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华技术成功用于含酚废水治理 国产环保节能燃气可替代乙炔气(论文文献综述)
陈迪[1](2010)在《利用CDM促进水泥行业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泥行业一直是高污染、高耗能行业,也是二氧化碳排放大户。水泥行业开发申请CDM项目,将会为其带来良好的环境效益和显着的经济效益。但目前国内水泥行业CDM项目绝大多数为余热发电项目,鲜有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如燃料替代、原料替代、添加混合材。项目数量偏少且减排类型单一。因此,我国对水泥企业开发资源综合利用领域CDM项目的研究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对水泥行业CDM项目开发现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水泥行业的自身特点,探讨了水泥企业参与CDM项目的意义、水泥行业CDM项目的开发潜力,得出燃料替代、原料替代、添加混合材方向的CDM项目开发潜力巨大,从而为水泥企业选择项目类别,开发适合自身条件的CDM项目提供理论指导。针对水泥行业的特点,按余热发电、燃料替代、原料替代、添加混合材,分类归纳出适于水泥行业CDM项目开发的相关方法学,同时结合具体的方法学ACM0015“水泥窑水泥熟料生产中使用不含碳酸盐的原料”,探讨了水泥行业CDM方法学中基准线设置、额外性论证等关键问题,给出了合理的设置方法和论证步骤,为水泥企业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方法学进行CDM项目的开发提供建议。本文以“四川某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利用电石渣替代石灰石生产水泥熟料”CDM项目为例,系统讨论了CDM应用于水泥行业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的关键问题,从基准线和监测方法学应用、项目活动期限/减排额计入期、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讨论。通过Excel编写的减排量计算程序软件,得出该原料替代CDM项目年减排C0228.5万吨,每年消纳电石渣共计63.2万吨,节约石灰石84.68万吨。通过该案例的应用研究,为我国水泥企业利用CDM项目促进资源综合利用提供了实际参考,同时从项目开发流程,选择方法学等方面,为水泥企业如何开展CDM提供指导和借鉴。
周庆新[2](2006)在《中型化工企业规模扩张的若干问题研究 ——以MT公司PVC树脂扩产为实证分析》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体系正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加入WTO后,国内与国际市场接轨,中国企业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外部市场竞争,如何和国外的企业抗衡,如何在激烈的“世界大市场”竞争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是每个企业都必须解决的问题。 由于历史的原因,国内很多行业、企业的生产规模偏小、人员偏多的结构性矛盾表现尤为突出,表现为:产品产量低,人员多:工作质量、效率低,成本高:加之后期投入不足、技术更新缓慢,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举步维艰,所以,我认为要想使企业长期有序的发展下去,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同时确定适宜的、经济的生产规模。 本文以MT公司PVC树脂项目的技改扩产项目为实证进行研究和探索。通过实际案例,结合所学过的相关管理理论知识,检索探析国内、国外先进的PVC树脂生产技术、经济规模,以MT公司PVC树脂项目的技改扩产项目为实证进行具体介绍、探析,运用对比分析、逻辑分析、分类研究归纳演泽等展开深层次的理论探析,最后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提出自己的对中型化工企业规模扩张战略和措施的意见及建议。
李秉荣[3](2005)在《包头生态城市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建设生态化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趋势。生态城市建设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在广泛研究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完善了生念城市的概念,认为生态城市是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经济高效、环境宜人、社会和谐的城市。本研究应用生态经济学、系统工程学、系统生态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技术,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适宜包头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途径、方法和措施。 本文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从理论上分析探讨了生态城市的内涵和特征,生态城市建设的原理和方法,城市建设生态化的过程和措施,明确了生态城市的概念和目标。第四章根据生态城市的建设需求,系统分析了包头市经济、环境、社会发展现状,明确了包头市建设生态城市存在的问题和差距,确定了生态城市系统优化的总体思路和方法,构建了城市经济、环境、社会复合系统的认知与优化概念模型及其相应的数学模型,在对系统进行现状评价、需求分析和各变量关联识别的基础上,建立了系列应用模型。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动力因素和制约因素,其中TSP、SO2、COD等主要污染物的环境容量以及教育与环境建设投入的不足,是制约包头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因素。第五章对景观空间结构和功能区布局进行了优化调整,将包头两组团结构优化为三组团结构,分六个功能区进行产业布局。增加并合理布设了绿地、道路、体育及公建用地,拓展优化了城市发展空间,为城市的提质扩容以及经济、环境和社会和谐提供了规划依据。第六章选择水环境污染物预测分析的高斯模式,利用Ⅰ131示踪实验数据,采用逐步逼近法模拟识别了模式参数,建立了应用模型,为水环境质量分析、水环境影响评价、水污染物总量控制、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基础工具。并利用该模型,分析确定了各功能区主要水环境容量水平。结果表明,包头段主要污染物已没有容量空间。因此,污水的深度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成为包头水环境治理的迫切需要。第七章选择国家环保局推荐的宁波空气污染物预测分析模式,在全面系统的污染源、环境质量和污染气象指标体系分析的基础上,应用计算机多变量模拟分析叠代法进行了参数识别。经检验这一模式完全符合包头空气污染扩散规律,为包头空气污染物扩散规律研究、空气环境影响评价、污染物总量控制、功能区优化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实用工具。创建了容量优化模型,进行了多区域、多目标模拟研究,优化了城市功能分区和各主要污染物的容量资源分配——达到分区合理化和容量最大化。第八章根据市场需求、技术经济、产业现状、比较优势和资源环境支撑的分析研究,构筑了九大优势产业集群,并就产业结构优化及其污染物排放进行了定量分析。第九章在前几章对制约要素、空间布局、产业集群、经济需求、决策变量的边界和约束条件研究确定的基础上,应用创建的多目标决策系统优化模型,模拟确定了包头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和产业结构优化方案,使经济、环境、社会的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赵兴[4](2003)在《生态工业园的理论探索及方案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生态工业园作为工业领域的新生事物,在它身上体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本文参阅了大量的与生态工业园有关的翔实资料,对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当中所涉及到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作了总结与探讨。生态工业园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手段,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已经成为我国第三代工业园区的发展方向。 在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园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结合陕西韩城昝村工业开发区的具体资源优势和产业结构,本文研究了在此地发展生态工业,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的可能性。通过对当地工业生态链的考察,确定了炭黑厂为生态工业园的核心企业,并努力使其在生产过程中符合工业生态学的要求。同时,通过对其它企业单元的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使当地企业之间在产品、废物、水、电、能量之间可以形成梯级循环利用,形成良好的生态网络。 昝村开发区可以引进先进的环境管理体系,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到工业生产的链条中来,不断的增强工业生态链的稳定度,使之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动力。并随着生态、环保的概念深入人心,逐步向建设生态城市的方向发展。
郭超英,李崎[5](2001)在《清华技术成功用于含酚废水治理 国产环保节能燃气可替代乙炔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报讯(特约记者 郭超英)福建沙县宏光化工厂与清华大学工业开发研究院合作的含酚废水治理工程已接近尾声,进入最后调试阶段。 宏光化工厂主要利用苯酚、甲醛、木粉等生产酚醛塑料,年产量达6000吨,主要排污物为含酚废水。
二、清华技术成功用于含酚废水治理 国产环保节能燃气可替代乙炔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清华技术成功用于含酚废水治理 国产环保节能燃气可替代乙炔气(论文提纲范文)
(1)利用CDM促进水泥行业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的资源综合利用 |
1.1.2 清洁发展机制 |
1.1.3 水泥行业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的CDM机遇 |
1.1.4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CDM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水泥行业CDM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水泥行业与清洁发展机制 |
2.1 水泥行业的基本特点 |
2.1.1 水泥生产工艺 |
2.1.2 水泥行业能耗现状 |
2.1.3 水泥行业资源综合利用现状 |
2.1.4 水泥行业环境污染控制现状 |
2.2 水泥企业参与CDM项目的意义 |
2.3 水泥行业CDM项目开发现状 |
2.4 水泥行业CDM项目开发潜力 |
2.5 水泥企业CDM项目开发流程 |
第3章 水泥行业CDM项目方法学主要问题研究 |
3.1 方法学概述 |
3.1.1 水泥行业相关方法学 |
3.1.2 方法学利用现状 |
3.1.3 方法学主要内容 |
3.1.4 方法学应用关键问题 |
3.2 额外性 |
3.2.1 额外性含义 |
3.2.2 额外性论证工具 |
3.2.3 额外性论证关键问题 |
3.3 基准线 |
3.3.1 基准线含义 |
3.3.2 基准线识别 |
3.3.3 额外性与基准线的关系 |
第4章 CDM在水泥行业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的应用 |
4.1 项目活动的一般性说明 |
4.1.1 项目活动描述 |
4.1.2 项目活动的技术说明 |
4.2 基准线和监测方法学的应用 |
4.2.1 基准线方法学的选择 |
4.2.2 项目边界 |
4.2.3 基准线情景识别 |
4.2.4 额外性论证与评价 |
4.2.5 减排量 |
4.2.6 监测方法学的应用和监测计划的描述 |
4.3 项目活动期限/减排额计入期 |
4.4 环境影响 |
4.5 项目实施的效益分析与问题讨论 |
4.5.1 环境效益分析 |
4.5.2 经济效益分析 |
4.5.3 项目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2)中型化工企业规模扩张的若干问题研究 ——以MT公司PVC树脂扩产为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章 企业规模扩张的界定和分类 |
1.1 规模扩张的界定和意义 |
1.2 企业规模扩张的过程及管理 |
1.2.1 企业规模扩张的推动力 |
1.2.2 并购重组是实现企业跳跃式发展的有效方式 |
1.2.3 多业态与多元化发展是企业规模扩张的重要途径 |
1.2.4 企业规模扩张风险的规避 |
第二章 PVC树脂市场现状分析与市场机遇 |
2.1 国外PVC树脂市场现状及分析 |
2.1.1 国外PVC市场分析 |
2.1.2 国外PVC替代品动向 |
2.1.3 目前聚氯乙烯新品研发特点 |
2.2 国内PVC树脂市场现状及分析 |
2.2.1 中国PVC生产和消费 |
2.2.2 PVC产品应用消费 |
2.2.3 中国PVC发展展望 |
2.2.4 PVC产品市场的风险分析 |
第三章 MT公司PVC树脂技改扩产项目现状分析 |
3.1 MT公司云杉化工厂简介 |
3.2 PVC树脂产品介绍 |
3.3 工艺路线介绍 |
3.3.1 乙炔 |
3.3.2 氯乙烯合成 |
3.3.3 聚合 |
3.3.4 干燥 |
3.3.5 VCM回收与废水处理 |
3.3.6 消耗定额 |
3.3.7 PVC树脂的聚合方式 |
3.4 PVC树脂技改扩产项目简介 |
3.4.1 产品方案和生产规模 |
3.4.2 技改工艺技术方案 |
3.5 市场初步预测分析 |
3.5.1 烧碱 |
3.5.2 聚氯乙烯 |
3.5.3 实施进度和计算期 |
3.5.4 销售价格 |
3.5.5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
第四章 问题分析及建议 |
4.1 PVC树脂技改扩产过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1 行业发展的特点 |
4.1.2 MT公司面临的处境 |
4.1.3 MT公司在PVC树脂技改扩产过程存在的问题 |
4.1.4 太化技改经验 |
4.1.5 新疆天业技改经验 |
4.1.6 山东滨化经验 |
4.2 对中型化工企业规模扩张的建议 |
4.2.1 中小氯碱企业发展的生存之路 |
4.2.2 对中型化工企业规模扩张的建议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包头生态城市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绪论 |
1 生态城市概念简介 |
1.1 生态城市的概念和内涵 |
1.1.1 生态城市的概念 |
1.1.2 生态城市的内涵 |
1.2 生态城市的特点 |
1.2.1 整体性与复合性 |
1.2.2 和谐性与藕动性 |
1.2.3 高效性与内源性 |
1.2.4 可持续性与协调性 |
1.2.5 均衡性与安全性 |
1.2.6 区域性与开放性 |
1.3 生态城市的测度 |
1.3.1 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城市 |
1.3.2 生态城市的评判标准 |
1.3.3 生态城市的测度指标 |
2 生态城市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生态城市思想的发展历程 |
2.2 生态城市理论研究概述 |
2.2.1 国外生态城市的理论研究 |
2.2.2 国内生态城市基本理论的研究 |
2.3 生态城市模式的概念构架 |
2.4 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进展 |
2.5 生态城市研究的现状评析 |
3 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与方法 |
3.1 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原理 |
3.1.1 产业结构与生态城市建设 |
3.1.2 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城市建设 |
3.1.3 空间格局与生态城市建设 |
3.2 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 |
3.2.1 区域生态规划理论 |
3.2.2 城市生态经济学理论 |
3.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3 生态城市建设过程 |
3.3.1 生态化道路的选择 |
3.3.2 人类社会发展的生态化过程 |
3.3.3 城市的生态化过程 |
3.3.4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一般过程 |
3.4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主要内容 |
3.4.1 生态功能区划 |
3.4.2 生态景观空间调控 |
3.4.3 生态经济体系建设 |
3.4.4 资源和生态环境支撑体系建设 |
3.4.5 生态社会体系建设 |
3.5 生态城市建设的措施与方法 |
3.5.1 生态城市建设的一般措施 |
3.5.2 生态城市的设计方法——系统生态仿真法 |
3.5.3 生态城市的建设方法——系统生态学方法 |
3.5.4 生态城市的分析方法——系统生态模型 |
3.6 生态城市建设指标 |
3.7 生态城市建设目标 |
4 包头生态城市建设模式的研究 |
4.1 包头市概况 |
4.1.1 地理位置 |
4.1.2 自然环境与资源 |
4.1.3 社会经济简介 |
4.1.4 历史沿革 |
4.2 包头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年及指标体系 |
4.3 包头生态城市建设系统优化模型的建立 |
4.3.1 概念模型 |
4.3.2 概念模型的数学表达及变量设计 |
4.4 经济发展现状及需求分析 |
4.4.1 区位与经济发展战略定位 |
4.4.2 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差距 |
4.4.3 经济发展的目标 |
4.4.4 产业结构 |
4.4.4.1 产业概况 |
4.4.4.2 产业特征及存在问题 |
4.5 环境保护现状及需求分析 |
4.5.1 城市水环境现状及需求分析 |
4.5.2 空气环境现状及需求分析 |
4.5.3 声环境现状及需求分析 |
4.5.4 固体废弃物现状及需求分析 |
4.5.5 城市绿化建设及需求分析 |
4.5.6 生态环境建设的实施 |
4.6 社会进步水平及需求分析 |
4.6.1 城市气化、热化建设需求分析 |
4.6.2 城市道路建设需求分析 |
4.6.3 城市化水平需求分析 |
4.6.4 城市收入水平需求分析 |
4.6.5 城市教育科技需求分析 |
4.7 城乡统筹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 |
4.8 系统优化模型结构的优化 |
4.9 包头城市建设生态化的途径 |
5 包头城市空间结构优化 |
5.1 城市空间特征和拓展过程 |
5.2 未来发展城市空间需求 |
5.2.1 可建设用地评估 |
5.2.2 建设用地需求 |
5.2.3 包头城市空间结构优化 |
6 水体主要污染物环境容量研究 |
6.1 包头市水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 |
6.1.1 包头市水环境现状 |
6.1.2 包头市水环境变化趋势 |
6.1.3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 |
6.1.4 工业废水排放分布及评价 |
6.2 水体水质模式的选择、参数识别及模型的验证 |
6.2.1 设计条件 |
6.2.2 主要污染物的确定 |
6.2.3 设计正常污染物入黄条件 |
6.2.4 设计水质背景值和目标值 |
6.2.5 水质模型的概化求解 |
6.3 水质模型的参数识别 |
6.3.1 混合扩散参数ε_x和ε_y的确定 |
6.3.2 K_1、Kn的确定 |
6.3.3 K_2和Os的确定 |
6.4 模型的验证 |
6.4.1 河段的选择和坐标确定 |
6.4.2 数据基础 |
6.4.3 拟合结果分析 |
6.5 研究河段的水质模拟分析 |
6.5.1 溶解氧模拟分析 |
6.5.2 现状污染物入黄条件下控制断面的影响评价 |
6.6 主要污染物水环境容量的分析确定 |
6.6.1 概念及原则 |
6.6.2 化学需氧量容量计算 |
6.6.3 生化需氧量、氰和氟的容量推求 |
7 空气主要污染物环境容量研究 |
7.1 包头市城市大气环境及变化趋势 |
7.1.1 包头市城市能源结构及变化趋势 |
7.1.2 大气环境质量及变化趋势 |
7.2 主要污染物确定 |
7.2.1 主要污染物分析 |
7.2.2 污染源分析 |
7.3 大气环境容量模式的选择 |
7.3.1 包头市气象条件确定 |
7.3.2 模式研究目的 |
7.3.3 多源模式研究工作程序(见图7-3-10) |
7.3.4 控制区网格化及控制点 |
7.3.5 模式基本公式 |
7.4 大气环境模式参数的识别、模式验证 |
7.4.1 参数的识别 |
7.4.2 模式的验证 |
7.5 包头市大气污染现状模拟及结果分析 |
7.5.1 包头市大气污染源对各关心点采暖期、非采暖期的贡献 |
7.5.2 不同用途的污染源对各关心点采暖期、非采暖期的贡献 |
7.5.3 不同高度污染源对各关心点采暖期、非采暖期的贡献 |
7.5.4 重点污染源对各关心点采暖期、非采暖期的贡献 |
7.5.5 不同功能区域对各关心点采暖期、非采暖期的贡献 |
7.5.6 不同行业对各关心点采暖期、非采暖期的贡献 |
7.5.7 包头市建成区二氧化硫超标原因分析 |
7.6 包头市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对策及总量变化分析 |
7.6.1 工业污染控制对策及工业区总量变化分析 |
7.6.2 建成区污染控制对策及总量变化分析 |
7.7 包头市大气环境容量的分析确定 |
7.7.1 环境质量目标值和控制点 |
7.7.2 环境容量优化 |
7.7.4 综合治理建议 |
8 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
8.1 包头工业产业发展历程回顾 |
8.2 工业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分析 |
8.3 产业发展重点及方向 |
8.3.1 优势产业 |
8.3.2 包头市优势产业未来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条件 |
8.3.3 包头市潜力产业发展重点 |
8.4 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
8.4.1 现有优势产业调整改造和优化升级 |
8.4.2 发展潜力优势产业 |
9 包头经济、环境、社会复合系统的优化 |
9.1 复合系统优化的主体模型 |
9.2 经济增长目标及财政支出结构优化 |
9.3 环境容量(质量)的优化 |
9.3.1 布局优化 |
9.3.2 源强输入与环境质量响应关系 |
9.3.3 现状条件下污染源治理的环境效果模拟分析 |
9.3.4 环境容量的优化 |
9.4 经济、环境、社会复合系统的优化 |
10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生态工业园的理论探索及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1.1 课题来源及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生态工业概念的提出 |
1.1.3 生态工业园的意义 |
1.2 发展生态工业的必要性 |
1.2.1 库兹尼茨曲线 |
1.2.2 绿色国民帐户 |
1.3 国内外生态工业发展现状 |
1.3.1 国外生态工业发展现状 |
1.3.2 国内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1.4.1 本文研究的内容 |
1.4.2 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技术路线 |
2 生态工业园的理论探讨 |
2.1 工业系统的进化 |
2.1.1 一级生态系统 |
2.1.2 二级生态系统 |
2.1.3 三级生态系统 |
2.1.4 理想的工业系统 |
2.2 循环经济 |
2.2.1 循环经济的提出 |
2.2.2 循环经济的内容 |
2.2.3 循环经济的特征 |
2.3 物质节约利用(dematerialization) |
2.3.1 物质节约利用的概念 |
2.3.2 物质节约利用的评估方法 |
2.3.3 影响IU的因素 |
2.4 生态效益 |
2.4.1 生态效益的提出 |
2.4.2 生态效益的内容 |
2.4.3 实现生态效益的途径 |
2.4.4 生态效益的评价 |
2.5 环境管理与工业区 |
2.5.1 划分工业区的必要性 |
2.5.2 工业区的发展方向 |
2.5.3 园区工业生态系统的特征 |
2.5.4 生态工业园区的法规 |
2.6 生态城市 |
2.6.1 生态城市的概念 |
2.6.2 生态城市的内容 |
2.7 总量控制与排污权交易 |
2.7.1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
2.7.2 排污权交易 |
2.7.3 总量控制与排污权交易的意义 |
2.7.4 健全排污权交易的法规、规范交易活动、监督交易行为 |
3 生态工业园评价理论探讨 |
3.1 生命周期评价 |
3.1.1 生命周期评价的概念 |
3.1.2 生命周期评价的主要特点 |
3.1.3 生命周期的基本框架 |
3.1.4 生命周期评价的局限性 |
3.1.5 欧洲99生态指数 |
3.2 工业建设项目清洁生产评价 |
3.2.1 清洁生产的概念 |
3.2.2 清洁生产评价的基本内容 |
3.2.3 清洁生产评价与常规环境影响评价的联系和区别 |
3.2.4 清洁生产评价应遵循的几项基本原则 |
3.3 技术环境评价 |
3.3.1 技术环境评价的特点 |
3.3.2 技术环境评价考虑的环境压力 |
3.3.3 技术环境影响的类型 |
3.4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
3.4.1 战略环境评价(SEA)的概念 |
3.4.2 SEA的作用和意义 |
3.4.3 SEA的区域性特征 |
3.4.4 SEA的评价因素、基本程序和技术方法 |
4 昝村生态工业园的方案设计 |
4.1 韩城昝村开发区的基本情况 |
4.1.1 自然环境 |
4.1.2 污染气象学特征 |
4.2 园区规划总则 |
4.2.1 总体目标 |
4.2.2 园区规划原则 |
4.2.3 园区规划技术 |
4.3 韩城昝村生态工业园方案设计 |
4.3.1 韩城昝村生态工业园整体方案设计 |
4.3.2 生态工业园的主体单元---炭黑厂的生态设计 |
4.3.3 煤矸石电厂 |
4.3.4 水泥厂对粉煤灰的综合利用 |
4.3.5 焦化厂 |
4.3.6 电石厂 |
4.3.7 氮肥厂 |
4.4 产品及废物的生态链设计 |
4.4.1 炭黑 |
4.4.2 煤焦油的再循环 |
4.4.3 焦化厂煤气的综合开发利用 |
4.4.4 炭黑尾气的循环利用 |
4.4.5 废水的循环利用 |
5 工业生态园的经济学分析 |
5.1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
5.1.1 指标算法 |
5.1.2 环境经济静态分析 |
5.2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
6 园区管理与支持系统设计 |
6.1 园区的管理 |
6.1.1 园区企业的准入条件 |
6.1.2 园区环境管理机构 |
6.1.3 园区环境管理制度 |
6.1.4 加强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和环境综合治理 |
6.1.5 园区主要达标措施 |
6.2 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的信息系统 |
6.3 生态工业园区的环境监测 |
6.4 园区生态工业孵化器 |
7 结束语 |
7.1 工业生态园的理论与实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实体选择 |
7.2 生态工业园的理论内涵 |
7.3 生态工业园应用方案的设计原则 |
7.3.1 生态链原则 |
7.3.2 工业生态系统整体性与成员个性统一的原则 |
7.3.3 多样性原则 |
7.3.4 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的多功能性原则 |
7.3.5 园区空间组织和联系的高效性原则 |
7.4 对昝村生态工业园设计方案的评述 |
7.4.1 昝村生态工业园的建设的优点 |
7.4.2 昝村生态工业园建设中存在的局限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工业生态学研究机构网址 |
附录二: 国外生态工业园项目站点和网址 |
四、清华技术成功用于含酚废水治理 国产环保节能燃气可替代乙炔气(论文参考文献)
- [1]利用CDM促进水泥行业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D]. 陈迪. 西南交通大学, 2010(10)
- [2]中型化工企业规模扩张的若干问题研究 ——以MT公司PVC树脂扩产为实证分析[D]. 周庆新. 内蒙古大学, 2006(12)
- [3]包头生态城市建设研究[D]. 李秉荣.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5(05)
- [4]生态工业园的理论探索及方案设计[D]. 赵兴.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3(01)
- [5]清华技术成功用于含酚废水治理 国产环保节能燃气可替代乙炔气[N]. 郭超英,李崎. 中国化工报,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