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部重树犹太民族音乐文化自信心的音乐史——评马科斯·布洛德《以色列音乐》一书(论文文献综述)
邵德诚[1](2021)在《音乐剧《屋顶上的提琴手》与歌剧《卡门》民族性特征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歌剧是具有“综合美感”的艺术,其主要以歌唱艺术为主,管弦乐队为其伴奏,是音乐与戏剧相结合的一个产物。音乐剧与歌剧都是用音乐表现戏剧的一种艺术形式,同属于音乐舞台艺术的范畴,但音乐剧更偏向大众化、娱乐化,并且音乐剧中舞蹈比重较歌剧更加突出。本文以音乐剧《屋顶上的提琴手》与歌剧《卡门》两部带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戏剧进行对比研究,即犹太民族特色和吉普赛民族特色,并且两民族都是欧洲不受当地人欢迎的的流浪民族,即使这样其音乐、舞蹈及习俗文化有着各自独特的民族特色,备受人们的关注和喜爱。文章以两剧音乐的民族性特征为切入点,分别做了四个章节的论述:宏观结构的对比研究,即在戏剧结构和音乐结构上对比两剧在艺术形式上的不同;特色民族调式对比研究,即两剧都使用了各自民族音乐特有的调式,即调式中同时含有增二度的特性音程,即犹太调式和吉普赛调式,突出其民族音乐特征;音乐旋律音型对比研究,即两剧出现了较多且富有鲜明人物色彩的旋律音型,这些音型隐含了独特且富有代表性的人物性格,且这些音型在两个不同形式的音乐戏剧作品中恰恰体现和刻画着相似的人物性格,间接的暗示了两剧内在的民族性特征;舞蹈配器技法对比研究,舞蹈分为两节,即舞种和舞曲节奏,两剧同时出现了含有民族色彩强烈的舞蹈和音乐,可观性强,体现着剧中犹太民族、吉普赛民族以及其他欧洲民族的民族艺术气息,以及两剧在管弦乐队配器技法上的不同编配,所出现不同的音响效果,突出两剧不同艺术形式、不同时代、以及不同民族下的艺术特征。通过两剧的对比研究,可以发现音乐剧和歌剧的异同,以及两种艺术形式在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有何取舍和变化,更值得阐述的是通过对比研究,两剧展现了了两个民族之间的音乐文化和人物性格,包括他们的音乐、舞蹈、乐器以及习俗和节日,让读者体会其音乐文化和人物性格的相同和不同,同时也重新认识两个曾经被流浪在各国各地的民族,这两个民族纷纷抱有的乐观心态和民俗特点。
李雪洁[2](2017)在《犹太教视域下勋伯格音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阿诺尔德·勋伯格,作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开创了西方现代主义音乐流派,成为西方浪漫主义音乐向现代音乐过渡的领军人物。他独创的自由无调性和十二音序列音乐作曲技法,席卷整个西方音乐界,成为后辈作曲家争相模仿的对象,对东西方的音乐创作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引领了一个时代的发展方向。在这位卓越的作曲家的音乐作品之中蒙着一层神秘的宗教面纱,作为犹太人的后代,勋伯格的思想里浸染着浓重的种族情义与宗教情怀,短暂的离开犹太教是为了更加深刻地理解其犹太精神。即使如此,犹太复国主义思想也一直环绕勋伯格的脑海之中,从未远去,更是将这种思想融入到他一生的艺术创作的内容里。本文通过宗教的视角,试图更好地阐释宗教思想对勋伯格音乐创作和艺术精神产生的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勋伯格的音乐及其对西方和中国现代音乐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论文第一章以世纪之交的奥地利社会与文化事件作为铺垫,通过介绍奥地利了解勋伯格波折的音乐人生,以及对勋伯格的音乐创作起到关键性的人物。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的奥地利,政治上的一再退让,使其失去更多的自主权,大众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日益激烈。无论是政治生活还是文化发展都是动荡不定的,没办法为勋伯格的艺术创作提供稳定的氛围。同时,也预示了勋伯格跌宕起伏的生活经历。“多声部赞美诗”乐队引领勋伯格走上了音乐发展的道路,亚历山德尔·冯·策姆林斯基作为勋伯格一生音乐创作生涯中的唯一一位老师,给予勋伯格许多音乐上的帮助。与此同时,作为勋伯格的内兄与朋友,也给予生活上的无尽支持,彼此成为信赖之人。第二章以勋伯格的艺术创作背景为切入点,简要论述了其文化背景的同时,从宗教的角度解读了他音乐创作的理论哲学基础与美学思维,探索其艺术创作的文学启发及绘画浸染。《圣经》作为以色列犹太文化最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是不能被忽略的一环,雅赫维的神圣性与万能性掌控着犹太民族的思想文化。“一神思想”绵延犹太文化数千年,成为犹太人流亡几个世纪的唯一支撑。犹太复国主义的思想根深蒂固地浸入每个犹太教徒的血液之中,强烈的政治复国与思想文化意识激发了作曲家的创作欲望,为勋伯格提供了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勋伯格的艺术创作与文化、宗教、哲学、美学相互结合,把勋伯格的艺术创作及影响其创作的诸多因素作为本章论述的对象,探寻他们与作曲家创作之间的碰撞交融。第三章概述了勋伯格的宗教意识在清唱剧这一音乐创作体裁中的显现,简要概括西方清唱剧发展的源流,从具体的文本及作品出发,通过分析勋伯格创作的清唱剧音乐作品《古雷之歌》、《雅各的阶梯》、《一个华沙的幸存者》总结出勋伯格清唱剧创作的特点及作品中彰显的神选意识。清唱剧的宗教体裁从侧面证明了勋伯格的思想倾向,音乐与文本中展现出作曲家隐匿其中的犹太意识。同时,对勋伯格创作的自由无调性与十二音作曲技法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的梳理,进一步探讨他们在音乐作品之中的应用。第四章以以色列锡安理想为切入点,从音乐学与文化学的角度来论证,解析复国主义思想观念在其创作时期的呈现。本章中特别选用了作曲家勋伯格改宗基督教之后所创作的音乐作品,通过音乐与文本两个部分剖析他的音乐作品戏剧《圣经之路》、歌剧《摩西与亚伦》、从而证明即使在勋伯格转信基督教期间,他的思想与创作中宣扬复国主义的情怀也未曾泯灭。作曲家后期创作的音乐无伴奏混声合唱《现代诗篇》更充分地证实了勋伯格思想中挥之不去的“复国梦”。与此同时,进一步分析勋伯格音乐作品所追求的艺术精神。第五章总结勋伯格的音乐创作与艺术精神给予西方音乐的启示。通过探讨他创作的作曲技法自由无调性和十二音序列音乐,音乐创作中频繁使用离调、转调、不协和和弦等独特的谱曲方法,从而分析出对奥地利、美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音乐创作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对勋伯格艺术精神的解析,探究他的音乐思想及表现主义音乐的深层内涵,从他的音乐创作和艺术精神中所揭示出来的音乐的本质重新审视西方现代音乐的理念和特质。第六章从勋伯格音乐创作的体裁、思想和技法的角度,对中国现代音乐产生的影响性进行分析。通过宗教性清唱剧体裁引入中国,辨析清唱剧在中西方音乐发展中的差异性。在勋伯格的音乐思想与十二音序列音乐的作曲技法和中国现代音乐相结合的同时,从中寻找到中国现代音乐的融创性。我国现代音乐的发展既是对勋伯格音乐技法和艺术精神的再创造过程,也是构架于民族音乐之上的升华过程。总而言之,本文试图通过对勋伯格的音乐创作和艺术精神的研究,从清唱剧的创作体裁、犹太复国主义的观念以及其自由无调性和十二音序列音乐的创作方法入手,探寻作曲家音乐作品背后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解析隐藏在作曲家音乐创作背后的深意。在勋伯格一生的艺术创作之中,他分别从文化的视角、哲学的角度、美学的思维等方面全面诠释了犹太之神雅赫维,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将这种精神融入到自己的音乐之中。勋伯格独具匠心的作曲技法让我们感受到其音乐具有的一种无限生命活力和创造力,透露着对犹太文化的深入理解,也使其音乐更具有文化的思辨性,既夯实了西方现代音乐发展的基础又丰富了民族音乐发展的多样性。可以说,西方现代音乐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勋伯格音乐创作的方法和其艺术精神中的核心理念,而中国的现代音乐在引进清唱剧这一创作体裁的同时也热衷于对勋伯格的自由无调性和十二音序列音乐的作曲技法的研究。并结合我国民族音乐风格发展出新技法、新理论,为现代音乐在我国的发展开拓了新思路。
谭尼[3](2004)在《一部重树犹太民族音乐文化自信心的音乐史——评马科斯·布洛德《以色列音乐》一书》文中研究指明
《音乐研究》编辑部[4](2004)在《首届“人音社杯”书评征文活动结束》文中认为 历时10个月的首届“人音社杯”全国高校学生音乐书评征文活动日前结束。 这项旨在倡导青年大学生多读书、勤思考,切实提高音乐理论素养的全国性读书征文活动自2003年底开始以来,得到许多高等艺术院校的响应和支持。部分院校将文论写作课与征文活动相结合,开展教研互动、目标明确的教学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
二、一部重树犹太民族音乐文化自信心的音乐史——评马科斯·布洛德《以色列音乐》一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部重树犹太民族音乐文化自信心的音乐史——评马科斯·布洛德《以色列音乐》一书(论文提纲范文)
(1)音乐剧《屋顶上的提琴手》与歌剧《卡门》民族性特征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现状研究 |
三、选题缘由 |
四、论题的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宏观结构对比研究 |
第一节 戏剧结构 |
一、音乐剧《屋顶上的提琴手》 |
(一)【第一幕】以赛朵婚礼为戏剧主线 |
(二)【第二幕】以村民被迫流浪为戏剧主线 |
二、歌剧《卡门》 |
(一)【第一幕】以何塞情迷卡门为戏剧主线 |
(二)【第二幕】以何塞臣服卡门为戏剧主线 |
(三)【第三幕】以四角恋的形成为戏剧主线 |
(四)【第四幕】以卡门守护真爱为戏剧主线 |
第二节 音乐结构 |
一、音乐剧《屋顶上的提琴手》 |
(一)【第一幕】三部性为主的音乐结构 |
(二)【第二幕】二部性为主的音乐结构 |
二、歌剧《卡门》 |
(一)【第一幕】多样性结构特征 |
(二)【第二幕】无再现的音乐结构 |
(三)【第三幕】三部性为主的音乐结构 |
(四)【第四幕】合唱体裁的贯穿 |
第二章 民族调式中的特性增二度音程对比研究 |
第一节 音乐剧《屋顶上的提琴手》中的犹太调式 |
一、小调式Ⅵ-Ⅶ |
二、变格弗里几亚调式Ⅲ-Ⅳ |
三、变格多利亚调式Ⅲ-Ⅳ |
第二节 歌剧《卡门》中的吉普赛调式 |
一、吉普赛小调式Ⅲ-Ⅳ、Ⅵ-Ⅶ |
二、吉普赛大调式Ⅱ-Ⅲ、Ⅵ-Ⅶ |
第三章 旋律音型中隐含的人物性格特征 |
第一节 “同音反复”音型 |
一、哈朵 |
二、卡娃 |
三、卡门 |
四、米卡艾拉 |
五、唐·何塞 |
第二节 “纯四度跳进”音型 |
一、泰维 |
二、唐·何塞 |
三、赛朵 |
第三节 “环绕式”音型 |
一、泰维 |
二、卡娃 |
三、埃斯卡米洛 |
四、卡门 |
五、米卡艾拉 |
第四节 “级进”音型 |
一、莫特 |
二、帕契克 |
三、埃斯卡米洛 |
四、卡门 |
第四章 舞曲配器技法对比研究 |
第一节 舞种 |
一、音乐剧《屋顶上的提琴手》 |
(一)瓶舞 |
(二)矮步舞 |
(三)交际舞 |
(四)圆圈舞 |
(五)芭蕾舞 |
二、歌剧《卡门》 |
(一)斗牛舞 |
(二)弗拉门戈舞 |
第二节 舞曲节奏 |
一、犹太舞曲节奏 |
(一)扬抑格节奏 |
(二)“嗡啪”节奏 |
(三)切分节奏 |
二、吉普赛舞曲节奏 |
(一)切分节奏 |
(二)弗拉门戈节奏 |
第三节 管弦乐配器 |
一、乐队配器的编制 |
(一)音乐剧《屋顶上的提琴手》的乐队编制 |
(二)歌剧《卡门》的乐队编制 |
二、弦乐队配器写作 |
(一)弦乐的主调写作 |
(二)弦乐的对位式写作 |
三、木管乐队的配器写作 |
(一)木管乐的主调写作 |
(二)木管乐为弦乐的前景营造和声背景 |
四、管弦乐队的配器写作 |
(一)同度和八度的全奏 |
(二)旋律和主要乐思的配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参考文献 |
二、外文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犹太教视域下勋伯格音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世纪之交的奥地利及勋伯格的音乐人生 |
第一节 动荡的奥地利社会与文化事件 |
一、迷惘与动乱的犹太社会 |
二、文化冲突与犹太种族歧视 |
第二节 勋伯格的音乐创作经历 |
一、维也纳时期:初现音乐才能 |
二、辗转于维也纳与柏林之间:表现主义自由无调性音乐风格转变 |
三、逃亡美国:创作热情高涨 |
第三节 勋伯格与亚历山德尔·冯·策姆林斯基 |
一、“多声部赞美诗”乐队与“艺术酒店”的音乐实践与创作 |
二、亚历山德尔·冯·策姆林斯基的特殊身份 |
第二章 勋伯格艺术创作的资源 |
第一节 以色列锡安理想的憧憬 |
一、犹太人与犹太文化:“一神思想” |
二、锡安理想由来:民族政治经历 |
三、犹太音乐的宗教属性 |
第二节 勋伯格的宗教信仰维度 |
一、神选的唯一(1874—1898 年) |
二、上帝的救赎(1898—1933 年) |
三、流散与回归(1933—1951 年) |
第三节 勋伯格艺术创作的理论积淀 |
一、音乐血液中流淌着的宗教神秘主义 |
二、伊曼纽·斯威登堡的神秘哲学与鲁道夫·施泰纳的人智学 |
三、西方主流美学思想与其创作的交融互渗 |
第四节 勋伯格艺术创作的精神依托 |
一、“象征主义”诗歌和戏剧的启发与绘画风格的浸染 |
二、对音乐前辈的传承与突破 |
三、《圣经》中的素材与母本形象 |
第三章 勋伯格的宗教意识在清唱剧中的艺术表征 |
第一节 西方清唱剧的肇始与嬗变 |
一、清唱剧的肇始 |
二、清唱剧的嬗变 |
第二节 清唱剧《古雷之歌》的上帝形象 |
一、文本中的历史叙述 |
二、瓦尔德玛和上帝 |
三、无调性音乐的艺术形态 |
第三节 清唱剧《雅各的阶梯》的神选意识 |
一、《圣经》之《创世纪》原型 |
二、文本神谕 |
三、音乐异象情感 |
第四节 清唱剧《一个华沙幸存者》的种族情感 |
一、历史事件在音乐中的显现 |
二、形象性在音乐中的展现 |
三、娴熟的十二音序列技法在音乐中的体现 |
第四章 勋伯格的以色列锡安理想在音乐作品中的呈现 |
第一节 戏剧《圣经之路》中宣扬的锡安理想 |
一、戏剧与音乐戏剧 |
二、文本中宣扬的锡安理想 |
三、音符中洋溢的犹太情怀 |
第二节 歌剧《摩西与亚伦》中的旧约原型 |
一、《圣经》中《出埃及记》原型 |
二、文本中的锡安回归主义 |
三、旋律中凝结的锡安之音 |
第三节 混声合唱《现代诗篇》中的犹太情愫 |
一、合唱与混声合唱 |
二、文本中犹太之神的思想取向 |
三、音乐中的犹太情结 |
第四节 勋伯格音乐艺术精神之体现 |
一、理性与激情:艺术精神的宗教沃土 |
二、追求自由的本性与理想化的原则 |
三、文化的整合性 |
第五章 勋伯格的音乐创作与艺术精神对西方音乐的启示 |
第一节 勋伯格的音乐创作对欧洲音乐发展产生的影响 |
一、新维也纳乐派——奠定奥地利音乐的发展 |
二、新音乐理念——指出美国音乐的方向 |
三、独具匠心的音乐创作——对其他国家的影响 |
第二节 勋伯格的艺术精神对西方现代音乐的影响 |
一、“反对粉饰,让情感释放” |
二、“内在矛盾性” |
三、反抗精神 |
第六章 勋伯格的音乐体裁、思想与技法对中国音乐的影响 |
第一节 清唱剧体裁引入中国 |
一、《长恨歌》——我国第一部清唱剧 |
二、清唱剧在中国的发展流变 |
三、中西方清唱剧发展的差异性 |
第二节 勋伯格的音乐思想与十二音序列音乐对中国音乐的影响 |
一、内在整体性与音乐文学感 |
二、《涉江采芙蓉》——我国第一首十二音序列音乐 |
三、民族音乐的升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与勋伯格相关的历史事件 |
附录二 《圣经之路》第一幕 |
后记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四、一部重树犹太民族音乐文化自信心的音乐史——评马科斯·布洛德《以色列音乐》一书(论文参考文献)
- [1]音乐剧《屋顶上的提琴手》与歌剧《卡门》民族性特征对比研究[D]. 邵德诚.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犹太教视域下勋伯格音乐研究[D]. 李雪洁.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1)
- [3]一部重树犹太民族音乐文化自信心的音乐史——评马科斯·布洛德《以色列音乐》一书[J]. 谭尼. 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 2004(04)
- [4]首届“人音社杯”书评征文活动结束[J]. 《音乐研究》编辑部. 音乐研究, 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