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厚软场地的地震动特征及设计反应谱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闫静茹,张郁山,郝明辉[1](2020)在《山东省不同场地PGA放大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搜集整理"场地勘察钻孔数据库及分析平台系统"中山东省278个土层结构数据相对完整的钻孔剖面,采用一维等效线性化地震反应分析方法,计算II类和III类场地在5种实际基岩地震动作用下的场地反应,分析场地地震动峰值放大系数随场地类别、等效剪切波速、输入地震动强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场地土对输入地震动具有放大作用,这种放大作用随着地震动输入强度的增大在II,III类场地呈现不同的趋势;②对比所有场地不同地震强度的PGA平均值及拟合曲线发现,II类场地PGA多数情况高于III类场地;③分析所有场地土层PGA随vse变化情况,发现在D,E强震作用下,PGA在vse>350 m/s变化趋势平缓,因此提出II类场地更为细致的划分方法,并给出各类场地地震动参数变化的经验关系式及其系数值。
王琦[2](2019)在《天津地区剪切波速统计特征及其对地震动参数的影响》文中认为天津直辖市是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和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是我国典型的软土地区,大部分面积位于区划图(GB18306-2015)抗震设防八度区。剪切波速是确定场地分类和影响地表设计地震动参数的重要参量。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收集整理了天津地区地震安评剪切波速资料,开展了剪切波速与埋深的相关性、剪切波速的不确定性及其对地表地震动参数的影响研究工作。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构建了天津地区剪切波速的数据库,统计建立了该区剪切波速与土层埋深的经验模型,探讨了场地分类、土体类别、土体状态的影响,并验证了所得模型的可靠性;2.运用χ2检验方法检验了天津地区剪切波速的频度分布形态,统计给出了该区域剪切波速的特征值以及置信度为95%、85%、和75%上下限值;3.采用袁晓铭研究员团队提出的新一代一维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程序SOILQUAKE,初步研究了天津地区剪切波速的不确定性对地表峰值加速度和反应谱参数的影响,给出了定量化的评价结果。本文成果对科学确定天津软土地区工程抗震设计地震动参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蒋连接,魏剑,朱方之,施云[3](2017)在《远场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高层框剪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选取3条远场长周期地震动和2条普通地震动,在比较其能量特性的基础上,采用ETABS软件建立两栋高层框剪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对比研究了地震动类型和结构基本周期对结构弹性地震反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远场长周期地震动对高层框剪结构的地震反应具有放大作用;在其作用下结构的层间剪力、楼层位移和层间位移角明显大于普通地震动作用下的结果。远场地震动作用下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出现在中下部楼层,且明显超出现行规范1/800的限值要求。普通地震动作用下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出现在中上部楼层,能够满足规范限值要求。随着结构基本周期的增加,远场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结构的地震反应随之增大;普通地震动作用下结构的基底剪力、顶层位移逐渐增大;最大层间位移角略有下降、出现的楼层明显上移;顶层位移对长周期地震动、结构基本周期最为敏感。建议在高层结构抗震设计时进行远场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结构的抗震性能验算;且将结构位移作为重要的控制指标。
王亮[4](2014)在《基于KiK-net强震台网的土层地震动特性研究》文中指出震害调查资料和理论分析都表明,场地的土层条件对地震动特性具有重要的影响。不同场地土层地震动特性分析,在场地效应研究和结构抗震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土层的地震动特性研究是场地地震反应分析和场地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而场地土层的地震动特性参数的确定直接影响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的可靠性。随着地震小区划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广泛开展,研究不同土层的地震动特性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土层地震动特性研究主要是基于土体本构关系的理论分析及计算方法。其中,基于等效线性化模型的计算方法应用最为广泛。应用等效线性化计算方法,国内外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不同的等效线性化计算程序,并在土层地震动特性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随着研究的深入,现有方法局限性日益突出,其可靠性有待更多实际资料验证,急需通过实际土层地震动研究更深入了解土层地震动特性。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利用日本KiK-net强震台网的强震观测记录和对应的台站场地数据,根据中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场地类型划分标准,建立了适用于中国的土层地震动实测数据库。在数据库基础之上,利用强震观测记录和场地土层特征参数,统计分析不同场地类别的场地的土层地震动特性,并对不同类别场地的土层地震动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本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系统总结了场地土层地震动特性的研究现状及意义,介绍了常用的土层地震动特性研究方法——基于理论计算的研究方法和基于强震记录的研究方法。(2)按照中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场地划分标准,从日本KiK-net强震台网中选取11个一类场地和66组强震记录、20个二类场地和139组强震记录、30个三类场地和248组强震记录、9个四类场地和60组强震记录,共计70个场地和513组强震记录,建立了适用于中国的土层地震动实测数据库。(3)利用选取的强震记录及对应的土层条件,分别分析了不同类别场地的土层特征参数及地震动输入幅值对PGA放大系数和反应谱放大系数的影响。(4)对不同类别的场地地震动特性进行对比分析,给出了不同类别场地土层地震动特性的差异性,并给出了初步的拟合关系。
文雯[5](2012)在《覆盖层厚度对地表峰值加速度和反应谱的影响》文中指出场地地表地震动特性受震源机制,地震波传播途径和局部场地条件的影响,其中局部场地条件的影响尤为突出。在局部场地条件的影响中,覆盖层厚度对地表地震动特性的影响受众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就这一问题开展了一些研究,进行初步的探索后完成了如下主要工作。1.系统地学习和总结了覆盖层厚度对地表地震动影响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相关的计算参数。2.介绍了目前国内地震工程界广泛使用的一维等效线性波动理论及相应的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程序的计算原理及程序流程。3.选择粘土、粉土、砂土、砾石这四类土构造了140个单一均质土剖面研究覆盖层厚度对场地土层地表地震反应的影响,介绍了选用的输入地震动时程、土层非线性参数和对构建场地计算模型的考虑。4.对均质粘土、粉土、砂土、砾石场地不同的覆盖层厚度剖面,输入峰值分别为50gal、100gal、150gal、200gal、300gal的各三条人工合成地震动时程,使用一维等效线性波动法,进行了土层地表地震反应计算,并对计算的到的地表峰值加速度、加速度反应谱平台值、特征周期做了统计分析。最后,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工作,指出了本文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今后需开展的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李平[6](2010)在《场地类型对设计反应谱平台值的影响》文中提出设计反应谱的确定是抗震设计的基础,也是确定地震荷载的重要方法之一,反应谱平台值是确定设计反应谱形状的重要参数之一,我国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在确定设计反应谱的平台值αmax(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时只考虑了场地基本烈度(或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的影响,而与场地无关,破坏性地震震害以及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反应谱形状不仅与地震动强度有关,而且和场地密不可分。随着震害经验以及场地强震记录资料的积累,场地对设计反应谱平台值的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兴趣,是当前岩土工程抗震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就这一问题开展一些研究,进行初步的探索后完成了如下主要工作。1.系统地学习和总结了场地对设计反应谱平台值影响研究现状,较详细地介绍了本文反应谱平台值的确定方法。2.研究了中国大陆境内数百个场地钻孔资料,在此基础上,选取和构造了若干个有代表性的典型场地剖面,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的方法进行场地分类并作为计算剖面,确定了相应的计算模型和有关参数,用于计算的场地模型既有工程意义也有广泛的代表性。利用目前工程上广泛应用的一维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技术并结合所选取的土层剖面来研究场地类型对反应谱平台值的影响。3.研究了不同场地在不同强度地震动输入对设计反应谱平台值的影响。通过统计分析法给出了四类场地在不同地震动输入情况下的反应谱平台值的统计平均值,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给出了不同场地反应谱平台值与输入地震动的关系式。4.本文以西昌市防震减灾规划中有代表性的场地为例,通过工程钻探和岩土测试等手段确定场地的计算模型及相关的计算参数,通过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确定其输入地震动,计算给出50年超越概率为3%、10%和63%设计反应谱的平台值。与第三章所得出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一些对西昌市防震减灾规划有意义的结论。最后,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工作并对今后的研究问题进行了简要的讨论和展望。
史丙新,吕悦军[7](2010)在《软弱场地的地震动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软弱场地的地震动效应问题一直是工程地震学的研究重点。本文所说的软弱场地主要对应场地分类中的Ⅳ类场地,覆盖层较厚并含有软弱土夹层,以天津滨海地区为主要代表。研究表明,场地土本身对地震动具有放大作用,而软夹层具有减震作用,含软夹层的软弱场地对地震动参数的影响可以认为是场地土和软夹层对地震动参数的影响共同叠加的结果。叠加的结果将使其具有不同于其他场地的特点。本文选取了天津滨海地区不同地点的钻孔实例来进行计算,说明这类场地对地震动参数的影响。从计算的结果看,对地表峰值加速度而言,含软夹层的软弱场地的放大系数要小于其他类别场地的放大系数,而且在输入地震动较小时相对于地震动输入是放大作用;在输入地震动峰值较大时,表现为减震作用。对反应谱的特征周期而言,场地越软,反应谱越宽,特征周期值越大,而且随着输入峰值加速度的增加,特征周期也增加。对反应谱平台值来说,场地的影响并不显着。
史丙新,吕悦军[8](2010)在《软弱场地的地震动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软弱场地的地震动效应问题一直是工程地震学的研究重点。本文所说的软弱场地主要对应场地分类中的Ⅳ类场地,覆盖层较厚并含有软弱土夹层,以天津滨海地区为主要代表。研究表明,场地土本身对地震动具有放大作用,而软夹层具有减震作用,含软夹层的软弱场地对地震动参数的影响可以认为是场地土和软夹层对地震动参数的影响共同叠加的结果。叠加的结果将使其具有不同于其他场地的特点。本文选取了天津滨海地区不同地点的钻孔实例来进行计算,说明这类场地对地震动参数的影响。从计算的结果看,对地表峰值加速度而言,含软夹层的软弱场地的放大系数要小于其他类别场地的放大系数,而且在输入地震动较小时相对于地震动输入是放大作用;在输入地震动峰值较大时,表现为减震作用。对反应谱的特征周期而言,场地越软,反应谱越宽,特征周期值越大,而且随着输入峰值加速度的增加,特征周期也增加。对反应谱平台值来说,场地的影响并不显着。
杨伟林,朱升初,洪海春,陶小三,唐忠良[9](2009)在《汶川地震远场地震动特征及其对长周期结构影响的分析》文中认为汶川8.0级大地震中,中国数字强震动台网获得了大量的数字强震动记录,这些记录特别是远场记录具有丰富的长周期地震动分量。本文根据东南强震动中心获取的区域数字强震动记录,分析汶川8.0级地震的远场地震动特征,研究了基岩场地及深厚软弱场地的长周期地震动及其差异;根据长周期结构的特点,选取建于深厚软弱场地上的江苏A050强震台的超长地震记录进行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研究汶川8.0级地震对远场长周期结构的影响,并结合实际震害特点,提出了长周期结构抗震及地震安全对策中一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问题。
王冲[10](2009)在《输入界面对土层地表地震动的影响》文中提出输入界面的确定是建立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模型的重要技术环节,也是工程场地土层地震反应分析计算的一个重要的参数。实际上,输入界面是一个假想的基岩面,我国现行规范中,对Ⅰ、Ⅱ级安评工作分别取剪切波速为700m/s和500m/s的岩土层的顶面为输入界面。目前,输入界面的确定通常利用场地勘察的资料确定,在有些条件下,确定输入界面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因此,输入界面对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结果的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就这一问题开展研究,完成了如下主要工作。1.系统地学习和总结了土层地震反应中输入界面的研究现状以及与输入界面相关的其它场地条件对地震动参数的影响,较详细地介绍了现行的规范关于输入界面的确定方法。2.在研究我国数百个场地钻孔资料基础上,选取和构造了若干个有代表性的典型场地剖面作为计算剖面,确定了其相应的计算模型和计算参数,这些剖面既有地质意义也有工程意义。本文利用目前工程上广泛应用的一维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技术并结合所选取的土层剖面来研究输入界面对地表地震动参数的影响。3.计算了不同输入界面,在不同强度地震动输入时的地表加速度峰值、反应谱特征周期和平台高度这三个参数。分析计算结果发现,在低强度地震动输入时(峰值为10gal、50gal和120gal的地震波),输入界面的剪切波速在300m/s—500m/s之间变化时,对抗震规范中规定的四个场地类别,三个参数变化均不大,与假想基岩所得结果相对差值均在30%以内;在高强度地震动输入时(峰值为250gal、300gal和400gal的地震波),对于Ⅱ、Ⅲ类场地,三个参数对输入界面的变化较敏感,而对于Ⅰ、Ⅳ类场地,三个参数对输入界面的变化不甚敏感。4.计算分析了覆盖土层不变的情况下,输入界面剪切波速的变化对地表地震动参数的影响。结果发现输入界面的剪切波速在500m/s—800m/s之间变化时,三个参数变化均小,且场地越软变化越小。5.对于特殊土层结构的剖面,本文仅考虑了含有软弱土层的计算剖面。软弱土层对地表地震动参数影响很大,研究结果提示了输入界面应尽量选在软弱土层以下的土层中,这对抗震有利。本文对不同的场地类别,提出了作为输入界面土层的剪切波速范围;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需继续开展的工作。
二、厚软场地的地震动特征及设计反应谱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厚软场地的地震动特征及设计反应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山东省不同场地PGA放大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场地的选取和计算参数的确定 |
1.1 场地条件 |
1.2 计算方法和参数的确定 |
2 计算结果与讨论 |
2.1 不同场地类别场地放大效应分析 |
2.2 场地PGA随Vse的变化特征 |
2.3 场地地震动峰值放大系数经验关系 |
3 结论 |
(2)天津地区剪切波速统计特征及其对地震动参数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剪切波速与埋深的相关性 |
2.1 引言 |
2.2 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 |
2.3 土层剪切波速与埋深关系分析 |
2.4 对比分析及工程实例验证 |
2.5 小结 |
第三章 土层剪切波速的不确定性 |
3.1 引言 |
3.2 资料来源及统计分析 |
3.3 相同埋深的剪切波速不确定性统计分析 |
3.4 不同土的类别剪切波速不确定性统计分析 |
3.5 等效剪切波速不确定性统计分析 |
3.6 小结 |
第四章 剪切波速的不确定性对地震动参数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各参数的选取 |
4.3 计算方法及程序 |
4.4 计算结果的统计分析 |
4.5 剪切波速的不确定性对加速度反应谱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介 |
(3)远场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高层框剪结构地震反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与结构模态分析 |
1.1 结构A |
1.2 结构B |
2 地震动选取与能量特性比较 |
3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比较 |
3.1 结构A的地震反应分析 |
3.2 结构B的地震反应分析 |
3.3 结构A、B的地震反应比较 |
4 结论 |
(4)基于KiK-net强震台网的土层地震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地震动特性概述 |
1.3 土层地震动特性研究重要意义 |
1.4 土层地震动特性研究方法 |
1.5 本文主要目的与内容 |
第二章 日本 KiKnet 强震台网及土层地震动实测数据库建设 |
2.1 引言 |
2.2 日本 KiKnet 强震台网简介 |
2.3 数据库建立中台站选取 |
2.4 数据库建立中强震记录选取 |
2.5 数据库的优点和局限性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一类场地土层地震动特性分析 |
3.1 引言 |
3.2 一类场地台站与强震记录选取 |
3.3 土层条件对地震动特性的影响 |
3.4 输入幅值对地震动特性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二类场地土层地震动特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二类场地台站与强震记录选取 |
4.3 土层条件对地震动特性的影响 |
4.4 输入幅值对地震动特性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三类场地土层地震动特性分析 |
5.1 引言 |
5.2 三类场地台站与强震记录选取 |
5.3 土层条件对地震动特性的影响 |
5.4 输入幅值对地震动特性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四类场地土层地震动特性分析 |
6.1 引言 |
6.2 四类场地台站与强震记录选取 |
6.3 土层条件对地震动特性的影响 |
6.4 输入幅值对地震动特性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不同类别场地土层地震动特性对比分析 |
7.1 引言 |
7.2 PGA 放大系数与加速度反应谱放大系数 |
7.3 土层条件对地震动特性的影响 |
7.4 输入幅值对地震动特性的影响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引言 |
8.2 主要工作及结论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5)覆盖层厚度对地表峰值加速度和反应谱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历史地震中场地条件对震害的影响 |
1.1.2 抗震设计中场地条件对地震动影响的考虑 |
1.2 研究现状 |
1.3 国内主要抗震设防类规范的相关规定 |
1.3.1 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
1.3.2 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
1.3.3 JTG/T B02-01—2008《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 |
1.4 本文研究方法 |
1.5 计算参数的说明 |
1.5.1 输入输出参数 |
1.5.2 加速度反应谱的标准形式 |
1.5.3 相关参数的定义 |
1.6 本文内容的安排 |
第2章 土层地震反应分析原理 |
2.1 引言 |
2.2 一维等效线性化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
2.2.1 完全弹性土层地震反应分析 |
2.2.2 非线性土体特性的等效线性化处理 |
2.2.3 计算流程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输入地震动时程和场地计算模型 |
3.1 引言 |
3.2 输入地震动时程 |
3.3 场地计算模型 |
3.3.1 关于地震输入面的确定 |
3.3.2 关于层厚的考虑 |
3.3.3 关于对剪切波速的考虑 |
3.3.4 密度 |
3.4 场地土动力性能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覆盖层厚度对场地地表地震动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覆盖层厚度对地表峰值加速度的影响 |
4.2.1 覆盖层为粘土的情况 |
4.2.2 覆盖层为粉土的情况 |
4.2.3 覆盖层为砂土的情况 |
4.2.4 覆盖层为砾石的情况 |
4.2.5 覆盖层厚度对四类单—土类场地地表峰值加速度的影响 |
4.3 覆盖层厚度对加速度反应谱平台值的影响 |
4.3.1 覆盖层为粘土的情况 |
4.3.2 覆盖层为粉土的情况 |
4.3.3 覆盖层为砂土的情况 |
4.3.4 覆盖层为砾石的情况 |
4.3.5 覆盖层厚度对四类单—土类场地地表加速度反应谱平台值的影响 |
4.4 覆盖层厚度对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的影响 |
4.4.1 覆盖层为粘土的情况 |
4.4.2 覆盖层为粉土的情况 |
4.4.3 覆盖层为砂土的情况 |
4.4.4 覆盖层为砾石的情况 |
4.4.5 覆盖层厚度对四类单—土类场地地表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语与展望 |
5.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 |
5.2 结论与讨论 |
5.3 需要进一步开展的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场地类型对设计反应谱平台值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4 平台值确定方法 |
1.5 内容与安排安排 |
第二章 输入地震动与计算模型 |
2.1 引言 |
2.2 输入地震动的合成 |
2.3 场地计算模型的选择 |
2.4 小结 |
第三章 场地对设计反应谱平台值的影响分析 |
3.1 引言 |
3.2 计算方案和相关参数的确定 |
3.3 不同场地对设计反应谱平台值的影响 |
3.4 设计反应谱平台值αmax 统计结果 |
3.5 场地对设计反应谱平台值回归分析 |
3.6 小结 |
第四章 西昌市场地设计反应谱平台值对比分析 |
4.1 引言 |
4.2 输入地震动参数的确定 |
4.3 西昌市场地计算模型 |
4.4 计算结果及对比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语与展望 |
5.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 |
5.2 需要进一步开展的研究工作 |
附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参与的课题 |
(10)输入界面对土层地表地震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现状 |
1.3 输入界面的确定方法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5 地震波的选取和土层剖面的选取及构造 |
1.6 本文计算参数的说明 |
1.7 标准反应谱的平台高度和特征周期 |
1.8 本文内容的安排 |
第二章 输入界面的选取对加速度峰值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一般土层结构的计算分析 |
2.3 土层结构特殊的计算分析 |
2.4 覆盖土层厚度改变对地表加速度峰值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输入界面的选取对地表反应谱特征周期(Tg)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一般土层结构的计算分析 |
3.3 土层结构特殊的计算分析 |
3.4 覆盖土层厚度改变对地表反应谱特征周期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输入界面的选取对地表反应谱 平台高度值(α_(max))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一般土层结构的计算分析 |
4.3 土层结构特殊的计算分析 |
4.4 覆盖土层厚度改变对地表反应谱平台高度值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语与展望 |
5.1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
5.2 需要进一步开展的研究工作 |
附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厚软场地的地震动特征及设计反应谱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山东省不同场地PGA放大影响研究[J]. 闫静茹,张郁山,郝明辉. 地震研究, 2020(03)
- [2]天津地区剪切波速统计特征及其对地震动参数的影响[D]. 王琦. 防灾科技学院, 2019(07)
- [3]远场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高层框剪结构地震反应分析[J]. 蒋连接,魏剑,朱方之,施云.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7(29)
- [4]基于KiK-net强震台网的土层地震动特性研究[D]. 王亮.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4(03)
- [5]覆盖层厚度对地表峰值加速度和反应谱的影响[D]. 文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2(07)
- [6]场地类型对设计反应谱平台值的影响[D]. 李平.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0(02)
- [7]软弱场地的地震动效应研究[J]. 史丙新,吕悦军.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 2010(00)
- [8]软弱场地的地震动效应研究[J]. 史丙新,吕悦军.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 2010(00)
- [9]汶川地震远场地震动特征及其对长周期结构影响的分析[J]. 杨伟林,朱升初,洪海春,陶小三,唐忠良.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09(04)
- [10]输入界面对土层地表地震动的影响[D]. 王冲.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