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细胞沼气在非木纤维浆中的发酵条件研究

混合细胞沼气在非木纤维浆中的发酵条件研究

一、非木材纤维纸浆中杂细胞沼气发酵条件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裴培,李佳新,邓晓玉,罗思乐,刘露露,向青,王欣瑶[1](2021)在《生物质香蕉秸秆应用于包装材料开发的潜力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针对我国华南地区大量产生且亟待利用的香蕉秸秆进行包装材料开发的潜力探究,为这一材料的合理化利用和生态型包装材料的开发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机械盘磨法处理香蕉秸秆,运用NREL方法测定其纤维的组成成分,和将其纤维性能与已有的生物质材料进行比较,分析其应用于包装材料开发的潜力。结果—运用NREL方法测定可知,香蕉秸秆纤维素、半纤维素、酸可溶性木质素和酸不溶性木质素的含量分别为35.0%、16.5%、2.2%、17.1%,其纤维素含量相对较高,因而具备开展研究和应用的潜力。经盘磨处理和筛分后可得香蕉秸秆纤维和薄壁细胞,二者得率分别为49.87%和43.13%。结论—香蕉秸秆具备制造合格的浆板产品的潜力,具有成为绿色材料的潜力。

陈嘉川,贾倩倩,李凤凤,薛玉,王东兴,胡长青,杨桂花[2](2021)在《生物酶在制浆造纸过程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基于生物酶的专一性、高效性和环境友好性,生物技术在制浆造纸工业已有一些成熟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环境生态效益。本文介绍了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木素降解酶、果胶酶等生物酶在生物制浆、生物漂白、酶促磨浆/打浆、酶法脱墨、纤维酶法改性、生物法树脂障碍控制、生物法处理制浆废水等制浆造纸各单元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杨世波[3](2021)在《玉米秸秆多糖的溶出动力学行为及过程机理解析》文中提出玉米秸秆因其具有分布资源广、价格低廉、可利用资源丰富和再生性强等优点,在制备生物质材料、能源与化学品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然而,在玉米秸秆组织中,纤维素、半纤维素以及木素共同组成了复杂的网状结构,为玉米植株提供了机械强度,但也限制了玉米秸秆三大组分的分离难度。在以往研究从玉米等禾草类秸秆原料中提取多糖化合物的过程中,研究人员普遍关注关键工艺参数对溶出过程行为的影响,对于因原料化学组成以及组织结构的差异性造成的溶出效率的影响研究很少。基于此,本文将主要从全株玉米秸秆的化学组成和组织结构差异性出发,深入分析玉米秸秆各部位中多糖的溶出行为,并对过程机理进行解析。具体如下:首先,将玉米秸秆按叶、皮和芯分为三类原料,并对其物理结构、化学组成和细胞组织形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部位的物理结构和化学成分都存在较大差异。为了论证上述差异性对多糖碱性溶出过程行为的影响,本文随后采用了温和的碱法提取技术对上述三种原料进行了半纤维素提取实验,并对其溶出动力学行为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表明:除碱液浓度等关键过程参数外,组织结构对半纤维素溶出过程的影响不可忽视。为了评价其影响程度,本文还分别建立了动力学模型用于描述玉米秸秆叶、皮和芯部的半纤维素溶出行为。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表明了半纤维素的溶出过程属于物理扩散为主的固液传质过程。而且,按照组织结构致密性、细胞腔体积及厚度大小,芯、叶、皮三部位的半纤维素溶出活化能逐渐增大,也证实了从上述三部位中碱法提取半纤维素的难易程度。所建立的数学模型也可用于玉米秸秆半纤维素碱性溶出程度的精准控制。其次,还研究了有机酸预处理过程中,玉米秸秆皮部和芯部纤维素、半纤维素型多糖的降解、溶出过程行为。结果表明:相比于酸浓度,利用有机酸解离常数(p Ka)的大小来评价多糖的溶出程度更为合理。对10余种有机酸筛选后,发现相同酸浓度的草酸水解时,因为其实际电离出的氢离子浓度最高,玉米秸秆中多糖具有最高效的水解效率。此外,过程中还发现:在本次酸性水热环境中,皮部以及芯部中半纤维素的降解溶出差异性较小,而纤维素的溶出行为差异较为明显。这可能是由于高温、高压以及强制机械剪切下,分子量较小的半纤维素更易于降解、溶出,传质过程影响较小。然而,纤维素分子只能通过两端糖苷键逐步酸性断裂后以单糖形式溶出,因此该溶出过程受组织结构的致密程度影响较大。另外,将有机酸p Ka常数作为酸浓度变量的修饰因子,分别构建了玉米皮部和芯部的多糖溶出/降解动力学模型。外部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定量数学模型也可适用于其它有机酸水解过程,具有很高的普适性。本研究为有机酸预处理玉米秸秆或其它类似的木质纤维素原料提供了理论支撑。最后,本文还利用温和的酶水解技术提取了玉米芯中的多糖物质。由于玉米芯中各类细胞的多层螺旋结构的阻隔以及其中木素的毒害作用,直接对其酶解时多糖的提取效率十分低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采用本课题组前辈长期研究的禾草类氧碱蒸煮技术作为预处理手段对玉米芯进行了化学解离,并得到了液相溶解的以及固相残渣型的多糖物质。然后,研究了不同蒸煮强度下得到的多糖物质的酶解行为,分析了氧碱蒸煮对酶解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氧碱蒸煮可有效地去除玉米芯组织结构中的非多糖成分;且得到的氧碱纤维的微观形貌和晶体结构均发生变化。总体而言,这些变化对酶解糖化反应是有利的。此外,随着氧碱处理程度的加深,黑液中的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增加,多糖分子量逐渐下降,这也促进了液相多糖的酶解效率和后续木质素的高效分离。

毕淑英[4](2020)在《麦草Bio-CMP制浆机理及废水高效处理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国内造纸企业的生产原料以进口纤维原料为主,其原生纸浆和废纸的年进口量居世界首位。然而,2017年废纸进口政策的限制使我国废纸进口数量大幅减少,造纸原料短缺,大量生产工业产品包装的企业将面临严重威胁。我国是草浆大国,拥有丰富的麦草资源。充分并高效利用麦草秸秆资源,发展无(少)污染的麦草生物化机浆生产工艺,对推动制浆造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对白腐菌株Trametes sp.48424进行液体培养后得到种子液,麦草经单螺杆挤压后灭菌。再将麦草与白腐菌种子液和营养液混合后进行生化培养。利用紫外(UV)法对生长过程中白腐菌产漆酶的酶活进行了测定,探讨了麦草在生物预处理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利用扫描电镜(SEM)观察白腐菌预处理前后的麦草形态的变化。采用纤维素酶法提取了白腐菌预处理前后麦草的酶解木素(CEL),并利用13C-NMR、FT-IR等对麦草CEL进行了结构表征。研究发现:白腐菌Trametes sp.48424在振动培养时会自絮凝成小而致密的菌丝球,而当附着于麦草静止培养时,白腐菌Trametes sp.48424则呈丝状体附着于麦草的表面。白腐菌Trametes sp.48424预处理麦草后,其综纤维素、Klason木素、酸溶木素、苯-醇抽出物、灰分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由SEM观察图可知,经白腐菌处理后的麦草表面凹凸不平,出现了一些小孔、凹坑以及脱皮现象,说明白腐菌对麦草细胞壁上的一些组分发生了降解作用。根据麦草CEL的FT-IR谱图分析,发现经过白腐菌预处理后的酶解效果优于未预处理的酶解。麦草CEL的13C-NMR光谱图分析结果表明,白腐菌预处理麦草时木素脱除过程中形成了醌类结构,木素降解过程中木素结构侧链部分发生断裂,木素的β-1、β-5结构部分开裂使木素大分子变为小分子,木素以小分子形式溶出。利用白腐菌Trametes sp.48424预处理前后的麦草,分别制备了麦草RMP、CMP、Bio-RMP、Bio-CMP浆料。对不同制浆工艺条件下麦草浆的纤维形态的变化及成纸物理性能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根据纤维形态的分析,发现与麦草RMP、CMP相比,经过白腐菌处理后的麦草纤维长度较大,宽度较小,细小纤维含量较少,扭结程度较大。随着用碱量的增加,纤维的质均长度逐渐变大,宽度变小,细小纤维含量降低,扭结程度增大。对不同浆料的成纸性能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经过白腐菌处理后的Bio-RMP、Bio-CMP浆料的成纸紧度、耐破度、抗张强度和环压强度都有明显的提升。随着用碱量的增加,麦草浆的其各项成纸强度逐渐增强;在用碱量相同的情况下,经白腐菌处理后的浆样的成纸强度要高于未经白腐菌处理的。在纸张强度近乎相同时,白腐菌预处理的麦草浆可使NaOH用量减少2%(相对于绝干麦草),节约生产成本,减轻废水负荷。对不同制浆方式产生废液的水质进行了检测与分析,发现与麦草RMP产生的废液相比,经过白腐菌处理后的麦草Bio-RMP的废液CODCr值有所降低。随着用碱量的增加,麦草制浆废液的CODCr值逐渐升高,木素含量增加。对比了几种絮凝体系对制浆废液CODCr去除效果,发现采用Al2(SO4)3+Ca(OH)2的絮凝效果最佳。当Al2(SO4)3用量为1000mg/L,Ca(OH)2用量为1250mg/L,搅拌时间25min,常温25℃,pH范围78时,絮凝效果最佳,CODCr去除率达到41%。采用S-1菌和L-1菌分别对絮凝后Bio-CMP制浆废水进行曝气生物处理,S-1菌和L-1菌的最高去除率分别为74.6%、64.5%,S-1菌对于废液的CODCr去除效果要明显优于L-1菌;当曝气时间为第7天的时候,CODCr去除率最高;经过S-1菌曝气处理后的出水CODCr约为200mg/L,可以考虑制浆废水的循环回用。

张焕志,李振峰[5](2020)在《竹溶解浆中的杂细胞含量对再生纤维生产和产品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对去除6%杂细胞的竹溶解浆与常规竹溶解浆进行了浆粕质量指标、浸液半纤、纤维素碱化、黄化酯化度、过滤性能及成品纤维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去除6%杂细胞后的竹溶解浆压榨碱液半纤降低,碱纤维素结合碱、黄化酯化度均有提升,胶液过滤性能、纤维强度、白度均有提高。

苟光俊[6](2020)在《基于农作物秸秆的高值化新材料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作物秸秆由于其生长周期短、产量巨大、可再生、可生物降解等优点,其主要成分纤维素、木质素、半纤维素可作为绿色材料和环保化学品,在纺织纤维、食品包装、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并在目前受到广泛关注的生物质纳米材料(如纤维素纳米晶、纳米纤维素纤维、生物质基电子材料等)领域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现阶段,在我国农作物秸秆小部分被用作饲料、基料、肥料,大部分直接露天焚烧或者遗弃,未得到充分利用,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农作物秸秆被公认为是一种可再生生物质资源,其应用水平低的主要原因在于转化应用技术水平低,高值化材料和产品少。本文作者所在课题组前期研发了秸秆组分分离新工艺,得到了可用于纺丝的秸秆纤维素(溶解浆),但获得纤维素聚合度分散性大,灰分含量高,纺丝工艺性有待提高。为此,本论文提出通过设计多物理场辅助蒸爆技术,在保持纤维素聚合度的前提下,提高工艺效率。我们以小麦秸秆为研究对象,提出通过多物理场辅助蒸爆预处理,并结合选择性溶解,提升秸秆纤维素的分离提取效率和产品品质;在此基础上,探讨秸秆纤维素中杂质去除方法,并优化各工艺过程废水处理工艺。探索了以秸秆生物质为原料,制备生物质基高值化新材料(如超级电容器及电磁波吸材料)及功能调控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制了多物理场辅助蒸爆系统。设计研发了超声波-微波耦合辅助蒸爆装置,攻克了微波、超声波等物理场与蒸爆腔等设备系统之间的连接、密封、功率匹配等系列技术,形成了多物理场辅助蒸爆预处理秸秆生物质的研究平台。利用超声波-微波辅助蒸爆系统,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出超声波-微波辅助蒸爆处理小麦秸秆的工艺条件,即蒸煮压力为1.8 MPa,维压时间30 min,超声波功率300 W,微波功率1500 W,半纤维素去除率达到78.4%。相比单纯蒸爆系统相比,可显着降低蒸煮阶段物料仓压力(从2.6降为1.8 MPa),大大减少蒸爆对纤维素分子链的降聚,经后继分离得到的纤维素聚合度为423,而单纯蒸爆系统这一值仅为320;同时,与仅施加超声波或仅施加微波辅助蒸爆预处理,其半纤维素去除率均有一定程度提高。分析认为多物理场耦合作用,有利于解离半纤维素与纤维素之间的氢键结合。(2)研发了秸秆纤维素中灰分去除新工艺。以蒸爆预处理秸秆料为基础,经N,N-二甲基甲酰胺-水-NaOH混合溶剂脱木质素、NaOH/H2O2漂白工艺分离得到纤维素,研发了针对秸秆纤维素中灰分去除新工艺,研究发现KOH/H2O2和HCOOH水溶液分别对秸秆纤维素中的含硅杂质(Si O2等)和金属离子(Mg2+、Fe3+等)的去除表现出良好效果;进一步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出秸秆纤维素浆粕中灰分去除的最佳工艺条件,即KOH浓度、H2O2浓度、HCOOH浓度分别为8.0 wt%、2.0 wt%、2.0 wt%时,秸秆纤维素的总灰分含量从2.1 wt%降低至0.11 wt%。(3)优化了过程废水处理工艺。提出利用厌氧发酵技术处理秸秆组分分离中产生的废水(蒸爆废水-废水Ⅰ、脱木质素废水-废水Ⅱ、漂白废水-废水Ⅲ),结果显示,各阶段废水产甲烷的潜力(甲烷体积/废液体积)顺序为:废水Ⅲ>废水Ⅰ>废水Ⅱ。分析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废水Ⅰ中主要含有蒸爆过程中溶于水的半纤维素及其水解产物,有机物含量较低,因此产沼气潜力和产甲烷潜力较小。废水Ⅱ经浓缩后仍含有少量N,N-二甲基甲酰胺(DMF)等不利于微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而影响效率。废水Ⅲ,一方面含有少量H2O2可帮助氧化有机物,而残留的CH3CH2OH作为可生物降解有机小分子为微生物提了供原料;另一方面,相比于其他两种液体,废水Ⅲ中含有纤维素、半纤维素水解片段,有机物含量高(COD值),因此产甲烷潜力最大。研究还发现,废水Ⅱ中DMF含量>10 wt%时,会抑制细菌的生化反应;而当DMF含量≤10 wt%时,无明显影响。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将废水Ⅱ、废水Ⅰ、废水Ⅲ以1:2:2的比例混合(体积比),通过铁碳材料预处理后,再进行发酵处理,可显着降低废水的COD值。(4)研制了秸秆生物质基多孔超级电容器材料。采用蒸爆小麦秸秆为原料,通过四丁基氢氧化铵-二甲基亚砜-水混合溶剂体系溶解、凝胶法制备生物质基多孔材料,然后经过400℃预碳化后,用KOH在不同温度下活化,制备得到了生物质多层次多孔碳材料(Biomass-derived Hierarchical Porous Carbon,BHPC)。通过控制蒸爆秸秆在溶液中的含量(1、3和7 wt%)、活化温度(500、600和700℃),调控了生物质基多孔碳的结构,即当蒸爆秸秆浓度分别1、3和7 wt%时制备的多孔碳可分别呈现蜂窝、石墨烯、堆叠状。此外,活化阶段温度升高,有利于介孔的形成,因而提出调控介孔与微孔比例的方法。蒸爆秸秆浓度为3 wt%,活化温度为600℃时,得到具有最高比电容的电极材料BHPC-3,其比表面积为772 m2·g-1,介孔体积为0.41 cm3·g-1(占总孔体积的62.1%),微孔体积0.25 cm3·g-1(占总孔体积的37.9%)。在0.5 A·g-1的电流密度下,其质量比电容226.2 F·g-1;在10 A·g-1时,其质量比电容为176.0 F·g-1。合成的多孔碳材料BHPC-3表现出较高的面积比电容(29.3μF·cm-2),即该电极材料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材料比表面积;分析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适宜的大孔形貌以及介孔-微孔之间合适的配比,可减小电解质离子的传输距离并有利于离子的快速传输。(5)研制了秸秆生物质多孔碳吸波材料。采用蒸爆小麦秸秆为原料,通过原位杂化技术制备磁性多孔碳泡沫(Magnetic Lignocellulose-based Porous Carbon,MLPC),并通过调控碳化温度(500、600和700℃)及FeCl3·6H2O添加量(0、44、55和66 wt%)调控材料结构,并研究材料的电磁学性能。结果表明,通过对碳化温度的调控,可以实现对铁纳米粒子的良好分散以及直径的调控,进而调控多孔碳材料的电磁波吸收性能。当FeCl3·6H2O添加量55 wt%时,经过600℃碳化制备得到磁性碳泡沫(MLPC-600-1.0),该材料的电磁波损耗强度最高,其最佳反射损耗(Reflection loss,RL)值可以达到-43.6 d B(7.1 GHz),d B值小于-10的有效吸波频率宽度达到11.5 GHz。研究还发现,多孔材料的微波吸收性能主要来源于其特殊结构带来的多重损耗机制:多重界面损耗、电-磁耦合损耗、多重反射损耗以及磁损耗等。

吕毅东[7](2018)在《富含灵芝的中药渣用于制浆造纸和制备多孔炭材料的研究及应用》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中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产生的中药渣数量也急剧增多,如何有效利用废弃中药渣资源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中药渣资源的利用现状,提出对于种类繁杂的中药渣,应本着环境友好、规模化和高附加值开发理念,根据其化学组成及特性的不同,制定不同的资源化利用方法。本文为中药渣资源的利用提供了一种规模化的利用方法和一种高值化的开发途径。一方面,本文对富含灵芝的中药渣的化学组成和纤维形态进行了分析,混合灵芝药渣的化学组成为:水分12%、灰分1.47%、冷水抽出物7.24%、热水抽出物12.43%、1%NaOH抽出物46.4%、苯-醇抽出物3.76%、克拉森木素4.52%、酸溶木素2.62%、综纤维素66.83%、聚戊糖2.7%。混合灵芝药渣纤维的平均纤维长度为0.669 mm,平均纤维宽度为14.7μm,长宽比为46,药渣纤维形态均一。结果表明混合灵芝药渣是一种可用的造纸纤维原料。将混合灵芝药渣通过机械盘磨的方法得到浆料用于造纸和模塑成型。在一段盘磨,盘磨间隙为1.0 mm时,纸页的物理性能最优,抗张指数为11.5 N·m·g-1,耐破指数为0.58kPa·m2·g-1,撕裂指数为1.69 mN·m2·g-1。在浆浓1%,滤水时间25 s,上下模具间厚度30 mm,热压温度150℃的模塑中试工艺条件下,机械磨浆得到的混合灵芝药渣浆料能够制备出形态良好的模塑制品。另一方面,基于灵芝药渣富含甲壳素菌丝纤维和多层孔隙结构的生物学特性,以灵芝药渣为原料,通过化学活化法制备了多孔炭材料,并采用SEM、XRD、FT-IR、BET孔径分析、Raman等手段对材料进行分析和表征;并对该多孔炭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测试,探讨了其在锂离子电容器、电化学传感器方面的应用。结果表明,多孔炭材料表面有含氧官能团,有一定的石墨化程度,炭碱比1:4时的多孔炭材料具有3425 m2·g-1的比表面积,1.7406 cm3·g-1的总孔容,孔径尺寸均一分布在0.6 nm和2 nm。灵芝药渣多孔炭电极材料表现出较高的比电容和良好的充放电可逆性,灵芝药渣多孔炭锂离子电容器电流密度为1 A·g-1时,初始稳定能量密度为113 Wh·kg-1,经过2000次循环后,能量密度保持率为87.6%,库伦效率接近100%,具有较好的循环稳定性。另外,多孔炭材料有良好的催化氧化H2O2和固载酶的能力。

王溦[8](2018)在《中草药渣制浆造纸性能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由于人们对于中药保健养生的重视以及关注,各种各样具有不同功效的中药保健产品被大量生产,随之产生的大量中草药废弃物给环境了带来巨大的压力。由于药渣废弃物暂无较好的处理方法,衍生了很多对环境不利的后续问题。本文将中草药渣废弃物—灵芝药渣运用于制浆造纸中,在为造纸行业提供新原料的同时,也减轻了药渣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负担,具体研究内容如下:本文首先分析测定出灵芝药渣中纤维素及半纤维组分的含量分别为21.87%、38.31%,并通过纤维质量分析仪、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仪(FTIR)与X-射线衍射仪分别观察其纤维的形态、表面形貌、官能团种类及纤维结晶度。借助化学蒸煮制浆和机械盘磨制浆两种方法对灵芝药渣制浆性能进行评估,实验结果证实,化学法蒸煮无法成浆,机械盘磨制浆得率为85%。此外,探究了药渣浆与阔叶木浆配抄对纸张性能的影响,相比于纯阔叶木纸,当配比为30:70时配抄纸的耐破强度及撕裂强度分别提高10.75%和14.1%。为减少灵芝药渣中粗蛋白及多糖等杂质的含量,增加药渣纸的防霉性能,研究了灵芝药渣中多糖的去除方法。通过单因素实验以及正交实验探究酶辅助法以及热水浸提法对于灵芝药渣多糖水解物提取率的影响。使用酶辅助法,浓度为1 wt%的中性蛋白酶在pH=7.5条件下提取1h,多糖提取率最大,为3.4%左右。使用热水浸提法,当固液比为1:30,提取温度95℃,提取3h,可以得到最大多糖提取率,为1.86%左右。以灵芝药渣为原料,采用微波辐射法制备了一种灵芝药渣基树脂并将其用作为造纸添加剂。SEM分析表明灵芝药渣基树脂相对于灵芝药渣纤维结构更致密;红外光谱(FT-IR)证明药渣中的纤维素以及树脂发生了羧合(缩合)反应;TG分析证明灵芝药渣基树脂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与AKD作为纸张添加剂相比,灵芝药渣基树脂作添加剂抄造而成的药渣纸,在具有相同抗水性能的条件下,耐破指数、撕裂指数以及拉伸指数分别提高到1.35 Pa·m2/g、13.06 mN·m2/g以及17.66 N·m/g.

田胜龙[9](2018)在《稻草薄壁细胞的分离、分析及其成膜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产能和消费世界第一的我国造纸工业面临着木材原料严重短缺而同时严格限制禾草类制浆造纸的尴尬局面。解决草类制浆黑液硅干扰和严重妨碍纸浆废液提取洗涤的薄壁细胞障碍是打开草类制浆工业复兴之路的两道大门。可以说氧碱制浆已经将硅干扰免除的大门打开,余下来如果能将薄壁细胞分离并利用起来,则另一道大门也自然开启。这便成为论文需要从事研究的核心内容。通过机械筛分、层级沉降和溢流法分离稻草氧碱浆中的细小组分发现,层级沉降分离得到的薄壁细胞含量较高,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分离方法。借助于显微镜来观测计量纤维细胞与薄壁细胞的分离效果直观简便易行。对层级沉降的分离工艺中的绝干量、倾倒次数、沉降时间、沉降次数、取水体积和取水次数六个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沉降时间、沉降次数、取水体积和取水次数四个因素进行响应面优化设计,得到的最优分离条件为:取水体积为580 mL,取水次数为24次,沉降时间为72 min,沉淀次数为4次,得到最小RFP为9.70%。借助SEM、BET和Zeta电位的检测手段对分离出的薄壁细胞的形貌、比表面积和表面电位进行了检测发现:分离出的薄壁细胞中含有少量断小纤维细胞,薄壁细胞形状为长方形片状,表面较粗糙;薄壁细胞的比表面积(15.948 m2/g)几乎是细小组分的三倍;薄壁细胞的zeta电位为-53.2 mV,细小组分的zeta电位则是其负值的约两倍。对定量为6 g/m2、8 g/m2、10 g/m2的薄壁细胞膜进行SEM、抗张强度、XRD、FTIR、TG表征发现:薄壁细胞之间的结合贴合紧密,薄壁细胞数量的增加让成膜覆盖面更完整均匀,抗张强度明显增大。在以功率为1000 W的超声波分散仪下处理薄壁细胞4 min、8 min、12 min、16 min后,分别制备定量为8 g/m2的薄壁细胞膜,结果发现:超声波辅助能使得薄壁细胞表面变得更加粗糙,纤维素结晶度下降,组织可变形性增大,使得薄膜中薄壁细胞表面位移增大、贴合更为紧密,抗张强度可成倍提高,热稳定性的增强。

李娜[10](2015)在《瘤胃菌降解造纸废水有机物及污泥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造纸行业是工业用水大户,也是污染大户。造纸废水生物处理及其产生的剩余污泥的处置问题至今没有良好的解决办法,这些问题成为了限制造纸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论文的目的是通过研究瘤胃菌厌氧降解造纸废水中有机物和污泥的性能、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过程以及瘤胃菌适合的工艺条件等,为考察瘤胃菌提高造纸废水生物处理效率和污泥资源化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论文采用水解酸化-好氧MBR工艺处理造纸中段废水,研究瘤胃菌厌氧水解酸化处理造纸废水的工艺性能及处理效率;采用完全混合式厌氧反应器(CSTR),研究瘤胃菌厌氧消化造纸污泥的降解特性、产VFAs效率。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采用批次实验和连续实验的方法,模拟瘤胃菌在牛瘤胃内的生存环境条件(温度39±1℃,pH=6-7)在体外进行培养驯化,利用气相色谱检测了反应产物VFAs的主要成分及相应CH4产率,测定了反应过程中SCOD、MLSS、MLVSS、色度等数据的变化,利用MiSeq测序技术研究了瘤胃菌菌群结构、动态变化过程及稳定性,探讨瘤胃微生物处理造纸废水及污泥的技术可行性。利用瘤胃菌水解酸化造纸中段废水,研究瘤胃菌对造纸废水酸化性能。在污泥浓度(MLSS)为2500mg/L,污泥停留时间(SRT)为9天,水力停留时间(HRT)为27h的条件下,虽然SCOD去除率不高,只有15%左右,但VFAs基本稳定在200 mg/L左右,BOD/COD比值从0.34提高到0.45-0.5之间,为后续好氧生化处理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连续运行三个月的厌氧酸化-好氧MBR系统,出水COD平均去除率达到91.9%,出水COD<100mg/L,色度平均去除率75.6%,TSS平均去除率90.4%。其出水水质除色度外均可达到我国《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44-2008)。采用瘤胃菌连续厌氧消化造纸污泥,在进料浓度为10%,SRT为20天的条件下,平均产气量为280.2mL/g·TS,平均池容产气率为1188.4 mL/L·d,沼气中平均甲烷含量为65.1%,平均二氧化碳含量为34.2%,说明瘤胃菌比普通接种污泥产甲烷效率高。通过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测定瘤胃液中瘤胃菌群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瘤胃微生物可以在体外进行培养驯化,形成稳定的新的菌落结构,能够有效降解造纸废水及造纸污泥中有机污染物,为厌氧生物处理造纸废水及污泥提供了新的菌种和新途径。

二、非木材纤维纸浆中杂细胞沼气发酵条件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木材纤维纸浆中杂细胞沼气发酵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生物质香蕉秸秆应用于包装材料开发的潜力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设备与仪器
    1.3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香蕉秸秆成分含量检测结果比较
    2.2 香蕉秸秆主要组成成分检测结果
    2.3 香蕉秸秆纤维性能分析和比较
3 结论

(2)生物酶在制浆造纸过程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制浆造纸过程常用生物酶
    1.1 纤维素酶
    1.2 半纤维素酶
    1.3 木素降解酶
    1.4 果胶酶
    1.5 淀粉酶
    1.6 脂肪酶
2 生物酶在制浆造纸过程中的应用
    2.1 生物制浆
    2.2 生物漂白
    2.3 酶促磨浆/打浆
    2.4 生物湿部调控
    2.5 酶法脱墨
    2.6 纤维酶法改性
    2.7 生物法树脂障碍控制
    2.8 生物酶用于废水处理过程
3 结语

(3)玉米秸秆多糖的溶出动力学行为及过程机理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玉米秸秆的组成和特性
    1.2 多糖提取技术的研究进展
        1.2.1 物理提取方法
        1.2.2 化学提取方法
        1.2.3 物理-化学联合处理法
        1.2.4 生物酶解法
        1.2.5 多糖提取动力学研究
    1.3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和路线
第二章 温和碱处理过程中玉米全杆半纤维素的溶出行为与机理研究
    引言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原料和药品
        2.1.2 玉米秸秆植物组织结构及纤维形态观察
        2.1.3 碱预处理半纤维素的溶出过程
        2.1.4 半纤维素溶出的定量分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不同组织部位物理结构、细胞形态及化学组成分析
        2.2.2 碱抽提过程中半纤维素溶出行为研究
        2.2.3 碱抽提过程中半纤维素溶出动力学模型构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有机酸预处理过程中玉米秆芯多糖的溶出行为研究与动力学模型构建
    引言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原料与药品
        3.1.2 有机酸催化水解过程
        3.1.3 水解液的分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基于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解液中的单糖组分
        3.2.2 有机酸预处理过程玉米杆芯多糖的溶出行为
        3.2.3 有机酸预水解过程中多糖降解溶出动力学模型构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氧碱蒸煮的玉米秆芯多糖酶解过程行为与机理研究.
    引言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原料及药品
        4.1.2 氧碱蒸煮过程
        4.1.3 黑液中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提取和纯化
        4.1.4 木质素的乙酰化
        4.1.5 多糖酶解糖化反应
        4.1.6 分析表征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不同程度氧碱蒸煮玉米芯多糖、木质素的归趋
        4.2.2 固、液两相中多糖-木质素复合体的化学结构分析
        4.2.3 固、液相多糖酶解行为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麦草Bio-CMP制浆机理及废水高效处理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造纸行业概况
    1.2 麦草制浆工艺研究现状
        1.2.1 麦草制浆的必要性与优势
        1.2.2 麦草化机浆的发展概况
        1.2.3 麦草化肥法制浆工艺
        1.2.4 麦草生物制浆工艺
    1.3 白腐菌在制浆造纸中的应用研究
        1.3.1 白腐菌的生物学背景及其降解作用
        1.3.2 白腐菌处理技术在制浆造纸领域的应用
    1.4 制浆废水的高效处理技术
        1.4.1 造纸废水来源及特点
        1.4.2 化机浆废水处理技术
        1.4.3 造纸废水的零排放技术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1.5.1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白腐菌Trametes sp.48424 预处理对麦草木素的降解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方法
        2.2.1 材料与仪器
        2.2.2 培养基的制备
        2.2.3 白腐真菌Trametes sp.48424 的液体培养
        2.2.4 白腐真菌Trametes sp.48424 附着于麦草的培养
        2.2.5 白腐菌Trametes sp.48424 产漆酶酶活的测定
        2.2.6 化学组成测定
        2.2.7 扫描电镜观察
        2.2.8 麦草酶解木素(Cellulolytic enzyme lignin,CEL)的提取
        2.2.9 CEL的红外谱图测定
        2.2.10 CEL的核磁共振碳谱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白腐菌Trametes sp.48424 的形态特征
        2.3.2 白腐菌Trametes sp.48424 产漆酶的酶活分析
        2.3.3 麦草预处理前后化学成分分析
        2.3.4 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分析
        2.3.5 麦草预处理前后CEL红外光谱分析
        2.3.6 麦草CEL的13C-NMR谱图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白腐菌Trametes sp.48424 预处理对麦草制浆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
        3.2.1 材料与仪器
        3.2.2 机械法制浆工艺
        3.2.3 生物机械法制浆工艺
        3.2.4 化学机械法制浆工艺
        3.2.5 生物化学机械法制浆工艺
        3.2.6 纤维形态分析
        3.2.7 抄片及物理性能的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制浆工艺的浆料纤维形态分析
        3.3.2 不同制浆工艺对成纸性能影响的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麦草制浆废水的高效处理技术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材料与仪器
        4.2.2 制浆废水水质分析
        4.2.3 絮凝沉淀处理
        4.2.4 曝气生物滤池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制浆废水水质分析
        4.3.2 物理絮凝沉淀效果比较
        4.3.3 Al_2(SO_4)~(3+)Ca(OH)_2组合体系的絮凝机理分析
        4.3.4 不同影响因素对絮凝效果的研究
        4.3.5 微生物曝气处理效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
    5.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5.3 下一步工作计划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竹溶解浆中的杂细胞含量对再生纤维生产和产品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
    1.1 试验材料
    1.2 仪器设备
    1.3 试验
        1.3.1 筛除杂细胞
        1.3.2 碱浸、压榨、粉碎
        1.3.3 黄化、溶解、过滤
        1.3.4 纺丝、后处理
2 结果与讨论
    2.1 去除杂细胞的竹溶解浆质量指标对比
    2.2 竹溶解浆的浸液半纤含量趋势变化
    2.3 竹溶解浆碱纤维素结合碱趋势变化
    2.4 竹溶解浆黄化酯化度、过滤性能趋势变化
    2.5 竹溶解浆纤维成品质量趋势变化
3 结论

(6)基于农作物秸秆的高值化新材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农作物秸秆资源及利用现状
        1.2.1 秸秆的资源状况
        1.2.2 秸秆的应用现状
    1.3 农作物秸秆的结构特点
        1.3.1 秸秆的组分
        1.3.2 细胞壁结构
    1.4 农作物秸秆新材料研究进展
        1.4.1 农作物秸秆纤维素的分离技术
        1.4.2 秸秆生物质能源材料
        1.4.3 秸秆生物质环境材料
        1.4.4 秸秆纤维素纳米化
        1.4.5 秸秆生物质乙醇
        1.4.6 生物质基多孔碳吸波材料
    1.5 纤维素灰分去除
    1.6 论文选题
        1.6.1 本论文选题目的和依据
        1.6.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物理场辅助蒸爆系统研制及其对农作物秸秆预处理研究
    2.1 引言
    2.2 物理场辅助蒸爆系统研制
        2.2.1 物理场辅助蒸爆系统设计
        2.2.2 微波发生器及其馈口
        2.2.3 超声波装置
    2.3 实验部分
        2.3.1 实验试剂
        2.3.2 实验仪器
        2.3.3 超声波-微波辅助蒸爆预处理秸秆的实验流程
        2.3.4 蒸爆预处理农作物秸秆工艺优化
        2.3.5 超声波-微波辅助蒸爆预处理秸秆工艺探索
        2.3.6 高纯秸秆纤维素工艺探索
        2.3.7 组分含量测试
        2.3.8 结构表征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蒸爆预处理对小麦秸秆的影响
        2.4.2 超声波-微波辅助蒸爆预处理对小麦秸秆的影响
        2.4.3 物理场对秸秆结构的影响
        2.4.4 物理场辅助蒸爆预处理对秸秆结构的影响
        2.4.5 物理场辅助蒸爆预处理对秸秆纤维素聚合度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秸秆纤维素中灰分去除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设备
        3.2.3 实验过程
        3.2.4 分析方法
        3.2.5 结构表征
    3.3 结果讨论
        3.3.1 小麦秸秆纤维素灰分去除正交试验分析
        3.3.2 表征分析
        3.3.3 秸秆纤维灰分脱除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秸秆组分分离废液的沼气化利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装置
        4.2.3 分析项目与测试
        4.2.4 实验过程与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废水主成分分析
        4.3.2 不同废水对发酵效率的影响
        4.3.3 不同浓度的DMF对沼气发酵效果影响
        4.3.4 预处理废水Ⅱ对沼气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秸秆生物质基多孔碳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其超级电容器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设备
        5.2.3 原料处理
        5.2.4 实验过程
        5.2.5 结构表征
        5.2.6 电化学性能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木质纤维素泡沫的TG/DTG分析
        5.3.2 蒸爆秸秆浓度对BHPC形貌及其结构的影响
        5.3.3 活化温度对BHPC形貌及其结构的影响
        5.3.4 电化学性能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秸秆生物质基多孔磁性碳泡沫的制备及其电磁学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试剂
        6.2.2 实验仪器
        6.2.3 原料处理
        6.2.4 实验过程
        6.2.5 结构表征
        6.2.6 电磁波性能测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碳化温度对多孔磁性碳泡沫的形貌及其结构影响
        6.3.2 FeCl_3·6H_2O对多孔磁性碳泡沫的形貌及其结构影响
        6.3.3 温度对磁性碳泡沫电磁学性能的影响
        6.3.4 FeCl_3·6H_2O添加量对磁性碳泡沫电磁学性能的影响
    6.4 本章总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附录 :专业术语及索引

(7)富含灵芝的中药渣用于制浆造纸和制备多孔炭材料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中药渣资源概况
    1.2 中药渣综合利用现状
        1.2.1 中药渣在生物发酵领域的应用研究
        1.2.2 中药渣中活性物质的再提取研究
        1.2.3 中药渣在复合材料领域的应用研究
        1.2.4 中药渣在热解气化方面的应用研究
        1.2.5 中药渣制备碳材料的应用研究
        1.2.6 中药渣在造纸领域的应用研究
    1.3 中药渣资源综合利用总结与展望
    1.4 制浆方法及模塑成型概况
    1.5 多孔炭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电化学中的应用
    1.6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7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7.1 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混合灵芝药渣的生物结构、化学组成及纤维形态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试剂、仪器与设备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仪器及设备
    2.3 实验内容
        2.3.1 灵芝药渣纤维的生物结构观察
        2.3.2 混合灵芝药渣化学成分分析用试样的采取
        2.3.3 混合灵芝药渣的化学成分分析实验
        2.3.4 混合灵芝药渣的纤维形态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灵芝的生物学特性
        2.4.2 灵芝药渣生物结构观察
        2.4.3 混合灵芝药渣的化学组成
        2.4.4 混合灵芝药渣的纤维形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混合灵芝药渣用于制浆造纸和模塑成型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原料、试剂、仪器及设备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仪器及设备
    3.3 实验部分
        3.3.1 混合灵芝药渣的硫酸盐法制浆
        3.3.2 混合灵芝药渣盘磨机械法制浆
        3.3.3 混合药渣浆料的筛选、净化
        3.3.4 药渣浆料的纤维分析
        3.3.5 混合灵芝药渣浆料的抄造
        3.3.6 混合灵芝药渣浆料的模塑成型工艺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混合灵芝药渣制浆方法选择
        3.4.2 混合灵芝药渣筛浆前后的纤维质量分析
        3.4.3 混合灵芝药渣抄造纸页的物理性能
        3.4.4 混合灵芝药渣模塑成型工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灵芝药渣多孔炭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原料、试剂、仪器及设备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试剂
        4.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内容
        4.3.1 原料的表征
        4.3.2 灵芝药渣多孔炭材料的制备
        4.3.3 KOH活化法制备灵芝药渣多孔炭材料
        4.3.4 灵芝药渣多孔炭材料的表征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灵芝药渣原料的表征
        4.4.2 灵芝药渣前驱体和多孔炭材料的红外光谱分析
        4.4.3 多孔炭材料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4.4.4 多孔炭材料的X射线衍射分析
        4.4.5 多孔炭材料的拉曼光谱分析
        4.4.6 多孔炭材料的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
        4.4.7 多孔炭材料的微观形貌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灵芝药渣多孔炭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及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原料、试剂、仪器及设备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试剂
        5.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部分
        5.3.1 灵芝药渣多孔炭材料电化学性能测试
        5.3.2 灵芝药渣多孔炭材料锂离子电容器的组装及性能测试
        5.3.3 灵芝药渣基多孔炭催化氧化H_2O_2性能测试
        5.3.4 灵芝药渣基多孔炭固载酶性能测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灵芝药渣多孔炭材料电化学性能
        5.4.2 灵芝药渣多孔炭材料锂离子电容器性能
        5.4.3 灵芝药渣多孔炭材料催化H_2O_2性能
        5.4.4 灵芝药渣多孔炭材料固载酶性能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中草药渣制浆造纸性能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中草药药渣废弃物的现状
    1.2 造纸植物纤维资源的现状
    1.3 中草药药渣作为纤维资源回收利用的意义
    1.4 灵芝多糖的研究现状及其去除方法
        1.4.1 灵芝多糖的测定及去除方法
        1.4.2 灵芝多糖对于纸张防霉性能的影响
    1.5 施胶剂的研究现状
        1.5.1 施胶剂的类型
        1.5.2 AKD施胶剂及其缺点
    1.6 论文研究意义以及研究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灵芝药渣制浆及配抄成药渣纸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化学试剂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3 灵芝药渣组分分析
        2.2.4 灵芝药渣制浆处理
        2.2.5 灵芝药渣纤维形态分析
        2.2.6 灵芝药渣红外分析
        2.2.7 灵芝药渣SEM分析
        2.2.8 灵芝药渣X-射线衍射分析
        2.2.9 灵芝药渣纸性能检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灵芝药渣组分分析结果
        2.3.2 灵芝药渣化学蒸煮制浆
        2.3.3 灵芝药渣机械制浆
        2.3.4 灵芝药渣纤维形态
        2.3.5 灵芝药渣红外光谱
        2.3.6 灵芝药渣SEM
        2.3.7 灵芝药渣X-射线衍射
        2.3.8 灵芝药渣纸的性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去除多糖水解物对于灵芝药渣纸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化学试剂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多糖去除的流程
        3.2.4 实验材料预处理
        3.2.5 实验设计
        3.2.6 检测多糖含量的预处理
        3.2.7 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测定多糖的含量
        3.2.8 除去多糖后灵芝药渣纸的抗水及力学性能检测
        3.2.9 除糖前后灵芝药渣纸的防霉性质对比
    3.3 结果讨论
        3.3.1 酶解法去除多糖水解物
        3.3.2 热水浸提法去除多糖水解物
        3.3.3 去除多糖水解物后灵芝药渣成分的分析
        3.3.4 去除多糖水解物前后灵芝药渣纸的相关性能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药渣基树脂的制备及其对于药渣纸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及化学试剂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3 药渣基树脂添加剂的制备
        4.2.4 药渣基树脂的性能检测
        4.2.5 药渣基树脂纸张的制备
        4.2.6 药渣基树脂纸张的性能检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药渣基树脂的SEM-EDS分析
        4.3.2 药渣基树脂的红外分析
        4.3.3 药渣基树脂的热重分析
        4.3.4 药渣基树脂纸的Cobb值分析
        4.3.5 药渣基树脂纸的力学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进一步的研究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稻草薄壁细胞的分离、分析及其成膜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提取稻草中薄壁细胞的必要性
    1.3 分离方法
    1.4 植物大分子膜
    1.5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稻草氧碱浆薄壁细胞的分离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薄壁细胞分离工艺的优化及其特性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薄壁细胞膜的制备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之处
    5.3 存在的问题
    5.4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瘤胃菌降解造纸废水有机物及污泥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造纸废水和污泥来源及性质
        1.2.1 造纸废水来源及性质
        1.2.2 造纸污泥来源及性质
    1.3 造纸废水和污泥厌氧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3.1 造纸废水厌氧处理技术进展
        1.3.2 造纸污泥厌氧处理技术进展
    1.4 瘤胃微生物组成及其在环保领域应用进展
        1.4.1 瘤胃微生物组成
        1.4.2 瘤胃菌在环保领域中的应用进展
    1.5 存在的问题及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1 生物处理造纸中段废水及剩余污泥存在的主要问题
        1.5.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瘤胃菌厌氧处理造纸废水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用造纸废水
        2.2.2 实验用瘤胃液
        2.2.3 实验方法
        2.2.4 测定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第一批次反应器中VFAs含量变化
        2.3.2 第一批次反应器中SCOD浓度变化
        2.3.3 第一批次反应器中气体产量变化
        2.3.4 第二批次反应器中VFAs含量变化
        2.3.5 第二批次反应器中SCOD浓度变化
        2.3.6 第二批次反应器中气体产量变化
    2.4 小结
3 瘤胃菌水解酸化-好氧MBR处理造纸中段废水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用造纸废水与瘤胃液
        3.2.2 实验装置
        3.2.3 实验方法
        3.2.4 测定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水解酸化反应池的启动
        3.3.2 水解酸化池对造纸中段废水的处理效能
        3.3.3 MBR处理造纸中段废水工艺条件探索
        3.3.4 水解酸化-好氧MBR处理造纸中段废水研究
        3.3.5 膜污染及清洗
    3.4 小结
4 瘤胃菌厌氧消化处理造纸剩余污泥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用造纸剩余污泥
        4.2.2 实验用瘤胃液
        4.2.3 实验方法
        4.2.4 测定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第一批次反应瓶中还原糖产量变化
        4.3.2 第一批次反应瓶中VFAs产量变化
        4.3.3 第一批次反应瓶中SCOD浓度变化趋势
        4.3.4 第一批次反应瓶中产气量变化
        4.3.5 第一批次反应瓶中MLVSS去除率
        4.3.6 第二批次反应器中还原糖产量变化
        4.3.7 第二批次反应器中VFAs产量变化
        4.3.8 第二批次反应器中SCOD浓度随时间变化
        4.3.9 第二批次反应器中产气量随时间变化
        4.3.10 第二批次反应器中MLVSS去除率
        4.3.11 污泥红外特性分析
    4.4 小结
5 瘤胃菌连续处理造纸污泥工艺及菌群变化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用造纸剩余污泥
        5.2.2 实验用瘤胃液
        5.2.3 实验装置
        5.2.4 测定方法
        5.2.5 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
        5.3.1 反应池的启动过程研究
        5.3.2 反应池连续实验研究
        5.3.3 菌群结构变化分析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发表论文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四、非木材纤维纸浆中杂细胞沼气发酵条件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生物质香蕉秸秆应用于包装材料开发的潜力探究[J]. 裴培,李佳新,邓晓玉,罗思乐,刘露露,向青,王欣瑶. 绿色包装, 2021(12)
  • [2]生物酶在制浆造纸过程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 陈嘉川,贾倩倩,李凤凤,薛玉,王东兴,胡长青,杨桂花. 中华纸业, 2021(12)
  • [3]玉米秸秆多糖的溶出动力学行为及过程机理解析[D]. 杨世波.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4]麦草Bio-CMP制浆机理及废水高效处理技术的研究[D]. 毕淑英. 湖北工业大学, 2020(11)
  • [5]竹溶解浆中的杂细胞含量对再生纤维生产和产品质量的影响[J]. 张焕志,李振峰. 人造纤维, 2020(02)
  • [6]基于农作物秸秆的高值化新材料研究[D]. 苟光俊. 西南交通大学, 2020
  • [7]富含灵芝的中药渣用于制浆造纸和制备多孔炭材料的研究及应用[D]. 吕毅东.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1)
  • [8]中草药渣制浆造纸性能及应用研究[D]. 王溦.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1)
  • [9]稻草薄壁细胞的分离、分析及其成膜机制的研究[D]. 田胜龙.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1)
  • [10]瘤胃菌降解造纸废水有机物及污泥性能研究[D]. 李娜. 大连理工大学, 2015(03)

标签:;  ;  ;  ;  ;  

混合细胞沼气在非木纤维浆中的发酵条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