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胸锁乳突肌假瘤的超声表现

婴儿胸锁乳突肌假瘤的超声表现

一、婴儿胸锁乳突肌假性肿瘤的超声表现(论文文献综述)

陈伟毅[1](2021)在《章氏加减活血舒筋汤离子导入联合牵拉手法对肿块型小儿肌性斜颈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章氏加减活血舒筋汤离子导入联合牵拉手法治疗肿块型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旨在为章氏加减活血舒筋汤离子导入联合牵拉手法治疗肿块型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临床医学证据。方法:将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漳州市中医院骨伤科治疗的6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肿块型小儿肌性斜颈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单纯牵拉手法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采用章氏加减活血舒筋汤离子导入治疗,每周5次,4周为1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记录所有患儿彩超检查中患侧胸锁乳突肌肿块最大直径、小儿肌性斜颈症状评分量表评分情况,记录所有患儿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肿块最大直径:三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对所有患儿进行彩超复查,记录彩超结果中的患侧胸锁乳突肌肿块最大直径并与治疗前彩超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经统计学检验,组内及组间对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所有对照组及实验组治疗后肿块最大直径均明显缩小,但试验组缩小程度大于对照组。2、斜颈症状总评分:将所有患儿按小儿肌性斜颈症状评分量表进行治疗前及治疗后评分,总评分进行组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症状总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将两组治疗后的症状总评分进行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评分高于对照组。3、临床疗效:对照组30例,优10例、良10例、中7例、差3例,优良率66.67%;试验组30例,优19例、良6例、中3例、差2例,优良率83.3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4、开始治疗时间与疗效的关系:按年龄段将实验组及对照组的疗效分为三组进行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治疗方法相同时,越早治疗,疗效越好。结论:1、章氏加减活血舒筋汤离子导入联合牵拉手法治疗肿块型小儿肌性斜颈可加快肿块消散速度,在肿块消退、改善颈部活动度及外观、临床疗效等方面均优于单纯牵拉手法治疗。2、保守治疗肿块型小儿肌性斜颈患儿时,初始治疗的年龄越小,疗效越显着。

崔支文[2](2021)在《先天性肌性斜颈MRI特征及其与病理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先天性肌性斜颈(congenital muscular torticollis,CM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特点及其与病变胸锁乳突肌(sternoclei domastoid muscle,SCM)病理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并试图找到一种利用MRI扫描对病人病情程度进行评估的方法,以期通过对患儿磁共振图像的分析预测患儿患侧胸锁乳突肌纤维化程度、异常脂肪浸润程度,为早期评估患儿的疾病严重程度及判断预后、指导治疗提供一种无创的方法。方法:收集经手术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手术标本,术前进行了MRI检查的病例共38例,分为组1(Group I 18例),组2(Group II 20例)。两组术前均进行T1WI、T2WI核磁序列扫描,Group II术前另行T1-mapping序列扫描测量纤维化及Q-dixon序列扫描测量脂肪含量。两组术后均行病理切片,Masson染色计算纤维化比例及HE染色进行脂肪浸润分级。在患侧胸锁乳突肌最大横截面积层面上,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行T1WI、T2WI核磁序列扫描和Group II行T1-mapping、Q-dixon核磁序列扫描的患儿患侧与健侧横截面积、T1值、T2值、T1-mapping值及Q-dixon值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评价Group II T1-mapping序列测量纤维化值与Masson染色计算病理纤维化比例之间的相关性,秩级相关评估Group II Q-dixon序列测量脂肪含量与HE染色进行脂肪浸润分级的相关性。结果:在患侧SCM最大横截面积层面上,两组共38人患侧横截面积大于健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侧T1均值、T2均值小于健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患侧T1值标准差、T2值标准差大于健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在T1WI、T2WI图像上,其中20人(53%)在颈部MRI的T1和T2加权图像上均显示受累的SCM内有一个或多个低信号,且低信号区域均位于SCM内部。在Group II患侧T1mapping均值小于健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健侧Q-dixon均值无显着性差异(p=0.478)。比较Group II T1mapping序列测量纤维化值与Masson染色计算纤维化比例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0.265;p=0.260),Group II Q-dixon序列测量的脂肪含量与HE染色的脂肪计数分级具有相关性(r=0.651;p=0.002)。结论:MRI在不同参数的扫描下,能够探查病变SCM在横断面上信号的异常;特殊的扫描序列,可发现病变SCM纤维化的程度,提示SCM最初纤维化的部位或纤维化最严重的部位可能位于SCM内部,也提示手术者在需要完成SCM松解时,要完全离断SCM,而不是仅仅SCM的部分或仅表面离断。在临床工作中,术前MRI检查,可选择T1 mapping序列测量患侧胸锁乳突肌的纤维化程度;Q-Dixon技术对定量SCM内的脂肪含量更全面,敏感性更高。

高佳秀[3](2020)在《项丛刺疗法治疗中风后风痰瘀阻型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对比项丛刺疗法结合吞咽功能训练与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对中风后风痰瘀阻型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观察项丛刺疗法的临床疗效。2.以针刺时效性中的即刻效应为切入点,通过观察项丛刺疗法及主穴风池穴对吞咽障碍患者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VFSS)、表面肌电图(s EMG)、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影响,探讨项丛刺疗法的针刺时效性及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1.论文一:将96例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组,每组各48例,在常规药物基础上,对照组予吞咽功能训练,每日一次,每周5次,每次30分钟。试验组在对照组吞咽功能训练基础上行项丛刺疗法,具体取穴如下:主穴:风池(双);配穴:天柱(双)、完骨(双)、廉泉、旁廉泉(双)、金津、玉液。针刺方法:0.35mm×40mm毫针,首先针刺双侧风池穴,向喉结方向捻转进针约35mm。其次针刺双侧天柱及完骨穴,向喉结方向捻转进针约35mm;廉泉、旁廉泉向舌根方向直刺约35mm,以100转/分速度各穴捻转15秒,留针30分钟,每日1次,5次/周,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金津、玉液点刺放血:选用一次性采血针,医者戴一次性医用胶皮手套,以左手拇指、示指将舌体上卷,右手持采血针点刺金津、玉液,深度约12mm,出血量约23ml,每周2次。治疗4周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表面肌电图(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的吞咽时间及平均振幅)评定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利用SPSS20.0统计分析,得出结果。2.论文二:对试验组42例(脱落6例)患者针刺风池穴及项丛刺即刻,行自身前后对照,分别探讨主穴风池穴对吞咽障碍者VFSS(口腔期、咽期时间及舌骨移动度)的影响、项丛刺疗法及主穴风池穴对吞咽障碍患者s EMG(空吞咽及吞咽5ml水模式下颏下肌群和舌骨下肌群吞咽时间及平均振幅)的影响、项丛刺疗法及主穴风池穴对吞咽障碍患者TCD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利用SPSS20.0统计分析,得出结果。结果:1.论文一: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治疗前洼田饮水试验吞咽等级、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评分、s EMG空吞咽及吞咽5ml水的模式下,时间及平均振幅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1.1治疗后,两组洼田吞咽能力等级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1.2两组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评分均明显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评分及下降值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试验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1.3 s EMG示,两组治疗后颏下肌群、舌骨下肌群吞咽时间均较治疗前减少(均P<0.05);两组治疗后颏下肌群、舌骨下肌群吞咽时间及下降值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吞咽时间低于对照组,下降值高于对照组(P<0.05)。颏下肌群、舌骨下肌群平均振幅均较治疗前增大(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颏下肌群、舌骨下肌群平均振幅及升高值之间有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平均振幅及升高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2.论文二:2.1.VFSS示,与针刺前较,针刺风池穴即刻可减少口腔期吞咽时间、咽期吞咽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针刺风池穴可增加舌骨上移、舌骨前移距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2s EMG示,2.2.1针刺风池穴即刻与针刺前比较:在空吞咽、吞咽5ml水模式下,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空吞咽时间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空吞咽平均振幅均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2.2针刺项丛刺即刻与针刺风池穴即刻比较:在空吞咽、吞咽5ml水模式下,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空吞咽时间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空吞咽平均振幅均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3 TCD示:2.3.1对血流速度增快者来说,针刺风池穴即刻与针刺前TCD比较,RMCA血管的Vs、Vd、Vm较针刺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MCA血管的Vs、Vm较针刺前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A血管的Vs、Vm较针刺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项丛刺即刻与针刺风池穴即刻TCD比较,LMCA血管的Vs、Vm较针刺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血管的Vs、Vd、Vm较针刺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2对血管速度正常者来说,针刺风池穴即刻与针刺前TCD比较,各血管血流速度无明显差异(均P>0.05)。针刺项丛刺即刻,与针刺风池穴即刻TCD比较,各血管血流速度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2.3.3针刺对供血不足者来说,针刺风池穴即刻与针刺TCD比较,RMCA血管Vd较针刺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MCA血管Vs、Vd、Vm较针刺前减低(P<0.05),PI指数较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血管Vs、Vm较针刺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A血管Vs、Vm较针刺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RI指数较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VA血管Vs、Vd、Vm较针刺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RI指数较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项丛刺即刻与针刺风池穴比较,RACA血管PI指数较针刺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MCA血管Vm较针刺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血管Vs、Vd、Vm较针刺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义(P<0.05),RI指数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A血管Vs、Vm较针刺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RI指数较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VA血管Vs、Vm较针刺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项丛刺疗法结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中风后风痰阻络型吞咽障碍患者临床疗效确切,可降低肺炎发生率,适合临床推广应用。2.项丛刺疗法可有效改善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吞咽时间、增加吞咽肌群的收缩能力及协调性。3.项丛刺疗法在改善吞咽肌群肌力及协调性、减少吞咽时间、促进舌骨及舌骨喉复合体运动等方面临床效果优于风池穴。4.项丛刺疗法对异常血液动力学的“双向调节”作用优于风池穴,而对正常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加快或减慢作用。5.项丛刺主穴风池穴对吞咽障碍患者的即刻效应明显,表现为吞咽肌群及血液动力学改变,具有穴位特异性。6.项丛刺疗法对吞咽障碍患者的即刻效应优于风池穴,具有更好地针刺时效性。

刘海清[4](2020)在《章氏推伤药酒应用于肿块型小肌性斜颈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章氏推伤药酒应用于肿块型小儿肌性斜颈治疗中的临床疗效,为其临床运用提供证据。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漳州市中医院骨伤科门诊或住院治疗的60例诊断为肿块型小儿肌性斜颈的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采用相同推拿手法治疗,对照组在推拿治疗时使用婴儿润肤油作为推拿介质;试验组在推拿治疗时使用章氏推伤药酒作为推拿介质。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疗程,每周5次,4周为一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记录两组患儿患侧胸锁乳突肌肿块彩超下最大直径及小儿肌性斜颈症状评分量表评分,记录治疗后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最后将收集的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完成后,试验组共完成29例,对照组完成28例,具体如下1、肿块最大直径:三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对试验组及对照组患儿复查彩超,记录彩超结果中的患侧胸锁乳突肌肿块最大直径与治疗前彩超数据进行组内及组间对比,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两组治疗后肿块最大直径均明显小于治疗前,治疗后试验组肿块最大直径明显小于对照组。2、症状评分量表:将两组患儿小儿肌性斜颈症状评分量表评分与治疗前进行组内对比,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两组患儿治疗后量表内容评分及总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将两组治疗后的症状评分量表评分进行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总分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试验组量表内容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3、临床疗效:试验组29例中,优16例、良7例、中5例、差1例;对照组28例中,优4例、良15例、中5例、差4例。试验组优良率79.31%,对照组优良率67.85%。两组临床疗效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试验组的临床疗效比对照组明显更佳。4、开始治疗年龄对疗效影响:将两组临床疗效的数据根据年龄段分为三组进行比较,试验组及对照组不同年龄段优良率组内对比,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两组治疗方案对不同年龄段的临床疗效均表现为:03个月好于36个月,而36个月又好于612个月。结论:1、推拿手法联合章氏推伤药酒对CMT患儿SCM肿块最大直径的减退明显优于单纯推拿手法;2、推拿手法及推拿手法联合章氏推伤药酒治疗CMT均可以明显减轻患儿的临床症状,但推拿手法联合章氏推伤药酒对CMT患儿临床症状的减轻优于单纯推拿手法治疗;3、对于小于1岁的CMT患儿,越早接受推拿治疗,临床疗效越佳。

段广银[5](2019)在《高频灰阶超声波在婴儿胸锁乳突肌病变致斜颈中的临床应用》文中提出目的婴儿胸锁乳突肌病变致斜颈通过高频灰阶超声图像显示的特点,达到快速、准确诊断的目的。方法回顾使用高频灰阶超声检查47例婴儿胸锁乳突肌病变致斜颈的图像特征。结果检查阳性婴儿病变处胸锁乳突肌均大于平均厚度(0.41±0.12)cm,轻症者35例,厚度在(0.70±0.17)cm;较重症者12例,局部呈"包块样"厚度在(1.17±0.35) cm。结论高频灰阶超声对婴儿胸锁乳突肌病变致斜颈不仅能够达到快速、准确的诊断,而且为患儿早期的康复指导,及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对比检查,提供廉价、便捷、可信度高的影像学检查技术。

胡舒然[6](2019)在《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运动对称性的评估及干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应用三维运动采集分析系统(Three dimensional acquisition and analysis system)和双侧肢体结构测量研究先天性肌性斜颈(Congenital Muscular Torticollis,CMT,以下简称斜颈)患儿两侧肢体的运动对称性,评估斜颈患儿与正常婴幼儿运动对称性有无差异,为斜颈患儿的疾病认知及治疗提供前瞻性研究。方法:斜颈患儿运动对称性的评估采用自身健侧与患侧对照比较以及与正常婴幼儿组间比较的评价方式;斜颈患儿运动对称性的治疗效果采用局部推拿治疗和局部结合全身推拿治疗后的组间与组内比较的评价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3月自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推拿科就诊的斜颈患儿及正常婴幼儿,斜颈归为斜颈组,正常婴幼儿归为正常组,首先应用三维运动捕捉系统和双侧肢体结构测量评估受试者双侧肢体结构和运动功能的对称性,比较斜颈患儿两侧运动对称性并比较斜颈患儿与正常婴幼儿的运动对称性。结果:1.斜颈患儿肢体结构对称性评估:(1)斜颈患儿的双侧大腿围、小腿围、下肢长度存在差异(p<0.05),且健侧优于患侧。(2)与正常婴幼儿相比,斜颈患儿双侧大腿围、小腿围存在差异(p<0.05),且正常婴幼儿肢体结构对称性优于斜颈患儿。2.斜颈患儿肢体运动功能对称性评估:(1)斜颈患儿双侧膝关节活动角速度存在明显差异(p<0.05),肩、肘、膝关节普遍存在健侧运动功能优于患侧的情况。(2)斜颈患儿与正常婴幼儿双侧膝关节活动范围存在差异(p<0.05),且正常婴幼儿运动范围对称性普遍优于斜颈患儿。3.干预前后斜颈患儿肢体结构对称性评估:(1)局部推拿手法治疗前后,斜颈患儿大腿围、小腿围、下肢结构对称性有明显差异(p<0.05)。(2)局部结合全身推拿治疗前后,大腿围对称性有明显差异(p<0.05)。(3)两种干预手法对斜颈患儿肢体结构对称性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各指标治疗前后后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4.干预前后斜颈患儿肢体运动功能对称性评估:(1)局部推拿治疗前后,斜颈患儿髋关节角速度对称性有明显差异(p<0.05)。(2)局部结合全身推拿前后各关节运动范围、角速度的对称性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种干预手段前后,肢体运动对称性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斜颈患儿的运动结构和功能相较于正常婴幼儿更容易出现不对称。2.斜颈患儿运动结构和功能普遍存在健侧优于患侧的趋势。3.推拿手法对斜颈患儿运动结构的对称性有改善趋势。

郑惠家[7](2019)在《手法牵拉治疗婴儿先天性肌性斜颈发生手法折断后的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手法牵拉治疗婴儿先天性肌性斜颈长期的随访和分析研究,比较在手法牵拉治疗过程中发生手法折断(Manual myotomy,MM)临床现象和不发生手法折断(Non-Manual myotomy,NMM)临床现象的临床疗效和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07月至2017年8月,于深圳市儿童医院斜颈专科,接受手法牵拉治疗的97例婴儿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发生MM临床现象者为give-way组,即GW组48人,不发生MM临床现象者为none give-way组,即非GW组49人。回顾性分析两组患儿的人口学资料、比较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logistic回归分析手法牵拉治疗时发生MM现象的危险因素。对两组患儿的耳眼差、耳鼻差、眼口差、耳口差、半头顶差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半头围差采用成组t检验;对两组患儿的挛缩肌束、头斜情况、主观评价及Cheng-Tang总分进行Mann-Whitney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对两组患儿的耳眼差、耳鼻差、眼口差、耳口差、半头顶差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半头围差采用成组t检验,6个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儿的挛缩肌束、头斜情况、主观评价及Cheng-Tang总分进行Mann-Whitney秩和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在手法牵拉治疗时是否发生MM现象作为因变量,将确诊年龄、确诊后到治疗的间隔时间、治疗频次、出生体重作为自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确诊年龄、确诊后到治疗的间隔时间、治疗频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牵拉治疗婴儿先天性肌性斜颈时发生手法折断和不发生手法折断,其临床疗效无显着差异,不建议把手法折断作为治疗目标。手法牵拉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时,确诊年龄越小,确诊后到治疗的间隔时间越短,治疗频次越高,越容易发生MM现象。

郝萌萌[8](2019)在《表面肌电图早期识别彩超阴性的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表面肌电图对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双侧胸锁乳突肌无阳性结果的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7.09-2018.03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首次就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胸锁乳突肌无阳性结果的100例先天性肌性斜颈(CMT,congenital muscular torticollis)患儿,并以同期48例正常同龄婴幼儿作为对照,分别采集婴儿坐位下颈部静息居中位及活动状态下双侧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图(s EMG,surface electromyography)数据,并计算出相应的均方根值(RMS,root mean square),其中活动状态下包括四种体位:左转头位、右转头位、前低头位、后仰头位。然后应用spss(17.0)软件对所得RMS值进行卡方检验,并绘制出相应的ROC曲线。结果:(1)正常同龄对照组婴儿五个体位下双侧胸锁乳突肌RMS值数据除前低头位以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双侧胸锁乳突肌静息状态下及对称活动状态下AUC值<0.5,提示正常婴幼儿双侧胸锁乳突肌在静息及对称活动状态下表面肌电图幕集电位无明显差异,但单侧胸锁乳突肌活动时AUC值>0.9,提示单侧胸锁乳突肌活动状态下双侧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图幕集电位有明显差异。(2)正常同龄对照组婴幼儿与CMT组患儿RMS均值对比,在胸锁乳突肌静息及对称活动状态下,CMT组患儿患侧胸锁乳突肌RMS平均值低于正常对照组患儿双侧胸锁乳突肌RMS平均值,同种状态下CMT组患儿健侧胸锁乳突肌RMS平均值与正常对照组婴幼儿双侧胸锁乳突肌RMS平均值无明显差异,提示CMT患儿健侧胸锁乳突肌募集电位与正常同龄儿无明显差异,而患侧胸锁乳突肌募集电位较正常同龄儿降低。(3)CMT患儿组五个体位下患侧胸锁乳突肌与健侧胸锁乳突肌RMS均值对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且除左转头体位外,其余四种体位下患侧胸锁乳突肌RMS平均值小于健侧胸锁乳突肌,提示彩超检查阴性的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存在双侧胸锁乳突肌运动幕集电位不对称,四组数据平均ROC曲线下面积(AUC,Area under the Curve of ROC)为0.741,提示表面肌电图对彩超阴性的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结论:彩超阴性的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患侧和健侧表面肌电图RMS具有明显差异,且健侧胸锁乳突肌RMS平均值较患侧高,结合AUC值,提示表面肌电图对胸锁乳突肌的功能检测较为灵敏,可作为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临床诊断时的辅助检查指标。

栗庆帅[9](2018)在《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病人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资料,寻找结节性甲状腺肿并甲癌的相关风险因素,为结节性甲状腺肿并甲癌的诊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2月-2017年12月之间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收治的具有手术指征的538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临床资料,在538例患者当中,结节性甲状腺肿占496例,占92.1%(496/538),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42例,占7.8%(42/538)。通过临床资料研究分析,我们选取了患者甲状腺结节的个数、大小、钙化情况、回声、内部结构、颈部淋巴结肿大及患病个体的性别、年龄总共8个因素作为单因素进行分析,并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筛选出结节性甲状腺肿并甲状腺癌的独立风险因素。并对42例诊断为结节性甲状腺肿并发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归纳总结。结果本次统计研究样本共538例,B超检查,甲状腺双侧结节406例,所占比重75.4%;单侧132例,所占比重24.5%;单发结节88例,所占比重16.3%;多发结节45例,所占比重83.7%;结节钙化149例,所占比重27.6%;无钙化389例,所占比重72.5%;无回声结节24例,所占比重4.5%,低回声结节238例,所占比重44.3%;等或高回声结节18例,所占比重3.3;混合性回声结节258例,所占比重47.9%;囊性结节24例,所占比重4.5%;实性结节256例,所占比重47.6%;囊实性结节258例,所占比重47.9%。在结节性甲状腺肿并甲癌的单因素分析之中,诊疗患者的性别、年龄、结节回声、结节内部结构、颈淋巴结肿大5项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结节数目、结节大小、钙化3种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以上3种单因素与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有相关关系。再将结节数目、直径大小、钙化情况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此3因素与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的发生风险呈负相关关系,结节伴钙化与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发生发展有正相关关系。结论1.结节性甲状腺肿并甲癌发生发展的风险因素为结节数目、结节的大小、结节钙化(特别是微钙化)。2.结节钙化(特别是微钙化)会增加结节性甲状腺肿并甲癌的发生危险值,对于钙化,特别是砂砾样钙化的结节性甲状腺肿应积极手术治疗。

李雪娇,高虹,樊伟,刘乔建[10](2017)在《超声弹性成像在儿童疾病诊治中的应用进展》文中认为超声弹性成像技术是新一代超声诊断技术,通过组织间硬度的差别,对组织自身的弹性特性进行成像,能够获得组织内部的弹性分布定量信息,更准确提示病变性质。由于超声弹性成像具有客观、无创、方便等优点,且发展迅速,故成为超声医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近年来,超声弹性成像在儿童肌肉、颅脑、肝脏、睾丸附睾、血管瘤等器官疾病的诊治中得到了应用和发展。

二、婴儿胸锁乳突肌假性肿瘤的超声表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婴儿胸锁乳突肌假性肿瘤的超声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章氏加减活血舒筋汤离子导入联合牵拉手法对肿块型小儿肌性斜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1.2 诊断标准
        1.3 证型分类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病例剔除
        1.7 脱落标准
        1.8 脱落处理方法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基础治疗方法
        2.3 对照组治疗方案
        2.4 试验组治疗方案
        2.5 家庭康复宣教
        2.6 安全监测
    3 观察内容及方法
        3.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彩超检查结果
        3.2 小儿肌性斜颈症状评分量表
        3.3 临床疗效评定
    4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病例分析
    2 两组患儿性别、部位、年龄、年龄段分布比较
    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各观察指标分析
        3.1 治疗前彩超结果
        3.2 CMT症状总评分
    4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各类指标对比
        4.1 彩超检查结果对比
        4.2 CMT症状总评分对比
    5 临床疗效对比
        5.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5.2 初始治疗年龄对临床疗效影响
第三部分 讨论
    1 西医对CMT的认识
    2 CMT的临床分型
    3 西医治疗现状
    4 中医对CMT的认识
    5 中医治疗现状
    6 章氏加减活血舒筋汤离子导入联合牵拉手法
        6.1 章氏加减活血舒筋汤
        6.2 章氏加减活血舒筋汤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6.3 离子导入疗法
    7 研究结果分析
        7.1 肿块最大直径
        7.2 斜颈症状总评分
        7.3 临床疗效
        7.4 初始治疗年龄对临床疗效影响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小儿肌性斜颈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先天性肌性斜颈MRI特征及其与病理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2.1 主要仪器
        2.2.2 主要试剂
    2.3 MRI扫描序列
    2.4 病理标本采集方法
    2.5 HE染色方法
    2.6 Masson染色方法
    2.7 评价方法
        2.7.1 MRI图像评价
        2.7.2 HE计数脂肪细胞方法
        2.7.3 Maason染色诊断纤维化面积方法
    2.8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临床资料
    3.2 术前B超资料
    3.3 MRI下患侧SCM最大横截面积层面上患-健CSA的比较
    3.4 患侧SCM最大横截面积层面上,T1WI图像测量患-健侧T1信号值的比较
    3.5 患侧SCM最大横截面积层面上T2WI图像测量患-健侧T2信号值的比较
    3.6 患侧SCM最大横截面积层面T1WI和T2WI图像上,患侧SCM内信号最低区
    3.7 患侧SCM最大横截面积层面T1 mapping图像上测量患-健侧T1mapping信号值的比较
    3.8患侧SCM最大横截面积层面Q-dixon图像上测量计算患-健侧ROI内脂肪百分数(Fat fraction,FF)的比较
    3.9 Masson染色结果
    3.10 HE染色肌间脂肪细胞个数
    3.11患侧的T1 mapping信号值与Masson染色提示纤维化比例的相关性分析
    3.12 患侧的MRI结果与HE染色结果的比较
4 讨论
本论文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小儿斜颈特点及临床与影像评价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项丛刺疗法治疗中风后风痰瘀阻型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项丛刺疗法治疗吞咽障碍患者临床疗效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项丛刺疗法对吞咽障碍患者VFSS、sEMG、TCD的影响研究
    材料与方法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综述一 祖国医学对吞咽障碍的认识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于吞咽障碍的认识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4)章氏推伤药酒应用于肿块型小肌性斜颈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病例选择
    2 诊断标准
    3 证型分类标准
    4 纳入标准
    5 排除标准
    6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脱落处理方法
        6.1 病例剔除标准
        6.2 脱落标准
        6.3 脱落处理方法
    7 治疗方案
        7.1 基础治疗
        7.2 对照组治疗方案
        7.3 试验组治疗方案
    8 安全监测
    9 观察内容及方法
        9.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彩超下检查结果
        9.2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9.3 小儿肌性斜颈症状评分量表
    10 统计学方法
    11 盲法实施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病例分析
    2 基线资料分析
    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各指标对比
        3.1 彩超下肿块最大直径对比
        3.2 CMT症状评分量表
    4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各类指标对比
        4.1 彩超下肿块最大直径组内及组间对比
        4.2 CMT症状评分量表组内及组间对比
    5 治疗后临床疗效
        5.1 临床疗效对比
        5.2 开始治疗年龄对临床疗效影响
第三部分 讨论
    1 西医对CMT的认识
        1.1 病因学认识
        1.2 病理学认识
    2 CMT的临床分型
    3 西医保守治疗现状及不足
    4 中医对CMT的认识
        4.1 CMT的中医学归属
        4.2 中医病因认识
        4.3 中医病机认识
    5 推拿治疗CMT作用机理及分析
    6 推拿介质
    7 章氏推伤药酒介绍及机制分析
    8 研究结果分析
        8.1 彩超下肿块最大直径
        8.2 症状评分量表
        8.3 临床疗效
        8.4 开始治疗年龄对临床疗效影响
    9 家庭康复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附录B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高频灰阶超声波在婴儿胸锁乳突肌病变致斜颈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临床资料
2 仪器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4.1 病因
    4.2 高频灰阶超声对婴儿斜颈检查优势及要求
    4.3 治疗

(6)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运动对称性的评估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斜颈患儿运动对称性评估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1.1.1 研究对象来源
        1.1.2 斜颈诊断标准
        1.1.3 斜颈纳入标准
        1.1.4 斜颈排除标准
        1.1.5 斜颈剔除和脱落标准
        1.1.6 正常婴幼儿诊断标准
        1.1.7 正常婴幼儿纳入标准
        1.1.8 正常婴幼儿排除标准
        1.1.9 正常婴幼儿剔除和脱落标准
        1.2 研究方案
        1.2.1 试验方法
        1.2.2 治疗方法
        1.2.3 观察指标
        1.2.4 技术路线图
        1.2.5 相关仪器设备及观测方法
        1.2.6 测试步骤
        1.2.7 数据分析
        1.2.8 统计分析
        1.2.9 质量控制
        1.2.10 安全性评价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对象基本资料
        2.2 斜颈患儿与正常婴幼儿肢体对称性评估
        2.2.1 物理评估
        2.2.2 运动学参数评估
        2.3 不良反应记录
    3 讨论
        3.1 现代医学对斜颈的认知
        3.1.1 病因
        3.1.2 病理
        3.2 中医对斜颈的认知
        3.2.1 病名
        3.2.2 病因
        3.2.3 病机
        3.3 斜颈患儿运动不对称原因分析
第二部分 斜颈患儿运动对称性推拿干预探索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1.1.1 研究对象来源
        1.1.2 斜颈诊断标准
        1.1.3 斜颈纳入标准
        1.1.4 斜颈剔除和脱落标准
        1.2 研究方案
        1.2.1 试验方法
        1.2.2 治疗方法
        1.2.3 观察指标
        1.2.4 技术路线图
        1.2.5 相关仪器设备及观测方法
        1.2.6 测试步骤
        1.2.7 数据分析
        1.2.8 统计分析
        1.2.9 质量控制
        1.2.10 安全性评价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对象基本资料
        2.2 斜颈患儿干预前后运动对称性评估
        2.2.1 物理评估
        2.2.2 运动学参数评估
        2.3 不良反应记录
    3 讨论
        3.1 斜颈治疗措施
        3.1.1 非手术疗法
        3.1.2 手术疗法
        3.2 局部推拿治疗斜颈的机制分析
        3.2.1 手法选择依据
        3.2.2 操作部位选择依据
        3.2.3 局部推拿对肢体对称性的作用机制
        3.3 全身推拿对肢体对称性的机制分析
        3.3.1 手法选择依据
        3.3.2 操作部位选择依据
        3.3.3 全身推拿对肢体对称性的作用机制
        3.4 两种推拿手法对肢体对称性的干预结果讨论
第三部分 典型案例分析
    1 病例介绍
    2 治疗措施
        2.1 治疗手法
        2.1.1 局部推拿治疗
        2.1.2 全身推拿治疗
        2.2 治疗疗程
    3 干预前后运动对称性评估
    4 结果分析
    5 结论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附录2 综述先天性肌性斜颈临床研究及进展
        参考文献

(7)手法牵拉治疗婴儿先天性肌性斜颈发生手法折断后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作者简介

(8)表面肌电图早期识别彩超阴性的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词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研究对象
2 实验方法
3 数据分析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9)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0)超声弹性成像在儿童疾病诊治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超声弹性成像的技术分类
    1.1 早期传统静态应力型弹性成像
    1.2 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
2 超声弹性成像在儿童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2.1 在儿童肌肉疾病检查及治疗中的应用
    2.2 在儿童颅脑疾病检查中的应用
    2.3 在儿童肝脏疾病检查中的应用
    2.4 在儿童睾丸、附睾疾病检查及治疗中的应用
    2.5 在儿童血管瘤检查中的应用
3 小结

四、婴儿胸锁乳突肌假性肿瘤的超声表现(论文参考文献)

  • [1]章氏加减活血舒筋汤离子导入联合牵拉手法对肿块型小儿肌性斜颈的影响[D]. 陈伟毅.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先天性肌性斜颈MRI特征及其与病理的比较研究[D]. 崔支文. 中国医科大学, 2021
  • [3]项丛刺疗法治疗中风后风痰瘀阻型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研究[D]. 高佳秀.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章氏推伤药酒应用于肿块型小肌性斜颈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海清.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高频灰阶超声波在婴儿胸锁乳突肌病变致斜颈中的临床应用[J]. 段广银. 智慧健康, 2019(35)
  • [6]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运动对称性的评估及干预研究[D]. 胡舒然.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手法牵拉治疗婴儿先天性肌性斜颈发生手法折断后的疗效分析[D]. 郑惠家. 遵义医科大学, 2019(02)
  • [8]表面肌电图早期识别彩超阴性的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临床分析[D]. 郝萌萌.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9]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栗庆帅. 泰山医学院, 2018(06)
  • [10]超声弹性成像在儿童疾病诊治中的应用进展[J]. 李雪娇,高虹,樊伟,刘乔建. 医学综述, 2017(04)

标签:;  ;  ;  ;  ;  

婴儿胸锁乳突肌假瘤的超声表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