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抚顺

魔都-抚顺

一、神奇的城市——抚顺(论文文献综述)

王敏,牛文明[1](2021)在《抚顺西露天矿丨暗淡停产光明重生》文中提出以前老一辈人曾说,去抚顺一定要做四件事:"上水库、下大坑,进监狱、学雷锋",这其中"下大坑"的大坑就是指当时位于抚顺的西露天煤矿。这座"大坑"闻名全国,享誉世界,是当时世界第三、亚洲第一的大型露天矿。如今,历经105年的开采,资源枯竭的西露天矿却从废弃的矿坑转身成为着名的旅游盛地。

韩锐[2](2021)在《东北地区“156工程”建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是新中国摆脱落后的农业大国向现代化工业强国迈进的起点。依托苏联的技术援助,以“156工程”为基石,中国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在实际建成的150个重点项目中,56项分布在东北地区。由于东北三省鲜明的地理气候特征、发达的陆运网络、出色的近代工业基础以及特殊的历史沿革等一系列因素,使56个项目的立项选址与规划建设呈现出新旧交织的特色,同时依附铁路的连通纵横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厘清了东北地区“156工程”的历史沿革与分类建设的概况。基于“156工程”以工业项目带动工业区规划建设的特点,选取多厂联合式新建工业区、单一工厂新建工业区以及嵌入式改扩建工业区三类代表性工业区规划模式案例,深入的剖析其规划特点以及与所在城市的空间结构演进关系,并利用空间句法理论和技术比较分析它们的规划实践水平。借助比较研究法及多技术融合的定量分析方法,选取生产区与生活区代表性案例作为建筑规划设计的研究对象,揭示出在“156工程”工业建筑及民用建筑领域中迥异的建筑文化与技术转移内容、过程及动因。呈现了20世纪上半叶美国现代工业建筑学成就经由苏联大规模工业建设的锤炼所沉淀出的工业建筑规划设计理论和技术在中国的传承与创新。同时梳理出苏联独特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在“156工程”建筑设计实践中的发展与流变。利用BIM技术与绿色建筑模拟技术,从建筑科技角度揭示出“156工程”建筑的规划设计与适用性之间的耦合关系。客观的评价了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的设计建造水平,明确了东北地区“156工程”建筑对苏联标准化设计的全面应用以及在立面设计中对中式“民族形式”的创新演绎,使其成为了人类工业建筑发展史中外来输入技术与国内政治文化融合的独特类型。对东北地区“156工程”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科技价值及经济价值进行定性,基于价值评定和建筑破损现状调查,建立具有广泛适用性的“156工程”工业遗产价值评估体系与分级保护方法,提出了“双重保护、三类溢出、五位一体”的东北地区“156工程”产业集群整体性保护开发策略。“156工程”建筑是东北地区近代城市发展的珍稀样本,承载着丰厚的物质与文化信息。它们的建成与投产,有力的支撑了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对于其历史研究、技术研究、文化研究以及保护研究,不仅可以完善东北地区近代建筑史,亦可以拓展东北工业城镇的空间结构演进和城市文脉发展的相关研究。

孙悦[3](2020)在《禅宗文化在山地寺庙景观营造中的应用 ——以辽宁地区为例》文中提出禅宗文化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与本土文化融合碰撞产生的佛教文化,是佛教中国化的表现。隋唐时期佛教的发展的重心由城市转入山林。山地寺庙也随之发展起来并成为寺庙园林中最具特点的类型之一。山地寺庙优美的自然环境与深厚的文化底蕴都使其具有独特的韵味与意境,也是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完美结合的典范。本文笔者以禅宗文化为理论基础,以辽宁地区的山地寺庙为例,分析禅宗文化在山地寺庙园林景观营造中的应用。作者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资料收集以及对辽宁地区山地寺庙的实地调研,概括辽宁地区山地寺庙总体情况及特点,同时选取了几个代表寺庙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禅宗文化在山地寺庙景观中的应用,并将相关理论应用到辽宁山地寺庙的景观更新中,提出景观更新理论,进行景观更新设计,完成由理论到实践的研究过程。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简要介绍禅宗的起源与发展、禅宗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禅宗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使读者对禅宗文化产生更加深刻的了解与认识,在此基础上分析与论述禅宗文化对中国古典园林乃至世界园林的影响。2.对辽宁地区的山地寺庙景观进行资料收集与实地调研,论述与概括了其历史沿革、选址情况、空间特征及艺术特点,并选取四个代表寺庙进行详细的介绍,分析其禅意表达方式,使读者对辽宁地区山地寺庙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3.通过上述对辽宁地区山地寺庙景观的分析,总结禅宗文化在山地寺庙中是如何应用的,从佛教文化、园林景观、园林意境三个方面论述禅宗文化在景观中的应用与表现。4.根据前文的实际案例与理论基础,以抚顺市高尔山景区为例进行禅意景观更新设计,将禅宗文化在山地寺庙景观营造中的方法作为景观更新的理论指导,提出景观更新的理念并作出具体的景观更新设计,为辽宁地区山地寺庙景区景观更新提供借鉴。

王海霞[4](2019)在《东北满族民歌演唱艺术研究》文中提出满族民歌是东北自然与人文生态环境中形成的、具有浓郁的民族乡韵气息和地方文化特色的歌唱形式。内容涵盖满族人民生产、生活及风土人情,表达了满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其唱词质朴,具有满族独特音律、情感真挚,深深扎根于满族人民的生活,伴随满族人民生活的音乐文化,以歌唱的方式记忆了满族民众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心声。本论文通过对满族民歌历时与共时发展空间的回顾,以文献记载、文化遗存的谱系资料为研究基础,以民间留存的传统民歌田野调查、搜集整理的满族民歌和文化融合发展为新的演唱形式的满族民歌为研究视角,通过个案分析和实践案例比较论证,对满族民歌人文自然生态形成依据、唱词音韵规律、演唱风格及表现形式、传承意义进行研究。论文研究共分为六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缘起、研究思路、研究现状与问题、相关概念的界定,并对研究意义与创新、研究目的与方法之处作了阐述。第一章,通过对满族民歌的历史梳理,从“满族民歌历史文化”视角,阐述了历史遗存的满族民歌与自然和人文生态中满族民歌间的依存关系。并历时性地梳理了不同族源地域满族民歌文化发展历程,论述了满族民歌与民族精神信仰和活态演唱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二章,以当下留存的不同类型的满族民歌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民歌案例论证,阐述了满族民歌在演唱内容、音调结构及不同演唱风格方面的特征,诠释了满族民歌题材之一萨满神歌的演唱特点和存在价值。第三章,从语言学语境探讨了满语民歌语言演唱艺术和方言音韵特点。通过实践案例比较分析,阐述了区域其他民族民歌与满族民歌唱词韵律演唱个性特征,并对满语、满汉双语、汉语三种语言演唱形式的满族民歌演唱风格个性进行了深入研究。第四章,从文化超越视角,阐述了原生形态满族民歌创新、融合发展后的呈现形式,论证了创新后的满族民歌演唱风格特点。从“和而不同”角度出发,通过实例分析,比较了同一语族同一类型民歌演唱风格特点、同一地域同一类型不同族源的民歌演唱个性。论述了如何借鉴、融合现代多元音声技法超越原生民歌演唱方式的当代呈现,并以实践表演例证形式阐述了服饰、舞蹈、乐器等综合艺术对满族民歌艺术呈现的辅助作用。第五章,阐述了多元文化形态下,满汉文化融合对满族民歌传承与实施路径的影响,分析多样化语境下满族民歌传承形式、演唱形式、传承视域是如何适应当代社会时代发展方向,适应当下人们审美认知观念。

曾婷婷[5](2019)在《抚顺市满族文化资源旅游开发中的文化创意研究》文中提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文化创意产业在发达国家兴起,到二十一世纪初在全球范围已经蓬勃发展。它不仅被认为是发达国家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而且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城市转型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指出,文化创意对推动旅游业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大,要以创新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揭示了文化创意是旅游业发展的动力和趋势,并作为一种指向未来的旅游产业发展观。本文以文化创意的基本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包括文化创意的兴起与发展、文化创意的内涵与特征、文化创意的途径与方法、文化创意的意义与影响。本文所指的文化创意即文化的原创性、创新性,是蕴含在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中崭新的内容和形式,具有人本性、自在性、创造性、价值性、融合性和产权性特征。文化创意的途径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的创意性发掘、旅游产品的创意开发、旅游线路的创意设计、旅游活动的创意策划和旅游服务的创意创新,其方法主要有氛围营造法、娱乐互动法、结构组合法、活动策划法和形象塑造法。随着文化和旅游活动的进一步发展,文化创意在增加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推动城市的转型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抚顺是满族文化和清王朝的发祥地,拥有丰富的满族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着名的满族陵墓文化、满族古城文化、满族战争文化和满族民俗文化,不但具有重要的旅游开发价值,也为抚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市场调查方面,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系统地对旅游者基本情况、旅游者对抚顺满族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评价、以及旅游者对满族文化创意旅游的认知度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虽然抚顺有浓厚的满族文化底蕴,但因在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产品竞争力强化、骨干企业培育、服务质量提升等方面尚存在一定的问题,致使游客满意度并不高;旅游者对于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饮食、旅游活动中的文化创意开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期望值较高。本文针对抚顺市满族文化资源的特点、旅游价值、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旅游者的旅游需求,重点探讨了抚顺市满族文化资源创意性开发的途径与方法。研究认为,只有通过创意挖掘抚顺满族文化旅游资源、创意开发抚顺满族文化旅游产品、创意设计抚顺满族文化旅游线路、创意策划抚顺满族文化旅游活动、创意提升抚顺满族文化旅游服务质量等途径,并采用氛围营造法、参与体验法、娱乐互动法、结构组合法、活动策划法和形象塑造法进行精心的文化创意设计,才能提高抚顺满族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而促进抚顺旅游业的持续和健康发展。

朱成成[6](2019)在《《中国满族》(节选)汉英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满族是一个对中国的历史发展有着尤为重要影响的少数民族,对满族文化的翻译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满族文化的对外交流和传播,同时还能为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翻译提供借鉴。本翻译实践报告以译者的翻译实践为基础,所选翻译实践文本为《中国满族》的第五章的第三节、第六章的第四节和第五节以及“中国(抚顺)满族风情国际旅游节的介绍”。所选文本中含有大量的文化负载词汇和长难句,基于译者对翻译文本内容和语言的分析,译者采用目的论作为本次翻译实践的指导理论,以期更好地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翻译难点,提高译文质量。本翻译实践报告的前两部分分别对翻译任务和翻译过程进行了描述,其中,翻译过程分析了目的论对本次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在报告的第三部分,译者通过翻译实例,结合目的论,分别从词法和句法两方面对本次翻译实践中遇到的翻译难点进行了分析,提出采用音译加注、直译加注、意译和图文结合四个翻译策略处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采用增译法、减译法和分译法处理长难句的翻译。最后,译者在报告中对本次翻译实践的收获和不足进行了总结,并就少数民族文化翻译进行了思考。

李挺宇[7](2019)在《大伙房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效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于人类生存和繁衍而言,生态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基础,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提供所需资源。虽然我国已经充分认识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且积极开展的相关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冲突问题,也导致了日益严重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生态环境服务的供给区同受益区之间的发展矛盾也不断加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深刻关系。水源地生态保护与保护区发展受限,构成了发展与水资源保护的矛盾。为实现水源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以生态补偿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区内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均衡协调,即在充分发挥生态补偿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水平的同时,也充分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提高。本文在这个大背景下,沿着“生态补偿现状”→“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生态补偿标准适度水平确定”→“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的研究思路,以大伙房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生态补偿标准的测算与地区分担作为研究的核心内容,探讨了大伙房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自2013年生态补偿政策实施以来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补偿标准的适度性水平测算及生态补偿金的区域分担等内容。目的在于在科学、合理、系统地评估大伙房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绩效的基础上,明确现行生态补偿存在的效果短板,并进一步测算了生态补偿标准的适度性水平,从而实现水资源生态保护与地区绿色、可持续发展双重目标。在内容上主要由7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具体阐明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在梳理总结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明确研究的目标、方法及技术路线等。第二部分是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部分。主要介绍了生态补偿的基本理论,为本文的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大伙房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现状。一是从全国层面上总结了水源地生态补偿的特点和框架结构等;二是对大伙房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的现状进行剖析,明确了生态补偿政策变化、运行机制、生态补偿水平和面临的问题等。第四部分,大伙房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的绩效评价。利用实地调查问卷,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从保护区居民的主观层面系统评价了大伙房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政策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情况,得出了生态效益“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无变化”的主观评价结论。第五部分,大伙房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政策的实际效果。从统计数据出发,综合考察了生态补偿制度实施前后,大伙房水源地保护区水质变化、森林覆盖率、保护区城乡居民收入变化、绿色产业发展状况、民生改善情况、精准扶贫情况、新增就业等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对以调查问卷为基础的生态补偿绩效评价起到补充、印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深入测算生态补偿标准奠定了基础。第六部分,大伙房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标准的测算与区域分担。首先,测算的思路是生态补偿标准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一定要保持在适度水平,既能实现水资源生态保护的目的,又能够实现促进地区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目标。采用对农地种植不同农作物的收益价值为基础,将种植低附加值的农作物产生的价值作为生态补偿标准的下限,将种植高附加值农作物产生的价值作为生态补偿标准的上限,并预测了2019年到2030年生态补偿标准的年度合理区间。同时,以此为基础,测算出大伙房水源地保护生态补偿金总量的上限值与下限值。其次,探讨了生态补偿总量在沈阳等七个受水地区分担与调整水价的可行性,建立了生态补偿金与水价调整的联动机制。第七部分,对策建议部分。大伙房水源地生态补偿制度完善与实现水源保护区经济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路径。包括进一步完善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如完善生态补偿法律法规、组织领导和监督、生态补偿标准等;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完善生态补偿支撑体系等。本文的研究既有规范分析,如探讨大伙房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绩效、生态补偿的运行机制、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等,也有实证分析,如应用调查问卷数据和统计数据,确定生态补偿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确定生态补偿标准及生态补偿金总量的合理区间、生态补偿金的区域分担、调整水价的确定等。从研究结论看,(1)大伙房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不理想,仍需要进一步提高生态补偿力度,完善生态补偿体制机制,充分激发社会公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为保护区绿色、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2)大伙房水源地保护区的生态补偿标准的适度区间应为(985元/亩/年,14341元/亩/年),而现行标准(旱田1000元/亩/年,水田1200元/亩/年)虽然处于合理区间,但是仅仅略高于最低生态补偿标准,但远远低于最高生态补偿标准。(3)大伙房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金的总量合理区间为(3339.15万元,48524.46万元),为实现相应生态补偿金的筹集,可以通过调整水价的方式获得,调整水价的最低幅度为0.04元/m3,最高幅度为0.58元/m3,均不会引起用水居民关注水费的变化。(4)对于生态补偿工作而言,“造血”的意义高于“输血”,是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能够有效避免生态破坏与经济落后的恶劣问题发生。因此,为实现水资源生态保护和促进生态富民双重目标的实现,保护区应积极探索完善、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丰富生态补偿的内容,提高生态补偿的途径的多元化,并着力从生态补偿观念路径、生态补偿产业路径及生态补偿支撑路径等方面入手,推动大伙房水源地保护区的生态补偿绩效和生态补偿标准的提高,完成水资源生态保护与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双重目标。

孙作东[8](2018)在《东北满族民歌音乐形态与演唱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东北地区的满族民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满族民歌发展的历史性回顾和深入的田野调查,结合已有的相关音乐文献资料,对满族民歌进行音乐形态分析和演唱研究。进而,对当代满族民歌的保护与传承进行理论思考并提出应对之策。具体章节内容如下。第一章阐述东北满族民歌的演进历程。满族民歌的产生、在历史上的表现形式以及当代遗存与满族的历史发展、宗教信仰、民俗、语言等密切相关。清代是我国民歌发展的重要时期,不论在数量、质量以及题材等方面都远超前代。在清代民歌获得全面发展的大背景下,满族民歌也迎来了一个繁荣发展时期。然而,也正是在清代,满语濒临消亡,满族民歌也呈现出与满族人口数量不相称的发展态势。第二章呈现东北满族民歌的田野调查成果。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满族民歌在当代的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首要的是要对满族民歌的生存现状有一个全方位的观察和了解。在这一部分中,笔者详细记录了田野调查的过程,采访地域遍布东北地区,采访对象不仅有民歌传承人,还包括相关的文化工作者、音乐教师的调查采访。不同区域、不同对象的采访,为考察东北满族民歌的历史和现状提供了多元的视角。第三章深入剖析东北满族民歌的音乐形态。本章重点探讨满族民歌的题材和音乐形态。萨满神歌深刻影响了满族民歌的形成与发展,因此,本章还着力考察了萨满神歌的“音乐特征”和“文学特色”。通过分析和研究,满族民歌具有主题的广泛性,体裁的多样化,调式的丰富性,旋律的优美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满族民歌具有独特的价值。第四章分析东北满族民歌的演唱。本章考察在不同语言环境下、不同方式下、各种展演场景中的满族民歌演唱。为深刻理解满族民歌的传统风格、发展特点和衍变趋势,本章还对比分析了满语民歌和鄂温克民歌的音乐形态,从两个同为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族群的具体音乐作品的样式、结构和逻辑来开展研究,进而找到满族与鄂温克民歌在音乐形态方面的异同和文化渊源。东北满族民歌的演唱展现了满族文化古老、通俗、兼容、独创的深邃内涵。第五章针对东北满族民歌的现代传承问题提出理论思考和具体策略。满族民歌的传承方式主要有民间化的自然传承、展演中的传承和学校教育中的传承。满族民歌的现代传承面临着城市化进程中发生的生态变化、商业化展演中的文化重构以及文化趋同化等挑战。对满族民歌的保护与传承,既要有理论上的进一步创新和指导,也要在实践中切实把传承人权益的维护、保护机制的完善、“非遗”保护意识的建构落到实处。

薄惠文[9](2018)在《抚顺市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对策研究》文中指出

冯志峰[10](2018)在《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政治组织体系主要分为中央政权、地方政权和基层政权,由中央、省、市、县、乡五个层级组成。相对于中央政权和基层政权而言,地方政权包括省市县三级,成为我国政权系统承上启下、协调各方、高效运转、强本固基的关键枢纽,对维护党中央权威、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凝聚党心民心、决胜全面小康、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分为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三个层级。地方党委组织承上启下、统揽大局、协调各方、强本固基,既是中央精神的执行者和建议者,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与领导者,承载着领导地方党的组织建设,履行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职责,成为加强地方治理能力建设条块结合的交汇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力量。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角色定位、职位属性与运行特性,内在地反映了地方党委组织的执政规律,蕴含着党组织权力运行与制约之道。遵循其行为之内在逻辑,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规律可提炼为“弹性定律”,鲜明地体现出独特的“二重”性,表现为“双刃剑”的作用,既能够实现有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也有可能引发权力腐败、危害人民利益,销蚀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在内外不良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总体呈现出“十大特征”,体现为“多面人”角色,其演化逻辑可归纳为“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强化跃迁定律”,作为地方主导改革的改革者反而成为改革阻力制造者。为扎实有效地“改革改革者”,破除权力制约“悖论”,就必须统筹“个人修养教化、体制机制转化、社会风气净化”,构建科学系统、务实管用、操作简便的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为此,必须立足于中外权力制约理论基础之上,深刻把握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诱致成因,认真分析其生成逻辑,精准提炼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之道,努力促进“文本规定”与“实践运行”的有机融合,将“自我律动法”与“一制九转法”深度融入到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之中,努力实现权力高效运行与有效制约的动态平衡,着力提高地方党委书记执政本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组织保证和力量保障,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二、神奇的城市——抚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神奇的城市——抚顺(论文提纲范文)

(1)抚顺西露天矿丨暗淡停产光明重生(论文提纲范文)

·01
·02
·03

(2)东北地区“156工程”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156 工程”建筑研究现状
        1.2.2 国内相关研究的局限性
        1.2.3 国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4 国外相关研究的局限性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范围及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本论文的技术路线与研究框架
第2章 东北地区“156 工程”历史背景及发展贡献
    2.1 “156 工程”的立项背景
        2.1.1 国际政治环境背景——外部因素
        2.1.2 国防与经济建设需要——内部因素
        2.1.3 “156 工程”相关扶持政策
    2.2 新中国“156 工程”总体建设情况
        2.2.1 “156 工程”专家援助情况
        2.2.2 “156 工程”建设及产业构成情况
        2.2.3 “156 工程”的投资及地理分布情况
        2.2.4 东北地区“156 工程”产业类型
    2.3 以“156 工程”为依托的东北工业基地的形成及发展
        2.3.1 前“156 工程”时期的东北地区地域特质
        2.3.2 “156 工程”塑造下的东北工业基地特点
        2.3.3 “156 工程”对东北工业基地发展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东北地区“156 工程”建设类型及特征
    3.1 东北地区“156 工程”新建项目类型
        3.1.1 多厂联合式新建项目建设内容及特征
        3.1.2 单一工厂新建项目建设内容及特征
    3.2 东北地区“156 工程”改扩建项目类型
        3.2.1 原址改扩建项目建设内容及特征
        3.2.2 设备技术升级项目建设内容及特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东北地区“156 工程”工业区规划建设模式
    4.1 “156 工程”规划模式对所在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的影响
        4.1.1 多厂联合式新建工业区所在城市空间结构演进历程
        4.1.2 单一工厂新建工业区所在城市空间结构演进历程
        4.1.3 嵌入式扩建工业区所在城市空间结构演进历程
    4.2 苏联工业区规划理念在“156 工程”中的实践特征
        4.2.1 苏联工业区规划模式的形成及向东北地区的转移
        4.2.2 哈尔滨市多厂联合式新建工业区规划模式特征
        4.2.3 长春市单一工厂新建工业区规划模式特征
        4.2.4 沈阳市嵌入式扩建工业区规划模式特征
    4.3 基于空间句法的“156 工程”规划实践水平分析
        4.3.1 东北地区“156 工程”三种规划模式的空间可拓性分析
        4.3.2 东北地区“156 工程”三种规划模式的道路可达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东北地区“156 工程”建筑文化与技术的转移及创新
    5.1 东北地区“156 工程”生产区建筑文化与技术的溯源
        5.1.1 美国现代工业建筑学发展及对苏联的转移
        5.1.2 苏联现代工业建筑学发展及对中国的转移
        5.1.3 中国对现代工业建筑文化与技术的吸纳
        5.1.4 东北地区“156 工程”生产区的规划及设计水平
        5.1.5 东北地区“156 工程”工业建筑的传承与创新
    5.2 东北地区“156 工程”生活区建筑的发展与流变
        5.2.1 苏联民用建筑设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5.2.2 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设计理论对中国的转移
        5.2.3 东北地区“156 工程”生活区住宅规划设计分析
        5.2.4 东北地区“156 工程”生活区住宅建筑舒适度分析
        5.2.5 东北地区“156 工程”民用建筑文化与技术的本土化历程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东北地区“156 工程”价值评估与保护开发策略
    6.1 东北地区“156 工程”价值评估
        6.1.1 东北地区“156 工程”价值定性
        6.1.2 “156 工程”代表性案例多重价值评估及分析
    6.2 东北地区“156 工程”建筑现状调查及保护分级策略
        6.2.1 “156 工程”代表性案例现状调查及破损成因分析
        6.2.2 “156 工程”代表性案例保护分级及措施建议
    6.3 东北地区“156 工程”产业集群工业遗产的整体性开发策略
        6.3.1 东北地区“156 工程”工业遗产保护性开发的语境
        6.3.2 东北地区“156 工程”产业集群整体性保护开发策略及愿景
    6.4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禅宗文化在山地寺庙景观营造中的应用 ——以辽宁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禅宗文化与寺庙园林
        1.1.2 辽宁地区山地寺庙景区较高的研究价值
        1.1.3 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与广阔前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禅宗文化与园林艺术
    2.1 禅宗文化
        2.1.1 禅的起源与发展
        2.1.3 禅宗思想的本质
        2.1.4 禅宗思想的特点
    2.2 禅宗文化与传统文化
        2.2.1 禅与诗
        2.2.2 禅与画
        2.2.3 禅与园
    2.3 禅宗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古典园林
        2.3.1 禅宗中国化的直接产物—寺庙园林
        2.3.2 禅宗文化影响下的皇家园林
        2.3.3 禅宗文化影响下的私家园林
    2.4 禅宗文化对世界园林的影响
        2.4.1 禅宗对日本造园的影响
        2.4.2 禅宗对西方景观设计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辽宁地区山地寺庙调研分析
    3.1 辽宁地区寺庙历史的发展与变迁
        3.1.1 历史沿革
        3.1.2 社会条件
        3.1.3 地理分布
    3.2 辽宁地区山地寺庙选址及其影响因素
        3.2.1 风水学对山地寺庙选址的影响
        3.2.2 山地寺庙的选址类型
    3.3 辽宁地区山地寺庙的空间特征
        3.3.1 空间类型
        3.3.2 空间属性
        3.3.3 空间序列
        3.3.4 空间布局特点
    3.4 辽宁地区山地寺庙的艺术特点
        3.4.1 “芥子须弥”——园林意境营造
        3.4.2 “旷奥兼备”——园林空间营造
        3.4.3 “妙造自然”——人、自然、构筑物的关系
        3.4.4 “花木精神”——植物景观塑造
    3.5 关于辽宁地区山地寺庙实践现状的思考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辽宁地区山地寺庙禅意景观实例分析
    4.1 首山清风寺风景区
        4.1.1 历史沿革
        4.1.2 园林特征
        4.1.3 禅意表达
    4.2 朝阳山朝阳寺风景区
        4.2.1 历史沿革
        4.2.2 园林特征
        4.2.3 禅意表达
    4.3 龙首山慈清寺风景区
        4.3.1 历史沿革
        4.3.2 园林特征
        4.3.3 禅意表达
    4.4 棋盘山向阳寺风景区
        4.4.1 历史沿革
        4.4.2 园林特征
        4.4.3 禅意表达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禅宗文化在辽宁地区山地寺庙中的表达
    5.1 佛教文化中的禅学表达
        5.1.1 佛教符号
        5.1.2 佛教人物
        5.1.3 佛教法器
    5.2 禅宗文化在园林景观中的表达
        5.2.1 自然要素
        5.2.2 植物
        5.2.3 山石
        5.2.4 动物
        5.2.5 建筑
        5.2.6 铺装
    5.3 禅宗文化在园林意境中的表达
        5.3.1 写意美
        5.3.2 空灵美
        5.3.3 生命美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案例实践—抚顺市高尔山景区景观更新策略
    6.1 项目概况
        6.1.1 辽塔
        6.1.2 观音阁
        6.1.3 现存问题
    6.2 景观更新理念
        6.2.1 禅文化为主导
        6.2.2 地域性为特点
        6.2.3 生态观为理念
        6.2.4 以人为本的原则
        6.2.5 化繁为简的审美
        6.2.6 文化传承,开拓创新
    6.3 基于禅宗文化的意境营造
        6.3.1 禅宗文化主题内容的提取
        6.3.2 禅宗文化的物质性展示及营造
        6.3.3 符号文化的应用
    6.4 基于禅宗“六根”的意境感知
        6.4.1 眼——视觉感知分析
        6.4.2 耳——听觉感知分析
        6.4.3 鼻——嗅觉感知分析
        6.4.4 舌——味觉感知分析
        6.4.5 身——触觉感知设计
        6.4.6 法——意识感知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高尔山景区禅意景观更新设计
    7.1 高尔山景区总体规划
        7.1.1 设计构思
        7.1.2 总体布局
        7.1.3 功能分区
        7.1.4 景观结构
        7.1.5 高程与道路分析
    7.2 禅意空间设计祥析
        7.2.1 “寻禅”——登山游览区景观更新
        7.2.2 “悟禅”——禅文化体验区景观更新
    7.3 禅宗文化在景观更新中的应用
        7.3.1 佛教文化的应用
        7.3.2 佛教符号的应用
        7.3.3 禅宗“六根”在意境感知中的应用
    7.4 现有景观更新策略
        7.4.1 水体景观更新示意
        7.4.2 道路景观更新示意
        7.4.3 草坪景观更新示意
    7.5 景观小品更新意向
        7.5.1 景观亭更新示意
        7.5.2 佛教雕塑更新示意
        7.5.3 景观标牌更新示意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8.1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1 研究结论
        8.1.2 研究不足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东北满族民歌演唱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现状与问题
    四、研究意义与创新
    五、研究目的与方法
    六、概念界定
第一章 东北满族民歌回望
    第一节 满族民歌历史追溯
        一、文献记载中的满族民歌
        二、文化遗存中的满族民歌
        三、满族民歌当代演唱现状
    第二节 满族民歌的人文生态渊源
        一、自然生态中的满族民歌
        二、文化生态中的满族民歌
        三、族源地域中的满族民歌
    第三节 民族精神信仰与族群文化认同
        一、满族民歌与民族精神信仰传递
        二、族群文化认同与民歌活态发展
第二章 东北满族民歌演唱形态特征研究
    第一节 满族民歌演唱类型
        一、体裁类型
        二、题材类型
    第二节 满族民歌演唱特征
        一、传统民歌的本真演唱
        二、质朴各异的音调结构
        三、音韵交融的文字唱词
        四、和合共生的润腔技巧
        五、情感色彩浓郁的衬词
    第三节 满族民歌演唱的反本修古
        一、满族仪式“古歌”演唱之说
        二、满族仪式“古歌”音韵交融
第三章 东北满族民歌满语演唱研究
    第一节 满语民歌语音演唱特点
        一、满语语言的形成与发展
        二、满语元音歌唱音位特点
        三、满语辅音歌唱音位特点
        四、满语言语音重音节特点
        五、满蒙歌唱语音音位比较
    第二节 满族民歌与东北方言的音韵关系
        一、东北方言的声韵调特点
        二、东北方言在演唱中运用
    第三节 满语语言在演唱中的运用
        一、唱词韵式特点
        二、唱词韵律个性
        三、语言演唱特色
第四章 东北满族民歌演唱艺术的当代呈现
    第一节 追求变化与机缘
        一、机缘与灵感的碰撞
        二、远古与现代的链接
    第二节 和而不同的演唱技法
        一、多样性演唱技法借鉴
        二、中西演唱技法的借鉴
    第三节 满族民歌演唱的表现形式
        一、多元文化形式的演唱表现
        二、融合与发展中的演唱表现
        三、借鉴与超越中的演唱表现
    第四节 美美与共的艺术展示
        一、满族服饰在演唱中的艺术展示
        二、满族舞蹈在演唱艺术中的展示
        三、伴奏乐器在演唱艺术中的展示
第五章 东北满族民歌演唱的当代传承
    第一节 传统文化形式下满族民歌传承路径
        一、社会传承的多样性
        二、家族亲缘传承的稳定性
        三、师徒传承的普遍性
        四、族群文化记忆传承
    第二节 多样化形式下东北满族演唱传承
        一、独唱传承形式的永恒
        二、一领众和的自由传唱
        三、对唱传承的情感交流
        四、重唱传承的艺术魅力
        五、合唱传承的艺术超越
        六、民歌传唱的活化石
    第三节 东北满族民歌演唱传承的新视域
        一、学校教育传承
        二、激活民俗传承
        三、传统歌唱延续
        四、媒体化新视界
        五、旅游文化新景观
结论
    一、研究之结论
    二、传承之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东北三省满族分布图
    附录二 田野调查与归类
    附录三 图目录
    附录四 图表目录
    附录五 谱例目录
    附录六 新媒体网络传播的满族民歌
    附录七 满族民歌《摇篮曲》演唱音乐结构分析
    附录八 全国各中小学满语教学情况调查汇总表
    附录九 2018 年全国各地举办满族颁金节的地域汇总
    附录十 满文字头歌
在学习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着作(含项目)情况
后记
附图

(5)抚顺市满族文化资源旅游开发中的文化创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框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化创意的基本理论及其影响
    一、文化创意的兴起与发展
        (一)与文化创意相关的概念阐述
        (二)文化创意在国内外的发展与评价
    二、文化创意的内涵与特征
        (一)文化创意的内涵
        (二)文化创意的特征
    三、文化创意的途径与方法
        (一)文化创意的途径
        (二)文化创意的方法
    四、文化创意的意义与影响
第三章 抚顺市满族文化资源与市场调查分析
    一、抚顺市满族文化资源与价值
        (一)抚顺市满族文化资源的内容与特点
        (二)满族文化资源的价值和作用
    二、市场调查分析
        (一)市场分析及问卷调查
        (二)抚顺满族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抚顺市满族文化资源旅游开发中文化创意的途径与方法
    一、抚顺市满族文化资源旅游开发中文化创意的途径
        (一)创意挖掘抚顺满族文化旅游资源
        (二)创意开发抚顺满族文化旅游产品
        (三)创意设计抚顺满族文化旅游线路
        (四)创意策划抚顺满族文化旅游活动
        (五)创意提升抚顺满族文化旅游服务质量
    二、抚顺市满族文化资源旅游开发中文化创意的方法
        (一)氛围营造法
        (二)参与体验法
        (三)娱乐互动法
        (四)结构组合法
        (五)活动策划法
        (六)形象塑造法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中国满族》(节选)汉英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翻译任务描述
    1.1 任务背景
    1.2 任务意义
    1.3 任务要求
2 翻译过程描述
    2.1 译前准备
        2.1.1 原文文本分析
        2.1.2 翻译理论研究
        2.1.3 平行文本学习
        2.1.4 辅助工具选择
    2.2 翻译过程
    2.3 译后审校
3 案例分析
    3.1 词汇的翻译策略
        3.1.1 音译加注
        3.1.2 直译加注
        3.1.3 意译
        3.1.4 图文结合
    3.2 句子的翻译策略
        3.2.1 增译法
        3.2.2 减译法
        3.2.3 分译法
4 翻译实践总结
    4.1 收获
    4.2 不足之处
    4.3 民俗文化英译的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原文文本
附录二 译文文本
附录三 术语表
致谢

(7)大伙房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3.3 国内外文献述评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检索法
        1.4.2 规范分析法
        1.4.3 模糊综合评价法
        1.4.4 层次分析法
    1.5 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主要内容
        1.5.2 研究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与不足
        1.6.1 创新之处
        1.6.2 不足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补偿
        2.1.2 生态补偿
        2.1.3 水源地生态补偿效益
        2.1.4 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
    2.2 生态补偿的基本理论
        2.2.1 公共经济学理论
        2.2.2 环境经济学理论
        2.2.3 生态资本与生态价值理论
        2.2.4 生态补偿标准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伙房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现状分析
    3.1 水源地生态补偿的基本概况
        3.1.1 水源地生态补偿特点
        3.1.2 水源地生态补偿的总体框架
    3.2 大伙房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政策变化及存在问题
        3.2.1 水源地及大伙房保护区生态补偿政策变化
        3.2.2 大伙房水库水源地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
    3.3 大伙房水源地生态补偿运行机制分析
        3.3.1 大伙房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的制度机制
        3.3.2 大伙房水库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的管理机制
        3.3.3 大伙房水库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的监督机制
第4章 大伙房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绩效评价
    4.1 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的一般认识
    4.2 理论模型
    4.3 指标体系构建
        4.3.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4.3.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4 研究方法的选取
        4.4.1 权重的确定方法
        4.4.2 评价方法的选择依据
    4.5 基于问卷调查的大伙房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绩效评价
        4.5.1 调查问卷设计
        4.5.2 调查问卷实施
        4.5.3 样本统计分析
        4.5.4 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4.5.5 模糊综合评价过程
    4.6 研究结论
第5章 大伙房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实际效果分析
    5.1 大伙房水源地生态补偿金的来源与使用
        5.1.1 大伙房水源地生态补偿资金来源
        5.1.2 大伙房水源地生态补偿资金使用
    5.2 大伙房水库生态补偿实际效果分析
        5.2.1 大伙房水源地生态补偿的实际生态效果分析
        5.2.2 大伙房水源地生态补偿的实际经济效果分析
        5.2.3 大伙房水源地生态补偿的实际社会效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大伙房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标准测算与分担
    6.1 大伙房水库水源地生态补偿标准适度水平的测算
        6.1.1 大伙房水库水源地现行生态补偿标准水平
        6.1.2 大伙房水库水源地种植收益价值生态补偿的适度标准测算
        6.1.3 现行补偿标准与适度补偿标准对比分析与预测
    6.2 大伙房水源地生态补偿资金的区域分担
        6.2.1 大伙房水库受水地的发展阶段系数
        6.2.2 大伙房水源地生态补偿资金的区域分担
        6.2.3 受水地区居民水费负担金额及支付能力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对策
    7.1 基本结论
        7.1.1 生态补偿政策产生的生态效益明显
        7.1.2 生态补偿水平处于合理区间
        7.1.3 建立生态补偿分摊标准与分摊水平
        7.1.4 水价与生态补偿联动调整
    7.2 对策建议
        7.2.1 进一步完善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
        7.2.2 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水源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7.2.3 推动发展绿色产业,增强产业发展基础
        7.2.4 健全生态补偿支撑体系,提高生态补偿效益
附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8)东北满族民歌音乐形态与演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五、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第一章 东北满族民歌的演进历程
    第一节 满族史略
        一、族源及分布
        二、人口、语言文字
        三、民俗、宗教信仰
    第二节 满族民歌
        一、满族民歌的产生
        二、满族民歌的当代遗存
第二章 东北满族民歌的田野寻踪
    第一节 辽宁省满族民歌田野调查
        一、新宾县
        二、岫岩县
    第二节 吉林省满族民歌田野调查
        一、吉林市
        二、九台市
    第三节 黑龙江省满族民歌田野调查
        一、齐齐哈尔市富裕县三家子
        二、孙吴县四季屯
    第四节 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民歌田野调查
        一、调查背景
        二、调查过程
第三章 东北满族民歌的音乐形态
    第一节 满族民歌的题材
        一、劳作歌
        二、时政歌
        三、仪礼歌
        四、生活歌
        五、情歌
        六、童趣歌
    第二节 满族民歌的音乐组织形式
        一、旋律
        二、节奏、节拍
        三、曲式
        四、歌词
第四章 东北满族民歌演唱分析
    第一节 语言环境下的满族民歌演唱
        一、满语演唱的满族民歌
        二、汉语演唱的满族民歌
        三、满汉语交融演唱的满族民歌
    第二节 多元形态下的满族民歌演唱
        一、一声众和式的满族民歌演唱
        二、半吟半唱式的满族民歌演唱
        三、哼唱式的满族民歌演唱
    第三节 展演中的满族民歌演唱
        一、民俗信仰中的满族民歌演唱
        二、媒体推崇下的满族民歌演唱
    第四节 鄂温克民歌及其与满族民歌的比较
        一、鄂温克民歌的演唱
        二、满族民歌与鄂温克民歌的音乐形态
        三、满族民歌与鄂温克民歌的演唱比较
第五章 东北满族民歌的现代传承
    第一节 满族民歌的传承现状
        一、民间化的自然传承
        二、展演中的传承
        三、学校教育中的传承
    第二节 满族民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变化
        二、商业化展演中的文化重构
        三、文化趋同化中的民族认同
    第三节 对满族民歌传承的对策
        一、维护文化持有人的基本权益
        二、完善传统文化的保护机制
        三、呼唤全民“非遗”保护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10)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聚焦与研究意义
        (一)现实问题聚焦
        (二)问题研究意义
        (三)问题研究价值
    二、文献综述与相关评论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与评论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现状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研究方向
    三、研究设计与主要框架
        (一)明确调查研究要素
        (二)科学选取研究方法
        (三)合理设计研究框架
    四、资料来源与数据说明
        (一)历史文献资料来源
        (二)实地访谈资料来源
        (三)核心概念内涵界定
第二章 中外权力制约思想比较
    一、权力制约的理论内涵
        (一)权力的本质定义
        (二)权力的固有特征
        (三)制约与监督辨析
    二、中国传统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中国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中国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中国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历代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西方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西方中世纪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西方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开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主体化权力制约思想
    五、中外权力制约理论体系
        (一)以道德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先导
        (二)以法律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保障
        (三)以权力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核心
        (四)以权利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根本
        (五)以社会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依据
第三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现状
    一、中国共产党地方党委建制的演变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地方党委建制的雏形
        (二)土地革命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形成
        (三)抗日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发展
        (四)解放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调整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党委建制的成熟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的经验做法
        (一)地方党委书记选拔标准逐步得到明确,凸现党性坚定首要性
        (二)地方党委书记任用程序逐步得到规范,呈现环节设计科学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逐步得到控制,体现流程管理严肃性
        (四)地方党委书记绩效考核逐步得到优化,实现评价方式合理性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监督逐步得到健全,展现腐败整治威慑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要素
        (一)地方党委书记职位厘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分析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成长特征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模量定律”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含义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特征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成因
第四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衡量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现象的界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认定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定义的确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要件
        (一)“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性别构成
        (二)“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级别构成
        (三)“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地域分布
        (四)“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期间
        (五)“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年龄
        (六)“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潜伏时长
        (七)“落马”地方党委书记腐败类型
        (八)“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罪名分布
        (九)“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判处结果
    三、地方党委书记违法乱纪的行为特征
        (一)违反政治纪律,挑战党中央权威
        (二)违反组织纪律,干部选任藏猫腻
        (三)违反廉洁纪律,官商勾结搞腐败
        (四)违反群众纪律,脱离群众捞名利
        (五)违反工作纪律,言行不一污形象
        (六)违反生活纪律,贪图享受堕牢笼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运行轨迹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形成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转化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强化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重复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惩罚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成因追问
        (一)地方党委书记心理贪欲强化是权力腐败的原始驱动力
        (二)地方党委书记制度规定泛化是权力腐败的外在驱动力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异化是权力腐败的内在驱动力
        (四)地方党委书记管理监督弱化是权力腐败的间接驱动力
        (五)地方党委书记人情交往物化是权力腐败的直接驱动力
第五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自我律动法”的实施途径
        (一)加强党性修养,坚定对党忠诚执政立场
        (二)明确主攻方向,树立稳中求进执政目标
        (三)提高领导水平 带好立党为公执政队伍
        (四)坚持服务群众 打牢为民造福执政基础
        (五)发扬民主作风 完善求真务实执政机制
        (六)勤于学习调研 提高实干兴邦执政魄力
        (七)践行法治思维 形成改革创新执政方法
        (八)锐意攻坚克难 肩负敢于担当执政责任
        (九)保持党员本色 固守清正廉洁执政底线
        (十)加强官德修养 涵泳诚信平实执政道德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的他律途径
        (一)加强人才储备精准“育权”、好中选优正本清源
        (二)改进选任方式法定“授权”、坚持标准严格程序
        (三)明确权力边界科学“厘权”、合理定位职责明晰
        (四)科学划分权责依法“制权”、坚持原则恪守规矩
        (五)推进党务公开全程“晒权”、公布清单职责法定
        (六)设计权力流程依规“行权”、固化程序规范运行
        (七)加强权力制约有效“控权”、严格制度强化监督
        (八)优化考评机制公正“评权”、创新方式科学考核
        (九)完善奖惩机制规范“退权”、优胜劣汰吐故纳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现任”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2 “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3 党中央制定的权力监督制度简明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后记

四、神奇的城市——抚顺(论文参考文献)

  • [1]抚顺西露天矿丨暗淡停产光明重生[J]. 王敏,牛文明. 东北之窗, 2021(10)
  • [2]东北地区“156工程”建筑研究[D]. 韩锐.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3]禅宗文化在山地寺庙景观营造中的应用 ——以辽宁地区为例[D]. 孙悦.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4]东北满族民歌演唱艺术研究[D]. 王海霞.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6)
  • [5]抚顺市满族文化资源旅游开发中的文化创意研究[D]. 曾婷婷. 辽宁师范大学, 2019(10)
  • [6]《中国满族》(节选)汉英翻译实践报告[D]. 朱成成.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19(06)
  • [7]大伙房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效益研究[D]. 李挺宇. 辽宁大学, 2019(12)
  • [8]东北满族民歌音乐形态与演唱研究[D]. 孙作东.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8)
  • [9]抚顺市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对策研究[D]. 薄惠文. 长春工业大学, 2018
  • [10]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D]. 冯志峰.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标签:;  ;  ;  ;  ;  

魔都-抚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