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都仑水库洪水预报模型探讨

昆都仑水库洪水预报模型探讨

一、昆都仑水库洪水预报模型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闫新光[1](2021)在《四十余载防汛路 矢志不渝情满怀》文中研究指明1980年2月,我被分配到内蒙古自治区水文总站水情科从事水文情报预报工作,从此与防汛事业结下了40年的情缘。40年来,认真学习,积极上进,锐意进取,忠于职守,任劳任怨,勤奋工作。在危险关头,奋勇向前,3次冒着生命危险,转移群众,组织破冰抢险。参与了1981年黄河特大洪水时的水文情报预报工作。参加了1998年西辽河、嫩江及其支流的抗洪抢险工作。组织了多次抗凌抢险工作。2019年11月退休,完成了一个防汛人的平凡事业和光荣使命。

刘子平[2](2019)在《水库防凌调度对黄河内蒙河段河床演变的影响》文中认为黄河内蒙河段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凌汛期常常会发生严重的冰塞冰坝等凌汛灾害。自龙羊峡与刘家峡两水库实行防凌调度以来,遵循“头大、中平、尾小”的调度原则,以控制下泄流量的方式来减小内蒙河段的凌汛灾害,但这种只考虑水量的调度方式是否会对黄河内蒙河段凌汛期河床演变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对凌汛期水沙时空变化、凌汛期河床演变特征分析,认为水库防凌调度会对内蒙河段的河床演变产生影响,并得出了以下结论:(1)根据凌汛期的流凌期、封冻期、开河期划分,分析各期水沙量的变化。随着水库的运行,相比天然径流,内蒙河段在流凌期、封冻期、开河期流量均增加,其中流凌期与封冻期流量增加幅度大,整个凌汛期内蒙河段流量平均增幅25%;流凌期巴彦高勒输沙率猛增,封冻期输沙率最大河段为石嘴山河段,开河期巴彦高勒输沙率增加最多,整个凌汛期内蒙河段输沙率平均增加37%;相比水量,沙量增加更明显;(2)随着水库的运行,从凌汛期河槽横断面形态可以看出,内蒙河段巴彦高勒与三湖河口河槽萎缩严重;同等过流面积下,石嘴山河槽宽基本平衡,巴彦高勒为冲刷状态,三湖河口平衡微冲,头道拐平衡微冲;河床比降:石巴河段整体比降不变,巴三河段变缓,有利于输沙的水动力减小,三头河段变陡,有利于输沙的水动力增大;(3)凌汛期全沙冲淤量从天然情况到两库联合调度后的变化情况为:石巴河段由淤积438.2万t变为冲刷431.52万t;巴三河段由冲刷213.28万t变为淤积508万t;三头河段由冲刷122万t变为微淤29万t。推移质冲淤量:石巴河段由淤积7万t变为冲刷0.64万t;巴三河段由不冲不淤变为淤积4.9万t;三头河段由淤积0.11万t变为冲刷0.52万t。(4)从黄河内蒙河段凌汛期水沙的变化、河床形态及河段间冲淤量的变化可以看出,水库运行使得凌汛期河床演变发生了变化。对河床演变的变化原因进行分析认为:天然情况下开河期石嘴山平均水温为2.74℃,联合调度后,水温升高为5.59℃,使得低温输沙效率减小,不利于河段输沙;三头河段开河期洪水洪量增大,洪水历时增加,有利于输沙;防凌调度后,巴彦高勒与三湖河口的来沙系数增大,水沙不协调,流凌期巴彦高勒进入河段泥沙量大,且水库开河期减小流量,不利于巴三河段输沙,且河段的冲刷能力减弱,使得黄河内蒙巴三河段淤积越来越严重,三头河段呈现微淤趋势。

赵水霞[3](2019)在《封开河冰塞热力学模拟及冰水动力学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冰塞诱发的凌洪灾害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损害,且冰塞现象受热力与水力要素的影响多发生在高纬度地区封河初期和开河期。封河初期,弯道和束窄河道因特殊的河道形态易于卡冰结坝,河道内桥墩对过水断面的束窄也会增大冰塞发生几率;相比封河期,开河期水鼓冰开造成的凌汛灾害破坏性更大。水面与大气间热量传递引起的冰花产量决定了河冰的形成过程及冰塞的堵塞程度,而冰塞的形成时间、位置及冰塞剖面等的可预测性较低,一直以来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冰塞引起的上游水位壅高与冰塞厚度及内部阻力有关,在明晰冰塞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本文首次将非达西渗流阻力考虑到冰塞内部阻力研究中,运用实验室冰水动力学模型探究了冰塞内部能量损失机理,为受冰凌灾害困扰流域预测冰塞发生与溃决位置及决定河道内水位流量关系提供科学依据。黄河内蒙古段基于其较高的纬度及特殊气候成为黄河凌情最严重河段,基于此,本研究以黄河内蒙古段为研究区,利用3S技术,对黄河蒲讫卜—岔河口河段河道近20年平面摆动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合弯道及河工建筑物河段河冰生消过程的原型监测,探究了河道地形对卡冰过程的影响;基于非线性及线性热力学模型,对黄河内蒙古段封河期热量损失系数进行率定,模拟了冰塞形成的热力学过程;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对冰塞内部阻力及冰塞内渗流机理进行试验研究,以期在揭示封开河冰塞内部冰水动力学的基础上,为改进河流冰塞模型精度及建立封开河过程完整冰塞模型奠定科学基础。分析结果显示:(1)黄河内蒙古段近57年来气温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监测河段河槽宽度近20年呈波动中萎缩状态,2013年较1995年主河槽宽度平均萎缩了 32.24m,变化率为-9%;砂质河床泥沙侵蚀作用强烈,变化率在-12%~-33%,弯道河槽宽度变化率更为明显,什四份子弯道河段变化率达-28%,受弯道横向环流影响,该河段易形成卡冰结坝;跨河桥坐落在河道内的桥墩缩窄了河道的过水断面面积、改变周围流速分布和水力特性,增大了冰塞发生几率。(2)结合单一参数线性热力学模型率定了黄河内蒙古段封河期水面与大气间的热量损失系数为21.38W/(m2.℃);当风速大于4m/s时,Shen&Chiang’s非线性热力学模型得到的蒸发和热传导辐射与Ashton’s模型结果存在一定偏差,且Shen&Chiang’s模型下得到的水温与实测水温更接近;以2015-2016年冰封期为典型年,得到黄河内蒙古段上游海勃湾至下游万家寨河段的热量损失呈现增长趋势,由河道内流凌密度、封河长度得到的估算封河期日均敞露水面面积经验公式,经Landsat8遥感影像验证,误差小于13%,计算河道内封河期年总产冰量为9.20×1010kg。(3)基于非达西渗流理论,室内模型试验结果显示,冰塞糙率是影响河道内水流条件的主要阻力因素,与冰厚呈非线性增长关系;渗流阻力沿冰塞累积长度的能量损失与冰厚和水深之比呈正相关关系,冰厚最大位置,冰塞内渗流流量占总下泄流量的10%-19%,造成的能量损失占总能量损失的65%,揭示了渗流在冰塞研究中的重要性。(4)冰塞内渗流系数与孔隙率呈典型的正相关,表征颗粒大小为3.81cmx3.81cmx0.64cm,且随机堆积的立方体冰块颗粒系数k值为0.42,不同水力条件下冰塞孔隙率在0.39-0.5之间;渗流拖曳系数(Cd)与雷诺数(Re)2次多项式的有理函数逼近关系(Cd=1E-7Re2-0.0011Re+2.5727)适用于雷诺数在2300-3500范围。总之,封河期水温与气温差值在6℃-8℃之间时,黄河内蒙古段河道中易失热出现流冰;弯道出口处主槽与滩地的交界处是初始冰塞剖面的堆积点,桥墩阻冰作用会壅高上游水位,河道内高流速区易形成清沟,并在封河期持续产冰输移堆积至下游冰盖底部;水库运行升高了下游一段水温,减少了产冰量体积,延长了封河时间,通过流量调节,对防凌减灾起到重要作用;冰塞渗流阻力的提出,为冰塞剖面精准预测及合理安排水利调度提供了理论参考,且紊流条件下得到的冰塞内渗流拖曳系数与雷诺数的拟合关系是根据紊流强度决定渗流拖曳力的重要方程式;渗流大小主要与孔隙率有关,立方体颗粒系数k值的确定为利用非达西渗流理论模拟相同粒径下冰塞过程提供了依据;最后,明确了冰塞形成机理及冰塞内部阻力,有利于合理分析冰塞阻水程度及实现凌灾的提前预防。

李子文[4](2018)在《造床流量为参数的冲积河流输沙量模型研究及应用》文中认为人类活动导致河道水沙条件显着改变,引起河床变化,带来防洪、生态等方面的问题。为控制河道演变,采用水库调水调沙被证明是可以采用的方法。河床变化影响输沙,进而影响输沙规律是学者们众所周知的,然而这一影响在以往研究的输沙规律表达式中却较少体现。故本文意在建立体现河床变化影响输沙规律的表达式。为提出黄河防洪减淤和水沙调控策略提供依据。本文以构建可以考虑造床流置变化的输沙模型为主要研究内容。依据黄河干支流多个水文站实测资料,统计分析造床流量与输沙量的变化关系。从水流运动力学和能量的角度,拟示输沙规律以造床流量为边界参数的成因;在水沙运动一致的假定下,借助水文领域关于河道水流单位脉冲在河道中运动的理论,建立包括造床流量在内的多参数水沙输移模型;并利用黄河内蒙古段三湖河口和头道拐水文站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检验。在提出模型的基础上探讨其在分析有利于河道水沙搭配条件方面的应用,包括河道在不同造床流量霞的冲淤:维持河槽不萎缩所需的洪水水沙条件;有利于河道高效输沙的造床流量和洪水水沙,为水库调节和调度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成果果如下:(1)水流在输送泥沙时。输沙量并不随流量单调增加。而是在达到最大输沙量后逐步减少且最大输沙量随造床流量不同而不同,也因此使同流量的输沙量因造床流量不同而不同,造床流量与其对应的最大输沙量呈函数关系.这种以造床流量为边界条件的输沙规律在复式河槽的一般挟沙水流中具有普遍性。(2)流量接近造床流量的过程中。因横向流速加大易顶冲河岸造成冲刷或塌岸。若冲刷和塌岸发生在水文站测量断面附近,则测流断面的输沙量会显着提高,在流量输沙量关系图中。形成最大输沙量附近出现规律性较差的散点区。流量大于于造床流值后,水流上滩,主槽床面剪切应力减小,河槽阻力骤然增大,加之水流和泥沙的横向交换,使得水流能量损失增大,输沙能力减小,造成流量大于造床流量后,河床多出现淤积。(3)根据洪水过程中输沙率的变化与流量的变化几近同步这一规律,以河道滞时单位线为基础,推导建立了以造床流量、起动流量为物理参数,以前期冲淤量、流量和上站含沙量为自变量的输沙模型。合理性分析表明。该模型的结构能表达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物理意义明确、物理图形清楚。利用黄河干流内蒙段三湖河口至头道拐河段的实测流量、含沙量和输沙率资料,将建立的模型与张晓华(潘贤娣类型)模型和吴保生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其模拟结果与实际吻合良好,性能优良。(4)应用输沙模型分析可知,黄河内蒙三湖河口至头道拐河段的造床流量大于2500m3/s都利于该河段输沙,其中3550m3/s的造床流量最利于河道输沙且输沙最高效。当前造床流量为1500~1800m3/s的条件下,流量大于2000m3/s的洪水会使河床发生淤积,维持河槽不萎缩和有利于河道高效输沙的洪水流量为700~1100m3/s,入口含沙量为4~5kg/m3,此时河道保持平衡输沙。随着河床的进一步冲刷、造床流量改变,需根据新造床流量重新确定维持河槽不萎缩和有利于河道高效输沙的洪水水沙搭配。(5)受冰和水温对水流输沙的影响,凌汛期尤其是凌汛开河期,洪水输送泥沙的粒径较伏汛期粗,且根据输沙模型计算所得的输沙量和单位输沙水量结果可知,凌汛期洪水输沙效率高于伏汛期洪水输沙效率。因此,应考虑充分利用凌汛期输沙。

吴秋琴[5](2018)在《黄河内蒙三头河段高效输沙流量研究》文中指出有利于河道的高效输沙流量,是现今水资源短缺情形下,治理河道或引水渠道减淤排沙时亟待需要得到的答案。然而由于河道输沙是多类因子共同作用下的复杂过程结果,认识河道输沙规律是一大难题,也阻碍了河道高效输沙流量的研究。本文基于秦毅、李子文提出的以造床流量为参数的输沙量计算模型,分析确定了三湖河口至头道拐河段(三头河段)不同造床流量情况下,使河段不淤积、输沙量大且输单位沙用水量最少的水沙条件及洪水持续时间,即有利于河道的高效输沙的水沙搭配条件。另外,还从河道输沙的随机性角度入手,用Copula函数理论对与输沙有关的变量因子进行概率分析,建立联合Copula函数,并以其为基础,用条件概率分析有利于河道的输沙量、单位输沙水量和其来水来沙条件。以上两方法分别分析得到的结果一致,经检验,与同条件下已发生的实际输沙情况和河床演变情况相符合。研究获得的主要结论有:(1)基于以造床流量为参数的输沙模型分析,每种造床流量情况都存在最高效输沙流量且唯一,并且在此流量下河道最易发生冲刷。以高效输沙流量为来流条件,上站来沙量的大小决定了河道冲淤情况,上站含沙量越大河道越易发生淤积,反之,越易发生冲刷。基于此输沙模型分析,可计算未来三头河道各种造床流量情况下的有利于河道的高效输沙的水沙搭配条件,检验表明以此搭配条件计算分析出的输沙结果和河床演变结果与实际吻合良好,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2)基于Copulas函数理论,建立了输沙量与单位输沙水量的二维Copula函数,和输沙量与流量、上站含沙量间的三维Copulas函数,以最大概率发生的输沙量和单位输沙水量为条件,求得的条件概率最大下的流量、上站含沙量即为有利河道且高效输沙的水沙搭配件。经与同条件下实际已发生输沙情况比较,发现对三头河段,发生概率最大的单位输沙水量为高效输沙水量。(3)基于输沙模型分析高效输沙条件与基于Copulas函数用最大概率理论分析得到结论一致,且与已发生的实际输沙情况相符合,说明结论合理、可信。前述两种方法均可推求有利于河道的高效输沙流量,但基于Copulas函数分析要以实测数据为依据,不能对未发生的不一致(造床流量不同)条件下的情况进行预测,即不能分析不同造床流量河床的高效输沙流量。而用秦毅、李子文的输沙模型则可以解决预测问题。(4)分析得出有利于河道高效输沙的水沙搭配条件是:用历时15日次洪输沙,现今造床流量Qc=150000m3/s下,高效输沙流量900~1000m3/s,上站含沙量5~6kg/m3,河段输出沙量约600万t,单位输沙水量170~200m3/t;随着河床调整未来造床流量会增加,当造床流量增加到2500m3/s时,高效输沙流量1500m3/s左右,上站含沙量8kg/m3左右,河段输出沙量约1500万t,单位输沙水量约128m3/t;Qc=3500m3/s时,用流量2000~2200m3/s,上站含沙量7~10kg/m3,河段输出沙量为2600~2800万t,此时单位输沙水量为90~100m3/t。随着河床调整未来造床流量增大时,需要的高效输沙流量越大,同时输沙更高效。上游水库参照此来调节,可维持三头河段的持续健康。

马祥元[6](2017)在《地方志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中的应用研究 ——以内蒙古包头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乡土地理是小尺度的区域地理单元和最基础的综合地理,同时也是促进地方自然、人文地理及其相互关系之可持续发展的地理综合体。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虽不是单独设置的一门课程,却是地理学教学内容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把乡土地理作为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地方志综合记述一个行政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百态,历史与现状,资料性着述是其本质属性。地方志应用于乡土地理教育其意义在于:首先,以地理教育的维度来看,将地方志资料与地理案例教学相结合,从学生的生活区出发,帮助学生认识身边的地理环境,引导其学以致用,培养实践之能力,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地理发展观念,增强热爱祖国和乡土的情感,是落实乡土地理教育课程目标的具体实践。同时,在观念上打破国家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传统壁垒,促进地理课程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优化配置,推进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体系构建与内容更新,拓宽和丰富中学地理课程教学资源的来源渠道,开发乡土地理课程,在保持地理特色的基础上打破学科界限,促使学科间课程资源的融合,充分发掘学科交叉的价值。其次,从地理学科研究内容拓展维度看,乡土地理研究内容建立于部门地理分支学派的研究基础之上,从范围上来说属于区域地理学的一部分。方志的研究与记载内容是一地的地情,具有天然的地方性与区域性特征,其记述范围与乡土地理的空间范围具有天然的耦合性。就研究特点而言,区域地理和地方志都重视区域传统,二者描述、记述和阐释的地理现象,都有十分明确的地域和范围。因此,方志的应用研究也是对部门地理学研究内容的重要补充。绪论部分,说明了开展本文内容研究的背景,分析了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综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指明了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章,对乡土地理教育的内涵、学理基础和价值取向进行了理论界定。论述了乡土地理教育的地位和功能;概括了其实施的现状及面临的普遍性问题。第三章,讨论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价值和功能。论述了其与地理教材系列的区别和联系。明确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地位和功能。探讨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并说明了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第四章,阐释了地方志的概念与内涵。明确了地方志的功能与价值。论述了地方志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活动中的意义。探讨了地方志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中的应用过程。第五章,是本文的核心内容。将地方志应用到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中,以包头市为研究区域和尺度范围,编写了诸多地方志应用于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案例形式的课程内容。第六章,在结论部分,说明了本文的创新与特色,审视了研究的问题与不足,展望了后续工作和研究方向。

史志林[7](2017)在《历史时期黑河流域环境演变研究》文中提出黑河流域是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西北干旱区第二大内陆河。随着近2000年以来的强度开发和利用,出现了许多严重的生态问题,直接威胁着流域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探讨流域历史时期环境演变的过程、表现和原因,分析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对本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文章综合借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利用历史文献学和历史地理学方法,在文献考证、实地考察和遥感分析的基础上对黑河流域历史时期的环境演变过程、主要表现和演变的原因进行研究。文章主要结论有:就流域的整体气候状况而言,西汉时期和唐朝中后期属于温暖湿润期,东汉时期、隋朝初期、五代十国时期及明朝前、后期属于温暖干旱期,东汉末三国时期、南北朝前期、唐朝前期及清朝初期、末期属寒冷湿润期,两晋时期、南北朝后期、隋朝后期、宋元时期、明朝中期及清朝中期属寒冷干旱期。在这样的气候黑河流域环境演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汉代后期、唐代中后期和明清时期是典型的沙漠化时段,流域中典型的五块沙漠化绿洲民乐李寨菊花地、张掖“黑水国”、古居延绿洲、马营河、摆浪河下游、金塔东沙窝都是在这些时间段形成的。其二,黑河流域的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涝、冰雹、霜冻、风暴、虫鼠害、地震等类型,其中以旱涝和地震最为严重。自然灾害时空分布呈现出时间上分布不均衡、不同阶段灾害的构成状况有较大差异和同一种灾害持续连年发生等特征。其三,黑河流域历史时期的城市选址与城市兴衰,都与地理环境及其演变有着密切关系,交通线路的走向也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其四,黑河流域的气候变化还对流域内的野马、野骆驼等分布及变迁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黑河下游古遗址出土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也与气候的好坏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关于黑河流域环境演变的研究,文章从农牧业开发、水利建设,人口数量与结构等角度进行了分析。但是黑河流域环境演变的驱动机制在空间上由于人类活动的强弱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上游水环境以气候变化为主要驱动力,人类活动效应也已初步显现;中游水环境以与人类活动相关的土地利用为主要驱动力,人类活动已经完全掩盖了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游则受到气候变化和中下游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人类活动影响逐步上升为主导驱动力。

郝韵[8](2015)在《HEG-HMS水模型在乌梁素海东部流域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气候发生的明显变化,干旱与洪涝灾害的强度及频率随之持续增长,而了解水循环过程和机制则是研究这些变化的必要前提条件。由于水循环过程的受下垫面条件、气候、土壤、土地利用类型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水文模型的外延性受到较大限制。HEC-HMS水文模型具有多种产汇流模块,并可以优选搭配使用,但该模型在湿润地区的应用研究较多,而在干旱地区的应用较少。因此,本研究选择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梁素海东部的广生隆流域作为研究区,联合开展野外试验及室内实验,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提取流域河网信息,分析流域水文特性,探究产汇流机制,构建流域场次降雨径流过程的HEC-HMS水文模型,评价该模型在干旱地区的模拟精度,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本文分析了1986~2010年广生隆流域的降水、径流的年际变化和年内分配,可知流域逐年降水量变化不大,径流量有减小趋势,且二者年际变化都很大;降水和径流年内分布不均匀且集中在汛期,最大月降水量和径流量发生在7月,分别占全年的68.3%和43.41%。分析可知流域以超渗产流为主,洪水陡涨陡落、陡涨缓落、缓涨缓落相结合,峰型以单峰为主,也有双峰,峰现时间上多为雨停峰现,洪量上有大有小,洪水历时较短。(2)利用基于Arcview的HEC-GeoHMS水文模块,通过填洼、流向分析、汇流累积量分析、河网提取和划分流域等方法分析和处理分辨率为30m的DEM数据,提取广生隆流域的河网信息,并将其划分为22个子流域。(3)收集和整理模型所需的水文气象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土壤空间及属性数据,结合所做出的流域河网信息,利用HEC-HMS水文模型提供的平台,降雨损失采用SCS曲数法,直接径流采用SCS单位线法,河道汇流采用马斯京根法,建立该流域的场降雨径流水文模型。(4)文章选用1986~2010年间14场洪水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洪峰流量相对误差(REp)、洪量相对误差(REv)、峰现时差(△T)、确定性系数(DC)4个指标对模拟精度进行评价,模型在率定期的平均REp洪峰流量的相对误差为6.70%,REv洪量相对误差为8.83%,△T为11.25min,DC平均值为0.79,验证期的平均REp为4.72%,REv为15.80%,△T为28min,DC平均值为0.83,可知HEC-HMS模型在广生隆流域的模拟精度较好,且模型对洪峰流量模拟效果好于对洪量的模拟效果。

陈斌[9](2011)在《包头市地下水流数值模拟与城市供水安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越来越不能满足城市用水需求,严重制约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城市供水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包头属严重缺水城市。目前以引黄河水供水为主,地下水供水为辅,由于黄河供水存在一定的风险,而这种风险对工作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本文建立了包头市三区及郊区地下水流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研究区供水安全研究。首先根据2008年10月~2009年10月的资料,采用GMS软件建立起包头市三区及郊区地下水概念模型,采用MAPGIS、ARCVIEW等GIS软件和ACCESS对大量的源汇项数据按照GMS文件存储格式进行处理,然后编程实现与GMS数据格式的结合,进而建立起研究区地下水流数值模型。得到如下结果:研究区模拟期(2008年10月~2009年10月)内地下水系统总补给量为17233.81×104m3/a,总排泄量为23505.04×104m3/a,含水层储变量为-6271.16×104m3/a。接着,进行研究区供水安全研究。在考虑2020年遭遇特枯水年(降雨量为173mm/a)的情况下,进行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并预测应急需水量。经分析,发生供水危机时,需在模拟期地下水开采量的基础上加大开采7077×104m3/a,将该量分配到青山水厂(位于昆都仑扇中上部)的潜水开采层,利用模型模拟预测应急开采后地下水位及补排项的变化。结果表明:应急开采后,潜水含水层的疏干程度在允许范围内,该应急方案可行。应急开采情况下,2020年地下水系统总补给量为8437.27×104m3/a,总排泄量为27637.13×104m3/a,含水层储变量为-19199.87×104m3/a。模拟期以及应急开采期内,降雨入渗补给及北部山前侧向流入量是研究区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人工开采是主要排泄方式。应急期由于加大了地下水的开采,消耗了很大一部分地下水储存量。最后,针对包头市的供水安全提出建议,为包头城市供水提供参考。

赵昌瑞,喇承芳,陈建宏,李蓉[10](2010)在《龙羊峡、刘家峡两库调水制造洪水冲刷黄河内蒙古河道的可能性及冲沙效率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探讨调度龙羊峡、刘家峡水库水量制造洪水冲刷黄河内蒙古河段泥沙的可能性,建立了计算三湖河口与头道拐站次洪水输沙量非线性模型。通过洪水计算获得了该河段各级洪水冲刷河道泥沙的最大冲沙量、最优冲沙历时以及相应冲沙效率。计算结果表明:黄河宁蒙段的淤积是河流在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受水流堆积作用形成的,难以用人工手段从根本上改变其淤积特性,只能采用对区间十大孔兑流域进行综合治理的措施减缓或改善该河段的淤积速率,用龙羊峡、刘家峡两库联合调度水量形成人造洪水冲刷河道淤积泥沙是目前可以采取的手段之一,在理论上是可以实现的,但其耗水率较大,效果还有待于调水试验的进一步检验。

二、昆都仑水库洪水预报模型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昆都仑水库洪水预报模型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四十余载防汛路 矢志不渝情满怀(论文提纲范文)

主动作为,服务黄河防汛
临危不惧,排除凌汛险情
任劳任怨,强化使命担当
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2)水库防凌调度对黄河内蒙河段河床演变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内蒙河道冰凌的形成机理
        1.2.2 冰凌形成的灾害
        1.2.3 冰凌下的输沙
        1.2.4 凌汛期河床形态的变化
        1.2.5 水库防凌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黄河内蒙河段研究区域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特点
        2.1.3 植被土壤
    2.2 区域水沙来源概况
        2.2.1 区域水量概况
        2.2.2 区域来沙概况
    2.3 区域水文站概况
    2.4 上游水利工程概况
        2.4.1 水库概况
        2.4.2 引水工程概况
        2.4.3 应急滞洪区概况
    2.5 凌汛灾害及防治措施
        2.4.1 凌汛灾害
        2.4.2 防治措施
3 黄河内蒙段凌汛期水沙条件的时空变化及河床演变特征
    3.1 凌汛期输沙特征的变化
        3.1.1 流速
        3.1.2 泥沙粒径
        3.1.3 输沙特点
    3.2 水沙条件的时空变化
        3.2.1 凌汛期流量的变化
        3.2.2 凌汛期输沙率的变化
    3.3 河床演变特征
        3.3.1 河道横断面形态的变化
        3.3.2 凌汛期河槽宽的变化
        3.3.3 凌汛期河床比降的变化
    3.4 小结
4 凌汛期冲淤量的变化分析
    4.1 凌汛期推移质输沙量计算
        4.1.1 低水温沉速试验
        4.1.2 等效粒径的计算
        4.1.3 推移质输沙量公式介绍
        4.1.4 推移质输沙量计算
    4.2 凌汛期悬移质输沙量
    4.3 凌汛期河段的冲淤量变化
        4.3.1 全沙冲淤量变化
        4.3.2 推移质冲淤量变化
    4.4 累积冲淤量的趋势分析
        4.4.1 全沙累积冲淤量趋势变化
        4.4.2 推移质累积冲淤量趋势变化
    4.5 冲淤量的突变分析
        4.5.1 全沙冲淤量的突变分析
        4.5.2 推移质冲淤量的突变分析
    4.6 小结
5 防凌调度对黄河内蒙段河床演变的影响
    5.1 防凌调度规则
    5.2 建库后水温、流量对河床形态的影响
        5.2.1 开河期水温变化
        5.2.2 石嘴山月平均流量变化
    5.3 建库后开河期洪水特征变化对河床形态影响
    5.4 变化原因分析
        5.4.1 防凌调度后水沙协调性
        5.4.2 建库前后河段冲刷能力的变化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封开河冰塞热力学模拟及冰水动力学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河冰研究进展
        1.2.2 河冰热力学过程研究进展
        1.2.3 河流冰塞机理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河道地形特征
        2.1.3 气候特征
        2.1.4 流域特征
        2.1.5 河工建筑物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野外观测
        2.2.2 遥感监测
        2.2.3 室内模型试验
3 黄河内蒙古段卡冰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1 黄河内蒙古段卡冰特征分析
    3.2 黄河内蒙古段卡冰影响因素分析
        3.2.1 河道地形
        3.2.2 冰花产量
        3.2.3 流量
4 基于河道形态与河工建筑物对卡冰过程的影响
    4.1 河道平面摆动及河槽宽度变化特征
    4.2 典型弯道河冰生消及卡冰过程分析
    4.3 河工建筑物对卡冰过程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黄河内蒙古段热力过程及产冰量估算
    5.1 黄河内蒙古段热量损失系数确定
        5.1.1 非线性热力学模型
        5.1.2 线性热力学模型
        5.1.3 基于非线性及线性热力学模型水面-大气间热量损失系数率定
    5.2 黄河内蒙古段封河期热力过程
        5.2.1 黄河内蒙古段封河过程及气象要素分析
        5.2.2 黄河内蒙古段封河期水面-大气热量损失
    5.3 黄河内蒙古段冬季封河期产冰量估算
        5.3.1 基于遥感影像的黄河内蒙古段封河前总过水断面面积估算
        5.3.2 黄河内蒙古段封河期敞露水面面积估算
        5.3.3 敞露水面面积估算结果验证
        5.3.4 黄河内蒙古段封河期产冰量估算
    5.4 黄河内蒙古段产冰量影响因素分析
        5.4.1 产冰量与热力要素间的相互响应
        5.4.2 产冰量与水力要素间的相互响应
    5.5 本章小结
6 冰塞内部阻力研究及多孔介质中渗流特征分析
    6.1 冰塞内部阻力研究试验方案
        6.1.1 栅格模拟实验
        6.1.2 渗流模拟实验
        6.1.3 冰塞模拟实验
        6.1.4 流速仪采集时间确定
        6.1.5 实验室总流量的校核
    6.2 冰塞内部阻力及多孔介质中渗流相关理论知识
        6.2.1 冰塞内部阻力理论基础
        6.2.2 冰塞底部糙率计算方法
        6.2.3 多孔介质中渗流拖曳系数与雷诺数
    6.3 冰塞内部阻力实验室模型结果
        6.3.1 冰塞内部阻力研究结果
        6.3.2 冰塞底部糙率结果
    6.4 冰塞多孔介质中渗流特征
        6.4.1 渗流拖曳系数与雷诺数的关系
        6.4.2 基于渗流坡降的渗流流量
        6.4.3 渗流系数与冰塞孔隙率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4)造床流量为参数的冲积河流输沙量模型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河道水沙输移关系的研究
        1.2.2 河床对水沙响应的研究
        1.2.3 河床对输沙影响的研究
        1.2.4 造床流量的研究
        1.2.5 小结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黄河巴彦高勒至头道拐河段造床流量与输水输沙的特征
    2.1 河段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上游水利工程概况
    2.2 研究资料的时段划分与选择
        2.2.1 研究资料的时段划分
        2.2.2 研究中采用的洪水定义
    2.3 河段水沙变化对造床流量的影响
        2.3.1 水沙变化
        2.3.2 河床变化
        2.3.3 造床流量变化
    2.4 造床流量对输沙的影响
    2.5 以造床流量为参数的输沙规律的普遍性
        2.5.1 采用的站点与资料
        2.5.2 各站输沙量随流量变化的特点
    2.6 小结
3 以造床流量为参数的输沙模型建立
    3.1 输沙规律成因分析
    3.2 以造床流量为参数的输沙模型
        3.2.1 基本方程
        3.2.2 影响输沙量的其他因素
        3.2.3 合理性分析
    3.3 以造床流量为参数的输沙模型率定
    3.4 模型与其他模型的比较
        3.4.1 模型结构比较
        3.4.2 模拟性能比较
    3.5 小结
4 以造床流量为参数的输沙模型在控制河道演变中的应用
    4.1 维持河槽不萎缩的洪水
        4.1.1 利用实测资料判断河床冲淤的可靠性
        4.1.2 利用输沙模型判断河床冲淤的可靠性
        4.1.3 利用输沙模型寻求维持河槽不萎缩的洪水
    4.2 有利于河道输沙的造床流量
    4.3 有利于河道高效输沙的造床流量
        4.3.1 衡量高效输沙的指标
        4.3.2 高效输沙指标的计算
        4.3.3 确定有利于河道高效输沙的造床流量
    4.4 有利于河道高效输沙的洪水
        4.4.1 确定有利于河道高效输沙的洪水
        4.4.2 与实测洪水确定的有利于河道高效输沙洪水的比较
        4.4.3 单位输沙水量以造床流量为参数的变化规律
        4.4.4 单位输沙水量随诸因子变化的规律
    4.5 利用凌汛输沙的效益
        4.5.1 非汛期水量的变化
        4.5.2 凌汛期输沙效率
        4.5.3 凌汛期河床变化
    4.6 讨论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5)黄河内蒙三头河段高效输沙流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内蒙河段水沙输移研究进展
        1.2.2 输沙水量研究进展
        1.2.3 Copulas函数应用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河段概况
    2.2 河道流量特征
    2.3 河道输沙特征
    2.4 河道输沙量的计算公式
3 基于输沙模型分析三头河段高效输沙流量
    3.1 资料来源和数据
    3.2 20 日最大次洪输沙量模型率定
        3.2.1 次洪输沙量计算公式的率定
        3.2.2 不同造床流量下头道拐输沙量计算公式
    3.3 基于输沙公式分析三头河段输沙规律
    3.4 基于模型的单位输沙水量计算和特征分析
        3.4.1 单位输沙水量的计算
        3.4.2 单位输沙水量随流量的变化特征
        3.4.3 单位输沙水量随上站含沙量的变化特征
        3.4.4 前期累积冲淤量的影响
    3.5 有利于河道的高效输沙流量分析
        3.5.1 有利于河道的20日次洪高效输沙流量分析
        3.5.2 有利于河道高效输沙流量的次洪历时确定
    3.6 小结
4 基于Copulas函数理论分析高效输沙流量
    4.1 Copulas函数理论
        4.1.1 Copuls函数的定义
        4.1.2 Copulas函数的分类
        4.1.3 构建Copulas函数
        4.1.4 条件概率分布
    4.2 基于Copula的联合分布函数的建立
        4.2.1 变量与数据
        4.2.2 变量的独立性检验
        4.2.3 确定边缘分布函数
        4.2.4 变量间的相关性度量
        4.2.5 Copula函数的确立
    4.3 条件概率分析高效输沙流量
        4.3.1 三头河段历史上河床的高效输沙流量
        4.3.2 三头河段近代河床的高效输沙流量
    4.4 有利于河道高效输沙成果合理性分析
        4.4.1 实测资料分析成果合理性
        4.4.2 两种方法得到有利于河道高效输沙成果比较
    4.5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地方志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中的应用研究 ——以内蒙古包头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三)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乡土地理教育的理论界定
    第一节 乡土地理教育内涵
        一、乡土地理的概念及学理基础
        (一) 乡土地理概念界定
        (二) 乡土地理教育的学理基础
    第二节 乡土地理的地位和功能
        一、乡土地理教育的地位和功能
        二、乡土地理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第三章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价值、功能与开发利用策略
    第一节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价值与功能
        一、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内涵
        (一) 地理课程资源与“地理教材系列”
        (二)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
        二、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地位与功能
    第二节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
        一、打破地理教材系列在课程资源中的唯一性地位
        二、促成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的多元性
        三、改变地理课程资源内容的单调性
    第三节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与过程
        一、乡土地理课程开发策略
        二、乡土地理课程开发利用过程
第四章 地方志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中地位与功能
    第一节 地方志概念与内涵
        一、地方志的概念与属性
        (一) 地方志的概念
        (二) 地方志的属性特征
        二、地方志的功能与价值
        (一) 地方志的功能
        (二) 地方志的价值
    第二节 地方志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活动中的意义
        一、地方志与乡土地理研究范围的耦合性
        二、地方志与区域地理研究内容的一致性
第五章 地方志类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
    第一节 “自然地理类”高中乡土地理课程
        一、气象灾害与防治——历史上的旱灾与影响
        二、气象灾害与防治——历史上的洪水灾害与黄河治理
        三、地质灾害与防治——历史上的地震灾害
        四、水文灾害与防治——凌汛
    第二节 “人文地理类”高中乡土地理课程
        一、城市形态变化及空间结构演变
        二、区域产业活动——灌溉农业
        三、区域产业活动——“乌金宝藏”与煤炭资源的开发
        四、区域产业活动——历史上的“水旱码头”与黄河水运
        五、区域产业活动——秦赵长城与旅游业
        六、人地关系与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近代蒙垦与土地荒漠化
    第三节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有效性建议
        一、建设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库
        (一) 乡土地理教材资料
        (二) 乡土地理教学模型
        (三) 乡土地理教学图像
        (四) 乡土课程管理系统
        二、三级课程资源合理组合与配置
        三、提高课程实施主体的资源利用能力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与结论
    二、创新与特色
    三、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历史时期黑河流域环境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 研究思路、材料与方法
    第四节 黑河流域水系概况
第二章 黑河流域历代行政建置与人口规模
    第一节 两汉时期的行政建置与人口规模
    第二节 魏晋北朝时期的行政建置与人口规模
    第三节 隋唐时期的建置与人口规模
    第四节 西夏元时期黑河流域的行政建置与人口规模
    第五节 明清时期黑河流域的行政建置与人口
    第六节 中华民国时期的行政建置与人口
第三章 历史时期黑河流域环境演变的过程与特征
    第一节 过去2000年黑河流域的气候状况
    第二节 历史时期黑河流域环境演变的过程
    第三节 历史时期黑河流域环境演变的特征
第四章 历史时期黑河流域环境演变的具体体现
    第一节 典型区域的沙漠化和盐碱化
    第二节 历史时期黑河流域的自然灾害
    第三节 历史时期黑河流域尾闾湖的变化
    第四节 环境演变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以野马、野骆驼为例
    第五节 地理环境及其演变对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第六节 气候变化对黑河下游植物种类的影响
第五章 历史时期黑河流域环境演变的原因
    第一节 农业开发与环境演变
    第二节 黑河流域历代时期的水利建设
    第三节 黑河流域历史时期的畜牧业发展状况
    第四节 人口结构、数量与环境演变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黑河流域年表(BC202——AD2014)
附录二 黑河流域古遗址统计表
附录三 黑河下游地区植物种子鉴定图录
附录四 黑河流域农田水利文献辑录
附录五 张掖水利设施遗迹
附录六 张掖地区山谷水库调节供水渠道、河流、泉水引水渠道一览表
附录七 西夏国的水利灌溉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8)HEG-HMS水模型在乌梁素海东部流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降雨径流过程研究进展
        1.2.2 水文模型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水文特性分析
    2.1 乌梁素海东部流域概况
    2.2 广生隆流域概况
        2.2.1 水文、气象特征
        2.2.2 地形地貌特征
        2.2.3 社会经济
    2.3 广生隆流域水文特性分析
        2.3.1 降雨年际变化和年内分配
        2.3.2 径流年际变化和年内分配
        2.3.3 场次降水径流产汇流分析
第三章 HEC-HMS水文模型结构与原理
    3.1 HEC模型概述
        3.1.1 HEC-GeoHMS模块
        3.1.2 HEC-DSS数据管理模型
        3.1.3 HEC-HMS水文模型
    3.2 HEC-HMS水文模型的产汇流计算模块
        3.2.1 降水损失计算模块
        3.2.2 直接径流计算模块
        3.2.3 基流计算模块
        3.2.4 河道汇流计算模块
第四章 基于DEM数据的数字流域提取
    4.1 DEM数据
    4.2 数字流域提取
        4.2.1 DEM数据预处理
        4.2.2 流向分析
        4.2.3 汇流累计量计算
        4.2.4 流域划分和河网提取方法
第5章 HEC-HMS水文模型在广生隆流域的应用研究
    5.1 前期数据处理
        5.1.1 水文及气象数据
        5.1.2 数字高程数据
        5.1.3 土地利用数据
        5.1.4 土壤数据
    5.2 模型参数的优选
        5.2.1 CN值的确定
        5.2.2 流域滞时参数(T_(lag))
        5.2.3 马斯京根K值和X的率定
    5.3 模拟结果与分析
        5.3.1 模拟结果
        5.3.2 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基金项目
硕士研究成果

(9)包头市地下水流数值模拟与城市供水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城市供水安全研究
        1.2.2 包头市地下水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水文
        2.1.3 地形地貌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地层
        2.2.2 地质构造
    2.3 水文地质概况
        2.3.1 含水岩性的划分及其水文地质特征
        2.3.2 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
        2.3.2.1 潜水含水层的补、径、排特征
        2.3.2.2 承压水的补给与径流排泄特征
        2.3.2.3 潜水动态变化特征
        2.3.2.4 承压水动态变化特征
        2.3.3 地下水的化学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2.3.4 山前断裂及兰阿断裂水文地质意义
        2.3.5 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及环境问题
    2.4 本章小结
3 地下水流数值模拟
    3.1 水文地质条件的概化
        3.1.1 模型范围和边界条件
        3.1.2 水文地质结构
        3.1.3 水文地质参数
    3.2 地下水数值模型
        3.2.1 数学模型
        3.2.2 模型软件的选择
        3.2.3 数值模型处理
        3.2.3.1 网格剖分
        3.2.3.2 模拟期确定
        3.2.3.3 定解条件的确定
        3.2.3.4 水文地质参数的处理
        3.2.3.5 模型的识别验证
        3.2.4 地下水均衡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包头市三区及郊区供水安全
    4.1 研究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4.1.1 供水现状
        4.1.2 远景年需水量预测
        4.1.3 远景年可供水量分析
        4.1.4 远景年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4.2 供水危机情景分析
    4.3 地下水保障城市供水安全论证
    4.4 保证包头市城市供水安全的建议
    4.5 本章小节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昆都仑水库洪水预报模型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十余载防汛路 矢志不渝情满怀[J]. 闫新光. 中国防汛抗旱, 2021(01)
  • [2]水库防凌调度对黄河内蒙河段河床演变的影响[D]. 刘子平.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8)
  • [3]封开河冰塞热力学模拟及冰水动力学机理研究[D]. 赵水霞.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4]造床流量为参数的冲积河流输沙量模型研究及应用[D]. 李子文. 西安理工大学, 2018(11)
  • [5]黄河内蒙三头河段高效输沙流量研究[D]. 吴秋琴. 西安理工大学, 2018(11)
  • [6]地方志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中的应用研究 ——以内蒙古包头市为例[D]. 马祥元.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2)
  • [7]历史时期黑河流域环境演变研究[D]. 史志林. 兰州大学, 2017(12)
  • [8]HEG-HMS水模型在乌梁素海东部流域的应用研究[D]. 郝韵. 内蒙古大学, 2015(07)
  • [9]包头市地下水流数值模拟与城市供水安全研究[D]. 陈斌.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06)
  • [10]龙羊峡、刘家峡两库调水制造洪水冲刷黄河内蒙古河道的可能性及冲沙效率分析[A]. 赵昌瑞,喇承芳,陈建宏,李蓉. 水文泥沙研究新进展——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文泥沙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2010

标签:;  ;  ;  ;  

昆都仑水库洪水预报模型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