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汽车工业发展模式

我国汽车工业发展模式

一、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张芳[1](2020)在《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既要面临着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又面临着资源日益匮乏的挑战。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绿色产业,走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其中绿色发展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指导国民经济改革发展的核心理念之一。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这一基本国策。中国在改革开放40多年里,以GDP为主要导向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种高污染高耗能高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越来越受到环境资源的约束,中国近年来的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中国亟需加快推进绿色发展道路,实施发展方式向绿色转型。随着传统粗放式经济发展路径不仅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造成地球资源的加速枯竭,传统产业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诟病,世界各国对绿色产业发展逐渐加以重视,理论界与实业界也广泛关注,把绿色产业发展视为突破当前发展瓶颈的新路径。绿色产业发展路径如何优化,如何稳步推进对我国国民经济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研究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和制度创新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也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论文在对绿色产业相关理论和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了产业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管理学以及政治学等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着重将产业组织理论、产业创新理论、产业结构升级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相结合,以绿色产业发展路径选择优化及制度创新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次分析了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问题,在研究我国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以及绿色产业发展的动因的基础上,对国外发达国家发展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经验进行研究,以及选取国内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和发展过程中经历波折的光伏产业进行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对绿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从理论视角分析提出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三大路径选择,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有效路径,科技创新是根本路径,国有资本引领是现实路径;进一步分析了三个路径在实践推进中遇到的障碍和困难,并从现有制度安排存在的问题着手,提出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必须进行制度创新。最后,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论文对促进我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提出相关制度创新建议。全文的结构框架,除去主要研究结论之外,共分为九章。第一章导论中,首先,阐述论文选题的时代背景及其意义;其次,着重对绿色经济的历史演变及其概念进行界定,进而对绿色产业的国内外的不同内涵及其特征进行阐述,并对绿色经济、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释;再次,对本文的研究思路、论文写作的结构框架以及运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最后,指出了本文研究可能的主要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章主要对论文涉及的相关理论与文献进行了综述。本章主要对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梳理,并对近年来关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问题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从而为论文的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和文献基础。第三章主要分析了我国传统产业在发展路径上的局限性以及绿色产业发展动因。首先,分析开放条件下我国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发现传统产业发展路径依赖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和不可持续;其次,从理论上分析中国发展绿色产业的动因,主要运用产业组织和资源环境经济学理论从环境、产业发展和国家竞争力提升角度进行分析;最后,本章还对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环保产业、风力发电以及其它绿色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绿色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的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第四章主要从历史与现实角度分析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与制度体系现状。首先,从产业组织演化视角对市场经济与绿色产业发展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破析,并探讨了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及其时代特征;其次,对近年来中国发展绿色产业的制度体系现状进行总结回顾,并进行了反思和展望。第五章主要对国外发展绿色产业的路径选择经验进行系统分析。首先,本章将对国外发达国家绿色产业的发展经验进行总结,主要分析美国、日本和法国等国的在绿色产业发展路径方面的成功经验,并着重分析这些发达国家绿色产业得以成功发展在路径选择和制度创新方面的有效举措;其次,结合我国的国情,分析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对我国发展绿色产业的路径选择借鉴意义和启示。第六章主要是我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案例对比研究。本章选取了两个发展径不同的案例来验证发展绿色产业过程中路径选择的重要性。一个是新能源汽车产业,传统汽车产业通过转型升级,产业链协同发展,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大力促进科技创新,国有资本的全产业链支持提升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商业化的进程,从而使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不断发展壮大;另一个是光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盲目扩张,发展路径过于依靠政策补贴,发展战略混乱,技术创新不足,最终不但没有使得光伏产业获得市场竞争力反而在短时间造成产能过剩,致使整个行业停滞不前,甚至曾经的行业领军企业也濒临倒闭。通过这两个案例对比研究,本章剖析了绿色产业发展中不同的发展路径选择和制度创新的重要性。第七章主要对中国绿色产业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从理论上分析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具体路径选择问题。首先,对中国绿色产业的生产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我国以高技术产业为代表的绿色产业生产效率呈现上升趋势,技术进步对生产率带动作用明显,而规模效应不明显;其次,实证分析了影响绿色产业生产率的主要因素,验证了理论假设;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从理论上提出并论述了我国绿色产业发展的三大路径选择,即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发展绿色产业的有效路径,促进科技创新是发展绿色产业的根本路径,国有资本引领是发展绿色产业现实路径。第八章主要对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及其制度原因进行了分析。首先,从理论和现实视角分析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三大路径在实践中遇到了的障碍和困难;其次,对当前绿色产业发展路径遭遇的实践障碍进行了制度层面的分析,并阐释了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制度创新的必要性。第九章主要是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研究。为了有效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打造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绿色产业。首先,从产权角度,论述了绿色资源产权的界定和保护的相关制度创新问题;其次,系统地阐释了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激励机制创新问题,主要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科技创新、绿色产业投融资、绿色税收等方面进行激励制度创新;最后,本章还探讨了绿色产业发展与非正式制度创新的关系,主要从绿色文化、绿色社会责任和非政府绿色组织建设等角度探讨非正式制度创新问题。最后,对论文的全部内容和相关结论作简要总结。

李斌[2](2020)在《中国大型汽车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数字化时代需要崭新的企业转型理论予以支撑。企业转型并非华丽转身,而是一场不断遭遇革命性的断裂并回应以融合性续造的历史进程。从人类社会科技发展趋势和世界经济变革、产业变迁的高度,才能深刻鉴别和诠释数字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与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特有规律。当前,数字经济深入推进,正深刻改变着汽车企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数字化为中国大型汽车制造企业深化改革注入新的魂灵,使数字化转型成为面向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必然抉择。新的数字化时代已然开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应用将随之深入至汽车工业体系各个关键环节,从而开启个性化、智能化、数字化产品、服务模式变革之端;以资本投入等传统要素驱动模式,必将被数字化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所取代。从创新驱动模式选择的角度看,德、美、中由于国情与工业基础不同,走向不同的发展道路。我国汽车工业走两化融合产业发展道路成为历史必然;数字化对生产力及生产关系具有革命性推动作用。数字化是转型的动力之基础,活力之源泉;数字化转型升级路径研究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而区别于传统经济形态下的转型建构逻辑,数字化转型建构是以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为产业发展导向,将产业融合与企业数字平台建设为企业内外支撑机制,能更好顺应数字化市场需求的变化,开创数字化蓝海实现转型之绩效目标。本研究在梳理发达国家及国内数字化转型理论要点基础上,结合国情探讨当代中国大型汽车制造企业发展的任务和要求,以价值链、产业价值链经典理论为基础,以“PEST”、“五力模型”以及“微笑曲线”等为主要分析方法,对中国大型汽车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源起、路径、目标等进行系统归纳与重点剖析。特别针对交易费用等诸多涉及企业发展的本质问题进行阐释,打开了数字化转型的“黑箱”。并试图从产业发展规律视角,工业革命与制造模式演进、产业融合与企业转型、模式选择与转型实现路径等关系进行系统解析。据此,创新提出基于数字化技术演进的产业价值链转型升级路径。并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微观层面,通过案例研究给出了企业数字转型建构方略、实现框架。着重论述两化融合一个管理体系,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两个突破口。从战略层、管理层、技术层三个层面,加强新型能力建设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转型过程中强化组织结构优化、业务流程变革、技术能力革新、商业模式转变等四个方面;终以主营业务收入等考评数字化转型的绩效,并针对性的给出对策建议。力求既立足于学术研究前沿,又紧贴中国大型汽车企业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实际需求,力图做到‘融合贯通’、‘推陈出新’。继而对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理论乃至对推动当代中国汽车企业管理实践的发展有所裨益。

颜丽琴[3](2020)在《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汽车产业园区优化策略研究 ——以广州南沙区丰田汽车产业园区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激化,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的工业化发展模式急需发生改变。产业园区作为工业化进程下的产物,在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情况下,绿色发展已成为产业园区建设的主导方向。现今传统汽车尾气排放成为温室气体的主要部分,也成为加速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新能源汽车的出现,由于对环境污染低影响,也不断改变传统汽车的发展地位,成为汽车产业园区主要的产业发展方向。所以传统汽车产业园区在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机遇下,该如何从产业发展和空间规划下进行转型,是需要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深入了解绿色发展理念,探索绿色发展下的产业园区的特征及内涵,以及了解汽车产业链、汽车产业园区的功能构成等,总结传统汽车产业园区的“不绿色”问题,最后通过相关理论的研究和案例分析借鉴,提出绿色产业发展、生态优先的园区环境保护,集中紧凑、功能混合的空间布局、低碳的交通发展、资源循环的基础设施、复合生态的绿色建筑以及与产业文化结合的健康生活打造等八个方面的传统汽车产业园区向现代新型绿色汽车产业园区转型的优化策略,并以实际的“南沙丰田汽车产业园区”项目对提出的策略进行验证。最终实现了汽车产业园区从单一生产园区走向功能复合、产城融合的产业城区的目标,从传统高污染、高能耗的粗放式发展走向现代新型的生态、资源循环、低碳的内涵式增长,从产业发展到空间布局到绿色文化与健康生活的优化策略,从绿色发展理论指导走向实践的研究,为汽车产业园区的绿色发展转型与应对提供实践借鉴与指导。

吕鲲[4](2019)在《基于生态学视角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形成、运行与演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创新可以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创新理论自从熊彼特提出以来,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创新在工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不仅带来了经济上的发展,而且对社会的进步也有所推动。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竞争环境下,经济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此时,创新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性要素。任何事物想要发展,必须要创新,创新可以提升产业竞争力,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益。要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一点就是要对产业进行创新,产业创新是连接企业创新和政策创新的纽带,是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动力,对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国家经济发展起到非常关键性的作用。随着科技生产力的不断提升,创新活动日益增多,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从原来的点到点、直线型的创新关联发展为网状创新结构,创新过程也由原来的线性发展模式逐步转化为非线性发展模式。本文利用生态学、系统科学、产业创新系统、演化经济学等理论知识,从生态学的视角出发,对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构成要素、基本特征和功能、形成过程、运行机制、演化过程都做了详细的研究。具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首先根据时间结点,归纳了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五个阶段,总结了每个阶段的主要特征;并按照层次划分将创新生态系统分成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然后选取了中观层面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并且根据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生态性分析结果,提出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概念,确定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各个构成要素,同时将系统结构划分成企业创新层、技术创新层、辅助创新层和创新环境层四个层次;最后总结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七个主要特征和四个主要功能。第二,为了分析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过程,首先是通过创新主体的集聚来实现的;然后随着创新主体的集聚,会逐步形成复杂的产业创新链和产业创新生态网络;同时利用系统开放理论,确定了开放的外部环境和创新主体是创新资源整合的先决条件之一;最后运用生态学理论的物质循环原理,将六种创新资源结合创新主体共同建立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创新资源集聚示意图。第三,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是在各种创新机制的共同耦合作用下实现的。首先提出了五个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动力要素,通过分析每种创新动力要素的内容以及彼此之间的作用关系,确定了创新动力机制建立了创新动力要素结构模型;然后根据经济学的竞争和共生理论,确定了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竞争和共生机制,分析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竞争模型、共生模型以及竞合模型并对其进行Matlab仿真实验;接着探讨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发散机制、输送机制、调节机制以及保护机制的主要内容;最后针对每种机制的主要特点,分析了每个机制在系统运行过程中的耦合作用。第四,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是一个复杂过程。首先确定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影响因素,归纳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五个演化特征;然后根据生态系统的生命周期理论,深入探讨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确定了萌芽阶段、成长阶段、稳定阶段和衰退阶段四个演化阶段,分析了每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最后依据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从遗传、变异和选择三个方面论述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规律。第五,以一汽红旗创新生态为例,研究了一汽红旗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运行和演化过程,并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汽红旗创新生态系统的优化建议。首先回顾了一汽红旗发展历程,并且结合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内容,从生态学视角提出了一汽红旗创新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确定了该系统主要构成要素,并且分析了各个要素之间的协同关系,建立了一汽红旗创新生态系统一般结构模型,概括了符合汽车产业特点的四个主要特征;其次从创新驱动、需求拉动和政策指引三个方面分析了影响一汽红旗创新生态系统运行的三个创新动力要素,同时从竞争与合作两个角度剖析一汽红旗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过程;然后根据对一汽红旗创新生态系统形成和运行过程的分析结果,提出了政府、资金、科技是影响汽车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三个主要因素,并且归纳了一汽红旗创新生态系统四个主要演化特征;接下来同样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建立一汽红旗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过程模型,将其演化过程阶段划分为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以及衰退期,并且分析了每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概括了系统的三个演化规律;最后根据一汽红旗创新生态系统形成、运行和演化结果,提出了五点优化建议,逐步完善一汽红旗创新生态系统。本研究主要有如下贡献:首先是本文主要从产业层面入手,结合生态学、系统科学、演化经济学等理论,建立了创新主体之间的竞争和共生模型,探究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构建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框架,完善了产业创新领域的理论体系。然后从企业层面来看,通过分析产业创新主体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关系以及在演化过程中阶段性特点,可以很容易发现同行业内的主要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并且根据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策略,极大提升了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利益相关者的决策行为提供了有效参考依据。最后通过对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为优化我国产业创新政策提供建议,另一方面通过对一汽红旗创新生态系统创新模式的论述,为构建汽车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做铺垫。

刘昀翔[5](2019)在《全球价值链下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际分工、经济全球化的经济发展浪潮的逐步演进,国际产业的竞争也不断加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集群的方式嵌入全球价值链,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作用日益显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先进性和领导性的特性,对于传统产业已经饱和的我国而言,可以起到带动经济快速发展、引领产业变革的作用,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集群的形式发展,可以有效地发挥规模经济效应、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还能通过知识溢出效应来提高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在全球产业分工的背景下努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中国实现经济再次飞跃的重要途径。随着当前经济新常态下“一带一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上海市作为中国产业发展领头者,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下的发展问题对当前的上海来说相当的重要。本文梳理了全球价值链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机理,从动力机制、发展模式、治理模式以及集群的影响因素方面定性分析了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同时利用明确区分国内外产品附加值的GVC指数定量推断出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目前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最后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现状提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实证部分以上海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为例子,使用区位商计算分析出集群的集中度,并以区位商作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分析了影响集群竞争力的因素。通过分析,本文得出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目前的发展在全球分工体系中总体上仍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环节,获取附加值较低的结论。要打破“低端锁定”困境,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在全球价值链上的攀升,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需要“两头抓”,既要加大科技创新能力还要提高品牌的经营能力。

刘琳[6](2018)在《四川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能源资源紧缺制约整个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作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趋势,正改变现在汽车产业板块格局。近年来,全国各省市纷纷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四川省在多地形成了具有初级水平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其发展模式选择研究将成为值得探讨的课题,同时,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又是一个优化、动态选择的复杂过程。因此,从四川省省域视角,系统化研究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是一项具有价值性和挑战性的工作,意义重大。本论文以产业集群等相关理论为基础,运用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对“新能源汽车集群”等相关主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四川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集群现状怎样?——影响集群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什么?——集群如何发展?”三大问题,展开了“集群现状分析——影响因素研究——发展模式选择——新发展模式提出及建设路径”层层推进的内容体系研究。首先,对于集群现状问题,运用“区位商法”定量测算了集聚水平,运用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定性分析了集聚要素,运用“案例分析法”对龙泉驿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形成模式进行了案例研究。其次,对于影响集群发展的重要因素问题,既考虑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自身内涵与特点,还参考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因素,初步构建了四川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其进行“因子分析”,对指标体系进行修正与完善,而后确定可用于选择四川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指标体系。再次,对于集群发展问题,归纳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及其相关产业集群模式后,高度概括出四种四川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可能的发展模式,即基于协作的合作网络型、基于供应链式的共生型、基于产业链式的整合型以及基于自主品牌的轴轮型,并通过熵权-TOPSIS法对这四种发展模式进行选择。最后,根据前文实证与定性分析结果,创新性地提出了四川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新发展模式——以“双链”为主线的生态圈层型,及其建设路径,为我省逐步探索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指南。

熊鑫[7](2018)在《中国汽车同质配件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汽车同质配件是指与装车汽车零部件同等质量,且具备“一物一码、全程可追溯”属性的副厂配件。该产业的发展有望解决中国汽车后市场长久以来的假冒伪劣配件和垄断维修经营问题。美国同质配件产业经历二十多年发展,市场占有率已达17%,而中国自2015年于天津开展推广试点以来,遭遇到各方面的阻力,未能建立成熟的发展模式,在产业发展初期,选择适应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与对策,对于我国同质配件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重点研究了同质配件产业发展的内在机制,具体内容如下:首先从宏观角度,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以协同学和STP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中国在市场参与、技术供给与技术需求等领域的非协同,比较了三种情境下同质配件产业发展的预期,推导出中国应采取政用产学研合作发展,以碰撞维修配件为主体的同质配件产业发展模式;其次,从市场接收侧的角度,设计消费者主观接受度的调查问卷,通过二元Logistic和Interval-censored回归分析预测了消费者对中国同质配件产业发展模式的认可程度;然后,从微观角度,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深入探讨中国同质配件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基于内部驱动力、外部拉动力、趋势推动力和阻力四要素的产业发展动力学模型;最后,从市场供给侧角度,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计算、比较宝应县两个典型企业发展同质配件产业合力的大小,得出与定性研究相一致结论,从而验证了动力学模型的正确性,基于宝应县汽车产业现状,结合动力学模型,制定具体对策,从而为同质配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提供参考。论文的现实意义在于通过系统科学理论与产业实际相结合,为同质配件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理论价值在于创新的构建产业发展动力学评价指标,建立产业发展合力评估模型,通过两项数学模型实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为分析市场接受程度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

朱文哲[8](2018)在《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我国汽车产业要素贡献度研究》文中认为2015年底,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发展新思路,在不放松需求侧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着重强调去产能、去库存、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供给源头的质量与效率,成为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路径。作为我国制造业的支柱产业之一,汽车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正在逐年深化,在经历高速增长后,我国汽车产业的规模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汽车的产销量居于世界市场前列。不过,产业的高速扩张必然带来供给源头处的不合理发展,生产要素的不合理配置、产品较低的技术附加值,以及创新和研发能力的不足,使得汽车产业同样需要进行供给侧的改革与创新,进以提高技术附加值、增强制度创新、完善自主研发能力。不仅如此,随着汽车产业发展的深入,原来由需求主导的发展方式逐渐由市场主导的供给侧发展模式所取代,供给侧的生产要素,如资本、劳动力、土地等要素贡献程度在加深,特别的,制度要素、技术要素、创新要素等新型供给侧要素的对汽车产业发展的贡献程度也在逐渐深入,供给侧改革对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要素贡献度的改变同样起到了很强的促进作用。也因此,通过供给侧改革的视角,去研究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要素贡献的路径变化,测算汽车产业的要素贡献度,对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选题的背景及意义进行经济学阐述,进而总结出所研究课题的实际价值以及对现实经济生活和相关产业发展的意义所在;第二部分对相关理论、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状况及研究方法进行综述;第三部分为我国汽车产业供给侧要素贡献的路径变迁分析,这一部分将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划分为四个时期,并以此为基础,将各时期的供给侧生产要素的变化及其贡献程度由宏观至微观进行分析,综合分析要素变化路径,以及未来要素贡献变化的趋势研判;第四部分是对我国汽车产业要素贡献度的实证分析,通过对2000-2015年我国汽车产业要素贡献度的测算,得出技术要素贡献度为32.41%、资本要素贡献度为36.11%、劳动力要素贡献度为31.48%;接下来对资本、劳动力及技术要素进行影响因素研究,细化各要素的具体影响因素,从而更为全面的分析汽车产业要素贡献度的变化及原因。第五部分为政策建议,通过对我国汽车产业要素贡献的路径分析、汽车产业要素贡献度的测算,以及影响我国汽车产业要素贡献度的因素分析,本文对我国汽车产业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第一,以供给侧改革为契机,加强政府政策引导,优化汽车产业供给的质量与效率;第二,提升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汽车产业的技术转化效率;第三,优化资本要素投资,拓展海外市场,提升资本要素的使用效率;第四,优化劳动力要素供给,合理控制企业的数量及规模,鼓励企业的兼并与重组。

黄忠伟[9](2017)在《环境市场失灵下我国汽车产业低碳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世界汽车产业已明显分化为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在中外汽车产业对比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是:从环境资源的特性所决定的市场手段的失灵,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来看,未来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应该摒弃目前"用户主导,政府调控,企业选择"的模式,主动选择"政府主导,企业转向,用户参与"的发展模式。并且,政府应进一步加严相关规制,完善财税政策,提高管理水平,在汽车产业低碳发展上发挥主导作用。

梅潇丹[10](2017)在《比亚迪公司产业发展模式与绩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导致出现了能源供应紧张、价格波动明显等问题。人类生产活动使碳排放量不断增加,空气污染严重,生活环境日益恶化。各国为降低对石油的依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都在尝试通过发展新能源汽车来替代传统汽车。比亚迪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领导者,公司在进入汽车领域后,根据国家政策,把握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通过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注重技术的研发,获得了领先的专利技术,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连续几年在全球排名最高。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比亚迪公司产业发展模式对绩效的影响,就具有了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首先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确定研究起点,引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模式的概念;其次,以产业发展模式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传统汽车产业现状,研究传统汽车产业向新能源汽车转型的必要性,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再次,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比亚迪公司产业发展模式对公司财务与绩效的影响;最后对比亚迪产业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问题提出改善绩效建议。通过对比亚迪公司产业发展模式与绩效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创新产业发展模式上,公司通过合作投资及创新营销模式占领市场、增加销量,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进而提高公司的盈利水平。加上国家政策予以引导,政府补贴提高公司的资金运转能力。总体来说,比亚迪公司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对绩效产生积极影响,公司具有良好的成长性及发展前景。但是公司在对产业发展模式进行创新时,应注意加强对资产水平的管理,减少成本费用的支出,不应过分依赖政府补助,继续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研发投入力度。公司在进行产业转型时应规避财务风险,将负债比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通过对绩效的研究得出公司今后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其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值得其他公司的学习和借鉴。

二、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及问题提出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相关基本概念界定
        1.2.1 绿色经济的历史演变及其概念界定
        1.2.2 绿色产业的内涵界定
        1.2.3 绿色产业的特征
        1.2.4 绿色经济、产业绿色化及绿色产业的关系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理论
        2.1.1 生态经济学理论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3 循环经济理论
        2.1.4 产业结构升级理论
        2.1.5 产业创新理论
        2.1.6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理论
        2.1.7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2.2 关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文献综述
        2.2.1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趋势研究
        2.2.2 发展绿色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关系的研究
        2.2.3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评价研究
        2.2.4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与区域经济的相关研究
        2.2.5 绿色产业发展与制度创新相关性的研究
第3章 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及绿色产业发展动因与现状
    3.1 开放条件下我国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
        3.1.1 传统产业发展依赖的主要经济学理论
        3.1.2 我国传统产业发展的主要路径及其依赖性
        3.1.3 开放条件下我国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
    3.2 中国发展绿色产业的动因
        3.2.1 环境和资源约束迫使发展绿色产业
        3.2.2 生产要素供给充分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持
        3.2.3 人类文明发展和绿色消费需求促进了绿色产业发展
        3.2.4 国家竞争力提升需要发展绿色产业
    3.3 中国绿色产业的发展现状
        3.3.1 中国相关绿色产业发展的现状
        3.3.2 中国相关绿色产业发展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第4章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与制度体系现状
    4.1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
        4.1.1 市场经济与绿色产业发展:一个产业组织的视角
        4.1.2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及其特征
    4.2 中国发展绿色产业的制度体系现状
        4.2.1 中国发展绿色产业制度体系现状
        4.2.2 当前发展绿色产业制度体系的思考与展望
第5章 国外绿色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其路径选择启示
    5.1 美国绿色产业的发展经验
        5.1.1 美国绿色产业的发展背景与现状
        5.1.2 美国绿色产业发展的目标和经验
    5.2 法国绿色产业的发展经验
        5.2.1 法国绿色产业的发展背景与现状
        5.2.2 法国绿色产业发展的目标和经验
    5.3 日本绿色产业的发展经验
        5.3.1 日本绿色产业的发展背景与现状
        5.3.2 日本绿色产业发展的目标和经验
    5.4 发达国家发展经验对我国绿色产业路径选择的启示
第6章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案例比较研究
    6.1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稳步发展的案例分析
        6.1.1 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内外背景
        6.1.2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成效
        6.1.3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稳步发展的路径优势分析
    6.2 我国光伏产业曲折发展的案例分析
        6.2.1 发展光伏产业的国内外背景
        6.2.2 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
        6.2.3 我国光伏产业曲折发展历程的路径劣势分析
    6.3 案例比较与启示
第7章 中国绿色产业生产效率、影响因素与路径选择研究
    7.1 我国绿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实证研究
        7.1.1 模型选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数据来源
        7.1.2 实证结果分析
    7.2 绿色产业生产效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7.2.1 理论假设
        7.2.2 模型设定及变量选择
        7.2.3 数据来源及统计分析
        7.2.4 假设检验
        7.2.5 实证结果与分析
    7.3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选择的理论分析
        7.3.1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绿色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7.3.2 科技创新是绿色产业发展根本路径
        7.3.3 国有资本是引领绿色产业发展的现实路径
第8章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及其制度分析
    8.1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
        8.1.1 利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障碍
        8.1.2 推进科技创新加快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障碍
        8.1.3 国有资本引领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障碍
    8.2 当前绿色产业发展路径实践障碍的制度分析
        8.2.1 现有制度安排存在的主要问题
        8.2.2 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制度创新必要性
第9章 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9.1 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产权制度创新
        9.1.1 绿色产业产权界定的制度创新
        9.1.2 绿色技术产权保护的制度创新
        9.1.3 绿色产业产权交易的制度创新
    9.2 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激励机制创新
        9.2.1 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路径优化的激励机制创新
        9.2.2 促进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投融资激励机制创新
        9.2.3 促进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绿色税收制度创新
    9.3 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非正式制度创新
        9.3.1 绿色文化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
        9.3.2 企业绿色社会责任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
        9.3.3 非政府绿色组织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中国大型汽车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数字化转型的研究综述
        1.2.2 国内数字化转型的研究综述
    1.3 文献评述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的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1.4.4 本研究的论文架构
    1.5 本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2.1 企业数字化转型相关理论
        2.1.1 企业转型
        2.1.2 两化融合
        2.1.3 产业融合
        2.1.4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2.1.5 价值链理论
        2.1.6 产业价值链理论
    2.2 工业革命与汽车制造模式的演进
        2.2.1 工业革命的历史进程
        2.2.2 汽车工业发展与汽车制造模式的演进
第3章 大型汽车制造企业转型的整体环境与转型动因分析
    3.1 大型汽车制造企业的大市场环境格局与现状
        3.1.1 大型汽车制造企业的定义
        3.1.2 汽车制造企业的宏观环境-PEST图解分析
    3.2 大型汽车制造企业面临的产业生命周期困境
        3.2.1 汽车产业生命周期-四阶段分析
        3.2.2 汽车制造企业的市场业绩-图表分析
    3.3 转型共性问题的凸显-动因层次分析
        3.3.1 企业转型外部动因
        3.3.2 企业转型内部动因
第4章 大型汽车制造企业的数字化与转型路径
    4.1 企业数字化本质与路径创新的深层次关系解析
        4.1.1 数字化与交易费用的实质关系
        4.1.2 数字化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内在关联
        4.1.3 数字化创新与转型路径的本质关系
    4.2 大型汽车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的核心问题
        4.2.1 数字化技术推动制造业跨越式发展
        4.2.2 数字时代产业发展规律对转型路径的影响与形成
        4.2.3 基于数字化技术演进的汽车制造企业转型的路径选择
第5章 一汽集团数字化工业服务转型升级实践案例研究
    5.1 集团概况
        5.1.1 一汽集团概况
        5.1.2 一汽集团现状
    5.2 集团数字化转型分析
        5.2.1 五力竞争模型分析
        5.2.2 SWOT分析矩阵
    5.3 集团数字化转型路径规划(策划)
        5.3.1 战略层策划
        5.3.2 管理层策划
        5.3.3 技术层策划
    5.4 集团数字化转型路径实现步骤(过程)
        5.4.1 组织机构优化
        5.4.2 业务流程变革
        5.4.3 技术能力革新
        5.4.4 商业模式转变
    5.5 集团数字化转型成效(评价)
        5.5.1 主营收入增长率
        5.5.2 研发投入比
        5.5.3 产品附加值
        5.5.4 业绩指标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3 下一步研究方向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汽车产业园区优化策略研究 ——以广州南沙区丰田汽车产业园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绿色发展成为工业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1.1.2 汽车产业正面临着新一轮的产业变革
        1.1.3 我国汽车产业园区具有绿色发展趋势
    1.2 国内外研究相关研究进展
        1.2.1 关于绿色发展理念的研究概况
        1.2.2 关于汽车产业园区的研究概况
    1.3 相关概念解读
        1.3.1 汽车产业
        1.3.2 产业园区
        1.3.3 汽车产业园区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案例分析法
        1.5.3 实地调研法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2 我国汽车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
    2.1 我国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及主要阶段
        2.1.1 我国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
        2.1.2 产业园区发展的主要阶段
    2.2 产业园区绿色发展的特征及内涵
        2.2.1 绿色发展的界定
        2.2.2 产业园区绿色发展的特征
        2.2.3 产业园区绿色发展的内涵
    2.3 我国汽车产业园区概况
        2.3.1 我国汽车产业园区的建设历程
        2.3.2 传统汽车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2.3.3 汽车产业园区的主要功能构成
    2.4 我国传统汽车产业园区“不绿色”的问题
        2.4.1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
        2.4.2 汽车生产污染严重,生态环境破坏
        2.4.3 用地结构单一,空间利用效率低下
        2.4.4 产城分离严重,公共服务设施滞后
        2.4.5 交通体系不完善,机动车出行为主
        2.4.6 传统基础设施布局,资源极度浪费
        2.4.7 园区建筑功能单一,建筑能耗较大
        2.4.8 汽车文化特色缺失,园区生活单一
    2.5 本章小结
3 汽车产业园区相关理论研究及案例分析借鉴
    3.1 汽车产业园区相关理论研究
        3.1.1 循环经济理论
        3.1.2 低碳经济理论
        3.1.3 产城融合理论
        3.1.4 精明增长理论
        3.1.5 生态城市理论
    3.2 相关案例分析及借鉴
        3.2.1 绿色发展新城
        3.2.2 绿色发展园区
        3.2.3 汽车产业园区
    3.3 本章小结
4 绿色发展下汽车产业园区优化策略
    4.1 绿色生态新型(Ecology-Industry)产业发展优化策略
        4.1.1 确定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方向
        4.1.2 产业生态下汽车产业链生态化
        4.1.3 构建园区产业共生的循环网络
        4.1.4 低标准、高污染产业布局调整
    4.2 生态体系新型(EOD)布局优化策略
        4.2.1 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
        4.2.2 以生态优先的“底-图”关系
        4.2.3 蓝绿交织的生态网络系统
        4.2.4 生态安全的开发区域划分
    4.3 集中紧凑新型(Smart)布局优化策略
        4.3.1 “核心-圈层”的组团式空间布局
        4.3.2 分区域的小街区、密路网形式
        4.3.3 汽车产业园区开发强度的提升
        4.3.4 零配件企业的用地规模缩减
    4.4 功能混合新型(MIX)布局优化策略
        4.4.1 园区功能多元化的发展目标
        4.4.2 “园区-组团”的功能混合单元规模
        4.4.3 居住与公共服务的品质提升
        4.4.4 汽车教育基地的产学研建设
    4.5 低碳新型(Low-Carbon)交通系统优化策略
        4.5.1 多样化新能源交通出行工具选择
        4.5.2 探索共享、高效的园区出行模式
        4.5.3 建立全面、通达的绿色交通网络
        4.5.4 打造舒适、宜人的慢行交通环境
    4.6 资源循环新型(Circular)园区基础设施优化策略
        4.6.1 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4.6.2 清洁能源综合利用
        4.6.3 新能源汽车的基础设施
    4.7 复合生态新型(Complex)绿色建筑建造策略
        4.7.1 功能复合的汽车服务建筑
        4.7.2 绿色生态的建筑立体绿化
        4.7.3 节能减排的绿色建筑技术
        4.7.4 国家统一的绿色建筑标准
    4.8 新型产业文化(Culture)与健康生活策略
        4.8.1 结合汽车旅游文化的园区特色活动
        4.8.2 结合汽车绿色文化的环保教育活动
    4.9 本章小结
5 广州市南沙区丰田汽车产业园区优化策略实践
    5.1 丰田汽车产业园区基本情况
    5.2 丰田汽车产业园区发展机遇
        5.2.1 广州市汽车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5.2.2 南沙区定位升级对黄阁镇的新要求
        5.2.3 丰田汽车产业园区进入转型发展期
    5.3 丰田汽车产业园区出现的“不绿色”问题
        5.3.1 第二产业基础雄厚,新能源发展起步阶段
        5.3.2 现状生态条件良好,但保护不当污染严重
        5.3.3 园区用地结构单一,存在大量未开发用地
        5.3.4 园区内职住不平衡,各类公服设施标准低
        5.3.5 现状基础设施杂乱,资源循环使用率较低
        5.3.6 现状厂房建筑为主,园区的建筑功能单一
        5.3.7 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绿色产业文化初起步
    5.4 基于绿色发展理念下优化策略实施
        5.4.1 生态-产业体系发展优化实施策略
        5.4.2 生态优先的生态体系优化实施策略
        5.4.3 集中紧凑的空间布局优化实施策略
        5.4.4 功能混合的园区布局优化实施策略
        5.4.5 多样化低碳交通系统优化实施策略
        5.4.6 资源循环的基础设施优化实施策略
        5.4.7 生态复合的绿色建筑优化实施策略
        5.4.8 绿色文化与健康生活优化实施策略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4)基于生态学视角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形成、运行与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主要内容与研究路线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路线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创新理论
        2.1.1 创新概念
        2.1.2 创新模式演进过程
        2.1.3 创新集群理论
    2.2 创新系统理论
        2.2.1 国家创新系统
        2.2.2 区域创新系统
        2.2.3 企业创新系统
    2.3 生态系统理论
        2.3.1 生态学与生态系统理论
        2.3.2 生态系统组成结构
        2.3.3 生态系统基本特征
        2.3.4 生态位和生态学共生理论
        2.3.5 生态系统的协同进化理论
    2.4 产业创新系统
        2.4.1 产业创新理论提出
        2.4.2 产业创新理论发展
        2.4.3 产业创新系统理论提出
        2.4.4 产业创新系统理论发展
        2.4.5 产业创新系统应用
    2.5 演化经济学
        2.5.1 早期的经济学演化思想
        2.5.2 国外演化经济学研究现状
        2.5.3 国内演化经济学研究现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概述
    3.1 创新生态系统演化
    3.2 创新生态系统多重层次分析
    3.3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内涵
    3.4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构成要素
    3.5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构成要素之间关系
        3.5.1 企业创新层和技术创新层
        3.5.2 辅助创新层与技术创新层
        3.5.3 辅助创新层与企业创新层
        3.5.4 创新环境层与企业、技术、辅助创新层
    3.6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特征
    3.7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功能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形成过程
    4.1 创新主体集聚
    4.2 产业创新链形成
        4.2.1 企业创新链形成
        4.2.2 产学研创新链形成
        4.2.3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网络
    4.3 创新资源集聚
        4.3.1 系统开放性
        4.3.2 创新资源类型
        4.3.3 创新资源集聚过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机制
    5.1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动力机制
        5.1.1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创新动力要素
        5.1.2 创新动力要素结构模型
    5.2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竞争与共生机制
        5.2.1 创新种群生态位分析
        5.2.2 创新种群竞争模型分析
        5.2.3 创新种群共生模型分析
        5.2.4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竞合模型分析
    5.3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发散和输送机制
        5.3.1 创新发散机制
        5.3.2 创新输送机制
    5.4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调节和保护机制
        5.4.1 创新调节机制
        5.4.2 创新保护机制
    5.5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机制耦合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过程
    6.1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影响因素
    6.2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特征
        6.2.1 创造性
        6.2.2 多样性
        6.2.3 依赖性
        6.2.4 环境选择性
        6.2.5 自组织性
    6.3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模型
    6.4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规律
        6.4.1 遗传
        6.4.2 变异
        6.4.3 选择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案例分析
    7.1 一汽红旗发展历程
    7.2 一汽红旗创新生态系统形成
        7.2.1 一汽红旗创新生态系统概念
        7.2.2 一汽红旗创新生态系统构成要素
        7.2.3 一汽红旗创新生态系统要素协同关系
        7.2.4 一汽红旗创新生态系统基本特征
    7.3 一汽红旗创新生态系统运行
        7.3.1 一汽红旗创新生态系统创新动力要素
        7.3.2 一汽红旗创新生态系统竞争与合作
    7.4 一汽红旗创新生态系统演化
        7.4.1 一汽红旗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影响因素
        7.4.2 一汽红旗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特征
        7.4.3 一汽红旗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过程分析
        7.4.4 一汽红旗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规律
    7.5 一汽红旗创新生态系统发展建议
        7.5.1 加快汽车产业智能化升级
        7.5.2 完善汽车后服务市场建设
        7.5.3 推动绿色汽车产业发展
        7.5.4 建立人才培养模式
        7.5.5 打造国际化服务体系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全球价值链下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1.3 理论意义
        1.1.4 必要性
    1.2 文献综述
        1.2.1 动因研究现状
        1.2.2 治理结构研究现状
        1.2.3 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2.4 升级路径对策研究现状
        1.2.5 文献评述
    1.3 基本概念界定
        1.3.1 全球价值链
        1.3.2 产业集群
        1.3.3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1.3.4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GVC的关系
    1.4 研究整体设计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点
第二章 GVC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影响机理
    2.1 GVC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因素
        2.1.1 全球产业分工
        2.1.2 企业因素
        2.1.3 政府因素
        2.1.4 行业协会因素
    2.2 GVC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
    2.3 GVC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2.3.1 发展模式类型
        2.3.2 发展模式类型比较
    2.4 GVC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治理模式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GVC下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问题
    3.1 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整体发展现状
    3.2 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动力机制
    3.3 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3.3.1 上海市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情况
        3.3.2 上海市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判定
    3.4 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治理模式
        3.4.1 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不同治理模式划分
        3.4.2 价值链治理模式对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所产生的影响
    3.5 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3.5.1 中国制造业在GVC中的地位——基于GVC指数
        3.5.2 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GVC中的地位
    3.6 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证研究——以上海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为例
    4.1 综合优势现状分析
    4.2 环境分析
        4.2.1 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环境分析
        4.2.2 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4.3 上海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定量分析
        4.3.1 测算集群程度的指标选择
        4.3.2 上海汽车产业集群程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程度计算
        4.3.3 上海汽车产业集群程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程度结果分析
    4.4 上海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效应影响因素分析
        4.4.1 指标变量的选择和数据
        4.4.2 建立计量模型
        4.4.3 实证结果分析
    4.5 上海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在GVC中的地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GVC下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升级路径及对策
    5.1 GVC下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升级路径
    5.2 GVC下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政策建议
        5.2.1 国家层面
        5.2.2 地方政府层面
        5.2.3 行业协会层面
        5.2.4 企业层面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GVC中地位处于中下游
        6.1.2 国内外因素共同影响集群发展
        6.1.3 集群在GVC下的升级路径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6)四川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可能的创新点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研究
        1.5.2 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影响因素的研究
        1.5.3 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模式的研究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概念
        2.1.2 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相关概念
    2.2 主要理论基础
        2.2.1 产业集群理论
        2.2.2 产业组织理论
        2.2.3 产业政策理论
        2.2.4 产业链理论
        2.2.5 生态圈理论
第3章 四川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现状
    3.1 四川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水平的分析
        3.1.1 区位商方法的说明
        3.1.2 数据来源与测算
        3.1.3 结果分析
    3.2 四川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要素的分析
        3.2.1 生产要素
        3.2.2 市场要素
        3.2.3 产业要素
        3.2.4 竞争要素
        3.2.5 政府要素
        3.2.6 机遇要素
    3.3 四川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形成模式
        3.3.1 形成模式的主要类型
        3.3.2 龙泉驿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案例研究
第4章 四川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影响因素
    4.1 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初步构建
    4.2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4.3 样本的信度和效度
    4.4 因子分析
第5章 四川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构建与选择
    5.1 四川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构建
        5.1.1 基于协作的合作网络型
        5.1.2 基于供应链式的共生型
        5.1.3 基于产业链式的整合型
        5.1.4 基于自主品牌的轴轮型
    5.2 四川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选择
        5.2.1 熵权-TOPSIS方法概述
        5.2.2 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5.2.3 TOPSIS综合选择分析
        5.2.4 模式选择的结果分析
第6章 四川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新发展模式
    6.1 构建新发展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6.2 构建新发展模式的目标和原则
        6.2.1 构建新发展模式的目标
        6.2.2 构建新发展模式的原则
    6.3 以“双链”为主线的生态圈层型集群新发展模式及建设路径
        6.3.1 基于协同创新维度的核心层建设
        6.3.2 基于信息服务维度的中间层建设
        6.3.3 基于产业环境维度的外围层建设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四川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2 发展模式相对于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调查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7)中国汽车同质配件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2章 中美同质配件产业发展比较研究
    2.1 同质配件的概念
    2.2 美国同质配件发展概况
    2.3 中国同质配件发展概况
    2.4 中美汽车后市场环境比较
    2.5 美国同质配件产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协同学和STP理论的同质配件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3.1 协同学理论概述
    3.2 同质配件发展的非协同因素分析
    3.3 STP理论概述
    3.4 STP理论与协同学在同质配件发展模式选择问题上的运用
    3.5 中国同质配件发展模式选择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同质配件发展模式消费者接受度分析
    4.1 研究假设及理论分析
    4.2 数据来源及处理
    4.3 Logistic回归分析
    4.4 Interval Censored回归分析
    4.5 结论与启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同质配件发展动力系统机制研究
    5.1 同质配件产业发展动力系统的特征要求
    5.2 动力系统结构及作用原理
    5.3 动力系统影响因素分析
    5.4 权重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宝应县同质配件发展实证研究
    6.1 宝应县汽车产业简介
    6.2 宝应县同质配件产业发展动力实证分析
    6.3 宝应县汽车零部件产业SWOT分析
    6.4 宝应县同质配件发展前景分析
    6.5 对策和举措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附录A
附录B

(8)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我国汽车产业要素贡献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主要创新及发展趋势
        1.4.1 主要的创新点
        1.4.2 发展趋势
第2章 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综述
    2.1 供给侧改革及相关产业理论综述
        2.1.1 供给侧改革理论与实践综述
        2.1.2 相关产业理论综述
    2.2 国内外汽车产业要素贡献度的研究述评
        2.2.1 国内汽车产业要素贡献度的研究述评
        2.2.2 国外汽车产业要素贡献度的研究述评
    2.3 对相关研究方法的研究综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汽车产业供给侧要素贡献的路径变迁分析
    3.1 1956-1978年间汽车产业要素贡献的路径分析
    3.2 1978-1990年间汽车产业要素贡献的路径分析
    3.3 1990-2008年间汽车产业要素贡献的路径分析
    3.4 2009年至今汽车产业要素贡献的路径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汽车产业要素贡献度的实证分析
    4.1 我国汽车产业要素贡献度模型的构建及测算
        4.1.1 模型的选择与解释说明
        4.1.2 指标的选取及模型的构建
        4.1.3 回归结果的分析及讨论
        4.1.4 汽车产业要素贡献度的测算
    4.2 影响我国汽车产业要素贡献度的因素分析
        4.2.1 指标的选择说明及模型的构建
        4.2.2 资本、技术及劳动力要素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2.3 对实证结果的总结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对我国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政策建议
    5.1 以供给侧改革为契机,加强政策引导,优化汽车产业供给的质量与效率
    5.2 提升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汽车产业的技术转化效率
    5.3 优化资本要素投资,拓展海外市场,提升资本要素的使用效率
    5.4 优化劳动力要素供给,合理控制企业数量及规模,鼓励企业兼并与重组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9)环境市场失灵下我国汽车产业低碳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现状与意义
二、两种不同的模式
三、模式选择的根据
     (一) 从理论上说, 由环境资源的特性所引发的市场失灵, 决定了在汽车产业低碳发展上政府必须积极作为
        1.环境资源外部性的影响
        2.环境资源公共性的影响
        3.环境资源公有性的影响
     (二) 从实践上看, 由于两种模式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明显不同, 欧盟等国目前所采用的模式更符合“两型社会”发展的要求
        1.对资源的影响
        2.对环境的影响
四、几点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二) 建议
        1.在生产环节应加快完善我国“排放与限值标准”和“财税管理政策”
        2.在购置环节应鼓励人们购买节能减排汽车
        3.在使用环节燃油消费税的改革应传递出明确的政策信息

(10)比亚迪公司产业发展模式与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综述
2.相关概念阐述与理论基础
    2.1 新能源汽车
    2.2 产业发展模式理论
    2.3 企业绩效相关理论
3.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传统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2 传统汽车向新能源汽车转型的必要性
    3.3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4.比亚迪公司产业发展模式与绩效分析
    4.1 公司概况
        4.1.1 公司简介
        4.1.2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及历程
    4.2 比亚迪公司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分析
        4.2.1 市场驱动发展模式:市场推广及营销模式的创新
        4.2.2 技术创新驱动发展模式:注重研发投入
        4.2.3 产业政策驱动发展模式:政府激励政策
    4.3 比亚迪产业发展模式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4.3.1 技术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对公司营业收入的影响
        4.3.2 产业政策驱动发展模式对现金流的影响
        4.3.3 市场驱动发展模式对市场份额的影响
        4.3.4 产业发展模式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4.4 比亚迪公司的EVA绩效评价
        4.4.1 税后净营业利润的计算
        4.4.2 调整后的资本成本的计算
        4.4.3 EVA的计算
5. 比亚迪公司产业发展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5.1 金融运营模式带来资产管理水平下降
    5.2 市场驱动模式导致成本费用增加
    5.3 产业政策使企业对政府更加依赖
    5.4 产业转型带来资金短缺,增加公司投融资风险
6. 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提升公司绩效的建议
    6.1 提高资产管理质量,改善金融运营模式
    6.2 进行业务结构升级,完善市场驱动模式
    6.3 充分利用产业政策,增加创新性研发投入力度
    6.4 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使企业更好发展
7. 研究结论及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研究[D]. 张芳. 吉林大学, 2020(03)
  • [2]中国大型汽车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D]. 李斌. 吉林大学, 2020(04)
  • [3]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汽车产业园区优化策略研究 ——以广州南沙区丰田汽车产业园区为例[D]. 颜丽琴.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4]基于生态学视角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形成、运行与演化研究[D]. 吕鲲. 吉林大学, 2019(02)
  • [5]全球价值链下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 刘昀翔.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9(06)
  • [6]四川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D]. 刘琳.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7)
  • [7]中国汽车同质配件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D]. 熊鑫.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7)
  • [8]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我国汽车产业要素贡献度研究[D]. 朱文哲.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9]环境市场失灵下我国汽车产业低碳发展模式研究[J]. 黄忠伟. 经济与管理评论, 2017(03)
  • [10]比亚迪公司产业发展模式与绩效研究[D]. 梅潇丹. 新疆财经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我国汽车工业发展模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