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煤矿职业病防治的规范化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王宇[1](2021)在《煤矿职业健康管理分析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尘肺病防治形势不容乐观,无论接触职业危害人数、职业病患者人数、职业危害造成的死亡人数还是新发职业病人数一直居高不下。新发尘肺病患者以每年万余例的速度增长,一次发病数十甚至上百人的群体性事件屡有发生,煤矿尘肺病死亡人数已超过工伤死亡人数。随着监督执法力度的不断加强、职业健康体检率的提高,劳动者健康意识的提高以及诊断机制更加科学规范,我国职业病的检出率不断提升,加之尘肺病等传统职业病存在迟发性和隐匿性(煤矿尘肺病一般要接近10~20 a乃至30 a方才发病),因此在多种因素影响下,目前仍处于职业病高发期,迫切需要对煤矿职业健康管理方式进行调整和改善,针对这一现状,提出煤矿职业病管理、应对措施及考核方式等建议,以提高职业健康管理水平,降低职业病发病率。
李琳琳[2](2021)在《煤矿开采行业粉尘职业暴露评估及风险评价》文中认为目的:关于煤矿粉尘在职业环境中致癌性的证据仍然存在争议。此外,迫切需要一个全面可及的全国煤矿业职业粉尘暴露数据库以进行粉尘的职业暴露评价及危险评估。因此,本研究建立了煤矿行业职业粉尘暴露的职业暴露矩阵,用于估计中国煤矿业的职业性粉尘暴露水平。然后,本研究将矩阵预测的粉尘暴露水平应用于某煤矿作业人群,以评估职业性粉尘的危害作用,并探索其他潜在的职业危险因素。并通过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对职业性粉尘暴露与肺癌死亡风险间的相关性进行了探究。研究方法:在本研究的第一部分,通过结合1950年至2019年间从职业健康监管与检查数据集、工业数据库、已发表文献中收集的30470条职业粉尘环境监测数据,并基于混合效应模型分别构建出针对于特定年份和工种的粉尘短时间暴露浓度职业暴露矩阵和粉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职业暴露矩阵。模型将各年份数据转化为b样条函数作为固定效应变量,并将不同职业和工种作为随机效应变量纳入模型。最后,采用五折交叉验证和外部数据集对所构建的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进行评价。第二部分研究采取流行病学调查,回顾性收集1988年1月至2018年12月来自中国中部某大型煤矿公司不同生产车间煤工尘肺患者(870例)的基本人口学信息、职业史及疾病健康状况,然后利用在第一部分研究中所构建的粉尘职业暴露矩阵来计算个体粉尘累积暴露量,并通过单因素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煤矿工人的职业环境危险因素进行识别和风险评估。模型以煤工尘肺患者的生存结局和生存时间(从确诊至死亡或调查截止日期的时间范围)为因变量,以疾病诊断时的年龄、首次诊断时疾病所处期别、首次诊断的年份、累积工龄和累积接尘量为自变量,对煤工尘肺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对变量进行引入和筛选,并对模型每一步的拟合结果进行检验,本研究最终得到一个最优回归模型以识别煤工尘肺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并评估其风险水平。此外,本研究构建了煤工尘肺患者预后预测的列线图,通过对不同危险因素进行评分来计算煤工尘肺患者的24年的生存概率。同时本研究还绘制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出曲线下面积以评价列线图模型对煤工尘肺患者24年生存时间内的死亡事件发生的预测能力。在第三部分中,本研究检索了PubMed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以及所纳入文献的所有参考文献列表,文献检索时间截止至2020年9月18日。所纳入的文献应为报告接触职业性粉尘的煤矿工人的肺癌死亡风险的原始研究型文献。提取其基本信息,包括作者和发表年份、种族、结局指标类型、估计值以及研究的设计类型。此外,美国卫生保健研究与质量管理处的评价量表和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分别用于横断面研究、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的质量评价和偏倚风险评估。通过meta分析计算总体的肺癌死亡相对风险,同时进行Begg和Egger检验以及敏感性分析,以探索潜在的异质性来源。最后,采用meta回归和亚组分析来提供更多关于粉尘暴露与肺癌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的详细信息。结果:本研究的第一部分中所构建的职业暴露矩阵估计了我国煤矿行业从1950年至2019年间共计23个不同职业和45个不同工种的职业粉尘暴露水平。对于粉尘短时间暴露水平而言,其暴露水平在2014年后呈现显着的下降趋势,且大部分职业的粉尘暴露浓度均超过国家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水平(10 mg/m3);而时间加权平均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2010年以前大多数工种的粉尘浓度超过职业接触限值(8小时时间加权平均浓度的容许限值为6 mg/m3),但在2010年后则下降到职业接触限值以下。由第二部分分析结果可知,发病年龄、煤工尘肺的初始诊断分期、累积工龄和累积接尘量可显着影响煤工尘肺患者的预后,其中发病年龄为煤工尘肺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随着发病年龄增大,煤工尘肺患者的死亡风险也随之升高,其风险比(Hazard Ratio,HR)及95%置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为1.055(1.044-1.066),P<0.001。与处于煤工尘肺I期的患者相比,处于煤工尘肺Ⅲ期的患者,其死亡风险显着提高,HR及其95%CI为2.836(1.571-5.121);与累积工龄在8.88年以下者相比,累积工龄在8.88年以上的煤工尘肺患者的预后较差,风险比达到1.585(1.164-2.158)。与粉尘累积暴露量在797.71 mg/m3以下者相比,累积接尘量在797.71 mg/m3以上的个体,其死亡的风险比可达到1.405(1.034-1.908),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显着性(P=0.030)。此外,列线图与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及曲线下面积(0.74)进一步支持了发病年龄、疾病分期和诊断年份对煤工尘肺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在第三部分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中,本研究纳入从1964年到2017年间共计19篇文章,22项不同的研究,研究所涉及的类型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共涵盖了8909例肺癌死亡病例。不同文献之间具有显着的异质性(I2=95%,P<0.001)。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研究间的高度异质性可能是由种族差异所引起的(P=0.011)。Meta分析结果表明煤矿工人死于肺癌的相对风险为1.16(1.03-1.30)。亚组分析结果提示,亚洲人口的煤矿工人肺癌死亡的相对风险为4.94(3.95-6.17)。结论:本研究所构建的职业暴露矩阵可作为职业流行病学中煤矿粉尘暴露的时间趋势分析、健康风险评估以及煤矿行业危害监测和预防研究的数据来源。另本研究通过Cox回归分析模型发现粉尘累积暴露量越高,煤工尘肺患者的死亡风险越大。因此应加强管理,完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依靠基本职业卫生服务,采取综合性的防尘和降尘措施,强化职业健康筛检,积极开展煤工尘肺及各类并发症的防治,以提高煤矿作业人员的职业安全与健康。此外,本研究中的系统综述及meta分析提供了高质量的证据,表明煤矿行业职业性粉尘暴露可显着提高肺癌的死亡风险,特别是在亚洲人群中这种作用更为明显。鉴于中国乃至世界煤矿业的普遍存在,这种影响的大小对公共卫生具有重要意义。
申阳阳[3](2020)在《煤矿粉尘职业危害量化及防治效果评价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家对煤矿安全工作重视,煤矿安全形势已在逐渐好转,但是由于粉尘滞后的伤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粉尘职业危害常常被煤矿管理者所忽视;另一方面,煤矿粉尘危害量化值和粉尘防治情况无法确定,同时工人自我保护意识淡薄,个体防护用品使用不规范,致使煤工尘肺问题愈发严重,制约了“健康中国”发展。所以研究煤矿粉尘职业危害量化模型和粉尘防治效果评价模型对煤矿自身和煤矿监督机构的粉尘防治工作是有必要的。本文从煤矿自身和监督机构两个角度构建粉尘职业危害量化和防治效果评价模型。首先,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设计粉尘检测方案,确定检测范围的粉尘采样点,并进行现场检测;其次,运用吸入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将粉尘对工人的伤害用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值量化,结合蒙特卡洛方法建立概率危害量化模型,并对暴露参数敏感性进行分析,确定粉尘浓度(C)、暴露持续时间(ED)、平均暴露时间(AT)和暴露频率(EF)四个因素对粉尘健康危害评价有显着影响;与此同时,运用德尔菲法构建了由6个准则层指标和24个方案层指标组成的粉尘防治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结合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并参考粉尘量化结果建立了基于AHP-灰色关联分析的区域煤矿粉尘防治效果评价模型。通过对杨伙盘煤矿实测粉尘数据和陕北神木市五家煤矿的粉尘防治效果进行应用评价,结果表明:杨伙盘煤矿综采工作面工人受到粉尘危害最大,与实际情况相符,工人DALY值为2.92×10-2a,通过对比量化结果可为煤矿补贴政策制定和工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提供帮助;区域煤矿粉尘防治效果评价模型的评价结果,可为煤矿粉尘防治工作和煤矿监督机构对煤矿的监督提供指导,进而减少尘肺病的发生,改善职业病现状。
胡涛[4](2020)在《陕西煤矿企业粉尘防治管理风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煤尘是煤矿生产中的主要灾害之一,它不仅造成尘肺病,而且会发生爆炸,导致重、特大事故的发生,给矿工、煤矿和国家带来巨大的灾难和损失,推进煤矿粉尘防治管理风险对社会发展、煤矿企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介绍陕西省煤炭资源分布概况,统计陕西省尘肺病报告现状,深入陕西58处煤矿现场对定点粉尘浓度进行检测,调查煤矿防尘设施与粉尘防治管理情况,得出陕西省煤炭行业的尘肺病基数大、总人数多、新增发病人数多;煤矿工作场所粉尘浓度分布情况和超标点重点控制场所;煤矿在粉尘防治管理上存在着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足、粉尘防治经费投入不足、煤矿日常监测不力、国家法律、法规、标准等学习培训不到位、防尘和降尘设施不足等问题。其次,论述陕西煤矿企业粉尘管理现状,得出陕西省煤矿目前防尘粉尘管理特点,分析粉尘防治管理风险因素,使用工作分解结构和风险分解结构对煤矿粉尘防治管理进行分解,再对煤矿粉尘防治管理实施过程风险因素和预防风险因素进行分析、辨识,构建WBS-RBS耦合矩阵,然后对粉尘防治管理风险因素的重复性进行剔除,得出陕西粉尘防治管理风险因素。再次,以煤矿粉尘防治管理风险因素为基础,通过风险矩阵法对陕西煤矿粉尘防治管理二级单元风险因素进行等级量化值,同时运用Borda序值法重新排序二级单元风险因素,评估得到煤矿粉尘防治管理各级的重大风险。然后,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每一级煤矿粉尘防治管理主单元、一级单元、二级单元的风险权重。最后,使用加权计算法计算,得出陕西省煤矿企业粉尘防治管理综合风险评价结果,其风险等级为较高。最后,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对识别出的煤矿粉尘防治管理较高级别以上风险因素,提出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并对风险控制效果进行验证。通过研究,本文提出的陕西煤矿企业粉尘防治管理风险评价方法,对有效地减少煤矿尘肺病发病率,提高粉尘防治管理风险水平,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成连华,曹东强[5](2020)在《煤矿职业病危害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文中提出为进一步提升我国煤矿职业健康管理水平,从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产生源头-致因因素-作用对象"对煤矿职业病危害管控的致因因素进行全过程分析,建立了基于能量释放的煤矿职业病危害致因模型,进而构建了煤矿职业病危害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出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为提高计算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将AHP和DEMATEL方法结合使用,构建基于AHP-DEMATEL的评价模型并进行实例应用,以分析煤矿职业病危害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一级指标中职业健康管理的综合影响度最高,从业人员素养综合影响度最低;二级指标中粉尘防护设备和职业病危害防治制度的综合影响度较高,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下煤矿职业病危害管理情况相符。
黄心如[6](2020)在《我国尘肺病问题多主体协同治理机制与运行演化研究》文中认为尘肺病是我国目前最严重的职业病,占职业病发病总人数的90%左右,中国尘肺病患者人数在2019年已超过97.5万例,其中职业性尘肺病87.3万例。近年来,尘肺病整体发病仍呈高发趋势,每年以2.6万例速度增长。尘肺病患者的高发行业范围正在逐步扩大,不仅包括金属矿山及非金属矿山开采,还覆盖到了机械制造、冶炼、建筑、筑路、水电等众多行业。尘肺病作为一种严重的职业病存在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现象,这不仅严重损害患者的生理机能和心理健康,还危及患者婚姻、家庭及社会功能,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随着我国尘肺病问题的日益严峻,如何在实现安全生产、健康劳动的管理目标进程中,解决职业健康损害问题、克服当前政府单一治理成效不显着难题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议题。协同治理在管理行为科学研究领域的模式创新、网络结构升级及治理成效提升方面均呈现出极大优势,因此构建跨部门、跨领域的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系统是突破目前治理困境的必然要求与可选路径。本研究在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概念界定基础上,从认知性、耦合性和演化性的“协同”视角探析中国尘肺病协同治理系统的构成要素、耦合边界及结构特征,系统刻画了基于主体-关系-结构的五类异质性行动治理主体协同治理模式,明晰了协同治理多主体互动机理,结合质性研究,构建不同网络群体关系的协同共治情境下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数据和质化分析结果,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尘肺病治理系统中多主体互动要素及其对整体治理成效的影响作用机制进行分析。进一步地,基于多层神经网络和社会网络建模等方法构建了多主体协同交互要素和网络要素混合干预下的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网络系统,并运用系统仿真方法对多主体进行非线性行为建模,实现在不同情境要素作用下的行为选择。最后,基于实证和仿真结果针对性地设计了尘肺病协同治理多主体协同共赢政策体系。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一是多元协同视域下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理论建构。(1)确定了政府、用人单位、医疗卫生机构、社会组织以及尘肺病患者主体的基本构成要素,进而厘清了以引导层-执行层-收益层为主的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网络结构。(2)在此基础上,依据社会偏好理论,从自利性、惠他性对尘肺病多主体治理行为进行剖析。(3)依据多元耦合秩序表达提出了“强厌恶互斥-弱厌恶互斥-弱互惠协作-强互惠协作-互惠共赢”演化路径。二是尘肺病协同治理多主体交互模型构建及量化研究。(1)通过质性研究厘清了尘肺病协同治理多主体间互动机理,从任务层面(信息、业务、职能、渠道、发展交互)和情感层面(认知、认同、信任、依赖水平)这两个层面对主体间的互动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同一主体在对不同主体交互感知中存在一定的双向冲突性,即尘肺病患者对用人单位交互感知最低,用人单位对尘肺病患者交互感知也最低。(2)交互主体之间整体关系感知质量呈现趋近态势,其中不同主体的情感交互感知均呈现出排序一致性,即依赖水平<信任水平<认同水平<认知水平,交互主体之间关系质量处于表层情感认知状态。(3)整体来看,不同主体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关系感知水平偏低,其中尘肺病患者与用人单位的“困顿型”占比最大,而医疗卫生机构的“活力型”占比相对较大且在多主体互动中起到良性助推作用。三是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模型构建及实证分析。基于质性分析构建了囊括主因素、关系因素以及结构因素的尘肺病系统治理结构框架。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不同主体尘肺病协同治理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具体地,年龄小于30岁、未婚、家庭月收入在1000-2000元区间内、学历水平在小学及以下、家庭成员数在6人及以上、工作年限小于3年、基层管理人员身份特征为治理主体的尘肺病协同治理意愿较低。(2)系统内源因素中的主体因素(价值性感知、利益性感知、参与性感知),关系因素(任务和情感交互)以及结构因素(嵌入性感知、中心性感知、系统性感知)均对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具有显着的预测作用。(3)系统外源因素中的资源异质性、能力异质性、生态位异质性、政策制度风险、协同成本风险、技术渠道风险对主体、关系、结构因素与部分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行为倾向间关系的调节效应路径显着。四是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系统共治演化仿真分析。构建以真实多主体互动下尘肺病患者、政府、用人单位、医疗卫生机构和社会组织的联动网群结构,结合Matlab、Python以及Visual Studio等平台联合开发了尘肺病多主体协同共治演化仿真系统,运用系统仿真方法,复现在不同要素混合干预强度下多主体随着时间变化对尘肺病协同治理演化趋势。仿真结果显示:(1)在尘肺病多元治理系统的初始状态下,交互主体间呈现了强厌恶互斥关系最高,弱厌恶互斥次之的不良关系涌现特征,整体治理系统落入到“拮抗态”。通过进一步增强网络影响强度发现,卓越份子具有较强的扭转作用,尘肺病协同治理水平迅速增高,整个系统不断向更优级的共治秩序演化,最终达到“共存态”。(2)基于主体差异性,五类异质性主体在不同程度的互动要素干预影响下尘肺病协同治理水平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尘肺病患者和用人单位行动主体间的匹配效果对共治秩序演进的影响最为显着。具体地,在两两主体匹配的任务和情感交互干预的同等增幅标准下,尘肺病患者与用人单位、尘肺病患者与医疗卫生机构、尘肺病患者与社会组织、政府与医疗卫生机构、政府与社会组织、医疗卫生机构与社会组织在改变多元共治关系和秩序方面具有相对较强的调节能力,而尘肺病患者与政府、政府与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和医疗卫生机构、用人单位与社会组织则在干预效果上具有有限效用提升,同时发现过度强化的情感交互反而会造成整个系统共治效能的退化。(3)在不同程度的各方行动主体之间互动要素干预下,发现了主体因素感知、结构因素感知、异质性特征、风险特征在改变多元共治关系和秩序方面均具有相对较强的调节能力,当不同主体间所有互动要素和网络影响强度全面提升时,会促进整个网络以相对最快的速度由“拮抗态”跃升到“共赢态”的演化进程,相对于单独提升单一主体或要素能更快在始发时刻就进入到共赢态,因此,全面提升所有网络群体或所有互动要素则产生的共赢助推力最强,并能快速促进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的实现。最后依据质化分析与量化分析结果,构建了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系统PSBEN共赢互惠政策体系设计。以心理P-结构S-行为B–效能E-网络N为提升对象,分别进行了主体心理干预设计、网络结构重塑设计、主体行为防控设计、多主体协同网络效能提升设计和社会网络扩散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尘肺病协同治理助推策略,为有效实现不同主体间的协同治理提供借鉴。该论文有图61幅,表90个,参考文献475篇。
卢耀勤[7](2020)在《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业卫生与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新疆地区企业的现状调查,乌鲁木齐企业职工职业健康体检和职业紧张、职业倦怠与精神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获得乌鲁木齐地区厂矿企业的分布与职业卫生现状,研究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职业紧张、职业倦怠与精神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建立职业病预测模型,开发职业卫生信息可视化平台及职业病在线预测平台,最终提出乌鲁木齐职业卫生工作对策,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参考。方法:(1)采用普查方法,对新疆地区企业现状进行调查,重点调查乌鲁木齐地区的企业分布与职业卫生现状;(2)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乌鲁木齐地区厂矿企业涉及重点职业病职业人群,进行职业健康体检,使用付出回报失衡问卷、中文版工作倦怠量表、症状自评量表,对目标人群进行职业紧张、职业倦怠与精神心理健康状况调查;(3)利用倾向性评分、多因素分析及关联规则大数据挖掘的方法,研究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及精神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4)利用大数据挖掘算法,建立、筛选、验证职业病预测模型;(5)结合GIS地理信息技术,开发职业卫生信息可视化平台,利用大数据挖掘算法,开发职业病在线预测平台;(6)通过对乌鲁木齐地区厂矿企业职业卫生现状了解,对乌鲁木齐地区厂矿企业职业健康检查及职业紧张、职业倦怠、精神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分析,结合乌鲁木齐重点职业病报告、职业病人工伤保险情况与职业卫生信息监测系统数据分析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提出乌鲁木齐地区职业卫生防控工作对策。结果:(1)对全疆12902个企业进行了调查,调查范围覆盖全疆14地级行政区与1个直辖县级市;(2)对乌鲁木齐的3619家企业进行了调查,调查范围覆盖乌鲁木齐七区一县;(3)对乌鲁木齐厂矿企业的34457人进行了职业健康体检,高血压检出率15.32%;血常规中异常率最高的为血红蛋白,异常率为25.99%;尿常规中异常率最高的为尿蛋白,异常率为8.93%;肝功能谷丙转氨酶异常率为17.04%;接触矽尘作业工人肺功能异常率为33.82%;接触煤(矽尘)工人肺功能异常率为13.06%;接触石棉尘工人肺功能异常率为6.30%;接触化学性有害因素苯工人中性粒细胞异常率为2.85%;接触噪声的工人听力异常率为4.86%;接触布鲁菌属工人布鲁氏菌阳性率为20.30%;(4)共计发放问卷7500份,回收问卷7315份,回收率为97.5%,对问卷有效性进行排查后,最终确认有效问卷7118份,有效率为97.3%;(5)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职业紧张发生率为44.21%,不同职业紧张人群中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石棉尘、苯、噪声、性别、文化程度、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工龄、每周工作天、职业倦怠、精神心理健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职业倦怠发生率为86.53%,不同职业倦怠人群中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矽尘、噪声、文化程度、是否签订劳动合同、职称、工作班、月收入、每周工作天、职业紧张、精神心理健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精神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为37.08%。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的精神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不同精神心理健康问题人群中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矽尘、石棉尘、苯、婚姻、文化程度、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工作班、年龄、工龄、月收入、每周工作天、每天工作小时、职业紧张、职业倦怠有统计学意义(P<0.05);(8)在对职业紧张进行关联规则挖掘时,按照最小支持度0.16,最小置信度0.65,挖掘出14条规则,最强的规则为每天工作>7小时、有精神心理健康问题的容易产生职业紧张,有1388条,置信度为65.3%,提升度为1.477;在对职业倦怠进行关联规则挖掘时,按照最小支持度0.29,最小置信度0.95挖掘出10条规则,最强的规则为签订了劳动合同的、职业紧张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有2749条,置信度为90.7%,提升度为1.049;在对精神心理进行关联规则挖掘时,按照最小支持度0.2,最小置信度0.43挖掘出10条规则,最强的规则为未婚,签订了劳动合同、有职业倦怠的容易产生精神心理健康问题,有1957条,置信度为43.1%,提升度为1.162。(9)结合灰色模型与机器学习模型算法,建立了五个混合算法模型进行职业病预测,混合模型的结果为:GM-KNN(MAPE:26.89%,RMSE:9155.53),GM-SVM(kernel=linear,MAPE:29.16%,RMSE:8587.02),GM-SVM(kernel=polynomial,MAPE:4.45%,RMSE:1573.30),GM-SVM(kernel=radial,MAPE:14.10%,RMSE:4693.51),GM-SVM(kernel=sigmoid,MAPE:10.79%,RMSE:3422.28),GM-RF(MAPE:6.99%,RMSE:2090.13),GM-GBM(MAPE:8.45%,RMSE:2661.27),GM-ANN(MAPE:3.49%,RMSE:1076.60)。通过对模型的预测效果与精度进行验证后得出,GM-ANN模型的预测效果最佳,实现了模型MAPE和RMSE最低。(10)2019年报告确诊职业病病人26例,主要以为接触粉尘、噪声和布鲁氏菌为主。患者以男性居多,占76.92%;(11)成功开发了职业卫生信息可视化平台与职业病在线预测平台,并获得了国家计算机软件着作权。结论:(1)新疆企业行业类型主要以B采矿业、C制造业为主,劳动者总人数的2.5%患有职业病,劳动者总人数的32.9%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接触职业病危害总人数的7.7%人群患有职业病;乌鲁木齐是新疆企业数、劳动者总人数、职业病累计人数、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总人数最多的地区;(2)乌鲁木齐企业主要以B采矿业、C制造业、D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E建筑业、F批发和零售业、T国际组织为主,劳动者总人数的2.8%患有职业病,劳动者总人数的26.1%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接触职业病危害总人数的10.6%人群患有职业病。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市区)与米东区是乌鲁木齐企业数、劳动者总人数、职业病累计人数、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总人数最多的区域;(3)对乌鲁木齐地区企业34457人进行了健康体检,一般健康检查中发现,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高血压、血常规及尿常规异常检出者多集中在6069岁年龄段男性;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乌鲁木齐地区厂矿企业主要涉及的职业危害因素为煤(矽)尘、矽尘、石棉尘、苯、噪声;行业不同易感人群和职业危害因素也不同,制造业、采矿业等应加强对煤(矽)尘、矽尘、石棉尘、苯职业危害因素防护,建筑业与农、林、牧、副、渔业应分别加强对噪声与布鲁氏菌病的防护;(4)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石棉尘、苯、噪声会增加厂矿企业职工职业紧张的风险,男性、文化程度越高、昼夜轮班、劳动时间长、强度大的厂矿企业职工较易发生职业紧张,职业倦怠、精神心理健康与职业紧张成正相关;(5)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矽尘和噪声会增加厂矿企业职工职业倦怠的风险,文化程度低、未签订劳动合同、低职称、轮班工作、低收入、高劳动强度的厂矿企业职工较易发生职业倦怠,职业紧张、精神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成正相关;(6)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的精神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矽尘、石棉尘、苯会增加厂矿企业职工精神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高学历、低职称、轮班、高工龄、低收入、高强度工作的厂矿企业职工较易发生精神心理健康问题。职业紧张、职业倦怠与精神心理健康成正相关;(7)倾向性评分与关联规则可以作为职业紧张、职业倦怠、精神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研究的一种有效研究方法,通过对比验证,倾向性评分可用于消除问卷调查类研究中存在的偏倚,关联规则可以有效挖掘出研究因素之间的关联关系,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8)GM-ANN模型的预测效果最佳,可用于职业病的预测研究;(9)乌鲁木齐职业病患病率高于新疆平均水平,职业病主要以职业性尘肺和传染病为主;乌鲁木齐职业病网络直报情况良好,但还有改进的空间,但职业病人工伤保险待遇落实及时率较低,还有待进一步提高。(10)职业卫生信息可视化平台实现了职业卫生调查数据实时、动态、可交互式可视化功能,职业病在线预测平台实现了在线职业病建模预测功能,平台可以辅助职业卫生管理与决策工作。(11)乌鲁木齐地区职业卫生工作对策建议有第一,统筹整合管理机构,架设顶层设计框架;第二,建立联防联控网络,落实管理体系建设;第三,完善规章制度标准,健全工作法制体系;第四,创新工作思路思维,尝试学科交叉融合;第五,加强人才梯队建设,优化专业技能队伍;第六,引入前沿科学技术,助力职业卫生防控。
李怀钰[8](2019)在《基于解决尘肺病农民工脱困问题的组织社会工作研究 ——以L省大爱清尘基金分会介入H市Y镇为例》文中提出社会工作专业发展至今,以它自身独特的包容性,已经在各个领域上形成了多元化的社会工作方法,这对解决社会上困难群体各方面的问题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尘肺病农民工作为社会困难群体之一,所患尘肺病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经常面临医疗支出、子女教育支出、就业与再就业、维权意识和法律渠道的困境,需要各方协力。虽然社会工作在介入解决尘肺病农民工脱困问题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但是现有的个案、小组与社区等基础性社会工作实务方法已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要,需要拓展新的方法。在尘肺病农民工脱困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相关参与服务的社会组织也向社会工作发出求助信号,也需要社会工作提供相应的服务,因而需要构建新的社会工作方法弥补不足,即组织社会工作。以此尘肺病农民工脱困过程中具有社工性质的服务活动及其对社工方法的需要为基础,整理实地调研资料和反思社会工作者服务效能,从H镇尘肺病农民工困境及脱困工作实际状况出发,我们尝试去探索何为组织社会工作,希望能够为该领域提供一种新的服务思路。对整体研究的目的、意义、文献、理论、方法及计划等进行阐述,明确文章的研究思路和所要筹备的研究工作;对H镇尘肺病农民工社会组织及服务状况进行分析,其中我们对相关概念进行说明,再对H镇农民工尘肺史、维权状况和其它社会组织帮扶情况做了整理,为接下来的研究做了铺垫;对尘肺病农民工组织化困境和需求进行了分析,我们从实际得到具体遇困的资料分析他们需要得到哪些帮助,以及社工能够为他们提供哪些服务,以便我们更好地设计社会工作能够弥补的不足;我们整理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方法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尘肺病农民工的需要,而且要了解社会组织所面临的各方面的问题,全面思考社会组织存在的问题;文章着重解析组织化服务方法,这里我们对文章所有的分析进行整合,发现组织化服务方法是有内容、策略、路径、服务目标、服务层次与服务关系的,同时我们可以利用社会工作方法对特定的组织化服务问题进行解决,进而解析到组织社会工作应该有集会、编组、动员、培训和公关传播具体的方法;提出了自己的反思,希望尘肺病农民工回归社会焦点,社会组织需要社会工作服务,并可以成为一种新的方法,在此大胆提出自己的研究不足。
刘雪洋[9](2019)在《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煤工尘肺发病规律及发病趋势预测》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煤工尘肺(Coal workers’pneumoconiosis,CWP),是全球危害最严重的职业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推动了2030年全球矽肺消除计划,然而,在中国仍然是一个重大的挑战。我国2015-2016年报道的CWP新发病例占全部职业病病例的50.56%,2017年共报告了22701例新发职业性尘肺,其中CWP所占比例超50%。因此,系统地分析煤矿工人尘肺的发病规律和发病的影响因素,基于发病规律预测CWP的未来发病趋势,有助于掌握煤矿尘肺病的发病规律,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以减少CWP的发生,保护劳动生产力。目的以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下属煤矿为调查对象,通过建立历史性队列,研究CWP的发病规律;预测未来各年龄段、各时间段CWP的可能发病人数。方法1选取1963—2016年入矿的具有一年以上粉尘接触史的接尘工人进行历史性队列研究。运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录入CWP患者和一般工人的相关资料。2将接尘工人按开始接尘年代划分为<1986、19862个队列;根据统计工种建立掘进工、采煤工、混合工和辅助工4个队列。采用寿命表法和分层分析,计算不同队列的接尘工人CWP累计发病率,各队列CWP累计发病率与观察时间的比值为该组煤工尘肺的年平均发病率,采用Log rank Test比较不同队列之间的差异;采用寿命表法,预测各年龄组未来煤工尘肺发病人数和未来30年内各队列的接尘工人不同时间段内的发病人数。结果1该集团19632016年间接尘工人共计33923人,符合要求的研究对象共计33084人,煤工尘肺患者共计612人。1986年前入矿队列的累计发病率(7.17%),高于1986年后入矿队列的累计发病率(0.99%);掘进工累计发病率最高,各工种的累计发病率依次为:掘进工11.46%、混合工8.04%、采煤工7.49%、辅助工3.80%。2预测健康接尘工人在预期寿命内,未来可能发病数约551人,其中1960年代、1970年代、1980年代、1990年代、2000年代开始接尘的健康工人中,未来可能罹患煤工尘肺的人数分别为:52人、99人、190人、36人、174人,1960年代开始接尘工人发病率最高(3.33%)。各工种未来发病人数由高到低分别为掘进工(253人)、辅助工(142人)、采煤工(127人)、混合工(29人),发病率依次为3.12%、0.83%、2.07%和2.42%,掘进工发病率较高,发病工人年龄主要集中4555岁年龄段;未来30年内将有约482名接尘工人新发煤工尘肺,占总发病人数的87.48%。结论1煤工尘肺累计发病率随开始接尘年代的推移呈下降趋势,各工种煤工尘肺累计发病率依次为掘进工、混合工、采煤工、辅助工,掘进工发病危险性最高。2未来CWP发病率最高的是掘进工,应作为重点防护人群,各工种CWP未来发病人数随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3 20182047年CWP预期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19801989年和2000年以后开始接尘的煤矿工人中,应作为职业病健康监护和防治的重点人群。
薛玉碧[10](2019)在《煤矿职业卫生管理体系构建探索与实践》文中提出煤炭行业是我国的传统行业,是以煤炭开采为主的行业,是我国能源的主要来源之一。我国的煤炭资源储量巨大,可以支撑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由于我国煤炭行业的从业人员很多,且该行业生产过程中存在多种危害因素,所以矿井的工作环境和职工的健康安全必须要受到重视,建立健全煤矿职业卫生管理体系势在必行。本文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如何构建煤矿职业卫生管理体系,为煤矿职业卫生管理工作给出可供参考的意见。
二、煤矿职业病防治的规范化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煤矿职业病防治的规范化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煤矿职业健康管理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煤矿职业健康管理现状 |
1.1 职业病防治管理人员不足 |
1.2 职责分工不明确,部门之间沟通不畅 |
1.3 职业病防治管理制度不健全 |
1.4 管理机制不畅,健康监护不到位 |
1.5 防护设备研发、更新投入不足 |
1.6 个人劳动防护用品采购机制落后 |
1.7 员工职业健康意识淡薄 |
1.8 日常监督检查不到位 |
1.9 职业病防治管理职责划分不清 |
2 煤矿职业健康管理提升措施 |
2.1 统一领导形成共识 |
2.2 明确职责分工合作 |
2.2.1 总则 |
2.2.2 前期预防 |
2.2.3 过程防护与管理 |
2.2.4 职业病诊断与职业病病人保障 |
2.2.5 监督检查 |
2.3 强化考核力度 |
3 结语 |
(2)煤矿开采行业粉尘职业暴露评估及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煤矿开采行业粉尘职业暴露矩阵构建及验证 |
1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粉尘职业监测数据收集 |
2.3 粉尘职业暴露矩阵构建 |
2.4 粉尘职业暴露矩阵验证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职业监测数据描述 |
3.2 粉尘职业暴露矩阵构建 |
3.2.1 粉尘短时间暴露水平职业暴露矩阵 |
3.2.2 粉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职业暴露矩阵 |
3.3 职业暴露矩阵评价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煤工尘肺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
1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流行病学调查 |
2.2 个体粉尘累积暴露量计算 |
2.3 煤工尘肺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
2.3.1 单因素log-rank检验 |
2.3.2 多因素Cox回归分析 |
2.4 构建煤工尘肺患者预后预测的列线图 |
2.4.1 预后预测列线图模型构建 |
2.4.2 预后预测列线图模型验证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 |
3.2 个体粉尘累积暴露量 |
3.3 职业危险因素评价 |
3.3.1 单因素log-rank检验 |
3.3.2 多因素Cox回归分析 |
3.4 列线图预测煤工尘肺患者的预后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煤矿粉尘职业暴露与肺癌死亡风险的相关性meta分析 |
1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文献检索策略 |
2.2 文献的纳入和剔除 |
2.3 文献数据提取 |
2.4 文献质量评价与偏倚风险评估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纳入文献的基本信息 |
3.2 合并分析结果 |
3.3 发表偏倚分析 |
3.4 敏感性分析 |
3.5 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
3.6 亚组分析结果 |
3.6.1 种族亚组分析结果 |
3.6.2 发表年份亚组分析结果 |
3.6.3 结局指标亚组分析结果 |
3.6.4 研究设计类型亚组分析结果 |
3.6.5 样本量亚组分析结果 |
3.6.6 目标人群亚组分析结果 |
3.6.7 对照人群亚组分析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附录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煤矿开采行业职业暴露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煤矿粉尘职业危害量化及防治效果评价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职业健康管理体系研究现状 |
1.2.2 职业健康危害评价研究现状 |
1.2.3 提出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现场数据检测与分析 |
2.1 粉尘检测方案 |
2.2 现场检测 |
2.2.1 检测范围 |
2.2.2 粉尘采样点确定 |
2.2.3 粉尘现场检测 |
2.3 粉尘检测数据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的粉尘职业健康危害量化 |
3.1 粉尘样本选取 |
3.2 健康危害评价模型 |
3.2.1 健康损害评价框架 |
3.2.2 个人暴露评估 |
3.2.3 健康风险量化 |
3.2.4 健康风险表征 |
3.2.5 蒙特卡洛概率危害量化模型 |
3.3 模型应用分析 |
3.3.1 检测结果及讨论 |
3.3.2 健康风险评价 |
3.3.3 敏感性分析 |
3.3.4 健康危害评价 |
3.4 本章小结 |
4 煤矿粉尘防治效果评价模型建立 |
4.1 粉尘防治效果评价构成要素分析 |
4.1.1 粉尘防治管理 |
4.1.2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粉尘 |
4.1.3 职业健康监护 |
4.1.4 尘肺病诊断鉴定 |
4.1.5 工会监督 |
4.2 粉尘防治效果指标体系建立 |
4.2.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4.2.2 指标体系确立方法—德尔菲法 |
4.2.3 指标体系确立 |
4.3 基于AHP-灰色关联分析的区域煤矿粉尘防治效果评价模型 |
4.3.1 AHP指标权重求解 |
4.3.2 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
4.4 本章小结 |
5 煤矿粉尘防治效果评价模型应用 |
5.1 粉尘防治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
5.2 确定比较数列 |
5.3 粉尘防治效果综合评价模型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陕西煤矿企业粉尘防治管理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煤矿粉尘防治管理研究现状 |
1.2.2 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现状 |
1.2.3 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
1.2.4 问题的提出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陕西省煤矿粉尘危害及防治现状 |
2.1 陕西省煤矿粉尘危害现状 |
2.1.1 陕西省煤炭资源分布 |
2.1.2 陕西省煤矿尘肺病报告现状 |
2.2 煤矿粉尘现场检测与分析 |
2.2.1 检测点的设置 |
2.2.2 煤矿粉尘浓度检测结果 |
2.3 陕西省主要煤矿防尘设施调查与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陕西省煤矿粉尘防治管理风险因素识别 |
3.1 陕西省煤矿粉尘防治管理调查 |
3.2 陕西省煤矿企业粉尘管理特点 |
3.3 陕西省煤矿企业粉尘防治管理风险因素识别 |
3.3.1 粉尘防治管理风险因素分析 |
3.3.2 煤矿企业粉尘防治管理WBS-RBS分解 |
3.3.3 WBS-RBS耦合矩阵构建 |
3.4 陕西煤矿粉尘防治管理风险因素 |
3.5 本章小结 |
4 陕西省煤矿企业粉尘防治管理风险评估 |
4.1 煤矿企业粉尘防治管理进行风险分析 |
4.1.1 确定风险影响程度 |
4.1.2 确定风险概率 |
4.1.3 确定风险等级 |
4.1.4 确定Borda序值 |
4.2 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粉尘防治管理风险因素权重 |
4.2.1 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风险权重的步骤 |
4.2.2 确定主单元风险权重 |
4.2.3 确定一级单元风险权重 |
4.2.4 确定二级单元风险权重 |
4.2.5 确定粉尘防治管理风险权重 |
4.3 陕西省煤矿企业粉尘防治管理风险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5 陕西省煤矿企业粉尘防治管理风险控制 |
5.1 陕西省煤矿企业粉尘管理风险控制设计 |
5.2 粉尘防治管理风险控制措施 |
5.2.1 风险因素控制措施 |
5.3 陕西省N煤矿企业粉尘防治管理风险控制效果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及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煤矿职业病危害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煤矿职业病危害评价体系 |
1.1 煤矿职业病危害致因因素 |
1.2 煤矿职业病危害致因模型 |
1.3 评价指标体系 |
2 基于AHP-DEMATEL评价模型 |
2.1 决策实验室评价法 |
2.2 AHP-DEMATEL模型构建 |
3 实例应用 |
3.1 指标权重确定 |
3.2 综合影响度计算 |
3.3 煤矿职业病危害防控措施 |
4 结语 |
(6)我国尘肺病问题多主体协同治理机制与运行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治理理论及相关研究 |
2.2 协同治理相关研究 |
2.3 尘肺病治理政策体系及相关研究 |
2.4 文献系统性评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尘肺病治理多主体协同理论解析、构成及框架构建 |
3.1 我国尘肺病治理严峻形势及患者生存困境 |
3.2 尘肺病协同治理的多元概念、构成及互动层面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的模型构建 |
4.1 基于质性分析的心理和行为层面的交互要素的选择和界定 |
4.2 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的理论模型构建和假设提出 |
4.3 基于主体-关系-结构的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模型构建 |
4.4 本章小结 |
5 尘肺病协同治理多主体互动核心变量的量表开发与数据收集 |
5.1 研究量表的设计与开发 |
5.2 正式调研与样本情况研究 |
5.3 正式量表的检验 |
5.4 本章小结 |
6 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外源-内源-交互行为倾向变量的实证分析 |
6.1 系统内源与外源变量的描述性和对比性分析 |
6.2 行为倾向变量的描述性和差异性分析 |
6.3 系统内源变量和多主体互动行为倾向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6.4 系统内源变量和多主体互动行为倾向变量之间的回归分析 |
6.5 基于异质性特征和风险特征的调节效应分析 |
6.6 基于外源-内源-交互行为倾向变量间关系的假设检验 |
6.7 本章小结 |
7 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系统的共治演化仿真 |
7.1 多主体行为建模及共治演化的逻辑设计 |
7.2 多主体、多要素互动目标下的可视化界面设计 |
7.3 多主体互动要素混合干预下的共治仿真结果 |
7.4 本章小结 |
8 尘肺病协同治理网络PSBEN多元互惠共治政策体系设计 |
8.1 尘肺病协同治理网络PSBEN多元互惠共治体系的总体思路 |
8.2 尘肺病协同治理网络PSBEN分维度体系设计 |
8.3 本章小结 |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主要创新点 |
9.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业卫生与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新疆地区厂矿企业职业卫生现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职业健康状况调查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职业病预测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乌鲁木齐地区职业卫生工作对策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8)基于解决尘肺病农民工脱困问题的组织社会工作研究 ——以L省大爱清尘基金分会介入H市Y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劳工问题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尘肺病农民工境遇问题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农民工社会组织问题研究现状 |
1.3.4 国内社会组织与社会工作二者关系研究现状 |
1.3.5 相关研究及观点的述评 |
1.4 理论支撑 |
1.4.1 社会建构理论 |
1.4.2 组织发展理论 |
1.5 研究方法 |
1.5.1 访谈法 |
1.5.2 文献研究法 |
1.5.3 问卷调查法 |
1.6 研究方案计划 |
1.6.1 研究对象 |
1.6.2 总体思路 |
1.6.3 技术路线 |
1.6.4 研究步骤 |
1.7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及创新性分析 |
1.7.1 方法上的创新 |
1.7.2 嵌入领域的创新 |
第二章 尘肺病农民工及其社会组织服务情况分析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社会组织 |
2.1.2 组织社会工作 |
2.1.3 尘肺病农民工 |
2.1.4 脱困 |
2.1.5 嵌入 |
2.2 H镇农民工尘肺史 |
2.2.1 H镇宏观尘肺史 |
2.2.2 H镇微观尘肺史 |
2.3 H镇尘肺病农民工自组织发展及维权情况 |
2.4 其他社会组织对H镇开展帮扶服务 |
2.4.1 大爱清尘基金分会 |
2.4.2 心境界TA41 学员为H镇尘肺家庭送温暖 |
2.4.3 其他社会组织 |
第三章 尘肺病农民工生活与服务困境 |
3.1 尘肺病农民工生活困境 |
3.1.1 医疗支出:最迫切需要 |
3.1.2 子女教育支出:维持生命延续希望 |
3.1.3 就业与再就业:打通自我“造血”命脉 |
3.1.4 维权意识和法律知识水平的提高:开拓外部维权环境 |
3.2 尘肺病农民工服务困境 |
3.2.1 内部阻碍因素 |
3.2.2 外部限制因素 |
3.3 嵌入于尘肺病农民工脱困的社工服务:需求与供给 |
3.3.1 社工服务的需求 |
3.3.2 社工服务的供给 |
第四章 社会组织强化自身建设需求与难处 |
4.1 社会组织强化自身建设需求 |
4.1.1 特色服务品牌建构与传播 |
4.1.2 社会资源募集与纳入 |
4.1.3 增强社会认可 |
4.2 社会组织服务供给与服务优势 |
4.3 社会组织强化自身建设难处 |
4.3.1 组织服务问题 |
4.3.2 组织服务遇困 |
4.3.3 组织自身建设不足 |
4.4 社会组织需要被服务:变主体成对象 |
4.5 社工服务供给:服务于社会组织建设 |
4.5.1 建立联系 |
4.5.2 建立组织 |
4.5.3 推动自组织成长 |
4.5.4 社会组织服务完善与强化 |
第五章 组织社会工作疏解 |
5.1 解析组织社会工作内容、路径、策略与服务目标 |
5.1.1 组织社会工作的内容 |
5.1.2 组织社会工作的服务路径 |
5.1.3 组织社会工作的服务策略 |
5.1.4 组织社会工作的服务目标 |
5.2 组织社会工作的服务层次与关系 |
5.2.1 服务层次:农民工—社会组织—社工机构 |
5.2.2 服务关系 |
5.3 组织社会工作的问题及其解决路径 |
5.3.1 组织社会工作的问题 |
5.3.2 组织社会工作问题的解决路径 |
5.4 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方法 |
5.4.1 集会 |
5.4.2 编组 |
5.4.3 动员 |
5.4.4 培训 |
5.4.5 公关传播 |
第六章 讨论和反思 |
6.1 尘肺病农民工群体应该回归社会关注 |
6.2 社会组织需要被服务 |
6.3 组织社会工作将成为社会工作方法一种新的视角 |
6.4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 |
(9)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煤工尘肺发病规律及发病趋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煤工尘肺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煤矿职业卫生管理体系构建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构建煤矿职业卫生管理体系的意义 |
二、煤矿职业卫生管理体系构建探索与实践 |
(一) 建立健全煤矿职业卫生管理机制 |
1. 加大宣传力度。 |
2. 明确各部门职责。 |
3. 提供制度保障。 |
4. 提升职工职业素质。 |
5. 加大职业病危害防治的资金投入。 |
(二) 打造良好的煤矿工作环境 |
1. 为工人配备专业的防护用品。 |
2. 预防控制有毒气体的危害。 |
3. 实时监测矿井温度。 |
4. 减少噪音的危害。 |
(三) 加大防尘示范矿井的建设力度 |
1. 构建防尘相关规范制度。 |
2. 完善相关设施配备。 |
3. 强化掘进现场管控。 |
4. 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 |
(四) 搞好结合, 全力打造安全稳定环境 |
1. 卫生管理与标准化建设结合。 |
2. 卫生管理与尘肺病防治结合。 |
3. 卫生管理与地面规范化管理结合。 |
三、结语 |
四、煤矿职业病防治的规范化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煤矿职业健康管理分析研究[J]. 王宇. 陕西煤炭, 2021(04)
- [2]煤矿开采行业粉尘职业暴露评估及风险评价[D]. 李琳琳.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3]煤矿粉尘职业危害量化及防治效果评价模型研究[D]. 申阳阳.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4]陕西煤矿企业粉尘防治管理风险研究[D]. 胡涛.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5]煤矿职业病危害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J]. 成连华,曹东强. 煤矿安全, 2020(06)
- [6]我国尘肺病问题多主体协同治理机制与运行演化研究[D]. 黄心如.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7]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业卫生与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D]. 卢耀勤.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8]基于解决尘肺病农民工脱困问题的组织社会工作研究 ——以L省大爱清尘基金分会介入H市Y镇为例[D]. 李怀钰. 沈阳化工大学, 2019(06)
- [9]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煤工尘肺发病规律及发病趋势预测[D]. 刘雪洋. 新乡医学院, 2019(02)
- [10]煤矿职业卫生管理体系构建探索与实践[J]. 薛玉碧. 河北企业,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