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献礼新世纪

英伟达献礼新世纪

一、NVIDIA向新世纪献礼(论文文献综述)

魏旭强[1](2021)在《公众参与视角下的内蒙古旧美术馆更新意向调查研究》文中认为内蒙古旧美术馆于1997建成,是当时自治区唯一的专业性美术馆。随着时间推移和新美术馆的建成,承载了一代人历史记忆的旧美术馆逐渐变得闲置下来,面临着是该拆还是该留的尴尬处境。我国目前大量性存量建筑的适应性更新已经成为当下各地建筑师面临和探讨主要问题。然而,在建筑设计策划阶段,存量建筑的发展方向如何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使用者需求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重视和解决。本文试图引入社会学领域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呼和浩特旧美术馆旧建筑案例进行使用人群调研访谈分析研究,形成理论模型,并以此为依据反映社会居民对于内蒙古旧美术馆建筑的改扩建策划意向。文章首先对旧美术馆相关的50人进行深度访谈,整理分析并总结各访谈案例中使用者对当前美术馆的更新意向,得到1186个标签619个概念和194个初始范畴,通过进一步的提炼与归纳,围绕旧建筑评价(、宏观定位、使用意向和建筑改造意向等4个主导方向形成共61个附属范畴客观反映了使用者对于内蒙古旧美术馆评价与改造的意向,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公众参与视角下内蒙古旧美术馆更新意向模型。本研究分析了公众参与视角下旧建筑改造的的总体意向,并将内蒙古旧美术馆更新意向分为五类,包括旧美术馆评价、宏观定位、功能意向、展览意向、建筑改造意向五个维度。内蒙古旧美术馆不仅是本地域90年代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代表,也承载了一代人的历史记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应当保留并改扩建;内蒙古旧美术馆应该补充新美术馆的缺陷,继续为普通民众提供民间美术类作品的展示场所,并为社区提供相应的艺术文化服务,其主要功能意向依然是展示功能尽量做到展示类型多元化,展示形式多样化;内蒙古旧美术馆建筑尽量设计入口缓冲,增加停车和室外活动场地,在建筑空间方面尽量增加空间的舒适度和灵活度,增加休闲空间,尽量在材料、灯光、色彩等方面,既要尊重历史建筑,又要营造现代气息和地域特色,形成新的地域建筑景观。综上所述,公众参与视角下的内蒙古旧美术馆更新意向调查表明扎根理论在旧建筑更新过程中,在设计策划阶段通过扎根理论基于公众认知的意向调查是可行的,既激活了旧建筑场所功能空间的活力,又满足了使用者的需求,对未来旧建筑改扩建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肖雄[2](2021)在《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十七年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领导的针灸推广运动从开始实施到广泛普及的历史进程,勾勒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结合时代背景、政治动因、社会环境等进行历史分期研究,探讨不同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的阶段性特点;剖析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起伏的原因及国家力量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并对运动中的典型事例进行个案研究;全面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相关卫生政策的制定和针灸(中医)工作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方法:在掌握丰富史料和文献材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始前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展的针灸推广运动全过程进行系统考察,力求再现“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历史面貌。同时,结合这一时期政治动因、政策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采用分析归纳法、比较研究法和数据统计法等,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的发生原因、主要内容和阶段性特色进行研究;并运用个案研究法、历史考据法对针灸推广运动中产生的技术革新和典型临床运用进行分析考察。成果: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置于宏大历史叙事角度下,分析领导组织力量、参与群体、学习内容、推广方式诸要素,全面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客观再现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史实。确定了针灸推广运动开始的时间与标志性事件;将推广运动分为四个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初期(1951年2月《人民日报》发出号召至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之前)、中期(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后至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前)、高潮期(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至1962年底)和后期(1963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并分别客观分析、总结了各时期的阶段性特色和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并普及使用的电针、水针、耳针、梅花针四种典型新针法和针灸治疗疟疾、针灸治疗血吸虫病、针刺治疗阑尾炎、针刺治疗聋哑四项典型临床运用进行个案研究和历史考证。重新梳理了电针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与推广情况,水针发明过程、代表人物及推广情况,耳针被介绍至国内并被推广和经典化的过程,梅花针的发明、推广应用与更名争议等。从国家政策和卫生建设需要的角度分析研究针灸推广治疗疟疾和血吸虫病的史实;梳理了针刺治疗阑尾炎的历史进程;并对针刺治疗聋哑的发明情况、政治推动因素等进行了考察。同时,对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的“针灸休克”治疗精神病、首例针刺麻醉的学术争议以及“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对“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历史研究。从国家建设、政治领导、针灸特质等角度深度剖析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总结归纳了针灸推广运动的政治特点和组织特点;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对不同参与群体在思想意识、政治品格和医学认知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对当代针灸发展和国家卫生建设的影响;客观总结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结论:“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中医药参与卫生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典型事例,在不同历史条件和环境下呈现出阶段性特色和数次高潮起伏。其不仅是一项卫生工作,振兴并重塑了中国针灸学和当代针灸业;更被上升为国家行为和政治任务,产生了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新中国卫生建设与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和针灸疗法“多、快、好、省”的特质是这场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坚持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采用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以及大力开展群众性运动是针灸推广运动的主要特点。通过针灸推广运动,针灸医师接受了社会主义政治规训和现代医学知识,改变了传统从业与受业方式;西医接受了政治身份的重新塑造,培养了无产阶级政治品格,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待中医的态度;普通民众增强了对针灸的认知,基层、边远地区人民的卫生健康得以有更多医疗保障。针灸推广运动也影响了疗法自身的形塑,使针灸学走向科学化、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为当代针灸的传承发展和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参与构建了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基本框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中国的卫生面貌,有助于强化政治宣传,巩固国家治理。其历史经验在于: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其历史教训提示:医学技术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同时应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行政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研究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有助于深化考察中共领导下的中医工作和新中国卫生事业建设,可为当代针灸及医疗卫生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中医工作开展和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参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参考。

孟星汝,王玉玮[3](2021)在《新主流电影视域下:1999—2019国庆周年献礼片中的小人物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99年,学者马宁在《新主流电影:对国产电影的一个建议》一文中提出了"新主流电影"的概念,随后为中国主旋律电影创作拓展了新思路。回首世纪之交至今的二十年中,中国国庆周年献礼片从以宏大叙事到聚焦个体叙事的这一过程中,小人物形象的塑造变迁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拟梳理1999—2019年二十年间三个国庆周年献礼片时间节点与新主流电影勾连的重合语境,以小见大地体现出新主流电影中小人物形象的塑造变迁以及这一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塑造模式和创作思路。

毕月萍[4](2021)在《献礼片中英雄形象的演变与重塑》文中研究说明献礼片作为中国独特的电影文化现象,自出现便与国家发展和时代脉搏紧密相连,它们传递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弘扬社会主旋律,是执政党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英雄”则作为献礼片中核心的人物,既担任电影叙事的功能,又作为国家意识的载体,承载着行为标杆的引领作用,自带强大的感染力与号召力。英雄的出现是时代精神的强烈呼唤,英雄观念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改变,不同历史时期,英雄形象的塑造及性格特点、美学意义等方面不尽相同,具有不同的时代内涵和鲜明的时代印记。本文将从献礼片出发,以英雄形象为切入点,借鉴现实主义、叙事学等相关理论分析英雄形象,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立论,围绕“英雄形象”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研究。首先,从三个历史时期梳理英雄形象的发展脉络与演变轨迹,分析其在各个时期所表现的主要特点与总体特征,并通过电影文本分析英雄形象的塑造技巧,深层次剖析英雄形象在献礼电影中的建构轨迹。其次从国家意识形态、文化语境、受众审美需求三方面探究英雄形象演变的动因。向前追寻不同历史时期献礼片英雄形象的演变和向后探讨在商业化的热潮中的献礼片英雄形象的重塑策略,分析其后深沉复杂的爱国主义情怀有效表达的特殊意义,从而满足观众自我民族身份认同的情感需求,达到主流意识形态观念与时俱进的目的,思索献礼片未来发展新路径。

刘雅楠[5](2021)在《西藏自治区歌舞团舞蹈文化发展历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主要研究西藏自治区歌舞团从正式成立至今60多年的舞蹈文化发展历程。将西藏自治区歌舞团舞蹈文化分期作为本论文的核心部分,论述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在每个时期的文化活动和重要意义。论文以西藏自治区歌舞团老一辈工作者已有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资料,以笔者到团里实地调查和采访以及到西藏自治区日报社查阅的“第一手资料”为主,并将相关的文献资料和论着结合起来,来理清西藏自治区歌舞团的舞蹈发展历程,以此来窥探西藏舞蹈艺术的发展历程。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七个章节。第一部分为第一章绪论。在绪论中主要叙述论题的选题背景及来源,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以及完成论文过程中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第二章西藏自治区歌舞团的成立及前期历程概述。通过两个小节分别论述解放西藏过程中政治历史背景及文化艺术表现以及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前期工作准备及成立情况。第三部分为从第三章到第六章对西藏自治区歌舞团舞蹈文化发展进行分期。分别对每个时期的文化语境及编创环境,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在每个时期的机构设置及编制情况,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在每个时期的艺术活动,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在每个时期的舞蹈情况和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在每个时期的舞蹈艺术特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第四部分为第七章结语。论述了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在社会主义新西藏发展中的表现,同时反思和总结了西藏自治区歌舞团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

周粟[6](2021)在《当下新主流电影中的“微宏叙事”转向:类型互渗与仪式建构》文中研究表明当下新主流电影存在的"微宏叙事"转向,是一种于传统主旋律电影基础上的创新变革。这种由个人话语与宏大叙事相结合而实现的叙事范式变奏,主要体现在类型化的渗透融合、仪式感的记忆建构这两个方面。本文首先梳理传统主旋律电影向新主流电影的变化历程,进而深入分析新主流电影在"微宏叙事"层面相较于传统主旋律电影的这两大变化及其特征。

崔宏图[7](2020)在《中国主流电影的演进及国际化传播研究》文中提出当前中国电影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从商业化转型到类型化探索,从产业化布局到国际化传播,印证了传统主旋律电影向新主流电影国际化的转型与突围。从本土视域来看,主流电影的历史演进随着不同时期的政治语境、经济状况、文化背景等发展而逐渐演化,在不同时期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向。从国际视域来看,主流电影国际化传播是中华文化的影视表达,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展现民族精神、构建国家形象、讲述当代中国故事、提升影视传播力和文化影响力,朝向世界主流文化迈进,推动中国由文化大国走向文化强国的时代征程。本文立足于主流电影演进与分析的角度,挖掘新时代下主流电影的发展概况,通过多样化与多类型的历史嬗变、文本特征的深化拓展及国际传播的尝试探索等多个角度分析主流电影的发展态势。同时,指出主流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短板,及时调整其交流方式和传播策略,通过对未来发展范式的设想,以此提出建议与思考。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梳理中国主流电影的历史脉络,观照当前的整体概况与时代背景,对诸多学者如何界定新主流电影的概念作出释义,根据产业格局的发展流向厘清市场出现的多元类型。第二章着重分析新主流电影延展高概念电影的制作理念,结合高概念的疆域进而划分出类型的多元构成,如军事动作主流电影、体育运动主流电影、灾难冒险主流电影等。第三章重点阐述主流电影的文本特征与价值取向,分析人物塑造、文化内涵、叙事策略、视听情境,以及在影视文本中如何传达“光影化的意识形态”,尤其是国家意志导向和对国际形势的影射,在复杂多变的现实语境中宣扬主流价值和普世价值。第四章中,首先结合电影产业的市场表现力和国际影响力,观摩中国主流电影国际传播现状,分析其他国家主流电影特点及传播策略,对比中国与其他电影大国在国际竞争格局中的状况,通过图表、数据、票房占比、获奖数量、国际主流媒体报道等多维度进行总结与探讨。其次分析主流电影如何构建现代电影工业体系与国际话语体系的基本格局,在民族性向世界性的转向中传达人类文明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这不仅能够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更重要的是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达成文化自信-文化他信-文化互信-文化共信的文化共同体,构筑大同世界的美好愿景。第五章对主流电影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建议,应继续提升主流电影的文化内涵,巧妙地阐释、输出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渗透力,以文化通约性的接近性表达推动中国影视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冯莉[8](2020)在《民研会对民间文学讲述家的搜集、记录与研究(1950—1966)》文中提出民研会成立于1950年,它秉承了20世纪20年代民间文艺的学术理念和"延安学派"文艺大众化的实践精神。1950年至1966年间,民研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对民间文学大规模的搜集,特别是对民间文学讲述家所进行的搜集、记录和研究,这些探索和实践不仅奠定了中国民间文学本土理论的基石,也为新时期以来中国民间文艺学学科的构建和中国民俗学学科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梦云[9](2020)在《新中国初期中共节日纪念活动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研究(1949-1952)》文中认为意识形态的建设工作是中国共产党获得与巩固政权的重要内容。其中,将看不见的意识形态转化为看得见的行动,则是中国共产党动员、教育广大民众正确理解与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方式。而纪念活动作为一种“运动的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传播与构建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在意识形态领域构建自己执政的合法性,借助节日的时间主题和象征意义,制定与发布了一系列完整的纪念政策,并立足于当时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客观环境,创设了“翻身做主”、“保家卫国”、“跟着党走”等节日纪念主题,开展了文本纪念、会议纪念、行为纪念、符号纪念等多元化的纪念活动,多维度地将“主人翁”意识、阶级友爱、阶级联盟、爱国主义、政党认同等主流意识形态嵌入到了基层社会之中。基于考察历史,总结经验,观照现实的考量,文章以1949年至1952年中国共产党开展的节日纪念活动为研究主体,从中国共产党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角度,深入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开展节日纪念活动的主要依据、基本逻辑、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等内容,按照“历史考察——活动分析——经验总结”的研究思路,主要分为四个主体部分进行细致研究。第一部分,即绪论部分。先是阐述了研究中共节日纪念活动对主流意识形态构建的现实背景,学理价值、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内容,并立足节日纪念活动构建主流意识形态的方式、内容与功能,根据学界既有的研究成果,对节日、纪念日、纪念活动与主流意识形态等核心概念进行了详细的阐释。第二部分,即文章的第一章,中国共产党开展节日纪念活动的主要依据。中国共产党开展节日纪念活动有着理论、实践、文化等多维依据。首先,重点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关于宣传的重要论述和思想,从中挖掘出中国共产党开展节日纪念活动的理论溯源。其次,按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现实逻辑与文化背景,不仅分析出中国共产党开展节日纪念活动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即传统中国社会的仪式文化,更具体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学习苏式化纪念方式的三个阶段,揭示出中国共产党开展节日纪念活动由苏式化转为中国化的演变过程。由此最后总结出中国共产党开展节日纪念活动有着其理论溯源、文化背景和实践基础,并指出中国共产党开展节日纪念活动的实践经验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开展的节日纪念活动奠定了基本范式。第三部分,即文章的第二、三、四章。基于对新中国成立初期话语环境与时代背景的考察,按照纪念活动构建主流意识形态的研究视角,挖掘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翻身做主”、“保家卫国”、“跟着党走”这三个核心的纪念主题作为研究的基本思路,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二七”、“三八”、“五一”、“七一”、“八一”等节日中开展的不同仪式活动为考察对象,以此探析出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借助节日纪念活动构建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方式与内容。第二章“翻身做主”主题下的节日纪念活动与阶级观念的培育。这一部分,文章以工、农阶级这两大“翻身做主”的阶级为考察主体,具体分析了工、农阶级在中国共产党开展的回忆式纪念会、春节文化活动、生产竞赛活动、“五一”劳模代表大会、工农阶级“五一”互信等节日纪念活动中,中国共产党如何剔除了他们身体上、思想上遗留的封建色彩,并提高了他们的阶级觉悟,强化了他们对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价值认同,从而分析出中国共产党传播与构建“主人翁”、阶级友爱、阶级联盟等主流意识形态的方法与效果。第三章“保家卫国”主题下的节日纪念活动与爱国主义的塑造。文章立足当时抗美援朝的时代背景,以及中国共产党凝聚“保家卫国”价值共识的现实需求,以中国共产党在1951年发布的纪念通知为政策依据,归纳并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在“保家卫国”节日纪念主题下组织民众订立爱国公约、开展爱国竞赛、掀起爱国捐献、播送爱国广播、举行示威游行等节日纪念活动,并细致地阐述了这些纪念活动开展的主要目的、基本内容与形式,由此探究这些纪念活动是怎样深入推动爱国运动,将爱国主义这一主流意识形态嵌入到民众的日常生产与生活之中,使其在参与这些节日纪念活动中萌发出爱国之情、爱国之言、爱国之行的。第四章“跟着党走”主题下的节日纪念活动与政党认同的建构。这部分以中国共产党在节日,特别是“七一”建党节时开展的多元纪念活动为研究对象,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如何借助纪念文字、话语、活动、空间、图像、器物等仪式要素和象征符号,赋予它们以“跟着党走”的价值意蕴,并发挥出这些象征符号的文化传播与教化功能,将“跟着党走”这一意识形态传播给各界民众,使民众习得政党认同的话语表达、思想表达、情感表达与行为表达,从而逐步构建起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构筑起自己的政治权威。第四部分,即第五章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这部分不仅归纳出了中国共产党立足时代背景确定纪念主题,结合实践特点创新纪念方式,运用象征符号构筑纪念空间,借助传播媒介强化纪念功能的四个开展节日纪念活动的历史经验,更是总结出了中国共产党开展节日纪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之意,是中共政党文化建设的重要实践,是培育民众主流价值观的有力途径,是协调社会与国际关系的有效方式这四个维度的现实启示,以期在理论层面上深层次、多维度地分析中国共产党开展节日纪念活动的基本脉络和主要方式,在现实层面上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的号召,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背景下培育民众树立核心价值观,构建马克思主义等主流意识形态提供方法支持。

王白洁[10](2020)在《明清时期山西地区释奠礼研究》文中认为释奠礼是四时祭祀先圣先师的古礼,先秦时先圣先师没有固定人员,到唐时先圣基本定为孔子,在文庙祭祀,释奠礼演变为专祀孔子的祭礼,并且写进祀典,成为释奠礼制。明清时期山西地区孔庙较多,山西释奠礼研究空间大。明清时期山西地区释奠礼研究,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介绍明清山西地区情况,界定山西地区区划。第二部分叙述明清时期山西地区的官方释奠,从释奠前期准备、释奠仪程、配享从祀、祭器祭品、乐舞等方面详细介绍山西释奠的情况。释奠前期准备主要是打扫清洁、省习礼牲、斋戒等等,保证祭祀参与人员达到身心精白,传达对先圣先师的敬意。释奠仪程分为迎神、初献、亚献、终献、饮福受胙、撤馔、送神、望燎八步。每一个仪程都有通赞、引赞引导仪节,繁复且庄重。三献礼历代沿用,固定下来。配享从祀指的是陪祀于孔子的人员,明清时期不断调整从祀人数,最终定为四配十二哲七十八位先贤七十六位先儒。祭器祭品为祭祀所需的物品与器物,县志中规定了释奠时所需的祭器名物、数量、祭品种类。乐舞是释奠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山西释奠礼乐为六章,舞为六佾舞。第三部分叙述了山西其他类型的释奠礼,主要分为两类,一为明清山西乡村释奠,有很大的民间自主性。一为山西家庙释奠,由孔子后裔来主祭。第四部分将明清山西释奠与北京文庙释奠和山东曲阜文庙释奠作对比,看山西释奠礼的同与不同。第五部分探讨山西释奠礼的特点,从礼的五要素出发,因为礼容、辞令搜寻到的资料简略,主要从礼法、礼器、礼义三方面考虑。特点为三:一为礼法:齐备与罢废,二为礼器:因地制宜,三为礼义:尊师重道,振兴文教。明清山西释奠礼的举行向地方民众传达了教育、道德层面教化和“学”与“教”的重要性,以及尊师敬道的理念,释奠礼在当今也是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NVIDIA向新世纪献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NVIDIA向新世纪献礼(论文提纲范文)

(1)公众参与视角下的内蒙古旧美术馆更新意向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旧建筑有机更新的相关研究
        1.3.2 使用者参与的建筑策划研究
        1.3.3 研究现状总结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对象
    1.6 研究范围
    1.7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和案例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城市旧建筑
        2.1.2 微更新
        2.1.3 公众参与
        2.1.4 使用者为中心
    2.2 扎根理论概述
        2.2.1 扎根理论的起源
        2.2.2 扎根理论发展及特点
        2.2.3 扎根理论研究程序
        2.2.4 扎根理论的应用
    2.3 旧建筑更新案例分析
        2.3.1 国外相关旧建筑更新案例研究
        2.3.2 国内相关旧建筑更新案例研究
    2.4 小结
第三章 内蒙古旧美术馆概述
    3.1 内蒙古旧美术馆简介
        3.1.1 内蒙古旧美术馆建设背景
        3.1.2 内蒙古旧美术馆区位分析
    3.2 内蒙古旧美术馆历史沿革
    3.3 内蒙古旧美术馆建筑本体调查
        3.3.1 调查概述
        3.3.2 建筑空间尺度
        3.3.3 建筑功能组成
        3.3.4 交通流线分析
        3.3.5 建筑立面造型及材料
        3.3.6 建筑周边环境
    3.4 小结
第四章 内蒙古旧美术馆更新意向调查
    4.1 扎根理论的可行性分析
        4.1.1 使用者需求的改扩建研究
        4.1.2 扎根理论的可行性
    4.2 调研数据收集
        4.2.1 样本选择
        4.2.2 半结构式访谈
        4.2.3 访谈提纲
        4.2.4 设备应用
        4.2.5 数据整理
        4.2.6 人群态度
    4.3 调研数据分析
        4.3.1 开放式编码
        4.3.2 主轴式编码
        4.3.3 选择式编码
    4.4 理论建构
        4.4.1 旧建筑评价
        4.4.2 宏观定位
        4.4.3 使用需求
        4.4.4 建筑改造意向
    4.5 理论饱和度检验
    4.6 小结
第五章 内蒙古旧美术馆调查结果分析
    5.1 旧美术馆评价分析
        5.1.1 优点
        5.1.2 缺点
    5.2 宏观定位分析
        5.2.1 层次定位
        5.2.2 特色定位
    5.3 建筑功能意向分析
        5.3.1 主要功能需求——展示功能
        5.3.2 次要功能需求——社区服务功能
        5.3.3 附属功能需求——商业休闲功能
    5.4 美术展示意向分析
        5.4.1 展示方式
        5.4.2 展示类型
        5.4.3 展示内容
    5.5 建筑改造意向分析
        5.5.1 建筑空间
        5.5.2 建筑造型
        5.5.3 建筑环境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6.1 研究创新
    6.2 主要研究结论及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图录
附录B 表录
附录C 访谈问卷(样卷)
附录D 文本整理(样本)
附录E 扎根理论开放式编码汇总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一) 选题依据
        (二) 选题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新中国“十七年”
        (二) 针灸与针灸推广
        (三) 运动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三) 研究方法
    四、研究材料
        (一) 材料来源
        (二) 材料的甄选
    五、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一) 当代针灸史研究现状
        (二) 当代中医史研究现状
        (三) 当代医疗社会史(医学发展与政治方向)研究现状
        (四) 简要评议
第一章 楔子:近代针灸境遇的不同面向
    第一节 针灸生存危机与业者自强举措
        一、民国政府统治下针灸生存危机频现
        二、针灸业者尝试“科学化”革新
    第二节 中共领导下普及针灸的尝试
        一、毛泽东重视发挥中医力量
        二、中共领导下根据地及军队普及针灸的情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曲折行进:针灸推广运动的初期
    第一节 新中国“针灸推广”的提出
        一、卫生部确立“团结中西医”方针
        二、《人民日报》揭开针灸推广帷幕
    第二节 针灸疗法实验所探索推广针灸
        一、在北京先行培训针灸师资
        二、在多地推广针灸培训模式
        三、针灸疗法实验所推广针灸的成效
    第三节 针灸推广在国内的初步实践
        一、针灸教学开始普及
        二、组织针灸医师开展临床工作
    第四节 新针灸学:推广初期的核心内容
        一、“新针灸学”的学术特点
        二、“新针灸学”的推广情况
    第五节 针灸推广初期的成效与困难
        一、针灸推广初期取得的成绩
        二、针灸推广初期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步入正轨:针灸推广运动的中期
    第一节 中医政策调整,针灸推广迎来新阶段
    第二节 推广针灸的四大主要途径
        一、西医学习针灸
        二、改进中医针灸教育
        三、培训基层卫生人员掌握针灸技术
        四、“中医带徒弟”助力培养针灸人才
    第三节 典型事例:江苏省针灸推广与教学革新
        一、分设中、西医班级培养针灸师资
        二、开展短期针灸巡回教学,培养校外医务人员
        三、承担委托教学任务,培养更多针灸人才
        四、编写《针灸学》,为统编针灸教材确立范式
    第四节 推广中期的主要成效:临床应用取得进展
        一、应用范围扩大,治疗病种增加
        二、推动献方工作,发掘民间针灸
    第五节 推广中期潜在的问题与新的趋势
        一、中、西医间的龃龉与“整风运动”
        二、“技术革命”催生针灸新方向,“跃进”苗头初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跃进”与“革命”:针灸推广运动的高潮
    第一节 “大跃进”历史背景下的针灸推广
        一、“大跃进”正式发动,《健康报》呼吁进一步推广针灸
        二、河北省开展“普及针灸”群众运动
        三、保定会议组织中医药界“大跃进”
    第二节 “人人学会针灸”
        一、学习主体:干部带头,医务人员广泛参与
        二、学习形式及主要内容
        三、针灸出版物大量涌现
    第三节 掀起针灸“技术革命”
        一、以“土”为主的医药卫生技术革命
        二、积极开展针灸经络科学研究
        三、新式针法与器具大量涌现
    第四节 针灸“跃进”的高潮与后续
        一、针灸“跃进”达到高潮
        二、形势发生变化,针灸工作转入调整阶段
    第五节 “大跃进”时期针灸推广的特点
        一、强调党的领导,政治挂帅
        二、提倡短期速成,大放“卫星”
        三、开展群众运动,影响广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农村:针灸推广运动的后期
    第一节 “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
        一、卫生工作新方向
        二、毛泽东发布“六·二六”指示
    第二节 农村成为针灸推广重点场域
        一、鲁之俊重提针灸推广
        二、山西省在农村推广针灸的经验
    第三节 农村地区针灸推广的具体情况
        一、针灸推广的培养对象与师资力量
        二、针灸推广的主要传授形式
        三、针灸推广的主要学习内容
        四、在农村推广针灸的成效与影响
    第四节 城镇针灸教育与科学研究趋于规范
        一、针灸教育进一步普及与规范
        二、针灸在科技领域的发展
        三、针灸学术交流活跃,政府加强统一领导
    第五节 针灸推广运动与“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
        一、赤脚医生与针灸术在农村的继续传播
        二、新针疗法的出现与普及
        三、针刺麻醉热潮出现及后续发展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创新针术
    第一节 电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二节 水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三节 耳针在国内的推广与经典化
        一、临床普及耳针运用
        二、围绕耳针的技术革新
        三、耳针的经典化过程
    第四节 梅花针的发明与推广
        一、孙惠卿与“刺激神经疗法”
        二、在各地的推广: 以上海市和江西省为例
        三、推广中的争议——“梅花针”之名
第七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典型应用
    第一节 针灸治疗疟疾
        一、1956年前针灸治疟的使用情况
        二、1956年后针灸治疟在各地推广
        三、针灸治疟的后续发展
    第二节 针灸治疗血吸虫病
        一、严峻疫情要求中西医合作治疗
        二、推广针灸用于血吸虫病防治
        三、“血防大跃进”中针灸推广的高潮及后续
    第三节 针灸治疗阑尾炎
        一、针灸治疗阑尾炎的缘起与演进
        二、推广中关于针刺治疗机理的研究与讨论
        三、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研究
    第四节 针刺治疗聋哑
        一、吴芝升等人初试针治聋哑
        二、“大跃进”时期针治聋哑迎来高潮
        三、推广针治聋哑高潮下的问题
第八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
        一、新中国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
        二、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
        三、针灸疗法具备大范围推广的特质
    第二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特点
        一、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
        二、采用自上而下、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
        三、广泛开展群众性运动
    第三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影响
        一、对参与群体的影响
        二、对当代针灸学形塑的影响
        三、对针灸普及和中医工作的影响
        四、对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影响
    第四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一、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
        二、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
        三、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
        四、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结语
    一、本研究创新之处与主要成果
    二、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群众迫切要求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2: 《有组织地研究与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3: 《认真地学习和推行针灸疗法》
    附录4: 《进一步学习推广针灸》
    附录5: 《广东省卫生厅召开的农村中医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3)新主流电影视域下:1999—2019国庆周年献礼片中的小人物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1999:世纪之交献礼片与新主流电影的意识碰撞
    (一)采用第一视角展开故事叙述
    (二)出彩的配角形象塑造
    (三)领袖英模形象饱满化塑造
二、2009:新主流献礼影片下的小人物群像
    (一)聚焦小人物形象的塑造
    (二)探讨深层次的人物情感
        1.非正面人物形象的立体化塑造
        2.对逃兵形象的探讨
        3.人物内心情绪的呈现
    (三)领袖英模形象平民化塑造
三、2019:献礼片新纪元——新主流大片语境中的小人物叙事主流
    (一)小人物形象为主的叙事方式趋向主流
    (二)表现正面人物形象的复杂性
    (三)领袖形象深入化塑造

(4)献礼片中英雄形象的演变与重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 关于献礼片的研究现状
        二 关于英雄形象的研究现状
    第四节 关键概念阐释
        一 献礼片概念
        二 英雄形象概念
第一章 建国初期及“文革”时期:献礼片英雄形象的初现
    第一节 建国初期献礼片创作的时代语境
    第二节 献礼片英雄形象的确立
        一 成长中的革命英雄
        二 革命历史中的女性英雄
        三 战争中的“小英雄”
        四 时代文本:《青春之歌》——政治语境下的个人观照
    第二节 文革时期的献礼片的停滞
        一 概念化的英雄形象
        二 政治符号化的英雄形象
第二章 改革开放之后:英雄形象的多样化与人性诉求
    第一节 复苏与探索中献礼片的时代语境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后英雄形象的演变
        一 政治领袖形象的“去神化”
        二 女性英雄的性别回归
        三 革命英雄的真实化
        四 平民英雄: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时代楷模
    第三节 时代文本:《开国大典》——现实主义的“典型化”领袖形象
第三章 新世纪以后:献礼片英雄形象的坚守与突围
    第一节 新世纪以后献礼片创作的时代语境
    第二节 新世纪以后献礼片英雄形象的重塑
        一 政治领袖:伟人情怀与凡人情感的交织
        二 女性英雄的异军突起
        三 世俗化的革命英雄
        四 国际冲突中的军人形象
        五 平民英雄的光芒乍现
    第三节 时代文本:《建国大业》——历史伟业的现代表达
    第四节 时代文本:《战狼2》——冷锋:“中国式超级英雄”
第四章 献礼片英雄形象演变与重塑的动因探究
    第一节 国家意识形态的推动
    第二节 推进电影发展的文化语境
    第三节 受众审美诉求的转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西藏自治区歌舞团舞蹈文化发展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来源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的成立及前期历程概述
    2.1 解放西藏过程中政治历史背景及文化艺术表现
    2.2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前期工作准备及成立情况
第三章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舞蹈艺术肇始和发展阶段(1958 年-1966 年)
    3.1 建国后前“十七年”中国的文化语境及编创环境
    3.2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在1958 年-1966 年期间机构设置及编制情况
    3.3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在1958 年-1966 年期间主要艺术活动
    3.4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在1958 年-1966 年期间舞蹈情况
        3.4.1 创作情况
        3.4.2 代表性作品
        3.4.3 西藏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前后西藏自治区歌舞团舞蹈艺术特点概述
第四章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舞蹈艺术停滞和裂变阶段(1966 年-1976 年)
    4.1 “文革”时期中国的文化语境及编创环境
    4.2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在1966 年-1976 年期间机构设置及编制情况
    4.3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在1966 年-1976 年期间主要艺术活动
    4.4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在1966 年-1976 年期间舞蹈情况
        4.4.1 创作情况
        4.4.2 代表性作品
        4.4.3 “文革”十年期间西藏自治区歌舞团舞蹈艺术特点概述
第五章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舞蹈艺术振兴和繁荣阶段(1977 年-1998 年)
    5.1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的文化语境及编创环境
    5.2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在1977 年-1998 年期间机构设置及编制情况
    5.3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在1977 年-1998 年期间主要艺术活动
    5.4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在1977 年-1998 年期间舞蹈情况
        5.4.1 创作情况
        5.4.2 代表性作品
        5.4.3 改革开放新时期西藏自治区歌舞团舞蹈艺术特点概述
第六章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舞蹈艺术多元发展阶段(1999 年至今)
    6.1 新世纪以来中国的文化语境及编创环境
    6.2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在1999 年至今期间机构设置及编制情况
    6.3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在1999 年至今期间主要艺术活动
    6.4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在1999 年至今期间舞蹈情况
        6.4.1 创作情况
        6.4.2 代表性作品
        6.4.3 新世纪以来西藏自治区歌舞团舞蹈艺术特点概述
第七章 结语
    7.1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在社会主义新西藏发展中的表现
        7.1.1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是中国共产党宣传战线上的排头兵
        7.1.2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是服务于农牧民的最忠实的文艺工作者
        7.1.3 西藏自治区歌舞在各个历史时期始终扮演着文化使者的身份
        7.1.4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是西藏歌舞文化传承的重要一支
    7.2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舞蹈发展面临的困难以及引发的思考
        7.2.1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在新时期面临着舞蹈人才培养不畅的问题
        7.2.2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舞蹈创作在自媒体大发展时代产生新的挑战
        7.2.3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舞蹈创作受制于舞美,作品呈现碎片化、仪式化形态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6)当下新主流电影中的“微宏叙事”转向:类型互渗与仪式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微宏叙事:主旋律向新主流的“进化”
二、类型化渗透:主流价值观与类型化元素的交融互渗
三、仪式感记忆:仪式感构建与集体记忆的瞬间生成
结语

(7)中国主流电影的演进及国际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
第一章 中国主流电影的现实图景
    1.1 主流电影的概念释义
    1.2 主流电影的发展概况
第二章 中国主流电影多样化与多类型的嬗变
    2.1 军事动作的主流电影
    2.2 体育运动的主流电影
    2.3 底层人物的主流电影
    2.4 灾难冒险的主流电影
    2.5 纪实风格的主流电影
    2.6 动画类型的主流电影
第三章 中国主流电影的文本特征与价值取向
    3.1 文本内容的多样化
        3.1.1 文化内涵的多元呈现
        3.1.2 叙事策略的强化拓展
        3.1.3 视听情境的奇观设计
        3.1.4 电影文化的类型互渗
    3.2 意识形态的光影化
        3.2.1 国家意志与国际形势的展现
        3.2.2 主流价值与普世价值的传播
    3.3 人物塑造去脸谱化
        3.3.1 高大全的英雄人物转向不同领域的普通人
        3.3.2 “中国化”与“中国式”个体英雄的确立
        3.3.3 “人物群像”与“个人英雄主义”的交互
第四章 中国主流电影国际化的尝试与探索
    4.1 中国主流电影的国际传播现状
    4.2 中国与其他国家主流电影的对比与关照
        4.2.1 继承中转化
        4.2.2 对比中探索
        4.2.3 融合中突破
    4.3 国际化的叙事空间与话语体系
        4.3.1 叙述视角聚焦在境外其他地区
        4.3.2 叙述视角上升到全球文化视野
    4.4 个体-家国-世界的身份认同
        4.4.1 民族性向世界性的转向
        4.4.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4.5 文化共同体的建构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4.5.1 文化自信
        4.5.2 文化他信
        4.5.3 文化互信
        4.5.4 文化共信
第五章 中国主流电影发展方向的思考与展望
    5.1 不断提升主流电影内涵深度
    5.2 传播内容应具有文化通约性
    5.3 借鉴成功经验开拓海外市场
    5.4 通过主流电影打造“中国式”的电影工业
结语
附录 毕业作品《此去经年》设计说明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8)民研会对民间文学讲述家的搜集、记录与研究(1950—1966)(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一、对民间故事家的发现
    (一)从征集到搜集
    (二)民间故事家的发现
二、民间艺人的话语地位与国家认同
    (一)民间艺人话语地位的变化
    (二)民间艺人主体地位的彰显
    (三)对民间艺人地位的肯定
三、史诗歌手的调查与采录
    (一)史诗属性的确立
    (二)国庆献礼与《格萨尔》史诗调查
    (三)《玛纳斯》歌手的调查
结 语

(9)新中国初期中共节日纪念活动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研究(1949-195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重难点
        (二)研究创新点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节日、纪念日
        (二)纪念活动
        (三)意识形态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开展节日纪念活动的主要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宣传工作的重要思想
        (一)理论必须掌握群众
        (二)立足实际进行鼓动
        (三)运用多元宣传媒介
        (四)扩大革命宣传范围
    二、传统仪式文化对中共开展纪念活动的文化支撑
        (一)制度化的国家礼仪
        (二)日常化的社会习俗
    三、中国共产党革命时期开展纪念活动的经验积累
        (一)建党前早期共产主义者开展纪念活动的丰富实践
        (二)建党初共产国际对中共开展纪念活动的直接指导
        (三)各革命时期中共对纪念活动的创造性运用与发展
第二章 “翻身做主”主题下的节日纪念活动与阶级观念的培育
    一、肃清封建思想与培育“主人翁”意识
        (一)工农阶级身上的封建思想残留
        (二)召开回忆式纪念会进行对比教育
        (三)开办春节“课堂”进行文化教育
        (四)开展各式生产竞赛进行生产教育
        (五)举行劳模代表大会进行榜样教育
    二、“五一”帮扶失业工人与阶级友爱精神的发扬
        (一)发出救济指示
        (二)工人捐款捐物
        (三)工人写慰问信
    三、工农阶级“五一”互信与阶级联盟意识的强化
        (一)农民阶级“庆祝式”来信
        (二)工人阶级“保证式”回信
第三章 “保家卫国”主题下的节日纪念活动与爱国主义的塑造
    一、订立爱国公约
        (一)中共发出订立爱国公约指示
        (二)师生结合课业订立爱国公约
        (三)工农立足生产订立爱国公约
    二、开展爱国竞赛
        (一)爱国竞赛指示的发出
        (二)发起挑战与积极应战
        (三)竞赛计划的基本完成
    三、进行爱国捐献
        (一)工人的增产捐献
        (二)各界捐献慰问品
    四、播送爱国广播
        (一)各地召开的控诉大会
        (二)模范代表的政治讲话
        (三)示威游行的爱国歌曲
    五、举行爱国游行
        (一)成立筹备会制定游行方案
        (二)组织建立宣传员与报告员
        (三)召开纪念会解释游行意义
        (四)各地游行示威的正式展演
第四章 “跟着党走”主题下的节日纪念活动与政党认同的建构
    一、组织民众给毛主席写节日信
        (一)感谢信:“感谢毛主席的恩情”
        (二)庆贺信:“给毛主席献生产礼”
        (三)保证信:“在您的领导下前进”
    二、开展“学习党史运动”
        (一)党员开展党内学习
        (二)民众接受党史教育
    三、举行成渝铁路“七一”通车典礼
        (一)选取与布置纪念空间
        (二)中共领导人发表讲话
        (三)其他仪式活动的展演
    四、制作“七一”纪念器物
        (一)发行纪念邮票
        (二)绘制纪念图画
        (三)铸造纪念奖章
        (四)修建纪念建筑
第五章 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
    一、历史经验
        (一)立足时代背景确定纪念主题
        (二)结合实践特点创新纪念方式
        (三)运用象征符号构筑纪念空间
        (四)借助传播媒介强化纪念功能
    二、现实启示
        (一)纪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之意
        (二)纪念活动是中共政党文化建设的重要实践
        (三)纪念活动是培育民众主流价值观的有力途径
        (四)纪念活动是协调社会与国际关系的有效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目录

(10)明清时期山西地区释奠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释奠礼整体研究
        (二)分段释奠礼研究
        (三)地区释奠礼研究
    三、山西现存孔庙概况
第一章 明清山西地区概述
    第一节 明清山西地理
    第二节 明清山西文化
    第三节 明清山西经济
第二章 明清山西官方孔庙释奠礼
    第一节 释奠准备
        一、戒誓仪节
        二、省习礼牲仪节
    第二节 释奠仪程
        一、迎神
        二、初献
        三、亚献
        四、终献
        五、饮福受胙
        六、彻馔
        七、送神
        八、望燎
    第三节 配享从祀
    第四节 祭器祭品
    第五节 乐舞
第三章 明清山西其他类型释奠
    第一节 山西乡村孔庙释奠
        一、释奠时间
        二、配享从祀
        三、明清山西乡村孔庙释奠的特殊情况
    第二节 明清山西孔子家庙释奠
第四章 明清山西与北京、曲阜文庙释奠礼异同
    第一节 与北京文庙释奠礼的异同
    第二节 与曲阜孔庙释奠礼的异同
第五章 明清时期山西释奠礼的特点
    第一节 礼法:齐备与罢废
        一、礼法完备
        二、罢祀废祀
        三、变礼
    第二节 礼器:因地制宜
    第三节 礼义:尊师重道,振兴文教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NVIDIA向新世纪献礼(论文参考文献)

  • [1]公众参与视角下的内蒙古旧美术馆更新意向调查研究[D]. 魏旭强.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2]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D]. 肖雄.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新主流电影视域下:1999—2019国庆周年献礼片中的小人物形象研究[J]. 孟星汝,王玉玮. 电影文学, 2021(09)
  • [4]献礼片中英雄形象的演变与重塑[D]. 毕月萍.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西藏自治区歌舞团舞蹈文化发展历程研究[D]. 刘雅楠. 西藏大学, 2021
  • [6]当下新主流电影中的“微宏叙事”转向:类型互渗与仪式建构[J]. 周粟. 艺术评论, 2021(03)
  • [7]中国主流电影的演进及国际化传播研究[D]. 崔宏图. 天津工业大学, 2020
  • [8]民研会对民间文学讲述家的搜集、记录与研究(1950—1966)[J]. 冯莉. 民间文化论坛, 2020(04)
  • [9]新中国初期中共节日纪念活动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研究(1949-1952)[D]. 国梦云. 西南大学, 2020(01)
  • [10]明清时期山西地区释奠礼研究[D]. 王白洁.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英伟达献礼新世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