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金山海底火山喷发-沉积铜矿成矿地质条件

阿尔金山海底火山喷发-沉积铜矿成矿地质条件

一、阿尔金山海底火山喷流—沉积型铜矿床成矿地质条件(论文文献综述)

赵拓飞[1](2021)在《青海东昆仑西段卡尔却卡-阿克楚克赛地区镍、铜成矿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青海省卡尔却卡-阿克楚克赛地区位于青海与新疆交界处,大地构造位置属柴达木地块南缘,东昆仑造山带西段。研究区经历了始太古代-古元古代结晶基底的形成,中-新元古代板块汇聚、前原特提斯洋盆演化和玄武岩高原的拼贴,加里东期-海西早期原特提斯洋构造域和海西晚期-印支早期古特提斯洋构造域的演化,印支晚期-燕山早期陆内造山作用和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区域的隆升作用。同时漫长而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导致区内发育多期多类型矿产资源,但近几年受客观条件所限,一些科学问题制约着找矿突破,如地质研究程度较低,部分基础地质信息模糊,区内构造演化存在争议,矿床类型和成矿作用有待深入研究。本文通过对区内各类岩体和典型矿床进行研究,完善基础地质信息,探讨成矿动力学模式,总结成矿规律,从而进一步总结区域成矿理论,辅助区内矿产勘探工作。通过对研究区内黑云二长片麻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斑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等研究认为:厘定阿克楚克赛地区“古元古界金水口群片麻岩”实为新元古代早期(~946Ma)片麻状黑云二长花岗岩,岩体具同碰撞S型花岗岩特征。对比发现区域上该时期岩浆活动广泛发育,认为东昆仑地区在中-新元古代发育强烈的构造-岩浆事件,其可能响应全球性Rodinia超大陆的聚合。厘定阿克楚克赛高Mg闪长岩成岩时代为加里东晚期(~426Ma),岩石具赞岐岩类地球化学特征。加里东晚期受原特提斯洋演化的影响,万宝沟大洋玄武岩高原拼贴至北部柴达木地块南缘之上,深部洋壳板片继续俯冲发生断离,软流圈沿板片断离形成的板片窗上涌至地壳浅部形成镁铁质-超镁铁质侵入岩,上涌过程中与富Mg的断离板片熔融,形成本区高Mg闪长岩类。卡尔却卡花岗闪长岩形成于印支早期(~242Ma)。岩石为新生玄武质地壳和古老的硅铝质地壳物质混合形成,与俯冲带岩浆岩特征一致。表明印支早期与古特提斯洋俯冲有关的岩浆侵入活动强烈。阿克楚克赛二长花岗斑岩形成于印支晚期(~221Ma)。岩石为高分异I型花岗岩,岩浆主要来源于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并有幔源物质的加入,形成于强烈伸展的构造背景下。东昆仑地区古特提斯洋在海西晚期向北俯冲,中三叠世洋盆闭合,形成与俯冲有关的壳源岩浆。晚三叠世东昆仑地区进入后碰撞伸展阶段,岩石圈拆沉减薄导致大规模伸展作用发生,幔源岩浆上涌,直接侵位形成基性-超基性岩石。上侵过程中或与地壳物质混合形成壳幔混源岩浆,或加热地壳形成壳源岩浆。印支期岩浆活动最为强烈,是东昆仑地区最重要的岩浆-热液矿床成矿作用期。对研究区内四个典型矿床(点)进行研究,阿克楚克赛地区原被划分为泥盆纪闪长岩岩体实为辉石岩和辉长岩经自变质作用形成的杂岩体,形成时代包括加里东晚期和印支晚期。厘定含矿辉石岩锆石U-Pb年龄为416±3Ma,变质辉长岩锆石U-Pb年龄为424±3Ma。矿床类型为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含矿岩浆起源于亏损地幔的部分熔融并受到俯冲组分的加入,同时侵位过程中奥陶-志留纪滩间山群大理岩地层为幔源岩浆的成矿作用提供了外源硫,Ca2+、Mg2+等离子的加入导致岩浆结晶温度降低,使岩浆中硫化物发生过饱和,从岩浆中熔离成矿。区内新发现一期晚三叠世(~220Ma)辉长岩岩体,岩体形成于造山后岩石圈拆沉减薄,幔源物质底侵的构造背景下。岩浆源区为富集岩石圈地幔,岩浆结晶分异程度差,岩相单一,硫化物熔离程度低,蚀变和矿化弱。综上,青海东昆仑西段加里东晚期铜镍硫化物矿床找矿潜力巨大,印支晚期找矿潜力一般。通过野外调研,在阿克楚克赛地区新发现一处铅、锌矿化点。早三叠世花岗斑岩(~244Ma)发生强蚀变,钻孔浅部可见青磐岩化带,西侧钻孔深部出现泥化带,并发育浸染状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等。铅、锌品位低且连续性好,符合斑岩型矿床的面型蚀变和分带特征。限于矿化点发现时间晚,工作程度低,目前研究仍处于蚀变带外围。但该矿化点热液蚀变强烈,蚀变带规模大,剥蚀程度小,深部有进一步勘查的潜力。该矿化点的发现表明昆中带在总体抬升大的背景下其北部存在差异性的下降,具有斑岩型矿床的找矿潜力。卡尔却卡A区分南北两矿段,南矿段成矿与硅化关系密切,矿体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矿石发育团块状构造,铜矿石品位高且变化大。厘定含矿石英脉Ar-Ar等时线年龄为241±2Ma,代表成矿年龄。S-Pb同位素显示成矿物质具壳幔混合特点,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并存在大气水参与。流体包裹体发育富液相、含子矿物三相和含CO2包裹体,主成矿阶段均一温度为293℃~360℃,含矿物质主要以液相形式迁移,成矿早阶段流体发生了不混溶,流体不混溶和温度降低是矿质沉淀的主导因素。综合研究认为卡尔却卡A区南矿段为受断裂构造控制的中-高温热液脉型铜矿床,而非前人认为的斑岩型矿床。北矿段矿体产于隐爆角砾岩体内,矿化厚度小,平面延长远大于垂向延伸,角砾无磨圆且未发生较大位移,隐爆作用仅发生于岩体表壳,与典型的隐爆角砾岩筒矿床不同,本文将其定为产于岩体顶部的隐爆角砾岩壳矿床。S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为大气降水与岩浆水混合。流体富CO2和N2,说明可能有幔源流体参与成矿。断裂构造不发育并且未形成热液向上运移通道导致岩浆难以达到二次沸腾的条件发生持续隐爆作用。因此矿床主要为岩体顶部和裂隙中汇聚的有限气水热液发生小规模隐爆作用形成,虽能构成矿化但不具备形成大矿的潜力。卡尔却卡B区为典型的矽卡岩型铜钼矿床,围岩为滩间山群大理岩,矿床形成于花岗闪长岩与地层接触带形成的矽卡岩内。与成矿有关的花岗闪长岩年龄(~242Ma)与辉钼矿矿石Re-Os同位素年龄(~242Ma)一致,代表成矿时代为早三叠世。早期石英-硫化物阶段流体主要形成富液相和纯气相包裹体,表现为高温(253℃~390℃)中低盐度(4.0~16.1%Na Cl eq.)特征,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主体以岩浆水为主,大气水混入对成矿的影响有限。因此温度降低是矿质沉淀的主要原因。S-Pb同位素和Re含量显示成矿物质具有壳幔混合的特点。综合研究认为,花岗闪长岩侵入滩间山群地层中发生接触交代作用产生矽卡岩,岩体演化形成的含矿热液以及不断萃取地层中有用组分共同组成成矿流体,受大气降水或其他浅部地体水的混合冷却,矿质进一步在构造薄弱部位沉淀和富集,形成本区具有规模的矽卡岩型铜钼矿床。青海东昆仑西段主要有三期成矿:加里东晚期、印支早期和印支晚期。加里东晚期主要形成与板片断离有关的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幔源岩浆主要来源于亏损地幔;印支早期受古特提斯洋北向俯冲的影响,主要形成与俯冲背景有关的矽卡岩型-中高温热液脉型铜钼矿床,铜主要来源于幔源岩浆;印支晚期进入后碰撞伸展环境,岩石圈拆沉,幔源岩浆底侵,导致从基性到酸性岩石均发育,主要形成与伸展背景有关的斑岩型-矽卡岩型铜、铁、铅、锌等金属矿床。青海东昆仑地区整体西段抬升剥蚀大于东段,而西段以昆中带剥蚀程度最大,以黑山-那陵格勒河断裂为界,昆中带内北部抬升剥蚀弱于南部,南部浅成矿床几乎剥蚀殆尽,找矿方向以岩浆矿床和中深成高温热液脉型矿床为主。北部抬升及剥蚀较弱,印支期斑岩型、矽卡岩型及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成矿和保存条件良好,但该时期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找矿潜力有限,应主攻斑岩型、矽卡岩型及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

高征西[2](2019)在《内蒙古高尔其-朝不愣地区多金属成矿作用与找矿方向》文中指出内蒙古高尔旗—朝不愣地区位于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结合部之西伯利亚板块东南缘古生代陆缘增生带内。区内已发现朝不楞等共20余处大中型铜铅锌银多金属矿产地以及众多的多金属矿点、矿化点,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本文以成矿系统理论为指导,在系统收集研究前人资料基础上厘定出三个主要成矿系统:晚古生代裂谷环境铜多金属成矿系统、晚古生代碰撞后伸展环境铜多金属成矿系统、中生代陆内伸展环境铅锌银多金属成矿系统,并进一步划分出7个成矿亚系统。针对晚古生代裂谷环境铜多金属成矿亚系统内的小坝梁铜多金属矿床、晚古生代碰撞后伸展环境铜多金属成矿系统内的巴彦都兰铜多金属矿床,以及中生代铅锌银多金属成矿系统内的乌兰陶勒盖东银多金属矿床、朝不楞铁多金属矿床、沙麦钨矿床开展了典型矿床研究,以总结不同成矿系统的成矿作用特征、成矿地质条件、控矿因素、成矿规律,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区内的找矿方向。论文取得主要认识如下:1、小坝梁铜(金)矿床与区内蛇绿岩套、细碧岩、角斑岩时空关系密切,围岩凝灰岩锆石LA-ICP-MS U-Pb定年龄为314.36±0.42Ma和313.8±1.2Ma,指示矿床可能形成于裂谷环境,属VMS型矿床。2、巴彦都兰铜多金属矿床内矿体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白钨矿Sm-Nd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314±15Ma,与矿区二长花岗岩的形成时代(305-323Ma)一致。矿床早阶段流体包裹体具有较高均一温度(390-430℃),矿石内硫化物S(δ34S为+2.3‰+3.5‰)和Pb同位素均具有明显的岩浆特征。综合分析表明,矿床成矿作用与碰撞后伸展动力学背景下的岩浆活动有关,岩浆在浅部侵位、分异后为巴彦都兰铜矿形成提供了主要成矿物质与流体。3、乌兰陶勒盖东银多金属矿床矿体受岩体与围岩接触带、断裂构造等多种因素控制,成矿作用可能为晚中生代,明显晚于矿区出露的花岗岩(306.8±2.1 Ma)和流纹斑岩(323.8±4.3 Ma)。矿石S同位素研究表明矿床中硫可能来源于岩浆和地层,Pb同位素指示成矿物质来源为上地壳与地幔混合产物,因此,矿床属热液脉型多金属矿床。4、朝不愣铁多金属矿床属于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背景下形成的矽卡岩型矿床,矿石辉钼矿样品Re-Os同位素模式年龄为152.9±3.0115.7±1.2 Ma,蚀变岩中白云母40Ar-39Ar坪年龄为136.4±1.6Ma,矿区黑云母花岗岩进行锆石U-Pb定年结果分别为138±1.6 Ma和148±1.4 Ma,成岩成矿作用具有一致的时空关系。多元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区内早白垩世岩浆岩和矿区地层为成矿作用提供了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5、沙麦钨矿床矿体产于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与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内部,是较为典型的断裂-裂隙控制的石英脉型钨矿床。前人获得的白云母Ar–Ar年龄、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与本文获得的围岩中细粒花岗岩(142.5±1.0Ma)、中粒花岗岩(141.9±1.1Ma)、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140.2±0.99Ma)的锆石U-Pb年龄几乎完全一致,指示这套岩浆作用为成矿提供了物质和流体基础,进一步的Hf同位素研究表明,区内岩浆作用来源于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6、研究区成矿时代集中在晚古生代和和中生代的晚侏罗—早白垩世两个主要时间段,古生代-中生代的多旋回岩浆-构造-流体系统是多金属成矿系统的重要控矿因素,NW、NE向构造体系直接控制了区内矿田、矿床以及矿体的空间展布。通过对典型矿床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的进一步总结和分析,论文最终圈定了10处矿集区,其中3处为已成型矿集区,7处为具有一定资源潜力的潜在矿集区。论文最后对各矿集区成矿地质条件、物化探特征以及找矿方向进行了综合论述。

宋樾[3](2019)在《塔什库尔干地区铁矿成因类型及成矿环境研究》文中认为研究区位于塔什库尔干地块之上,东南以麻扎—康西瓦断裂带与西昆仑地块相邻,西北以乔尔天山—岔路口断裂带与明铁盖地块相隔,总体呈北西—南东走向展布。塔什库尔干地区不仅是与特提斯洋的扩张、消减息息相关,也在其演化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成矿环境。因此在区域地球动力学和成矿域的研究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在塔什库尔干地区发现了一系列规模较大的铁矿床,如赞坎—莫喀尔条带状磁铁矿床和切列克其菱铁矿床等。矿床的沉积和变质,与古特提斯洋的演化关系密切。在特提斯洋扩张时期,海底火山活动发育,携带成矿物质在不同的洋底环境沉淀成矿;在特提斯洋萎缩、消减时期,大洋板片俯冲以及后来的碰撞导致的岩浆作用对原有矿床进行了后期的叠加和改造。因此对塔什库尔干地区典型铁矿床的矿石和围岩进行详尽地球化学研究,可以揭示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成矿环境、成矿时代及后期改造事件的性质和时代,更清晰的认识区域内洋—陆转换及陆—陆碰撞历史及与之伴生的岩浆热事件的发生机制,进而有助于总结区域演化历史和成矿规律,并对后期的找矿工作提供更多有用信息。布伦阔勒岩群在塔什库尔干地区广泛分布,其时代归属一直没有定论,两种观点很有代表性:一为新太古代到古元古代(2700Ma2016Ma)年龄;二为新元古代晚期到早古生代(1845Ma480Ma)的年龄,印支期为岩群发生变质的时代。本次研究对赞坎—莫喀尔矿床的直接围岩(布伦阔勒岩群)的锆石进行了U-Pb-Hf测试,结果显示该地区布伦阔勒岩群的成岩年龄为492Ma556Ma,个别样品可见古老年龄的锆石可能为捕获古老地层的碎屑锆石的结果。因此,赞坎—莫喀尔磁铁矿区的布伦阔勒岩群,形成时代为早古生代,应从原划分方案的古元古界地层中剥离出来。在研究区选出两个典型铁矿床,分别为赞坎—莫喀尔磁铁矿床和切列克其菱铁矿床,通过对矿石、矿物及围岩的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稳定同位素以及锆石U-Pb-Hf同位素等综合研究,揭示了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成矿环境、成矿过程与成矿时代,并对后期矿区内岩浆热事件对成矿的影响作出了时代、范围及程度上的限定。赞坎—莫喀尔磁铁矿矿床的矿石主要由Fe2O3T和Si O2组成,代表陆源碎屑成分的Al2O3(平均1.93%)和Ti O2(平均0.35%)含量极低,w(Sr)/w(Ba)与w(Ni)/w(Co)比值特征表明成矿来源与深海高温热液密切相关,具有海相火山沉积的成因特征。稀土元素PAAS配分图解较为平坦,与典型BIF型铁矿有着明显的差异,具有深海高温热液的印迹。使用激光剥蚀探针测试磁铁矿显示,其还有矽卡岩型矿床的特征,可能是印支期变质作用留下的地球化学印迹。氧同位素特征同样表明成矿过程中火山作用参与明显。此外,矿床的直接围岩“布伦阔勒岩群”形成于早古生代(492Ma556Ma)。因此认为,赞坎—莫喀尔磁铁矿矿床应形成于早古生代的古特提斯洋洋底,成矿物质喷出洋底后在合适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停止运移并沉积成矿,为沉积变质型铁矿床。切列克其菱铁矿矿石的Ti O2和Al2O3含量很低,表明成矿过程鲜有陆源碎屑物质的加入。Al/(Al+Fe+Mn)等主量元素对比值、微量元素富集系数(EFi)和Fe-Mn-(Cu+Co+Ni)×10等说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海底火山活动喷出的热液。稀土元素PAAS配分模式具有轻微“左倾”、强烈正Eu及Ce异常的特征也证实其为热水喷流成因。流体包裹体特征则显示出成矿环境为220℃到250℃的温度区间和2.76km到1.66km深度的海底,而矿物C-O同位素说明矿石的成因与海底火山、热液活动关系极为密切。与矿体整合接触的围岩曾被认为是志留系温泉沟组地层,但最新研究表明,穿插地层的侵入体具有早古生代的成岩年龄。结合区域演化历史,认为矿床形成时代为早古生代,与赞坎—莫喀尔磁铁矿床的成矿时代接近,同为古特提斯洋演化过程的产物。对后期侵入矿区的岩体进行锆石U-Pb和Hf同位素分析显示,侵位年龄为晚三叠世(204.63Ma214.54Ma),浆源区为地壳物质。该年龄被认为是古特提斯洋印支期最后闭合的年龄,侵入岩是造山垮塌阶段的岩浆作用产物。岩浆侵入期间,岩浆热液对部分矿脉的叠加、改造使铁质活化运移形成新的矿脉,同时使原生的菱铁矿石次生长大。综上,切列克其菱铁矿床是在早古生代期间,古特提斯洋洋底火山活动喷出的含铁流体与岩浆房脱气作用形成的二氧化碳流体混合物,被海水搬运迁移,在合适的化学条件下沉积成矿,并在三叠纪被岩浆热液部分改造,为热水喷流沉积矿床。本次研究所选取的典型铁矿床,其成矿作用、成矿环境及后期的热液改造作用,与区域上的古特提斯洋演化历史息息相关,成矿过程反演了部分区域演化历史。综合比对矿体和区域上岩体的研究结果,将区域演化历程分为四个阶段:1)新元古代晚期556Ma,古特提斯洋裂解,原特提斯洋南向俯冲期,成矿物质形成了最初始的积累。2)556Ma492Ma,古特提斯洋底火山活动活跃,成矿物质喷出洋底,在合适的化学条件下析出沉淀,原特提斯洋则持续向南俯冲;3)492Ma408Ma,古特提斯洋北向俯冲,成岩、成矿作用持续进行,原特提斯洋闭合。4)408Ma204Ma,古特提斯洋闭合,已形成的矿层被印支期造山作用挤压成条带状磁铁矿床,并伴随着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的改造。

戴荔果[4](2019)在《青海省滩间山—锡铁山地区金铅锌成矿系统》文中指出锡铁山-滩间山地区位于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带的西段。柴北缘构造带北接祁连地块,南邻柴达木地块,东西分别以哇洪山-温泉断裂和阿尔金走滑断裂同阿尔金-敦煌地块和秦岭造山带为界。该构造带内自北向南又以鱼卡-乌兰断裂为界,分为两个构造单元,北部为欧龙布鲁克陆块,南部为鱼卡河(沙柳河)超高压带。乌兰-鱼卡断裂两侧夹杂分布着滩间山群岛弧火山-沉积岩及蛇绿岩残片。柴北缘先后经历了加里东期、海西期和印支期造山作用,地质构造复杂,是我国西部重要成矿带之一,成矿潜力巨大,已发现有锡铁山超大型铅锌矿床和滩间山大型金矿床等。该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致使全区研究程度相对较低,前人虽对该区成矿地质背景和主要矿床类型研究取得不少成果,但均未能从成矿系统的角度进行探讨,影响到对该区成矿规律的认识。本文以成矿系统理论为指导,以滩间山-锡铁山地区的金铅锌矿床研究为切入点,以岩浆-成矿作用为主线,系统性分析了锡铁山铅锌矿、青龙沟金矿、滩间山金矿等典型矿床的矿床地质特征、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来源、矿床成因类型及成矿时代等多方面特征,并开展了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的地质特征、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Sr-Nd-Pb-Hf同位素地球化学、锆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及锆石U-Pb年代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以此为基础,厘定了研究区成岩成矿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初步建立了研究区金铅锌成矿系统及亚系统,探讨了金铅锌成矿系统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成矿作用过程,建立了区域成矿系统演化模式,指出了找矿方向。滩间山-锡铁山地区区域构造演化大致经历了:(1)古元古代-新元古代,陆块初步形成;(2)新元古代,大洋演化阶段;(3)早-中加里东期,柴北缘洋持续性扩张、俯冲,并形成沟-弧-盆体系。晚加里东期,柴达木陆块碰撞、深俯冲欧龙布鲁克陆块,并闭合最终进入后造山阶段;(4)海西期,宗务隆洋打开、形成有限洋盆,至晚海西期-印支期,西向俯冲于欧龙布鲁克陆块之下,其后,洋盆闭合,陆陆碰撞,进入后造山阶段;(5)晚中生代-新生代,青藏高原隆升。在其演化的过程中,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金铅锌成矿系统。滩间山-锡铁山地区金铅锌(铜)成矿系统中赋矿岩体的成岩-成矿时代与动力学背景得以约束:滩间山金矿床赋矿闪长玢岩(1768±19Ma、444.8±8.3Ma、255±3Ma)、野骆驼泉金矿床赋矿花岗闪长岩(283.5±3.1Ma)、红柳沟金矿床赋矿花岗岩(441.3±3.5Ma),及锡铁山铅锌矿床侵入滩间山群的花岗岩(445±2.3Ma),与已报道成矿年龄相对应。滩间山金矿床闪长玢岩锆石年龄谱系指示其主要源于欧龙布鲁克地块,且显示欧龙布鲁克地块存在太古宙基底,并分别响应晚新太古代陆块汇聚事件、Rodinia超大陆汇聚裂解事件、加里东造山和晚海西-印支造山事件。锡铁山铅锌矿床花岗岩的成岩时代和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限定了赋矿滩间山群火山-沉积建造的地层层序和构造背景,滩间山群d岩组的成岩构造环境并不相似于a岩组,其可能不具备类似成矿潜力。滩间山-锡铁山地区存在加里东期铅锌金成矿系统(包括早加里东期铅锌(铜)成矿亚系统和晚加里东期金成矿亚系统)、海西期铅锌(铜)成矿系统和印支期金成矿系统。其分别形成了:与早加里东期盆地演化有关的铅锌(铜)成矿亚系列、与晚加里东期岩浆活动有关的金成矿亚系列、与海西期岩浆活动有关的铅锌(铜)成矿系列,及与印支期岩浆活动有关的金成矿系列。典型矿床的研究表明,该区部分地段存在晚期成矿系统对早期成矿系统的叠加改造,形成叠加型矿床,如锡铁山铅锌矿床和双口山铅锌矿床为喷流沉积-热液叠加型矿床。锡铁山矿床的成矿作用经历了:早加里东期的喷流沉积成矿,及其后的变质变形改造期和热液叠加期。喷流沉积成矿期形成了以层状、似层状为主的铅锌矿体,矿石常具胶状结构和条带状构造。变质变形改造期表现为矿体的边部具有不规则的“边刺”、“边瘤”,矿石变质组构发育,常见变晶结构、碎裂结构、花斑状构造及块状构造。前两期矿体一起产于主含矿层或次含矿层中。热液叠加期矿石多为脉状结构,矿物晶粒加粗,矿脉边侧常见有厚度不大的硅化、绢云母化、方解石化等热液蚀变。锡铁山矿床铅同位素组成表明铅为壳幔混合铅,指示深部火山岩与上部正常沉积岩铅的混合;硫同位素组成指示硫主要源于赋矿火山岩。氢氧和碳氧同位素特征表明成矿流体以岩浆热液为主,混合部分海水、变质水及浅源水。锡铁山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研究显示,喷流沉积期网脉状矿石(管道相)的成矿流体均一温度峰值为180℃240℃和270℃330℃,盐度126wt%NaCl eqv.(集中于412 wt%和2123 wt%NaCl eqv.);喷流沉积期纹层-似层状矿石(海底喷流沉积相)的成矿流体均一温度峰值250℃260℃,盐度集中于12.514 wt%NaCl eqv.;晚阶段无矿石英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165℃175℃,盐度集中于68wt%NaCl eqv.。喷流沉积期的流体压力,集中于100bar内,少部分100200bar,成矿深度0.41.4km,多数在1km内,成矿流体密度多为中-低密度流(密度<海水),少数网脉状矿体中流体为高密度流(密度>海水,或接近于海水密度线)特征。研究表明,成矿流体从下部网脉状管道矿体至上部层状矿体,温度下降,盐度趋于集中,密度下降,反映其与海水系统较强的混合均一作用,且发生了沸腾(同一视域见不同类型包裹体,隐爆角砾岩,及盐度呈两端元特征14wt%及1226 wt%NaCl eqv.),为成矿组分沉淀卸载的过程,至最晚阶段无矿流体的温度、盐度、密度和压力则明显降低。青龙沟金矿床是晚加里东期岩浆活动有关的金成矿亚系统形成的产物,矿体主要赋存于中元古代万洞沟群沉积地层和石英闪长玢岩脉中。矿石类型有变砂岩型、大理岩型、蚀变闪长玢岩型、绢云千枚岩型、石英脉型等。矿石矿物主要有(含砷)黄铁矿、毒砂、自然金。围岩蚀变类型主要有黄铁绢云岩化、硅化、碳酸岩化等。成矿阶段划分为,I少硫化物石英脉阶段;II石英-绢云母-黄铁矿多金属硫化物阶段;III石英-碳酸盐阶段,其中II、III为主成矿阶段。青龙沟矿床主成矿阶段铅和硫同位素特征表明,成矿物质来源为深部岩浆与浅部万洞沟群混合的产物。氢氧同位素特征表明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热液,混入部分变质水、大气水。成矿流体成分分析表明,包裹体气相主要为H2O、CO2和N2,及少量CO、CH4、H2;液相主要为H2O、SO42-、Cl-、Na+、Ca2+、Mg2+,及少量K+、F-,属H2O-NaCl-CO2-CH4(N2)体系。青龙沟矿床成矿流体的均一温度范围为140℃360℃,盐度415wt%和2122wt%NaCl eqv,密度0.720.99g/cm3。其中,I、II、III阶段的均一温度分别集中于:280℃350℃、240270℃和140℃210℃;盐度分别为1115wt%和2122wt%、710wt%,及46wt%NaCl eqv.;以成矿压力算得成矿深度分别为:1.53.6km,1.42.4km和1.21.7km。主成矿阶段流体包裹体特征显示,同一视域纯液相+富液相+富气相共存,不同充填度气液相包裹体群状分布,表明流体发生了沸腾。滩间山金矿床是与印支期岩浆活动有关的金成矿系统的产物,矿体主要赋存于万洞沟群炭质千枚岩片岩和蚀变闪长玢岩脉中。矿石矿物主要有含砷黄铁矿、黄铁矿和毒砂。主载金矿物为黄铁矿、石英和毒砂。围岩蚀变多见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主成矿期岩浆热液期可分为:I少硫化物-石英脉成矿阶段、II黄铁矿-石英脉成矿阶段和III碳酸盐-石英脉成矿阶段。其中I、II为主成矿阶段。滩间山矿床主成矿阶段矿石的硫同位素组成表明硫为岩浆硫源;铅同位素组成表明铅为深源和上地壳铅的混合;碳氧同位素组分表明碳主要为岩浆岩源,混和大理岩碳源。成矿流体成分研究表明,包裹体气相主要为H2O和CO2,及少量CO、N2、CH4和H2;液相成分主要为H2O,SO42-、Cl-、Ca2+、Na+、Mg2+,及少量K+、F-、NO3-等。成矿流体属H2O-NaCl-CO2-CH4(N2)体系,富CO2,及Cl->F-,表明其主要为岩浆热液,混合部分变质水、大气水。滩间山矿床成矿流体氢氧同位素特征表明,其主要为岩浆热液,混合变质水、大气水。三个阶段成矿流体的均一温度分别集中于300℃380℃,140℃200℃和200℃280℃;盐度分别集中于68wt%,810wt%和68wt%NaCl eqv.;流体密度分别为0.660.99/cm3,0.921.04g/cm3和0.780.98g/cm3;以成矿压力算得成矿深度分别为1.194.12km(均值2.46km),1.282.4km(均值2.0km),及1.121.33 km(均值1.23 km),表明压力和深度由早阶段-主成矿阶段-晚阶段依次递减。滩间山金矿床赋矿闪长玢岩的成岩条件和成矿潜力研究表明,三期岩浆(1768±30Ma、445±19Ma和255±3Ma)的氧逸度值均较高(Ce/Ce*N和lgfO2值多在FMQ氧逸度缓冲线之上),具较好的成矿潜力,且均出现了至少一次晚期熔流体的再注入、升温过程,其溶蚀了先存锆石,改变了锆石微量元素的演化趋势(Dy、Th/U、Ce/Dy值上升(或Th/U、Ce/Dy值范围扩大),Hf/Y、Yb/Nd、Yb/Dy值减小(或Yb/Dy值范围缩小)),使氧逸度值发生变化,导致前两期氧逸度值升高而后一期降低。后者的降低可能是晚期熔流体演化为含高挥发分、携巨量金属元素的成矿流体,并最终大规模沉淀成矿的反映,暗示了金矿床的主成矿期为印支期。总结了研究区加里东期金铅锌(铜)成矿系统(包括早加里东期铅锌(铜)成矿亚系统和晚加里东期金成矿亚系统)、海西期铅锌(铜)成矿系统和印支期金成矿系统的时空分布规律,建立了区域成矿系统演化模式。早加里东期柴北缘洋壳俯冲造成的弧间-弧后盆地内的三级盆地-四级凹陷,控制了早加里东期铅锌(铜)成矿亚系统的分布;晚加里东期柴北缘洋壳俯冲形成的火山弧型花岗岩和其后柴达木陆块碰撞、深俯冲欧龙布鲁克陆块形成的后碰撞花岗岩的分布及伴生的断裂、褶皱构造,控制了晚加里东期金成矿亚系统;海西期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柴北缘以北的宗务隆洋盆开始打开,到中石炭世-早二叠世形成有限洋盆。此阶段柴北缘地区处于造山后伸展构造环境,普遍发育与造山带去根有关的一期海西期花岗岩浆活动,并形成伴生的断裂和褶皱构造,控制了海西铅锌(铜)成矿系统;印支期,宗务隆有限洋盆俯冲欧龙布鲁克陆块及其后的陆陆碰撞等造山作用过程形成的印支期火山弧型花岗岩和其后后碰撞花岗岩的分布及伴生的断裂、褶皱构造,控制了印支期金成矿系统。并且存在晚期成矿系统对早期成矿系统的叠加改造,形成叠加型矿床。在系统研究典型矿床的基础上,建立了锡铁山式铅锌矿找矿模型和滩间山式金矿找矿模型。指出了区域金铅锌矿床找矿的远景区:滩间山-青龙沟金找矿远景区、绿梁山-双口山铅锌金铜找矿远景区、锡铁山铅锌金找矿远景区、赛什腾山西段金铜找矿远景区等。

丛智超[5](2017)在《青海北祁连铜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北祁连地区位于秦祁昆中央造山系的中段,是青藏高原北部一个典型而又复杂的造山带,并于不同的地质演化时期,不同地质构造环境下产生了一系列铜多金属矿床,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成矿带之一。通过对北大河群及北祁连地区相邻板块的研究探讨了该区在古元古代的构造环境。研究表明a、北大河岩群原岩为火山-碳酸盐岩-复理石沉积,显示其形成于浅海环境;b、且该岩群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属钙碱性系列,表明其形成于板块边缘环境;c、同时认证古元古代北祁连地区南北两侧大陆为含有不同结晶基底的大陆边缘环境,证明了古元古代北祁连地区为大洋环境。综上所述,认为古元古代北祁连地区为大洋环境,而非前人认为的飞来峰、分离出来的结晶基底等观点。系统总结北祁连地区成矿动力学演化,认为研究区在古元古代已经存在北祁连洋,中元古代大洋高原玄武岩的存在显示此时北祁连洋为成熟的大洋阶段,晚震旦世末期(545Ma)进入双向俯冲(同时向北俯冲形成弧后盆地)阶段、晚奥陶世末期(442Ma)转为碰撞造山阶段、海西-印支期为内陆造山阶段、燕山-喜山期经历抬升与剥蚀等演化阶段。研究表明,北祁连地区Cu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与北祁连地区构造演化密切相关。区内成矿作用可分为:a、早寒武世(522Ma),双向俯冲阶段的洋中脊构造环境(如阴凹槽铜锌矿床早期)及弧后拉张脊构造环境(如小沙龙直沟铜矿床),控制了塞浦路斯型VMS矿床的形成;b、晚寒武世-晚奥陶世末期(482442Ma),双向俯冲阶段的活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控制了黑矿型VMS矿床(如尕大阪铜铅锌多金属矿床)、斑岩型矿床(如松树南沟金矿床、浪力克铜矿床)和热液脉型矿床(如辽班台铅锌矿床、郭米寺铜铅锌多金属矿床)的形成;c、三叠纪(212Ma),内陆造山阶段,阿拉善地块不断向中祁连地块俯冲,岩石圈不断加厚,导致发生大规模的岩石圈拆沉作用,幔源物质上涌,控制了岩浆型矿床(如红柳槽金铂矿床)的形成。对区内典型矿床的研究,重新厘定了北祁连地区矿床成因类型,通过对典型矿床的地质特征、物理化学参数等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首次确定郭米寺铜铅锌多金属矿床为中温热液脉型矿床,而非前人认为的热水喷流型矿床;小沙龙直沟铜矿具有典型的“双层结构”,为塞浦路斯型VMS矿床,而非前人认为的热液矿床。确定了阴凹槽铜锌矿为早期为热水喷流型,晚期被热液叠加的叠生型矿床;尕大阪铜铅锌多金属矿床为黑矿型VMS矿床,提出成矿后构造变形对矿床起到了强烈变形改造作用,导致矿体拉断呈平行侧列展布,对指导矿产勘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浪力克铜矿床、松树南沟金矿床具有斑岩型矿床的特征;辽班台铅锌矿床为中温热液脉型矿床;红柳槽地区具有岩浆型矿床的找矿潜力。北祁连地区东西部剥蚀存在差异,东部剥蚀小,矿床保存条件好,西部剥蚀深度大,其内浅成矿床大都难以保存。

刘一,骆学全,张雪辉,班宜忠,曾勇,周宗尧,楼法生[6](2016)在《钦杭Cu-Au-Pb-Zn-W成矿带(东段)主要地质成矿特征及潜力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钦杭成矿带(东段)是我国重要的成矿带之一。随着地质大调查的开展,新的找矿进展和预测成果不断涌现,需要对其开展系统的成矿区划和部署研究工作。本文以新的研究成果和找矿突破为基础,结合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的综合研究,在区内划分了3个Ⅲ级成矿带及8个Ⅳ级成矿带,并论述了8个Ⅳ级成矿单元的成矿地质特征。钦杭成矿带(东段)的成矿作用具有多期成矿的时间分布特征,主要有晋宁、加里东、海西、燕山等4个成矿期,其中燕山期最为重要。区内矿床类型以斑岩-矽卡岩型、海底火山-热水喷流沉积型铜金多金属矿、石英脉型钨锡多金属、火山热液型铅锌金银多金属矿最为重要,还产出有韧性剪切带型(金山金矿)、石英脉型、构造蚀变岩型金矿,海相沉积型铁锰矿等众多矿床类型。结合区域找矿进展和潜力评价最新成果,认为Cu、Au、Ag、W、Mo、Pb、Zn等矿种资源量潜力优势显着。为下一步勘查部署的主攻矿种,同时在本区划分了9个远景区,对研究区下一步矿产勘查部署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

亢松松[7](2016)在《甘肃北祁连西段刃岗沟—古浪峡铁矿成矿特征及找矿方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北祁连沟-弧-盆系元古代走廊南山岛弧,处于柳沟峡-镜铁山-古浪峡Fe、Cu、Au、W、Mo、Mn、Pb、Zn、Ni、Cr成矿区带内。区内矿产比较丰富,主要有桦树沟铁(铜)矿床、黑沟铁(铜)矿床、黄沙泉铁矿、卡瓦铁矿、朱龙关铁矿、西柳沟铁(铅锌)矿、小龙张铁(铜金)矿床、柳沟峡铁矿床、白尖铁矿床、塔儿沟钨矿床、小柳沟钨(钼)矿床等,是西北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成矿区带,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研究区内铁矿产地达60余处,目前已探明大型铁矿床2处、中型矿床3处、小型矿床12处,矿点35处。近年新发现正在开展地质找矿工作的大型铁矿床3处(黄沙泉铁矿、卡瓦铁矿、小张龙铁矿),其中卡瓦铁矿具有特大型前景。矿石类型十分丰富,主要有磁铁矿、菱铁矿、镜铁矿、赤铁矿,同时又有共生的铜、铅锌等。铁矿床成因类型有:岩浆热液型、矽卡岩型、海相热卤水“Sedex”型(镜铁山式)、海相火山岩-沉积类“VMS”型(朱龙关式)、海相火山沉积变质型、海相沉积型。因此对本区内铁矿床进行系统研究,成矿期次划分,初步的成矿系列研究具有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重要意义。在研究区内新开展的1:5万矿产远景调查,甘肃省铁矿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地质矿产大调查研究以及详实的矿山生产资料,大量的研究论文及专着,无疑对本次研究提供了巨大的地质资料支撑。本文通过对研究区内铁矿床的赋矿围岩及矿床地质特征进行详细研究,并进行典型矿床地质特征对比,总结刃岗沟-镜铁山-古浪峡成矿带内的成矿特征。其次,依据前人资料,对本区内铁矿床成矿的大地构造演化、岩浆活动进行系统总结研究,再结合典型铁矿床的地质特征,研究控矿条件,总结铁矿床分布规律,阐述研究区内铁矿优势成矿类型,指明不同类型铁矿床的找矿方向。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将区域成矿作用与区域地质演化相结合,系统将研究区内铁矿床划分为6个成因类型,并指明优势成矿类型;(2)将成矿带细化为3个铁矿成矿亚带,6个成矿预测区并进行分级;(3)系统总结了研究区内铁矿成矿规律与成矿控矿条件,并指明找矿方向。

李俊建,唐文龙,付超,陈正,Orolmaa Demberel,Oyuntuya Namsraijavyn,Delgersaikhan Adiya,Enkhbat Tserendash,党智财,赵泽霖,张锋,任军平,赵丽君[8](2016)在《中蒙边界地区成矿区带划分》文中研究说明中蒙边界地区成矿区带划分是近年来该区成矿规律研究中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以板块构造-地球动力学理论为指导,在中蒙合作完成的该区1∶100万建造-构造图和成矿规律图的基础上,对中蒙边界地区成矿区带进行了统一厘定和划分。该区Ⅰ级成矿域隶属于古亚洲成矿域和滨太平洋成矿域。古亚洲成矿域可划分为阿尔泰、准噶尔-南蒙古和塔里木3个成矿省、12个成矿带和21个成矿亚带。滨太平洋成矿域划分出大兴安岭和华北陆块2个成矿省、4个成矿带和15个成矿亚带。研究提出,蒙古的欧玉陶勒盖-查干苏布尔嘎大型-超大型斑岩型矿床成矿亚带向西与中国的东天山-北山成矿亚带相连,为该区寻找同类型斑岩型矿床指明了方向。

邓会娟,季根源,易锦俊,尚磊,姜爱玲[9](2016)在《中国铜矿资源现状及国家级铜矿床实物地质资料筛选》文中指出铜是一种重要的金属材料,中国铜矿资源不能满足当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收藏铜矿实物地质资料为加强铜矿资源勘查,加强铜矿床研究提供服务。根据中国铜矿资源特点、成矿背景、成因类型,确定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铜矿床收藏名录,提出了符合当前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收藏保管的37个铜矿床名录。选择性地收藏典型铜矿床实物地质资料,更好地反映中国铜矿成矿特点,反映中国铜矿勘查水平和科研水平,为地矿事业发展服务。

陈志国,刘文杰,王自力[10](2015)在《新疆若羌县更新沟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文中研究说明更新沟铅锌铜矿位于阿尔金山成矿带红柳构-拉配泉成矿亚带,区内岩浆作用发育,断裂活动强烈,地质构造条件复杂,成矿条件有利。文章通过稳定同位素研究,初步探讨了该矿床的成因。硫同位素特征反应成矿过程中有海水硫酸盐的参与,铅同位素组成含有较高的放射性成因铅,铅同位素模式年龄为负值,表明为异常铅成因,说明该矿床部分铅来源于同生沉积作用。综合研究分析,笔者认为更新沟铅锌铜矿床可能主要形成于加里东期,与海底火山作用有关,在后期造山活动过程中由于花岗质岩浆侵入作用受到热液改造,是一种改造型的块状硫化物矿床。

二、阿尔金山海底火山喷流—沉积型铜矿床成矿地质条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阿尔金山海底火山喷流—沉积型铜矿床成矿地质条件(论文提纲范文)

(1)青海东昆仑西段卡尔却卡-阿克楚克赛地区镍、铜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意义及依托项目
    1.2 研究区位置及概况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青海东昆仑西段研究现状
        1.3.2 卡尔却卡-阿克楚克赛地区研究现状
        1.3.3 主要成矿类型研究现状
        1.3.4 存在主要问题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分析测试方法
    1.5 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
    1.6 取得主要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分区
    2.2 区域地层
        2.2.1 古-中元古界
        2.2.2 新元古界
        2.2.3 下古生界
        2.2.4 上古生界
        2.2.5 中生界
        2.2.6 新生界
    2.3 区域构造
        2.3.1 昆南断裂
        2.3.2 昆中断裂
        2.3.3 昆北断裂
        2.3.4 柴达木南缘断裂
        2.3.5 阿尔金断裂
        2.3.6 哇洪山-温泉断裂
        2.3.7 黑山-那陵格勒河断裂
    2.4 区域岩浆岩
        2.4.1 前晋宁期
        2.4.2 晋宁期
        2.4.3 加里东期
        2.4.4 海西-印支早期
        2.4.5 印支期晚
    2.5 区域矿产
第3章 东昆仑造山带构造演化研究
    3.1 始太古代-古元古代古陆核的证据
    3.2 中-新元古代岩浆-构造事件
        3.2.1 柴达木南缘岩浆-构造事件——“金水口岩群”时代与构造属性
        3.2.2 昆南岩浆-构造事件——万宝沟大洋玄武岩高原形成
    3.3 加里东早期构造体系的形成
        3.3.1 柴达木南缘沟-弧-盆体系(西太平洋型活动陆缘)
        3.3.2 万宝沟玄武岩高原沟-弧体系
    3.4 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万宝沟玄武岩拼贴-洋壳板片断离
        3.4.1 洋壳深俯冲-板片断离-软流圈上涌作用
        3.4.2 万宝沟玄武岩的拼贴
    3.5 海西晚期-印支早期安第斯型造山活动
    3.6 印支晚期-燕山期岩石圈拆沉和底侵作用
    3.7 燕山末期-喜马拉雅期区域隆升作用
第4章 典型矿床研究
    4.1 阿克楚克赛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
        4.1.1 矿区地质特征
        4.1.2 矿床地质特征
        4.1.3 成岩成矿时代与地球化学特征
        4.1.4 同位素特征
        4.1.5 岩浆源区与演化
        4.1.6 成矿作用研究
    4.2 阿克楚克赛斑岩型矿化(点)
        4.2.1 矿床地质特征
        4.2.2 岩石年代学及与地球化学特征
        4.2.3 成矿作用研究
    4.3 卡尔却卡A区中高温热液脉-隐爆角砾岩壳型矿床
        4.3.1 矿区地质特征
        4.3.2 矿床地质特征
        4.3.3 岩石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
        4.3.4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3.5 成矿年代学研究
        4.3.6 成矿作用研究
    4.4 卡尔却卡B区矽卡岩型矿床
        4.4.1 矿区地质特征
        4.4.2 矿床地质特征
        4.4.3 侵入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4.4.4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4.5 成矿年代学研究
        4.4.6 成矿作用研究
第5章 区域成矿规律
    5.1 成矿地质条件
        5.1.1 地层条件
        5.1.2 构造条件
        5.1.3 岩浆岩条件
    5.2 矿床类型与空间分布
        5.2.1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
        5.2.2 斑岩型矿床
        5.2.3 矽卡岩型-中高温热液脉型矿床
    5.3 成矿时代、构造背景与成矿模式
        5.3.1 成矿时代划分
        5.3.2 构造背景与动力学模型
    5.4 矿床区域保存条件及矿床空间分布
        5.4.1 昆中南带保存条件
        5.4.2 昆中北带保存条件
    5.5 找矿潜力及找矿方向
        5.5.1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
        5.5.2 岩浆热液型铜铅锌多金属矿床
结论
参考文献
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内蒙古高尔其-朝不愣地区多金属成矿作用与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成矿系统与成矿预测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
        1.2.3 研究区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手段及方法
    1.5 论文完成实物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古生界
        2.1.2 中、新生界
    2.2 区域岩浆岩
        2.2.1 区域侵入岩
        2.2.2 区域火山岩
    2.3 区域构造
        2.3.1 褶皱构造
        2.3.2 断裂构造
        2.3.3 区域构造演化
    2.4 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
        2.4.1 重力场特征
        2.4.2 磁场特征
    2.5 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2.5.1 综合异常的圈定
        2.5.2 综合异常分布特征
    2.6 区域金属矿产分布特征
    2.7 区域成矿系统划分
第三章 古生代铜多金属成矿系统成矿作用
    3.1 小坝梁铜(金)矿床
        3.1.1 矿区地质特征
        3.1.2 矿床地质特征
        3.1.3 成岩与成矿时代
        3.1.4 .成矿物质来源
        3.1.5 矿床成因分析
    3.2 巴彦都兰铜多金属矿床
        3.2.1 矿区地质特征
        3.2.2 矿床地质特征
        3.2.3 成岩成矿时代
        3.2.4 成矿流体特征与成矿物质来源
        3.2.5 矿床成因浅析
    3.3 古生代铜多金属成矿作用动力学背景
        3.3.1 晚古生代蛇绿岩构造背景与铜多金属成矿作用
        3.3.2 区域碰撞后伸展体制与铜多金属矿成矿
第四章 中生代铅锌银多金属成矿系统成矿作用
    4.1 热液脉型多金属成矿亚系统-乌兰陶勒盖东银多金属矿床
        4.1.1 矿区地质特征
        4.1.2 矿区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特征
        4.1.3 矿床地质特征
        4.1.4 成岩成矿时代
        4.1.5 成矿物质来源
        4.1.6 矿床成因浅析
    4.2 矽卡岩型铁多金属成矿亚系统-朝不楞铁多金属矿床
        4.2.1 矿区地质特征
        4.2.2 矿区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特征
        4.2.3 矿床地质特征
        4.2.4 成岩成矿时代
        4.2.5 成矿物质来源与矿床成因
    4.3 热液脉型钨成矿亚系统-沙麦钨矿床
        4.3.1 矿区地质特征
        4.3.2 矿床地质特征
        4.3.3 成岩成矿时代
        4.3.4 成矿流体、成矿物质与矿床成因
    4.4 中生代铅锌银多金属成矿系统动力学背景
第五章 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
    5.1 区域成矿规律
        5.1.1 矿床形成的时间分布规律
        5.1.2 矿床形成的空间分布规律
        5.1.3 矿床成矿元素共生组合特征
    5.2 典型矿床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总结
        5.2.1 海相火山岩有关的块状硫化物型铜金矿床
        5.2.2 与岩浆热液有关以充填为主的热液脉型铜铅锌银多金属矿床
        5.2.3 与岩浆热液有关的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
        5.2.4 与高温岩浆热液有关的石英脉型钨矿床
    5.3 找矿方向分析
        5.3.1 哈达特陶勒盖—莫若格钦铅锌银锡矿集区(编号Ⅰ)
        5.3.2 迪彦钦阿木—查干敖包钼多金属矿集区(编号Ⅱ)
        5.3.3 1017高地—都格尔林银多金属矿集区(编号Ⅲ)
        5.3.4 阿扎哈达—格勒敖包铜多金属潜在远景区(编号1)
        5.3.5 敖包陶勒盖—奥尤特铜多金属潜在远景区(编号2)
        5.3.6 扎日阿音乌拉—巴彦都兰铜多金属潜在远景区(编号3)
        5.3.7 乌兰陶勒盖东银多金属潜在远景区(编号4)
        5.3.8 朝不楞铁多金属矿潜在远景区(编号5)
        5.3.9 塔尔巴格吐—额尔登陶勒盖铜多金属潜在远景区(编号6)
        5.3.10 小坝梁铜多金属潜在远景区(编号7)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塔什库尔干地区铁矿成因类型及成矿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2.1 区域研究历史及现状
        1.2.2 铁矿研究历史及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2.4 拟解决的问题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野外工作方案
        1.3.2 室内工作方案
        1.3.3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1.5 取得的成果及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层
        2.1.1 羌北—昌都—思茅地层区
        2.1.2 秦祁昆地层区
    2.2 构造
        2.2.1 西昆仑地块
        2.2.2 麻扎—康西瓦断裂带
        2.2.3 塔什库尔干地块
        2.2.4 乔尔天山-岔路口断裂带
        2.2.5 明铁盖地块
    2.3 岩浆岩
        2.3.1 火山岩
        2.3.2 侵入岩
    2.4 变质岩
    2.5 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
        2.5.1 区域重力场特征
        2.5.2 区域磁场特征
    2.6 区域矿产概况
第3章 样品制备和分析方法
    3.1 主微量元素含量分析
    3.2 磁铁矿物微量元素分析方法
    3.3 矿物同位素分析方法
    3.4 激光拉曼探针测试分析
    3.5 锆石U-Pb同位素测试方法
    3.6 锆石Hf同位素分析
第4章 典型铁矿床地质特征
    4.1 赞坎-莫喀尔磁铁矿
        4.1.1 矿区地质特征
        4.1.2 矿体地质特征
        4.1.3 矿石及矿物特征
        4.1.4 围岩蚀变特征
        4.1.5 成矿期次划分
        4.1.6 小结
    4.2 切列克其菱铁矿
        4.2.1 矿区地质特征
        4.2.2 矿体地质特征
        4.2.3 矿石及矿物特征
        4.2.4 围岩蚀变特征
        4.2.5 成矿期次划分
        4.2.6 小结
第5章 区域典型铁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成矿环境与时代
    5.1 成矿物质物质来源与成矿环境
        5.1.1 赞坎-莫喀尔磁铁矿床
        5.1.2 切列克其菱铁矿床
    5.2 成矿时代
        5.2.1 赞坎—莫喀尔磁铁矿床
        5.2.2 切列克其菱铁矿床
第6章 区域演化史及区域铁矿成矿模式
    6.1 布伦阔勒岩群
    6.2 区域演化历史
    6.3 区域成矿模式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青海省滩间山—锡铁山地区金铅锌成矿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区范围与自然地理概况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1 选题来源及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选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研究区矿产勘查程度及矿床研究现状
        1.3.2 成矿系统理论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 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单元
    2.2 区域地层
        2.2.1 下元古界达肯大坂岩群(Pt_1DK)
        2.2.2 中元古界沙柳河岩群(Pt_2SL)
        2.2.3 中元古界万洞沟群(Pt_2WD)
        2.2.4 上元古界全吉群(ZQ)
        2.2.5 下古生界
        2.2.6 上古生界
        2.2.7 中生界
        2.2.8 新生界
    2.3 区域岩浆岩
        2.3.1 加里东期侵入岩
        2.3.2 海西期侵入岩
        2.3.3 印支期侵入岩
        2.3.4 火山岩
    2.4 区域构造
        2.4.1 褶皱构造
        2.4.2 断裂构造
    2.5 地球动力学背景
第三章 研究区铅锌金成矿系统的划分
    3.1 成矿系统划分的原则
    3.2 研究区成矿系统的划分依据
        3.2.1 加里东期成岩成矿事件
        3.2.2 海西期成岩成矿事件
        3.2.3 印支期成岩成矿事件
    3.3 加里东期成矿系统
        3.3.1 早加里东期铅锌(铜)成矿亚系统
        3.3.2 晚加里东期金成矿亚系统
    3.4 海西期铅锌(铜)成矿系统
    3.5 印支期金成矿系统
第四章 早加里东期铅锌(铜)成矿亚系统典型矿床剖析
    4.1 锡铁山铅锌矿床地质特征
        4.1.1 矿区地质概况
        4.1.2 矿体特征
        4.1.3 矿石特征
        4.1.4 围岩蚀变
        4.1.5 成矿期次
    4.2 锡铁山铅锌矿床成矿物质来源
        4.2.1 铅同位素
        4.2.2 硫同位素
    4.3 锡铁山铅锌矿床成矿流体特征
        4.3.1 成矿流体来源
        4.3.2 流体包裹体特征
        4.3.3 成矿流体成分
    4.4 小结
第五章 晚加里东期金成矿亚系统典型矿床剖析
    5.1 青龙沟金矿床地质特征
        5.1.1 矿区地质概况
        5.1.2 矿体特征
        5.1.3 矿石特征
        5.1.4 围岩蚀变
        5.1.5 成矿期次
    5.2 青龙沟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
        5.2.1 铅同位素
        5.2.2 硫同位素
    5.3 青龙沟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
        5.3.1 成矿流体来源
        5.3.2 流体包裹体特征
        5.3.3 成矿流体成分
    5.4 小结
第六章 印支期金成矿系统典型矿床剖析
    6.1 滩间山金矿床地质特征
        6.1.1 矿区地质概况
        6.1.2 矿体特征
        6.1.3 矿石特征
        6.1.4 围岩蚀变
        6.1.5 成矿期次
    6.2 滩间山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
        6.2.1 铅同位素
        6.2.2 硫同位素
    6.3 滩间山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
        6.3.1 成矿流体来源
        6.3.2 流体包裹体特征
        6.3.3 成矿流体成分
    6.4 小结
第七章 成矿系统中相关岩浆岩与成矿
    7.1 与铅锌矿床有关的加里东期火山岩特征
        7.1.1 岩石建造
        7.1.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7.1.3 岩浆岩年代学
        7.1.4 火山岩源区及成矿构造背景
        7.1.5 地层层序
    7.2 与金矿床有关的加里东期-印支期中酸性侵入岩
        7.2.1 岩石建造
        7.2.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7.2.3 侵入岩锆石U-Pb年代学
        7.2.4 Sr-Nd-Pb-Hf同位素特征
        7.2.5 岩石成因
        7.2.6 成岩成矿条件分析
    7.3 小结
第八章 区域成矿系统演化模式及找矿方向
    8.1 成矿系统的时间演化
    8.2 成矿系统的空间分布
    8.3 成矿系统的控矿要素
        8.3.1 锡铁山铅锌矿床控矿要素
        8.3.2 滩间山金矿床控矿要素
    8.4 区域成矿系统演化模式
    8.5 区域找矿模式及找矿方向
        8.5.1 锡铁山式铅锌矿找矿模式
        8.5.2 滩间山式金矿找矿模式
        8.5.3 区域找矿方向
第九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

(5)青海北祁连铜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区范围及自然地理概况
    1.2 地质工作程度及研究现状
        1.2.1 地质工作程度
        1.2.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论文选题意义及依托
    1.4 完成实物工作量
    1.5 主要研究进展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分区
        2.1.1 大地构造位置
        2.1.2 构造分区及特征
    2.2 区域地层
        2.2.1 前寒武纪地层
        2.2.2 早古生代地层
        2.2.3 晚古生代地层
        2.2.4 中生代地层
        2.2.5 新生代地层
    2.3 区域构造
        2.3.1 褶皱构造
        2.3.2 断裂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4.1 侵入岩
        2.4.2 火山岩
        2.4.3 蛇绿岩带
    2.5 变质作用
        2.5.1 区域变质作用
        2.5.2 动力变质作用
        2.5.3 热接触变质作用
        2.5.4 高压、超高压变质带
    2.6 区域矿产
第3章 地球动力学演化
    3.1 北祁连地球动力学演化研究现状
    3.2 古元古代北祁连洋存在的确定
    3.3 中元古代成熟的大洋阶段
    3.4 晚震旦世-晚奥陶世末期(545~442Ma)双向俯冲阶段
        3.4.1 向北俯冲
        3.4.2 向南俯冲
        3.4.3 向北俯冲弧后拉张形成阶段
    3.5 晚奥陶世末期-早泥盆世碰撞造山阶段
    3.6 海西-印支期陆内造山阶段
    3.7 燕山-喜山期(212Ma~今)隆升与剥蚀阶段
第4章 典型铜多金属矿床研究
    4.1 叠生型矿床
        4.1.1 阴凹槽铜锌矿床
    4.2 与火山岩有关的热水喷流型矿床
        4.2.1 尕大阪铜铅锌多金属矿
        4.2.2 小沙龙直沟铜矿
    4.3 斑岩型矿床
        4.3.1 浪力克铜矿床
        4.3.2 松树南沟金矿床
    4.4 中低温热液型矿床
        4.4.1 辽班台铅锌矿床
        4.4.2 郭米寺铜铅锌多金属矿床
        4.4.3 成矿模式
    4.5 岩浆型矿床
        4.5.1 红柳槽金铂矿床成矿潜力评价
第5章 区域成矿条件、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
    5.1 区域成矿地质条件
        5.1.1 区域构造地质背景
        5.1.2 地层条件
        5.1.3 构造条件
        5.1.4 岩浆岩条件
        5.1.5 变质作用与成矿
    5.2 区域成矿规律
        5.2.1 时间分布规律
        5.2.2 矿床的空间分布规律
        5.2.3 矿床的剥蚀保存条件
    5.3 区域成矿模式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图版

(6)钦杭Cu-Au-Pb-Zn-W成矿带(东段)主要地质成矿特征及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钦杭Cu-Au-Pb-Zn-W成矿带(东段)基本特征
    1.1 分布范围
    1.2 成矿特征
        1.2.1 主要Ⅳ成矿区带
        1.2.1. 1 九岭-障公山W-Cu-Mo-Sn-Pb-Zn-Au-Ag-Nb-Ta-V成矿亚带
        1.2.1. 2 萍乡-乐平W-Cu-Au-Pb-Zn-Fe-Co-Mo-Ag成矿亚带
        1.2.1.3万年-德兴Cu-Au-Pb-Zn-Ag-Mo-Mn-W成矿亚带
        1.2.1. 4 怀玉山-千岛湖Ta-Nb-W-Sn-Cu-Pb-Zn-Ag-Au-Mo-Fe成矿亚带
        1.2.1. 5 广丰-诸暨Cu-Fe-U-Au-Pb-Zn-Ag-Mo-V成矿亚带
        1.2.1. 6 天目山W-Mo-Fe-Cu-Pb-Zn-Au-Ag-Sn-V成矿亚带
        1.2.1. 7 武功山-铅山U-Fe-W-Ta-Nb-Li-Ag-Pb-Zn-Cu-Au-Sn-Mn成矿亚带
        1.2.1. 8 遂昌-陈蔡Au-Ag-U-Cu-Pb-Zn-Fe-Mo-W-Sn成矿亚带
        1.2.2 主要成矿期次
        1.2.2. 1 晋宁成矿期
        1.2.2. 2 加里东金属成矿期
        1.2.2. 3 海西金属成矿期
        1.2.2. 4 燕山陆内造山金属成矿期
    1.3 成矿成因类型及典型矿床
        1.3.1 主要成矿类型
        1.3.1. 1 斑岩型
        1.3.1. 2 矽卡岩型
        1.3.1. 3 海底火山-热水喷流沉积型
        1.3.1. 4 云英岩型
        1.3.1. 5 石英脉型
        1.3.1. 6 钠长岩型
        1.3.1. 7 火山-次火山热液型
        1.3.1. 8 韧性剪切带型
        1.3.1. 9 海相沉积型
        1.3.2 典型矿床
        1.3.2. 1 江西省德兴式斑岩型德兴铜矿
        1.3.2. 2 江西省大湖塘式大湖塘钨铜矿床
        1.3.2. 3 江西省银山式陆相火山岩型银山铜铅锌(银)多金属矿
        1.3.2. 4 金山式韧性剪切带型金山金矿
        1.3.2. 5 江西省朱溪式矽卡岩型朱溪钨铜矿床
2 钦杭Cu-Au-Pb-Zn-W成矿带(东段)重要矿种资源潜力分析及成矿远景区划分
    2.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1 区域地层
        2.1.2 区域构造
        2.1.3 岩浆岩
        2.1.4 变质岩
    2.2 重要矿种资源潜力分析及找矿方向
    2.3 勘查部署建议
3 结论

(7)甘肃北祁连西段刃岗沟—古浪峡铁矿成矿特征及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问题
        1.3.1 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方案
    1.5 完成的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
    2.2 构造演化
        2.2.1 构造单元划分及特征
        2.2.2 构造单元分类
        2.2.3 褶皱
        2.2.4 边界断裂
    2.3 岩浆岩
        2.3.1 侵入岩
        2.3.2 火山岩
    2.4 区域矿产
第3章 区域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
    3.1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3.1.1 区域重力场特征
        3.1.2 区域航空磁场特征
        3.1.3 重磁场特征所反映的基底特征
        3.1.4 重磁所反映的主要断裂特征
        3.1.5 综合地球物理场对造山带结构的研究
    3.2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3.2.1 主要元素的区域场分布特征
        3.2.2 各地质单元中的地球化学特征
        3.2.3 元素的地史演化规律
        3.2.4 区内元素地化场特征
        3.2.5 元素异常的分布特征
第4章 刃岗沟-古浪峡成矿带特征
    4.1 铁矿床(点)类型划分
    4.2 成矿带划分
    4.3 成矿带内成矿区地质特征
第5章 典型铁矿床地质特征
    5.1 概述
    5.2 镜铁山铁矿床
        5.2.1 矿区成矿及控矿条件
        5.2.2 矿体特征
        5.2.3 矿石物质组成
        5.2.4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5.3 刃岗沟铁矿床
        5.3.1 矿区成矿及控矿条件
        5.3.2 矿石物质组成
        5.3.3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5.4 黄沙泉铁矿床
        5.4.1 成矿地质背景特征
        5.4.2 矿区成矿及控矿条件
        5.4.3 矿石物质组成
        5.4.4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5.5 白尖铁矿床
        5.5.1 成矿地质背景特征
        5.5.2 矿区成矿及控矿条件
        5.5.3 矿石物质组成
        5.5.4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第6章 成矿规律、成矿特征及找矿方向
    6.1 形成时代及产出演化规律
    6.2 空间分布特征
    6.3 区域地壳演化与铁矿成矿作用
    6.4 成矿特征
    6.5 找矿方向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主要参与的科研项目

(8)中蒙边界地区成矿区带划分(论文提纲范文)

1 古亚洲成矿域(Ⅰ-1)
    1.1 阿尔泰成矿省(Ⅱ-1)
        1.1.1 北阿尔泰稀有-铜-铅-锌-钼-钨-银-铁-锑-汞-白云母-宝石成矿带(Ⅲ-1)
        (1)科布多金-铜-银-铁成矿亚带(Ⅳ-1)
        (2)诺尔特-库苏古尔金-银-钨-钼-铅-锌-锑-汞-稀有金属成矿亚带(阿尔泰早古生代陆缘盆地)(Ⅳ-2)
        (3)可可托海-清河稀有金属-白云母-宝石成矿亚带(Ⅳ-3)
        1.1.2 南阿尔泰铜-铅-锌-铁-金-稀有-白云母-宝石成矿带(Ⅲ-2)
    1.2 准噶尔-南蒙古成矿省(Ⅱ-2)
        1.2.1 北准噶尔-Baruunhuurai铜-镍-钼-金成矿带(Ⅲ-3)
        (1)额尔齐斯金成矿亚带(Ⅳ-5)
        (2)萨吾尔-二台铜-镍-金成矿亚带(Ⅳ-6)
        (3)Baruunhuurai金成矿亚带(Ⅳ-7)
        1.2.2 Edrengiin铜-锌-锰-铁成矿带(Ⅲ-4)
        1.2.3 Edren-Zoolon金成矿带(Ⅲ-5)
        1.2.4 卡拉麦里(东准噶尔)铬-铜-金-锡-硫铁矿-石墨-石棉-水晶成矿带(Ⅲ-6)
        1.2.5 准噶尔盆地石油-天然气-铀-煤-盐类-膨润土成矿带(Ⅲ-7)
        1.2.6 准噶尔南缘-觉罗塔格-黑鹰山-七一山-Tomortein Nuruu-查干苏布尔嘎铜-钼-金-钨-铁-铬-锰-稀有-硼-沸石-石墨-透闪石玉-滑石成矿带(Ⅲ-8)
        (1)准噶尔南缘铜-钼-金-钨-铁-铬-锰-稀有-硼-沸石-石墨-透闪石玉-滑石成矿亚带(Ⅳ-12)
        (2)觉罗塔格铁-铜-钼-镍-金-银-石膏-硅灰石-膨润土-煤成矿亚带(Ⅳ-13)
        (3)蒙古Tomortein Nuruu锑- 金成矿亚带(Ⅳ-14)
        (4)蒙古欧玉陶勒盖-查干苏布尔嘎铜-钼-金-银-稀土成矿亚带(Ⅳ-15)
        (5)狼娃山-黑鹰山-七一山铁-金-铜-钼-萤石成矿亚带(Ⅳ-16)
        1.2.7 雅干-Harmorit-Hanbogd-Lugiingol锡-钨-铌-钽-锆-稀土-铁-铜-金-镍成矿带(Ⅲ-9)
        (1)Harmorit-Hanbogd-Lugiingol锡-钨-铌-钽-锆-稀土-铁成矿亚带(Ⅳ-17)
        (2)珠斯楞-呼伦西白-雅干铜-铅-锌-金-镍成矿亚带(Ⅳ-18)
        1.2.8 乌力吉-欧布拉格铜-铁-金-镍-钴-铀-油页岩成矿带(Ⅲ-10)
    1.3 塔里木成矿省(Ⅱ-3)
        1.3.1 塔里木板块北缘铁-钛-锰-铜-钼-铅-锌-锡-锑-白云母成矿带(Ⅲ-11)
        1.3.2 磁海(新疆北山)-公婆泉(甘-蒙北山南部)铁-铜-金-铅-锌-锰-钨-锡-铷-钒-铀-磷成矿带(Ⅲ-12)
2 滨太平洋成矿域(叠加在古亚洲成矿域之上)(Ⅰ-2)
    2.1 大兴安岭成矿省(Ⅱ-4)
        2.1.1 克鲁伦-额尔古纳(拉张区)铜-钨-钼-铅-锌-银-金-萤石-铀(煤)成矿带(Ⅲ-13)
        2.1.2 努库特达班(Nukhetdavaa)-二连-东乌旗-阿尔山(中强挤压区)铜-钼-铅-锌-钨-锡-铬-铁成矿带(Ⅲ-14)
        (1)海拉尔盆地煤-石油-铀成矿亚带(Ⅳ-23)
        (2)根河(拉张区)铜-钼-铅-锌-银-金-萤石-煤(铀)成矿带(Ⅳ-24)
        (3)温都尔汗萤石-铁成矿亚带(Ⅳ-25)
        (4)努库特达班-查干敖包庙-吉尔嘎朗图铜-钼-钨-银-镍-金-铀多金属矿成矿亚带(Ⅳ-26)
        (5)奥尤特-朝不愣-阿尔山铁-铜-铅-锌-银-钼多金属矿成矿亚带(Ⅳ级-27)
        2.1.3 Sulinheer-白乃庙-锡林浩特铁-铜-钼-铅-锌-铬-金-锰-锗-煤-天然碱-芒硝成矿带(Ⅲ-15)
        (1)托托尚-艾里格庙-苏莫查干敖包铁-锰-铅-锌-银-萤石成矿亚带(Ⅳ-28)
        (2)Sulinheer-查干哈达庙铁-铜-钼-铬-金成矿亚带(Ⅳ-29)
        (3)查干此老-巴音杭盖金成矿亚带(Ⅳ-30)
        (4)脑木根-二连盆地群天然碱-芒硝-煤-铀成矿亚带(Ⅳ-31)
        (5)白乃庙-哈达庙铜-金-萤石成矿亚带(Ⅳ-32)
        (6)温都尔庙-红格尔庙铁-铜-钼-锗-煤成矿亚带(Ⅳ-33)
        (7)白音乌拉-毛登银-铅-锌-锡-钼-铜多金属成矿亚带(Ⅳ-34)
    2.2 华北陆块北缘成矿省(Ⅱ-5)
        (1)狼山-渣尔泰山铅-锌-金-铁-铜-铂-镍成矿亚带(Ⅳ-35)
        (2)白云鄂博-商都金-铁-铌-稀土-铜-镍-铂成矿亚带(Ⅳ-36)
3 结论

(9)中国铜矿资源现状及国家级铜矿床实物地质资料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铜矿床分布状况
    1.1 地理分布
    1.2 时代分布
    1.3 空间分布
2 中国铜矿资源特点
    2.1 矿床规模
    2.2 矿石品位
    2.3 矿物质成分
    2.4 开采条件
3 中国铜矿床主要成因类型及主要分布
    3.1 斑岩型
    3.2 矽卡岩型
    3.3 岩浆熔离型
    3.4 海相火山岩型
    3.5 陆相火山岩型
    3.6 岩浆热液型
    3.7 海相沉积型
    3.8 陆相沉积型
    3.9 受变质型
    3.10 表生型
4 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铜矿床名录的确定
    4.1 筛选的必要性
    4.2 入选因素
    4.3 筛选结果
5 结语

(10)新疆若羌县更新沟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成矿地质背景
2 矿床地质特征
3 成矿控制因素
    3.1 地层控制
    3.2 岩浆岩控制
    3.3 过渡带和接触带控矿
    3.4 构造控矿
4 矿床成因分析
    4.1 稳定同位素
    4.2 成因探讨

四、阿尔金山海底火山喷流—沉积型铜矿床成矿地质条件(论文参考文献)

  • [1]青海东昆仑西段卡尔却卡-阿克楚克赛地区镍、铜成矿作用研究[D]. 赵拓飞. 吉林大学, 2021(01)
  • [2]内蒙古高尔其-朝不愣地区多金属成矿作用与找矿方向[D]. 高征西.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3)
  • [3]塔什库尔干地区铁矿成因类型及成矿环境研究[D]. 宋樾. 吉林大学, 2019(10)
  • [4]青海省滩间山—锡铁山地区金铅锌成矿系统[D]. 戴荔果.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2)
  • [5]青海北祁连铜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研究[D]. 丛智超. 吉林大学, 2017(09)
  • [6]钦杭Cu-Au-Pb-Zn-W成矿带(东段)主要地质成矿特征及潜力分析[J]. 刘一,骆学全,张雪辉,班宜忠,曾勇,周宗尧,楼法生. 地质学报, 2016(07)
  • [7]甘肃北祁连西段刃岗沟—古浪峡铁矿成矿特征及找矿方向[D]. 亢松松. 成都理工大学, 2016(03)
  • [8]中蒙边界地区成矿区带划分[J]. 李俊建,唐文龙,付超,陈正,Orolmaa Demberel,Oyuntuya Namsraijavyn,Delgersaikhan Adiya,Enkhbat Tserendash,党智财,赵泽霖,张锋,任军平,赵丽君. 地质通报, 2016(04)
  • [9]中国铜矿资源现状及国家级铜矿床实物地质资料筛选[J]. 邓会娟,季根源,易锦俊,尚磊,姜爱玲. 中国矿业, 2016(02)
  • [10]新疆若羌县更新沟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J]. 陈志国,刘文杰,王自力. 有色矿冶, 2015(06)

标签:;  ;  ;  

阿尔金山海底火山喷发-沉积铜矿成矿地质条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