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立交道路排水方案的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陈远华[1](2021)在《分析城市下穿道路排水系统设计研究对策》文中认为城市的发展推动着城市立交道路的发展进步。近年来,城市立交道路的发展和完善逐渐成为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的有效办法之一。实践表明,立交道路能否正常运行,主要取决于城市下穿道路的排水系统,可靠、顺畅的排水系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立交道路的正常运行。文章以城市立交道路排水设计的经验教训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对下穿雨水设计流量计算和系统设计进行详细说明。
李坤鹏[2](2020)在《浅谈市政道路施工中排水方案选择》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而发展迅速,城市的现代化建设理念主要体现在市政道路排水管道工程的设计方案,所以,在对市政道路排水管道工程进行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都要加大重视程度。在对市政道路排水管道工程进行施工建设时,要注意道路的正常使用,防止因道路的异常情况造成诸多客观原因,这些原因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建设工程的质量标准。
温新有[3](2018)在《下穿式道路(通道)防排水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与城市的飞速发展,城市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城市下穿通道数量不断增加,大大改善了城市交通状况,为城市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但是下穿式通道的积水问题越发突出。近年来不断有报道,因降雨、特别是大雨造成一些下穿式通道积水深达1-2米,车辆熄火,交通严重堵塞,甚至威胁到人员的安全。为此,需要设计耐久性、稳定性、强度均较高的路基,保证排水设施的造价合理、维修便利、功能完善,以便切实解决排水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基于此制定下穿式道路设计方法与准则,为施工单位在修建下穿式道路时避免出现道路破坏、地下水破坏等提供技术指导与理论依据,从而缓解行车问题,延长道路使用年限。本研究致力于设计具有较高耐久性、稳定性、强度的路基与造价合理、维修便利、功能全的排水设施。从下穿式道路(通道)排水系统设计的视角,结合国内外公路和城市道路建设排水设计的经验,对现行“公路排水设计规范”以及“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中公路和城市道路排水系统的设计理论、方法和参数作为一个全面和系统的审视,从而,对规范中的疏漏和不足,进行补充和完善;对规范中一些比较粗略的原则性规定进行细化明确。路基排水系统包含拦截、排放、输送、拦蓄、汇集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相关排水构造物与设施,基于适合的排水系统,将可能会对路基稳定性造成危害的地下水、地面水排出到路基所在范围之外,随之降低路基土基含水量,使得该值处于可控范围内,进而保证实现行车安全、边坡稳定、路基强度大的目标。另一方面,通过对广东地区已建成的下穿式道路工程归纳总结目前与下穿式道路排水系统相关的理论方法研究现状,基于此结果分析影响下穿式道路排水设计方案的因素,研究解决排水设计问题的措施,最后提出相应的下穿式道路排水系统的设计方法。填补国内此类工程设计规范的空白,而且能够使东莞地区同类工程的设计更加经济合理。因此,该项目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方面均具有显着的实践研究意义与理论研究意义,而本研究提出的下穿式道路(通道)防排水技术方案也具有明显的应用前景。
张碧艳[4](2018)在《城市下穿道路排水系统设计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自改革开放后,一直走在世界的前沿,全国都在大力修建公路和铁路。但随着城市可用面积越来越小,城市空间的充分利用显得愈发重要。因下穿道路有造价低、可充分利用道路上空间和削弱噪声影响等优点,许多城市都在加速修建下穿道路。下穿道路在已修建的立交桥中,占比高达四分之三,但随着下穿道路的大量修建,下穿道路易于积水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此处几乎是“逢水就涝”。因为下穿道路的标高低于一般道路28m,雨天时雨水在下穿道路纵坡的引流下,迅速流入道路最低点形成积水。而长期积水严重损害路面结构并缩短道路使用寿命,致使车辆无法前行,严重时会导致交通事故,行车人的财产生命安全都会受到威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衡了下穿道路的发展,因此城市下穿道路积水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将叙述下穿道路积水原因及现象,着重分析研究下穿道路的整个排水系统在设计以及排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寻求解决积水的办法。首先,通过查询国内外资料对比推理公式法、数学模型法、空隙容积利用法以及同济大学邓培德教授容量平衡法等计算雨水量的方法;其次,对国内外暴雨重现期、地面径流系数以及汇水面积划分的方法的探讨;最后,结合各方面实例,选择出最适宜的雨水量计算方法以及计算参数。这样在提高雨水量设计标准的同时,能够节约工程投资成本。探索并解决下穿道路积水的原因和现状,不仅需要研究雨水量设计标准,还需对其地表雨水收集系统做深入的研究。另外,对雨水口的类型及其特点适用范围也要做出阐述。通过对平箅式、立箅式以及联合式雨水口的排水能力进行分析,得出平箅式雨水口泄水量较立箅式的大,而联合式雨水口是将平箅式、立箅式结合起来,虽然泄水量也较大并且在立箅式雨水口被堵塞的情况下平箅式也能继续集水,但由于其结构较为复杂且造价也较高,因此平箅式更能够被广泛的应用。选定雨水口的类型还不能解决积水问题,有时候道路积水并不是因为降雨量超过排水系统的设计标准,而是因为雨水口间距和数量设置不合理,道路垃圾堵塞雨水口且后期管理不善造成的。现在部分设计人员对于雨水口的布设间距通常比较随意,一般在2540m之间选定一个数值,未对雨水口泄水能力进行研究。因此,笔者认为应找出雨水排水不畅的原因,通过合理的计算公式计算出雨水口的间距,在特定的地点应增设雨水口,在曲线段等地明确对雨水口设置的方法,注意对下凹点雨水口的设置等。雨水泵站是整个下穿道路的排水系统的设计核心,本文通过对不同水泵类型的优缺点对比,选择契合实际工程运用中的水泵,并对雨水泵站的选址和泵房形式进行选择。下穿道路常常有积水的风险存在,泵站又是在下穿道路的最低点,极易被雨水淹没。因此在选择雨水泵站时,一般选用潜水泵,这种水泵造价低,自动化程度高,减少后期所需的人力物力等。暴雨时,雨水泵站抽水能力不足,此时设置雨水调蓄池很有必要,以削减洪峰流量。因此要对雨水调蓄池类型及特点进行分析,选用合适的计算公式设计出雨水调蓄池容积。由此分析出最佳的城市下穿道路排水系统,从而减轻下穿道排水的压力,使排水更加顺畅,积水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蔡琪[5](2018)在《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下沉式道路排水系统设计研究》文中认为下沉式道路是城市道路快速化改造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景观性好、节约用地、方便交通、减少污染、阻隔噪音等诸多优点,同时也因为纵坡较长、汇水面积较大等原因造成了下沉式道路排水困难的问题。道路积水对道路本身存在损害,也对人们的交通出行和生活造成很大影响。本文就下沉式道路的排水问题进行研究,将海绵城市的理念引入到下沉式道路排水系统的设计之中,为排水问题的解决提供方法和思路。论文首先将下沉式道路与主辅路、隧道、高架等其他快速化方式进行对比,详细介绍了下沉式道路的特点并引出下沉式道路排水困难这一缺陷。就下沉式道路排水问题,本文通过搜集文献、实地考察,提出了“高水高排低水低排”、“调蓄排水”、“水泵抽升排水”以及“注意地下水处理”的排水原则,从设计角度出发,对下沉式道路的参数设计、水泵选型与控制、管道布置与断面布置及雨水收集系统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其次,论文详细介绍了道路排水系统的设计原理,并对雨水设计流量、径流系数、设计暴雨强度以及降雨历时等参数的计算和取值进行分析,并对南通市青年路隧道排水系统进行了实例设计;下沉段连续出现路段的排水问题更加突出,论文考虑了一个下沉段、两个连续的下沉段、三个连续的下沉段以及多个连续的下沉段等情况,提出了下沉段排水系统综合设计的思路;对下沉式道路经常出现积水的原因进行分析,为下沉式道路的设计提供相关建议。论文对海绵城市的净化系统、储蓄系统、再利用系统进行了研究,介绍了多种典型的道路LID设施,并对各种设施的构造、适用性和优缺点进行介绍。运用SWMM软件,对G312常州城区段下沉式道路进行了排水模拟分析,得到了不设LID设施方案、蓄水模块方案以及生物滞留方案的径流表现情况,经分析发现,LID设施可以有效削减下沉式道路的径流总量及径流峰值,减小排水泵站的规模,降低工程造价,同时也能实现雨水的资源化。论文最后运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下沉式道路排水系统综合评价模型,并利用yaahp软件计算出模型中各个指标的权重,为下沉式道路排水系统的选择和评价提供参考。
胡晨昊[6](2016)在《城市道路立交排水设计——以凌空路-迎宾大道立交为例》文中提出首先介绍了立交道路排水设计的特点,然后从设计的角度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对立交道路的特点、排水方式以及所遵循的设计原则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论述。总结了城市立交道路排水方案选择的一般规律。
孙杰[7](2013)在《城市道路路面排水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不透水面积和城市道路路面硬化的迅速增加,阻断了雨水的下渗通道,使得径流系数逐年增大,地表雨水汇集速度加快,洪峰出现时间提前,从而导致城市局部地区排水不畅,出现积水甚至内涝,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虽然我国针对城市道路路面排水做了大量研究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城市的积水问题仍然很严峻。为了解决城市道路积水的问题,本文在已有的理论成果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道路路面排水的实际情况,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城市道路路面排水进行研究。(1)对城市降雨地表产流、汇流的形成过程及其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比较了各种计算方法的优缺点及其适用场合。(2)由于雨水进入雨水口篦子的状况比较复杂,目前的计算理论还不成熟。本文根据水力学原理及经验公式,同时考虑了边沟内水流量、道路纵横坡度等因素,通过对连续坡段上三种雨水口进水状况的分析,提出了三种雨水口在连续坡段的泄水能力和截留率的通用理论计算公式;针对规范中对于雨水口的设置间距,只给出了经验参考值范围,未明确提出具体计算方法的问题,本文研究分析了雨水口的具体理论计算方法及其在环形交叉口中的布设方式。(3)基于改善城市道路路面排水,本文分别对城市道路纵断面、平纵面组合、横断面、中央分隔带、绿化带、线性排水、不透水路面、下穿立交排水设计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方法和改进措施,以缓解城市道路积水问题。
谢定文[8](2013)在《下穿立交排水泵站系统设计》文中认为目前,我国有大量下穿立交桥在遭遇暴雨时出现积水问题,在迅速发展的公路运输使用需求下,必须对下穿立交排水系统进行大修或者改建。完善的下穿立交排水系统能够大大提高下穿立交应对短时暴雨的能力,保障了道路交通不受暴雨影响,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延长道路使用寿命,从而节约建设资金,因此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但由于人们对下穿立交排水不重视和投资费用较高而发展缓慢。目前国外下穿立交排水系统研究较多但存在局限性,不完全符合中国国情,因此需要针对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对下穿立交排水系统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这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参考大量国内外下穿立交排水系统设计方法,借鉴国外下穿立交集水池和存储管道容积计算方法对国内下穿立交排水系统设计方法进行改进。在此基础上,考虑路面结构自重、交通荷载和管道自重的影响,通过ABAQUS有限元仿真软件对存储管道进行研究。根据汽车车队荷载来模拟交通荷载,并对其进行分析论证,得出加载方式,提高了仿真结果的准确性;提出钢筋等效概念和方法,并对其进行可靠性论证,得出等效公式,大大简化了计算模型。通过几何尺寸、单元选取、边界条件、荷载条件等计算参数论述仿真模型,分析了各参数对存储管道结构应力和位移的影响规律。根据仿真模拟结果提出了存储管道施工工艺参数及施工流程,并结合实际情况对存储管道造价进行了分析计算,得出了管材价格和土方费用占总费用比例较大。
余杨钦[9](2012)在《城市立交道路排水系统设计探讨》文中提出随着城市发展,建设城市立交道路作为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的一种有效手段正得到更多应用。城市立交道路的排水系统是否可靠与顺畅,对立交道路的正常运行起着至关重要作用,本文笔者结合多年来城市立交道路排水设计的经验,对立交雨水设计流量计算及系统设计做些介绍,与同行共同交流探讨。
左刚[10](2011)在《城市立交道路排水设计初探》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已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城市立交道路属城市的主体,虽然在立交工程中,立交道路的排水所占的比重较小,但它的作用是不可忽视和低估的,因为它直接关系到立交道路运行的安全可靠性、投资的经济合理性。因此,本文作者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主要就城市立交道路排水设计的重要性及方式进行了探讨。
二、城市立交道路排水方案的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立交道路排水方案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分析城市下穿道路排水系统设计研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城市道路下穿立交排水系统特点 |
2 城市下穿道路排水系统关键参数设计 |
2.1 暴雨强度公式 |
2.2 雨水量计算公式 |
2.3 重现期 |
2.4 径流系数 |
2.5 场(次)雨量径流系数 |
2.6 汇水面积 |
3 雨水量计算实例分析 |
4 地表雨水收集系统 |
5 雨水泵站的设计 |
5.1 泵站的型式及选址 |
(1)泵站的型式。 |
(2)选址。 |
5.2 泵站的规模 |
5.3 泵站特征水位 |
5.4 水泵的选型 |
6 实例分析 |
7 结语 |
(2)浅谈市政道路施工中排水方案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排水方案选择 |
1.1 市政道路排水管道的施工准备工作 |
1.2 雨水孔施工技术 |
1.3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 |
1.4 排水管道安装技术要点 |
1.5 回填管沟 |
1.6 市政道路排水管道的检测 |
2 海绵城市排水方案 |
2.1 海绵城市市政排水设计的重要意义 |
2.1.1 有利于提升降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
2.1.2 有助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
2.1.3 完善城市排水系统的基础设施 |
2.2 海绵城市政排水的设计要点分析 |
2.2.1 确定合适的市政道路建筑材料 |
2.2.2 科学合理地设计绿化带 |
2.2.3 海绵城市设计中基础数据的收集 |
3 市政道路排水方案选择建议 |
4 结束语 |
(3)下穿式道路(通道)防排水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章 下穿式道路(通道)排水工程事故分析 |
2.1 公路排水形式及设施 |
2.2 系统的作用与特点概述 |
2.3 通道排水事故调查 |
2.4 通道排水事故原因分析 |
2.4.1 降雨强度设计参数不合理 |
2.4.2 排水泵站设计与控制不合理 |
2.4.3 排水管道设计与布置不合理 |
2.4.4 市政排水管道淤塞,雨水倒灌 |
2.4.5 已有排水设计养护、管理不到位 |
2.5 排水事故预防措施 |
2.5.1 流域面积的划分 |
2.5.2 暴雨重现期 |
2.5.3 地面集水时间 |
2.5.4 与周边排水设计标准的关系 |
2.6 本章总结 |
第3章 下穿公路路面排水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
3.1 公路几何设计与路面排水 |
3.1.1 线路纵断面设计 |
3.1.2 平纵组合设计 |
3.1.3 横断面设计 |
3.2 公路变坡点排水设计 |
3.2.1 极值点位置 |
3.2.2 极值点排水分析 |
3.3 雨水口的设计 |
3.3.1 雨水口布置原则 |
3.3.2 雨水口间距 |
3.4 排水泵站设计 |
3.4.1 排水泵站的组成 |
3.4.2 泵站集水池最小有效容积 |
3.4.3 泵站设计建设的一些建议 |
第4章 下穿公路路面结构内部排水系统分析与研究 |
4.1 水对下穿道路结构的破坏机理 |
4.2 路面结构内部排水系统的设置方法 |
4.2.1 边缘排水系统的设计 |
4.2.2 透水基层排水系统的设计 |
4.3 水力计算原理和结构尺寸的设计 |
4.3.1 排水基层泄水量计算与尺寸设计 |
4.3.2 集水沟泄水量计算与尺寸设计 |
4.3.3 集水、出水管泄水量计算与尺寸设计 |
4.3.4 自由水在路面结构层内的渗流时间和路径长 |
第5章 隧道工程实例分析 |
5.1 东深隧道防排水设计 |
5.1.1 排水系统组成 |
5.1.2 汇水面积 |
5.1.3 坡面汇流历时 |
5.1.4 沟管汇流历时 |
5.1.5 截、排水沟设计流量 |
5.1.6 边沟过水断面设计 |
5.1.7 泵房设计分析 |
5.2 燕窝隧道防排水设计 |
5.2.1 排水系统组成 |
5.2.2 汇水面积 |
5.2.3 坡面汇流历时 |
5.2.4 沟管汇流历时 |
5.2.5 截、排水沟设计流量 |
5.2.6 边沟过水断面设计 |
5.2.7 泵房设计分析 |
5.3 总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城市下穿道路排水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课题的提出 |
1.1.2 城市下穿道路积水现象及危害 |
1.1.3 城市道路下穿立交排水系统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下穿立交道路地表排水系统设计 |
2.1 城市道路下穿立交桥概述及特点 |
2.2 城市道路下穿立交排水系统特点 |
2.3 城市下穿道路立交排水系统设计方法及原则 |
2.3.1 下穿立交排水方式 |
2.3.2 下穿立交排水的适用范围 |
2.3.3 设计规范原则 |
2.4 城市下穿道路排水系统关键参数设计 |
2.4.1 雨水量计算方法 |
2.4.2 雨水量计算实例分析 |
2.4.3 地表雨水收集系统 |
2.4.4 实例分析 |
2.5 雨水口排水能力分析和布设方法 |
2.5.1 平箅式雨水口特点及排水能力分析 |
2.5.2 立式雨水口特点及排水能力分析 |
2.5.3 联合式雨水口特点及排水能力分析 |
2.5.4 雨水口的布设 |
2.5.5 雨水口布设实例分析 |
2.6 雨水调蓄池 |
2.6.1 雨水调蓄池概述 |
2.6.2 雨水调蓄池容积计算 |
第三章 排水泵站的设计 |
3.1 泵站选址 |
3.2 泵房的设计 |
3.3 泵的选型 |
3.4 水泵相关参数的设计 |
3.5 集水池容积计算 |
3.5.1 集水池常见的不利水力现象 |
3.5.2 国外有关集水池的计算方法 |
3.5.3 国内集水池计算的计算方法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下沉式道路排水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下沉式道路特性分析与研究 |
1.2.2 城市道路排水系统设计研究 |
1.2.3 生态排水系统设计的研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下沉式道路特性分析 |
2.1 下沉式道路主要特点 |
2.2 下沉式道路排水形式和原则 |
2.2.1 高水高排、低水低排 |
2.2.2 先蓄后排、调蓄排水 |
2.2.3 雨水泵站强制排水 |
2.2.4 地下水处理 |
2.3 下沉式道路排水设计注意点 |
2.3.1 合理确定设计参数 |
2.3.2 水泵选型与控制 |
2.3.3 管道布置与断面布置 |
2.3.4 雨水收集系统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下沉式道路排水系统设计 |
3.1 道路排水系统设计原理 |
3.1.1 雨水设计流量 |
3.1.2 径流系数 |
3.1.3 设计暴雨强度 |
3.1.4 设计重现期 |
3.1.5 降雨历时 |
3.2 下沉式道路排水系统实例设计 |
3.2.1 实例简介 |
3.2.2 设计流量计算 |
3.3 下沉式道路连续出现路段的排水系统设计探讨 |
3.3.1 单个下沉式路段 |
3.3.2 两个连续的下沉式路段 |
3.3.3 三个连续的下沉式路段 |
3.3.4 多个连续的下沉式路段 |
3.4 下沉式路段排水问题分析 |
3.4.1 下沉式路段排水问题 |
3.4.2 下沉式道路设计的建议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道路LID设施分析 |
4.1 渗透技术 |
4.1.1 下沉式绿地和生物滞留设施 |
4.1.2 渗透塘 |
4.1.3 渗井 |
4.2 储存技术 |
4.2.1 湿塘 |
4.2.2 雨水湿地 |
4.3 调节技术 |
4.3.1 调节塘 |
4.3.2 调节池 |
4.4 转输技术 |
4.4.1 植草沟 |
4.4.2 渗管/渠 |
4.5 截污净化技术 |
4.5.1 植被缓冲带 |
4.6 海绵城市模块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下沉式道路LID设施效应分析 |
5.1 LID设施功能实现 |
5.1.1 LID设施分析 |
5.1.2 透水铺装 |
5.1.3 渗透池 |
5.1.4 生物滞留带 |
5.1.5 蓄水模块 |
5.2 实例介绍 |
5.2.1 G312常州段改造工程简介 |
5.2.2 气候条件 |
5.2.3 排水问题分析 |
5.3 SWMM软件模拟 |
5.3.1 子汇水区划分 |
5.3.2 雨量数据输入 |
5.3.3 LID设施设置 |
5.4 LID设施效应分析 |
5.5 下沉主路LID设施效应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下沉式道路排水系统综合评价模型 |
6.1 评价体系的构建 |
6.2 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的计算 |
6.3 计算过程与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1.1 主要结论 |
7.1.2 创新点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城市道路立交排水设计——以凌空路-迎宾大道立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立交道路排水设计的特点 |
2 立交排水工程设计的原则 |
3 立交雨水量计算 |
4 雨水口的布置 |
5 凌空路-迎宾大道道路立交排水设计的特点 |
6 结语 |
(7)城市道路路面排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雨水径流计算方面 |
1.2.2 雨水口设置方面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二章 城市降雨地表产汇流分析 |
2.1 城市降雨地表径流形成过程分析 |
2.1.1 城市降雨过程分析 |
2.1.2 城市地表产汇流过程分析 |
2.2 城市地表产流特点与计算方法 |
2.2.1 城市地表产流特点 |
2.2.2 城市地表产流计算方法分析 |
2.3 城市地表汇流特点与计算方法 |
2.3.1 城市地表汇流特点 |
2.3.2 城市地表汇流计算方法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城市道路路面排水设计研究 |
3.1 雨水口汇水流量和边沟流量的确定 |
3.1.1 雨水口汇水量的计算 |
3.1.2 边沟流量计算 |
3.2 雨水口泄水能力分析 |
3.2.1 立孔式雨水口泄水能力理论分析 |
3.2.2 平箅式雨水口泄水能力理论分析 |
3.2.3 联合式雨水口泄水能力理论分析 |
3.3 道路设计中雨水口的布设方法 |
3.4 环形交叉路口雨水口布设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改善城市道路路面排水设计研究 |
4.1 改善路面排水的道路几何设计 |
4.1.1 纵断面设计 |
4.1.2 平纵组合设计 |
4.1.3 横断面设计 |
4.2 下凹式绿化带排水设计 |
4.3 透水性路面设计 |
4.4 改善城市下穿式立交排水设计 |
4.4.1 城市下穿式立交排水形式 |
4.4.2 下穿式立交雨水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4.5 线性排水设计 |
4.6 共同沟的规划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程实例 |
5.1 工程概况 |
5.2 道路排水设计内容 |
5.3 道路排水管道系统设计及注意事项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下穿立交排水泵站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下穿立交排水系统设计研究现状 |
1.2.2 管道受力性状研究现状 |
1.2.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下穿立交排水系统设计 |
2.1 下穿立交排水系统总体布置 |
2.2 下穿立交排水系统关键参数对比分析 |
2.2.1 雨水流量计算 |
2.2.2 流量曲线计算 |
2.2.3 雨水收集系统 |
2.2.4 排水沟计算 |
2.2.5 检查井 |
2.2.6 有效库容计算 |
2.2.7 集水池容积计算 |
2.2.8 存储单元计算 |
2.3 下穿立交排水系统的推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交通荷载作用下管道力学分析 |
3.1 交通荷载作用下管——土力学模型 |
3.1.1 交通荷载模型 |
3.1.2 土基模型 |
3.1.3 管——土相互作用模型 |
3.1.4 钢筋等效 |
3.2 管道仿真模型 |
3.2.1 基本假设 |
3.2.2 仿真模型基本参数 |
3.2.3 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
3.2.4 管道配筋计算示例 |
3.3 参数敏感性分析及管道设计 |
3.3.1 管道覆土厚度的影响 |
3.3.2 土基模量的影响 |
3.3.3 钢筋混凝土管壁厚度的影响 |
3.3.4 管道直径的影响 |
3.3.5 管道设计推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储水管道造价分析 |
4.1 施工前的费用 |
4.2 施工过程中的费用 |
4.2.1 土方费用 |
4.2.2 基础费用 |
4.2.3 下管费用 |
4.2.4 接口费用 |
4.3 施工后的费用 |
4.4 管道造价的计算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储水管道施工 |
5.1 沟槽开挖 |
5.1.1 常用沟槽断面 |
5.1.2 沟槽开挖注意事项 |
5.2 管道基础 |
5.2.1 土基 |
5.2.2 垫层 |
5.3 管道安装 |
5.3.1 准备工作 |
5.3.2 下管常用方法 |
5.3.3 管道安装与稳定 |
5.3.4 管道安装注意事项 |
5.4 管道闭水试验 |
5.5 沟槽回填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城市立交道路排水系统设计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立交排水系统设计 |
2.1 立体交叉地面水排除设计原则 |
2.2 立交桥面排水系统设计 |
2.2.1 雨水设计流量计算 |
(1) 暴雨强度公式 |
(2) 雨水量计算公式 |
(3) 雨水量计算有关参数确定 |
2.2.2 雨水口布置 |
2.2.3 排水管道系统设计 |
2.3 下穿道路路面排水系统设计 |
2.3.1 雨水设计流量计算 |
2.3.2 雨水收集系统设计 |
2.3.3 雨水泵站设计 |
3 结语 |
(10)城市立交道路排水设计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道路立交的分类及立交排水的重要性 |
2. 立交排水的两个任务。 |
3. 立交排水方式 |
3.1. 自流排水的概念 |
3.2. 调蓄排水的概念及反具备的条件 |
3.3. 泵站抽升排水 |
4. 立交雨水量的计算方法 |
5. 雨水口在立交雨水设计中的布置。 |
6. 管道布置与断面选择的分析 |
7. 水泵的选择与安装 |
总结 |
四、城市立交道路排水方案的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分析城市下穿道路排水系统设计研究对策[J]. 陈远华. 智能城市, 2021(15)
- [2]浅谈市政道路施工中排水方案选择[J]. 李坤鹏. 低碳世界, 2020(09)
- [3]下穿式道路(通道)防排水技术研究[D]. 温新有. 湖北工业大学, 2018(05)
- [4]城市下穿道路排水系统设计研究[D]. 张碧艳. 安徽建筑大学, 2018(03)
- [5]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下沉式道路排水系统设计研究[D]. 蔡琪. 东南大学, 2018(05)
- [6]城市道路立交排水设计——以凌空路-迎宾大道立交为例[J]. 胡晨昊.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6(08)
- [7]城市道路路面排水设计研究[D]. 孙杰. 长安大学, 2013(06)
- [8]下穿立交排水泵站系统设计[D]. 谢定文. 长安大学, 2013(06)
- [9]城市立交道路排水系统设计探讨[J]. 余杨钦. 福建建筑, 2012(03)
- [10]城市立交道路排水设计初探[J]. 左刚.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