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妊娠期合并乙型肝炎危险因素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马雄,王绮夏,肖潇,苗琪,连敏,唐茹琦,尤红,陆伦根,韩英,南月敏,徐小元,段钟平,魏来,贾继东,庄辉[1](2022)在《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21)》文中研究指明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 AIH)患者的临床特点包括血清氨基转移酶水平升高、高免疫球蛋白G血症、血清自身抗体阳性,肝组织学上存在中重度界面性肝炎等。早期诊断和恰当治疗可显着改善AIH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医疗负担。《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和治疗共识(2015)》在规范我国AIH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2021年底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组织有关专家结合最新进展制定本部指南,旨在进一步提高我国AIH诊治水平。
孙芳芳,毕潇月,王晓娟,曾湛,林妍洁,杨柳,邓雯,蒋婷婷,高媛娇,胡蕾苹,许梦娇,张璐,路遥,李明慧,谢尧[2](2021)在《慢性HBV感染女性所生婴儿乙肝表面抗体水平分布特征及相关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慢性HBV感染女性所生婴儿HBsAb的分布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以605例符合入组要求的慢性HBV感染女性所生婴儿为研究对象, 收集母亲既往HBV感染信息、孕期生化指标、孕期并发症、分娩相关信息以及婴儿出生后乙肝相关检测结果, 随访调查入组婴儿1岁时HBsAg及HBsAb, 同时回顾性收集其在7月龄时HBsAg、HBsAb, 通过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婴儿HBsAb的因素。结果 605例婴儿中, 有6名婴儿7月龄及1岁时HBsAg及HBV DNA阳性, 感染率约为1%。将未感染婴儿根据HBsAb滴度进行分组, 结果显示不同组间母亲产前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 PTA)(χ2=11.17, P=0.01)、HBeAg阳性率(χ2=7.87, P=0.049)以及婴儿出生时HBsAg阳性率(χ2=10.52, P=0.02)存在差异。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婴儿出生时HBsAg阴性是7月龄时HBsAb独立保护因素(OR=1.564, 95%CI 1.092~2.239, P=0.015)。对婴儿1岁时HBsAb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显示母亲妊娠期糖尿病(OR=1.578, 95%CI 1.126~2.210, P=0.008)、婴儿加强免疫(OR=81.207, 95%CI 31.202~211.352, P<0.001)、婴儿7月龄抗体量(OR=42.123, 95%CI 22.824~77.739, P<0.001)与婴儿1岁时HBsAb独立相关。结论婴儿出生时静脉血HBsAg阴性是其7月龄HBsAb的独立保护因素, 加强免疫是1岁时HBsAb的独立保护因素。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3](2021)在《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21)》文中研究表明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 AIH)患者的临床特点包括血清氨基转移酶水平升高、高免疫球蛋白G血症、血清自身抗体阳性, 肝组织学上存在中重度界面性肝炎等。早期诊断和恰当治疗可显着改善AIH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 减轻社会医疗负担。《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和治疗共识(2015)》在规范我国AIH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 2021年底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组织有关专家结合最新进展制定本部指南, 旨在进一步提高我国AIH诊治水平。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Professional Committee of China Medical Education Association;[4](2021)在《中国炎症性肠病生物制剂治疗专家建议(试行)》文中研究说明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主要累及胃肠道的慢性、非特异性、复发性、炎症性疾病。近20余年来,虽然国内外学者对IBD的发生机制和临床诊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IBD的具体病因和确切的发生机制目前仍然不清楚,也未发现能够治愈IBD的药物和方法。研究发现,IBD与高脂肪、高蛋白和高糖饮食等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多见于西欧和北美地区。既往中国IBD罕见,但是近20年来,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丙型肝炎学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2021)在《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文中提出艾滋病在中国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2005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会艾滋病丙型肝炎学组制定了第一版《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 并于2011年、2015年和2018年分别进行了更新。2021年版指南是在2018年版指南的基础上, 根据我国临床实践和最新研究结果进行的更新, 主要反映了机会性感染、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暴露后预防(PEP)、暴露前预防(PrE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全程管理和预防母婴传播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本版指南详细介绍了PrEP的适应证、用药方案、随访和监测以及预防措施。
徐陈瑜,徐娟[6](2021)在《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主要传播途径,我国每年约有100万HBV感染的女性妊娠分娩。慢性HBV感染可能影响母儿围产期结局,对感染的女性孕前、孕期、分娩期及产后进行规范管理,可以有效降低HBV母婴传播。新生儿出生后12 h内(越早越好)接种乙肝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免疫是阻断HBV母婴传播最重要的方式。对高病毒载量孕妇孕期进行抗病毒治疗,阻断母婴传播,已逐渐应用于临床,但用药的起始时间、纳入治疗的孕妇人群的选择等问题还未能达成共识。妊娠合并HBV感染不是剖宫产指征。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的新生儿联合免疫后可以母乳喂养。本文对妊娠合并HBV感染的母婴传播、免疫预防、抗病毒治疗、围产期管理等问题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李思颖,孙杨芳,史金凤,江沂,蒋小仙,金洁[7](2021)在《应用富马酸替诺福韦酯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不同停药时间对产后肝功能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比较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DF)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在分娩时和产后12周停药对产后出现丙氨酸转氨酶(ALT)异常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8月于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HBsAg及HBeAg均阳性的妊娠妇女共84例, 随机分为分娩时停药组(42例)和产后12周停药组(42例), 最终完成产后24周随访共66例, 分娩时停药组35例, 产后12周停药组31例。所有患者均于孕24~28周开始服用TDF治疗, 定期监测并比较两组患者的HBV DNA载量变化和ALT异常情况, 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产后ALT异常的影响因素, 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产后16周HBV DNA载量与基线值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42和-1.891, P值均>0.05)。66例产妇中有21例产后出现ALT异常, 其中分娩时停药组9例(25.71%, 9/35), 产后12周停药组12例(38.71%, 12/31),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80, P>0.05), 且ALT异常程度在两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0.527, P>0.05)。经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 孕期ALT异常与产后出现ALT异常独立相关(OR=13.75, 95%CI 1.49~126.85, P<0.05)。结论应用TDF阻断HBV母婴传播产后不同时间停药对产后肝功能无明显影响, 孕期ALT异常是产后出现肝功能异常的一项危险因素, 这类孕妇产后应谨慎停药并严密监测肝功能。
李璐,邹怀宾,徐曼曼,陈煜[8](2021)在《慢性HBV感染孕妇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慢性HBV感染的孕妇出现妊娠期糖尿病(GDM)的相关因素、妊娠结局及其对所分娩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2017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就诊、分娩及产后随诊的317例慢性HBV感染的孕妇。根据是否合并GDM分为慢性HBV感染合并GDM组及慢性HBV感染对照组。记录入组孕妇的HBV血清学标志物、肝功能、HBV DNA定量、妊娠合并症、分娩方式及新生儿出生时情况。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的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t’检验,不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的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法检验;采用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慢性HBV感染的母亲出现GDM的危险因素。结果 317例母亲中慢性HBV感染合并GDM共64例,占整体人数20.19%,对照组为253例,占整体人数79.81%。慢性HBV感染合GDM组的孕妇在年龄(Z=-2.652)、基线ALT (Z=-4.393)、基线AST(Z=-2.457)及HBV DNA定量方面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BV DNA定量[OR(95%CI)=23.40(7.10~77.14),P <0.001]及高龄[OR(95%CI)=1.10(1.02~1.17),P=0.01]是慢性HBV感染孕妇发生GDM的独立危险因素。慢性HBV感染合并GDM的孕妇在分娩时更容易出现胎膜早破(χ2=4.514,P=0.034);所分娩的新生儿更容易出现早产(χ2=9.293,P=0.002)及胎儿宫内窘迫(P=0.018)。结论 HBV DNA定量及高龄是慢性HBV感染母亲发生GDM的危险因素。慢性HBV感染的孕妇合并GDM增加了胎膜早破、胎儿宫内窘迫及早产的发生率。
陈渝[9](2021)在《新型抗乙肝病毒药物致肾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新型抗乙肝病毒药物致肾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该院2019年1—12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共18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用药6个月、12个月后肾功能损伤发生情况,单因素分析患者基本资料,肝病家族史、肾小球滤过率(eGFR)、HBV-DNA载量、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新型抗乙肝病毒药物应用情况,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致肾功能损伤的相关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用药6个月后,发生肾功能损伤的患者共16例,发生肾损伤次数为(2.43±1.02)次;用药12个月后,发生肾功能损伤患者24例,发生肾损伤次数(2.72±1.11)次。二组性别、体质量指数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45岁肾功能损伤发生率显着高于未损伤组(P<0.05)。二组肝病家族史、HBV-DNA载量发生情况、糖尿病史、高血压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肾功能损伤组60(ml/min per 1.73m)<eGFR<90(ml/min per 1.73m)发生率显着高于未损伤组(P<0.05)。与其他用药方案比较,ADV用药发生肾功能损伤的占比显着更高(P<0.05)。经多因素分析,年龄>45岁、60(ml/min per 1.73m)<eGFR<90(ml/min per 1.73m)、ADV药物,为导致乙肝患者发生肾功能损伤的相关独立危险因素(OR=4.257、4.246、5.569,均P<0.001)。结论eGFR水平介于60~90(ml/min per 1.73m)之间、年龄>45岁、阿德福韦酯(ADV)药物均为导致肾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临床应重视此种情况,以有效预防肾功能发生损伤。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10](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提出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 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 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 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 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二、妊娠期合并乙型肝炎危险因素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妊娠期合并乙型肝炎危险因素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21)(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流行病学 |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
3.1 临床表现 |
3.2 实验室检查 |
3.2.1 血清生物化学指标 |
3.2.2 自身抗体与分型 |
3.2.3 血清免疫球蛋白 |
3.3 肝组织学检查 |
3.3.1 门管区表现 |
3.3.2 小叶内表现 |
3.3.3 特殊类型AIH组织学表现 |
3.4 诊断标准 |
3.5 鉴别诊断 |
4 治疗 |
4.1 治疗指征 |
4.2 治疗方案 |
4.2.1 一线治疗 |
4.2.2 二线治疗 |
4.2.3 三线治疗 |
4.2.4 肝移植术 |
4.3 药物相关不良反应 |
4.3.1 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 |
4.3.2 AZA的不良反应 |
4.4 应答不完全的处理 |
4.5 疗程和停药与复发的处理 |
4.6 疫苗接种 |
5 AIH特殊类型的处理 |
5.1急性重症AIH和急性肝衰竭 |
5.2药物性自身免疫性肝损伤 |
5.3 AIH合并病毒性肝病 |
5.4妊娠期AIH |
5.5儿童AIH |
6 预后 |
(4)中国炎症性肠病生物制剂治疗专家建议(试行)(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抗肿瘤坏死因子-α制剂 |
一、IFX |
(一)适应证 |
(二)禁忌证 |
(三)使用前筛查 |
(四)使用方法 |
(五)疗程及停药时机 |
(六)疗效监测 |
(七)特殊人群使用 |
(八)安全性 |
二、ADA |
(一)适应证[38-41] |
(二)禁忌证 |
(三)使用方法 |
(四)疗效评估及优化 |
(五)使用前筛查 |
(六)疗程及停药时机 |
(七)特殊人群使用[43] |
(八)安全性 |
第二部分维得利珠单抗 |
一、适应证[4-9] |
(一)UC |
(二)CD |
二、禁忌证 |
三、使用前筛查 |
四、使用方法 |
(一)常规用法 |
(二)强化治疗 |
五、联合用药 |
六、特殊人群 |
(一)老年患者[50] |
(二)未成年患者 |
(三)育龄期、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46] |
七、疗效监测 |
八、停药和复发风险 |
九、不良事件 |
十、手术问题 |
(一)围手术期用药 |
(二)手术后并发症 |
十一、疫苗接种 |
第三部分乌司奴单抗 |
一、适应证[3-8] |
(一)CD |
(二)UC |
二、禁忌证 |
三、使用前筛查 |
四、使用方法 |
(一)常规应用 |
(二)优化治疗 |
五、副作用 |
六、特殊人群使用 |
(一)妊娠期和哺乳期[62] |
(二)儿童 |
(三)老年人 |
(四)围手术期 |
(五)恶性肿瘤患者 |
七、疗程及停药时机 |
(6)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慢性HBV感染孕妇围产期管理 |
1.1 孕前管理 |
1.2 孕期管理 |
1.3 分娩期管理 |
1.4 产后管理 |
2 HBV感染与妊娠结局 |
2.1 HBV感染对孕妇的影响 |
2.2 HBV感染对围生儿的影响 |
3 HBV感染的母婴阻断措施 |
3.1 乙型肝炎疫苗联合HBIG免疫阻断 |
3.2 妊娠期抗病毒治疗 |
4 结 语 |
(8)慢性HBV感染孕妇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对母婴结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入组标准及排除标准 |
1.3 观察指标 |
1.4 伦理学审查 |
1.5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入组患者基本特点 |
2.2 慢性HBV感染母亲合并GDM对母婴结局的影响 |
3 讨论 |
(9)新型抗乙肝病毒药物致肾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资料收集与分析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患者肾功能损伤发生情况 |
2.2 单因素分析患者基本资料 |
2.3 单因素分析肝病家族史、eGFR、HBV-DNA载量 |
2.4 单因素分析新型抗乙肝病毒药物应用情况 |
2.5 多因素分析肾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 |
3 讨论 |
四、妊娠期合并乙型肝炎危险因素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21)[J]. 马雄,王绮夏,肖潇,苗琪,连敏,唐茹琦,尤红,陆伦根,韩英,南月敏,徐小元,段钟平,魏来,贾继东,庄辉.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2
- [2]慢性HBV感染女性所生婴儿乙肝表面抗体水平分布特征及相关因素的研究[J]. 孙芳芳,毕潇月,王晓娟,曾湛,林妍洁,杨柳,邓雯,蒋婷婷,高媛娇,胡蕾苹,许梦娇,张璐,路遥,李明慧,谢尧.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21(06)
- [3]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21)[J].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中华内科杂志, 2021(12)
- [4]中国炎症性肠病生物制剂治疗专家建议(试行)[J].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Professional Committee of China Medic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2021(06)
- [5]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J].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丙型肝炎学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华内科杂志, 2021(12)
- [6]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研究进展[J]. 徐陈瑜,徐娟. 中国临床研究, 2021(11)
- [7]应用富马酸替诺福韦酯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不同停药时间对产后肝功能的影响[J]. 李思颖,孙杨芳,史金凤,江沂,蒋小仙,金洁.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21(05)
- [8]慢性HBV感染孕妇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对母婴结局的影响[J]. 李璐,邹怀宾,徐曼曼,陈煜.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1(10)
- [9]新型抗乙肝病毒药物致肾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J]. 陈渝.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21(05)
- [10]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