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惠特”崛起的四大理由(论文文献综述)
褚荣伟[1](2010)在《C2C在线反馈机制的特征及角色研究 ——基于代理理论与信任理论的双重视角》文中认为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网络减少了他们现在所受到的严格的时空限制。商品和服务提供不再是考虑销售方的便利与否,顾客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消费将成为一件普通的事情。作为一种传统零售方式的强烈挑战,网络购物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强势蔓延,这样的故事在中国市场更加引人注目,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针对中国C2C市场的发展现状,在总结国内外关于网络拍卖与网络购物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展开对C2C网络市场中在线声誉反馈机制的角色研究。本文采取了数学理论模型和实证模型相结合的方式,分别从微观个体层面和中观市场层面研究了在线声誉反馈机制的特征以及对于代理问题与信任问题的缓解作用。具体来说,本文采用经济学与社会学相结合的视角,提出了网络购物存在两大重要问题:代理问题与信任问题,反馈机制能够在不同程度上缓解或解决这样的问题,从而最终影响网络购物买家的交易意愿。关于信任的问题在前人的研究中得到比较多的重视,但是代理问题的阐述则较少受到关注。在本研究中,代理问题被定义为“产品不确定性”和“卖家机会主义”,而信任问题被定义为“可信度信任”和“善意信任”。借鉴消费者决策理论和互惠博弈相关理论,本文构建了反馈评级对于成交概率、交易价格和信任的影响的理论模型,从中发现了反馈机制的突出作用,并对反馈机制进行了相关的评论,在此基础上,本文创新性提出了反馈机制的三个特征——信息性、客观性与诊断性,并提出了反馈机制的三特征对于代理问题和信任问题的影响路径模型。通过理论模型和实证模型的推导和验证,本文发现:第一,反馈机制在交易过程中对声誉的建立和传播有重要作用;第二,反馈机制的确存在“信息性”、“客观性”和“诊断性”三大特征;第三,反馈机制能够部分缓解代理问题;第四,反馈机制能够有效地解决在线信任的问题;第五,代理问题和信任问题的解决能够显着提高C2C市场中的交易意愿;第六,反馈机制的作用会受到购物经验与买家性别的调节。在文章的最后,本文探讨了反馈机制的局限性,以及未来C2C网络购物市场的发展特点,当然作为反馈机制的中国本土研究,这只是宏大研究地图中的一小部分,因此存在着未来可以继续深入的方向。
谢应光[2](2005)在《中国现代诗学发生论》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国内的文论或诗学研究有这样几个现象:(1)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的多,研究现代西方诗学的多,但研究现代中国文论或诗学者少。这个现象背后暗含的观念是:中国现代没有多少自己的文论或诗学,不值得研究。(2)在今天所有的文论或诗学研究中,泛文论或泛诗学的研究多,分门类的专门研究少,中国现代诗歌理论的研究则更少。这是因为分门类研究更难深入,对诗这个门类来说,还有一些论者心怀疑虑。(3)文论研究,包括诗论研究,史的描述多,散点似的透视多,而对现代文论尤其是诗论生成研究少,专门的现代诗论的发生研究甚至没有。这与人们的成见和现代诗论缺乏有效梳理有关,情况比较复杂。(4)在目前现有的现代诗学研究中,有几种模式:一是龙泉明的描述似的“流变论”模式,二是陆耀东主编的“中国诗学丛书”中现代诗学部分的“理论构架”模式,三是潘颂德的“诗学人物罗列”模式,四是吕进的“专题论”研究模式。五是王一川的“长时段型”的“现代性诗学”研究模式。六是王光明的“现代汉诗”研究模式。七是以孙玉石、蓝棣之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诗歌”研究模式。以上模式除王一川外均未以现代诗学的生成为研究对象,有所涉及也比较粗略或模糊。而王一川尚所进行的研究,一方面,它指的是现代的文学理论,不仅仅指诗歌;另一方面,一个最大的缺点是企图以现代性包容所有诗学问题(无视50—70年代的反现代性倾向,以主观愿望的判断代替事实和价值的判断),而且时间延至20世纪80年代。更为根本的是,他否定了20—40年代中国现代诗学的个性特征。(5)已有的诗学研究中概念的使用较为混乱(如文论、诗学、现代等概念往往要经过澄清才能使用)且少有体系(历时性的逻辑描述居多),对诗学的发生及其形成过程中的概念(尤其是核心概念)的演变缺乏梳理,诗学理论缺乏整体定位和范式意识。(6)研究方法一般比较单一,
汤海鹏[3](2002)在《“惠特”崛起的四大理由》文中研究指明这曾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企业,一直默默地呵护着“不断创新不懈进取”的创业理念。但当许多人蓦然回首时,定会惊诧于那棵平凡的小树不知不觉间早已冒出丛林, 枝枝条条有力地向远空伸展——
吴小龙[4](2001)在《少年中国学会研究 ——从最初的理想认同到政治思想民的激烈论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少年中国学会是五四时期出现的一个影响很大的重要社团。它在“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的旗帜下聚集起了当时中国青年知识分子中的优秀分子,试图寻找一条改造中国的道路。它的宗旨虽然宽泛朦胧,但是富有理想热忱和献身精神的有志青年却从中把握到一种根本的理想认同,在这个前提下,少年中国学会形成了一个思想自由、勇于探索、严于自律的对全国青年极富感召力的群体。他们曾试通过教育和实业两条途径进行切实的改造社会的实践,以此为根本性的社会变革奠定基础。这种意图作为社会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少中的很多成员却由此终身走上献身教育、学术的道路,为中国教育文化事业作出很大贡献。本文详细叙述了少年中国的筹备和建立的全过程及其活动,尤其侧重论述和分析了学会内部的种种思想争论,从“少中”成立起,在学会内部,围绕着怎样使学会宗旨更明确,怎样使学会活动更有成效,会员们始终在进行着认真的思考和坦诚的讨论。其中一部分会员倾向于通过明确一种主义选择,来对中国社会进行有力的政治改造。而更多的一部分会员,则倾向于在思想学术上进行探讨,希望学会形成和保持一种自由思想的学术氛围和学术传统。在南京大会上,这两种不同取向的分歧公开化,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会后又在学会月刊上继续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讨论的结果大多倾向允许会员参加政治活动,但拒绝了给学会标明主义而使学会政治化的主张。一部分会员始终坚持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原则,并为在学会内坚持这一立场做了努力。历史证明这种努力有其永久价值。但是随着当时国内形势的发展,时局不容他们置身事外,他们改造中国的理想情怀也不客许他们不作为社会的良心发言。因此少年中国学会开始日趋激烈地对时局表态,这种政治参与又使选择何种主义作为改造中国的道路的问题更尖锐地摆到日程上来。学会内的国家主义派和共产主义派会员从各自的理论立场和党派立场出发进行了激烈的论战。这种政治立场的不可调和导致了学会最后的分裂。少年中国学会最后经历了双重的分化:一、选择政治改造道路和坚持文化改造理想的会员间的分化;二、投身政治活动的会员中信仰共产主义和国家主义两者间的分裂。少年中国学会虽然解体,但它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走过了一段光辉的历史。它的理想追求,它的思想探索,它为改造社会而做的实践努力,乃至它为寻找改造中国的道路而进行的思想论争,在当时都有很大的代表性,对后人也很有研究借鉴的思想启示意义。作为“少中”学会内一个重要思想政治派别的国家主义派,过去国内学术界研究的很少,本文也试图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评述,指出其理论失误,也肯定其理论探索中的合理成分,这一部分应当属于填补研究空白的工作。
二、“惠特”崛起的四大理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惠特”崛起的四大理由(论文提纲范文)
(1)C2C在线反馈机制的特征及角色研究 ——基于代理理论与信任理论的双重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导言 |
1.1 背景 |
1.1.1 互联网及电子商务的诞生及兴起 |
1.1.2 网络拍卖市场的重生 |
1.1.3 网络拍卖市场中的欺诈 |
1.1.4 中国网络C2C市场的"蜕变" |
1.2 问题的界定 |
1.2.1 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代理问题 |
1.2.2 交易不确定所产生的信任问题 |
1.2.3 声誉反馈机制的角色:降低信息不对称和增加在线信任 |
1.3 研究内容 |
1.4 创新点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1.6 研究方法 |
1.7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网络拍卖 |
2.1.1 网络拍卖与传统拍卖之间的差别 |
2.1.2 网络拍卖的方式 |
2.1.3 网络拍卖的行为 |
2.2 网络市场的特征 |
2.2.1 网络市场的效率 |
2.2.2 网络市场的"柠檬" |
2.3 信任与网上信任 |
2.3.1 信任的概念 |
2.3.2 信任的测量 |
2.3.3 信任的前置性研究 |
2.3.4 网上信任的机制性研究 |
2.4 网络声誉反馈评级机制 |
2.4.1 网络反馈机制设计 |
2.4.2 网络反馈机制作用 |
2.5 文献评论 |
第三章 中国C2C网购市场及反馈机制 |
3.1 中国C2C网络购物的发展 |
3.2 中国C2C网购市场的结构 |
3.3 中国C2C市场信用反馈机制 |
3.3.1 淘宝网信用反馈规则 |
3.3.2 eBay易趣网信用反馈规则 |
3.3.3 拍拍网信用反馈规则 |
3.3.4 百度有啊信用反馈规则 |
3.4 小结 |
第四章 基础理论分析 |
4.1 消费者决策理论 |
4.2 委托代理理论 |
4.3 社会交换理论 |
4.4 互惠理论 |
4.4.1 直接互惠 |
4.4.2 间接互惠 |
4.5 小结 |
第五章 在线反馈机制的特征研究 |
5.1 反馈机制的概念 |
5.2 反馈机制的特征 |
第六章 反馈机制角色的微观理论模型 |
6.1 反馈机制对于成交概率的理论模型 |
6.2 反馈机制对于成交价格的理论模型 |
6.3 反馈机制对于信任形成的理论模型 |
6.4 小结 |
第七章 反馈机制角色的市场实证模型 |
7.1 反馈机制的角色研究一:主效应模型 |
7.2 研究一:主路径假设 |
7.2.1 反馈机制对代理问题的影响假设 |
7.2.2 反馈机制对信任问题的影响假设 |
7.2.3 交易意愿的决定因素 |
7.2.4 溢价意愿的决定因素 |
7.3 反馈机制的角色研究二:调节效应模型 |
7.4 研究二:调节路径假设 |
7.4.1 网购经验的调节作用假设 |
7.4.2 性别的调节作用假设 |
7.5 变量衡量 |
7.6 小结 |
第八章 数据收集与假设验证 |
8.1 反馈机制的特征量表开发 |
8.1.1 问项开发 |
8.1.2 问项精炼 |
8.1.3 量表确认 |
8.2 问卷设计及前调 |
8.3 数据收集 |
8.4 数据分析 |
8.4.1 样本描述 |
8.4.2 衡量模型 |
8.4.3 路径分析 |
8.5 进一步验证 |
8.6 研究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
9.1 结论讨论 |
9.2 理论贡献 |
9.3 管理启示 |
9.3.1 启示一:针对反馈机制设计与管理的建议 |
9.3.2 启示二:针对网络市场的发展与规范的思考 |
9.4 研究不足和未来方向 |
9.4.1 研究模型的深化和扩展 |
9.4.2 相关主题的探索和尝试 |
第十章 后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
2.1 反馈机制特征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
2.2 结构方程模型中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
(2)中国现代诗学发生论(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中国现代诗学发生论的出发 |
第一章 中国现代诗学的哲学基础 |
第一节 文化转型与中国现代诗学的发生 |
第二节 非道与非逻各斯:中国现代诗学的哲学基础 |
第三节 梁启超与王国维:两种诗学理性的生成 |
第四节 原诗学是否可能 |
第二章 中国现代诗歌本质生成论 |
第一节 从“者也”到“是”:中国现代诗学本质探索方式的转变 |
第二节 多元本质观的发生 |
第三节 认同与悖离:中国现代诗学本质观的建构方式 |
第三章 中国现代新诗本体架构的建立 |
第一节 由《诗》到诗:中国古代诗歌本体架构的裂变 |
第二节 西学东渐:中国现代新诗本体架构的发生 |
第四章 中国现代诗学的语言生成 |
第一节 现代汉语语境的生成 |
第二节 现代诗学的语言结构与性质 |
第三节 现代诗学的语言观念与新诗创作实践 |
第五章 中国现代诗学的形态生成 |
第一节 诗学形态与创作方法 |
第二节 现实主义诗学形态的迁移 |
第三节 浪漫主义的发生及其命运 |
第四节 现代主义的历史进程 |
第六章 中国现代诗学的发生机制 |
第一节 “发生机制”与诗学的产生 |
第二节 中国现代诗学的发生机制 |
结语: 发生将注定一切 |
参考书目 |
科研成果简介 |
声明 |
后记 |
四川大学博士论文研究创新自评表 |
(4)少年中国学会研究 ——从最初的理想认同到政治思想民的激烈论争(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
少年中国学会的筹备和成立 第一节 |
时代背景和社会思潮 第二节 |
“少中”的发起和筹备 第三节 |
少年中国学会及其分会的成立 第二章 |
少年中国学会的主要活动 第一节 |
早期的理想认同和共同追求 第二节 |
使学会活动具体化的努力 第三节 |
社会活动的尝试——工读互助运动 第四节 |
少年中国学会的出版事业 第三章 |
“少中”学会内的思想争论 第一节 |
“主义”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
南京年会和“主义”争论的激化 第三节 |
《少年中国》月刊上对主义问题的讨论 第四章 |
围绕“国家主义”进行的激烈斗争 第一节 |
“国家主义”派的兴起及其理论 第二节 |
“国家主义”的各项政策方针 第三节 |
“国家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分裂和斗争 第四节 |
“国家主义”的理论失误 第五章 |
“少中”后期历届年会及学会的分裂 结语 附录: |
参考书目 后记 |
四、“惠特”崛起的四大理由(论文参考文献)
- [1]C2C在线反馈机制的特征及角色研究 ——基于代理理论与信任理论的双重视角[D]. 褚荣伟. 复旦大学, 2010(08)
- [2]中国现代诗学发生论[D]. 谢应光. 四川大学, 2005(03)
- [3]“惠特”崛起的四大理由[J]. 汤海鹏. 企业文化, 2002(01)
- [4]少年中国学会研究 ——从最初的理想认同到政治思想民的激烈论争[D]. 吴小龙.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