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MBO何去何从(论文文献综述)
韩笑[1](2012)在《管理层收购对公司治理机制影响的案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我国经济领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认识到多数企业产权不清、所有者缺位、管理者激励不足等问题成为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为了优化我国企业产权结构、构建合理企业结构、健全公司法人治理机制,理论界和实务界都进行了积极且卓有成效的探索。此后,“管理层收购”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逐步走入人们的视野并如雨后春笋般地在中华大地蓬勃发展。管理层收购在国外是一种成熟的企业所有权变更方式。无论是在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荷兰等欧洲大陆还是在美国,甚至亚洲日本,管理层收购作为企业并购的一种重要方式而广泛受到认可。其根本原因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实行管理层收购的企业的确由于所有权结构的变化而实现公司治理机制的变革,创造了财富。这对于中国众多国有企业及其控股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无疑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对于非国有企业的并购也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事实也确实如此,根据相关部门统计,国有企业尤其是地方中小国有企业改制总数中,有半数左右最终以MBO的方式实现,管理层收购由“暗”入“明”,饱受争议。一方面,它激发了企业管理层的积极性,避免了外资并购所带来的经济安全隐患,充分发挥了私人资本在企业改制中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原有企业结构的特殊性,管理层收购被认为非但不能改善企业公司治理机制,反而导致了大规模国有资本流失。笔者通过对国内超过60起管理层收购的分析认为,管理层收购的确为我国企业法人制度改制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客观上并非所有的管理层收购都能起到改善公司治理机制的作用。相当一部分管理层收购在收购结束后出现了管理层一股独大,企业利润以过高比例分红派息等形式向管理层输送等现象。近年来,我国学者对管理层收购进行了逐渐深入的理论研究。从MBO概念介绍到MBO实施及其效果的规范、实证研究。而研究重点则主要包括两方面:其一,论证MBO在我国实行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具体包括对我国MBO的实施动因、资金来源、信息披露等各方面的分析总结;其二,考察已经实施的MBO是否存在财富创造效应,这方面多以实证研究为主,采用事件研究法对MBO前后股东财富情况进行分析。笔者认为现有研究在为我国管理层收购实施做出贡献的同时存在一些不足:(1)对管理层收购的概念界定不明确,局限了理论研究的适用范围;(2)管理层收购对企业最显而易见的改变是带来了原有股权结构的变革,但深层次而言是带来了公司治理机制的变革,现有研究大多集中在前者而缺乏对后者的足够重视;(3)对现有案例研究过于宽泛,没有充分发挥实践案例对理论研究的指导作用。笔者认为,探究管理层收购是否能够为企业创造财富,应以其对公司治理机制的影响作为切入点,即考察管理层收购前后公司治理机制的变化。须知,现代企业制度以健全的治理结构、合理高效的治理机制为根本,只有对公司治理机制充分产生积极作用的MBO才能为企业价值创造提供不竭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本文认为,管理层收购的动因与资金来源应得到更多的重视。这是由于,针对已经发生的管理层收购,相对于其他因素——诸如实施途径、股权定价、信息透明程度、法律遵守情况等——管理层收购的实施动因、资金来源直接决定了MBO的经济后果,包括目标企业公司治理、发展经营战略的变化等。基于上述考量,本文以案例研究的方法为主,以MBO的实施动因与资金来源为切入点,分别选取不同案例,对其管理层收购前后公司治理机制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旨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典型案例起到管中窥豹的作用。在案例选择上,笔者搜集整理了过去二十年发生的超过六十起管理层收购,按照以下条件进行了筛选:第一、管理层收购操作过程合乎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第二、透明度高保证有关信息可以充分获得,第三、相关变量具有可比性。以此为基础,共选择四个案例分为两组进行对比分析:双汇发展管理层收购和TCL集团管理层收购为一组,主要研究不同实施动因下的MBO对公司治理机制的不同影响,其中,前者具有极强的行政色彩,是典型的政府推动下以改变国有企业股权结构为目的,后者则由企业管理层提出,以改变原有激励机制为目的,符合市场机制下西方主流管理层收购特征;此外选择佛塑股份管理层收购和全兴股份管理层收购为一组,主要研究不同资金来源下的MBO对公司治理机制的不同影响,虽然二者总体上都属于债务性融资来源,但具体而言,前者通过金融机构提供过桥贷款融资,后者则借道信托资本,分属两类典型的债务融资途径。针对每一案例,笔者在管理层收购基本过程介绍的基础上,对管理层收购前后该企业公司治理机制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具体涉及公司股权结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的变动,之后将每组的两个案例结合加以对比,从而分析在不同变量约束下,管理层收购是否会对企业公司治理机制产生积极影响。本文的结构安排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研究框架和主要研究内容,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章,第二章对管理层收购与公司治理进行了文献综述,第三章介绍了我国近年来管理层收购的概况并分析了其主要共性和特点。第三部分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两章分别从收购动因作和收购资金来源的角度,对经典案例的收购过程、收购结果进行剖析,比较最终管理层收购对二者公司治理机制的影响,从而得出不同控制变量下管理层收购对公司治理的不同作用。第四部分是第六章,主要对前文案例分析的结论加以总结,最终提出政策建议并做出前景展望。针对管理层收购,国内外学者已经从各个角度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并取得了卓着的研究成果。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期待能够做出以下创新: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国内现有管理层收购的研究要么集中在MBO的具体操作程序介绍上,要么集中在我国企业MBO的可行性上,大都忽视了管理层收购对于公司治理机制的影响。本文正是从公司治理机制入手,试图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加以探索。最终通过案例证明,符合市场化动因下的管理层收购相较于政府主导以改变原有股权结构为目的的管理层收购而言,能够更好地起到改善企业公司治理机制的作用;而以债务融资作为资金来源的管理层收购都未能起到有效的改善公司治理机制的作用。在研究方法上,目前特别是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主要偏向于单一的研究方法,而在案例研究法的采用上,又大多偏重于对某一案例的独立分析。本文在理论总结的基础上将有关案例分组进行对比分析,更加直观地反映出不同控制变量下MBO对公司治理机制的不同影响。在案例选择上,本文并未按照之前惯常做法,即以发生较早的管理层收购或广为外界所关注的管理层收购为研究案例,而是结合研究目的,选择相应研究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管理层收购,将以往未受到重视的MBO案例纳入研究视野。
李明涛[2](2010)在《基于我国管理层收购(MBO)的寻租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国有企业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国家实行国退民进、集体企业要求实现产权回归的大背景下,MBO被引入我国,以作为国企改革和产权改革的重要手段。虽然在西方国家,MBO对企业产权的明晰、内部人积极性的激励、代理成本的降低、企业经营状况的改善以及企业资本市场运作效率的提高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我国,MBO作为一个全新的企业产权变革课题,由于社会制度、经济制度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与在西方国家相比,其实施效果有很大的不同。从我国已实施MBO的企业来看,在我国的MBO中大都存在着寻租行为。这些寻租行为不但造成了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侵害了公司、债权人以及中小股东的利益,而且还制约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对此,本文以寻租理论的视野,来分析研究我国MBO过程中的寻租行为,并力求找出抑制我国MBO寻租行为的策略。首先本文介绍了寻租理论、MBO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以及产权理论;然后以理论为基础,从MBO前的寻租行为、MBO中的寻租行为以及MBO后的寻租行为三个维度论述了我国MBO寻租行为的表现;接着,选取典型的MBO案例对MBO前管理层“做亏”企业的寻租行为、MBO中管理层与地方政府官员“共谋?寻租以及定价过程中的寻租行为、MBO后管理层进行高派现的寻租行为进行案例分析;最后,本文从我国经济体制、MBO定价机制、融资制度、监督惩罚机制、信息披露制度的缺陷以及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缺乏针对MBO的法律法规和经济利益的驱动等方面,对我国MBO寻租行为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MBO主体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完善MBO的法律法规、建立市场化的定价机制、拓宽MBO融资渠道、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对MBO公司的监管、加快建立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步伐、建立反寻租的意识形态等策略,以抑制现存的MBO寻租行为。
张晶,王洪喜[3](2010)在《国企改革慎用MBO》文中研究指明产权改革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出路。MBO作为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式之一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管理层融资渠道不畅,定价机制不合理导致的溢价空间过大,操作过程缺乏必要监管。相关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法律依据。此外,采取信托方式也为MBO诸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
刘燕[4](2008)在《中国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理论和实证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借鉴西方国家管理层收购研究的基本方法,紧紧围绕着管理层收购三个核心问题(定价机制、财富效应和治理效应),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探索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一般性规律。在“国企改革”和“国资流失”的双重背景下,本文揭示了处于转轨经济中的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发生的外部制度条件和内在诱因,探析了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价格的决定机制和影响因素,度量和解释了管理层收购短期、长期的股东财富效应和业绩变化,并直接和间接地检验了管理层收购的治理效应,最后紧扣本论文理论和实证分析的结论提出相应的规范发展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政策建议。管理层收购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发源于英国,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包括发展中的中国。所不同的是,西方国家的管理层收购更多的是一种改善公司治理、提升公司价值的公司战略,而发生在我国的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则深深地打上了“改革”的烙印,导致管理层收购在我国表现出了诸多特有的特征。本论文为这些特征提供了一个基本完整的分析框架。笔者认为,研究和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首先就必须要认识我国管理收购的制度背景和典型案例。伴随着管理层收购制度的变化,我国管理层收购经历了从“盛赞”到“批判”的过程,且管理层收购的具体形式也屡有创新、变换不断。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要求国有资本在竞争性行业中的退出;微观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建立以产权清晰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就是在这样不断推进和深化的宏观和微观改革下的产物。可是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在经历了初期的热烈追捧之后,渐渐被人们认为是上市公司管理层侵占国有资产的有利途径,批判如潮,法令随之不断调整,政府甚至一度禁止了大型国有企业的管理层收购。但在私利的驱动下,还是有诸多上市公司采取了“曲线”MBO形式,避开了法律的壁垒,譬如:利用职工持股会名义(现已禁止)来收购;对第一大股东的分割瓦解;对目标公司母公司控制权的收购;分多次逐步收购股权等等。在收集了中国上市公司已发生的全部MBO案例的基础之上,本论文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做深入的理论和实证分析:1、定价机制。对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而言,收购价格是问题的核心之一,因为诸多对于“国资流失”的指责都来自于管理层收购价格的偏低。而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选择每股净资产为定价基准,上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调整账面资产、利润,从而得到有利于自己的收购价格;以每股净资产作为定价基准,价格形成绕开了市场竞争,使得“合谋”成为可能;以每股净资产作为定价基准,不能反映出管理层在MBO之后获得上市公司控制权的价值,也不能反映出公司的无形资产的价值。从理论模型分析来看,如果管理层在收购之前掌握公司的控制权越大,那么其操纵公司会计信息的可能性也越大,管理层收购的价格就会偏低;而如果管理层收购的标的股权越大,那么社会公众对上市公司标的的估值期望就越高,导致管理层收购价格的提高;在动态情况下,如果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是被预期(甚至是被安排的)的,那么在收购前管理层对上市公司资源的累积、盈利能力的积聚都倾向于一个较低水平的安排,因为这可以带来管理层收购价格的降低。对现有的中国上市公司直接管理层收购样本的实证分析支持了理论分析的结论。2、财富效应。如果市场是有效的,那么管理层收购必然会引致市场股价的波动,这为从股价来理解管理层收购提供了可能,而这一直也是西方文献研究管理层收购的典型方法,且他们普遍认为管理层收购的财富效应是来自于MBO对于上市公司代理成本的降低、约束机制的加强和税收挡板效应。具体到中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其产权不清、所有者虚置增加了企业的代理成本,而且过长的委托代理链条,增加了利益分享的主体,并导致监督无力,通过实施管理层收购可以明晰产权,实现管理者和所有者统一,从而降低代理成本;另一方面,国有上市公司普遍缺乏约束激励机制,管理者的贡献与收入不成比例,难以充分调动管理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MBO的实施能使管理层的个人利益与公司整体利益一致,使管理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为公司创造更大的财富。本论文分别从市场短期、长期两个角度来计量管理层收购给中国上市公司股东带来的财富效应。从结果来看,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首次宣告日前一个月内财富效应会比较明显,而临近宣告日和随后的一个月,都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财富效应。从长期的计算结果来看,在首次宣告后的三个月内有明显的正的财富效应,而随后便不再明显。更进一步从财务业绩指标来看,管理层收购的业绩在收购之后反而出现下滑趋势。笔者认为我国异化的管理层收购目的(官员“下海”)、不成熟的管理层收购市场和残缺的管理层收购融资体系都是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财富效应不能持久的主要原因。3、治理效应。无论中外,管理层收购的本质都是改变公司所有权、控制权结构以达到改善公司治理质量的目的。对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弊端的分析已浩如烟海,其中最突出的一个观点便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内部人”控制问题,导致公司治理混乱,业绩低迷,管理层收购被认为有助于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有助于公司股东、管理者利益的统一,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本论文最后检验了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治理效应,发现管理层收购并没有对上市公司管理费用率有明显的影响,也没有对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水平有显着影响,因此,本文认为管理层收购并没有改善中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从全文的研究结论来看,基于“改革”目的的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并没有表现出与西方国家类似的市场反应、业绩改善和治理质量的提高。笔者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市场环境的不成熟导致了收购定价形成不透明、有失公允;严重的“内部人”控制导致管理层收购过程的异化;企业家市场的缺失导致管理层收购的重要一方——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管理者无法得到恰当的资源配置,管理层收购不过成为了官员“下海”的渠道。管理层收购并没有改变收购前后上市公司的根本矛盾,在各方面配套法规、市场制度都不健全的情况下,管理层收购不过成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人掏空上市公司,侵占国有资财的另一途径。对于如何去建立健全政策制度来规范我国管理层收购,政府、学者和企业管理人员已有太多的讨论。紧扣本文理论和实证分析的结论,笔者提出五个政策建议:规范中国上市公司MBO定价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明确中国上市公司MBO的目的,加强对管理层收购的法制建设;发展健全的资本市场,拓宽中国上市公司MBO的融资渠道;强化审计智能,加强对中国上市公司MBO全过程的监督;引入人才竞争机制,建立一个成熟的高级经理人市场。虽然对于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相关文献已层出不穷。本论文在既有的研究基础之上,利用可搜寻到的全部中国上市公司MBO的样本,做了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的研究。相对于既有的研究,本论文的创新之处集中于以下三点:第一、本论文在对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制度背景、典型模式的回顾分析基础之上,认为在市场缺位下形成的控股权转让价格是我国MBO问题的核心,从理论上分析了管理层收购价格的决定机制,并实证研究了影响MBO的因素。第二、在“国企改革”和“国资流失”的双重背景下,在监管手段和政策法规不断更新的背景下,我国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具体形式屡有创新。本论文对逐一辨别各种管理收购的形式,并具体分析了直接和间接(曲线)管理层收购给股东带来的财富效应是否具有显着差异。第三、在公司治理的理论分析框架下,MBO是改变公司所有权、控制权结构,藉以拓展公司发展的管理瓶颈,提升公司价值有效途径。本论文利用“双重差分模型”严格地实证检验了MBO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发现我国管理层收购并没有显着改变上市公司的治理质量,并做出恰当的解释。限于研究样本和笔者研究能力的束缚,本论文仅从MBO价格决定、财富效应和公司治理三个方面给予了理论和实证的分析,随着时间和事件的发展,笔者认为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本论文进行改进并做进一步研究:第一、本论文更多的是考察管理层收购价格及其实施效果,并没有回答在中国什么样的上市公司倾向于发生管理层收购。随着MBO在中国的不断进展,我们有必要清楚认识那些发生管理层收购企业的典型特征,是那些政府主导型的企业?管理层主导型的企业?还是股东主导型的企业?第二、我国管理层收购对上市公司生产效率的研究。如同第二章文献部分所述,依靠资本市场证券价格的财富效应研究,和依靠上市公司会计业绩的研究,他们本身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显然我们需要更进一步地回答MBO到底是否有助于提高公司的生产效率、增加股东财富呢?基于上市公司生产效率的研究将更进一步增强研究结论的稳健性(Robust)。第三、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中企业家精神的研究。西方文献非常重视MBO过程中企业家精神的作用,甚至认为企业家精神在企业中的束缚是导致MBO的根源,也是MBO后企业业绩提高的源泉。本论文并没有对于我国上市公司MBO中企业家精神展开研究,有待进一步探讨。
黄元元,王晓燕[5](2007)在《MBO中政府职能越位现象分析》文中认为本文对我国MBO进程中出现的政府职能越位现象进行了描述和分析,指出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转型时期政府追求自身利益的驱动作用,并对如何纠正这种政府职能越位现象提出了建议。
张婧[6](2008)在《中国管理层收购的融资困境及突破》文中指出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Buy-out,简称MBO)是流行于欧美国家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而近年来在我国兴起的一种企业并购模式。这种并购模式的收购主体是目标公司或企业的经营管理层,他们通过外部融资机构来收购目标公司或企业的股权,从而完成从单纯管理层到所有者身份的转变。MBO作为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有效手段,在西方的并购市场上风靡一时。在我国,MBO作为企业产权改革的一剂良药被引入并购市场后就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无论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待管理层收购的态度褒贬不一。但是,管理层收购对于我国企业的有效整合、降低代理成本、经营管理以及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等方面都有着重大意义。MBO作为一种金融创新,融资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畅通的融资渠道是实现其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然而在现阶段,我国企业进行MBO倍受争议,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融资问题。融资问题,即管理层能否筹集到所需资金,是企业能否顺利实施管理层收购的关键。目前我国企业实施管理层收购的最大困难在于融资安排,因为管理层收购所涉及的资金量一般比较大,远远超过了管理层的实际支付能力,许多企业的管理层根本不可能积累收购股权所需的巨额资金,只能依靠外部融资来解决。然而现在我国的管理层收购融资渠道并不通畅,融资制度体系并不完善,这成为我国企业实施管理层收购的主要障碍。如果不能合理解决管理层收购融资问题,我国管理层收购也就无法健康发展。研究和规范管理层收购中的融资行为,对管理层收购顺利进行以及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的MBO案例大多在资本运作过程中缺乏资本配合,落后的金融体制使得MBO融资的渠道不顺畅,很多在国外可以使用的融资方式在我国受到各种政策的限制,资本市场不发达,债券发行限制过多,以及融资退出渠道不畅等方面,这些都极大地限制了管理层收购的融资选择。MBO融资问题,不但直接关系到管理层收购能否成功,也关系到目标公司、债权人和其他股东的利益。因此,融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MBO中最具研究价值的问题之一。如何规范MBO融资,如何拓宽MBO的融资渠道,解决MBO融资难的问题,成为摆在理论界和实务界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这些问题找到较满意的答案。本文采取规范研究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MBO与融资理论入手,系统地比较研究了中美两国MBO融资工具、融资结构等方面的异同,同时结合我国MBO融资实践,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政策建议。本文主体可分为四部分,结构和内容要点如下:第一部分是本文的理论基础,分别简单地叙述了管理层收购概念、基本特征和理论支持以及管理层收购的融资方式和融资结构等方面的理论。通过阐释这些概念和理论支持等基本知识,为后文的研究做铺垫。文章在这一部分以文献综述的方式对管理层收购的肯定论者以及否定论者的观点进行分类整理。其中,对管理层收购持肯定态度的理论有:委托代理理论、激励理论、产权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肯定论认为管理层收购可以降低代理成本,激励管理层,而且能够合理避税,从而可以提高效率;对其持否定态度的理论有:避税理论、管理机会主义理论和国内相关财富转移理论。否定论认为管理层收购只是一种财富再分配的手段,它带来的收益来源于对债权人、少数股东、员工、政府的剥夺。通过上述理论阐述,本文认为:融资渠道不畅通、融资来源不合法等问题,是许多学者反对实施MBO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国家三令五申叫停MBO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融资问题事关多年来一直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国有企业管理层作为产权交易买方的可能性;融资渠道是否畅通,直接影响到转让价格,从而关系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因此,融资问题的解决对于MBO的全面放行以及规范MBO,使其走向公开、公正、公平的轨道上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第二部分的内容是管理层收购融资在美国与中国的案例分析与比较。通过这部分的阐述,主要介绍了管理层收购在美国以及中国兴起与发展的大致经历,并且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整理与剖析,着重从融资角度对两国管理层收购进行比较。本文选取了美国华尔街有史以来最大的杠杆并购RJR Nabisco公司的MBO案例以及美国都乐食品公司MBO案例,通过案例的阐述总结出美国管理层收购融资的特点;对于中国案例,本文选取了恒源祥、粤美的、全兴集团三个比较有融资特色的MBO案例,进而总结出中国管理层收购比较有特点的三种融资模式:个人信用私募融资模式,股权质押贷款融资模式和信托融资模式。在此基础上,文章运用描述统计的方法,对中美的融资方面涉及到的市场环境、融资工具、资金来源、融资结构以及退出机制问题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深入剖析管理层收购融资在美国的成功经验以及在中国的失败教训,通过分析得出美国管理层收购市场,宽松的金融环境、丰富的融资渠道、灵活多样的融资工具等是管理层收购顺利进行、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从而为下一部分探讨中国管理层收购的融资困境做铺垫。第三部分管理层收购在中国的融资困境。这部分基于第二部分中外案例对比分析的结论,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层收购的融资困境。在这一部分,文章针对我国管理层收购融资的制约因素,从法律制度,外部市场条件,融资工具与融资渠道,融资引发的风险以及退出机制几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本文认为,中国管理层收购的融资困境主要是:我国MBO融资受到现行法律制度的制约;受到资本市场不完善的制约;受到融资工具单一,融资渠道狭窄的制约;同时还受到融资引发的风险以及退出机制不完善的制约。正是上述制约条件使得中国的管理层收购陷入了融资困境,使得一些在西方发达国家可以使用的融资方式在我国无法实现。文章的第四部分是中国管理层收购融资问题的出路。这部分根据第二部分中美两国案例比较的对比分析结果,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管理层收购融资体系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管理层收购的实践,针对第三部分中总结出来的问题,反思我国管理层收购融资中存在的困境,有针对性地从多个方面给予了建议。这些建议包括:加快金融制度改革,放宽对MBO融资运作的限制;创建多层次融资市场,完善企业融资结构;积极尝试新型融资工具,包括发展个人信用贷款、探索次级债务工具、建立优先股融资机制等,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包括发展专业收购基金和信托融资,采用灵活的融资方式绕路融资难问题,比如使用售后回租的方法;防范融资风险,加强外部监管以及建立和完善管理层收购融资的退出机制。最后,在文章的结束语部分,本文客观地分析了我国管理层收购的发展趋势,指出全流通时代的到来将为其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机会。相信随着我国的政策法规的逐渐完善,金融资本市场的逐渐成熟以及监督机制的逐渐严密,我国的MBO必将会越来越规范,融资困境也会最终得到突破,我国的管理层收购必然会在规范中不断发展,从而对企业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的主要贡献有以下几点:(1)以我国MBO中最具研究价值问题之一的融资问题为研究内容,基于现有理论,从国际比较的视角,总结出美国与中国管理层收购在融资方面的显着不同;并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仔细研究整理了多个案例,通过描述统计的方法从中总结出中美两国的MBO融资异同。(2)通过国内外管理层收购融资理论与实践的分析,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比较透彻地剖析了我国管理层收购融资方面存在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从法律制度、融资市场、融资工具、防范融资风险、退出机制等多个方面总结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3)对我国管理层收购在后股权分置时代的发展作了预期,认为全流通后,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融资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随着相关法规政策的不断完善,以及金融体系的不断健全,MBO在不远的将来仍然会是并购舞台上的一个亮点。
李研[7](2007)在《国有企业实施MBO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国有资产管理是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MBO(管理层收购)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提出作为一种有效的产权制度改革形式,在国有上市公司,地方国有企业的改革中被采用。MBO的积极作用已经在国外的具体实践和我国的部分实践中得以证明。MBO在激励内部人积极性、降低代理成本、改善企业经营状况等方面,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我国目前推行MBO的目的大多单纯为了明晰产权或激励高级管理人员等。政府的行政安排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存在着诸多的弊端,使人们对MBO产生了种种质疑。因此,政府和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如何逐步规范我国国有企业MBO的实施行为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国有企业实施MBO为主要研究对象,详细介绍了国内外MBO的发展和现状,尝试比较国内外MBO发展的特点,分析和发现我国国有企业MBO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着重对政府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MBO的思路进行研究和思考,提出完善和规范国有企业MBO的建议,以能够切实提高MBO对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效性。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MBO的基本概念、涵义和主要理论。从法律角度和企业角度分析了MBO的特征。介绍了国内外对企业实施MBO的研究现状。阐述了对我国国有企业实施MBO思路进行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我国国有企业MBO的发展与现状。我国的MBO是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产生的。本章重点描述我们国有企业MBO的起源和发展,阐述我国国有企业MBO的特点,分析了在我国国有企业实施MBO的意义。第三章通过对国内外企业实施MBO进行了比较。在我国,MBO产生的背景之一是国企改革。在国退民进的调整中,MBO成了国有资产退出的重要途径。本章从形成背景、对企业影响、市场化程度、融资渠道等方面对国内外MBO进行了比较,指出了其中的主要差异。着重分析了我国国有企业实施MBO存在的突出问题。阐述了我国国有企业MBO存在的收购法律主体不明确,融资渠道不畅,信息披露不透明,定价不合理,中介机构不健全等问题,以及由MBO引发的新的内部人控制等问题,并尝试分析了产生的原因。第四章主要阐述了完善与发展我国国有企业MBO的思路。本章从政府监管角度出发,对完善MBO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透明的操作程序和定价规则,努力完善MBO的市场环境,提出了政府应该倡导采取科学合理的定价手段确定国有股权的转让价值,大力促进社会中介机构的发展,进一步完善MBO的融资渠道,加强对MBO模式的监管。阐述了笔者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国有企业MBO的建议。本文希望从规范MBO的法律体系、定价机制等方面,通过政府的积极行动,完善MBO的操作规范和市场环境,加强政府对国有企业实施MBO的监管,以保证MBO行为的合法有效,使我国国有企业的MBO能够健康发展。
段海涛[8](2007)在《我国国有中小型企业实施管理层收购(MBO)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s,MBO)是目标公司的管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公司的所有权结构或控制权结构,进而通过重组目标公司,实现预期收益的并购行为。MBO理论发源于资本市场发达的西方国家,是企业内部管理者通过自有资金或外部融资收购所在公司股份,实现企业控制权由大股东转移到管理者手中的行为。MBO引入我国,为我国国有中小企业改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加快了我国国有企业改制的进程。与此同时,国有中小型企业在实施MBO过程中也存在着法律不健全、融资渠道不畅通、信息披露不充分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我国国有中小型企业的实施MBO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对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剖析,特别是对国有资产的价值评估和MBO的收购融资方式与渠道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指出管理层收购能在明晰产权、降低代理成本、激励管理层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由于现阶段很多国有中小企业实施MBO存在着很大的不规范性,因此,如何规范国有中小企业实施MBO成为现阶段学界和业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对我国现阶段国有中小企业实施MBO的现状、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其中出现的法律、融资、定价、信息披露等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中小企业实施MBO的相应对策和建议,着重在定价的问题上提出了定价方法上应以净资产为基础,兼顾资产流动性、收益能力和管理层的历史贡献综合定价的建议,并建立了相应的定价模型,旨在为以后定价的定量分析提供参考。
蒋靖怡[9](2007)在《中国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遭遇的法律困境与对策》文中提出管理层收购(MBO)是源自英美的舶来物,在我国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调整和产权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大背景下,MBO迅速从一个新生事物变成企业产权改革、激励机制创新的主要角色,但又因其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国有资产流失”等相关问题而备受指责,以致03年被财政部紧急叫停,04年、05年初国资委联合财政部相继出台的《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企业国有企业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似乎又为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的前景带来一丝曙光。管理层收购为何来到中国即遭遇如此困境?管理层收购应该何去何从?笔者试图通过分析MBO的含义及理论基础,借鉴国外的实践经验教训,结合我国MBO案例分析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实践的特征与法律困境,并就管理层收购制度的设计、收购法律制度的完善等方面提出建议。本文正是依据此思路来撰写。第一部分:MBO的含义及理论基础介绍。笔者首先对西方国家及国内学者、国内政府规章中对管理层收购定义的不同观点进行辨析,然后提出笔者对管理层收购的定义及其中体现的MBO的特征。接着,笔者又分析了MBO几种主要理论基础,认为MBO对于现代企业的财富创造具有积极作用。第二部分:管理层收购在国外发展的经验教训。笔者从英美国家在有效资本市场运作下的经验进行归纳分析,又从俄罗斯及东欧等转轨国家在弱有效资本市场运作下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以给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提供借鉴。第三部分: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的特征及法律困境。首先列举了我国国有企业实施管理层收购的积极意义,然后通过分析我国管理层收购不同发展时期的典型案例,归纳出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的总体特征以及存在操作空间狭小、过程不规范等法律困境。第四部分:管理层收购度法律制度的完善建议——笔者提出了一方面要系统、科学设计管理层收购的相关配套法律制度,具体包括科学制定目标企业范围,引入信托机制、MBO基金等融资方式,扩大融资渠道;另一方面完善、规范收购法律制度,包括确立合理的收购价格评定机制、强化信息披露的规定、加强监管力度的具体建议。政府对管理层收购一直以政策引导为主,法律层面的规定相当匮乏,当发现管理层收购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后立即采取禁止、堵截等态度,相继出台政策法规加以限制,但并未使MBO制绝迹,而是引发更多的变种、越轨情况出现。笔者认为,MBO制度内在的先进性、优越性决定了我国对待MBO制度不能一味采取堵截的方式,如何规范与引导才是根本。只有正面对待MBO制度的优越性,一手要抓:规范游戏规则,使信息对称,保证收购过程的公平、公正性,令收购方放弃博弈的念头转而集中精力提升目标企业效益,另一手要松:在制度设计上扩大管理层收购目标企业的范围,发展信托机制、MBO基金等融资方式,为管理层收购融资提供广阔的空间,使MBO产生原有制度上的积极意义,才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郭振杰[10](2006)在《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公司改制,是我国目前经济改革中的重要课题,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s,MBO)作为公司改制方式之一,在最近几年引入我国,引起了激烈的社会反响。从2001年开始,MBO被大量介绍到国内,上市公司中开始以MBO方式进行实际操作,我国对此种改制模式的政策也经历了从规范到限制的不同阶段。目前,我国对管理层收购的学术探讨进入了一个崭新境界,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管理层收购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企业产权能否向管理层进行转让、以及转让的程序等具体问题,更重要的,这是一个将社会公平、利益平等、经济权利等问题集中到一起的焦点问题,我国的当前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在这个问题上得到集中体现,因此有必要对管理层收购进行充分的论证和评述。本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论述我国国有企业改制与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的关系,将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问题,置于我国国有企业改制的历史背景之中。在这一章中,主要分析了我国国有企业改制的社会转型背景和我国国有企业改制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国有企业改制的经验,提出并简要论证了通过企业管理层收购解决国有企业改制问题这一命题。 第二章主要讨论管理层收购的理论基础。在分析管理层收购的基本概念后,对管理层收购的主要理论学说进行了分别评析,其中包括代理成本理论、防御剥夺说、人力资本说、管理人员激励机制理论、企业家精神说、财富转移说等,并对管理层收购与员工收购进行了专门的比较分析。 第三章主要讨论国外管理层收购实践和制度,重点研究了美国、英国等国家的管理层收购的实践和制度,分析了国外管理层收购的历史和现状、管理层收购的法律规范、各国管理层收购的特点,最后落脚于国外管理层收购对我国相关制度的影响。 第四章集中讨论我国管理层收购的实践,在简要回顾诸如四通、粤美的、胜利股份等管理层收购方案后,总结归纳了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实践中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指出我国管理层收购与其他市场化国家的差异。文章指出,我国实施管理层收购的特点主要是:通过变通做法来实施的情况比较普遍、交易价格存在严重的问题、追逐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之间的价格差异是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重要推动力之一、管理层收购实际上成为确认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一个变通形式、我国管理层收购并不导致企业性质的必然改变和上市公司的必然退市等特点。而我国的管理层收购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表现为: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企业员工的参
二、中国,MBO何去何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MBO何去何从(论文提纲范文)
(1)管理层收购对公司治理机制影响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框架与内容 |
1.4 研究创新与贡献 |
2. 管理层收购的理论回顾 |
2.1 管理层收购相关理论回顾 |
2.1.1 管理层收购的涵义 |
2.1.2 管理层收购动因的理论回顾 |
2.1.3 管理层收购经济后果的理论回顾 |
2.2 管理层收购与公司治理的理论回顾 |
2.2.1 国外管理层收购与公司治理的理论回顾 |
2.2.2 国内管理层收购与公司治理的理论回顾 |
3. 中国管理层收购的实践 |
3.1 管理层收购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 |
3.1.1 管理层收购的兴起与发展 |
3.1.2 管理层收购的低谷与叫停 |
3.1.3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实施概况分析 |
3.2 中国管理层收购主要特征 |
4. 不同收购动因下MBO对公司治理机制的影响 |
4.1 理论回顾 |
4.2 双汇发展MBO |
4.2.1 双汇发展MBO背景与过程 |
4.2.2 基于收购动因的双汇发展MBO分析 |
4.3 TCL集团MBO |
4.3.1 TCL集团MBO背景与过程 |
4.3.2 基于收购动因的TCL集团MBO分析 |
4.4 案例比较 |
4.4.1 收购动因比较 |
4.4.2 不同收购动因下MBO对公司治理机制影响的比较 |
5. 不同资金来源下MBO对公司治理机制的影响 |
5.1 理论回顾 |
5.2 佛山佛塑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MBO |
5.2.1 佛塑股份MBO背景与过程 |
5.2.2 基于收购资金来源的佛塑股份MBO分析 |
5.3 全兴股份管理层收购 |
5.3.1 全兴股份MBO背景与过程 |
5.3.2 基于收购资金来源的全兴股份MBO分析 |
5.4 案例比较 |
5.4.1 收购资金来源比较 |
5.4.2 不同资金来源下MBO对公司治理机制的影响分析 |
6. 全文总结和政策建议 |
6.1 全文研究总结 |
6.1.1 研究总结 |
6.1.2 研究不足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2)基于我国管理层收购(MBO)的寻租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和背景情况 |
1.2 课题研究目的以及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
1.2.1 课题研究目的 |
1.2.2 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
1.3.1 国内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
1.3.2 国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
1.4 学术构想与思路、主要研究内容 |
1.4.1 学术构想与思路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1.5.1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的相关理论概述 |
2.1 寻租理论概述 |
2.1.1 租金的概念 |
2.1.2 寻租理论 |
2.1.3 寻利与寻租 |
2.1.4 寻租活动的后果 |
2.2 管理层收购(MBO)理论概述 |
2.2.1 MBO的概念及特征 |
2.2.2 MBO的理论基础 |
2.3 制度经济学理论概述 |
2.3.1 制度的起源 |
2.3.2 制度的定义 |
2.4 产权理论概述 |
2.5 后股权分置时代概述 |
2.5.1 股权分置及其改革 |
2.5.2 后股权分置时代 |
第三章 基于我国MBO的寻租行为分析 |
3.1 基于我国MBO的寻租行为分析 |
3.1.1 MBO前的寻租行为——管理层在MBO前做亏企业进行寻租 |
3.1.2 MBO中的寻租行为 |
3.1.3 MBO后的寻租行为 |
3.2 我国MBO寻租行为在后股权分置时代的新趋势 |
第四章 我国MBO寻租行为的案例分析 |
4.1 中关村——管理层在MBO前"做亏"企业寻租的典型代表 |
4.2 MBO中寻租行为的案例分析 |
4.2.1 定价过程中寻租行为的案例分析 |
4.2.2 管理层与地方政府官员共谋寻租的案例分析 |
4.2.3 管理层通过违规融资进行寻租的案例分析 |
4.3 MBO后管理层通过高派现进行寻租的案例分析 |
4.3.1 宇通客车 |
4.3.2 佛塑股份 |
4.3.3 水井坊 |
4.3.4 深圳华强 |
4.3.5 张裕A |
第五章 我国MBO寻租行为的成因分析 |
5.1 我国MBO寻租行为形成的市场因素 |
5.1.1 MBO寻租行为形成的市场基础 |
5.1.2 MBO寻租行为形成的市场环境分析 |
5.2 我国MBO寻租行为形成的制度因素 |
5.2.1 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 |
5.2.2 缺乏针对MBO的法律法规 |
5.2.3 MBO定价机制的缺陷 |
5.2.4 融资制度的缺陷 |
5.2.5 监督、惩罚机制的缺陷 |
5.2.6 信息披露制度的缺陷 |
5.3 我国MBO寻租行为形成的利益驱动因素 |
5.3.1 经济人假设 |
5.3.2 利益驱动是MBO寻租的根本动力 |
第六章 抑制我国MBO寻租行为的策略 |
6.1 对MBO主体资格进行严格审查 |
6.2 完善MBO的法律法规 |
6.3 建立市场化的定价机制 |
6.4 拓宽MBO融资渠道、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
6.5 加强对MBO公司的监管 |
6.6 加快建立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步伐 |
6.7 建立反寻租的意识形态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国企改革慎用MBO(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企改革选择MBO的原因 |
(一) “产权改革理论”与“公司治理理论”之争 |
(二) 对国有企业实施MBO的积极意义 |
二、我国实践MBO存在的问题和困境 |
(一) 融资渠道不畅 |
(二) 定价存在溢价空间 |
(三) 操作过程缺乏有效监管 |
三、采取的对策 |
(一) 对MBO进行立法规范 |
(二) 以信托破解MBO融资难题 |
四、结论 |
(4)中国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理论和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0.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0.1.1 研究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0.2 对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研究的相关文献 |
0.2.1 中外管理层收购差异研究 |
0.2.2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定价研究 |
0.2.3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财富效应研究 |
0.2.4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与公司治理 |
0.3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框架 |
0.3.1 研究方法 |
0.3.2 研究框架 |
0.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0.4.1 论文的创新 |
0.4.2 论文的不足 |
1. 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理论和实践 |
1.1 管理层收购概念阐释 |
1.2 发生管理层收购的上市公司特征 |
1.3 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中的利益博弈和价格决定 |
1.4 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财富效应 |
1.4.1 对股东的回报 |
1.4.2 对投资者的回报 |
1.4.3 会计业绩 |
1.4.4 企业的生产效率 |
1.5 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动机与公司治理 |
1.5.1 税收利益 |
1.5.2 代理成本 |
1.5.3 自由现金流 |
1.5.4 财富转移 |
1.5.5 交易成本 |
1.5.6 企业家精神 |
1.5.7 外部投资者 |
1.5.8 收购防御 |
1.6 管理层收购在国外的实践 |
1.6.1 管理层收购在英国的实践 |
1.6.2 管理层收购在美国的实践 |
1.6.3 管理层收购在日本的实践 |
1.6.4 管理层收购在俄罗斯和东欧的实践 |
1.7 本章小结 |
2.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制度背景与模式选择 |
2.1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制度背景:国企改革 |
2.2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典型模式 |
2.3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典型特征 |
2.4 本章小结 |
3.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定价研究 |
3.1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定价的描述 |
3.1.1 管理层收购典型定价模式的划分 |
3.1.2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定价模式 |
3.2 理论模型 |
3.3 变量选取与数据描述 |
3.3.1 被解释变量的选取 |
3.3.2 解释变量的选取 |
3.4 回归结果 |
3.5 对本章实证结果的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财富效应研究 |
4.1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财富效应产生的机制分析 |
4.2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短期财富效应的计算 |
4.2.1 财富效应的计算方法 |
4.2.2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短期财富效应计算结果 |
4.2.3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短期财富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长期财富效应的计算 |
4.4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前后财务指标分析 |
4.5 对本章实证结果的进一步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4.7 本章附录 |
5.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管理层收购与公司治理 |
5.1 内部人控制、管理层收购与公司治理:机制分析 |
5.1.1 中国国有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根源分析 |
5.1.2 管理层收购对公司治理的可能影响 |
5.2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与公司代理成本 |
5.2.1 变量选取、计量方法与数据描述 |
5.2.2 回归结果 |
5.3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与公司现金持有 |
5.4 对本章实证结果的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促进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政策建议 |
6.2.1 规范中国上市公司MBO 的定价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
6.2.2 明确中国上市公司MBO 的目的,加强管理层收购法制建设 |
6.2.3 发展健全的资本市场,拓宽中国上市公司MBO 的融资渠道 |
6.2.4 强化审计职能,加强对中国上市公司MBO 全过程的监督 |
6.2.5 引入人才竞争机制,建立一个成熟的高级经理人市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MBO中政府职能越位现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MBO中的政府职能越位 |
二、我国MBO中的政府职能越位原因辨析 |
1、政府利益实现的可能 |
2、地方政府利益实现与管理层收购 |
3、政府官员利益与政府干预企业管理层收购 |
三、如何解决MBO中的政府职能越位问题 |
1、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
2、以市场调节为主要手段 |
3、严格限定实施MBO公司的条件 |
(6)中国管理层收购的融资困境及突破(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1. 管理层收购与融资的理论概述 |
1.1 管理层收购概念及基本特征 |
1.1.1 概念 |
1.1.2 基本特征 |
1.2 管理层收购的理论支持 |
1.2.1 肯定论的理论支持 |
1.2.2 否定论的理论支持 |
1.2.3 对现有理论的思考 |
1.3 管理层收购融资的基础理论 |
1.3.1 管理层收购融资的理论基础 |
1.3.2 管理层收购的融资方式 |
1.3.3 管理层收购的融资结构 |
2. 管理层收购融资的案例分析与国际比较 |
2.1 背景分析 |
2.1.1 管理层收购在美国发展的大致经历 |
2.1.2 管理层收购在中国发展的大致经历 |
2.2 管理层收购融资案例 |
2.2.1 美国案例 |
2.2.2 美国管理层收购的融资特点 |
2.2.3 中国案例 |
2.2.4 中国管理层收购的主要融资模式分析 |
2.3 基于案例的中美管理层收购融资比较 |
2.3.1 市场环境 |
2.3.2 融资工具 |
2.3.3 资金来源 |
2.3.4 融资结构 |
2.3.5 退出机制 |
3. 中国管理层收购的融资困境 |
3.1 法律制度方面的制约 |
3.1.1 银行贷款的法律制约 |
3.1.2 发行债券的法律制约 |
3.1.3 其他金融机构融资的法律制约 |
3.2 外部市场条件的制约 |
3.2.1 资本市场不完善 |
3.2.2 金融体制制约 |
3.3 融资工具单一,融资渠道狭窄的制约 |
3.3.1 融资工具单一 |
3.3.2 缺少机构投资者 |
3.4 融资引发的风险制约 |
3.4.1 财务风险 |
3.4.2 道德风险 |
3.5 退出机制不完善的制约 |
4. 中国管理层收购融资问题的出路 |
4.1 加快金融制度改革,放宽融资限制 |
4.1.1 适当放宽银行贷款用途的限制 |
4.1.2 适当放宽企业债券的发行条件 |
4.1.3 适当放宽对其他金融机构的融资限制 |
4.2 创建多层次融资市场,完善企业融资结构 |
4.2.1 创建多层次融资市场 |
4.2.2 完善企业融资结构 |
4.3 发展新型金融工具,拓宽融资渠道 |
4.3.1 积极尝试新型融资工具 |
4.3.2 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 |
4.3.3 灵活的融资方式绕路融资难 |
4.4 防范融资风险,加强外部监管 |
4.4.1 加强信息披露的监管 |
4.4.2 加强政府监管及中小股东参与 |
4.4.3 加强舆论监督与执法 |
4.5 完善管理层收购融资的退出机制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7)国有企业实施MBO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MBO 概述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相关评述 |
第三节 研究的内容和分析的方法 |
第二章 我国国有企业MBO 的发展与现状 |
第一节 我国国有企业MBO 的发展与现状 |
第二节 我国国有企业MBO 的特点 |
第三节 我国国有企业实施 MBO 的意义 |
第三章 我国国有企业实施 MBO 存在的突出问题 |
第一节 收购主体法律地位不明确 |
第二节 实施MBO 的融资渠道不畅通 |
第三节“三不”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
第四节 新的内部人控制问题 |
第四章 完善和发展我国国有企业 MBO 的思路 |
第一节 完善MBO 的实施规范 |
第二节 完善和建立合理的定价机制 |
第三节 改善MBO 模式下的监督机制 |
第四节 完善MBO 市场环境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我国国有中小型企业实施管理层收购(MBO)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2 论文的写作意义 |
1.3 论文相关概念的界定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路线 |
2 管理层收购概述 |
2.1 管理层收购的产生背景 |
2.2 管理层收购的特征 |
2.3 管理层收购的作用 |
2.4 管理层收购的理论基础 |
2.4.1 管理层收购的产权理论基础 |
2.4.2 管理层收购的委托代理理论基础 |
2.5 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形成与发展的主要阶段 |
2.6 我国国有中小企业实施 MBO的现实可行性分析 |
2.6.1 管理层收购在我国实施的外部条件 |
2.6.2 管理层收购在我国国有中小企业改革中的作用分析 |
2.6.3 管理层收购与目前国有中小企业其他改制方式的比较分析 |
3 我国国有中小企业实施管理层收购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3.1 我国国有中小企业实施管理层收购的现状 |
3.2 我国国有中小企业实施管理层收购的实施步骤 |
3.3 当前我国国有中小型企业实施管理层收购中存在的问题 |
3.3.1 法律方面的问题 |
3.3.2 融资问题 |
3.3.3 定价的问题 |
3.3.4 操作过程中的信息披露问题 |
3.3.5 管理层收购过程的监管问题 |
3.3.6 对投资者保护的问题 |
4 进一步完善我国国有中小企业实施管理层收购的对策建议 |
4.1 完善管理层收购法律法规 |
4.2 完善和优化管理层收购的融资方式 |
4.3 建立科学的定价方式和竞价机制 |
4.3.1 建立科学的定价方式 |
4.3.2 建立 MBO竞价机制 |
4.4 加强信息披露,增强管理层收购的透明度 |
4.5 建立强有力的外部监管和监督体系 |
4.6 完善对投资者的保护 |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中国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遭遇的法律困境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管理层收购(MBO)的含义及理论基础 |
1.1 管理层收购的含义 |
1.1.1 国外机构学者的代表性观点 |
1.1.2 国内学者及相关规章对管理层收购的定义 |
1.1.3 笔者对管理层收购的定义及特征 |
1.2 管理层收购的理论基础 |
1.2.1 代理成本说 |
1.2.2 防御剥夺说 |
1.2.3 企业家精神说 |
1.2.4 科斯的产权理论 |
1.2.5 公司治理结构理论 |
第二章 管理层收购在国外发展的经验教训 |
2.1 英美国家管理层收购的经验借鉴 |
2.2 俄罗斯及东欧国家管理层收购教训总结 |
第三章 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实践的特征及法律困境 |
3.1 我国国有企业实施管理层收购的积极意义 |
3.2 从MBO 案例看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的特征与困境 |
3.2.1 我国上市公司典型MBO 案例分析 |
3.2.2 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的总体特征 |
3.2.3 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的法律困境 |
第四章 管理层收购法律制度完善建议 |
4.1 系统、科学设计管理层收购的相关配套法律制度 |
4.1.1 科学制定目标企业范围,大型国有企业在严格符合条件下允许实行管理层收购 |
4.1.2 引入信托机制、MBO 基金融资等方式,扩大融资渠道 |
4.2 收购法律制度系统完善、规范 |
4.2.1 确立合理的收购价格评定机制 |
4.2.2 加强收购外部流程和内部流程的信息披露力度 |
4.2.3 完善监管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序言 |
1 国有企业改制与管理层收购 |
1.1 我国国有企业改制的社会背景 |
1.1.1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
1.1.2 社会转型期的主要问题 |
1.2 我国国有企业改制及其问题 |
1.2.1 我国国有企业改制的历史回顾 |
1.2.2 国有企业改制的经验总结 |
1.3 企业管理层收购对国有企业改制的价值 |
1.3.1 我国国有企业改制的主要问题 |
1.3.2 管理层收购解决问题的针对性 |
1.4 管理层收购制度研究的理论窘境 |
1.4.1 法律基础理论问题 |
1.4.2 法学方法论问题 |
1.4.3 法律与政治关联问题 |
1.4.4 法律制度移植问题 |
2 管理层收购的理论基础 |
2.1 管理层收购的基本概念 |
2.2 管理层收购的主要理论学说评析 |
2.2.1 代理成本理论 |
2.2.2 防御剥夺说和人力资本说 |
2.2.3 管理人员激励机制理论 |
2.2.4 企业家精神说 |
2.2.5 财富转移说 |
2.3 管理层收购与员工收购的比较分析 |
2.3.1 管理层收购和员工收购的基本概念 |
2.3.2 两种制度的共性分析 |
2.3.3 两种制度的差异分析 |
2.3.4 两种制度在我国实践中的问题 |
3 国外管理层收购制度分析 |
3.1 英国企业管理层收购法律制度分析 |
3.1.1 英国管理层收购的历史和现状 |
3.1.2 英国管理层收购的制度背景 |
3.1.3 英国管理层收购的法律规范 |
3.2 美国企业管理层收购法律制度分析 |
3.2.1 美国管理层收购的历史和现状 |
3.2.2 美国管理层收购的法律规范 |
3.3 俄罗斯企业管理层收购法律制度分析 |
3.3.1 俄罗斯社会转型的历史背景 |
3.3.2 俄罗斯私有化的基本进程 |
3.3.3 俄罗斯产权改革的特色 |
3.4 国外管理层收购实践的借鉴价值 |
3.4.1 英国管理层收购制度特点和借鉴价值 |
3.4.2 美国管理层收购制度特点和借鉴价值 |
3.4.3 俄罗斯管理层收购制度特点和借鉴价值 |
4 我国管理层收购的实践 |
4.1 我国国有企业实施管理层收购的现实条件 |
4.1.1 管理层收购的政策空间 |
4.1.2 管理层收购的技术条件 |
4.2 管理层收购在我国的实践 |
4.2.1 四通的管理层收购实践 |
4.2.2 粤美的管理层收购实践 |
4.2.3 胜利股份的管理层收购方案 |
4.2.4 其它典型的管理层收购案例 |
4.3 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实践的特点和问题 |
4.3.1 我国管理层收购与其他市场化国家的差异 |
4.3.2 我国实施管理层收购的特点 |
4.3.3 我国管理层收购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5 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法律制度评析 |
5.1 我国国有资产转让法律制度演化概要 |
5.2 《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评析 |
5.2.1 国有资产管理思路和体制的调整 |
5.2.2 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职责和义务的明确 |
5.2.3 若干重要概念的探析 |
5.3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评析 |
5.3.1 转让企业国有产权的原则探讨 |
5.3.2 《暂行办法》适用范围探讨 |
5.3.3 转让无效的条件和司法启动程序 |
5.4 《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的意见》评析 |
5.4.1 重点防范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
5.4.2 无所不包的规范内容 |
5.5 《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评析 |
5.5.1 相关文件的关联性分析 |
5.5.2 若干制度的定型 |
5.5.3 若干具体制度探讨 |
5.5.4 文件性质评析 |
6 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法律制度的完善 |
6.1 我国国有企业实施管理层收购的重要原则 |
6.1.1 公平原则 |
6.1.2 维护国有资产不流失原则 |
6.1.3 合法原则 |
6.1.4 创新性原则 |
6.2 实施管理层收购的企业标准或条件 |
6.2.1 现有规范使用的标准问题 |
6.2.2 国有企业适用管理层收购应具备的条件 |
6.3 企业管理层收购决策阶段的法律问题分析 |
6.3.1 决策阶段的重要性 |
6.3.2 决策阶段的背景因素 |
6.3.3 决策阶段的重要问题 |
6.4 管理层收购中利益相关方法律地位和职责分析 |
6.4.1 国家股东的法律地位和权责 |
6.4.2 职工的法律地位和权责 |
6.4.3 债权人的法律地位和权责 |
6.4.4 管理层的法律地位和权责 |
6.4.5 行政、司法机关的角色和作用 |
6.5 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 |
6.5.1 信息披露制度的重要性 |
6.5.2 信息披露的理论根据 |
6.5.3 信息披露的重要规则 |
6.5.4 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 |
6.6 定价制度的完善 |
6.6.1 收购价格的重要性 |
6.6.2 影响定价的重要因素 |
6.6.3 竟拍方式存在的问题 |
6.6.4 中介机构在价格形成机制中的问题 |
6.6.5 定价制度的完善 |
6.7 融资制度的完善 |
6.7.1 管理层收购对融资制度的需求 |
6.7.2 金融政策对管理层收购的限制 |
6.7.3 融资问题的现实解决方式和制度风险 |
6.7.4 管理层收购中融资问题的解决 |
6.8 收购完成后的公司重构 |
6.8.1 公司重构的主要内容 |
6.8.2 公司重构的作用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独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四、中国,MBO何去何从(论文参考文献)
- [1]管理层收购对公司治理机制影响的案例研究[D]. 韩笑. 西南财经大学, 2012(02)
- [2]基于我国管理层收购(MBO)的寻租行为研究[D]. 李明涛. 五邑大学, 2010(02)
- [3]国企改革慎用MBO[J]. 张晶,王洪喜. 法制与社会, 2010(10)
- [4]中国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理论和实证研究[D]. 刘燕. 西南财经大学, 2008(11)
- [5]MBO中政府职能越位现象分析[J]. 黄元元,王晓燕. 经济管理, 2007(22)
- [6]中国管理层收购的融资困境及突破[D]. 张婧. 西南财经大学, 2008(S2)
- [7]国有企业实施MBO问题研究[D]. 李研. 上海交通大学, 2007(04)
- [8]我国国有中小型企业实施管理层收购(MBO)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段海涛. 贵州大学, 2007(05)
- [9]中国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遭遇的法律困境与对策[D]. 蒋靖怡. 中国政法大学, 2007(04)
- [10]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法律制度研究[D]. 郭振杰. 重庆大学, 2006(01)
标签:管理层收购论文; 寻租行为论文; 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论文; 上市公司收购论文; 产权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