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热力膨胀阀的选型计算及使用方法

浅谈热力膨胀阀的选型计算及使用方法

一、浅谈热力膨胀阀的选择计算和使用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黄世佩[1](2021)在《某型纯电动汽车热泵空调集成式热管理系统构建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今纯电动汽车发展迅猛,热管理系统作为纯电动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使得电机、电池等关键零部件工作在合适的温度范围内,保证安全性和使用寿命;另一方面满足乘员舱制热、制冷、除霜、除雾等舒适性需求,此外尽可能减小热管理能量的消耗,使能量合理利用以提升续驶里程,保证节能性。纯电动汽车集成式热管理技术成为当前的节能应用趋势,结合热泵技术及电机余热利用成为提升低温续驶里程的研究热点。本文以课题组某纯电动热泵乘用车项目为依托,以减小高低温下整车热管理能耗,提升续驶里程为目标,从核心部件热特性、整车EV-Test试验、AMEsim整车模型搭建验证,以及高温热管理控制改进、低温热管理构型改进等方面展开研究。首先对原车热管理系统进行了详细的功能分析,针对乘员舱、电机及电池核心部件阐述了热特性机理,搭建了相应的AMEsim仿真模块;为获得电池热模型参数设计了相关试验;根据原车热泵系统构型,详细阐述了热泵各个部件的机理,搭建了高温制冷和低温制热AMEsim热泵空调仿真系统,最后结合整车行驶模块及控制模块组成了整车热管理仿真模型。结合EV-Test试验数据,从高低温空调压力温度、电机电池回路温度及整车能量流方面验证搭建的AMEsim仿真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确定了电机余热利用的可行性;仿真分析了高低温下不同因素对空调系统的影响。为了减小高温热管理能耗,从构型方面,将原车热力膨胀阀改为电子膨胀阀,并分析过热度的影响;从控制方面,采用基于状态空间方程的模型预测控制(MPC)优化压缩机转速控制;MPC预测模型根据试验数据参数辨识得到表征热泵制冷系统的状态空间方程,通过AMEsim与Simulink联合仿真分析了MPC和PID控制3℃、6℃和10℃蒸发器出口风温下的性能表现,仿真结果表明压缩机MPC控制更加稳定节能。为了减少低温热管理能耗,从构型方面,本文以热泵结合电机余热构建了集成式热管理方案;通过AMEsim搭建乘员舱制热模型,仿真结果表明,电机单热源加热乘员舱COP值高,可达到1.7以上,电机空气双热源性能略优于空气单热源;与原车仿真模型相比,改进后的电机热源切换方案可节能14.79%;通过AMEsim搭建电池加热模型,仿真结果表明,电机单热源加热性能最好,电机空气双热源次之,电机循环直通加热效果最差,电机单热情形COP值可达到3以上,且电池温升速度与PTC快充加热速度相当;此外乘员舱制热MPC的控制效果要优于PID控制。

赵冲[2](2020)在《基于直冷系统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于动力电池冷却方法,比较常用的空冷方案在电池组处于高温、高倍率放电工况时,已较难满足其散热。为达到安全使用电池的目的,对于电动汽车开发有效的电池热管理系统愈发受到业内重视。本文分析了动力电池的充放电温度特性、放电效率和放电容量特性。基于GT-SUITE软件建立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直冷式热管理系统仿真模型,研究分别设置单/双热力膨胀阀系统冷却方案的热管理性能、系统的性能规律;利用基于整车动力系统的电池组与驾驶舱协同热管理模型,仿真研究汽车在NEDC行驶工况下热管理系统影响因素,为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优化提供支撑。主要的研究成果和结论如下:(1)研究了分别设置单/双热力膨胀阀系统冷却方案的热管理性能。电池组温度从30℃降至25℃时,双热力膨胀阀方案冷却耗时比单热力膨胀阀方案降低了67.01%,双阀方案降温更快;在一个循环周期内,单阀方案功率消耗平均值为0.55k W、双阀方案功率消耗平均值为0.92k W,后者较前者增加了67.27%,双阀方案耗能更高;同一个周期内,单/双阀方案的制冷效能平均值分别为4.48和4.38,后者仅低2.23%,两方案差别不大。若系统处于长时间运行,双阀方案在电池冷却速率方面占据优势,更利于电池组安全运行。(2)研究了环境温度变化对双热力膨胀阀直冷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环境温度分别为30℃、35℃、40℃三个变化梯度状态下:汽车定速行驶时,电池组冷却至设定温度的耗时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温度每上升5℃,冷却耗时分别增加68.75%和53.70%。系统压缩机功率呈现周期性脉冲规律,电池组冷却时,功率和功耗都较高;在一个脉冲周期内,功率峰值和功耗均随环境温度升高而增大,且增幅随温升而提高,前者单位温升平均增幅为21.06%,后者单位温升平均增幅为25.75%。系统制冷效能COP呈周期性变化规律,在一个周期内,制冷效能随环境温度升高而降低,且降幅随温升而降低,平均降幅为15.11%。环境温度变化对电池组温度、压缩机功率以及COP有不同程度的影响。(3)研究了车速变化对双热力膨胀阀直冷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车速分别为40km/h、80km/h、120km/h三个变化梯度状态下:环境温度一定时,汽车在120km/h行驶工况下的电池冷却耗时较长,且电池温升较快,此工况下的温升速率达到0.441℃/min。压缩机峰值功率变化受车速影响不大,但其功耗受车速变化影响较大,模拟可知,汽车在速度为80km/h行驶时的压缩机功耗最小,比40km/h时低27.73%,比120km/h时低16.75%。短时间内制冷效能COP受车速影响较低,长时间运行,40km/h工况下的制冷效能更高,分别比80km/h、120km/h高5.01%、27.35%。(4)研究了NEDC汽车行驶工况下双热力膨胀阀协同热管理系统性能规律。市区工况下,电池组降至25℃耗时随环境温度升高而加长,30~40℃温度变化区间内,单位(5℃)温升耗时分别增加59.06%、45.72%;市郊工况电池组温升速率相对市区工况更快,市郊工况的最高温度达到43.61℃。舱内温度因受环境温度影响,实际温度与预设温度会产生一定的误差,对应的稳态误差在1℃内。压缩机转速在驾驶舱和电池组同时被降温时比驾驶舱单独被降温时更高,相比增加了211.17%;压缩机功率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较小,受车速的影响较大。电池组冷却系统开启瞬间会增加舱内蒸发器制冷剂流量,造成舱内温度短暂下滑0.2℃;市郊工况电池组换热量较大,环境温度增高会使制冷剂流量上升,上升13.83%;峰值换热量会下降,下降7.40%。电池组的换热器和舱内蒸发器出入口温差随环境温度升高而降低,且降幅越来越大。

加磊磊[3](2020)在《新型空气源燃气机热泵冷热水机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空气源燃气机热泵以天然气为能源通过燃气发动机驱动热泵系统运行。但是现有的热泵系统多以一个膨胀阀来实现制冷和制热工况的运行,其弊端在于当热泵系统的制冷和制热模式切换后,单个膨胀阀无法保证始终被安装在非常接近蒸发器入口的管路上,从而使得其中一种运行模式下的蒸发器换热效果变差,难以保证系统全年高效运行。此外,燃气发动机的余热在夏季全部被排放到环境中是一种浪费,而且在冬季若直接用于辅助蒸发时,性能比直接用于加热热水要差,由此可见,燃气发动机的余热利用模式和运行模式有待改良。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改进了运行系统,进行了热力计算和配件选型,采用了三个热力膨胀阀和一个非标设计的翅片管式换热器,设计了电气控制系统,开发了一台新型空气源燃气机热泵冷热水机组,并针对所开发的新型空气源燃气机热泵冷热水机组在全年运行工况下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实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在夏季工况运行时,环境温度对系统性能影响较小,而在冬季工况运行时,环境温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较大。此外,发动机余热回收效果显着,在所有夏季工况下,系统PER1(考虑余热回收时的一次能源利用率)均比PER2(不考虑余热回收时的一次能源利用率)高,二者平均差值为0.59。可见空气源燃气机热泵冷热水机组在夏季工况不考虑余热回收而单独制冷是不经济的。对于冬季而言,发动机余热可以有效克服冬季制热能力衰减的问题。因此,可以得出只有充分利用发动机余热才能体现出空气源燃气机热泵冷热水机组的优越性。在过渡季节工况运行时,外部工况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与冬季制热工况时基本相同。但是与冬季工况相比,机组的系统性能比冬季工况运行时要高,但是机组的吸、排气与冬季工况运行相比也高,在一味追求过高热水温度时,很容易引起系统出现一系列高压故障,因而在过渡季节供生活热水时,热水温度满足生活热水卫生要求便可,设定温度不宜过高。通过对新型空气源燃气机热泵冷热水机组全年运行性能的实验研究发现,可见采用三个热力膨胀阀和一个非标设计的翅片管式换热器后,机组可以稳定运行,且一次能效平均值高达1.45,可以实现全年工况的高效运行。

谢天磊[4](2020)在《小型机房空调制冷系统数字化分析平台的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IDC(Internet Data Center,互联网数据中心)增长迅速,其中小型数据中心数量增长更快,相比大型数据机房能耗控制问题更加严重。IDC空调的能耗占据机房总能耗三分之一以上,制冷效率普遍偏低,有巨大提升的空间。小型机房的形式多种多样,导致对机房空调的要求不尽相同,使得小型机房空调的型号种类繁多且都为小批量生产,只能针对性研发,在此种情况下一种机型的研发投入将极为有限。本研究针对小批量机房空调,将其繁杂计算和样机试验工作在小型机房空调制冷系统数字化分析平台进行,缩短研发周期降低成本,并提升开发水平。通过结合蒸发式制冷系统工作原理,整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对小型机房空调的制冷循环建立制冷剂、空气、压缩机、换热器、节流器等常用部件模型库,然后从分析平台模型库中选取产品设计对应模型耦合成制冷循环系统,调节部件模型参数,指定过冷度、过热度、制冷剂充注量或制冷制流量等边界条件进行迭代计算。通过分析平台,多次调整虚拟试验参数,从中选出综合数据最好的参数组。根据分析平台计算参数设计目标9.5 KW制冷量的机房空调样机,使用铜管铝翅片、平行流微通道两种冷凝器室外机,分别在焓差实验室实验中设定室外侧温度从20℃到50℃的多组梯度实验,测得多组样机实验数据,分析平台计算结果数据与其比对,大部分数据相差在10%以内,且两种数据变化趋势相同。小型机房空调制冷系统数字化分析平台获得了很好的计算结果,这将大量减少样机实验次数,节约研发成本,满足小型机房空调快周期研发的要求,及产品多样化和性能提升的需求。因此小型机房空调制冷系统数字化分析平台的开发对小型机房空调的多机型小批量研发制造模式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武春生[5](2020)在《寒区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变流量控制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按需供热”理念的推行,用户末端设备安装温控器以实现供热量的调节,末端调控导致输配侧变流量,因此以空气源热泵机组为热源的一次泵变流量系统逐步得到应用。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缺乏对空气源热泵变流量系统的理论研究,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模拟对寒区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变流量控制策略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对空气源热泵变流量系统进行了理论分析,涉及到空气源热泵变流量系统的系统型式和工作原理、水泵变速调节控制方法和对应的末端流量调节方式、压差旁通控制方法、不同末端流量调节方式对空气源热泵机组供回水参数的影响和空气源热泵变流量系统的全面水力平衡。在压差旁通控制方法中,旁通支路采用电磁阀和压差旁通阀的组合形式,可以保证热泵机组的最小允许流量。为了研究变流量对热泵机组性能的影响,本文建立了变频空气源热泵机组仿真模型,在管壳式冷凝器仿真模型中,分别建立了温差控制变流量仿真模型、压差控制变流量仿真模型和定流量仿真模型,其中定流量仿真模型为对比模型,以研究温差控制变流量和压差控制变流量对变频空气源热泵机组性能的影响。考虑热泵机组台数变化对水泵控制曲线的影响,本文建立了空气源热泵变流量系统管网模型,研究基于压差控制和温差控制的并联水泵变速调节控制策略,并且给出不同并联水泵变速调节控制策略的压差旁通设计方法,同时对不同并联水泵变速调节控制策略的水泵性能和水泵节能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为了研究供暖末端调节控制策略,本文以自动控制理论为基础建立地板辐射供暖房间的数学模型,且建立地板辐射供暖系统仿真模型,研究基于温差控制和压差控制的末端调节控制策略,并且对不同末端调节控制策略的控制性能进行优化分析。

李文清[6](2020)在《电子膨胀阀的性能特性分析》文中认为每年冷库运行会带来巨大的电能消耗,膨胀阀做为制冷系统的关键部件之一,其性能直接影响到冷库的能耗。目前小型冷库主要采用热力膨胀阀,因其成本低廉,控制性能满足要求而得到广泛使用。由于系统的滞后性和热力膨胀阀机械结构的复杂性,热力膨胀阀面对激烈的工况变化不能做出迅速且准确的反应,这会导致系统能耗不必要的增加。同时,热力膨胀阀的控制自成一体,控制变量独立于制冷系统之外,不能达到与系统整体运行的配合目的,这也对冷库的智能化控制带来了困难。随着物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未来冷库的管理必将更加精准化和智能化。作为制冷系统最为关键的部件之一,膨胀阀的运行参数的实时采集(进口温度压力、出口温度压力、开度、流量等)在冷库控制方面变得尤为重要。而热力膨胀阀存在先天性问题,这就使得参数采集和精准控制困难重重。相反电子膨胀阀从根本上解决了以上问题。本文比较了热力膨胀阀和电子膨胀阀的控制性能及其对制冷系统的影响,并基于实验数据分析得出了电子膨胀阀的流量经验公式。最后依据流量公式,对未来冷库的控制管理提出了两点展望。研究内容与研究结论如下:1、搭建了膨胀阀性能检测实验台。实验台能够满足测试0到10kw制冷量的各种膨胀阀。实验台库体采用15公分厚的聚氨酯泡沫,保证减小库体漏热,减轻环境漏热对系统测试的影响。机组压缩机采用四台并联比泽尔半封闭活塞压缩机,可分四档调节压缩机负荷,同时三台压缩机搭配变频器使用,减小机器启动对压缩机冲击,增加了压缩机启动时的稳定性和压缩机寿命。采用160m2换热面积的冷风机,完全可以适应10kw以内制冷量的检测实验,且大面积的换热器能够解决换热不充分的问题,减小换热温差,提高测试实验的精确度。在充分考虑热力膨胀阀产品质量的条件下,采用丹福斯膨胀阀保证对比实验的说服性。实验台配合的数据监测系统能够以秒为单位精确采集膨胀阀前后管路的状态信息。MX100标准软件能够完成实验数据的直接导出和专业化分析处理。2、在膨胀阀性能方面,实验研究了膨胀阀控制参数(如过热度)对其控制性能和系统性能的影响。发现EEV比TXV过热度调节较快,过热度波动范围较小,EEV调节稳定性强于TXV;不考虑调节时间这一条件下,在时延较小的小型冷库系统中,两种膨胀阀最终调节结果不相上下;TXV的过热度波动与库温成正比,与过热度初始设定值成反比;针对热力膨胀阀还进行了过热度适应性实验,分析了不同工况下过热度设定值的变化。实验发现对于低温冷加工库,因为冷库依次经过高温和低温,所以建议过热度最小设定值为10℃,以防止压缩机出现湿压缩;对于低温冷藏库(仅冷藏)或温度变化不大的冷库,建议过热度最小设定值可为5℃,以防止压缩机出现湿压缩;考虑COP和制冷量,低温冷库采用过低的过热度不会明显提高COP,高温冷库降低过热度能够明显提升COP;但考虑到湿压缩,过热度设定满足高温高、低温低,建议低温5℃、高温10℃;TXV的调节适应性较EEV差很多,工况发生变化时,TXV系统稳定工作时的过热度会发生变化,再不进行人为调节时,系统COP会发生不确定性波动,一般是情况恶化,且制冷量与EEV系统相比变化不大。3、实验分析了电子膨胀阀的流量特性,并建立了两种计算流出系数的经验公式,并做了误差分析,为未来的冷库管理和实验模拟提供了帮助。幂律流量经验公式:(4-42)、(4-43)、(4-44)、表4-2;多项式流量经验公式:(4-42)、(4-43)、(4-46)、表4-3;幂律经验式较多项式经验式计算精度高,误差在5%以内,但参数包含粘度比,耗费计算资源多。多项式形式的经验公式计算精度低,误差在10%以内,并具有较少输入参数,耗费计算资源少。4、依靠电子膨胀阀流量经验公式,在冷库的控制管理方面,提出两方面的应用展望。1)基于热负荷计算冷加工时间。进度计算较为准确合理,但剩余时间计算误差较大,仅在冷加工的最后阶段时间预测有一定精度。2)电子膨胀阀开度和压缩机的频率的配合。模拟实验的机组为半封闭活塞式小型冷库机组,模拟结果为未来冷库的变频调节和节能优化提供了依据。模拟结果显示,EEV与压缩机的联合控制能够提高系统稳定性并明显提高系统性能,尤其在膨胀阀低开度、低流量、低负荷工况下,采用变频压缩机能够明显提升系统COP,几倍于独立控制的非配合系统。

柏友顺[7](2020)在《焓差试验室综合节能技术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制冷空调产品的能耗日益增加。我国针对制冷空调产品提出了许多能效指标及节能要求,而这些措施都是针对其产品本身的,往往都忽视了制冷空调产品检测检验过程中的能耗要求。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对制冷空调产品检测装置中用途最广、能耗最高的焓差试验室进行了节能改造,并通过搭建实验装置进行对比实验研究。最后将其研究成果应用到焓差试验室的实例中,分析其节能效果。本文首先通过分析焓差试验室能耗状况,指出其存在落后、能耗高等不足,进而提出了两种改进方案。一是采用末端阀件无级调节制冷系统以保护压缩机并实现工况快速化过渡;二是将焓差室一侧环境间所配置工况机运行时产生的冷凝热,回收利用到另一侧环境间,以提高能源利用率并降低能耗。在此基础之上搭建了两套制冷系统末端阀件无级调节实验装置。通过与传统热力调节方式的对比实验,发现恒温变负荷情况下,电磁脉冲调节方式比传统热力调节方式工况响应时间缩短4.8%~9.1%,电子联调调节方式比传统热力调节方式工况响应时间缩短14.3%~23.3%;定负荷变温情况下,电磁脉冲调节方式比传统热力调节方式工况响应时间缩短10.0%~16.7%,电子联调调节方式比传统热力调节方式工况响应时间缩短16.0%~33.3%;在温度波动方面,两种情况下,电子联调调节方式出风温度稳定状态最大与最小值偏差也都明显小于其他两者,是性能最佳的无级调节方式。与此同时,本课题还搭建了氟侧和水侧两套冷凝热回收实验装置。通过对比实验发现相同冷却水温条件下,氟侧热回收效率比水侧热回收更高,其全热回收量大于水侧20%左右;氟侧热回收的调节范围比水侧热回收更广,约为水侧热回收的1.73倍;引入热回收系统后,压缩机的排气温度会有所上升,尤其是在进行低温工况试验时,且氟侧热回收对应的压缩机排气温度升高的更快、更高,对压缩机的不利影响更大。最后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某企业搭建的节能型焓差试验室中,计算得出了该节能型焓差试验室每小时最大节约电量132.5k W·h,并估算了投资回收期大致需要半年时间。

崔焱朝[8](2019)在《微通道换热器及相变蓄冷系统模拟与优化》文中研究表明相变蓄冷技术是一种实现设备散热和温控的有效方法,而微通道换热器在相变蓄冷系统中的应用顺应了设备微型化、高功率化的发展趋势,目前已逐步被应用于各类系统中。目前,模拟仿真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传统制冷装置,但对于带有微通道换热的相变蓄冷系统中的制冷循环,相应的模拟研究还不够成熟,因此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研究其结构参数、操作参数、环境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十分必要。本文结合某小型蓄冷装置开发的需求,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系统的稳态数学模型,研究系统性能与各参数的关系。首先,进行小型相变蓄冷系统样机的性能测试,记录样机运行过程中的关键参数,用于后续模拟结果的验证;设计热力膨胀阀测试实验,得到热力膨胀阀流通面积与膜片上下压差的关系。其次,建立小型相变蓄冷系统的主要部件模型,包括热力膨胀阀与压缩机的集中参数模型、微通道平行流冷凝器和相变蓄冷蒸发器的分布参数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质量平衡条件将各部件模型进行耦合,构成系统数学模型,利用系统算法使整个系统循环的计算收敛。其中,热力膨胀阀模型考虑了蒸发器出口过热度对其开度的影响,其流通面积由上述膨胀阀实验得到的关系式计算得到;蒸发器管外传热系数取相变材料凝固过程的平均传热系数,由Fluent中凝固熔化模型计算得出。最后,基于所建立的系统模型模拟分析相关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冷凝器进口风温升高,系统制冷量有所降低,但在压缩机转数一定的情况下,制冷量的降低并不明显,但是压缩机功率明显增加,系统COP值随之下降;冷凝器迎面风速的增加会增大空气流动的湍动程度,增大空气侧传热系数,进而提高系统的制冷量,但其对制冷量的提升存在上限;而随着压缩机转数的增大,制冷量和压缩机功率都会明显增加;四流程的冷凝器有较高的换热系数,又不至于产生过高的压降,因此制冷量和COP都在四流程处出现最大值;蒸发器扁管孔数增加会增加传热面积,但增加到26个孔时,制冷量增加就会趋于平缓。

陈志杰[9](2019)在《基于逆向建模及机器学习的空调系统热力故障仿真与诊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热泵空调目前普及率较高,但受限于维护成本,目前大多数空调经长期运行后都存在着各种故障,由于故障导致能效下降、能耗浪费是很普遍的现象。目前已有很多研究关注空调系统的故障检测和诊断研究,而由于实验成本较高,可利用的验证评估诊断效率的实验数据则较少,无法满足机器学习的需要,从而限制了基于机器学习的诊断模型的鲁棒性,往往会导致诊断模型过拟合和对外延工况与外延故障等级误诊断的问题。本文针对热泵空调系统,尝试搭建基于逆向建模的空调系统热力故障仿真器,建立了基于机器学习的热泵空调系统故障检测与诊断模型,提出了基于实验数据和仿真数据的FDD双重评估方法。本文利用逆向建模的思想建立空调系统各个部件的数学模型。采用移动边界理论和半湿半干假设,分别建立了压缩机模型、高压侧排气管路模型、冷凝器模型、液体管路模型、节流装置模型、蒸发器模型和低压侧吸气管路、高压排气管路模型。由于故障仿真的需要,在建模过程中先后考虑并建立了冷凝器和蒸发器的压降模型。本文建立了参数估计目标优化函数,通过数据筛选确保建模数据的质量,采用均值漂移聚类分析提高部件模型对工况多样性的适应性,并利用粒子群算法寻优获得部件模型最优解。基于各部件模型,建立了热泵空调系统热力故障仿真器。提出并建立了系统充注量修正模型,通过设置5个系统仿真独立变量,并采用PSO算法寻优获取系统仿真的最优解。实验验证表明,部件模型和系统仿真均具有较好的精度。基于有限的实验数据和大量的仿真生成数据,提出了基于机器学习的热泵空调系统故障检测与诊断方法,建立了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故障检测模型,利用热力故障特性的皮尔逊统计分析结果,确定了不同热力故障的关键敏感参数,并由此建立了多个平行的PSO-BPNN模型,用于空调系统不同热力故障的诊断。针对故障诊断方法的验证,提出“双重评估”(两次评估)的思路,采用实验数据对提出的故障诊断模型进行一次评估,而采用工况扩展、故障等级扩展的仿真数据对提出的故障诊断模型进行二次评估。通过双重评估,验证提出的机器学习故障诊断模型的效率。评估结果表明,提出的SVM故障检测模型和多个平行的PSO-BPNN诊断模型具有较好的检测和诊断效率。

王理楠[10](2019)在《汽车空调箱总成NVH性能研究与优化》文中提出近年来,人们对乘车舒适性的要求不断提高,汽车的NVH性能(噪声Noise,振动Vibration和声振粗糙度Harshness)提升问题开始引起业内各研究团队的重视。汽车NVH性能的优劣,一方面影响着驾驶员和乘客的心理、生理健康,另一方面与整车品牌的核心竞争力直接挂钩。因此,研究与优化汽车的NVH性能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汽车行驶过程中,产生噪声振动的来源有许多。而伴随着主要噪声源如发动机、路噪等的降低以及乘员舱密封效果的提高,空调系统的NVH问题逐渐凸显。空调箱总成是汽车空调系统中的重要部件,也是空调系统最主要的噪声来源。因此,本文针对汽车空调箱总成,围绕空调箱总成的气动噪声、结构振动与制冷剂流动噪声三个方面,展开了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阐述了空调箱总成的气动噪声、结构噪声与制冷剂流动噪声的产生机理和影响因素,为后续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2.基于空调箱总成的气动噪声的产生机理,提出了空调箱总成的气动噪声表现的优化方案。建立了流场仿真模型以识别噪声源,并对鼓风机蜗壳、空调箱壳体以及除霜风门的位置进行改进,优化后的空调箱总成的气动噪声性能得到显着改善。3.基于结构振动的试验理论,设计了空调箱总成的结构振动特性的试验研究方案。测试分析了空调箱总成的模态固有频率和动刚度两个重要特性。试验结果表明,空调箱总成的固有频率达标(>=40Hz),动刚度不足。采用增加加强筋的方案优化壳体,改善后的空调箱总成的动刚度满足指标要求(>=20N/mm)。4.基于空调箱总成的制冷剂流动噪声的产生机理,提出了客观测试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试验方案,对压缩机启动后,空调箱总成出现的高频制冷剂流动噪声问题进行分析,搭建空调系统台架以复现问题与验证优化方案。自主设计了小孔式消声器用于噪声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对膨胀阀的内部结构与充注方式进行改进,应用小孔式消声器和扩张室式消声器,均能实现制冷剂流动噪声的减弱。

二、浅谈热力膨胀阀的选择计算和使用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热力膨胀阀的选择计算和使用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某型纯电动汽车热泵空调集成式热管理系统构建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热泵空调技术
        1.2.2 电池组热管理技术
        1.2.3 集成式整车热管理技术
    1.3 课题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3.1 课题的研究对象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纯电动汽车热特性分析及仿真建模
    2.1 原车热管理系统分析
        2.1.1 原车热泵制冷工况
        2.1.2 原车热泵制热工况
        2.1.3 原车热泵除霜模式
    2.2 乘员舱热负荷机理分析及仿真建模
        2.2.1 乘员舱热负荷机理分析
        2.2.2 乘员舱仿真建模
    2.3 纯电动汽车电机热特性及仿真建模
        2.3.1 电机及电机控制器生热机理
        2.3.2 电机、电机控制器及其液路循环仿真建模
    2.4 纯电动汽车电池热特性及仿真建模
        2.4.1 锂离子电池生热机理及传热计算
        2.4.2 锂离子电池内阻及热物性试验
        2.4.3 电池组及其液路循环仿真建模
    2.5 热泵空调系统搭建及整车热管理模型
        2.5.1 热泵空调仿真建模
        2.5.2 整车热管理仿真模型
    本章小结
第3章 原整车热管理仿真模型验证与分析
    3.1 试验传感器布置及热泵空调部件对标
        3.1.1 循环试验传感器布置
        3.1.2 空调部件仿真模块对标
    3.2 空调高温制冷仿真与试验对比验证
        3.2.1 高温试验工况及试验条件
        3.2.2 高温仿真与试验结果对比
    3.3 低温空调低温制热仿真与试验对比验证
        3.3.1 低温试验工况及试验条件
        3.3.2 仿真与试验结果对比
    3.4 电机、电池仿真与试验对比验证
        3.4.1 电机回路仿真模型验证
        3.4.2 电池回路仿真模型验证
    3.5 整车能量流验证及电机余热利用分析
        3.5.1 整车能量流仿真与试验对比验证
        3.5.2 电机余热利用分析
    3.6 原车空调高温及低温影响因素仿真分析
        3.6.1 高温制冷影响因素分析
        3.6.2 低温制热影响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第4章 热泵系统高温制冷控制方法研究
    4.1 高温制冷膨胀阀及过热度分析
        4.1.1 电子膨胀阀替换热力膨胀阀
        4.1.2 过热度控制仿真分析
    4.2 MPC模型预测控制原理
    4.3 热泵制冷循环状态空间建模
        4.3.1 状态量、输入量选取
        4.3.2 状态矩阵参数辨识
    4.4 压缩机转速MPC控制器设计及Simulink验证
        4.4.1 目标函数选取与约束条件设置
        4.4.2 基于Simulink空调系统模型的MPC仿真验证
    4.5 压缩机转速MPC控制AMEsim与 Simulink联合仿真
        4.5.1 AMEsim与 Simulink联合仿真设置
        4.5.2 不同目标温度的MPC控制
        4.5.3 MPC控制与PID控制对比
    本章小结
第5章 集成式热泵系统低温制热仿真分析与研究
    5.1 低温集成式整车热管理改进方案
        5.1.1 核心部件热管理需求分析
        5.1.2 电机余热直通加热方案
        5.1.3 电机余热热泵加热方案
    5.2 低温电机余热加热乘员舱仿真分析
        5.2.1 单热源热泵乘员舱加热影响因素分析
        5.2.2 双热源热泵乘员舱加热影响因素分析
        5.2.3 热泵加热乘员舱改进方案仿真分析
    5.3 低温电机余热加热电池仿真分析
        5.3.1 电机单热源加热电池
        5.3.2 空气单热源加热电池
        5.3.3 电机空气双热源加热电池
        5.3.4 电机循环串联电池加热
        5.3.5 电池低温加热分析对比
    5.4 低温热泵乘员舱制热MPC控制
        5.4.1 热泵低温乘员舱加热模型辨识
        5.4.2 热泵低温乘员舱加热联合仿真
    本章总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直冷系统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动力电池系统热管理方法研究现状
        1.2.2 整车集成热管理方法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直冷式电池组热管理系统方案与子部件建模
    2.1 动力电池组热管理方案提出
        2.1.1 直冷式电池组热管理方案概述
        2.1.2 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温度特性
        2.1.3 锂离子电池的放电容量及放电效率特性
        2.1.4 直冷式电池组热管理方案提出
    2.2 热管理系统各子部件建模
        2.2.1 动力电池组模型建立
        2.2.2 换热器模型建立
        2.2.3 热力膨胀阀模型建立
        2.2.4 压缩机模型建立
    2.3 热管理系统部分子部件模型验证
        2.3.1 动力电池组模型验证
        2.3.2 换热器模型验证
        2.3.3 压缩机模型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直冷式电池组热管理系统建模及仿真研究
    3.1 直冷式热管理系统建模
        3.1.1 电池组冷却模型
        3.1.2 直冷式热管理系统模型
        3.1.3 模型控制原理及仿真模型设置
    3.2 热力膨胀阀的布置方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研究
        3.2.1 温度仿真结果分析
        3.2.2 压缩机功率仿真结果分析
        3.2.3 制冷效能COP仿真结果分析
    3.3 双热力膨胀阀电池组热管理系统性能仿真研究
        3.3.1 环境温度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研究
        3.3.2 车速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整车动力系统的电池组与驾驶舱协同热管理系统模型建立
    4.1 整车技术参数
    4.2 驾驶舱产热机理及汽车空调循环理论介绍
        4.2.1 驾驶舱产热机理介绍
        4.2.2 汽车空调循环理论介绍
    4.3 整车动力系统建模
        4.3.1 电动机建模
        4.3.2 车轮建模
        4.3.3 车体建模
        4.3.4 整车动力系统集成
    4.4 协同热管理系统建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NEDC汽车工况下的协同热管理系统仿真研究
    5.1 环境温度变化对动力电池组温度/驾驶舱温度的影响规律
    5.2 压缩机性能变化规律
    5.3 驾驶舱蒸发器制冷剂流量与电池组制冷剂流量分配规律
    5.4 驾驶舱蒸发器与电池组换热器出入口温度变化规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6.2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3)新型空气源燃气机热泵冷热水机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新型空气源燃气机热泵冷热水机组系统原理设计
    2.1 新型空气源燃气机热泵冷热水机组制冷原理设计
    2.2 新型空气源燃气机热泵冷热水机组制热原理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型空气源燃气机热泵冷热水机组设备选型
    3.1 压缩机的选型及计算
        3.1.1 外部设计工况的确定
        3.1.2 制冷循环设计及计算
        3.1.3 压缩机的选型及技术参数
    3.2 换热器的选型及计算
        3.2.1 冷凝器的选型及计算
        3.2.2 蒸发器的选型及计算
        3.2.3 换热器冬季热负荷校核
    3.3 节流装置的选择
    3.4 制冷剂管路
    3.5 其它辅助设备的选择及管件的选择
        3.5.1 贮液器
        3.5.2 油分离器
        3.5.3 气液分离器
        3.5.4 干燥过滤器
        3.5.5 视液镜的选择
        3.5.6 供液电磁阀的选择
        3.5.7 四通换向阀的选择
        3.5.8 管件的选择
第4章 新型空气源燃气机热泵冷热水机组控制系统设计
    4.1 新型空气源燃气机热泵冷热水机组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成
        4.1.1 CPU与I/O模块选型和地址分配
        4.1.2 电器元件及采集设备选型
    4.2 自动控制程序设计
        4.2.1 系统运行逻辑及编程说明
        4.2.2 物联网屏组态与云组态介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型空气源燃气机热泵冷热水机组实验分析
    5.1 夏季工况运行实验分析
        5.1.1 实验数据处理
        5.1.2 转速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5.1.3 环境温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5.1.4 蒸发器进水温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5.2 冬季工况运行实验分析
        5.2.1 实验数据处理
        5.2.2 转速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5.2.3 环境温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5.2.4 冷凝器进水温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5.3 过渡季节工况运行实验分析
        5.3.1 实验数据处理
        5.3.2 转速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5.3.3 环境温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5.3.4 冷凝器进水温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5.4 误差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论文的创新之处
    6.3 对今后的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小型机房空调制冷系统数字化分析平台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2 机房空调制冷系统数字化建模
    2.1 压缩机数字化模型
        2.1.1 压缩机效率模型
        2.1.2 压缩机AHRI 10系数模型
        2.1.3 变频压缩机模型
        2.1.4 数码涡旋压缩机模型
        2.1.5 带经济器的压缩机模型
    2.2 节流装置模型
        2.2.1 定截面节流装置模型
        2.2.2 热力膨胀阀模型
    2.3 风冷冷凝器模型
        2.3.1 冷凝器一维稳态分布参数模型
        2.3.2 风冷冷凝器算法流程
    2.4 风冷蒸发器模型
    2.5 辅助设备模型
        2.5.1 风机模型
        2.5.2 连接管模型
    2.6 换热介质物性计算模型
        2.6.1 换热介质物性计算模型
        2.6.2 湿空气物性计算模型
    2.7 制冷系统充注量模型
    2.8 本章小结
3 小型机房空调制冷系统数字化的实现
    3.1 计算机仿真系统
    3.2 制冷系统模型
    3.3 制冷系统算法
    3.4 制冷系统计算误差与标定
    3.5 小型机房空调制冷系统数字化平台软件实现
4 小型机房空调制冷系统数字化平台的综合验证
    4.1 换热器单体验证及分析
        4.1.1 换热器模块的准确度验证
        4.1.2 换热器模块的计算分析
    4.2 实验样机参数
    4.3 实验台简介
    4.4 制冷系统实验及模拟对比验证分析
        4.4.1 铜管铝翅片式对比结果
        4.4.2 平行流微通道式对比结果
5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5)寒区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变流量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在该方向上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空气源热泵变流量系统的基本理论与分析
    2.1 空气源热泵变流量系统简介
    2.2 水泵变速调节控制方法
        2.2.1 温差控制
        2.2.2 压差控制
    2.3 压差旁通控制方法
    2.4 末端流量调节对供回水参数的影响
    2.5 全面水力平衡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变频空气源热泵机组变流量性能研究
    3.1 热泵机组数学模型的建立
        3.1.1 变频涡旋压缩机数学模型
        3.1.2 管壳式冷凝器数学模型
        3.1.3 热力膨胀阀数学模型
        3.1.4 翅片管蒸发器数学模型
    3.2 热泵机组仿真模型的建立
        3.2.1 变频涡旋压缩机仿真模型
        3.2.2 管壳式冷凝器仿真模型
        3.2.3 热力膨胀阀仿真模型
        3.2.4 翅片管蒸发器仿真模型
        3.2.5 热泵机组仿真模型
    3.3 热泵机组仿真模型验证
    3.4 热泵机组仿真结果与分析
        3.4.1 温差控制变流量仿真结果与分析
        3.4.2 温差控制变流量对热泵机组性能影响
        3.4.3 压差控制变流量对热泵机组性能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并联水泵变速调节控制策略研究
    4.1 水泵变速调节基本特性
        4.1.1 水泵变速调节原理
        4.1.2 变速水泵的性能曲线
        4.1.3 变速水泵的能耗计算
    4.2 热泵变流量水系统的建模与计算
        4.2.1 管网模型的建立
        4.2.2 管网计算模型
    4.3 基于压差控制的并联水泵变速调节策略
        4.3.1 同步调速策略
        4.3.2 非同步调速策略
        4.3.3 最优效率调速策略
        4.3.4 压差控制的水泵节能效果分析
    4.4 基于温差控制的并联水泵变速调节策略
        4.4.1 水泵调速运行分析
        4.4.2 水泵调速性能分析
        4.4.3 温差控制的水泵节能效果分析
    4.5 压差控制和温差控制的水泵性能比较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供暖末端调节控制策略研究
    5.1 地板辐射供暖房间数学模型的建立
        5.1.1 传递函数的建立
        5.1.2 传递函数的确定
    5.2 基于温差控制的末端调控策略
        5.2.1 双位控制
        5.2.2 基于Smith预估器的双位控制
    5.3 基于压差控制的末端调控策略
        5.3.1 数字PID控制
        5.3.2 积分分离数字PID控制
        5.3.3 Dahlin控制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电子膨胀阀的性能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膨胀阀的种类
    1.3 手动膨胀阀
    1.4 浮球调节阀
    1.5 热力膨胀阀
        1.5.1 热力膨胀阀的区别和特点
        1.5.2 热力膨胀阀的使用
        1.5.3 热力膨胀阀的研究现状
    1.6 电子膨胀阀
        1.6.1 电子膨胀阀种类
        1.6.2 电子膨胀阀的研究现状
        1.6.3 电子膨胀阀的流量特性
    1.7 本文研究内容
        1.7.1 膨胀阀测试系统的搭建
        1.7.2 热力和电子膨胀阀的比较
        1.7.3 电子膨胀阀流量特性
        1.7.4 冷库的控制管理
        1.7.5 膨胀阀和压缩机联合模拟
    1.8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实验系统的搭建
    2.1 实验台介绍
    2.2 膨胀阀选型
        2.2.1 热力膨胀阀
        2.2.2 电子膨胀阀
    2.3 制冷剂选择
    2.4 数据采集系统
        2.4.1 MX
        2.4.2 压力变送器
        2.4.3 热电偶
        2.4.4 质量流量计
    2.5 控制系统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膨胀阀的过热度分析
    3.1 过热度的稳定性
        3.1.1 过热度的波动
        3.1.2 不同库温下TXV过热度的适应性
    3.2 EEV和 TXV的性能分析
        3.2.1 系统性能分析
        3.2.2 降温速度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子膨胀阀流量特性分析
    4.1 节流膨胀理论
        4.1.1 流量方程式
        4.1.2 节流部件的形状
        4.1.3 流量的经验公式
    4.2EEV流量特性实验
        4.2.1 幂律相关
        4.2.2 多项式相关
    4.3 拟合结果分析
        4.3.1 幂律拟合
        4.3.2 多项式拟合
    4.4 本章总结
第五章 基于电子膨胀阀流量的应用展望
    5.1 冷加工时间预测
        5.1.1 预测理论
        5.1.2 模拟结果分析
    5.2 EEV和变频压缩机的联合模拟
        5.2.1 理论分析
        5.2.2 模拟结果分析
    5.3 本章总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实验的不足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焓差试验室综合节能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焓差试验室节能技术现状及发展
        1.2.2 冷凝热回收现状及发展
    1.3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焓差试验室工作原理及节能方案
    2.1 焓差试验室组成及工作原理
        2.1.1 焓差试验室空气处理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2.1.2 焓差试验室水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2.1.3 焓差试验室试验工况要求
    2.2 焓差试验室高能耗原因分析
    2.3 制冷末端阀件无级调节系统
        2.3.1 电磁脉冲无级调节系统
        2.3.2 电子联调无级调节系统
    2.4 冷凝热回收系统
        2.4.1 氟侧直接热回收系统
        2.4.2 水侧间接热回收系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级调节实验装置搭建与实验
    3.1 无级调节实验装置组成与介绍
    3.2 无级调节对比实验
        3.2.1 实验目的
        3.2.2 实验方案
        3.2.3 实验假设
        3.2.4 实验器材与设备
        3.2.5 实验方法与步骤
    3.3 无级调节实验结果分析
        3.3.1 恒温变负荷实验
        3.3.2 定负荷变温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热回收实验装置搭建与实验
    4.1 热回收实验装置组成与介绍
    4.2 热回收对比实验
        4.2.1 实验目的
        4.2.2 实验方案
        4.2.3 实验假设
        4.2.4 实验器材与设备
        4.2.5 实验方法与步骤
    4.3 热回收实验结果分析
        4.3.1 全热回收实验
        4.3.2 变热回收量实验
        4.3.3 变工况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焓差试验室节能应用案例
    5.1 节能型焓差试验室应用案例
        5.1.1 焓差试验室技术规格要求
        5.1.2 焓差试验室设计
    5.2 节能效果分析
    5.3 投资回收期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
    6.2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8)微通道换热器及相变蓄冷系统模拟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相变蓄冷技术
        1.2.1 相变蓄冷技术简介
        1.2.2 相变材料及其强化传热
        1.2.3 相变蓄冷技术应用及研究进展
    1.3 微通道换热器
        1.3.1 微通道换热器简介
        1.3.2 微通道换热器的应用
        1.3.3 微通道换热器的研究现状制冷剂侧传热与流动研究现状
    1.4 制冷系统仿真
        1.4.1 制冷系统简介
        1.4.2 计算机仿真技术简介
        1.4.3 仿真在制冷装置中的应用
        1.4.4 制冷装置仿真研究的发展现状
    1.5 FLUENT软件简介
        1.5.1 FLUENT软件特点
        1.5.2 FLUENT凝固熔化模型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小型相变蓄冷装置实验
    2.1 小型相变蓄冷系统测试实验
    2.2 热力膨胀阀实验
        2.2.1 热力膨胀阀工作原理
        2.2.2 热力膨胀阀实验
    2.3 本章小结
3 数学模型建立
    3.1 压缩机数学模型
        3.1.1 压缩机流量计算
        3.1.2 压缩机排气温度与轴功率计算
        3.1.3 算法设计
    3.2 膨胀阀数学模型
        3.2.1 热力膨胀阀出口参数计算
        3.2.2 算法设计
    3.3 冷凝器数学模型
        3.3.1 冷凝器结构参数
        3.3.2 制冷剂侧传热系数与压力损失
        3.3.3 空气侧传热系数与压力损失
        3.3.4 算法设计
    3.4 蒸发器数学模型
        3.4.1 蒸发器结构参数
        3.4.2 制冷剂侧传热系数与压力损失
        3.4.3 相变材料侧传热系数
        3.4.4 算法设计
    3.5 系统数学模型
        3.5.1 系统充注量计算
        3.5.2 系统算法
        3.5.3 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
    3.6 本章小结
4 蓄冷系统性能分析与参数优化
    4.1 冷凝器进口风温的影响
    4.2 冷凝器迎面风速的影响
    4.3 压缩机转数的影响
    4.4 冷凝器流程分布的影响
    4.5 蒸发器扁管孔数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基于逆向建模及机器学习的空调系统热力故障仿真与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空调系统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1.2.2 空调系统仿真研究现状
    1.3 本文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思路
        1.3.1 本文需要解决的问题
        1.3.2 本文的研究思路
第二章 研究对象及部件模型
    2.1 研究对象及实验测点布置
    2.2 实验方案
        2.2.1 实验工况
        2.2.2 故障实验模拟方法
        2.2.3 实验数据整理
    2.3 部件仿真模型
        2.3.1 仿真概览
        2.3.2 压缩机模型
        2.3.3 冷凝器模型
        2.3.4 蒸发器模型
        2.3.5 膨胀阀模型
        2.3.6 制冷剂管路模型
    2.4 空调系统各部件逆向建模系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部件模型参数的确定与验证
    3.1 基于优化目标函数的参数估计
    3.2 实验数据拟合权重的聚类获取
    3.3 基于PSO的拟合优化算法
    3.4 部件模型的实验验证
        3.4.1 压缩机模型的验证
        3.4.2 冷凝器模型的验证
        3.4.3 蒸发器模型的验证
        3.4.4 节流装置模型的验证
        3.4.5 制冷剂管路模型的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仿真的求解算法与仿真结果验证
    4.1 系统仿真流程
    4.2 系统仿真算法
        4.2.1 系统仿真独立变量设置
        4.2.2 系统仿真的充注量修正模型
    4.3 系统仿真的实验验证
        4.3.1 系统性能参数验证
        4.3.2 故障特性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SVM和 PSO-BPNN的空调系统故障检测与诊断方法
    5.1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空调系统故障检测方法
        5.1.1 支持向量机方法的引出
        5.1.2 支持向量机参数的确定
        5.1.3 支持向量机使用前的数据预处理
        5.1.4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空调系统故障检测模型
    5.2 基于多个平行PSO-BPNN的空调系统故障诊断方法
        5.2.1 BP神经网络模型
        5.2.2 基于PSO-BPNN的空调故障平行诊断模型
        5.2.3 空调系统多热力故障诊断逻辑
    5.3 空调系统故障检测和诊断方法的双重评估
        5.3.1 实验数据的FDD验证
        5.3.2 仿真数据的FDD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10)汽车空调箱总成NVH性能研究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空调箱总成的NVH问题产生机理分析
    2.1 空调箱总成的基本工作原理
    2.2 空调箱总成气动噪声的产生机理
    2.3 空调箱总成结构噪声的产生机理
    2.4 空调箱总成制冷剂流动噪声的产生机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空调箱总成气动噪声的优化分析
    3.1 问题描述及分析
    3.2 噪声源识别
        3.2.1 声学相机识别
        3.2.2 流场仿真分析
    3.3 优化及验证
        3.3.1 优化方案
        3.3.2 验证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空调箱总成结构振动的试验研究
    4.1 试验模态分析
        4.1.1 试验理论基础
        4.1.2 试验研究
        4.1.3 结果分析
    4.2 动刚度试验研究
        4.2.1 试验理论基础
        4.2.2 试验研究
        4.2.3 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空调箱总成的制冷剂流动噪声问题的研究
    5.1 问题描述及分析
    5.2 问题复现
        5.2.1 试验条件
        5.2.2 试验测试系统
        5.2.3 试验工况及测试方法
    5.3 优化及验证
        5.3.1 基准状态分析
        5.3.2 膨胀阀优化
        5.3.3 小孔式消声器
        5.3.4 扩张室式消声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创新点
    6.2 工作总结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四、浅谈热力膨胀阀的选择计算和使用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某型纯电动汽车热泵空调集成式热管理系统构建及研究[D]. 黄世佩. 吉林大学, 2021(01)
  • [2]基于直冷系统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研究[D]. 赵冲. 山东理工大学, 2020(02)
  • [3]新型空气源燃气机热泵冷热水机组实验研究[D]. 加磊磊. 天津城建大学, 2020(01)
  • [4]小型机房空调制冷系统数字化分析平台的开发[D]. 谢天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5]寒区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变流量控制策略研究[D]. 武春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6]电子膨胀阀的性能特性分析[D]. 李文清. 天津商业大学, 2020(12)
  • [7]焓差试验室综合节能技术应用研究[D]. 柏友顺.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8]微通道换热器及相变蓄冷系统模拟与优化[D]. 崔焱朝.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9]基于逆向建模及机器学习的空调系统热力故障仿真与诊断研究[D]. 陈志杰.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10]汽车空调箱总成NVH性能研究与优化[D]. 王理楠.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浅谈热力膨胀阀的选型计算及使用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