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东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主要经验与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魏丽华[1](2021)在《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及消费者认知度调研》文中研究说明古人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农业在生态资源和耕作环境上的特殊要求及种收环节的不确定因素,决定了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农产品区域品牌是指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由农业机构注册“产地名+产品名”形式的集体商标,区域内经营主体共同使用的农产品品牌。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在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管控方面,已经实现了农产品区域品牌由简单的表示功能向竞争优势的转换。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建设是贯彻中央一号文件“三农”政策的战略抓手,是适应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以及农民增收的必然要求。济宁市拥有山东省较多的农产品区域品牌,邹城蘑菇、泗水地瓜、金乡大蒜、汶上芦花鸡等特色农产品在国内独具特色。虽然济宁市的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资金投入不足、龙头企业较少以及品牌意识不强等问题依然困扰着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建设。“济宁礼飨”采取“政府+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农户”四位一体的发展理念,体现了济宁农业对“儒耕文化”的传承。“金乡大蒜”制定了绿色种收、机械化生产,从生产到加工销售采用技术标准和溯源体系,成为大蒜行业的领头军。“济宁礼飨”和“金乡大蒜”的案例剖析表明: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建设是农业主体多方合作共赢的重要平台,对实现农产品的机械化种收、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管理,促进农产品深度开发,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400名消费者的认知度调研发现,“济宁礼飨”“金乡大蒜”“邹城蘑菇”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质量安全、价格实惠、品牌认知这三个因素是消费者最关注的因素,连锁超市、专卖直营店和网络电商是消费者购买的三个主要渠道。基于理论分析及调研结果,建议济宁市在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方面从生产标准、营销策略以及资金支持等多个环节入手,采取多种措施,并结合“双安双创”活动,争取多方协作,不断提升农业市场主体的品牌意识,强化品牌宣传力度等,最终实现以品牌促发展的目标。
耿熠君[2](2021)在《“莱芜生姜”地理标志品牌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促使农产品通过品牌化建设来满足消费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政府的各项农业政策也反复提出要强化农产品地理标志,加强农产品品牌化建设。同时,山东省大力支持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品牌化建设,形成了许多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和保护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莱芜生姜”作为获得国家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和保护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其品牌化的建设和发展在政策资金支持、产业发展体系、科技支撑体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缺少对品牌统一管理的后续服务、品牌细化管理工作不到位、品牌宣传方式单一、产品服务和创新不足等问题,制约着“莱芜生姜”地理标志品牌竞争力的提高及其产业的发展。因此,消费需求、政策导向和“莱芜生姜”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都要求“莱芜生姜”地理标志提高品牌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本文在结合全国生姜地理标志品牌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莱芜生姜”地理标志品牌建设现状,并且在阅读有关文献和借鉴相关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消费者角度构建了“莱芜生姜”地理标志品牌竞争力评价的三级指标体系。采用问卷调查法,让消费者对其进行打分,并运用熵值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莱芜生姜”地理标志品牌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莱芜生姜”地理标志品牌竞争力综合得分为85.9017分,评价等级为良好。一级指标得分排序为:品牌市场力>品牌产品力>品牌文化力,各一级指标得分均在85-100分,等级均为良好,但品牌文化力得分相对较低。二级指标中品牌忠诚得分最低且低于综合得分85分。解释指标中低于整体得分85分和评价等级良好的指标为:购买服务、产品包装、产品知名度、产品美誉度,价格忠诚,尤其是价格忠诚得分最低。结合各级指标的得分情况,借鉴国内其他生姜地理标志品牌建设的经验,对“莱芜生姜”地理标志品牌竞争力提升提出保障品牌产品力、提高品牌市场力、增强品牌文化力、注重品牌维护的对策建议。
葛颖[3](2021)在《电子商务对农户行为、县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文中认为电子商务作为解决消费品下乡和农产品流通销售问题的有效途径,一直是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关注的重点。近年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例如,农村电子商务连续八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农业电子商务试点方案”、“互联网+现代农业”、“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数字乡村”等工作相继启动。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农村电子商务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表现为交易规模迅速扩大,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从2014年的1800亿元快速增长到2019年的1.7万亿元;从业主体迅速增加,截止到2019年农村网店达到1384万家,带动就业人数超过3000万人;农产品上行规模高速增长,2019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约3975亿元。我国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目的是利用电子商务这种新型商务技术挖掘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拉动农产品上行、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然而,电子商务是否实现了带动农产品上行、扩大农户的消费需求、壮大县域经济的初衷?对以上问题的回答,不仅有助于中国农业、农村、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健康有序发展,而且为农村居民的消费升级提档及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合理的建议。基于以上背景,本文运用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等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以内蒙古自治区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与全国县域社会经济指标为例,识别了电子商务对农户行为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以期回答以下问题:电子商务影响农户行为的机理是怎样的?电子商务对农户行为产生了哪些影响?以及电子商如何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陈述如下:(1)农户电商采纳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内蒙古的微观实证。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发展以及对农户行为产生影响的前提条件是农户采纳电子商务,因此识别农户电子商务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利于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理论上,无论农户作为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倾向于采纳电子商务,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促使其采纳电子商务的主要因素。然而,基于微观农户数据,运用double-hurdle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仅人力资本中的受教育年限、社会资本中的通讯支出对农户电商采纳行为具有显着的影响。进一步的主观解释表明,农户电子商务的认知和操作能力限制了其电商采纳行为。(2)电子商务对农户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中介效应的分析。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严重制约了全国整体消费水平的提升和中国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电子商务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从理论上看,电子商务促进了农户的消费,基于微观农户数据,应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对电子商务促农户消费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电子商务不仅可以促进农户的家庭非生产性消费又可以提高农户的家庭生活性消费;通过增加农户的家庭总收入来提升农户的家庭消费,农户的家庭总收入具有完全的中介效应。(3)电子商务对农户农产品销售行为的影响:基于内蒙古五原县的案例。基于交易成本理论与市场边界理论分析发现,电子商务节省了农户销售农产品的交易成本、扩大了农产品的市场边界。在此基础上,以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成功利用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的农户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五原县农户在原有产业优势的前提下,多方式规避了农产品鲜活易腐的特性,抓住政策机会,利用农户熟知的社群电商成功销售农产品;此外,电子商务通过扩大市场、提高农产品单位价格、减少交易成本、优化种植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以及羊群效应推动农产品上行。(4)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实证分析。从理论上看,“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通过政策效应、就业效应、产业集聚效应以及人力资本提升效应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准确评估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进一步运用多期倍差法实证检验电子商务是否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产生了影响,结果显示,示范项目对县域经济增长具有显着的推动作用,并且这一结论在安慰剂检验、匹配倍差法检验后依然成立;示范项目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带动效果显着,但对第三产业的带动效果最为显着,县域经济由第一第二产业为主导转向第三产业为主导,优化了县域产业结构;示范项目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效应存在地区异质性,对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效应大于东部沿海地区。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第一,基于市场与不确定条件下的跨期消费理论分析电子商务对农户消费行为影响机理,同时运用内蒙古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实证检验电子商务对农户消费行为的影响,既丰富了不确定条件下跨期消费理论在电子商务促消费方面的应用,又拓展了电子商务促消费领域农户微观视角的定量研究。第二,基于市场交易成本理论与市场边界理论解释电子商务对农户销售农产品行为的影响,以内蒙古五原县的案例进行分析,发掘电子商务促进农户销售农产品的内在逻辑,全面揭示农户成功利用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的特点。第三,提出示范项目通过政策效应、就业效应、产业集聚效应以及人力资本效应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以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例实证检验了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上述研究发现,可以为政策制定者制定农村电子商务相关政策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赵秋倩[4](2021)在《技术推广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及其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加速产业全面转型升级,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质量兴农战略的重要命题。目前,农业生产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化学投入品的过量施用,不仅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地板”的抬升,而且容易引发农业污染与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推进农药减量施用已经成为农业发展提质增效的重要内容,但是农药减量行动的开展依然面临重重困境。一方面农户家庭就业非农化现象严重,留守劳动力生产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农药减量施用的替代技术较为复杂,农药减量行动的技术支撑体系还不完整。因此,有必要从技术推广视角研究农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切实破解农户农药减量施用中的劳动力困境与技术难题,达到技术要素助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效果。基于此,本文以蔬菜种植户为研究对象,在系统综述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创新扩散理论、技术推广框架理论和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等理论,构建了“技术推广类别(推广技术属性)——技术推广组织方式——技术推广渠道”的分析框架,系统研究技术推广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机理及其效应。利用山东省和陕西省957户蔬菜种植户的调查数据,对样本区域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现状和问题进行剖析,分别从技术推广的内容属性、组织方式、推广渠道三个维度,考察其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行为决策和行为实施的影响机理,并分析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的行为效应,旨在为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实现和政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证支持。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蔬菜生产中农户农药过量施用问题严重。从农户层面看,菜农过度依赖农药,对农药减量施用存在认知偏差;从村庄层面看,农户行为羊群效应明显,农药减施服务体系亟待完善;从政府层面看,基层农药减量治理悬浮,农药减量支持体系缺乏;从技术层面看,农药减量替代技术较为复杂,替代优势不明显。(2)推广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具有阶段差异。在行为意向阶段,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和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均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且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的边际效应值更高。在行为决策阶段,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具有显着正向影响,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的影响不显着。在行为实施阶段,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和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均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且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的边际效应值更高。(3)技术推广组织方式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异质性明显。在行为意向阶段,合作社和农技推广站均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农资经销商对其则具有显着负向影响,三者边际效应绝对值为农资经销商>合作社>农技推广站。在行为决策阶段,合作社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农资经销商对其有显着负向影响,农技推广站的影响不显着。在行为实施阶段,合作社和农技推广站均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有显着正向影响,而农资经销商对其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具有显着负向影响。(4)技术推广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且不同渠道之间存在替代、互补关系。在技术推广渠道影响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中,传统人际交往渠道及其下属的人际渠道数量和人际渠道质量、互联网渠道下的互联网浅层使用和互联网深层使用变量均对其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行为决策和行为实施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在行为意向阶段,互联网浅层使用、互联网深层使用均与传统人际交往渠道呈现替代关系。在行为决策和行为实施阶段,互联网浅层使用均对传统人际交往渠道具有显着的替代作用,互联网深层使用与传统人际交往渠道均呈现互补关系。(5)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具有经济效应、生态效应和食品安全效应。进行农药减量施用对蔬菜种植户的亩均年产出影响不显着,对蔬菜种植户亩均年净收益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可以提高蔬菜种植户亩均年收入1845.49元。蔬菜种植户进行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对农业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水平均具有显着正向影响。(6)典型案例分析中,合作社的推广示范、替代技术的推广、良好的产销体系,对农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具有积极影响,且农药减量会带来经济、生态、食品安全多方面效益。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注重安全生产导向性,增强农户农药减量意识;推动技术属性与农户资源有效衔接,提升替代技术采纳效果;明晰技术推广组织功能,构建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多渠道融合,创新农户农药减量施用信息传播方式;正视农户分化现实,实施瞄准性农药减量行动支持。
张紫薇[5](2021)在《“昌黎旱黄瓜”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作为拥有14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幅员辽阔,拥有各式各样的区域文化和消费偏好,使区域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作为中国品牌发展的起点,区域品牌是构成中国品牌体系的重要一环,其品牌效应促进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秦皇岛是环渤海经济圈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城市的发展固然需要文化支撑,更需要有特色品牌使城市更好的“走出去”。2018年,“昌黎旱黄瓜”成功申请为省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立、健全旱黄瓜产业发展制度,规范产业发展体系,从而提升产品档次和竞争力,进而达到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带动旱黄瓜产业有序、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本文将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SWOT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相结合,通过阐述区域品牌建设的相关概念,全面了解“昌黎旱黄瓜”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现状。利用SWOT分析法系统研究“昌黎旱黄瓜”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案例,发现品牌建设中存在品牌意识弱、市场竞争力差、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研究国内外区域品牌建设案例并借鉴成功经验,得出四点启示,即通过健全完善体制优化农产品品牌、标准化管理保证产品质量、创新产品宣传流通方式、挖掘品牌文化塑造品牌形象。最后分析优势劣势,抓住机会面对挑战,给出提升产品质量、拓展宣传方式、提高科技实力、健全机制体制、提高附加值等具有实际意义的解决方案。完善“昌黎旱黄瓜”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加快发展秦皇岛乡村特色产业。对秦皇岛市乡村振兴、提升农业产业化提出可行性措施,为促进秦皇岛市农村发展出谋划策。为其他相似地区农产品品牌建设借鉴参考。
李赵盼[6](2021)在《农户地理标志使用行为及其效应研究 ——以陕西猕猴桃生产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渡期,面临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农产品市场供需结构失衡、农业发展过度依赖资源消耗、资源环境压力大等诸多问题。国际经验表明,发展农产品地理标志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与地缘有关的独特产品质量造成了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稀缺性,通过地理标志的信号识别,形成产品内垄断地位,从而带来经济利益;地理标志传递出的独特产品质量,是丰富农产品市场、满足消费者差异化需求、改善供需结构失衡的重要力量;为了保证地理标志所蕴含的农产品质量特色和声誉特色,其生产标准通常具有环境友好和生态有益等特性,在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促进了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农户视角,立足于农户行为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及外部性理论,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分析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体系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依据陕西猕猴桃主产区645份农户调查数据,运用计量模型,在分析农户地理标志使用行为的基础上,从多个维度对农户地理标志使用的经济效应和环境效应进行测算,揭示了农户地理标志使用的经济与环境效应的内在联结机制与转化路径,并通过构建综合效应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农户地理标志使用的综合效应,设计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农产品地理标志发展策略,以期为促进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在空间分布上并不均衡,主要聚集在传统农业大省,而拥有独特自然环境条件的欠发达地区的农产品地理标志数量较少。样本区域猕猴桃种植规模已趋于饱和,需依托地理标志建设打造区域品牌,促进猕猴桃产业发展由增产模式向稳产下增值模式转变。样本区域猕猴桃种植户的专业化程度较高,但是存在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等问题,地理标志的农户使用程度较低。(2)农户地理标志认知可以聚类为“价值认知”、“约束认知”和“共有性认知”三个维度,农户的地理标志价值认知对其使用地理标志的意愿与行为有显着的正向影响;约束认知对农户地理标志使用意愿与行为都有显着的负向影响;共有性认知对农户的地理标志使用行为有负向影响,也是导致农户使用地理标志意愿与行为悖离的主要原因。(3)农户地理标志使用具有显着的经济效应:尽管使用地理标志猕猴桃每亩的种植成本增加292元,但是销售价格提高了0.908元/kg,亩均产值增加2346元,亩均净利润增加2054元,成本利润率提高了20.3%,农户的技术效率提高了0.137,说明地理标志农产品质量溢价所带来的经济激励远大于因此增加的生产成本,能够有效促进农户改进生产技术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技术效率,从而带来更大的利润增长空间。(4)农户地理标志使用具有显着的正向环境效应:以地理标志使用对农户环境友好生产行为的影响表征环境效应,使用地理标志后,农户使用生物肥料、使用果园生草技术、使用生物农药的概率分别提高0.255、0.301和0.280,地理标志使用对同时具有“增产”和“减损”双重属性的环境友好生产技术农户采纳行为的影响最大,对长期保护性技术的影响高于对短期生产性技术的影响。(5)地理标志质量溢价带来的市场激励对农户地理标志使用环境效应具有显着的中介效应。市场激励在地理标志使用对农户施用生物肥料、使用果园生草技术、施用生物农药行为影响关系中的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29.89%、31.17%、20.84%,相比“减损”型环境友好生产技术,市场激励对“增产”型环境友好生产技术农户采纳行为起到的中介效应更大,其中尤以长期保护性技术的响应程度最高。(6)使用地理标志农户的经济效应、环境效应及综合效应评价值分别高出未使用地理标志农户评价值的12.61%、4.31%和4.81%;使用地理标志农户的经济—环境效应协调度比未使用地理标志的经济—环境效应协调度高6.28%。说明农户使用地理标志不仅可以提高样本区域农户猕猴桃生产的经济、环境及综合效应,同时也可以促进当地产业的经济环境协调发展。(7)应从加大对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宣传力度、健全质量管理及监督体系着手,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市场建设、完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农业企业及合作社等产业组织的市场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释放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经济效应和环境效应,为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支持。
郑荣珍[7](2021)在《河北省高油酸花生品牌影响力提升研究》文中提出农产品品牌化战略是助推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主要途径。高油酸花生以其营养健康、制品货架期长、产量高稳定性好等优点,成为助推我国花生产业发展的新晋动力。河北省按照“稳粮优经”思路,把高油酸花生作为助推花生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作物。基于河北省高油酸花生存在种植年限短、产业链条短、品牌培创和推广不足等问题,本文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价值链理论和竞争力理论为指导,在综合分析河北省高油酸花生品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实地访谈和调研数据对河北省高油酸花生品牌影响力进行SWOT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筛选并确定影响高油酸花生品牌影响力提升的指标因素,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通过分析河北省高油酸花生品牌发展现状,得出:河北省高油酸花生规模化种植不断发展,且种植效益显着,但品牌开发程度较低,省内尚有知名度的“大昭农合”“宴友”“易花”品牌在当地消费者中的认知度均不及区域外的“鲁花”、“金龙鱼”和“福临门”三个品牌,河北省高油酸花生亟需提升品牌影响力来扩大市场。第二,通过对河北省高油酸花生品牌发展现状进行SWOT分析,得出:河北省高油酸花生具有品种内在品质、产地及区位等四方面的优势,龙头企业少、品牌推广不足等四方面的劣势;面临扶持政策的积极引导、多元化产品类型提升空间大等四方面机遇,消费者难以形成品牌忠诚度、外部市场竞争等四方面挑战。第三,通过对SWOT分析出的各评价指标权重进行计算。得出:优势因素和机遇因素权重较大,劣势因素和挑战因素权重较小。其中权重排名最大的三个指标为品种内在品质优势、产地和区位优势和扶持政策的积极引导,权重最小的三个指标为国外进口影响、替代产品的威胁和多元化产品类型提升空间大。提升高油酸花生品牌影响力应采用积极的扩张型战略。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充分发挥政府的支持引导作用;注重产品质量,打造知名品牌;强化宣传引导,提高市场知名度的对策建议。
邱丽花[8](2020)在《广西柳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民专业合作社是集群众性和多层次联合性于一体的现代经济组织形式,也是现阶段我国打造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重要一员,对增强农民归属感、推动新农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等具有深刻意义。它既符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也符合新时代下农民做好做强做大农业的发展愿望,同时满足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需要,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以推动其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以广西柳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研究对象,在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应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等,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人力因素、物质因素、无形资产因素、制度因素和社会因素等五个方面进行探究,研究结果显示,合作社的良好发展受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社长任职经验、注册资金、是否进行质量认证、品牌知名度、与政府相关部门关系、是否与上下游服务单位形成长久合作关系、是否分配盈余、组织机构运行完整度以及每年全员大会召开次数等都能显着影响合作社的发展。现阶段,柳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人力资本存量弱、品牌建设力度不足、政府政策支持方向存在偏差、组织结构设置形式化及合作社服务功能传统单一等,因此本文依据实证结果和存在问题提出以下几条针对性建议:1.注重“授+留+引”,增强组织队伍人力资本建设;2.重视宣传推广,推动品牌建设;3.盘活政府支持形式和活力,增强规模层次建设;4.内外兼顾,建立健全合作社管理机制;5.巩固合作社传统服务地位,拓展新型服务功能。
闫晓旋[9](2020)在《地域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研究 ——以法库县山楂产业为例》文中认为随着农业种植技术水平的逐步提高,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国民生活质量也处于不断提升的状况,让人们对于农产品有了更高的标准,购买的欲望趋向于那些知名度较高、地域特征显着的农产品。法库县山楂种植历史悠久,山楂树品质优良,产量高。众所周知,山楂果实所拥有的营养非常之丰厚,对于经常食用山楂果的人而言是可以起到开胃以及养脾的作用,如果选择入药进行使用则可以起到降低血压以及降血胆固醇的效果,甚至可以对血管进行软化。科技水平的进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让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山楂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再加上山楂树的绿化作用,使山楂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法库县地理环境优越,适合山楂生长,加之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政策支持,山楂产业已成为特色产业之一。本文以法库县山楂产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结合地域特色农产品相关概念、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集群等理论,实地走访法库县山楂种植区,深入了解法库县山楂产业现状,并且选择通过三个层面循序渐进对实际状况进行分析,找出山楂产业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文章第三部分首先从法库县山楂品种的种植结构、山楂品种的种植来源、山楂种植的面积和产量、山楂的种植技术、山楂的种植成本五个方面介绍了法库县山楂的生产现状,其次依次介绍了法库县山楂的加工现状和销售现状,其中销售方式分为山楂鲜果销售和山楂制品销售两种,最后介绍了法库县林果产业间的竞争现状。文章第四部分对法库县山楂产业发展进行了SWOT分析,法库县山楂产业发展具有资源优势和政府支持;产业发展的劣势是农村实用型人才水平偏低、山楂种植结构不合理、山楂深加工水平不够、山楂产品流通模式不科学、政府质量监管不到位以及合作社发展不成熟;符合法库县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山楂产品占据国内的主流市场和产供销一体化模式的日益发展为法库县山楂产业提供了机遇;与此同时也伴随着县域内林果产业和国内山楂产业的竞争威胁。文章的最后提出了法库县山楂产业发展的对策如下: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优化山楂种植管理模式,通过建立山楂良种繁育体系、规模化发展山楂生产基地、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山楂采后贮运加工业老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群,构建完善的山楂产品流通模式,政府完善监督管理机构以及鼓励发展专业合作社。
王栋[10](2020)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宁阳县休闲农业品牌建设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增加,消费结构的调整升级,使城乡居民对休闲旅游方面的需求逐步增强。一些地方开始适应市场需求,加强农业与其他产业间的相互融合,对农村现有各类资源进行开发,逐步形成了兼容各主要产业的农业经济新形式——休闲农业。休闲农业产业的兴起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幸福指数,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山东省宁阳县利用当地丰富的农业、文化、自然等资源发展了一批休闲农业项目,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宁阳县休闲农业品牌建设,内在的发展中存在许多问题,外在的行业竞争也愈发激烈。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旨在为宁阳县休闲农业品牌建设的更好发展提出建设性、可行性建议。本文选择以山东省宁阳县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SWOT分析法等方法的运用。在分析宁阳县休闲农业各类资源优势和典型品牌项目情况的基础上,应用量表分析法和SWOT分析法对宁阳县休闲农业品牌建设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出以下不足:品牌发展存在规划不清晰,经营主体的品牌意识不强,政策和资金投入有限,品牌内涵和创新不足导致粘性不强,客源和营销局限化,缺乏品牌专业化人才,营销模式单一,软硬件配套薄弱等。然后选取了国内外四地普遍认可的休闲农业品牌发展成功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再结合宁阳县休闲农业消费者定位和市场定位,最后提出宁阳县休闲农业品牌建设在总体规划、品牌管理和品牌营销三个方面的对策。总体规划方面:宏观调控确保各品牌项目协同发展,各品牌项目差异化发展突出独特魅力,打造“环宁阳休闲农业旅游带”。品牌管理上有力度能革新:根据实际需要政府及时出台管理规章,资金和政策方面进行扶持,政府招标购买引入品牌专业团队。品牌营销方式推陈出新:创新内容打造宁阳当地精品“节、赛、展”,利用当地悠久的历史文化加深文化内涵,“网络化”和“差异化”进行2.3级客源的引入。
二、山东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主要经验与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东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主要经验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及消费者认知度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主要研究方法、思路和内容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三 研究内容 |
第三节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一 研究的创新点 |
二 研究的不足 |
第二章 研究现状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简要述评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一 区域品牌 |
二 农产品区域品牌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一 农业产业化理论 |
二 价值链理论 |
三 区域品牌理论 |
第三章 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探索 |
第一节 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现状 |
一 农产品知名度和推广度不断提升 |
二 农产品区域品牌百花齐放 |
三 产业化经营形成一定规模 |
第二节 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一 科研资金支持不足 |
二 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弱 |
三 创建区域品牌的意识淡薄 |
第四章 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案例分析 |
第一节 济宁礼飨:“1+N”品牌模式 |
一 济宁礼飨品牌缘由 |
二 济宁礼飨品牌发展成效 |
三 济宁礼飨的运营发展 |
第二节 金乡大蒜:“溯源”体系标准化种植示范区 |
一 金乡大蒜概况 |
二 金乡大蒜发展历程 |
三 金乡大蒜品牌发展中的亮点 |
第五章 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消费者认知度调研 |
第一节 调查方案设计与数据搜集 |
一 调查方案设计 |
二 数据搜集 |
第二节 调查样本特征及数据分析 |
第三节 消费者对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的认知情况 |
一 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熟知及购买情况 |
二 消费者对济宁市农产品的信息获取途径 |
三 购买济宁市农产品的消费理念 |
第四节 消费者对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评价状况 |
一 购买济宁市农产品的总体满意度 |
二 消费者对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数量的掌握情况 |
三 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的优势 |
四 消费者对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看法 |
第五节 消费者认知度调研的归纳分析 |
第六章 国内外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典型案例 |
第一节 法国香槟:“AOC”认证体系 |
一 法国香槟的概况 |
二 法国香槟区域品牌启示 |
第二节 五常大米:“品牌强业”的发展战略 |
一五 常大米发展概况 |
二五 常大米发展机制 |
三五 常大米发展评价 |
第三节 新疆哈密瓜:“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 |
一 新疆哈密瓜的发展模式 |
二 新疆哈密瓜的发展优势 |
三 新疆哈密瓜品牌可借鉴之处 |
第四节 典型案例对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对比思考 |
第七章 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对策 |
第一节 促发展,发挥多方协调助力作用 |
一 济宁市政府为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提供保障 |
二 行业协会助力,发挥多方协调作用 |
三 完善合作机制,提高科技服务水平 |
第二节 优结构,加快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 |
一 强化政府主导的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 |
二 龙头企业引领,加强示范作用 |
三 实行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共建 |
第三节 强品牌,不断提升济宁市农产品影响力 |
一 强化品牌观念,提高品牌意识 |
二 加强农产品区域品牌营销和宣传力度 |
三 济宁市农产品营销渠道多样化战略 |
第四节 提质量,全力推进“双安双创” |
一 加强政府对济宁市农产品质量监管 |
二 注重济宁市农产品品质保证和标准化生产 |
三 济宁“优才计划”夯实农业科技支撑 |
第八章 总结与启示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济宁礼飨”农产品生产基地及品牌名单 |
附录三 “济宁礼飨”优品名店列表 |
附录四 2019~2021 年金乡大蒜种植面积 |
附录五 济宁市各地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19 年)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莱芜生姜”地理标志品牌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图 |
2 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2.1 品牌 |
2.2.2 农产品地理标志 |
2.2.3 品牌竞争力 |
2.2 基础理论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竞争优势理论 |
2.2.3 公共物品理论 |
2.2.4 消费者行为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生姜地理标志品牌建设现状 |
3.1 全国生姜地理标志品牌建设现状 |
3.1.1 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的生姜产品概况 |
3.1.2 生姜地理标志品牌建设成效 |
3.2 “莱芜生姜”地理标志品牌建设现状 |
3.2.1 品牌建设主体 |
3.2.2 政策支持 |
3.2.3 资金支持 |
3.2.4 产业发展模式 |
3.2.5 科技支撑体系 |
3.2.6 质量安全和监管体系 |
3.2.7 品牌营销 |
3.2.8 品牌宣传 |
3.2.9 品牌发展战略 |
3.3 本章小结 |
4 “莱芜生姜”地理标志品牌竞争力评价 |
4.1 “莱芜生姜”地理标志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设计 |
4.1.1 指标体系的设计 |
4.1.2 指标的释义 |
4.1.3 评价方法的选择 |
4.2 “莱芜生姜”地理标志品牌竞争力实证测评 |
4.2.1 问卷设计与数据来源 |
4.2.2 样本统计 |
4.2.3 数据有效性分析 |
4.2.4 评价过程及结果 |
4.2.5 评价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其他生姜地理标志品牌建设经验 |
5.1 沂水生姜 |
5.1.1 发展现状 |
5.1.2 主要经验 |
5.2 盖州生姜 |
5.2.1 发展现状 |
5.2.2 主要经验 |
5.3 罗盘山生姜 |
5.3.1 发展现状 |
5.3.2 具体经验 |
5.4 保田生姜 |
5.4.1 发展现状 |
5.4.2 具体经验 |
5.5 昌邑大姜 |
5.5.1 发展现状 |
5.5.2 具体经验 |
5.6 本章小结 |
6 “莱芜生姜”地理标志品牌竞争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
6.1 保障品牌产品力 |
6.1.1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
6.1.2 完善购买服务 |
6.1.3 优化产品包装设计 |
6.2 提高品牌市场力 |
6.2.1 丰富宣传方式 |
6.2.2 拓展线上销售渠道 |
6.3 增强品牌文化力 |
6.3.1 挖掘生姜文化 |
6.3.2 提升品牌文化价值 |
6.4 注重品牌维护 |
6.4.1 优化品牌发展战略 |
6.4.2 完善品牌监管 |
6.5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不足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电子商务对农户行为、县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子商务对农户行为的影响 |
1.2.2 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数据及资料来源 |
1.5.1 二手数据资料 |
1.5.2 实地考察与访谈资料 |
1.5.3 问卷调查数据 |
1.6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6.1 创新点 |
1.6.2 不足之处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基本概念 |
2.1.2 其他相关概念 |
2.1.3 相近概念之间的辨析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户行为理论 |
2.2.2 消费者行为理论 |
2.2.3 人力资本理论 |
2.2.4 社会资本理论 |
2.2.5 市场均衡理论 |
2.2.6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
2.3 理论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3 内蒙古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内蒙古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
3.1.1 内蒙古农村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规模变化 |
3.1.2 内蒙古农村电商规模与其他省市的比较 |
3.2 内蒙古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特点 |
3.2.1 政策支持 |
3.2.2 农村电子商务支撑服务体系建设 |
3.2.3 示范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
3.3 农民电子商务应用情况 |
3.3.1 数据来源 |
3.3.2 农户网购程度 |
3.3.3 农户网购技能熟练度 |
3.3.4 农户网购平台 |
3.3.5 农户网购原因 |
3.4 内蒙古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
3.4.1 农村电商的推动政策与实际需求存在偏差 |
3.4.2 配套资金的下放与使用不合理 |
3.4.3 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作用未充分发挥 |
3.4.4 冷链物流的高成本限制了农产品上行 |
3.4.5 农产品产业链各环节均存在不利于农产品上行的因素 |
3.5 本章小结 |
4 农户电商采纳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内蒙古的微观实证 |
4.1 农户电商采纳行为理论模型 |
4.1.1 农户电商采纳理论模型:消费者电商采纳分析 |
4.1.2 农户电商采纳理论模型:生产者电商采纳分析 |
4.2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说 |
4.2.1 人力资本与农户电商采纳行为 |
4.2.2 社会资本与农户电商采纳行为 |
4.3 数据来源、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
4.3.1 数据来源 |
4.3.2 模型构建 |
4.3.3 变量选取 |
4.4 实证结果分析 |
4.4.1 农户采纳电子商务行为描述性分析 |
4.4.2 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
4.4.3 模型稳健性检验 |
4.4.4 农户不愿意采纳电子商务的原因分析 |
4.5 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5 电子商务对农户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中介效应的分析 |
5.1 理论分析框架 |
5.1.1 电子商务影响农户消费行为的机理 |
5.1.2 电子商务影响农户消费行为的中介效应机理 |
5.2 模型与数据 |
5.2.1 模型设置 |
5.2.2 变量构建 |
5.2.3 数据说明 |
5.3 描述性统计与实证结果 |
5.3.1 描述性统计 |
5.3.2 基本模型的回归分析 |
5.3.3 中介效应的检验结果 |
5.4 结论与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6 电子商务对农户农产品销售行为的影响:基于内蒙古五原县的案例 |
6.1 相关文献综述 |
6.1.1 有关的经济学解释 |
6.1.2 有关的文献综述 |
6.2 研究方法与案例来源 |
6.2.1 研究方法 |
6.2.2 案例来源 |
6.3 案例分析 |
6.3.1 电子商务改变农户农产品销售行为的机理 |
6.3.2 农户通过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的特点 |
6.3.3 农户通过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6.4 理论分析 |
6.4.1 电子商务促进农户销售农产品的模式 |
6.4.2 电子商务对农户农产品销售行为的影响 |
6.5 讨论 |
6.6 本章小结 |
7 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例 |
7.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7.2 模型构建与变量描述 |
7.2.1 模型选择 |
7.2.2 数据来源 |
7.2.3 变量设置与描述性统计 |
7.3 实证分析 |
7.3.1 倍差法的前提假设条件 |
7.3.2 示范项目对县域经济增长影响的结果分析 |
7.3.3 稳健性检验 |
7.3.4 示范项目对县域产业结构优化的结果分析 |
7.3.5 地区异质性检验 |
7.4 讨论 |
7.5 本章小结 |
8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主要结论 |
8.1.1 内蒙古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成就与问题并存 |
8.1.2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促进了农户的电子商务采纳行为 |
8.1.3 电子商务提升了农户的家庭消费 |
8.1.4 电子商务成为农户销售农产品的新载体 |
8.1.5 电子商务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效果显着 |
8.2 政策建议 |
8.2.1 优化农村电子商务相关政策 |
8.2.2 积极完善推动农产品上行的基础体系 |
8.2.3 加大对普通农民电商知识的宣讲 |
8.2.4 基于已有产业优势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
8.2.5 “引进+培育+合作”吸引电子商务人才 |
8.2.6 依托电子商务优化县域产业结构 |
8.3 进一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4)技术推广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及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农药施用相关研究 |
1.3.2 蔬菜种植户农药施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1.3.3 技术推广相关研究 |
1.3.4 技术推广对农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的研究 |
1.3.5 农户农药减量施用效果研究 |
1.3.6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
1.5.1 研究区域概况 |
1.5.2 数据来源 |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蔬菜种植户 |
2.1.2 技术推广 |
2.1.3 推广技术属性 |
2.1.4 技术推广渠道 |
2.1.5 技术推广组织方式 |
2.1.6 蔬菜生产中的农药减量施用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户行为理论 |
2.2.2 计划行为理论 |
2.2.3 技术扩散理论 |
2.2.4 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 |
2.2.5 技术推广框架理论 |
2.3 技术推广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机理及其效应分析 |
2.3.1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阶段划分 |
2.3.2 技术推广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机理分析 |
2.3.3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效应划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蔬菜生产特征与产业发展趋势 |
3.1.1 蔬菜生产特征 |
3.1.2 蔬菜产业发展趋势 |
3.2 蔬菜产业农药施用现状与农药减量施用政策演进 |
3.2.1 蔬菜产业农药施用现状 |
3.2.2 农药减量施用政策演进 |
3.3 样本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现状 |
3.3.1 样本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 |
3.3.2 样本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 |
3.3.3 样本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 |
3.3.4 样本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效果 |
3.4 样本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问题 |
3.4.1 农户层面:生产习惯使然,农户农药施用存在认知偏差 |
3.4.2 村庄层面:羊群行为效应明显,农药减施服务体系亟待完善 |
3.4.3 政府层面:基层农药减量治理悬浮,减量支持政策乏力 |
3.4.4 技术层面:过度依赖化学农药,农药减量替代技术推广任重道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推广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4.1 问题提出 |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4.2.1 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4.2.2 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4.3 变量选取与研究方法 |
4.3.1 变量选取及说明 |
4.3.2 研究方法 |
4.4 推广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影响的实证分析 |
4.4.1 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的影响 |
4.4.2 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的影响 |
4.5 推广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影响的实证分析 |
4.5.1 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的影响 |
4.5.2 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的影响 |
4.5.3 内在传导机制:推广技术采纳效果的中介作用 |
4.6 推广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影响的实证分析 |
4.6.1 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的影响 |
4.6.2 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的影响 |
4.6.3 内在传导机制:推广技术采纳效果的中介作用 |
4.7 农户分化下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和行为实施分析 |
4.7.1 农户分化下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分析 |
4.7.2 农户分化下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技术推广组织方式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5.1 问题提出 |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5.2.1 合作社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5.2.2 农资经销商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5.2.3 农技推广站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5.3 变量说明与研究方法 |
5.3.1 变量选取及说明 |
5.3.2 研究方法 |
5.4 技术推广组织方式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影响的实证分析 |
5.5 技术推广组织方式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影响的实证分析 |
5.6 技术推广组织方式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影响的实证分析 |
5.7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的进一步讨论 |
5.7.1 内在传导机制:安全生产认知的中介作用 |
5.7.2 农户感知差异:制度信任的调节作用 |
5.8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的进一步讨论 |
5.8.1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的空间自相关判断 |
5.8.2 技术推广组织方式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施行为实施影响的空间效应 |
5.8.3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的示范效应 |
5.9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技术推广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6.1 问题提出 |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6.2.1 传统人际交往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6.2.2 互联网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6.2.3 两种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交互影响 |
6.3 变量选取和研究方法 |
6.3.1 变量选取及说明 |
6.3.2 研究方法 |
6.4 技术推广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影响的实证分析 |
6.5 技术推广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影响的实证分析 |
6.6 技术推广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影响的实证分析 |
6.7 两种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交互影响分析 |
6.8 老龄化背景下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与行为实施讨论 |
6.9 稳健性检验 |
6.10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效应分析 |
7.1 问题提出 |
7.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7.3 变量选取与模型选择 |
7.3.1 .变量选取 |
7.3.2 模型选择 |
7.4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经济效应的实证分析 |
7.4.1 t检验结果 |
7.4.2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决策方程估计 |
7.4.3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对蔬菜产出和收入影响估计 |
7.4.4 双重检验 |
7.5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生态效应的实证分析 |
7.6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食品安全效应的实证分析 |
7.7 稳健性检验 |
7.8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及其综合效果的案例分析 |
8.1 调研方法选择与案例选取 |
8.2 访谈设计与过程介绍 |
8.3 合作社主导型农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及其综合效果 |
8.3.1 合作社主导型农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 |
8.3.2 合作社主导型农户农药减量行动的综合效果 |
8.3.3 典型经验总结 |
8.4 家庭农场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及其综合效果 |
8.4.1 家庭农场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 |
8.4.2 家庭农场农药减量行动的综合效果 |
8.4.3 典型经验总结 |
8.5 普通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及其综合效果 |
8.5.1 普通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 |
8.5.2 普通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行动的综合效果 |
8.5.3 典型经验总结 |
8.6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潜力分析 |
8.7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1.1 蔬菜生产中农户过量施药问题严重 |
9.1.2 推广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具有阶段差异 |
9.1.3 技术推广组织方式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异质性明显 |
9.1.4 技术推广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交互影响不可忽视 |
9.1.5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具有多维效应 |
9.2 政策建议 |
9.2.1 注重安全生产导向性,增强农户农药减量意识 |
9.2.2 推动技术属性与农户资源有效衔接,提升替代技术采纳效果 |
9.2.3 明晰技术推广组织功能,构建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 |
9.2.4 多渠道融合,创新农户农药减量施用信息传播方式 |
9.2.5 正视农户分化现实,实施瞄准性农药减量行动支持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昌黎旱黄瓜”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
2.1.2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特征 |
2.2 理论基础 |
2.2.1 原产地效应理论 |
2.2.2 农业产业化理论 |
2.2.3 战略品牌管理理论 |
2.2.4 市场营销组合理论 |
第三章 “昌黎旱黄瓜”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现状 |
3.1 “昌黎旱黄瓜”区域公用品牌情况 |
3.1.1 品牌发展历程 |
3.1.2 品牌现状介绍 |
3.2 “昌黎旱黄瓜”品牌支撑因素 |
3.2.1 规模及品质保证 |
3.2.2 现代营销模式 |
3.2.3 市场开拓 |
第四章 “昌黎旱黄瓜”区域公用品牌建设SWOT分析 |
4.1 优势 |
4.1.1 自然区位优势 |
4.1.2 产业发展优势 |
4.1.3 科技优势 |
4.1.4 旅游胜地优势 |
4.2 劣势 |
4.2.1 市场观念落后,品牌意识差 |
4.2.2 绿色属性不明显,品牌产品附加值低 |
4.2.3 地域性强,品牌效应小 |
4.2.4 机制不健全,品牌建设难 |
4.3 机会 |
4.3.1 品牌政策及产业支持力度加大 |
4.3.2 消费者增强品牌农产品认同感 |
4.3.3 农业信息化加强品牌基础建设 |
4.4 挑战 |
4.4.1 黄瓜品种多,消费者口味不一 |
4.4.2 黄瓜产业竞争激烈 |
4.4.3 黄瓜生产成本居高难下 |
第五章 国内外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成功案例分析 |
5.1 美国加州新士奇橙品牌建设案例 |
5.1.1 加州新奇士橙概况 |
5.1.2 加州新奇士橙品牌建设过程及现状 |
5.1.3 加州新奇士橙品牌建设经验 |
5.2 西湖龙井品牌建设案例 |
5.2.1 西湖龙井概况 |
5.2.2 西湖龙井品牌建设过程及现状 |
5.2.3 西湖龙井品牌建设经验 |
5.3 吐鲁番葡萄品牌建设案例 |
5.3.1 吐鲁番葡萄概况 |
5.3.2 吐鲁番葡萄加工品品牌建设现状 |
5.3.3 吐鲁番葡萄加工品品牌建设经验 |
5.4 天赋河套品牌建设案例 |
5.4.1 天赋河套概况 |
5.4.2 天赋河套品牌建设过程及现状 |
5.4.3 天赋河套品牌建设经验 |
5.5 启示 |
第六章 加强“昌黎旱黄瓜”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对策 |
6.1 利用自身优势,保证产品质量 |
6.2 构建多元流通渠道,加大宣传力度 |
6.3 准定位降成本,提高科技实力 |
6.4 推动产业融合,塑造品牌形象 |
6.5 抓住政策机会,保护品牌成长 |
6.6 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品牌竞争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6)农户地理标志使用行为及其效应研究 ——以陕西猕猴桃生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
1.3.1 基于经济学理论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研究 |
1.3.2 农户地理标志使用行为研究 |
1.3.3 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效应研究 |
1.3.4 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模式研究 |
1.3.5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农户地理标志使用效应研究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地理标志的概念 |
2.1.2 农产品地理标志 |
2.1.3 农户地理标志使用行为 |
2.1.4 农户地理标志使用效应 |
2.2 基础理论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公共物品理论 |
2.2.3 外部性理论 |
2.2.4 农户行为理论 |
2.3 理论分析框架 |
2.3.1 农户地理标志使用行为分析 |
2.3.2 农户地理标志使用的经济效应分析 |
2.3.3 农户地理标志使用的环境效应分析 |
2.3.4 农户地理标志使用的综合效应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样本区域地理标志发展及农户使用现状 |
3.1 我国地理标志发展概况 |
3.1.1 我国地理标志发展历程简述 |
3.1.2 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种类结构与空间分布 |
3.2 样本区域猕猴桃地理标志发展现状 |
3.2.1 样本区域猕猴桃种植生产现状 |
3.2.2 样本区域猕猴桃地理标志发展现状 |
3.3 样本户基本特征及地理标志使用现状 |
3.3.1 数据来源 |
3.3.2 样本户基本特征 |
3.3.3 样本户地理标志使用情况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农户地理标志使用行为分析 |
4.1 农户地理标志认知测度 |
4.1.1 农户地理标志认知的量表设计 |
4.1.2 农户地理标志认知的测量结果 |
4.2 农户地理标志使用意愿与行为分析 |
4.2.1 农户地理标志使用意愿与行为的理论分析 |
4.2.2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
4.2.3 模型估计结果与相关检验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农户地理标志使用的经济效应分析 |
5.1 农户地理标志使用的成本收益分析 |
5.1.1 样本区域猕猴桃种植成本结构 |
5.1.2 样本区域猕猴桃种植收益比较 |
5.2 农户地理标志使用的技术效率分析 |
5.2.1 猕猴桃生产技术效率测度方法 |
5.2.2 猕猴桃生产技术效率测度结果 |
5.3 农户地理标志使用的经济效应实证分析 |
5.3.1 农户地理标志使用的经济效应理论分析 |
5.3.2 农户地理标志使用的经济效应模型构建 |
5.3.3 农户地理标志使用的经济效应估计结果 |
5.3.4 稳健性检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农户地理标志使用的环境效应分析 |
6.1 农户地理标志使用的环境总效应分析 |
6.1.1 农户地理标志使用的环境总效应理论分析 |
6.1.2 农户地理标志使用的环境总效应模型构建 |
6.1.3 农户地理标志使用的环境总效应估计结果 |
6.1.4 稳健性检验 |
6.2 农户地理标志使用环境效应的中介机制分析 |
6.2.1 农户地理标志使用的环境效应中介机制理论分析 |
6.2.2 农户地理标志使用的环境效应中介机制模型构建 |
6.2.3 农户地理标志使用的环境效应中介机制估计结果 |
6.2.4 稳健性检验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农户地理标志使用的综合效应分析 |
7.1 农户地理标志使用综合效应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7.1.1 评价指标选取 |
7.1.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7.2 农户地理标志使用综合效应评价结果 |
7.2.1 农户地理标志使用综合效应测算结果 |
7.2.2 农户地理标志使用经济—环境效应协调度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2.1 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农户使用地理标志 |
8.2.2 健全质量监管体系,全面提高地理标志质量控制能力 |
8.2.3 加强基地建设,夯实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基础 |
8.2.4 完善市场体系,拓宽地理标志农产品销售渠道 |
8.2.5 发挥产业组织作用,创造地理标志建设有利条件 |
8.2.6 重视人力资本建设,保障农产品地理标志可持续发展 |
8.3 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河北省高油酸花生品牌影响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农产品品牌价值提升的影响因素研究 |
1.3.2 农产品品牌竞争力研究方法 |
1.3.3 国内高油酸花生研究文献概括 |
1.3.4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调研地址的选择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高油酸花生 |
2.1.2 农产品品牌 |
2.1.3 农产品品牌竞争力 |
2.2 理论基础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价值链理论 |
2.2.3 竞争优势理论 |
3 河北省高油酸花生产业发展概况 |
3.1 河北省高油酸花生生产现状 |
3.1.1 高油酸花生种植面积与产量 |
3.1.2 高油酸花生种植区域分布 |
3.1.3 高油酸花生生产成本效益情况 |
3.2 河北省高油酸花生品牌发展现状 |
3.2.1 河北省高油酸花生取得的成就 |
3.2.2 河北省花生加工企业概况 |
3.2.3 河北省典型高油酸花生加工企业概况 |
3.3 高油酸花生品牌发展存在的问题 |
3.3.1 专用品种种植规模小,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 |
3.3.2 花生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 |
3.3.3 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品牌影响力差 |
4 河北省高油酸花生品牌影响力SWOT分析 |
4.1 河北省高油酸花生品牌影响力的优势分析 |
4.2 河北省高油酸花生品牌影响力的劣势分析 |
4.3 河北省高油酸花生品牌影响力的机遇分析 |
4.4 河北省高油酸花生品牌影响力的挑战分析 |
5 基于SWOT-AHP的河北省高油酸花生品牌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5.2 层次结构模型构建 |
5.2.1 AHP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2.2 AHP评价指标相对权重一致性检验 |
5.2.3 各层次指标总排名权重计算 |
5.3 河北省高油酸花生品牌影响力提升的战略定位 |
5.3.1 各层次指标综合强度计算 |
5.3.2 战略四边形各半轴力度计算 |
5.3.3 构建战略四边形 |
5.3.4 战略对策的相对重要性评估 |
6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2.1 充分发挥政府的支持引导作用 |
6.2.2 注重产品质量,打造知名品牌 |
6.2.3 强化宣传引导,提高市场知名度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作者简介 |
致谢 |
(8)广西柳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
第2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研究的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合作经济 |
2.1.2 农民专业合作社 |
2.1.3 不同视角下的合作社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乡村振兴战略 |
2.2.2 农业产业化理论 |
2.2.3 马太效应理论 |
2.2.4 交易费用理论 |
第3章 柳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典型案例 |
3.1 研究区概况 |
3.1.1 基本情况 |
3.1.2 产业概况 |
3.1.3 柳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历程 |
3.2 柳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
3.2.1 发展速度较快 |
3.2.2 涉及产业类型以种养类为主 |
3.2.3 创建模式逐渐丰富化 |
3.2.4 政府政策支持 |
3.3 柳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典型案例 |
3.3.1 柳城县H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 |
3.3.2 柳城县W竹笋种植专业合作社 |
3.3.3 柳城县M养殖专业合作社 |
3.4 小结 |
第4章 柳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4.1 柳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影响因素实证框架构建 |
4.1.1 影响因素的实证框架构建 |
4.1.2 影响因素实证分析框架的说明 |
4.2 柳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4.2.1 数据来源 |
4.2.2 样本基本特征描述 |
4.2.3 影响因素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4 模型的设定以及变量相关选取 |
4.2.5 计量结果及分析 |
4.3 小结 |
第5章 柳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5.1 柳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
5.1.1 合作社成员素质偏低,人才队伍建设力量弱 |
5.1.2 品牌建设能力不足,市场竞争力较弱 |
5.1.3 政府支持力度不足且方向存在偏差 |
5.1.4 合作社内部运行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管理机制 |
5.1.5 合作社服务功能较传统单一 |
5.2 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5.2.1 农民因素 |
5.2.2 合作社因素 |
5.2.3 政府因素 |
第6章 柳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建议 |
6.1 注重人才的“授+留+引”,增强组织队伍人力资本建设 |
6.1.1 重视新型农民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教育 |
6.1.2 坚持人才兴社,注重人才班子的培育发展 |
6.1.3 丰富社员教育形式,搭建有效学习平台 |
6.2 重视宣传推广,推动品牌建设 |
6.2.1 树立品牌意识 ,坚持品牌导向 |
6.2.2 加强传统与新兴媒体的结合,推动品牌宣传 |
6.3 盘活政府支持形式和活力,增强规模层次建设 |
6.3.1 分重点、按步骤、有计划的实施政策支持 |
6.3.2 建立合作社发展基金,按需给予政策支持 |
6.3.3 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畅通农户诉求通道 |
6.4 内外兼顾,建立健全合作社管理机制 |
6.4.1 坚定民主制度不动摇,充分发挥社员权利 |
6.4.2 建立健全组织结构,科学设置管理人员 |
6.5 巩固合作社传统服务地位,拓展新型服务功能 |
6.5.1 丰富参与主体,增强集聚功能。 |
6.5.2 鼓励合作社间的联合,增强市场议价能力 |
6.5.3 丰富和增强合作社的社会保障功能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9)地域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研究 ——以法库县山楂产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分析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图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山楂概述 |
2.1.2 地域特色农产品 |
2.1.3 农业产业化 |
2.1.4 林果业 |
2.2 理论基础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产业集群 |
3 法库县山楂产业发展现状 |
3.1 法库县山楂生产现状 |
3.1.1 法库县山楂品种种植结构 |
3.1.2 法库县山楂种植品种来源 |
3.1.3 法库县山楂种植面积和产量 |
3.1.4 法库县山楂种植技术 |
3.1.5 法库县山楂种植成本 |
3.2 法库县山楂加工现状 |
3.3 法库县山楂销售现状 |
3.3.1 法库县山楂鲜果销售 |
3.3.2 法库县山楂制品销售 |
3.4 县域内林果业之间的竞争现状 |
4 法库县山楂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
4.1 法库县山楂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
4.1.1 资源优势 |
4.1.2 政府支持 |
4.2 法库县山楂产业发展劣势分析 |
4.2.1 农村实用型人才水平偏低 |
4.2.2 山楂种植结构不合理 |
4.2.3 山楂深加工水平不够 |
4.2.4 山楂产品流通模式不科学 |
4.2.5 政府质量监管不到位 |
4.2.6 合作社发展不成熟 |
4.3 法库县山楂产业发展机遇分析 |
4.3.1 符合法库县特色产业发展方向 |
4.3.2 占据国内主流消费市场 |
4.3.3 产供销一体化模式日益发展 |
4.3.4 果品加工业潜力巨大 |
4.3.5 休闲旅游业将成为山楂产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
4.4 法库县山楂产业发展威胁分析 |
4.4.1 县域内林果产业间的竞争 |
4.4.2 面临国内山楂产业的竞争 |
4.5 法库县山楂产业发展战略选择 |
5 法库县山楂产业发展对策 |
5.1 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
5.1.1 选拔科技示范户 |
5.1.2 培养技术指导员 |
5.1.3 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 |
5.1.4 完善就业创业机制 |
5.2 优化山楂种植管理模式 |
5.3 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群 |
5.3.1 建立山楂良种繁育体系 |
5.3.2 山楂生产基地规模化发展 |
5.3.3 培育山楂龙头企业 |
5.3.4 发展山楂采后贮运加工业 |
5.4 构建完善的山楂产品流通模式 |
5.4.1 “种植户+专业合作社+批发市场”模式 |
5.4.2 “种植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模式 |
5.4.3 “互联网+专业合作社”模式 |
5.4.4 “农产品产业集群一体化”模式 |
5.5 政府完善监督管理机构 |
5.6 鼓励发展专业合作社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关于法库县山楂生产区种植户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10)乡村振兴视域下宁阳县休闲农业品牌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相关理论基础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研究现状 |
1.3.4 文献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路线 |
2 宁阳县休闲农业品牌现状 |
2.1 地理位置 |
2.2 自然环境 |
2.3 休闲农业基本情况 |
2.4 休闲农业品牌发展情况 |
2.4.1 品牌现有规划 |
2.4.2 品牌现有文化内涵 |
2.4.3 现有农业知名品牌 |
2.4.4 消费者品牌忠诚情况 |
2.5 休闲农业品牌建设现状 |
2.5.1 彩山友邦田园综合体 |
2.5.2 东疏胡茂民俗村 |
2.5.3 葛石镇好运枣园 |
2.5.4 宁阳县其他项目代表 |
2.6 小结 |
3 不同主体视角下宁阳县休闲农业品牌建设的认知差异性 |
3.1 消费者视角下的品牌建设认知分析 |
3.1.1 数据来源 |
3.1.2 消费者样本基本特征分析 |
3.1.3 宁阳县休闲农业品牌建设市场分类 |
3.1.4 消费者决策行为分析 |
3.1.5 宁阳县休闲农业品牌建设消费者分类 |
3.1.6 消费者满意度分析 |
3.1.7 消费要素侧重点分析 |
3.2 经营者视角下宁阳县休闲农业品牌建设认知分析 |
3.2.1 数据来源 |
3.2.2 经营者品牌认知分析 |
3.2.3 经营者品牌管理分析 |
3.2.4 经营者认为妨碍品牌建设因素分析 |
3.3 小结 |
4 宁阳县休闲农业品牌建设SWOT分析 |
4.1 优势分析 |
4.1.1 区位突出交通便利 |
4.1.2 自然人文资源丰富 |
4.1.3 政府重视程度逐年提高 |
4.2 劣势分析 |
4.2.1 在当地农业总量中占比小 |
4.2.2 经营者品牌意识和专业知识缺失 |
4.2.3 品牌建设资金有限 |
4.2.4 项目基础配套薄弱 |
4.2.5 消费客源和营销模式单一 |
4.2.6 品牌人才不足粘性不强 |
4.3 机遇分析 |
4.3.1 战略机遇 |
4.3.2 产业机遇 |
4.3.3 消费机遇 |
4.4 挑战分析 |
4.4.1 与周边区域项目竞争激烈 |
4.4.2 消费需求正发生变化 |
4.5 小结 |
5 国内外休闲农业品牌建设案例借鉴及分析 |
5.1 国内案例借鉴及分析 |
5.1.1 台湾品牌建设案例分析 |
5.1.2 沂南县品牌建设案例分析 |
5.2 国外案例借鉴及分析 |
5.2.1 日本品牌建设案例分析 |
5.2.2 美国品牌建设案例分析 |
5.3 小结 |
6 宁阳县休闲农业品牌发展规划及运营管理相关对策 |
6.1 品牌发展总体规划对策 |
6.1.1 明确宁阳县休闲农业品牌“山景+”主题 |
6.1.2 宁阳县休闲农业品牌发展规划建议 |
6.1.3 品牌发展其他规划建议 |
6.2 品牌建设的管理对策 |
6.2.1 强化品牌主体的品牌意识和责任 |
6.2.2 加强对品牌建设政策和资金支持 |
6.2.3 采取品牌建设专业团队引入 |
6.2.4 注重品牌建设软硬件提升 |
6.3 品牌建设的营销对策 |
6.3.1 客户管理细分营销宣传多样 |
6.3.2 重视品牌建设的创新和内涵发展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山东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主要经验与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及消费者认知度调研[D]. 魏丽华. 烟台大学, 2021(12)
- [2]“莱芜生姜”地理标志品牌竞争力研究[D]. 耿熠君.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12)
- [3]电子商务对农户行为、县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D]. 葛颖.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4]技术推广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及其效应研究[D]. 赵秋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5]“昌黎旱黄瓜”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研究[D]. 张紫薇.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6]农户地理标志使用行为及其效应研究 ——以陕西猕猴桃生产为例[D]. 李赵盼.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7]河北省高油酸花生品牌影响力提升研究[D]. 郑荣珍.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6)
- [8]广西柳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问题研究[D]. 邱丽花. 广西大学, 2020(07)
- [9]地域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研究 ——以法库县山楂产业为例[D]. 闫晓旋.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10]乡村振兴视域下宁阳县休闲农业品牌建设研究[D]. 王栋.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