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叶树理论体积公式的适用性研究

针叶树理论体积公式的适用性研究

一、针叶树理论材积式的适用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汪清[1](2020)在《马尾松木荷不同比例混交林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对林分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林分空间结构对林木生长具有重要的影响。论文以飞播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为研究对象,根据马尾松与木荷(Schima superba)的混交比分别类型Ⅰ(对照,10马)、类型Ⅱ(8马2木)、类型Ⅲ(7马3木)、类型Ⅳ(6马4木)4种类型设置标准地。通过标准地调查获取数据,计算各类型马尾松的空间结构参数和林分生长指标,分析对比不同类型林分生长状况及其空间结构特征,探讨林分空间结构特征与林分生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可为飞播马尾松林的结构调整、优化及科学经营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及结论如下:(1)从类型Ⅰ到类型Ⅲ,马尾松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木平均材积及蓄积量均逐渐减小,而从类型Ⅲ到类型Ⅳ则均增大;平均冠幅从类型Ⅰ到类型Ⅳ则呈现先减后增再减的变化趋势。除类型Ⅱ的平均胸径、单木平均材积显着低于类型Ⅳ(P<0.05)、蓄积量显着低于类型Ⅰ(P<0.05)外,其他因子各类型间差异不显着(P>0.05);3种混交林类型中,除类型Ⅱ木荷的蓄积量显着低于类型Ⅲ、类型Ⅳ(P<0.05)外,其他因子各类型间差异不显着(P>0.05)。马尾松、木荷各径级的平均树高、平均冠幅及单木平均材积均随着径级的增加而增大。各生长因子的变异系数有所不同,表现为平均胸径的变异系数较小,而蓄积量的较大,且木荷的变异系数大于马尾松。(2)马尾松种内平均竞争指数大小排序为类型Ⅰ>类型Ⅱ>类型Ⅲ>类型Ⅳ,且在所有径级中类型Ⅰ与类型Ⅱ、类型Ⅲ及类型Ⅳ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类型Ⅱ、类型Ⅲ、类型Ⅳ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种间平均竞争指数则为类型Ⅱ、类型Ⅲ与类型Ⅳ均差异显着(P<0.05),而类型Ⅱ与类型Ⅲ之间差异性不显着(P>0.05);马尾松的竞争压力主要来自种内竞争,类型Ⅱ、类型Ⅲ与类型Ⅳ马尾松种内竞争指数占各类型总竞争指数的百分比分别为83.95%、80.24%和60.84%。马尾松的总竞争指数、种内竞争指数、种间竞争指数与其胸径拟合效果较好的模型均为幂函数或指数函数,其竞争压力与胸径大小呈负相关,当胸径小于20cm时马尾松所受到的竞争压力较大。(3)不同类型马尾松的平均角尺度以及角尺度频率分布总体相似,类型Ⅱ-类型Ⅳ的平均角尺度分别为0.468、0.476、0.477和0.467,各类型间差异性不显着(P>0.05),整个林分林木及各径级林木多为均匀分布或随机分布;马尾松的平均混交度随混交比例增加不断增大,类型Ⅱ、类型Ⅲ和类型Ⅳ的平均混交度分别为0.173、0.276和0.462,其中类型Ⅱ与类型Ⅳ有显着性差异(P<0.05),林木多处于弱度混交或中度混交,且各类型中均随着马尾松径级的增加各径级平均混交度也在不断增大;类型Ⅰ-类型Ⅳ马尾松的平均开敞度分别为0.236、0.318、0.342和0.255,整个林分林木及各径级林木生长空间处于不足或基本充足状态,且类型Ⅰ、类型Ⅳ的平均开敞度均分别与类型Ⅱ、类型Ⅲ有显着性差异(P<0.05)。(4)竞争指数、角尺度均随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冠幅以及单木平均材积的增大而减小,且竞争指数与单木平均材积呈显着负相关,而角尺度与各因子均无显着相关性;混交度与单木平均材积为正显着相关;开敞度与蓄积量为负显着相关。单木平均材积(y)与竞争指数(x1)、混交度(x2)的回归模型为:y=0.069-0.011x1+0.067x2,存在显着线性回归关系;蓄积量(y)与开敞度(x)的回归模型为:y=121.289-216.969x,存在显着线性回归关系。

吴志华,尚秀华,王睿,陈鸿鹏,刘果,谢耀坚[2](2018)在《基于干曲线方程的桉树立木单株材积测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3个不同林龄的桉树品系16株样木为材料,以2种区分段所得干曲线方程,构建立木三维立体结构并对其单株材积测算方法,就所获得5种单株材积以及其形数进行了计算比较。结果表明:来自不同2种区分段所建立的干曲线方程模型拟合效果好,最大多数的模型决定系数R2大于0.99,SEE(Standard Error of the Estimate)较小,能很好对样木的树干干形进行解析;但不同的区分段差别较大,其中1 m区分段所获得树干曲线方程拟合效果(R2>0.98)优于1.3 m区分段;5种单株计算方法所得材积(2种区分段求积法、2种三维立体结构求积法与常规桉树二元材积法)之间没有显着差异,但存在着极显着的线性相关性;对4个林分的形数分析表明,不同林分立木在胸高形数差异显着,表现出胸高形数随着林分林龄增大而逐步减小的趋势。在胸高形数上5种单株材积测算存在着差异显着。1 m区分段下所得三维立体所得材积V4以及胸高形数均与其相应的区分求积法所得材积V2和胸高形数接近,因此可利用1m区分段建立干曲线方程获得树干三维立体结构,测算接近真实的单株材积。

郭韦韦[3](2017)在《长白山云冷杉针阔混交林天然更新的优化结构和数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良好、持续的天然更新是保证一个森林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之一,为了研究最适合林下幼树生长的主林层郁闭度条件,以及不同主林层密度条件下最合理的幼树数量范围和组成结构,基于汪清林业局金沟岭林场检查法I大区内连续三年定位观测的61块20m × 20m的更新样地,两块一公顷大样地和一块50m × 50m近原始林样地,运用森林经理学、统计学和生态学等方法研究了郁闭度从0.61到1.00的云冷杉针阔混交林天然更新幼树的树种结构、株数分布、水平空间格局、幼树生长、进界和枯损模型,结合主林层断面积和q值,分析不同主林层密度下适合的更新幼树数量和组成。同时,对云冷杉林处于不同演替阶段时的3种林型进行调查,分析其更新幼树的组成及生长状态。具体结果如下:通过鱼眼镜头照片计算各样地郁闭度,将郁闭度分为四个等级:0.61-0.70、0.71-0.80、0.81-0.90和0.91-1.00。统计发现,幼树数量随郁闭度的增加呈抛物线趋势---先增大后减少,在郁闭度0.71-0.80之间时样地幼树数量最大,为6680株/ha。色木槭幼树和冷杉幼树是各郁闭度等级下重要值最高的树种。郁闭度0.71-0.80之间时乔木层和幼树层多样性指数最高。同时,隶属函数值结果表明,郁闭度0.71-0.80之间时林分总体稳定性最高。四种郁闭度范围内,主要树种的幼树株数随地径级或高度级均呈倒J型分布,其中,Weibull分布函数拟合幼树的株数分布效果较好。但郁闭度0.91-1.00之间的样地中,云杉幼树株数和地径的最适方程为对数函数,幼树总体的株数分布最适方程为复合函数、增长方程和指数函数。郁闭度0.81-0.90之间的样地内,云杉幼树株数分布最适方程为复合函数、增长方程和指数函数。利用角尺度、大小比数和混交度,以及二阶点格局方法分析不同郁闭度等级下的幼树空间格局。结果表明,郁闭度0.71-0.80时样地平均角尺度最小,大小比数和混交度最高的是郁闭度0.81-0.90的样地。郁闭度0.71-0.80之间时,幼树在0-3m范围内表现出明显的聚集分布现象,其他尺度内以随机分布占优势。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冷杉幼树不宜在自身母树树冠下生长,红松幼树和云杉幼树在小尺度范围内多呈正相关。调查期内,随郁闭度的增加,幼树总体和各优势树种幼树的高度生长量和生长率都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郁闭度0.71-0.80时最高。幼树总体地径平均生长量先减小后增大,郁闭度0.71-0.80之间时最低;而紫椴和色木槭幼树的地径生长量在郁闭度0.71-0.80时最大。云杉幼树的地径生长量随郁闭度增加而减小。随着郁闭度的增加,幼树总体、色木槭幼树和冷杉幼树的冠幅生长量逐渐增加;郁闭度0.90以上时幼树总体平均冠幅生长量达12359.7 cm2,是郁闭度低于0.70时冠幅生长量的两倍。多元回归模型的结果显示,幼树的生长受到上层郁闭度、乔木株数、林分断面积、灌木盖度和自身大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利用Poisson模型、零膨胀模型以及Hurdle模型,对主要树种的幼树进界株数和枯损株数进行拟合,结果表明,零膨胀负二项模型(ZINB)能够较好地拟合各主要树种幼树的进界和枯损株数;主林层郁闭度、主林层密度、腐殖质厚度、幼树自身胸径大小等对幼树的进界和枯损有显着的影响。将主林层乔木按照q值和胸高断面积进行等级划分,针对不同q值下的主林层结构和幼树株数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主林层胸高断面积处于20-30 m2.ha-1且q值为1.4时,幼树的地径生长量和胸径生长量最大,此时,林分的每公顷乔木株数在800-1350株之间,而幼树的数量可达到4267株/ha。当林分胸高断面积在40-50 m2·ha-1时,蓄积量在400 m3·ha-1左右,q值为1.5时,幼树密度在7100株/ha,此时幼树的各项生长量较大。比较不同演替阶段三种林型(杨桦次生林、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云冷杉近原始林)内主要树种幼树组成和生长状态。结果表明,随着演替进行,乔木株数密度下降,但胸高断面积显着增大。紫椴、冷杉、云杉等顶级树种重要性增加,先锋树种更新不良,逐渐退出此生态系统。云冷杉林乔木、幼树的株数和分布较为合理,未来可持续发展,而次生林和近原始林幼树数量相对较少。近原始林径阶分布不合理,应采取抚育择伐等措施,调整群落结构,降低郁闭度,改善群落内生长空间分配不均匀性;适当增加林窗,促进冷杉、红松更新及幼树生长,提高群落生物多样性,加速演替进程,促使群落朝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庄崇洋[4](2016)在《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林层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是世界上较为罕见的植被类型,是我国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研究其林层划分和特征对该地区森林的保护与利用、经营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了揭示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分自然分层规律,以典型和次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为实验对象进行林层划分,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各林层直径分布、树高胸径关系、林分测树因子特征和蓄积估计等。(1)林层划分。本文在尝试了剖面图法、TSTRAT法、LMS法和聚类分析法后,根据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乔木层的自然分异特征,提出林层定量划分新方法-最大受光面法,揭示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林层的自然分异规律。采用最大受光面法将典型林分(1-5号标准地)划分为3个亚层,第Ⅱ亚层的下限值分别为17.0m,16.5m,17.0m,17.0m,16.0m;第Ⅰ亚层的下限值分别为25.0m,27.0m,25.0m,22.9m,25.0m。最大受光面法将次典型林分(6号和7号标准地)分为2个亚层,第Ⅰ亚层的下限值分别为17.0m和16.5m。7块标准地林层划分结果与剖面图上判断的林层分层结果相近,同时也符合国标(GBT 26424-2010)中林层划分规定的各项指标。与剖面图法、TSTRAT法、LMS法和聚类分析法相比,最大受光面法能较好的反映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自然分层特征,分层结果与现地按林木能否接受直射光情况做出的林层归属初步判断基本一致,也符合相关国家标准中的规定。该方法从是否接受直射光和接受直射光的高度差异为划分依据,反映林木之间对光照和空间资源竞争,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2)典型林分直径分布。划分林层后,采用Shapiro-Wilk(S-W)检验直径分布是否服从正态分布;偏度(SK)和峰度(KT)分析图形形状特征;Meyer负指数函数和Weibull分布函数分析林层直径分布规律,并用卡方检验直径分布是否服从Meyer负指数函数和Weibull分布函数。典型林分中,所有标准地的全林分、第Ⅲ亚层和第Ⅱ亚层直径分布S-W检验的W值均小于0.05,说明全林分、第Ⅲ亚层和第Ⅱ亚层直径分布均不服从正态分布;在第Ⅰ亚层中,1号-3号标准地的W值大于0.05,所以服从正态分布,而4号和5号标准地的W值小于0.05,所以不服从正态分布;所有标准地内S-W检验的W值随亚层平均高的增加而增大,表明亚层直径分布随亚层高度的增大而趋向正态分布。各亚层直径分布的偏度(sk)和峰度(kt)随亚层高度的增大而减小,5个标准地第Ⅰ亚层的偏度和峰度的绝对值最小,说明直径分布图形在向正态分布过渡,验证了s-w的检验结果。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全林分直径分布中,除2号标准地服从meyer负指数分布函数外,其余4块标准地均不服从;除1号标准地外,其余4块标准地均服从weibull分布函数,形状参数c<1,表明全林分直径分布为反“j”型曲线;第Ⅲ亚层直径分布中3号-5号标准地服从meyer负指数函数分布,5块标准地第Ⅲ亚层直径分布均服从weibull函数分布;第Ⅲ亚层直径分布与全林分直径分布类似,不同的是第Ⅲ亚层径阶跨度较小,分布像是截尾的反“j”型曲线。第Ⅱ亚层直径分布中,2号和4号标准地服从meyer负指数函数分布,1号、3号和5号不服从;5块标准地第Ⅱ亚层直径分布均服从weibull分布函数,其形状参数c处于1-3.6之间,表明其为右偏山状曲线;5个标准地的第Ⅰ亚层直径分布均服从meyer负指数函数和weibull分布函数。总体上看,weibull分布函数在拟合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各林层直径分布时具有更好的适应性。(3)次典型林分直径分布。在次典型林分中(6号和7号标准地),6号标准地的全林分直径分布较为复杂,像是反“j”型曲线和右偏山状曲线的结合,其不服从正态分布、meyer负指数函数和weibull分布函数;7号标准地为典型的反“j”型曲线,服从meyer负指数函数和weibull分布函数,不服从正态分布。两个标准地的第Ⅰ亚层不服从正态分布和meyer负指数函数,服从weibull分布函数,参数c处于1-3.6之间,说明其为右偏山状曲线。6号标准地第Ⅱ亚层不服从正态分布和meyer负指数分布,服从weibull分布函数;7号标准地第Ⅱ亚层服从meyer负指数函数和weibull分布函数,不服从正态分布。s-w检验的w值与典型林分类似,随亚层平均直径的增加而增大。(4)典型和次典型林分树高胸径关系。选择schumacher式(简称s式)和curtis式(简称c式)对各林层树高胸径进行拟合,结果表明c式具有较高的r2和较低的mase、amr,故采用c式分析各林层树高直径。用全林分树高胸径模型估算第Ⅰ、Ⅱ亚层的树高并用曲线散点图分析,结果发现在典型林分中,第Ⅰ、Ⅱ亚层林木的树高胸径关系不是很显着,很难用普通模型来表现,如果采用全林分树高胸径模型拟合典型林分第Ⅰ、Ⅱ亚层中林木产生amr比采用各亚层单独的树高胸径曲线得到的大。证明了如果单纯使用全林分树高模型来估计3层结构的典型林分中的上层林木树高,都将会产生较大误差。而对于只有2层结构的次典型试验林分,全林分树高曲线估计不同亚层树高的误差较小,基本可用全林分树高来研究各亚层的树高。(5)典型和次典型林分主要测树因子。采用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研究各林层平均胸径、平均高,计算各亚层株数和蓄积有全林分的比重。结果表明全林平均胸径与第Ⅱ亚层接近,全林分的平均胸径和平均高的变异系数都显着高于各亚层。各亚层平均胸径的变异系数随亚层高度的减小总体上略有下降,第Ⅰ、Ⅱ亚层平均高的变异系数相似且小于第Ⅲ亚层。林分中第Ⅰ、Ⅱ亚层株数之和只占全林分的20%-30%,但蓄积却是全林分的90%,采用亚层平均高或亚层中值高代替树高计算全林分蓄积。采用相对误差分析和方差分析验证这三种方法得出的蓄积,结果表明采用亚层平均高计算各林层蓄积的相对误差均在5%以内,层中值高全林分和第Ⅰ、Ⅱ亚层的相对误差在5%以内,第Ⅲ亚层的误差在10%以内,方差分析表明这三种方法结果之间没有显着差异,证明采用各亚层平均高或亚层中值高代替林木树高计算林分蓄积是可行的。在次典型林分中,与典型林分相似包括各林层平均胸径和平均高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蓄积结构。不同点包括平均胸径不与各亚层相近;各亚层的株数比例,6号标准地第Ⅰ亚层(受光层)的株数比例超出全林分50%,与典型林分差异较大,7号标准的第Ⅰ亚层株数比例为25%,与典型林分相似。

王智慧[5](2014)在《赤峰东南部地区人工杨树二元立木材积表编制研究》文中认为林业数表是森林资源调查和森林经营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是实现数字化林业的重要步骤,二元立木材积表作为林业数表的重要内容,对森林资源调查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有很大影响。本文以赤峰东南部地区人工杨树(Populus)为研究对象,抽取样本1338株,利用三倍标准差剔除异常数据样本3株,样本以冠型为依据划分2个编表单元,即大冠型杨和小冠型杨。按照检验样本不低于编表样本1/3的原则,分别将2个编表单元的样本划分为编表样本和检验样本。选择常用的10个二元材积模型,应用ForStat2.2统计之林软件,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计算模型参数。通过对模型进行评价、适用性检验,得出大冠型杨和小冠型杨的最优二元材积模型均为可变参数山本模型,其中大冠型杨的二元材积模型为:V=0.0000856338×D2.204906523-0.019796543(D+25943431361H)×H0.430169967+0.038006277(D+0.9408300516H),小冠型杨二元的材积模型为:V=0.000034368×D1.757329279-0.08542696(D+2.103427714H)×H1.315089008+-0.0166295935(D+0.791586427H)。利用大冠型杨和小冠型杨的二元材积模型,编制了赤峰东南部地区人工杨树二元立木材积表。

沈林[6](2013)在《基于空间结构云冷杉林择伐优化决策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天然云冷杉林广泛分布于东北长白山林区,对当地的经济、生态和社会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天然异龄混交林的科学经营成为研究的首要问题。本文以长期监测的固定样地为基础,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对不同择伐强度(0、弱度20%、中度30%和强度40%)的云冷杉林样地,就树种混交、空间分布格局和林分竞争3个方面,对伐后22年间的空间结构变化进行分析。在充分考虑经营目标、基本原则和约束条件的前提下,提出了基于调整云冷杉林空间结构的择伐系数和择伐优化决策模型,以一个现实林分为例进行模拟经营,得到了较理想的优化效果。从伐后、伐后11年、伐后22年进行林分空间结构分析,得到以下结果:完全混交度充分考虑了相邻林木相互的隔离关系和树种多样性,相比其他混交度表达方法更有效的提高了对混交过渡状态的辨识度。运用完全混交度研究了不同择伐强度林分的空间混交隔离状态,得出林分及冷杉的平均完全混交度随着择伐强度增大呈现凸形抛物线变化的趋势,峰值始终出现在弱度择伐样地;弱度和中度择伐样地的平均完全混交度在恢复过程中呈稳定增长趋势,而强度择伐则逐年下降。通过计算林分及主要树种的大小比数显示,不同强度的择伐对林木的大小分化程度没有显着影响,但主要树种的生长优劣地位变化有所差异。运用角尺度和空间密度指数分析伐后22年中林分及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变化。结果表明,择伐没有明显改变云冷杉林以随机分布为主的分布格局类型。角尺度值和空间密度指数随择伐强度增大呈现凹形抛物线变化的趋势,弱度择伐始终保持最小值,而强度择伐后团状分布的比例显着提高。伐后22年恢复过程中,林分平均角尺度逐渐减小,强度择伐样地从聚集分布转变为随机分布,空间密度指数没有明显变化。计算伐后22年各样地的扩散系数、负二项参数、Cassie指标、丛生指数、平均拥挤和聚块性指数显示聚集度和平均拥挤因择伐强度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O-ring统计值显示择伐样地在不同尺度上的空间分布类型有所差异,弱度择伐的林分及主要针叶树种较少出现聚集分布,较大尺度基本呈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并且负相关现象多于其他样地。运用Hegyi竞争指数比较不同择伐强度的林分及主要树种竞争关系和竞争压力变化得出,择伐降低了林分的竞争强度,但竞争压力来源并无改变,其中冷杉的种内竞争远远大于种间竞争,利于其种群在云冷杉林内稳定发展。乔木的竞争强度随林层增高呈现减小的趋势,各林层乔木随择伐强度增加竞争强度逐渐减小。不同强度择伐后,冷杉、云杉和红松的种内竞争显着降低,而其他阔叶树种的种内竞争有所增加。阔叶树种的种间竞争增长幅度明显高于针叶树种。不同采伐强度对云冷杉林中乔木竞争强度有不同影响,强度择伐严重破坏了原有的竞争格局,而弱度择伐影响较小,利于林分的自我恢复。基于空间结构的云冷杉林择伐优化决策模型的建立与应用。以完全混交度、角尺度、大小比数、空间密度指数、竞争指数和目的树种特征指数六个空间结构参数构建择伐系数,量化了每株林木被采伐的概率。根据可持续经营的基本原则,设置13项林分结构指标作为约束条件,提出系统的择伐优化决策模型。应用决策模型进行经营实践,经营后林分的空间结构得到了显着改善,使林分向着健康稳定的异龄混交林结构状态演化。

郝月兰[7](2012)在《基于林分空间结构优化的采伐木确定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林分空间结构决定了树木之间的竞争优势及其空间生态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林分生长、发育和稳定性。合理的林分空间结构是充分发挥森林多种功能的基础,研究林分空间结构对于森林经营和优化决策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研究以我国东北过伐林区吉林省汪清林业局金沟岭林场4块不同采伐强度落叶松针阔混交林样地为研究对象,用Voronoi图确定最近邻木计算混交度和角尺度,并和按照最近邻木取4计算的混交度和角尺度进行比较,根据Voronoi图划分生长空间分析竞争强度,在此基础上首次引入加权Voronoi图确定单木营养面积分析林分竞争强度,探索林分空间结构择伐优化的新方法。用VB编写程序计算林分空间结构指标。根据Voronoi图和最近邻木取4计算的4块不同采伐强度样地的混交度很接近,但是角尺度差距较大,根据最近邻木取4计算无采伐样地的角尺度是0.5389,属于聚集分布,其他3块样地的角尺度均介于0.475和0.517之间,属于随机分布;根据Voronoi图确定最近邻木计算的角尺度表明4块样地均为聚集分布。根据加权Voronoi图计算的无采伐样地无采伐林木平均营养面积和竞争压力指数是5.0m2和120,样地林木之间存在弱度竞争,而采伐断面积30%、采伐断面积20%、采伐断面积40%的营养面积均大于无采伐样地,竞争压力指数都是106,竞争强度小于无采伐样地。根据对无采伐样地现况的分析,对无采伐样地采取了弱度择伐,最终共采伐32株树,计算采伐后样地的树种组成指数是0.6,略有下降。混交度、营养面积和竞争压力指数,其值均有所改善,表明林分的空间得到优化。采伐后基于Voronoi图计算的无采伐样地角尺度是0.6358,与伐前相比增大,聚集程度增强,但最近邻木取4计算的角尺度是0.53,略显下降,研究认为因为Voronoi图和最近邻木取4两种方法确定的最近邻木株数不同,根据Voronoi图确定的最近株数5和6的频率最高,平均最近邻木为6株,这样在根据Voronoi图计算角尺度时应按照最近邻木株数调整标准角。间伐能够在短时间内调整林分的空间结构使其改善,而自然演替则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这种效果,但是经过7年后,人为干扰和自然演替的效果趋向一致。

黄庆丰[8](2011)在《皖南低山天然次生阔叶林林分结构与优势树种地上生物量》文中认为林分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和非空间结构,传统林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林分的非空间结构,如林分的树种组成、年龄结构、直径结构、树高结构、密度和蓄积等指标的描述,这些表示方法对于林分数量特征的描述是不可缺少的,它可以从数量上表示林分的特征和生产力信息,但由于缺乏空间分布信息,因此在森林经营与管理工作中,难以对其经营措施和技术的选择做出正确的判断。随着近自然森林经营的兴起,森林的结构、过程和诸多关系等洋细信息越来越成为森林经营的前提,其中涉及单木之间空间关系的林分空间结构特征越来越受到重视,已成为国际上天然林经营模拟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本文以安徽省铜陵县和青阳县上世纪50年代封育的四种天然次生阔叶林为研究对象,选择有代表性、能够反映该森林类型林分特征的地段设置调查样地或样方。调查每个乔木样方内胸径大于5cm的树种名称、胸径、树高等,并用全站仪测量并记录全部乔木的三维坐标(X,Y,Z),绘制林木平面空间位置图。为避免边缘误差,在每块样方四周设置5m的缓冲区,缓冲区内的树木只作相邻木记载。调查记载每个灌木和草本样方内植物名称、株数、盖度等。以林分优势树种为对象,在乔木样方中按径阶选取平均标准木,用Monsi分层切割法测定乔木地上生物量,并进行树干解析。灌木和草本层生物量测定采用全收获法。在以上外业调查的基础上,计算各森林类型林分植物多样性和空间结构参数指标,建立林分优势树种地上部分生物量模型及其生长模型,估算林分生物量,分析对比不同森林类型林分空间与非空间结构特征,为植物多样性保护、林分空间结构优化调整及生物量估测等提供依据。类型Ⅰ为麻栎与青冈栎、苦储等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类型Ⅱ为麻栎与化香、枫香等落叶阔叶混交林;类型Ⅲ为麻栎与小叶栎、枫香落叶混交林,类型Ⅳ为麻栎落叶阔叶林。四种森林类型林分优势树种均为麻栎,林分直径分布都具有同龄林林分直径结构特征。类型Ⅰ为麻栎、青冈栎-黄山溲疏-半岛鳞毛蕨拼落,共有52种植物,分属33科、43属。乔木层有13科、18属、20种;下木(含木质藤本)层有22科、31属、37种;草本层有8科、8属、9种。类型Ⅱ为麻栎、化香、国槐-水竹-显子草群落,共有93种植物,其中:乔木层19种,分属12科17属;下木层(含木质藤本)有51种,分属31科43属植物;草本层(含藤本)有18科23属,23种植物。类型Ⅲ为麻栎-淡竹-禾叶土麦冬群落,林分乔木层组成树种分属2科2属;下木层有17科18属21种植物;草(含藤)木层植物有10科12属13种。类型Ⅳ为麻栎-淡竹-麦冬群落,林分组成树种分属壳斗科的栎属和榆科的榉树属,优势树种为麻栎,伴生树种有榉树和白栎;下木层有17科17属21种;草本层有7科8属8种。四种森林类型乔木层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在0.18-1.25之间,下木层植物多样性在1.55—1.92之间,草本植物多样性在0.24—1.43之间。分层平均植物多样性变化规律是下木层最大(1.67),其次是乔木层(0.85),最低是草本层(0.74)。类型Ⅱ和类型Ⅲ林分林木总体呈中度以上混交;而类型Ⅰ和类型Ⅱ林分林木总体呈弱度以上混交。但四种森林类型林分优势树种麻栎均呈弱度混交,而伴生树种多为中度以上混交。林分平均大小比数是类型Ⅳ(0.52)>类型Ⅱ(0.50)>类型Ⅰ(0.49)>类型Ⅲ(0.47)。但林分优势树种平均大小比数一般都比伴生树种小。林分平均角尺度为类型Ⅱ(0.56)>类型Ⅰ、类型Ⅳ(0.51)>类型Ⅲ(0.49),林分优势树种多为随机分布。皖南低山天然次生阔叶林林分非空间结构与空间结构研究的最小取样面积为3600-3700m2,此面积能充分反映林分空间与非空间结构多样性,满足林分结构多样性研究精度需要,同时又可以减少外业调查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麻栎单木地上部分生物量模型为:树干生物量:W树干=0.0197D2.1454H0.9117;树枝生物量:W树枝=0.09593.2301H-1.279;树叶生物量:W树叶=0.03214D1.7386H-0.1539;总生物量:W总=0.0397D2.3628H0.518。从麻栎单木地上部分总生物量及各器官生物量模型拟合效果来看,总生物量模型拟合效果最好,其次是树干、树枝和树叶麻栎单株叶面积指数在0.55-4.01之间,平均1.58左右;叶面积比(干叶重)差异较小,集中在5.37-8.26m2/kg之间。单株叶面积预估模型为W=0.0310(D2H)0.7570四种森林类型乔木层地上部分总生物量在137.1701t/hm2-180.0406t/hm2之间,生物量大小依次是类型Ⅳ>类型Ⅲ>类型Ⅰ>类型Ⅱ。下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在8.7835t/hm2到16.2940t/hm2之间。林分地上部分总生物量在149.5523-195.1146t/hm2之间,其大小依次是类型Ⅳ>类型Ⅲ>类型Ⅰ>类型Ⅱ。林分地上部分生物量是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占林分地上部分生物量的90.0%以上,下木层占5.0%以上,而草本层只占0.1%。

李林,郑小贤[9](2011)在《针叶树理论材积式在长白山地区的适用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利用吉林省汪清林业局金沟岭林场的963株解析木资料,对由日本井上昭夫与黑川泰亨利用孔兹干曲线推导的针叶树立木材积的理论二元材积公式与东北针叶树二元材积表进行精度检验。结果表明,理论材积式与实际材积和经验材积式之间均极显着相关;理论材积式在红松(Pinus Roraiensis)、落叶松(Larix gmelinii)与云杉(Picea asperatu)的精度验证中均比经验材积式的精度高,而且达到我国材积式适用精度要求,适用于长白山地区针叶树材积的计算。

李林[10](2011)在《浙江省开化县林场杉木立木材积表编制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材积表是森林经营管理中最重要的林业数表之一,对提升森林经营管理水平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材积表的使用中存在很多问题,继续使用原材积表会产生较大误差,重新编制材积表是目前林业工作人员急需进行的工作之一。采用过去的技术与方法编制材积表需要耗费大量的物力人力,且提高材积表精度的能力有限,不能满足现阶段森林资源管理的要求。而且随着我国林业改革的不断推进,林业经营向着更集约化的方向发展,急需编制森林经营单位范围内的高精度林业数表。本研究以开化县林场杉木林(Cunninghamia lanceolata)为研究对象,通过在编制立木材积表对不同的材积表编制方法与模型进行比较,总结得出一套最简便有效的材积表编制方法。在研究开展之初,对当今材积表的编制理论与技术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材积表编制的试验方案。根据试验方案,取得研究所需的182株杉木胸径-树高-材积实测数据。研究中,采用不同的编制方法通过多模型优选,最终得到开化林场杉木的最优材积模型,并据此编制出了开化林场杉木材积表。研究选取了当今常用的二元材积式进行比较,认为山本式二元可变参数材积式精度最高。此外,经本研究验证针叶树理论二元材积式能满足我国对材积式的精度要求,也适用于开化杉木二元材积表的编制。在编制一元材积表时,分树高曲线和直接拟合两种方法建立了一元立木材积模型,经精度比较,认为直接利用logistic衍生模型能获得高精度的一元材积模型。在根径立木材积表的编制时建立了根径-胸径方程和根径-材积方程用作根径材积表的编制,选出了幂函数形式的最优根径材积模型。研究对目前材积表编制采用的不同方法和不同模型进行了比较,在以精度为判断依据的同时,对其理论依据和生物学解释进行了分析。研究中具有理论意义的材积式的应用与验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将能提高材积表精度、简化材积表编制工作。利用材积模型编制的电子材积计算程序,为林业工作提供了便利。

二、针叶树理论材积式的适用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叶树理论材积式的适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马尾松木荷不同比例混交林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对林分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来源与经费支撑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林分空间结构研究
        1.3.2 林分空间结构对林分生长影响的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貌与土壤
        2.1.3 气候
        2.1.4 森林资源
    2.2 研究方法
        2.2.1 标准地设置与调查
        2.2.2 边缘矫正
        2.2.3 空间结构单元确定
        2.2.4 林木竞争指数
        2.2.5 空间分布格局
        2.2.6 树种隔离程度
        2.2.7 林木生长空间
        2.2.8 林分生长因子的测定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林分生长特征分析
    3.1 马尾松生长特征
    3.2 木荷生长特征
    3.3 小结与讨论
4 林分空间结构特征
    4.1 林木竞争强度
        4.1.1 对象木与竞争木特征
        4.1.2 种内竞争
        4.1.3 种间竞争
        4.1.4 总竞争指数
        4.1.5 对象木与胸径间的关系
    4.2 空间分布格局
        4.2.1 林分空间结构单元
        4.2.2 不同类型角尺度及其频率分布
        4.2.3 不同径级角尺度及其频率分布
    4.3 树种隔离程度
        4.3.1 不同类型混交度及其频率分布
        4.3.2 不同径级混交度及其频率分布
    4.4 林木生长空间
        4.4.1 不同类型开敞度及其频率分布
        4.4.2 不同径级开敞度及其频率分布
    4.5 小结与讨论
        4.5.1 林木竞争强度
        4.5.2 空间分布格局
        4.5.3 树种隔离程度
        4.5.4 林木生长空间
5 林分空间结构对林分生长的影响
    5.1 林分空间结构因子与林分生长因子相关性
    5.2 模型构建
        5.2.1 单木平均材积模型
        5.2.2 蓄积量模型
    5.3 小结与讨论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基于干曲线方程的桉树立木单株材积测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材料及方法
    1.1 试验林概况
    1.2 采样方法
    1.3 样木处理
    1.4 材积计算公式
        1.4.1 桉树二元材积计算
        1.4.2 桉树区分求积法的材积计算
        1.4.3 基于桉树三维立体结构的材积计算
    1.5 胸高形数计算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分析
    2.1 样木的生长情况
    2.2 不同区分段解析木的干曲线方程
    2.3 基于2种区分段所得干曲线方程的材积计算
    2.4 5种材积所得的胸高形数f1.3比较
3 小结与讨论

(3)长白山云冷杉针阔混交林天然更新的优化结构和数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天然更新数量特征
        1.2.2 天然林更新空间格局分布
        1.2.3 林隙中的天然更新
        1.2.4 环境对天然林更新的影响
        1.2.5 林分结构对天然林更新的影响
        1.2.6 枯倒木、倒木、树桩等对林分更新的影响
        1.2.7 不同林型对更新的影响
        1.2.8 林分更新的进界和枯损
    1.3 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2.1 自然环境条件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条件
        2.1.3 土壤状况
        2.1.4 森林植被类型
    2.2 社会经济条件
    2.3 森林资源及经营状况
    2.4 样地设置和数据采集
        2.4.1 检查法样地简介
        2.4.2 本研究试验样地的设置
        2.4.3 数据处理
    2.5 研究方法
        2.5.1 不同郁闭度下幼树株数分布
        2.5.2 不同郁闭度下幼树树种组成结构
        2.5.3 幼树水平空间格局分布
        2.5.4 幼树生长量和生长率
        2.5.5 稳定性评价
        2.5.6 幼树生长模型
        2.5.7 林分水平的幼树进界和枯损模型
        2.5.8 林分径阶基尼指数(GC)和q值
3. 不同郁闭度下幼树组成
    3.1 引言
    3.2 结果分析
        3.2.1 调查初期乔木和幼树的基本特征
        3.2.2 各树种更新幼树的株数分布变化
        3.2.3 不同郁闭度下更新幼树的重要值
        3.2.4 不同郁闭度下幼树多样性指数
    3.3 讨论
    3.4 小结
4. 不同林分郁闭度下幼树株数分布
    4.1 引言
    4.2 结果分析
        4.2.1 幼树株数随地经级分布
        4.2.2 幼树株数随高度级分布
    4.3 讨论
    4.4 小结
5 主要树种幼树空间格局及种间关联性
    5.1 引言
    5.2 结果分析
        5.2.1 幼树的整体水平分布格局
        5.2.2 不同尺度下各样地幼树点格局分布
        5.2.3 主要树种幼树与主林层乔木关联性研究
    5.3 讨论
    5.4 小结
6. 林分幼树生长及群落稳定性
    6.1 引言
    6.2 结果分析
        6.2.1 地径生长
        6.2.2 高度生长
        6.2.3 冠幅生长
        6.2.4 林分特征对幼树生长量的影响
        6.2.5 不同郁闭度下群落稳定性
    6.3 讨论
    6.4 小结
7. 基于计数模型方法的林分幼树进界和枯损研究
    7.1 引言
    7.2 结果分析
        7.2.1 不同郁闭度下幼树进界株数
        7.2.2 不同郁闭度下幼树枯损株数
        7.2.3 主要树种幼树进界株数模型
        7.2.4 主要树种幼树枯损计数模型
    7.3 讨论
        7.3.1 幼树进界
        7.3.2 幼树枯损
    7.4 小结
8. 幼树与主林层耦合
    8.1 引言
    8.2 结果分析
        8.2.1 q值与幼树数量及生长状态
        8.2.2 主林层断面积与幼树数量及生长
    8.3 讨论
    8.4 小结
9. 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不同演替阶段三种林型幼树特征
    9.1 引言
    9.2 结果
        9.2.1 三种林型样地特征
        9.2.2 三种林型主林层和更新幼树层初始特征
        9.2.3 三种林型株树和蓄积分布特征
        9.2.4 三种林型幼树株数随地径级分布
        9.2.5 三种林型乔木和幼树枯损及生长
        9.2.6 不同树种乔木和幼树生长量和生长率
    9.3 讨论
        9.3.1 三种林型主要树种组成
        9.3.2 更新幼树生长状态
        9.3.3 幼树株数随地径级、高度级分布和空间分布格局
    9.4 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4)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林层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林层划分方法
        1.3.2 各林层直径分布研究
        1.3.3 各林层树高胸径关系研究
        1.3.4 各林层特征作用研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数据收集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收集
第三章 现有林层划分方法的适用性研究
    3.1 数据整理
    3.2 研究方法
        3.2.1 剖面图法
        3.2.2 TSTRAT法
        3.2.3 LMS法
        3.2.4 聚类分析
    3.3 结果分析
        3.3.1 剖面图法
        3.3.2 TSTRAT法
        3.3.3 LMS法
        3.3.4 聚类分析法
    3.4 小结
第四章 林层定量划分新方法——最大受光面法
    4.0 数据整理
    4.1 研究方法
        4.1.1 最大受光面
    4.2.林层划分
    4.3 结果与分析
    4.4 与不同划分方法的对比
    4.5 小结
第五章 典型林分各林层直径分布
    5.1 数据整理
    5.2 研究方法
        5.2.1 Shapiro-Wilk(S-W)检验
        5.2.2 偏度和峰度
        5.2.3 Meyer负指数函数
        5.2.4 Weibull分布函数
    5.3 结果与分析
        5.3.1 S-W检验和偏度、峰度结果分析
        5.3.2 迈耶负指数函数结果分析
        5.3.3 Weibull分布函数结果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典型林分各林层树高胸径关系
    6.1 数据整理
    6.2 研究方法
    6.3 结果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典型林分主要测树因子特征
    7.1 数据整理
    7.2 研究方法
    7.3 各亚层林分特征分析
    7.4 林分蓄积估算和树高测量探讨
    7.5 小结
第八章 次典型林分林层特征
    8.1 直径分布
    8.2 树高胸径曲线
    8.3 各亚层林分特征分析
    8.4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讨论
参考文献
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5)赤峰东南部地区人工杨树二元立木材积表编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插图和附表清单
1 引言
    1.1 文献综述
        1.1.1 林业数表编制技术综述
        1.1.2 二元立木材积表编制综述
        1.1.3 杨树分布综述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研究区自然地理条件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
    2.4 水文
    2.5 植被
    2.6 社会经济条件
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3.1 树干形数和冠型关系
    3.2 编表单元划分
    3.3 调查方法
        3.3.1 样地调查与样木选取
        3.3.2 样木选取
        3.3.3 样木测量
    3.4 调查精度
        3.4.1 胸径
        3.4.2 树高
    3.5 技术路线
4 样木分布及数据处理
    4.1 样本分布
    4.2 异常数据处理
    4.3 样本组织
        4.3.1 大冠型杨
        4.3.2 小冠型杨
5 模型建立与选择
    5.1 模型建立
        5.1.1 二元立木材积模型
        5.1.2 模型拟合
    5.2 模型选择
        5.2.1 评价指标
        5.2.2 模型选择
    5.3 材积模型
6 模型检验与材积表编制
    6.1 适用性检验
        6.1.1 总相对误差
        6.1.2 相对误差平均值
        6.1.3 F检验
    6.2 二元立木材积表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基于空间结构云冷杉林择伐优化决策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森林择伐研究进展
        1.2.2 国内外林分空间结构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条件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
        2.1.4 土壤
        2.1.5 森林植被
    2.2 社会经济条件
    2.3 森林资源状况
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1 数据收集与整理
        3.1.1 样地设置与调查
        3.1.2 数据整理
    3.2 研究方法
        3.2.1 林分空间结构参数研究方法
        3.2.2 林分空间水平分布格局研究方法
        3.2.3 林分竞争研究方法
4 择伐对林分空间结构的影响
    4.1 择伐对林分混交结构的影响
        4.1.1 林分空间混交隔离度分析
        4.1.2 林木大小分化程度分析
    4.2 择伐对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
        4.2.1 均匀性分布特征
        4.2.2 空间密度分布格局
        4.2.3 最近距离指数分析
        4.2.4 不同尺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4.3 小结
5 择伐对林分及主要树种竞争压力和竞争关系的影响
    5.1 择伐对云冷杉林乔木层竞争强度的影响
    5.2 择伐对主要树种竞争能力的影响
        5.2.1 主要树种的竞争压力来源分析
        5.2.2 主要树种的竞争能力分析
    5.3 择伐对主要树种种内和种间竞争的影响
        5.3.1 种内竞争变化分析
        5.3.2 种间竞争变化分析
    5.4 择伐对云冷杉林各林层竞争强度的影响
    5.5 小结
6 基于空间结构优化的云冷杉林择伐决策模型
    6.1 基于空间结构优化经营的目标
    6.2 择伐优化经营的基本原则
        6.2.1 森林健康原则
        6.2.2 有利于优势种生长原则
        6.2.3 空间结构优化原则
        6.2.4 采伐量总体控制原则
        6.2.5 树种多样性不降低原则
    6.3 择伐系数及约束条件
        6.3.1 择伐系数
        6.3.2 约束条件
    6.4 择伐优化的决策流程
    6.5 择伐优化决策模型应用分析
        6.5.1 控制参数设置
        6.5.2 决策流程
        6.5.3 择伐优化效果评价
    6.6 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7)基于林分空间结构优化的采伐木确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林分非空间结构研究现状
        1.2.2 林分非空间结构指数
        1.2.3 林分空间结构的研究现状
        1.2.4 林分空间结构指数
        1.2.5 采伐木的确定
    1.3 发展趋势
    1.4 项目来源和经费支持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结果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预期结果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势
        2.1.3 气候
        2.1.4 土壤
        2.1.5 森林植被分布
    2.2 数据概况
        2.2.1 数据来源
        2.2.2 数据预处理
    2.3 研究方法
        2.3.1 非空间结构分析方法
        2.3.2 空间结构分析方法
第三章 树种组成和直径结构分析研究
    3.1 树种组成
    3.2 直径结构
    3.3 小结
第四章 林分空间结构分析
    4.1 边缘校正
    4.2 邻近木比较
    4.3 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4.4 混交度分析
    4.5 竞争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基于林分空间结构优化的采伐方案
    5.1 优化林分空间结构方案
    5.2 采伐木选择的基本原则
        5.2.1 保持树种多样性的原则
        5.2.2 直径结构
        5.2.3 遵循采伐总量控制的原则
    5.3 选择采伐木
        5.3.1 采伐方案流程图
        5.3.2 采伐木的选择步骤
    5.4 确定采伐木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详细摘要

(8)皖南低山天然次生阔叶林林分结构与优势树种地上生物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研究动态
        1.1.1 林分空间结构研究进展
        1.1.2 林分非空间结构研究进展
        1.1.3 森林生物量研究进展
        1.1.4 群落结构最小取样面积
2 引言
3 研究地概况
    3.1 地理位置
    3.2 地形地貌
    3.3 气候条件
    3.4 土壤条件
    3.5 植被条件
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4.1 研究方法
        4.1.1 外业调查
        4.1.2 内业数据分析
    4.2 技术路线
5 结果与分析
    5.1 林分直径结构
    5.2 植物组成
    5.3 群落相似性分析
    5.4 植物多样性分析
        5.4.1 植物多样性数量特征
        5.4.2 分层植物多样性
    5.5 林分空间结构分析
        5.5.1 林木种间关系(混交度)
        5.5.2 林木大小分化程度
        5.5.3 林木空间分布格局
    5.6 林分结构最小取样面积
        5.6.1 种-面积曲线
        5.6.2 林分空间结构-面积分析
        5.6.3 群落结构最小取样面积
    5.7 麻栎单木地上部分生物量模型
    5.8 麻栎叶面积指数
        5.8.1 叶面积构成
        5.8.2 叶面积模型
    5.9 林分地上部分生物量
        5.9.1 乔木层
        5.9.2 下木层与草本层
        5.9.3 林分生物量
    5.10 麻栎生长规律
        5.10.1 麻栎生长模型的建立
        5.10.2 麻栎生长过程分析
6 讨论
7 结论
8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9)针叶树理论材积式在长白山地区的适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检验样木
    1.2 材积式
    1.3 检验方法与指标[10, 13]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10)浙江省开化县林场杉木立木材积表编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2. 研究综述
    2.1 林业数表编制技术综述
    2.2 二元立木材积表编制综述
        2.2.1 编表样本的收集
        2.2.2 国内外主要材积模型
        2.2.3 模型拟合方法
        2.2.4 模型检验与评价
    2.3 一元立木材积表编制综述
    2.4 根径立木材积表编制综述
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3.2 研究方法
    3.3 技术路线
4.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收集
    4.1 研究区概况
        4.1.1 气候条件
        4.1.2 地形地貌
        4.1.3 植被状况
    4.2 研究资料收集
    4.3 数据检验
5. 立木材积表编表模型的选择
    5.1 二元立木材积模型
        5.1.1 针叶树理论材积式的适用性验证
        5.1.2 山本式材积模型与可变参数模型
        5.1.3 二元立木材积模型的检验与比较
    5.2 一元立木材积模型
        5.2.1 间接法建模
        5.2.2 直接法建模
        5.2.3 一元立木材积模型的检验与比较
    5.3 根径立木材积模型
        5.3.1 根径-胸径方程
        5.3.2 根径-材积模型
        5.3.3 根径立木材积模型的检验与比较
6. 基于vb语言的电子立木材积表
    6.1 立木材积模型的选取
    6.2 电子计算程序的主要界面
7. 结果分析与讨论
    7.1 结论
        7.1.1 编表样本
        7.1.2 最优二元立木材积模型
        7.1.3 最优一元立木材积模型
        7.1.4 最优根径立木材积模型
    7.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表1 浙江开化林场杉木二元立木材积表
    表2 浙江开化林场杉木一元立木材积表
    表3 浙江开化林场杉木根径立木材积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四、针叶树理论材积式的适用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马尾松木荷不同比例混交林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对林分生长的影响[D]. 汪清. 江西农业大学, 2020
  • [2]基于干曲线方程的桉树立木单株材积测算研究[J]. 吴志华,尚秀华,王睿,陈鸿鹏,刘果,谢耀坚. 桉树科技, 2018(03)
  • [3]长白山云冷杉针阔混交林天然更新的优化结构和数量标准研究[D]. 郭韦韦. 北京林业大学, 2017
  • [4]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林层特征研究[D]. 庄崇洋.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6(01)
  • [5]赤峰东南部地区人工杨树二元立木材积表编制研究[D]. 王智慧.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4(01)
  • [6]基于空间结构云冷杉林择伐优化决策模型研究[D]. 沈林. 北京林业大学, 2013(S2)
  • [7]基于林分空间结构优化的采伐木确定方法研究[D]. 郝月兰.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2(01)
  • [8]皖南低山天然次生阔叶林林分结构与优势树种地上生物量[D]. 黄庆丰. 安徽农业大学, 2011(07)
  • [9]针叶树理论材积式在长白山地区的适用性研究[J]. 李林,郑小贤. 安徽农业科学, 2011(14)
  • [10]浙江省开化县林场杉木立木材积表编制方法研究[D]. 李林. 北京林业大学, 2011(10)

标签:;  ;  ;  ;  ;  

针叶树理论体积公式的适用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