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鱼康素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邓茹,孟顺龙,陈家长,陈春光[1](2020)在《EM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概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能改善水质、渔业增殖和修复生态环境,EM菌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成为近几年研究的热点。鉴于此,本研究系统梳理了EM菌的定义及来源,综述了国内外近几十年EM菌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效果及其作用机理,阐述了影响EM菌作用效果的因素等;发现EM菌在调控微生物生态结构、降低水环境中有害物质、提高免疫、增重增产等方面有着显着的效果,但EM菌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且生产技术及应用过程等还存在着不足。因此今后应提高生产技术,建立和提高筛选系统,并开发EM菌在水产养殖研究和应用的新领域,为水产养殖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并为可持续养殖提供可能。
毕晓泽[2](2019)在《大菱鲆溶藻弧菌噬菌体制剂制备及其应用效果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是我国北方沿海地区主要养殖的经济名贵鱼类,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商业价值。但随着大菱鲆养殖产业的日益发展,以弧菌为病原菌的细菌性病害也越来越严重,且此病一旦发生,病鱼死亡率可高达15%以上。噬菌体这种天然抑菌剂绿色、安全、环保,相对于传统的抗生素药物具有不引发耐药性、不残留、对环境无污染等优点。本研究以溶藻弧菌噬菌体PVA1为主要研究对象,考察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并研制出一种可常温保存的溶藻弧菌噬菌体制剂,同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评价。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验证了溶藻弧菌对大菱鲆的致病性,并对由溶藻弧菌引起的大菱鲆弧菌病的治疗效果进行考察,结果显示:溶藻弧菌浸浴攻毒半数致死量为7.85′106 CFU/mL,腹腔攻毒半数致死量为1.52′106 CFU/g;浸浴攻毒治疗时MOI≈10即浓度为2.66′107PFU/mL为最佳治疗浓度;腹腔注射攻毒治疗结果为MOI≈10实验组治疗效果明显。(2)溶藻弧菌噬菌体PVA1急、亚慢性腹腔攻毒实验结果显示,急性腹腔注射攻毒中100倍治疗浓度的溶藻弧菌噬菌体不会引起大菱鲆短期内死亡,并未检测出溶藻弧菌噬菌体LC50;为期1个月的亚慢性腹腔注射攻毒对实验大菱鲆生存率、体重体长无明显影响;本部分实验对大菱鲆各项血浆生化、肝脏、肾脏和脾脏组织细胞无显着性影响。(3)对大蒜素在常温下对噬菌体的保藏作用进行研究,研发出一种溶藻弧菌噬菌体制剂其配方为:含有4.32′107 PFU/mL噬菌体、0.1250 mg/mL大蒜素、2.5mmol/mLNaCl和5.0 mmol/mL MgCl2,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本噬菌体制剂实验组大菱鲆生存率为70.00%,与5 mg/L强力霉素(Doxycycline)实验组76.7%生存率无显着性差异。
胡曦[3](2018)在《短小芽孢杆菌细胞壁及其提取物对斜带石斑鱼肠黏膜免疫的调节作用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分离自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肠道的有益菌——短小芽孢杆菌SE5为研究对象,提取了短小芽孢杆菌SE5的细胞壁组分(全细胞壁、完整肽聚糖、脂磷壁酸和细胞壁蛋白),探究这几种组分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免疫功能和肠道菌群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短小芽孢杆菌SE5细胞壁组分(全细胞壁、完整肽聚糖、脂磷壁酸和细胞壁蛋白)的提取及鉴定短小芽孢杆菌SE5肽聚糖的提取采用10%TCA悬浮菌体沸水浴1 h,再经氯仿-甲醇脱脂和胰蛋白酶消化,冻干。提取的肽聚糖呈浅黄褐色固体,且不溶于水,得率为16.83%,经红外光谱、透射电镜和溶菌酶溶解分析确定提取物为完整肽聚糖,其中总糖含量为40.18%,氨基葡萄糖含量为36.87%,蛋白含量为48.10%,基本保留了菌体的氨基酸种类且分子量在10 k Da左右。脂磷壁酸的提取采用正丁醇与水混合浸提,再过辛基琼脂糖CL-4B柱层析,收集含磷高峰洗脱液,冻干。提取的脂磷壁酸呈黄色固体,易溶于水,得率为5.31%,经过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提取物具有磷酸甘油、酰胺和糖基等脂磷壁酸特征性基团。全细胞壁提取采用裂解液悬浮并在冰浴下超声破碎,离心取沉淀,冻干。全细胞壁得率为62.71%,总糖含量为41.36%,氨基葡萄糖含量为13.61%,蛋白含量为40.07%,其氨基酸种类基本与菌体保持一致。细胞壁蛋白的提取经裂解液悬浮并超声破碎,离心取上清液透析48 h,冻干。细胞壁蛋白得率为13.29%,蛋白含量为89.4%,分子量集中在10-15kDa范围内,还有一条在35 kDa左右。2、短小芽孢杆菌SE5细胞壁组分对斜带石斑鱼的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血清免疫酶活性和头肾相关免疫基因的表达的影响选取840尾均重为(7.85±0.21)g的斜带石斑鱼,随机分为7个组,每个处理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以豆粕、鱼粉、鱼油和面粉为主要原料,配制基础饲料,实验组在每克基础饲料的基础上分别添加1.0×108 cfu活性、热灭活芽孢杆菌SE5或相同数量菌体提取的细胞壁组分(全细胞壁、完整肽聚糖、脂磷壁酸和细胞壁蛋白),进行为期9周的养殖试验。结果:饲料中添加肽聚糖和脂磷壁酸均能显着提高鱼的末均重、增重率和特定增长率(P<0.05),且肽聚糖组增重效果最好;肽聚糖组饲料系数最低,且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肽聚糖组蛋白质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肽聚糖组和脂磷壁酸组的脂肪酶、淀粉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肽聚糖组和脂磷壁酸组ACP、AKP和T-SOD活性以及补体C3和IgM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肽聚糖组和脂磷壁酸组的头肾TLR2、NOD2、IL-8、IgM、Hepcidin-1、Epinecidin-1和β-defensin的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以上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肽聚糖和脂磷壁酸均可以提高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提升肝脏消化酶以及其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3、短小芽孢杆菌SE5细胞壁组分对斜带石斑鱼肠道形态、菌群及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本章节主要研究细胞壁及其组分对石斑鱼肠道形态、菌群以及肠道免疫基因,如Toll样受体TLR1、TLR2、TLR3和TLR5,NOD2蛋白,接头分子MyD88,细胞因子IL-8,抗菌肽Hepcidin-1、β-defensin和Epinecidin-1,效应分子IgM、C-type Lectin和热激活蛋白HSP90等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活菌组、蛋白组、脂磷壁酸组、肽聚糖组和细胞壁组的前肠皱襞高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前肠肌层厚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肽聚糖组和脂磷壁酸组ACE指数和Shannon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饲喂肽聚糖、脂磷壁酸和细胞壁后石斑鱼肠道芽孢杆菌纲和乳酸杆菌属细菌丰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弧菌属细菌丰度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短小芽孢杆菌SE5细胞壁及其重要组分——脂磷壁酸和肽聚糖均能调节石斑鱼肠道菌群平衡。脂磷壁酸组和肽聚糖组的TLR1、TLR2、TLR3、TLR5、NOD2、MyD88、IL-8、Hepcidin-1、Epinecidin-1、β-defensin、IgM和C-type Lectin的相对表达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短小芽孢杆菌SE5的肽聚糖和脂磷壁酸能被石斑鱼肠道Toll样受体和NOD2受体识别,介导下游信号通路引起抗菌肽和IgM等效应分子表达,调节肠道菌群平衡。
赵峰[4](2017)在《蝇蛆浆对黄鳝诱食、生长、营养及免疫机能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黄鳝肉质鲜美且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作为我国的一种新兴的重要淡水经济鱼类而备受关注。在黄鳝养殖过程中,选择经济适用的饲料对于提高黄鳝养殖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蝇蛆由于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抗菌肽等营养成分,被广泛用于动物的养殖过程当中。到目前为止,关于蝇蛆对黄鳝生长影响的相关研究却很少。因此,为了探究蝇蛆在黄鳝养殖过程中的作用进而开发新的黄鳝养殖饲料,本文在固定配合饲料添加量为50%的条件下,以添加白鲢鱼浆为对照,研究鲜蝇蛆浆、存放180天的蝇蛆浆、冷冻蝇蛆浆和鱼康肽I(蝇蛆含量59.2%,糖含量13.2%)及其各自添加量对黄鳝诱食活性、生长、肌肉营养及免疫机能影响的研究。首先,研究了蝇蛆浆种类及添加量对黄鳝诱食活性的影响。利用鲜蝇蛆浆、存放180天的蝇蛆浆、冷冻蝇蛆浆和鱼康肽I分别部分替代白鲢鱼浆,得到蝇蛆浆、白鲢鱼浆和配合饲料组成的饵料,其中蝇蛆浆的添加量为5%、10%、15%、20%、25%和30%。将混合饵料制成颗粒用以喂食黄鳝3小时,分析饵料的添加量和剩余量,定义嗜好度定量分析黄鳝的诱食活性。研究结果表明,鲜蝇蛆浆、冷冻蝇蛆浆和鱼康肽Ⅰ对黄鳝的诱食活性均要明显优于白鲢鲜鱼浆对黄鳝的诱食活性,并且随着相对含量的增加配合饲料的诱食活性增加。其次,研究了蝇蛆浆种类及添加量对黄鳝生长及肌肉营养的影响。利用上述复合饵料喂食经训食的黄鳝幼苗90天,以增重率、成活率和特定生长率定量分析黄鳝的生长;以饵料系数定量分析黄鳝对饵料的利用率;以水分、蛋白质、脂肪、灰分和无氮浸出物等的相对含量定量分析黄鳝的肌肉营养组成。研究结果表明,蝇蛆浆种类及浓度对黄鳝的增重率、成活率和特定生长率及饵料系数都有显着的影响。在蝇蛆浆添加量为20%时,相对于对照组,鲜蝇蛆浆能明显提高黄鳝的增重率、成活率和特定生长率并有效降低饵料系数;冷冻蝇蛆浆和鱼康肽Ⅰ的效果次之,存放180天蝇蛆浆的效果最差。蝇蛆浆浓度的增加能降低黄鳝肌肉中的脂肪含量却增加了灰分的含量,对水分、蛋白质和无氮浸出物的影响不明显。蝇蛆浆种类对黄鳝肌肉营养组成的影响不明显。最后,分析经过90天培养的黄鳝血液中白细胞吞噬百分比、溶菌酶活性、C3和C4补体含量及相对免疫保护率,研究了蝇蛆浆种类及浓度对黄鳝的免疫机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蝇蛆浆种类及浓度对黄鳝的免疫机能都有显着的影响。在添加量为20%时,相对于对照组,鲜蝇蛆浆能明显提高黄鳝的免疫机能;冷冻蝇蛆浆和鱼康肽Ⅰ的提高黄鳝免疫机能的能力次之,存放180天蝇蛆浆提高黄鳝免疫机能的能力最差。
邢丽红,孙伟红,冷凯良,李兆新[5](2013)在《阿维菌素在鲈组织中的富集及消除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HPLC-FLD)法测定鲈组织中残留的阿维菌素,研究其在鲈体内的富集和消除规律。使用0.5μg/L阿维菌素对初始体重为(120±15)g的鲈连续药浴20 d,停药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肌肉、肝脏、鳃和血液组织中阿维菌素的残留量。结果表明,阿维菌素能够在鲈肌肉、肝脏、血液和鳃各组织中富集,但不同组织对阿维菌素的富集能力不同,肝脏的蓄积能力最强,而肌肉的蓄积能力最弱。肝脏中阿维菌素最高质量浓度(C max)可达87.36μg/kg,药时曲线下面积(AUC肝脏)为12 977.73(μg/L)·h,而肌肉C max仅为7.74μg/kg,AUC肌肉仅为2 105.75(μg/L)·h,肌肉、鳃、肝脏和血液对阿维菌素的消除半衰期分别为6.9、9.5、8.2和10.7 d。由于影响水生生物药代动力学的因素较多,同种药物在不同水生生物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有很大差异。鲈在1518℃条件下连续药浴阿维菌素20 d,可食组织肌肉中阿维菌素的残留量40 d后降至检测限以下。本研究为今后在水产养殖中合理使用阿维菌素药物提供了理论依据。
卢亚楠,王丽,丛玉婷,王连顺,杨国军,徐永平,张峰[6](2013)在《功能性糖类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文中指出主要介绍了功能性糖类的功能以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功能性多糖和寡糖安全、高效、无毒、成本低,是两种重要的免疫增强剂。它们能够促进生长,增强生物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提高水产动物的防御能力并减少抗生素等化学药物带来的负面影响。随着功能性多糖和寡糖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在水产养殖业中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陈新新[7](2012)在《绿色饲料添加剂糖萜素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糖萜素的理化性质、技术指标及其在动物机体内的功能作用,主要叙述了糖萜素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应用及前景。
尹敬敬[8](2011)在《阿维菌素对日本沼虾的毒性作用及其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文中指出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的主要养殖区,但近年来由于养殖污染、养殖技术等原因导致日本沼虾的产量急剧下降,市场供不应求。而鱼虾混养模式中日本沼虾亩增产效益高达1倍-2倍,可谓开辟了一条新路。阿维菌素类药物(Avermectins,AVMs)是由阿维链霉菌素通过自然发酵产生的一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阿维菌素类药物作为一类生物农药,并具有化学结构新颖,作用机制独特,杀虫活性强,杀虫谱广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中,在用于鱼虾蟹混养塘中治疗三代虫、指环虫、鱼虱等寄生虫防治时,阿维菌素的毒性作用常引起同池养殖的日本沼虾中毒死亡事件。本文结合当前的养殖状况初步研究了阿维菌素对日本沼虾的毒性作用及在其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以期为阿维菌素在水产养殖中提供更加科学的用药依据。以24h换液药浴法进行测定AVM对日本沼虾的急性毒性试验,阿维菌素对日本沼虾96h半致死浓度为0.0533ug/ml,95%的置信区间为0.0495~0.0573ug/ml,SC为0.0053ug/ml。建立了阿维菌素在日本沼虾体各组织(肌肉、肝胰腺、血淋巴)和水体中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各组织试样和水样经乙酸乙酯提取,45℃下氮气吹干,正己烷去脂净化,色谱柱采用Hypersil C18反相色谱柱,流动相:甲醇-水(86+14),流速1.OmL/min,紫外检测器波长245nm,进样量lOuL的色谱条件下进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结果显示阿维菌素质量浓度在0.005~2mg/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线性关系,日本沼虾肌肉、肝胰腺、血淋巴平均添加回收率分别为89.4%~102.4%、95.3%~98.9%、86.7~100.6%,日内相对标准偏差(n=6)分别为2.1%~7.2%、2.0~4.3%、3.9~7.9%,日间相对标准偏差(n=6)分别为5.5%~8.4%、6.4~8.0%、5.3~8.9%,方法的检出限(3S/N)分别为0.002ug/ml、0.004ug/ml、0.004ug/ml。水样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8.8%~95.7%,日内相对标准偏差(n=6)为3.3%~5.4%,日间相对标准偏差(n=6)为4.3%~6.0%,方法的检出限(3S/N)为0.002ug/ml。根据AVM在日本沼虾体内的毒性试验,确定了阿维菌素在日本沼虾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实验给药剂量,即以0.005ug/ml浓度,以此为基础展开AVM在日本沼虾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在22~25℃实验水温的条件下采用药浴的方法,每24h换药水一次,换液一半,维持药物浓度恒定,共持续21d;21d之后每24h改换未添加阿维菌素的实验用水,直到40d。结果表明:AVM在日本沼虾组织中最高浓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肝胰腺、血淋巴、肌肉。到20d时日本沼虾肌肉、肝胰腺、血淋巴中的AVM浓度均达到最高值且维持稳定状态,其中以肝胰腺中的浓度最高达到98.60ug/l,其次是血淋巴和肌肉组织分别是28.68ug/l和15.44ug/l。21d停止给药后,各组织中的药物浓度逐渐下降,药后40d日本沼虾各组织中阿维菌素已基本检测不到。由于种属差异、生理差异、给药剂量、给药途径、温度、盐度、pH值等因素的均能影响影响水生生物药代动力学残留,同种药物在不同水生生物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有很大差异。因此应慎重将一种水生生物的临床给药剂量和休药期应用到另一水生生物。本实验条件下,AVM以0.005ug/ml浓度连续给药20天,建议其休药期最短为20天。研究了日本沼虾暴露在不同浓度的阿维菌素中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表明AVM浓度0.005mg/l以上持续药浴27d日本沼虾的肝胰腺、触角腺、鳃等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组织损伤,其中肝胰腺在0.01mg/l浓度组下观察到肝胰腺明显肿大,肝小管间排列紧密,管内腔融合,界限模糊,到第27d时肝胰腺发生了严重的病理变化,肝细胞空泡变性,细胞核肿大、溶解、甚至消失,在虾体内还出现部分细胞坏死;触角腺在0.01mg/lAVM浓度组药浴23d后,端囊、肾管、迷路的许多细胞的细胞核浓缩,细胞肿大,细胞膜破裂,组织液流出,核仁散落到细胞质间隙中,还发现部分细胞死亡,组织出现了大量的空洞;鳃组织在0.01mg/lAVM浓度组药浴23d鳃丝部分上皮细胞核肿大,毛细血管扩张,基底膜肥大,鳃丝末端明显肿胀,鳃丝上皮细胞增生,细胞核肿大导致上皮细胞官腔堵塞,鳃丝由排列有序的的2-3层细胞变为无规则排列的多层细胞。到第27d时可观察到鳃上皮细胞空泡变性,部分上皮细胞核呈梭形,部分细胞脱落到细胞质中;肠在0.01mg/l浓度组药浴23d可观察到肠上皮细胞核肿大,细胞空泡变性,部分细胞出现坏死,肠绒毛内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因此日本沼虾正常生存环境中AVM安全浓度不能高于0.005 mg/L。报道了上海市浦东新区部分地区日本沼虾肌肉组织中AVM的残留检测状况,结果表明这四个检测市场的日本沼虾中阿维菌素的残留量符合国家食品安全要求,市民可放心食用。
秦改晓[9](2009)在《阿维菌素在水产品中残留检测及在草鱼体内药动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阿维菌素类药物(avermectins,AVMs)属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由于其优异的驱虫活性和较高的安全性,被视为目前最为优良、应用最广泛的兽用驱虫药。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水产品中阿维菌素的残留量,并进行了阿维菌素在草鱼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组织中的残留消除规律研究。本论文首先建立了水产品中阿维菌素残留量的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荧光分析法。样品用乙腈提取,无水硫酸钠脱水,碱性氧化铝SPE柱净化,N-甲基咪唑(NMIM)和三氟乙酸酐(TFAA)的乙腈溶液衍生化,衍生物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激发波长为365 nm,发射波长475 nm。该方法下阿维菌素在1.0~100.0μg/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r=0.9999,加标回收率在80.28%~98.46%之间,变异系数为2.86%~9.68%,检测限为0.1μg/kg。其次,采用药浴的方式研究了阿维菌素在草鱼肌肉、肝脏、肾脏、血浆和鳃组织中的富集和消除规律。在水温26±1℃条件下,对草鱼单次浸泡给药0.3μg/L,在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随机采样,取血、肝脏、肌肉、肾脏和鳃等组织,样品处理后作HPLC-FLD法检测,结果表明:阿维菌素高、中、低(5.0μg/kg、20.0μg/kg、100.0μg/kg)3种浓度在各组织中的回收率在78.59%~94.75%,日内变异系数在2.24%~7.81%之间,日间变异系数在3.57%~8.37%之间。药后72h时草鱼肌肉、肝脏、肾脏和鳃中阿维菌素浓度均达到最高值,其中肝脏中的浓度最高,达到17.8μg/kg,其后依次为肾脏(12.1μg/kg)、肌肉(10.7μg/kg)和鳃组织(5.2μg/kg);血浆中AVM浓度在48h达到最高(11.2μg/L);药后528h草鱼各组织中阿维菌素已基本检测不到。水体中阿维菌素含量随着鱼体代谢、光照等因素影响逐渐的消除,药后14 d已基本检测不到。最后,在26±1℃水温条件下,按0.1mg/kg鱼体重的剂量口灌阿维菌素,研究了阿维菌素在草鱼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及残留消除规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阿维菌素在草鱼血浆、肝脏和肌肉中的浓度,数据经3P97药动学程序分析。结果表明:草鱼单剂量口灌AVM0.1mg/kg,血药经时过程符合二室开放模型。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为:吸收速率常数ka0.056;消除半衰期T1/2β218.71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1638.03μg·h/L;表观容积分布Vd/F0.0026μg/L;达峰时间Tmax24.00h;达峰浓度Cmax18.51μg/L。本实验中,给药后14天,可食用组织肌肉和肝脏中的药物浓度均低于同类药物的最高残留限量,建议草鱼单剂量(0.1mg/kg)口灌阿维菌素的休药期为14天。
朱浩[10](2009)在《不同水生生物及免疫增强剂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夏花培育的影响》文中提出本文旨在研究不同生物量的水生植物,底栖动物对黄颡鱼养殖水体净化效果的影响及在黄颡鱼日粮中添加免疫增强剂对黄颡鱼生长、消化、免疫的影响,为黄颡鱼夏花鱼苗培育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共分三部分:试验一,研究四种水生植物对黄颡鱼养殖水体净化效果。试验以黄颡鱼夏花培育水体为试验水体,以水花生、水葫芦、水浮莲,苦草作为净化水质的植物材料,每种植物分别设三个不同生物量,水花生、水葫芦和水浮莲的不同梯度生物量分别为357g/m3、715g/m3,1072g/m3,苦草的生物量为65g/m3(4棵/m3)、129g/m3(8棵/m3),193g/m3(12棵/m3),另设一组不种水生植物为对照,相互之间作同步比较,分析了养鱼水体水质主要因子的变化,处理60天后测定黄颡鱼的存活率,增重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水花生生物量在715g/m3时,对NH3-N、NO2-N去除效果较好,去除率分别为74%,45%,但对TN、TP和COD去除效果不明显,并对成活率和增重率无显着影响;水葫芦生物量在1072g/m3时,对水体中TN、TP、COD、NH3-N、NO2-N去除率分别为67%、75%、65%、96%,86%;并且提高了黄颡鱼的增重率和成活率。水浮莲生物量在1072g/m3时,对水体中NH3-N,NO2-N去除率分别为61%,33%,但对TN,TP和COD去除效果不明显,并对成活率和增重率无显着影响;苦草每立方米种植8棵左右,水体中各项指标均明显降低,TN、TP、COD、NH3-N, NO2-N去除率分别为49%、50%、36%、98%,86%,增重率和成活率显着提高。综合以上结果,种植水葫芦,苦草降低了养殖水体中的营养盐,改善鱼类生存的环境,促进了鱼体的生长。水葫芦最适生物量为1072g/m3,苦草最适生物量为8棵/m3。试验二,研究底栖生物对黄颡鱼养殖水体净化效果。试验以黄颡鱼夏花培育水体为试验水体,以三角帆蚌,螺蛳作为净水生物,每种底栖生物分别设三个不同生物量,三角帆蚌的生物量为3600g/m3、7200g/m3、10800g/m3。螺蛳生物量为285g/m3、428g/m3、571g/m3。每周取样一次测定TN、TP和COD,每6天取样一次测定NH3-N和NO2-N。处理60天后测定黄颡鱼的成活率和增重率。结果表明、三角帆蚌的净水效果较螺蛳好,生物量在7200g/m3时,对养殖水体的净化效果最好,对TN、TP, NH3-N, NO2-N及COD的去除率分别为38%,37%,40%,54%,30%,并且黄颡鱼的成活率、增重率也最高。螺蛳生物量428g/m3时,对TN、NO2-N, COD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因此,在黄颡鱼养殖水体中每立方米放养12只三角帆蚌(生物量7200g/m3),能够有效控制水体的富营养化,并提高黄颡鱼的增重率、成活率。试验三,研究两种免疫增强剂对黄颡鱼生长、消化及免疫性能的影响。将180尾黄颡鱼随机分成3组,即Ⅰ、Ⅱ、Ⅲ组,每组3重复,Ⅰ组为对照组,投喂基础日粮,Ⅱ、Ⅲ为试验组,分别在投喂基础日粮中添加0.01%的芽孢杆菌与0.01%低聚糖复合制剂(Ⅱ)和1%中草药免疫增强剂(Ⅲ),连续投喂60天,测定了黄颡鱼增重率、成活率及胃肠消化酶、肝胰、血清免疫酶活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Ⅱ、Ⅲ组均显着提高了黄颡鱼的增重率、成活率(P<0.05)。Ⅱ组胃消化酶、肠蛋白酶和ⅢⅢ组胃消化酶活性与对照相比提高显着(P<0.05),但Ⅱ组和Ⅲ组肠淀粉酶活性有所下降。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肝胰ACP、肝胰AKP、肝胰SOD、血清ACP、血清AKP活性均不同程度提高。综上所述,在饲料中添加免疫增强剂,能够提高黄颡鱼的生产性能及消化免疫能力。
二、鱼康素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鱼康素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EM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EM菌定义及来源 |
1.1 EM菌的定义 |
1.2 EM菌的来源 |
2 EM菌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机制 |
3 EM菌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效果 |
3.1 EM菌对水质的调控作用 |
3.2 EM菌对水产动物促生长作用 |
3.3 EM菌对水产养殖的免疫和抗病力 |
3.4 EM菌对水产动物体组分及体内菌群的影响 |
4 影响EM菌作用效果的因素 |
4.1 外部因素 |
4.1.1 使用方式 |
4.1.2 使用剂量 |
4.1.3 使用环境 |
4.2 内部因素 |
5 EM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
5.1 EM菌在水产养殖中存在的不足 |
5.2 建议和展望 |
(2)大菱鲆溶藻弧菌噬菌体制剂制备及其应用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大菱鲆养殖现状 |
1.1.1 大菱鲆简介 |
1.1.2 大菱鲆细菌性疾病简介 |
1.2 溶藻弧菌简介 |
1.2.1 水产养殖中常见的弧菌病及其病原菌 |
1.2.2 溶藻弧菌 |
1.3 噬菌体在水产中的应用及其安全性 |
1.3.1 噬菌体简介 |
1.3.2 噬菌体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
1.3.3 噬菌体安全性 |
1.4 噬菌体保藏方法 |
1.4.1 噬菌体保藏方法 |
1.4.2 植物提取物在水产中的应用 |
1.4.3 大蒜素简介 |
1.5 本论文研究意义 |
1.6 本论文研究思路 |
1.7 技术路线 |
2 噬菌体治疗大菱鲆溶藻弧菌感染效果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2.1 实验动物 |
2.2.2 实验条件 |
2.2.3 实验菌种 |
2.2.4 实验噬菌体 |
2.2.5 引物合成 |
2.2.6 实验主要试剂 |
2.2.7 实验溶液的配制 |
2.2.8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病原菌活化 |
2.3.2 溶藻弧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2.3.3 攻毒用溶藻弧菌制备 |
2.3.4 半数致死量(LD50)测定 |
2.3.5 噬菌体扩增 |
2.3.6 噬菌体效价测定 |
2.3.7 噬菌体浓缩 |
2.3.8 大菱鲆溶藻弧菌攻毒的噬菌体治疗实验 |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4.1 溶藻弧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实验结果 |
2.4.2 病原菌半数致死量(LD_(50))实验结果 |
2.4.3 大菱鲆溶藻弧菌攻毒的噬菌体治疗实验结果 |
2.5 讨论 |
2.6 小结 |
3 溶藻弧菌噬菌体PVA1 安全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2.1 实验动物与养殖条件 |
3.2.2 实验主要试剂 |
3.2.3 实验溶液配制 |
3.2.4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噬菌体浓缩纯化 |
3.3.2 溶藻弧菌噬菌体急性腹腔注射攻毒实验 |
3.3.3 溶藻弧菌噬菌体亚慢性腹腔注射攻毒实验 |
3.3.4 麻醉与解剖 |
3.3.5 血清生化检验 |
3.3.6 组织切片制作 |
3.3.7 HE染色 |
3.4 实验结果 |
3.4.1 溶藻弧菌噬菌体急性腹腔注射攻毒实验结果 |
3.4.2 溶藻弧菌噬菌体亚慢性腹腔注射攻毒实验结果 |
3.4.3 血清生化检验实验结果 |
3.4.4 溶藻弧菌噬菌体亚慢性腹腔攻毒组织切片观察实验结果 |
3.5 讨论 |
3.6 小结 |
4 可常温保存的溶藻弧菌噬菌体制剂制备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4.2.1 实验动物与养殖条件 |
4.2.2 实验主要试剂 |
4.2.3 实验溶液配制 |
4.2.4 实验主要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大蒜素(40%)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法 |
4.3.2 溶藻弧菌噬菌体制剂制备 |
4.3.3 溶藻弧菌噬菌体制剂应用效果评价 |
4.4 实验结果 |
4.4.1 大蒜素(40%)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实验结果 |
4.4.2 溶藻弧菌噬菌体制剂制备实验结果 |
4.4.3 溶藻弧菌噬菌体制剂应用效果评价实验结果 |
4.5 讨论 |
4.6 小结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短小芽孢杆菌细胞壁及其提取物对斜带石斑鱼肠黏膜免疫的调节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1章 引言 |
1.1 斜带石斑鱼养殖现状 |
1.2 益生菌 |
1.2.1 芽孢杆菌 |
1.2.2 短小芽孢杆菌 |
1.3 益生菌细胞壁研究进展 |
1.3.1 细胞壁结构 |
1.3.2 细胞壁提取 |
1.3.3 细胞壁免疫调节作用 |
1.4 肽聚糖研究进展 |
1.4.1 肽聚糖结构和分类 |
1.4.2 肽聚糖分离提取 |
1.4.3 肽聚糖生物学功能 |
1.5 脂磷壁酸研究进展 |
1.5.1 脂磷壁酸分离提取研究 |
1.5.2 脂磷壁酸免疫调节作用 |
1.6 细胞壁蛋白 |
1.6.1 细胞壁蛋白 |
1.6.2 细胞壁蛋白提取 |
1.6.3 细胞壁蛋白生物学功能 |
1.7 本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1.7.1 主要研究内容 |
1.7.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短小芽孢杆菌细胞壁四种主要组分的提取及鉴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菌株 |
2.1.2 主要实验试剂 |
2.1.3 主要实验仪器 |
2.2 组分提取 |
2.2.1 主要实验试剂配制 |
2.2.2 细菌培养 |
2.2.3 完整肽聚糖提取 |
2.2.4 脂磷壁酸提取 |
2.2.5 全细胞壁提取 |
2.2.6 细胞壁蛋白提取 |
2.3 各组分理化性质检测 |
2.3.1 完整肽聚糖提取物鉴定分析 |
2.3.2 脂磷壁酸提取物鉴定分析 |
2.3.3 全细胞壁提取物鉴定分析 |
2.3.4 细胞壁蛋白提取物鉴定分析 |
2.4 结果 |
2.4.1 完整肽聚糖鉴定分析 |
2.4.2 脂磷壁酸鉴定分析 |
2.4.3 全细胞壁鉴定分析 |
2.4.4 细胞壁蛋白鉴定分析 |
2.5 讨论 |
2.5.1 完整肽聚糖提取及鉴定 |
2.5.2 脂磷壁酸提取及鉴定 |
2.5.3 全细胞壁提取及鉴定 |
2.5.4 细胞壁蛋白提取及鉴定 |
第3章 短小芽孢杆菌及其细胞壁组分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及免疫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细菌培养 |
3.1.2 试验饲料 |
3.1.3 试验管理 |
3.1.4 样品收集 |
3.1.5 指标测定及方法 |
3.1.6 统计分析 |
3.2 结果 |
3.2.1 短小芽孢杆菌及其细胞壁组分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2 短小芽孢杆菌及其细胞壁组分对斜带石斑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3.2.3 短小芽孢杆菌及其细胞壁组分对斜带石斑鱼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 |
3.2.4 短小芽孢杆菌及其细胞壁组分对斜带石斑鱼头肾免疫基因表达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短小芽孢杆菌及其细胞壁组分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
3.3.2 短小芽孢杆菌及其细胞壁组分对斜带石斑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3.3.3 短小芽孢杆菌及其细胞壁组分对斜带石斑鱼血清免疫的影响 |
3.3.4 短小芽孢杆菌及其细胞壁组分对斜带石斑鱼头肾免疫基因表达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4章 短小芽孢杆菌及其细胞壁组分对斜带石斑鱼肠道形态、菌群及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细菌培养 |
4.1.2 饲料配制 |
4.1.3 试验设计 |
4.1.4 样品采集 |
4.1.5 肠道组织切片 |
4.1.6 肠道菌群 |
4.1.7 肠道免疫基因表达 |
4.2 结果 |
4.2.1 短小芽孢杆菌及其细胞壁组分对斜带石斑鱼肠道形态的影响 |
4.2.2 短小芽孢杆菌及其细胞壁组分对斜带石斑鱼肠道菌群的影响 |
4.2.3 短小芽孢杆菌及其细胞壁组分对斜带石斑鱼肠道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短小芽孢杆菌及其细胞壁组分对斜带石斑鱼肠道形态的影响 |
4.3.2 短小芽孢杆菌及其细胞壁组分对斜带石斑鱼肠道菌群的影响 |
4.3.3 短小芽孢杆菌及其细胞壁组分对斜带石斑鱼肠道免疫相关基因表达 |
4.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情况 |
(4)蝇蛆浆对黄鳝诱食、生长、营养及免疫机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前言 |
1.2 黄鳝研究进展概述 |
1.2.1 年龄与生长 |
1.2.2 性逆转 |
1.2.3 胚胎发育 |
1.2.4 人工繁殖 |
1.2.5 营养需求 |
1.3 黄鳝配合饲料研究概述 |
1.3.1 配合饲料的研制 |
1.3.2 配合饲料对黄鳝体内酶活性的影响 |
1.3.3 配合饲料喂食频率的影响 |
1.4 蝇蛆利用现状概述 |
1.4.1 蝇蛆的营养价值 |
1.4.2 蝇蛆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概况 |
1.4.3 蝇蛆对试验动物免疫机能的影响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蝇蛆对黄鳝诱食活性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黄鳝 |
2.2.2 试验仪器及用品 |
2.2.3 试验方法 |
2.2.4 黄鳝诱食活性表征 |
2.2.5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蝇蛆浆种类对黄鳝诱食活性的影响 |
2.3.2 蝇蛆浆相对含量对黄鳝诱食活性的影响 |
2.4 讨论 |
2.4.1 蝇蛆浆种类对黄鳝诱食活性的影响 |
2.4.2 蝇蛆浆相对含量对黄鳝诱食活性的影响 |
2.5 小结 |
第3章 蝇蛆对黄鳝生长及肌肉营养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黄鳝幼苗 |
3.2.2 仪器及用品 |
3.2.3 试验黄鳝的饲养 |
3.2.4 试验设计 |
3.2.5 黄鳝样品采集 |
3.2.6 黄鳝生长评价指标 |
3.2.7 黄鳝肌肉营养组成分析 |
3.2.8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蝇蛆浆种类及浓度对黄鳝生长的影响 |
3.3.2 蝇蛆浆种类及浓度对黄鳝肌肉营养组成的影响 |
3.4 讨论 |
3.4.1 蝇蛆浆种类及浓度对黄鳝生长的影响 |
3.4.2 蝇蛆浆种类及浓度对黄鳝肌肉营养组成的影响 |
3.5 小结 |
第4章 蝇蛆对黄鳝免疫机能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黄鳝幼苗 |
4.2.2 仪器及用品 |
4.2.3 试验黄鳝的饲养 |
4.2.4 试验设计 |
4.2.5 黄鳝样品采集 |
4.2.6 吞噬原的制备 |
4.2.7 采血 |
4.2.8 白细胞吞噬活性的测定 |
4.2.9 溶菌酶活性的测定 |
4.2.10 血清中补体C3和C4含量的测定 |
4.2.11 攻毒试验 |
4.2.12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蝇蛆浆种类及浓度对吞噬百分比的影响 |
4.3.2 蝇蛆浆种类及浓度对溶菌酶活性的影响 |
4.3.3 蝇蛆浆种类及浓度对C3和C4补体浓度的影响 |
4.3.4 蝇蛆浆种类及浓度对相对免疫保护率的影响 |
4.4 讨论 |
4.4.1 蝇蛆浆种类及浓度对蝇蛆浆免疫机能的影响 |
4.5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阿维菌素在鲈组织中的富集及消除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给药及采样 |
1.4 样品测定 |
1.4.1 样品前处理 |
1.4.2 水样前处理 |
1.4.3 液相色谱条件 |
1.5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方法线性范围、检测限及回收率 |
2.2 药代动力学分析 |
2.2.1 模型的确立 |
2.2.2 药代动力学参数 |
2.2.3 药物浓度-时间关系 |
2.2.4 水中阿维菌素浓度变化 |
3 讨论 |
3.1 鲈对阿维菌素的富集和消除作用 |
3.2 肝脏中的双峰现象 |
3.3 药代动力学参数 |
3.4 代谢周期 |
(6)功能性糖类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免疫多糖 |
1.1 功能 |
1.1.1 促进生长、提高成活率 |
1.1.2 提高养殖生物的免疫功能和机体防御能力 |
1.2 在水产养殖上的研究与应用 |
2 免疫寡糖 |
2.1 寡糖的功能 |
2.1.1 刺激有益菌生长, 阻止有害菌定居增殖, 促进生长 |
2.1.2 增强动物的免疫力 |
2.2 在水产养殖上的研究与应用 |
3 小结 |
(7)绿色饲料添加剂糖萜素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糖萜素理化特性与技术指标 |
2 糖萜素的作用机理与功能 |
3 糖萜素在饲料中应用研究概况 |
3.1 糖萜素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应用。 |
3.1.1 糖萜素在猪饲料中的应用 |
3.1.2 糖萜素在牛羊养殖中的应用 |
3.1.3 糖萜素在兔生产中的应用 |
3.2 糖萜素在家禽养殖中的应用 |
3.2.1 糖萜素在不同肉鸡生产中的应用 |
3.2.2 糖萜素在蛋鸡生产中的应用 |
3.2.3 糖萜素在鸭生产中的应用 |
3.3 糖萜素在水产动物养殖中的应用 |
3.3.1 糖萜素在鱼类养殖中的应用 |
3.3.2 糖萜素在海参养殖中的应用 |
3.3.3 糖萜素在虾类养殖中的应用 |
3.3.4 糖萜素在中华鳖养殖中的应用 |
4 结束语 |
(8)阿维菌素对日本沼虾的毒性作用及其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阿维菌素的理化性质与结构 |
2. 阿维菌素类的药理及其毒理作用 |
2.1 阿维菌素类的作用机制 |
2.2 AVMs的毒理作用 |
2.2.1 AVMs的一般毒性及特殊毒性 |
2.2.2 AVMs对环境的毒性 |
2.2.3 AVMs对水产动物的毒性 |
2.3 AVMs的应用 |
3.AVMs 的最高残留限量及检测方法的研究 |
3.1 AVMs 的最高残留限量及技术检测标标准 |
3.2 AVMs检测犯检测方法的概况 |
3.2.1 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HPLC-UV) |
3.2.2 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HPLC-FLD) |
3.2.3 液-质联用分析法(LC-MS) |
3.2.4 酶联免疫法(ELISA) |
3.2.5 其他检测方法 |
4.AVMs 药物药动学和消除规律的研究 |
4.1 AVMs在农畜动物体内的药动学和消除规律的研究 |
4.2 AVMs在水产动物体内的药动学和消除规律的研究 |
第一章 阿维菌素对日本沼虾的急性毒性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实验药物 |
1.2 实验方法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中毒反应及相关症状 |
2.2 阿维菌素对日本沼虾的急性毒性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章 建立阿维菌素在日本沼虾体内的检测方法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品与试剂 |
1.2.1 药品 |
1.2.2 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1.4 色谱条件 |
1.5 样品处理 |
1.5.1 样品制备 |
1.5.2 肌肉、肝胰腺组织前处理 |
1.5.3 血淋巴组织前处理 |
1.5.4 水样前处理 |
1.6 标准曲线的绘制 |
1.7 最低检测限的测定 |
1.8 回收率、精密度的测定 |
2. 结果 |
2.1 色谱行为 |
2.2 标准曲线及检测限 |
2.3 回收率和精密度 |
3. 讨论 |
3.1 提取剂的选择 |
3.2 色谱条件的优化 |
3.3 前处理的优化及其方法的可行性分析 |
第三章 阿维菌素在日本沼虾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实验药物 |
1.1.3 实验环境 |
1.2 实验方法 |
1.3 数据处理 |
1.4 休药期 |
2. 结果 |
2.1 实验用水中阿维菌素的浓度变化曲线 |
2.2 日本沼虾组织中阿维菌素浓度变化与分析 |
2.2.1 房室模型的确定 |
2.2.2 绘制药时曲线图 |
2.2.3 药代动力学参数 |
3. 讨论 |
3.1 阿维菌素在日本沼虾组织内的药代残留分析 |
3.1.1 肌肉 |
3.1.2 肝胰腺 |
3.1.3 血淋巴 |
3.2 药动参数 |
3.3 休药期的确定 |
4. 小结 |
第四章 阿维菌素对日本沼虾的组织病理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样品处理 |
1.3.1 脱水、透蜡、包埋 |
1.3.2 切片 |
1.3.3 苏木精-伊红染色 |
2. 结果 |
2.1 肝胰腺的组织病理变化 |
2.2 触角腺的组织病理变化 |
2.3 鳃的组织病理变化 |
2.4 肠的组织病理变化 |
3. 讨论 |
5. 小结 |
第五章 上海市浦东新区部分地区日本沼虾肌肉组织中 AVM 的残留状况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用虾 |
1.2 药品与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1.4 色谱条件 |
1.5 样品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阿维菌素在水产品中残留检测及在草鱼体内药动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阿维菌素的结构和理化性质 |
2 阿维菌素的作用机理 |
3 阿维菌素最高残留限量及毒理学的研究 |
3.1 阿维菌素的最高残留限量 |
3.2 阿维菌素类药物的毒理作用 |
4 阿维菌素检测方法概况 |
4.1 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方法(HPLC-UV) |
4.2 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方法(HPLC-FLD) |
4.3 液相色谱-质谱检测方法(LC/MSMS) |
4.4 酶联免疫法(ELISA) |
4.5 薄层色谱法(TLC) |
5 阿维菌素类药物动力学和消除规律研究 |
5.1 阿维菌素类药物在畜禽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残留消除规律研究 |
5.2 阿维菌素类药物在水产动物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概况 |
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产品中阿维菌素的残留量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设备 |
1.2 药品与试剂 |
1.3 实验动物 |
1.4 色谱条件 |
1.5 标准曲线的测定 |
1.6 样品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阿维菌素标准溶液色谱图 |
2.2 方法的线性关系及检测限 |
2.3 方法的回收率和精密度 |
2.4 样品测定 |
3 讨论 |
3.1 配置标准溶液溶剂的选择 |
3.2 实验鱼肌肉的选择 |
3.3 提取条件的选择 |
3.4 固相萃取柱的选择 |
3.5 衍生化条件的选择 |
3.6 检出限、回收率和变异系数 |
4 小结 |
第三章 阿维菌素药浴在草鱼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品与试剂 |
1.3 给药与取样 |
1.4 仪器设备 |
1.5 样品测定 |
1.6 HPLC分析方法 |
1.7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给药方法 |
2.2 标准曲线与最低检测限 |
2.3 回收率与精密度 |
2.4 色谱图 |
2.5 阿维菌素药浴在草鱼各组织中的分布及消除情况 |
3 讨论 |
3.1 组织样品处理方法 |
3.2 阿维菌素在草鱼各组织中的消除规律及残留分析 |
4 小结 |
第四章 阿维菌素口灌在草鱼体内的药动学及残留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品与试剂 |
1.3 仪器设备 |
1.4 给药方法及取样 |
1.5 样品处理及HPLC测定 |
1.6 数据处理 |
1.7 休药期 |
2 结果 |
2.1 标准曲线与最低检出限 |
2.2 回收率与精密度 |
2.3 单剂量口灌阿维菌素在草鱼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
2.4 样品色谱图 |
3 讨论 |
3.1 实验动物的选择 |
3.2 AVM在草鱼体内的药动学特征 |
3.3 组织样品中的残留分析及其特征 |
3.4 临床休药期(WDT)的确定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 |
(10)不同水生生物及免疫增强剂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夏花培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一、鱼病和水质之间的关系 |
二、几种水生生物在水质净化上的应用 |
1 水生植物对环境的适应 |
2 水生植物对水体的修复作用及机理 |
3 不同的水生植物对水质净化的研究进展 |
4 底栖动物对水质净化的效果 |
三、免疫增强剂在水产上的应用 |
1 合生素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 |
2 中草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四种水生植物对黄颡鱼养殖水体净化效果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试验二 底栖生物对黄颡鱼养殖水体净化效果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试验三 两种免疫增强剂对黄颡鱼生长、消化及免疫性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获奖情况 |
四、鱼康素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EM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概述[J]. 邓茹,孟顺龙,陈家长,陈春光. 中国农学通报, 2020(11)
- [2]大菱鲆溶藻弧菌噬菌体制剂制备及其应用效果评价[D]. 毕晓泽.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
- [3]短小芽孢杆菌细胞壁及其提取物对斜带石斑鱼肠黏膜免疫的调节作用研究[D]. 胡曦. 集美大学, 2018(01)
- [4]蝇蛆浆对黄鳝诱食、生长、营养及免疫机能影响的研究[D]. 赵峰. 长江大学, 2017(02)
- [5]阿维菌素在鲈组织中的富集及消除规律研究[J]. 邢丽红,孙伟红,冷凯良,李兆新.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3(04)
- [6]功能性糖类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J]. 卢亚楠,王丽,丛玉婷,王连顺,杨国军,徐永平,张峰. 河北渔业, 2013(05)
- [7]绿色饲料添加剂糖萜素的应用研究[J]. 陈新新. 武汉工业学院学报, 2012(04)
- [8]阿维菌素对日本沼虾的毒性作用及其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D]. 尹敬敬. 上海海洋大学, 2011(04)
- [9]阿维菌素在水产品中残留检测及在草鱼体内药动学研究[D]. 秦改晓. 华中农业大学, 2009(07)
- [10]不同水生生物及免疫增强剂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夏花培育的影响[D]. 朱浩.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