究及其盐的合成与活性筛选[D]. 刘春辉. 沈阳农业大学, 2017(01)
  • [5]蔬菜细菌性软腐病防治药剂活体组织筛选技术[J]. 晋知文,谢学文,马墨,柴阿丽,石延霞,李宝聚. 植物保护学报, 2017(02)
  • [6]2-取代苯基-2-氧代与2-酰氧基乙磺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与杀菌活性研究[D]. 芮朋. 沈阳农业大学, 2016(02)
  • [7]杀菌剂混合物对番茄灰霉病菌毒力增效研究[D]. 陈治芳. 河北农业大学, 2011(07)
  • [8]2-酰氧基环烷基磺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与杀菌活性研究[D]. 吴德财. 沈阳农业大学, 2011(06)
  • [9]旋覆花花序氯仿萃取物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研究[J]. 焦斌,周琳,宋天有,万红娟,游秀峰,孙淑君. 河南农业科学, 2010(07)
  • [10]旋覆花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研究[D]. 焦斌. 河南农业大学, 2010(08)

标签:;  ;  

黄瓜灰霉病子叶筛选方法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