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能生产环境监测信息系统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沆[1](2021)在《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优化及风险评价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化石能源的持续开发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排放强度逐年上升,对未来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挑战。传统虚拟电厂应用项目普遍存在能源结构单一、参与市场不足、能源耦合关系稀疏和新型负荷缺失等显着问题,导致传统虚拟电厂的运行稳定性差、经济效益低、风险管理难度大。在此背景下,气电耦合虚拟电厂的概念逐步成为未来分布式能源发展应用的一个重要技术方式,通过进一步聚合电转气装置(P2G)、燃气锅炉等气电转换设备,使得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机组的利用效率得到提升,减少了出力不确定性对系统稳定、经济运行的影响。然而,当前气电耦合虚拟电厂的运行控制及市场运营研究还较为缺乏,无法有效协调多类型灵活性资源并入虚拟电厂,支撑气电耦合虚拟电厂的调度优化及市场运营决策。基于此,亟需计及多重不确定性、电动汽车特性及综合需求响应特性展开对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优化及风险评价,以便为多类型分布式能源、可控负荷、电转气耦合设备等灵活性资源参与虚拟电厂调度提供强大动力,有效支撑电力系统与虚拟电厂的协同运行,提高虚拟电厂的经济效益与运行效率。第一,基于气电虚拟电厂的研究现状和相关理论,阐明了本文所研究气电虚拟电厂运营优化研究的理论和应用价值。首先,围绕气电耦合虚拟电厂的基本概念、发展过程和主要类型阐述了气电耦合虚拟电厂的基础理论;其次,为了实现供给侧多能互补和负荷侧综合互动的运行目标,从形态特征、结构特征、技术特征和应用特征四个方面对气电耦合虚拟电厂的运营运行特征进行了详细分解;再次,基于气电虚拟电厂多种能源主体的复杂结构及相互关系,梳理了气电虚拟电厂参与外部能源市场的类型和运营优化模式及内部各类能源形式和设备的协同运行模式;最后,针对国内外虚拟电厂应用项目进行了现状分析与经验总结,并指出对气电虚拟电厂经验启示,为本文后续章节开展相关研究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第二,基于可再生能源出力、负荷的不确定性以及能源价格波动对气电虚拟电厂运营优化带来的风险,建立了计及多重不确定性的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优化模型。首先,分析了气电虚拟电厂内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出力、负荷需求、碳排放权价格及能源电力价格的不确定性,采用概率分布模型对上述不确定性因素进行了建模;其次,构建了以系统经济效益最优、碳排放最小为目标的计及多重不确定性的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优化模型,并提出了改进捕食遗传算法的求解算法和具体的计算流程;最后,选取北方某气电虚拟电厂为例,设置了六种不同情景进行了对比研究,验证了在计及内外部多重不确定性下气电耦合虚拟电厂更具有市场竞争力,能够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共赢。第三,基于电动汽车特性及耦合设备运行特性对系统运行的影响,建立了计及电动汽车特性的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优化模型。首先,对电动汽车运行特性及可与电动汽车耦合运行的虚拟电厂相关设备特性进行了研究,设计了考虑电动汽车特性的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行结构;其次,以气电虚拟电厂在日前能量市场中的运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构建了计及电动汽车特性的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优化模型;然后,考虑了运营优化模型的非线性、多维度问题,为了提高粒子群算法存在收敛速度、计算精度,避免早熟的问题,提出了基于Tent映射的改进混沌优化算法,以及具体的计算流程;最后,选取某工业园区进行实例分析,并对四种情景下的系统收益进行了优化求解,得到了气电虚拟电厂各设备在运行日各时刻的优化出力方案,证实了考虑电动汽车充放电特性并将其与P2G设备引入气电虚拟电厂可显着提升系统收益。第四,基于虚拟电厂参与需求响应的交易机制和需求响应特性分析,建立了计及综合需求响应特性的气电虚拟电厂运营优化模型。首先,分析了气电虚拟电厂参与需求响应的交易机制和需求响应负荷特性,设计了气电虚拟电厂参与综合需求响应的总体框架;其次,以气电虚拟电厂收益最大化为目标,根据各耦合设备出力交换功率和多能源需求响应的互动关系,考虑可控负荷、电力网络、热力网络、天然气网络及能源耦合、存储设备等约束,构建了气电虚拟电厂参与综合需求响应的运营优化模型;然后,针对综合需求响应中各种能源的价格存在不确定性,在原模型基础上引入了均值-方差模型,实现了气电虚拟电厂效益最大化并降低了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最后通过算例和多情景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了虚拟电厂参与综合需求响应相比于传统需求响应能够获得更高的效益。第五,基于气电耦合虚拟电厂参与多种能源市场交易中面临内外部多方面风险因素的影响,建立了考虑气电虚拟电厂参与市场运营的全流程风险评价模型。首先,从多重不确定性、电动汽车特性及综合需求响应特性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不同特性对气电耦合虚拟电厂造成的风险影响;其次,结合气电虚拟电厂的运行结构和特点,多维度考虑了外部政策、参与主体、耦合技术、运营交易、信用管理5个方面,设计了包含29个风险评价指标的气电耦合虚拟电厂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在熵权-序关系赋权法和云模型解决不确定性评价信息的优点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熵权-序关系法改进的云模型风险评价模型;最后,针对四种场景下的气电虚拟电厂进行算例分析,对比研究了不同场景及不同评价模型的评价结果,验证了所提出模型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马三妹[2](2021)在《分布式光伏电站监测及能效分析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认为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问题日趋严重,促使人们对可再生清洁能源进行大力地开发和利用。由于太阳能光伏发电具备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该产业得到了各地政府的鼎力支持和社会资本的青睐而快速发展起来。近年来,分布式光伏电站投资建设发展迅速,在整个光伏产业中占有很大的份额。为实时掌握并网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发电效率,实时获知电站关键设备运行状态,对并网分布式光伏电站进行智能化监测与能效分析非常有必要。本论文针对当前并网分布式光伏电站系统效率计算方法复杂、实用不强的难题,在分析影响光伏电站能效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可用于工程实践的简单快速测算并网分布式光伏电站系统效率的模型;针对并网分布式光伏电站监测数据具有实时性强、种类多、接入点分散、采集数据量等特点,提出了基于异步I/O模型的数据采集服务器;经过对监测技术和软件开发技术进行深入分析与比较,基于分布式光伏电站自身特点,提出了通过ZigBee技术对光伏电站进行数据采集,利用4GLTE网络进行数据传输,最后运用先进而成熟的软件框架与开发技术进行系统设计开发,实现光伏电站监测及能效分析。本论文设计的软件系统是集监测数据采集和能效分析于一体的综合信息系统,包括分布式光伏电站实时数据采集、电站信息管理、运行监测、能效分析、警报通知、查询统计等功能。该系统通过对光伏电站实时监测数据分析和效率测算,可以快速定位光伏电站各个环节效率异常问题,为运行维护提供有力支撑,从而提高分布式光伏电站的智能化管理水平;通过对大量分布式光伏电站系统效率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得出影响光伏电站系统效率的重要因素,对今后分布式光伏电站的投资建设提供辅助决策依据。
罗非[3](2021)在《变电设备状态实时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电力行业蓬勃发展,电力系统不论是对于国家还是人民都是根本性的保障。在整个电力系统中,变电设备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电力用户的工作与生活质量与变电设备运行的可靠性息息相关。然而,变电设备状态监测的智能化水平严重不足,很多地区还停留在人工巡检维修的层面上,由于对变电设备进行操作具有危险性,对于变电设备进行人工监控和检修会存在发现不及时,检修有风险的问题,难以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针对人工监测变电设备的上述问题,本文对变电设备状态实时监测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变电设备监测的实际状况和需求展开分析,按照系统开发的原则,依托成熟的PMS系统架构体系,采用B/S软件结构,使用JAVA语言和SQL数据库技术,设计和开发了软硬一体的变电设备状态实时监测系统。本文设计与开发的变电设备状态实时监测系统通过对变电设备监测装置数据的实时采集与计算,可以对变电设备的健康状态进行预测与告警,并提供了综合查询,统计图表,设备管理等功能。系统开发完成后在某市电网上线试运行,系统运行稳定,在变电设备的监测,告警等方面较大程度降低了公司变电设备运行维护的开销,及时发现和避免了多起变电设备故障,提升了变电设备运维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了人身危险性,对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做出了贡献。
万桦桦[4](2021)在《风力发电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文中提出近年来,四川电力公司的风力发电厂建设数量快速增加。目前,公司主要采用人工维护的方式进行风电电站的日常运维管理。由于缺乏专用的管理软件,逐渐出现了管理效率较低、数据集中度不高、人工工作量大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公司提出了研发风力发电信息系统的任务。本文对风力发电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系统设计及实现。首先对国内外的风电电站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情况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为研究工作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随后,对系统进行需求分析,调查目前的风电电站信息管理现状及业务流程,提出系统的开发目标,并研究系统的功能和非功能需求。在此基础上,分析软件设计技术和流程,并按总体设计、功能模块设计和数据库设计的顺序,逐渐构建系统的技术和功能方案。按照系统的功能设计结果,对系统进行开发实现,选择.NET平台的C#开发技术,对系统中的信息管理、计费管理、统计管理和查询管理功能进行了开发实现,并展示其功能运行界面。最后,通过分析软件系统的测试方法,采用黑盒测试法对系统进行了测试分析,并通过VTest工具对系统的性能进行验证。通过测试,得到系统达到了预期的开发目标,满足了公司的风力发电信息管理的自动化管理要求。本文设计和实现的风力发电信息系统是基于四川电力公司的风电电站业务管理需求进行组织实施,系统的应用有效提高了公司的风电电站管理效率,降低了人工管理的工作量。同时系统的研发基于高度可靠的.NET平台开发技术,具有较高的运行性能与可靠性,对于其他地区的风电电站信息的自动化管理也有着积极的参考作用。
纪博雅[5](2020)在《高校校园建筑节能运行集成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公共建筑是公众活动的主要载体,需要坚持节能绿色的高质量发展。校园建筑作为典型公共建筑,从2008年开始推行高校“节能型”校园,已积累了一定的管理与研究经验,也发现了亟待解决的诸多问题。为满足新时代的建筑节能、舒适与经济相结合的绿色高质量发展需求,校园建筑节能运行管理也需要解决更多新问题。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校园园区为研究对象,以校园建筑能效提升与舒适度运行为目标,提出校园建筑的节能运行集成管理系统方法论。本论文基于系统科学、管理学、经济学、运筹学等多学科理论,运用理论分析、实证分析、数据模拟与文献调查等研究方法,将校园建筑节能运行管理作为一个被研究的复杂系统,利用“物理事理人理”(WSR)方法论,系统地研究校园建筑运行管理过程问题,提出集成管理模式与策略。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归纳如下:(1)调查了高校校园建筑节能运行管理现状,并系统分析了高校校园建筑节能运行集成管理的问题。首先,采用实际走访的方式,了解我国高校校园建筑节能运行管理的监测平台建设情况、相关技术应用情况、建筑运行管理情况。基于WSR方法论,设计调查问卷,对节能运行的实际管理问题,从WSR三个维度进行系统性分析:监测平台及相关技术问题(物理层)、管理目标与功能问题(事理层)、相关主体行为的问题(人理层),提出高校建筑节能运行集成管理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2)基于WSR方法论完善既有平台构建的管理理念,明确了校园建筑节能运行集成管理所需要的集成化平台架构与技术支撑体系、采集信息内容,并通过实证效果评价的方式,验证了集成化平台的合理性与必要性。首先,基于WSR方法论重构了平台的构建逻辑,并明确目标、需求与人物。然后,明确平台的WSR信息集成内容;从服务节能运行的物理层、事理层、人理层的管理需求出发,具体提出了“物理”层面建设监测内容指标、辅助“事理”的监控内容指标、服务“人理”的平台服务内容指标。最后,通过BJT大学的能源监测平台效果对比评价,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建筑节能运行的集成化平台的合理性与必要性。(3)站在主体需求导向的角度分析事理层问题,建立了校园建筑节能运行管理的动态多目标优化模型,验证了模型可用性,并对比主要目标与综合加权和两种解法,分析解法的优越性。首先,分析事理层管理的研究内容,并分析管理目标关系。然后,建立了“能源-环境舒适度-经济”动态多目标优化模型,并选择主要目标法与综合加权和法(目标集成加权优化)求解问题。最后,进行算例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进行节能、舒适度、经济性的均衡优化符合实际需求,对比两种优化解法,目标综合加权法,更贴合实际建筑运行管理需求。(4)提出了高校校园建筑节能运行集成管理的不同主体合作与管理策略集合。基于消费者行为理论,从人理层面分析校园建筑节能的主体消费者行为特征,分开解决不同消费特征主体的合作与管理关键问题。针对教学区,基于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分析并解决学校主体与ESCo的合同能源管理合作模式选择的问题。针对宿舍区,基于歧视价格理论,设计宿舍区建筑用电歧视电价模式,引导在校师生改善用能行为。最后,基于BJT大学22号宿舍楼的实际用电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歧视电价模式可以对主体节能行为进行经济激励。(5)最后,从物理层(W)、事理层(S)、人理层(R)三个层面提出校园建筑节能运行集成管理的对策建议,以及集成管理的综合建议。
张若愚[6](2020)在《智慧银川大数据中心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物联网和通信技术的应用,智慧城市得到了发展,大数据中心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中心,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银川市政府为了保证智慧银川大数据中心的安全、可靠运行,必须有机房监控系统从动力,环境,安保等方面对机房进行全面监控。本文根据智慧银川大数据中心机房监控系统的功能和性能需求,研究与设计智慧银川大数据中心的机房监控系统方案,并对方案的重要部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设计。主要研究与设计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结合当前的数据中心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智慧银川大数据中心的重要性和监控系统的主要功能,对数据中心的监控系统的方案和架构进行了设计,为了提高数据中心的运行可靠性,保证数据的安全,对监控系统主要的供配电进行了重点分析。(2)根据智慧银川大数据中心监控系统的总体方案,对感知层、传输层、展示应用层三部分做了研究与实现设计。设计了监控系统的主要的硬件电路,包括温度采集电路、湿度采集电路、报警电路、通信协议转换电路、光电耦合电路等重要的模块。对UPS不间断供电做了详细的阐述,对机房的交流配电配电系统做了设计,给出了设计的交流配电系统图,结合交流配电系统分析了机房供电的可靠性要求,需要满足在故障检修、市电断电的情况下,依靠UPS为机房设备正常工作供电,分析了 UPS的运行模式。最后,分析了电量仪、门禁、网络摄像机等智能设备的应用方法。(3)为了解决数据中心的数据数据存储和监控服务器运行状况,对数据存储结构和格式进行了图形显示研究,基于WEB进行了服务器的配置管理,对监控系统进行了设计,能够实现权限管理和监控系统的各个功能。采用J ava+AJAX的方式编写了WEB页面,实现了用户登录、查询、远程监控、设备控制等功能。数据存储采用Mysql数据库实现。最后将整个监控系统进行实施,包括服务端软件环境安装、配置、现场监控终端智能设备安装使用。完成系统的实施后,并从用户展示端对系统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
胡文曦,肖先勇,汪颖,张文海,王杨[7](2021)在《现代电网电力扰动数据分析与主动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电网中反映供用电双方兼容性的电力扰动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有效利用监测数据对于科学认知、理解和解决电力扰动相关难题以及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与营商环境改善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不同于传统电能质量分析方法在扰动发生后被动采取补救性的分析和治理措施,文中提出在扰动发生、发展和影响之前主动挖掘电力扰动监测数据独特暂态信息以进行"感知-预警-诊断-服务"的主动应用框架。从这4个层面阐述了基于电力扰动数据分析进行敏感负荷辨识、风险预警、隐性故障诊断和优质电力运营模式等不同应用途径的研究价值、主要思路和关键难题。
王珊珊[8](2020)在《新巨龙能源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约束矛盾日渐凸显,国民经济所有能耗中,工业企业能耗量占比最大,能耗成本的高居不下与供需资源的紧张局面说明了工业企业原有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发展趋势,不仅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了节能减排,同时也削弱了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新巨龙公司在近几年的能源消耗上以电力为主,占总耗能的95%,能耗成本居高不下,随着国家十三五规划节能减排目标的提出,同时也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新巨龙公司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能源管理系统,目的是通过新一代信息化技术实现能源精细化管理,合理提高能源利用率,从而进一步发挥节能增效的作用。本系统主要为实现新巨龙公司能耗有效管控而展开的设计。在系统整个研究过程中,深入现场了解业务场景,挖掘生产一线用户需求以及重要的数据信息,对用户的需求进行鉴别、综合和建模后,为原始问题以及目标软件建立模型。根据模型,综合考虑软件开发技术以及框架,按照总体规划合理制定设计方案,设计完成符合新巨龙这种重点用能企业自身特点的管理系统。其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运用软件工程的理论,对系统需求进行分析和研究,在扎实的理论研究基础上,确定系统的主要功能、系统配置以及实施方案。2.根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与公司实际情况,梳理采集的计量点,确定目标系统各模块具备的功能以及整个软件架构设计,深入分析本次系统前后端开发使用的框架技术。3.在明确需求分析及实现哪些功能的基础上,对应用系统关系进行架构性设计,并展开对系统各个功能模块的详细设计。4.完成系统各功能模块的实现,并对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进行测试验证。5.对本课题进行总结,分析系统存在的不足,提出需要后续改进的方法和思路。本系统运用合理的计算方法,优化数据方案选择,实现对能源消耗情况的有效监督管理,从而对各个生产环节的能耗能够做到精确化、精准化管控,有效降低能源消耗,通过创新的管理思路为能源有效合理利用打开一个崭新的局面。
冯雷[9](2020)在《电能在线监测系统在多晶硅生产工艺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多晶硅生产企业产能的比重在国内逐渐增大,如何能持续降低多晶硅的生产成本也慢慢成为多晶硅企业能生存且更持久发展的首要考虑问题。基于电能在线监测管理来进一步升级、优化多晶硅生产工艺,进而达到节能降耗、高质廉价的目的,改善这些影响因素会为企业提高综合水平带来不容小觑的作用。然而,传统的电能监测普遍采用便携式测试仪对重要线路的电能相关指标进行定期检测,再根据其测量数据进一步开展相关汇总、统计、分析等工作。这种电能监测方式存在时效性较差、监测指标少、工作量大、测量误差大、缺乏判断依据等缺点,极大限制了多晶硅生产工艺优化及节能降耗的实现,对于多晶硅生产企业的竞争力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文基于多晶硅生产现状,为实时监测多晶硅生产各个环节及设备的电能使用情况、优化多晶硅生产工艺提供可靠依据,设计一套基于4G通信技术的电能在线监测和管理信息系统。本文在用电设备的配电回路上安装智能检测终端,从而实现对用电设备的电能、电量、电能质量等数据的实时采集。同时对各工序重要设备等进行细分管理,消减电力需求,降低用电成本、实施对标管理提升管理水平,对企业电能消耗、设备运行、生产作业行为、用电安全隐患以及电能精细化管理等进行全过程实时检测、诊断和分析,最终实现多晶硅生产过程的优化,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袁路路[10](2020)在《基于电力物联网的智能配电房状态监测与故障预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配电房是电网的末端环节,提高其管理水平不仅能提高配电网的供电能力与供电质量,还可以提升电网公司的社会形象。配电房分布面广、设备量大、运行环境复杂、运维管理困难,其内部业务系统采用烟囱式数据架构且数据模型不统一,难以支持多源数据融合分析与智能运维,亟需对配电房进行综合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调研分析智能配电房智能化改造及管理总体需求,并将配电房设备进行归类。在进行配电房智能化改造时,可按实际需求分块进行改造并接入管理系统,实现配电房智能化改造的定制化、标准化。然后研究融合路由+交换+计算能力的标准模块化配电房智能网关。通过智能网关和物联网云管理平台的端云协同技术,实现配电房综合监测,解决配电房终端多、通道多等资源浪费问题,提高配电设备现场监测能力和数据分析应用能力,为配电房状态监测与故障预警应用服务提供多源数据支撑。其次研究配网设备与环境状态可视化全景监控系统。以配电网设备监测为基础,研发配网设备状态监测与运维管控主站,集成生产系统、GIS平台等基础数据,实现对配电网设备实时监测、大数据分析、状态评估、故障诊断等全景可视化监控功能,为配电网设备的在线监测与优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最后提出一种配电变压器故障预警智能挖掘算法,该算法对变压器在电气变量、非电气变量等多个维度及多个来源通道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因果性分析,形成配变故障概率图模型,并将智能挖掘算法和专家经验相融合,构建综合决策模型,实现对变压器运行故障全方位的预警。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够实现配电房多维度状态监测与预测性检修,对减少运维成本,提升供电质量,提升用电客户满意度具有重大意义,能够显着提升配网精益化管理水平,提高电网企业的运营水平和社会形象。
二、电能生产环境监测信息系统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能生产环境监测信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优化及风险评价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虚拟电厂发展研究综述 |
1.2.2 虚拟电厂参与能源电力市场研究综述 |
1.2.3 虚拟电厂运营优化研究综述 |
1.2.4 虚拟电厂风险评价研究综述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
1.4 论文研究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
1.4.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 |
1.4.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气电耦合虚拟电厂相关理论基础 |
2.1 气电耦合虚拟电厂基础理论 |
2.1.1 气电虚拟电厂基本概念 |
2.1.2 气电虚拟电厂发展过程 |
2.1.3 气电虚拟电厂主要类型 |
2.2 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特征 |
2.2.1 形态特征 |
2.2.2 结构特征 |
2.2.3 技术特征 |
2.2.4 应用特征 |
2.3 气电耦合虚拟电厂内外部运营优化规则 |
2.3.1 内外部主体构成 |
2.3.2 外部运营策略优化 |
2.3.3 内部协同运行模式 |
2.4 气电耦合虚拟电厂应用项目经验总结及启示 |
2.4.1 国外虚拟电厂应用项目 |
2.4.2 国内虚拟电厂应用项目 |
2.4.3 经验总结与启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计及多重不确定性的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优化模型研究 |
3.1 引言 |
3.2 多重不确定性分析及运行架构 |
3.2.1 多重不确定性分析 |
3.2.2 多重不确定性设备参与气电耦合运行架构 |
3.3 计及多重不确定性的气电虚拟电厂多目标优化模型 |
3.3.1 目标函数 |
3.3.2 约束条件 |
3.3.3 不确定性处理 |
3.4 气电耦合虚拟电厂多目标运营优化求解方法 |
3.4.1 多目标优化模型求解 |
3.4.2 基于捕食搜索策略的遗传算法 |
3.4.3 设计优化模型求解流程 |
3.5 算例分析 |
3.5.1 基础数据 |
3.5.2 仿真结果分析 |
3.5.3 敏感性分析 |
3.5.4 收敛性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计及电动汽车特性的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优化模型研究 |
4.1 引言 |
4.2 气电虚拟电厂电动汽车运行特性及运行架构 |
4.2.1 电动汽车及耦合设备运营特性 |
4.2.2 电动汽车及耦合设备参与气电耦合运行架构 |
4.3 计及电动汽车特性的气电虚拟电厂运营优化模型 |
4.3.1 目标函数 |
4.3.2 约束条件 |
4.4 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优化模型求解算法 |
4.4.1 典型粒子群优化算法 |
4.4.2 混沌优化算法 |
4.4.3 设计优化模型求解流程 |
4.5 算例分析 |
4.5.1 基础数据 |
4.5.2 场景设置 |
4.5.3 算例结果分析 |
4.5.4 敏感性分析 |
4.5.5 收敛性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计及综合需求响应的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优化模型研究 |
5.1 引言 |
5.2 虚拟电厂参与综合需求响应的交易机制与特性分析 |
5.2.1 虚拟电厂参与综合需求响应的交易机制 |
5.2.2 综合需求响应特性分析 |
5.3 计及综合需求响应的气电虚拟电厂运营优化模型 |
5.3.1 目标函数 |
5.3.2 约束条件 |
5.3.3 条件风险价值均值-方差模型 |
5.4 气电耦合虚拟电厂参与综合需求响应运营的求解算法 |
5.4.1 互利共生阶段 |
5.4.2 偏利共生阶段 |
5.4.3 寄生阶段 |
5.4.4 基于旋转学习策略的SOS改进 |
5.5 算例分析 |
5.5.1 基础数据 |
5.5.2 仿真结果分析 |
5.5.3 求解算法性能对比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计及多角度特性下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风险评价模型研究 |
6.1 引言 |
6.2 多角度特性下气电虚拟电厂运营风险分析 |
6.2.1 多重不确定特性产生风险分析 |
6.2.2 含电动汽车产生风险分析 |
6.2.3 综合需求响应产生风险分析 |
6.3 设计气电耦合虚拟电厂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6.3.1 风险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6.3.2 设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6.3.3 风险评价指标的预处理 |
6.4 基于熵权法-序关系改进的云模型风险评价模型 |
6.4.1 熵权-序关系赋权法 |
6.4.2 云模型算法 |
6.4.3 设计风险评价计算流程 |
6.5 算例分析 |
6.5.1 场景设置 |
6.5.2 基于改进云模型风险评价的结果分析 |
6.5.3 基于传统模糊综合评价的结果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7.1 本文主要结论 |
7.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分布式光伏电站监测及能效分析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现状与发展趋势 |
1.4 论文的创新点与贡献 |
1.5 论文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关键技术分析 |
2.1 数据采集网络技术分析 |
2.1.1 数据采集网络方案 |
2.1.2 ZigBee技术分析 |
2.1.3 4GLTE技术分析 |
2.2 软件系统开发技术分析 |
2.2.1 B/S架构模式 |
2.2.2 SSH架构 |
2.2.3 java开发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光伏电站现状 |
3.2 光伏发电系统分析 |
3.2.1 光伏发电系统的原理及组成 |
3.2.2 光伏电站能效概述 |
3.2.3 光伏电站能效影响因素分析 |
3.3 功能性需求分析 |
3.3.1 电站信息管理 |
3.3.2 运行监测 |
3.3.3 能效分析 |
3.3.4 警报通知 |
3.3.5 查询统计 |
3.3.6 系统管理 |
3.4 接入设备分析 |
3.5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5.1 可靠性分析 |
3.5.2 性能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目标 |
4.2 设计原则 |
4.3 系统架构设计 |
4.3.1 软件架构 |
4.3.2 物理架构 |
4.3.3 功能架构 |
4.4 数据采集设计 |
4.4.1 数据采集拓扑结构设计 |
4.4.2 数据采集服务器设计 |
4.5 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
4.5.1 电站信息管理 |
4.5.2 运行监测 |
4.5.3 能效分析 |
4.5.4 警报通知 |
4.5.5 查询统计 |
4.5.6 系统管理 |
4.6 数据库设计 |
4.6.1 实体关系图设计 |
4.6.2 数据库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软件实现环境 |
5.2 主要功能实现 |
5.2.1 电站信息管理 |
5.2.2 运行监测 |
5.2.3 能效展示 |
5.2.4 警报通知 |
5.2.5 查询统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系统测试环境 |
6.2 采集服务器测试 |
6.2.1 功能测试 |
6.2.2 性能测试 |
6.3 并网光伏电站能效测试 |
6.4 其他项目测试 |
6.4.1 测试指标情况 |
6.4.2 缺陷情况 |
6.4.3 测试结论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变电设备状态实时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态 |
1.2.1 国外研究状况和特点 |
1.2.2 国内研究状况和特点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
2.1 系统架构 |
2.2 软件结构 |
2.3 三层架构 |
2.4 系统技术 |
2.4.1 面向服务架构SOA |
2.4.2 企业服务总线ESB |
2.4.3 业务流程 |
2.4.4 数据存储 |
2.5 PMS系统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建设必要性 |
3.2 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1 变电设备状态监测功能 |
3.2.2 全网电能损耗估计功能 |
3.2.3 变电设备监测装置管理功能 |
3.2.4 变电设备运行监视功能 |
3.2.5 监测系统管理功能 |
3.2.6 综合查询功能 |
3.2.7 统计报表功能 |
3.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设计考虑 |
4.2 系统架构设计 |
4.2.1 系统总体架构 |
4.2.2 系统硬件架构设计 |
4.2.3 系统技术架构设计 |
4.2.4 系统功能架构设计 |
4.3 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
4.3.1 变电设备状态监测模块设计 |
4.3.2 运行监视模块设计 |
4.3.3 装置管理模块设计 |
4.3.4 系统管理模块设计 |
4.3.5 综合查询模块设计 |
4.3.6 统计报表模块设计 |
4.3.7 高级应用模块设计 |
4.4 数据库设计 |
4.4.1 数据库概念模型设计 |
4.4.2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
4.4.3 数据表设计 |
4.5 系统角色设计 |
4.6 系统间接口的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软件实现 |
5.1 系统软件功能模块的实现 |
5.1.1 系统登录模块实现 |
5.1.2 变电设备状态监测功能实现 |
5.1.3 运行监视功能实现 |
5.1.4 设备装置管理功能实现 |
5.1.5 系统管理功能实现 |
5.1.6 综合查询功能实现 |
5.1.7 统计报表功能实现 |
5.1.8 电能损耗估计功能实现 |
5.2 数据库实现 |
5.2.1 数据库建立 |
5.2.2 数据库管理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平台及工具 |
6.1.1 数据库平台 |
6.1.2 硬件平台 |
6.1.3 性能测试工具Load Runner |
6.2 系统功能测试 |
6.3 系统性能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风力发电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 |
2.1 业务概述 |
2.1.1 管理现状 |
2.1.2 业务流程 |
2.2 系统目标 |
2.3 系统功能需求 |
2.3.1 信息管理需求 |
2.3.2 计费管理需求 |
2.3.3 统计管理需求 |
2.3.4 查询管理需求 |
2.4 系统非功能需求 |
2.4.1 性能需求 |
2.4.2 其他需求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设计 |
3.1 设计技术与流程 |
3.1.1 设计技术分析 |
3.1.2 系统设计流程 |
3.2 系统总体设计 |
3.2.1 功能模型设计 |
3.2.2 网络结构设计 |
3.3 功能模块设计 |
3.3.1 信息管理功能设计 |
3.3.2 计费管理功能设计 |
3.3.3 统计管理功能设计 |
3.3.4 查询管理功能设计 |
3.4 数据库设计 |
3.4.1 概念结构分析 |
3.4.2 数据表结构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实现 |
4.1 系统开发技术 |
4.1.1 C#.NET技术 |
4.1.2 SQL Server技术 |
4.1.3 插件开发技术 |
4.2 系统模块实现 |
4.2.1 信息管理功能实现 |
4.2.2 计费管理功能实现 |
4.2.3 统计管理功能实现 |
4.2.4 查询管理功能实现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 |
5.1 测试方法概述 |
5.1.1 功能测试方法 |
5.1.2 性能测试方法 |
5.2 系统测试环境 |
5.3 系统测试内容 |
5.4 系统测试结果 |
5.4.1 功能测试结果 |
5.4.2 性能测试结果 |
5.4.3 其他测试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高校校园建筑节能运行集成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2.1 研究对象 |
1.2.2 主要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方法 |
1.2.4 技术路线图 |
2 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基本理论 |
2.1.1 集成管理理论 |
2.1.2 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理论 |
2.1.3 多目标规划理论 |
2.1.4 消费者行为理论 |
2.1.5 博弈论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建筑节能运行平台相关技术 |
2.2.2 建筑节能管理多目标均衡优化 |
2.2.3 公共建筑节能管理主体合作与节能行为 |
2.2.4 研究评述 |
3 高校校园建筑节能运行集成管理现状及问题系统分析 |
3.1 高校校园建筑的能源管理现状 |
3.1.1 采集高校的介绍 |
3.1.2 高校能源监测平台的基础建设情况 |
3.1.3 高校相关建筑智控等技术的基本应用情况 |
3.1.4 高校建筑运行管理的基本情况 |
3.2 基于WSR的高校校园建筑节能运行集成管理问题分析 |
3.2.1 基于WSR方法论设计调查问卷 |
3.2.2 问卷数据收集 |
3.2.3 问卷信效度检验 |
3.2.4 高校校园节能运行管理问题的WSR三维分析 |
3.3 小结 |
4 物理层:高校校园建筑节能运行的集成化平台 |
4.1 集成化平台的顶层设计 |
4.1.1 基于WSR重构物理层平台的建设逻辑 |
4.1.2 平台的建设目标 |
4.1.3 平台的需求与任务 |
4.2 校园建筑节能运行的集成化平台基础架构与关键技术 |
4.2.1 基于CPES的集成化平台架构 |
4.2.2 建筑节能运行管理的相关技术 |
4.3 基于WSR分析的集成化平台信息内容 |
4.3.1 服务物理层的平台监测信息内容 |
4.3.2 服务事理层的平台功能目标管理信息内容 |
4.3.3 服务人理层的平台使用主体服务信息内容 |
4.4 案例分析 |
4.4.1 物理层集成化平台的WSR评价指标体系 |
4.4.2 基于AHP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4.4.3 BJT大学能源集成化平台建设效果对比分析 |
4.5 小结 |
5 事理层:高校校园建筑节能运行管理的目标集成优化 |
5.1 校园建筑节能运行集成管理的事理层分析 |
5.1.1 事理层的研究内容 |
5.1.2 运行管理中的目标关系与主体需求偏好 |
5.2 “能源-环境舒适度-经济”多目标优化动态规划分析 |
5.2.1 前提假设 |
5.2.2 建立多目标优化动态模型 |
5.2.3 多目标优化解法 |
5.3 算例验证 |
5.3.1 多目标均衡优化的验证目标 |
5.3.2 SD楼建筑节能运行管理的案例说明 |
5.3.3 参数选取与优化过程 |
5.3.4 结果分析 |
5.4. 小结 |
6 人理层:高校校园建筑节能运行管理的集成化主体合作策略 |
6.1 校园建筑节能运行集成管理主体关系及其经济性分析 |
6.1.1 人理层的问题梳理 |
6.1.2 校园建筑节能运行管理利益相关主体 |
6.1.3 教学区节能运行管理消费者行为分析 |
6.1.4 宿舍区节能运行管理消费者行为分析 |
6.2 教学区建筑节能运行的主体合作策略分析 |
6.2.1 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
6.2.2 后勤集团与ESCo利益与风险分析 |
6.2.3 高校与ESCo的合作博弈模型 |
6.2.4 教学区主体合作模式选择 |
6.3 宿舍区建筑节能运行的能源定价模式分析 |
6.3.1 宿舍区能源歧视价格前提条件 |
6.3.2 宿舍区的歧视电价等级选择 |
6.3.3 宿舍区建筑师生用电歧视电价模式设计 |
6.3.4 算例验证 |
6.4 高校建筑节能运行集成管理的集成化管理策略建议 |
6.5 小结 |
7 高校建筑节能运行集成管理对策建议 |
7.1 基于WSR分析的高校建筑节能运行集成管理 |
7.2 物理层提升集成化平台的建议 |
7.2.1 对平台相关技术与信息进行梳理集成 |
7.2.2 完善平台架构 |
7.2.3 加强融合新技术手段 |
7.2.4 完善监测的信息类别、加强信息关联分析 |
7.3 事理层多目标优化管理的建议 |
7.3.1 展开节能运行集成管理多目标优化 |
7.3.2 综合考虑多目标管理 |
7.3.3 采用适用目标集成的加权和解法进行多目标优化 |
7.4 人理层加强主体合作管理的建议 |
7.4.1 促进节能运行管理过程的多主体合作 |
7.4.2 提升后勤集团(高校领导)的意识、明确管理职责 |
7.4.3 促进ESCo与后勤集团的合作 |
7.4.4 加强ESCo的质量控制 |
7.4.5 促进在校师生的参与 |
7.5 提升集成管理的综合建议 |
7.5.1 加强管理目标的物理功能支持 |
7.5.2 明确主体合作依赖的平台功能支持 |
7.5.3 利用平台辅助管理主体的学习 |
7.5.4 加强管理主体在管理过程中的目标意识 |
7.6 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论文主要结论及创新性 |
8.1.1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 |
8.1.2 创新性 |
8.2 研究的局限性及进一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智慧银川大数据中心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数据中心监控系统研究现状分析 |
1.2.1 数据中心监控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数据中心机房监控系统发展特征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组织结构 |
2 大数据中心监控系统需求分析与系统设计方案 |
2.1 大数据中心监控系统需求分析 |
2.2 监控系统方案架构与组成设计 |
2.2.1 监控系统整体方案架构设计 |
2.2.2 感知层 |
2.2.3 传输层 |
2.2.4 展示应用层 |
2.3 数据中心低压监控配电设计 |
2.3.1 低压交流配电系统需求分析 |
2.3.2 数据中心低压交流配电系统设计 |
2.4 数据中心机房UPS系统设计 |
2.4.1 UPS交流供电与运行模式分析 |
2.4.2 机房UPS方案设计 |
2.4.3 机房UPS供电控制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3 大数据中心监控系统功能设计与实现 |
3.1 感知层功能实现 |
3.1.1 动力监控系统实现 |
3.1.2 环境监控系统实现 |
3.1.3 安保监控系统实现 |
3.2 传输层功能实现 |
3.2.1 网络通信模型 |
3.2.2 业务逻辑 |
3.2.3 数据库连接池 |
3.3 展示应用层功能实现 |
3.3.1 前端功能实现 |
3.3.2 后端功能实现 |
3.4 大数据中心监控系统硬件方案设计 |
3.4.1 主控模块与最小系统分析与设计 |
3.4.2 系统电源模块设计 |
3.4.3 安防与门禁模块设计 |
3.5 通信协议实现 |
3.6 数据库设计实现 |
3.7 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
3.7.1 软件系统基本结构 |
3.7.2 功能软件实现 |
3.8 本章小结 |
4 智慧银川大数据中心监控系统的实施与效果分析 |
4.1 监控系统实施的主要过程 |
4.1.1 WEB服务器分析与搭建 |
4.1.2 数据库安装配置 |
4.2 监控系统效果测试 |
4.2.1 动力监控实施效果 |
4.2.2 环境监控实施效果 |
4.2.3 安保监控实施效果 |
4.3 测试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现代电网电力扰动数据分析与主动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电力扰动主动应用的基本思路 |
1.1 电力扰动监测数据的特点 |
1.2 电力扰动监测数据蕴含的信息 |
1.3 电力扰动主动应用场景 |
2 敏感用户电力扰动主动感知 |
2.1 非侵入式负荷监测技术 |
2.2 电力扰动监测数据的时间间隔影响 |
2.3 电力扰动敏感负荷辨识方法 |
3 多源数据驱动的电力扰动风险主动预警 |
3.1 现代电网中的多源数据 |
3.2 关联规则挖掘方法 |
3.3 电力扰动风险主动预警 |
4 电网设备元件隐性故障主动诊断 |
4.1 电网中的隐性故障 |
4.2 波形数据中的隐性故障特征 |
4.3 电网隐性故障主动诊断方法 |
5 优质供电主动服务商业模式 |
5.1 租赁与产权转移 |
5.2 以旧换新 |
5.3 电力扰动保险 |
6 结语 |
(8)新巨龙能源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本论文的组织安排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 |
2.1 相关标准 |
2.2 理论和技术概述 |
2.3 应用框架Spring Data JPA |
2.4 全新微服务框架Spring Boot |
2.5 基于内存的Key-Value数据库Redis |
2.6 IOC/AOP框架Spring Framework |
2.7 AJAX技术 |
2.8 JSON |
2.8.1 概述 |
2.8.2 JSON与XML对比 |
2.9 VUE |
2.9.1 MVVM和数据双向绑定 |
2.9.2 VUE组件化 |
2.9.3 VUE生命周期 |
2.10 MQTT协议 |
2.11 ECharts |
2.12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能源平衡 |
3.2 能源监测 |
3.3 能源数据统计 |
3.3.1 电能统计 |
3.3.2 能耗报表 |
3.4 能源调度与计划 |
3.5 能耗预警 |
3.6 数据维护 |
3.6.1 电能表补录 |
3.6.2 产量维护 |
3.6.3 用户管理 |
3.7 数据采集 |
3.8 系统数据流图 |
3.9 数据字典 |
3.10 系统性能要求 |
3.11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设计原则 |
4.2 系统整体架构 |
4.2.1 系统软件架构设计 |
4.2.2 网络架构设计 |
4.3 系统安全性设计 |
4.4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4.1 整体功能模块设计 |
4.4.2 能源平衡模块设计 |
4.4.3 能源监测和数据统计模块设计 |
4.4.4 能源调度与计划模块设计 |
4.4.5 能耗预警模块设计 |
4.4.6 数据维护模块设计 |
4.4.7 数据采集 |
4.5 数据库设计 |
4.5.1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
4.5.2 数据库物理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系统开发环境 |
5.2 开发环境构建和工具类配置 |
5.2.1 Redis Template工具类 |
5.2.2 自定义序列化配置 |
5.2.3 Redis Config配置 |
5.2.4 JSON数据格式解析模块 |
5.3 系统功能模块的实现 |
5.3.1 登录模块设计 |
5.3.2 能源平衡设计 |
5.3.3 能源监测设计 |
5.3.4 能源数据统计设计 |
5.3.5 能源调度与计划设计 |
5.3.6 能耗预警设计 |
5.3.7 数据维护设计 |
5.3.8 数据采集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对象和目标 |
6.2 测试策略 |
6.2.1 测试环境 |
6.2.2 现网实际测试环境 |
6.2.3 测试对象质量评估 |
6.3 总体评价结论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电能在线监测系统在多晶硅生产工艺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1 系统的功能分析 |
2.2 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
2.3 数据采集与通信方案 |
2.3.1 数据采集方案 |
2.3.2 数据传输方式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硬件及软件设计 |
3.1 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1 系统硬件总体结构 |
3.1.2 关口数据监测终端设计 |
3.1.3 能效集中采集终端设计 |
3.1.4 数据通讯设计 |
3.2 系统的软件设计 |
3.2.1 系统软件总体结构 |
3.2.2 电能在线监测模块设计 |
3.2.3 用电分析模块设计 |
3.2.4 能效计算模块设计 |
3.2.5 基础信息系统管理模块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能在线监测系统实现方法研究 |
4.1 高、低压回路采集元件 |
4.1.1 低压回路 |
4.1.2 高压回路 |
4.2 能效集中采集终端 |
4.2.14 G通信模块 |
4.2.2 微功率无线模块天线 |
4.2.3 安装流程 |
4.3 电能在线监测平台监测终端配置规划 |
4.3.1 高压终端配置 |
4.3.2 高压引出线终端配置 |
4.3.3 低压部分终端配置 |
4.4 系统集成 |
4.4.1 硬件设备集成 |
4.4.2 软件功能集成 |
4.4.3 软硬件集成 |
4.5 系统平台展示 |
4.5.1 系统平台架构 |
4.5.2 系统平台界面及功能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能在线监测平台在多晶硅生产中的应用 |
5.1 应用目的 |
5.2 节能降耗应用 |
5.2.1 原生产工艺 |
5.2.2 改造后生产工艺 |
5.3 应用效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于电力物联网的智能配电房状态监测与故障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内外研究水平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
1.1.2 泛在电力物联网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智能配电房信息系统及改造方案 |
2.1 业务需求分析 |
2.2 设备智能化改造方案 |
2.3 基于电力物联网架构的智能配电房解决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电力物联网的配电房智能网关设计 |
3.1 业界物联网关产品及应用分析 |
3.1.1 产品调研分析 |
3.1.2 传统配电房监测方案及不足 |
3.2 配电房智能网关功能需求 |
3.3 基于核心板的智能网关研制方案 |
3.3.1 智能网关研制方案 |
3.3.2 边缘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配网设备与环境状态全景监控系统设计 |
4.1 系统架构 |
4.2 系统功能设计方案 |
4.2.1 智能运维管控全景 |
4.2.2 状态监测 |
4.2.3 智能告警管理 |
4.2.4 高级分析功能 |
4.2.5 运维策略管理 |
4.2.6 运维监控 |
4.2.7 运维评价 |
4.2.8 智能报表中心 |
4.3 安全技术方案 |
4.3.1 网络安全设计 |
4.3.2 主机安全设计 |
4.3.3 应用安全设计 |
4.4 智能配电房可视化监控系统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向智能配电房的配电变压器故障预警研究 |
5.1 配网运维管理概况 |
5.2 配电变压器故障预警原理 |
5.2.1 相关性分析 |
5.2.2 因果性分析 |
5.3 智能挖掘算法及案例分析 |
5.3.1 智能挖掘算法 |
5.3.2 综合决策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电能生产环境监测信息系统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气电耦合虚拟电厂运营优化及风险评价模型研究[D]. 刘沆.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
- [2]分布式光伏电站监测及能效分析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马三妹.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变电设备状态实时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罗非.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风力发电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 万桦桦.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5]高校校园建筑节能运行集成管理研究[D]. 纪博雅.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2)
- [6]智慧银川大数据中心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张若愚.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2)
- [7]现代电网电力扰动数据分析与主动应用[J]. 胡文曦,肖先勇,汪颖,张文海,王杨.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21(04)
- [8]新巨龙能源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王珊珊.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9]电能在线监测系统在多晶硅生产工艺中的应用研究[D]. 冯雷.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10]基于电力物联网的智能配电房状态监测与故障预警研究[D]. 袁路路.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