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毕节地区秋季风的早期环流因素分析

影响毕节地区秋季风的早期环流因素分析

一、影响毕节地区秋风的前期环流因子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夏传花,贺中华,梁虹,任荣仪,张浪[1](2021)在《贵州省2006-2015年粮食生长季农业干旱时空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于MODIS植被指数(NDVI)和地表温度(LST)数据,利用ENVI软件和ArcGIS技术,构建农业干旱评价指标,分析研究贵州省2006-2015年粮食生长季农业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结合农产品收成统计数据,利用相关分析研究农业干旱分布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十年间,贵州省上半年的农业干旱主要发生在西部,而下半年的农业干旱主要发生在东部,且干旱强度和干旱面积都呈逐渐增强的趋势。(2)在该研究区的研究时段内,农业干旱强度表现为:7月>9月>3月>5月;(3)作物生长前期,农业干旱的发生会抑制粮食生长从而使粮食减产,而作物生长中后期,农业干旱会促进作物成熟,增加粮食产量。

卓玛草,袁建钰,韩博,李广,马维伟,王钧,刘强[2](2021)在《气候变化对甘肃省雨养农业区玉米种植区划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以甘肃省雨养农业区55个气象站1971—2015年气温和降水实测资料为基础,根据玉米生长发育对气象条件的需求,运用综合评判法筛选出7月平均气温、≥10℃积温和年降水量作为玉米种植适宜性气候区划指标。采用线性倾向率法、累积距平、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及Mann-Kendall法对研究区气候指标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突变进行了分析,结合玉米种植地理分布信息,建立适宜度评价模型,对气候变化背景下玉米种植适宜区的空间分布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近45 a来,甘肃省雨养农业区7月平均气温和≥10℃积温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以0.29、98.13℃·10 a-1的速率显着增暖,并分别于1994年、2000年发生突变;年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存在强烈波动变化,以-2.57 mm·10 a-1的速率缓慢下降,1988年发生突变。(2)从空间分布来看,7月平均气温和≥10℃积温总体呈现出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递增的格局;降水量空间变化不规律,研究区中部降水少,四周降水较多。(3)气候变化导致研究区玉米可种植区域向高海拔地区移动,海拔上移了500 m,玉米种植的界限发生了较明显的空间位移,北移、西扩显着,从陇中、陇东、陇南地区扩展至甘南地区,适宜于种植的耕地总面积达2.27×106 hm2,比2000年前增加了5.85×104 hm2,在总耕地面积的基础上增加了2.4%,其中最适宜区增加最为显着,达15.9%。玉米种植适宜程度区划的区域分配有差异,2000年后甘肃省雨养农业区玉米种植最适宜区耕地面积较之前增加3.84×105 hm2,次适宜区、适宜区和不适宜区耕地面积分别缩小2.54×105 hm2、7.1×104 hm2和5.9×104 hm2。

聂选华[3](2019)在《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研究》文中提出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灾害在不同时空范围内呈现出普遍性、连续性、积累性和重叠交错的分布特征,灾害的持续性和衍生性造成饥荒蔓延。面对严重的灾荒,清朝政府和云贵地方当局以国家完备的荒政制度为蓝本,积极开展灾荒赈济工作。荒政作为清代国家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国家府库银钱和粮食等救灾物资的调拨,灾荒赈济举措的协调推行,以及云贵地区毗邻省区之间赈灾物资的应急补给,较大程度上拓展了云贵地区被灾民众的生存空间。清代国家荒政的制度化和灾荒赈济实践路径的系统化,为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和灾后重建提供了重要条件。清朝统治者高度重视对云贵地区灾荒期间的社会治理和经营,清朝中央政权在云贵地区的设治经营及自上而下的“国家化”进程,为云贵地方的灾荒治理提供了制度支撑。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迁,不同程度地加剧了云贵两省自然灾害暴发的频次,并对清政府加强西南边疆地区社会治理的进程造成影响。荒政制度作为清代国家治理西南边疆的重要路径,为清朝中央政权巩固和经营西南边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清代云贵地区与周边乃至中原地区的灾赈资源整合与融通,加强了清政府在西南边疆灾荒治理期间的协调联动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并从根本上加快了清代国家“一体多元”的发展进程。边疆治理是当前学界研究的理论与现实热点议题之一。本文以清代云贵地区作为研究的特定时段和区域,以清代国家灾荒赈济的社会治理及其效应为研究对象,对西南边疆地区灾荒期间社会治理的国家应急响应能力进行分析,以多角度地认识清代云贵地区灾荒赈济的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各个面向。同时,基于清代云贵地区灾荒赈济的历史维度和现实维度,深入分析清代国家的西南边疆治理能力和基本谱系,对清代国家的西南边疆治理体系以及云贵地区的底层认同和国家认同进行探讨,藉此系统阐释清代灾荒赈济在西南边疆地区社会治理过程中得到深入施行的深层机理和积极效应。

姚正兰,王君军,周博扬,翁玲[4](2017)在《贵阳市现代农业发展中气象服务的现状、方向与模式》文中提出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参考,从关键农事季节安排、农业病虫害监测、农业小气候观察、农产品营销和气象灾害预报等方面分析了气象为现代农业服务的方向,提出了在深化传统农业气象服务模式基础上开展直通式农业气象服务模式,总结了贵阳市农业气象灾害的类型及防御措施。

王玥彤[5](2017)在《中国西南地区冻雨的气候异常特征及其影响因子》文中提出利用1961-2015年中国西南地区96个气象台站逐日气象观测资料,采用模糊信息分配法分析了我国西南地区出现冻雨天气时有利的气象要素变化规律。选取气温、湿度及日照时间确定了西南地区冻雨天气判断的评估标准:日平均气温≤2℃,日最高气温≤8℃,日最低气温≤0℃,相对湿度≥80%,日照时间≤1h。通过重建发现发生冻雨的日数在年内呈现单峰型变化,从11月到次年3月冻雨日数的演变规律是“少—多—少”,1月冻雨日数最多。此外,经检验上述指标可用于重建西南地区各站点冻雨强度指数序列,并由此评估西南地区冻雨灾害的时空分布状况。四川盆地南缘、云贵高原大部,以及湖南省东部地区冻雨指数大,表明该区域遭受冻雨灾害严重;青藏高原、川西高原地区气温虽低,但相对湿度小,日照时间长,均不满足冻雨条件,因此发生冻雨灾害的风险小。近年来我国西南地区冻雨强度总体呈现减弱的趋势。通过分析西南地区不同强度的冻雨年份的大气环流背景,发现冻雨强的年份大气环流经向环流强,高度距平场在欧亚大陆上有“北高南低”的表现形式,冻雨弱年份则相反。温度场上,强冻雨年份在近地面附近有上暖下冷的逆温层,利于冻雨的维持。经分析发现地形也对冻雨有明显影响,通过GIS建立西南地区冻雨气象要素精细化分布模型,发现海拔高度对冻雨的影响较大,但也不是绝对的原因,同纬度地区不同的地形条件下形成冻雨的强度不同,同经度地区,不同的山地和盆地地形,形成冻雨的强度也不相同,相对来说贵州省是冻雨分布最广泛的区域。冻雨的影响因子有三个方面:北大西洋海温,中国极端低温事件以及西南地区的基本地理要素。通过分析可知,北大西洋海温能够通过上下游效应持续从秋影响到冬季,在年代际尺度上北大西洋海温偏低时,我国冻雨强度偏强,反之则弱;极端低温事件能够对冻雨进行预报,发生冷昼、冷夜时次日发生冻雨的记录会增加;计算了气候灾害重现期发现西南地区气候灾害风险较大的区域是贵州省北部及东南部大部分地区,以及秦岭地区,而四川盆地以及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出现冻雨灾害的风险较小,总的来说,用GIS方法重现气候灾害重现期分布,对贵州省的冻雨模拟效果最好。

赵连伟,李辑,房一禾,孙秀博,张蕊[6](2013)在《影响东北夏季低温的主要因子及其相互关系》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进一步研究东北夏季低温与厄尔尼诺事件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演变趋势和影响制约因素。以东北地区26个测站的1951—2011年月平均的气温资料,分析东北地区夏季低温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影响东北夏季低温的因素包括:大气环流、东亚夏季风、El Nino事件、PDO以及太阳活动等。而太阳活动、El Nino事件和PDO是影响东北夏季低温的主要因素。1977年以前处于PDO冷位相期,容易发生东部型的El Nino事件,当东部型El Nino事件发生时,往往造成东北夏季低温。1978—2005年处于PDO暖位相期,容易发生中部型的El Nino事件,当中部型El Nino事件发生时,东北夏季低温趋势明显减弱。总体来看,El Nino对东北夏季低温有重要影响,但二者的关系非常复杂。几种因子相互作用,共同对东北夏季低温产生影响。

张学渝[7](2012)在《云南历史上的旱灾与应对措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云南地形以山地为主,水文、气候、土壤等自然原因使得旱灾时有发生。干旱与旱灾有着不同的意义,通常这一点被大众所忽略。考察云南旱灾的史料不难发现,云南历史上也可谓旱灾频频。由此,本文对云南历史上的旱灾进行了等级的划分,从旱灾发生时间和地点角度对云南历代旱灾的发生情况进行了分析。通过此分析发现云南历代的旱灾有着发生地域普遍、发生时段频繁、影响广泛的特征。关于云南历代占据主导的抗旱思想,从我国历代的救荒救灾思想中可以找到,即为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的“禳弥论”。该思想所包含的主要内容为阴阳五行说和天人合一说。由此思想指导下的抗旱保水措施,大致有两部分:一部分是一些应急性的抗旱减灾措施,比如蠲免、赈济、平粜、养恤、找水以及其他(如,禁酒)政策,均能有效缓解旱灾对人们的直接性影响;另一部分是一些长久性的防旱抗旱技术,比如兴修水利、引进抗旱作物等。另外,地方性知识里也表达了很多的应对方式,比如关于巫术的记载。在旱灾造成了漫长无期的恐惧面前,当其他形式的抗旱救灾措施不能立马缓解旱情时某些巫术带给人们的是一定的心里安慰,因此应当被加以关注。对不同时期的抗旱思想以及指导下的应对措施的科学认识应该立足于当时的社会自然环境,这样才能更好的还原历史,进而实现历史的“以古鉴今”的现实指导意义。

刘聪颖[8](2012)在《西南山地城市生态基础理论及案例研究 ——西南山地城市生态景观形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课题《西南山地城市(镇)规划适应性理论与方法研究》下属分枝研究之一,意在研究城市生态景观理论,探索西南山地城市生态景观建设之道,从城市景观生态构建角度,支撑西南山地城市适应性理论与方法。西南地区多高山丘陵、高原台地,地形地貌复杂,整体处于我国第二、三级阶梯上。这里的自然景观丰富多样,山水环境自然天成,动植物资源丰富,犹如天然基因库,丰茂的自然基底调节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但由于城市用地扩张、建设增量,某些地区的自然环境已受损坏,导致山体滑坡、水土流失、通道阻断……城市人工景观受地形所限,道路曲折蜿蜒、建筑簇群集中、河道穿城而过,都别具特色;但由于建设难度较高、速度加快,人工景观修建中打破原有生态平衡,导致物种灭绝、环境污染、景观不协调……这类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剧。生态景观是具有生态功能的景观,不仅具有审美性,而且具有生态性,它能避免上诉问题的发生,调节城市生态系统,维护城市与自然的和谐。本文的研究重点即是开拓出适合西南山地城市的生态景观构建策略。全文包括理论研究、提出问题、归纳策略、案例实证四大部分。首先通过梳理目前国内外生态景观理论及方法,与西南山地地域性景观相结合,归纳出适合于西南山地的生态景观构建策略。该策略运用了景观生态学原理、生态规划理论、景观生态设计方法,从自然景观总体空间形态构建到城市人工景观生态规划,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适应西南山地地理特征的生态景观构建策略。同时,本文以西南多个地区为例,论证了该策略的可实施性和适应性。在全文的研究过程中,以“理论+问题→策略→案例实证→结论”的逻辑主线进行。论文的第二章研究了山地城市生态景观构建的理论,分别从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两个方面归纳出生态区划、生态廊道、可持续城市形态和斑廊基模型、生态基础设施服务等理论,指导城市生态景观的构建。论文第三章以西南地区实地调研为基础,通过收集资料、整理、实地走访、拍照,进行梳理,总结出西南山地城市自然景观、绿地景观、道路景观、水景观、公共空间和建筑景观六大方面景观的现状特征及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章节打下基础。论文的核心部分是第四、五章节,提出西南山地城市生态景观的构建策略并分别以实际案例进行论证。第四章讲述自然生态景观总体空间形态的构建,通过分析生态承载力、进行生态景观功能区划、维育生态脆弱区,最终构建出城景联动、相互耦合的自然生态景观空间形态。第五章进入城市人工景观环境,对城市内部人工景观进行生态规划。该章节又将城市人工景观分为绿地景观、道路景观、河湖湿地、公共空间及建筑景观五类,运用生态基础设施理论、斑块-廊道-基底模式、景观的生态设计等理论方法,分别提出构建策略,并选择能够代表该类景观西南特色的实际案例加以论证。论文最后一章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对未来西南山地城市生态景观的发展提出建议,并对后续研究进行展望。

李蕾[9](2011)在《基于GIS的贵州省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不断增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和对环境的持续破坏,使得滑坡灾害频发,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受滑坡灾害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同时,滑坡的突发性和泛生性也严重威胁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而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是预测、防治滑坡灾害和降低灾害损失的有效手段。本文充分借鉴前人研究方法和成果,以贵州省为例,选取地层岩性、灾害点到河流的距离、降水、到断裂带的距离、坡度和石漠化程度等16个评价指标,把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引入到区域尺度上的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中,并对研究结果进行验证。运用GIS软件(ArcGIS9.3)的空间分析功能把各评价指标以图层的形式表示出来,在其GRID模块中实现空间主成分分析,构建出评价指标体系;然后结合数理统计中的层次分析法(AHP)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构建危险性评价模型,对贵州省的滑坡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价。最后通过GIS平台和专业分析统计软件(SPSS或EXCEL)之间数据格式的转换和分析,完成危险性评价结果的验证。本研究解决了实际问题,具有如下特点:(1)通过对滑坡灾害危险性的评价,把贵州省滑坡灾害划分成极重度、重度、中度、低度和微度危险区5个区域,揭示出贵州省滑坡灾害不同危险性等级的空间分析规律,为当地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依据。(2)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目的导向分析问题,数据导向解决问题。提高了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3)在研究手段上,本文将属性数据进行空间栅格化,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对滑坡灾害进行了评价,提高了评价结果的精确性和空间可视性。(4)研究结果与历史滑坡灾害的记录数据的比较表明,评价结果与实际状况较为吻合,说明该研究方法能够较准确地对区域滑坡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价,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李建成,蒋文家,张润琼,陈海涛[10](2009)在《盘县秋风天气的初步分析》文中认为利用盘县1961—2005年逐日平均气温观测资料,对盘县近45 a秋风天气发生的特征及影响因子进行了初步分析。分析发现,近45 a来盘县半数以上的年份没有秋风天气发生,在发生秋风天气的22 a中,共有秋风天气过程25次,平均每个秋风天气过程为3.6d;盘县秋风天气的发生与前期2月份东亚大槽强度指数和极涡强度指数有很好的相关性;进入21世纪后盘县秋风又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为防御秋风天气的危害,必须了解秋风的变化规律,尽早做好秋风预测,积极采取防御措施。

二、影响毕节地区秋风的前期环流因子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响毕节地区秋风的前期环流因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贵州省2006-2015年粮食生长季农业干旱时空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区概况
2 数据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2.1.1 MODIS数据
        2.1.2 农产品产量统计数据
        2.1.3 数据预处理
    2.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2006-2015年夏半年农业干旱的空间分布特征
    3.2 2006-2015年夏半年农业干旱的时间变化特征
        3.2.1 2006-2015年夏半年农业干旱发生的年际变化
        3.2.2 2006-2015年夏半年农业干旱发生的月际变化
    3.3 2006-2015年粮食生长季农业干旱分布与粮食产量的相关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2)气候变化对甘肃省雨养农业区玉米种植区划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来源
    1.3 玉米气候区划指标的确定
        (1)影响因素的选取。
        (2)适宜度评价模型(隶属函数的)构建。
        (3)确定评语集。
    1.4 气候要素变化趋势及突变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区划因子的时间变化特征及突变分析
        2.1.1 7月平均气温
        2.1.2 ≥10℃积温
        2.1.3 年降水量
    2.2 区划因子的空间变化特征
        2.2.1 7月平均气温空间变化特征
        2.2.2 ≥10 ℃积温空间变化特征
        2.2.3 年降水量空间变化特征
    2.3 气候变化背景下(以2000年为时间节点)玉米区划的空间变化
        2.3.1 最适宜区
        2.3.2 适宜区
        2.3.3 次适宜区
        2.3.4 不适宜区
3 讨 论
4 结 论

(3)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灾荒史研究的问题导向及既有研究成果
    三、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四、研究重点和难点
    五、创新与写作基本思路
第一章 清代云贵地区灾荒发生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灾荒发生的自然因素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
        二、气候变迁的驱动
        三、生态环境变迁的负面效应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灾荒发生的社会因素
        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化
        二、云贵地区民族起义的扰动
        三、西方近代化势力的入侵
第二章 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差异
        一、气象灾害
        二、地震灾害
        三、地质灾害
        四、疫疾灾害
        五、农作物病虫害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灾害产生的后果及影响
        一、灾害对云贵地区农业生产的冲击
        二、灾害对云贵地区财政经济的损耗
        三、灾害对云贵地区民众生活的扰动
        四、灾荒对云贵地区社会文化的影响
第三章 清代云贵地区荒政制度的施行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荒政的基本程序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报灾
        二、清代云贵地区的勘灾
        三、清代云贵地区的审户
        四、清代云贵地区的发赈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救灾的基本措施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蠲免
        二、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
        三、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借贷
        四、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抚恤
第四章 清代云贵地区的备荒仓储制度建设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常平仓建设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常平仓设置
        二、云贵地区常平仓的功能
        三、云贵地区常平仓的管理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社仓建设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社仓设置
        二、清代云贵地区社仓的功能
        三、云贵地区社仓的管理
    第三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义仓建设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义仓建设
        二、清代云贵地区义仓的功能
        三、清代云贵地区义仓的管理
    第四节 清末西南边疆地区积谷备荒制度建设
        一、清末西南边疆地区积谷备荒制度推行的原因
        二、清末西南边疆地区积谷备荒制度的建设
        三、清末西南边疆地区积谷备荒制度的实践成效
第五章 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赈实践路径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官方救灾实践路径
        一、减免额赋以纾民困
        二、平粜米谷以平市价
        三、赈给银米以裕口食
        四、鼓励垦殖以补种杂粮
        五、捐给养廉银两以资赈济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民间救灾实践路径
        一、地方官宦倾力捐输
        二、民间绅商慷慨捐赀助赈
        三、民众祭拜神灵以禳弥消灾
    第三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灾后恢复重建实践
        一、修缮城墙以资扞卫
        二、疏挖河道以广“东作”
        三、修复桥梁设施以利行旅
        四、修复盐井以利税课征收
第六章 清代云贵地区灾荒赈济案例探讨
    第一节 危机与应对:清道光十三年云南地震灾害救济
        一、清道光十三年云南地震灾情
        二、道光十三年云南地震灾害赈济
        三、道光十三年云南地震灾后重建
    第二节 清光绪朝云南昭通以工代赈的实践路径及成效研究
        一、清朝“以工代赈”在西南边疆实施的原因
        二、光绪十八年昭通府“以工代赈”实践的主导措施
        三、光绪十八年昭通府“以工代赈”实践的辅助举措
        四、光绪十八年昭通府“以工代赈”实践的社会成效
    第三节 清代贵州“新疆”地区自然灾害应急响应
        一、清代贵州“新疆”的开辟
        二、清代贵州“新疆”地区自然灾害发生的背景
        三、清代贵州“新疆”地区自然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四、清代贵州“新疆”地区的自然灾害应急响应
第七章 清代云贵地区灾赈实践的区域联动效应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灾赈实践的区域协调联动
        一、云贵地区灾赈物资的应急调运和供给
        二、云贵地区灾荒赈济的“国家干预”
        三、云贵地区灾赈期间的乡村秩序维系
    第二节 清光宣时期云南灾赈近代化转型的联动效应
        一、清光宣时期云南灾赈近代化转型的困境
        二、清光宣时期云南的灾赈近代化转型路径
        三、清光宣时期云南灾赈近代化转型的社会效应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及荣获奖励情况
致谢

(4)贵阳市现代农业发展中气象服务的现状、方向与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贵阳市现代农业发展与气象服务的现状
    1.1 现代农业发展
    1.2 气象服务
2 气象为现代农业服务的方向
    2.1 品种鉴定和农业立项的依据
    2.2 指导农业生产、产品销售及防灾减灾
        2.2.1 关键农事季节安排
        2.2.2 农业病虫害监测
        2.2.3 农业小气候观测
        2.2.4 农产品营销
        2.2.5 气象灾害预报
3 气象为现代农业服务的模式
4 农业气象灾害的类型及防御措施
    4.1 气象灾害类型
    4.2 防御措施
        4.2.1 合理布局,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4.2.2 防寒保暖, 做好农业设施管理工作
        4.2.3 监测预警, 适时开展人工消雹作业
        4.2.4 加强宣传, 提升农业气象保险意识
5 结语

(5)中国西南地区冻雨的气候异常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日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2.1 资料简介
    2.2 方法介绍
        2.2.1 模糊信息分配法
        2.2.2 一元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方法
        2.2.3 经验正交函数分解
        2.2.4 三维二次趋势面分析法
        2.2.5 耿贝尔极值分布
第三章 中国西南地区冻雨特征分析与评估
    3.1 冻雨高发季节的气候状况
    3.2 与冻雨发生有关的气象条件的建立
    3.3 冻雨的年内时空分布特征
    3.4 冻雨强度指数的重建
    3.5 西南地区冻雨强度指数时空分布状况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西南地区冻雨强弱年大气环流合成分析
    4.1 冻雨异常年份的环流场合成分析
        4.1.1 冻雨异常年份位势高度场合成分析
        4.1.2 冻雨异常年份水汽输送合成分析
    4.2 冻雨异常年份温度场合成分析
    4.3 冻雨异常年份温度场垂直分布合成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西南地区冻雨强度影响因子
    5.1 北大西洋海温对西南地区冻雨的年代际关系
    5.2 极端低温事件对冻雨预报的影响
    5.3 地形因子对西南地区冻雨要素的影响
        5.3.1 西南地区气象要素与地形的关系
        5.3.2 西南地区气象要素的模拟
    5.4 基于耿贝尔极值法讨论地形对西南地区冻雨分布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6.1 全文总结
    6.2 本文特色
    6.3 问题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影响东北夏季低温的主要因子及其相互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太阳活动对东北夏季低温的影响
        2.1.1 太阳黑子低谷年东北夏季低温的统计特征
        2.1.2 太阳黑子低谷年与东北夏季低温年的环流特征对比
    2.2 El Nino事件对东北夏季低温的影响
        2.2.1 厄尔尼诺(拉尼娜)年定义
        2.2.2 El Nino事件对东北夏季低温影响的年代际变化
    2.3 不同PDO位相对El Nino事件与东北夏季低温关系的调制作用
        2.3.1 不同PDO位相下El Nino事件分型对东北夏季低温的影响
        2.3.2 不同PDO位相影响东北夏季低温的可能原因
        2.3.3 影响东北夏季低温因子的相互作用
3 结论与讨论

(7)云南历史上的旱灾与应对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学界研究动态
    1.5 本文创新点
2 云南历史沿革与自然环境
    2.1 云南历史沿革
    2.2 云南自然环境
        2.2.1 地形地貌
        2.2.2 水文
        2.2.3 气候
        2.2.4 土壤
3 云南历代旱情的史实分析
    3.1 历史上的“干旱”与“旱灾”
        3.1.1 “干旱”与“旱灾”的区别
        3.1.2 对干旱级别划分的认识
    3.2 云南历代旱情总述
        3.2.1 时段和区域界定
        3.2.2 云南历代旱情总述
        3.2.2.1 汉代至唐代
        3.2.2.2 宋元时期
        3.2.2.3 明清时期
    3.3 云南历代旱灾发生的特征
        3.3.1 旱灾发生地域的普遍性
        3.3.2 旱灾发生时段的频繁性
        3.3.3 旱灾影响的广泛性
4 云南历史上的旱灾应对措施
    4.1 历史上的抗旱思想
    4.2 历史上的抗旱制度
        4.2.1 报灾
        4.2.2 勘灾
        4.2.3 赈灾
    4.3 云南历史上的各种旱灾应对措施
        4.3.1 应急性的应对措施
        4.3.1.1 蠲免
        4.3.1.2 赈济
        4.3.1.3 平粜
        4.3.1.4 养恤
        4.3.1.5 找水
        4.3.1.6 其他
        4.3.2 长久性的应对措施
        4.3.2.1 兴修水利
        4.3.2.2 引进抗旱作物
    4.4 地方性知识的应用
        4.4.1 关于巫术的记载
        4.4.2 巫术活动在抗旱中的应用
        4.4.2.1 干旱之神:魃
        4.4.2.2 司水之神:龙
        4.4.2.3 其他形式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8)西南山地城市生态基础理论及案例研究 ——西南山地城市生态景观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索引
1 绪论
    1.1 论文选题
        1.1.1 课题来源
        1.1.2 整体架构
    1.2 研究意义
        1.2.1 城市生态景观现状之批判
        1.2.2 城市生态景观的双重价值
    1.3 概念界定及相关学科关系
        1.3.1 研究对象概念界定
        1.3.2 相关学科关系
    1.4 研究综述
        1.4.1 国外生态景观研究动态
        1.4.2 国内生态景观研究综述
    1.5 论文研究架构
        1.5.1 研究切入点
        1.5.2 研究重点
        1.5.3 研究方法
        1.5.4 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2 山地城市生态景观理论研究
    2.1 城市生态景观构成
    2.2 自然生态景观空间形态构建理论
        2.2.1 景观生态格局理论
        2.2.2 可持续城市形态理论
        2.2.3 生态区划研究方法
    2.3 城市人工景观生态规划及功能服务
        2.3.1 生态交错带
        2.3.2 生物多样性保育
        2.3.3 生态基础设施服务
        2.3.4 景观的生态设计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西南山地城市景观现状特征及问题
    3.1 西南山地城市自然生态景观特征
        3.1.1 立体起伏、形态丰富的地形地貌
        3.1.2 江河纵横、湖泊棋布的河流水系
        3.1.3 生物多样、植被丰茂的资源环境
        3.1.4 潮湿多雨、变幻莫测的气候特征
    3.2 西南山地城市人工景观现状及问题
        3.2.1 绿地景观破碎,缺乏生态联系
        3.2.2 道路阻隔通道,理化环境污染
        3.2.3 河岸粗放利用,边缘整理不当
        3.2.4 公共空间耗散,景观千篇一律
        3.2.5 建设用地紧张,建筑材料污染
    3.3 本章小结
4 西南山地城市自然生态景观空间形态构建
    4.1 策略一:分析生态承载力,划定四区空间管制
        4.1.1 计算生态承载力
        4.1.2 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
        4.1.3 四区划定
        4.1.4 空间管制
    4.2 策略二:进行生态功能区划,明确生态功能分区
        4.2.1 生态要素的选取
        4.2.2 生态区划的方法
    4.3 策略三:维育生态脆弱区,制定相应保护措施
        4.3.1 西南山地典型生态脆弱区
        4.3.2 各类生态脆弱区保护措施
    4.4 策略四:构建城景联动、相互耦合的自然生态景观空间形态
        4.4.1 耦合自然的城市形态
        4.4.2 自然生态景观空间形态构建
    4.5 案例实证:重庆市自然生态景观空间形态构建
        4.5.1 重庆城市生态承载力分析
        4.5.2 重庆城市生态功能区划
        4.5.3 重庆城市生态脆弱区维育
        4.5.4 重庆城市自然生态景观空间形态构建
    4.6 本章小结
5 西南山地城市人工生态景观形态构建
    5.1 西南山地城市绿地生态景观形态构建
        5.1.1 分析城市绿地景观格局
        5.1.2 构建“斑-廊-基”结合的城市绿地景观网络
        5.1.3 案例实证:成都市绿地生态景观网络构建
    5.2 西南山地城市道路生态景观形态构建
        5.2.1 顺应地形设计山地道路形态
        5.2.2 合理组织步行道路系统
        5.2.3 根据生态敏感性规划道路选线
        5.2.4 涵洞、暗沟保持生态关键点的畅通
        5.2.5 运用生态技术进行污染防护
        5.2.6 道路沿线景观美化设计
        5.2.7 案例实证:贵州水黄公路生态景观设计
    5.3 西南山地城市河湖湿地生态景观形态构建
        5.3.1 保护自然水景观形态,维持水域生态系统
        5.3.2 采用近自然管理模式,减少人为干扰
        5.3.3 清疏河床,改善水质
        5.3.4 合理利用河岸资源,设计亲水驳岸
        5.3.5 采用乡土植物,维护河岸生物多样性
        5.3.6 案例实证:云南省河湖湿地生态景观建设
    5.4 西南山地城市公共空间生态景观形态构建
        5.4.1 强调景观与生态连续性
        5.4.2 设计尊重场地
        5.4.3 展示地域文化,体现人文关怀
        5.4.4 案例实证:合川人民广场生态景观规划
    5.5 西南山地城市建筑生态景观形态构建
        5.5.1 节约用地,簇群组合布局
        5.5.2 因地制宜,巧妙利用地形高差
        5.5.3 运用生态材料,增加建筑绿化
        5.5.4 案例实证:锦绣山庄建筑景观设计
    5.6 本章小结
6 结语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展的论文目录

(9)基于GIS的贵州省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1.1 自然灾害研究进展
        1.2.1.2 滑坡灾害研究进展
        1.2.1.3 基于GIS技术滑坡灾害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2.1 自然灾害研究进展
        1.2.2.2 滑坡灾害研究进展
        1.2.2.3 基于GIS技术滑坡灾害研究进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1 研究现状
        1.3.2 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自然环境
        2.2.1 气候水文
        2.2.2 土壤和植被
    2.3 地质环境概况
        2.3.1 地形地貌
        2.3.2 地层分布
        2.3.2.1 中、上元古界
        2.3.2.2 下古生界
        2.3.2.3 上古生界
        2.3.2.4 中-新生界
        2.3.3 岩性
        2.3.3.1 贵州沉积岩
        2.3.3.2 贵州的火成岩
        2.3.3.3 贵州的变质岩
    2.4 生态环境
        2.4.1 生物多样性
        2.4.2 石漠化
    2.5 自然资源
3. 研究方法
    3.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3.2 危险性评估方法
        3.2.1 指标选取
        3.2.2 初选指标的筛选
        3.2.3 指标量化分极
        3.2.4 评价因子权重
        3.2.5 评价模型
        3.2.6 危险性评价等级区划
    3.3 试验区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
4. 贵州省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
5. 贵州省滑坡危险性评价结果与分析验证
    5.1 贵州省滑坡危险性等级空间分布
    5.2 贵州省滑坡危险性灾害分析验证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10)盘县秋风天气的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盘县秋风天气过程特征分析
    2.1 秋风天气特征分析
    2.2 秋风天气的年代际变化
3 盘县秋风天气前期影响因子分析
    3.1 东亚槽与盘县秋风的关系
    3.2 极涡与盘县秋风的关系
4 结论与讨论

四、影响毕节地区秋风的前期环流因子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贵州省2006-2015年粮食生长季农业干旱时空变化研究[J]. 夏传花,贺中华,梁虹,任荣仪,张浪.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21(05)
  • [2]气候变化对甘肃省雨养农业区玉米种植区划的影响[J]. 卓玛草,袁建钰,韩博,李广,马维伟,王钧,刘强.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1(02)
  • [3]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研究[D]. 聂选华. 云南大学, 2019(09)
  • [4]贵阳市现代农业发展中气象服务的现状、方向与模式[J]. 姚正兰,王君军,周博扬,翁玲. 贵州农业科学, 2017(10)
  • [5]中国西南地区冻雨的气候异常特征及其影响因子[D]. 王玥彤.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7(03)
  • [6]影响东北夏季低温的主要因子及其相互关系[J]. 赵连伟,李辑,房一禾,孙秀博,张蕊. 中国农学通报, 2013(29)
  • [7]云南历史上的旱灾与应对措施研究[D]. 张学渝. 云南农业大学, 2012(10)
  • [8]西南山地城市生态基础理论及案例研究 ——西南山地城市生态景观形态研究[D]. 刘聪颖. 重庆大学, 2012(03)
  • [9]基于GIS的贵州省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D]. 李蕾. 北京林业大学, 2011(11)
  • [10]盘县秋风天气的初步分析[J]. 李建成,蒋文家,张润琼,陈海涛. 贵州气象, 2009(S1)

标签:;  ;  ;  ;  ;  

影响毕节地区秋季风的早期环流因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