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水稻培养基制作食用菌亲本种子

用水稻培养基制作食用菌亲本种子

一、大米培养基制作食用菌母种(论文文献综述)

向巧[1](2021)在《滑菇次级代谢产物的挖掘》文中研究说明高等真菌是抗生素以及农药的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之一,它里面含有的化合物具有结构新颖、活性显着等特点。滑菇(Pholiota nameko),属于担子菌门、层菌纲、伞菌目、球盖菇科、鳞伞属,又名光帽黄伞、滑子菇。滑菇具有材料来源广、菌种可以被分离培养等优点。本文以高等真菌滑菇(Pholiota nameko)为研究对象。文献报道滑菇浸膏、多糖、蛋白等还具有增强机体免疫、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通过本课题组其他成员前期对滑菇的研究发现滑菇属于敏感类真菌即改变它的发酵条件则可诱导其产生不同的次级代谢产物,并且滑菇发酵液中含有不同化学结构类型且活性显着的化学成分。为了充分发掘其产生次级代谢产物的潜力,探索其产生次级代谢产物所发的机制,我们从化学成分、代谢组学以及转录组学三方面对滑菇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深入挖掘,以期从中获得大量结构新颖、活性显着的次级代谢产物。(1)通过多种分离纯化手段,对不同发酵条件下得到的滑菇乙酸乙酯层浸膏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1)发酵条件:每升灭菌水含去皮土豆200 g,葡萄糖20 g,Mg SO4 1.5 g,KH2PO43g,VB1 10 mg,蛋白胨1.0g,用柠檬酸调p H至6.0~6.5。培养条件:24℃恒温,转速150 r/min,暗培养发酵25天。得到乙酸乙酯层浸膏27g,并从中分离鉴定出了一个新化合物:1-hydroxy-6-bromo-2,2,5,7-tetramethylindan。(2)发酵条件:大米和水(1:1.4),培养条件:室温静置,发酵45天。得到的滑菇发酵液的乙酸乙酯层浸膏62.1g,从中分离并鉴定出了5个化合物,它们分别是:(22E,24R)-Ergosta-7,22-dien-3β-ol(1)、(22E,24R)-5α,8α-Epidioxy-ergosta-6,22-dien-3β-ol(2)、β-Sitosterin(3)、(22E,24R)-ergosta-4,6,8(14),22-tetraen-3-one(4)、22E,24R)-Ergosta-4,6,8(14),22-tetraen-3-one(5)。(3)发酵条件:每升超纯水中加入葡萄糖5.00%、酵母粉0.50%、蛋白胨0.15%、Mg SO4和KH2PO40.05%,培养条件:24℃、150 r/min,摇床暗培养25-30天。得到乙酸乙酯层浸膏36g,从中分离鉴定出了4个已知化合物,它们分别为:Donacinol B(6)、Donacinol C(7)、Trichapargins A(8)、Trichapargins B(9)。(4)对从滑菇发酵液中分离出的单体化合物进行了初步的胰岛素的敏感性和降血糖活性研究。通过细胞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8在10μM浓度下单独作用24小时后表现有一定活性;化合物7、化合物6、化合物9在10μM浓度下单作用24小时后表现无活性。(2)由于实验室的培养条件以及分离纯化手段的局限性,就使得我们想要从滑菇发酵液中分离得到那些本身含量就不多但化学结构新颖的化合物增加了困难。LC与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MS/MS相结合,可对复杂样品进行实时分析,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能够准确定性定量。代谢组学分析主要目的是从生物样本中检测并筛选出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和统计学显着差异的代谢物,并以此为基础阐明生物体的代谢过程和变化机制。运用LC-MS/MS技术对滑菇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发酵液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从混合的样品中总共检测出七种类型的次级代谢产物,总共为342种代谢物。其中与我们比较感兴趣的的类型有:萜类(9种)、香豆素(15种)、其他类(64种)。对每组样品分别进行两两比对,筛选出它们两组间的不同差异代谢物,它们各组间依次筛选出的不同差异代谢物数目分别:231、211、230、199、133、211。通过对各组间筛选得出的差别性代谢物进行了分析,结果可以发现土豆配养基3中的代谢物含量最丰富,GP培养基的含量最差。并对它们两个间的差异代谢物进行了代谢通路分析。通过KEGG代谢途径分析,发现差异代谢物富集用于63条通路途径,其中与我们研究相关的通路途径有两条,它们为:代谢途径和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它们富集的差异代谢物的数目最多,分别为80、35个。(3)运用转录组测序对不同培养条件下滑菇发酵液菌丝体次级代谢产物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滑菇在不同发酵条件下产生不同次级代谢产物的发生机制,为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滑菇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不同培养条件下滑菇菌丝体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初步筛选出与次级代谢产物相关的差异基因:结果表明:将15480条Unigene序列通过Blast软件与公共数据库进行比对,从中获得注释的Unigene有10900个。对各组间的差异基因的进行了筛选,发现GP培养基vs大米培养基筛选出的差异基因数最多为:2450个,GP培养基vs土豆培养基筛选出的差异基因数最少为:1020个。通过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结果可以明确滑菇发酵液菌丝体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细胞组分、生物学过程和分子功能三大分类中的差异表达基因。最后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KEGG富集分析,确定了差异表达基因的显着富集通路,同时找出了差异表达基因参与的滑菇次级代谢产物有关通路途径,并在KEGG数据库中找到了与次级代谢产物有关通路所富集的基因数以及基因名。

宁宝云,薛姗姗,刘慧,刘康,郝继伟[2](2020)在《蛹虫草菌种复壮方法探讨》文中指出针对蛹虫草生产中菌种退化问题,研究了转接次数对蛹虫草菌种退化的影响;比较组织分离法与活蚕蛹回接法在保持菌种优良性状、延缓菌种退化、退化菌种复壮效果。结果表明,转接3次或更多蛹虫草菌种会逐步表现出退化性状;活蚕蛹回接复壮法对退化菌种的复壮效果明显好于组织分离法;选用出菇后20 d内的子座组织分离,可有效延缓菌种退化,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菌种优良性状;提出了活蚕蛹回接法与组织分离法相结合的蛹虫草菌种综合复壮生产模式。

唐琳[3](2020)在《药用真菌桑黄的培养特性及黄酮类成分产生规律的研究》文中认为桑黄是着名的药用菌物,在中国诸多的本草古籍当中都有明确记载,功效颇多。本研究搜集了5个桑黄菌种,对其菌丝体的固体和液体培养特性进行研究;并采用瓶栽方式,以粮食培养基栽培桑黄,对桑黄不同生长阶段的黄酮类物质产生规律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5个菌种培养物的黄酮类物质的多样性特征。首先,本研究通过多渠道搜集并进行分子鉴定,获得了5个不同菌种:Sanghuangporus quercicola(栎生桑黄)、Phellinus nigricans(黑盖木层孔菌)、Tropicoporus linteus(裂蹄纤孔菌)、Sanghuangporus bamuii(暴马桑黄)、Inonotus hispidus(粗毛纤孔菌)。本研究从基础培养基、碳源、氮源三个方面,分析了5个菌种的固体培养特性。栎生桑黄、黑盖木层孔菌、裂蹄纤孔菌以及粗毛纤孔菌4个菌种的最适基础培养基均为PDA培养基,暴马桑黄为GPY培养基;适合5个菌种生长的碳源均包括甘露糖,同时果糖、葡萄糖也适合多个菌种的生长;适合5个菌种生长的氮源均包括蛋白胨,并且5个菌种在尿素的培养基上均无法正常生长。本研究从基础培养基、碳源、氮源三个方面,分析了5个菌种的液体培养特性。栎生桑黄、暴马桑黄以及粗毛纤孔菌3个菌种的最优液体培养基均为GPY液体培养基,黑盖木层孔菌的最优液体培养基为PDA液体培养基,裂蹄纤孔菌的最优液体培养基为麦麸液体培养基。液体培养中,栎生桑黄、粗毛纤孔菌适合的碳源为果糖,适合的氮源均为蛋白胨;黑盖木层孔菌适合碳源为木糖醇、山梨醇,适合的氮源为牛肉膏;裂蹄纤孔菌最适合的碳、氮源分别是甘露糖和蛋白胨;暴马桑黄最适合的碳、氮源分别是葡萄糖和牛肉膏。研究了桑黄子实体的瓶栽方法。培养过程中,多个菌种均会在燕麦、薏米培养基表面沁出黑色液滴,散发出刺激性气味,后期还出现了软烂的状况;裂蹄纤孔菌在小米培养基上以及暴马桑黄在大米和小米培养基上也会出现培养基软烂的状况。整个栽培过程中,除粗毛纤孔菌外的4个菌种均能在玉米培养基上良好生长,粗毛纤孔菌在大米、玉米培养基上未有子实体形成,在小米、燕麦、薏米培养基上均生长状况良好。本研究分析了5个菌种不同生长阶段黄酮类物质的产生规律。在栽培后期,栎生桑黄、黑盖木层孔菌、裂蹄纤孔菌以及暴马桑黄在玉米培养基上的总黄酮产量均能高于同一月份的其他粮食培养基;粗毛纤孔菌在小米、燕麦、薏米培养基上总黄酮产量都较低,均未超过1mg/g。5个菌种中,黑盖木层孔菌在玉米培养基上的总黄酮产量最高,最高产量可达6.41mg/g。本研究探讨了5个菌种黄酮类成分的多样性特征。本次研究共检测到10个黄酮类代谢物,栎生桑黄、黑盖木层孔菌、裂蹄纤孔菌以及粗毛纤孔菌中均检测到了6种黄酮类的化合物,暴马桑黄中检测到了8种黄酮类的化合物。5个菌种的培养物中均含有儿茶素、3,7-二氧-甲基槲皮素、桔皮素、川陈皮素、3,5,6,7,8,3’,4’-七甲氧基黄酮这5个化合物,其中3,7-二氧-甲基槲皮素在5个菌种中的相对含量普遍较高。

杨心如[4](2019)在《蛹虫草菌种制备和不同碳氮源培养液体菌对蛹虫草生长的影响》文中指出本文采用组织分离法和孢子分离法进行蛹虫草菌种制备,通过观察和测定各试验组菌丝生长状况、转色性能、子实体生长状况,探索蛹虫草菌种制备的最佳途径。选择不同种类的碳源(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乳糖)、氮源(硫酸铵、蛋白胨、酵母粉、尿素),设计不同碳、氮源浓度制作液体培养基培养蛹虫草液体菌,并将液体菌接到固体培养基上进行蛹虫草的出草实验,通过测定液体菌菌丝干重、蛹虫草子实体鲜重以及子实体和菌糠的多糖、虫草酸含量,研究不同碳、氮源培养液体菌对蛹虫草生长及质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在蛹虫草子实体生长10 d和15 d时进行组织分离获得的菌种,培养菌丝体时其生长速度快、转色快;在蛹虫草子实体生长15 d进行组织分离获得的菌种培养的液体菌更细密、粘稠,质量好;在蛹虫草子实体培养40 d时组织分离获得菌种的后代子实体产量显着高于其他生长期(P<0.05),平均虫草产量达22.34 g。2、蛹虫草生长45 d时孢子分离获得的菌种,在PD(Potato Dextrose)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的液体菌球小而细密,菌液浓稠;栽培的子实体产量显着高于其他生长期,平均鲜重为20.15 g,且子实体长势好、密度大,粗壮。所以生长45 d的蛹虫草更适合进行孢子分离。3、添加不同种类及浓度的碳源和氮源对PD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的蛹虫草液体菌菌丝干重有显着影响。当碳源为30 g/L蔗糖和氮源为6 g/L酵母粉时菌丝干重最大,分别为1.01 g/100ml和1.11 g/100ml。PD液体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种类及浓度的碳源和氮源培养的液体菌栽培蛹虫草,蛹虫草产量存在显着差异。添加20 g/L蔗糖作为碳源和10 g/L硫酸铵作为氮源培养液体菌,栽培出的虫草产量最高,平均鲜重分别为24.46 g 和 25.6 g。4、不同种类及浓度的碳源和氮源培养的液体菌对栽培获得的子实体及菌糠中的虫草多糖及虫草酸含量有显着影响。以10 g/L葡萄糖,12 g/L蛋白胨分别作为液体菌碳源和氮源,栽培的蛹虫草子实体多糖含量较高,分别为1.81 g/100g和1.91 g/100g;菌糠中多糖含量较高的是30 g/L蔗糖和12 g/L硫酸铵,分别为0.07 g/100g和0.04 g/100g。以25 g/L麦芽糖和6 g/L蛋白胨分别作为液体菌碳氮源,栽培得到的蛹虫草子实体虫草酸含量较高,分别为4.71%和5.48%;菌糠中虫草酸含量较高的是30g/L的葡萄糖和8 g/L的蛋白胨,分别为2.09%和2.29%。

杨益广,黄作喜[5](2019)在《蛹虫草人工培养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蛹虫草作为冬虫夏草替代品,在传统中药上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近年来,由于过度采挖,导致野生冬虫夏草资源越来越少,而蛹虫草的人工培养已初具规模。该文综述了蛹虫草的菌种选育、人工培养方式、培养基制作、接种技术、培养环境调控、子实体采收、次级代谢产物提取等环节技术的研究进度,并提出了蛹虫草人工培养的发展方向,即:以液体发酵培养实现工业化生产、降低污染率,以及提高次级代谢产物的利用率为重点。

薛丹[6](2019)在《基质对蛹虫草菌株子实体性状及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蛹虫草作为一种可食药用真菌,随着人们对其药用价值的认识,蛹虫草的人工栽培及活性物质方面的研究受到了众多科研者的关注。本文在实验室条件下完成了野生蛹虫草菌株的分离纯化,蛹虫草在大米、小麦、柞蚕蛹三种基质上的人工栽培以及虫草多糖、虫草酸、虫草素、腺苷这四种主要活性成分的提取和测定,比较分析了不同栽培基质对蛹虫草不同菌株子实体生长状况及主要活性成分的影响,试验结果如下:1、从采集到的58株野生蛹虫草菌株中分离筛选出12株进行本次实验,发现菌株CM9、CM10、CM11菌丝生长速率较快,气生菌丝较多,菌落边缘整齐。2、将分离纯化后的12株蛹虫草在大米、小麦、柞蚕三种基质上进行人工栽培,菌株CM3、CM4在大米和小麦两种基质上的长势较好,在柞蚕上长势一般,菌株CM6在大米和小麦上的长势均较差,菌株CM9在大米、小麦、柞蚕三种基质上长势均较好,在柞蚕上长势最好,菌株CM11在三种基质上长势均较差。由此可见,不同基质和不同菌株之间子实体生长状况存在显着差异,且每个菌株都有适于生长的最优培养基。3、分析比较了蛹虫草不同菌株子实体在三种不同基质上的四种主要生物活性成分(虫草多糖、虫草酸、虫草素和腺苷)。大米培育的子实体,菌株CM8虫草多糖含量最高,为26.73mg/g;CM11虫草酸和腺苷含量最高,分别为17.21mg/g和2.96mg/g;CM10虫草素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各菌株,为13.94mg/g。小麦培育的子实体,菌株CM12虫草多糖和虫草酸含量最高,分别为26.80mg/g和17.55mg/g;CM10虫草素最高,为5.92mg/g;CM8腺苷含量最高,为2.41mg/g。柞蚕培育的蛹虫草子实体,菌株CM2虫草多糖含量最高,为25.29mg/g;CM12虫草酸含量最高,为17.47mg/g;CM3虫草素最高,为3.04mg/g;CM9腺苷含量最高,为2.62mg/g。由此可见,蛹虫草不同菌株之间活性成分的含量存在显着的差异。比较分析基质对活性物质的影响,发现菌株CM1在不同基质之间的虫草酸和虫草素含量呈显着性差异,CM8基质之间虫草多糖和腺苷含量呈显着性差异,CM9基质之间虫草酸和腺苷含量无显着差异,CM3基质之间虫草多糖含量无显着差异,CM7大米和小麦虫草素含量显着高于柞蚕。由此可见,基质对蛹虫草的活性成分含量存在显着影响。市面购买的蛹虫草子实体虫草酸含量低于本实验室分离培育的所有蛹虫草;虫草素含量低于本实验室分离培育的除CM7外的大米和小麦蛹虫草;腺苷含量低于本实验室分离培育的除CM12外的大米蛹虫草。白化菌株CM7的虫草多糖、虫草酸及虫草素含量低于绝大多数非白化菌株,腺苷含量高于除CM8外的其他小麦蛹虫草。

牛婉蓉[7](2019)在《基于OSMAC策略的滑菇化学成分及其抑菌活性研究》文中指出高等真菌中的化合物具有结构新颖、活性显着等特点,是抗生素及农药的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之一。本文以属于担子菌门(Basidimycoat),层菌纲(Hymenomycetes),伞菌目(Agarieales),鳞伞属(Pholiota)的滑菇(Pholiota nameko)为研究对象,对其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进行研究。由于滑菇对环境变化比较敏感,可在不同培养条件下产生不同结构类型的化合物,为了充分利用滑菇资源,从中获取更多类型的化合物,本文利用一株菌株产生多种化合物”(One strain-many compounds,OSMAC)的策略,即利用改变培养基组成及配比、培养温度、培养时间、摇床转速、光照、添加生物合成途径前体及关键酶抑制剂等方式来优化菌株的发酵条件,以充分挖掘微生物菌株次级代谢产物的潜力,以期从滑菇中获取更多结构新颖或抑菌活性显着的化合物。本文首先采用OSMAC策略设计了14种不同的发酵条件对滑菇进行发酵培养,并通过HPLC法对发酵产物进行化学成分多样性分析,发现同一种菌株在不同的发酵条件下产生的化学成分差异显着,并发现了3种发酵条件下滑菇的次级代谢产物较为丰富,即:(1)发酵条件5:GP培养基添加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前体物质石竹烯,24℃恒温,转速150 r/min,摇床培养7天后加底物石竹烯在摇床培养7天后再室温静置7天(循环2次);(2)发酵条件6:滑菇用大米培养基75 g大米加200 mL超纯水,室温静置60天;(3)发酵条件10:滑菇用优化的GP培养基培养,24℃、150 r/min,摇床暗培养30天。随后对在这3种发酵条件下得到的滑菇乙酸乙酯层浸膏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实验采用正向和反相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和分析及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各种波谱分析方法,包括核磁共振(1D NMR和2D NMR)、紫外光谱(UV)、质谱(ESI和HRESI)、红外光谱(IR)、旋光光谱(ORD)、圆二色谱(CD)、X射线单晶衍射(X-Ray)等,对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如下:(1)从发酵条件6下得到的发酵液乙酸乙酯的浸膏中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是化合物:Pyrophen(2),Bicyclo[1.1.0]butane-4-hydroxyl-2-[Benzeneacetic acid,2’-hydroxy-3’,5’-dimethyl-],methyl ester(4),12,15-dihydroxy-cubenol(6);Donacinol(7),(2R,5R,6S,9R)-6,9-epoxy-2,6,10-trimethylhendeca-1,5,10-triol(8),(22E,24R)-Ergosta-7,22-dien-3β,5α,6β-triol(15),其中新化合物2个,分别是化合物4和6,化合物2的绝对构型是通过X-Ray单晶衍射确定的,化合物类型涉及苯环衍生物、倍半萜、甾醇等。2、从发酵条件10下得到的发酵液乙酸乙酯的浸膏中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是化合物:(3R,6S,7S,8R,10S)-3,7,14-trihydroxy-1-sterpurene(1),3βH-7βH-3,11-dihydroxyeremophil-1(10)-en-2-one(3),12,13,14,15-tetramethyl-4-hydro-xy-2-en-6-oxo-hexahydro-1H-Indene(5),Butanedioic acid,2-hydroxy-2-(1-methylethyl)-1,4-dimethyl ester(9),1,3-Diethyl ester-2-methyl ester citric acid(10),Diethyl(2R)-2-hydroxy-2-methylsuccinate(11),Succinic acid(12),β-Sitosterol methyl ether(14),β-sitosterol(17),Daucosterol(18);其中新化合物3个(1、3、5)。化合物类型涉及sterpurane类型倍半萜,cadinane类型倍半萜、孤木烷型倍半萜、酸酯类、谷甾醇及麦角甾醇等。其中化合物1的绝对构型是通过X-Ray单晶衍射确定的,化合物3的绝对构型是通过ECD计算确定的。3、从发酵条件5下得到的发酵液乙酸乙酯的浸膏中分离鉴定了2个甾醇类化合物,分别是化合物:(22E,24R)-Ergosta-7,22-dien-3β-methoxy(13),(22E,24R)-Ergosta-7,22-dien-3β-ol(16)。最后对从滑菇中分到的部分量大的单体化合物用K-B法进行初步的抑菌活性检测,选用的细菌菌株包括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以及革兰氏阴性菌大肠埃希菌。结果表明,化合物1、2、5、12、14、15和17的抑菌圈直径均小于7mm,即对这四种细菌均未表现出明显的抑菌活性。

强巴卓嘎[8](2018)在《蛹虫草人工栽培技术》文中指出蛹虫草与大众普遍认知的冬虫夏草为同属,在药用功能上也基本相同,但两者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区别,蛹虫草是可以被人工培植的,但冬虫夏草还无法通过人工培植。因为蛹虫草的药用价值较高,所以出现了很多蛹虫夏草人工栽培单位,但蛹虫夏草人工栽培具有一定难度,需要依照相应规范来进行培育。

肖淑媛,胡长生[9](2016)在《蛹虫草的规范化栽培技术》文中指出蛹虫草又称蛹草、北虫草、北冬虫夏草等,在真菌分类中与冬虫夏草隶属于子囊菌亚门、核菌纲、麦角菌目、麦角菌科、虫草属,是一种虫或蛹与菌的结合体。蛹虫草与冬虫夏草一样,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由于天然虫草资源的不够,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许多学者进行了人工培栽培虫草的试验研究。其中,尤以蛹虫草的研究和应用最多。本文从品种的选择、栽培与管理等方面,介绍蛹虫草的规范化栽培技术。

刘玉芳[10](2016)在《巴尔喀什黑伞人工驯化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巴尔喀什黑伞(Agaricus balchaschensis Samgina&G.A.Nam)是国内仅分布于新疆博斯腾湖、巴里坤湖等内陆湖泊沿岸特殊环境下的一种珍稀野生食用菌,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深受人们喜爱,但近年来其野生资源产量急剧下降,因此对巴尔喀什黑伞进行人工驯化栽培研究是缓解野生资源不足的重要举措。本研究以新疆博斯腾湖南岸野生分布的巴尔喀什黑伞为研究对象,针对其菌种获得、生长适应性以及人工驯化栽培关键技术等问题,通过对其采用组织分离、环境适应性检测、营养代谢生理及子实体诱导等方法进行研究,探讨影响菌丝生长的关键因子及菌种培育关键技术,为巴尔喀什黑伞人工驯化栽培关键技术集成提供基础数据。研究结果如下:(1)在获得菌丝体的过程中,通过设置4种不同的营养配方,4种分离方式,10种不同子实体成熟度、大小及部位试验,结果表明,在营养配方上,马铃薯、胡萝卜、蛋白胨培养基更适合巴尔喀什黑伞菌丝体生长,成活率最高,为26.67%;在分离方式方面,组织培养更适合分离巴尔喀什黑伞菌丝。组织分离的接种方式成活率为92.00%,显着(P<0.05)高于其它3种接种方式;未打开伞盖的子实体,在菌盖和菌柄连接处部位,切取直径9 mm大小的组织块,可以获得较好的接种效果。营养配方、分离方式、子实体部位及成熟度会影响巴尔喀什黑伞菌丝体获得。(2)通过设置不同温度、光照、pH和培养基含水量,试验结果表明,巴尔喀什黑伞菌丝最佳培养环境为2025℃,黑暗条件,pH68,培养料含水量47.37%62.96%。巴尔喀什黑伞菌丝生长阶段要求中低温、嫌光的条件,喜弱酸至弱碱的土壤。因此,巴尔喀什黑伞菌丝在生长阶段应控制在黑暗培养,培养料含水量适中,pH值中性的环境条件,避免高温。(3)通过设置不同碳源、氮源及2种碳氮组合的碳氮比,研究结果表明,巴尔喀什黑伞菌丝对碳氮源及碳氮比具选择利用特征。巴尔喀什黑伞具有一定的碳氮源物质选择性,最佳碳源是乳糖,在乳糖培养基上菌丝总生长量为75.24 mm,菌丝体重量也较大为0.96 g;巴尔喀什黑伞对氮源物质的利用能力强弱为:有机氮源>无机氮源>氨基酸类物质。其中以牛肉膏最佳,在牛肉膏培养基上菌丝总生长量为69.78 mm,菌丝体重量也较大为0.18 g;在以葡萄糖和硝酸钾设置碳氮比时,其最适宜的碳氮比为15:1,菌丝总生长量为74.13 mm;在以乳糖和硫酸铵设置的碳氮比时,最适宜的碳氮比为40:1,菌丝总生长量为63.07 mm,因此巴尔喀什黑伞适宜设置的碳氮比的物质组合为乳糖和硫酸铵。总之,巴尔喀什黑伞菌丝对于碳源和氮源物质有较广泛的利用性,但对于碳氮源物质的种类搭配及比例有严格的要求。(4)通过对NaCl和Na2SO4两种物质不同浓度混合的49个配方试验,结果显示,巴尔喀什黑伞菌丝对于Na Cl或Na2SO4有一定的耐受性,氯化钠浓度0.30%的菌丝总生长量为58.47 mm,硫酸钠浓度0.30%的菌丝总生长量为55.27 mm,而当两种盐混合后,在一定的浓度配伍下促进菌丝生长,而在另一些浓度配伍时抑制菌丝生长,说明巴尔喀什黑伞具有中等耐盐特性。(5)为了探究巴尔喀什黑伞对天然碳氮源物质的利用能力,设置不同菌种制备配方,研究发现小麦:玉米=3:1(V:V)配方为最适宜的培养基,在这种培养基上菌丝总生长量为83.66 mm。揭示了巴尔喀什黑伞对天然碳氮源物质有一定的要求。通过对5种出菇驯化培养料不同配方的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巴尔喀什黑伞菌丝适宜的出菇驯化培养料为棉籽壳菌糠,培养配方为棉籽壳40%,黄伞菌糠30%,牛粪20%,麸皮6.4%,尿素0.6%,石膏粉1%,石灰1%,过磷酸钙1%,菌丝总生长量165.10 mm。再一次证实巴尔喀什黑伞对营养有一定的要求。(6)为了解子实体对生长环境的适应性,设置了筐式栽培、脱袋覆土栽培和床式栽培3种栽培方式,结果表明,巴尔喀什黑伞菌丝均可萌发生长并出现大量的扭结菌丝。菌丝体对栽培环境适应性强,但子实体诱导与发育要求严格的条件。(7)结合在不同类型的培养基上巴尔喀什黑伞生长特性,巴尔喀什黑伞菌丝培养基的电导率值适宜范围为0.783.18,适宜的pH范围为5.858.12,确定了培养基材料EC值和pH的参考依据。棉籽壳通气孔隙大,麸皮持水力强,在配置巴尔喀什黑伞培养料时可以通过添加棉籽壳或麸皮调节培养料气水平衡。

二、大米培养基制作食用菌母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米培养基制作食用菌母种(论文提纲范文)

(1)滑菇次级代谢产物的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食药用真菌的研究现状
        1.1.1 食药用真菌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1.1.2 食药用菌的发展现状
    1.2 食药用真菌的发酵历史及应用
        1.2.1 食药用真菌的发酵历史
        1.2.2 食药用真菌深层发酵的应用
    1.3 LC-MS/MS联用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1.3.1 LC-MS/MS的发展
        1.3.2 LC-MS/MS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滑菇发酵液化学成分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种子液的制备
        2.3.2 培养基的配制
        2.3.3 接种与培养
        2.3.4 萃取
    2.4 滑菇乙酸乙酯层的分离与纯化
        2.4.1 滑菇浸膏的分离与纯化
        2.4.2 部分化合物分离纯化示意图
    2.5 实验结果与结构鉴定
        2.5.1 实验结果
        2.5.2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及波普数据
    2.6 滑菇中部分单体化合的降血糖活性研究
        2.6.1 前言
        2.6.2 实验方法
        2.6.3 .判断依据
        2.6.4 .初筛结果
        2.6.5 结论
    2.7 小结
第三章 不同发酵条件滑菇发酵液LC-MS分析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不同培养基的制备
        3.3.2 接种与培养
        3.3.3 发酵液的处理
    3.4 LC-MS法分析不同条件下的发酵代谢产物
        3.4.1 样品前处理
        3.4.2 色谱质谱采集条件
        3.4.3 代谢物定性定量分析
        3.4.4 差异代谢物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不同培养条件滑菇发酵液菌丝体转录组分析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种子液的制备
        4.3.2 四种发酵条件
        4.3.3 接种与培养
        4.3.4 发酵液的处理
    4.4 四种滑菇发酵液转录组测序分析
        4.4.1 样品采集和制备
        4.4.2 序列组装
        4.4.3 Unigene的获得及其分析
    4.5 结果与分析
        4.5.1 测序信息统计
        4.5.2 转录组测序数据组装
        4.5.3 Unigene功能注释
        4.5.4 Unigene的NR注释
        4.5.5 差异表达分析
        4.5.6 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富集
        4.5.7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 化合物10的谱图
附录Ⅱ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2)蛹虫草菌种复壮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培养基配方及制备
        1.2.1 母种培养基
        1.2.2 液体培养基
        1.2.3 出草培养基
    1.3 试验方法
        1.3.1 转接次数试验
        1.3.2 复壮方法比较试验
        1.3.2. 1 组织分离复壮法
        1.3.2. 2 活蚕蛹复壮法
        1.3.3分离组织试验
    1.4数据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回声接次数试验结果
    2.2 不同复壮方法效果
    2.3 分离组织试验结果
3 小结及复壮方法综合应用探讨

(3)药用真菌桑黄的培养特性及黄酮类成分产生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桑黄的分类
    1.2 桑黄的活性成分的研究
        1.2.1 多糖
        1.2.2 黄酮
        1.2.3 萜类
        1.2.4 吡喃酮
    1.3 桑黄的药理作用
        1.3.1 抗肿瘤作用
        1.3.2 抗氧化作用
        1.3.3 降血糖
        1.3.4 抗炎作用
    1.4 桑黄类真菌的人工培养特性的研究
        1.4.1 桑黄类真菌固体培养特性的研究
        1.4.2 桑黄类真菌液体培养特性的研究
        1.4.3 桑黄类真菌子实体培养特性的研究
    1.5 研究背景及意义
    1.6 研究内容
        1.6.1 桑黄类真菌固体培养特性的研究
        1.6.2 桑黄类真菌液体培养特性的研究
        1.6.3 桑黄类真菌子实体的瓶栽方法及粮食培养基筛选的研究
        1.6.4 桑黄类真菌黄酮类成分分析及产生规律的研究
    1.7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5个菌株基于ITS序列的分子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桑黄类真菌固体培养特性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栎生桑黄的固体培养特性
        3.2.2 黑盖木层孔菌的固体培养特性
        3.2.3 裂蹄纤孔菌的固体培养特性
        3.2.4 暴马桑黄的固体培养特性
        3.2.5 粗毛纤孔菌的固体培养特性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桑黄类真菌液体培养特性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栎生桑黄的液体培养特性
        4.2.2 黑盖木层孔菌的液体培养特性
        4.2.3 裂蹄纤孔菌的液体培养特性
        4.2.4 暴马桑黄的液体培养特性
        4.2.5 粗毛纤孔菌的液体培养特性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桑黄类真菌子实体瓶栽方法及黄酮类成分产生规律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桑黄类真菌瓶栽方法的研究
        5.2.2 桑黄类真菌在不同粮食培养基中的含水量变化情况
        5.2.3 桑黄类真菌在不同粮食培养基中子实体总黄酮含量的变化情况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桑黄类真菌子实体黄酮类成分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标准品及试剂
        6.1.3 样品的提取与准备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代谢物定性分析
        6.2.2 代谢物定量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作者简历

(4)蛹虫草菌种制备和不同碳氮源培养液体菌对蛹虫草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蛹虫草概述
        1.1.1 蛹虫草形态特征
        1.1.2 蛹虫草生活史
        1.1.3 蛹虫草生长环境
    1.2 蛹虫草活性成分及药用价值
        1.2.1 虫草多糖
        1.2.2 虫草酸
        1.2.3 蛹虫草其他活性成分
    1.3 蛹虫草的人工栽培
        1.3.1 蚕蛹栽培
        1.3.2 固体培养基栽培
        1.3.3 液体菌种培养
    1.4 蛹虫草的菌种选育
        1.4.1 人工选择育种
        1.4.2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培养基配制
        2.2.2 蛹虫草子实体栽培
        2.2.3 蛹虫草组织分离法制备菌种
        2.2.4 蛹虫草孢子分离法制备菌种
        2.2.5 不同碳氮源培养蛹虫草液体菌
        2.2.6 蛹虫草液体菌种生物量测定
        2.2.7 蛹虫草子实体产量测定
        2.2.8 蛹虫草子实体及菌糠多糖的提取与测定
        2.2.9 蛹虫草子实体及菌糠虫草酸的测定与提取
        2.2.10 数据处理与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生长期组织分离法制备菌种
        3.1.1 PDA菌丝生长情况
        3.1.2 液体菌培养情况
        3.1.3 出草情况
    3.2 不同生长期孢子分离法制备菌种
        3.2.1 PDA菌丝生长情况
        3.2.2 液体菌种培养情况
        3.2.3 出草情况
    3.3 不同碳氮源培养液体菌蛹虫草的生长状况
        3.3.1 不同碳氮源培养蛹虫草液体菌生长状况
        3.3.2 不同碳氮源培养液体菌栽培试验结果
    3.4 不同碳氮源培养液体菌栽培蛹虫草多糖含量及虫草酸含量
        3.4.1 不同碳氮源下液体菌对子实体、菌糠多糖含量的影响
        3.4.2 不同碳氮源下液体菌对子实体、菌糠的虫草酸含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蛹虫草的菌种分离方法
        4.1.1 组织分离法制备菌种
        4.1.2 孢子分离法制备菌种
        4.1.3 组织分离与孢子分离的比较
    4.2 不同碳氮源培养液体菌及栽培试验
        4.2.1 不同碳氮源液体菌的培养
        4.2.2 不同碳氮源液体菌的子实体栽培
        4.2.3 碳氮源的添加对多糖含量的影响
        4.2.4 碳氮源的添加对虫草酸含量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蛹虫草人工培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菌种选育
    1.1 菌种选育方法
    1.2 表型性状选育菌种技术
2 蛹虫草人工培养技术
    2.1 人工培养方式
    2.2 不同培养方式的培养基制作
        2.2.1 固体培养基
        2.2.2 液体培养基
    2.3 不同培养方式的接种技术
        2.3.1 蛹虫草活体
        2.3.2 蛹虫草人工固体培养
        2.3.3 蛹虫草液体发酵培养
    2.4 子实体培养及环境调控
    2.5 子实体采收及次级代谢产物虫草素等的提取
        2.5.1 子实体采收
        2.5.2 次级代谢产物虫草素等的提取
3 展望

(6)基质对蛹虫草菌株子实体性状及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蛹虫草的生物学性状
        1.1 蛹虫草的形态特征
        1.2 蛹虫草的生活史
    第二章 蛹虫草的栽培研究
        2.1 蛹虫草人工栽培的研究进展
        2.2 蛹虫草的人工栽培条件
        2.2.1 营养条件
        2.2.2 温度
        2.2.3 水分
        2.2.4 空气
        2.2.5 光照和酸碱度
    第三章 蛹虫草活性成分及功效
        3.1 虫草多糖
        3.1.1 调节免疫系统作用
        3.1.2 抗肿瘤作用
        3.1.3 降血糖作用
        3.2 虫草素和腺苷
        3.2.1 抗肿瘤作用
        3.2.2 调节免疫系统作用
        3.2.3 抑菌、抗炎作用
        3.2.4 其他作用
        3.3 虫草酸
        3.4 其他物质及作用
        3.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蛹虫草野生菌株的分离纯化
        1.1 材料和方法
        1.1.1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1.1.2 方法
        1.2 结果
        1.2.1 蛹虫草野生菌株的形态及寄主
        1.2.2 供分离野生菌株子实体性状的比较
        1.2.3 野生蛹虫草菌落的形态比较
        1.2.4 蛹虫草菌丝生长速率的比较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蛹虫草的人工栽培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2.1.2 方法
        2.2 结果
        2.2.1 蛹虫草在大米培养基上子实体形态及性状的比较
        2.2.2 蛹虫草小麦培养基上子实体形态及性状的比较
        2.2.3 蛹虫草在柞蚕蛹上子实体形态及性状的比较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蛹虫草主要活性成分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3.1.2 方法
        3.2 结果
        3.2.1 蛹虫草子实体虫草多糖含量的比较
        3.2.2 蛹虫草子实体虫草酸含量的比较
        3.2.3 蛹虫草子实体虫草素和腺苷含量的比较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基于OSMAC策略的滑菇化学成分及其抑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化合物结构
缩略语
第一章 绪论
    1.1 球盖菇科真菌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1.1 萜类
        1.1.2 甾醇类
        1.1.3 酯类
        1.1.4 多糖类
        1.1.5 氨基酸类
        1.1.6 矿质元素
        1.1.7 其它化学成分
    1.2 球盖菇科真菌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1.2.1 抗肿瘤作用
        1.2.2 清除自由基及抗氧化作用
        1.2.3 免疫作用
        1.2.4 抑菌作用
        1.2.5 降血糖
        1.2.6 降血脂
        1.2.7 其它药理活性
    1.3 OSMAC方法的概述
        1.3.1 OSMAC策略在天然药物化学中的应用
    1.4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技术路线
        1.5.4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OSMAC策略优化滑菇的发酵条件
    2.1 前言
    2.2 实验仪器、材料及试剂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试剂
    2.3 实验原理
    2.4 不同条件下发酵液的制备与分析
        2.4.1 不同培养基的制作
        2.4.2 接种与培养
        2.4.3 不同发酵条件下的发酵液的制备
        2.4.4 HPLC法分析不同条件下的发酵产物
    2.5 讨论
第三章 滑菇发酵液化学成分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试剂
    3.3 三种发酵液浸膏的制备
        3.3.1 培养基的配制
        3.3.2 种子液的制备
        3.3.3 接种与培养
        3.3.4 萃取
    3.4 滑菇乙酸乙酯层部分的分离与纯化
        3.4.1 滑菇浸膏的分离与纯化
        3.4.2 部分化合物分离纯化示意图
    3.5 实验结果与结构鉴定
        3.5.1 实验结果
        3.5.2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及波谱数据
    3.6 讨论
第四章 滑菇中部分单体化合物的抑菌活性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实验器具及培养基制备灭菌
        4.3.2 菌悬液的制备
        4.3.3 含菌平板的制备
        4.3.4 单体化合物的抑菌试验
    4.4 实验结果
    4.5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 部分化合物的谱图及单晶结构
附录Ⅱ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8)蛹虫草人工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培养基配置
    1.1 母种 (试管PDA培养基、液体培养基)
        1.1.1 试管PDA培养基
        1.1.2 液体培养基
    1.2 原种培养基
    1.3 栽培种
2 接种
    2.1 母种
    2.2 液体种
    2.3 栽培种
3 菌丝培养
    3.1 准备工作
    3.2 转色培养
    3.3 转色后培养
4 出草管理
    4.1 温度
    4.2 空气
    4.3 湿度
    4.4 光照
5 采收
6 结语

(9)蛹虫草的规范化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菌种选育与复壮
    1. 菌种选育
    2. 菌种提纯
    3. 出草实验
    4. 菌种复壮
二、培养基的制作与灭菌
    1. 液体培养基
    2. 大米培养基
三、接种和培养
    1. 接种
    2. 培养
四、出草管理
    1. 控制好温度
    2. 适宜的湿度
    3. 通风良好
    4. 光照适宜
五、及时采收

(10)巴尔喀什黑伞人工驯化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食用菌生长适应性
    1.1 食用菌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
    1.2 食用菌对营养条件的适应性
    1.3 食用菌人工驯化栽培研究现状
    1.4 研究意义
第2章 巴尔喀什黑伞纯菌丝体获得
    2.1 不同培养基对巴尔喀什黑伞菌丝成活的影响
    2.2 不同接种方式对菌丝体获得的影响
    2.3 不同组培接种块大小、年龄及切取部位对菌丝体获得的影响
第3章 巴尔喀什黑伞菌丝生长的环境因子
    3.1 温度对巴尔喀什黑伞菌丝生长的影响
    3.2 光照/黑暗处理对巴尔喀什黑伞菌丝生长的影响
    3.3 不同PH值对巴尔喀什黑伞菌丝生长的影响
    3.4 不同含水量对巴尔喀什黑伞菌丝生长的影响
第4章 巴尔喀什黑伞菌丝生长的营养条件
    4.1 碳源
    4.2 氮源
    4.3 不同碳氮比对巴尔喀什黑伞菌丝生长的影响
    4.4 不同氯化钠、硫酸钠浓度对巴尔喀什黑伞菌丝生长的影响
第5章 巴尔喀什黑伞人工驯化栽培技术初探
    5.1 菌种制备配方筛选
    5.2 菌种制备最佳配方比较
    5.3 出菇驯化培养料筛选
    5.4 人工驯化栽培出菇试验
    5.5 固体培养料理化性状研究
第6章 结论
    6.1 纯菌丝体获得技术
    6.2 环境因子适应性特点
    6.3 营养因子选择性利用
    6.4 巴尔喀什黑伞人工驯化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大米培养基制作食用菌母种(论文参考文献)

  • [1]滑菇次级代谢产物的挖掘[D]. 向巧.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2]蛹虫草菌种复壮方法探讨[J]. 宁宝云,薛姗姗,刘慧,刘康,郝继伟. 食用菌, 2020(03)
  • [3]药用真菌桑黄的培养特性及黄酮类成分产生规律的研究[D]. 唐琳. 鲁东大学, 2020(01)
  • [4]蛹虫草菌种制备和不同碳氮源培养液体菌对蛹虫草生长的影响[D]. 杨心如.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8)
  • [5]蛹虫草人工培养研究进展[J]. 杨益广,黄作喜. 安徽农学通报, 2019(14)
  • [6]基质对蛹虫草菌株子实体性状及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影响的研究[D]. 薛丹.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7]基于OSMAC策略的滑菇化学成分及其抑菌活性研究[D]. 牛婉蓉.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8]蛹虫草人工栽培技术[J]. 强巴卓嘎. 植物医生, 2018(11)
  • [9]蛹虫草的规范化栽培技术[J]. 肖淑媛,胡长生. 新校园(上旬), 2016(09)
  • [10]巴尔喀什黑伞人工驯化栽培技术研究[D]. 刘玉芳. 新疆农业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用水稻培养基制作食用菌亲本种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