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他山之石可攻玉——《华尔街日报》对我国财经类媒体的借鉴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杨侃霖[1](2021)在《《广西日报》2018-2020年经济报道研究》文中提出
刘鹏婕[2](2017)在《《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浙商形象建构的媒介框架》文中研究指明浙商,是对浙江籍商人的统称。改革开放后,浙商借助自身地缘优势与国家政策的扶持,不断活跃于海内外商圈,取得世界瞩目的经济成就。其中涌现出的如阿里巴巴、吉利等着名集团,马云、李书福等知名商人,不但在国内家喻户晓,更是渐渐为世界所熟知。浙商不仅是全国民营经济的代表,而且也是中国经济形象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形象报道的研究已不单局限于国内领域,而是应该站在全球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研究其传播价值。从国际传播角度来讲,西方媒体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传媒大国,在国际传播中拥有话语权的主导地位。他们关于中国浙商形象的报道对浙商在国际传播中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对美国主流媒体关于浙商报道进行研究,有利于更好理解国外媒体对于浙商形象的媒介框架构成。本研究运用媒介框架理论和议题设置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辅以内容分析法及比较分析法。对从1986年至2015年近30余年间《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以浙商相关报道的文本为样本量进行分析,从报道方式、体裁、篇幅、态度倾向等9个维度进行类目构建,并在此基础上考察浙商形象在这两大主流媒体中的媒介呈现情况以及媒介议程设置。得出结论是:一、两份报纸对于浙商的媒介形象呈现较为客观,并无呈现出明显的偏见。二、两份报纸对于浙商报道的中心议题都是经济层面的,但《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的关注点略有差异:《纽约时报》较为关注浙商的传统经济领域;《华尔街日报》则更注重新经济领域。三、两份报纸对于浙商的总体关注度并不高,浙商形象呈现不明确,具体表现为报道总量不多、所占篇幅少等。这些现象的背后不仅有经济原因,同时也反映着中美关系的变化过程,笔者在对样本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几十年间中美政治、文化等关系变化对背后深层原因进行一定的分析梳理,并且在此背景下对浙商形象对外传播方面给予可行性建议。
马玉霞[3](2016)在《框架理论视角下《华尔街日报》中国企业赴美上市报道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华尔街日报》对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以臧国仁学者的高、中、低框架理论为依据,运用内容分析法、个案分析法和框架分析法对330篇英文新闻报道进行研究分析。论文对《华尔街日报》关于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报道概况进行了分析总结,并从纵向方面对《华尔街日报》的报道进行了历时性研究,尝试总结出该报23年报道框架的变迁。研究显示,23年间《华尔街日报》对中国企业赴美上市报道的新闻框架发生了三个方面的变迁,即报道议题呈现从单一到丰富;报道倾向性从负面到中性;报道框架从“政治框架”向“经济框架”转变。本文结合研究对国内财经媒体的上市新闻报道提出了两方面启示,一方面国内财经媒体应践行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提高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另一方面国内财经媒体应推进报道的国际化,提升新闻报道的话语权。
胡颖[4](2013)在《财经网站新闻聚合模式研究 ——以《纽约时报》、《赫芬顿邮报》、《华尔街日报》等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财经网站主题页面展现了财经媒体新闻信息的聚合模式,在互联网语境下意指各种网络财经信息的集合,将海量信息通过主题版块进行内容挑选、分析、归类,从而为用户提供专业有效和更有针对性的信息。本文选取国外财经网站《纽约时报》、《赫芬顿邮报》、《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经济学人》以及Wotnews和Hubpages网站为研究对象。通过归纳上述网站在主题页面新闻聚合中的特点和优势,力求挖掘财经网站在新闻信息聚合中的关键思路和着力点。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意义,其中包括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以及本研究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除此之外还介绍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是对本文研究对象的简要介绍。第三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主要论述了国外财经网站新闻聚合的一般做法和特点,具体分为以下七个方面:主题的生成、主题的分类、主题的展现、主题的关联、主题与搜索工具之间的关系、主题与网站首页的关系、主题的运营模式。第四章是对上述研究的分析归纳,通过横向对比国外财经网站在新闻聚合中的具体做法,总结财经网站新闻聚合的一般方法,重点分析适合于中国财经网站新闻聚合的模式。本文的结论是中国财经网站在信息聚合与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要积极借鉴国外财经网站在该领域的优秀做法,以促进本土财经网站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以研究国外财经网站主题聚合模式为突破口,归纳和借鉴新闻信息资源整合与筛选的一般方法,希冀为我国财经网站主题页面设计和新闻聚合提供参考。
刘珉洁[5](2013)在《提升报纸证券新闻的可读性和服务性》文中研究指明在确保专业性的前提下,如何提升贴近性,变"硬"为"软",一直以来是证券新闻需要突破的瓶颈。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证券新闻对受众需求的满足状况,进而探讨如何提升报纸证券新闻的可读性和服务性。
李勇[6](2012)在《新媒体语境下我国电视新闻生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围绕新媒体语境下电视新闻生产的特征、意义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分析展开。鉴于电视新闻具有典型的舶来品的特征,因此论文一开始首先理清电视新闻的生产特点、新闻价值观、与社会的关系等,以说明即使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电视新闻的生产也带有鲜明而强烈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感,因为它具有其他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最为典型的大众传播特点,在生产中因此将全社会所有人群都纳入了进来。在此基础上,本论文对我国电视新闻生产因为国情的不同和历史发展轨迹的差异进行界定,指出我国电视新闻生产在政治占位方面具有特殊的不同于西方的特点,这一特点既是一种天然优势,又因为隶属于政治场域而致使具有一定自主性的文化资本尚处在进一步建构过程中。尽管这一文化资本随着经济的发展在经济资本作用下得以逐步加强,并因此在新闻专业主义建构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其中争夺自主权的艰难和曲折依然很显着,因此表现出多种资本之间复杂的张力。就在电视新闻的文化资本尚处较为脆弱的阶段,新媒体裹挟着技术和资本的力量在全球化迅速蔓延,致使全球传播呈现出一定的后殖民主义和后现代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我国处于保护国家利益的需要,对新媒体采取了大力扶持的政策,因此资金人才等优势助推互联网迅速发展。国内门户网站和视频网站以及社交网络比如微博的发展速度和模式迅速构建出一种新媒体的优势资源,其资本力量呈现出转化为政治力量之势,但是对社会的影响形成两种态势,所以对电视新闻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放眼域外,BBC、CNN等全球新闻频道在新媒体时期已作出迅速反应,通过梳理其整合策略,发现它们的一系列反应彰显出西方发达国家新闻专业主义在新媒体时期的作用,尽管不同的电视体制和社会文化背景决定着电视新闻生产具有细微的差别,但是总体而言,考察它们与新媒体的合作、融合之道,会发现它们总是在与社会的互动与专业化方面保持着创意优先和善于管理的现代化传统。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社会的急剧转型和网络新闻的迅速发展都引起了我国电视新闻生产所处社会的新的变化,这使得我国电视新闻生产的意义格外重大,尤其通过与新媒体的融合,广泛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政治经济事件,通过承担起引领民众完成社会启蒙的重任,以促进文化资本的进一步加强并由此巩固已经拥有的政治资本。这是一条迫在眉睫能够获得双赢的路径,这一合作路径不仅需要技术层面的互动和机制层面的融合,更需要从内容层面介入,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以使我国电视新闻生产在社会转型期面对来自民营和境外资本的新媒体挑战之时依旧能够在权威性和公信力建构方面发挥主动性,发挥社会冲突缓冲带的主导作用。
高天灵[7](2009)在《国内财经报纸经济危机报道对历史与国际经验的借鉴》文中指出2008年经济危机席卷全球,这场发端于国际经济中心—美国的金融风暴,不仅对世界经济新秩序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国内财经平面媒体的经济危机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中国GDP呈现高速增长,国人的消费能力不断提高,国内的平面财经报纸也借助经济蓬勃发展的平台,迅速成长为近年来国内报业发展的强势动力,同时,随着经济危机对全球经济影响的日渐深入,民众对这场经济危机投入前所未有的关注,在这样的时代特征下,学界对经济危机语境下的财经新闻报道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而财经报纸的经济危机报道研究无论是从传统财经报纸内容改进的角度,还是对财经报纸与新媒体的技术结合而言,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目前仍处于经济建设的重要时期,改革开放后的30年,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普通民众参与经济活动的意识也不断被唤醒,危机的爆发引发经济环境的改变,在新的经济现象始料未及地涌现之时,如何在经济新闻中准确报道经济危机的现象与根源,正确引导民众,既是财经报纸探索经济报道新策略的契机又凸显出财经报纸经济危机报道的时代意义。作者从国内财经报纸的报道环境着手,首先描述目前国内财经新闻金融危机报道的概况,研究此次2008年金融危机的报道背景,分析此次金融危机国内财经报道传播效果的特点与不足;其次研究1997年东南亚经济危机与本次经济危机的报道环境的异同,就过去金融危机报道的选题、规模、报道形式及版面编排等几个方面的特点和缺失进行分析,看当代的金融危机报道可向东南亚经济危机借鉴什么样的经验,总结这样的经验在传播效果上能够对当代提供什么样的借鉴,同样,通过分析同一时代背景下(2008年金融危机)国外知名财经报纸在选题、规模、报道形式、版面编排、媒体联动等方面的特点,总结国内平面财经报纸可就同一命题向“外媒”的经济危机报道学习什么样的经验,最后对国内财经报纸经济危机的报道向历史和国际报道的经验进行系统总结。获得以下研究结果,首先国内财经媒体经济危机报道应该在选题上联系政策和受众关注点,在报道结构上需要多样化、多层次的报道,以达到深度挖掘经济现象的目的,在报道形式上,经济危机报道更需紧扣实时的危机报道,保证报道的前瞻性启示作用,务实醒目的版面编排更利于突出重点,专业性和权威性的媒体联动为正确引导舆论提供重要的手段支持。经济环境风云际变,财经报纸也应在传播策略有新发展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创新性地进行嬗变。
刘芸[8](2008)在《金融报道及其服务性》文中指出当代金融报道1.金融报道的内容界定同金融一样,一直以来,业界对金融报道的定义都没能达成一致。按照字面解释,金融报道就是新近发生的金融事实的报道。金融报道的内容一直未能明确,有时候会和财经报道、政经报道
周慧[9](2008)在《财经新闻报道的发展趋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财经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加,财经新闻就是在大众从消费者转变为投资者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是以《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等一系列新财经报纸的诞生和发展为标志的。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财经新闻作为人们关注自身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平台,其报道方式既要充分遵循财经新闻自身的特点,注重财经新闻的专业性、深刻性,同时又应突出大众化的特点,尽可能满足受众的需要,力争在培养出投资者的同时也培养出自己的读者。因此,财经新闻报道的未来发展趋势就是要紧紧抓住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通过独特而鲜明的国际视角,在保证专业化的前提下,以人为本,把财经新闻广泛、及时、通俗的传播出去,既给人们以清晰的决策参考,又使财经媒体做出品牌,把握话语权,成就新时期的主流影响力。全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主要是对财经新闻的一个整体概述。文中首先界定了财经新闻的含义,指出了其核心内涵及外延表现,进而详细阐述了财经新闻的六大特性和四大功能。第二章则是通过回顾国外财经新闻发展的历程,重点借鉴国外主要财经大报发展的特色和经验,尤其是对财经新闻界的标杆——《华尔街日报》100多年来的发展特色进行重点分析,希望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部分,主要介绍了我国财经新闻的产生和发展现状,并以国内财经报纸的先锋——《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等为例,重点分析了国内财经新闻的发展特色以及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第四章则是结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受众以及媒体生存情况分析,提出了我国财经新闻报道未来发展的具体操作思路。
刘芸[10](2008)在《金融报道服务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试图将管理学的绩效、绩效评价等概念引入到金融报道研究中来,借鉴其中适当的绩效考核指标,建立金融报道服务绩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金融报道服务的现状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总结中国金融报道服务性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就,指出其所存在的主要差距,进而对报道服务的提升给出合理性建议。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在加快,金融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地位举足轻重。进入新世纪以来,金融表现出来的核心战略地位、高风险特质、普及化趋势更是将其重要性显示无疑。随着金融行业的迅猛发展,金融报道在内容界定、时代特点上有了新的诠释。放眼世界,立足本国,金融报道的特殊重要性更加突出,服务性成了当代金融报道的核心理念。将绩效、绩效评价的概念引入金融报道领域,存在现实可行性。首先,这种可行性来自于它的现实必需性:这包括受众对金融报道服务的层次性需要,政府营造良性投资环境的紧迫性需要,以及媒体寻求发展空间的生存性需要。其次,在金融报道中使用服务绩效的可行性还来自于理论上的可能性:在探讨绩效、服务绩效概念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报道服务绩效考核指标,构建报道服务绩效评价体系,具有合理性。以金融报道服务绩效评价体系为参考,对中国金融报道的服务绩效进行整体评述,既可以看到金融报道服务性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也可以看到现阶段报道服务中存在着的弊端和不足。综合中国金融报道服务的现状,为实现报道服务的提升,本人尝试从观念和业务两方面提出建议。在服务观念上,务求树立理性、建设性的媒介自律观,树立以广大投资者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服务受众观,以及树立以社会效益为主、重视经济效益的服务发展观。在业务操作上,希求媒体能够完善金融报道的专业标准,提高金融报道的策划水平,下大气力培养专家型金融记者提高报道的权威可读性。金融报道服务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其所能带来的市场价值上。作为金融媒体分支的理财类媒体,是金融报道重视追求服务性的直接产物。选用理财类媒体中的佼佼者《理财周刊》作为个案,对理财类杂志产生的背景、机遇进行简单分析,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探求服务类金融媒体在提升报道服务绩效上的正确路径。
二、他山之石可攻玉——《华尔街日报》对我国财经类媒体的借鉴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他山之石可攻玉——《华尔街日报》对我国财经类媒体的借鉴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2)《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浙商形象建构的媒介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 文献综述 |
1、国内外关于中国形象的报道研究 |
2、国内外关于中国经济形象的报道研究 |
3、国内外关于浙商媒介形象的报道研究 |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四) 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 |
1、研究理论 |
2、研究方法 |
二、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选取 |
(三)样本量时间选取 |
(四)样本量选取和分析单位 |
1、《纽约时报》 |
2、《华尔街日报》 |
(五)类目建构 |
1、《纽约时报》与《华尔街日报》相关类目及其说明 |
三、内容分析:《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的新闻框架 |
(一)《纽约时报》浙商报道的新闻框架 |
1、基本分析 |
2、总体框架分析 |
3、框架变化趋势 |
4、媒介议程分析 |
(二)《华尔街日报》浙商报道的新闻框架 |
1、基本分析 |
2、总体框架分析 |
3、媒介议程分析 |
四、《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浙商形象报道研究发现 |
(一)《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浙商形象呈现概貌 |
1、侧重浙商新经济动态 |
2、报道篇幅小,以消息为主 |
3、对浙商的报道以企业为主 |
4、态度较为客观,负面态度随报道量增加而增多 |
5、《纽约时报》曾有明显地域偏见 |
(二)《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议题报道偏好 |
1、中心议题为浙商经济,偏重略有差别 |
2、同类型体裁报道侧重点不同——“世界杯”浙商经济报道案例比较 |
3、同类型体裁报道侧重点不同——“阿里购买南华报纸”报道案例比较 |
(三)《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报道差异 |
1、报道总量差异 |
2、《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浙商报道的比较分析 |
(四)海外媒体对浙商形象报道中的他者视角 |
(五)浙商媒介形象海外建构的总体评价 |
五、浙商对外传播形象建议与展望 |
(一)跨文化传播语境下浙商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
1、经济层面的他塑与自塑 |
2、政治层面的他塑与自塑 |
(二)浙商对外传播形象可行之策略 |
1、政府策略 |
2、媒体策略 |
3、浙商自身策略 |
(三)展望 |
附录 |
(一)《纽约时报》1986-2015 浙商报道样本列表 |
(二)《华尔街日报》1986-2015 年浙商报道样本列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框架理论视角下《华尔街日报》中国企业赴美上市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 |
1.5 研究内容及结构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框架 |
第2章 中国企业赴美上市报道概况分析 |
2.1 中国企业赴美上市发展历程 |
2.1.1 概念界定:赴美上市报道 |
2.1.2 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简况 |
2.2 中国企业赴美上市报道概况 |
2.2.2 报道基本数据分析 |
2.2.3 报道话语倾向性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企业赴美上市报道框架变迁分析 |
3.1 样本的选取 |
3.2 高层框架对比分析 |
3.2.1 类目构建 |
3.2.2 报道题材对比分析 |
3.2.3 消息来源对比分析 |
3.2.4 报道主题对比分析 |
3.2.5 主题倾向性对比分析 |
小结 |
3.3 中层框架对比分析 |
3.3.1 类目构建 |
3.3.2 中层次结构对比分析 |
3.3.3 新闻图式结构对比分析 |
小结 |
3.4 低层框架对比分析 |
3.4.1 类目建构 |
3.4.2 关键词对比分析 |
3.4.3 引语对比分析 |
小结 |
3.5 报道框架变迁分析 |
3.5.1 报道议题呈现从单一到丰富 |
3.5.2 报道倾向性从负面到中性 |
3.5.3 报道框架从“政治框架”到“经济框架” |
第4章 结论与启示 |
4.1《华尔街日报》中国企业赴美上市报道框架呈现 |
4.1.1 新闻专业主义下的客观平衡报道框架 |
4.1.2 意识形态下的偏见冲突报道框架 |
4.2 对国内财经媒体的启示 |
4.2.1 践行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提高新闻报道的专业性 |
4.2.2 推进报道的国际化,提升新闻报道的话语权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样本公司赴美上市概况 |
附录B 《华尔街日报》样本标题列表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4)财经网站新闻聚合模式研究 ——以《纽约时报》、《赫芬顿邮报》、《华尔街日报》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1.1 理论意义 |
1.1.2 实践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成果 |
1.2.2 国内研究成果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国外主流财经媒体简介 |
2.1 《纽约时报》 |
2.2 《赫芬顿邮报》 |
2.3 《华尔街日报》 |
2.4 《金融时报》 |
2.5 《经济学人》 |
2.6 HUBPAGES |
第三章 主题页面分析 |
3.1 主题的生成 |
3.2 主题的分类 |
3.3 主题的展现 |
3.4 主题的关联 |
3.5 主题与搜索结果的关系 |
3.6 主题与网站首页的关系 |
3.7 主题的运营 |
第四章 财经网站新闻聚合策略研究 |
4.1 主题的生成 |
4.1.1 混合模式 |
4.1.2 特定方式归纳——时间体系和用户体系 |
4.2 主题的分类 |
4.2.1 按照字母顺序分类 |
4.2.2 按照主题类型分类 |
4.2.3 精品栏目 |
4.3 主题的展现 |
4.3.1 主题展现简洁清晰 |
4.3.2 呈现方式多种多样 |
4.4 主题的关联 |
4.5 主题页面与搜索结果、网站首页的关系 |
4.6 主题页面的运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新媒体语境下我国电视新闻生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问题缘起和研究意义及方法 |
1.2 文献综述以及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式的使用说明 |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暨创新的起点和研究价值 |
1.4 内容和结构 |
2 我国电视新闻生产的传统场域 |
2.1 电视新闻生产的政治和社会资本分析 |
2.1.1 电视新闻的生产特点 |
2.1.2 电视新闻的生产流程与西方社会新闻价值分析 |
2.1.3 电视新闻生产的组织结构和身份背景 |
2.1.4 电视新闻的意识形态主导作用 |
2.1.5 从外部审查到自我审查的权力意识 |
2.2 电视新闻生产的经济资本分析 |
2.2.1 电视台企业身份的加强与电视新闻生产场域经济资本的提升 |
2.2.2 电视新闻节目生产的成本、效益与意义分析 |
2.2.3 喉舌功能与收视率的关系分析 |
2.3 电视新闻生产的文化资本及专业主义文本分析 |
2.3.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视新闻探索发展的演进路径 |
2.3.2 电视新闻节目生产的惯习分析 |
2.3.3 我国本土化新闻专业主义分析 |
2.3.4 我国电视新闻生产的符号意义 |
2.3.5 以《新闻调查》为例的文本分析——新闻生产中政界的参与及记者的政治把握水准和综合素质分析 |
3 新媒体语境下我国电视新闻面临的挑战 |
3.1 全球化与媒介融合 |
3.1.1 谷歌奇迹与维基百科的崛起 |
3.1.2 后现代与后殖民主义时期的电视新闻 |
3.1.3 占尽先机与大浪淘沙 |
3.2 我国新媒体及其新闻生产的发展现状分析 |
3.2.1 新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与我国新媒体产业界的市场占领分析 |
3.2.2 关于新媒体的放松管制—全球化时期国家利益与商业利益之统一 |
3.2.3 资源统合优势与新媒体的发展思路和策略 |
3.2.4 门户网站视频新闻节目的迅速发展 |
3.2.5 微视频中的新闻专业主义——第一视频 |
3.3 新媒体对电视新闻生产的解构分析——以自媒体新闻为例 |
3.3.1 自媒体中我国微博的发展及其冲击分析 |
3.3.2 视频新闻生产场域的建构及其意义 |
3.3.3 新媒体技术优势的威胁之根本所在 |
4 新媒体语境下的西方电视新闻生产 |
4.1 全球视野中的西方电视新闻生产 |
4.1.1 西方电视新闻生产与社会的关系分析 |
4.1.2 英美发达国家电视新闻节目频道的竞争策略 |
4.2 西方电视新闻生产的不同路径 |
4.2.1 公共电视的生产路径和特点 |
4.2.2 商业化电视的生产路径和特点 |
4.3 新媒体语境下BBC、CNN应对挑战的异同及其文化背景分析 |
4.3.1 BBC、CNN新闻生产场域的异同 |
4.3.2 BBC与iPlayer |
4.3.3 CNN的CNN.COM LIVE建设 |
4.3.4 BBC、CNN媒介融合的新闻专业主义背景分析 |
5 我国电视新闻生产与新媒体的竞合之道 |
5.1 新媒体扩张态势下电视新闻生产所处社会的张力变化 |
5.1.1 我国社会转型期与英美社会不同的政治与社会场域 |
5.1.2 新媒体新闻生产对发达国家社会和我国社会影响的不同分析 |
5.2 我国电视新闻生产场域的专业主义建构路径 |
5.2.1 启蒙——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复兴与电视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 |
5.2.2 动员——在政治场域中与政治互动的电视新闻生产 |
5.3 电视新闻生产与新媒体融合的案例分析 |
5.3.1 与网络的互动和联手——融合案例之一 |
5.3.2 创意及其资源扩延——融合案例之二 |
5.3.3 占据视频新闻高端市场——融合案例之三 |
5.4 电视新闻生产联手新媒体的再思考 |
5.4.1 新媒体语境下我国电视新闻生产与社会的关系再认知 |
5.4.2 与新媒体融合的电视新闻专业主义再建构之意义 |
6 结语 全球化、新媒体与电视新闻的未来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7)国内财经报纸经济危机报道对历史与国际经验的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时代背景 |
1.1.2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国内财经报纸发展研究的主要成果 |
1.2.2 我国财经新闻报道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主要成果 |
1.3 研究思路、内容框架以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点 |
第2章 国内财经报纸2008 年金融危机报道现状 |
2.1 国内财经报纸经济危机报道环境 |
2.1.1 经济环境 |
2.1.2 文化环境 |
2.1.3 媒体竞争和媒体规制环境 |
2.2 国内财经报纸2008 年金融危机报道概况 |
2.2.1 2008 年金融危机报道概述 |
2.2.2 本次金融危机报道的传播效果研究 |
第3章 1997 年东南亚经济危机报道的经验借鉴 |
3.1 东南亚经济危机报道概况 |
3.1.1 东南亚经济危机的报道环境 |
3.1.2 东南亚经济危机的传播效果研究 |
3.2 东南亚经济危机新闻报道的特点与缺失分析 |
3.2.1 题材关注实时情况但危机感缺乏 |
3.2.2 报道结构多为单向性线型模式 |
3.2.3 报道形式偏重财经新闻通讯难以深度报道危机 |
3.2.4 版面编排形式略显单调 |
第4章 2008 年国外财经报纸金融危机报道的经验 |
4.1 国外知名财经报纸2008 年金融危机报道概况 |
4.1.1 媒体环境 |
4.1.2 传播效果 |
4.1.3 概况总结 |
4.2 国内外财经报纸的2008 年金融危机报道的经验 |
4.2.1 注重危机根源反思的选题倾向 |
4.2.2 多元化的报道结构多角度切入经济现象 |
4.2.3 报道形式注重深度报道融入企业样本解读 |
4.2.4 纯熟的媒体联动操作技巧 |
4.2.5 集中充分的议题构建 |
第5章 历史与国外经验对国内财经报纸金融危机报道的借鉴 |
5.1 选题需关注实事,联系政策,反思根源 |
5.2 结构需多元化,灵活展现经济现象 |
5.3 报道形式紧扣实时主题,提供前瞻性解释 |
5.4 编排需务实醒目,突出重点 |
5.5 利用媒体联动形成专业性和权威性,引导舆论 |
5.6 国内财经报纸经济危机报道的经验总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金融报道及其服务性(论文提纲范文)
当代金融报道 |
1.金融报道的内容界定 |
2.当代金融报道的时代特点 |
●特点一:重要地位凸显 |
●特点二:视野国际化 |
●特点三:报道电子化 |
3.当代中国的金融报道 |
金融报道的服务性 |
1.金融报道服务的重要性 |
2.金融报道服务的特殊性 |
3.服务性是当代金融报道核心理念的凝聚 |
(9)财经新闻报道的发展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及方法 |
第一章 财经新闻概述 |
第一节 财经新闻的定义 |
第二节 财经新闻的基本特性 |
第三节 财经新闻的功能 |
第二章 国外财经新闻的发展和借鉴 |
第一节 国外财经新闻发展概述 |
第二节 国外主要财经大报分析 |
第三章 国内财经新闻报道的发展现状 |
第一节 国内财经新闻报道的发展历程 |
第二节 国内财经新闻报道的特色 |
第三节 财经新闻报道中的问题 |
第四章 我国财经新闻发展的未来趋势 |
第一节 我国财经新闻发展的客观环境 |
第二节 我国财经新闻发展的具体操作思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金融报道服务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相关的理论研究 |
1.1.1 金融报道研究 |
1.1.2 金融报道服务性研究 |
1.2 研究当代中国金融报道服务绩效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 |
1.3.1 本文的研究目标 |
1.3.2 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 |
第2章 金融报道与金融报道的服务性 |
2.1 当代金融的总体特征 |
2.1.1 核心论:当代金融的战略地位 |
2.1.2 危机论:当代金融的高风险特质 |
2.1.3 开放性:当代金融的发展趋势 |
2.2 当代金融报道 |
2.2.1 金融报道的内容界定 |
2.2.2 当代金融报道的新特点 |
2.3 金融报道的服务性 |
2.3.1 服务性是当代金融报道的核心理念 |
2.3.2 金融报道的服务性 |
第3章 金融报道服务绩效及其指标 |
3.1 金融报道服务绩效的理论依据 |
3.1.1 金融报道服务绩效释义 |
3.1.2 金融报道服务绩效的概念引入 |
3.1.3 金融报道服务绩效的衡量与评价 |
3.2 金融报道服务绩效的硬指标 |
3.2.1 销售量、视听率、点击率 |
3.2.2 广告投放额 |
3.2.3 品牌价值 |
3.3 金融报道服务绩效的软指标 |
3.3.1 受众满意度 |
3.3.2 受众信任度 |
3.3.3 受众忠诚度 |
第4章 当代中国金融报道服务绩效分析 |
4.1 当代中国的金融报道 |
4.1.1 当代中国金融报道的发展 |
4.1.2 当代中国金融报道格局 |
4.2 当代中国金融报道服务的情况 |
4.2.1 当代中国金融报道的服务理念 |
4.2.2 当代中国金融报道的内容服务 |
4.2.3 当代中国金融报道服务的形式创新 |
4.3 当代中国金融报道服务的差距 |
4.3.1 服务对象错位 |
4.3.2 利益驱动明显 |
4.3.3 服务层次偏低 |
第5章 当代金融报道服务质量的提升 |
5.1 金融报道服务的观念更新 |
5.1.1 理性和建设性的媒介自律观 |
5.1.2 服务广大投资者的服务受众观 |
5.1.3 追求社会效益、重视经济效益的服务发展观 |
5.2 金融报道服务的业务改进 |
5.2.1 完善金融报道的专业标准 |
5.2.2 提高金融报道的策划水平 |
5.2.3 培养专业的金融记者 |
第6章 提升金融报道服务绩效的正确路径——以《理财周刊》为例 |
6.1 《理财周刊》的强刊之路 |
6.1.1 《理财周刊》的创刊机遇 |
6.1.2 《理财周刊》的运作模式 |
6.2 《理财周刊》的服务绩效 |
6.2.1 内容选择服务为上 |
6.2.2 栏目设置服务主导 |
6.2.3 注重公信服务保证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四、他山之石可攻玉——《华尔街日报》对我国财经类媒体的借鉴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日报》2018-2020年经济报道研究[D]. 杨侃霖. 南宁师范大学, 2021
- [2]《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浙商形象建构的媒介框架[D]. 刘鹏婕. 浙江传媒学院, 2017(01)
- [3]框架理论视角下《华尔街日报》中国企业赴美上市报道研究[D]. 马玉霞. 北京工商大学, 2016(08)
- [4]财经网站新闻聚合模式研究 ——以《纽约时报》、《赫芬顿邮报》、《华尔街日报》等为例[D]. 胡颖. 天津师范大学, 2013(08)
- [5]提升报纸证券新闻的可读性和服务性[J]. 刘珉洁. 新闻爱好者, 2013(01)
- [6]新媒体语境下我国电视新闻生产研究[D]. 李勇. 武汉大学, 2012(05)
- [7]国内财经报纸经济危机报道对历史与国际经验的借鉴[D]. 高天灵. 湖南大学, 2009(03)
- [8]金融报道及其服务性[J]. 刘芸. 青年记者, 2008(14)
- [9]财经新闻报道的发展趋势研究[D]. 周慧.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08(07)
- [10]金融报道服务绩效研究[D]. 刘芸. 湖南大学,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