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研究网简介

中国林业研究网简介

一、中国林业科研网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邓煌蔚[1](2020)在《基层林业科研单位人才困境及其化解对策研究 ——以中国林科院亚林中心为例》文中提出基层林业科研单位作为服务于区域性林业科学研究和大型、长期科研项目的基层实验基地,是以收集和储存森林植物的种质资源,宣传和推广林业的科研试验成果,营造和栽种示范样板林等为主要任务,在林业科学研究与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美丽中国”等新发展理念地提倡,林业生产研究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被要求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优秀的科研团队可以在保证林业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与实施、完成科研技术成果的示范推广任务的基础上,同时实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所以,充沛和稳定的科研人才队伍是现代林业科研单位实现身份转变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但事实上,由于林业其本身的科研特性,基层林业科研单位多受行业经济发展的成长阶段、产业构成和地区环境等条件所困,在人才资源的发展空间上存在很大程度地限制,吸纳人才的竞争力不够强,这些因素逐渐造成了基层林业科研单位人才方面存在总量不充足、构成不合理、流失率高、年龄断层严重、高层次人才短缺等一系列困境问题,人才资源的差距严重制约了基层林业科研单位的经济发展和效用发挥。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现有的理论研究中对人才问题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而针对基层单位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把基层科研单位的人才问题单独作为研究对象的更是少之又少。有少部分的学者研究了农业科研单位的人才问题,但林业科研单位比农业科研单位所处的地理环境更加偏远,问题更加突出,然而极少有学者对基层林业科研单位的人才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因此,本文以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以下简称亚林中心)为实例,从人才规划和单位效益融合发展的角度,通过实证数据统计分析了亚林中心2010—2019年的人才总量、结构、素质等状况,并针对数据分析归纳得出的原因,提出了化解对策建议,主要包括深化人才管理制度与分配制度改革;提升自身科技实力,吸引人才与项目落户;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科研人员能力;拓宽创收渠道,提高职工福利待遇。

刘晓煌,刘晓洁,程书波,高学民,郧文聚,付宇佳[2](2020)在《中国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网络构建与关键技术》文中指出新形势下中国的自然资源管理由单资源分部门管理,转为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发展理念和地球系统科学理论指导下的"两统一"集中管理,不仅要综合考虑某种资源状态变化引起的其他相关资源状态的变化,还要考虑对国土空间生态环境的影响和规划,更要考虑未来的资源状态对国家重大决策的安全保障。因此,构建全国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有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论述了国内外现有观测网研究特点和不足,明确了全国自然资源综合观测网络构建的基本思路与原则;提出了包括要素、技术、质控、服务和运维五维一体的总体框架,采用自然资源综合区划与观测台站布设技术、自然资源要素耦合机理与指标选取技术、多源数据整合与数据处理技术、模型模拟技术与自然资源综合评价4种关键技术,开展自然资源要素长期、稳定、连续综合观测,探索自然资源各要素间的耦合关系、变化动因机制和演化趋势,解决认识自然生态变化规律、预判发展趋势的基础数据支撑能力不足问题,服务于新形势下国家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和重大资源战略决策。

吕泓卓[3](2020)在《IPv4&IPv6数据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使用,与此同时,人们对网络的性能和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网络管理人员对网络进行合理规划、对网络进行安全管理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现如今互联网出现了IPv4技术和IPv6技术混合使用的情况,两种技术的使用既扩大了网络规模也增加了网络流量数据的复杂度,所以在此基础上开展IPv4&IPv6网络环境下的流量数据分析十分有必要。通过对流量数据的分析,管理人员可以及时掌握网络情况,发现网络中新应用的发展趋势,也可以对网络通信协议研究、网络设备开发以及网络规划进行指导等。本文以Hadoop大数据平台网络流量采集为基础,以公司业务需求为背景,结合数据存储以及数据分析技术,研究开发了IPv4&IPv6数据分析系统。系统主要完成了以下几方面工作:(1)本文首先提出一种基于UA识别和随机森林的终端识别算法TRF,通过对手持设备和非手持设备的分类,对网络终端设备做分类展示。通过实验表明,TRF算法有效提高了分类准确率,提升了分类器的性能。(2)其次构建了基于Hadoop大数据平台的数据分析系统,通过Bro采集框架的改造和算法改进,对IPv4&IPv6数据流量进行了采集和预处理,同时为了使数据存储符合系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设计运用了多种存储方式对数据进行存储,并对存储后的数据流量进行分析,为系统展示提供更为准确和清晰的网络信息。(3)最后对系统分析后的网络信息运用饼图、柱状图和折线图进行可视化展示,便于系统用户对网络流量数据情况的直观了解;同时为了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和正确性,对系统进行功能性和非功能性测试。本文按照原计划顺利完成IPv4和IPv6流量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展示工作,通过使用本系统,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减少技术人员对网络管理的成本和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可以使用户更加全面、客观的了解和掌握网络现状;更进一步的说,也为以后提高网络防御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肖思文[4](2019)在《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规划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植物园功能日趋完善。植物园已具有保护种质资源、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景观游憩等多种功能,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城市质量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中小城市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城市化进程中,对植物园建设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的规划建设面临着分布不均、功能单一、特色缺乏、管理维护不到位等问题,研究中小城市植物园的规划建设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法、案例分析法、规划实践法,总结了植物园的基本概念、功能和发展简史,归纳了常用的植物园分类标准,提出了按照城市规模的植物园分类标准。统计和分析了我国已建成和在建的植物园的数量和情况,根据统计结果,以分布在34个省179个市的273个已建成植物园为基础,重点分析了位于103个中小城市的130个已建成植物园,得出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在建设时间、地理区划、生态功能区划、主要功能方面的现状情况,总结其规划建设的主要问题。综合研究了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规划建设的理念、选址、定位、分区、功能、地域特色和运营管理,并以周口市植物园为例,进行规划实践。综合理论与实践,提出中小城市植物园在规划定位、规划选址、功能发挥、植物收集、科普游憩、资金筹措方面的策略,并建议有关部门对植物园的植物收集数量作出下限要求,对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规划建设有一定借鉴意义。

亓军红[5](2019)在《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文中指出在全球气温上升,海洋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对沿海防护林多重功效的认识愈加深刻,对其综合效益的研究愈加深入,构建科学有效、永续发展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已成为全球共识,更是临海国家的战略选择和紧迫任务。苏北沿海拥有长为953.9公里的标准岸线,面积6520.6平方公里的海涂,是其可持续发展不可多得的潜在资源。受地域位置、海陆交错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经常遭遇海洋灾害,加快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尤为重要。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根据江苏省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的发展情况,大体可以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两大时期、六个阶段。第一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前,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分为探索准备阶段(1949年初至1956年)、初步成型阶段(1957年至1965年)和迟滞发育(1966年至1978年)三个阶段。第二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恢复发展阶段(1979年至80年代末)、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提升完善阶段(2000年至今)三个阶段。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原因,最初,一方面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非常重视,周恩来总理曾多次提出“造林是百年大计,要好好搞”;另一方面是由于解放战争中,苏北农民对人民解放战争的倾力支援,农村木材及林木消耗极大,有必要迅速恢复发展苏北林业。其次,就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各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海洋经济亦得到加强发展,为大力发展苏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创造了条件。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一开始即按照全国总体部署,以盐碱地改良、选育造林树种、进行植树造林为重点开展工作。初期的工作主要有:完善行政体系,建立科研机构,成立专职管理机构,调整教育体系,号召植树造林。1952年到1965年,有计划营造沿海海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建设与苏北农田水利建设、围垦兴农、盐土治理等相结合。以造林为主线,重点对盐土改良进展、气象资料收集整编、健全造林工作机构、开展科学研究等。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一直是以国营农场为主力军、先锋队,国营农场的相继建立、发展,以及围垦区人口的迁移和造林活动,对沿海植树造林的发展有着积极而重大的意义。“文革”时期,沿海防护林建设亦遭受严重挫折,工作机构被撤销,工作人员下放,削弱科研力量,在“以粮为纲”的旗帜下,部分防护林被砍伐,苗圃被改种粮食作物,极大地影响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亦可分为恢复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完善提高阶段三个阶段。这一时期,开展第二次海岸带综合调查、“908”专项调查,形成大量第一手资料、编印了系统性专着,有力地促进防护林建设。同时,国家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总结造林经验。在建设技术上,积极开展造林种苗繁殖技术研究、开展造林实证研究、引进优良造林树种,开展湿地保护与沿海气候效应研究,极大促进苏北防护林建设体系的发展。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在长期造林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特点,即: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绿”同步,注重沿海造林与“多林”同建,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网”同构,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种”搭配,注重沿海造林与“多能”并进等。国家意志的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持、科技进步和民主传统的发扬光大是沿海造林面积显着增加、防护林体系快速构建的动力因素。多年来的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在改善生态环境,防害减灾方面功效明显,并产生了规模经济集成效应。但同时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造林总量有待提增,防护效果有待提升;缺乏完善的政策制度保障,评价机制不健全;造林用地不足;配套措施不够完善,科技创新滞后等。针对这些问题,特提出如下几项对策建议:一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企业、个人等各方利益,科学定位防护林建设公益性质;二是认真查漏补缺,形成高质量的规划制度;三是设立建设引导基金,建立各项奖补机制;四是加大研发力度、强化科技支撑;五是突出生态效益、注重综合开发;六是协调各方力量、强化组织领导;七是强化动态监测、定期发布公告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设好苏北防护林体系,造福一方百姓。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具有深刻复杂的多重背景,目前的苏北海岸是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苏北沿海基本具备植树造林的立地条件和环境,形成了一系列较成熟的造林树种选择及林分模式,苏北沿海造林具有许多“江苏特色”和多重动因,沿海防护林体系在改善区域气候等方面产生积极效应。

赵正[6](2018)在《基于市民视角的北京城市森林功能评价及完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二十一世纪被誉为“城市世纪”,随着我国城市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居民对于生态环境的需求不断提升,各级政府也给予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更高的定位。特别是在城镇化发展不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目标和规划相继出台的背景下,实现城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和现代城市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城市森林在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是,当前市民不断增长的生态环境需求与城市森林提供生态环境服务的能力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矛盾,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当前城市森林的各项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如何通过提高城市森林的功能水平来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水平、满足市民的生态环境需求,成为了一个客观存在并且非常重要的问题。与此同时,市民视角下的城市森林功能的概念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市民主体的反馈和判断是一个非常重要和基础性的分析视角,市民的感知、利用行为及偏好需求等都属于城市森林功能研究的范畴。在新的城市发展需要下,相关研究也在努力将研究视野从偏重于“物”转向重视于“人”,研究对象已经从宏观的城市发展分析转向微观的市民主体分析,研究成果的服务对象也已经从偏重于政府机构与企业转向关注市民个体。基于此,本研究从市民视角出发对北京城市森林的功能进行科学评价及分析,并据此提出完善城市森林功能的对策建议。在相关研究课题的支持下,本研究选择了北京市的六个主城区(即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和海淀区)作为研究区域,于2015年12月至2017年11月进行了连续三年的市民问卷调查,最终获得有效问卷2975份。在调研所获得的数据及资料的基础上,本研究按照研究思路及内容确定相应的研究方法,并重点研究以下内容:(1)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和北京市实际情况提炼出四个典型的城市森林功能类型,采用熵值法对各项功能的重要性进行讨论、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各项功能的总体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就不同市民特征下各项功能的差异性进行探讨;(2)就市民对城市森林功能的市民多维感知情况进行分析,采用语义差别法就市民对城市森林功能要素的感知评价及差异进行进一步探讨;(3)就市民对城市森林的利用方式、程度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法探究市民感知价值对其意愿的中介影响机理,以及市民意愿向实际行为转换的内在机理;(4)就市民的城市森林功能偏好及需求进行分析,分别采用条件价值评价法、选择实验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就市民对城市森林功能的总体偏好需求、属性偏好需求和格局偏好需求进行分析;(5)对现行城市森林相关法律、政策及制度进行系统梳理,采用似不相关回归方法,基于市民在现有的法律制度和管理政策中的感知及参与行为,对城市森林功能的政策影响情况进行分析;(6)根据本研究的结论,从调整、完善、创新、保障四个方面提出完善城市森林功能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就城市森林的功能水平而言,北京城市森林功能的发挥总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尤其是教育文化功能水平相对较低。基于此,需要一方面调整城市森林资源结构和发展方式,缓解人口稠密的市区对城市森林功能发挥造成的压力,另一方面突出北京城市森林功能的特点,提升诸如教育文化功能等城市森林功能的水平。第二,就城市森林功能的市民多维感知而言,北京城市森林功能的市民感知主要集中于锻炼身体和休憩娱乐等方面,而违规触摸和践踏草坪等负面感知也普遍存在。市民对城市森林功能要素的感知主要体现在安全感高、布局有序和色调明朗等方面,且对城市森林的空间感、有序性和绿化设施等的感知最为深刻。市民感知也因性别、年龄和学历层次的不同而产生差异性,城市森林功能的完善需要对上述情况加以重视。第三,就城市森林功能的市民利用而言,北京城市森林的市民利用方式逐步多样化、可达性逐步增较强,但使用频率不高,市民需求未得到充分满足。此外,市民对城市森林功能的积极感知判断可以提升其行动意愿,但市民意愿向实际行为转换的幅度还不够高。下一步需要做好城市森林功能相关的宣教和普及工作,使之明确城市森林的多重功能及其作用机理、目的,进而提升市民意愿,增进城市森林功能的发挥。第四,就城市森林功能的市民偏好需求而言,需要从市民偏好需求的新变化、新特点来规划城市森林功能结构、创新城市森林功能内容。比如,以实现城市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耦合为目标进行城市森林建设,在保证城市森林发挥其社会服务功能的同时尽可能地纳入自然元素;又如,建立一种“外在自然、内在现代”的城市森林布局形式以满足市民需求、促使城市森林功能更好地发挥。第五,就城市森林相关的政策而言,我国国家和地方颁布的与城市森林相关的法律及政策都为北京城市森林功能的完善提供了有利支持,相关政策也会通过市民感知和利用情况对其功能的发挥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未来需要继续完善现有的政策及制度体系,重点关注城市森林在管理、公众参与及监督、违法责任及惩处等方面的问题。综上所述,本研究从市民视角出发对城市森林的功能进行科学评价和系统性分析,为相关问题的探讨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路,同时也是对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理论、环境公共物品理论以及公众参与理论进行实证性的研究和探索;同时,本研究将一般性分析方法与基于实证分析的统计和计量经济学方法相结合,丰富了已有研究的实证分析环节,增强了研究的科学性,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另一方面,本研究从市民视角出发对北京城市森林功能进行科学评价分析,提出了促进城市森林功能完善的对策建议,迎合了当前北京市和区域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同时也为国内其他城市和区域的城市森林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张会丽,杨海伟[7](2018)在《科学“大跃进”时的中国科学院西北分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科学院西北分院在经历了筹建之初的一波三折之后,在科学"大跃进"期间得到了快速发展。陕西分院、兰州分院等分院机构得以成立,形成了地方省院和科学院分院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虽属于"膨胀"式发展,但基本上奠定了西北地区在两弹一星时期的科研基础。随着国家"精简调整"政策的出台,在科学"大跃进"期间成立的研究机构最终形成三线建设中的重点科研工程,西北分院也迎来了自建立以来的黄金时期。

葛方兴[8](2018)在《马尾松人工林多目标密度管理决策支持工具研制》文中提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是我国南方重要用材树种,马尾松人工林经营模式的量化和经营水平的提升对我国南方林区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林分密度调节控制是人工林经营的关键技术,也是提高人工林生产力水平以及维持林分稳定性和最大限度发挥森林功能的重要途径。林业决策支持工具是将林业理论和技术转化为经营实践中生产力的有效推广载体。因此,对马尾松人工林多目标密度管理决策支持工具的研制十分必要。本论文以马尾松人工林多目标密度管理决策支持工具的研制为主线,旨在解决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林区马尾松人工林密度控制技术体系不完整和相关密度控制技术手段在自治区林业一线生产实践中推广困难的难题。首先在整合密度控制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基于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3期马尾松纯林数据研建了马尾松人工林多功能密度控制图,并进行了简单模拟经营,为工具提供了关键模型和核心算法。接下来对支撑工具功能的其余算法进行全面研究。在算法研究的基础上对用户需求进行了深入分析,基于B/S模式和R编程环境,结合R shiny等Web数据可视化技术对工具的总体架构、用户界面、功能结构和数据库等进行设计,并以Web应用和本地应用两种形式对工具进行了实现和测试,最后对工具在广西马尾松用材林主要产区的推广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本论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可归纳如下:(1)马尾松人工林多功能密度控制图的研建本论文研建的马尾松人工林多功能密度控制图集成了林分蓄积、生物量、碳储量收获预估,风灾、树冠火发生风险研判等多项基本功能,填补了国内通过林分密度控制手段研判和预防人工林中风灾和树冠火发生的相关技术空白。该多功能密度控制图及简单模拟经营算法既为本论文研制的决策支持工具提供了关键模型和核心算法,也可以独立于该工具使用。(2)马尾松人工林多目标密度管理决策支持工具的研制本论文所研制工具的功能以广西马尾松人工林多目标密度管理为核心,将造林密度建议评价、抚育间伐计划制定、经济利润计算和当前林分状态评估及预警等功能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并辅之数据可视化。工具的在线实现方式和离线实现方式均能够满足基层经营者的功能和非功能需求,适用于造林前、幼龄林、自疏后等多个阶段,能够为用户提供从参数输入和功能选择、计算、分析、判断、制表、绘图到本地和在线保存及查询的全面的林分密度管理业务流,能够对热林中心马尾松人工林多目标密度管理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对热林中心马尾松人工林密度调控过程的数量化、精准化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并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尾松人工林的量化经营提供了可行工具。

孙喆[9](2017)在《创新驱动视角下我国林业机械化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林业现代化是实现绿色发展的迫切需要,国家林业局曾多次提出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支撑林业现代化建设,而实现林业现代化必须依靠林业机械化。但就目前的总体情况来看,我国林业机械化水平还不高,林业机械普及和利用率较低,人才培养与科技研发还十分薄弱。本文基于创新驱动的相关理论,提出了创新驱动“三元四维”模型,并以此为研究视角系统梳理了我国林业机械化发展的历程、现状及存在问题,尝试分析了林业机械化发展现存问题的成因;其次总结并借鉴了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具体经验;最后论述了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单位的创新主体功能定位,并针对制度、技术、人才培养、文化环境的创新动力因素提出了促进我国林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建议,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意义,以期为我国林业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王春晶[10](2017)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及优先保护》文中提出为了提高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野生植物保护体系的有效性,适应气候变化对野生植物保护的影响,本研究针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进行系统的空间分析,同时对野生植物进行优先保护规划,分析保护空缺地区。研究主要提出三个科学问题:1)探究中国野生植物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子;2)确定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保护区内野生植物分布格局的潜在影响;3)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规划中国野生植物优先保护地及保护空缺分析。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物种分布模型及保护规划软件等研究方法,收集大量的文献资料,基于不同的野生植物保护层次(维管束植物、森林群落优势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外来入侵植物),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对中国野生植物保护体系进行详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中国野生植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主要包括中国中南、西南等地区,其地理分布格局有着较为明显的纬度和经度地带性。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与温度和降水密切相关,并且土壤异质性和人类足迹也是地理分布格局的重要驱动因子。本研究建议对中国野生植物应该采取持续高效的环境监测、科学的保护管理、严格限制人类活动等保护和管理措施。尤其要考虑未来气候快速变化对自然保护区内野生植物资源的影响,加强气候监测,构建未来气候变化预警体系。(2)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具有较强热带和亚热带地带性。研究发现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多样性与年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都呈正相关的关系。超过130个自然保护区内的6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受到了未来气候变化的威胁,其中主要会威胁自然保护区内的国家重点保护乔木植物,建议将气候变化纳入野生植物的保护内容。研究还分析了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外来入侵植物在自然保护区内的潜在扩散能力,结果表明外来植物有很大的可能性会入侵中国南方的自然保护区,并且气候变化会促进入侵植物在北方自然保护区中的扩散能力。因此,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防控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建议在自然保护区内,监测外来植物种群动态,规范自然保护区内及其附近地区的人类活动,严格控制外来入侵植物在自然保护区内引入。(3)中国森林群落优势种的地理分布南边界随着气候的变化,有向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移动的趋势。在气候变化情景下,规划森林群落优势种优先保护地,发现其优先保护地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南方、西南和东北地区。现存的自然保护区与优先保护地的重合比例在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分别为87.8%、95.7%和80.4%,存在保护空缺。需要加强下列地区和植被型组的保护区建设:西藏、四川、云南的针叶林;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的针阔叶混交林;贵州、广西、湖南、云南、四川的阔叶林。建议自然保护区管理和建设应该针对不同植被型组的森林优势种制定不同的管理策略。(4)中国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优先保护地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南方地区,其中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湖南省、浙江省和贵州省对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保护潜力很高,在优先保护地内,具有较高药用、材料和科研价值的植物主要受到过度开发与利用的威胁;国家重点保护蕨类植物优先保护等级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保护能力强的区域更可能出现在温度季节性变化较小的地区。中国南方地区的自然保护区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保护能力仍然不足。研究建议要在现有保护区内对气候变化不敏感的地区建立保护小区或者扩大自然保护区面积,覆盖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优先保护等级较高的区域。(5)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主要分布在年平均温度较高、温度季节性变化较小的地区。120种极小种群植物共分布在全国247个县。具有较高保护价值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如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主要受到过度开发和利用、生境片断化和野外种群过小的威胁,并且这些植物大多生长在阔叶林和灌丛中。研究发现包括平南县、灵山县、峨眉山市、西昌市、磐石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等29个市(县)存在保护空缺,需要加强有针对性的自然保护小区或保护区建设。对于年平均温度较高、温度季节性变化较小的地区(中国的南部方地区),也就是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优先保护区域,应加强气候变化的环境监测。

二、中国林业科研网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林业科研网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基层林业科研单位人才困境及其化解对策研究 ——以中国林科院亚林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1.2.2 国内有关研究的综述
        1.2.3 综评
    1.3 研究内容、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意义
    1.4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人才
        2.1.2 基层林业人才
        2.1.3 人才困境
    2.2 理论基础
        2.2.1 需求层次理论
        2.2.2 双因素激励理论
        2.2.3 成就需要理论
        2.2.4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第3章 中国林科院亚林中心人才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亚林中心概况
    3.2 亚林中心人才队伍现状
        3.2.1 亚林中心现有人员情况
        3.2.2 亚林中心人才队伍状况
    3.3 亚林中心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
        3.3.1 人才机制不够健全,科研人才流失严重
        3.3.2 人才老龄化现象突出,科研人才年龄断层
        3.3.3 人员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短缺
        3.3.4 培训教育方式不灵活,科研人才专业知识单一
第4章 中国林科院亚林中心人才困境的成因分析
    4.1 社会环境
        4.1.1 历史遗留问题当改而未改
        4.1.2 尚未适应人才发展新形势
    4.2 单位原因
        4.2.1 实验基地与研究所之间的关系疏远,基地主体功能发挥不够
        4.2.2 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示范引领作用难以为继
        4.2.3 规章制度不够完善,执行不得力
        4.2.4 单位创收渠道单一,职工收入不高,幸福感不强
    4.3 个人原因
        4.3.1 思想作风不实,担当意识不强
        4.3.2 科研热情不高,存在思想怠惰之风
        4.3.3 服务的主动意识淡薄,服务效率低
第5章 基层林业科研单位人才困境化解的对策建议
    5.1 深化人才管理制度与分配制度改革
        5.1.1 健全科学的人才管理机制
        5.1.2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5.2 提升自身科技实力,吸引人才与项目落户
        5.2.1 争取上级扶持项目支撑
        5.2.2 优化科研团队,做好后勤保障
        5.2.3 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5.2.4 鼓励科研团队融合发展
    5.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科研人员素质
        5.3.1 加强人力队伍建设
        5.3.2 优化科研主攻方向和创新团队体系建设
        5.3.3 注重青年科技人才学术能力的锻炼、培养和提升
    5.4 拓宽创收渠道,提高职工福利待遇
        5.4.1 立足自身优势,拓宽创收渠道
        5.4.2 多项举措并行,提高福利待遇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中国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网络构建与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国内外野外观测站网研究现状与需求意义
    2.1 国外野外观测站网现状
    2.2 国内野外观测网现状
    2.3 需求意义
3 中国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网络构建的基本思路与原则
    3.1 基本思路
    3.2 基本原则
        3.2.1 统筹规划,分步推进
        3.2.2 统一标准,规范管理
        3.2.3 开放共享,协同合作
4 体系总体框架
    4.1 要素体系
    4.2 技术体系
    4.3 质控体系
    4.4 服务体系
    4.5 运维体系
5 关键技术分析
    5.1 自然资源综合区划与观测台站布设技术
    5.2 自然资源要素耦合机理与指标选取技术
    5.3 多源数据整合和数据处理技术
    5.4 模型模拟技术与自然资源综合评价
6 结语

(3)IPv4&IPv6数据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项目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数据采集研究现状
        1.2.2 数据分析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章节安排
2 相关技术
    2.1 大数据集群简介
    2.2 数据采集技术简介
    2.3 终端识别技术简介
    2.4 Ajax简介
    2.5 本章小结
3 系统总体分析与设计
    3.1 系统需求分析
        3.1.1 功能需求分析
        3.1.2 非功能需求分析
    3.2 系统架构设计
    3.3 数据采集方案选择
    3.4 数据分析研究与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UA识别和随机森林的终端识别算法TRF
    4.1 常用分类算法研究
        4.1.1 常用算法优缺点比对
        4.1.2 仿真实验和分析
    4.2 随机森林算法改进
        4.2.1 OOB误差估计
        4.2.2 改进算法TRF
    4.3 TRF算法仿真实验
        4.3.1 实验数据集
        4.3.2 实验评价标准
        4.3.3 实验与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节
5 数据分析系统实现
    5.1 数据采集模块实现
        5.1.1 流量区分
        5.1.2 应用识别
    5.2 数据存储模块实现
    5.3 数据分析模块实现
        5.3.1 基本功能处理
        5.3.2 流量统计处理
        5.3.3 流量分析处理
    5.4 数据可视化模块实现
        5.4.1 流量统计可视化
        5.4.2 流量分析可视化
    5.5 系统测试
    5.6 本章小节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规划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植物园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本文主要解决的问题
    1.5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1.5.1 研究的基本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植物园的相关概念、发展历程和分类标准
    2.1 植物园的概念和功能
        2.1.1 植物园的概念
        2.1.2 植物园的功能
    2.2 国内外植物园发展历程及特点
        2.2.1 国外植物园发展历程与特点
        2.2.2 我国植物园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2.3 植物园的分类标准
        2.3.1 国内外常用分类标准
        2.3.2 按照主要功能进行划分
        2.3.3 按照资金来源进行划分
        2.3.4 按照城市规模进行划分
3 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发展现状
        3.1.1 资料来源与统计方法
        3.1.2 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发展现状分析
    3.2 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规划建设的问题分析
        3.2.1 植物园分布不均衡
        3.2.2 定位不够合理
        3.2.3 植物收集缺乏科学性
        3.2.4 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3.2.5 科普形式与内容单一
        3.2.6 地方特色不够突出
        3.2.7 植物园运营管理不到位
        3.2.8 植物园之间缺乏联系
4 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规划建设的发展趋势
    4.1 规划理念与时俱进
    4.2 规划选址科学化
        4.2.1 中小城市植物园选址的发展趋势
        4.2.2 基于场地改造的中小城市植物园选址
        4.2.3 基于园区融合的中小城市植物园选址
        4.2.4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中小城市植物园选址
        4.2.5 中小城市植物园选址规模的发展
    4.3 规划定位与分区合理化
        4.3.1 规划定位
        4.3.2 规划分区
    4.4 功能需求多样化
        4.4.1 系统的科普游憩活动策划
        4.4.2 关注植物经济价值开发
        4.4.3 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
    4.5 地域特色表达鲜明
        4.5.1 植物景观的特色化表达
        4.5.2 文化特色的展示
    4.6 资金来源多样化
        4.6.1 资金来源多样化
        4.6.2 运营管理创新化
5 周口市植物园规划实践
    5.1 背景研究与前期分析
        5.1.1 项目背景与选址分析
        5.1.2 区位分析
        5.1.3 上位规划
        5.1.4 周边用地分析
        5.1.5 现状分析
    5.2 项目定位与规划策略
        5.2.1 项目定位
        5.2.2 项目目标
        5.2.3 规划策略
    5.3 总体布局与规划设计
        5.3.1 总体布局
        5.3.2 现状利用与改造规划
        5.3.3 功能分区
        5.3.4 科普系统规划
        5.3.5 植物景观与节事活动规划
        5.3.6 历史文化展示规划
        5.3.7 生态专项规划
        5.3.8 运营与管理策略
    5.4 特色主题景点设计
        5.4.1 梅花蜡梅园
        5.4.2 水生植物园
        5.4.3 乡土植物园
6 结论与建议
    6.1 中小城市植物园规划建设的策略
        6.1.1 全面调查分析,明确规划定位
        6.1.2 合理规划选址,加快园区建设
        6.1.3 发挥植物功能,促进生态发展
        6.1.4 乡土植物为主,外来植物为辅
        6.1.5 结合自身特色,丰富科普系统
        6.1.6 拓宽资金渠道,加强运营管理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国植物园名录
附录B 周口市植物园专类植物名录
附录C 周口市植物园植物分类区植物名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5)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三、相关概念的阐释和研究方法
    四、资料来源和研究框架
    五、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政治背景
    第二节 经济背景
    第三节 历史背景
    第四节 自然背景
第二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内涵
    第二节 建设时段的划分方式
    第三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阶段
    第四节 江苏的主要林业机构及其成果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一节 探索准备阶段
    第二节 初步成型阶段
    第三节 迟滞发育阶段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一节 恢复发展阶段
    第二节 快速发展阶段
    第三节 完善提高阶段
第五章 苏北沿海造林的特点及动因
    第一节 造林特点
    第二节 动因分析
第六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功效、问题与建议
    第一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多重功效
    第二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系的存在问题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结语
附录
    案例一 苏北沿海林地增加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案例二: 苏北沿海地区林地面积的明显增加
    案例三: 苏北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明显提升
    案例四: 苏北沿海地区海洋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案例五: 苏北沿海气候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市民视角的北京城市森林功能评价及完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 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综述
    2.1 相关研究理论
        2.1.1 生态系统服务理论
        2.1.2 环境公共物品理论
        2.1.3 公众参与理论
    2.2 基本概念
        2.2.1 城市森林
        2.2.2 城市森林功能
        2.2.3 城市居民
    2.3 文献综述
        2.3.1 城市森林功能的分类及评价研究综述
        2.3.2 城市森林功能的市民感知行为研究综述
        2.3.3 城市森林功能的相关政策研究综述
        2.3.4 文献研究评述
3 研究区域和样本概况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社会经济概况
        3.1.2 城市森林概况
    3.2 调查研究方式
        3.2.1 调研区域选择
        3.2.2 调查问卷设计
        3.2.3 调查方式设计
    3.3 调查数据概况
        3.3.1 数据收集情况
        3.3.2 样本描述统计
4 市民视角下城市森林功能的分类及评价
    4.1 城市森林功能的类型划分
        4.1.1 城市森林的功能体系
        4.1.2 市民视角下北京城市森林功能的分类
    4.2 市民对城市森林功能的重要性评价
        4.2.1 熵值模型设计
        4.2.2 熵值法权重计算结果分析
    4.3 市民对城市森林功能的综合评价
        4.3.1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设计
        4.3.2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4.3.3 差异性评价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北京市民对城市森林功能的多维感知分析
    5.1 市民对城市森林功能的感知概况
        5.1.1 市民对城市森林功能的总体性感知
        5.1.2 市民对城市森林功能的正负面感知
    5.2 市民对城市森林功能要素的感知评价
        5.2.1 语义差别模型(SD)设计
        5.2.2 城市森林功能要素的总体感知评价
        5.2.3 城市森林功能要素的感知差异分析
    5.3 市民对城市森林功能的感知差异分析
        5.3.1 基于不同城市森林类型的感知评价
        5.3.2 基于不同市民群体的感知评价
        5.3.3 市民感知与市民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北京市民对城市森林功能的利用分析
    6.1 市民利用的基本情况
        6.1.1 市民利用的方式及程度
        6.1.2 市民利用的差异性分析
        6.1.3 市民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6.2 市民利用的意愿分析
        6.2.1 结构方程模型(SEM)简介
        6.2.2 基于CBT的结构方程模型设计
        6.2.3 SEM模型检验及计算结果分析
    6.3 市民利用的行为分析
        6.3.1 基于TPB的结构方程模型设计
        6.3.2 SEM模型检验及计算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北京市民对城市森林功能的偏好及需求分析
    7.1 市民的总体偏好及需求分析
        7.1.1 改进的条件价值评价法(CVM)设计
        7.1.2 市民偏好及需求的概率分析
        7.1.3 市民偏好及需求的数量分析
    7.2 市民的属性偏好及需求分析
        7.2.1 选择实验模型(CEM)设计
        7.2.2 城市森林功能的单项属性需求分析
        7.2.3 城市森林功能的属性组合需求分析
    7.3 市民的格局偏好及需求分析
        7.3.1 多元LOGIT选择模型设计
        7.3.2 多元LOGIT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市民视角下北京城市森林功能的政策影响分析
    8.1 城市森林现行相关政策讨论
        8.1.1 国家层面的城市森林相关政策
        8.1.2 北京市的城市森林相关政策
    8.2 城市森林功能的政策影响分析
        8.2.1 似不相关回归模型(SUR)设计
        8.2.2 城市森林总体功能的政策影响分析
        8.2.3 城市森林各类功能的政策影响分析
    8.3 本章小结
9 市民视角下北京城市森林功能的完善对策分析
    9.1 市民视角下城市森林功能的评价结果
        9.1.1 城市森林功能的发挥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9.1.2 城市森林功能在市民多维感知方面存在差异性
        9.1.3 城市森林功能在市民利用方面存在内在关联性
        9.1.4 城市森林功能因市民偏好需求体现出新的特点
        9.1.5 城市森林相关政策存在完善和提升空间
    9.2 市民视角下城市森林功能的完善对策
        9.2.1 城市森林功能的调整对策
        9.2.2 城市森林功能的改善对策
        9.2.3 城市森林功能的创新对策
        9.2.4 城市森林功能的保障对策
    9.3 本章小结
10 研究结论与展望
    10.1 研究结论
    10.2 研究创新点
    10.3 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北京城市森林功能评价及完善对策研究调查问卷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7)科学“大跃进”时的中国科学院西北分院(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科学院西北分院的筹建背景
二、科学“大跃进”时的西北地区各分院
    (一) 各省成立分院
    (二) 陕西分院的筹建与发展
    (三) 共建研究所中的话语权
    (四) 兰州分院
三、科学“大跃进”对中国科学院西北分院的影响及反思
四、结语

(8)马尾松人工林多目标密度管理决策支持工具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人工林密度调控研究概述
        1.2.2 用材林经济收益和利润预测及资源资产评估
        1.2.3 林业决策支持工具
    1.3 开发环境及开发工具介绍
        1.3.1 R语言简介和特点
        1.3.2 主要的R扩展包简介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方法
        1.5.2 研究技术路线
    1.6 主要创新点
    1.7 论文结构安排
2 研究区域概况和模型库建模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水文
        2.1.3 地貌土壤
        2.1.4 森林资源
        2.1.5 经营沿革和现状
    2.2 模型库建模数据来源
3 模型库关键模型构建和核心算法验证
    3.1 研究方法
        3.1.1 单木和林分层面衍生变量计算方法
        3.1.2 林分模型的构建和拟合及检验方法
        3.1.3 多功能密度控制图的绘制和林分模型等值线方程的转换叠加
        3.1.4 基于多功能密度控制图的林分简单模拟经营方法
    3.2 本章结果与讨论
        3.2.1 多功能密度控制图的研建结果
        3.2.2 林分简单模拟经营结果与讨论
    3.3 本章小结
4 工具的算法研究
    4.1 林分状态(造林)评估和预警算法
        4.1.1 造林密度建议和造林合理性评估算法
        4.1.2 待改造林分状态评估、预警及可视化算法
    4.2 林分多目标全周期密度调控计划制定及可视化算法
    4.3 用材林经营利润的经济学算法
    4.4 本章小结
5 工具需求分析与设计
    5.1 工具需求分析
        5.1.1 用户群体界定
        5.1.2 功能性需求分析
        5.1.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5.2 工具设计目标与原则
        5.2.1 工具设计目标
        5.2.2 工具设计原则
    5.3 工具开发模式
    5.4 软硬件开发环境
    5.5 工具总体设计
    5.6 用户界面设计
    5.7 工具功能设计
    5.8 工具数据库设计
    5.9 本章小结
6 工具的实现、测试和推广可行性分析
    6.1 工具的实现
        6.1.1 工具的Web在线应用方式实现
        6.1.2 工具的R扩展包本地应用方式实现
    6.2 工具的测试
    6.3 工具的推广可行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9)创新驱动视角下我国林业机械化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
        1.1.2 林业现代化是实现绿色发展的迫切需要
        1.1.3 实现林业现代化必须依靠林业机械化
        1.1.4 我国林业机械化水平低,发展问题亟待解决
    1.2 核心概念与研究综述
        1.2.1 林业机械
        1.2.2 林业机械化
        1.2.3 相关研究现状
        1.2.4 研究评述
    1.3 研究方法、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创新理论概述
    2.2 创新驱动理论
    2.3 创新驱动主体
    2.4 创新驱动要素
    2.5 创新驱动的“三元四维”模型
第3章 我国林业机械化发展概况分析
    3.1 建国后林业机械化发展历程
        3.1.1 初创起步阶段(1952-1965)
        3.1.2 停滞发展阶段(1966-1976)
        3.1.3 恢复振兴阶段(1977-1991)
        3.1.4 快速发展阶段(1992至今)
    3.2 林业机械化发展的初步成效及发展趋势
    3.3 林业机械化发展的现存问题
        3.3.1 主体管理部门模糊,发展规划“高悬”
        3.3.2 政府采买及补贴政策尚未健全
        3.3.3 林业机械产品不成体系,发展不平衡
        3.3.4 行业管理混乱,研发力量薄弱
        3.3.5 人才供给不足,机械利用率低下
        3.3.6 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创新环境有待改善
    3.4 林业机械化发展现存问题的成因分析
        3.4.1 创新驱动发展主体功能失位
        3.4.2 缺乏宏观调控,扶持政策有待健全
        3.4.3 技术创新能力需不断加强
        3.4.4 人才培养与建设机制亟待完善
        3.4.5 创新观念滞后,文化环境改善势在必行
第4章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经验及其借鉴
    4.1 建国后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
        4.1.1 行政主导阶段(1949-1980)
        4.1.2 体制转换阶段(1981-1994)
        4.1.3 市场化引导阶段(1995-2003)
        4.1.4 依法促进阶段(2004-2010)
        4.1.5 全面发展阶段(2010-)
    4.2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经验借鉴
        4.2.1 政府扶持,创新制度体系建设
        4.2.2 强化科技创新,不断提升农机实力
        4.2.3 加强技能培训,打造创新人才队伍
        4.2.4 完善推广服务工作,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的基本结论
    5.2 明确不同创新主体的角色定位
        5.2.1 明确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5.2.2 强化政府的引导和服务功能
        5.2.3 充分发挥高校及科研单位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作用
    5.3 技术创新引领
        5.3.1 积极培育企业创新主体
        5.3.2 搭建技术研发创新平台
        5.3.3 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
    5.4 制度创新保障
        5.4.1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作用
        5.4.2 建立健全财政扶持政策
        5.4.3 规范行业,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5.5 人才培养创新支撑
        5.5.1 强化人才培养
        5.5.2 推进学科建设
        5.5.3 完善扶持激励机制
    5.6 文化环境创新推动
        5.6.1 广泛开展交流合作
        5.6.2 推进产学研联合共赢
        5.6.3 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10)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及优先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中国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及保护现状
        1.1.1 中国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
        1.1.2 中国野生植物保护现状
        1.1.3 中国自然保护区在野生植物保护中的作用
        1.1.4 中国植物园在野生植物保护中的作用
    1.2 气候变化对野生植物的影响及保护策略
        1.2.1 气候变化
        1.2.2 气候变化对野生植物及保护的影响
        1.2.3 保护策略
    1.3 野生植物保护地理空间分析研究进展
        1.3.1 地理空间分析的理论基础
        1.3.2 地理空间分析在野生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1.4 野生植物优先保护规划
        1.4.1 保护规划在野生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1.4.2 保护空缺分析在野生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1.4.3 物种分布模型在野生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1.5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2 中国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子
    2.1 引言
    2.2 研究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材料
        2.2.2 研究方法
    2.3 中国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子
        2.3.1 中国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
        2.3.2 气候因子对中国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影响
        2.3.3 土壤因子对中国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影响
        2.3.4 人类活动对中国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影响
    2.4 小结
3 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保护区内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的潜在影响
    3.1 中国自然保护区内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格局及其环境特征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与讨论
    3.2 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保护区内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格局的潜在影响
        3.2.1 研究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讨论
    3.3 气候变化背景下外来入侵植物在自然保护区内扩散能力评估
        3.3.1 研究材料与方法
        3.3.2 结果与讨论
    3.4 小结
4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森林群落优势种地理分布格局及优先保护规划
    4.1 引言
    4.2 研究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材料
        4.2.2 研究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结果
        4.3.2 讨论
    4.4 小结
5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优先保护规划
    5.1 引言
    5.2 气候变化背景下84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优先保护规划
        5.2.1 研究材料
        5.2.2 研究方法
        5.2.3 结果
        5.2.4 讨论
    5.3 气候变化背景下国家重点保护蕨类植物优先保护规划
        5.3.1 研究材料与方法
        5.3.2 结果
        5.3.3 讨论
    5.4 小结
6 中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及优先保护规划
    6.1 引言
    6.2 研究材料与方法
        6.2.1 研究材料
        6.2.2 确定影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受危因素
        6.2.3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
        6.2.4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受危程度空间分布及优先保护规划
    6.3 结果
        6.3.1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濒危等级划分
        6.3.2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及保护空缺分析
        6.3.3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地理分布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6.3.4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受危热点地区及优先保护规划
        6.3.5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受危因素
    6.4 讨论
    6.5 小结
7 结论和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四、中国林业科研网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层林业科研单位人才困境及其化解对策研究 ——以中国林科院亚林中心为例[D]. 邓煌蔚.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4)
  • [2]中国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网络构建与关键技术[J]. 刘晓煌,刘晓洁,程书波,高学民,郧文聚,付宇佳. 资源科学, 2020(10)
  • [3]IPv4&IPv6数据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吕泓卓.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 [4]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规划建设研究[D]. 肖思文.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5]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D]. 亓军红.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6]基于市民视角的北京城市森林功能评价及完善对策研究[D]. 赵正.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7]科学“大跃进”时的中国科学院西北分院[J]. 张会丽,杨海伟.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4)
  • [8]马尾松人工林多目标密度管理决策支持工具研制[D]. 葛方兴.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9]创新驱动视角下我国林业机械化发展对策研究[D]. 孙喆.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10]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及优先保护[D]. 王春晶.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标签:;  ;  ;  ;  ;  

中国林业研究网简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