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变配电所自动装置动作过程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建平,闫宁霞,沐海锋,赵梅,梁健[1](2021)在《基于微机保护的变配电所综合自动化设计》文中研究指明以实现变配电所综合自动化管理、运行状态实时保护等功能一体化为出发点,设计基于微机保护的变配电所综合自动化方法。依据微机保护装置原理,研究该装置内各个模块的作用,以电压以及A/D中断保护为例,分析装置的保护流程,将全波傅氏算法作为基于微机保护算法,处理转换后的电流的数字量,区分和过滤直流分量和整次谐波分量,并结合保护逻辑判据,实现配变电的实时保护。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控制衰减常数变化的影响,在较小误差下完成稳定计算,并且具备较高的灵敏度,在过流超过标准电流范围0.64 A时启动保护装置,可保障保护动作的实时性。
桂俊华[2](2021)在《基于风险管理的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研究》文中指出电气化铁路是我国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畅通运营依赖于持续稳定、可靠的供电设备。为了确保供电设备的持续稳定、可靠运行,则需要开展安全有效的供电设备维修。在供电维修活动中,安全是永恒的主题,基于风险管理的安全管理为供电维修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风险管理是一种建立在风险控制理论基础上,具有系统化管理特征的科学管理方式,在2012年我国铁路全面推行风险管理后,历经多年发展已成为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的主要方法。通过对风险管理在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研究,对供电维修安全风险进行全面识别、评估及控制,对提升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水平,确保维修管理及作业组织过程安全有序具有重要作用。论文通过调研某供电段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现状,对供电维修管理及作业组织的所有环节进行梳理,通过工作危害识别等方法识别供电维修作业各个环节危害,运用头脑风暴法、风险矩阵评价方法开展风险评估,依据ALARP接受准则确定需要控制的危害,利用风险控制理论针对每一危害制定相适应的“人防”、“物防”或“技防”措施以控制风险,并采取定期评价的方式监督风险控制效果以不断提升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对有效控制供电维修组织及其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具有积极作用,对其他铁路供电设备管理单位开展设备维修安全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朱明轩[3](2020)在《高速铁路配电系统故障诊断及贯通线故障测距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飞速发展,电力配电系统为高速铁路车站和沿线的全部非牵引电气负荷承担供电任务,是铁路信号系统的唯一供电电源,关系到高速铁路的正常运行,因此应对其供电可靠性提出更高要求。当前高速铁路配电系统发展水平不一,其故障诊断与故障定位方法还比较传统,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提出发展智能高铁的宏伟蓝图仍有较大差距。本文从当前高速铁路的实际发展需求出发,通过调研分析与总结现有高速铁路配电系统存在的不足,借鉴电网发展过程中提出的智能故障诊断方法与电力输电线路的故障测距方法,为高速铁路配电系统提供一套比较全面的故障诊断与故障定位方法。本文首先构建了高速铁路配电系统总体架构,并以西成高速铁路为例,分析了剑门关10k V配电所的实际电气主接线结构与继电保护投入方式;根据广元至剑门关区段综合贯通线的实际运行工况,在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上搭建了两配电所间的高速铁路电力贯通线仿真模型,详细分析了模型各组成部分的特点与运行参数,并进行贯通线运行工况的仿真研究。针对高速铁路配电系统故障元件的确定,本文研究了基于贝叶斯网络模型的故障元件诊断方法。根据高速铁路配电所的实际电气接线结构,结合继电保护配置,抽取母线、变压器、线路等关键电气元件,构建基于故障元件的贝叶斯网络模型;通过实际算例,在Ge NIe Modeler平台上推理计算贝叶斯网络故障模型中各节点的故障概率,分析确定故障元件,验证模型及算法的正确性。本文研究了基于小波变换求取故障电流模分量极大值的高速铁路贯通线故障类型识别方法,采用相模变换推导各类故障工况下的模故障分量特征判据,在高速铁路电力贯通线仿真模型上进行不同故障距离、故障接地电阻、故障初相角条件下的仿真分析,通过分析仿真数据验证与修正了故障类型识别判据。针对高速铁路电力贯通线故障位置的确定,本文首先设计了一种改进贯通线电缆分支箱的故障区段定位方法,该方法仅能将贯通线故障定位在接近3km的故障区段;为实现贯通线故障的精确定位,本文研究了基于D型行波测距法的贯通线故障定位方法:比较了A型与D型行波测距法的原理与特点,深入分析了D型行波测距法可能产生的测距误差。分别研究了采用小波变换(WT)、Hilbert-Huang变换(HHT)及变分模态分解与Teager能量算子结合(VMD+TEO)三种对故障行波信号进行检测与提取的方法。在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上验证采用D型行波测距法与三类信号检测方法相结合进行高速铁路电力贯通线故障测距的有效性,并在测距精度、故障类型与过渡电阻的适应性及抗噪声能力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三类方法均可实现对贯通线路故障的精确测距,其中基于VMD+TEO的D型行波测距法在噪声环境下仍然保持了较高的测距精度,是高速铁路贯通线故障测距的优选方案。
于晖[4](2019)在《铁路贯通线故障监测与管理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沿铁路线架设的电力贯通(自闭)线是电气化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架设环境复杂,地形多变,贯通线多采用架空线与电缆混合方式,由于架空线路的暴露性和电缆线路设备老化问题,在运行期间难免发生故障。一旦出现故障,铁路信号装置将不能正常运行,进而影响铁路的正常运输。因此,当故障发生时,应尽快掌握故障信息,并排除故障。目前,针对铁路贯通线路并没有成熟的故障监测与管理系统。本文在原铁路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上开发了一套能够直观显示线路状态和故障情况的贯通线故障监测管理系统,对提高铁路运行的可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西北某铁路局的实际需求出发,该区段内的贯通线由架空线和电缆组成,全长63.017km。根据线路的实际参数和结构特点,在MATLAB/Simulink中搭建了 10kV线-缆混合线路仿真模型,并仿真了不同工况下的故障情况,仿真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为后续故障测距方案的研究提供了模型基础。根据混合线路波速度不统一的特点,本文在双端测距方法的基础上,推导了多段混合线路的测距公式,并通过小波变换模极大值方法来获取奇异点,并标定波头位置,实现故障测距。在不同故障条件下进行仿真测试,并分析了故障初始相角和过渡电阻对测距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实现故障测距,误差距离均维持在500 m以下,相对误差最大为0.967%。基于所研究的故障测距方法,本文设计开发了一套铁路贯通线故障监测管理系统,系统由VB.NET与MATLAB混合编程实现,并以SQL Server 2008作为后台数据库。系统结构包括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其中硬件部分负责数据的实时采集和继电器输出控制,软件部分包括数据库设计、人机界面设计和系统功能实现,主要负责线路状态的监测显示、故障数据的处理、开关的操作与控制,相关信息的查询与管理,报告的生成与打印。采用黑盒测试方法对系统进行测试,并在现场试运行,测试结果表明,系统界面简单直观,功能丰富流畅,并能够长期稳定运行,符合铁路电力贯通线监控调度运行习惯。目前,系统已在配电所正式使用。
郭亚杰[5](2019)在《变配电所设备智能巡检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指出变配电所对铁路系统的正常运行起着关键性作用,目前国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变配电所中的设备进行巡检,但是传统的人工巡检具有效率低下、巡检质量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劳动强度大等缺点。随着我国的铁路系统的快速发展,变电所的数量越来越多,对于变配电所的巡检和维护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需要开发出一套智能巡检系统来代替人工巡检,该系统可以对变配电所中的设备进行自动巡检,巡检过后生成巡检报告,分析巡检数据来获取设备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设备存在的问题,同时将问题发送至巡检人员的手机中,对保障变配电所的正常运行具有重大作用。首先在分析了国内外的巡检系统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要求,以35kV高压室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以巡检机器人为中心,结合短信模块、信息中心、以及固定检测装置的总体方案,制定了变配电所设备智能巡检系统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根据变配电所设备智能巡检系统的组成与功能需求,将系统的硬件设计分为巡检机器人的硬件设计、信息中心的硬件设计和固定检测装置的硬件设计三大部分,并在此基础上完成系统的电气系统的设计、制作以及安装。根据硬件的特点以及控制系统的要求,进行软件设计。通过数据库模块对巡检任务进行设置,巡检机器人按照规划好的路径进行巡检任务,到达高压开关柜时,通过通信模块调用PLC内的运动模块,使检测装置到达指定位置,进行信息采集。将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图像处理、数据分析与比对、记录数据到数据库模块,巡检结束后,通过无线通信将巡检过程拍摄的图片、生成的巡检报告发送至信息中心,信息中心通过数据分析模块进行数据分析,及时进行故障预警。为了保证系统能够稳定运行,需要进行大量的功能调试和参数设置等工作,主要有:自动运行流程调试、控制系统界面调试、通信程序的调试、日志信息调试等。目前,变配电所设备智能巡检系统的设计和调试工作已经完成,并投入了运行,在35kV高压室中进行自动巡检作业。在运行期间,该系统表现良好,运行稳定,符合设计要求,已经通过上海铁路局的验收。
柯善武[6](2019)在《某小区供电方案及设备选型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对生活品质的便捷,安全,低碳循环发展等领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为了保证小区内电力供应系统能够更好地适配于住宅小区内的基本供电需要和小区的长期规划,并满足经济、灵活、安全可靠的要求,要设计出更合理优化的供电方案、以保证供电系统运行在最佳状态。本文从方案设计出发,首先,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采用系数法估算出小区总的用电负荷,其次,结合小区的工程实际情况,选择三种供电方案进行备选,并综合考虑供电设计的节能性与经济性,合理的选择相应的设备。在变压器设备选择过程中,进一步验证了节能性与经济性二者并不矛盾,在满足节能性的同时又能够提高经济效益。在选择高低压电气设备时的具体标准是:在满足设计性能指标的前提下,避免耗能的过大。此外,针对设计好的供电方案,分析可能出现的故障类型,设置变压器的继电保护、变电所的防雷保护和接地保护,保障供电系统的安全性。最后,从可行性和经济性上对几种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挑选出小区最优化的供电方案。在这个总体框架下,根据国家标准和地区实际情况完成设计,同时满足供电管理部门要求和居民生活用电需要。在项目建设方面,采用对比分析法,差值损耗计算法以及经济效益法,为选择经济效益大的供电设备以及节能环保安全可靠的设备提供了依据对供电方案以及设备选择提供了依据。在项目的投资建设等方面,应该综合考虑各方面的需求,在符合当地政府规划的情况下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对供配电设计进行合理优化,在满足用电可靠的同时提高经济性。此外,还必须考虑小区未来的负荷发展,实现了远近结合,总结出规律,为以后项目设计提供依据。
廉克勐[7](2017)在《制氧厂循环水系统的供配电设计及节能改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交流电动机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应用最早出现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的电力行业、冶金行业等少数工业领域企业才开始使用高压变频器。近几年,伴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我国钢铁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钢铁产能严重过剩,全行业面临着去产能的巨大压力。国家也相继出台了多项钢铁、煤炭去产能政策。在这种大环境下,钢铁企业全年的生产计划根据市场行情会造成巨大波动,这势必影响制氧的机组开机组合。而作为制氧机组配套的循环水系统,也将频繁调整水泵开停模式,循环水系统的节能改造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八钢公司制氧厂循环水系统供配电系统的设计研究,对供配电系统实际运行中存在的一些故障进行研究并找出解决方案。重点分析实际生产中,因为不同机组的组合模式和所开设备的多少,造成八钢公司循环水系统供配电系统能耗较高,无法实现水压自动调节等问题。对八钢公司循环水系统中实际运行中遇到的这些问题,我厂在生产实践中对制氧厂循环水系统水泵进行了变频技术改造。通过项目的实施及试验,充分证明循环水系统进行高压变频技术改造可以有效的降低能耗,实现水压、水量的自动调节等功能,充分证明了该变频改造的必要性,为宝钢集团八钢公司制氧厂继续深化改造提供了宝贵经验。我厂的实践证明,变频器具有减少设备用电损耗、性能稳定可靠等优点,具有非常明显的节电效果,并且控制系统具有功能灵活、性能可靠、自动化程度高等功能。通过技术改造,可以将上位机的PLC系统和下位的高压变频器有机结合,从而满足各种工业调速系统的需求。变频器调速控制系统的改造,值得在宝钢集团内部甚至全钢铁企业中推广使用。
李延亮[8](2017)在《铁路35/10kV变配电所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尤其是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和微机保护装置、智能监控系统的飞速发展,为铁路变配电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研制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铁路变配电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研制与开发。因此,对铁路35/10kV变配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课题主要研究将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尤其是微机监控、智能监控技术等应用到铁路变配电网综合自动化系统中,以实现铁路变配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功能综合化、结构微型化、操作监视屏幕化、运行管理智能化,提高铁路变配电所运行效率,提升变配电质量,提高管理水平,实现无人看守。铁路变配电所综合自动化采用目前应用比较成熟的全分布、开放式系统结构,其组成部分由三部分组成,其一是间隔层的分散保护测控单元;其二是站控层的主控单元;其三是后台监控系统。各装置可以独立完成对主设备的保护和监控,各个系统功能不依赖网络而实现,可以完成独立。通过调研我国铁路35/10kV变配电所综合自动化运行情况,结合电气设计及施工情况,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铁路综合自动化系统结构。这种新型的铁路35/10kV变配电所自动化系统结构分为三层:变配电所管理层、单元层、单元层。其中变配电所管理层则主要为所内的管理机,单元层主要为DSP数据库控制器及开关量输出板。变配电所中不设置传统意义上的主控室,而是将变配电所管理层和单元层设备设置在同一个高压室中。这样既节省了房屋面积,又降低了屏蔽双绞线或多模光纤的敷设数量,降低了工程造价及施工难度。在分析铁路变配电所监控系统的基本功能和机构的基础上,本文结合远程通信技术、Internet技术等实现了远程系统之间的通信功能,实现监控信息的便捷交换。
魏忠霞[9](2017)在《惠州炼油二期工程电气综合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应用》文中认为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惠州炼油二期2200万吨/年炼油改扩建及100万吨/年乙烯工程,从立项、可研、初步设计到施工图,都要求设置一个安全可靠的全厂电气综合自动化系统。该系统的全厂化和自动化不仅需确保惠州炼化全厂供电与配电系统的安全、可靠、先进、合理,而且更容易有针对性的查找、分析故障缘由,及时定位处置整个石化厂区供配电系统故障,从而大大改善了操作运行管理能力;同时设计一个合理的全厂电气综合自动化系统也为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今后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该论文依托惠州炼油二期工程,对电气综合自动化系统整体构造、子系统功能,保障电源等进行了描述,构建了一套经过专家组论证的全厂电气综合自动化系统,系统核心部件均采用南瑞继保相关设备,基本实现国产化。惠州炼化公司全厂电气综合自动化系统,其监视控制系统实现无人值守,减少了运行、维护和检修人员;微机保护动作准确、迅速、无误动;UPS电源装置和直流免维护操作系统使用方便灵活,提高了系统供电可靠性;管理上配合协调,运行效果良好,大大提高了全厂电气设备运行的稳定性。
胡天亮[10](2014)在《基于铁路牵引浅谈变配电所供电与微机保护》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轨道交通运输的任务也变的越来越重了。为了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对铁路安全供电的需求,很多城市新建或改建的铁路变配电所都采用了微机保护。笔者对城轨铁路变配电所微机的保护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与探讨。
二、变配电所自动装置动作过程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变配电所自动装置动作过程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微机保护的变配电所综合自动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基于微机保护的变配电所综合自动化 |
1.1 微机保护装置原理架构 |
(1)电源模块。 |
(2)主控制器模块。 |
(3)采集以及调整模块。 |
(4)输入输出模块。 |
(5)通信接口模块。 |
1.2 硬件组成 |
1.2.1 过电压保护器设计 |
1.2.2 微机保护装置算法设计 |
1.3 保护逻辑判据流程 |
2 测试分析 |
2.1 测试环境设置 |
2.2 谐波信号测试结果 |
2.3 幅值误差测试结果 |
2.4 灵敏度测试结果 |
3 结论 |
(2)基于风险管理的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 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我国铁路安全风险管理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安全风险管理理论 |
2.1 风险管理概念 |
2.2 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 |
2.2.1 单因素事故致因理论 |
2.2.2 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
2.2.3“流行病学”理论 |
2.2.4 系统理论 |
2.3 风险管理过程 |
2.4 风险管理理论 |
2.4.1 风险识别技术 |
2.4.2 风险分析及评价方法 |
2.4.3 风险应对方法 |
2.4.4 风险监督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3 铁路供电维修概述 |
3.1 铁路供电维修作业组织 |
3.2 铁路供电维修作业内容 |
3.2.1 铁路供电维修的基本形式 |
3.2.2 铁路供电设备检测监测内容 |
3.2.3 铁路供电设备维修内容 |
3.3 本章小结 |
4 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 |
4.1 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范围 |
4.1.1 铁路供电维修业务范围 |
4.1.2 铁路供电维修业务管理 |
4.1.3 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范围 |
4.2 铁路供电维修危害识别 |
4.2.1 铁路供电维修危害识别方法 |
4.2.2 铁路供电设备检测监测作业危害 |
4.2.3 铁路供电设备维修作业危害 |
4.3 铁路供电维修风险评估 |
4.3.1 铁路供电维修安全风险评价模型 |
4.3.2 铁路供电维修风险接受准则 |
4.3.3 铁路供电维修安全风险分析和评价 |
4.4 铁路供电维修风险应对 |
4.4.1 铁路供电维修风险应对原则 |
4.4.2 铁路供电维修安全风险应对措施 |
4.5 铁路供电维修风险监控 |
4.5.1 供电维修安全风险监控方法 |
4.5.2 铁路供电维修安全风险管理改进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总结和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供电设备检测监测作业、天窗内作业、天窗作业风险控制表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高速铁路配电系统故障诊断及贯通线故障测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高速铁路配电系统概况 |
1.1.2 高速铁路配电系统存在的问题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配电系统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
1.2.2 电力线路故障测距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高速铁路配电所结构与贯通线仿真模型 |
2.1 西成高速铁路概况 |
2.2 高速铁路配电所结构 |
2.2.1 电气主接线 |
2.2.2 继电保护投入方式 |
2.2.3 主要电气元件关系简化示意 |
2.3 高速铁路电力贯通线仿真模型建立 |
2.3.1 各组成部分特点及参数 |
2.3.2 系统仿真模型 |
2.4 高速铁路贯通线工况分析 |
2.4.1 正常工作状况下仿真分析 |
2.4.2 各类故障状况下仿真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
3.1 贝叶斯网络理论基础 |
3.1.1 贝叶斯定理 |
3.1.2 贝叶斯网络概述 |
3.2 贝叶斯网络模型构建与故障诊断流程 |
3.2.1 贝叶斯网络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
3.2.2 高速铁路配电所贝叶斯网络结构 |
3.2.3 贝叶斯网络故障诊断流程 |
3.3 故障诊断算例分析 |
3.3.1 模型建立与推理过程 |
3.3.2 各故障模型诊断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速铁路贯通线故障类型识别方法研究 |
4.1 小波分析理论 |
4.2 故障类型识别判据 |
4.2.1 相模变换 |
4.2.2 模故障分量特征 |
4.3 故障类型识别仿真分析 |
4.3.1 单相接地故障仿真示例 |
4.3.2 不同运行条件下的仿真分析 |
4.3.3 故障类型识别判据修正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行波测距理论与行波信号检测技术 |
5.1 一种贯通线故障区段定位方法 |
5.2 行波故障测距原理 |
5.2.1 输电线路行波产生机理 |
5.2.2 行波测距法分类 |
5.2.3 D型行波测距法误差分析 |
5.3 暂态行波信号检测技术 |
5.3.1 小波变换信号检测方法 |
5.3.2 Hilbert-Huang变换信号检测方法 |
5.3.3 VMD+TEO信号检测方法 |
5.4 高速铁路贯通线D型行波法故障测距流程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高速铁路贯通线行波测距算法仿真 |
6.1 仿真模型与仿真参数 |
6.2 故障测距仿真分析 |
6.2.1 WT方法的仿真分析 |
6.2.2 HHT方法的仿真分析 |
6.2.3 VMD+TEO方法的仿真分析 |
6.3 三种测距方法比较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4)铁路贯通线故障监测与管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故障测距研究现状 |
1.2.2 故障监测系统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2 基于MATLAB/Simulink的线路仿真模型 |
2.1 贯通线与自闭线概述 |
2.1.1 供电方式 |
2.1.2 结构特点 |
2.2 贯通线仿真模型搭建 |
2.3 贯通线仿真分析 |
2.3.1 正常运行仿真 |
2.3.2 故障仿真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行波法的混合线路故障测距 |
3.1 行波测距原理 |
3.1.1 波过程 |
3.1.2 行波的折反射 |
3.1.3 行波测距方法 |
3.2 小波变换方法 |
3.2.1 小波变换基本概念 |
3.2.2 信号的奇异性与小波变换模极大值 |
3.2.3 小波基的选取 |
3.3 混合线路测距方法实现 |
3.3.1 相模变换 |
3.3.2 混合线路测距公式 |
3.4 仿真分析 |
3.4.1 仿真计算 |
3.4.2 故障初始相角和过渡电阻对测距结果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贯通线故障监测管理系统开发 |
4.1 系统整体架构 |
4.1.1 系统开发环境 |
4.1.2 系统总体结构 |
4.1.3 系统功能设计 |
4.2 系统硬件设计 |
4.2.1 DAM-3208D采集卡 |
4.2.2 DAM-3200C继电器控制卡 |
4.3 数据库设计 |
4.3.1 概念结构设计 |
4.3.2 逻辑结构设计 |
4.3.3 数据库的维护 |
4.4 人机界面设计 |
4.4.1 用户登录界面 |
4.4.2 监控主界面 |
4.4.3 线路设置界面 |
4.4.4 系统管理界面 |
4.4.5 记录查询界面 |
4.4.6 打印报告界面 |
4.5 系统功能实现 |
4.5.1 数据通信 |
4.5.2 图形显示 |
4.5.3 访问SQL Server数据库 |
4.5.4 VB.NET与MATLAB的混合编程 |
4.5.5 数据导出 |
4.6 本章小结 |
5 系统测试与现场试验 |
5.1 系统测试 |
5.2 现场试验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变配电所设备智能巡检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来源和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智能巡检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系统需求 |
2.2 解决方案 |
2.3 智能巡检系统的组成 |
2.4 机械系统组成 |
2.5 控制系统组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能巡检系统硬件设计 |
3.1 巡检机器人的硬件设计 |
3.1.1 硬件组成 |
3.1.2 硬件选型 |
3.2 信息中心的硬件设计 |
3.2.1 硬件组成 |
3.2.2 硬件选型 |
3.3 固定检测装置的硬件设计 |
3.3.1 硬件组成 |
3.3.2 硬件选型 |
3.4 电气系统设计 |
3.4.1 巡检机器人电气系统设计 |
3.4.2 信息中心电气系统设计 |
3.5 设备安装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能巡检系统软件设计 |
4.1 智能巡检系统软件框架设计 |
4.2 巡检机器人下位机软件设计 |
4.2.1 运动模块 |
4.2.2 IO模块 |
4.2.3 通信模块 |
4.3 巡检机器人上位机软件设计 |
4.3.1 图像采集模块 |
4.3.2 图像处理模块 |
4.3.3 通信模块 |
4.3.4 信息采集模块 |
4.3.5 手动模块 |
4.3.6 数据库模块 |
4.3.7 自动巡检模块 |
4.4 信息中心软件设计 |
4.4.1 通信模块 |
4.4.2 数据分析模块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智能巡检系统的调试与应用 |
5.1 控制系统界面调试 |
5.2 通信模块调试 |
5.2.1 欧姆龙PLC通信调试 |
5.2.2 TCP/IP发送文件调试 |
5.3 大摆伺服电机PID调试 |
5.4 放电检测装置调试 |
5.4.1煤气灶点火器实验 |
5.4.2高压电弧点火器实验 |
5.5 日志信息调试 |
5.6 设备运行现状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6)某小区供电方案及设备选型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
2 供电方案和相关设备选型的理论基础 |
2.1 供电方案的基本理论 |
2.2 小区供电相关设备选型的原则 |
2.3 全生命周期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某小区供电方案的确定 |
3.1 供电负荷的初步分析 |
3.2 供电负荷的计算 |
3.3 主接线方案的原则 |
3.4 主接线方案的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变压器及主要线路的选择 |
4.1 变压器台数的选择 |
4.2 变压器型号的选择 |
4.3 变压器容量的选择 |
4.4 变压器运行方式改变的经济效益分析 |
4.5 配电线路的选择 |
4.6 变配电所的总体布置 |
4.7 本章小结 |
5 高低压设备的选择 |
5.1 设备选择的基本原则 |
5.2 高压设备的选择 |
5.3 低压设备的选择 |
5.4 本章小结 |
6 继电保护和变电所的防雷与接地 |
6.1 继电保护的意义及设置原则 |
6.2 变压器的有关继电保护 |
6.3 变电所防雷保护设计 |
6.4 变电所接地保护设计 |
6.5 本章小结 |
7 小区供电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 |
7.1 供电方案经济分析的意义 |
7.2 供电方案技术经济分析 |
7.3 本章小结 |
8 结论以及展望 |
8.1 本文主要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制氧厂循环水系统的供配电设计及节能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水泵节能技术应用与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水泵节能技术应用与研究现状 |
1.2.2 国内水泵节能技术应用与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制氧厂循环水配电系统设计 |
2.1 供配电设计基础 |
2.2 制氧厂循环水系统短路电流计算 |
2.2.1 上级变电站短路电流计算 |
2.2.2 循环水供配电系统短路电流计算 |
2.3 制氧厂循环水系统变配电所位置及变压器选择 |
2.4 制氧厂循环水系统变配电站主接线及低压配电形式 |
2.4.1 电气主回路的设计原则和要求 |
2.4.2 变配电所主结线设计 |
2.4.3 低压配电系统接线方式 |
2.5 制氧厂循环水系统高低压电气设备的选择 |
2.5.1 高低压电气设备选择和校验原则 |
2.5.2 低压断路器的选择 |
2.5.3 低压配电屏的选择 |
2.5.4 接触器的选择 |
2.5.5 低压启动器的选择 |
2.6 制氧厂循环水系统导线及电缆的选择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制氧厂循环水供配电系统缺陷分析 |
3.1 制氧厂循环水系统供配电系统运行缺陷 |
3.2 供配电系统改造可行性分析 |
3.3 制氧厂循环水系统供配电系统改造说明 |
3.4 制氧分循环水系统变频改造总体技术方案 |
3.5 制氧厂循环水系统电气设备常见故障及改造 |
3.5.1 高压柜电缆接头故障 |
3.5.2 变压器重瓦斯跳闸故障 |
3.5.3 低压电气设备故障 |
3.5.4 电网波动水泵跳车故障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变频控制系统改造设计 |
4.1 常用调速节能方式 |
4.1.1 液力耦合器的工作原理 |
4.1.2 变频调速原理 |
4.1.3 液力耦合器和变频调速一般选择 |
4.2 循环数水泵工艺要求及变频器的选择 |
4.2.1 工艺要求 |
4.2.2 变频器的选择 |
4.3 循环水泵变频调速系统设计方案 |
4.4 循环水系统变频改造施工方案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变频控制系统实现及运行效果分析 |
5.1 变频控制系统的基本运行模式 |
5.1.1 变频器的基础技术参数 |
5.1.2 变频器运行方式 |
5.1.3 变频器停机方式 |
5.1.4 变频器控制方式 |
5.1.5 变频器给定方式 |
5.1.6 变频器的保护及特性 |
5.2 变频器安装就位及降温设施 |
5.3 变频器的人机界面 |
5.3.1 主界面 |
5.3.2 功能设置 |
5.3.3 参数设置 |
5.3.4 故障记录 |
5.4 变频器的维护保养 |
5.4.1 变频器的日常检查工作 |
5.4.2 变频器的定期保养工作 |
5.4.3 变频器的备品备件更换工作 |
5.5 循环水系统DCS控制系统的修改和完善 |
5.5.1 DCS控制系统技术要求 |
5.5.2 操作员站新增变频操作画面功能及配置描述 |
5.6 变频调试中的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法 |
5.6.1 变频器调试步骤 |
5.6.2 变频调试问题 |
5.6.3 试车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法 |
5.7 节电效果分析 |
5.8 变频改造后的优缺点 |
5.9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论文 |
(8)铁路35/10kV变配电所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铁路35/10KV变配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结构 |
2.1 铁路35/10KV变配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结构 |
2.1.1 间隔层通信采用现场总线系统结构 |
2.1.2 间隔层通信采用以太网系统结构 |
2.2 新型的铁路35/10KV变配电所自动化系统结构 |
2.2.1 新型铁路变配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结构 |
2.2.2 新型铁路变配电所自动化监控系统结构 |
2.3 配电所电力监控INTERNET解决方案 |
第3章 铁路35/10KV变配电所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
3.1 铁路35/10KV变配电所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功能 |
3.2 铁路35/10KV变配电所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
3.2.1 实时监测功能模块 |
3.2.2 继电保护功能模块 |
3.2.3 实时监控数据流程 |
3.2.4 历史数据模块 |
3.2.5 打印报表模块 |
3.3 铁路35/10KV变配电所自动化监控系统的组态化设计 |
3.3.1 实时监控画面的组态设计 |
3.3.2 报表的组态设计 |
第4章 铁路35/10KV变配电所监控系统软件WEB功能设计分析 |
4.1 网页技术的应用 |
4.1.1 网页技术在配电网监控系统中应用概述 |
4.1.2 动态和静态网页技术在配电所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
4.2 基于WEB的配电所监控程序多层结构 |
4.3 基于WEB的配电所监控程序设计 |
第5章 铁路35/10KV变配电所监控系统远程数据库访问设计 |
5.1 远程数据库访问技术 |
5.2 配电所监控系统远程数据库访问程序 |
第6章 铁路35/10KV变配电所监控系统通信功能设计 |
6.1 铁路35/10KV变配电所监控系统通信网络的选择 |
6.1.1 可靠性分析 |
6.1.2 经济性分析 |
6.2 铁路35/10KV变配电所监控系统通信规约与实现 |
6.2.1 poling规约 |
6.2.2 polling规约的socket通信机制实现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惠州炼油二期工程电气综合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电气综合自动化系统发展现状 |
1.2.1 国外电气综合自动化系统发展状况 |
1.2.2 国内电气综合自动化系统发展状况 |
1.3 石化企业特点及电气综合自动化系统发展状况 |
1.3.1 石化企业特点 |
1.3.2 石化企业电气综合自动化系统发展状况及要求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2 论文主要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电气综合自动化系统构造及子系统研究 |
2.1 电气综合自动化系统设计基本原则 |
2.2 电气综合自动化系统结构 |
2.2.1 集中式系统结构形式 |
2.2.2 分散分布式系统结构形式 |
2.2.3 分层分布式系统结构形式 |
2.2.4 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结构形式 |
2.3 电气综合自动化子系统 |
2.3.1 安全自动控制子系统 |
2.3.2 远动监控子系统 |
2.3.3 通信管理子系统 |
2.3.4 微机继电保护子系统 |
第3章 电气综合自动化保障电源系统 |
3.1 免维护直流电源系统 |
3.1.1 直流电源系统电源技术要求 |
3.1.2 直流电源系统蓄电池技术要求 |
3.1.3 直流电源系统技术要求 |
3.2 不间断电源(UPS)系统 |
3.2.1 UPS装置电源技术要求 |
3.2.2 UPS装置功能要求 |
第4章 全厂电气综合自动化系统方案与实现 |
4.1 全厂电气综合自动化系统总体方案 |
4.2 实时监控功能 |
4.2.1 数据采集 |
4.2.2 数据处理 |
4.2.3 人机交互 |
4.2.4 遥控和操作闭锁 |
4.2.5 事项及事故处理 |
4.2.6 事件顺序记录(SOE) |
4.2.7 事故追忆及反演 |
4.2.8 报表打印 |
4.2.9 安全功能 |
4.3 WEB系统 |
4.4 高级应用(PAS)系统 |
4.4.1 网络建模 |
4.4.2 网络拓扑 |
4.4.3 状态估计 |
4.4.4 调度员潮流 |
4.4.5 短路电流计算 |
4.4.6 电气系统仿真软件 |
4.4.7 负荷预报 |
4.4.8 静态安全分析 |
4.5 值班员仿真培训系统(DTS) |
4.6 变电所子站与通信管理机 |
4.6.1 变电所子站功能 |
4.6.2 通信管理机 |
4.6.3 变电所监控系统接口机柜 |
4.7 监控微机防误闭锁及视频系统 |
4.7.1 微机防误系统 |
4.7.2 视频系统 |
4.7.3 微机防误及视频系统技术要求 |
4.7.4 通道要求 |
4.7.5 系统运行方式 |
4.8 对时系统 |
4.9 大屏幕显示系统 |
4.9.1 DLP显示单元 |
4.9.2 多屏处理器 |
4.9.3 大屏幕控制及网络投影软件 |
4.10 机柜 |
4.11 系统抗干扰措施设计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课题研究结论 |
5.2 论文的不足与待解决问题 |
5.3 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基于铁路牵引浅谈变配电所供电与微机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基于微机保护装置的故障录波的实现 |
1.1 微机保护装置故障录波的功能 |
1.2 硬件原理 |
1.3 微机保护装置的软件 |
2 微机保护装置故障录波在铁路变配电所自闭、贯通柜故障判断中的作用 |
2.1 能有效地了解过流保护动作的动作值, 并及时调整 |
2.2 可通过实践经验调整电流速断保护的时间设定 |
2.3 有利于低电压保护动作时间与备用电源自投时间的配合设定 |
3 微机保护装置故障录波功能实践中的影响 |
3.1 微机保护装置故障录波判起条件对故障分析的影响 |
3.2 微机保护装置后台监控机软件处理对故障分析的影响 |
4 结束语 |
四、变配电所自动装置动作过程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微机保护的变配电所综合自动化设计[J]. 王建平,闫宁霞,沐海锋,赵梅,梁健. 能源与环保, 2021(12)
- [2]基于风险管理的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研究[D]. 桂俊华.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3]高速铁路配电系统故障诊断及贯通线故障测距研究[D]. 朱明轩.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4]铁路贯通线故障监测与管理系统研究[D]. 于晖.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5]变配电所设备智能巡检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郭亚杰.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6]某小区供电方案及设备选型的优化研究[D]. 柯善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7]制氧厂循环水系统的供配电设计及节能改造[D]. 廉克勐. 东北大学, 2017(02)
- [8]铁路35/10kV变配电所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的设计[D]. 李延亮.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7)
- [9]惠州炼油二期工程电气综合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应用[D]. 魏忠霞. 湖北工业大学, 2017(12)
- [10]基于铁路牵引浅谈变配电所供电与微机保护[J]. 胡天亮. 科技视界, 20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