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胸腺囊肿的影像学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武俊波,马亮,许楠,张慧生,杜可仆,乔英,赵军[1](2022)在《原发性纵隔支气管囊肿、胸腺囊肿与心包囊肿CT影像学特征比较》文中指出目的比较原发性纵隔支气管囊肿、胸腺囊肿、心包囊肿CT影像学特征,为纵隔囊肿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附属长治市人民医院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证实的纵隔支气管囊肿28例、胸腺囊肿21例、心包囊肿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胸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比较囊肿部位、大小、密度、分隔、钙化等影像学特征,并对囊肿大小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原发性支气管囊肿、胸腺囊肿及心包囊肿在纵隔的位置分布及是否合并囊壁钙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但在性别及是否合并囊壁分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原发性支气管囊肿、胸腺囊肿及心包囊肿最小径/最大径比值分别为0.72±0.18、0.68±0.18、0.69±0.22;平扫CT值分别为(19.67±10.70) Hu、(13.83±8.37) Hu、(14.67±9.50) Hu;增强后CT值分别为(21.69±11.92) Hu、(16.88±11.83) Hu、(15.66±8.94) Hu,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囊肿最大径≥5 cm组与囊肿最大径<5 cm组比较合并临床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原发性纵隔支气管囊肿、胸腺囊肿及心包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各有特点,但利用CT平扫、CT增强扫描及囊内有无分隔无法区分。囊肿所处位置和囊壁有无钙化可能为临床鉴别纵隔囊肿提供信息。囊肿大小和临床症状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提示肿瘤大小可作为临床干预的指标。
邱立艳,金中高,贾秀鹏,胡碧波,金银华,郑建军[2](2020)在《不同密度胸腺囊肿CT表现差异及其病理基础》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不同密度胸腺囊肿CT表现差异及其病理基础。方法:回顾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45例实性密度胸腺囊肿和23例液性密度胸腺囊肿CT表现及其病理改变。结果:胸腺囊肿密度与囊肿大小有相关性(P<0.01)。实性密度囊肿形态多较规则,液性密度囊肿以不规则、沿大血管间隙塑形多见,组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泪滴状及三角状在2组均可见,组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性密度囊肿多不膨隆于胸腺轮廓,与液性密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性密度胸腺囊肿病理表现为有分泌功能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或纤毛柱状上皮覆盖,囊壁上皮细胞排列较密实,囊液多浑浊;液性密度胸腺囊肿被覆表面为无分泌功能扁平或柱状上皮为主,排列稀疏甚至缺失,基层薄弱,囊液往往较清亮。囊肿密度与被覆上皮类型有相关性(P<0.05)。结论:胸腺实性密度囊肿与液性密度囊肿影像学表现有差异,病理基础对理解不同表现胸腺囊肿有帮助。
高士麟[3](2019)在《RTE细胞及其分子标志物在胸腺占位诊断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胸腺瘤是前纵隔占位中最常见的类型,由于其具有恶变的倾向,且可能引起一系列副肿瘤综合征,包括重症肌无力,因此需要准确的诊断,且一经发现,就需要立即通过手术移除。由于胸腺瘤中存在胸腺T细胞发生现象,而胸腺中T细胞发生会导致外周胸腺新迁出细胞(RTE细胞)增加,因此,用外周血T细胞的RTE标记物来鉴别诊断胸腺瘤与其他各种前纵隔占位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最近的多篇报道已经证明,在人的外周血T细胞中,仅有RTE细胞具有产生并分泌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CXCL8)的功能,因此,IL-8作为外周血T细胞的RTE标记物可以有效反应婴幼儿和成人体内胸腺T细胞发生的情况。我们的研究通过检测外周血中IL-8阳性的RTE细胞比例,成功区分胸腺瘤与其他纵隔肿瘤,从而发现了新的诊断标记物。方法:本研究中的所有病人均来自从2015年12月至2019年9月大约三年多的时间中在中山医院胸外科收集的前纵隔占位病人样本,包括血样和肿瘤组织样本,癌旁组织样本,异位胸腺样本。本研究中涉及的前纵隔占位病人包括胸腺瘤,胸腺囊肿,胸腺增生,胸腺癌,畸胎瘤和淋巴瘤病人,且均经过手术治疗。病人的血样经外周单个核细胞分离和佛波醇酯(PMA)和/或离子霉素(Ionomycin)在37℃环境中刺激的6小时后,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na?ve细胞,CD8 na?ve细胞比例以及各自对应的IL-8阳性的RTE细胞比例。随后将各病人外周血中的IL-8阳性的RTE细胞比例与病人的疾病类型,临床表现和临床病理特征做对比。对于术后随访的病人,我们也收集了术后三个月以上病人的影像学数据和外周血IL-8阳性的RTE细胞比例,以方便与病人术前状况做对比。结果:在胸腺瘤和胸腺增生病人体内可观察到明显的肿瘤内胸腺T细胞发生现象(Intratumorous thymopoiesis),而其他前纵隔肿瘤患者并无此现象。外周血RTE细胞的表面标志物(CD31)可以明显地反应胸腺瘤和胸腺增生病人肿瘤内胸腺T细胞发生现象,但是若以此作为标志物缺乏准确性。而与胸腺囊肿、胸腺癌、畸胎瘤和淋巴瘤患者相比,胸腺瘤和胸腺增生患者的IL-8比例明显升高。对于胸腺瘤和胸腺囊肿,IL-8阳性CD4 na?ve T细胞以及IL-8阳性CD8 na?ve T细胞的诊断灵敏度高达100%,而特异度分别为96.77%和93.55%。而ROC曲线显示,IL-8阳性CD4 na?ve T细胞以及IL-8阳性CD8na?ve T细胞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高达0.98和0.97,揭示了IL-8作为前纵隔占位的诊断标志物具有准确性。IL-8的比例与胸腺瘤的临床表现和临床病理特征也相关,例如WHO B2型及B3型的IL-8比例比WHO A,AB,B1高,Masaoka分期III期和IV期的IL-8比例比Masaoka分期I期和II期的IL-8比例高,而是否伴有重症肌无力对IL-8比例几乎没有影响。此外,在随访实验中,相对于术前,术后三个月以上的胸腺瘤和胸腺增生病人的IL-8阳性CD4 na?ve T细胞以及IL-8阳性CD8 na?ve T细胞的比例均有下降,而其他前纵隔占位的IL-8阳性细胞比例均处于较低水平且保持不变。此外,在术后随访实验中,IL-8阳性细胞也揭示了一个胸腺瘤病人的复发情况。结论:IL-8作为前纵隔占位的诊断标志物,可以准确地将胸腺瘤及胸腺囊肿与其他疾病区分开,并且可以作为术后随访病人的监测手段判断有无复发。
王永锋,金中高,杜小峰,邬亦椒,何广友[4](2018)在《胸腺偶发结节CT诊断和评估价值》文中认为随着胸部CT检查日益增多,因各种原因发现的前纵隔病变越来越多,尤其是最大径小于3cm的胸腺无症状结节更为常见[1]。本文主要通过69例胸腺偶发结节的CT征象分析和术后病理对照,探讨CT检查在胸腺偶发结节中的诊断及评估价值。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通过我院影像和病理PACS系统回溯2012年1月—2017年6月间的胸腺结节患者,选取标准:因与胸腺无关疾病在我院诊治或体检期间
宋旭[5](2018)在《多层螺旋CT在囊性纵隔肿瘤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囊性纵隔肿瘤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囊性纵隔肿瘤患者60例,均经多层螺旋CT检查,对所有患者各囊性纵隔肿瘤类型的CT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胸腺囊肿CT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类圆形或椭圆形或三角形肿块,囊壁薄,密度均匀,内部为水样密度影,不强化,诊断准确率为90.48%。(2)胸腺瘤囊变CT表现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囊壁光滑平整,内缘密度均匀,中心为低密度囊变;增强扫描可均匀强化或轻度不均匀强化,诊断准确率为93.75%。(3)畸胎瘤CT表现为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囊壁厚,内缘模糊,密度不一,增强扫描强化,诊断准确率为100.00%。(4)支气管囊肿CT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的肿块,边界清晰,囊壁厚,密度均匀,内部为水样密度影,囊肿壁强化,病灶内无强化,诊断准确率为90.00%。结论囊性纵隔肿瘤能够通过CT表现进行诊断,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覃建格[6](2017)在《CT在心膈角病变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膈角区病变是指一组发生于心膈角位置,可累及心脏、心膈、肺脏等邻近脏器以及组织的病变。该区域较为特殊,其区域内疾病病变通常较为罕见。但累及该区域的病变类型繁多复杂,相关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多变,故及时给予有效的影像学检查诊断疾病病变类型,是提升疾病临床治疗及预后的关键所在。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检查技术的突飞猛进,应用MRI、CT以及X线诊断心膈角区病变的水平不断提升。本次研究对CT在心膈角区病变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进行总结阐述分析,旨在为临床心膈角区病变疾病的CT影像学诊断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金贤德,王甄,周杰[7](2016)在《多层螺旋CT在囊性纵隔肿瘤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探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囊性纵隔肿瘤中的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已确诊的囊性纵隔肿瘤患者60例,均经多层螺旋CT检查,对所有患者各囊性纵隔肿瘤类型的的CT表现进行统计检测。结果:1胸腺囊肿CT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类圆形或椭圆形或三角形肿块,囊壁薄,密度均匀,内部为水样密度影,不强化,诊断准确率为90.48%;2胸腺瘤囊变CT表现为呈类圆形或椭圆形,囊壁光滑平整,内缘密度均匀,中心为低密度囊变。增强扫描可均匀强化或轻度不均匀强化,诊断准确率为93.75%;3畸胎瘤CT表现为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囊壁厚,内缘模糊,密度不一,增强扫描强化,诊断准确率为100%;4支气管囊肿CT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的肿块,边界清晰,囊壁厚,密度均匀,内部为水样密度影,囊肿壁强化,病灶内无强化,诊断准确率为90%。结论:囊性纵隔肿瘤能够从CT表现进行诊断,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马云帆,韩育宁,李靖,陆相杨,何进喜[8](2016)在《胸腔镜手术治疗胸腺囊肿的临床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胸腔镜手术治疗胸腺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行胸腔镜胸腺囊肿切除术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全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均痊愈出院,术后随访未见复发病例。结论胸腔镜胸腺囊肿切除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疗效好等优点,是胸腺囊肿首选的治疗方法。
顾文江,朱佩云,刘虎,陆忠烈,费鸣剑[9](2015)在《胸腺囊肿CT诊断》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胸腺囊肿CT征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9月2014年9月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胸腺囊肿CT表现。结果肿块呈弧形、类圆形、圆形、兔形、鸡心状、逗点状;边界光滑5例,毛糙1例;肿块形态在两次扫描间有变化4例;位于升主动脉右前方3例,左前方2例,正前方1例;肿块有负CT值5例,肿块轻中度强化3例,无强化2例。结论与升主动脉前半周关系密切的形态可变、负CT值肿块,对胸腺囊肿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价值。
李金锐[10](2014)在《32例胸腺囊肿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胸腺囊肿的临床表现、诊断以及鉴别诊断、病理特征和外科治疗方法,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32例病理证实的胸腺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学检查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32例中男22例,女10例;约66.7%的胸腺囊肿患者就诊时有症状。术前确诊2例,所有病例均完整切除。8例采用胸腔镜,术中和术后无并发症及死亡。28例随诊6个月~5年无复发。结论胸腺囊肿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以及X线、CT检查。首选外科手术治疗,可消除症状,明确诊断。诊断主要以术后的病理检查为主。
二、胸腺囊肿的影像学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胸腺囊肿的影像学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原发性纵隔支气管囊肿、胸腺囊肿与心包囊肿CT影像学特征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CT检查 |
1.3 图像分析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支气管囊肿、胸腺囊肿、心包囊肿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
2.2 支气管囊肿、胸腺囊肿、心包囊肿患者囊肿直径、CT值比较 |
2.3 囊肿直径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2)不同密度胸腺囊肿CT表现差异及其病理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检查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RTE细胞及其分子标志物在胸腺占位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二章 引言 |
2.1 前纵隔占位概述 |
2.1.1 前纵隔占位的影像学诊断 |
2.1.2 胸腺占位的诊断及治疗 |
2.2 胸腺瘤概论 |
2.2.1 胸腺瘤的病理学分型 |
2.2.2 胸腺瘤的临床分期 |
2.2.3 胸腺瘤的副肿瘤综合征 |
2.3 胸腺瘤T细胞发育与迁出的研究状况 |
2.4 胸腺新迁出细胞(RECENT THYMIC EMIGRANTS,RTES)的研究现状,及其与胸腺功能的关系 |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
3.1 临床病例收集 |
3.2 组织样本处理 |
3.3 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 |
3.4 使用佛波醇酯(PMA)和离子霉素(IONOMYCIN)刺激细胞 |
3.5 流式细胞术检测 |
3.6 流式细胞术分选 |
3.7 RNA提取 |
第四章 结果 |
4.1 寻找准确诊断胸腺占位的肿瘤标志物 |
4.2 验证IL8+初始T细胞的诊断效能 |
4.3 IL8+初始T细胞水平可以反应手术治疗的疗效 |
4.4 IL-8 初始T细胞水平可以监测胸腺瘤的复发情况 |
4.5 IL-8 初始T细胞水平与胸腺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密切相关 |
4.6 IL-8 初始T细胞水平为胸腺占位的诊断评估提供了新方法 |
4.7 RTE细胞新标志物的筛选 |
4.8 PLXND1 阳性的T细胞表达RTE细胞的特征性分子 |
第五章 讨论 |
5.1 本研究的设计思路 |
5.2 本研究的应用价值 |
5.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5.4 本研究的下一步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专业综述 |
INTRODUCTION |
RTES ARE PHENOTYPICALLY DIFFERENT FROM MATURE NA?VE T CELLS |
RTES ARE FUNCTIONALLY DIFFERENT FROM MATURE NA?VE T CELLS |
CONCLUSION |
Reference |
(4)胸腺偶发结节CT诊断和评估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检查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7)多层螺旋CT在囊性纵隔肿瘤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方法 |
1.4.1 仪器与设备 |
1.4.2 检查方法 |
1.4.3 结果分析方法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胸腺囊肿的CT表现 |
2.2 胸腺瘤囊变的CT表现 |
2.3 畸胎瘤的CT表现 |
2.4 支气管囊肿的CT表现 |
3 讨论 |
(9)胸腺囊肿CT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检查方法 |
2 结果 |
2.1 囊肿位置、形态及大小 |
2.2 密度 |
2.3 边界 |
3 讨论 |
3.1 胸腺囊肿分类、病理和临床症状 |
3.1.1 分类 |
3.1.2 病理 |
3.1.3 临床症状 |
3.2 胸腺囊肿CT特征 |
(10)32例胸腺囊肿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胸腺囊肿的影像学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 [1]原发性纵隔支气管囊肿、胸腺囊肿与心包囊肿CT影像学特征比较[J]. 武俊波,马亮,许楠,张慧生,杜可仆,乔英,赵军.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22(02)
- [2]不同密度胸腺囊肿CT表现差异及其病理基础[J]. 邱立艳,金中高,贾秀鹏,胡碧波,金银华,郑建军.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0(02)
- [3]RTE细胞及其分子标志物在胸腺占位诊断中的应用[D]. 高士麟.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2019(07)
- [4]胸腺偶发结节CT诊断和评估价值[J]. 王永锋,金中高,杜小峰,邬亦椒,何广友.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06)
- [5]多层螺旋CT在囊性纵隔肿瘤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 宋旭. 中国基层医药, 2018(01)
- [6]CT在心膈角病变的应用研究进展[J]. 覃建格.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17(02)
- [7]多层螺旋CT在囊性纵隔肿瘤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探讨[J]. 金贤德,王甄,周杰. 河北医学, 2016(06)
- [8]胸腔镜手术治疗胸腺囊肿的临床效果[J]. 马云帆,韩育宁,李靖,陆相杨,何进喜. 宁夏医学杂志, 2016(04)
- [9]胸腺囊肿CT诊断[J]. 顾文江,朱佩云,刘虎,陆忠烈,费鸣剑.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06)
- [10]32例胸腺囊肿临床分析[J]. 李金锐.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