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颅骨牵引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王秀玲,杨雪梅,张莹莹,赵亚荣,龚洁[1](2021)在《自制颈椎牵引体位垫在颈椎骨折伴脱位颅骨牵引治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自行设计的颈椎牵引体位垫在颈椎骨折脱位颅骨牵引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2月安徽省阜阳市人民医院骨科脊柱创伤病区收治的64例外伤导致颈椎骨折脱位需行颅骨牵引治疗的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其中对照组在行颅骨牵引时使用传统巾卷垫于颈部,肩背部垫棉被或浴巾等物品,使胸背部抬高。观察组采用自行设计的颈椎牵引体位垫。观察并收集牵引过程次日、第4天、末次观察时SF-McGill量表评估的牵引治疗过程中病人的疼痛程度、Ⅰ期压力性损伤发生率、舒适度,统计分析其差异性。结果:SF-McGill量表评分,观察组与对照组在牵引次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4天及末次观察中,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制颈椎牵引体位垫在病人牵引治疗中较传统填充可减轻病人疼痛程度,减少皮肤压力性损伤的发生,提高病人牵引过程中的舒适度。
武宇航,梁秋萍,杨晓玲[2](2021)在《颅骨牵引治疗中采用新型体位控制器联合护理的临床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颅骨牵引治疗中采用新型体位控制器联合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20年4月—2021年1月来中山市人民医院和中山市中医院进行颅骨牵引治疗的72例颈椎脱位、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实施传统颅骨牵引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新型体位控制器特殊护理。分析并比较2组患者的JOA评分、NRS评分、无效牵引率、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JOA评分、NRS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无效牵引率(10.22%)低于对照组(20.34%)(P<0.05)。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率(80.56%)高于对照组(58.33%)(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5.56%)低于对照组(22.22%)(P<0.05)。结论颅骨牵引治疗中采用新型体位控制器联合护理可明显提高患者颈椎功能,缓解疼痛,降低无效牵引率,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
于远洋,史宗新,刘建泉,程涛,姜海军,邓介超[3](2021)在《前路椎间撬拨结合颅骨牵引复位固定术治疗下颈椎小关节绞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前路椎间撬拨结合颅骨牵引复位固定术治疗下颈椎小关节绞锁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2009年4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22例下颈椎小关节绞锁患者,年龄25~64岁,平均(42.4±13.7)岁。单侧绞锁9例,双侧绞锁13例。损伤节段:C3~C4 2例,C4~C5 3例,C5~C6 10例,C6~C7 7例。合并损伤:创伤性椎间盘突出3例,椎体骨折4例,关节突关节或椎板骨折5例,头面或颅脑损伤4例。伤后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Cord Injury Association, ASIA)分级:B级1例,C级4例,D级11例,E级6例。伤后1~15 d行手术治疗,平均(6.2±4.3)d。全麻下行前路椎间减压,利用融合器试模在椎间撬拨结合颅骨牵引复位小关节绞锁,然后行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记录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复位成功率、术后ASIA分级变化、椎间融合情况、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手术时间65~176 min,平均(106±25)min;术中出血量30~310 ml,平均(89±58)ml;复位成功率100%;术后随访13~26个月,平均17个月。术后ASIA分级均有提高,神经功能不同程度恢复,未出现神经损伤加重。以Bridwell标准评价,融合率为95.5%。1例发生一过性喉返神经损伤,无二次手术病例。结论前路椎间撬拨结合颅骨牵引复位固定术治疗下颈椎小关节绞锁成功率高、创伤小、融合率高,短、中期随访疗效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康永生,梅伟,王庆德,郭润栋,刘沛霖,姜文涛,王仲伟,张振辉,苏锴[4](2021)在《Ⅰ期前路颈椎复位减压及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AO C型F4亚型单节段损伤》文中指出目的探讨Ⅰ期前路颈椎复位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AO C型F4亚型单节段损伤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45例下颈椎AO C型F4亚型单节段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1例,女14例;年龄23~78岁[(48.5±3.7)岁]。损伤节段:C4/5 11例,C5/6 19例,C6/7 15例。单侧16例,双侧29例。伤后24 h内,全身麻醉下行Ⅰ期前路复位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椎间融合方式:自体髂骨块28例,颈椎椎间融合器17例。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关节突复位时间及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及切口愈合情况。术前和术后3个月通过颈椎侧位X线片测量颈椎间隙高度及颈椎局部Cobb角,评估颈椎生理曲度。在CT冠矢状位图像上进行Lenke分级,了解椎间植骨融合率。MRI检查了解椎管内脊髓减压情况,并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应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术后改善率进行神经功能评估。结果患者均获随访3~9个月[(6.1±3.6)个月]。手术时间为40~75 min[(55.1±8.2)min],术中出血量为40~80 ml[(45.2±5.3)ml],复位时间1.5~3.0 min[(2.1±0.5)min],复位成功率为100%。术后无脊髓损伤加重、大血管及食管损伤等并发症,切口均Ⅰ/甲愈合。术后3个月椎间高度[(4.9±0.8)mm]较术前[(3.3±0.6)mm]提高(P<0.05)。术后3个月颈椎Cobb角[(6.5±2.1)°]较术前[(-4.6±3.6)°]增加(P<0.01)。按Lenke分级,术后3个月椎间融合程度A级41例,B级4例,融合良好。除6例术前ASIA分级A级患者术后无明显改善外,其余患者ASIA分级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术后3个月JOA评分[(15.0±3.2)分]较术前[(7.4±2.3)分]提高(P<0.05),术后改善率为(73.3±17.6)%。结论Ⅰ期前路颈椎复位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AO C型F4亚型单节段损伤,可早期手术减压,能够使对顶/脱位的小关节突复位,有效改善颈脊髓功能。
饶耀剑,李俊杰,梁舒涵,杨磊,韩志,朱博[5](2021)在《经钩椎关节及前椎板间隙入路松解交锁关节突联合颈椎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交锁性下颈椎骨折脱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经钩椎关节及前椎板间隙入路松解交锁关节突联合颈椎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交锁性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12例交锁性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临床资料。男7例,女5例;年龄25~59岁,平均38.4岁。病程9.6 h~100 d,平均7.3 d。单侧交锁8例,双侧交锁4例;陈旧性4例,新鲜8例。损伤节段:C3、42例,C4、55例,C5、63例,C6、72例。滑脱程度Meyerding分度为Ⅰ度9例,Ⅱ度3例。神经功能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C级2例,D级6例,E级4例。采用经钩椎关节及前椎板间隙入路松解交锁关节突联合颈椎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手术前后采用ASIA分级评价神经功能,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改良日本骨科协会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评价临床疗效,摄X线片测量融合节段前凸Cobb角;术后6个月评价椎间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平均78.30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67.30 m L,术后引流量平均58.12 m L。术中、术后未予以输血处理。术中无大血管、食管、气管意外损伤;术后无喉头水肿、吞咽困难、声音嘶哑、脑脊液漏发生;无脊髓损伤、神经根损伤加重发生;切口Ⅰ期愈合,无感染发生。1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20个月,平均16.5个月。术后患者神经损伤症状及功能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6个月复查颈椎X线片示,Cage或植骨块无移位、断裂,螺钉无松动、脱离,椎间植骨融合率达100%。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融合节段前凸Cobb角、颈痛VAS评分、改良JOA评分及N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经钩椎关节及前椎板间隙入路松解交锁关节突联合颈椎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交锁性下颈椎骨折脱位临床疗效明确,使损伤节段获得满意复位、即刻稳定和重建、充分减压,可有效防止脊髓二次损伤。
方威[6](2020)在《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颈椎骨折不同手术入路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比较分析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颈椎骨折不同手术入路的手术数据及术后疗效,探讨手术治疗入路的选择。资料与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6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32例符合筛选标准且资料完整的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颈椎骨折手术治疗患者,其中15例行前路手术,9例行后路手术,8例行前后路联合手术,按手术入路将患者分为三组。骨折节段位于C5节段以上5例,位于C5-7节段27例。骨折线经椎体5例,经椎间隙18例,同时经椎间隙及椎体9例,伴有脱位23例。骨折合并硬膜外血肿4例。分析比较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前术后Cobb角、VAS评分(见附表1)、ASIA评级(见附表2)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行6-24月随访,平均为15.8月。前路组平均手术时长为118.35±15.19min,术中出血量为145.29±16.45ml,随访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3.70个月;后路组平均手术时长为213.72±34.16min,术中出血量为324.29±31.75ml,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3.62个月;前后路联合组平均手术时长为278.27±35.85min,术中出血量为692.74±62.94ml,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3.59个月。前路组与另外两组相比,手术时间较短,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手术入路均可使骨折移位患者颈椎序列恢复正常,术后Cobb角较术前明显好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手术术后疼痛均有缓解,术后3天前路手术疼痛改善较另外两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随访,三组间疼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手术均可以使骨折得到良好愈合,组间比较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数患者ASIA评级较术前提高,7例患者术前为B级,术后6月随访恢复为C或D级;12例患者术前为C级,术后6月随访为D或E级,4例患者术前为完全脊髓损伤,术后6月随访神经功能有所恢复。1例患者行前路手术并发脑脊液漏,术后1周好转;1例后路手术患者因体位受限,翻身护理不当,并发褥疮;2例患者行前后路联合手术,术后并发肺部炎症,经抗感染治疗后缓解。结论:1.对于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颈椎骨折的患者,单纯前路、单纯后路、前后路联合手术均能使骨折获得良好愈合,在疼痛缓解、神经功能恢复、颈椎稳定性重建方面均有明显好转。2.前路手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早期疼痛缓解方面均优于单纯后路、前后路联合手术。后路及前后路联合手术内固定强度优于单纯前路手术,对处理后方椎板、关节突骨折脱位的患者具有优势。3.对于手术入路的选择,可优先考虑单纯前路手术,但也应当结合颈椎三柱受损程度、脊髓致压物的位置、颈椎畸形情况(屈曲或过伸)、全身状态对手术的耐受程度等综合考虑,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
李幸[7](2020)在《前路手术联合术中牵引复位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交锁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前路手术联合术中牵引复位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交锁的复位方法、可行性及与前后联合手术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本研究收集了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2015年7月-2017年4月通过前后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交锁患者资料,以及2017年5月-2019年2月通过前路手术联合术中牵引复位治疗的患者资料,手术由同一主刀医师完成,纳入本研究的患者共59例,将其中接受前后联合手术治疗的26例患者称为前后联合组,将接受单纯前路联合术中牵引复位治疗的33例患者称为前路组。并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术前神经功能JOA评分及ASIA分级、术前平均Cobb角、椎体间滑移距离、椎间高度;术后3天平均Cobb角、椎体间滑移距离、椎间高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等数据,通过门诊随访获得患者的术后6个月平均Cobb角、椎体间滑移距离、椎间高度、JOA评分;术后12个月神经功能JOA评分、ASIA分级;术后JOA改善率等情况。运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前后联合组和前路组病例通过分析,在年龄、性别、受伤至入院时间、入院至手术时间、外伤原因、关节突交锁状况、损伤节段及术前ASIA分级等情况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59例患者均复位成功,术后X线片显示,所有患者均恢复了正常序列,无脊髓神经功能恶化。所有病例都达到6个月以上的门诊随访记录,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平均16.3个月;术后6个月复查X线,患者手术节段均获得骨性融合,颈椎生理曲度、椎间高度没有再度丢失,术后患者没有出现融合器或钛网脱落、钛板或螺钉松动,获得良好的颈椎稳定性。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前路组较前后联合组短(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费用前路组较前后联合组少(P<0.05);术后并发症前路组较前后联合组少;前后联合组平均Cobb角、椎体间滑移距离、椎间高度及术后JOA改善率稍大于前路组(P>0.05)。结论:采取前后联合手术和前路手术联合术中牵引复位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交锁的患者均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两种手术方案的临床疗效无显着性差异。故采取前路手术联合术中牵引复位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交锁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手术方案,与前后联合手术对比,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及治疗费用低等优势。
凌杜华[8](2020)在《颈椎矢状骨折影像学分型及治疗选择》文中提出目的:根据颈椎矢状骨折在CT影像学的表现形态提出分型,并探讨其治疗选择。方法: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2002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305例颈椎骨折病例中筛选颈椎矢状骨折病例,根据颈椎矢状骨折在CT上表现的骨折形态进行分型。记录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损伤原因、矢状骨折节段、合并伤及其治疗方式,应用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进行神经功能的评定,运用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颈椎矢状骨折与ASIA分级的相关性,并回顾性分析颈椎矢状骨折的治疗方式来探讨其治疗选择。结果:本研究纳入的颈椎矢状骨折病例共17例,占同期颈椎骨折的5.57%。其中男14例,女3例;年龄16-55岁,平均38岁,损伤原因主要为高处坠落9例,交通车祸6例,重物砸压1例,跌倒1例,矢状骨折节段主要分布在C5、C6。根据颈椎矢状骨折CT上表现的骨折形态,提出具体的分型如下:Ⅰ型(单纯椎体骨折型),单纯椎体骨折,无脱位,且不伴有椎弓(椎弓根或椎板)骨折,本组纳入4例,占23.53%(4/17);Ⅱ型(单侧椎弓骨折型),椎体骨折,无脱位,合并单侧椎弓(椎弓根或椎板)骨折,本组纳入3例,占17.65%(3/17);Ⅲ型(双侧椎弓骨折型),椎体骨折,无脱位,合并双侧椎弓(椎弓根或椎板)骨折,本组纳入1例,占5.88%(1/17);Ⅳ型(骨折脱位型):椎体骨折,颈椎脱位,伴或不伴椎弓(椎弓根或椎板)骨折,本组纳入9例,占52.94%(9/17)。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Ⅰ型相比于Ⅳ型,ASIA分级至少高一个等级的可能性是0.023倍(P=0.018),Ⅱ型相比于Ⅳ型,ASIA分级至少高一个等级的可能性是0.01倍(P=0.009)。1例Ⅳ型骨折患者入院4天后因呼吸衰竭、死亡,3例给予Halo-Vest支架固定,其中2例Ⅰ型骨折及1例Ⅱ型骨折,余13例予手术治疗,2例Ⅰ型骨折患者行前路手术;2例Ⅱ型骨折患者行前路手术;1例Ⅲ型骨折患者行后路手术;7例Ⅳ型骨折患者行前路手术,1例行前后路联合手术。与治疗前ASIA分级相比,治疗后1月后3例(18.75%)患者ASIA分级有提升。结论:颈椎矢状骨折作为一种较为少见的颈椎骨折类型,多发生在高处坠落和交通车祸高能量暴力损伤中,伴有严重的脊髓损伤。我们基于CT影像学提出的颈椎矢状骨折分型简单、实用,可反映损伤的严重程度,对治疗选择有一定指导意义。
简伟,吴广森,隰建成,才晓军,陈兴,王永川[9](2019)在《颅骨牵引复位配合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绞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颅骨牵引复位配合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绞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绞锁患者9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8例。研究组给予颅骨牵引复位配合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前路撑开撬拨复位固定,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患者恢复情况、脊髓神经功能、围术期指标,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术后1年感觉功能、运动功能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术后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绞锁患者经颅骨牵引复位配合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效果显着,可有效改善脊髓神经功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段春岳,胡建中,王锡阳,吴建煌[10](2016)在《早期后-前路Ⅰ期手术治疗严重新鲜下颈椎骨折脱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早期后路颈椎管扩大减压、骨折复位、侧块钉棒固定,联合前路椎体次全切、椎间盘切除以及钛网植骨和钢板内固定技术在严重新鲜下颈椎骨折脱位中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08年1月至2015年1月严重新鲜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156例,患者入院后即安装头环行颅骨牵引,适度复位后早期手术。先取俯卧位行后路手术,植入钉棒系统实现损伤部位的减压、复位和固定。通过部分切除关节突和撬拨、撑开等方法使骨折复位,采用旋棒技术维持并稍加大颈椎在矢状面上的生理前凸。患者改仰卧位,拆除颅骨牵引装置,行前路椎体或椎间盘次全切除,再行椎管减压、椎间植骨及钛板固定。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及CT,以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植骨融合率及椎管减压情况,以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判定脊髓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137例获得随访,失访19例,其中因死亡失访8例。随访时间9.035.0(平均13.7)个月。颈椎均获复位,损伤节段稳定,无植骨不融合病例。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都得到良好重建及维持,无内固定断裂、松动或脱出,未出现血管、食道损伤等并发症。12例末次随访时仍残留颈部疼痛,12例并发颈后伤口感染,经抗炎治疗后I期愈合,13例并发脑脊液漏,对症处理后伤口愈合良好。大多数患者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ASIA评分提高12级。结论:对严重新鲜下颈椎骨折脱位,早期采用I期后路侧块钉棒联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可完全恢复颈椎序列,获得良好复位,椎管前后方压迫均能得到彻底解除,损伤节段术后即刻稳定,方便护理和功能锻炼,有利于脊髓功能恢复。
二、颅骨牵引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颅骨牵引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自制颈椎牵引体位垫在颈椎骨折伴脱位颅骨牵引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自制颈椎牵引体位垫的制作 |
1.2.2 干预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3.1 牵引过程次日、第4天、末次观察时SF-McGill量表评分 |
1.3.2 颈部Ⅰ期压力性损伤发生率 |
1.3.3 牵引过程中病人舒适度评价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2组病人牵引期间SF-McGill量表评分及压力性损伤发生例数比较 |
2.2 2组病人舒适度评分比较 |
3 讨论 |
3.1 使用自制颈椎牵引体位垫较传统填充可减少牵引过程中的疼痛 |
3.2 使用自制颈椎牵引体位垫较传统填充可减少颈部压力性损伤 |
3.3 使用自制颈椎牵引体位垫较传统填充可提高病人舒适度 |
(2)颅骨牵引治疗中采用新型体位控制器联合护理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JOA评分对比 |
2.2 2组患者NRS评分、无效牵引率对比 |
2.3 2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对比 |
2.4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
3 讨论 |
(3)前路椎间撬拨结合颅骨牵引复位固定术治疗下颈椎小关节绞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
一、一般资料 |
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一、选择前入路切开复位的原因 |
二、椎间撬拨结合颅骨牵引复位术的技术特点与优势 |
三、单纯前路内固定的稳定性 |
(6)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颈椎骨折不同手术入路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文献综述 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的特点及诊治进展 |
2.1 骨折分型 |
2.2 早期诊断 |
2.3 手术指征的把握及时机选择 |
2.4 手术治疗进展 |
2.5 围手术期注意事项及术后并发症 |
2.6 总结及展望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一般资料 |
3.2 术前准备 |
3.3 手术方式 |
3.3.1 前路手术 |
3.3.2 后路手术 |
3.3.3 前后路联合手术 |
3.4 术后处理及随访 |
3.5 评估指标 |
3.5.1 临床疗效评估 |
3.5.2 影像学评估 |
3.6 统计学分析 |
第4章 结果 |
4.1 手术时间、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
4.2 COBB角术前、术后比较 |
4.3 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
4.4 VAS评分改变情况 |
第5章 讨论 |
5.1 AS合并颈椎骨折损伤特点及分型 |
5.2 AS颈椎骨折的治疗 |
5.2.1 术前颅骨牵引 |
5.2.2 麻醉及体位摆放 |
5.2.3 前路手术 |
5.2.4 后路手术 |
5.2.5 前后路联合手术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导师、作者简介及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7)前路手术联合术中牵引复位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交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病例资料 |
2.1 临床资料 |
2.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第3章 手术方式及围术期管理 |
3.1 前期准备 |
3.1.1 一般检查 |
3.1.2 专科检查 |
3.1.3 术前特殊准备 |
3.1.4 手术器械、耗材等准备 |
3.2 手术过程 |
3.2.1 麻醉及连接神经电生理监测 |
3.2.2 手术方法 |
3.3 术后处理 |
第4章 手术观察指标 |
4.1 手术观察指标 |
4.2 数据统计方法 |
第5章 结果 |
5.1 影响因素 |
5.2 稳定性情况 |
5.3 脊髓神经功能情况 |
5.4 手术情况 |
5.5 术后并发症 |
5.6 典型病例 |
第6章 讨论 |
6.1 关节突交锁的受伤机制 |
6.2 治疗原则 |
6.3 手术时机的选择 |
6.4 复位方法的选择 |
6.5 前路手术联合术中牵引复位的体会 |
6.6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7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8)颈椎矢状骨折影像学分型及治疗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收集并筛选病例资料 |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3 记录一般及临床资料 |
2.4 治疗方式 |
2.5 临床疗效评估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颈椎矢状骨折病例一般资料 |
3.2 颈椎矢状骨折的X线表现 |
3.3 颈椎矢状骨折的MRI表现 |
3.4 颈椎矢状骨折的CT表现 |
3.5 颈椎矢状骨折分型 |
3.6 颈椎矢状骨折分型与ASIA分级的相关性 |
3.7 颈椎矢状骨折治疗方式 |
4. 讨论 |
4.1 颈椎矢状骨折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
4.2 颈椎矢状骨折的损伤机制 |
4.3 颈椎矢状骨折的非手术治疗 |
4.4 颈椎矢状骨折的手术治疗 |
4.5 颈椎矢状骨折合并伤及并发症的治疗 |
4.6 颈椎矢状骨折的预后 |
5. 结论 |
典型病例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期间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颅骨牵引复位配合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绞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ASIA评分比较 |
2.3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 |
2.4 两组ASIA分级情况比较 |
2.5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论 |
(10)早期后-前路Ⅰ期手术治疗严重新鲜下颈椎骨折脱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影像学资料 |
1.3 方法 |
1.3.1 一般治疗 |
1.3.2 牵引 |
1.3.3 手术过程 |
1.3.4 术后处理及随访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颅骨牵引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自制颈椎牵引体位垫在颈椎骨折伴脱位颅骨牵引治疗中的应用[J]. 王秀玲,杨雪梅,张莹莹,赵亚荣,龚洁.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1(12)
- [2]颅骨牵引治疗中采用新型体位控制器联合护理的临床效果分析[J]. 武宇航,梁秋萍,杨晓玲. 基层医学论坛, 2021(18)
- [3]前路椎间撬拨结合颅骨牵引复位固定术治疗下颈椎小关节绞锁的临床观察[J]. 于远洋,史宗新,刘建泉,程涛,姜海军,邓介超. 北京医学, 2021(04)
- [4]Ⅰ期前路颈椎复位减压及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AO C型F4亚型单节段损伤[J]. 康永生,梅伟,王庆德,郭润栋,刘沛霖,姜文涛,王仲伟,张振辉,苏锴. 中华创伤杂志, 2021(02)
- [5]经钩椎关节及前椎板间隙入路松解交锁关节突联合颈椎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交锁性下颈椎骨折脱位[J]. 饶耀剑,李俊杰,梁舒涵,杨磊,韩志,朱博.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21(01)
- [6]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颈椎骨折不同手术入路的比较研究[D]. 方威. 吉林大学, 2020(08)
- [7]前路手术联合术中牵引复位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交锁的疗效观察[D]. 李幸. 南昌大学, 2020(08)
- [8]颈椎矢状骨折影像学分型及治疗选择[D]. 凌杜华.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9]颅骨牵引复位配合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绞锁的临床研究[J]. 简伟,吴广森,隰建成,才晓军,陈兴,王永川. 中国医药导报, 2019(36)
- [10]早期后-前路Ⅰ期手术治疗严重新鲜下颈椎骨折脱位[J]. 段春岳,胡建中,王锡阳,吴建煌.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