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光——光栅再现普通透射全息图原理(论文文献综述)
刘凯航,任雪畅,翁绵辉,炉庆洪[1](2021)在《全息汽车尾灯设计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汽车尾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汽车尾灯的个性化和立体化的图像显示功能有了更高的追求。针对这一现状,基于全息技术原理,提出透射式和反射式两种全息汽车尾灯方案,对汽车尾灯进行三维建模,并制作了汽车尾灯及其光学元件,实现了汽车尾灯的三维图像显示功能。对全息汽车尾灯的三维显示效果及其显示性能参数进行了试验测试和结果分析。其中,透射式全息汽车尾灯的衍射效率可达28.75%,平均透光率高达86.83%,有较好的三维立体显示效果。反射式全息汽车尾灯在白光下也可呈现出较为清晰的三维立体图像。
黄柳[2](2021)在《基于数字全息的微结构形貌测量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微纳结构器件的表面形貌特征是评定其质量和性能的重要参数,与可靠性、使用寿命和物理机械特性都紧密相关。随着MEMS芯片的图形密度、深宽比和集成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都给微纳米量级的表面形貌测量带来了极大挑战。数字全息技术具有非接触、全视场和实时定量相位成像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活细胞检测和微结构测量中。本文围绕数字全息中数值重建、相位恢复、畸变补偿和双波长测量等关键技术展开研究,提出了自适应可靠度掩模生成方法和数值相位畸变补偿方法,搭建了四种数字全息实验装置,旨在探索和实现高分辨率、低噪声、无畸变和大测量范围的数字全息技术。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总结如下:1.对比分析了微结构形貌测量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了目前数字全息领域五个主要研究方向,提出了将数字全息应用于微结构形貌测量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2.详细阐述了三种常用数字全息方法的记录和再现原理,理论分析了相位畸变产生机理和离轴全息频谱特点。针对不同全息光路和样本所对应的频谱分布差异大的问题,采用了基于区域识别的空间滤波算法,自适应生成滤波窗口来准确提取目标像频谱,实验证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3.针对数字全息系统中相干噪声、相位包裹、条纹位错和畸变叠加等问题,提出了完整的相位恢复方法应该包括相位滤波、相位解包裹和相位畸变补偿三个步骤。对比了多种相位滤波方法,通过仿真实验定量评估出加窗傅里叶滤波WFF算法具有最佳降噪性能。详细分析了三种经典的相位解包裹算法,针对包裹相位图中相干噪声和条纹错位引起的相位异常,提出了具有自适应可靠度掩模的相位恢复方法,仿真与实验结果证明了该方法能准确恢复出可靠的样本轮廓。4.针对数字全息系统中相位畸变补偿问题,实验分析了双曝光法的优势和局限性,详细阐述了远心显微结构、Zernike多项式拟合和双拟合法的畸变补偿原理和实现方案。针对密集型微结构相位畸变补偿困难的问题,提出了具有曲线拟合预处理和自动背景分割的畸变补偿方法。仿真与实验结果证明了该方法能准确补偿复杂密集型微结构中的相位畸变。5.为了准确测量反射式微结构的三维形貌,搭建了无透镜傅里叶变换数字全息装置。当记录距离为13cm时,测试出再现强度像和相位图的实际横向分辨率分别为17.54μm和31.25μm,能观测到MEMS芯片上明显的电极缺陷。搭建了远心像面数字全息显微装置,实验证明了该装置能从光路中补偿二次相位畸变,测试出再现强度像和相位图的实际横向分辨率分别为3.91μm和6.20μm,并验证了所提出的相位恢复算法的有效性。6.为了扩大数字全息的纵向测量范围,搭建了基于干涉复用技术的单曝光双波长数字全息实验装置。采用的双波长为633nm和671nm,构建的合成波长为11.18μm。针对双波长全息中畸变叠加和噪声扩大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包裹相位图畸变数值补偿、Curvelet滤波和免疫算法的双波长相位恢复方法。实验测试了高度标称值为1.99μm标准台阶样块,取得了较理想的测量结果。
秦振韬[3](2020)在《基于LCoS的双相位全息显示优化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三维显示不断发展和普及的当下,全息显示技术作为最有希望实现真正三维显示的技术之一,已经在医疗、军事、娱乐等等多个行业的场景中得到应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而计算全息显示技术因其灵活可变、制作方便等优点,成为了研究者们对全息技术做进一步探索的热门。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基于不需要迭代运算的双相位全息(DPH)算法的优化研究。首先以标量衍射理论、LCoS成像原理和抽样定理等理论为基础,对DPH算法的基本理论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并对闪耀光栅相位因子、初始相位掩膜和频域光阑大小等实验影响因素进行了仿真。在恒定初始相位条件下,加入闪耀光栅因子配合频域滤波进行全息显示实验,消除了零级光斑对重建图像的影响。在DPH算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两种提高重建质量的算法。由于宏像素间的干扰是DPH算法的主要噪声来源之一,为了减弱该干扰,首先提出了通过分离全息图中的相邻宏像素、将子全息图时序播放的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图像细节的恢复度。其次,为了更好地实现动态显示,提出了不会增加原算法复杂度的宏像素相位重排的方法。通过调整相邻宏像素的内部相位排布和初始相位信息,有效减小了相邻宏像素的杂散干扰,减小了散斑噪声并提高了重建图像的整体质量。最后,利用DPH算法计算过程简便、耗时短的优点,使用提出的宏像素相位重排法实现了实时的动态显示操作,并设计了简易GUI界面,证明了 DPH算法在动态显示方面的巨大应用潜力。论文在结尾对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的可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王蕊[4](2020)在《高弹性聚合物微形变的全息传感响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光学传感方式由于具有远程、非接触、可视化的特点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光子晶体传感器制备繁杂、成本高、基底脆性等使其应用受到显着限制。全息传感器通过记载于光敏材料内部全息体光栅的衍射光谱表征外部环境特征,能够获得窄衍射谱,高线性度的传感性能,其对于表征物体形变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主要从四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1)研制新型光敏丙烯酰胺高弹性聚合物作为全息传感器的记录介质,为全息形变传感器的研制提供合适的聚合物凝胶材料。构造透射式与反射式两种全息传感装置,详细测试并分析了传感器在拉伸、压缩形变情况下的传感响应性能。(2)分析传感器在拉伸微形变下,透射光栅和反射光栅衍射谱峰值波长与形变位移关系。进行光栅吸收谱分析,探究透射光栅红移诱因;分析材料平均折射率,探究拉伸过程中反射光栅蓝移诱因。利用两种体光栅的衍射谱来表征拉伸形变研究可逆性与可重复性,对不同厚度材料进行拉伸探索其性能。(3)探索压缩形变下反射光栅峰值波长与压力间的传感性,分析其线性关系。通过理论描述和传感参量对比,揭示反射光栅在微形变传感下的微观光栅响应机制,并深入探索聚合物全息形变传感器的应用潜力,研究压缩过程中反射光栅形变传感响应、可逆性及重复性。(4)通过对不同角度记录的体光栅进行压缩,其光谱响应压缩后基本上可以回到初始位置;探索压缩形变下透射光栅峰值波长与压力间的传感联系,研究压缩过程中透射光栅形变传感响应、可逆性及重复性。
杨鑫[5](2018)在《计算全息三维显示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息三维显示是一种能够真实完整再现三维场景信息的三维显示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计算全息是计算机技术与全息术相结合的产物,相比于传统的光学全息,具有低成本、全息图制作简单、可实现虚拟及真实场景的三维显示、方便数据存储和传输等特点,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和研究意义。计算全息三维显示包括动态全息三维显示和静态大尺寸高分辨率全息三维显示两个方面。动态全息三维显示主要使用空间光调制器作为显示器件,目前空间光调制器的分辨率低,像素尺寸大,很难满足三维显示的实用性要求。大尺寸高分辨率全息显示方面,全息输出设备的发展,促进了大尺寸高分辨率全息图的商业应用,如使用计算彩色彩虹全息的全息包装等。大尺寸高分辨率的全息显示,面临着巨大的数据量和计算量,如何以新的算法和理论,快速的实现大尺寸高分辨率全息图的计算和显示系统设计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大尺寸高分辨率的全息图计算和显示方法问题进行展开,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1,大尺寸高分辨率计算机制合成全息使用三维物体不同视角的投影图像,分别计算其频谱并在频域内拼接形成大尺寸高分辨率全息图的物光频谱,根据全息图物光频谱的稀疏特征,对有效的频谱区域首先进行一维行方向傅里叶逆变换,再对变换后数据进行一维列方向傅里叶变换,取实部并归一化得到合成全息图。采用该算法减少了计算量,全息图的计算仅仅使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和逆变换,减少大尺寸高分辨率合成全息的计算时间。分别研究了合成全视差像面全息、合成彩色彩虹全息和合成半周视彩色彩虹全息。对每一种合成全息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采用matlab编程并行计算,得到三种全息图,并采用浙江师范大学信息光学研究所自行研制的全息图输出系统进行输出,给出光学再现结果。最后对所提出的算法中计算误差和全息再现的像点尺寸进行了理论分析,指出当物体景深在一定范围内时,所提出的算法计算的全息图再现的三维像能够满足人眼的观看需求,由计算所引起的误差可忽略。2,波前记录平面WRP(Wave-front Recording Plane)与频域拼接相结合实现彩色彩虹全息图真三维显示使用波前记录平面记录彩色三维模型的不同视角下不同颜色通道波前信息,进行二维傅里叶变换,在频域内进行坐标变换和插值,得到全局频域坐标系下的物光局部频谱,进行频域拼接得到计算彩色彩虹全息图的物光频谱分布,对有效的频谱区域首先进行一维行方向傅里叶逆变换,再对变换后数据进行一维列方向傅里叶逆变换,取实部并归一化得到计算机制彩色彩虹全息图。实现彩色彩虹全息真三维显示,给出了光学实验和理论分析。3,时空扩展光源照明的空间取样菲涅尔全息彩色三维显示研究了全息图的信息量,在保证全息图再现像质量满足人眼观看要求的情况下,通过空间取样来减少信息冗余,从而减少全息图的计算量和计算时间。研究了空间取样菲涅尔全息图再现像的特点,并介绍了空间取样菲涅尔全息图再现时消除栅栏效应的四种方法,给出了空间取样彩色菲涅尔全息图设计方法和颜色匹配方法,设计了一套使用时空扩展的三色LED光源作为照明光的彩色光栅成像系统,在该成像系统的成像平面,形成彩色光栅结构,所设计的空间取样彩色菲涅尔全息图放置于该成像平面,并进行精准对位,实现了大尺寸高分辨率全视差空间取样彩色菲涅尔全息三维显示。对不同参数条件下的再现像情况进行实验验证和理论分析,给出了改善全息三维再现像质量的方法。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在大尺寸高分辨率全息图的计算和显示方面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本文的研究内容虽针对静态全息显示方面,但其基本算法、系统参数选择和显示方案等内容对未来大尺寸高分辨率动态全息显示仍有一定的潜在指导意义。
徐婷[6](2016)在《双光栅衍射成像的研究》文中认为光栅具有色散的性质,可以作为一种分光元件,主要用来获得光谱,广泛应用于信息存储、高功率激光脉冲压缩、光波调制等诸多领域。光栅的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刻划到全息光栅等多样光栅过程。根据光路可逆分析,光栅具有把按光谱排列的各光束汇合在一起的功能—汇合光谱特性,结合光栅的分光和汇合光谱特性设计双光栅衍射成像,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光栅。成像系统起到了传递图像的作用,通过理论推算双光栅成像方程,并进行实验。双光栅衍射所成的像与原物经过第一个光栅的零级衍射的像存在横纵偏移量,设计实验论述影响横纵偏移量的因素。通过对光栅像散的研究验证双光栅衍射成像需满足最小偏向角的条件的必要性。将双光栅衍射成像系统中第二片光栅换成全息图,从双光栅衍射成像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白光—光栅再现普通透射全息图。这一方法的提出摆脱了全息图再现时对激光的依赖,再现出与物体逼真的立体图像,拓宽了全息技术在生物、医学、农业等领域的应用。双光栅衍射成像和白光—光栅再现全息图是两种不同种类的成像。一个成的是虚像,一个显示的是记录在全息图上的虚像。但是两种方式有着相同的本质,双光栅衍射成像为白光—光栅再现全息图的理论基础。由于满足双光栅成像方程的光栅组合,双光栅衍射现象就会发生,所以白光—光栅再现全息图具有对光栅的频率无特殊要求的优点。
朱安远[7](2016)在《激光之父:196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汤斯博士——深切缅怀汤斯教授逝世1周年(四)》文中指出美国实验和理论物理学家、发明家和教育家查尔斯·汤斯是微波激射器(Maser)的主要发明者和激光器(Laser)的先驱者之一,与前苏联(现俄罗斯)物理学家和微波波谱学家巴索夫以及普罗霍罗夫分享196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还与多人共享"激光之父"之美誉。激光技术是20世纪人类的重大技术发明之一,为了纪念汤斯教授逝世1周年并寄托笔者的深情哀思,特撰写出此长文。笔者在此全面介绍了汤斯教授的生平与家庭成员;主要学术成就与贡献;与中国的渊源以及所获雅称、奖项与荣衔,重点梳理出激光技术波澜壮阔发展历程的整个脉络和概貌,还顺便简介了并非激光器的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ED)的发展概况,简明扼要地阐述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与激光技术密切相关的有关情况。
张婉,窦小磊[8](2015)在《衍射光栅谱学与光全息成像技术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该文致力于分析光全息成像技术与衍射光栅谱学,及其在生活中的的应用。对光全息成像技术的原理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深入研究了光全息技术中的图像再现技术,以及在次过程中如何利用衍射光栅来实现。
王龙辉[9](2015)在《基于全息光学元件的室内可见光通信光学接收天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室内照明通信系统也称为室内可见光通信(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VLC)系统,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基于白光LED(Light Emitting Diode)的室内无线通信技术,该技术安全节能,无电磁干扰,不需要竞争电磁频谱,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全息光学元件相较于普通光学元件而言,具有性能好、价格低、易制作、重量轻等诸多优点,并且可以集成多种光学功能,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全息光学元件室内可见光通信光学接收天线的设计和制作方法。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在全息材料上制成具有聚集光束和滤除环境光双重功能的全息光学接收天线,通过耦合波理论与K矢量闭合法分析了这种新型光学接收天线的角度选择性、波长选择性以及任意点的衍射效率,最后对其进行了实验验证。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室内VLC的关键技术,介绍了目前室内VLC系统中光学接收天线种类以及存在的不足,说明本课题的研究意义所在。2、根据全息光学成像的特点与原理提出了全息光学接收天线的设计思路,即采用离轴反射式系统,以平面参考光波与会聚球面信号光波在全息光致聚合物材料上发生干涉完成记录,形成的全息图称之为全息光学接收天线。3、一方面,由K矢量闭合法推导分析了全息光学接收天线内部条纹的整体分布情况以及任意点处条纹矢量的大小和方向;另一方面,由Kogelnik耦合波理论推导分析了全息光学接收天线的三个性能指标,即角度选择性、波长选择性和衍射效率,并且对其进行了模拟仿真分析。4、详细介绍了制作全息光学接收天线的具体记录实验过程,并且对其进行了白光LED光源再现验证,发现试验验证与理论分析的结果相一致,即在记录时信号光的会聚点处形成一束单色会聚光斑。最后,对全息光学接收天线的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光致聚合物制成的全息光学接收天线可以用于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中。
刘云[10](2014)在《有限宽双光栅成像效应的分析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用稳相积分法分析了点光源经过2个平行放置的有限宽平面透射光栅组成的系统衍射后的复振幅分布。当两光栅满足双光栅成像条件时,将其衍射成像与无限宽双光栅衍射成像进行对比,得到有限宽光栅对双光栅衍射像的位置没有影响,而衍射像随两光栅之间的相对距离及衍射级数而变化。文中计算了满足双光栅成像条件时,某实验参数下衍射像的大小的情形,结果有限宽双光栅成像被放大了1.22倍。并根据其原理进行白光再现普通透射全息图色彩研究。
二、白光——光栅再现普通透射全息图原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白光——光栅再现普通透射全息图原理(论文提纲范文)
(1)全息汽车尾灯设计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全息尾灯及其光学元件设计 |
1.1 尾灯光学元件设计 |
1.2 全息尾灯设计 |
2 全息尾灯光学元件的制作 |
3 全息尾灯显示效果与性能测试 |
4 结论 |
(2)基于数字全息的微结构形貌测量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微结构形貌测量方法研究现状 |
1.3 数字全息测量方法研究现状 |
1.3.1 空间滤波技术 |
1.3.2 噪声抑制技术 |
1.3.3 相位恢复技术 |
1.3.4 双波长全息技术 |
1.3.5 数字全息方法小结 |
1.4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安排 |
第2章 数字全息基本理论 |
2.1 全息图记录 |
2.2 全息图再现 |
2.3 常用数字全息方法 |
2.3.1 数字全息显微方法 |
2.3.2 无透镜傅里叶变换数字全息方法 |
2.3.3 双波长数字全息方法 |
2.4 离轴数字全息空间滤波方法 |
2.4.1 离轴全息频谱分布 |
2.4.2 基于区域识别的空间滤波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数字全息的相位恢复方法研究 |
3.1 相位滤波算法 |
3.1.1 正余弦滤波 |
3.1.2 Curvelet变换滤波 |
3.1.3 加窗傅里叶滤波 |
3.1.4 数值模拟评价 |
3.2 相位解包裹算法 |
3.2.1 质量图引导相位解包裹算法 |
3.2.2 未加权最小二乘相位解包裹算法 |
3.2.3 加权最小二乘相位解包裹算法 |
3.3 自适应可靠度掩膜 |
3.3.1 不可靠度计算 |
3.3.2 区域分割 |
3.3.3 迭代阈值处理 |
3.4 相位恢复仿真与实验测试 |
3.4.1 仿真测试 |
3.4.2 实验测试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数字全息显微中相位畸变补偿方法研究 |
4.1 物理补偿方法 |
4.1.1 双曝光法 |
4.1.2 远心显微结构 |
4.2 数值补偿方法 |
4.2.1 Zernike多项式拟合 |
4.2.2 双拟合相位畸变补偿法 |
4.3 基于曲线拟合预处理和自动背景分割的相位畸变补偿方法 |
4.3.1 曲线拟合预补偿 |
4.3.2 背景分割 |
4.4 仿真与实验测试 |
4.4.1 仿真测试 |
4.4.2 实验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数字全息在微结构形貌测量中的应用研究 |
5.1 无透镜傅里叶变换数字全息系统及应用 |
5.1.1 分辨率板实验研究 |
5.1.2 MEMS芯片实验研究 |
5.2 远心像面数字全息显微系统及应用 |
5.2.1 分辨率板实验研究 |
5.2.2 MEMS芯片实验研究 |
5.3 双波长数字全息系统及应用 |
5.3.1 单曝光双波长全息实验装置 |
5.3.2 双波长全息再现 |
5.3.3 双波长相位恢复 |
5.3.4 实验结果及讨论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主要研究工作与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基于LCoS的双相位全息显示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历史及现状 |
1.2.1 全息技术的发展历史 |
1.2.2 近年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3 全息图的分类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安排 |
2 基于相位型LCoS的计算全息技术的相关理论 |
2.1 标量衍射理论 |
2.1.1 标量波动方程 |
2.1.2 基尔霍夫衍射 |
2.1.3 菲涅尔衍射和夫琅禾费衍射 |
2.2 基于相位型LCoS的计算全息技术 |
2.2.1 LCoS的成像原理 |
2.2.2 抽样定理 |
2.2.3 离散傅里叶变换 |
2.2.4 计算全息技术 |
2.3 小结 |
3 基于相位型LCoS的DPH全息显示及分析 |
3.1 DPH算法的基础理论 |
3.2 图像的重建与结果分析 |
3.2.1 数值仿真 |
3.2.2 光学实验 |
3.3 相关影响因素的讨论 |
3.3.1 闪耀光栅因子 |
3.3.2 初始相位掩膜 |
3.3.3 滤波器的尺寸 |
3.4 小结 |
4 基于宏像素结构的DPH算法优化及动态显示 |
4.1 基于宏像素分离的改进方法 |
4.1.1 宏像素分离的理论 |
4.1.2 显示效果及分析 |
4.2 基于宏像素内相位重新排布的改进方法 |
4.2.1 宏像素相位排布的优化 |
4.2.2 显示效果及分析 |
4.3 DPH动态显示 |
4.4 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未来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
(4)高弹性聚合物微形变的全息传感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高弹性光敏聚合物水凝胶材料 |
1.2.1 水凝胶材料结构 |
1.2.2 材料性能 |
1.3 全息传感响应 |
1.3.1 光学传感方法 |
1.3.2 全息技术 |
1.4 论文的选题依据和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2.1 材料的制备 |
2.2 全息传感响应实验装置 |
2.3 光致聚合 |
第三章 高弹性聚合物拉伸形变的全息传感响应 |
3.1 前言 |
3.2 实验性能表征 |
3.3 实验分析与讨论 |
3.3.1 理论分析 |
3.3.2 反射光栅光谱响应分析 |
3.3.3 透射光栅光谱响应分析 |
3.3.4 光栅吸收谱分析 |
3.3.5 平均折射率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拉伸形变的可逆性和重复性全息传感响应 |
4.1 透射光栅拉伸形变可逆性能响应分析 |
4.2 透射光栅拉伸形变重复性能响应分析 |
4.3 反射光栅拉伸形变的可逆性和重复性响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弹性聚合物压缩形变的反射全息传感响应 |
5.1 前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制备工艺 |
5.2.2 性能表征 |
5.3 实验分析与讨论 |
5.3.1 理论分析 |
5.3.2 反射光栅压缩形变传感响应性能分析 |
5.3.3 反射光栅压缩形变的可逆性响应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压缩形变的可逆性和重复性全息传感响应研究 |
6.1 透射光栅压缩形变传感响应性能分析 |
6.2 透射光栅压缩形变的可逆性响应分析 |
6.3 不同倾斜角度透射光栅压缩形变的传感响应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5)计算全息三维显示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人眼的立体感知原理 |
1.2 三维显示技术综述 |
1.2.1 基于双目视差的三维显示 |
1.2.2 多视点三维显示 |
1.2.3 体三维显示 |
1.2.4 全息三维显示 |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4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计算全息基本理论和算法 |
2.1 光学全息的记录与再现 |
2.2 计算全息基本理论 |
2.2.1 计算流程及编码方式 |
2.2.2 采样及空间带宽积 |
2.3 三维物体全息图的计算模型 |
2.3.1 基于点云的全息算法 |
2.3.2 基于分层的全息算法 |
2.3.3 基于面元的全息算法 |
2.4 小结 |
2.5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基于频域拼接的合成全息算法 |
3.1 基于频域拼接的计算机制合成全息 |
3.1.1 三维物体发光的视角分解及合成全息原理 |
3.1.2 投影图像的计算 |
3.2 合成全视差像面全息 |
3.2.1 合成全视差像面全息算法原理 |
3.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3 合成彩色彩虹全息 |
3.3.1 合成彩色彩虹全息图算法原理 |
3.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4 合成半周视彩色彩虹全息 |
3.4.1 合成半周视彩色彩虹全息算法原理 |
3.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5 基于WRP与频域拼接相结合的计算机制彩色彩虹全息 |
3.5.1 算法原理 |
3.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6 误差及像点尺寸分析 |
3.7 全息输出系统 |
3.8 小结 |
3.9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时空扩展光源照明的空间取样菲涅尔全息图彩色三维显示 |
4.1 空间取样菲涅尔全息图的再现 |
4.2 时空扩展光源LED照明菲涅尔全息图再现像的色模糊和线模糊 |
4.2.1 色模糊的模拟计算 |
4.2.2 线模糊的模拟计算 |
4.3 全视差彩色菲涅尔全息显示系统设计及原理 |
4.3.1 空间取样彩色菲涅尔全息显示系统 |
4.3.2 空间取样彩色菲涅尔全息计算模型 |
4.4 光源的白平衡及全息图颜色匹配 |
4.5 基于GPU加速的菲涅尔全息图并行计算 |
4.5.1 隐藏面消除 |
4.5.2 基于GPU的大尺寸高分辨率菲涅尔全息图计算 |
4.6 实验及结果分析 |
4.7 小结 |
4.8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5.3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双光栅衍射成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光栅的分类 |
1.2 光栅的汇合光谱特性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双光栅衍射成像的研究 |
2.1 双光栅衍射成像公式的理论依据 |
2.2 双光栅成像中的光能量分析 |
2.3 双光栅成像的光学系统设计 |
2.3.1 双光栅成像的实验过程 |
2.3.2 实验结果分析 |
2.3.3 实验现象的对比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双光栅成像效应虚像位置的研究 |
3.1 双光栅成像中偏移量的理论研究 |
3.1.1 双光栅成像虚像偏移量的分析 |
3.1.2 双光栅成像横向偏移的分析 |
3.2 横向偏移量的测量与分析 |
3.2.1 横向偏移量的测量 |
3.2.2 实验结果分析 |
3.3 纵向偏移量的测量与分析 |
3.3.1 纵向偏移量的实验过程 |
3.3.2 实验结果分析 |
3.4 光栅衍射成像中像散研究 |
3.4.1 光栅衍射像散研究的光路设计 |
3.4.2 光栅衍射成像的像散分析 |
3.4.3 光栅衍射像散数据处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白光—光栅再现普通透射全息图的研究 |
4.1 白光再现全息图的研究进展 |
4.2 白光—光栅再现普通透射全息图系统的设计思路及原理 |
4.2.1 光栅衍射形成的光谱分布 |
4.2.2 白光—光栅实现全息图的再现 |
4.3 白光再现全息图的成像理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白光—光栅再现普通透射全息图的系统设计 |
5.1 菲涅尔全息图拍摄的系统设计 |
5.1.1 全息图拍摄实验装置 |
5.1.2 全息图的拍摄 |
5.2 白光再现菲涅尔全息图的系统设计 |
5.2.1 白光再现菲涅尔全息图的光路设计 |
5.2.2 白光再现菲涅尔全息图的实验过程 |
5.2.3 白光再现全息图的结果分析 |
5.3 双光栅成像与白光光栅再现全息图的比较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激光之父:196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汤斯博士——深切缅怀汤斯教授逝世1周年(四)(论文提纲范文)
2.10全息摄影术发明简史 |
2.11激光技术在频率精密测量中的应用 |
2.12激光冷却技术与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BEC) |
2.13发光二极管(LED)的发展概况 |
2.14 20世纪的重大技术发明 |
(8)衍射光栅谱学与光全息成像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白光记录 |
2衍射光栅 |
3白光再现 |
4结语 |
(9)基于全息光学元件的室内可见光通信光学接收天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
1.3 室内 VLC 研究中的关键技术 |
1.3.1 LED 阵列光源的选择与布局 |
1.3.2 改善室内 VLC 系统性能的方法 |
1.3.3 室内 VLC 系统光学接收天线 |
1.4 研究内容 |
第2章 室内 VLC 系统中白光 LED 和链路信道特性分析 |
2.1 引言 |
2.2 LED 光源 |
2.2.1 LED 的历史 |
2.2.2 LED 的发光原理 |
2.2.3 LED 的基本结构 |
2.2.4 白光 LED 的实现方法 |
2.2.5 白光 LED 的辐射模式 |
2.3 室内 VLC 系统 |
2.3.1 定向式视距链路与非定向式视距链路 |
2.3.2 室内 VLC 信道分析 |
第3章 全息光学元件的耦合波理论 |
3.1 引言 |
3.2 全息光学元件 |
3.2.1 全息术的历史和发展阶段 |
3.2.2 全息光学的基本成像原理和特点 |
3.3 全息图的基本干涉场 |
3.3.1 平面波与平面波的干涉场 |
3.3.2 平面波与发散球面波的干涉场 |
3.3.3 平面波与会聚球面波的干涉场 |
3.3.4 发散球面波与发散球面波的干涉场 |
3.3.5 会聚球面波与会聚球面波的干涉场 |
3.3.6 发散球面波与会聚球面波的干涉场 |
3.4 耦合波理论 |
3.4.1 Bragg 定律 |
3.4.2 K 矢量闭合分析法 |
3.4.3 全息光学元件的衍射效率 |
第4章 全息光学接收天线的设计与性能仿真 |
4.1 引言 |
4.2 全息光学接收天线的设计原理 |
4.3 全息光学接收天线性能的理论分析 |
4.3.1 角度选择性和波长选择性 |
4.3.2 衍射效率 |
4.4 性能模拟仿真 |
4.4.1 全息反射镜的角度选择性 |
4.4.2 全息反射镜的波长选择性 |
4.4.3 全息反射镜的衍射效率 |
第5章 全息光学接收天线的制作与实验验证 |
5.1 引言 |
5.2 实验仪器的选取 |
5.3 全息记录材料分类 |
5.3.1 卤化银乳胶 |
5.3.2 重铬酸盐明胶 |
5.3.3 光致聚合物 |
5.4 全息材料厚度的选择 |
5.5 制作光路的工作流程 |
5.6 白光 LED 光源再现过程 |
5.7 全息光学接收天线的测试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本文的创新点 |
6.3 未来研究工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10)有限宽双光栅成像效应的分析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利用光栅的菲涅耳衍射理论分析有限宽光栅的双光栅成像 |
1.1 双光栅成像效应 |
1.2 有限宽光栅的双光栅成像 |
2 有限宽光栅对双光栅成像的影响 |
2.1对成像位置的影响 |
2.2对成像大小的影响 |
3 有限宽光栅衍射的应用 |
4 结果分析 |
四、白光——光栅再现普通透射全息图原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全息汽车尾灯设计和研究[J]. 刘凯航,任雪畅,翁绵辉,炉庆洪. 应用激光, 2021(06)
- [2]基于数字全息的微结构形貌测量关键技术研究[D]. 黄柳. 浙江理工大学, 2021(02)
- [3]基于LCoS的双相位全息显示优化方法研究[D]. 秦振韬. 浙江大学, 2020(02)
- [4]高弹性聚合物微形变的全息传感响应研究[D]. 王蕊. 中国民航大学, 2020(01)
- [5]计算全息三维显示关键技术的研究[D]. 杨鑫. 苏州大学, 2018(04)
- [6]双光栅衍射成像的研究[D]. 徐婷.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4)
- [7]激光之父:196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汤斯博士——深切缅怀汤斯教授逝世1周年(四)[J]. 朱安远. 中国市场, 2016(14)
- [8]衍射光栅谱学与光全息成像技术分析[J]. 张婉,窦小磊. 激光杂志, 2015(07)
- [9]基于全息光学元件的室内可见光通信光学接收天线研究[D]. 王龙辉. 北京理工大学, 2015(07)
- [10]有限宽双光栅成像效应的分析与应用[J]. 刘云. 应用光学,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