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谭芳,王健,张锋,韩帅,宋鑫,李凯[1](2021)在《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随访12个月,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12例患者均顺利接受MISTLIF,手术时间(118.33±15.86) min,术中出血量(114.17±39.42) mL,术后引流量(103.33±30.85) mL。所有患者随访均超过12个月,随访(13.50±1.31)个月。1例患者术中终板损伤,术后3个月随访时可见轻微椎间隙塌陷,术后12个月随访时可见椎间骨性融合。1例患者术后大腿前方出现麻木、疼痛等症状,6个月后好转。与术前比较,患者术后各时点VAS评分和ODI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MISTLIF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满意,具有安全、有效、创伤小等优点。
徐长力[2](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与住院病历探讨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用药规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骨科最常见疾病之一,也是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本次研究通过收集收集湖北省中医院骨伤科光谷院区住院病人电子病历信息,整理出使用中药患者处方,并对其处方组成进行数据挖掘,归纳总结有效的组方规律,为临床医师提供的用药指导。方法:咨询专家意见制定好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收集从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以第一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收治住院,且在住院期间内服中药患者的电子病历信息。经过数据筛选、清洗、标准化处理,汇总整理到Excel软件中。应用Excel软件对患者的一般信息、中药分类、中药等数据进行频数分析,然后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 2.3.5)对核心药对进行关联性分析以及聚类分析,总结出湖北省中医院骨伤科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用药规律。结果:1.一般信息:本次研究共纳入152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79人,女性患者73人。其中年龄最小的19岁,最大的78岁。患者以中老年人为主,平均年龄为57.74岁。其中18-20岁年龄组人数最少有1人,51-60岁年龄组人数最多有43人。2.药物频数:使用最多的为当归,使用频数为130次,其中使用次数最多的10味药是当归、杜仲、黄芪、丹参、鹿角、地龙、赤芍、苏木、泽兰、防风。3.药类频数:按着中药四气分类统计,使用频次最多的为温性药,使用了785次;按照中药五味分类统计,使用频次最多的是甘味药,使用了818次;按照中药归经分类统计,可见使用频次最多的为归肝经药,使用了1350次;对药物的功效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可见药物功效频次使用最为强筋骨药,使用了269次。4.关联分析:选择置信度≥0.8,支持度≥0.3,以得到较为稳定的关联性,最终的到关联数据51条。按频数排名前十的分别是杜仲-当归,黄芪-当归,丹参-当归,黄芪-杜仲,丹参-黄芪,鹿角-黄芪,鹿角-丹参,丹参-鹿角,丹参-杜仲,赤芍-当归。5.聚类分析:取中药数量排名前30的中药进行聚类分析,距离类型采用欧式距离,聚类方法采用最长距离法,将其分为4组。结论:1.LDH患者男女比例未见明显差异,患病人群以中老年人居多。2.当归、杜仲、黄芪、丹参、鹿角、地龙、赤芍、苏木、泽兰、防风是治疗LDH的核心单味药。3.温性药、甘味药、归肝经药、强筋骨药为治疗LDH最常用药类。4.杜仲-当归,黄芪-当归,丹参-当归,黄芪-杜仲,丹参-黄芪等为治疗LDH的核心药对。5.补肝肾、强筋骨、行气活血为治疗LDH的基本方法。
敬羚誉[3](2021)在《磁共振脊髓水成像分析腰骶神经根变异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需行手术患者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利用磁共振脊髓水成像对经皮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前腰骶神经根变异患者的诊断及对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上存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状和影像学不符合的在我院行经皮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患者58例,术前均行常规腰椎动力位X片、脊柱正侧位拼接片、腰椎CT、腰椎磁共振及磁共振脊髓水成像,在INFINITT软件上测量以下几个指标:(1)在腰椎MRI正中矢状面上测量L3-L4、L4-L5、L5-S1椎间隙高度(Height,H)(2)在磁共振脊髓水成像神经根显示最佳层面冠状面测出变异神经根及对侧神经根自硬膜囊穿出角度(Nerve TOOt Angle,NRA)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对比出现变异和不出现变异患者病程长短、术前、术后腰椎JOA评分及腰部、患肢VAS疼痛评分。结果:在影像学上明确存在腰骶神经根变异有10例,发现率17.24%,腰骶神经根变异患者影像学上存在不同的骨畸形,变异节段均为L4/5,L5/S1。通过分析有5例是神经根起点异常(近根型),有2例是神经根直径变异,有3例为神经根共根型,均为单侧变异。变异组测量L3-S1椎间隙高度逐渐降低,双侧神经根自硬膜囊穿出角度亦逐渐减少。变异组病程0.34±0.31年,非变异组1.86±3.83年,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变异组患者术前JOA、腰部VAS评分、患肢VAS评分(?)±s:13.40±5.76、2.80±1.75、6.00±1.16,术后一周评分(?)±s:24.00±1.56、0.10±0.32、0.40±0.84,术后一月评分(?)±s:26.70±0.48、0.10±0.32、0.40±0.84,非变异组患者术前JOA、腰部VAS评分、患肢VAS评分(?)±s:13.52±4.47、2.10±2.12、6.48±1.41,术后一周评分(?)±s:22.94±1.80、0.56±1.05、0.79±1.34,术后一月评分(?)±s:27.10±1.13、0.15±0.58、0.35±1.00,两组间比较术前JOA及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评分长期随访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磁共振脊髓水成像能在术前通过无创的方式清晰可视化腰骶丛神经,准确定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责任节段”,在发现腰骶神经根变异患者上有较高的诊断价值。2、术前明确变异神经根的发出硬膜囊位置、角度规则以及对变异神经根走形的全面把握,能让手术医生在术前准确制定手术计划,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3、腰骶神经根变异的患者往往合并骶裂、椎体骨骺、脊椎滑移、移行椎等骨畸形。
施皆乐,史金辉[4](2021)在《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与椎体楔形变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与邻近椎体楔形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本院2013年5月~2017年8月间因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而接受手术的患者42例。收集并分析其临床及影像结果,并与低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对比。结果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组椎体楔形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低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组(64.3%vs 28.6%,P=0.001);组间椎体楔形变的角度以及胸腰椎后凸角度差异显着(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椎体楔形变角度[OR=0.668,95%CI=(0.511-0.818),P<0.001]及胸腰椎后凸角度[OR=0.815,95%CI=(0.715-0.942),P<0.001]是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独立风险因素。椎体楔形变及胸腰椎后凸角度的临界值分别为5.13°(敏感性=0.822,特异性=0.791,AUC=0.892,P<0.001)和8.66°(敏感性=0.877,特异性=0.741,AUC=0.903,P<0.001)。结论椎体楔形变是症状性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的独立风险因素,椎体楔形变角度>5.13°以及胸腰椎后凸角度>8.66°是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预警值。
李福军,杨德重,曹国峰[5](2021)在《影响椎间孔镜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因素》文中指出目的统计行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upper lumbar disc herniation,ULDH)患者的相关资料,分析影响其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2019年10月本院行椎间孔镜治疗的ULDH患者78例,根据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进行分组:预后优良组62例,预后可差组16例。统计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情况,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导致患者疗效可、差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工作模式、临床症状、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病程、临床症状、椎间盘退变是导致患者预后可差的关联危险因素。结论影响ULDH患者椎间孔镜治疗效果的因素分别为年龄、病程、工作模式、临床症状、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其中病程与临床症状、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为主要危险因素。
张杰[6](2021)在《PETD、PEID与FD治疗游离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通过对不同分型的游离脱垂型LDH患者,分别选择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及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fenestration discectomy,FD),观察并比较临床疗效,对不同分型的游离脱垂型LDH患者选择不同手术方式提供一定参考。方法:统计自2018年6月-2020年1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骨科就诊且行PETD、PEID和FD手术的单节段、游离脱垂型LDH患者各30、29、30例。收集三组患者的一般信息及资料,和选取病例的术前、术后1月、3月、6月及12月的VAS评分、ODI指数,通过临床改良的Mac Nab标准来评估三组患者经手术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每种手术操作均由一位脊柱外科医生完成。PETD术中平均耗时:79.27±11.24min;平均出血量7.81±3.27ml。PEID组术中平均耗时:62.36±16.58min;平均出血量9.31±5.19ml。FD组术中平均耗时:91.44±10.26min;平均出血量67.25±3.27ml。三组患者组内比较,术后1月、3月、6月和12月的VAS评分及ODI指数与术前相比都有大幅下降(P<0.05)。PEID组与FD组组间比较,在术后1月和3月,PEID组VAS评分、ODI指数均较FD组更低(P<0.05);术后6月和12月,PEID组相对于FD组的VAS评分、ODI指数无差异(P>0.05)。术后12月运用了临床改良后的Mac Nab的标准指数进行评估及描述疗效,PETD组优良率可达90.00%(27/30);PEID组优良率可达89.66%(26/29);FD组优良率可达86.67%(26/30)。结论:PETD、PEID和FD均能有效完成不同分型的游离脱垂型LDH的诊治;PEID较FD具有手术时间短、早期康复、出血少、切口小的特点;根据不同分型的游离脱垂型LDH,应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
刘培太,张军,吴硕柱[7](2021)在《成年人不同年龄阶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点》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成年人不同年龄阶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点。方法随机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门诊和住院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186例,其中男95例,女91例;年龄20~87岁,平均(51.1±14.5)岁。保守治疗54例,手术治疗132例。根据临床表现与腰椎影像学的关系,将患者分8种类型,1型:单节段型;2型:双节段型;3型:多节段型;4型:椎管狭窄型;5型:临椎病型;6型:跳跃型;7型:椎管狭窄症合并椎间盘突出症型;8型:混合型。将患者按照年龄分为三组,青年组:20~40岁;中年组:40~59岁;老年组:≥60岁。比较三组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比例、性别分布、责任间盘水平、极外侧突出、移行椎、退变性滑脱出现率以及影像学类型的差异。结果中年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最高,其次是老年组,青年组发病率最低。随着年龄增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性比例逐渐减少,女性比例逐渐增加。L5S1椎间盘比例逐渐降低,而L4~5椎间盘比例逐渐增高,高位椎间盘比例也有逐渐增高趋势。极外侧突出、腰椎退变性滑脱比例逐渐增高,而移行椎比例呈逐渐降低趋势。影像学分型也逐渐趋于复杂。结论年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性别分布、椎间盘突出水平、腰椎退变及影像学类型有显着影响。
曹杰[8](2021)在《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有效性。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20年3月该院68例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依据随机法分组,试验组的34例行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传统组的34例行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观察两组恢复情况、手术指标及治疗有效性。结果经治疗后,试验组ODI评分(12.17±4.38)分与VAS评分(2.41±1.08)分均低于传统组,JOA评分(19.93±2.46)分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11、7.799、5.616,P<0.05)。试验组术中出血量(22.86±7.16)mL、手术切口(1.13±0.27)cm、手术时间(61.37±6.02)min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886、16.100、5.632,P<0.05)。试验组治疗优良率(91.18%)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60,P=0.031)。结论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行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后,腰椎功能恢复较好,疼痛程度较轻,且手术创伤较小,治疗优良率更高。
张同会,李涛,李绪贵,李莹,谢维,刘鏐,唐谨,吴从俊[9](2020)在《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21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治疗L2/L3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21例L2/L3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均在局麻下行经皮内镜经椎间孔入路手术治疗,年龄52~80岁,运用腰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DI评分,及MacNab标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平均手术时间45 min,平均出血量约15 mL。21例患者随访6~27个月,平均17.5个月,其中20例患者完整随访12个月以上。比较术后1 d与术前的VAS评分、ODI评分,术后3个月与术后1 d的VAS评分、O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与术后3个月VAS评分、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15例,良4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0.48%。结论: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治疗L2/L3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显着,损伤小,恢复快,安全性高。
杨书情,张世民,吴冠男,靳蛟,林海[10](2020)在《两种不同入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不同入路的两种经皮穿刺椎间孔镜技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9年8月,采用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cecromy,PELD)治疗的32例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和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PETD组19例,男10例,女9例;年龄30~65(44.70±12.08)岁;L1,2节段5例,L2,3节段6例,L3,4节段8例;中央型突出6例,旁中央型突出8例,突出移位5例。PEID组13例,男4例,女9例;年龄25~55(42.23±12.09)岁;L1,2节段3例,L2,3节段4例,L3,4节段6例;中央型2例,旁中央型4例,突出移位3例,脱垂游离型4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3和6个月时VAS、ODI,并于术后1年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PETD组随访12~24(15.80±3.48)个月,PEID组随访12~30(16.70±4.66)个月,但两组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神经损伤及椎间隙感染的病例。PETD组中1例患者术中出现硬膜囊撕裂,术后无不良反应。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腰痛和腿痛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年根据改良Macnab标准,PETD组优11例,良6例,可1例,差1例;PEID组优7例,良4例,可2例。结论:经两种入路椎间孔镜技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均能取得满意疗效,PETD技术更适合于中央型、旁中央型及轻度移位的患者,PEID技术对于脱垂游离型有优势。
二、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术后处理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3 讨 论 |
(2)基于数据挖掘与住院病历探讨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研究对象 |
1.1 .资料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建立数据库 |
2.2 .数据转化 |
2.3 .药名的标准化 |
2.4 .药物分类的标准化 |
2.5 .数据挖掘的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一般信息统计结果 |
3.1.1 .患者性别统计 |
3.1.2 .患者年龄统计 |
3.2 .频数分析结果 |
3.2.1 .药物频数分析 |
3.2.2 .药类频数分析 |
3.3 .药物关联分析结果 |
3.4 .药物聚类分析结果 |
4.讨论 |
4.1 .一般信息 |
4.2 .中药频数 |
4.3 .药类频数 |
4.4 .药物关联分析 |
4.5 .药物聚类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西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磁共振脊髓水成像分析腰骶神经根变异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需行手术患者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ABBREVIATION |
1 前言 |
1.1 概述 |
1.2 腰椎间盘的应用解剖 |
2 文献综述 |
2.1 概述 |
2.2 腰骶部损伤的发生机制 |
2.3 腰骶神经根变异的临床症状 |
2.4 腰骶神经根变异的诊断 |
2.4.1 常规影像学检查诊断 |
2.4.2 核磁共振检查诊断 |
2.4.3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 |
2.4.4 扩散张量成像诊断 |
2.5 腰骶部神经根病变的治疗方式 |
2.5.1 西医治疗 |
2.5.2 中医治疗 |
2.5.3 中西医结合治疗 |
2.5.4 运动锻炼治疗 |
2.6 腰骶部神经根病变术后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 |
2.6.1 肢体功能锻炼 |
2.6.2 体位护理 |
2.6.3 心理护理 |
2.7 小结与展望 |
3 研究方法 |
3.1 临床资料 |
3.1.1 一般资料 |
3.1.2 诊断标准 |
3.1.3 纳入标准 |
3.1.4 排除标准 |
3.2 手术麻醉方案 |
3.3 手术方法的选择 |
3.4 磁共振脊髓水成像 |
3.4.1 测量方案 |
3.4.2 术后效果评定方案 |
3.5 统计学处理 |
4 结果 |
4.1 测量结果 |
4.2 JOA及 VAS评分统计学分析 |
4.3 变异组患者存在骨畸形的情况 |
5 分析与讨论 |
5.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分析 |
5.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指征及手术方式 |
5.3 磁共振水成像对腰骶神经根变异的诊断价值 |
5.4 腰骶神经根变异对手术的指导价值 |
5.5 腰骶神经根变异的解剖意义 |
5.6 局限与不足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7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与椎体楔形变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评价指标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5)影响椎间孔镜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选择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实验分组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6)PETD、PEID与FD治疗游离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PETD 治疗部分游离脱垂型 LDH |
1.1 研究对象 |
1.2 一般资料 |
1.3 手术过程 |
1.4 统计方法 |
2 PEID 与 FD 治疗部分游离脱垂型 LDH |
2.1 研究对象 |
2.2 一般资料 |
2.3 手术过程 |
2.4 统计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7)成年人不同年龄阶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 |
1.2 研究方法 |
1.2.1 影像学分型 |
1.2.2 患者分组与观察指标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 果 |
3 讨 论 |
3.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年龄、性别、部位规律性 |
3.2 不同年龄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类型特点 |
(8)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恢复情况 |
2.2 手术指标 |
2.3 治疗有效性 |
3 讨论 |
(9)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2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方法 |
2.1 手术方法 |
2.2 术后处理 |
2.3 疗效评定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结果 |
3.2 典型病例 |
4 讨论 |
4.1 上腰椎的解剖结构及L2/L3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表现 |
4.2 传统治疗L2/L3椎间盘突出症的术式选择及手术风险 |
4.3 PETD治疗L2/L3椎间盘突出症技术优势及体会 |
(10)两种不同入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选择 |
1.1.1 纳入标准 |
1.1.2 排除标准 |
1.2 一般资料 |
1.3 治疗方法 |
1.3.1 术前准备 |
1.3.2 PETD组 |
1.3.3 PEID组 |
1.3.4 围手术期处理 |
1.4 观察项目与方法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VAS评分比较 |
2.2 ODI评估结果 |
2.3 Macnab评估结果 |
3 讨论 |
3.1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的外科治疗现状 |
3.2 高位腰椎解剖结构及临床表现特点 |
3.3 椎间孔镜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操作要点 |
四、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J]. 谭芳,王健,张锋,韩帅,宋鑫,李凯.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1
- [2]基于数据挖掘与住院病历探讨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用药规律[D]. 徐长力.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磁共振脊髓水成像分析腰骶神经根变异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需行手术患者的研究[D]. 敬羚誉.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8)
- [4]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与椎体楔形变的关系[J]. 施皆乐,史金辉. 颈腰痛杂志, 2021(02)
- [5]影响椎间孔镜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因素[J]. 李福军,杨德重,曹国峰. 颈腰痛杂志, 2021(02)
- [6]PETD、PEID与FD治疗游离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分析[D]. 张杰.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7]成年人不同年龄阶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点[J]. 刘培太,张军,吴硕柱. 实用骨科杂志, 2021(01)
- [8]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有效性研究[J]. 曹杰. 世界复合医学, 2021(01)
- [9]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21例[J]. 张同会,李涛,李绪贵,李莹,谢维,刘鏐,唐谨,吴从俊.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20(10)
- [10]两种不同入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J]. 杨书情,张世民,吴冠男,靳蛟,林海. 中国骨伤,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