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子签名认证及其认证机构(论文文献综述)
何昶辉[1](2020)在《面向云计算的分布式可信身份认证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型的计算资源组织和服务提供模式,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重点发展方向,为智慧城市、金融军事、医疗教育等重点行业提供基础支撑。云计算呈现多域共存、多云混合的趋势,其海量身份管理面临严峻挑战。基于公钥基础设施(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PKI)的集中式服务在分布式证书验证和跨域交叉认证等方面无法满足海量多域云计算用户认证的需求。本文聚焦于多域云计算场景下的可信认证问题,提出基于区块链的多域分布式PKI架构,解决中心化认证模式带来的域内单点失效、跨域认证复杂等问题,以实现域内、跨域用户身份的高效可信认证。具体工作如下:针对PKI体系因受到单点攻击导致证书服务系统失效的问题,将其认证机构(Certification Authority,CA)中的证书管理系统与证书发布系统解耦,使用区块链账本替代证书颁发和吊销列表,提出去中心化的PKI证书服务体系架构和基于区块链的证书查询方法,实现用户证书的分布式查询服务,避免PKI中心的单点故障导致服务崩溃,增强系统的鲁棒性。针对区块链中逐块查询证书效率低下带来的时间开销问题,设计双重布谷鸟过滤器,动态维护过滤器桶,以快速验证证书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一次性生成500张数字证书时,平均每张证书耗时3.413 ms,占用空间1.439 KB,相比Cert Chain方案(IEEE INFOCOM 2018)时间开销减少了74.5%,空间占用减少了64.9%。针对多个独立PKI跨域交叉认证的需求,提出基于区块链的多PKI融合证书服务系统构建方法,完成多域分布式的证书验证,简化证书有效性查询过程,提升身份认证效率,解决了传统交叉认证需要PKI之间多次签名带来的高复杂性与证书链查询带来的低效率等问题。多域PKI融合后区块链长度增加导致查询效率变低,设计适用于多域证书链的区块结构,减少区块链逐块查询带来的额外时间开销。区块链长度增加导致空间资源开销变大,提出基于区块头信息的数字证书认证方法,降低了因引入区块链而导致的空间开销。实验结果表明,双重布谷鸟过滤器查询证书有效性比逐块查询耗时降低了60.9%,轻量化后单个区块空间占用0.295 KB,空间占用减少79.5%。基于所研究的架构与方法,设计并实现了面向云计算的多域分布式可信身份认证系统,该系统具有颁发/管理/备份身份证书、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颁发/吊销证书、多域融合交叉认证等功能,满足数字证书分散式存储与高效查询验证的需求。将该系统应用于云计算平台的云桌面系统,验证了所研究方案的可行性与高效性。
张梦凡[2](2019)在《FTA中的电子商务规则对我国的影响及应对》文中认为电子商务转变了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现行的贸易规则或协定已经不能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目前WTO规则并没有充分考虑到互联网等的电子商务对各国贸易之间产生的影响,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已经与传统的贸易制度产生冲突。2019年1月25日,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会议上,76个WTO世贸组织成员签署《关于电子商务的联合声明》,正式启动与贸易有关的电子商务谈判,使得电子商务规则问题正式进入WTO的议题,这无疑会影响未来的全球贸易形势和经济发展。为了规范电子商务市场,实现电子商务的可持续发展,国际组织或区域越来越关注电子商务相关规则的制定。以削减贸易壁垒为主要宗旨的多哈回合谈判的停摆,促进了巨型FTA率先出台一系列的电子商务规则,比如国际上的CPTPP和日欧EPA以及中国参与制定的中国-韩国、中国-澳大利亚和中国-新加坡FTA等,电子商务规则的建立正在向着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而作为全球规模最大、成长最快的电子商务市场之一,中国如何在当前积极建立FTA的形势下,充分认识到在电子商务领域发展的必要性,并在国际谈判和规则制定中均处于相对主动的地位,是当前中国电子商务发展进程的焦点之一。本文通过对全球及主要国家和地区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和问题的分析,研究电子商务在FTA中的应用与对比,不仅研究了国别层面的电子商务规则,还研究了CPTPP和日欧EPA的电子商务规则,通过对比中国-韩国FTA和中国-澳大利亚FTA中的电子商务规则,从多层次上对不同的电子商务规则进行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从中国是否参与相关的电子商务规则两个方面出发,总结出FTA电子商务规则对中国的影响:既要在宏观层面考虑到对我国外部经济环境和经济市场的多重影响,也要在微观层面总结对我国企业发展空间及成本支出等方面的影响。最后,以中国是否参与电子商务协定为立足点,从国家和企业层面,提出中国针对这一趋势应采取的对策。
张豪程[3](2018)在《我国电子商务立法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为我国在今后的电子商务立法进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应当从电子商务及电子商务法的发展历程中总结经验,以及分析其他国家的立法模式及特点并从中汲取精华,并融合应用与我国电子商务立法工作中。正文主要有四部分:第一部分是简述电子商务的产生,以及我国的电子商务立法现状。电子商务在我国起步较晚,立法工作方面也并非完备,大大限制了其发展速度。第二部分是关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电子商务立法状况,以及对其他国家电子商务立法的借鉴与学习。我国互联网发展起步较慢从而在起步阶段稍逊一筹,所以我们有必要学习和研究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电子商务立法体系,从中汲取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加以运用。第三部分主要是关于我国电子商务立法的完善,以及立法中存在问题和必要性。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也搭乘着互联网这辆“高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经济转型的引擎。而在其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为社会带来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也从侧面印证了我国需要一部独立的电子商务法。最后一部分是关于我国电子商务立法内容的设想,以及立法思路和指导原则。我国相关的电子商务立法虽然数量不多,但要进行立法也不必全部推倒重来。我们大可以现有的法律体系为基础,借鉴国外立法经验、结合我国国情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稳步进行。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在发展战略上的重要环节,它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无疑是至关重要的,而我国想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取得优势,毫无疑问推行电子商务是增强国家竞争力、赢得全球资源配置优势的有力的战略举措。所以,制定一套适应我国的电子商务法,通过法律制度来保障和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是势在必行的。
张睿[4](2013)在《印度《信息技术法案》研究及对我国信息技术立法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信息技术对当今世界方方面面的影响已经超过了其他任何科技,它的发展在给世界带来叹为观止的改变之外,也为世界秩序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20世界末,各国努力促进信息技术的发展,然而,一些有着高科技技能的不法之徒也在利用信息技术实施犯罪行为,故世界各国基于自身的国情,总结国内的犯罪情况及其他国家的犯罪惩处经验,综合考虑信息技术发展的前瞻性,纷纷制定了既不妨碍信息技术发展、又有利于阻止犯罪和对犯罪进行合理的惩罚的法律。印度是最早制定信息技术法的十二个国家之一。为了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承认电子信息在各个应用领域中的法律效力、能够合理的预防和惩处信息技术犯罪、规范信息技术发展中相关政府部门和中介机构的设立及权利义务,印度国会于2000年制定了《信息技术法案》,又分别于2008年和2011年对此法案进行了修订,分别称为2008年《信息技术法案(修正案)》和2011年《信息技术法规》,其中2011年的《信息技术法规》共包含了四个独立法规,分别为《2011年信息技术(合理的安全操作流程及敏感的私人数据和信息)法规》、《2011年信息技术(中介机构操作指南)法规》、《2011年信息技术(网吧操作指南)法规》、《2011年信息技术(公共服务电子化)法规》。。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印度《信息技术法案》及其两次修正案进行探讨。首先,本文对2000年《信息技术法案》的制定背景和2008年、2011年的修订背景进行了介绍,意在探讨印度制定此法案的原因和目的。其次,本文对此法案及其修正的案的内容进行了陈述,对三次修订中内容的变更及其变更原因做了简要分析,初步归纳出印度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法律方法。再次,本文就印度所制定的《信息技术法案》的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也指出了其某些不足,论述了此法案对我国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立法可以借鉴的经验,这也正是这篇文章的意义所在。
邱阳[5](2013)在《电子签章认证的相关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提出电子认证行业,如今正以惊人的速度蓬勃发展,而电子认证的相关立法却略显滞后。本文按照介绍电子认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展望未来的思路对现存的电子认证法律漏洞进行了研究。导论部分,介绍了研究的原因、意义以及世界各国的电子认证立法状况。因为本文解决问题的思路之一就是通过对比国外先进立法,所以此处为第四部分做了铺垫。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什么是电子认证、电子认证的立法模式、认证证书、电子认证的意义和必要性等内容。为后面将要提出的问题做一个铺垫。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电子认证机构,因为法律是以人的行为为研究对象的。第三部分,提出问题。本文只罗列了所要研究的几个主要法律问题,并不涵盖全部。主要有:法律责任问题、自建CA问题、交叉认证问题。第四部分,解决问题。本文解决问题的思路一是借鉴海商法,主要用于解决电子认证法律责任问题;思路二是对比国外法律,主要有美国犹他州《数字签名法》、新加坡电子认证法,来解决我国的问题。第五部分,展望未来。根据《电子认证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有关内容,预测了相关立法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卢晓霞[6](2012)在《基于信任的Web服务跨域安全交互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Web服务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基于Web服务的各类软件也被广泛的应用在企业及各类政府机构中。而Web服务其松散耦合、语言及平台无关的特性使得Web服务能够很好的解决跨平台以及很多种应用整合的同时,也使得Web服务的安全问题变得尤为突出。由于Web服务是陌生的双方在开放的互联网上进行通信,所以它会存在很多的安全问题,比如服务双方的身份认证、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不可抵赖性以及访问控制、信任授权等等[1]。所以,Web服务要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首先就必须要保证它的安全性。当前对Web服务中相同信任域间安全问题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使得Web服务已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如何使处于不同的安全域,采用不同安全机制的服务双方能够正常安全的进行通信,解决位于不同安全域的服务双方的身份认证、数据机密及完整性、不可否认性已经是Web服务领域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所以说,为了保证Web服务的这些特性能够在现实应用中获得更多的实用价值,我们要对跨域的Web服务安全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本论文通过对现有Web服务基础架构及安全技术的分析,深入研究了相关安全规范,比如WS-Security规范、XML加密规范、XML签名规范以及XML密钥管理规范,结合PKI技术中的X.509数字证书和CA信任模型概念,提出了一种基于信任的Web服务跨域安全交互模型,在这个模型框架中来研究位于不同安全域的Web服务双方的安全交互。该模型的主要思想是:请求方和服务方在交互之前首先对SOAP消息进行一系列的安全处理,在信访系统及12319系统中都添加身份认证/验证身份处理器、加密/解密处理器、签名/验证签名处理器三个模块。而且通过配置文件可以把这些处理器模块添加到Web服务中,当服务双方进行通信时,请求方在发送SOAP消息之前和接收方在收到SOAP消息之后都会先利用Axis引擎拦截消息,然后做一系列的安全处理再发送请求或者响应请求服务信息。当要有新的安全需求时,系统也能够在配置文件中进行添加来实现。论文把跨域的安全交互模型通过添加消息处理器模块嵌入到SOAP消息中,实现了位于不同安全域Web服务通信双方的身份认证、机密性、完整性和不可抵赖性,保证SOAP消息端到端的安全。
李叶宏[7](2011)在《我国电子签名法修改新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电子签名法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电子商务法制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促进了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的发展,同时为电子认证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律环境。但今天电子签名法在实施中遭遇诸多问题,已难以适应当前迅速发展的电子商务的实践需要,进行修订已不容回避。在修订时应当坚持开放性,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针对电子签名技术是否应该特定化,应当改变折衷方案,实行特定化原则;立法应当求同存异,一切从我国实际出发。此外还应致力于社会环境的改善。
宋茜[8](2008)在《网银数字证书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数字证书以数字信息为介质,用于在网络环境中证明某个网络实体的身份及其公开密钥的合法性。数字证书可以参与数据存储加密、数据传输加密、数据传输完整性保护等过程。电子签名是指数据电文中以电子形式所含、所附,用于识别签名人身份并表明签名人认可其中内容的数
杨坤[9](2008)在《我国电子签名法律问题探析》文中指出作为我国电子商务领域的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的颁布实施,使可靠的电子签名获得了法律效力,为识别电子商务交易双方的真实身份提供了保障。然而《电子签名法》在具体实施中还面临着诸多难题,本文对此作了探讨,试图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为其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马丽萍[10](2007)在《电子认证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网络化开始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给我们带来无限商机,但互联网络的开放特征也使得电子交易的安全性越来越为人所重视,如何确认数据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交易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电子签名从技术上保证了数据电文本身的安全,使之不被否认和篡改,但它的安全使用须配合安全认证体系的建立,来保证交易人的真实可靠。电子认证是电子商务安全的核心,是电子签名行之有效的制度保证;认证机构以"中立的第三方"的角色,为交易的双方提供信用保障,维护交易的安全。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技术的支撑,更需要法律的保障,研究电子认证的理论和运用,特别是如何用法律来规范和推进电子认证的发展,有其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我国《电子签名法》的相关规定,及其它国家的研究和立法成果,着力探讨电子认证的有关法律问题;在借鉴已有的立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电子认证实践中的具体情况,对我国电子认证制度的完善提出自己的建议。本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章电子签名与认证概述。简述电子签名及电子认证概念;介绍了电子签名及认证中涉及的相关技术和PKI系统;同时,对各国电子认证立法进行简要概括。第二章认证机构及其证书管理。在阐述认证机构概念、特点的基础上,对认证机构的设立、终止、监管及其认证机构的数字证书管理等相关问题加以探讨。第三章电子认证中的法律关系与法律责任。主要研究电子认证各方之间的法律关系、电子认证各方的权利与义务、以及电子认证中的民事法律责任。明确了笔者的观点,电子认证关系是基于认证机构与电子签名人间的认证合同而产生的法律关系,认证机构与电子签名依赖方之间是一种利益信赖关系。第四章实践中的问题和立法的完善。首先对我国的电子认证立法加以概括分析,然后归纳当前我国电子认证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前文的研究,提出关于完善我国电子认证法律制度的思考和建议。
二、电子签名认证及其认证机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子签名认证及其认证机构(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云计算的分布式可信身份认证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面临的问题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增强型证书吊销列表 |
1.2.2 基于CA的信任分散模型 |
1.2.3 基于日志的行为监测方案 |
1.2.4 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方案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主要工作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分布式可信身份认证相关技术 |
2.1 PKI体系架构 |
2.2 数字证书 |
2.2.1 数字证书组成 |
2.2.2 数字证书工作原理 |
2.3 CA认证机构 |
2.3.1 CA的结构 |
2.3.2 信任模型 |
2.4 证书吊销机制 |
2.4.1 证书吊销列表 |
2.4.2 在线证书状态协议 |
2.5 区块链 |
2.5.1 基础架构 |
2.5.2 区块链类型 |
2.5.3 共识机制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区块链的云平台分布式可信身份认证 |
3.1 云平台身份认证的需求与问题 |
3.2 去中心化PKI证书服务体系架构设计 |
3.2.1 总体架构 |
3.2.2 分布式PKI架构中的区块结构设计 |
3.2.3 身份认证流程 |
3.3 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证书查询方法 |
3.3.1 数字证书颁发 |
3.3.2 数字证书查询 |
3.3.3 数字证书吊销 |
3.4 方案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域云平台分布式可信身份认证 |
4.1 多域云平台场景下身份认证的需求和问题 |
4.2 多域分布式PKI架构 |
4.2.1 总体架构 |
4.2.2 共识机制设计 |
4.3 多域PKI融合证书区块链构建 |
4.3.1 证书链构建方法 |
4.3.2 证书链区块结构优化 |
4.4 多域证书链轻量化查询方案 |
4.4.1 区块链轻量化 |
4.4.2 隐私保护查询 |
4.5 方案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与测试 |
5.1 系统测试环境 |
5.2 功能验证 |
5.3 性能测试 |
5.4 总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FTA中的电子商务规则对我国的影响及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关于电子商务发展的研究 |
1.2.2 关于电子商务规则制定及立法的研究 |
1.2.3 关于电子商务规则改变与我国应对策略的研究 |
1.2.4 现有研究的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电子商务的理论及实践 |
2.1 电子商务的基本理论 |
2.1.1 电子商务的定义 |
2.1.2 电子商务的分类 |
2.1.3 电子商务的竞争优势 |
2.2 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
2.2.1 全球零售及电子商务零售交易情况 |
2.2.2 世界主要国家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
2.2.3 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
第三章 电子商务规则的出台背景及趋势 |
3.1 电子商务规则出台的背景 |
3.1.1 电子商务面临的贸易壁垒问题 |
3.1.2 电子商务面临的安全问题 |
3.1.3 电子商务面临的规则问题 |
3.2 电子商务规则的协商历程 |
3.3 电子商务规则的趋势 |
第四章 FTA中电子商务规则的分析 |
4.1 国别法中一般性的电子商务规则 |
4.1.1 电子商务基本法 |
4.1.2 电子商务实体法 |
4.2 全球巨型FTA中的电子商务规则 |
4.3 中国参与的FTA中的电子商务规则 |
第五章 FTA中电子商务规则对我国的影响 |
5.1 中国参与的电子商务规则对我国的影响 |
5.1.1 电子商务企业与传统的“钻石模型” |
5.1.2 基于电子商务规则改进的“钻石模型” |
5.1.3 基于改进的“钻石模型”分析对我国的影响 |
5.2 中国未参与的电子商务规则对我国的影响 |
5.2.1 广义的SWOT态势分析法 |
5.2.2 基于广义的SWOT方法分析对我国的影响 |
5.2.3 基于广义SWOT方法的综合分析 |
第六章 中国政府与企业应采取的对策 |
6.1 中国政府应采取的对策 |
6.1.1 积极参与和组织相关的国际合作 |
6.1.2 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和基础设施建设 |
6.1.3 加强对电子商务法律的监管和实施 |
6.2 中国企业应采取的对策 |
6.2.1 主动向贸易电子化和信息化迈进 |
6.2.2 鼓励无纸化贸易方式 |
6.2.3 加强在线消费者保护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我国电子商务立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文章结构 |
第一章 电子商务法发展概述 |
第一节 电子商务发展简述 |
一、电子商务的产生 |
二、电子商务的含义 |
第二节 我国电子商务立法现状 |
一、我国调整电子商务的国家立法 |
二、我国调整电子商务的国家政策性文件 |
三、我国调整电子商务的部门规章 |
第二章 国外电子商务立法的借鉴 |
第一节 国外电子商务立法现状 |
一、美洲国家 |
二、欧洲国家 |
三、亚洲国家 |
四、非洲国家 |
第二节 国外电子商务立法的特点和趋势 |
一、国外电子商务立法的特点 |
二、外国电子商务立法趋势 |
第三章 我国电子商务立法的完善 |
第一节 电子商务立法的必要性 |
一、商务模式与网络交易 |
二、网络欺诈与经营秩序 |
三、个人信息及数字信息保护 |
四、平台法律责任 |
第二节 我国电子商务立法存在的问题 |
一、立法所涵盖的范围过于狭窄 |
二、立法层次较低 |
三、缺乏统一的电子商务法 |
四、缺乏可操作性 |
第三节 我国电子商务立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电子商务发展过快 |
二、立法缺少统一协调与规划 |
三、立法指导思想产生偏差 |
四、漠视消费者权益 |
第四章 我国《电子商务法》的建构 |
第一节 我国《电子商务法》的立法思路及指导原则 |
一、我国电子商务法立法思路 |
二、我国电子商务法立法指导原则 |
第二节 我国电子商务立法的内容设想 |
一、我国《电子商务法》总则 |
二、我国《电子商务法》分则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印度《信息技术法案》研究及对我国信息技术立法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章 印度信息技术产业及立法概述 |
第二章 印度信息技术法的修订背景 |
第一节 《2000 年信息技术法案》制定背景 |
一、 电子商务发展在技术层面的立法需要 |
二、 电子政府运行的立法需要 |
三、 抵制计算机和网络犯罪的立法需要 |
四、 信息技术立法全球化的需要 |
第二节 《2008 年信息技术法案(修正案)》修订背景 |
一、 改善法律漏洞的需要 |
二、 进一步控制网络犯罪的需要 |
三、 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 |
四、 信息技术法规执法人员专业性的需要 |
五、 对信息技术发展各个环节中的细节的重视 |
第三节 《2011 年信息技术法规》修订背景 |
一、 进一步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需要 |
二、 管理中介机构服务商的需要 |
三、 升级网吧的管理的需要 |
四、 新技术应用于电子政务中的需要 |
第三章 印度信息技术法主要内容及变化 |
第一节 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 |
一、 电子商务 |
二、 电子政务 |
第二节 行政监管与诉讼程序 |
一、 行政监管机构 |
二、 网络上诉法庭 |
第三节 网络犯罪与刑罚 |
一、 计算机信息犯罪 |
二、 对网络色情犯罪的规定 |
三、 对认证机构总管监管权利的规定 |
四、 对电子签名证书安全性的规定 |
五、 印度域外犯罪 |
六、 量刑 |
第四节 网络环境下的其他法律规定 |
一、 对第三方机构的规定 |
二、 附件的修订 |
第四章 印度《信息技术法案》的特点 |
一、 系列立法和修订 |
二、 法案涉及内容广泛 |
三、 政府宏观指导与服务机构配合监管并举 |
四、 设立网络安全上诉法庭,专案专理 |
五、 对法庭主席及成员的任职要求极为严格 |
第五章 印度《信息技术法案》对我国的启示 |
第一节 立法启示 |
第二节 加强网络安全方面的启示 |
一、 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的发展和保护 |
二、 对个人敏感信息的保护 |
第三节 培养技术型司法人才的启示 |
第六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2000 年《信息技术法案》译文 |
附件二: 2008 年《信息技术法案(修正案)》译文 |
附件三: 2011 年《信息技术法规》译文 |
后记 |
(5)电子签章认证的相关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选题源起 |
(二) 国际上的电子认证立法现状 |
(三) 创新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电子签章认证 |
一、电子认证概述 |
(一) 电子签章与认证的关系 |
(二) 电子认证的原理与概念 |
二、电子签章认证的立法模式 |
三、电子认证的作用意义 |
(一) 防止欺诈 |
(二) 防止否认 |
(三) 担保 |
第二章 电子认证机构 |
一、定义 |
二、认证机构与他人的法律关系 |
三、证书 |
四、风险 |
五、特性 |
第三章 电子认证现存的法律问题 |
一、法律责任规定的不足 |
(一) 对于认证机构归责方式过于严苛 |
(二) 无相应的法规来平衡风险 |
二、市场准入与自建模式CA的隐忧 |
三、交叉认证制度的不足 |
第四章 电子认证法律问题的解决方法 |
一、借鉴海商法来解决法律责任及风险问题 |
(一) 保险之借鉴 |
(二) 免责制度之借鉴 |
(三) 赔偿责任限制之借鉴 |
(四) 通知前后的责任分配 |
二、市场准入问题与自建CA问题的解决 |
(一) 市场准入 |
(二) 企业自建认证机构问题 |
三、交叉认证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
第五章 电子认证法律制度的发展趋势 |
一、数字证书策略:重点规范服务 |
二、数字证书交叉认证:实施试点工程 |
三、可靠电子签名和数据电文认证:提上议事日程 |
四、电子认证产业联盟:发挥桥粱作用 |
五、第三方电子认证服务:网络认证可信之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6)基于信任的Web服务跨域安全交互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Contents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WEB服务概述 |
2.1 Web服务概念 |
2.1.1 Web服务特性 |
2.1.2 Web服务的体系结构 |
2.1.3 Web服务核心技术 |
2.2 Web服务的安全需求 |
2.2.1 身份认证 |
2.2.2 访问控制 |
2.2.3 数据机密性 |
2.2.4 数据完整性 |
2.2.5 不可抵赖性 |
2.3 传统Web安全技术与不足 |
第三章 WEB服务安全技术PKI技术 |
3.1 PKI公钥基础设施 |
3.1.1 PKI概述 |
3.1.2 PKI体系结构 |
3.1.3 X.509数字证书格式 |
3.1.4 CA交叉认证 |
3.1.5 CA信任模型 |
3.2 XML加密 |
3.2.1 XML加密规范 |
3.2.2 XML加密/解密步骤 |
3.2.3 XML加密工作原理 |
3.3 XML签名 |
3.3.1 XML签名规范 |
3.3.2 XML签名处理步骤 |
3.4 XML密钥管理规范 |
3.4.1 XKMS工作过程 |
3.4.2 XKMS的优点 |
3.4.3 XKMS提供的服务 |
3.5 WS-Security规范 |
第四章 WEB服务跨域安全交互模型研究 |
4.1 Web服务跨域安全交互模型的设计 |
4.1.1 模型需求分析 |
4.1.2 基于信任的Web服务跨域安全交互模型 |
4.1.3 信任关系的建立 |
4.1.4 认证路径的选择 |
4.2 安全模型的实现 |
4.2.1 安全模块的设置 |
4.3 服务实现 |
4.4 客户端服务调用 |
4.5 SOAP消息加密与解密 |
4.5.1 SOAP消息加密的实现 |
4.5.2 SOAP消息解密的实现 |
4.6 SOAP消息签名和验证 |
4.6.1 SOAP签名实现 |
4.6.2 SOAP签名验证 |
4.7 安全配置文件 |
4.8 仿真实例 |
结论与展望 |
1. 全文总结 |
2. 未来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我国电子签名法修改新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坚持开放性原则 |
二、广泛征求群众意见 |
三、改变折衷原则 |
四、立法应当求同存异 |
五、社会环境的进步 |
1、市场经济的确立。 |
2、依法治国的实现。 |
3、诚信培育。 |
(8)网银数字证书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网上银行数字证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1. 传统数字证书使用中的安全隐患。 |
2. 认证机构的资质问题。 |
二、提高网上银行数字证书安全性的措施 |
1. 网上银行应该采用先进的认证技术, 统一使用数字证书。 |
2. 银行应积极向用户宣传数字证书的可靠性及其重要作用。 |
3. 电子签名的持有人应当妥善保管电子签名的数据。 |
4. 努力提高认证机构的资质水平。 |
5. 银行在服务过程中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9)我国电子签名法律问题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外电子签名法的要旨 |
(一)电子签名的有效性 |
(二) 电子签名的适用性 |
(三)认证机构的管理 |
二、《电子签名法》存在问题和实施瓶颈 |
(一)《电子签名法》条款的缺陷 |
1、电子政务和其他社会信息化领域,电子签名的应用欠缺明确的规范: |
2、管辖权问题: |
3、隐私保护问题: |
4、数据电文的收发时间问题: |
(二)实施瓶颈 |
1、相关法律衔接还不尽完善: |
2、认证体系比较混乱: |
3、消费者接受电子签名存在“心理障碍”: |
三、建议和对策 |
(一)法律修订思路 |
1、拓展电子签名和数据电文的效力范围。 |
2、将数据电文的收发时间明确。 |
3、尽快补充完善相关法律。 |
(二)环境建设思路 |
1、加大宣传力度,推广电子签名。 |
2、细化电子认证机构业务及管理规则。 |
3、创建网络诚信环境。 |
四、结论 |
(10)电子认证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电子签名与认证概述 |
第一节 电子签名 |
一、 电子签名的概念 |
二、 数字签名技术简介 |
第二节 电子认证 |
一、 电子认证概述 |
二、 PKI系统 |
第三节 各国电子认证立法概况 |
第二章 认证机构及其证书管理 |
第一节 认证机构 |
一、 认证机构的定义 |
二、 认证机构的特点 |
第二节 认证机构的设立、终止及监管 |
一、 认证机构的设立 |
二、 认证机构的终止 |
三、 认证机构的监管 |
第三节 认证机构的证书管理 |
一、 数字证书概述 |
二、 证书业务规范 |
第三章 电子认证中的法律关系与法律责任 |
第一节 电子认证各方之间的法律关系 |
一、 认证机构与电子签名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
二、 认证机构与电子签名依赖方之间的法律关系 |
三、 电子签名人与电子签名依赖方之间的法律关系 |
第二节 电子认证各方的权利与义务 |
一、 认证机构的权利与义务 |
二、 电子签名人的权利与义务 |
三、 电子签名依赖方的权利与义务 |
第三节 电子认证中的法律责任 |
一、 认证机构的法律责任 |
二、 电子签名人的法律责任 |
三、 电子签名依赖方的法律责任 |
第四章 我国电子认证实践中的问题及法律制度的完善 |
第一节 我国电子认证立法概况 |
第二节 我国电子认证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
一、 市场准入制度未完全落实 |
二、 企业自建认证机构 |
三、 认证机构的互通互联存在不足 |
四、 缺乏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和外部监管细则 |
第三节 完善电子认证制度的建议 |
一、 市场准入制度的完善 |
二、 企业自建认证机构问题的解决 |
三、 完善对认证机构的责任限制 |
四、 交叉认证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
五、 对境外电子认证证书的承认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电子签名认证及其认证机构(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云计算的分布式可信身份认证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何昶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2]FTA中的电子商务规则对我国的影响及应对[D]. 张梦凡. 河北大学, 2019(08)
- [3]我国电子商务立法问题研究[D]. 张豪程. 黑龙江大学, 2018(09)
- [4]印度《信息技术法案》研究及对我国信息技术立法的启示[D]. 张睿. 华东政法大学, 2013(02)
- [5]电子签章认证的相关法律问题研究[D]. 邱阳. 山东大学, 2013(11)
- [6]基于信任的Web服务跨域安全交互机制研究[D]. 卢晓霞. 广东工业大学, 2012(09)
- [7]我国电子签名法修改新探[J]. 李叶宏. 江苏商论, 2011(08)
- [8]网银数字证书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J]. 宋茜. 现代金融, 2008(05)
- [9]我国电子签名法律问题探析[J]. 杨坤. 现代商业, 2008(03)
- [10]电子认证法律问题研究[D]. 马丽萍. 山东大学, 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