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垫枕复位锻炼法治疗脊柱胸腰段屈曲压缩型骨折(论文文献综述)
施彦龙[1](2021)在《陇中正骨手法协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AO分型A1型)的回顾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回顾性病例研究,比较采用陇中正骨手法协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单纯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在临床上治疗胸腰椎骨折(AO分型A1型)的效果差异,评价陇中正骨手法协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A1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为临床上推广使用陇中正骨手法协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A1型胸腰椎骨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方法:按照本研究所设定的病例纳入排除标准,使用甘肃省中医院东华HIS病历系统筛选出6个骨科临床科室自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确诊为A1型胸腰椎骨折并收住入院进行手术治疗的78例患者病案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n=40)和B组(n=38),其中A组均采用陇中正骨手法协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B组均采用单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对所有纳入病例术前与术后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比较术前与术后3天、术后3月及术后6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伤椎椎体前缘压缩率及脊柱后凸畸形角度(Cobb角)变化,并依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对所有纳入病例进行电话回访,根据腰背部功能描述与影像学数据评价两组患者术后6月的临床疗效,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A1型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与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的观察指标经统计分析后得出结果如下:1.一般资料可比性: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骨折椎体分布、受伤原因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均显示P>0.05,无统计学差异,认为两组病例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2.术前观察指标可比性:两组病例术前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伤椎椎体前缘压缩率及脊柱后凸畸形角度(Cobb角)经比较,结果均显示P>0.05,无统计学差异,认为两组病例的术前观察指标具有可比性。3.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组内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结果显示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均得到有效恢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例术后3天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为89.46+2.37,B组病例术后3天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为87.85+3.84,两组数据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例术后3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为88.70+2.36,B组病例术后3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为86.62+3.40,两组数据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例术后6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为87.48+2.37,B组病例术后6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为85.55+3.85,两组数据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伤椎椎体前缘压缩率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组内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结果显示伤椎椎体前缘压缩率均得到有效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例术后3天伤椎椎体前缘压缩率为7.37+2.20,B组病例术后3天伤椎椎体前缘压缩率为8.57+1.36,两组数据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例术后3月伤椎椎体前缘压缩率为7.51+1.64,B组病例术后3月伤椎椎体前缘压缩率为8.89+2.04,两组数据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例术后6月伤椎椎体前缘压缩率为8.37+1.40,B组病例术后6月伤椎椎体前缘压缩率为9.21+1.75,两组数据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脊柱后凸畸形角度(Cobb角)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Cobb角均得到有效矫正,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例术后3天Cobb角为7.74+3.26,B组病例术后3天Cobb角为8.47+2.86,两组数据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例术后3月Cobb角为9.35+2.25,B组病例术后3月Cobb角为11.17+3.99,两组数据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例术后6月Cobb角为10.51+1.83,B组病例术后6月Cobb角为12.21+2.41,两组数据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术后6月临床疗效评价:本项研究结果表明,A组病例的治疗有效率达到97.50%,B组病例的治疗有效率为92.11%,两组病例的治疗有效率经?(17)检验后,得P=0.024<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两种治疗方式均能够有效恢复A1型胸腰椎骨折病例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并矫正脊柱后凸畸形角度(Cobb角),但陇中正骨手法协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组治疗效果更好;2.术后随着患者下地活动,两组A1型胸腰椎骨折病例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与脊柱后凸畸形角度(Cobb角)均有一定量丢失,但陇中正骨手法协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组丢失更少;3.陇中正骨手法协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A1型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确切,较单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有效率更高,有更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吴光远[2](2021)在《自制可调节式多气囊垫枕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观察自制可调节式多气囊垫枕治疗新鲜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20年12月在江苏省中医院和江苏省中医院溧阳分院接受治疗的40例新鲜OVCF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腰部垫枕治疗,试验组给予可调节多气囊垫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随访1个月、3个月Cobb角改善率、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百分比。研究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3个月,三组患者均未出现卧床并发症,两组患者入院后计算VAS评分、ODI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P>0.05)。随访1月、3月,对照组ODI评分、VAS评分均明显比实验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ODI评分的下降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不存在交互效应(P>0.05),两组间的差异由分组因素主导。两组入院时椎体前缘压缩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存在交互效应;2组患者椎体前缘压缩率比较,随访1月、3月,对照组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均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存在分组效应;2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点椎体前缘压缩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时间效应;2组患者椎体前缘压缩率随时间均呈下降趋势,但2组的下降趋势不完全一致,实验组的第一个月内椎体前缘压缩率较对照组减小更迅速。研究结论:自制可调节式多气囊垫枕治疗OVCF,在减轻患者疼痛,促进骨折椎体高度恢复,改善脊柱功能方面疗效确切。
石嘉成[3](2020)在《过伸手法复位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伴椎体裂隙征的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过伸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伴椎体裂隙征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的临床研究,评价过伸手法复位、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治疗效果及探究其作用机理,为本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更有价值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本项临床研究对象均源自2018年3月至2019年10月清远市中医院脊柱外科住院病房,筛选出74例符合标准的伴椎体裂隙征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进行临床研究。运用完全随机分组的研究方法,将7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过伸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B组(经皮椎体成形术),每组各37例。通过记录术前及随访过程中各个时间点的VAS评分、ODI评分、Cobb角、伤椎前缘和中部高度压缩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注射剂量、渗漏发生情况、住院时间等病例资料,并运用统计学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估总体疗效以比较两种方案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入选本研究的74例患者中,A组和B组各脱落3例,实际完成68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节段分布、骨密度值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术后第3天、3月,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术后A组患者的VAS评分中位数低于B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认为在缓解疼痛方面A组要优于B组。术后第3天、3月,两组患者的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术后A组患者的ODI评分均值低于B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认为在改善活动功能方面A组要优于B组。术后即刻、术后3月,两组患者的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减小(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术后A组患者的Cobb角均值小于B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认为在矫正脊柱后凸畸形方面A组要优于B组。术后即刻、术后3月,两组患者的椎体前缘及中部高度压缩率均较术前明显减小(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术后A组患者的压缩率均值小于B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认为在恢复椎体高度方面A组要优于B组。术后3月,A组患者的Cobb角较术后即刻无明显变化(P>0.05),而B组的Cobb角较前增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月,A组患者的椎体前缘和中部高度压缩率较术后即刻无明显变化(P>0.05),而B组的压缩率较前增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认为在维持椎体高度方面A组要优于B组。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水泥渗漏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手术时间中位数较B组小(P<0.05),骨水泥用量中位数较B组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总体疗效方面,治疗前后A组疗效优良率(94.12%)高于B组(76.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认为A组治疗方案的总体疗效优于B组。结论:过伸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较常规经皮椎体成形术在缓解伴椎体裂隙征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活动功能、恢复并维持椎体高度、矫正后凸畸形、缩短手术时间及总体疗效方面更有优势。说明过伸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治疗伴椎体裂隙征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安全、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焦龙兵[4](2019)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配合垫枕练功法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临床回顾性对照研究,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配合垫枕练功法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探讨该治疗方案对行椎体后凸成形术后患者病变椎体的复位高度、椎体功能、生活质量和相邻椎体再骨折发生率的影响。探讨中西医结合理论“筋骨并重(筋骨结构和功能相统一)、动静结合(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相统一)、内外兼治(局部和整体功能恢复相统一)、医患合作(医患合作务必贯穿于整个康复治疗过程中)”在垫枕练功法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应用。方法将符合研究标准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34例,对照组34例,共68例。实验组予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配合垫枕练功法治疗34例,对照组单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34例,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两组患者的腰背部疼痛程度、腰椎Oswe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生活质量ADL评分、椎体高度丢失率和邻近椎体再骨折率为评定标准,采集治疗前(基线)、术前、术后3天、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用CRF表对相关原始资料进行收集、保存和管理。研究工作严格按设计方案进行,保证数据测量及收集的规范化,并由专人定期核查,对原始数据的及时性、真实性、完整性全程进行质量监管。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5.0处理和分析,采用双侧检验,P<0.05表示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结果回顾性研究68例病例,均来自北京市和平里医院住院病人,其中:试验组34例;对照组34例,入选病例严格按照科研设计标准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试验组和对照组一般病历资料和基线均具有可比性(P>0.05)。在总体疗效方面,采用卡方检验对两组样本比对试验组的疗效为良的比例(100.00%)高于对照组(88.24%)(P<0.05)。在影像学方面,术后3天采用独立样品T检验对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样本之间的椎体高度丢失率比对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椎体高度丢失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术后3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椎体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疼痛方面,术后3天,采用独立样品T检验对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样本之间的腰背疼痛VAS评分比对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采用独立样品T检验对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样本的腰背疼痛VAS评分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腰椎功能、再骨折率和生活质量方面,采用独立样品T检验对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样本腰椎Oswetry功能障碍指数比对具有统计学差异(P<.05),采用卡方检验对两组样本术后6个月内的邻近椎体再骨折率比对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采用独立样品T检验对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样本生活质量ADL评分比对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 论1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配合垫枕练功法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能够促进患者椎体后凸Cobb角和椎体高度的恢复,预防椎体高度的丢失和远期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发生。2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配合垫枕练功法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能够有效地减轻患者的腰背痛症状,增强患者的腰椎功能和生活质量。3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配合垫枕练功法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较传统垫枕练功有效的缩短病人卧床时间,以中西医结合、评定与锻炼、医患合作为骨折治疗指导方向,以筋骨并重(筋骨结构脊柱与椎旁肌肉的功能相统一)、动静结合(主动锻炼活动和被动垫枕活动相统一)、内外兼治(局部椎体后凸成型术和垫枕练功整体功能恢复相统一)、医患合作(医患合作务必贯穿于整个骨折治疗过程中)为骨折治疗原则,形成的骨折评定标准—垫枕练功方法的选择—医患协作复位—椎体后凸成形术—标准化抗骨质疏松治疗和腰背肌功能锻炼操作规范,在本研究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中取得了显着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胡烈奎[5](2019)在《胸腰椎压缩骨折体外整复临床疗效标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体外整复治疗尚无统一疗效标准,而目前临床常用疗效评价量表大多直接源于国外腰痛评分或生存质量评分,对于这类量表是否适用于国内人群,是否对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病情有良好的反应度,目前尚无相关临床证据。本研究通过文献回顾,选取胸腰椎压缩骨折临床常用疗效评分量表,调查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治疗前后的得分情况,并进行量表信度、效度、反映度分析,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分布情况,探讨评分量表的质量及对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的适用性。方法:基于胸腰椎压缩骨折的理论知识,通过阅读大量文献,筛选出3个胸腰椎压缩骨折常用评分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量表(RDQ)。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期间于深圳市中医院住院且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病例,所选取病例均予体外整复、静脉输液、中医理疗、中药内服综合治疗,对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进行量表测评,共获得治疗前后均有效的量表148份。并收集健康人有效问卷量表50份。采用克伦巴赫α系数和分半信度系数进行量表信度分析,因子分析法进行量表效度分析,采用秩和检验比较观察组治疗前与健康组得分进行量表反应度分析。通过Kappa系数进行量表的诊断一致性分析,采用秩和检验方法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病情严重程度的分布情况。结果:信度分析结果显示,ADL量表、ODI量表、RDQ量表3者的克伦巴赫α系数分别为0.801、0.969、0.811,分半信度系数分别为0.758、0.968、783。效度分析结果显示,ADL量表因子个数为3,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1.521%,ODI量表因子个数为1,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9.578%,RDQ量表因子个数为7,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1.404%。分别比较观察组与健康组ADL量表、ODI量表、RDQ量表3者得分,观察组得分明显高于健康组,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0<0.05),Z值分别为-8.095,-9.136,-8.921。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ADL量表与ODI量表的一致性一般(Kappa值为0.379),ADL量表与RDQ量表一致性中等(Kappa值为0.429),ODI量表与RDQ量表的一致性较强(Kappa值为0.742)。治疗前病情严重程度比较,ADL与ODI比较,ADL对病情严重程度评价较轻,且差异具有显着性(Z=-7.181,P=0.000<0.05),ADL与RDQ比较,ADL对病情严重程度评价较轻,且差异具有显着性(Z=-7.230,P=0.000<0.05),ODI与RDQ比较,结果无显着性差异(Z=-0.160,P=0.873>0.05)。治疗后病情严重程度比较,ADL评分与ODI评分相比,评价病情严重程度较重,且差异具有显着性(Z-4.110,P=0.000<0.05),ADL评分与RDQ评分比较,结果无显着性差异(Z=-1.412,P=0.158>0.05),ODI评分与RDQ评分比较,评价病情严重程度程度较轻,差异具有显着性(Z-0.160,P=0.000<0.05)。结论:对于量表本身质量,ADL、ODI、RDQ量表均具有良好的信度;3个量表的结构效度均尚可,其中以ODI最佳,RDQ次之,ADL最差;且3个量表均有良好的反映度。对于胸腰椎压缩骨折的评价方面,ODI量表评价目的较为单一,而RDQ量表评价范围最全面。治疗前诊断一致性方面,ADL量表与ODI量表的一致性一般,ADL量表与RDQ量表一致性中等,ODI量表与RDQ量表的一致性较强。对于治疗前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价,采用ADL评分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较ODI、RDQ更为轻微。治疗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价,ODI评分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较ADL、RDQ更为轻微。临床上对于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的疗效评估,3个量表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量表。
朱杰[6](2018)在《过伸位外固定支具治疗屈曲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临床疗效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过伸位支具外固定与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在治疗单纯的胸腰椎屈曲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该两种不同的治疗方式在对于单纯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疗效情况,以及两种不同治疗方式的各自优缺点及其相应的适应症。方法:研究2016年6月-2017年1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苏州市中医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27例非病理性的胸腰椎屈曲压缩性骨折患者,其中13例采用气囊加压充气型过伸复位的支具外固定,14例采取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2组患者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 VAS)和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法(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记录入院当天及治疗前,治疗后4周、12周、24周、48周的VAS、ODI评分指数,通过收集上述2组患者经对应的未经治疗前以及已经治疗后拍摄常规影像学胸腰椎的X片测量椎体前缘最凹处高度、Cobb角,运用统计学同组不同治疗点、不同组相同治疗点的指标变化。结果:过伸位支具外固定组同PKP治疗组于收治前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过伸位支具外固定组VAS评分在治疗后24周、48周相比,统计学无明显差异;而在治疗干预后的第4周、第12周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PKP组VAS评分在治疗后4周、12周、24周、48周较治疗前改善明显,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经PKP术治疗后的各个时间节点对比,未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过伸位支具外固定组的VAS评分指数在治疗后的4/周、12周明显高于PKP组;而治疗后24周、48周后两组数据无明显的差异(P>0.05)。在ODI评分方面结果于治疗后4周2组比较有差异(P<0.05),随后于治疗后12、24、48周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PKP组的责任椎体前缘高度及相应的Cobb角经治疗后4周、12周、24周、48周与治疗前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过伸位支具外固定组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同PKP组在治疗后4周、第12周、第24周、48周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过伸位外固定支具和PKP治疗屈曲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在治疗后24周-48周症状改善明显,过伸位支具外固定VAS和ODI评分指数与PKP治疗对比无明显差异,而在治疗后6周-12周与PKP治疗具有明显差异,在治疗早期(治疗后6周-12周)PKP治疗效果优于过伸位支具外固定;过伸位支具外固定对于治疗屈曲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其在中远期疗效显着。
陈华[7](2018)在《3D打印外固定支具治疗单纯性胸腰椎骨折的有限元分析及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基于CT扫描采集的二维图像,建立胸腰椎骨折的三维数字化模型,并通过对胸腰椎骨折整复后外固定支具的数字化设计,利用3D打印技术,设计制作定制化外固定支具。(2)建立胸腰椎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T12-L4),利用有限元法探讨3D打印外固定支具固定下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变化及其对脊柱稳定的影响。(3)观察比较手法复位3D打印外固定支具固定(A组)、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B组)、手法复位卧床休息(C组)三种方案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1)根据1例镇痛下手法整复满意后的L1骨折的男性胸腰段椎体CT数据,建立三维模型,保存后导入三维重建软件Mimics,进行组织切割,获取骨、皮肤、肌肉三维模型,导入3-matic中,设计出新型外固定支具的后侧支撑板模型,并再次导入Mimics软件内,三维模型以*.STL的格式导出并通过3D打印机打印成型,完成组装,佩戴。(2)根据镇痛下手法整复满意后L1骨折的男性的胸腰段椎体CT数据,利用计算机将DICOM数据进行三维成像,利用Mimics、Ansys、Geomagic Studio、Hpermesh等专业的相关软件建立T12-L4节段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包括骨骼,椎间盘的纤维环、髓核,软骨终板,韧带)。并通过模拟胸腰段椎体不同运动状态下的受力情况,建立佩戴支具后的模型,进行佩戴不同松紧程度支具的直立、前屈、后伸、侧屈、旋转五种状态下的椎体及椎间盘的应力和位移情况分析,进行3D打印支具佩戴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应模拟研究。(3)回顾性分析三种不同治疗方案治疗单纯性胸腰椎骨折患者60例,评估各组治疗前后椎体前缘压缩度(AVBC),Cobb角的恢复及丢失情况,腰部疼痛(VAS评分)改善情况以及腰背部功能状况(ODI指数)的改善情况,并进行组内、组间比较,以评价三种治疗方案各自的优劣。结果:(1)基于CT扫描采集的二维图像,建立了胸腰椎骨折的三维数字化模型,通过3-matic等软件设计并经3D打印出了定制化的外固定支具。该支具具有个性化设计,固定精准,材质轻便等优点。(2)本研究利用相关软件,准确完整地建立了胸腰椎骨折的有限元模型,以及骨折后佩戴外固定支具的模型。该模型不但具有与真实的胸腰柱骨折相同的外形,并且具有非常好的几何相似性和仿真性。我们对该胸腰椎骨折的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通过将胸腰椎骨折后外固定支具佩戴下的有限元模型与未佩戴支具的胸腰椎骨折模型进行分析对比,发现支具的佩戴对于患者前屈,后伸,侧位,旋转等状态下骨折椎体的移位和应力均有一定改善,并且该新型支具的佩戴是安全的,骨折椎体高度继续丢失的风险很小。(3)经过三种不同治疗方案治疗后,患者椎体前缘压缩度(AVBC)、Cobb角、腰部疼痛(VAS评分)及腰背部功能状况(ODI指数)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行组间比较时,C组末次随访的AVBC较B组差(p<0.05):A组AVBC丢失值与C组相比有显着优势(p<0.05);三种治疗方案在末次随访时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以3D打印技术,结合数字影像技术和数学物理方法(有限元法)进行有限元建模和生物力学分析,设计并制作外固定支具,对具有良好疗效的传统中医伤科治疗方法(手法整复辅以外固定支具)进行研究、分析、设计。不但以现代技术对传统中医治疗方法展开了有效性研究,而且制造出了定制化的新型胸腰椎外固定支具。该支具基于胸腰椎骨折病人CT数据,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3D打印成型,具有“个性化”、“精准化”特点。该支具能对骨折进行有效固定,帮助患者早期下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一款用以治疗单纯胸腰椎骨折的安全有效的外固定支具。
梁喜章[8](2017)在《三期药枕联合练功治疗单纯胸腰段屈曲型骨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根据中医治疗骨折三期辨证论治思维制作药枕,评估该药枕联合腰背肌功能锻炼治疗单纯性胸腰段屈曲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清远市中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入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单纯性胸腰段屈曲型骨折患者70例,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纳入研究的7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采用三期药枕配合练功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垫枕配合练功治疗;于入院时、治疗1周、1个月及6个月后按照VAS评分观测患者腰背痛疼痛情况;于入院时、治疗后1个月、6个月后参照中文版ODI评分评估患者生活功能改善情况,同时螺旋CT扫描伤椎,比较分析治疗前后Cobb’s角、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AVH)及伤椎节段椎管容积(VCV)变化情况;6个月后进行两组患者总体疗效评定。结果:1.治疗1周、1个月及6个月后两组患者VAS评分与入院时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6个月后与1个月时VAS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患者存在统计学差异,并且6个月后第三四分位数值高于1个月时;两组间VAS评分比较,治疗1周、6个月时存在统计学差异,治疗1个月时不存在统计学差异,认为观察组在早期缓解疼痛方面优于对照组,并能维持较长疗效。2.治疗1个月、6个月后两组患者ODI评分与入院时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6个月后与1个月时ODI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存在统计学差异,对照组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两组间ODI评分比较,治疗1个月、6个月时均存在统计学意义,认为观察组在改善患者生活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3.治疗1个月、6个月后两组患者Cobb’s角与入院时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6个月后与1个月时Cobb’s角比较,两组患者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两组间Cobb’s角比较,治疗1个月、6个月时均存在统计学差异,认为观察组在恢复脊柱正常曲度优于对照组。4.治疗1个月、6个月后两组患者AVH与入院时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6个月后与1个月时AVH比较,两组患者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两组间AVH比较,治疗1个月时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治疗6个月后存在统计学差异,同时对比这两个时间节点伤椎前缘高度,观察组伤椎高度丢失率为10%,对照组丢失率为33.33%,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认为两组在早期恢复伤椎前缘高度效果相当,但是随着后期患者下地负重,观察组在维持椎体高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5.治疗1个月、6个月后两组患者VCV与入院时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6个月后与1个月时VCV比较,两组患者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两组间VCV比较,治疗1个月、6个月时均存在统计学差异,认为观察组在恢复伤椎节段椎管容积方面优于对照组。6.总有效率评定,观察组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有效率(83.33%),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认为中药三期药枕配合练功的治疗方法优于普通垫枕配合练功的治疗方法。结论:垫枕配合腰背肌功能锻炼可以有效减轻胸腰段屈曲型骨折患者的腰背部疼痛,改善患者生活功能,同时能恢复伤椎高度、Cobb’s角和脊柱正常曲度;本研究目通过临床随机对照方法得出,三期药枕相对普通垫枕治疗效果更佳,尤其是在缓解早期腰背部疼痛、改善生活功能、恢复脊柱正常曲度和椎管容积,以及维持伤椎高度方面更具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于江涛,杨鸫祥[9](2017)在《保守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保守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不失为一种有效、经济、安全的治疗方法。该文通过查阅近些年相关文献,对保守疗法中单纯垫枕复位、手法复位、器械复位以及保守复位+中药治疗各方法的优缺点和机理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提供一定的参考。
许旻鸣[10](2016)在《筋骨伤胶囊配合垫枕复位及功能锻炼治疗单纯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研究筋骨伤胶囊配合垫枕复位及功能锻炼治疗单纯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6年1月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单纯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确诊60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试验组30例给予口服筋骨伤胶囊配合垫枕复位及功能锻炼治疗,对照组30例运用复方三七胶囊配合垫枕复位及功能锻炼治疗。用药14天为一疗程,连续用药三个疗程。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7天、14天、28天及42天两组内及组间疼痛VAS评分比较,并对治疗前及治疗后14天、28天及42天行X线片检查,测量病椎椎体前缘高度及后凸Cobb角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评定两组治疗前后组内及两组间治疗效果是否有差异。结果:对数据进行SPSS22统计学软件分析。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比较,试验组:P=0.000 P<0.05,对照组:P=0.000 P<0.05,两组在治疗后VAS评分均有降低。治疗后7天试验组与对照组组间VAS评分对比,P=0.031 P<0.05,试验组疼痛缓解效果优于对照组。治疗后14天、28天及42天试验组与对照组组间VAS评分分别对比,P值均>0.05,两组间疼痛缓解程度无明显差异。治疗前、后病椎椎体前缘高度及后凸Cobb角度对比,试验组:P值均=0.000 P值均<0.05,对照组:P值均=0.000 P值均<0.05,两组在治疗后病椎椎体前缘高度均有部分恢复、后凸Cobb角度均有所降低。治疗后14天、28天及42天试验组与对照组组间病椎椎体前缘高度及后凸Cobb角度分别对比,P值均>0.05,两组间在病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及Cobb角度降低上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试验组总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6.67%,两组治疗后有效率进行统计学分析,P值=0.343 P>0.05,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结论:筋骨伤胶囊配合垫枕复位及功能锻炼治疗单纯型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临床疗效较好,能较快缓解疼痛,且治疗方法简单,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二、垫枕复位锻炼法治疗脊柱胸腰段屈曲压缩型骨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垫枕复位锻炼法治疗脊柱胸腰段屈曲压缩型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1)陇中正骨手法协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AO分型A1型)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术前影像学资料准备 |
2.3 手术方法 |
2.4 术后一般处理 |
2.5 术后康复 |
3 术后疗效评价 |
3.1 影像学指标评价 |
3.2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
4 统计学方法 |
第二部分 结果 |
1 纳入病例一般情况 |
2 纳入病例数据比较 |
2.1 一般情况比较 |
2.2 术前影像学观察指标比较 |
2.3 术后影像学观察指标比较 |
3 术后6 月临床疗效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中医学对胸腰椎骨折的认识与治疗记载 |
1.1 中医学关于胸腰椎骨折的记载 |
1.2 中医学对胸腰椎骨折基本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学对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方法记载与临床应用 |
2 现代医学对胸腰椎骨折的认识与治疗 |
2.1 胸腰椎骨折发病特点 |
2.2 胸腰椎骨折AO分型 |
2.3 A1 型胸腰椎骨折常见致病原因 |
2.4 A1 型胸腰椎骨折损伤机制 |
2.5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A1 型胸腰椎骨折 |
3 中医正骨手法治疗A1 型胸腰椎骨折的优势 |
3.1 中医正骨手法治疗A1 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研究 |
3.2 中医正骨手法代表之陇中正骨 |
3.3 A1 型胸腰椎骨折协同治疗的结论分析 |
4 术后发生内固定失败的可能相关性危险因素分析 |
第四部分 结语 |
1 结论 |
2 本研究的创新性 |
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3.1 研究存在的不足 |
3.2 研究方向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认识与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典型病例 |
致谢 |
参与科研课题与发表学术论文 |
(2)自制可调节式多气囊垫枕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认识 |
1.1 概述 |
1.2 病因病机 |
1.3 中医分型辩证论治 |
1.4 其他中医治疗 |
2.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现代相关研究 |
2.1 OVCF的定义及流行病学特征 |
2.2 症状、体征 |
2.3 影像学 |
2.4 治疗方式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研究目的 |
2.病例来源 |
3.病例资料 |
3.1 诊断标准 |
3.2 症状体征的量化标准 |
3.3 纳入标准 |
3.4 排除标准 |
3.5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
3.6 实验终止 |
4.研究方法 |
5.研究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垫枕法治疗OVCF的适应征 |
2.垫枕法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机理 |
3.影响垫枕疗效的因素 |
3.1 垫枕类型 |
3.2 垫枕高度的设计 |
3.3 垫枕宽度的设计 |
3.4 垫枕时机选择 |
3.5 结合适度的康复训练 |
4 并发症及处理 |
5 可调节式多气囊垫枕创新点与不足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 |
多气囊垫枕实物使用介绍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过伸手法复位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伴椎体裂隙征的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 中医对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认识 |
2 中医对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 |
2.1 中药内服治疗 |
2.2 手法复位治疗 |
2.3 中医药综合治疗 |
3 现代医学对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及椎体裂隙征的认识 |
3.1 现代医学对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认识 |
3.2 现代医学对椎体裂隙征的认识 |
4 现代医学对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及伴椎体裂隙征的治疗 |
4.1 抗骨质疏松治疗 |
4.2 非手术治疗 |
4.3 手术治疗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整体研究方案 |
2.1 样本量的估算 |
2.2 研究方法 |
2.3 病例资料收集 |
2.4 诊断标准 |
2.5 纳入标准 |
2.6 排除标准 |
2.7 剔除标准 |
2.8 治疗方案 |
2.9 疗效评定办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对比 |
3.2 疗效评估 |
4 安全性 |
5 讨论 |
5.1 过伸手法复位的理论依据及特色 |
5.2 伴IVC的OVCF疾病特点及过伸手法复位治疗的临床价值 |
5.3 过伸手法复位联合PVP治疗的优势 |
5.4 并发症的分析及预防 |
6 问题与展望 |
6.1 问题 |
6.2 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4)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配合垫枕练功法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研究概述 |
1 骨质疏松症和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流行病学研究 |
2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影响因素分析 |
3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方法现状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1 病例纳入 |
2 方案设计 |
3 评价标准 |
4 统计学方法 |
5 研究流程图 |
6 研究结果 |
7 讨论 |
8 结论 |
9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1 |
附件2 |
(5)胸腰椎压缩骨折体外整复临床疗效标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祖国医学对胸腰椎骨折的认识 |
1.2 胸腰椎压缩骨折的现代解剖基础 |
1.3 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体外整复研究 |
1.3.1 手法整复 |
1.3.2 垫枕复位 |
1.3.3 器械复位 |
1.4 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中药内外治法 |
1.5 胸腰椎压缩骨折的手术治疗 |
1.6 胸腰椎压缩骨折疗效标准的研究 |
1.6.1 胸腰椎压缩骨折常用疗效标准 |
1.6.2 胸腰椎压缩骨折专属PRO量表新进展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问卷量表的选择 |
2.2 研究对象 |
2.3 诊断标准 |
2.4 纳入标准 |
2.5 排除标准 |
2.6 剔除和脱落标准 |
2.7 研究方法 |
2.7.1 实验方法 |
2.7.1.1 随机入组方法 |
2.7.1.2 治疗方法 |
2.7.2 统计学方法 |
2.8 结果 |
2.8.1 一般资料分析 |
2.8.2 量表信度分析 |
2.8.3 量表效度分析 |
2.8.4 量表反应度分析 |
2.8.5 量表诊断一致性分析和治疗前后的评分比 |
2.8.5.1 诊断一致性分析 |
2.8.5.2 患者治疗前评分比较 |
2.8.5.3 患者治疗后评分比较 |
2.9 讨论 |
结语 |
论文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6)过伸位外固定支具治疗屈曲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临床疗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及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脊柱骨折的认识以及辩证思想 |
2. 现代医学理论方面对脊柱骨折认识 |
3. 非手术治疗方式 |
3.1 垫枕卧床复位法 |
3.2 手法整复 |
3.3 过伸位支具外固定 |
3.4 药物治疗 |
4. 手术治疗方式 |
4.1 开放性手术 |
4.2 脊柱微创手术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材料和方法 |
1. 临床研究资料 |
1.1 一般数据 |
1.2 病例选取的纳入诊断标准排除标准 |
2. 冷疗方法 |
2.1 外固定治疗组 |
2.2 PKP手术治疗组 |
2.3 药物辩证治疗职 |
3. 治疗效果评价 |
3.1 VAS评分 |
3.2 ODI评分 |
3.3 责任椎体的高度测量 |
3.4 Cobb角的测量及变化 |
4. 随访检查的方法方式 |
5. 统计学方法和资料分析 |
结果 |
1. 过伸位外固定组和PKP组VAS评分结果对比 |
2. 过伸位外固定组和PKP组ODI评分比较 |
3. 责任椎体的损伤最凹处高度恢复情况对比 |
4. Cobb角改变及对比分析 |
讨论 |
1. 胸腰椎屈曲压缩性骨折损伤机制及力学分析 |
2. 微创术式PKP作用机理以及研究进展 |
3. 过伸位外固定支具作用及研究进展 |
4. 展望和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3D打印外固定支具治疗单纯性胸腰椎骨折的有限元分析及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绪论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一、中医学对胸腰椎骨折的认识 |
1. 中医学对胸腰椎解剖的认识 |
2. 中医学对胸腰椎骨折治疗的认识 |
二、西方医学对胸腰椎骨折的认识 |
1. 西方医学对胸腰椎骨折的认识 |
2. 西方医学对单纯胸腰椎骨折非手术治疗的认识 |
三、胸腰椎骨折的体外器械复位及固定的相关研究 |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计算机辅助设计数字化外固定支具模型的建立与3D打印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3D打印胸腰椎外固定支具的设计与制作 |
1. 3D打印胸腰椎外固定支具的设计 |
2. 3D打印胸腰椎外固定支具的制造 |
3. 3D打印胸腰椎外固定支具的组装 |
四、结果 |
五、讨论 |
1. 数字化骨科技术在医疗辅具中的运用 |
2. 3D打印技术在骨科临床中的运用 |
3. 3D打印材料的选择 |
4. 新型胸腰椎骨折外固定支具的特点分析 |
六、结论 |
参考文献 第三章 3D打印外固定支具对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
一、材料和方法 |
1 材料和设备 |
2 胸腰椎三维实体模型的建立 |
3 胸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 模拟3D打印支具对骨折段腰椎的力学影响 |
5 模拟佩戴不同松紧程度的绑带对胸腰椎的影响 |
6 模拟正常佩戴支具(30N)下各种动作时胸腰椎的影响 |
二、结果 |
三、讨论 |
1. 有限元法的优点 |
2. 有限元分析的不足之处 |
3. 有限元分析法在中医传统治疗中的应用 |
4. 外固定支具治疗胸腰椎骨折模型建立的困难 |
5. 本试验的局限性 |
四、结论 |
五、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手法整复3D打印外固定支具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应用 |
一、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治疗方法 |
3 疗效评价 |
4 评估时间点 |
5 统计分析 |
二、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影像学指标 |
3 临床症状指标 |
4 并发症 |
三、讨论 |
1 手法复位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性 |
2 手法整复的技巧 |
3 胸腰椎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 |
4 外固定支具弃戴时间问题 |
5 三种治疗方案结果的分析 |
四、总结 |
五、结论 |
六、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附录 |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
(8)三期药枕联合练功治疗单纯胸腰段屈曲型骨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第一节 单纯性胸腰段屈曲型骨折的西医研究现状 |
一、单纯性胸腰段屈曲型骨折的概念 |
二、单纯性胸腰段屈曲型骨折的发病率 |
三、单纯性胸腰段屈曲型骨折的受伤机制 |
四、单纯性胸腰段屈曲型骨折的治疗 |
第二节 单纯性胸腰段屈曲型骨折的中医研究现状 |
一、中医病名探究 |
二、中医对单纯性胸腰段屈曲型骨折的病因病机及治疗认识 |
三、中医药治疗单纯性胸腰段屈曲型骨折的现状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结果 |
五、结果与讨论 |
六、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9)保守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保守疗法复位机理 |
2 保守疗法临床治疗 |
2.1 单纯垫枕复位 |
2.2 手法复位 |
2.3 器械复位 |
2.4 保守复位+中药治疗 |
3 小结与展望 |
(10)筋骨伤胶囊配合垫枕复位及功能锻炼治疗单纯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 |
1.3 一般资料 |
1.4 研究方法 |
1.5 观察指标 |
1.6 效评定标准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一般资料统计结果 |
2.2 疼痛症状减轻或缓解情况 |
2.3 压缩椎体后凸畸形矫正情况 |
2.4 压缩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情况 |
2.5 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情况比较 |
3 讨论 |
3.1 脊柱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解剖及生理机制 |
3.2 脊柱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损伤形成机制 |
3.3 单纯型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判断 |
3.4 传统中医对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认识 |
3.5 保守治疗单纯型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意义 |
3.6 复方三七胶囊在临床治疗气滞血瘀型损伤疗效 |
3.7 临床运用筋骨伤胶囊治疗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原理及可行性 |
3.8 单纯型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传统整复方法 |
3.9 垫枕复位治疗对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影响及疗效 |
3.10 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后功能锻炼治疗 |
3.11 筋骨伤胶囊合并垫枕复位及功能锻炼对本次观察研究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影响 |
4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四、垫枕复位锻炼法治疗脊柱胸腰段屈曲压缩型骨折(论文参考文献)
- [1]陇中正骨手法协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AO分型A1型)的回顾性研究[D]. 施彦龙.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自制可调节式多气囊垫枕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研究[D]. 吴光远.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过伸手法复位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伴椎体裂隙征的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研究[D]. 石嘉成.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4]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配合垫枕练功法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研究[D]. 焦龙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12)
- [5]胸腰椎压缩骨折体外整复临床疗效标准的研究[D]. 胡烈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过伸位外固定支具治疗屈曲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临床疗效的研究[D]. 朱杰.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9)
- [7]3D打印外固定支具治疗单纯性胸腰椎骨折的有限元分析及临床应用研究[D]. 陈华.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10)
- [8]三期药枕联合练功治疗单纯胸腰段屈曲型骨折的临床研究[D]. 梁喜章.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5)
- [9]保守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研究进展[J]. 于江涛,杨鸫祥.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10)
- [10]筋骨伤胶囊配合垫枕复位及功能锻炼治疗单纯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临床观察[D]. 许旻鸣.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