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消息来源

注意消息来源

一、重视交代新闻来源(论文文献综述)

刘苗苗[1](2021)在《《纽约时报》数据新闻可视化的生产策略与规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纽约时报》“The Upshot”板块中的日常数据新闻可视化进行研究,从新闻常规的视角分析了可视化生产策略和专业规范。其中生产策略包括视觉呈现策略、交互设计策略和技术应用策略;专业规范包括客观性规范、透明性规范和清晰度规范。在视觉呈现方面,本文发现“The Upshot”板块的日常数据新闻可视化生产体现出一些偏好,并着重分析了时间线和地图的呈现策略。"The Upshot"板块的数据新闻可视化偏好使用常见的、简单的图表;特定议题偏好使用特定的图表类型;创新的定制可视化常以坐标轴为基础,较为保守;配色简单,遵循设计领域普遍的配色规律。时间线和地图,是“The Upshot”板块数据新闻可视化中进行时间叙事和空间叙事的两种主要策略。时间通常作为图表中的横轴或第三个变量,对应静态和动态两种形式,其中折线图已成为比较历时数据的常规手段。时间线通过凸显时间段内的数据变化趋势突出新闻价值,通过时间跨度和粒度的选择,可改变趋势,甚至隐藏某些数据。标出时间点上的异常值也是提升新闻价值的一种常见方式,包括最近时间点和过去时间点,前者强调时新性,后者将过去和现在建立联系。地图使得空间本身就构成新闻,提升了地理位置的优先级。地图强化了联系,突出了新闻的接近性,有助于体现部分数据对社会整体的影响力及人文关怀。使用权威、朴素两种风格的地图已成为地图设计的常规,配色也是地图中常用的修辞技巧,设计者可利用颜色实现某些意图。在交互设计方面,本文根据从简单到复杂四种交互操作方式,提出了“The Upshot”板块数据新闻可视化的交互功能:显示或强调、滚动呈现、探索数据、个人数据呈现,并分析了其中的程序修辞技巧。鼠标悬浮时显示或强调数据成为交互设计的一种常规,往往含有“默认视图”的程序修辞技巧。滚动呈现的交互实现了图像主导下的线性阅读,导致了交互的幻象,通过“固定顺序”的程序修辞框定了用户的思维,潜移默化传递观点。探索数据的交互可分为解释数据的程序和可视化的数据库两种,并通过“固定比较”“过滤”等技巧进行修辞;此类交互可能重视数据间的相关关系,忽视因果关系,应结合个体故事、新闻现场和原因等因素,体现报道的深度和温度。个人数据呈现的交互允许用户输入或选择个人数据,提供个性化的结果,实现了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的连接,是数据新闻关注宏大数据中的个体、体现人文主义观念的一种方式;但此类交互也可能只是一种“信息输入与反馈”的程序修辞技巧,以机械的程序完成对复杂现实和个体的抽象,反而可能难以兼顾个性化需求,甚至对用户造成误导,实质上的人文关怀仍然缺位。在技术应用方面,本文统计了“The Upshot”板块数据新闻可视化的制作方式,分为三类:第一类是AI转HTML工具,第二类是高度封装的可视化工具,第三类是使用原生代码、专业级地图工具或可视化库D3。前两类可视为入门级工具,降低了技术的门槛,在可视化制作中应用普遍,占比超半数;第三类具有一定的专业门槛,应用也较普遍,既保证了生产的个性化、丰富性,也提高了效率。模板文件、敏捷开发模式的应用节省了可视化制作的时间。但可视化技术的应用中也存在问题:一方面,可视化工具中的模板可能忽视新闻的专业性,数据记者需在设计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事实,避免盲目使用、过度依赖数据和工具;另一方面,在大量使用原生代码、算法的情况下,记者与开发人员合作过程中也存在把关人权力的转移,数据记者应对数据和程序原理知情,在技术应用中贯穿人文观念和社会责任。在客观性方面,本文分析了“The Upshot”板块数据新闻可视化的反常规设计、注释说明以及数据完整性说明。反常规设计并不常见,可能扭曲数据,根据个案分析,发现存在坐标轴不从零开始、未均匀划分横纵坐标轴的刻度两个问题。半数可视化在标题中、标题下会使用文本对数据规律、要点进行概括,或者点出图像中的异常,可能隐含记者观点。对所用数据的完整性加以说明,对选择性地使用或隐瞒某些数据进行澄清,可增强操作层面的客观性。数据完整性属于数据语境的一部分,“The Upshot”板块的数据完整性说明并未形成常规。在透明性方面,本文分析了“The Upshot”板块数据新闻可视化的数据来源交代情况、数据分析方法的说明以及提升透明性的其它方式。交代数据来源已经成为一种常规,但整体上可追溯性不强。交代清楚的占比不足三成,近半数交代模糊。理想的数据源交代应既给出数据源链接,又提供可下载文档。数据分析方法直接影响可视化效果,但仅有少数给出了数据分析方法说明,详细程度各不相同,未形成统一的规范。越是复杂的数据分析,越应给出方法说明,但受制于日常新闻生产的快节奏要求,难以实现。此外,“NYTOpen”博客、《纽约时报》的GitHub账号以及Jupyter Notebook编程等平台和工具,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升可视化的透明性。在清晰度方面,本文分析了“The Upshot”板块数据新闻可视化的视觉表现力、各类文本说明以及信息复杂度。从精确性、可辨性、可分离性、视觉突出四方面考察了视觉通道的表现力,分别发现了不够规范的个别案例。提供文本说明已成为“The Upshot”板块数据新闻的可视化常规操作,包括对读图方式的说明、对数据范围或意义的说明,可视化中的文本说明能够通过多模态的互补提高清晰度。本文还通过变量数和配色数之和量化了可视化的信息复杂度,发现在信息复杂度上形成了常规,近九成复杂度适中。综上,本文从视觉呈现、交互设计和技术应用三方面总结了《纽约时报》“The Upshot”板块数据新闻可视化的生产策略,发现一些常规策略在数据新闻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客观性、透明性和清晰度三方面考察了专业规范情况并给出了应然的标准,认为“The Upshot”板块的数据新闻可视化遵循了一定的专业规范,但也不乏失范操作,细致、统一的专业规范标准还未形成。

田慧[2](2021)在《《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中人物形象的叙事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面对新媒介环境格局,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的精英意识与单向传播路径被瓦解,纸媒作为就旧媒介代表如何存活成为新闻界的重要议题,而《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的成功,为报业困境带来曙光。其中人物形象塑造是《南方周末》深度报道成功的关键要素,针对《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中塑造出鲜明立体的人物形象,笔者以叙事学理论为根基,以人物形象塑造为支点,综合《南方周末》的报道理念、受众定位、发展历程等,《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真实性与深刻性的特质,还有人物形象塑造手法借鉴小说文体的三维关系中研究分析,认为丰富的叙事策略和多元的叙事话语是《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人物形象塑造成功的重要手段,虽其中大量借鉴小说文体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但基于二者文体根本属性的不一致,延伸出在叙事意图、塑造手法和互联网环境中深度报道中人物形象出现的新特征三方面明确区别二者,最终对《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中人物形象塑造作出相应的反思与建设性意见。第一章首先界定“深度报道”相关概念,明确与《南方周末》二者的渊源与关系,归纳出《南方周末》深度报道具有理性精神、报道理念宏观性和始终坚持人文性三大特点,还揭示了《南方周末》深度报道成功的两大原因,一是竞争策略上的差异化,做到了紧跟时代媒介环境变化,精准定位读者群和开创全媒体的经营模式;二是做到内容为王,报社秉持优秀办报理念去选材,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去报道,借鉴文学的写作手法为内容加持。第二章宏观角度总结《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中人物形象的整体属性。《南方周末》一贯以深度报道见长,具有与其他新闻体裁没有的特质,为其人物形象之间产生共性奠基,从而将《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中人物形象共性特征归纳为真实性、平民性、复杂性和典型性。第三章以叙事学理论为根基分析《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中人物形象的叙事策略。首先叙事声音中言语正面塑造和非言语隐秘构建人物形象的功能;其次抓住叙事视角中大量运用的限知视角和“反复”,深化受众对于人物形象认知;再者叙事时间上提炼出具有以倒叙为主,时距多重组合,及叙事节奏变化多端的特点,清晰交代新闻事件的同时还控制着情节发展速率,都让人物形象更富有张力。第四章具体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话语,手法上运用意象的反复出现强调突出人物性格,词语隐喻的功能隐射指向人物情感;细节描写中细化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加之受众的联想与想象视觉再现,人物形象更鲜明与真实;词语中应用方言词通俗形象传达人物特色,旧词新用使人物形象传达更为准确凝练。第五章论述《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与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的叙事区别,体裁本质属性的不同导致在叙事意图上的审美和真实诉求产生偏差;二者对人物形象塑造手法二者有侧重和争议,深度报道中倾向描写手法中肖像、动作、语言、环境等和修辞手法中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对心理描写和修辞的夸张、想象等借鉴具有争议性,因而不将二者混为一谈;此外紧随互联网时代,《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相对于小说中人物形象出现“可预测性”新特征,新闻中“标签化”良好运用起着快速建立与传达人物鲜明性格作用。

王津京[3](2021)在《话剧语言的话语模式与意义生成》文中提出话剧剧本是一个语篇,它带着编剧与观众交流的愿望。话剧演出是一场约定好的聚会,演出过程是观演之间的交流。演出之后,一些观众会以文字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演出的理解,这其中将有相当一部分是对整个语篇或个别语句的理解。一个艺术生命力长久的作品将在历史中被几代人做出不同的解读。话剧语言的意义生成是一个历时漫长且复杂多变的过程。我们通过阅读可以对剧本意义做出大致判断,但在观看演出的过程中,我们可能因演员的表演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并且,与作品相关的社会背景、创作者阐释、演出广告、评论文章、同题材的其他艺术文本,以至于个人的修养、学识、观剧心情都可能影响我们对作品意义的再阐释。本文试图借鉴叙事学、符号学和话语分析等理论方法对话剧史上的重要作品进行分析,观察话剧语言的话语模式和意义生成在话剧史几个阶段的发展变化,以及这些重要作品在整体结构和具体的语言形式选择上,为我们留下了哪些可供参考的经验。第一章论述早期话剧语言话语模式的建立过程。话剧是以写实的样式进入中国的,并且很快就与传统戏剧形成对峙。一种以写实戏剧观、脱离剧情的演讲、信息的分散和剧情的集中等为特点的新型戏剧话语模式在新剧时期已逐渐形成。五四新剧和爱美剧时期,大量作者开始以易卜生的作品为范本进行创作,一些留学归国人员在剧本创作和导演方面促进了话剧语言话语模式的成熟,话剧语言具备了更符合戏剧表达的功能。第二章论述话剧语言成熟期重要作品的话语模式和意义生成。第一节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些重要作品在叙事结构、话语冲突、信息的层次及话语功能等方面的发展进行总结。第二节主要以曹禺的《雷雨》《北京人》和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为例对诗意的话语模式的含蓄、抒情、象征三个特点进行论述。第三节以夏衍的《上海屋檐下》和老舍的《龙须沟》为例对再现生活的话语模式进行论述,指出再现生活的四种基本功能。第四节以曹禺的《日出》和老舍的《茶馆》为例对社会杂语式的话语模式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组成进行论述。第三章论述新时期话剧语言在话语模式上的发展变化。第一节主要论述现实主义话语模式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第二节主要论述实验戏剧在语言方面进行的种种实验和成果。第三节主要论述台湾地区影响较大的表演工作坊的主要作品在话语模式上的一些特点。第四章从表演的角度说明语言表演对意义的影响。第一节对话剧腔问题进行简要的历史梳理和辨析,并对其价值进行判断。第二节讨论表演对意义的影响。第三节以不同版本的《雷雨》《茶馆》和《恋爱的犀牛》为例讨论同一个作品在不同时代,由不同导演和演员表现产生的意义变化。第五章从接受的角度讨论话剧语言意义生成的影响因素、标准和时代性,以及当下话剧语言接受的三个主要方向。

李可欣[4](2020)在《框架理论下《中国青年报》的医生报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医疗领域是我国关注的重要民生问题,随着医疗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陆续出台了相应政策以保障人民的看病权益。2009年,国务院在医疗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新医改方案正式出台。新医改有效减轻了患者的负担,建立了全面基本医疗保险体系。但十年来,医患纠纷案件时有发生,甚至伴随暴力伤医等恶性事件,不得不思考医生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媒体作为大众传播的载体,具有舆论引导的作用,因此,媒体全面、真实地报道医生形象,对于加强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促进医疗界的进一步改革、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选择了《中国青年报》从2009年1月1日到2018年12月31日的所有关于“医生”的报道,结合框架理论,从高、中、低三个层次对报道进行建构,从报道主题、消息来源、报道立场等多个角度分析《中国青年报》医生报道的框架特点,包括主题凸显先进、结构注重差异化和表达真实客观。研究发现,《中国青年报》主要呈现了“被误解的弱者”、“暴力下的受害者”和“救死扶伤的医者”等三个医生形象,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医生正面报道数量增多,医患纠纷减少,结构趋于完整,患方信源减少,修辞手法更加丰富。本文通过数据研究发现,《中国青年报》的医生报道有如下问题:消息来源单一、注重叙述冲突和缺少人物个性等,通过对其原因的深度剖析,文章最后从坚持新闻专业主义、提升人文关怀、提高专业素养等方面提出解决对策,从而为媒体更好地对医生进行报道提供借鉴。

周哲阳[5](2020)在《网络媒体电子竞技报道的框架对比研究 ——以中青在线和新浪网为例》文中指出电子竞技作为新兴的体育项目不仅具有观赏价值,同时还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近年来由电子竞技的发展所带来的商业利益使之成为资本竞争的新宠。然而21世纪初,在我国的电子竞技的起步阶段,公众普遍认为电子竞技和网络游戏一样都是使青少年沉迷的电子海洛因,再加上媒体对网络游戏引发青少年犯罪事件的集中报道,电子竞技的发展一度受到重创。媒体对电子竞技的议程设置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不同媒体的议程设置既能对比发现其中的问题,同时也对改善公众认知有着积极意义。本文以框架理论为研究基础,以内容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选取中青在线和新浪网作为研究平台,分别搜集其对电子竞技为主要报道内容的新闻文本,从框架理论的高、中、低三个层次进行对比分析。创新点在于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网络媒体电子竞技议题的报道展开历时性研究,纵向展现媒体对电子竞技的报道状况。研究发现在高层次框架中,中青在线的报道数量少,新浪网的报道数量多,但信息品质较差;体裁上,中青在线报道多元丰富,新浪网以消息为主,同时缺少评论体裁的相关报道;议题类型上,中青在线涉及面较广,新浪网聚焦于报道电竞人物;在态度呈现上,前者关注焦点话题,后者侧重商业导向。在中层次框架中,文本框架方面,中青在线侧重评估,新浪网注重结果;消息来源上,中青在线具有精英化价值取向,新浪网重视援引典型人物话语。在低层次框架中,词句选用方面,中青在线用词客观准确,新浪网的表述较为情感化;标题的创作手法上,前者较为含蓄,后者多运用艺术化手法。中青在线和新浪网的电子竞技报道框架差异主要来自传媒属性、经济利益和媒介组织本身三方面,建议两家媒体结合自身特色提升报道效果,中青在线应该培养专业的电竞采编工作者,吸纳电竞退役人才,形成报道矩阵团队,并且始终坚持正面报道的方针,新浪网提高报道质量,注意对专业术语的解释,求证多方消息来源,以保证新闻细节的真实性、客观性,还应创新报道理念,保证报道的多样性等。

左乃文[6](2020)在《功能视域下的汉语话语套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言语交际中,人们常借助他人话语来表达自我观点。此类言语活动又可分为不同类型。本文以汉语中的话语套用现象为研究对象,在功能主义视域下,运用互文性理论、对话句法理论和互动语言学的理论方法,着眼于话语的基本单位——句子展开研究。通过对话语套用的结构、意义、篇章、功能的研究能够为套用现象的分析提供框架,较为清楚地揭示套用与引用的差异,并尝试构建话语套用的分析体系。全文共分八章。第一章绪论部分说明了研究话语套用的选题缘起,指出了研究问题和研究价值,主要梳理了话语套用的研究现状,概述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最后对文中语料情况作出说明。第二章通过辨析套用与仿拟辞格的异同,比较套用、引用、借用、化用之间的差异,提出了话语套用的确定标准,界定套用现象。从关联性、系统性角度出发,总结话语套用在结构、意义、语篇和功能上的特征。依据话语套用的三个层级:当下文本层、原话语层和套用层,划分套用类型。根据话语套用各个层级的互动关联,区分明示性套用(与原话语层的互动)与联想性套用(与当下文本层的互动);根据套用层和原话层的语篇表现,区分言内套用与言外套用;根据套用层内部套用话语和原话语的关系,区分框架套用与实体套用。以第二章概括出的套用特点为依据,组织安排第三至七章。第三章从话语套用的结构特征分析不同套用类型的形式表现和建构模式。明示性套用具体表现为明标性套用和无标并置套用两类,前者利用套用标记中话语主体、修饰语的数量及位置体现套用表达的创新性。后者依靠距离象似性(distance iconicity),通过形式距离的相近引导受话人将其看做一个整体进行认知和意义上的解读。联想性套用的突出特点是语篇内不出现原话语和套用标记,只依赖于受话人的认知联想,主要表现为框架套用。依据不同类型的表现,建构套用表达的形式模式、语义关系模式和认知模式。第四章从话语套用的意义特征分析套用的浮现义、语境依赖性与类推关系。套用浮现义不是当下文本义与原话语义的简单加合。概念整合理论能够解释在选定当下文本和原话语的基础上如何通过套用手段筛选参照话语的内容,最终糅合呈现为套用表达。利用“再语境化”概念,分析原语境因素对话语套用的重要影响,原话语经过再语境化后的意义增值以及套用义的语境解读。话语套用的结构形式是在原有结构基础上类推产生的,通过概念整合、语境吸收浮现出的套用义,在不同场合下类推形成了系列表达和多种语义模式。第五章从话语套用的互文性特征分析其语篇表现。套用文本在具体语境中的理解是一个动态过程,对原有文本的解构和现有文本的建构形成的互文重构是同时进行的,具体表现为互文本与原文本的互动和互文本与主文本之间的互动。基于话语套用的对话特点,体现了文本间的互涉、交融。根据原话语层的隐现,将话语套用的语篇模式分为言内套用和言外套用,其利用语篇衔接语、激活认知记忆等方式连贯话语套用各个层级,而后进行线性排列。不同的语篇模式和套用层所处位置决定了话语套用的语篇功能。第六章从话语套用的言据性特征分析其传信策略。不同套用类型利用多种形式表明套用话语的来源和获取途径,以此传递言者的认识态度,具有表达“言之有借,无意掠美”的作用。通过言语手段标示传信语,交代话语出处,构建交际双方的共有背景,标明套用话语中言者认识的来源理据。原话语显隐及其出现的位置、“套用X话(说)”中不同的X、套用话语中留存的结构框架是查据套用信息来源的编码形式。话语套用的传信策略具有双向调控的作用,既可以对原话语明说或隐去作出策略选择,也能利用不同方式对套用话语的信息地位进行策略调整,使表达言据性的原话语、“套用X话(说)”处于背景位置,使表达主观认识的套用话语凸显成为前景信息。第七章从话语套用的主观性特征分析其交互功能。话语套用是具有交互特征的动态交际活动。交互功能是促使套用表达式形成的重要动因,其在语篇中表现为互文性特征,在人际交往中体现为委婉情态和立场建构。言者利用套用层中的第一人称代词、情态词、标记成分、并置语序及套用话语的配合,语境化吸收它们的主观性特征,建立不同层级的关联。各个层级在文本互动中也蕴含着人际互动功能,在传递信息的同时附带情感态度,使观点呈现丰富内涵。在交互作用下实现主观认识的表达,体现了言者对受话人的关注。委婉情态、视角取向和设立言谈立场是话语交互功能的体现。第八章是总结和余论。套用表达是表述言者创新性观点的话语手段,体现了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达到了传承基础上令人感到陌生新鲜的表达效果,易于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主要通过对话语套用结构、语义、语篇和功能的分析,揭示套用和引用在多方面的不同表现。对话语套用现象的系统研究能够有利于语言伦理建设、语言教学和语言信息处理。从研究成果的应用性、语言的文化传统以及跨语言的比较等角度,还可以对汉语套用现象作进一步的研究。

刘琦[7](2020)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写作理论与实践错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的媒介融合可分为简单组合、相互博弈与深度融合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放的市场形式致使各类小媒体层出不穷,由此产生了简单媒介重组;进入21世纪后,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促生新媒体,令媒介环境再次发生改变,传统媒体为寻求发展,一方面与新媒体相互博弈,另一方面也在积极的借助新技术转型,向新媒体进军;直到2010年,三网融合进入到实质性推进阶段,媒介间由此开始了技术、终端、内容等多维度的深度融合。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既有的新闻写作与传播范式被打破,其实践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性,比如:新闻的呈现方式更为多元与便捷,新闻内容更为丰富,更为重视用户的喜好与感受,更为强调热点效应与关注度等等。上述种种表明,新闻报道已经告别了单向传播的时代,传统新闻写作理论无法完全契合融媒体背景下的写作实践,从而产生理论与实践的错位。人们应正视并重视实践与理论的错位,此外还应透过现象看清错位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当下情况完善原有理论,为融媒体中的新闻写作提供理论支撑,解决新闻写作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本人尝试对媒介融合下新闻写作实践与传统新闻写作理论的错位进行研究,力求为新闻写作理论的完善、新闻写作实践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内容。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是本文的绪论部分,对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来源进行了论述,阐明了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通过对国内外融媒体新闻写作研究的分析,梳理了目前相关内容的研究现状,明确了论文的研究范围,理清了论文的相关概念,并拟定了论文的研究方法。第二章至第四章是论文研究的主要部分,其中第二章以传统新闻写作理论中“新闻写作中文字为主要载体”这一概念为切入点,对传统新闻写作理论中的相关内容加以整理,对融媒体环境中新闻写作的情况进行分析。结合传统新闻写作理论对新闻写作实践进行分析,证明错位的存在,寻找错位成因,并就新的新闻写作理论的建构提出自己的想法。第三章以“新闻背景资料是新闻中的必有部分”这一传统观点为切入点,结合传统新闻写作理论对融媒体中新闻背景资料独立于新闻之外的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并证实错位的存在,寻找错位成因,并就新闻写作理论的完善提出自己的意见。第四章以新闻写作的真实性为研究点,将融媒体环境下的新闻写作实践与传统新闻写作理论进行对比,证实“融媒体中新闻写作真实性退位”这一观点,分析影响融媒体中新闻写作真实性的因素,针对不同媒体的特性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周少康[8](2020)在《《财新周刊》环境报道研究(2010-201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的馈赠,人类理应和自然和谐相处,但是在现实社会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现象时常发生。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走工业化发展道路,期间很多人为的因素造成了对环境的破坏。媒体也越来越重视对环境议题的报道。本文以《财新周刊》近10年的环境报道为研究对象,探讨《财新周刊》近10年间环境报道的形态和特点,并总结其对环境报道实践的启示。具体来是说全文一共分为五大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交代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然后分析了国内外环境报道的研究现状,并从中寻找了自身的研究方向。在第二部分中,以《财新周刊》近十年间390篇环境报道作为样本,从内容分析法出发,对《财新周刊》环境新闻的报道内容和报道形态等类目逐一进行整理和分析。在第三部分中,用话语分析的相关理论,从文本和语境等角度分析了《财新周刊》环境报道的话语特点和风格。在第四部分中和第五部分中,结合前面的分析,从进一步总结了《财新周刊》环境报道的特点,包含:重视环境议题、突出舆论监督、体现人文精神等。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环境报道实践的启示。

李京义[9](2020)在《国内报纸毒品问题报道的议题建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在当代环境下,我们了解毒品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大众媒体,媒体如何建构吸毒议题,直接影响着社会公众对吸毒问题的认知,尤其是进行深度报道、传播理性的报纸媒体,在议程设置中能够直接影响公众对吸毒人员与吸毒行为的认知和态度。因此,研究吸毒问题的媒介建构以及报道中吸毒人员的群体特征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本研究的立场是在不影响公众对“毒品”本身危险性认知的前提下,从精神或心理层面上提升公众对改过后的吸毒人员的社会关怀,从而为降低复吸率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本研究主要关注样本报纸上所呈现的吸毒问题报道特征及吸毒者形象,以框架理论作为研究理论,运用等距抽样的方法从1999年至2018年间的国内报纸媒体对于吸毒问题的报道中筛选500篇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内容分析与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围绕四个研究问题进行分析:报纸媒体是如何建构吸毒问题的,呈现出怎样的吸毒人员群体特征,报道有何不足,应如何改善。本文研究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部分,通过对吸毒问题的现实背景分析以及研究现状的梳理来呈现本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同时在本章节明确了文章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以及所运用的理论和研究思路。在第二章中,将筛选出的500篇以吸毒问题为议题的报纸新闻报道作为有效样本,用内容分析法,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角度对报道数量、报道来源、报道主题、报道基调等类目逐一进行整理和分析。在第三章中,对报道中的吸毒人员形象进行归纳整理,从性别、地区、文化水平、吸毒原因等层次进行分析以总结报纸媒体中吸毒人员的群体特征及吸毒原因,从而对现实中预防吸毒以及减少吸毒问题提供一定的思路。在第四章中,对影响吸毒问题报道框架的多种因素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呈现吸毒报道中的一系列问题,并对其提出改进建议。研究发现了吸毒报道的结构特征和报道中吸毒群体的人口学特征,有助于社会更了解吸毒的原因以及吸毒这一群体,对更好地杜绝毒品起到了较好的了解和警示作用。结果表明,媒介对于吸毒问题的报道主题呈多样化特征,报道数量也受到政策与市场的交互影响,在信源方面逐步突破标准化,吸毒人员逐渐获得话语权,负面报道在2008年前呈集中化,2008年后以中立客观为主,且出现更多的关怀框架报道,“病人”、“受害者”身份逐渐凸显。另外吸毒者群体以文化水平较低的青年及中青年人群为主,多集中在华南华东地区。其首次吸毒原因多是好奇无知,复吸率高最重要的原因是吸毒人员被贴上了负面标签。总之,毒品问题的报道受国家政策、社会经济、媒介素养等要素相互牵制,但也难以避免在报道重点、报道模式等方面存在不足。因而需要保证对吸毒人员报道的全面化,逐渐增强其戒除毒瘾且重新回归社会的自信心。确保对吸毒行为报道的客观化,避免笼统地将吸毒人员造成的负面结果与其吸毒相联系。做好毒品预防知识宣传,帮助受众远离毒品的同时增强吸毒人员戒除毒瘾的自信心。

杜凯[10](2020)在《“我们视频”短视频新闻的报道内容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短视频快速发展的风口之下,传统媒体顺应媒介融合的大趋势纷纷尝试将新闻报道同短视频的形式相结合,积极探索短视频与新闻融合的可能性。其中我们视频、看看新闻news、澎湃新闻、央视新闻等传统媒体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特别是定位为“只做新闻,不做其他”的“我们视频”在众产品中格外亮眼,本文即以“我们视频”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其在报道内容上的过人之处。本文选取“我们视频”微博平台账号,抽取其近半年来的数据,按照构造周抽样法组成了一个星期的样本共534条,并进行了内容分析。具体地从新闻选题、视频内容和内容呈现三个方面分别进行量化研究,主要借助了spss统计软件,运用到单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以及独立样本T检验,以此来总结“我们视频”的报道内容在这三个方面所呈现出来的特点。同时还对这三方面类目所取得的传播效果进行了验证,分析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文章进一步将数据与具体案例相结合,分析了“我们视频”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对其它媒体的短视频新闻转型提供参考。研究结果显示,从新闻选题来看“我们视频”侧重于对社会新闻的报道,同时在奇闻议题上有所倾斜,新闻来源广泛以混合来源为主,新闻栏目丰富且垂直化倾向明显;在视频内容上,“我们视频”主要以中立客观的信息模式为主,国际新闻和社会新闻表现出了更高的内容完整度,重视挖掘核心现场和对核心当事人的采访。在技术层面的内容呈现上,“我们视频”新闻时长很少低于30秒以下,灵活使用各种图像声音元素。在内容反馈上经研究发现,新闻选题层面的新闻题材、新闻栏目以及新闻议题,视频内容层面的报道体裁、报道模式、内容完整度、采访对象(核心当事人,非核心当事人),内容呈现层面的静态图片、同期声、拍摄景别和同期声字幕等12个变量变量都会对短视频新闻的传播效果产生影响。总体来说“我们视频”具有重视核心现场,强调视觉冲击的优点,也存在着视频娱乐化倾向,重复发布相同内容等缺点。针对“我们视频”尚存的不足,本文认为应该通过投入新技术,引进专业人才,并恪守新闻专业主义,坚持生产严肃内容来予以解决。

二、重视交代新闻来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视交代新闻来源(论文提纲范文)

(1)《纽约时报》数据新闻可视化的生产策略与规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数据新闻可视化的生产策略研究
        二、数据新闻可视化的专业规范研究
    第三节 研究对象及问题
    第四节 概念界定
    第五节 理论视角
    第六节 研究方法
        一、抽样方法
        二、类目建构及编码说明
        三、编码及信度检验
第二章 《纽约时报》数据新闻可视化的视觉呈现策略
    第一节 数据新闻可视化的视觉形式偏好
        一、类型普通: 以传统图表为主
        二、议题制约: 报道议题与图表类型的相关性
        三、创新保守: 坐标轴式的定制可视化
        四、配色简单: 目的导向的配色方案
    第二节 数据新闻可视化中的时间呈现
        一、时间线: 作为横轴或第三个变量
        二、时间段: 变化趋势的呈现
        三、时间点: 异常值的呈现
    第三节 数据新闻可视化的空间呈现
        一、空间的凸显: 地理位置的优先级提升
        二、地图的价值: 接近性的兼顾
        三、风格及配色: 擅用视觉修辞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纽约时报》数据新闻可视化的交互设计策略
    第一节 提示或强调的交互设计
        一、提示数据: 锚定或接递
        二、强调数据: 提供默认视图
    第二节 滚动呈现的交互设计
        一、图像主导的线性阅读
        二、固定顺序的交互幻象
    第三节 探索数据的交互设计
        一、解释或探索数据
        二、固定比较与过滤
    第四节 个性化呈现的交互设计
        一、宏观和微观视角的连接
        二、信息输入与反馈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纽约时报》数据新闻可视化的技术应用策略
    第一节 可视化工具提高日常新闻生产效率
        一、入门级工具降低技术门槛
        二、专业级技术中广泛使用模板文件
    第二节 可视化技术应用中的问题分析
        一、可视化工具中的模板忽视新闻专业性
        二、传统记者的把关人权力转移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纽约时报》数据新闻可视化的专业规范
    第一节 数据新闻可视化的客观性
        一、反常规设计扭曲数据
        二、注释说明隐含记者观点
        三、数据完整性说明缺失
        四、对客观性规范的评价
    第二节 数据新闻可视化的透明性
        一、数据来源可追溯性低
        二、数据分析方法的说明未统一
        三、平台和技术提升透明性
        四、对透明性规范的评价
    第三节 数据新闻可视化的清晰度
        一、视觉通道表现力的问题
        二、文本说明实现多模态互补
        三、信息复杂度适中
        四、对清晰度规范的评价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闼及答辩情况表

(2)《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中人物形象的叙事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研究理论:叙事学、新闻叙事学、深度报道相关发展
        (二)研究对象:《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研究综述
        (三)研究成果:叙事学下《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人物形象塑造
    三、课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点
        (一)本文的研究内容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
    一、《南方周末》与“深度报道”
    二、《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的特点
        (一)坚持贯彻理性精神
        (二)报道理念的宏观性
        (三)人文关怀依旧
    二、《南方周末》深度报道成功的原因
        (一)差异化的竞争策略
        (二)重塑内容力
第二章 《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的人物形象特征归纳
    一、人物存在的真实性
    二、人物身份的平民性
    三、人物形象的复杂性
    四、人物形象的典型性
第三章 《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人物形象的叙事策略
    一、叙述声音在人物形象上言语与非言语形式
        (一)言语形式的正面塑造
        (二)非言语形式的隐秘构建
    二、建构意义指向,人物形象不断深化
        (一)文本的反复,聚焦人物特质
        (二)限知视角的聚焦,“镜子式”的反映人物
    三、倒序为主,时距多重组合
    四、富于变化的叙事节奏,赋予人物张力
第四章 《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人物形象的话语分析
    一、意象化的手法,深化人物形象
        (一)意象与叙事母题
        (二)意象的反复
        (三)词语的隐喻
    二、视觉上的场景化
        (一)人物身体特征的独一无二性
        (二)人物行为动作外显人物性格
        (三)独白与对话形式的直接引语
    三、词语上的创新与变异
        (一)方言词语的创新
        (二)旧词新用的变异
第五章 《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与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的叙事区别
    一、叙事意图中真实与审美的诉求
        (一)人物形象在深度报道与小说中真实性
        (二)人物形象在深度报道与小说中审美性
    二、人物形象塑造手法的倾向与争议
        (一)深度报道借鉴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手法的倾向性
        (二)深度报道借鉴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手法的争议性
    三、互联网时代中深度报道中人物形象新特征
        (一)深度报道中人物形象“可预测性”
        (二)深度报道中人物形象“标签化”的应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3)话剧语言的话语模式与意义生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路径
第一章 早期话剧语言话语模式的建立
    第一节 新剧语言中的良性萌芽
        一、写实观的萌芽——王钟声之《张汶祥刺马》
        二、话语功能的转变与演讲的安排——钟声新剧与天知派新剧
        三、新剧的话语秩序与家庭剧——以春柳社作品为例
    第二节 五四新剧语言的发展
        一、叙事框架的建立——社会问题剧的叙事框架
        二、中国早期话剧的示范之作——洪深改译的《少奶奶的扇子》
        三、辩论、宣言与抒情——五四新剧中的话语功能
    第三节 早期话剧语言的成就
        一、田汉的《名优之死》
        二、丁西林的《一只马蜂》
    小结
第二章 话剧语言成熟期的话语模式和意义生成
    第一节 叙事策略与对白写作技巧的成熟
        一、叙事者与叙事结构
        二、话语冲突与层次感
        三、语言功能的丰富
    第二节 诗意的话语模式——以《雷雨》《北京人》《风雪夜归人》为例
        一、《雷雨》语言的含蓄性
        二、《北京人》语言的抒情性
        三、《风雪夜归人》语言的象征义
    第三节 再现生活的话语模式——以《上海屋檐下》《龙须沟》为例
        一、半公共空间与日常行动
        二、场面布局的基本方法
        三、人物与言语行为
        四、作者对意义的控制方式
    第四节 社会杂语式的话语模式——以《日出》《茶馆》为例
        一、多重等级链条
        二、冲突性对话
        三、评议性对话
    小结
第三章 新时期以来话剧语言的话语模式和意义生成
    第一节 现实主义话语模式的继承和发展
        一、“三一律”结构的继承
        二、再现生活与社会杂语的融合发展
        三、探索剧对现实主义话语模式的发展
    第二节 实验戏剧的话语模式
        一、语言的暴力
        二、伪装的叙事
        三、戏仿与拼贴
    第三节 台湾地区话剧语言的话语模式
        一、表演工作坊作品的话语模式
        二、相声剧的话语模式
    小结
第四章 表演中的话剧语言
    第一节 话剧腔问题
        一、话剧语言表演理论小史
        二、“话剧腔”“舞台腔”“翻译腔”“朗诵腔”之辨
        三、“话剧腔”的价值
    第二节 表演中的意义变化
        一、潜台词
        二、表演对文本意义的影响
    第三节 同一剧目不同风格的表演
        一、《雷雨》的不同版本
        二、《茶馆》的不同版本
        三、《恋爱的犀牛》的不同版本
第五章 话剧语言的理解与接受
    第一节 早期话剧语言的接受
        一、前文本的影响——《张汶祥刺马》的意义生成
        二、接受标准的形成——《少奶奶的扇子》的接受
        三、从美的接受到现实的接受——以《获虎之夜》《名优之死》为例
    第二节 话剧语言接受的三个方向
        一、现实方向
        二、诗意方向
        三、哲理方向
结语
    一、关于经典作品的争议
    二、现实的困境
    三、语言学对话剧语言创作的启示
附录一 《张文祥刺马》相关资料
附录二 《申报》提及马新贻的文章(1872—1903年)
附录三 访问周野芒
附录四 2019年全国话剧演出统计表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4)框架理论下《中国青年报》的医生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 理论背景
        1.3.1 框架理论
        1.3.2 新闻框架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设计
        1.5.1 样本选择
        1.5.2 类目建构
2 《中国青年报》医生报道的内容分析
    2.1 总体概况
        2.1.1 报道数量:曲折上升
        2.1.2 报道篇幅:中长篇为主
        2.1.3 报道版面:侧重言论
    2.2 高层内容分析
        2.2.1 报道议题:医生先进事迹为主
        2.2.2 报道体裁:通讯报道居多,追求深度
        2.2.3 报道基调:保持中立
    2.3 中层内容分析
        2.3.1 结构图示:关注事件本身,评价少
        2.3.2 结构完整度:类型全面完整
        2.3.3 消息来源:多来自医方,患者发声少
    2.4 低层内容分析
        2.4.1 引语使用:直接引语增加现场感
        2.4.2 报道形式:以文字为主,图片较少
        2.4.3 修辞手法:引用数据增加真实性
3 《中国青年报》医生报道框架特点及形象呈现
    3.1 医生报道框架特点
        3.1.1 主题凸显先进事迹,弱化冲突
        3.1.2 结构灵活多变,报道差异化
        3.1.3 表达偏向理性,注重真实客观
    3.2 医生报道框架变化
        3.2.1 高层框架变化:医患冲突减少,正面报道增多
        3.2.2 中层框架变化:结构趋于完整,患方信源减少
        3.2.3 低层框架变化:修辞更加丰富,可读性增强
    3.3 医生媒介形象
        3.3.1 基于身份类型的群体形象
        3.3.2 医生形象类型
        3.3.3 医生形象特点
4 《中国青年报》医生报道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医生报道存在的问题
        4.1.1 消息来源单一,患者发声较少
        4.1.2 注重叙述冲突,对策分析较少
        4.1.3 议题分布不均,缺少人物个性
    4.2 原因分析
        4.2.1 官方话语权威,医方信源易得
        4.2.2 缺乏问题意识,过分迎合受众
        4.2.3 表现手法单一,缺少创新意识
5 医生报道的优化路径
    5.1 奉行新闻专业主义,坚守社会责任
        5.1.1 多角度报道,平衡消息来源
        5.1.2 关注事件结果,做好舆论监督
        5.1.3 创新选题,展现多元医生形象
    5.2 遵守职业道德,提升人文关怀
        5.2.1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关注弱势群体
        5.2.2 公开收费机制,减少信息不对称
        5.2.3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医患沟通
    5.3 提高专业素养,保证新闻品质
        5.3.1 学习医学知识,避免失实报道
        5.3.2 做好内容把关,筛选有效信息
        5.3.3 拒绝盲目跟风,树立精品意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网络媒体电子竞技报道的框架对比研究 ——以中青在线和新浪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国外研究述评
        1.2.3 国内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框架理论阐释及研究设计
    2.1 框架理论阐释
        2.1.1 框架的高层次结构
        2.1.2 框架的中层次结构
        2.1.3 框架的低层次结构
    2.2 研究设计
        2.2.1 网络媒体的选取
        2.2.2 研究样本的选取
        2.2.3 类目建构
        2.2.4 信度检验
3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报道的框架分析以及对比研究
    3.1 高层次结构分析:报道议题框架
        3.1.1 报道数量:中青在线报道数量少,新浪网报道数量多
        3.1.2 报道体裁:中青在线报道体裁多元,新浪网缺少评论体裁
        3.1.3 报道议题:中青在线报道议题多元,新浪网关注典型人物
        3.1.4 议题态度:中青在线关注焦点话题,新浪网侧重商业导向
    3.2 中层次结构分析:报道叙事框架
        3.2.1 文本框架:中青在线侧重评估,新浪网侧重结果
        3.2.2 消息来源:中青在线精英化取向,新浪网重视典型人物话语
    3.3 低层次结构分析:报道表达框架
        3.3.1 词句的选用:中青在线表述客观,新浪网情感化
        3.3.2 标题的手法:中青在线表达含蓄,新浪网重视冲突性
4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报道框架的差异成因分析
    4.1 传媒属性的重要影响
        4.1.1 媒体性质:中青在线属国家新闻网站,新浪网属商业网站
        4.1.2 媒介定位:中青在线旨在服务社会,新浪网致力于商业发展
        4.1.3 传媒职能:中青在线侧重引导舆论,新浪网侧重提供娱乐
    4.2 经济利益的直接作用
        4.2.1 收益来源:中青在线依靠政府资助,新浪网依靠广告收入
        4.2.2 市场导向:中青在线坚持消费者导向,新浪网坚持市场导向
    4.3 媒介组织的运营差异
        4.3.1 采写资质:中青在线具备采写资质,新浪网只能转载新闻
        4.3.2 编辑策略:中青在线衡量新闻价值,新浪网追求新闻趣味性
        4.3.3 人员素养:中青在线新闻工作者素养较高,新浪网相对较弱
5 网络媒体电子竞技报道的提升路径
    5.1 中青在线电子竞技报道的提升路径
        5.1.1 培养专业电竞记者,增强报道专业性
        5.1.2 坚持正面报道导向,发挥舆论引导性
        5.1.3 打造电竞品牌栏目,提升平台竞争力
        5.1.4 优化媒体报道话语,提高公众认知力
    5.2 新浪网电子竞技报道的提升路径
        5.2.1 提高新闻报道质量,确保报道易读性
        5.2.2 求证多方消息来源,保证报道客观性
        5.2.3 创新媒体报道理念,保证报道多样性
        5.2.4 重视用户阅读反馈,增强双方交互性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功能视域下的汉语话语套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的问题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的主要问题
    二、研究价值
    三、相关研究现状
        (一)仿拟与互文性研究
        (二)套语与模因论研究
        (三)汉语引语的分类研究
    四、理论背景
        (一)互文性理论
        (二)对话句法理论
        (三)功能主义语言观与互动思想
    五、研究方法
        (一)比较研究法
        (二)系统分析法
        (三)语用认知法
    六、语料来源
第二章 话语套用的界定、特征与类型
    一、话语套用的界定
        (一)话语套用和仿拟辞格的区分
        (二)话语套用与引用、借用、化用的比较
        (三)话语套用的确认标准
    二、话语套用的特征
        (一)结构的依附性和并置性
        (二)意义的元语整合性和言据性
        (三)语篇的互文性和对话性
        (四)话语功能的表情性和互动性
    三、话语套用的类型
        (一)明示性套用与联想性套用
        (二)言内套用与言外套用
        (三)实体性套用与框架套用
第三章 话语套用的结构表现与建构模式
    一、明示性套用的结构表现
        (一)明示性套用标记的句法表现
        (二)套用标记语言变量的隐现规律
        (三)无标并置套用的形式表现
        (四)明示性套用的话语组合情况
    二、联想性套用的结构表现
        (一)套用流行构式激活联想
        (二)套用俗语、诗句、名言的框架激活联想
    三、话语套用的建构模式
        (一)形式表现模式
        (二)语义关系模式
        (三)认知模式
第四章 话语套用的浮现义、语境依赖与类推关系
    一、概念整合与套用浮现义
        (一)概念整合
        (二)套用浮现义
        (三)套用浮现义的生成识解
    二、再语境化与语境依赖
        (一)话语再语境化的制约因素
        (二)原话语再语境化后的意义增值
        (三)套用话语的语境依赖与意义吸收
    三、套用义模式与类推关系
        (一)单套式
        (二)叠套式
第五章 话语套用的互文性特征与语篇表现
    一、话语套用的文本互动与互文性
        (一)互文本与原文本的互动
        (二)互文本与主文本的互动
    二、话语套用的语篇模式
        (一)言内模式
        (二)言外模式
    三、话语套用的语篇功能
        (一)原话语的管界和参照功能
        (二)套用标记的语篇功能
        (三)套用话语的评论功能、阐发新命题功能
第六章 话语套用的言据性特征与传信策略
    一、话语套用的言据性特征
        (一)套用标记明示话语来源和获取方式
        (二)原话语和语序的配合明示话语来源
        (三)框架联想激活提示话语来源
    二、话语套用的传信策略
        (一)原话语的信息包装
        (二)套用话语的信息调节
第七章 话语套用的主观性特征与交互功能
    一、主观性特征
        (一)利用高可及度指称形式标示言者介入
        (二)利用情态共现表达言者认识
        (三)利用套用标记传递言者意图
    二、委婉情态的表现手段
        (一)评注性副词
        (二)表小量的补语
        (三)假设句
    三、视角取向与立场建构
        (一)视角取向与交互认同
        (二)立场同盟与情感共鸣
        (三)负面认识与评价立场
第八章 结论及余论
    一、主要结论
        (一)话语套用的层级性
        (二)话语套用的整体特征
        (三)话语套用的具体表现
        (四)话语套用的创新性及使用动因
        (五)比较话语套用与引用的差异
    二、余论
        (一)建立话语套用的评价等级
        (二)套用的跨语言对比研究
        (三)话语套用的文化传统
    三、本文不足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写作理论与实践错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以文字为载体”理论与载体多元化实践的错位
    2.1 “新闻以文字为载体”是传统新闻写作理论研究者的共识
    2.2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的载体更加多元
        2.2.1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载体多元化的具体表现
        2.2.2 新闻呈现载体多元化的主要原因
    2.3 新闻写作理论应考虑到新闻多元化呈现
第3章 “背景资料不可或缺”理论与背景资料灵活化实践的错位
    3.1 传统新闻写作理论中背景是新闻内容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3.2 媒介融合下背景资料可独立于新闻内容之外
        3.2.1 背景资料可在新闻内容外独立、多元出现
        3.2.2 背景资料独立于新闻之外的主要原因
    3.3 新闻背景资料可独立出现应被纳入新闻写作理论
第4章 “真实性第一”理论与时效热点追求过度化实践的错位
    4.1 真实性是新闻写作应遵守的首要原则,是新闻的生命
    4.2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写作对时效热点追求过度化
        4.2.1 新闻写作实践由强调准确性转向偏重速度性
        4.2.2 融媒体时代新闻真实性退位的主要原因
    4.3 融媒体时代新闻写作仍应坚守真实性第一的原则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致谢

(8)《财新周刊》环境报道研究(2010-2019)(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生态环境日益改善,但总体形式依然严峻
        1.1.2 我国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1.1.3 公民的环保实践度有待提高
        1.1.4 媒体具有舆论监督和教育公民的功能
    1.2 研究现状
        1.2.1 环境报道研究现状
        1.2.2 《财新周刊》及其环境报道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2 《财新周刊》环境报道的样本分析
    2.1 样本选取说明
        2.1.1 目标媒体的选择
        2.1.2 样本选取的时段
        2.1.3 样本选取的过程
    2.2 《财新周刊》环境报道的形态
        2.2.1 报道数量
        2.2.2 报道篇幅
        2.2.3 报道体裁
    2.3 《财新周刊》环境报道的内容
        2.3.1 报道主题
        2.3.2 报道区域
        2.3.3 消息来源
3 《财新周刊》环境报道的话语分析
    3.1 环境报道的话语分析
        3.1.1 环境报道的新闻图式
        3.1.2 环境报道话语的宏观语义结构和微观语义结构
        3.1.3 环境报道的话语风格和修辞
    3.2 《财新周刊》环境报道的话语建构分析
        3.2.1 话语建构的影响因素
        3.2.2 话语建构的叙事视角
4 《财新周刊》环境报道的特点
    4.1 环保意识突出,贴合社会发展
        4.1.1 环保意识突出
        4.1.2 贴合社会发展
    4.2 聚焦环境问题,加强舆论监督
        4.2.1 聚焦环境问题
        4.2.2 加强舆论监督
    4.3 语言理性客观,融入人文精神
        4.3.1 语言理性客观
        4.3.2 融入人文精神
5 《财新周刊》环境报道对实践的启示
    5.1 兼顾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
    5.2 协调常态报道和深度报道
        5.2.1 重视环境类记者的培养
        5.2.2 打造环境报道团队
    5.3 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
        5.3.1 提高媒体人的人文素养
        5.3.2 从底层视角出发,贴近受众
6 结语
参考文献

(9)国内报纸毒品问题报道的议题建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与不足
        1.2.1 吸毒问题的研究现状
        1.2.2 研究现状存在的局限性
    1.3 研究意义
    1.4 基本理论
        1.4.1 框架理论
        1.4.2 越轨亚文化理论
    1.5 研究问题与方法
    1.6 研究设计
2 吸毒问题报道的框架分析
    2.1 宏观层面:新闻话语生产框架分析
        2.1.1 报道数量受政策与市场交互影响
        2.1.2 报道主题多样,患者渐获发言权
        2.1.3 报道来源渐破标准化,关注患者诉求
        2.1.4 报道议题集中化,预防知识普及匮乏
    2.2 中观层面:报道风格框架分析
        2.2.1 报道语气以客观中立为主
        2.2.2 报道特点过于集中,侧重故事化
    2.3 微观层面:文本框架分析
        2.3.1 修辞表达
        2.3.2 句法结构
        2.3.3 情节结构
3 “吸毒人员”群体特征分析
    3.1 宏观层面:议题框架分析
    3.2 中观层面:归因框架分析
        3.2.1 吸毒原因多样化,以主观原因为主
        3.2.2 吸毒结果分散化,自愿戒毒者受关注
    3.3 微观层面:吸毒群体人口学特征分析
        3.3.1 性别指标:男性比例高于女性
        3.3.2 年龄指标:青年和中青年人群为主
        3.3.3 地区指标:华东华南地区需重点管控
        3.3.4 学历指标:吸毒人员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3.3.5 职业群体以普通人群为主
4 国内报纸吸毒议题报道的反思
    4.1 吸毒议题报道中的问题分析
        4.1.1 吸毒人员形象呈现片面化,以点带面
        4.1.2 吸毒行为报道浅显化,缺乏深度
        4.1.3 毒品教育报道少量化,对毒品预防重视程度不够
    4.2 吸毒问题报道框架的改进建议
        4.2.1 加强对吸毒人员的全面化报道
        4.2.2 注重吸毒行为报道的客观性
        4.2.3 常态化报道毒品预防知识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10)“我们视频”短视频新闻的报道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
        1.2.1 短视频
        1.2.2 短视频新闻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3.1 关于短视频的研究
        1.3.2 关于移动短视频新闻的研究
        1.3.3 关于“我们视频”的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我们视频”发展概述
    2.1 “我们视频”短视频团队产生与发展的环境分析
        2.1.1 “我们视频”短视频新闻产生与发展的宏观环境分析
        2.1.2 “我们视频”短视频新闻产生与发展的微观环境分析
    2.2 “我们视频”的发展现状
        2.2.1 重组扁平化新闻生产团队
        2.2.2 构建矩阵式短视频新闻产品
        2.2.3 获得成就及相关数据
3 “我们视频”短视频新闻内容实证分析
    3.1 研究设计
        3.1.1 研究问题
        3.1.2 样本选取
        3.1.3 类目建构
        3.1.4 编码及信度检验
    3.2 短视频新闻选题分析
        3.2.1 社会新闻为主要报道题材
        3.2.2 戏剧性成为主流议题特色
        3.2.3 不同题材和议题的新闻来源不同
        3.2.4 样本栏目选题整体呈现失衡态势
    3.3 短视频新闻视频内容分析
        3.3.1 追求中立客观的信息模式
        3.3.2 社会新闻和国际新闻内容完整度高
        3.3.3 重点突出对核心当事人的采访
        3.3.4 客观传达核心现场
    3.4 短视频新闻内容呈现分析
        3.4.1 视频时长影响视频场景与采访人数
        3.4.2 图像表现元素:根据需要适时使用图像元素
        3.4.3 声音表现元素:同期声背景音乐使用频率高
        3.4.4 屏幕使用情况:微博平台横屏占主流
    3.5 短视频新闻内容效果反馈
        3.5.1 传播力指数介绍
        3.5.2 报道内容规避对传播效果的负面影响
    3.6 实证分析小结
4 “我们视频”短视频新闻内容的优势与不足分析
    4.1 “我们视频”短视频新闻内容的优势
        4.1.1 多角度挖掘选题且深入垂直领域
        4.1.2 擅于表现冲突且现场感极强
        4.1.3 灵活使用视听元素且注重品牌标识
    4.2 “我们视频”短视频新闻内容的不足
        4.2.1 中层栏目生产能力不足
        4.2.2 视频内容有低俗化倾向
        4.2.3 部分视频内容重复发布
5 “我们视频”短视频新闻的发展建议及启示
    5.1 对“我们视频”的未来发展建议
        5.1.1 发展中层有深度栏目,加大相应人才投入
        5.1.2 扩大严肃性新闻比重,恪守新闻专业主义
        5.1.3 引入视频制作新技术,探索内容呈现多样性
    5.2 对短视频新闻发展的启示
        5.2.1 明确定位,打造自身品牌特色
        5.2.2 拓宽视野,多渠道扩充新闻来源
        5.2.3 强化剪辑,生动化呈现视频内容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重视交代新闻来源(论文参考文献)

  • [1]《纽约时报》数据新闻可视化的生产策略与规范研究[D]. 刘苗苗. 山东大学, 2021(02)
  • [2]《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中人物形象的叙事学研究[D]. 田慧. 湖北师范大学, 2021(01)
  • [3]话剧语言的话语模式与意义生成[D]. 王津京.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4]框架理论下《中国青年报》的医生报道研究[D]. 李可欣.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5)
  • [5]网络媒体电子竞技报道的框架对比研究 ——以中青在线和新浪网为例[D]. 周哲阳.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5)
  • [6]功能视域下的汉语话语套用研究[D]. 左乃文.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7]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写作理论与实践错位研究[D]. 刘琦.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2)
  • [8]《财新周刊》环境报道研究(2010-2019)[D]. 周少康. 浙江传媒学院, 2020(12)
  • [9]国内报纸毒品问题报道的议题建构分析[D]. 李京义. 浙江传媒学院, 2020(12)
  • [10]“我们视频”短视频新闻的报道内容研究[D]. 杜凯.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标签:;  ;  ;  ;  

注意消息来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