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罗山县加强中小学计算机装备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陈建平[1](2020)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汉字素养的培养研究》文中认为小学是学生入学的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学好汉字和写好汉字是每个小学生最基本的能力,不仅是阅读和写作的根本,而且是发展和提高其汉字素养的第一步。当前,由于汉字的语音和语义的复杂性,小学生学习识字和书写面临着很多困难,并且在日常书写的过程中,错别字现象日益严重,这一现象的存在将直接影响着小学生汉字素养的养成,乃至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近些年来,汉字素养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教学意义和作用日益成为不少教育研究者关注的热点,却始终无法提出有效解决小学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汉字素养的方案。汉字素养是以汉字的研究和实践为基础的汉字能力的综合素养。笔者通过分析教学现状、结合汉字发展的历史脉络,尝试通过研究小学生出现错别字的原因来有针对性地提出培养小学教育阶段学生汉字素养的方案。本文共分为三部分:绪论,正文和结语。正文又分三个章节进行论述,各个部分内容如下: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缘起、研究现状,研究的价值与意义、研究方法以及概念的概述,通过分析发现,小学教育阶段学生缺乏汉字素养就在于缺少既能帮助小学生提高识字能力又能培养小学生汉字素养的策略。第一章阐述了建国前的汉字教学和建国后的汉字教学,其次论述汉字教学有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学习,有助于中华文明的弘扬传播。第二章阐述了不同学段的小学生错别字现象,然后通过对错别字现象进行归类以及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为接下来探索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提供依据。第三章针对小学教育阶段学生容易出现错别字的原因,尝试提出培养小学生汉字素养的对策,主要从培养小学生热爱汉字、尊重汉字的意识;培养重视汉字结构的意识;培养规范、美观书写汉字的意识等三个方面进行剖析。结语主要是对本研究的一个小结和对于提升小学生汉字素养的未来作以展望。
许凤[2](2020)在《基于STEAM理念的分组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的应用研究 ——以罗山县定远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前班级授课制的教育背景下,需要探寻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来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培养社会需要的各方面人才。基于STEAM理论的分组教学法强调合作促发展,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有利于培养综合型人才,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并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教学方法,其宗旨是缓解班级授课制与素质教育之间的矛盾。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分析法,以罗山县定远中学八年级(1)班和(2)班为研究对象,对STEAM理论的分组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其中(1)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称为对照班),(2)班采用STEAM理论的分组教学法(称为实验班),且两班授课教师为同一人。在分组教学法原有的研究基础上构建新的实施原则、分组标准和教学模式,将构建的新的模式应用于地理教学实践中,并通过统计分析两班学生的成绩和调查问卷结果来检验STEAM理论的分组教学法的教学效果。结合前期对教师和学生的访谈以及反思整个教学实践过程归纳出不足,并从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个方面提出优化措施。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学生成绩方面。统计实验班与对照班七次考试成绩,对比分析平均分、及格人数与不及格人数。实验班开学考试的平均分低于对照班,采用分组教学法后的其余六次考试,实验班平均分均高于对照班。从不及格和及格人数发展趋势来看,实验班高分层人数逐渐增加,不及格人数明显下降,说明分组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地理成绩的整体提升。(2)学生态度方面。在两班学生男女比例、父母学历等基本情况和地理学习内容一致的基础上,实验班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感兴趣程度和学习的积极性都远高于对照班,说明STEAM理论的分组教学法受到学生的肯定,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3)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在现实生活中思考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借助地图等工具寻找地理问题答案的人数中实验班远超对照班,说明STEAM理论的分组教学法更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地理实践力(4)优化方面。学生合作意识缺乏,能胜任队长的人数有限,需要教师不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并加强对队长的指导;分组教学法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掌握和教学技能等方面的要求更高,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学校对新的教学方法的重视程度不够,应该鼓励新的有效教学方法的实施,并为教师提供更高的学习平台和更多的探讨机会。
高婧刘婷[3](2017)在《教育扶贫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信阳市教育扶贫为例》文中指出教育扶贫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信阳市更是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但在革命老区信阳市,教育扶贫政策的实施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信阳市教育扶贫的现状及其效果,以该市部分贫困县为研究对象,通过个案分析、基层走访、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等形式,较为详实地了解老区的教育扶贫现状和效果,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通过对信阳市教育扶贫背景、面临的问题和机遇、教育扶贫总况分析,发现存在8(包括省管县固始县)个贫困县因地域差异致使教育发展极不均衡、教育扶贫政策不精准、资金不到位不集中、教育人才结构性短缺、教育硬件建设滞后等问题。在调研分析学生资助政策、职业技术教育、乡村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改善经济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等四大基础性教育扶贫政策后,发现教育扶贫市级统筹的弊端,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扶贫县域统筹”的对策,既“三统筹”:统筹人力,县来县往;统筹财力,县收县支;统筹物力,县建县管。通过“三统筹”,可以最大限度地因县制宜出台政策,落实县级主体责任,统筹县域扶贫资金,盘活县域内教师人才队伍,依托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验收提升教育综合实力等措施,推动教育扶贫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推动革命老区信阳市的教育迈向更高的水平,提升各贫困县区百姓的整体文化技能素质,让大别山革命老区人民的有更多的幸福感。
郑立坤,赵东方,黎骊,袁文霞[4](2017)在《城镇化进程中县城城区小学“大班额”问题调查研究——以河南省信阳市为例》文中指出针对信阳市县城城区小学"大班额"突出的问题,研究小组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信阳市辖区7县1区的37所城区小学开展了实地调查,发现:信阳市县城城区小学在学生人数方面,生均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和活动场地方面,教学用房、办公用房和生活用房方面,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等与《河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试行)》相距甚远。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信阳市义务教育总体资源供给不足;学校布局不合理,城乡义务教育发生结构性变化;教师资源短缺,教师队伍不稳定。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等多方协调,加大教育投入,增强政策支持,完善招教制度,改革教育立法制度,加强统筹安排;需要广大家长理性择校,积极与学校沟通合作。
刘庆庆[5](2016)在《TPACK框架支持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的迅猛推进及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信息技术推动了教育领域的重大飞跃,同时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教育技术能力。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是教育信息化日益普及全国中小学,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农村普通中小学的时代,教师必须掌握的一种新型的知识结构框架,也是教师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教学必备的一种教学技能。高中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理论知识兼顾技术操作、注重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培养其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无学业压力的特殊学科。那么,教师就要熟练掌握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有效的课堂教学及如何辩证地认识技术和教学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法梳理了TPACK有关的文献,阐述了TPACK框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概念内涵及特征等,并详细论述了与本研究相关的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根据目前全国各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现状,采用TPACK框架的三种核心知识要素及四种复合知识要素,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及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且能够恰当呈现教学内容的多媒体资源,进行TPACK框架支持下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设计。通过Sakai平台上的PPT课件演示,观看教学微视频,及小组协作完成教学任务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验证TPACK框架支持下的课堂教学效果。此外,通过课堂观察、实地访谈及调查问卷,进一步对TPACK框架的教学设计的实践效果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基于TPACK框架设计出的教学方案还是很认可的。支持下的教学设计方法持积极的态度。经过将近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发现TPACK框架支持下的教学设计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改善了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的认识,端正了学习态度,使他们认识到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不仅仅是局限于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相关的知识,而是更加注重自身信息素养的培养了。
张九艳[6](2015)在《中学生自主课程学习状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提高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素质,加强软实力的基础工程,但我国的教育与发达国家培养的学生相比,明显缺乏个性和创新能力。学者邱德乐正是基于对国内学生发展的真正需要提出了“自主课程”的概念并作出了自己的界定和阐释,他对自主课程的概念、涵义、特征和实现方式等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初步勾勒出了自主课程的理论体系和应用框架。提出自主课程,正是为了培养学生积极的主动学习、探索感兴趣的知识和增强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实施自主课程对于独立意识日渐增强以及智力、心理、生理发育接近成熟的中学生来说,其学习状态会也会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本研究首先对自主课程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阐述了当前国内外关于自主课程的研究现状和自主课程实施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对本研究的方法、思路和主要内容做了描述;第二部分,探讨了中学生自主课程学习状态研究的基本理论,其中关于自主课程这个核心理论主要是以邱德乐研究为主;第三部分,是本研究的实践调研部分,主要对个别地方中学的500名学生和350名教师做了问卷调查,还抽取了两所中学的教师和学生代表做了详细访谈,并进行了课堂观察,总结了当前中学教师和学生对自主课程具体看法和开展情况,了解了中学生的自主课程学习状态;第四部分,在前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中学生自主课程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改善学生自主课程学习状态的对策建议。希望本研究成果能为促进和改善中学生自主课程学习状态提供借鉴,促进中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武月清[7](2013)在《中国国家电化教育管理机构的研究(1978-2001)》文中认为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电化教育重新起步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为促进教育改革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为了对全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工作进行有效地管理和指导,我国曾经在不同时期建立了不同的电化教育管理机构。本研究旨在探索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电化教育管理机构”的历史沿革,所开展的工作、活动,以及其在电化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与价值,探讨其对当今的教育技术发展的启示。笔者在获得第一手档案文献的基础上,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对国家电化教育管理机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访谈了当时在职的部分人员。通过对丰富史料的梳理,厘清了国家电化教育管理机构从1979年成立到2001年撤消这二十多年时间的历史沿革;全面考察了国家电化教育管理机构在1979年至2001年之间所开展的工作、活动,阐明了国家电化教育管理机构对我国电化教育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并分析了国家电化教育管理机构开展的活动,在各个阶段所起的作用,以及促使电化教育发展的情况。经过认真分析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国家电化教育管理机构的作用与价值在于:编制电化教育发展规划,制定全国电化教育发展的方针、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指导电化教育学科专业建设;并对电化教育的实践、课题研究进行理论指导。2.国家电化教育管理机构在这一时期的经验与教训主要有:建立一个职责明确、领导有方的国家电化教育管理机构,对于推动全国电化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国家电化教育管理机构应该着眼全局,从长远、有效的视角出发,制定具有前瞻性、可行性的方针、政策,引导全国电化教育的健康发展。3.通过论文研究得到的启示是:我国的电化教育领域是一个非常庞大和复杂的系统,必须要有一个机构来进行协调和组织,使该系统能够协同、有序、高效运转;管理机构的重点工作是做好顶层设计、政策引导,而不是传统的行政干预;在当前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正确处理环境、资源、应用三者的关系,以“环境建设为基础、资源建设为重点、应用效果为核心”,统筹安排硬件、软件、潜件建设;当前教育技术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技术素养,提高他们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国家电化教育管理机构的发展历程体现了我国电化教育从重新起步逐渐走向成熟的变迁过程。国家电化教育管理机构制定的规划、政策、法规,实施的一系列措施,为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规范、指导、引领的关键作用。随着国家电化教育管理机构的撤消,各个电教机构独立开展工作,使得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遇到了许多问题,延缓了教育深化改革的进程。我们应该吸取教训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积极地思考和应对。
殷伟[8](2012)在《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罗山县L高中为例》文中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它的设置实现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成为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从2001年新课程改革的启动至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高中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现状究竟如何?怎样才能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有的地位?如何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这些问题都值得思考和研究。本文从调查学校的实际出发,立足于我国高中新课程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运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对河南省罗山县L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以期从该校的情况了解该地区同类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状况,希望借此为该校及该地区其他同类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及实践参考,为课程的改进提供借鉴。调查结果表明罗山县L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学校领导不够重视;二是教学环节未能体现“综合”;三是课程评价取向“师化”。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尝试提出了改进的建议:一、建立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专门组织。二、加强教师的培训与合作。三、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9](2012)在《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河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文中提出豫政办[2011]133号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省教育厅制定的《河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规划(2011—2015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陈圣妤[10](2012)在《农村中小学音乐远程教育的应用与发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音乐是无形的,是感观与行为相结合的艺术,在传播中得以展现。音乐的教育除了依赖于以往的口传身教外,也需要在传播中得以体现在科技发展的今天,还需要与科学技术相接轨,从而展现出音乐的“动态”美。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元素也越来越多,时尚元素也呈示出多样化,新颖化。音乐逐渐被人们熟知和认可,它穿梭于城市社区之间。但是,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域的差距等因素制约着音乐教育有序的发展,使得农村地区音乐教育的发展相对落后,国家在教育制度上所强调科技与教育的接轨,在实践教育过程中似乎成了“纸上谈兵”。要想尽快改变现状,需要得到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关注,其中,信息技术平台的构建与具体实施是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效的方法。音乐远程教育的实施发展上也存在着一些弊端,首先,远程教育逐渐的开展和实施及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受经济基础,地域文化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远程信息技术的开展在农村中小学教学中,成为教学的"副产品"。其次,就音乐远程教育模式而言,所设置的课程内容和教育模式单一化,还停留在简单的文字,视频技术上,并不能体现出音乐网络教育的功能及丰富资源的普及。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充分的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农村远程教育,建立信息化音乐体系,创建良好的音乐教学环境,是值得研究思考的课题。本文将根据农村音乐教育的现状,城乡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形势差异为起点,逐步延伸,对远程教育做出客观的认识,对农村音乐远程教育现状,进行综合分析。探讨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的相结合及音乐远程教育在技术上和教学模式的应用革新和发展。并从可行性和功效性两方面提出加强和改善音乐远程教育技术先进的教育模式,创建管理体系的新手段,提倡信息技术与音乐教育相结合等结论性的新理念。
二、罗山县加强中小学计算机装备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罗山县加强中小学计算机装备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教育阶段学生汉字素养的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汉字教学的历史及现状 |
第一节 建国前的汉字教学 |
一、建国前汉字教育的基本观念 |
二、建国前汉字教育的主要课本及特点 |
第二节 建国后的汉字教学 |
一、改革开放前 |
二、1978 年改革开放到2000 年新课标颁布 |
三、进入21世纪至今 |
第三节 汉字教学有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 |
一、汉字是汉语的“最佳搭档” |
二、汉字是文化的载体 |
三、学习汉字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方式和内容 |
第二章 不同学段小学生错别字现象调查 |
引言 |
第一节 教师访谈调查分析 |
一、访谈对象选取概述 |
二、访谈内容分析 |
三、访谈结果总结 |
第二节 小学低年级学生错别字现象调查 |
一、小学低年级学生错别字类型 |
二、小学低年级学生错别字成因分析 |
第三节 小学中年级学生错别字现象调查 |
一、小学中年级学生错别字类型 |
二、小学中年级学生错别字成因分析 |
第四节 小学高年级学生错别字现象调查 |
一、小学高年级学生错别字类型 |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错别字成因分析 |
第三章 小学教育阶段学生汉字素养的培养策略 |
第一节 培养小学生热爱汉字、尊重汉字的意识 |
一、小学低年级利用部分甲骨文等字体加深汉字“表意”特点的认识 |
二、小学中年级汉字学习和书法课等课程相结合,补充汉字形体演变等知识 |
三、小学高年级引入《语言文字法》,增强汉字规范意识 |
第二节 培养小学生重视汉字结构的意识 |
一、培养小学生笔画意识的策略 |
二、培养小学生部件意识的策略 |
三、培养小学生构形意识的策略 |
第三节 培养小学生规范、美观书写汉字的意识 |
一、培养小学生书写规范的策略 |
二、培养小学生书写美观的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2)基于STEAM理念的分组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的应用研究 ——以罗山县定远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素质教育的要求 |
二、核心素养对初中地理提出了新要求 |
三、初中地理教学现状 |
四、STEAM教育的兴起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STEAM理念的研究 |
二、分组教学法的研究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STEAM理念 |
二、分组教学法 |
三、基于STEAM理论的分组教学法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认知差异理论 |
二、因材施教理论 |
三、建构主义理论 |
四、人本主义理论 |
第三章 基于STEAM理念的分组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的应用 |
第一节 情境分析 |
一、教师情况分析 |
二、学生情况分析 |
第二节 实施原则 |
一、适中性原则 |
二、实用性原则 |
三、探讨性原则 |
四、互通性原则 |
第三节 教学模式 |
一、确认优化分组 |
二、分配组内任务 |
三、组织课堂教学 |
四、构建评价体系 |
第四节 教学案例设计 |
一、问题思考型课堂——以《气候》为例 |
二、外出实践型课堂——以《农业》为例 |
第四章 基于STEAM理念的分组教学法实验结果分析和优化建议 |
第一节 调查问卷设计 |
第二节 调查问卷回收情况 |
第三节 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 |
一、调查问卷统计与分析 |
二、学生成绩统计与分析 |
三、实验结论 |
第四节 优化建议 |
一、存在问题 |
二、解决措施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不足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3)教育扶贫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信阳市教育扶贫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概况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1.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二、信阳市教育扶贫主体依据 |
(一)国家、省级教育扶贫相关政策 |
(二)信阳市教育扶贫相关政策 |
三、信阳市教育扶贫现状 |
(一)实施全面覆盖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保障和资助政策 |
1.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接受教育保障和资助基本情况 |
2. 各级各类学生资助情况 |
3.个案分析 |
(二)依靠职业教育提升劳动技能 |
1.信阳市职业教育发展状况 |
2.信阳市职业教育各级资金投入情况 |
3.信阳市职业教育建设情况 |
4.个案分析 |
(三)强化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教育扶贫人才支撑 |
1.信阳市乡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
2.信阳市乡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做法与成效 |
3.个案分析 |
(四)全面改善经济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 |
1.“全面改薄”的政策背景 |
2.信阳市实施“全面改薄”的基本情况 |
3.信阳市实施“全面改薄”的资金投入情况 |
4.个案分析 |
四、信阳市教育扶贫存在的问题 |
(一)教育扶贫政策市级统筹存在的问题 |
(二)学生资助政策落实存在的问题 |
(三)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家庭脱贫致富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存在的问题 |
(四)信阳市乡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
(五)改善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办学条件方面的问题 |
五、信阳市教育扶贫对策建议 |
(一)优化教育扶贫县域统筹的可行性 |
1.历史上郡县制是行政管理制度的主流。 |
2.郡县制在当代城市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
3.建立县级教育扶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
(二)优化县域统筹精准扶贫的建议 |
1. 统筹人力——县来县往 |
2. 统筹财力——县收县支 |
3. 统筹物力——县建县管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城镇化进程中县城城区小学“大班额”问题调查研究——以河南省信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框架及方法 |
1. 研究框架 |
2. 研究方法及过程 |
三、数据分析 |
1. 学校设置与班额 |
2. 校舍建设 |
3. 体育设施和场地 |
4. 师资队伍建设 |
四、结果与讨论 |
1. 结果 |
2. 大班额的原因探讨 |
五、对策 |
1. 政府方面 |
2. 教育主管部门 |
3. 学校 |
六、小结 |
(5)TPACK框架支持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育信息化时代教师拥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必要性 |
1.1.2 TPACK框架的成熟性和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的滞后性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现状 |
1.4.1 硬件设备不完善、课时被减少 |
1.4.2 教师专业知识不足 |
1.4.3 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TPACK内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TPACK核心概念界定 |
2.1.1 TPACK的提出与内涵界定 |
2.1.2 TPACK框架下的教学设计 |
2.2 理论基础 |
2.2.1 加涅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三章 TPACK框架支持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设计 |
3.1 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 |
3.1.1 教学内容分析 |
3.1.2 学习者特征分析 |
3.1.3 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
3.2 TPACK框架下的教学过程设计 |
3.2.1 TPACK框架支持下的教学设计方案 |
3.2.2 教学设计方案的实施过程 |
3.3 评价方法设计 |
3.3.1 问卷调查法 |
3.3.2 访谈法 |
3.3.3 成绩考核法 |
第四章 TPACK框架支持下的教学设计方法应用效果分析 |
4.1 教学过程实施概况 |
4.1.1 教学场地及实验样本的筛选 |
4.1.2 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 |
4.2 实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4.2.1 后测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
4.2.2 访谈结果分析 |
4.2.3 成绩考核结果分析 |
4.3 教学效果分析 |
4.3.1 学习态度及课堂教学效果 |
4.3.2 学生的学习成绩及信息技能的提升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论文的局限性 |
5.3 未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前测调查问卷 |
附录B 后测调查问卷 |
附录C 访谈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中学生自主课程学习状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研究核心概念的界定 |
1.1.1 自主课程 |
1.1.2 自主学习 |
1.1.3 中学生自主课程学习 |
1.2 研究背景 |
1.2.1 选题背景 |
1.2.2 选题缘由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应用价值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思路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中学生自主课程学习状态概述 |
2.1 中学生自主课程学习概述 |
2.1.1 中学生自主课程学习的定义 |
2.1.2 中学生自主课程学习的特征 |
2.1.3 中学生自主课程学习的价值 |
2.2 中学生学习状态概述 |
2.2.1 积极状态 |
2.2.2 消极状态 |
2.3 中学生自主课程学习的积极状态 |
2.3.1 个性弘扬贯穿始终 |
2.3.2 自我发展贯穿始终 |
2.3.3 独立思考贯穿始终 |
2.3.4 积极情绪贯穿始终 |
第3章 中学生自主课程学习状态调查研究 |
3.1 问卷调查 |
3.1.1 问卷的设计 |
3.1.2 问卷的施测 |
3.1.3 调查的结果 |
3.2 课堂观察 |
3.2.1 观察的方式 |
3.2.2 观察的过程 |
3.2.3 观察的结果 |
3.3 抽样访谈 |
3.3.1 对象介绍 |
3.3.2 访谈的内容 |
3.3.3 访谈的结果 |
第4章 当前中学生自主课程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 部分学校设施落后不利于学生自主课程学习 |
4.1.1 设施不配套 |
4.1.2 班容量过大 |
4.2 部分学校在自主课程设置上不够重视 |
4.2.1 没有考虑到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 |
4.2.2 自主课程设置的功利性太强 |
4.3 许多学校还没有形成中学生自主课程学习平台 |
4.3.1 部分学校领导不够重视 |
4.3.2 自主课程开发力度不够 |
4.4 部分教师不赞同学生进行自主课程学习 |
4.4.1 多数教师对自主课程理论认识不到位 |
4.4.2 部分教师教学理念落后 |
4.5 学生个人素质的差异影响到自主课程学习 |
4.5.1 比其他课程的实施更富有挑战性 |
4.5.2 一些学生不适应自主课程下学习 |
第5章 改善中学生自主课程学习状态的有关建议 |
5.1 政府加强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 |
5.1.1 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 |
5.1.2 实行小班化教学 |
5.2 学校要给予中学生自主课程学习制度保证 |
5.2.1 严格控制课程设置 |
5.2.2 加大自主课程的开发力度 |
5.3 学校应大力支持中学生自主课程学习的开展 |
5.3.1 创设有利于中学生自我发展的环境 |
5.3.2 开展自主课程发挥中学生的个性 |
5.4 学校要努力构建中学生自主课程学习的平台 |
5.4.1 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 |
5.4.2 规范自主课程的实施 |
5.5 教师应加强自主课程理论学习和运用 |
5.5.1 更新教学理念 |
5.5.2 加强理论学习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中国国家电化教育管理机构的研究(1978-2001)(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选题来源 |
1.1.2 研究范围的界定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1.6 相关概念的说明 |
第2章 教育部电化教育局时期(1978-1989 年) |
2.1 教育部电化教育局概述 |
2.1.1 电化教育系统的建立 |
2.1.2 电化教育局的建立 |
2.1.3 电化教育局性质与任务 |
2.2 电化教育局的管理工作 |
2.2.1 电教教材的管理 |
2.2.2 电教设备的管理 |
2.2.3 电教刊物的出版 |
2.3 电化教育局开展的活动 |
2.3.1 开展学习交流座谈会活动 |
2.3.2 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活动 |
2.3.3 开展的培训活动 |
2.3.4 开展电化教育展览会 |
2.3.5 电化教育课的开设及电教专业的建设 |
2.4 电教局时期电化教育的新发展 |
2.4.1 中国教育电视台的建立 |
2.4.2 学校和地方电化教育的新进展 |
第3章 国家教委电化教育司时期(1989-1994 年) |
3.1 电化教育司概述 |
3.1.1 电化教育司的建立 |
3.1.2 电化教育司性质和任务 |
3.2 电教司期间电化教育的管理工作 |
3.2.1 电教三大系统的管理 |
3.2.2 电化教育学科建设的发展 |
3.2.3 电化教育水平评估 |
3.2.4 电教教材与设备的建设管理 |
3.2.5 中国电化教育协会的成立 |
3.3 电化教育司开展的工作活动 |
3.3.1 组织培训、学习交流座谈会 |
3.3.2 实施远距离师资培训项目 |
3.3.3 开展电教实验 |
3.4 电教司期间电化教育的新发展 |
3.4.1 实施全国电化教育“八五”计划 |
3.4.2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电化教育的发展 |
3.4.3 中国卫星电视教育系统的发展 |
3.4.4 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发展 |
第4章 国家教委电化教育办公室时期(1994-2001 年) |
4.1 电化教育办公室概述 |
4.1.1 电化教育办公室的建立 |
4.1.2 电化教育办公室性质和任务 |
4.2 电化教育办公室的管理工作 |
4.2.1 电化教育办公室的组织管理 |
4.2.2 出版管理 |
4.2.3 电化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管理 |
4.2.4 电教单位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的管理 |
4.2.5 电教教材的建设管理 |
4.2.6 电教软硬件设施的建设 |
4.2.7 电教网建设的管理 |
4.3 电化教育办公室开展的活动 |
4.3.1 组织年度考核及表彰先进 |
4.3.2 开展对外交流 |
4.3.3 组织学术研讨活动 |
4.3.4 开展工作座谈会 |
4.3.5 实施“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远距离教育”项目 |
4.3.6 实施“全国电化教育实验学校”项目 |
4.4 电教办时期电化教育的新发展 |
4.4.1 计算机信息网络工作的开展 |
4.4.2 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 |
4.4.3 电教资料信息数据库的建设 |
第5章 结语 |
5.1 对国家电化教育管理机构演变历程的梳理 |
5.2 国家电化教育管理机构的作用与价值 |
5.3 电化教育管理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 |
5.4 对当前教育技术管理工作的启示 |
5.5 对本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所完成的项目列表 |
(8)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罗山县L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 绪论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 相关文献综述 |
(四) 研究过程与方法 |
二、 罗山县 L 高中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 |
(一) 学校背景介绍 |
(二) L 高中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及分析 |
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学校领导不够重视 |
(二) 教学环节未能体现“综合” |
(三) 课程评价取向“师化” |
四、 改进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效果的建议 |
(一) 建立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专门组织 |
(二) 加强教师的培训与合作 |
(三) 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致谢 |
(10)农村中小学音乐远程教育的应用与发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农村中小学音乐远程教育实施的意义 |
1.1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初探 |
1.2 城乡音乐教育公平窥探 |
1.2.1 城乡音乐教育起点差异 |
1.2.2 城乡音乐教育过程的差异 |
1.2.3 城乡音乐教育结果的差异 |
1.3 音乐文化传播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依托 |
1.3.1 受封闭偏远的地域因素的制约 |
1.3.2 受传统的教育理念的制约 |
1.4 音乐远程教育应用与发展的价值体现 |
第二章 音乐远程教育的发展背景与现状 |
2.1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定义及模式 |
2.2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要求 |
2.2.1 创建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的系统 |
2.2.2 搭建远程信息教育平台 |
2.2.3 远程教育实施的四要素 |
2.3 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实施现状 |
2.4 音乐远程教育应用与发展现状 |
2.4.1 音乐网络教学的基本特性 |
2.4.2 音乐远程教育的“瓶颈”区 |
2.4.3 发展音乐远程教育的推动因素 |
第三章 个案调查研究 |
3.1 以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为研究对象的调查 |
3.2 研究方法 |
3.3 调查结果与分析总结 |
3.3.1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现状漏洞及归因总结 |
3.3.2 农村中小学音乐远程教育发展漏洞及归因总结 |
第四章 实施农村中小学音乐远程教育策略分析 |
4.1 实施远程教学过程中困难及解决办法分析 |
4.1.1 投资的经费高、周期长 |
4.1.2 投资渠道的多样化 |
4.2 教学创办条件方面 |
4.2.1 提供优质条件,扩建音乐师资队伍 |
4.2.2 因地制宜,按需培训 |
4.3 信息资源创建方面 |
第五章 网络教学环境下音乐教学应用与创新的思考 |
5.1 网络教学环境模式 |
5.1.1 开放式音乐教学模式 |
5.1.2 探索式音乐教学模式 |
5.1.3 创新式音乐教学模式 |
5.1.4 交互式音乐教学模式 |
5.1.5 直观式音乐教学模式 |
5.1.6 个性化音乐教学模式 |
5.2 音乐网络教学环境的构建 |
5.2.1 网络教学环境特性 |
5.2.2 集成型网络教学环境构建 |
第六章 远程开放教育与音乐教学的融合 |
6.1 网络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的融合 |
6.2 音乐远程教学中的运用的思考 |
6.2.1 音乐教师在网络教学中的“能动”作用 |
6.2.2 音乐远程教育与教学整合的问题分析 |
6.3 远程教育与音乐学科教学整合的重点和难点 |
第七章 农村音乐远程教育体系的革新与展望 |
7.1 推动教育改革,促进农村教育现代化 |
7.2 完善农村音乐远程教育体系 |
7.2.1 教育服务体系的建立 |
7.2.2 培养信息技术人才体系的建立 |
7.2.3 课程教学资源体系的建立 |
7.2.4 学历与非学历体系的建立 |
第八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罗山县加强中小学计算机装备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教育阶段学生汉字素养的培养研究[D]. 陈建平. 信阳师范学院, 2020(07)
- [2]基于STEAM理念的分组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的应用研究 ——以罗山县定远中学为例[D]. 许凤. 信阳师范学院, 2020(07)
- [3]教育扶贫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信阳市教育扶贫为例[D]. 高婧刘婷. 郑州大学, 2017(06)
- [4]城镇化进程中县城城区小学“大班额”问题调查研究——以河南省信阳市为例[J]. 郑立坤,赵东方,黎骊,袁文霞.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1)
- [5]TPACK框架支持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方法研究[D]. 刘庆庆. 河南师范大学, 2016(05)
- [6]中学生自主课程学习状态研究[D]. 张九艳. 信阳师范学院, 2015(08)
- [7]中国国家电化教育管理机构的研究(1978-2001)[D]. 武月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S2)
- [8]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罗山县L高中为例[D]. 殷伟. 西北师范大学, 2012(03)
- [9]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河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J].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河南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2(10)
- [10]农村中小学音乐远程教育的应用与发展的研究[D]. 陈圣妤. 河南师范大学, 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