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氮在水稻中的行为及其品种间的差别(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俞聪慧[1](2021)在《氮磷钾肥配施对水稻养分吸收、碳水化合物积累转运及产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水稻在我国粮食作物生产中占重要地位,黑龙江省粳稻生产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由于肥料施用不当,导致养分间转运率降低和环境污染,影响产量和品质。本试验采用“3414”最优设计方案,试验材料为东农427,通过大田试验探讨氮磷钾肥配施对水稻养分吸收利用、碳水化合物积累转运、光温资源利用及产质量的影响,旨在揭示氮磷钾肥配施条件下水稻养分吸收、碳水化合物积累转运、光温资源利用与产量间关系,为黑龙江省粳稻优质栽培和优化施肥提供参考。(1)氮磷钾肥配施显着促进水稻植株地上部各器官对氮素的吸收。地上部各器官氮素积累量、氮素花前积累量和茎鞘、叶片氮素花后转运量表现为不施肥处理<两种肥料配施处理<三种肥料配施处理。其中分蘖期、孕穗期叶片氮素积累量以N3P2K2处理最高,与N2P2K2处理差异不显着,显着高于其他处理。齐穗期、灌浆期、成熟期叶片氮素积累量以N2P2K2处理最高,显着高于其他处理。N2P2K2处理茎鞘氮素积累量最高,显着高于其他处理。N2P2K2处理籽粒氮素积累量最高,齐穗期N2P2K2与N3P2K2处理无显着差异,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灌浆期、成熟期N2P2K2处理显着高于其他处理。N2P2K2处理氮素花前积累量最高,与N3P2K2处理差异不显着,显着高于其他处理。叶片氮素花后转运量以N2P2K2处理最高,显着高于其他处理。茎鞘氮素花后转运量以N2P2K2处理最高,与N2P2K3、N2P3K2、N3P2K2差异不显着,显着高于其他处理。氮素收获指数、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氮肥吸收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后减,以N2P2K2处理最高。氮素稻谷生产效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2)氮磷钾肥配施显着促进水稻植株地上部各器官对磷素的吸收。地上部各器官磷素积累量、磷素花前积累量和茎鞘、叶片磷素花后转运量表现为不施肥处理<两种肥料配施处理<三种肥料配施处理。除分蘖期外,其他各生育时期叶片磷素积累量N2P2K2显着高于其他处理。各生育时期茎鞘、籽粒磷素积累量、磷素花前积累量和茎鞘、叶片磷素花后转运量均以N2P2K2处理最高,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磷素收获指数、磷肥农学利用率、磷肥生理利用率、磷肥吸收利用率随施磷量的增加先增后减,以N2P2K2处理最高。磷素稻谷生产效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降低。(3)氮磷钾肥配施显着促进水稻植株地上部各器官对钾素的吸收。地上部各器官钾素积累量、钾素花前积累量和茎鞘、叶片钾素花后转运量表现为不施肥处理<两种肥料配施处理<三种肥料配施处理。各生育时期叶片、茎鞘、籽粒钾素积累量、钾素花前积累量、叶片钾素花后转运量均以N2P2K2处理最高,显着高于其他处理。茎鞘钾素花后转运量以N2P2K2处理最高,与N2P2K3、N2P3K2、N3P2K2处理差异不显着,显着高于其他处理。钾素收获指数、钾肥农学利用率、钾肥生理利用率、钾肥吸收利用率随施钾量的增加先增后减,以N2P2K2处理最高。钾素稻谷生产效率随施钾量的增加而减小。花后茎鞘氮素转运量、花后叶片磷素和钾素转运量对产量的影响最大。氮、磷、钾素花前积累量与籽粒淀粉产量间关系大于叶片和茎鞘花后氮、磷、钾素转运量。(4)光合有效辐射、辐射利用率、积温生产效率以N2P2K2处理最高,与N2P2K3、N2P3K2、N3P2K2差异不显着,显着高于其他处理。各生育时期各器官可溶性糖积累量与光合有效辐射、辐射利用率、积温生产效率极显着正相关。花前叶片可溶性糖积累量和花后茎鞘可溶性糖积累量和转运量对光合有效辐射、辐射利用率、积温生产效率影响最大。积温生产效率对籽粒淀粉产量影响最大。(5)氮磷钾肥配施显着提高水稻地上部各器官可溶性糖、蔗糖、果糖积累量。叶片可溶性糖、蔗糖、果糖最高积累量花前为N3P2K2处理,花后为N2P2K2处理。茎鞘和籽粒可溶性糖、蔗糖、果糖积累量在各生育时期均以N2P2K2处理最高。叶片和茎鞘花后可溶性糖转运量均以N2P2K2处理最高。茎鞘可溶性糖转运量对产量影响最大。(6)与N0P0K0处理相比,各施肥处理产量显着升高。当三因素中任两因素为2水平时,产量随施氮、磷、钾量的增加先增后减,以N2P2K2处理最高。(7)碾磨品质各指标、胶稠度、蛋白质含量表现为不施肥处理<两种肥料配施处理<三种肥料配施处理。糙米率以N2P2K2处理最高,与N2P2K3、N2P3K2、N3P2K2处理差异不显着,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精米率、整精米率、胶稠度、蛋白质含量以N2P2K2处理最高,显着高于其他处理。外观品质各指标、直链淀粉含量表现为不施肥处理>两种肥料配施处理>三种肥料配施处理。外观品质各指标、直链淀粉含量以N2P2K2处理最低,显着低于其他处理。(8)推荐氮磷钾最优施肥量分别为150kg/hm2、120kg/hm2、80kg/hm2。
王欢[2](2016)在《优化施肥对水稻氮磷吸收及分配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大田对比试验方法,以稻花香2号和龙稻16两个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2种施肥方式(FFP、OPT),共3个处理(FFP-D、OPT-D和OPT-L)。研究优化施肥对水稻氮磷吸收、分配、稻米蛋白质含量以及产量的影响,为水稻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措施。主要结果如下:优化施肥增加了水稻生育后期对氮素的供给,显着提高了水稻生育后期各器官的含氮量,同时也促进了抽穗后水稻植株各器官的氮积累量。在抽穗期和抽穗后20天,OPT-D处理叶片含氮量分别比FFP-D高12.0%(P<0.01)和11.0%(P<0.01)。而从抽穗期到成熟期,OPT-D处理稻穗氮积累量一直比FFP-D处理高,分别高12.5%(P<0.05)、13.2%(P<0.05)和15.7%(P<0.01)。而对于两个优化施肥的品种而言,规律相同,差异均不显着。优化施肥中增加后期氮素的供应并不增加稻米中蛋白质的含量。FFP-D处理蛋白质含量最高,为5.82%,OPT-D处理次之,为5.38%,OPT-L处理最低,为5.31%,都符合国家优质米的标准。幼穗分化期,叶片含氮量和稻米蛋白质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而抽穗后20天,叶片含氮量和稻米蛋白质含量呈显着负相关,说明增加前期氮素的供应能显着增加稻米中蛋白质的含量,抽穗后增施氮肥并不增加稻米中蛋白质含量。优化施肥在穗肥中加磷,提高了水稻生育后期各器官的含磷量,同时也促进了抽穗后期水稻各器官中磷的积累量。在抽穗期和抽穗后20天,OPT-D处理茎鞘含磷量分别比FFP-D高6.91%(P<0.05)和6.40%(P<0.05)。而抽穗后20天和成熟期,OPT-D处理稻穗磷积累量分别比FFP-D高19.4%(P<0.01)和29.2%(P<0.01)。而对于两个品种而言,优化施肥结果相同,差异不显着。优化施肥能够提高水稻产量。OPT-D处理产量比FFP-D高11.3%(P<0.01),与OPT-L处理差异不显着。OPT-D处理产量最高,为9.00 t/hm2,OPT-L处理次之,为8.78 t/hm2。
王巧兰[3](2010)在《氮磷钾营养对水稻植株体氮素损失的影响》文中指出本文利用差值法本文主要研究了不同N、P、K条件及不同光照与温度下,水稻植株N吸收以及植株体N素损失现象。结果表明:在不同N、P、K处理下,水稻植株体N素损失率在3.76%--28.6%之间。不同光照及温度处理下,水稻植株体N素损失一般在8%-20%之间。相关性系数分析结果表明:水稻植株体N素损失率与N肥施用量呈显着的正相关,而与P、K施用量呈负相关。因而,适当降低N的施用量,减少植株体N素的过量积累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N素的损失。在N 80水平下,配以适当比例的PK肥的施用将会达、到较好的减少N素损失的效果。分析还发现水稻植株体N素损失率除显着负相关于根干重,而跟水稻植株根叶以及整个植株体内含N量、N累积量、吸N量呈显着的正相关。同时,通过提高水稻根的生长量,促进根的旺盛生长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减少其植株体内N素的损失。利用15N示踪法,在溶液培养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水平、不同氮素形态和氮、磷、钾配施对水稻植株氮损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前期正常供氮的水稻幼苗作为期10 d的不同氮(N 0,40,80,160 mg/L)处理,水稻植株生物量未受显着影响,表明前期吸收氮可维持水稻生长。但是,随着供氮水平的提高,叶片及根的含氮量显着增加,而15N的丰度却显着下降,叶片15N的丰度显着高于根。说明高氮处理增加了水稻植株吸氮量并稀释了前期吸收的15N,而且根系累积的氮向地上部转移。缺氮(N 0 mg/L)与过量供氮(N 160mg/L)均显着增加植株氮的损失率,而适量供氮(N 80 mg/L)则氮肥利用率显着提高。水稻的生长期显着影响植物氮的损失率,在N 80 mg/L的条件下,随着水稻生长期的延长,植株氮损失从11.6%增加到22.3%。同时,随着供氮水平的增加,叶片中NH4+-N含量和谷草转氨酶(GOT)活性均显着增加,叶片组织pH也随之增加。表明植物体内铵浓度增加而引起的氨挥发是导致植物氮损失增加的原因之一上述结果还表明:水稻幼苗先在以15N为氮源的营养液中生长2周,然后转入供给不同氮素形态的营养液中培养10 d。结果表明,供给NH4-N的水稻长势最好,收获时地上部和根部生物量均高于其它氮素形态处理,但其氮损失量也最大,损失率达到17.06%;供给复合氮源NH4N03的水稻生物量和供给NH4-N的相差不大,然而其氮损失率却显着下降,仅为9.96%,说明供给复合氮源可在不影响水稻生长的条件下,降低植株氮损失,提高其氮肥利用率。此外,供给NH4-N的水稻叶片NH4+含量、谷草转氨酶活性及叶片组织pH值均高于其它氮素形态处理,表明植物体内NH4+浓度增加而引起的氨挥发可能是导致植物氮损失的原因之一。上述研究数据还表明:对前期正常供应养分的水稻幼苗进行为期2周的不同氮、磷、钾配合处理,水稻植株生物量未受显着影响,但不同氮、磷、钾配合处理对地上部和根部氮含量具有显着影响,含氮处理氮含量明显高于无氮处理,但其15N丰度却低于无氮处理,说明含氮处理增加了水稻植株含氮量并稀释了前期吸收的15N,同时含氮处理铵态氮含量高于无氮处理,说明含氮处理增加了水稻植株中铵态氮含量。不同氮、磷、钾配比处理下水稻氮损失率在15.18%~34.35%之间,氮、磷、钾任意两者配施均降低植株氮损失率,提高植株体内谷草转氨酶活性,降低质膜透性,以NKP处理植株氮损失率最低,谷草转氨酶活性最高,质膜透性最低。
王巧兰,吴礼树,赵竹青,鲁明星[4](2006)在《植物体氮素损失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氮素损失的研究重点多为氮肥在土壤运转过程中的损失。近年来,植株体内氮素损失愈来愈受到众多研究者的重视,逐渐开始了较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拟从植物体氮素损失的发现,氮素损失的物种差异及生育期差异,氮素损失的形式及生理生化机制等方面进行较全面的综述。
S.LON,陈能场,樗木直也,稻永醇二[5](2004)在《氮在水稻中的行为及其品种间的差别(英文)》文中认为目前氮肥的利用效率很低,很多研究重点放在氮肥在土壤过程中的损失,对植物本身的氮素损失较少注意。作者利用15NH4和15NO3双标记,对Indica和Japonica水稻亚种进行水培,在分蘖期、幼穗分化期、开花期施用,将培养液ρ(N)20mg/L+-的NH4NO3换成相同质量浓度的15NH4NO3或NH4NO3;部分水稻在一周后收获,其他分别在分蘖期、幼穗分化期、开花期、15成熟期收获。植株分成根系、地上部和穗部,对各自的全氮、15N进行测定,计算植物的总吸收量。从施用量、植株总吸收量以及三部分总和的植株氮残存量的比较来研究氮素在两种水稻亚种中的行为。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植物都近100%吸收了所施用的15NH4NO3或NH4NO3,但15NH4和15NO3在Japonica的残存量要比Indica多,损失的部分可能往大气中散失了,意15+-味着两种水稻亚种有着明显不同的氮素利用率。比较15NH4和15NO3的残存量,结果表明15NH4留在植株体内要比15NO3多,+-+-尤其在抽穗期施用的情况下,植物体在后期对15NO3的转化能力大大减弱,但这部分的氮如何损失掉尚不清楚。比较植株体-内各部分的氮素含量,发现Japonica的穗部比Indica含有更多的氮素,表明氮在前者的体内转化效率和利用效率高。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水稻亚种对氮素的利用以及不同氮素形态在其体内的行为不同。
二、氮在水稻中的行为及其品种间的差别(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氮在水稻中的行为及其品种间的差别(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氮磷钾肥配施对水稻养分吸收、碳水化合物积累转运及产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氮磷钾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1.2.2 氮磷钾肥对水稻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
1.2.3 氮磷钾肥对作物碳水化合物积累转运的影响 |
1.2.4 氮磷钾肥对作物光、温资源利用的影响 |
1.2.5 氮磷钾肥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和设计 |
2.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2.1 植株各器官氮、磷、钾含量测定 |
2.2.2 植株各器官可溶性糖、蔗糖、果糖含量测定 |
2.2.3 籽粒淀粉含量测定 |
2.2.4 气象数据监测 |
2.2.5 稻米品质的测定 |
2.2.6 产量测定 |
2.3 计算方法 |
2.3.1 氮(磷、钾)素积累、转运及利用计算公式 |
2.3.2 可溶性糖转运量及其对粒重的贡献率 |
2.3.3 光、温资源利用计算公式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氮磷钾肥配施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3.2 氮磷钾肥配施对水稻养分吸收的影响 |
3.2.1 氮磷钾肥配施对水稻地上部各器官氮素积累量的影响 |
3.2.2 氮磷钾肥配施对水稻地上部各器官磷素积累量的影响 |
3.2.3 氮磷钾肥配施对水稻地上部各器官钾素积累量的影响 |
3.3 氮磷钾肥配施对水稻地上部各器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积累量的影响 |
3.3.1 氮磷钾肥配施对水稻地上部各器官可溶性糖积累量的影响 |
3.3.2 氮磷钾肥配施对水稻地上部各器官蔗糖积累量的影响 |
3.3.3 氮磷钾肥配施对水稻地上部各器官果糖积累量的影响 |
3.3.4 氮磷钾肥配施对水稻籽粒淀粉含量、淀粉产量的影响 |
3.4 氮磷钾肥配施对水稻光、温资源利用的影响 |
3.5 氮磷钾肥配施对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
3.5.1 氮磷钾肥配施对水稻碾磨品质的影响 |
3.5.2 氮磷钾肥配施对水稻外观品质的影响 |
3.5.3 氮磷钾肥配施对水稻营养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 |
3.6 相关分析与通径分析 |
3.6.1 氮磷钾素积累转运与产量相关分析 |
3.6.2 氮磷钾素积累转运与籽粒淀粉产量相关分析 |
3.6.3 可溶性糖积累转运与产量通径分析 |
3.6.4 光温资源利用与籽粒产量、淀粉产量相关分析 |
3.6.5 可溶性糖转运特性与光温资源利用关系 |
4 讨论 |
4.1 氮磷钾肥配施对水稻养分吸收分配的影响 |
4.2 氮磷钾肥配施对水稻碳水化合物积累转运的影响 |
4.3 氮磷钾肥配施对水稻光、温资源利用的影响 |
4.4 氮磷钾肥配施对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优化施肥对水稻氮磷吸收及分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水稻氮素营养 |
1.2.2 水稻磷素营养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试验设计 |
2.2.2 样品采集及处理 |
2.2.3 测定项目 |
2.3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优化施肥对各器官含氮量的影响 |
3.1.1 对叶片含氮量的影响 |
3.1.2 对茎鞘含氮量的影响 |
3.1.3 对稻穗含氮量的影响 |
3.2 优化施肥对氮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
3.2.1 对各器官氮素积累量的影响 |
3.2.2 优化施肥对氮阶段积累、分配的影响 |
3.3 氮同化与转运 |
3.4 稻米蛋白质含量及与叶片含氮量的相关性分析 |
3.4.1 稻米中蛋白质含量 |
3.4.2 叶片含氮量与蛋白质含量的相关分析 |
3.5 优化施肥对各器官含磷量的影响 |
3.5.1 对叶片含磷量的影响 |
3.5.2 对茎鞘含磷量的影响 |
3.5.3 对稻穗含磷量的影响 |
3.6 优化施肥对磷积累量及分配的影响 |
3.6.1 优化施肥对各器官磷积累量的影响 |
3.6.2 优化施肥对磷阶段积累、分配的影响 |
3.7 产量及相关性分析 |
3.7.1 优化施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3.7.2 水稻植株氮磷含量的相关分析 |
3.7.3 稻穗氮积累量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
3.7.4 抽穗后氮同化量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
3.7.5 稻穗磷积累量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5.1 优化施肥对各器官氮含量及积累量的影响 |
5.2 优化施肥对氮转运、分配的影响 |
5.3 优化施肥对稻米中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5.4 优化施肥对各器官磷含量、积累及分配的影响 |
5.5 优化施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氮磷钾营养对水稻植株体氮素损失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我国氮肥施用现状 |
1.1.1 氮肥利用现状 |
1.1.2 氮肥利用率 |
1.1.3 影响水稻氮肥利用率的生理机制 |
1.2 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 |
1.2.1 水稻对氮素的吸收 |
1.2.2 氮的同化 |
1.2.3 水稻对氮肥的反应 |
1.3 植物体氮素损失研究 |
1.3.1 植物体氮素损失问题的由来 |
1.3.2 植物体氮素损失的差异研究 |
1.3.3 植物体氮素损失的形式 |
1.3.4 植物体氮素损失的生理生化机制 |
1.4 ~(15)N示踪技术在植物N素营养研究中的应用 |
1.4.1 ~(15)N在植物氮素吸收利用和运输上的应用 |
1.4.2 ~(15)N示踪法在氮素损失研究上的应用 |
2 研究的目的、内容、技术路线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内容 |
2.3 技术路线 |
3 应用养分平衡差值法研究氮、磷、钾及环境对水稻植株体N素损失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试验设计 |
3.3 测定方法 |
3.4 水稻植株体氮损失量的计算方法 |
3.5 数据分析 |
3.6 结果与分析 |
3.6.1 不同N、P、K水平对水稻植株体N素损失量和N素损失率的影响 |
3.6.2 不同温度、光照条件对水稻植株体N素损失率的影响 |
3.6.3 讨论 |
4 利用15N示踪法研究水稻植株体N素损失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试验设计 |
4.3 测定方法 |
4.4 数据分析 |
4.5 结果与分析 |
4.5.1 不同N素水平对水稻植株体N素损失的影响研究 |
4.5.2 不同N素形态对水稻植株体N素损失的影响研究 |
4.5.3 不同氮、磷、钾配施对水稻植株体N素损失的影响研究 |
4.5.4 不同生长期对水稻植株体N素损失的影响 |
4.5.5 水稻植株体N素损失生理机制的研究 |
4.5.6 初步探讨水稻植植株体N损失的途径 |
5 总结与讨论 |
5.1 总结 |
5.2 讨论 |
5.3 前景与展望 |
全文结论 |
创新点 |
学习期间撰写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植物体氮素损失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植物体氮素损失问题的由来 |
2 植物体氮素损失的差异研究 |
3 植物体氮素损失的形式 |
3.1 N2的挥发损失 |
3.2 N2O的挥发损失 |
3.3 植物体氨的挥发损失 |
4 植物体氮素损失的生理生化机制 |
(5)氮在水稻中的行为及其品种间的差别(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 Methods and materials |
1.1 Design of the trial |
1.2 Analysis |
1.2.1 Total N |
1.2.2 15N determination |
1.2.3 Principle |
1.2.4 Procedure |
2 Results and Discussion |
2.1 Plant weight |
2.2 Total N in Plants |
2.3 15N in Indica and Japonica |
3 Conclusion |
四、氮在水稻中的行为及其品种间的差别(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氮磷钾肥配施对水稻养分吸收、碳水化合物积累转运及产质量的影响[D]. 俞聪慧.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2]优化施肥对水稻氮磷吸收及分配的影响[D]. 王欢. 东北农业大学, 2016(02)
- [3]氮磷钾营养对水稻植株体氮素损失的影响[D]. 王巧兰.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5)
- [4]植物体氮素损失研究进展[J]. 王巧兰,吴礼树,赵竹青,鲁明星. 湖北农业科学, 2006(06)
- [5]氮在水稻中的行为及其品种间的差别(英文)[J]. S.LON,陈能场,樗木直也,稻永醇二. 生态环境,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