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治市九成农村通了水泥路(论文文献综述)
高敏[1](2020)在《山西农村居民“四好农村路”满意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农村公路发展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简称“四好农村路”。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农村居民对于安全便捷的出行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各级交通部门在建设“四好农村路”的大力投入,使得近年来农村公路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积极变化。农村居民是农村公路的使用者,是农村公路这一公共产品及服务的对象,本文通过研究农村居民的满意度,能通过最直接的方式反映出对“四好农村路”的直观感受,间接反映“四好农村路”建设、管理、养护、运营各方面的情况;通过反映出农村居民对“四好农村路”的期待,提出提升农村居民满意度的策略,不仅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也有利于推进“四好农村路”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山西农村居民中对“四好农村路”整体满意度较高,但也存在一些不满意之处。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部分农村居民与各级交通运输部门进行访谈调研,从建设、管理、养护、运营四个方面具体分析山西农村居民对“四好农村路”满意度之处与不满意之处,从而发现问题。如在建设方面存在农村公路等级低,基础设施有待加强;项目审批周期长,办理程序复杂;公路建设成本高,资金筹措难等问题。在管理方面存在配套设施不完善,存在安全隐患;管理能力不足,机制有待完善;技术力量薄弱,技术人员短缺等问题。养护方面存在资金缺口大,经费无保障;人员不足,难以满足需求;群众护路意识欠缺,过度使用公路等问题。运营方面存在安全通行条件差;经济效益不高;农村物流发展缓慢;农村客运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继而从山西各地建设“四好农村路”的经验做法来分析,如注重整体质量、聚焦农村经济、助力扶贫工程、着眼全域旅游、强化运营效能等五个方面。针对调查问卷中发现的问题、走访面谈中发现的各类问题,结合山西省内外各地“四好农村路”的经验做法,提出了等六项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可操作性的建议:深化“放管服”,简化审批程序;畅通融资渠道,破解资金难题;夯实基础设施,消除安全隐患;完善管理体系,提升养护水平;增强运营能力,完善客运服务体系;加强政策宣传,提升爱路护路意识,从而进一步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切实提升农村居民对“四好农村路”的满意度。本文通过实证调研和理论剖析,获得了当前山西“四好农村路”建设的整体状况、农民对山西“四好农村路”建设的满意度评价、省内外经验做法等详细和丰富的材料。通过站在农村居民的角度开展对“四好农村路”的满意度研究,弥补了国内以站在政府的角度对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进行研究,而忽略了对农村居民这一“四好农村路”政策的受众进行研究的空白。通过对“四好农村路”的“建”“管”“养”“运”四个方面的全方位研究,弥补了国内学者集中在建设、规划、养护、管理、运营等单方面的研究,探索出如何推进如何“建”“管”“养”“运”等多个方面建设好农村公路,提升农村居民满意度的策略。
武甲斐[2](2017)在《山西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在新时期下世界主要经济体对农业的功能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农业对于国家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一个产业部门,有着决定性的战略作用和关键性的战术功能。当前,是我国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度的关键阶段,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对传统产业的整合,以及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的增强和国内外农产品市场融合进程的加速,我国农业发展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已不可调和,必须利用技术进步、制度创新行变革、选择一条可以有效消除资源条件制约的发展途径,这就需要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问题的研究具体化。山西省地处黄河流域,有着悠久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作为“农业学大寨”的发源地,曾在特定历史时期引领了农业的创新与发展,使山西省成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旗帜和典范。当前条件下,诊断山西省农业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明确山西省农业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对于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对山西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问题的研究包括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场域分析、对策建议四个主要组成部分,根据生产方式理论和农业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确立了以农业区位条件为基础、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经营方式和农业管理方式为主要脉络,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经营效益、农业协调发展能力为主要衡量依据,即期场域研究为微观验证的基本研究思路,分析论证了山西省农业发展方式的要素禀赋、发展特征、存在问题、制约因素以及发展动力,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山西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方向、目标与路径选择。具体结论如下:(一)本文运用超效率DEA与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山西省农业的生产效率,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和网络平台调查法对山西省农业经营效益进行了特征性分析,运用区域农业协调发展评价模型评价了山西省农业的协调发展能力,综合山西省农业生产效率特征、山西省农业经营效益特征和山西省农业协调发展能力特征得出,山西省农业发展方式的主要问题是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发展极不协调,农村居民家庭自主经营、创造效益的能力在减弱,对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农业扶持政策的依赖在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规模偏小,盈利能力普遍较低,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弱,农业生产的资源、环境系统长期超负荷运转,农业纯技术效率水平低,农业要素规模效率支撑了山西省农业的粗放式发展,2009年山西省农村居民家庭增收的主要渠道由经营性收入开始向工资性收入转变,2014年山西省农业资源-环境系统承载力达到极限,2015年成为山西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起点。(二)通过场域的案例剖析,总结归纳了山西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主要制约因素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中的资源利用问题;二是农业经营中的人力资本问题;三是农业管理中的财政支农问题;依据山西省农业发展方式特征的实证分析,总结归纳了山西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动力因素,其中山西省经济深陷“资源型陷阱”,传统资源型掠夺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已到尽头,全省上下认识到了产业结构优化的迫切性,坚定了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的信念,成为了山西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最为重要的外部动力;由于山西省农业发展方式的发展现状背离了农业生产主体、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管理主体的根本目标,因而产生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内生动力,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山西省农业生产方式追求效率提升的动力;二是山西省农业经营方式追求效益提升的动力;三是山西省农业管理方式追求产业协调发展的动力。(三)山西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目标是到2020年形成具有山西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式,具体包含以下三大特征:第一是生产集约型农业,农业生产效率高,11个地市农业生产的超效率DEA值大于1,农业生产的纯技术效率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是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农业经营效益好,农村居民家庭自主经营、创造效益的能力较强,经营性收入与工资性收入基本持平,农业经营主体的具备较强市场竞争力,吸纳劳动力的能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三是环境友好型农业,农业产业实现协调发展,农业资源系统和环境系统与农业人口系统、农业经济系统和农业社会系统形成良好互动,大专以上学历的农村家庭劳动力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四)根据山西省的区位条件以及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经营方式、农业管理方式发展的轨迹,山西省农业应该将“莱茵+生态+智慧”模式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即从农业发展形态上以发展中小农场为主,在产业融合发展方面选择生态智慧发展路径,借助旅游、休闲、养老、养生、景观这些农业资源业态,突破农业产业经营效益的局限性,发挥农业多功能性拓宽农业的增收渠道,利用互联网对传统产业链条的整合,将本地化农业进行特色化、共享化、一体化发展。具体包括以下八个方面:一是发展“功能农业”,构建概念增长极;二是推进玉米去库存,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三是利用“互联网+”发展订单农业和社群农业,四是增强果蔬品牌实力,推动杂粮、畜牧品牌建设;五是发挥家庭农场功能,推广人才带动型模式;六是打通“两点一廊道”,打造农业优势集聚区;七是成立农业信用公司,激活社会资金;八是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再造一元农业管理生态。
侯莉[3](2008)在《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筹资渠道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公路是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大力发展农村公路公共交通,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但目前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缺口逐年扩大,建设资金严重不足,长期下去,必将成为制约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的瓶颈。本文立足于探讨农村公路建设筹资渠道,一直以来农村公路建设没有一个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公路的发展。在“十一五”期间,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缺口高达数百亿。为了完成“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必须首要解决资金需求问题。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筹资渠道现状,以及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来源不足的原因,提出新的对策:可以利用可预期的若干年后的车购税作为还款保障,向国家申请发行农村公路建设特种国债;可以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我国居民储蓄的持续增长是地方政府发行统一债券筹资的物质基础;对养路费征收方面,提出新的改进措施;利用好政策性金融以及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社会广泛参与农村公路建设,确保农村公路建设有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筹资渠道。同时积极探索农村公路建设新的筹资渠道,例如开辟新的税种,农村公路沿线广告效益收入,发行农村公路建设慈善基金和农村公路建设福利彩票,争取更多国际扶贫项目资金以及挖掘管理潜力降低工程成本,尽可能多方面的筹集农村公路建设资金。
安学武[4](2008)在《农村公路发展系统工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公路是公路网的基础,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甚至是一些地区唯一的运输方式,是关系到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新时期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但是目前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农村公路发展方向又是什么?新时期农村公路的发展需求是什么?新时期农村公路应该如何建设,建设效果如何评价等等,这些问题均属于亟需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本文依托交通部前期规划项目《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农村公路系统规划研究》课题,拟从国家层面对我国农村公路发展的这些问题进行探索。本论文采用系统工程的研究方法,从新时期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发展需求、公路发展的国际对比、国外农村发展模式、农村社会的突变型发展因素四个角度揭示了农村公路的发展要求,综合后提出了我国国家层面上农村公路当前发展的六大战略——支持保障工程、通达工程、产业工程、便民工程、品质提升工程和城乡一体化工程。利用利益攸关者分析方法,对农村公路发展中需要同步协调的农村社会其他子系统——交通运输子系统、社会经济子系统、支持保障子系统、生态环境子系统的协调内容进行了明确,并对这些子系统与农村公路交叉部分在农村公路前期同步规划决策中的内容和深度要求进行了论证,构建了将这些工作内容相统一的农村公路系统规划理论。农村公路系统工程的责任主体应当是地方政府,但还需要交通行业管理部门去推动,这在目前的职权条件下,会对交通主管部门形成挑战,本文提出了行业部门应对这一挑战的三种对策——因地制宜、示范工程、农村公路与其他系统综合规划,期望交通部门能在推动行业与社会进步中寻找到新的路径。本文还探讨了农村公路系统工程绩效评价体系,并利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农村公路系统工程进行绩效评价。总结我国农村公路发展在领导、决策、宣传、规划、监管、养护、环保、廉政建设等九个方面的经验启示,提出了新时期农村公路政策调整方向,主要集中在资金、项目管理、品质、管养以及规划建设管理适度超前五个方面,并给出了基于农村公路系统工程的配套政策建议。文中对按照本文思路开展的农村公路系统工程实施实例——广东省增城市农村公路系统工程建设进行了实例分析。
王业霞[5](2005)在《沿着小康大道奔前方》文中研究说明“过去到拉萨,走路、骑马需三五天,现在乘车两小时就到了,真是太方便了!”家住西藏尼木县的次仁德吉老阿妈在拉萨西郊客运站下车后,激动地对前来迎接她的儿女这样说。如今,随着国内各地“六小工程”的深入开展,农村公路建设?
二、长治市九成农村通了水泥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治市九成农村通了水泥路(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农村居民“四好农村路”满意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图 |
1.3.3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
2 “四好农村路”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及内涵 |
2.1.1 农村公路的定义 |
2.1.2 “四好农村路”的定义 |
2.1.3 “四好农村路”的主要内容 |
2.1.4 “四好农村路”的具体要求 |
2.1.5 政府满意度相关定义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公共物品理论 |
2.2.2 公共服务理论 |
2.2.3 新公共管理绩效评估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资料来源及研究设计 |
3.1 文献收集及研究 |
3.2 问卷调查 |
3.2.1 调查问卷设计 |
3.2.2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3.3 实地访谈 |
3.4 本章小结 |
4 山西农村居民“四好农村路”满意度分析 |
4.1 了解、关注度及总体满意度 |
4.1.1 政策方针了解程度 |
4.1.2 公路建设的关注度 |
4.1.3 受到的影响 |
4.1.4 总体满意度 |
4.2 “四好农村路”建设满意度 |
4.2.1 满意度情况 |
4.2.2 不满意之处及原因分析 |
4.3 “四好农村路”管理满意度 |
4.3.1 满意度情况 |
4.3.2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4 “四好农村路”养护满意度 |
4.4.1 满意度情况 |
4.4.2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5 “四好农村路”运营满意度 |
4.5.1 满意度情况 |
4.5.2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省内外“四好农村路”经验做法 |
5.1 省内经验做法 |
5.1.1 加强公路管理,保障工程质量 |
5.1.2 产业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
5.1.3 带动贫困人口,助力脱贫攻坚 |
5.1.4 结合全域旅游,带动经济发展 |
5.1.5 强化运营效能,完善交通网络 |
5.2 省外经验做法 |
5.2.1 建立路长制,加强农村公路监管 |
5.2.2 优化养护模式,提高养护效率 |
5.2.3 打响品牌,提升农村公路形象 |
5.2.4 发动群众,形成建设合力 |
5.3 本章小结 |
6 山西“四好农村路”满意度提升策略 |
6.1 深化“放管服”,简化审批程序 |
6.2 畅通融资渠道,破解资金难题 |
6.3 夯实基础设施,消除安全隐患 |
6.4 完善管理体系,提升养护水平 |
6.5 增强运营能力,完善客运服务体系 |
6.6 加强政策宣传,提高群众参与度 |
6.7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山西农村居民“四好农村路”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2 山西农村居民“四好农村路”满意度访谈提纲 |
致谢 |
(2)山西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特色 |
1.5.1 创新点 |
1.5.2 主要不足 |
第二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及研究范围界定 |
2.1.1 农业、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 |
2.1.2 农业增长方式、农业发展方式 |
2.1.3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
2.2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理论基础 |
2.2.1 农业发展方式的立论依据 |
2.2.2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立论依据 |
2.3 文献综述 |
2.3.1 国外文献综述 |
2.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三章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理论框架 |
3.1 区域农业发展方式的基础 |
3.2 区域农业发展方式的基本框架 |
3.3 场域视角农业发展方式的研究 |
3.4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制约因素与动力因素 |
3.4.1 制约因素 |
3.4.2 动力因素 |
3.5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方向 |
3.5.1 由粗放型农业转向集约型农业转变 |
3.5.2 由小规模兼业农业转向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转变 |
3.5.3 由环境掠夺型农业向环境友好型农业转变 |
3.6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路径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山西省农业发展方式的现状 |
4.1 山西省农业发展方式的区位条件 |
4.1.1 山西省的自然区位条件 |
4.1.2 山西省的经济社会区位条件 |
4.2 山西省农业生产方式现状 |
4.2.1 农产品供给总量与结构 |
4.2.2 粮食生产总量与生产结构 |
4.2.3 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 |
4.3 山西省农业经营方式现状 |
4.3.1 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 |
4.3.2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情况 |
4.3.3 农业特色化经营发展情况 |
4.4 山西省农业管理方式现状 |
4.4.1 农业产业总体规划 |
4.4.2 农业扶持政策 |
4.4.3 农业产业管理水平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山西省农业发展方式特征的实证分析 |
5.1 山西省农业生产效率评价 |
5.1.1 超效率DEA—Malmquist指数法 |
5.1.2 指标选取及计算结果 |
5.1.3 山西省农业生产效率的特征分析 |
5.2 山西省农业经营效益评价 |
5.2.1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与网络平台调查法 |
5.2.2 指标选取及计算结果 |
5.2.3 山西省农业经营效益的特征分析 |
5.3 山西省农业协调发展能力评价 |
5.3.1 构建区域农业协调发展评价模型的思路和基本原则 |
5.3.2 区域农业协调发展评价模型的指标体系 |
5.3.3 指标选取及计算结果 |
5.3.4 山西省农业协调发展能力的特征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场域视角下的山西省农业发展方式案例剖析 |
6.1 县域场域视角的农业管理方式分析 |
6.1.1 县域场域的发展调查 |
6.1.2 县域场域的分段抽样及典型特征 |
6.1.3 县域场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6.2 合作社场域视角的农业经营方式微观验证 |
6.2.1 合作社场域的发展调查 |
6.2.2 合作社场域的典型模式 |
6.2.3 合作社场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6.3 家庭场域视角的农业生产方式微观验证 |
6.3.1 家庭场域的发展调查 |
6.3.2 家庭场域的典型模式 |
6.3.3 家庭场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山西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制约因素及动力因素 |
7.1 山西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中的主要制约因素 |
7.1.1 农业生产中的资源利用问题 |
7.1.2 农业经营中的人力资本问题 |
7.1.3 农业管理中的财政支农问题 |
7.2 山西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中的动力因素 |
7.2.1 外部动力因素 |
7.2.2 内生动力因素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山西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 |
8.1 山西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方向 |
8.1.1 向生产集约型农业转变 |
8.1.2 向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转变 |
8.1.3 向环境友好型农业转变 |
8.2 山西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目标与基本原则 |
8.2.1 山西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目标 |
8.2.2 山西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本原则 |
8.3 山西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 |
8.3.1 发展“功能农业”,构建概念增长极 |
8.3.2 推进玉米去库存,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
8.3.3 利用“互联网+”发展订单农业和社群农业 |
8.3.4 增强果蔬品牌实力,推动杂粮、畜牧品牌建设 |
8.3.5 发挥家庭农场功能,推广人才带动型模式 |
8.3.6 打通“两点一廊道”,打造农业优势集聚区 |
8.3.7 成立山西省农业信用公司,激活社会资金 |
8.3.8 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再造一元农业管理生态 |
8.4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3)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筹资渠道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农村公路概述 |
1.2.1 农村公路的概念界定 |
1.2.2 农村公路的特征 |
1.2.3 农村公路对农村经济的重要作用 |
1.2.4 明确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及农村公路建设筹资渠道概念 |
1.3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1 农村公路的重要地位 |
1.3.2 “十一五”中国农村公路发展规模及建设资金需求 |
1.3.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筹资渠道现状分析 |
2.1 我国农村公路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
2.2 我国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来源 |
2.3 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筹资渠道现状 |
2.4 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筹资渠道不畅原因分析 |
2.5 我国农村公路建设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
第三章 农村公路建设筹资渠道案例分析 |
3.1 国外农村公路建设案例 |
3.2 2003 年以来我国中央投入资金建设农村公路状况 |
3.3 我国各地建设农村公路情况 |
3.3.1 以政府投入为主 |
3.3.2 多方筹资建设农村公路 |
3.3.3 经济欠发达的甘肃省农村公路建设 |
第四章 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筹资渠道对策建议 |
4.1 对目前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筹资渠道深度分析及对策建议 |
4.1.1 财政投入资金 |
4.1.2 交通规费 |
4.1.3 银行贷款——政策性金融 |
4.1.4 农民投入及其它 |
4.2 我国农村公路建设新的筹资渠道对策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农村公路发展系统工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农村公路研究动态 |
1.2.2 国内农村公路研究现状 |
1.2.3 我国农村公路发展阶段回顾 |
1.2.4 我国农村公路发展存在的不足 |
1.3 论文预期突破点 |
1.4 论文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新时期多视野下农村公路发展战略背景分析 |
2.1 新时期农村公路发展战略研究方法 |
2.2 新时期国家农村发展视野下的农村公路 |
2.2.1 “新农村建设”提出与发展过程 |
2.2.2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与方向分析 |
2.2.3 新农村建设给农村发展带来的突变 |
2.2.4 新的突变因素给农村公路发展带来的影响 |
2.3 国际农村发展视野下的农村公路 |
2.3.1 欧洲 |
2.3.2 日韩等东亚地区 |
2.3.3 农村重新振兴的国际经验及对农村公路发展带来的影响 |
2.4 新时期农村人口流动与产业发展视野下的农村公路 |
2.4.1 新时期农村人口流动与产业发展趋势 |
2.4.2 农村人口流动与产业发展给农村公路发展带来的影响 |
2.5 中美公路发展历程视野下的农村公路 |
2.5.1 发展对比 |
2.5.2 发展启示 |
2.6 小结 |
第三章 新时期农村公路发展战略框架研究 |
3.1 新时期农村公路发展战略需求重点 |
3.1.1 新时期农村建设对农村公路的发展要求 |
3.1.2 新时期农村公路发展战略需求重点 |
3.2 新时期农村公路发展战略重点 |
3.2.1 通达工程 |
3.2.2 产业工程 |
3.2.3 便民工程 |
3.2.4 品质提升工程 |
3.2.5 城乡一体化工程 |
3.2.6 支持保障工程 |
3.3 农村公路发展战略效果分析 |
3.3.1 社会经济效果 |
3.3.2 农村公路对农村环境的影响控制重点 |
3.4 小结 |
第四章 新时期农村公路发展系统工程论 |
4.1 新时期农村公路系统工程的提出 |
4.1.1 农村公路建设参与方 |
4.1.2 农村公路建设各参与方关系分析 |
4.1.3 农村公路系统工程组成 |
4.1.4 农村公路系统工程功能及特点 |
4.2 农村公路系统工程目标分析 |
4.2.1 农村公路系统工程目标 |
4.2.2 农村公路系统工程总体目标分析 |
4.2.3 农村公路系统工程分目标分析 |
4.3 农村公路系统工程规划 |
4.3.1 农村公路系统工程规划的必要性和原则 |
4.3.2 农村公路周边社会经济子系统规划 |
4.3.3 农村公路生态环境子系统规划 |
4.3.4 农村公路交通运输设施一体化子系统规划 |
4.3.5 农村公路支持保障子系统规划 |
4.4 农村公路系统工程实施方法 |
4.4.1 因地制宜开展农村公路系统工程建设 |
4.4.2 以示范工程推动农村公路系统工程 |
4.4.3 利用农村公路与其他行业综合规划落实农村公路系统工程 |
4.5 小结 |
第五章 农村公路系统工程绩效评价 |
5.1 农村公路系统工程绩效评价介绍 |
5.1.1 农村公路系统工程绩效评价的概念 |
5.1.2 农村公路系统工程绩效评价的意义 |
5.1.3 农村公路系统工程绩效评价要求 |
5.1.4 农村公路系统工程绩效评价内容认定 |
5.2 农村公路系统工程绩效评价方法 |
5.2.1 农村公路系统工程绩效评价方法选择 |
5.2.2 农村公路系统工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5.2.3 农村公路系统工程绩效评价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农村公路发展政策研究 |
6.1 我国农村公路发展经验总结 |
6.2 新时期农村公路政策调整 |
6.2.1 资金政策 |
6.2.2 加强项目实施管理政策 |
6.2.3 品质提升配套政策 |
6.2.4 规划、建设、管理适度超前鼓励政策 |
6.2.5 管理养护鼓励政策 |
6.3 基于推行农村公路系统工程需要增加的政策 |
6.3.1 配套总体政策 |
6.3.2 推行农村公路与其他行业综合规划的鼓励政策建议 |
6.3.3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开展农村公路系统工程的鼓励政策建议 |
6.3.4 发挥示范工程引导作用配套鼓励政策建议 |
6.4 小结 |
第七章 应用实例分析 |
7.1 增城市农村公路系统工程开展情况 |
7.1.1 增城市农村公路系统工程领导机构、建设目标与任务 |
7.1.2 增城市农村公路系统工程组成与主要内容 |
7.1.3 增城市农村公路系统工程样板路——正吓线 |
7.2 增城市农村公路系统工程绩效评价 |
7.3 总结 |
第八章 结论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下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长治市九成农村通了水泥路(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农村居民“四好农村路”满意度研究[D]. 高敏.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2]山西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问题研究[D]. 武甲斐. 石河子大学, 2017(05)
- [3]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筹资渠道现状与对策研究[D]. 侯莉. 长安大学, 2008(08)
- [4]农村公路发展系统工程研究[D]. 安学武. 长安大学, 2008(08)
- [5]沿着小康大道奔前方[N]. 王业霞. 中国特产报,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