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依靠技术摆脱农业危机

俄罗斯依靠技术摆脱农业危机

一、俄罗斯依靠科技摆脱农业危机(论文文献综述)

孙彤彤[1](2021)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受农业经营规模、技术进步程度、国际环境形势等条件变化影响,中国农业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仍然面临很大挑战。当前,国际农业交流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把握新的趋势和格局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是关键,而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需要汲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的现代农业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均得到了一定发展,其中,美国的农业发展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美国农业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塑造了世界一流的农业强国,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对促进中国农业发展及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为研究对象,在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后,确定了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内涵及分析框架,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等理论为基础,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为背景,综合评价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水平,详细分析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深入探讨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结合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针对中国农业发展困境提出对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回顾南北战争以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情况,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1)1860年至1945年是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美国农业先后经历了农业半机械化(1860-1914年)与农业机械化(1915-1945年)阶段,美国农业完成了由手工到半机械化、基本机械化、再到全面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转变,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简单机械化来维持。(2)1945年至2000年间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战以后,美国形成了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社会结构,美国农业区域化和专业化更加明显,并实现了农业科学化,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来提升。(3)2000年以后美国农业进入“新时代经济”。在此期间,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农业贸易迅速扩张并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外部市场需求来支撑。本文建立了包含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分别对应竞争力结果、竞争力维度、竞争力来源三个层面。第一部分从显示性指标和解释性指标两方面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测度与评价。基于显示性指标的评价:从国际市场占有率看,美国农业出口竞争优势明显,但有减弱趋势,其中植物产品比较优势最为突出,其次是活动物及动物产品、食品及饮料等;从净出口情况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因为美国对农业进口依赖程度也很高,其中谷物产品、稻草秸秆及饲料具有较强净出口能力。基于解释性指标的评价:从建立的国际竞争力“基础——形成过程——结果”三个层面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结果来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在18个观察对象中排名第一,其中,美国农业在国际竞争力形成过程指标上表现最好,可以发现美国充足且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及雄厚的研究开发资金,有效地将美国现有技术和自然资源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同时美国在农业适用技术和专利开发方面具有显着优势,这大幅提升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第二部分从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两个维度探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优势的获取路径。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美国较高的农业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被其更高产量所抵消,同时较低的内陆运输成本和装卸成本弥补了其较高的农场价格劣势,促使美国农业获得成本优势,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水平;第二,美国在食品供应安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各种农产品质量附加值均较好,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专业化的农业营销方式促进美国农业差异化优势快速形成,农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第三部分根据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从基本因素和辅助因素两方面讨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基本因素包括农业生产要素、农业需求条件、农业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和农业经营主体,辅助因素包括政府因素和历史机遇。通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可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获得由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健全的相关支持产业和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等多个方面综合决定。然而,美国农业仍面临长期产能过剩、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农业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启示。相较于美国农业,中国农业尚面临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有许多不足、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等问题。基于中国农业发展困境及上述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深入研究,现阶段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四个方面来实现。

徐文文[2](2021)在《列宁对俄国民粹主义批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粹主义作为一种非理性、易变性和复发性的西方社会思潮,其思想中不乏各种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念。尤其是近年来,欧美新民粹主义思潮崛起使得民粹主义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反对全球化、反精英、极端排外等思想表现出强烈的反马克思主义倾向。因此,新时代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然要防范民粹主义思潮的渗透,深入开展对民粹主义及其错误观点的揭露和批判。本文追溯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对民粹主义的批判,即列宁对俄国民粹主义的批判,以期掌握列宁批判俄国民粹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领会其中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内容。这无疑对新时代抵制各种错误思潮、扞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列宁对俄国民粹主义的批判,作为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俄国革命和俄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之中,系统研究这一思想,关键是要解决列宁为什么批判,列宁怎么批判,以及列宁批判的价值等问题。对此,本文侧重从历史、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中构建全文。首先从时代背和理论依据,分析列宁批判俄国民粹主义的必然性,掌握列宁对俄国民粹主义的一般批判;然后重点放在列宁对俄国民粹主义经济观、文化观和历史观的批判上,深入挖掘列宁批判俄国民粹主义的理论内容;最后总结了列宁批判俄国民粹主义的历史意义和当代启示。全文共四个部分,由六章组成:第一部分(第1章)为绪论部分。首先,阐述了本文的选题目的和选题意义,以此确定了本文研究的逻辑基点。其次,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在列宁批判俄国民粹主义相关问题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研究综述。最后,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第2章)主要分析了列宁批判俄国民粹主义的时代背景和理论依据。这一部分注重历史背景的说明和历史脉络的梳理。首先,通过回顾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国际国内背景,阐述了列宁批判俄国民粹主义思想形成于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理论危机”,同时俄国面临社会转型期文化选择的迷茫、俄国民粹主义泛滥、工人运动缺乏科学理论指导的时代背景。其次,分析了列宁批判俄国民粹主义的理论基础。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恩格斯资本主义批判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俄国历史命运的科学论述,都为列宁批判俄国民粹主义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来源。最后,从整体上分析了列宁批判俄国民粹主义思想形成的演进历程。以1905年革命为分界,划分为两个阶段,即经历了从批判否定到辩证扬弃的思想演变。这两个阶段不仅形成了列宁对俄国民粹主义的一般批判,而且又都贯穿着列宁所一贯坚持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观,因而使得这一批判过程具有独特的历史特点。第三部分(第3章、第4章、第5章)本着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的原则,重点选取了在经济观、文化观、历史观三个方面列宁对俄国民粹主义的批判。这一部分主要侧重于列宁批判俄国民粹主义思想中与俄国意识形态构建紧密关联,又具有内在联系的三个层面,进而构成了全文的主体和核心部分。一是从经济观的视角,分析了列宁对俄国民粹主义“村社经济稳固论”“市场缺乏论”“资本主义破坏论”的批判,对应的是列宁对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在俄国形成与发展的实践可行性、现实必然性和历史进步性的回答,解决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命运”问题。二是从文化观的视角,分析了列宁对俄国民粹主义科学文化意识、道德评价、文化遗产和意识形态领导权等错误观点的批判,列宁在这一批评过程中解答了困扰俄国民粹主义的文化与现实的关系、文化与传统的关系、文化与革命的关系。三是从历史观的视角,分析了列宁在俄国革命的理论基础、领导力量、无产阶级的革命任务等问题上对俄国民粹主义这一“冒牌的社会主义”的批判,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实现论”。这三个部分既是相对独立的不同方面,更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最终都落脚到俄国社会主义的实现及确定正确的意识形态领导权问题上。第四部分(第6章)探析了列宁批判俄国民粹主义的历史意义和当代启示。这一部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两个层面进行了说明。一是历史意义上,分别从提供了批判社会思潮的观点和方法、对肃清民粹主义在俄国的影响、指导苏维埃国家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摆脱社会思潮的影响提供了理论借鉴等四个方面,探究了列宁批判俄国民粹主义在历史上起到的积极作用。二是现实意义上,分别从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对待各种社会思潮、警惕各种形式的新民粹主义及其危害、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和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和管理权四个方面,探讨了列宁批判俄国民粹主义对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当代启示。

李江[3](2020)在《十九世纪末英国农业大萧条及其影响研究》文中指出19世纪中叶的英国农业曾十分繁荣,处于农产品价格高、农业投资高、农业生产效率高的“高效农业”的时代。但70年代以后,英国农业遭到了重创,陷入了长期的萧条之中,被称为“农业大萧条”。此次英国农业大萧条的出现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对英国所造成的影响也十分广泛和深远。本文旨在通过解读相关文献,对此次英国农业大萧条发生的背景、原因、表现及其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试图更全面地认识此次英国农业大萧条及其与英国的相对衰落之间的关联。本文的第一章主要探讨了英国农业大萧条出现的背景。可以看出,大萧条前的英国,由于其工业生产能力的强大,对外全面实施了自由贸易政策;而由于其“高效农业”的繁荣和土地贵族阶层对政治权力的把控,大型租地农场十分普遍。然而,随着农业大萧条的到来,这些特点成为了加剧萧条的助推器。第二章主要探讨了英国农业大萧条出现的原因及其表现。连续的恶劣气候条件和大量海外廉价农产品的冲击是引发大萧条的外部原因,英国大型租地农场的生产成本偏高和英国政府的关税保护政策不及时是引发大萧条的内部原因。农产品价格骤降、农业利润锐减、农场大量破产、土地价值下降等是大萧条的直接表现,国内谷物种植面积锐减、农产品进口量猛增、农业劳动力流失以及农业在英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下降等是大萧条导致的直接结果。第三章主要分析了农业大萧条对英国造成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改变了英国农业的生产结构与经营模式,加速了英国土地贵族阶层的没落,还加强了英国政府对经济社会的干预,一定程度上还间接提升了英国经济的对外依赖程度,从而加速了英国工业垄断地位的丧失和综合国力的下降。19世纪70年代的英国农业大萧条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引起的一场农业领域的变革。而这一变革的影响却不仅限于农业领域,英国的政治以及国际领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影响给英国所带来的改变也在后来的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孟凯歌[4](2020)在《钱亦石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代中国屡遭侵略,晚清以降,不少仁人志士就以各种自身认可的方式试图拯救中国,改变中国命运,追求中华民族的独立与生存,钱亦石就是其中参与革命的代表。钱亦石作为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者,力图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之下,构建适应当时中国国情的教育原理。他一直坚持“教育的本质不是神圣的,不是清高的,不是中正的,不是独立的,而是一种工具,在某种社会条件下,是帮助人类经营社会生活的一种工具。”他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为依据,认为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中国教育,因此,在摆脱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前,中国的教育必须以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为目标。他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上的普遍性原理,应用到教育上,分析了教育和生物学、社会学等之间的关系,确信教育并非孤立范畴。钱亦石在其教育理论上使用“现代”一词,更表明其教育思想的先进性和时代性。钱亦石在国民政府统治下的三十年代,并未参加一系列重大的政治运动,但是这并没影响他对政治的考察。从他放弃单纯的教学工作,从事革命,我们就可以看出钱亦石的拳拳爱国之心。面对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特殊的国情,像钱亦石这样的爱国人士莫不希望中国摆脱民族压迫,驱逐帝国主义侵略,光复河山。因此,他认为要解决中国的政治问题,必须从世界范围内考虑,从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质上去思考。他指出,在以中国问题为中心的太平洋问题上面,日本与英国的关系以及苏联的对外政策是影响全局的关键,日本的武力侵略与苏联的武装自卫双方有本质上的不同。与此同时,他对欧洲政治问题的观察,也具有独到的认识,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研究。他认为德国合并奥地利会引起意大利和法国等国介入,继而再次引起世界大战。另外,他对于德意与法苏两大阵线的对立,强调英国是未来欧洲政治的决定力量,而能决定英国未来的则是英国的人民群众。钱亦石的经济思想主要有产业革命思想、财政认识、农村问题和社会性质论战下的中国经济观。钱亦石叙述了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革命历程,强调欲知来须视诸往,主张研究世界政治问题,必须清楚各国的来龙去脉,与其说是经济范畴,不如说它是钱亦石研究政治问题的附属品。三十年代,中国在财政和农村问题方面都面临各种复杂局面,钱亦石注重与当时的社会状况相结合,又针对具体问题加以分析,试图透过对中国经济的认识从中找到救时良方。社会性质下的中国经济观更是那个特殊时代的产物,是钱亦石同托派斗争的有力武器。总之,在近代历史的社会演进中,钱亦石紧跟时代潮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提出自己见解,这些都是国人在寻求救亡图存道路上的重要探索,在民国学术史上留下的重要一笔。

韩志宏[5](2019)在《统一战线视阈下马克思主义工农联盟思想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从统一战线的视角详细分析考察马克思和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及共产国际时期其他主要马克思主义者,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工农联盟思想等基础上,论述工农联盟对在农民占人口优势的国家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具有重要作用,应当始终将其作为统一战线的基础加以巩固和发展。在导论中,提出了工农联盟问题是当前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关系到统一战线和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与发展,对解决当下广大工人阶级和农民面临的现实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在开展研究之前,对马克思主义工农联盟思想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总体来看,目前研究的内容多为关注某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农民观,工农联盟思想的形式、内容、形成、发展、意义以及巩固措施等。而关于马克思主义工农联盟思想的继承发展、经验教训等的系统、全面、深入和专门研究则极少;对我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工农内部阶层分化后,工农联盟面临的分化、影响的有关研究也不多。这种情况虽然给本研究带来不少困难,但却也是本研究的价值所在。第一章,基于统一战线的发展历史,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工农联盟与统一战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首先对与本文主旨密切相关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统一战线和工农联盟、马克思主义等几个核心概念作出界定,为后面行文做好了必要铺垫。其次,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工农联盟为何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即工农联盟是统一战线围绕中心取得胜利的基本力量、是扩大统一战线联合范围的依靠力量、是人民民主专政统一战线性质国体的基础和统一战线进行社会整合的重要基础。再次,对与工农联盟有关的三个历史与理论问题进行分析,如工农联盟的发展历程、工农联盟实质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与农民的联盟、建立工农联盟需要无产阶级政党主动争取等,以便纠正长期以来人们对工农联盟的有关误解。第二章,主要阐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工农联盟思想。本章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工农观,工农联盟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涵,以及工农联盟在19世纪的欧洲未能实现的原因。首先,从经济、政治、文化的角度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工农联盟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作了分析,指出经济上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使工农深受剥削,政治上工人运动蓬勃开展,文化上社会思潮多元迸发。其次,以历史发展的视角分别对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工人观和农民观进行了分析,指出他们认为工人阶级具有一个不断发展壮大和逐渐成熟的过程,在革命斗争中逐步认识到联合农民的重要性;而农民在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沉重压迫下不断发生分化,从一个传统保守的势力逐步产生革命倾向,是一支可以争取的重要政治力量。再次,从1848年欧洲革命前后、巴黎公社革命前后和恩格斯晚年三个时期,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工农联盟思想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述,提出他们的工农联盟思想在领导和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与完善。最后,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工农联盟思想为何在19世纪的欧洲未能实践的原因进行探讨。本研究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工农联盟思想是正确的,对无产阶级革命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工人阶级内部派系较多且始终缺乏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正确领导、保守传统的农民联合意识较差、资产阶级对工农关系的挑拨离间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才使这一重要思想在当时未能成功实践。从统一战线的角度看,马克思恩格斯的工农联盟思想是其统一战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他们尤为注重工人阶级内部的团结统一。第三章,主要对列宁的工农联盟思想进行了分析。首先,从两个角度分析了列宁辩证的农民观。一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总体而言列宁对农民的认识从“疑虑”到“肯定”;二是从具体的历史时期来看,同一时期列宁对农民充满矛盾认识。其次,立足十月革命时期、国内战争时期、新经济政策时期三个不同历史阶段,对列宁的工农联盟思想加以分析,指出列宁在十月革命时期间接地实现了工农联盟,国内战争时期削弱了工农联盟,新经济政策时期巩固发展了工农联盟。再次,运用比较研究法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列宁的工农联盟思想进行比较,指出列宁继承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建立工农联盟的重要认识,并根据苏俄具体国情提出了建立工农经济联盟的思想,以及在不同时期联合农民的策略更加灵活等思想,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工农联盟思想。第四章,主要对斯大林和共产国际时期的工农联盟思想进行了论述。首先,对斯大林的工农联盟思想做了分析。列宁逝世后,主政的斯大林认为无产阶级与农民之间存在一定矛盾,抛弃了列宁新经济政策时期对工农联盟重要性的正确认识,继而指出工农联盟是一个派生问题,居于次要地位,必须建立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苏联在短期内实现了工业和国防实力的急剧增强,但它是建立在向农民增收额外税的基础之上,严重削弱和破坏了工农联盟。其次,在对布哈林工农联盟思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其与斯大林的工农联盟思想进行比较,指出他们争论的焦点是对富农作用、对粮食收购危机原因和农业发展道路等认识均不相同,是布哈林继承了列宁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工农联盟思想。再次,对斯大林与列宁的工农联盟思想进行比较,指出斯大林对列宁的工农联盟思想纵然有继承的成分,但更多是否定与背离,主要表现在在实现国家工业化中过渡牺牲农民利益、农业集体化操之过急、过早消灭富农等方面。最后,在帝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形成的背景下,对共产国际中后期的工农联盟思想进行了探讨,主要包括各国共产党尤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共产党,要重视农民对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性、满足农民的“局部利益”、争取工农联盟领导权和将农民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经济当中等思想。第五章,主要对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工农联盟思想做了研究和分析。首先,对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如李大钊、陈独秀、澎湃、邓中夏等的工农联盟思想进行分析,指出当时他们就对农民参加工人阶级革命的重要性具有一定认识,提出了农民是革命“有力的援军”、工人阶级要争取“工农联合”领导权和实现“耕地农有”是革命的重要问题等思想,对毛泽东工农联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影响。其次,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的工农联盟思想进行分析,指出毛泽东高度重视农民革命主力军作用,引领中国革命“由城市转入农村”,农民的中心问题“就是一个土地问题”等思想,并始终将工农联盟作为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基础加以巩固和发展,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最后,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毛泽东工农联盟思想的理论贡献加以分析,指出其对马克思主义工农联盟思想作了创造性发展,将农民提高到“革命主力军”的历史地位,工农联盟是统一战线的核心问题,以及只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才能巩固工农联盟等。第六章,主要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的工农联盟思想进行分析研究。首先,指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工农联盟的表现形式发生了重要改变,由革命联盟转变为经济联盟中的工农业和城乡关系。因此,一方面要以工农互促、城乡结合来推动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要广泛开展农业合作化来不断巩固工农联盟。其次,对改革开放初期的工农联盟思想进行了分析。由于改革开放和城乡二元体制等影响,城乡、工农发展差距逐渐拉大,“三农”问题越发凸显。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其工农联盟思想主要体现在党制定的“三农”方针和政策上,总结起来就是:要把农业放在第一位,发展农业要靠政策支持和科学指导,建立新型乡镇企业以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发扬经济民主下放生产经营管理权,以及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再次,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以来的工农联盟思想进行了分析论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发展和完善,“三农”问题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中央逐步提出要把农业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工作的首位,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以及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等思想,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党的工农联盟思想。结语部分,进一步对全文作了总结提升,提出马克思主义工农联盟思想对我国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价值与启示。那就是从统一战线的视角来看,在农民绝对数量仍然庞大的我国,必须坚持工农联盟在统一战线中的基础地位,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尤其是工农联盟的领导,坚持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切实维护和照顾农民的利益,以及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引导等。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对我国广大农民的联合与团结,才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广泛争取人心、凝聚力量。

杨晶[6](2019)在《古巴绿色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指出古巴的绿色发展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探索历程引起国内外学者,特别是西方左翼学者的关注。殖民破坏、大国依赖、单一种植等因素是导致革命胜利前古巴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主要原因。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美国长期封锁和苏东剧变加剧古巴生态环境问题。面对脆弱的生态系统、短缺的资源供给等困境,工业化程度尚且不高的古巴果断放弃传统的工业化农业模式,历经基础铺设、框架建立以及自我转型等发展过程,探索出一条自给自足的绿色发展之路。古巴在绿色发展方面的主要经验包括:在农业方面,打造具有古巴特色的永续栽培模式;在工业方面,实施石油替代计划并对垃圾及废弃物进行可再生处理;在劳动关系方面,重建粮食生产体系中的劳动关系;在社会发展方面,重视绿色医疗、绿色教育和绿色旅游的建设。古巴的绿色发展具有如下特色:一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二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保障;三是以政府为主导。经过多年努力,古巴的绿色发展实践取得显着成效,生态环境得到普遍改善,有效促进了国内经济社会的恢复和发展。古巴在绿色发展方面的成就,也获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和赞誉。但古巴仍面临严峻的现实挑战,领导层更迭、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不够协调、与美国复杂且不稳定的外交关系等,这些都是古巴当前需要应对的困境。古巴的绿色发展既是基于本国实际进行的生态环境治理,也是一种促进国家经济恢复发展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向国际社会展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路径,也为不同制度国家提供一种生态环境治理范式。不过,古巴的绿色发展模式并不稳定和成熟。古巴现有的经济水平限制了绿色发展的进一步转型,古巴的绿色发展尚缺乏深度的理论思考与制度建构。古巴的国情及其社会主义发展程度与我国差异不小,绿色发展水平不同,但其在都市农业、永续栽培模式、公众环境意识培养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在绿色城市建设、绿色农业发展以及人们环保意识教育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赵秋运,王勇[7](2018)在《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溯源与进展——庆祝林毅夫教授回国从教30周年》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保持了年均近10%的高速增长,这是中国发展中了不起的成就和人类经济发展史上未曾有过的奇迹。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提升,这些现象的重要性越发凸显。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并强调应该以理论创新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国际上第三波发展经济学思潮,由林毅夫首倡的新结构经济学即为这种自主理论创新的尝试。文章旨在对新结构经济学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追溯,并对新结构经济学当前理论与实践的主要进展作基本介绍。首先,文章将新结构经济学理论的孕育与发展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进行详细解读与理论溯源,系统阐述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发展的来龙去脉。其次,文章介绍了新结构经济学作为发展经济学的第三波思潮诞生的历史背景、与前两波思潮的区别,以及数次相关的学术争论。再次,文章重点介绍了新结构经济学是基于中国本土经济发展的伟大实践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验的自主理论创新,而且与当前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具有不同的分析视角与观点。最后,文章讨论了新结构经济学"知成一体,以成证知"的理念,介绍其在政策实践上具体的新框架与新主张。总之,文章能够帮助理论界加深对新结构经济学的认识和理解,为今后关于新结构经济学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背景,也为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提供借鉴和参考。

张恒[8](2017)在《美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百业农为本,农兴百业兴。农业的发展影响着工业的发展与城市的进步,随着农业的不断进步,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均衡状态,世界各国皆同此理。美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其现代农业是最具代表性的产业之一,美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促成了当今的农业强国地位。作为发达国家,美国农业优势地位的形成,既包括自然资源丰富、人地比例适中、科学技术先进的生产力提升方面因素,又包括更深层次的政府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在农业技术研发上的引导以及对农产品的出口补贴政策以及水土资源环境保护等一系列生产关系调整方面因素,尤其是美国农产品贸易政策进一步强化了美国作为世界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出口强国的地位,进一步推动了美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建立在农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基础上,并将农业发展的市场失灵、贸易保护及农业保险等相关理论融入理论研究框架中。首先,从生产力提升的视角,回溯了美国从原始农业到现代农业实现过程中在交通运输设施建设、机械化与电气化结合发展、化学化与科学化广泛应用以及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等领域的农业经济发展,并从成就、原因、问题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论证与分析。提出仅仅依靠农业生产力提升无法解决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些深层次矛盾的论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促使美国农业螺旋式上升和发展,而这一过程面临着因农业弱质性等因素导致市场价格机制自发调节失灵的问题。其次,从生产关系调节的视角分析了美国政府干预农业经济政策的四个不同发展阶段,并针对每个阶段的经济形势与政策背景,围绕价格支持与收入保护、水土资源与环境保护、对外贸易等三个方面的农业政策展开深入细致的政策评析。提出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多功能性地位要求政府必须通过“看得见的手”应对农业发展市场失灵的问题。第三,随着WTO规制和全球贸易自由化发展的深化,美国农业贸易保护主义的相关政策必须改革,农业安全网计划是美国农业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客观结果,既符合WTO规制的客观要求,又能保证农业生产者的基本利益,所以对美国当前和未来农业发展的新着力点——作为农业安全网两大核心支柱的农作物保险计划和农产品计划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显然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最后,从美国农业发展的经济、政策和农业安全网三个层面提出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政策启示。美国农作物保险计划78年的发展历程塑造了世界一流的农业强国,对其运作模式、保险产品体系、运行效果检验等内容的深入细致分析将有助于开拓我国当前农业保险创新发展与功能拓展的政策思路。农作物保险计划评价与运行效果检验证明,双向激励机制提高了农作物保险的投保意愿与发展规模,保险设计机制提升了农作物保险的赔偿精度与保障空间,监管问责机制严控农作物保险的虚假陈述与欺诈浪费。我国应当逐步提高农业保险公司的市场主体地位,优化完善农业保险的双向激励机制;大力加强农业保险产品的内涵功能设计,加快实现农业保险的多维创新拓展;建立健全我国农业保险的法律监管制度,高度强化农业保险的双向约束机制。本研究总共分为5章。第1章为绪论。主要分析了美国农业发展的经济与政策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农业保护理论、生态农业理论等方面提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以此作为后续研究的理论依据。此外还包括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等内容。第2章为美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成效与问题分析。主要包括美国现代农业的主要成就、美国农业高速发展的原因以及美国现代农业在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等3个小节的内容,并提出仅仅依靠农业生产力提升无法解决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些深层次矛盾的论断。第3章为美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评析。本章包括5个小节的内容,首先分析了美国高度法制化的农业运行保障体系,通过对美国农业立法的程序进行分析,认为美国的农业立法是多方博弈的结果,对此分析有助于深刻理解政府调控农业经济的政策思路演变。之后分别从美国政府调控农业经济的政策探索(1776-1929)、美国政府调控农业经济的政策强化(1930-1989)、美国政府调控农业经济的政策转变(1990-2001)以及美国政府调控农业经济的政策回归(2002-2014)四个阶段对美国农业经济政策的调整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评析。针对每个阶段的经济形势与政策背景,围绕价格支持与收入保护、水土资源与环境保护、对外贸易等三个方面的农业政策展开深入细致的政策评析,并提出美国农业政策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之举的论断。第4章为美国农业经济的政策新发展。本章包括3个小节的内容,首先,在对美国农业经济与政策的系统梳理与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美国农业安全网建立的经济与政策基础,认为美国农业安全网是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客观结果,并分析了美国农业安全网的构架。之后重点对农业安全网三大支柱的农作物保险计划和农产品计划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第5章为美国农业经济政策发展对中国的启示。本章包括2个小节的内容,分别从美国农业经济发展、美国农业政策发展两个角度提出政策启示。

李琳[9](2016)在《俄罗斯新版历史教科书重塑“苏联记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6年俄罗斯新版历史教科书是俄罗斯联邦政府教育部根据普京总统指令,联合文化部、联邦历史学会等官方机构,组织几百名历史学者经过认真讨论与修改,历时三年最终制定完成的,具有明确的国家意志性与权威性。新版历史教科书确立了国家历史教学研究应尊重历史事实、强化爱国主义、弘扬历史文化成就的新标准,彻底否定历史虚无主义,对苏联史研究中颇有争议的苏联模式、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评价和伟大卫国战争等重大历史疑难问题,明确了历史新观点和新标准。新版历史教科书全面抛弃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垃圾"、找回被遗忘的历史英雄、肯定国家历史文化辉煌成就,旨在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重塑民众"苏联记忆",实现国家认同与民族复兴。

任有权[10](2014)在《17世纪中叶以来的英国农业政策》文中研究说明严格来讲,农业政策是比较晚近的现象。然而,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农业政策则可以定义为政府对农业的种种干预措施,以及在此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和立场。从17世纪中叶一直到20世纪,英国政府对农业的干预并未中断,只是程度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种干预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英国农业的演变方向。换句话说,要想深刻理解今日英国农业的面貌,就必须了解英国的农业政策。从17世纪中叶一直到19世纪中叶,谷物法是英国政府干预农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在这个过程中,谷物法内容经历了多次变革,从一开始鼓励谷物出口和限制谷物进口,变为只是限制进口,到最后彻底撤消了对谷物进出口的所有干预。除此之外,国内食品市场也曾经一直是英国政府严格管理的领域。为了打击囤积居奇等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一系列措施得以出台。这被认为是道德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然而,英国政府的基本态度是支持国内市场的自由化。在这种立场的影响下,针对食品市场的干预和管控不断减少。19世纪中叶谷物法的废除则标志着英国自由市场机制的正式确立。土地产权是英国政府干预农业的另外一个重要领域。政策的总方向是鼓励现代土地产权制度的确立,这表现为去除土地产权中的封建因素、确立和保护土地私有权、明晰各权利主体的权责,以及促进土地市场进一步自由化。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农业大萧条给英国农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农产品价格、利润和地租都大幅下降。面对这场危机,英国政府出台了一些补救措施,但力度和效果都十分有限。农业危机之后,英国农业生产也陷入低谷。进入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可以被看作英国农业政策一个重要的分水岭。粮食自给自足的重要性再一次凸显。在战争当中,为了尽快提高农产品产量,英国政府开始全方位接管农业生产。这些经验为二战之后的英国农业政策奠定了基础。1947年《农业法案》是二战后英国农业政策的基石和框架。其提出了保证价格和保证市场政策,为英国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提供了前提和保障。于是,二战之后数十年间,英国农产品产量和自给率都大幅度增加。1973年加入欧共体并没有扭转这种趋势。在这个阶段,英国政府还出台多种措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农业生产和市场结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现代农业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得到广泛关注,与此同时,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农业的多功能特征。无论是在欧盟,还是在英国,农业政策都随之发生重要转向。农业的生产功能遭到弱化,相应地,其对生态和景观的正面效应则得到强调。回顾英国农业政策的演变历程,可以发现如下基本特点。一直以来,英国政府都不是孤立地对待农业,而是将农业视为整个经济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农业政策的目标不仅是农业自身的良好表现,更是农业与其他经济部门之间的利益协调,使农业能够在整个经济与社会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

二、俄罗斯依靠科技摆脱农业危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俄罗斯依靠科技摆脱农业危机(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基本概念的研究
        1.2.2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的研究
        1.2.3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1.2.4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
        1.2.5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1.2.6 关于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1.2.7 研究述评
    1.3 文章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文章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相关概念
        2.1.1 产业的内涵
        2.1.2 农业的内涵
        2.1.3 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1.4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2 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竞争优势理论
    2.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2.3.1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2.3.2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2.3.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2.3.4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
    3.1 农业机械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860-1945 年)
        3.1.1 土地制度改革促进美国农业经济大发展
        3.1.2 农业半机械化与农业基本机械化的实现
        3.1.3 以简单机械化维持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2 农业现代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945-2000 年)
        3.2.1 家庭农场成为美国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主体
        3.2.2 农业机械化全面进步与农业科学化的实现
        3.2.3 以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3 新时代经济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2000 年以后)
        3.3.1 新世纪以来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
        3.3.2 农业贸易迅速扩张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
        3.3.3 以外部市场需求支撑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定与评价
    4.1 基于显示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1.1 显示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测定
    4.2 基于解释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2 评价指标数据的处理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4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4.2.5 样本与数据来源
        4.2.6 评价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分析
    5.1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分析
        5.1.1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总体变化
        5.1.2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构成分析
        5.1.3 美国农业成本优势分析——以大豆和玉米为例
        5.1.4 一个案例:美国与巴西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优势分析
    5.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差异化优势分析
        5.2.1 以农业质量获取差异化优势
        5.2.2 以农业安全保障获取差异化优势
        5.2.3 以农业专业化营销获取差异化优势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影响因素分析
    6.1 生产要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1.1 丰富的天然资源为美国农业提供竞争基础
        6.1.2 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提高美国农业生产效率
        6.1.3 技术创新是美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6.2 需求条件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2.1 国内需求助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快速形成
        6.2.2 国际需求驱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明显增强
        6.2.3 新兴市场促使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得以维持
    6.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3.1 种子培育体系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奠定基础
        6.3.2 农产品加工业使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得到强化
        6.3.3 冷链物流业促进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迅速扩张
    6.4 农业经营主体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4.1 家庭农场在美国农业经营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
        6.4.2 独资经营是美国农场类型中最常见的组织形式
        6.4.3 专业化农场经营创造和保持美国农业竞争优势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辅助影响因素分析
    7.1 政府因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1.1 美国农业价格支持政策
        7.1.2 美国农业资源支持政策
        7.1.3 美国农业出口市场计划
        7.1.4 美国农业信贷和税收政策
        7.1.5 美国农业保险补贴机制
    7.2 历史机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2.1 西进运动给美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契机
        7.2.2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美国农业发展提速
        7.2.3 科技革命加快了美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7.2.4 世界人口暴增使美国农业继续蓬勃发展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
    8.1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经验
        8.1.1 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8.1.2 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动力
        8.1.3 强势的相关支持产业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8.1.4 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8.2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教训
        8.2.1 长期产能过剩易使美国爆发农业经济危机
        8.2.2 农业企业垄断使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
        8.2.3 农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资源与环境的破坏
    8.3 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困境
        8.3.1 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8.3.2 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
        8.3.3 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
        8.3.4 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
    8.4 对提升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
        8.4.1 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8.4.2 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
        8.4.3 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8.4.4 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
    8.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列宁对俄国民粹主义批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逻辑与历史统一法
        1.3.3 比较归纳法
        1.3.4 理论与实践结合法
    1.4 本文创新之处
第2章 列宁批判俄国民粹主义的时代背景和理论依据
    2.1 列宁批判俄国民粹主义的时代背景
        2.1.1 列宁批判俄国民粹主义的国际国内背景
        2.1.2 俄国民粹主义思潮的产生及泛滥
        2.1.3 俄国民主革命运动急需科学理论的指导
    2.2 列宁批判俄国民粹主义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2.2.2 马克思恩格斯资本主义批判理论
        2.2.3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俄国历史命运的科学论述
    2.3 列宁批判俄国民粹主义的演进历程
        2.3.1 批判否定阶段:19 世纪90 年代到1905 年革命
        2.3.2 辩证扬弃阶段:1905 年革命到20 世纪20 年代
        2.3.3 列宁批判俄国民粹主义的特点
第3章 列宁对俄国民粹主义经济观的批判
    3.1 批判民粹主义的俄国“村社经济稳固论”
        3.1.1 把“村社”与资本主义发展对立是荒谬的
        3.1.2 俄国“资本的统治已成事实”
    3.2 批判民粹主义的俄国“市场缺乏论”
        3.2.1 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形成了资本主义国内市场
        3.2.2 生产消费的增长扩大了资本主义国内市场
    3.3 批判民粹主义的“资本主义破坏论”
        3.3.1 正视“人民工业”的发展以否认“对立论”
        3.3.2 利用资本主义与发展社会主义具有一致性
第4章 列宁对俄国民粹主义文化观的批判
    4.1 批判民粹主义科学文化上的极端功利主义
        4.1.1 俄国贫乏的思想界离不开文化教育工作
        4.1.2 文化浪漫主义倾向不能反映现实生活
    4.2 批判民粹主义文化立场上的狭隘道德主义
        4.2.1 科学的道德评价具有客观性
        4.2.2 “旧的民族文化”的消解是社会发展趋势
    4.3 批判民粹主义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虚无主义
        4.3.1 俄国马克思主义者是忠实的遗产保存者
        4.3.2 保存遗产不等于局限于遗产
    4.4 批判民粹主义者是“糊涂的无党性分子”
        4.4.1 无产阶级应当坚持文化创作的党性原则
        4.4.2 无产阶级政党要做科学思想的领导者
第5章 列宁对俄国民粹主义社会历史观的批判
    5.1 批判民粹主义者对唯物史观的攻击
        5.1.1 米海洛夫斯基的主观社会学歪曲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5.1.2 以物质生活变革分析俄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5.2 批判民粹主义虚假的人民观
        5.2.1 人民群众在社会进步中的决定性作用需要科学理解
        5.2.2 历史活动中个体与群体的关系需要正确看待
    5.3 批判民粹主义是“冒牌的社会主义”
        5.3.1 无产阶级批判超阶级的国家观
        5.3.2 民粹主义“远景论”是对社会主义理想的空想描绘
第6章 列宁批判俄国民粹主义的历史意义和当代启示
    6.1 列宁批判俄国民粹主义的历史意义
        6.1.1 提供了批判俄国民粹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6.1.2 肃清了民粹主义在俄国的影响
        6.1.3 为苏维埃俄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6.1.4 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摆脱错误思潮的影响提供了理论借鉴
    6.2 列宁批判俄国民粹主义的当代启示
        6.2.1 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对待各种社会思潮
        6.2.2 警惕各种形式的新民粹主义及其危害
        6.2.3 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
        6.2.4 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和管理权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3)十九世纪末英国农业大萧条及其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与意义
    二、基本概念辨析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一)国外研究状况
        (二)国内研究状况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英国农业大萧条的背景
    第一节 自由贸易政策与《谷物法》的废除
        一、自由贸易政策的确立
        二、《谷物法》的废除
    第二节 土地贵族的统治与农业的繁荣
        一、土地贵族阶层的统治
        二、“高效农业”的繁荣
第二章 英国农业大萧条的出现
    第一节 农业大萧条出现的原因
        一、连续多年恶劣气候条件的打击
        二、大量海外廉价农产品的冲击
        三、大型租地农场的生产成本过高
        四、政府缺乏对农业的保护和干预
    第二节 农业大萧条的表现
        一、农产品价格急剧下跌、农场大量破产
        二、谷物种植面积缩减、产量减少、进口量猛增
        三、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大大下降
第三章 农业大萧条对英国的深远影响
    第一节 改变了英国的农业生产结构与经营模式
        一、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分布的变化
        二、大型租地农场的衰落和家庭农场的崛起
    第二节 推动了英国政治权力的更迭与国家干预的加强
        一、土地贵族阶层进一步走向没落
        二、国家对经济社会干预的加强
    第三节 加速了英国工业垄断地位的丧失
        一、经济对外依赖程度的提升
        二、工业垄断地位的逐渐丧失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钱亦石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由来
        (一)选题背景与来源
        (二)选题简介
    二、选题论证
        (一)理论意义
        (二)学术价值
        (三)现实作用
    三、学术史综述
        (一)遗着的收集和整理
        (二)生平事迹的研究和整理
    四、学术要点
        (一)选题切入点
        (二)学术探讨难点
        (三)学术创新点
    五、相关界定
第一章 钱亦石生平环境与思想来源
    一、钱亦石生活的社会环境
    二、求学经历与革命生涯
    三、钱亦石的思想来源
第二章 钱亦石教育思想
    一、论教育的科学性
    二、政治教育思想
    三、生产教育思想
第三章 钱亦石对国际问题的认知
    一、太平洋问题
        (一)前途光明的中国政治
        (二)英日同盟复活的展望
        (三)日本太平洋霸权的建立与与矛盾
        (四)苏联的远东政策
    二、钱亦石的欧洲政治观
        (一)欧洲火药库——奥地利问题
        (二)扶德制苏的英国
        (三)欧洲的政治动向——两大阵线的对立
    三、太平洋问题的认识与欧洲政治观的关系探微
第四章 钱亦石的经济思想
    一、产业革命思想
        (一)对产业革命的认识
        (二)欧洲式的产业革命
        (三)亚洲式产业革命
    二、钱亦石对于财政的认识
        (一)财政的内涵
        (二)财政的内容
    三、钱亦石与陈翰笙对农村问题研究的比较
    四、社会性质论战下的中国经济观
结语
钱亦石年谱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统一战线视阈下马克思主义工农联盟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有关研究状况
        (二) 国外有关研究状况
    三、研究方法、思路及基本框架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及基本框架
        (三) 创新点及不足
第一章 工农联盟与统一战线的关系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 马克思主义
        (二) 统一战线和工农联盟
        (三) 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
    二、工农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
        (一) 工农联盟是统一战线围绕中心取得胜利的基本力量
        (二) 工农联盟是统一战线扩大范围的依靠力量
        (三) 工农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的基础
        (四) 工农联盟是统一战线进行社会整合的重要基础
    三、工农联盟的有关历史与理论问题
        (一) 工农联盟的发展历程
        (二) 工农联盟的实质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与农民的联盟
        (三) 工农联盟的建立需要工人阶级政党主动争取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工农联盟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工农联盟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 工人阶级和农民在资本主义发展中深受剥削
        (二) 工人运动在此起彼伏中走向壮大
        (三) 多元社会思潮对工人阶级和农民影响深远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工农观
        (一) “真正革命的阶级”——工人阶级不断壮大和成熟
        (二) 农民由“保守反动”成为重要的“政治力量”
    三、马克思恩格斯工农联盟思想的内涵
        (一) 工人阶级与农民的联合必要而且可能
        (二) 工人阶级要对农民加强教育引导
        (三) 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时期均要巩固工农联盟
    四、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工农联盟思想未能实践的原因
        (一) 工人阶级各派别对农民重要性的认识不一
        (二) 马克思恩格斯主要关注工人阶级自身团结问题
        (三) 资产阶级长期挑拨工农关系
        (四) 所提工农联合措施较为宏观
第三章 列宁的工农联盟思想
    一、辩证的农民观:从“动摇的力量”到“可靠的同盟者”
        (一) 历史地看:对农民的认识由“疑虑”到“肯定”
        (二) 具体地看:同一历史时期对农民充满矛盾认识
    二、列宁工农联盟思想的内涵
        (一) 工人阶级要对农民加强“鼓动与组织工作”
        (二) 工农“真诚的联合”才能保卫社会革命成果
        (三) 巩固无产阶级政权离不开工农经济文化联盟
    三、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工农联盟思想的继承发展
        (一) 工农联盟对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极为重要
        (二) 提出建立工农经济联盟的思想
        (三) 联合农民的策略更加灵活
第四章 斯大林和共产国际时期的工农联盟思想
    一、斯大林的工农联盟思想
        (一) 无产阶级与农民之间“存在某些矛盾”
        (二) 工农联盟“是一个派生问题”
        (三) 推动工业化要向农民征收额外税
        (四) 斯大林和布哈林关于工农联盟问题的争论
        (五) 斯大林对列宁工农联盟思想的背离
    二、共产国际时期的工农联盟思想
        (一) 重视与农民结成联盟
        (二) 满足农民的“局部性要求”
        (三) 共产党要争取工农联盟的领导权
        (四) 将农民经济逐步吸收到社会主义经济之中
第五章 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工农联盟思想
    一、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工农联盟思想
        (一) 农民是革命“有力的援军”
        (二) 工人阶级要争取“工农联合”的领导权
        (三) 实现“耕地农有”是革命的重要问题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的工农联盟思想
        (一) 农民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
        (二) 中国革命应“由城市转入农村”
        (三) 农民的中心问题“就是一个土地问题”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工农联盟思想的理论贡献
        (一) 将农民提高到“革命主力军”的历史地位
        (二) 工农联盟是统一战线最核心的问题
        (三) 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能巩固工农联盟
第六章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时期以来党的工农联盟思想
    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工农联盟表现为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关系
        (一) 以工农并举和城乡结合推动工业化
        (二) 开展农业合作化以巩固工农联盟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工农联盟思想
        (一) 要把农业放在第一位
        (二) 农业发展要靠政策支持和科学指导
        (三) 发展新型乡镇企业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
        (四) 下放生产经营管理权发扬经济民主
        (五) 鼓励并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以来党的工农联盟思想
        (一) 把农业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工作的首位
        (二) 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三) 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古巴绿色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起缘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相关概念阐释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及有待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第一章 古巴绿色发展的理论渊源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一、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二、资本扩张与生态的对立
        三、城乡物质变换思想
        四、对“人类与自然的和解”的设想
    第二节 古巴共产党领导人的绿色思想
        一、菲德尔·卡斯特罗的绿色思想
        二、劳尔·卡斯特罗的绿色思想
第二章 古巴绿色发展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当代世界生态环境问题
        一、资本主义国家生态环境问题
        二、社会主义国家生态环境问题
    第二节 古巴探索绿色发展的历史原因
        一、古巴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
        二、造成古巴生态环境问题的历史原因
第三章 古巴绿色发展的探索历程
    第一节 基础铺设时期
        一、社会主义初期政治建设
        二、社会主义初期经济建设
        三、社会主义初期社会文化建设
    第二节 框架建立时期
        一、生态环境保护法制框架确立
        二、生态领域科技研发获得发展
        三、公民环境意识教育持续推进
    第三节 自我转型时期
        一、“和平时期的特殊阶段”
        二、科技领军发展阶段
        三、转型发展的意义
第四章 古巴绿色发展的主要经验与成效
    第一节 建立本土化的永续绿色农业
        一、引入都市农业的栽培模式
        二、实施有机替代的生态实践
        三、整合养分循环的空间体系
        四、恢复粮食生产的劳动关系
    第二节 注重可持续能源的开发利用
        一、寻求石油替代等可再生能源
        二、可再生系统和清洁能源利用
    第三节 绿色因素融入社会服务行业
        一、绿色医疗
        二、绿色教育
        三、绿色旅游
    第四节 古巴绿色发展取得的显着成效
        一、生态环境得到普遍改善
        二、国内经济社会恢复发展
        三、国际社会普遍赞誉认可
第五章 古巴绿色发展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 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二、强调社会公平正义
        三、注重资源内源式发展
    第二节 以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保障
        一、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三、社会主义党建思想
    第三节 以政府为主导的古巴特色绿色建设
        一、搭建绿色理念框架
        二、制定系列法律法规
        三、设置奖惩监管机制
第六章 古巴绿色发展的不足及应采取的时代应对
    第一节 古巴绿色发展的不足
        一、古巴绿色发展存在的问题
        二、古巴绿色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
    第二节 古巴绿色发展应采取的时代应对
        一、找准发展中的定位
        二、结合新时期的特色
        三、注重多元化的运用
第七章 古巴绿色发展的当代价值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节 古巴绿色发展的当代价值
        一、基于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建设的绿色治理
        二、向国际社会展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路径
        三、为不同制度社会提供生态治理的新范式
    第二节 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益借鉴
        一、都市农业对绿色城市建设的借鉴
        二、永续栽培实践对农业发展的借鉴
        三、环保意识与民众生态素养的借鉴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美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核心理论基础
        1.2.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
        1.2.2 农业保护理论
        1.2.3 生态农业理论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结构安排
    1.4 创新之处与研究局限
        1.4.1 创新之处
        1.4.2 研究局限
第2章 美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成效与问题分析
    2.1 美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2.1.1 美国农业是生产高效产业
        2.1.2 美国农业是重要的出口创汇产业
        2.1.3 美国农业是生产结构合理的产业
    2.2 美国农业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分析
        2.2.1 农业自然环境资源优越
        2.2.2 农业交通运输技术的快速发展
        2.2.3 农业机械化与电气化的结合发展
        2.2.4 农业商业化程度不断加深
        2.2.5 农业化学化与科学化的快速发展
        2.2.6 农业区域化和专业化的发展
        2.2.7 农业服务体系的高度社会化
        2.2.8 农业转基因技术的广泛应用
    2.3 美国农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2.3.1 农产品的产能过剩增加了农业危机的爆发风险
        2.3.2 农场规模的差异化发展压缩了中小型农场的利润空间
        2.3.3 农业利润空间的日趋缩小影响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2.3.4 环境污染与农业资源的过度使用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3章 美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评析
    3.1 美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框架与法律基础
        3.1.1 农业政策制定必须有法可依
        3.1.2 农业法律的一般制定程序
        3.1.3 参众两院论辩和最后表决
        3.1.4 总统签署环节
    3.2 美国农业经济调控政策的探索(1776-1929)
        3.2.1 经济形势与政策背景
        3.2.2 价格支持与收入保护政策评析
        3.2.3 水土资源开发与利用政策评析
        3.2.4 对外贸易政策评析
        3.2.5 政策综合评价
    3.3 美国农业经济调控政策的强化(1930-1989)
        3.3.1 经济形势与政策背景
        3.3.2 价格支持与收入保护政策评析
        3.3.3 水土资源与环境保护政策评析
        3.3.4 对外贸易政策评析
        3.3.5 政策综合评价
    3.4 美国农业经济调控政策的转变(1990-2001)
        3.4.1 经济形势与政策背景
        3.4.2 价格支持与收入保护政策评析
        3.4.3 水土资源与环境保护政策评析
        3.4.4 对外贸易政策评析
        3.4.5 政策综合评价
    3.5 美国农业经济调控政策的回归(2002-2014)
        3.5.1 经济形势与政策背景
        3.5.2 价格支持与收入保护政策评析
        3.5.3 水土资源与环境保护政策评析
        3.5.4 对外贸易政策评析
        3.5.5 政策综合评价
第4章 美国农业经济的政策新发展
    4.1 美国农业安全网的建立基础与架构
        4.1.1 农业安全网建立的经济基础
        4.1.2 农业安全网建立的政策基础
        4.1.3 农业安全网的构架
    4.2 农作物保险计划
        4.2.1 美国农作物保险计划的历史发展回顾
        4.2.2 美国农作物保险计划的基本运作模式
        4.2.3 农作物保险计划产品体系的主要内容
        4.2.4 农作物保险计划评价与运行效果检验
    4.3 农产品计划
        4.3.1 农产品计划的政策工具
        4.3.2 政策工具触发机制分析
        4.3.3 政策工具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5章 美国农业经济政策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5.1 美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启示
        5.1.1 进一步加强我国农业普及教育、科学研究与社会推广三位一体科技创新教育模式的深入发展
        5.1.2 强化完善我国转基因技术研发的监管评估制度,实现农业转基因技术世界领先地位的突破性跃升发展
    5.2 美国农业政策发展的启示
        5.2.1 完善强化我国农业法律制度,科学提升农业补贴的效率和效果
        5.2.2“绿箱”农业补贴政策将成为今后相当长时期我国农业持续增收的政策新着力点
        5.2.3 全面深化农业资源生态补偿机制改革,科学合理发挥农业政策间的协同效应
        5.2.4 美国农业积极开展农作物保险政策的启示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俄罗斯新版历史教科书重塑“苏联记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俄罗斯新版历史教科书重塑“苏联记忆”
    (一)客观看待苏联模式
        1.1917年苏维埃革命的历史价值
        2. 苏联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的辩证关系
        3. 肯定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卓越成就
    (二)辩证分析斯大林
        1. 对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评价
        2. 斯大林在苏联卫国战争中的领导作用
        3. 斯大林个人崇拜与政治运动
    (三)高度评价苏联卫国战争
        1. 苏联卫国战争的正义性和神圣性
        2. 苏联卫国战争的英雄主义精神
        3. 苏联在二战中的决定性作用
二、俄罗斯新版历史教科书重塑“苏联记忆”的意义
    (一)抛弃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垃圾”
    (二)找回“被遗忘的历史英雄”
    (三)弘扬俄罗斯历史文化的“辉煌成就”
三、余论

(10)17世纪中叶以来的英国农业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与新市场的开拓,1660-1750
    第一节 谷物出口新政策
    第二节 道德经济学与济贫法
    第三节 保有制改革、限嗣继承、农业改进与土地税
第二章 农业市场需求的增长与自由市场机制的确立,1750-1850
    第一节 农产品进出口政策的调整
    第二节 议会圈地运动与新产权结构的确立
    第三节 自由市场机制的确立
第三章 危机与改革,1850-1945
    第一节 自由竞争的挑战及相应对策
    第二节 土地问题
    第三节 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
第四章 政府主导下的英国农业
    第一节 1947年《农业法案》
    第二节 政策的执行与演变
    第三节 政策效果和粮食安全
第五章 新的趋势——多功能农业
    第一节 生态农业的发展
    第二节 城乡一体化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二战后英国农业占GDP的比例
附录二 表格索引

四、俄罗斯依靠科技摆脱农业危机(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孙彤彤. 吉林大学, 2021(01)
  • [2]列宁对俄国民粹主义批判研究[D]. 徐文文. 辽宁大学, 2021(02)
  • [3]十九世纪末英国农业大萧条及其影响研究[D]. 李江.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4]钱亦石思想研究[D]. 孟凯歌.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5]统一战线视阈下马克思主义工农联盟思想研究[D]. 韩志宏. 山东大学, 2019(02)
  • [6]古巴绿色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D]. 杨晶.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7]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溯源与进展——庆祝林毅夫教授回国从教30周年[J]. 赵秋运,王勇. 财经研究, 2018(09)
  • [8]美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D]. 张恒. 吉林大学, 2017(09)
  • [9]俄罗斯新版历史教科书重塑“苏联记忆”研究[J]. 李琳.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6(04)
  • [10]17世纪中叶以来的英国农业政策[D]. 任有权. 南京大学, 2014(12)

标签:;  ;  ;  ;  ;  

俄罗斯依靠技术摆脱农业危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