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荒漠化地区治沙思路探讨

内蒙古荒漠化地区治沙思路探讨

一、内蒙古沙化区防沙治沙思路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琴[1](2021)在《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沙产业生态效益评估 ——以科尔沁沙地马铃薯种植基地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沙产业(Deserticulture)被称之为“第六次产业革命”,指在沙区充分利用有利资源条件、具有高知识密集程度的现代化农业产业。2017年,中共十九首次提出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在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基础上重视经济发展,促进绿色、高效、共享的经济发展方式,沙产业通过改变可控因素可以高效利用沙区的资源,具有推动沙区经济发展和生态修复的双重贡献,既是沙区经济发展有力推手,也肩负着举足轻重的生态屏障功能。沙产业是沙区开展的以高知识密集程度为特征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以生产农产品和发挥生态服务功能为主,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农产品可以直接在市场上进行交换,从而体现其价值,但是其提供的防风固沙、土壤肥力、固碳释氧、水源涵养和环境污染、水资源消耗等生态服务所具有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功能难以直接用经济学方式进行价值核算,是一项复杂和难以统一的评价体系,因而在进行管理和规划时常被忽略。但也有少部分的学者对沙区产业的生态效益进行了计算。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因气候和人类活动地表多沙物质,而马铃薯多种植于沙性土壤中,具有耐旱适应性强的生长特性,相比于传统的玉米种植需水量少,生长期短,单位亩产价值更高,故广泛种植于榆林的毛乌素沙地、内蒙古的乌兰布和沙地和科尔沁沙地,因此对沙地马铃薯沙产业进行生态效益评估,通过筛选适合纳入核算的指标建立同类地区、同类生态系统的评估体系,从而使沙产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实现可重复、可比较、可应用的业务化核算目标,对于沙区产业规模扩大和成为防沙治沙研究示范基地也具有重要意义。沙地马铃薯的大规模种植除了产品提供效益外还具有巨大的容易被忽略的生态服务价值,故本文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类,参照荒漠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的评估体系,建立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沙产业生态效益评估体系。评估指标包括产品提供、防风固沙、土壤肥力、固碳释氧、水源涵养在内的正效应和环境污染、水资源消耗的负效应。以科尔沁沙地翁牛特旗的凌志马铃薯愚公岭项目为沙产业生态服务价值的实证案例进行野外实地调查采样,对生态系统各服务功能物质量进行测量和计算,采用市场价值法对其进行服务价值量估算。樟子松是科尔沁沙地乃至整个北方沙区防风固沙物种,经过大面积种植现在已形成具有退化、老龄化和过量水分利用的缺点,所以不能继续栽种,故通过对比沙产业和樟子松的生态效益,得到沙区经济发展和生态修复的最优路径。经过本文的计算和对比得到以下结论:(1)马铃薯种植区单位面积每年产品提供价值为73500元/hm2,植被的防风固沙价值为1380元/hm2,保持土壤肥力的价值量为173547.444元/hm2,固定二氧化碳价值为3826.20元/hm2,释放氧气价值为3833.93元/hm2,水源涵养价值为712.88元/hm2,环境污染价值为3176.35元/hm2,水资源消耗价值为1775.5元/hm2。据统计去除负效应后马铃薯种植区每年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2737594.217元,折合成单位面积马铃薯种植区每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251848.594元/hm2,马铃薯种植基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大小依次是:土壤肥力效益>产品供给效益>固碳释氧效益>防风固沙效益>水源涵养效益>水资源消耗>环境污染。(2)在评估以马铃薯种植区为例的沙产业生态效益时,包括产品提供、防风固沙、土壤肥力、固碳释氧、水源涵养在内的正效应生态价值高达256800.444元/hm2,水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负效应价值为4951.85元/hm2,正效应远高于负效应。(3)沙地樟子松林的产品提供效益为26217.0元/hm2,占樟子松林生态服务总价值的11.35%,阻滞降尘效益为5644元/hm2,占2.44%,土壤肥力效益为278919.9元/hm2,占85.32%,固碳释氧效益为1066.436元/hm2,占0.46%,水源涵养效益为962.321元/hm2,占0.42%,据此每年单位面积沙地樟子松林的综合生态效益为230910.857元/hm2,其中各项生态系统功能价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土壤肥力效益>产品提供效益>阻滞降尘效益>固碳释氧效益>水源涵养效益。(4)科尔沁沙地马铃薯种植区单位面积每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251848.594元/hm2,樟子松林地230910.857元/hm2,则马铃薯种植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比樟子松林地高20937.737元/hm2,因此在选择沙区生态恢复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时,在效益最大化的基础上应优先选择马铃薯等为代表的沙产业。沙产业作为荒漠生态系统中的人工调控的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基于自然的沙区经济开发方式,在维护粮食生产和改善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伴随着人口增长和土地资源的紧缺,沙产业作为扩大农业生产的重要方式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未来应该更加注重沙产业的规模化种植和可持续发展。农业型沙产业作为农业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要对沙区的土地、阳光、水分等资源高效利用,做好沙区资源的量化评估,为沙产业发展提供基础依据,也要积极探索不同沙产业的发展模式,形成沙区高效可持续的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链。

马秀梅[2](2020)在《赤峰市树立防沙治沙与绿色富民典型》文中指出赤峰市沙地面积较大,科尔沁和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横亘在克什克腾旗、林西县、翁牛特旗等8个旗县(区),其中,翁牛特旗东部素有"八百里瀚海"之称。多年来,赤峰市人民与风沙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树立了内蒙古京津风沙源治理的样板,也为开辟绿色富民之路提供了借鉴。防沙治沙"两典范"在与黄沙斗争的过程中,翁牛特旗和克什克腾

刘伟[3](2020)在《浑善达克沙地正蓝旗沙化土地生态修复规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地沙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正蓝旗超过三分之二的土地面积位于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系统脆弱敏感,土地沙化现象十分严重,影响区域生态安全,又制约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急需对正蓝旗地区沙化土地进行生态修复规划与治理。本文以正蓝旗内浑善达克沙地为研究区,通过遥感影像资料解译,以植被覆盖度为首要指标,对研究区沙化土地进行分级,结合正蓝旗土地沙化类型分级标准对现状进行评价,明确土地沙化等级及分布位置,并结合区域沙化程度,进行详细分区。基于大量文献资料阅读、实地考察,提出针对性的生态修复措施。本研究拟为区域沙化土地的治理提供依据与思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正蓝旗的沙化土地总面积为7390.76 km2,占全旗总面积的72.59%,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其中极重度沙化土地面积较小,为357.62 km2,占沙化土地总面积的4.83%,重度沙化土地的面积为1663.64 km2,占比为22.51%,中度沙化土地面积最大,为2492.04 km2,占沙化土地总面积的33.72%,轻度和微度沙化土地的面积分别为1695.79 km2和1181.91 km2,占沙化土地总面积的22.94%和16.00%。(2)正蓝旗沙化土地规划分为重度沙化土地重点治理区、中度沙化土地修复利用区和轻度沙化土地保护利用区三个分区。在每个分区内,结合区域沙化程度,按照进行生态修复工作所需实施的措施进一步划分为沙化土地重点治理工程区、沙化土地轻度利用工程区、沙化土地平衡利用工程区、公益林保护区等四个措施分区。(3)正蓝旗沙化土地重点治理工程区采用重点治理技术措施,在全年禁牧的基础上,主要对流动沙丘采取“沙障+植被恢复”综合治理模式,对风蚀坑不同部位建立“沙障+人工播种”恢复植被;沙化土地轻度利用工程区采用轻度利用技术措施,针对滩地过牧性草场采取“围栏封禁+4-5月禁牧”,沙地过牧性草场依据草场退化程度分别采取“全封+半封”等措施,风蚀化草场采取“全年禁牧+沙障+人工播种”以恢复植被;沙化土地平衡利用工程区采用平衡利用技术措施,针对区域零星分布的沙化程度较重的土地采用生态毯治理,并强化放牧管理,合理利用;公益林区采用以严格保护为主,科学抚育为辅的综合措施,并以林间打草方式进行适度利用。

马永杰[4](2020)在《鄱阳湖沙化土地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的土壤细菌群落特征研究》文中指出鄱阳湖湖滨带所形成的沙化土地是南方地区典型的沙化区域,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具有地域独特性和区域生态脆弱性的特点。在自然环境变化和人为活动中,导致了鄱阳湖湖滨带的沙地植被多样性减少、土壤养分流失、土壤贫瘠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改善和恢复鄱阳湖沙化区的生态环境一直受到地方政府和研究学者的高度重视。诸多学者们对鄱阳湖沙化土地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沙地成因机制和地上植被、区域小气候等方面,忽略了与土壤养分循环、植被类型多样性密切相关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和物质运移的重要参与者,了解清楚鄱阳湖多宝沙地的土壤细菌群落分布特征,对沙地土壤退化生态系统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旨在从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探究沙地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特征,探明鄱阳湖沙化治理试验区土壤环境因子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相关性,以此说明植被恢复对沙地治理的积极性,并通过研究沙地土壤细菌群落特征,为进一步沙地土壤治理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2009年以来,鄱阳湖沙化治理团队在鄱阳湖多宝乡沙化土地设置治沙试验区,通过人工种植湿地松、香根草、夹竹桃、雷竹等植物,搭配先锋植物狗牙根、单叶蔓荆,对沙化区进行了生态治理和植被恢复。本研究以鄱阳湖多宝乡沙地人工植被恢复试验区为研究区域,选取不同沙化程度下具有固沙能力强、耐旱等特性的人工植物湿地松、香根草及先锋植物狗牙根、单叶蔓荆,同时设置裸地对照组(5种处理方式)。对沙地不同植被覆盖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探明了沙地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特征。土壤细菌群落与环境因子的RDA冗余分析和Heatmap相关性分析,说明了沙地土壤细菌群落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关系。通过LEfSe统计工具多组比较策略筛选出了鄱阳湖沙地不同植被治理方式土壤中有显着差异的微生物细菌。并通过利用PICRUSt功能预测,探究了鄱阳湖沙地土壤微生物细菌群落功能物种和功能多样性。本研究试验结果说明:(1)鄱阳湖沙化土地的土壤容重为1.24 g/cm3~1.51g/cm3;土壤含水量为2.46%~4.02%;土壤有机质含量为0.25%~1.78%;土壤全磷含量为0.11mg/g~0.39mg/g;土壤有效氮含量为11.72mg/kg~20.63 mg/kg。鄱阳湖沙化土地不同植被恢复下的土壤养分含量存在显着差异性,沙地土壤养分含量总体呈现贫瘠状态。(2)鄱阳湖沙化土地的土壤细菌群落主要由36个细菌门,80个细菌纲和748个细菌属等组成。鄱阳湖沙地表层(5cm20cm)土壤细菌群落优势细菌门是主要细菌门有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厚壁菌门(Firmicutes)、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未知细菌门WPS-2、Patescibacteria、GAL15等。由于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环境和养分的影响,以及土壤微生物的生境选择偏好等,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微生物优势细菌群落不同,人工植被湿地松的土壤优势细菌群落为Proteobacteria;人工植被香根草、先锋植被的土壤优势细菌群落为Actinobacteria;裸地对照组的土壤优势细菌群落为Chloroflexi。土壤细菌群落在物种多样性以及丰度特征上存在显着差异,通过利用LEfSe统计工具用多组比较策略筛选出鄱阳湖沙地不同植被治理方式下的土壤中有显着差异的53个细菌属。(3)鄱阳湖沙化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与生物特性受到土壤理化性质和植被类型的的影响。其中对鄱阳湖沙地土壤细菌群落影响较大环境因子是SBD、SOM、TP、AN。MWC与鄱阳湖多宝沙地土壤细菌群落呈不显着关系。随着地表植被类型的改变,地表调落物的种类和数量发生变化,以及植被根系分泌物的差异性,植被类型对于地表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土壤理化特性和植被类型共同塑造着沙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4)鄱阳湖沙化土地土壤细菌的固氮微生物主要有4个四菌门;5个细菌纲;5个细菌属。门分类学水平上主要有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Planctomycetes、Firmicutes。解磷细菌属主要是芽孢杆菌属(Bacill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通过对沙地土壤细菌群落的功能基因的预测,沙地土壤细菌功能主要有6个一级功能和41个二级功能。不同植被恢复下的土壤细菌群落的每一种功能基因的功能丰度都大致相同。先锋植被的土壤细菌各功能基因丰度略高于其他处理组,说明了先锋植被土壤细菌群落在沙化土地中的适应性强。其次,土壤细菌群落功能基因丰度不随土壤植被样地的变化而改变,而土壤微生物细菌群落结构因土壤环境而发生改变,可能说明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先于土壤细菌群落功能基因变化。

张凯[5](2019)在《格库铁路青海段风沙灾害工程防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格库铁路东起青海省格尔木市西至新疆库尔勒市,全长1214 km,开辟了青海中部到新疆中部的轨道交通,完善了我国西部铁路交通网,对推动线路所在区域社会经济、民族团结以及由内地进入中亚、南欧等一带一路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格库铁路青海段全长505 km,沿线所在区域隶属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平均海拔在3000 m左右,属于典型的高原大陆型干旱性气候,降水少、蒸发量大,且地下水位深,植被稀少,加之风沙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在大风作用下,极易形成风沙流,对铁路(路基、桥梁和涵洞等)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因此风沙灾害已成为格库铁路青海段安全运营面临的首要问题。本文采用现场调查、野外监测、风洞试验和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阐明了格库铁路青海段沿线不同区域风场特征和典型地表风沙流运动规律,筛选了适宜于格库铁路青海段的防沙材料,确定了其最优防护特征参数,评价了防沙工程试验段的防护效益,并进行了改进与优化,构建了适宜于格库铁路青海段风沙灾害特征的防沙工程体系模式,为该铁路工程防沙体系的设计提供了有利支撑。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格库铁路青海段沿线风沙地貌类型及下垫面性质差异,将格库铁路青海段风沙环境划分为三种类型区段:流动性沙丘区、沙砾质戈壁区和湖盆沙化区。(2)流动性沙丘区(中灶火)年平均风速为5.1 m/s,最大风速为21.2 m/s,主导风向和主起沙风向为WNW、W和NW,输沙势(DP)为452.07 VU,属于高风能环境;沙砾质戈壁区(甘森)年平均风速为3.6 m/s,最大风速为16.4 m/s,主导风向和主起沙风向为WNW、NW和W,年输沙势(DP)为223.56 VU,属于中风能环境;湖盆沙化区(茫崖湖)年平均风速为4.4 m/s,最大风速为20.6 m/s,主导风向和主起沙风向为NW、N、NNW,年输沙势(DP)为311.18 VU,属于中风能环境。(3)实地风沙观测结果表明,各分区典型地表输沙通量随高度增加均逐渐较小,风沙流结构服从指数递减规律。受区域风能强度影响,中灶火流动性沙丘区和茫崖湖盆沙化区输沙量主要集中于地表以上2 m高度范围内,风沙流中沙粒以细沙为主,多属于跃移颗粒;茫崖湖以西戈壁区输沙量主要集中于地表以上1.5 m高度范围内,风沙流中沙粒以细沙为主,多属于跃移颗粒。(4)通过风洞试验和数值模拟对HDPE板栅栏和镀锌金属板(冲孔板)栅栏进行了防护效益评价,当两种栅栏孔隙率为30%、间距为20H(H为栅栏高度)时,防护效果最优。其中,筛选的HDPE板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和耐寒性、抗紫外线性能强、化学稳定性好和耐老化等特点,首次应用于高海拔沙化地区铁路防沙工程,实现了防沙材料的创新。(5)对茫崖湖以西戈壁区和中灶火流动性沙丘区现有防护体系进行防护效益评价。在茫崖湖以西戈壁区,前沿阻沙带防风效率为20.6%86.5%,阻沙效率为24.8%56.1%;HDPE板方格防风效率(0.2 m高度)约为70%,0.5 m高度处的防风效率介于40%50%之间,阻沙效率可达60%。在中灶火流动性沙丘区,前沿阻沙带防风效率为25.7%92.4%,阻沙效率为33.1%65.4%。(6)综合野外观测、风洞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根据格库铁路青海段风沙环境特点,构建了适合于该区域的防沙工程体系,主要由前沿阻沙带和大网格固沙带组成。体系前沿阻沙带防风效率达90%,是沙粒的主要沉降区;大网格固沙带高度以下区域几乎为静风区。构建的茫崖湖以西戈壁区、茫崖湖盆沙化区和中灶火流动性沙丘区的风沙灾害防护体系均具有较好的风沙防护效益,适宜于格库铁路青海段风沙灾害防治。

周颖,杨秀春,金云翔,徐斌[6](2020)在《中国北方沙漠化治理模式分类》文中提出中国深受荒漠化危害,长期以来把防沙治沙作为保护国土生态安全的重要发展战略。北方沙漠化地区现已形成一些成功的治理模式,但是对于具有共性特征的模式类型,缺少系统地分类归纳与特征提炼,研究多关注点上的治理,缺乏从宏观战略层面上的整合与梳理,导致分类结果对实践应用的指导性不强。我们运用文献分析法和归纳法,基于国家防沙治沙战略重点及沙产业发展目标,将中国北方沙漠化治理模式划分为草原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综合治理模式、生态固沙措施与节水农业技术结合型模式、特色沙产业与林果产业一体化发展模式、农-林-牧-草多元复合型生态农业模式、庭院生态经济与生态庄园开发模式等五大类型,详细阐明不同模式的技术要点、基本特征、产业结构及实施效果,指出传统研究方法及研究视角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未来应理清不同模式分类研究视角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细化防沙治沙治理模式的定量化分类的研究方法、凝练与总结区域适宜的沙漠化治理模式类型与路径特征,为完善防沙治沙政策提供参考。

苏敏[7](2019)在《呼伦贝尔沙区土地沙化防治立地类型划分及对位防治措施研究》文中认为土地沙化是研究全球土地资源锐减、土地生产力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的焦点问题之一,也是我国当前面临的极其严峻的环境和社会问题。以土地沙化防治为目的对沙区进行立地类型划分,可以为因地制宜开展精准治沙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供保障。该文以我国呼伦贝尔沙区为研究区,基于气候学、地质地貌学、植物学和生态学等理论,以土地沙化防治为目的,采用野外实地调查和遥感解译相结合的方法对呼伦贝尔沙区进行立地类型划分,并针对于不同的立地类型特征提土地沙化防治措施。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干燥度将呼伦贝尔沙区划分为2个立地类型区(呼伦贝尔高原中温带半干旱区和呼伦贝尔高原中温带半湿润区),根据地貌特征将呼伦贝尔沙区划分为6个立地类型组(呼伦贝尔高原中温带半干旱区沙丘地、呼伦贝尔高原中温带半干旱区平原、呼伦贝尔高原中温带半干旱区河谷滩地,呼伦贝尔高原中温带半湿润区沙丘地、呼伦贝尔高原中温带半湿润区平原和呼伦贝尔高原中温带半湿润区河谷滩地),以植被覆盖度、耕作现状和土壤盐渍化程度等指标将呼伦贝尔沙区划分为18个立地类型。(2)该文绘制出呼伦贝尔沙丘地分布范围和面积,面积为6369.13km2,呈上、中、下三条沙带分布:第一条沙带北起鄂温克的乌勒古格德,南到巴润罕达盖音毛德,东临大兴安岭林区;第二条沙带伊敏河及锡尼河两岸,北起海拉尔谢尔塔拉牧场十二队,南到巴彦岱护林站;第三条沙带分布在沿海拉尔河南岸,西起动呼伦湖东北岸,东到海拉尔西山。(3)得出精准的呼伦贝尔沙区立地类型图,针对沙丘地提出轮牧管理、樟子松林封育、樟子松野生苗植苗造林、灌草混播、设置机械沙障、建设护岸林等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治沙方式;针对平原立地类型组提出飞播造林、设置灌木活沙障、退耕还林、保护性耕作、设置农田防护林、建立管护站、封育管理等控制载畜量和植被建设的治沙方式;针对河谷滩地立地类型组提出建设护岸林和水源涵养林、种植耐盐碱植物、铺设耐盐碱材料等植被修复治沙方式。该研究为呼伦贝尔沙区土地沙化防治工作提供了更精准的科学依据,为全国沙区立地类型划分提供技术支撑。

周夏伟[8](2018)在《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政策可持续性研究 ——以河西走廊为例》文中认为干旱区土地的沙化和荒漠化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重生态退化问题之一。全世界约1/4的土地受到荒漠化的威胁,100多个国家超过10亿人口的生计问题受到土地荒漠化的影响,并且荒漠化以6万km2/a的速率扩张。在我国,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占国土总面积的45.13%,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528个县存在不同程度的沙漠化土地,沙漠化治理是我国生态建设布局中一以贯之的重点内容。为了防治土地沙漠化,治理业已成形的沙化土地,2013年,中央政府出台了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政策并试点实施,对沙漠周边人为破坏严重、沙化扩展加剧、生态区位重要、应当治理而当前又不具备治理条件的沙化土地划定为若干个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采取在保护区四至边界设置围栏和生态移民等措施,禁牧、禁垦、禁伐、禁樵、禁止狩猎,保护荒漠植被,促进荒漠植被的自然恢复,达到遏制沙化扩展、维护生态安全的目的。试点实施阶段暂定国家沙化土地封禁区封禁期限为7年,截止2017年底,第一批试点县和第二批试点县已进入了封禁期的“末期阶段”,此时,对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政策的总体绩效展开深入评价,在理论层面探讨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政策的可持续性,对于我国沙化土地治理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甘肃省河西走廊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政策实施县域为样本区,基于样本区实地微观调查数据,从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政策本身的可持续性和实施的可持续性2个层面进行了定量的分析和评价,并进而从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政策可持续性的完善角度出发估算了沙化封禁区实施封禁补偿的科学标准。主要结论如下:关于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政策本身的可持续性,本研究从政策的生态绩效和经济绩效2个视角定量评价了政策本身的可持续性:第一,以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土地覆被变化以及土壤侵蚀强度综合计算得出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数表征沙化封禁区生态治理成效,运用GIS技术计算出样本区封禁前与封禁后的生态安全指数并纵向对比,通过指数变化趋势评价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政策的生态绩效。研究表明,实施封禁管护措施4年以来,沙化封禁区生态安全评价分值相比封禁前平均下降了17.68%(生态安全评价分值介于136之间,分值愈小,表明生态安全状况愈好),生态安全等级总体上向好变化,沙化封禁区封禁保护生态成效显着,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政策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绩效。第二,以条件价值评估法(CVM)为研究方法,调查了样本县域城市家庭和项目实施区农户对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环境改善效益的支付意愿(WTP),在微观调查数据的基础上估算出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的经济价值和政策的收益—成本效率。研究表明,在样本群体中,96%的农户和98.68%的城市家庭对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的环境改善效益具有较强的消费偏好和支付意愿,愿意为了持续享受沙化土地封禁保护的环境改善效益而进行生态保护捐款。样本农户维护沙化封禁区环境改善效益的支付意愿为162.81元/年/户,样本区城市家庭维护沙化封禁区环境改善效益的支付意愿为180.07元/年/户,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每年为研究区域产生的总环境价值高达8588.57万元。基于样本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的环境价值评估结果,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政策的收益—成本比为1.43(25)1,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政策具有优良的投资收益率(经济绩效)。基于上述分析,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政策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以及优良的经济绩效,继续维护(或保持)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政策是未来可取的政策选择,因而政策本身是可持续的。关于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政策实施的可持续性,本文从政策的具体实施者和利益攸关者—地方政府执行政策时的激励相容差异性,以及从政策的具体配合者—封禁区农户对沙化土地治理政策的认同度2个视角进行了定量的分析和研究:第一,以委托—代理关系中不同工作成本以及契约结构下代理人的“激励相容性”差异为研究视角,以在实际调研中发现的影响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政策可持续实施的2个全局性问题为研究切入点,分析了地方政府代表中央政府具体执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政策时的激励相容差异性。研究表明,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政策可持续实施具有地域差异性。在封禁保护政策执行机会成本高的地区,地方政府执行政策的激励程度弱,政策实施的可持续性差,而在封禁保护政策执行机会成本小的地区,地方政府执行政策的激励程度强,政策实施的可持续性好。在极端情况下,当封禁保护政策实施机会成本极高时,地方政府执行封禁保护政策的激励相容性为0,即地方政府不会执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项目。政策本身的可持续性影响着政策实施的可持续性,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政策的实施目前仍为试点阶段,这将对政策的可持续实施产生不利影响。当中央政府通过正式制度及实施细则的颁布、足额及时的财政拨款等行为做出推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政策的可信承诺时,地方政府具有明确的政策预期,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政策实施的可持续性好,反之则差。第二,基于样本区农户调查数据,应用TOPSIS法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了研究区域农户对沙化土地治理政策的认同度,并分析了显着影响认同度高低的农户人口统计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变量,研究显示,总样本中对沙化土地治理具备高认同度的农户家庭占比高达90%,表明项目实施区域绝大部分农户家庭高度认同和支持沙化封禁区建设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政策,从而在行为上也会高度配合沙化土地封禁保护的各项政策规定,并进而对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政策的可持续实施奠定良好的微观基础。影响农户沙化土地治理认同度高低的显着性因素为农户的年龄、教育程度以及农户家庭是否遭受过土地沙化带来的损失,同时,农户沙化土地治理认同度在县域分布上也呈现显着差异性。具体来说,年龄较长者认同度更高,教育程度更高者认同度也更高,农户如果遭受过土地沙化损失则对沙化土地治理的认同度会更高。关于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政策可持续性的进一步完善,本文以沙化封禁区建设对封禁区周边部分农户生计造成了机会成本的损失这一客观实际为切入点,从沙化封禁区引入封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证明和科学合理的封禁补偿标准测算2个层次进行了定量分析:第一,通过“地方政府—封禁区农户”为局中人的博弈模型分析表明,如果在沙化封禁区引入封禁补偿政策,给予生计受损农户合理的封禁补偿资金,受损农户的理性选择将是遵守封禁政策规定,不会发生在沙化封禁区偷牧、偷采、偷伐等违规行为,因而在沙化封禁区引入封禁补偿机制是必要的,在沙化封禁区引入封禁补偿机制将极大的保障政策的可持续实施。第二,进一步运用最小数据方法测算表明,如果按照现行的退耕还林补偿标准3600元·hm-2(240元/亩)给予封禁区农户封禁补偿,则补偿标准过低,激励效应有限,而如果将封禁补偿标准定为19770元·hm-2(1318元/亩),则会激励沙化封禁区周边所有农户自愿将其土地利用方式从耕种转化为封禁,此时减少的农业灌溉用水需求总量巨大,将为生态用水腾出巨大空间,生态保护效应巨大,沙化土地封禁保护的政策绩效将有质的提升。基于以上分析,虽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政策在项目区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由此认为实施的可持续性具有良好的微观基础,但是由于沙化土地封禁保护的实施造成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机会成本和农户生计的机会成本,并且项目实施区域目前并没有实施封禁补偿政策,因此,在机会成本小的地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政策实施的可持续性良好,在机会成本大的地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政策实施的可持续性堪忧。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政策的特殊性在于它追求的是纯粹的生态治理目标,沙化封禁区项目的实施不会与所在地居民发生直接的经济利益交换关系,也不会直接增加项目区居民的经济收益,而是通过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间接增加居民们的福祉。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政策的可持续性关键就在与其生态绩效能否实现,地方政府能否克服发展区域经济的内在冲动而认真落实各项政策要件,封禁区周边农户能否认真配合政策的封禁规定而主动保护封禁区内的小生态系统。本文从上述3个视角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最后从项目建设资金未来的筹集渠道、政策预期、沙化封禁区选址以及提高项目区农户的认同和福利水平等方面给出了一些具体的政策建议。

杨新宇[9](2018)在《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的关系研究 ——以甘肃河西走廊六个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河西沙化封禁区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咽喉”位置,其生态安全和农户生计可持续成为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之一。在封禁保护制度下对于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关系的研究对于拓宽农户的生计方式,改善农户的生计资本,促进区域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主要有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论文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介绍研究绪论、文献综述和理论背景。第二部分为论文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主要介绍调查区概况、研究区生计资本和生计策略现状及关系研究。第三部分为论文第八章,主要是对策建议。本文以甘肃省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农户为研究样本,以可持续生计框架和生态经济学为理论背景,以参与式农户评估方法为主要手段,建立Logistic模型对农户的生计资本和生计策略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五大生计资本对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农户生计策略的影响程度和路径,以及那种生计资本在农户进行多样性生计策略选择时起到显着地作用,并归纳提出改善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农户生计,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本文研究表明(1)在甘肃省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农户生计资本构成中,社会资本存量最高,物质资本仅次于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存量相等,金融资本存量最低。(2)选择纯农业生计策略的农户家庭在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两方面较有优势,在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方面存量居中;选择非农业生计策略的农户在社会资本方面存量较高,但在自然资本和金融资本方面最为劣势,人力资本也较弱,其抵御生计风险的能力最弱;选择多样性生计策略的农户家庭在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两方面有着较为显着地优势,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居中,其抵御生计风险的能力最强。(3)农户拥有的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对农户选择以农业为主的生计策略的机会具有正相关关系。农户拥有的人力资本与农户选择以农业为主的生计策略的机会具有负相关关系。农户家庭拥有的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对于农户的生计策略选择并没有显着性的影响,这可能是由于当地经济金融落后和社会资本不够发育共同造成的结果。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从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农户生计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王光耀[10](2018)在《土地沙漠化防治中的环境公平问题研究 ——基于甘肃河西走廊5县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文中指出环境公平问题是可持续发展公平性问题的另一种表述,基于公平性上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追求。环境公平研究的问题涵盖资源消耗与占有、能源消费、环境风险承受、生态恶化以及环境利益分配等议题,从现有的文献来看,从环境公平角度分析沙漠化防治问题的文献尚不多见,需要进一步推进。本文以甘肃省河西走廊5县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为研究案例,从环境公平视角来分析土地沙漠化防治的效果,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分析和评估土地沙漠化防治的环境公平问题。本文对已有研究的文献回顾与梳理基础上,界定了土地沙漠化防治中的环境公平概念及内涵,并从经济学视角对环境公平做了理论分析,并提出土地沙漠化防治中环境公平问题的研究层面与分析逻辑,本文试图解决土地沙漠化防治中的以下问题:宏观层面是否公平的获得环境容量;中观层面是否公平的获得环境治理效果;微观层面环境公平规范如何发挥作用;微观层面是否公平的享有环境利益。基于这些问题,本文根据不同的利益群体分为三个层面分别探索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土地沙漠化防治中,存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项目管理方—项目承包方‖多层级的委托代理关系,宏观层面的利益主体是中央政府,其利益是通过地方政府(县一级政府)代理实施的生态工程项目产生环境效益实现的,所以,本研究中分析土地沙漠化防治宏观层面利益主体的范围是以县域为基本单位,同时分析具体生态工程项目的环境效益。可以得出:从县域范围上讲,民勤县、金川区、凉州区、古浪县、永昌县环境公平指数分别为:1.099252、1.021962、0.930585、1.057349、0.952035,定性判断分别为:环境公平、环境基本公平、环境不公平、环境公平、环境基本公平。从项目区范围上讲,梭梭井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民勤县)、小山子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金川区)、夹槽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凉州区)、麻黄塘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古浪县)、清河绿洲北部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永昌县)环境公平指数分别为:0.991964、1.180518、0.89562、1.117996、1.09767,定性判断分别为:环境基本公平、环境公平、环境不公平、环境公平、环境公平。第二,中观层面利益主体是以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为代表的地方准生态公共品保护与供给的代理者,环境公平参考的主要变量是项目区复合型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耦合协调度。环境基本公平的项目区有:小山子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金川区)、清河绿洲北部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永昌县)、梭梭井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民勤县),环境公平指数分别为1.028494、0.978016、1.042836;环境不公平的项目区有夹漕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凉州区),环境公平指数0.941742;环境公平的项目区有麻黄塘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古浪县),环境公平指数1.050894。从总体上讲,研究区中观层面利益主体实现环境基本公平,环境公平指数1.01016。第三,对微观层面利益群体主要采取动态博弈方法和环境基尼系数法论述环境公平在土地沙漠化防治中的必要性与现实性,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分析微观个体获得综合效益的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一是项目区居民实际生态补偿均值与受偿意愿的期望值之间存在差距,差距为1740.361元/户/年。通过动态博弈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单纯依靠政策干预并不会达到有效管护的目的,需要在环境公平规范作用下,提高背叛者的舆论与道德压力,才能抑制背叛促进合作。二是做好土地沙漠化防治工作的思路应该遵循庇古思路与科斯思路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政府应该是土地沙漠化治理的主导方,在政策制定、生态工程投资、生态补偿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政府干预,另一方面,在保护区建设与经营过程中应该积极发挥保护区周边社区等非政府力量的介入,构建以社会资本为核心的环境公平规范,通过招募周边村民参与工程建设、巡护(承包管护权)等方式实现公有产权一定程度的内部化。三是基于基尼系数计算的方法,得到G=0.083998,定性判断为环境公平。本文认为,从整体上讲项目区微观层面利益群体在综合效益获得方面不具有显着差异性,即总体上讲项目区微观层面利益群体在综合效益分配方面实现环境公平。研究认为微观层面利益群体环境公平处于较低层次公平。

二、内蒙古沙化区防沙治沙思路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沙化区防沙治沙思路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沙产业生态效益评估 ——以科尔沁沙地马铃薯种植基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沙产业
        1.2.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1.2.3 沙产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沙产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体系
    2.1 沙产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体系建立的原则
        2.1.1 科学性和可行性
        2.1.2 系统性和独立性
        2.1.3 稳定性和动态性
    2.2 沙产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体系
        2.2.1 产品提供效益评估
        2.2.2 防风固沙效益评估
        2.2.3 土壤肥力效益评估
        2.2.4 固碳释氧效益评估
        2.2.5 水源涵养效益评估
        2.2.6 环境污染评估
        2.2.7 水资源消耗评估
第三章 沙产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
    3.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
    3.2 产品提供效益
        3.2.1 产品提供物质量
        3.2.2 产品提供价值量
    3.3 防风固沙效益
        3.3.1 防风固沙物质量
        3.3.2 防风固沙价值量
    3.4 土壤肥力效益
        3.4.1 土壤肥力物质量
        3.4.2 土壤肥力价值量
    3.5 固碳释氧效益
        3.5.1 固碳释氧物质量
        3.5.2 固碳释氧价值量
    3.6 水源涵养效益
        3.6.1 水源涵养物质量
        3.6.2 水源涵养价值量
    3.7 环境污染
        3.7.1 环境污染物质量
        3.7.2 环境污染价值量
    3.8 水资源消耗
        3.8.1 水资源消耗物质量
        3.8.2 水资源消耗价值量
第四章 科尔沁沙地马铃薯种植区的生态效益评估
    4.1 科尔沁沙地概况
        4.1.1 地理位置
        4.1.2 地质与地貌
        4.1.3 气候与水文
        4.1.4 土壤与植被
        4.1.5 企业概况
    4.2 科尔沁沙地马铃薯种植区的生态效益评估
        4.2.1 实验设计
        4.2.2 产品提供效益
        4.2.3 防风固沙效益
        4.2.4 土壤肥力效益
        4.2.5 固碳释氧效益
        4.2.6 水源涵养效益
        4.2.7 环境污染评估
        4.2.8 水资源消耗评估
        4.2.9 马铃薯种植区综合生态效益
第五章 樟子松林与马铃薯种植区沙地生态效益对比研究
    5.1 樟子松林的沙地生态效益估算
        5.1.1 产品提供效益
        5.1.2 阻滞降尘效益
        5.1.3 土壤肥力效益
        5.1.4 固碳释氧效益
        5.1.5 水源涵养效益
        5.1.6 樟子松林的沙地综合生态效益
    5.2 樟子松林与马铃薯种植区的沙地生态效益对比研究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初步结论
    6.2 问题和展望
        6.2.1 问题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赤峰市树立防沙治沙与绿色富民典型(论文提纲范文)

防沙治沙“两典范”
绿色富民“双飞燕”

(3)浑善达克沙地正蓝旗沙化土地生态修复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生态修复相关理念
        1.2.2 土地沙化的成因
        1.2.3 土地沙化的影响
        1.2.4 沙化土地治理修复技术和措施
        1.2.5 浑善达克沙地治理
    1.3 现阶段研究不足
    1.4 研究目的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自然条件
        2.2.1 气候
        2.2.2 地形地貌
        2.2.3 植被
        2.2.4 土壤
        2.2.5 水文
    2.3 社会经济
    2.4 土地沙化原因分析
        2.4.1 土地沙化的自然因素
        2.4.2 土地沙化的人为因素
    2.5 生态环境建设概况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3 技术路线
4 正蓝旗土地沙化现状评价及分区
    4.1 沙地类型划分标准
    4.2 沙地植被覆盖度计算
    4.3 沙化土地类型及其分布
    4.4 沙化土地分区
        4.4.1 重度沙化土地重点治理区
        4.4.2 中度沙化土地修复利用区
        4.4.3 轻度沙化土地保护利用区
5 正蓝旗沙化土地生态修复措施规划
    5.1 规划原则
    5.2 规划依据
    5.3 规划限制性要求
    5.4 沙化土地生态修复技术措施
        5.4.1 重点治理技术措施
        5.4.2 轻度利用技术措施
        5.4.3 平衡利用技术措施
        5.4.4 生态公益林健康经营措施
    5.5 沙化土地生态修复规划效益
        5.5.1 生态效益
        5.5.2 经济效益
        5.5.3 社会效益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4)鄱阳湖沙化土地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的土壤细菌群落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沙化土地研究进展
        1.2.2 沙化土壤微生物研究进展
        1.2.3 土壤环境因子对沙化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1.2.4 植被演替对沙化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1.2.5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
        1.2.6 鄱阳湖沙化土地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沙化土地研究区域概况
        2.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1.2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2.1.3 鄱阳湖沙化土地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3 沙地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的土壤理化性质特征
    3.1 结果与分析
        3.1.1 沙地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的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特征
        3.1.2 沙地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的土壤容重
        3.1.3 沙地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的土壤含水量
        3.1.4 沙地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的土壤有机质
        3.1.5 沙地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的土壤有效氮
        3.1.6 沙地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的土壤全磷
    3.2 讨论
    3.3 小结
4 沙地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分析
    4.1 沙化土地土壤微生物测序结果与分析
        4.1.1 土壤微生物样本信息统计
        4.1.2 土壤微生物OTU聚类分析
        4.1.3 土壤微生物测序深度评估
    4.2 沙化土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
        4.2.1 土壤细菌群落物种Venn图
        4.2.2 沙化土地土壤细菌门分类学水平上群落特征分析
        4.2.3 沙化土地土壤细菌纲分类学水平上群落特征分析
        4.2.4 沙化土地土壤细菌科分类学水平上群落特征分析
        4.2.5 沙化土地土壤细菌属分类学水平上群落特征分析
    4.3 沙化土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4.3.1 土壤微生物Alpha多样性分析
        4.3.2 土壤微生物Beta多样性分析
    4.4 沙地不同植被恢复条件下土壤环境因子与细菌群落关系分析
        4.4.1 土壤细菌群落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4.4.2 植被群落与土壤细菌群落关系分析
    4.5 讨论
        4.5.1 鄱阳湖沙化土地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4.5.2 鄱阳湖沙化土地土壤细菌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4.6 小结
5 鄱阳湖沙化土地土壤细菌群落功能物种及其功能特征
    5.1 沙地土壤细菌群落功能群落
        5.1.1 沙地土壤固氮微生物群落
        5.1.2 沙地土壤解磷微生物群落
    5.2 沙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特征
    5.3 讨论
    5.4 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5)格库铁路青海段风沙灾害工程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高原低气压区风沙流运动规律研究进展
        1.2.2 铁路工程防治措施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2.1 地形地貌
    2.2 水文地质条件
    2.3 气候特征
    2.4 植被
    2.5 小结
3 风沙灾害现状及成因
    3.1 沙害现状
        3.1.1 铁路沙害分类现状
        3.1.2 格库铁路青海段沙害现状概况
        3.1.3 沙害路段分布及划分
    3.2 风沙环境特征
        3.2.1 风速
        3.2.2 风向
        3.2.3 输沙势
    3.3 沙害来源
    3.4 本章小结
4 典型地表风沙运动规律
    4.1 收集仪介绍
    4.2 风沙流结构特征
        4.2.1 风沙流结构
        4.2.2 沙粒垂直分布
    4.3 不同方位输沙量
    4.4 本章小结
5 防沙材料筛选及防护参数界定
    5.1 HDPE板和冲孔板阻沙栅栏防护效益风洞试验分析
        5.1.1 试验设计
        5.1.2 数据采集和处理
        5.1.3 试验结果分析
    5.2 HDPE板和冲孔板阻沙栅栏防护效益数值模拟分析
        5.2.1 风沙两相流模型
        5.2.2 模型建立
        5.2.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阻沙栅栏最优排间距风洞试验与数值模拟
    6.1 最优排间距风洞试验
        6.1.1 试验设计
        6.1.2 实验结果分析
    6.2 最优间距数值模拟
        6.2.1 模型建立
        6.2.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格库铁路青海段风沙灾害防治工程体系模式
    7.1 现有体系防护效益评价
        7.1.1 典型沙害路段防护体系结构组成
        7.1.2 典型沙害路段防护效益评价
    7.2 适宜格库铁路青海段的防沙工程体系模式构建与防护效益评价
        7.2.1 防护体系平面组成
        7.2.2 防护体系风沙防护效益评价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存在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中国北方沙漠化治理模式分类(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中国北方沙漠化治理的主要模式
2 沙漠化治理模式分类
    2.1 模式分类的原则
    2.2 模式类型的划分
3 沙漠化治理典型模式
    3.1 草原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综合治理模式
        3.1.1 草库仑模式
        3.1.2 “小生物圈”模式
    3.2 生态固沙措施与节水农业技术结合型模式
        3.2.1 公路与铁路固沙治沙模式
        3.2.2 大田作物膜下滴灌技术模式
    3.3 特色沙产业与林果产业一体化发展模式
        3.3.1 库布齐沙漠化治理模式
        3.3.2 沙产业与林业一体化发展模式
    3.4 农-林-牧-草多元复合型生态农业模式
        3.4.1 农-林-牧高效复合生态农业模式
        3.4.2 农-林-牧-草综合治理开发模式
    3.5 庭院生态经济与生态庄园开发模式
        3.5.1 “四位一体”庭院生态经济模式
        3.5.2 生态庄园开发模式
4 沙漠化治理模式分类研究展望
    4.1 存在问题
    4.2 研究展望

(7)呼伦贝尔沙区土地沙化防治立地类型划分及对位防治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沙区立地类型划分相关研究进展
        1.2.1 沙区立地类型相关概念
        1.2.2 沙区立地类型划分研究方法
        1.2.3 地理信息系统在立地类型划分中的应用
        1.2.4 呼伦贝尔沙地立地类型相关研究
        1.2.5 当前研究中的不足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2 论文结构与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特征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
        2.1.4 水文
        2.1.5 植被
    2.2 社会经济特征
        2.2.1 人口特征
        2.2.2 社会经济特征
        2.2.3 种植制度
3. 呼伦贝尔沙区立地类型划分方法
    3.1 数据获取及预处理
        3.1.1 遥感影像资料及基础数据
        3.1.2 野外实地调查数据
    3.2 立地类型划分原则
    3.3 立地类型划分体系和指标的确定
        3.3.1 立地类型区划分指标确定
        3.3.2 立地类型组划分指标确定
        3.3.3 立地类型划分指标确定
    3.4 立地类型命名方法
4 呼伦贝尔沙区立地条件单因素评价
    4.1 降雨量与干燥度
    4.2 地貌因素
    4.3 植被覆盖度、耕作现状与土壤盐渍化因素
        4.3.1 植被覆盖度与沙丘地类型
        4.3.2 呼伦贝尔沙区耕作现状与平原类型
        4.3.3 呼伦贝尔沙区盐渍化程度与河谷滩地类型
5 呼伦贝尔沙区立地类型划分体系与沙化土地防治措施
    5.1 呼伦贝尔高原中温带半干旱区(Ⅰ)
        5.1.1 呼伦贝尔高原半干旱区沙丘地立地类型组(Ⅰ_A)
        5.1.2 呼伦贝尔高原半干旱区平原立地类型组(Ⅰ_B)
        5.1.3 呼伦贝尔高原半干旱区河谷滩地立地类型组(I_C)
    5.2 呼伦贝尔高原中温带半湿润区(Ⅱ)
        5.2.1 呼伦贝尔高原半湿润区沙丘地立地类型组(Ⅱ_A)
        5.2.2 呼伦贝尔高原半湿润区平原立地类型组(Ⅱ_B)
        5.2.3 呼伦贝尔高原半湿润区河谷滩地立地类型组(Ⅱ_C)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8)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政策可持续性研究 ——以河西走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
        1.3.1 土地荒漠化和沙化
        1.3.2 沙化土地封禁保护
        1.3.3 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政策的可持续性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外部性理论
        2.1.2 公共物品理论
        2.1.3 博弈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沙化土地封禁保护理论研究进展
        2.2.2 其它生态治理政策可持性研究进展
        2.2.3 文献评述及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三章 研究区域及调研设计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河西走廊基本概况
        3.1.2 河西走廊研究区治沙成效及沙化封禁区建设进展
    3.2 数据获取
        3.2.1 样本点选择
        3.2.2 调查实施
        3.2.3 调查问卷设计
        3.2.4 样本信息描述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政策可持续评价—基于政策绩效的分析
    4.1 引言
    4.2 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政策生态绩效分析
        4.2.1 沙化封禁样本区选择
        4.2.2 研究方法
        4.2.3 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政策生态绩效评价
    4.3 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政策经济绩效评价
        4.3.1 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4.3.2 研究设计:CVM问卷设计
        4.3.3 数据处理与样本描述统计
        4.3.4 模型计量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政策实施可持续性评价—基于地方政府执行政策的激励相容差异性分析
    5.1 引言
    5.2 理论基础和模型构建
    5.3 动态博弈模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政策实施可持续性评价—基于农户沙化土地治理认同度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6.1 引言
    6.2 研究方法与指标体系构建
        6.2.1 研究方法
        6.2.2 认同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3 数据处理与描述性统计
        6.3.1 数据处理
        6.3.2 样本描述性统计
    6.4 计量结果与分析
        6.4.1 农户沙化土地治理认同度的评估
        6.4.2 农户沙化土地治理认同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政策可持续性的完善—基于封禁补偿标准估算的分析
    7.1 引言
    7.2 沙化封禁区引入封禁补偿机制必要性的证明
    7.3 研究方法
        7.3.1 最小数据方法
        7.3.2 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量的计算
    7.4 数据来源和处理
        7.4.1 数据来源
        7.4.2 生态系统服务量的确定
        7.4.3 机会成本的确定
    7.5 封禁补偿标准的估算
    7.6 沙化封禁区引入封禁补偿机制对政策绩效的影响分析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启示
    8.3 本研究的创新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8.3.1 可能的创新
        8.3.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政策实施项目区居民调查问卷
    附录2:项目实施区林业局调查问卷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的关系研究 ——以甘肃河西走廊六个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的关系研究
        2.1.1 国外农户生计研究进展
        2.1.2 国内农户生计研究进展
    2.2 农户生计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2.2.1 国外研究进展
        2.2.2 国内研究进展
    2.3 研究评述
第三章 相关理论基础
    3.1 可持续生计理论
    3.2 生态经济学理论
第四章 研究区域概况
    4.1 自然地理条件
    4.2 社会经济特征
第五章 研究区农户生计资本分析及指标体系
    5.1 农户生计资本分析
        5.1.1 人力资本
        5.1.2 物质资本
        5.1.3 自然资本
        5.1.4 金融资本
        5.1.5 社会资本
    5.2 生计资本指标体系和量化
    5.3 生计资本评估结果
第六章 农户生计策略分析
    6.1 生计策略类型划分
    6.2 不同生计策略的对比
第七章 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的关系研究
    7.1 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关系分析
    7.2 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关系实证研究
    7.3 结果分析
第八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8.1 结论
    8.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封禁保护区农户调查问卷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土地沙漠化防治中的环境公平问题研究 ——基于甘肃河西走廊5县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必要性分析
        1.1.3 研究的目标
        1.1.4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技术路线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重难点、创新点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重难点
        1.3.2 可能的创新之处
    1.4 相关理论基础
        1.4.1 可持续发展理论
        1.4.2 公共物品理论
        1.4.3 外部性理论
        1.4.4 制度经济学
        1.4.5 环境效率理论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环境公平的含义分析
        2.1.1 关于公平的概念
        2.1.2 不同学科对环境公平的界定及启示
    2.2 环境公平相关综述
        2.2.1 代内环境公平分析
        2.2.2 代际环境公平分析
    2.3 土地沙漠化防治相关研究的阐述
        2.3.1 土地沙漠化现状及相关研究进展
        2.3.2 公共品及土地沙漠化防治综合效益的研究
    2.4 小结与对本研究的启示
        2.4.1 小结
        2.4.2 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调查过程及基本情况分析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区域选择说明与自然地理概况
        3.1.2 社会经济概况
    3.2 研究区沙漠化防治的现状
        3.2.1 土地荒漠化及沙化土地现状
        3.2.2 研究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概况
    3.3 数据来源及基本情况分析
        3.3.1 调查过程及数据来源
        3.3.2 调查数据的基本情况分析
        3.3.3 调查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3.3.4 项目区受访者家庭人均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章 经济学视域下环境公平分析
    4.1 经济学视域下环境公平的分析依据
        4.1.1 代内公平是环境公平分析的基础
        4.1.2 可持续发展是环境公平分析的根本标准
    4.2 经济学方法在分析环境公平问题时的使用
        4.2.1 国外学者关于经济学方法的使用
        4.2.2 国内学者关于经济学方法的使用
    4.3 经济学视角的环境不公平理论分析
        4.3.1 经济发展利益追求下的环境不公平
        4.3.2 外部性行为引致的环境不公平
        4.3.3 微观个体收入水平差距引起的环境不公平
        4.3.4 市场失灵引致的环境不公平
        4.3.5 制度因素引致的环境不公平
    4.4 经济学视角下生态治理过程中行为主体的理性分析
        4.4.1 生态治理中政府的理性行为与作用机制
        4.4.2 生态治理中农户的决策机制
    4.5 小结
第五章 土地沙漠化防治中环境公平问题的研究层面与分析逻辑
    5.1 土地沙漠化防治中的环境公平的分析层面
        5.1.1 环境公平宏观层面利益主体与公平评估依据
        5.1.2 环境公平中观层面利益主体与公平评估依据
        5.1.3 环境公平微观层面利益主体与公平评估依据
    5.2 环境公平与环境效率在土地沙漠化防治中的关系
        5.2.1 环境公平与环境效率的辩证统一
        5.2.2 在土地沙漠化防治中环境公平与环境效率的统一性
        5.2.3 环境公平在本研究中居于中心地位
    5.3 环境公平问题在土地沙漠化防治的分析逻辑
第六章 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宏观层面环境公平分析
    6.1 保护区建设宏观层面环境公平评价标准与依据
        6.1.1 宏观层面的界定
        6.1.2 卡尔多-希克斯标准下生态安全与环境公平模型的构建
    6.2 土地沙漠化防治环境公平评价宏观层面指标体系构建
        6.2.1 构建原则
        6.2.2 构建指标的内容与标准
        6.2.3 数据来源与分析框架
    6.3 研究区生态安全分析
        6.3.1 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前生态安全分析
        6.3.2 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后生态安全分析
    6.4 宏观层面环境公平分析
    6.5 基本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中观层面环境公平分析
    7.1 保护区建设中观层面环境公平评价标准与依据
        7.1.1 中观层面的界定
        7.1.2 中观层面环境公平的评估依据
        7.1.3 卡尔多-希克斯标准下区域生态系统耦合与环境公平模型的构建
    7.2 土地沙漠化防治环境公平评价中观层面指标体系构建
        7.2.1 构建原则
        7.2.2 构建指标的内容与标准
    7.3 中观层面环境公平分析
        7.3.1 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区域经济生态系统耦合分析
        7.3.2 基于区域经济生态系统耦合下的中观层面环境公平评价
    7.4 基本结论
第八章 土地沙漠化防治中微观个体基于环境公平规范的动态博弈分析
    8.1 土地沙漠化防治微观层面利益主体冲突分析
        8.1.1 土地沙漠化防治微观利益群体及其理性分析
        8.1.2 土地沙漠化防治微观利益主体的利益冲突分析
    8.2 沙漠化防治中微观利益主体的动态博弈构建
        8.2.1 基础博弈模型构建
        8.2.2 环境公平规范下利益主体的效用函数
        8.2.3 动态博弈模型的构建
        8.2.4 异质性对动态博弈模型的改进
        8.2.5 颤抖手均衡对动态博弈模型的改进
    8.3 沙漠化防治中微观利益主体的动态博弈演化分析
        8.3.1 基础动态博弈模型演化分析
        8.3.2 动态博弈异质性改进模型的演化分析
        8.3.3 动态博弈颤抖手均衡改进模型的演化分析
    8.4 环境公平规范下的农民响应分析
        8.4.1 政策干预的现状及受偿意愿分析
        8.4.2 环境公平规范对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的意义
    8.5 小结
第九章 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微观层面的环境公平分析
    9.1 保护区建设综合绩效视域下微观层面环境公平评判标准与依据
        9.1.1 微观层面利益群体保护区建设综合效益分析
        9.1.2 保护区建设综合效益基础上环境公平模型构建
    9.2 基于保护区微观层面综合绩效的指标体系的构建
        9.2.1 构建原则
        9.2.2 指标体系内容与评价权重的确定
    9.3 微观层面利益群体的综合效益测评
    9.4 基于综合效益下环境公平分析
        9.4.1 基于基尼系数的环境公平的判别
        9.4.2 综合效益指数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环境公平的启示
    9.5 基本结论
第十章 主要研究结论及展望
    10.1 主要研究结论
    10.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项目区农户调查问卷
    附录2:林业部门调查问卷
    附录3:甘肃省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考察提要及访谈录音整理报告
    附录4:从相关职能部门获得的资料清单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一、发表论文
    二、参与的课题
致谢

四、内蒙古沙化区防沙治沙思路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沙产业生态效益评估 ——以科尔沁沙地马铃薯种植基地为例[D]. 张晓琴. 山西大学, 2021(12)
  • [2]赤峰市树立防沙治沙与绿色富民典型[J]. 马秀梅. 内蒙古林业, 2020(07)
  • [3]浑善达克沙地正蓝旗沙化土地生态修复规划[D]. 刘伟.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4]鄱阳湖沙化土地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的土壤细菌群落特征研究[D]. 马永杰.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5]格库铁路青海段风沙灾害工程防治研究[D]. 张凯.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1)
  • [6]中国北方沙漠化治理模式分类[J]. 周颖,杨秀春,金云翔,徐斌. 中国沙漠, 2020(03)
  • [7]呼伦贝尔沙区土地沙化防治立地类型划分及对位防治措施研究[D]. 苏敏. 北京林业大学, 2019
  • [8]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政策可持续性研究 ——以河西走廊为例[D]. 周夏伟. 兰州大学, 2018(02)
  • [9]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的关系研究 ——以甘肃河西走廊六个县为例[D]. 杨新宇. 兰州大学, 2018(11)
  • [10]土地沙漠化防治中的环境公平问题研究 ——基于甘肃河西走廊5县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D]. 王光耀. 兰州大学, 2018(11)

标签:;  ;  ;  ;  ;  

内蒙古荒漠化地区治沙思路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