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梗阻性黄疸的CT诊断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李红,蔡维波,王琨,王磊[1](2021)在《多层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在梗阻性黄疸病因及定位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指明梗阻性黄疸是一种在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一类疾病,梗阻性黄疸病因多种多样,在多层螺旋CT(MSCT)及磁共振成像(MRI)广泛应用到临床之前梗阻性黄疸的病因的分析诊断及病变定位是较为棘手的一个问题。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及影像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梗阻性黄疸的病因定性、定位诊断已经提高到较高的水平,这样就为临床对本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比较准确的科学依据。现将我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间收治的41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现将相关的结果总结如下。
苏德莲[2](2021)在《MRCP联合MRI冠状位成像在胆道梗阻中的诊断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联合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I)冠状位成像在胆道梗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0月至2020年8月经病理证实的70例胆道梗阻性疾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MRCP及MRI冠状位成像扫描,分析胆道梗阻性疾病的MRCP及MRI冠状位成像的影像表现;比较MRCP、MRI冠状位成像及两者联合对胆道梗阻的定位诊断准确率;比较MRCP、MRI冠状位成像及两者联合对胆道梗阻的定性诊断准确率;比较MRCP、MRI冠状位成像及两者联合对恶性胆道梗阻性疾病的定性诊断效能。结果:(1)MRCP、MRI冠状位成像及两者联合对胆道梗阻的定位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0%、88.6%及95.7%,三组检查方法之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MRCP、MRI冠状位成像及两者联合对胆道梗阻的定性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1.4%、82.9%、94.3%,联合检查准确率高于MRCP、MRI冠状位单一检查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良性胆管梗阻的定性诊断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胆管梗阻的定性诊断准确率分别为58.7%、78.3%、93.5%,MRI冠状位检查准确率高于MRCP,联合检查准确率高于MRCP、MRI冠状位单一检查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定性诊断恶性梗阻疾病效能方面,MRCP、MRI冠状位成像及两者联合诊断敏感度分别为58.7%、78.3%及93.5%,联合检查敏感度高于MRCP、MRI冠状位单一检查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RCP、MRI冠状位成像及两者联合诊断特异度分别为95.8%、91.7%及95.8%,差异无明显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胆道梗阻的定位诊断方面,MPCP与MRI冠状位成像均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在胆道梗阻的定性诊断方面,MRI冠状位成像对恶性胆道梗阻的定性诊断准确性优于MRCP冠状位成像,且两者联合可显着提高对胆道梗阻的定性诊断;在定性诊断恶性胆道梗阻疾病效能方面,MRCP联合MRI冠状位成像的诊断敏感度较单一检查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综上,MRCP联合MRI冠状位成像对明确梗阻性黄疸的病因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为临床的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参考根据,值得在胆道系统疾病诊断中广泛运用。
祝文智[3](2021)在《不同引流方式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不同胆道引流方式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效果、并发症、引流通畅情况、生存预后分析;对两种引流方式做出客观评价,为临床决策提供客观参考,探讨部分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生存预后进行分析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安徽省立医院介入科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治疗的8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所收患者引流术前均行评估确认无根治性手术治疗机会,或者身体条件无法耐受根治性手术治疗,以及拒绝接受根治性手术的患者),根据术中采用的引流方式分为两组:留置内外引流管引流55人,留置外引流管联合置入胆道支架引流25人。通过收集并对比术前及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肝功能指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费用以及生存时间等客观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内外引流管引流和支架联合外引流管两组患者术后ALT、GGT、TBIL、ALP指标均明显下降,患者黄疸的临床症状较术前显着好转,各项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下降情况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P组与PTCD组术后近期并发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内外引流管组可见高于支架联合外引流管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胆道引流平均通畅时间分别为(9.01±4.38)和(6.79±3.13)个月,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12.08±5.38和(9.10±4.16)个月,生存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胆道支架型号及肝转移病灶是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针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PTCD手术采用内外引流管引流及单独支架联合外引流管引流两种引流方法均可达到解除胆道梗阻,缓解因为梗阻性黄疸造成的肝功能异常的疗效,由于行内外引流管引流较胆道支架联合外引流管引流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稍高,且拔出外引流管后患者无需长期带管,而内外引流管引流可以作为胆道支架引流的重要补充,针对支架置入失败、存在相关手术禁忌和无法承受支架费用的患者,可考虑行内外引流管联合引流。同时,使用放射性125I粒子支架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期,而针对合并有肝多发转移的患者,应予以针对性的辅助治疗,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徐铭,陈小刚,郑涛[4](2020)在《梗阻性黄疸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及诊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梗阻性黄疸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该疾病的及时祛除病因,有效的解除梗阻是极为必要的,影像学检查技术是临床中一种主要的检查方式,如果影像学检查可以确定梗阻的位置以及发生梗阻的因素之后,随着医疗科技的逐渐发展,影像学在逐渐发展,恶性梗阻性黄疸在临床中的诊断以及治疗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本篇文章,主要是对梗阻性黄疸的影像学检查技术的比较以及治疗的研究进行研究分析,作出总结。
李善凯[5](2020)在《XperCT辅助PTCD精准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XperCT技术在恶性梗阻性黄疸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p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中提高手术精确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恶性梗阻性黄疸87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7例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A组(42例),在PTCD术中应用XperCT检查,术前扫描XperCT,重建图像后规划好穿刺路径、穿刺点,按路径指导的方向和距离穿刺,指导PTCD的具体实施;对照组B组(45例),在PTCD术中不行XperCT检查,应用常规X线透视下定位、穿刺。研究方法是通过术前应用XperCT重建图像后可提供以下一个或多个可用信息帮助手术医生术前判断:1、能够准确、快速的确定穿刺点,并能准确避开肝内血管或肝内占位性病变、肺底与肠管等;而常规PTCD需要透视下定肋间隙和穿刺点,很难避开肝内病变。2、明确穿刺方向和穿刺深度,术前通过XperCT扫描重建多角度分析后,根据病变情况设计穿刺路径,通过激光导航将C臂探测器的方向调整到与穿刺方向垂直,或用实时导航技术穿刺;而常规的PTCD需要采用朝向胸11椎体方向穿刺,约距离椎体2cm处停止进针。3、快速、准确的确定拟穿刺目标胆管,尤其是对3、4级分支胆管的确定。使用分支胆管的穿刺可有效减少穿刺的并发症;而常规PTCD是经验性穿刺,目的性不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在穿刺时间、暴露辐射剂量方面差异。采用c2检验比较两组在1次穿刺目标胆管成功率(术前拟穿刺的段级胆管,最好是3、4级分支胆管)、规避重要组织器官(包括肝内占位、肺底、肠管等)的成功率、穿刺成功次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出血、胆汁瘘、胰腺炎、感染等)等方面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果:两组方法均穿刺成功,1次穿刺目标胆管成功率:A组达到88%,B组51%,P<0.05有统计学意义;成功规避重要组织器官率,A组可95%规避,B组78%(1例穿刺肿瘤大出血死亡),P=0.018有统计学意义;穿刺时间A组(14.02±3.23)s、B组(63.20±6.22)s、暴露辐射剂量A组(6.21±1.35)mGy、B组(21.33±7.38)mGy,穿刺成功次数两组比较c2=17.606,P=0.001,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出血、感染,胆汁瘘、胰腺炎等),两组比较c2=4.567,P=0.033,有统计学意义。以上A组均优于B组,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XperCT在PTCD中加以应用可以弥补单一透视的不足,从不同角度指导介入医师实施精确治疗,同时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最终提高PTCD治疗效果。
张玉富[6](2020)在《血清CA19-9、前白蛋白对胆总管结石梗阻性黄疸患者发生急性胆管炎的预测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希望通过探讨WBC、血清CA19-9、肝功等相关指标对胆总管结石梗阻性黄疸患者发生急性胆管炎的早期预测价值,从而对于胆总管结石梗阻性黄疸患者是否会发生急性胆管炎早期做出预判,能够在发病早期给予相关的临床干预措施,根据病情需要及时解除胆道梗阻,提高临床疗效,改善预后,为部分患者下一步手术提供机会,从而降低发病率及死亡率。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9年6月因胆总管结石梗阻性黄疸入住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及消化内科患者306例,所有入组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完善血常规、肝功、针对肝脏肿瘤标志物等相关实验室检查,根据入院完善相关检查后是否发生急性胆管炎,分为AC组(实验组)123例、OJ组(对照组)183例。AC组的诊断是根据2018版东京急性胆管炎指南。对于两组患者入院后初次测得的WBC、CA19-9、PA、TBiL、DBiL、GGT、ALP、AST、ALT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构建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根据ROC曲线来计算出诊断准确度最高时所对应的临界值及所对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从而评估各指标对急性胆管炎的预判价值。所有数据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AC组与OJ组患者基础资料的比较:共收集患者306例,其中男143例(占46.7%),女163例(占53.3%),年龄16-91岁,平均年龄(58.26±3.256)岁。AC组(实验组)123例,其中男60例,女63例,平均年龄(61.56±15.185)岁;OJ组(对照组)183例,男83例,女100例,平均年龄(58.08±15.543)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AC组与OJ组患者生化资料及WBC的比较,两组患者血清CA19-9、TBiL、DBiL、AST、ALT、ALP、GGT、PA、WB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3.胆总管结石梗阻性黄疸患者生发生急性胆管炎事件的多因素分析发现:AC组与OJ组相比,结果显示:性别、年龄、WBC、TBIL、DBIL、ALT、AST、ALP不是胆总管结石梗阻性黄疸患者院内发生急性胆管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血清CA19-9、PA、GGT是胆总管结石梗阻性黄疸患者院内发生急性胆管炎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关系数(OR)分别为1.001、0.999、1.001(见表3)。4.对血清CA19-9、PA、GGT分别进行ROC曲线分析发现,血清CA19-9、GGT与胆总管结石梗阻性黄疸患者发生急性胆管炎呈正相关性,其值越高、发生急性胆管炎的可能性越大(图1);PA与胆总管结石梗阻性黄疸患者发生急性胆管炎呈负相关性,其值越小,发生急性胆管炎的可能性越大(图2)。血清CA19-9、PA、GGT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787、0.736、0.655,对应诊断标准的最高临界值分别是48.52 KU/L、159.5 mg/L、224.0 U/L。敏感度分别为79.7%、80.5%、79.7%,特异度分别为78.7%、56.8%、44.8%(见表4)。结论:1.血清CA19-9、GGT升高、PA降低对胆总管结石梗阻性黄疸患者发生急性胆管炎有早期预测价值,但GGT升高对其诊断的特异性低。2.血清CA19-9、PA亦可能是胆总管结石梗阻性黄疸发生急性胆管炎的非特异性炎性标记物,其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郭小华[7](2019)在《MRI、MRCP在梗阻性黄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MRI、MRCP在梗阻性黄疸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并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8年8月本院接收的9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分别对90例患者实施MRI检查和MRCP检查,对比分析两组检查方法的阳性、阴性和敏感性等情况。结果 MRI检查组两组检查与MRCP检查在假阴性、假阳性、真阴性等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检查方式在梗阻性黄疸诊断的真阳性比较有意义(P<0.05)。在梗阻性黄疸的敏感、特异和准确性的比较有意义(P<0.05)。结论 MRI检查和MRCP检查是梗阻性黄疸疾病的常见诊断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诊断出疾病的阳性情况和阴性情况。而MRCP检查方式在梗阻性黄疸疾病中的效果更高,突出体现为其真阳性率、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等均高于MRI诊断方式,可以证实MRCP检查方式在疾病确诊方面具有更高的价值。
滕才钧,邓燕云,韦建林[8](2019)在《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成像联合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异机融合显像在梗阻性黄疸诊断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联合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异机融合显像在梗阻性黄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分为恶性组31例与良性组26例,均进行18F-FDG PET/CT及MRCP检查。比较两组患者胆胰管扩张程度及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18F-FDG PET/CT、MRCP单独检查与18F-FDG PET/CT联合MRCP异机融合显像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效能。结果恶性组胆道扩张程度及SUVmax值均高于良性组(均P<0.05)。18F-FDG PET/CT、MRCP单独检查与18F-FDG PET/CT联合MRCP异机融合显像检查诊断梗阻性黄疸的敏感度分别为90.32%、61.29%、96.77%,特异度分别为84.62%、76.92%、88.46%,准确率分别为87.72%、68.42%、92.98%,三者诊断结果与病理比较,Kappa值分别为0.752、0.375、0.858。结论 18F-FDG PET/CT联合MRCP异机融合显像有利于提高梗阻性黄疸的诊断准确率。
滕才钧,邓燕云,韦建林[9](2019)在《18F-FDG PET/CT联合MR胰胆管造影多模态显像诊断良恶性梗阻性黄疸》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18F-FDG PET/CT联合MR胰胆管造影(MRCP)多模态显像对良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的PET/CT与MRCP资料,根据最终诊断分为恶性梗阻组(n=31)和良性梗阻组(n=26),分析18F-FDG PET/CT与MRCP特征及多模态联合显像的诊断效能。结果恶性梗阻组中,胰胆管中重度扩张13例(13/31,41.94%),良性梗阻组中,胰胆管中重度扩张1例(1/26,3.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恶性梗阻组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为10.54±6.69,高于良性组(3.78±1.68;P<0.001)。18F-FDG PET/CT和MRCP诊断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灵敏度为90.32%(28/31)和61.29%(19/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特异度为84.62%(22/26)和76.92%(20/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5);准确率为87.72%(50/57)和68.42%(39/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18F-FDG PET/CT联合MRCP多模态显像诊断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6.77%(30/31)、88.46%(23/26)和92.98%(53/57),与18F-FDG PET/C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MRCP比较,灵敏度、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02),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3)。18F-FDG PET/CT联合MRCP、18F-FDG PET/CT、MRCP诊断良恶性梗阻性黄疸与最终诊断结果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858、0.752及0.375。结论 18F-FDG PET/CT联合MRCP多模态显像有利于提高梗阻性黄疸的诊断准确率,对诊断与临床治疗决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张丽蓉[10](2019)在《良恶性梗阻性黄疸螺旋CT、MRI、MRCP的诊断价值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良性、恶性梗阻性黄疸螺旋CT、MRI、MRCP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在2015年1月~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58例梗阻性黄疸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三种方式检查,包括螺旋CT、MRI、MRCP,观察分析三种诊断方式的检查结果。结果:①病理诊断显示,9例位于肝门部,13例位于近中段胆总管,36例位于远段胆总管;螺旋CT显示,8例位于肝门部,14例位于近中段胆总管,36例位于远段胆总管;MRI、MRCP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相同。②病理诊断显示,34例(58.63%)胆管结石,6例(10.35%)胆管炎性狭窄,8例(13.79%)胆管癌,7例(12.06%)胰头癌,3例(5.17%)壶腹癌。其中螺旋CT确诊率84.48%(49/58),MRI确诊率86.21%(50/58),MRCP确诊率87.93%(51/58)。结论:CT、MRI、MRCP均是诊断良性、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各有优势与不足,临床上,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法,提高诊断准确率。
二、梗阻性黄疸的CT诊断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梗阻性黄疸的CT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多层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在梗阻性黄疸病因及定位分析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检查方法 |
1.2.1 CT检查: |
1.2.2 MRI检查: |
1.2.3 胆道系统扩张程度的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梗阻性黄疸的概念及病因 |
3.2 梗阻性黄疸良恶性病因的MSCT和MRI影像表现的分析及鉴别诊断 |
3.3 CT及MRI对梗阻性黄疸病因及定位分析的临床意义 |
(2)MRCP联合MRI冠状位成像在胆道梗阻中的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患者检查前准备 |
1.4 扫描方法及参数 |
1.5 诊断方法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影像学表现 |
2.2 定位结果 |
2.3 定性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中英文术语和缩略语对照表 |
附录B |
附录C 梗阻性黄疸的影像学检查技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3)不同引流方式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梗阻性黄疸的影像学诊断及干预 |
参考文献 |
(4)梗阻性黄疸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及诊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梗阻性黄疸的影像学诊断 |
1.1 超声检查 |
1.2 CT和MRI联合检查 |
2 梗阻性黄疸影像学的诊断与治疗 |
3 总结 |
(5)XperCT辅助PTCD精准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2.设备与器材 |
2.1 设备 |
2.2 器材 |
3.方法 |
4.观察指标 |
5.统计分析 |
结果 |
1.穿刺操作结果 |
2.Xper CT辅助PTCD的优势及利用率 |
3.A、B两组中1次穿刺成功率的差异 |
4.A、B两组中穿刺成功次数的差异 |
5.A、B两组中穿刺时间和术者暴露辐射剂量的差异 |
6.A、B两组中规避重要器官成功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或缩略词表 |
致谢 |
(6)血清CA19-9、前白蛋白对胆总管结石梗阻性黄疸患者发生急性胆管炎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纳入标准 |
1.1.2 排除标准 |
1.2 研究方法 |
1.2.1 临床一般资料的采集 |
1.2.2 实验室指标采集 |
1.2.3 腹部超声、CT或MRCP检查 |
1.2.4 临床观察记录 |
1.2.5 急性胆管炎诊断2018版东京指南相关定义 |
1.3 统计分析 |
第二章 结果 |
2.1 AC组与OJ组患者基础资料的比较 |
2.2 AC组与OJ组患者生化资料的比较 |
2.3 梗阻性黄疸患者生发生急性胆管炎事件的多因素分析 |
2.4 血清CA19-9、PA、GGT的ROC曲线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3.1 白细胞计数与急性胆管炎的相关性。 |
3.2 胆红素水平与急性胆管炎的相关性 |
3.3 ALT、AST与急性胆管炎的相关性 |
3.4 ALP、GGT与急性胆管炎的相关性 |
3.5 PA、CA19-9与急性胆管炎的相关性 |
第四章 结论 |
第五章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一、 病因及发病机制 |
二、 急性胆管炎的诊断 |
三、 急性胆管炎的分级 |
四、 急性胆管炎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科研成果 |
(7)MRI、MRCP在梗阻性黄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比较两组检查方式对梗阻性黄疸诊断的阴、阳性 |
2.2 比较两组检查方式对梗阻性黄疸的敏感、特异和准确性 |
2.3 梗阻性黄疸患者Mri和MRCP图像分析 |
3 讨论 |
(8)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成像联合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异机融合显像在梗阻性黄疸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仪器与检查方法 |
1.2.118F-FDG的制备: |
1.2.218F-FDG PET/CT检查: |
1.2.3 MRCP检查: |
1.2.418F-FDG PET/CT与MRCP图像异机融合显像: |
1.2.5影像学分析: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MRCP检查胆胰管扩张程度及SUVmax值比较 |
2.218F-FDG PET/CT、MRCP与18F-FDG PET/CT与MRCP异机融合显像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效能比较 |
3 讨论 |
(9)18F-FDG PET/CT联合MR胰胆管造影多模态显像诊断良恶性梗阻性黄疸(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仪器与方法 |
1.2.1 PET/CT检查 |
1.2.2 MR检查 |
1.2.3 PET/CT和MRCP图像融合 |
1.3 图像分析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MRCP诊断胰胆管扩张程度 |
2.2 良恶性梗阻组PET定量分析比较 |
2.3 18F-FDG PET/CT、MRCP及两者联合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诊断效能 |
2.4 一致性分析 |
3 讨论 |
3.1 MRCP |
3.2 18 F-FDG PET/CT显像 |
3.3 18 F-FDG PET联合MRCP的诊断价值 |
(10)良恶性梗阻性黄疸螺旋CT、MRI、MRCP的诊断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定位诊断: |
2.2 良、恶性诊断: |
3 讨论 |
四、梗阻性黄疸的CT诊断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层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在梗阻性黄疸病因及定位分析中的应用价值[J]. 李红,蔡维波,王琨,王磊.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21(03)
- [2]MRCP联合MRI冠状位成像在胆道梗阻中的诊断价值研究[D]. 苏德莲.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3]不同引流方式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及预后分析[D]. 祝文智.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梗阻性黄疸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及诊治的研究[J]. 徐铭,陈小刚,郑涛.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18)
- [5]XperCT辅助PTCD精准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研究[D]. 李善凯. 青岛大学, 2020(01)
- [6]血清CA19-9、前白蛋白对胆总管结石梗阻性黄疸患者发生急性胆管炎的预测价值[D]. 张玉富. 延安大学, 2020(12)
- [7]MRI、MRCP在梗阻性黄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郭小华.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9(07)
- [8]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成像联合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异机融合显像在梗阻性黄疸诊断中的应用[J]. 滕才钧,邓燕云,韦建林. 广西医学, 2019(11)
- [9]18F-FDG PET/CT联合MR胰胆管造影多模态显像诊断良恶性梗阻性黄疸[J]. 滕才钧,邓燕云,韦建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9(03)
- [10]良恶性梗阻性黄疸螺旋CT、MRI、MRCP的诊断价值分析[J]. 张丽蓉. 吉林医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