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和电脑为何成为投诉热点?

手机和电脑为何成为投诉热点?

一、手机 计算机为何是投诉热点?(论文文献综述)

梁斯佳[1](2021)在《融媒体时代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新兴媒体平台的技术日益成熟,用户数量越来越多,融媒体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借助网站、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平台,抖音和西瓜等短视频平台,知乎和今日头条等客户端,每个人都能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融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可以更加便捷快速的实现信息交流,因而加快了网络舆情的发展速度,给政府的网络舆情管理和应对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运用文献调查法、网络调查法、实证分析等方法,在具体分析融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分类及要素等相关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总结融媒体、地方政府与网络舆情的关系,通过调查我国293个地级市的政府网站、微信和微博平台开设网络舆情相关栏目的现状,分析我国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中的管理现状,总结出目前地方政府在网络舆情应对中已经取得的相关进展和存在问题。在对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进行PEST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地方政府在政策法规、经济、社会和技术维度的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陈哲[2](2021)在《运营商客户体验实时评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电信企业每年因客户流失导致收益下降的问题日趋严重,提升客户体验并挽留客户成为该行业当前的热点研究课题。本文参考国内外电信企业客户体验调查的技术手段和设计模式,对H省电信行业发展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构建运营商客户体验实时测评系统。该系统通过分析实时反馈信息,定位客户不满意原因,据此制定合理的挽留策略,提升客户满意度和保证稳定的客户群体,提升其行业竞争力。主要工作如下:(1)系统需求分析:针对当前电信行业现状,利用多渠道开展调查工作,并从经济、技术、操作三个方面对系统进行可行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将系统分为工作台概览、系统测评、测评明细、系统管理四大模块。(2)系统设计:采用Vue+Spring Boot前后端分离开发模式,基于B/S架构并利用S pring、Spring MVC、My Batis技术构建系统,采用ECharts图库实现数据可视化,引入大数据处理平台进行数据存储和整合,为模型建设提供可靠的数据资源。(3)模型设计:通过测评系统提取客户数据,利用Python语言和Pandas等第三方模块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主要包括空值、重复值、异常值等特殊值。采用SMOTE等类不平衡采样方法对少数类样本进行处理,并对多种方法进行实验对比。最后利用随机森林与XGBoost算法构建模型,利用软投票法进行模型融合并进行评价,根据模型预测结果制定客户挽留方案。(4)系统测试:从功能性和非功能性方面对系统进行测试,检查系统的核心功能是否满足实际需求,并在兼容性、稳定性、性能等方面的表现是否符合期望。测试结果表明运营商客户体验实时评测系统在功能性与非功能性方面均符合用户期望。综上所述,运营商客户体验实时评测系统旨在采用多种业务调研方式,结合大数据处理平台的数据存储技术和计算技术对客户反馈信息进行实时测评,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构建客户满意度模型,预测客户不满意原因,最后根据预测结果调整营销策略,防止客户流失,减小企业损失。

陈昶鸿[3](2021)在《基于众包的医疗影像标注及分析系统》文中研究表明随着21世纪全球软硬件研发能力的飞速提升,由此诞生的各式各类医学影像设备逐步被各大医院所引进,如今的医疗患者们在治疗过程中所接触到的医学影像为临床医生诊断疾病和确定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常见的医学影像辅助检测系统如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PE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MRI(核磁共振成像)、US(超声成像)等,其显着的提高了临床医生治疗效率,节约了诊疗时间成本。然而,医学影像领域发展迅速,也带来了许多令人困扰的问题,首先,医学影像观察总结需要影像医师具有大量的经验以及专业知识,这无疑是增加了临床医生的学习成本。其次,即使对于经验和知识都非常丰富的医师来说,面对大数量的医学影像的查阅、诊断和报告撰写是非常耗时的,这也增加了临床医生的时间成本。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日益活跃群体智能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本文提出与实现了一个基于众包思想与原则的医学影像标注及分析系统,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实现了一套基于众包机制的医学影像标注方案。本系统融合了众包任务机制和医疗影像的标注及诊断特性,搭建了一个支持医学影像数字化获取、分片存储、众包标注等功能的应用系统平台。(2)制定了“基于角色的权限管理”机制。本系统的权限控制均基于用户的角色,资源的访问权限包与角色所关联,用户具备某角色,也就相应具备了该角色所关联的权限,使得用户、角色和系统权限两两解耦,权限配置和角色配置均具备一定的可重用性。(3)探索了机器学习领域中运用Tensor Flow或者Pytorch导出模型进行医学影像智能诊断,同时支持任务结果导出,支持线下机器学习模型训练。

李珍珍[4](2020)在《公众线上诉求模式与影响因素 ——基于多源数据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对公共生活的渗透和数字政府建设的快速推进,我国各地方政府为公众开通了多种在线平台,公众可以登录这些平台对政府提出投诉、建议、咨询和求助。2016年以来,“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成为国家对各级机关和领导干部的新要求,在这项“上网令”之后,各地方政府部门迅速建立和完善在线诉求平台的工作机制,平台答复率明显提高,引发了当前公众线上诉求繁荣的现象。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网民留言规模在2015年不足15万件,而在2020年仅上半年度就超过30万件;青岛市政府信箱来信规模在2015年约为4万件,而在2019年超过9万件。公众线上诉求是政民互动的突出表现形式,可用来理解当代国家—社会关系。已有文献对公众诉求的研究基本停留在描述性阶段,本项研究旨在探究当前公众线上诉求模式及其解释因素。公众线上诉求包含多个维度,本文重点研究该现象的四个维度,分别是发生规模、渠道使用、公开留言以及对政府回应的评价。发生规模指地区公众线上诉求总量;渠道使用指公众进入诉求平台所用的渠道;公开留言指公众在平台上选择将自身诉求内容对其他网民可见;回应评价指公众对政府答复其诉求的满意度评价。这些维度涉及到政治信任、国家信息收集、个体信息披露以及政治支持,是解读当代国家—社会关系的重要角度。为了解释这四个维度,本项研究从政治、技术和议题三个方面探究理论线索。政治因素指政府和官员的意愿、动机和工作能力;技术因素指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议题因素指公众诉求的具体客观内容。三种因素作用于四个维度,构成公众线上诉求的政治逻辑、技术逻辑和议题逻辑。为检验公众线上诉求的四个维度与三种逻辑,本项研究收集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和青岛市政府信箱的线上诉求痕迹大数据,并结合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百度检索指数、政府热线评估等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和结构主题建模,研究发现如下。(1)地级市的公众线上诉求规模受到政治、技术和议题因素三重影响:在政治因素上,公众对地方政府的回应性感知越高,地级市线上诉求规模越大;在技术因素上,互联网扩散和规模没有显着的相关关系,但是互联网扩散和回应性感知之间存在正向交互效应;在议题因素上,地方环境污染程度越高,环境保护议题越突出,因此线上诉求发生规模越大。(2)渠道使用受到技术因素的影响:手机硬件和软件的广泛应用使得公众逐渐转向使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渠道,对移动互联网渠道的使用甚至超过了对PC互联网渠道的使用;此外,由于农村居民更有可能是仅以手机为上网设备的网民群体,对移动互联网渠道的依赖性更高。(3)公开留言受到议题因素的影响:议题类型、议题领域、议题抱怨对象的公共性越强,留言就越有可能被公开。在议题类型上,建议和投诉比咨询和求助的公共性更强,因此这些议题类型的留言更有可能被公开;在议题领域上,交通运输、公共事业、城市管理等领域比人事管理、计划生育、劳动保证等领域的公共性更强,因此这些议题领域的留言更有可能被公开;在议题抱怨对象上,政府机构比单个政府官员的受众范围更广,因此抱怨对象为政府机构的留言更有可能被公开。(4)回应评价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政府回应速度越快,公众越有可能满意;政府回应模式出现行动时,公众更有可能满意。公众线上诉求具备制度内参与和互联网络参与的双重特征,国家设置线上诉求平台的出发点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这种参与形式在理论脉络上衔接着四个核心内容:公众输入制度建设、网络国家能力、国家信息收集以及回应型政治。本项研究的意义是拓展了这四个核心讨论。第一,有助于把握我国在互联网时代政治稳定的深层次制度逻辑。国家常常通过成立制度以促进稳定,我国线上诉求平台就是面向广泛公众的意见输入制度。第二,有助于理解我国在互联网时代国家治理与信息技术演进的关系。以互联网络为代表的信息通信技术,最初被视为“解放技术”,但是互联网也能被国家利用用来发动“有序的”政治参与以促进政治稳定,因此互联网络也可能是“巩固技术”。国家日益有能力控制、使用互联网络,发展出强大的网络国家能力,基于互联网络的有序参与就是国家实施网络国家能力的日常政治过程。第三,有助于了解我国国家信息收集的条件和过程。国家治理需要收集大量真实、可靠的信息,公众源源不断地向政府输送的反馈是国家最重要的治理信息来源,常被用于政策制定、监督下级政府、评估社情民意。第四,有助于深刻把握我国国家治理中的抗争性政治到回应性政治的历史转型。抗争性政治表明,公众需求若无法通过制度内途径得到满足,势必以抗争的形式爆发,化解抗争性政治困境的方法是向回应型政治转型。本项研究结合了政府回应性来考察公众线上诉求,顺应了从抗争性政治到回应型政治的转型趋势,为回应型政府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本研究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性探索:一是提出了一个包含政治、技术和议题的整合性理论框架,将公众诉求放置到“国家—社会”关系视角下研究,填补了该主题研究分散、缺乏分析框架的不足;二是在实践层面上,助力国家信息治理能力建设、为打造回应性政府提供建设性意见;三是创新性地结合多源数据进行分析,全面把握我国当前公众线上诉求的特点、趋势与影响因素,为今后政治学与公共管理领域的量化研究方法提供了借鉴。

章盼盼[5](2020)在《温州市政务热线智能化建设研究》文中指出政务热线是畅通群众表达重要渠道之一,在拉近民众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缓解社会矛盾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政务热线却不能跟上新一代的发展速度,存在着许多不足,如何优化政务热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界定政务热线、电子政务、人工智能及政务智能含义,并采用参与观察法、网络内容分析法、访谈法考察温州市政务热线智能化建设现状,了解了温州市政务热线平台运行体系,热线服务提升的情况,温州市政务热线智能化建设的内容及成效。在掌握现状的同时,运用新公共服务理论、整体性治理理论、政府流程再造理论等公共管理相关理论,深入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发现温州市政务热线智能化建设存在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平台自身建设不完善、部门间数据共享程度低、智能绩效考核能力不足以及数据分析运用深度不够等不足,并研究国内外政务热线典型案例,最后提出优化温州市政务热线智能化建设的对策:推进工单规范化建设、推进部门服务资源整合、打造政务热线智能化平台、完善督办考核机制以及强化数据管理应用。

帅奕男[6](2020)在《智慧社会的司法范式转型》文中认为本文旨在从法治范式变革的视角研究司法的范式转换问题。“司法范式”体现的是法官默认的司法逻辑和价值取向,司法范式的变化是与法治范式的变革密切相关的。因为法治范式体现了人们对法律系统所处的社会所持有的一般看法,这种看法构成了人们的立法实践和司法实践的背景性理解。因此,本文在法治范式的语境中,对现代司法范式的基本内涵、形态演化、面临的信息化挑战及发展趋向进行探讨,提出面向智慧社会的司法范式构想。除了导论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为四章。导论部分梳理了中外学者对智慧社会司法范式转型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介绍了选题缘由、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之处。结语部分阐述了智慧司法与中国司法的转型策略,认为智慧司法是国家战略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法律系统内部转型革新的契机,但是需要在法治框架内把握技术介入司法领域的尺度。正文部分的内容具体如下:第一章界定了司法范式的内涵,考察了现代司法范式的形态演变,并提出司法范式演变的逻辑线索。在对司法范式的法治语境进行回顾分析的基础上,本章认为司法范式的现代性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法官立足于个人主体性对案件事实和法律适用作出的司法判断,其二是逻辑化、理性化的司法推理,其三是具有独立于司法结果之正义价值的司法程序。沿着司法范式现代性内涵的思路,本章对西方现代化进程中自由竞争阶段、福利国家阶段、安全保障国家阶段所对应的三种司法范式——形式司法、实质司法、协商司法的特征和具体内涵进行界定和阐述。自由主义范式的形式司法以服从实在法规则为特征,依赖于独立的司法权力机构通过严格的法律推理来解决具体冲突。其背景在于自由主义法治范式以形式理性为基础,通过理性经济人的假定和规则至上的信念来构架其制度体系,法律的一般化和体系化意味着法官需要在普遍性的法律原则或法律规则中寻找“决定性意义的原因”,以严密而精准的逻辑方法进行司法判断。福利国家法治的实质司法以目的导向推理为特征,司法权越来越多地介入到政府政策的形成过程中,司法程序也从关注形式公正转向关心实质公正。其背景在于自由竞争下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化加强了垄断性资本的力量,经济权力、物质财产和社会状况的不平等与日剧增,自由主义法治所带来的国家与社会、政治与法律的分离以另一种方式走向整合,福利国家的实质法逐渐地导向了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并在司法领域表现为法律判断和道德判断的整合。程序主义法治范式背景下的协商司法以沟通保障的司法程序为特征,表现为通过建立平等自由的对话空间以促进司法主体间协商沟通,进而达成共识。其背景在于法律结构和科层结构难以应对国家干预过于密集所带来的社会复杂情势,面向实质平等的权利保障也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个人自主性的实现,这促使法律和司法转向通过组织规范和程序规范实现社会整合。司法范式的演化动力一方面来自于外部的社会条件变化,新的社会结构和组织原则通过制度化吸收到基本的法律结构中,进而影响司法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来自于司法实践的内部反思,司法系统也在纠纷解决中不断探索如何通过方法的运用、制度的设计,更好的促进司法正义的实现。第二章考察了司法范式面临的信息化挑战。信息时代的到来正在改变传统的社会结构和组织原则,计算机、互联网与大数据的结合不仅消解了理性思辨在知识生产和权力架构中的话语地位,而且对围绕能量与物质构建起来的现代法治秩序带来冲击。在这个过程中,司法作为法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及“微观社会矛盾纠纷的灵敏显示器和社会治理状态的预警机”,首当其冲的感受到社会信息化与建构理性碰撞磨擦的冲击力。这就使得现代司法范式在信息化背景下面临着三重挑战:其一是双重空间对既有司法裁判规则和场域形成的冲击,其二是平台治理对国家法律的中心主义和司法至尊的地位的消解,其三是司法智能化对以法学专业知识为基础的现代司法理念带来的挑战。第三章分析了司法范式的智慧化转型趋向。随着技术对社会解析的不断加深,物理时空发展起来的司法理念与司法制度难以应对“微粒社会”的高速数字化进程,新的知识力量深度的参与到司法权力的运作之中。在司法规则方面,实体性规则和程序性规则被转化为计算机化的表达形式,甚至直接以代码生成规则,通过算法和程序设计实现自动化规制。在司法裁判方面,智能系统为各类案件提供“定制化”的证据指引、类案推送以及评估预测,使裁判结果更加具有连续性、一致性和可预见性,呈现出程式化的算法决策趋向。在司法过程方面,司法运作的场域逐渐从“广场式”“剧场式”的物理空间结构转向远程审理、人机交互、个性定制的多维立体空间,呈现出分众在线的场景化运作趋势。在司法服务方面,依托诉讼服务平台,精准定位、智能预判的个性化的诉讼指导增加了公众与司法部门的黏性,提供了更加有效和便捷的“接近正义的方式”。与此同时,新兴技术力量与司法权力运作的结合也指向了一个全景敞视的可以精细识别不同苦乐场景的智能控制机制,我们需要在新的法治框架中对司法范式进行设想和探讨。第四章提出面向智慧社会的司法范式构想。现代法治范式的研究与现代性社会转型有着本质上的勾连,是一种与现代性社会转型密切相关、对现代性进行智性反思的法律知识形态的变化。本章吸收了现代法治理论中的反思要素,并与社会学的反思性理论进行勾连,对法律与社会特性进行“双向阐释”,提出面向后现代的智慧法治范式,并在这种新型法治范式中塑造司法范式的形态。首先,为智慧时代的司法价值注入数字正义的内涵,使其内在的反映信息社会资讯化、符号化的思考和行为方式。其次,充分意识到智慧司法中人脑决策与智能决策之间的协同关系,推动演绎逻辑与计算知识的融合运用,使司法逻辑内在地反映双重空间、人机混合、算法主导时代的行为规律和新型法律关系。最后,通过数据、平台与司法活动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司法应突破仅仅被理解为是一种事后救济手段的设定,发挥纠纷预防的社会治理功能,应对智慧社会的风险和变化。

程晏[7](2020)在《基于LDA模型的地铁投诉文本挖掘及满意度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轨道交通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城市轨道交通已经成为首都人民出行的重要方式之一,对首都市民的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运营服务品质是衡量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广大市民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服务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快速有效处理乘客的投诉,提升轨道交通服务质量,提高乘客满意度,成为了目前轨道交通服务领域学者及管理者最为关注的事情。乘客投诉往往以文本的方式呈现,且数量较大,由人工对文本进行分析费时费力,所以需要应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算法,实现地铁投诉文本的主题挖掘、自动分类和投诉内容分析,及时有效地发现运营服务中的不足,提高北京地铁服务质量。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北京地铁的乘车服务流程和服务特征进行分析,将地铁乘车流程分为了9个环节,并对各个服务环节进行特征分解,明确提供服务的人员和相关设备,并将服务特征文本化;分析了乘客对于地铁服务投诉的心理需求、投诉渠道和地铁投诉处理的必要性。(2)对LDA主题建模方法进行了介绍,并通过LDA主题建模算法对地铁投诉文本的主题进行挖掘,结合第三章的地铁服务流程和服务特征分析,将地铁服务投诉文本分为了8种主题类型,并构建了文本自动分类器,实现了投诉文本的自动分类。(3)通过计算关键词之间的共现频率,构建了投诉文本关键词共现网络,实现了关键词共现网络的可视化分析和关联分析,并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对投诉文本中投诉量最多的温控噪音、站车服务、乘车安全三个方面投诉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挖掘乘客的真实需求,从而为北京地铁提升服务质量指明方向。(4)针对北京地铁满意度调查的指标设置,抽样方法,样本结构及指标的测算方法等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对比分析满意度调查结果和投诉文本挖掘的研究成果,对现有乘客满意度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阮重骏[8](2020)在《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研究》文中认为自人类社会诞生伊始,犯罪也就相伴而生。犯罪问题危害严重,其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因此一直受到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然而,分析与应对犯罪问题却从不容易。从我国目前的犯罪治理与研究现状来看,我们正面临诸多困境:过于理论化的犯罪学研究现状;“手段大于目的”的犯罪学实证研究;资源与技术交流的现实障碍;警务研究和犯罪研究的分离;犯罪预防的重视程度不足;科学思维没有深入犯罪治理过程。而另一边,科技的高速发展又导致了犯罪风险的与日俱增。新时期,犯罪形式的丰富、犯罪难度的降低、犯罪成本的降低、犯罪隐秘性的增加、犯罪危害性的提升以及犯罪数量的升高,对犯罪治理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其中最为突出的挑战来自五个方面:及时识别犯罪趋势与变化、科学应用先进技术与工具、犯罪治理对策的快速响应、快速积累犯罪治理知识、有效整合各方力量。应对当下的困境与挑战,犯罪治理思维与方法的转变要比工具的更新更为重要。然而,既有的研究尚无法有效地引导我们的犯罪治理工作摆脱困境、应对挑战。因此,我们目前亟需寻找一种符合我国当下犯罪治理需要的思维与方法。仔细地分析我国当下犯罪治理与研究的困境与挑战,我们不难发现:挑战是外因,只起到刺激作用,困境是内因,发挥主要作用。而潜藏于困境之下的核心问题是,犯罪治理与研究工作在解决犯罪问题上的能力下降。因此,最佳应对方法就是明确以解决犯罪问题为目标,在犯罪治理中贯彻问题导向的思维与方法。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的提出来自于问题导向警务的启发。在反思传统警务模式之后,问题导向警务指出:警察部门需要摆脱迅速进行事件响应的束缚,提前发现潜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以求减少犯罪以及失序的发生。因循这一思路,之后的学者进一步提出了SARA模型来规范问题导向警务运行,使之得以成为一种可以运用于现实的警务模式。从问题导向警务所受到的追捧与肯定可以看出,问题导向的思维与方法运用到犯罪治理工作当中具有合理性与科学性。然而问题导向警务也有着自身的局限性。这致使问题导向警务难以在现实中被有效实施。对比其他一些犯罪治理策略,问题导向警务所发挥的犯罪治理效果并没有如其理论价值那般突出。究其原因,问题导向警务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三大困境:第一,“问题”的定义无法帮助警察识别“问题”;第二,作为工具的问题导向警务不具有很好的操作性;第三,警察部门无法为问题导向警务提供足够的专业支持与技术支撑。而引发这些困境的主因是问题导向警务的先天不足——仅仅要求警务工作具有问题导向的思维和方法,而没有将问题导向的思维与方法运用到犯罪治理的其他方面,由此造成了问题导向思维与方式在应用中出现主体角色、问题视角、策略选择、知识交流的限制。因此,扩展问题导向的思维至整个犯罪治理过程才是一条更加合理的途径。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的主旨是将问题导向的思维和方法应用到犯罪治理的整个过程当中,因此它要求:第一,重视“目的”;第二,细致地检视“问题”;第三,科学地评估结果;第四,联系知识与现实;第五,整合各方力量。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的提出有着重大的意义。首先,它带来了犯罪治理与研究的认识更新。这对于我们摆脱当下的犯罪治理困境有着重要价值。在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视角下,犯罪学研究应该基于“问题”的观察而展开,以解决“问题”为目标,是一个循环推进、尊重科学的过程。而犯罪治理工作应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标,因地制宜地实施对策,是理论知识与科学手段相结合的过程。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犯罪学研究是犯罪治理工作的理论源泉,而犯罪治理工作是犯罪学研究的检验手段;犯罪学研究帮助犯罪治理工作进行评估与总结,而犯罪治理工作则推动犯罪学研究的发展。其次,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有助于我们应对新时期犯罪风险所带来的挑战。第一,聚焦于现实的目光使得及时发现犯罪的新趋势与新变化成为可能。第二,目的大于手段的观念引发对先进技术与工具的渴望,提升犯罪治理效率。第三,联系知识与实践的要求为探索犯罪治理策略提供助力。第四,对于评估环节的重视以及科学性的要求加速了犯罪治理知识的积累。第五,合理安排各方主体角色能够促进各方力量的有效整合。最后,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能够促进我国犯罪治理与研究的科学化。科学化是犯罪治理与研究的必然趋势。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对于客观现实的强调,将会给犯罪治理与研究的科学性带来更高的要求,从而推动其科学化进程。为了使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不仅仅只是一种理念,而能够被运用到现实的犯罪治理活动之中,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的SARA模型被提出。该模型借鉴了问题导向警务的SARA模型。考虑到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中,“问题”已不再仅限于警察问题,而且警察部门也不再是唯一主体,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的SARA模型在各个环节的内容以及参与者的角色定位都进行了调整与填充。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的SARA模型分为四个阶段:Scanning,即理解“问题”以及识别“问题”阶段。这里的“问题”应该是有害的、反复发生的、民众期待解决的类似犯罪事件的集合。在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中,“问题”应该是具有宏观、中观以及微观这三个层次的内涵。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要求,识别“问题”需要应用多种研究方法,细致地搜集和研究犯罪数据,并知悉犯罪治理参与者以及市民的真实感受。Analysis,即分析“问题”的成因、刺激因素、诱发机制。分析“问题”应由犯罪学研究者参与并主导。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寻找那些对于“问题”的发生与发展具有决定作用,并且易于控制的影响因素。在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下,影响因素并不受属性的限制。不论社会因素、文化因素、个体因素或者其他因素,只要满足具有决定作用以及易于控制的条件就应该被认为是影响因素。在分析环节,犯罪学研究者应该先通过犯罪学理论来限定影响因素的搜索范围,然后在正确理解具有决定作用与易于控制这两个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影响因素的识别。Response,是犯罪的响应环节,即针对犯罪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犯罪治理措施。响应阶段不只是警察部门的工作,还需要其他主体的共同参与,其中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更是必不可少。在选择对策过程中,对策制定者应从控制影响因素的角度进行思考,从既有的经验与知识中搜寻对策,并保障对策的可行性。在对策实施过程中,对策实施者需要确保规范地实施犯罪治理措施。他们应当:根据评估方案安排对策实施工作,制定对策实施细则与方案,开展对策实施的指导与训练,注意对策实施过程中信息的及时反馈。Assessment,是评估成效与总结成果的阶段。评估阶段以研究人员为主,犯罪治理部门为辅,二者协同进行。研究人员是评估工作的策划者、安排者以及评估者,犯罪治理部门是评估工作的数据收集与监督者。这一环节由事前工作、评估工作、事后工作三个部分组成。事前工作指评估方案的制定。评估工作包括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过程评估注重犯罪治理对策的实施过程是否被有效地执行。结果评估则是对于犯罪治理对策有效性的最终评判,其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直接效果、犯罪转移、效益扩散。事后工作是经验与策略的总结以及理论的升华。需要注意,SARA模型是一个环环相连,相互循环的过程。每个环节既可以是其他环节的后续也可以是其他环节的开始。在运行SARA模型的过程中,我们还需特别注意以下几个要求:树立以犯罪预防为起点的犯罪治理观念,强调犯罪学研究的科学性,重视微观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贯彻综合治理的犯罪治理理念。以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为基础,本研究提出了一些与犯罪治理相关的制度性建议:契合问题导向的犯罪专项治理行动的修正、构建犯罪治理咨询委员会、构建犯罪治理智慧数据库、完善犯罪数据公开与共享。契合问题导向的犯罪专项治理行动的修正主要在于修正目前犯罪专项治理行动中所存在的欠缺与不足,如:检视“问题”的科学性没有体现、科学地评估结果的要求被忽视、联系知识与实际的要求也没有突出、犯罪预防的重视不够。对于犯罪专项治理行动的修正我们可以采用SARA模型来规范其运行过程和内容。此外,重新正确认识犯罪专项治理行动也很重要。构建犯罪治理咨询委员会旨在为犯罪治理部门、犯罪学研究者、当地居民这三者之间建立起定期的沟通途径。犯罪治理咨询委员会是由犯罪治理部门定期组织犯罪学研究者、专业领域人士以及其他当地居民,就当下的犯罪情况、需要处理的“问题”、“问题”的成因、可行的对策以及近期的犯罪治理成果进行说明与讨论的制度。咨询委员会成员由犯罪治理部门邀请或者公开招募。他们不享受任何形式的津贴与补助,也没有决策权。咨询委员会的成员需要按时参与并积极讨论。犯罪治理咨询委员会的构建能够有助于全面分析“问题”、提出最佳对策、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与监督权、增强犯罪治理工作的认可程度。犯罪治理智慧数据库是犯罪治理对策评估报告的集中存储、管理系统。其目的是更加有效地归纳、总结、提供犯罪治理的知识与经验。犯罪治理智慧数据库应该采用问题导向的数据管理方式以及检索方式、建立犯罪治理对策的有效性指标并层次化地展示犯罪治理评估报告。此外,构建犯罪治理智慧数据库还需注意:确保评估报告的真实性、确保犯罪治理对策评估报告的格式规范化、确保信息提取的准确性与规范性、保证数据更新的及时性、确定数据库的开放对象。犯罪数据的公开与共享有着重要价值。犯罪数据的公开侧重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以及监督权。犯罪数据的共享侧重于分配犯罪数据资源,充分发挥犯罪数据的价值。目前,我国公开的犯罪数据存在收集方式单一、信息维度不足、数据层级缺失的问题。而我国犯罪数据的共享更是困难重重。借鉴美国的犯罪数据公开与共享情况,我国犯罪数据的公开与共享应该:公开多层级的犯罪统计数据;扩展犯罪统计数据所包含的信息;提供多形式、多角度、交互式的犯罪统计报告;采用向高校研究中心提供犯罪数据共享的方式来完善犯罪数据的共享路径。本研究的最后介绍了笔者所进行的一项应用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的研究示例——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在涉网络犯罪治理中的应用尝试,旨在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新的思路与视角。在Scanning阶段,虽然涉网络犯罪足以称之为“问题”,但是,以犯罪的涉网络性作为“问题”却并未将“问题”描述清楚。利用视角的转换,以动态的视角来审视这些犯罪事件,犯罪的网络化才是真正的“问题”。而跳出涉网络犯罪的概念,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审视,一个更大的“问题”——犯罪的虚拟化被识别出来。犯罪的虚拟化,是指犯罪逐渐加深与虚拟世界的联系的现象。它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犯罪手段的虚拟化;2.犯罪目标的虚拟化。犯罪的虚拟化的出现要远早于涉网络犯罪,未来还会进一步加剧。在Analysis阶段,为了分析这一“问题”,迈向虚拟世界的犯罪学研究理念成为关键。该理念强调聚焦犯罪的虚拟化现象并从既有的犯罪学成果中摄取灵感。在Response阶段,由于犯罪原因与机理不明,为了响应该“问题”,依托环境犯罪学来探索虚拟世界的犯罪预防策略是可行的思路。进而,我们需要对犯罪三角进行修正,并将情景犯罪预防策略运用到虚拟世界之中。在Assessment阶段,我们需要努力寻求评估的可能。为了应对犯罪的虚拟化“问题”,犯罪学者与犯罪治理部门应相互配合,从现有的项目中获取知识。同时,为了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未来的犯罪学研究者,不仅需要成为一位合格的犯罪学者还应该成为一位严谨的犯罪科学家。

周莹[9](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提出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左海峰[10](2020)在《通讯网络建设对上海市奉贤区农村文化生活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作为有史以来社会的高度信息化、经济的高度知识化的新时代,并且迎来了 5G时代,知识与信息已经转变成为了影响农村各方面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基本因素。尤其是到了 2020年,人类与机械设备、各组织、人与设备、各装置之间都在进行着信息的交换,并且这种人机交换的方式无处不在了,人类已经离不开了通信网络技术,以至于互联网的概念已经不再会在日常讲话中提及,因为它已经根深蒂固了,互联网可能会成为学术调查的一个课题,就像我们平时的讲话交流、写作和人类文化一样变成了学术专家们重点研究的领域。互联网会被认定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更为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到了农村文化的生活。尤其是通信网络建设更是推动了新农村各个方面的发展,为农业科技在城镇化、市场化、工业化、国际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推动力,并且提供着不可忽视的生命力。通过通讯建设可以不断发展和丰富农村人各方面的文化生活,特色农业、特色旅游、特色企业,电子商务等。加快推进农村通讯网络建设已成为现在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它是改善农村经营服务,促进农村现代发展的重要要求,它不仅在农村经营管理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同时,农村的经营工作方式也得到了创新,也能够提升经营管理者的文化水平,使得农村的管理方式更加科学化,通讯网络的建设也会对社会稳定的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我国的农村人口非常众多,要实现最终的小康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是在农村,在农村,加快通讯基站网络的建设,能够加快农村的发展。本文主要通过研究通讯网络建设对上海市奉贤区农村文化生活的影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出通讯基站网络的建设对农村文化生活影响的重要性。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搜集、整理、分析上海市奉贤区通信网络基站的基础信息情况,然后对相应地区的农村文化生活的现状进行现场实际调研,最后结合网络建设现状及对应不同地区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人们购物方式、业余生活、民俗文化、对网络感知等各方面,分析出网络建设情况对奉贤区农村文化生活的不同程度的影响,最终再总结出网络建设在农村文化生活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建议和举措,以及通讯网络建设对未来农村文化生活各方面的展望。

二、手机 计算机为何是投诉热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手机 计算机为何是投诉热点?(论文提纲范文)

(1)融媒体时代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述
        1.2.1 国内研究概述
        1.2.2 国外研究概述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2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融媒体概念及特征
        2.1.1 融媒体概念
        2.1.2 融媒体特征
    2.2 网络舆情
        2.2.1 网络舆情概念
        2.2.2 网络舆情的实质
        2.2.3 网络舆情分类
        2.2.4 网络舆情要素
        2.2.5 地方政府与网络舆情的关系
    2.3 融媒体与网络舆情的关系
        2.3.1 互联网成为社会舆论的集散地
        2.3.2 智能手机成为舆论交流的主要工具
    2.4 相关理论
        2.4.1 生命周期理论
        2.4.2 沉默螺旋理论
3 融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媒体平台现状调研
    3.1 融媒体时代地方政府网站网络舆情管理栏目现状调研与分析
        3.1.1 地方政府网站网络舆情栏目词频统计
        3.1.2 省会城市政府网站网络舆情栏建设
        3.1.3 非省会地级市政府网站网络舆情栏目建设
    3.2 融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微信网络舆情传播功能现状调研与分析
        3.2.1 地方政府微信公众号网络舆情传播功能统计与分析
        3.2.2 省会城市地方政府微信公众号网络舆情栏目建设
        3.2.3 非省会地级市政府微信公众号网络舆情栏目建设
    3.3 融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微博网络舆情栏目现状调研与分析
        3.3.1 地方政府微博网络舆情栏目词频统计
        3.3.2 省会城市地方政府微博网络舆情建设
        3.3.3 非省会地级市政府微博网络舆情建设
    3.4 融媒体时代我国地方政府媒体平台网络舆情栏目总体评价
        3.4.1 我国地方政府平台网络舆情栏目建设进展
        3.4.2 我国地方政府平台网络舆情栏目存在的问题
4 融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PEST影响因素分析
    4.1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政治环境分析(Political Factors)
        4.1.1 各部门网络舆情联合引导政策
        4.1.2 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政策
        4.1.3 网络舆情相关行业治理政策
    4.2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经济环境分析(Economic Factors)
        4.2.1 技术设备
        4.2.2 专项资金
        4.2.3 人才培养
    4.3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社会环境分析(Sociocultural Factors)
        4.3.1 各级政府对网路舆情的治理
        4.3.2 意见领袖的舆情引导作用
        4.3.3 网络舆情信息来源多样
    4.4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技术环境分析(Technological Factors)
        4.4.1 政府部门自建或合作的舆情信息相关平台
        4.4.2 政府媒体平台舆情信息公开栏目建设
        4.4.3 政府部门与网民互动交流平台建设
5 融媒体时代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5.1 完善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政策
        5.1.1 提升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治理重要性认识
        5.1.2 网络舆情法规政策建设
        5.1.3 完善网络舆情信息公开制度
    5.2 提高地方政府在网络舆情应对工作中的资源支持
        5.2.1 加强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设备支持
        5.2.2 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人才培养
        5.2.3 加强网络舆情反馈机制建设
    5.3 不同主体的网络舆情引导
        5.3.1 突出正面人物的网络舆情引导
        5.3.2 发挥政府为主体的网络舆情引导作用
        5.3.3 规范意见领袖的舆情引导
    5.4 提供先进可靠的网络舆情管理技术支持
        5.4.1 地方政府融媒体平台建设
        5.4.2 地方政府舆情信息公开渠道建设
        5.4.3 地方政府网络舆情监测技术升级
6 研究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2)运营商客户体验实时评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组织结构
2 相关技术及理论
    2.1 系统开发工具
    2.2 系统服务器端框架
        2.2.1 Spring MVC
        2.2.2 My Batis
        2.2.3 Spring Boot
    2.3 系统前端框架
    2.4 相关理论
        2.4.1 不平衡数据处理方法
        2.4.2 集成学习
        2.4.3 决策树算法
        2.4.4 随机森林算法
        2.4.5 XGBoost算法
        2.4.6 软投票法
    2.5 本章小结
3 系统需求分析
    3.1 需求分析
        3.1.1 功能性需求分析
        3.1.2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3.2 可行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系统详细设计
    4.1 系统架构设计
        4.1.1 系统总体架构
        4.1.2 前端架构
    4.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2.1 系统登录
        4.2.2 系统工作台
        4.2.3 系统测评
        4.2.4 系统测评明细
        4.2.5 系统管理
    4.3 数据库设计
        4.3.1 数据库设计方案
        4.3.2 数据库实体表设计
    4.4 固网客户满意度模型设计
        4.4.1 模型总体设计
        4.4.2 固网数据说明
        4.4.3 数据预处理
        4.4.4 不平衡数据处理
        4.4.5 模型构建
        4.4.6 模型评价
    4.5 本章小结
5 系统实现与测试
    5.1 登录模块实现
    5.2 工作台模块实现
        5.2.1 工作台总览
        5.2.2 分类概览可视化
        5.2.3 渠道概览可视化
    5.3 系统测评模块实现
        5.3.1 宽带网络测评
        5.3.2 宽带装移测评
        5.3.3 宽带修障测评
        5.3.4 客户投诉测评
        5.3.5 热线测评
    5.4 实时体验测评明细模块实现
        5.4.1 宽带网络服务
        5.4.2 装移服务
        5.4.3 修障服务
        5.4.4 客户投诉服务
        5.4.5 客服热线服务
    5.5 系统管理模块实现
        5.5.1 部门人员管理
        5.5.2 角色管理
        5.5.3 管理员信息管理
        5.5.4 固网用户满意度实现
    5.6 系统测试
        5.6.1 系统测试环境
        5.6.2 系统功能测试
        5.6.3 系统非功能测试
    5.7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众包的医疗影像标注及分析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众包的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2.2 医学影像标注的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基于众包的医疗影像标注及分析系统相关技术
    2.1 微服务架构 Spring Cloud
    2.2 医学影像标准DICOM
    2.3 数据库管理系统
        2.3.1 关系型数据库My SQL
        2.3.2 内存型数据库Redis
    2.4 医学影像标注技术
第三章 基于众包的医疗影像标注及分析系统需求分析
    3.1 业务需求
        3.1.1 众包任务管理
        3.1.2 医学影像分析
        3.1.3 AI智能影像诊断
        3.1.4 医疗患者管理
        3.1.5 统计分析
    3.2 基本需求
        3.2.1 系统用户管理
        3.2.2 系统角色管理
        3.2.3 系统后台管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众包的医疗影像标注及分析系统概要设计
    4.1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4.1.1 物理体系结构
        4.1.2 数据流模型
    4.2 模块概要设计
    4.3 系统接口设计
    4.4 数据库设计
        4.4.1 核心业务功能
        4.4.2 系统运营功能
        4.4.3 系统缓存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众包的医疗影像标注及分析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架构
        5.1.1 技术架构
        5.1.2 微服务组件
    5.2 任务管理
        5.2.1 任务查询
        5.2.2 任务发布
        5.2.3 任务接受
        5.2.4 任务删除与屏蔽
        5.2.5 任务结果反馈
    5.3 影像分析
        5.3.1 影像查看
        5.3.2 影像上传
        5.3.3 影像手动标注
        5.3.4 影像诊断
        5.3.5 标注信用管理
        5.3.6 AI智能标注与诊断
    5.4 统计分析
    5.5 系统用户管理
        5.5.1 个人信息管理
        5.5.2 账号管理
        5.5.3 登录/注册
    5.6 系统角色管理
        5.6.1 角色管理
        5.6.2 角色资格申请/审查
    5.7 系统后台管理
        5.7.1 分类元数据维护
        5.7.2 系统缓存机制
    5.8 消息通知机制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众包的医疗影像标注及分析系统测试
    6.1 软硬件测试环境
    6.2 系统功能测试
    6.3 系统性能测试
        6.3.1 测试策略与方案
        6.3.2 测试结果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公众线上诉求模式与影响因素 ——基于多源数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研究背景、问题和意义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网络时代的公众与政府互动
        1.1.2 理论背景: 网络空间的公众诉求研究不足
    1.2 研究问题: 公众线上诉求的影响因素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数据和技术
    1.5 研究创新
    1.6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公众诉求、线上诉求以及相关概念
    2.2 公众诉求的发展:从线下到线上
        2.2.1 信访制度与群众信访
        2.2.2 电子政务建设与线上诉求
        2.2.3 网络群众路线及其践行
    2.3 公众诉求的特征、功能与后果
        2.3.1 公众诉求的特征
        2.3.2 公众诉求的政治功能
        2.3.3 公众诉求的政治后果
    2.4 制度、技术与参与空间
        2.4.1 参与空间划分
        2.4.2 制度内参与
        2.4.3 互联网络内参与
        2.4.4 制度内线上空间
    2.5 公众线上诉求研究的方法论
        2.5.1 问卷调查数据与传统定量分析
        2.5.2 线上诉求大数据与传统定量分析
        2.5.3 线上诉求大数据与文本分析
    2.6 文献评价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理论框架
    3.1 公众线上诉求: 维度及具体问题
        3.1.1 发生规模
        3.1.2 渠道使用
        3.1.3 公开留言
        3.1.4 对政府回应的评价
    3.2 公众线上诉求的模式与影响因素: 整合的分析框架
        3.2.1 政治的逻辑: 政府回应性
        3.2.2 技术的逻辑: 互联网扩散
        3.2.3 议题的逻辑: 环境问题和公共性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数据
        4.1.1 线上诉求的痕迹数据介绍
        4.1.2 领导留言板数据
        4.1.3 青岛市政府信箱数据
        4.1.4 其他数据
    4.2 变量与模型设定
        4.2.1 发生规模: 变量与模型设定
        4.2.2 渠道使用: 结构主题模型
        4.2.3 公开留言: 变量与模型设定
        4.2.4 评价回应: 变量与模型设定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发现与主要结果
    5.1 公众线上诉求的模型结果
        5.1.1 模型1: 诉求规模的地域差异与影响因素
        5.1.2 模型2: 诉求渠道的使用模式与影响因素
        5.1.3 模型3: 公开留言的策略选择与影响因素
        5.1.4 模型4: 对政府回应的评价与影响因素
    5.2 实证结果的三种解释逻辑
        5.2.1 政治的逻辑
        5.2.2 技术的逻辑
        5.2.3 议题的逻辑
        5.2.4 三种逻辑之间的关系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发现与反思
    6.2 对政府治理的启示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
    附录1 领导留言板部分爬虫程序
    附录2 青岛市政府信箱部分爬虫程序
    附录3 山东省网民投诉类留言的主题关键词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温州市政务热线智能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及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
        1.3.2 国外相关研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政务热线
        2.1.2 人工智能
        2.1.3 电子政务
        2.1.4 政务智能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2 整体性治理理论
        2.2.3 政府流程再造理论
3 温州市政务热线智能化建设的现状
    3.1 温州市政务热线的发展历程
    3.2 温州市政务热线的运行成效
        3.2.1 温州市政务热线平台运行体系
        3.2.2 热线的服务提升
    3.3 温州市政务热线智能化建设的内容
        3.3.1 建设统一平台,热线管理规范化
        3.3.2 智能热线座席上线,热线服务高效化
        3.3.3 平台智能化建设,热线服务便民化
4 温州市政务热线智能化建设存在的不足分析
    4.1 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4.1.1 在智能化建设上缺乏资金投入
        4.1.2 缺乏专业技术人员
    4.2 平台自身建设不完善
        4.2.1 资源整合力度欠缺
        4.2.2 平台功能单一化
        4.2.3 智能化建设技术应用不够成熟
        4.2.4 数据管理缺乏规范与标准
    4.3 部门间数据共享程度低
    4.4 智能绩效考核能力不足
    4.5 数据分析运用深度不够
5 国内外政务热线的经验与借鉴
    5.1 国内外政务热线智能化建设的实践案例
        5.1.1 纽约311政务热线
        5.1.2 济南市民服务热线
        5.1.3 南京政务热线
        5.1.4 香港1823政府热线
    5.2 实践案例对政务热线智能化建设的启示
6 优化温州市政务热线智能化建设对策建议
    6.1 推进工单规范化建设
        6.1.1 加强服务热线标准化建设
        6.1.2 加强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6.2 推进部门服务资源整合
        6.2.1 加强部门间数据共享
        6.2.2 加强热线知识库建设
    6.3 打造政务热线智能化平台
        6.3.1 接听环节
        6.3.2 录入环节
        6.3.3 转派环节
        6.3.4 督办环节
        6.3.5 办结环节
        6.3.6 回访环节
        6.3.7 绩效评价环节
    6.4 完善督办考核机制
        6.4.1 引入智能督查手段,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6.4.2 加强“智慧信访”与新媒体联动监督,完善多元化监督机制
    6.5 强化数据管理应用
        6.5.1 拓展热线平台功能
        6.5.2 提升分析数据能力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访谈记录表
附录 B 对访谈人员访谈提纲
致谢

(6)智慧社会的司法范式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学术创新之处
第一章 司法范式的基本内涵与形态演变
    第一节 司法范式的基本内涵
        一、司法范式的现代法治语境
        二、司法范式的现代性内涵
    第二节 司法范式的形态演变
        一、自由主义范式的形式司法
        二、福利国家范式的实质司法
        三、程序法范式的协商司法
    第三节 司法范式的演变逻辑及其局限
        一、司法范式演变的逻辑线索
        二、工商业时代的司法变迁及其局限
        三、数字时代司法范式的转型升级
第二章 司法范式面临的数字化挑战
    第一节 司法范式转型的信息化背景
        一、信息时代的知识状态
        二、元叙事的消散:信息时代的法治秩序变革
        三、司法范式转型的困境与机遇
    第二节 双重空间对司法场域的冲击
        一、涉网案件管辖制度失灵
        二、电子证据采信标准缺位
        三、网络民意对司法逻辑的冲击
    第三节 平台治理对司法“中心化”的挑战
        一、自治高效的争议处理
        二、群策共治的大众评审
        三、事前预防的技术控制
        四、激励规训的评分机制
    第四节 司法智能化的转型张力
        一、从信息孤岛到数据共享
        二、从在场交往到远程审理
        三、从“人与工具”到人机协作
第三章 司法范式的智慧化转型趋向
    第一节 代码识别的自动化规制
        一、证据规则的代码表达与识别
        二、诉讼规则的代码表达与识别
        三、管理规则的代码表达与识别
    第二节 算法决策的程式化裁判
        一、证据审查程式化
        二、准据识别聚焦化
        三、自由裁量标准化
    第三节 分众在线的场景化运作
        一、司法空间脱域化
        二、司法供给分众化
        三、司法交涉界面化
    第四节 智能回应的平台化服务
        一、诉讼引导智能化
        二、申请受理移动化
        三、解纷路径分流化
第四章 面向智慧社会的司法范式重塑
    第一节 法治范式转型:迈向智慧法治
        一、法治范式转型的理论基础:反思要素
        二、智慧时代的社会特性
        三、开放融合的智慧法治观
    第二节 司法价值:从场域正义走向数字正义
        一、立足数字化期待
        二、建立可视化交互
        三、面向场景化需求
    第三节 司法决策:人机协同与融合
        一、以计算知识填补演绎逻辑
        二、加强司法人工智能的论证性和可解释性
        三、明确技术权力介入的边界和尺度
    第四节 司法功能:数据驱动型纠纷预防
        一、纠纷预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纠纷预防何以可能
        三、数据驱动型纠纷预防运行机制
结语 探索中国特色的智慧司法模式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7)基于LDA模型的地铁投诉文本挖掘及满意度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2.1 文本分类与挖掘模型研究
    2.2 投诉文本挖掘研究
    2.3 满意度评价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地铁乘车服务环节与服务投诉
    3.1 地铁乘车服务环节
        3.1.1 地铁乘车服务流程
        3.1.2 地铁服务分类特征
    3.2 地铁服务投诉
        3.2.1 地铁投诉心理分析
        3.2.2 地铁服务投诉渠道
        3.2.3 地铁服务投诉处理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LDA模型的地铁投诉文本主题分类研究
    4.1 地铁服务投诉主题建模和分类技术框架
    4.2 基于LDA的文本主题建模
        4.2.1 文本主题建模概念
        4.2.2 LDA主题模型
    4.3 地铁投诉文本LDA主题建模
        4.3.1 主题建模流程
        4.3.2 主题建模结果
        4.3.3 主题抽取结果分析
    4.4 地铁投诉文本分类
        4.4.1 文本分类
        4.4.2 文本分类流程
        4.4.3 特征提取及分类器
        4.4.4 地铁投诉文本分类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词共现的北京地铁投诉文本挖掘研究
    5.1 词共现分析的作用与工具
        5.1.1 词共现分析的作用
        5.1.2 词共现分析工具与流程
    5.2 温控噪音投诉主题挖掘分析
        5.2.1 总体投诉原因分析
        5.2.2 1号线温控噪音投诉分析
        5.2.3 13号线温控噪音投诉分析
    5.3 站车服务投诉主题挖掘分析
        5.3.1 总体投诉原因分析
        5.3.2 与安检相关投诉分析
        5.3.3 与态度相关投诉分析
    5.4 乘车安全投诉主题挖掘分析
        5.4.1 总体投诉原因分析
        5.4.2 10号线乘车安全投诉分析
        5.4.3 与车门相关投诉分析
        5.4.4 与摔倒相关投诉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北京地铁服务满意度评价改进研究
    6.1 北京地铁服务满意度评价
        6.1.1 北京地铁满意度调查
        6.1.2 抽样方法
        6.1.3 样本量及结构
        6.1.4 测算方法及相关释义
    6.2 北京地铁服务满意度与投诉挖掘结果对比
        6.2.1 地铁服务满意度评价结果
        6.2.2 投诉率与不满意率对比
        6.2.3 站车服务投诉与进站、安检评价对比
        6.2.4 温控噪音、乘车安全与乘车满意度评价对比
    6.3 地铁服务满意度评价改进建议
        6.3.1 满意度调查指标设置的改进
        6.3.2 评价结果与投诉挖掘的参照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主要工作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词共现聚类代码
附录 B LDA主题挖掘代码
附录 C 投诉文本自动分类算法
附录 D 地铁投诉原始数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背景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安排
第一章 我国当下犯罪治理与研究现状的审视
    第一节 我国犯罪治理与研究的困境
        一、过于理论化的犯罪学研究现状
        二、“手段大于目的”的犯罪学实证研究
        三、资源与技术交流的现实障碍
        四、警务研究和犯罪学研究的分离
        五、犯罪预防的重视程度不足
        六、科学思维没有深入犯罪治理过程
    第二节 新时期的犯罪风险与挑战
        一、新时期的犯罪风险
        二、新时期犯罪治理与研究所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我国犯罪治理与研究需要问题导向的思维与方法
第二章 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的提出——来自问题导向警务的启示
    第一节 问题导向警务的简介
    第二节 问题导向警务的困境与成因
    第三节 从问题导向警务到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
        一、问题导向的思维与方式应作用于犯罪治理的整个过程
        二、作用于犯罪治理全程的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的理念阐述
    第四节 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的价值
        一、犯罪治理与研究的认识更新
        二、应对新时期的犯罪风险与挑战
        三、推动犯罪治理与研究的科学化
第三章 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的实施步骤与要求
    第一节 SARA模型的选择
    第二节 Scanning:什么是“问题”以及如何识别“问题”
        一、什么是“问题”
        二、如何识别“问题”
    第三节 Analysis:什么引发了“问题”
        一、限定影响因素的搜索范围:从犯罪学理论中寻找灵感
        二、找寻影响因素
        三、分析“问题”的大胆假设与小心求证
    第四节 Response:如何解决“问题”
        一、对策选择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二、一些可供参考的对策
        三、规范实施犯罪治理措施
    第五节 Assessment:如何评估成效与总结成果
        一、事前工作:制定评估方案
        二、评估工作: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
        三、事后工作:总结经验与策略
    第六节 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的实施要点
        一、树立以犯罪预防为起点的犯罪治理观念
        二、强调犯罪学研究的科学性
        三、重视微观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四、贯彻综合治理的犯罪治理理念
第四章 基于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的几项制度完善建议
    第一节 契合问题导向的犯罪专项治理行动的修正
        一、犯罪专项治理行动的价值
        二、目前犯罪专项治理行动的欠缺
        三、依托SARA模型的犯罪专项治理行动的修正
        四、犯罪专项治理行动的认识更新
    第二节 构建犯罪治理咨询委员会
        一、犯罪治理咨询委员会的设想
        二、犯罪治理咨询委员会的意义
        三、构建犯罪治理咨询委员会的可行性
        四、犯罪治理咨询委员会的具体设计
    第三节 构筑犯罪治理智慧数据库
        一、构筑犯罪治理智慧数据库的意义
        二、构筑犯罪治理智慧数据库的可行性
        三、犯罪治理智慧数据库的设计
        四、其他注意事项
    第四节 完善犯罪数据的公开与共享
        一、犯罪数据的公开与共享的价值
        二、我国犯罪数据公开与共享的现状与困境
        三、犯罪数据的公开与共享的风险评判
        四、犯罪数据公开与共享的域外经验——美国的犯罪数据公开共享情况
        五、我国犯罪数据公开与共享的进路思考
第五章 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应用——以涉网络犯罪为视角
    第一节 Scanning:识别涉网络犯罪背后的“问题”
        一、涉网络犯罪背后的犯罪虚拟化“问题”
        二、认识犯罪的虚拟化“问题”
    第二节 Analysis:探索分析犯罪虚拟化“问题”的方法
        一、以犯罪学视角聚焦犯罪的虚拟化现象
        二、迈向虚拟世界的犯罪学研究理念
        三、从既有的犯罪学成果中摄取灵感
    第三节 Response:尝试虚拟世界的犯罪预防策略
    第四节 Assessment:寻求评估的可能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9)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10)通讯网络建设对上海市奉贤区农村文化生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通信技术对社会的意义
        二、通信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三、通信技术对社会生活发展的意义
    第三节 通讯网络建设对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性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通讯网络的建设对农村生活影响的国外研究现状
        二、通讯网络建设对农村生活影响的国内研究现状
    第五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上海市奉贤区通讯网络基础现状
    第一节 上海市奉贤区网络发展总体情况
    第二节 奉贤区无线通信网络现状
第三章 通讯网络建设对奉贤区农村文化生活影响的调研与分析
    第一节 农村文化生活调研
        一、调研区域基本情况
        二、调研实施情况
        三、调研区域农村文化生活分析
    第二节 调研区域无线通信网络发展情况
        一、空间数据分析技术
        二、2019年底南桥镇、青村镇、海湾镇数据流量对比
        三、2019年底南桥镇、青村镇、海湾镇客户投诉量对比
    第三节 无线通讯网络建设对农村文化生活影响的分析
第四章 通讯网络建设的困境
    第一节 农村人口众多,但是对网络的需求并不高
    第二节 农村人们对通信网络的运用意识非常薄弱
    第三节 农村信息型专业人才缺乏
    第四节 农村缺乏用于通信网络建设的资金
    第五节 农村建设网络的基础设施差,上网资源短缺
第五章 通讯网络建设对改善农村文化生活的建议
    第一节 通讯网络建设对改善农村文化生活的建议
        一、从政府的角度
        二、从运营商的角度
        三、从用户的角度
    第二节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总结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通讯网络对农村文化生活方式的影响调查问卷

四、手机 计算机为何是投诉热点?(论文参考文献)

  • [1]融媒体时代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研究[D]. 梁斯佳.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2021(09)
  • [2]运营商客户体验实时评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陈哲.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基于众包的医疗影像标注及分析系统[D]. 陈昶鸿.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公众线上诉求模式与影响因素 ——基于多源数据的研究[D]. 李珍珍. 山东大学, 2020(06)
  • [5]温州市政务热线智能化建设研究[D]. 章盼盼.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6)
  • [6]智慧社会的司法范式转型[D]. 帅奕男.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2)
  • [7]基于LDA模型的地铁投诉文本挖掘及满意度评价研究[D]. 程晏.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8]问题导向的犯罪治理研究[D]. 阮重骏. 吉林大学, 2020(08)
  • [9]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10]通讯网络建设对上海市奉贤区农村文化生活的影响[D]. 左海峰.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手机和电脑为何成为投诉热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