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农村经济 提高农民收入(论文文献综述)
刘炯[1](2021)在《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以安徽省为例》文中提出为探讨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基于总量生产函数与VAR模型,选取1990-2019年的年度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期内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经由农村金融规模较大的负向效应与农村金融效率较小的正向效应,农村金融发展负向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农村金融规模与农民收入增长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农村金融效率是农民收入增长单方向的格兰杰原因。短期内,农村金融规模与农村金融效率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脉冲影响渐趋稳定,二者对农民收入增长方差的变化均具有较高的贡献度。扩大农村地区资金供给,完善农村金融信用环境,加强农村金融创新,有利于发挥农村金融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
张广辉,张建[2](2021)在《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与农民收入增长》文中指出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能有效破解"两权分离"产权制度下的权能困境,提高宅基地要素配置效率,促进其财产权能实现,带动农民收入增长。在厘清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和使用权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宅基地"三权"分别通过所有权虚位权能实现、资格权潜在价值显化、使用权多元化流转机制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但面临着所有权虚位权能实现"难"、资格权潜在价值显化过程"杂"、使用权多元化流转遇"阻"等现实困境。为推动宅基地"三权分置"对农民收入的促进作用,应进一步激发所有权实现动能,激活资格权潜在价值,畅通使用权流转通道。
张婷婷[3](2021)在《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从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开始,中央一共发布了23个聚焦“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重心都集中到了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上,突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也表明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性、紧迫性。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写入党章,证明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抓好“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将“三农”问题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体现了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2018年、2019年、202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科学规划,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更是聚焦乡村振兴,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意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经济和民生的根本,而且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古语云“民以食为天”。马克思指出:“农业劳动是其他一切劳动得以独立存在的自然基础和前提”。(1)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从古至今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农耕文明根基深厚。农业是人民生活的源泉,是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只有农业实力强,国家才能强大。农业起到安邦济民的作用,是治国的关键,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的决策部署,也是中央自新农村建设以后再次将“三农”问题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乡村振兴直接关乎现代化农村经济体系的建立,也是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根据发展经济学和城乡二元经济理论,乡村振兴首先需要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所以振兴乡村经济是乡村振兴战略首要内容。而乡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生产要素的投入,尤其是持续大量的金融资本的投入,这就在客观上需要建立一个覆盖面广、专业化、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农村金融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也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农村金融改革是农村金融能够更好地支持乡村振兴的使命与责任,乡村振兴也为农村金融改革带来重要的机遇,同时农村金融改革更需要现代农业这个大市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仍然远低于城市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倍差长期高达2.5以上。与此同时,我国农村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十分明显,东部受益于改革开放、要素流入以及较快的城镇化发展,农村经济实现了率先发展,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农民收入和消费的城乡差距也相对较小。金融发展方面,东部农村金融机构种类更加丰富、网点覆盖更广、渗透率更高、金融服务能力更强。相对而言,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农民收入渠道有限,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增长较慢,农村金融机构相对单一,渗透率低,金融服务能力偏弱,尤其是广大偏远的西部地区获取优质金融服务的难度仍然较大。为此,应着手解决农村金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积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构建促进乡村振兴的金融推进机制。那么,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我国以“起点低、发展滞后、政府高度重视”为基本特征的农村金融发展是否促进了乡村振兴?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是否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影响农民收入和消费方面呈现出何种规律?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是否造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是否发生了显着的变化?这些问题均是我国农村经济、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现实存在且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也是研究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回答上述几个基本问题不仅有助于评价我国促进农村金融发展政策的实施效果,而且可以动态地从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角度理解农村经济发展规律。本文从马克思经济学的农业农村发展理论和金融资本理论、农村金融发展理论出发,全面分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性、主要内容和任务,以及我国乡村振兴的进程与现状,分析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并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分别分析了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和农村金融对乡村振兴的供给。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进行实证研究:以理论机制的分析为基础,运用滚动回归模型和TVP-SV-VAR模型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视角实证研究了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时变效应。同时,运用我国30个省市2002-201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构建PVAR模型实证研究了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区域差异。研究发现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居民收入、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且,农村金融的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效应是最强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次之,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效应是最弱的。农村金融发展可以从供给、需求两个层面以及资金融通和风险管理两个途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提升,并且具有明显时变特征。从时点差异看,新时代的影响强度最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时期影响次之,农村改革初期最低,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在这三个时期呈现出台阶式上升的特征。从期限差异看,短期效应最弱,中期有所增强,长期影响强度最强,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水平的影响以中长期效应为主。从区域差异看,东、中、西的阶梯性差序格局,东部区域的影响强度最强,中部次之,西部最弱。从实证分析还可以得出,农村金融发展的乡村振兴效应存在着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体现在长短期限之间和不同区域之间,因此有实现再平衡的必要性。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应当以基础性制度建设和长期性战略为基本方向。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以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农村金融机构为例,分析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村金融对乡村振兴支持的相关经验,并提出了金融支持要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的思路,最终提出我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与策略,包括构建完善的金融机构支持体系、政策支持体系、金融生态环境、风险分担机制等。
李颖沛[4](2021)在《建设新农村与发展农村经济探究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农村经济在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中始终都扮演着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其能够提供充足的保障来协调发展我国现代化社会主义经济。当前,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日益加快,促使国家、社会、人民越来越重视农村经济,由此能够为促进农村经济的新一轮革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地动力。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促使经营管理问题逐渐涌现出来。在开展农村经济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经济发展水平深受管理水平、管理效果的影响,但是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已经对农村经济发展造成严重阻碍。基于此,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有必要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增强农村经济的经营管理力度,全面保证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从而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健康发展。
王全玉,王洪生,赵庆功[5](2021)在《普惠金融、政府干预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文中认为政府干预和普惠金融发展在助力农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选取山东省T市2014—2019年县域面板数据,建立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探究普惠金融、政府干预及其交互作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普惠金融与政府干预对农民收入的增加有显着的积极作用,且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会随着政府干预的增强而增强,政府干预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也会随着普惠金融发展程度的提高而增强。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郭战通[6](2021)在《中国农村经济体制变迁与粮食生产研究(1979-2018)》文中认为
赵勇俊[7](2021)在《双峰县花门镇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农村经济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
朱祥祥[8](2021)在《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视域中的新时代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研究 ——以贵州省毕节、铜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命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命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然未直接就国家治理进行专题论述,但在他们的论着中包含有大量关于国家治理的思想。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并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集体通过国家治理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的创立、发展和完善起到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思想引领作用。当前,农村公共服务建设远落后于城镇,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关键性作用。农村公共服务建设落后就不可能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下,农村公共服务建设面临很多问题和国难。从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思想的视角出发,着眼于从基层提高农村公共服务建设,论证这一建设对于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选取贵州省毕节和铜仁的部分典型村庄为案例进行实地调研及验证,以小见大的视角探求新时代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对策。第一,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对问卷数据综合分析,得出和印证影响农村基层公共服务的影响因素;第二,通过当地基层政府官方统计的公共服务主体情况以及财政投入数据,分析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不足。第三,以实践为依据构建农村基层公共服务建设的对策,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现代化,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最终服务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文章内容共分为六个部分。开头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阐述选题背景、研究价值、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创新和研究不足等;第一章阐述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思想,对未来社会主义治理模式的设想以及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思想的丰富与发展。第二章阐述农村公共服务建设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第三章阐述在新时代我国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条件下对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新要求。第四章阐述实地调研及调查数据分析结论,总结和验证农村公共服务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存在的不足以及原因分析。第五章阐述农村公共服务提高的对策。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加强农村公共服务队伍建设;二是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完善农村保障制度体系;四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赵影[9](2021)在《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的扶贫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贫困问题是世界各国特别是欠发达国家面临的巨大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反贫困斗争中积极作为,扶贫政策由转移支付为主的“输血式”转向发展生产为主的“造血式”。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提升和农村物流体系的改善,电子商务进入农村地区,促进了农村和城市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在政府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已经发展成为农村扶贫的重要方式,国务院扶贫办于2014年将“电商扶贫”正式纳入扶贫的政策体系,并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因此,客观评价我国农村电商发展水平,研究农村电商的扶贫途径和效应对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在充分查阅资料和阅读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理论和实证探讨农村电商的作用途径及效应。首先理论上阐述政府、企业和农民三者在农村电商发展中的作用,从直接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和间接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两个途径分析农村电商对贫困的影响;其次介绍我国农村电商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我国对电商扶贫的政策支持和取得的成效;最后利用我国2014—2018年23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通过熵值法测度我国农村电商发展水平,分别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对农村电商扶贫效应及存在的间接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农村电商综合发展指数呈现不断增长趋势,且具有扶贫效应,相较于中东部地区而言,西部地区农村电商发展对贫困的抑制作用更强,同时存在农村电商通过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实现扶贫的间接效应。为保证实证结果的可靠性,通过更换被解释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所得结果与原有结论保持一致。根据分析结果,本文分别从政府、企业和农民三个角度,对提升农村电商扶贫效应提出相关建议:优化电商发展环境,重视电商人才培养;积极开展电子商务,大力塑造电商品牌;提高自身素质水平,抓住电商发展机遇。
赵可霖[10](2021)在《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其中“三农”工作的立足点与关键点是农民收入问题。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农业发展水平逐渐提高,农民收入得到稳步提升。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还存在问题,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对利润较为集中的二三产业关注较少,使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增收动力受限。近年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以下简称农村三产融合)为我国“三农”工作提供政策支持。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对丰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本文研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与基础理论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分析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对农民收入水平与结构的影响机制。对于农民收入水平而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通过农业产业内部融合、纵向融合和横向融合等不同融合模式对农民收入提高产生直接影响,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实现技术进步、提升农民素质等方式促进农业收益增加,间接促进收入水平提高;对于农民收入结构而言,农村三产融合通过实行订单农业、挖掘农业多功能性、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等方式增加经营性收入,通过增加就业提高工资性收入,优化农民收入结构。其次选取2009—2018年全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测度各省农村三产融合水平,从测度结果来看,各省市农村三产融合水平整体处于递增趋势,其中东部沿海与农业发达省份农村三产融合水平较高。第三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VAR模型,实证分析农村三产融合对农民收入水平与结构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农村三产融合能够显着提升农民收入水平,提升农民工资性收入及占比、经营性收入,同时降低经营性收入占比,有助于农民改变依赖经营性收入和农业生产收入的现状,对增加农民收入水平、优化农民收入结构有重要影响。最后从提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水平、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加大政府相关政策支持力度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进一步促进农村三产融合水平提高与农民收入水平提升,优化农民收入结构。
二、发展农村经济 提高农民收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农村经济 提高农民收入(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以安徽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回顾 |
二、模型设定、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
(一)模型设定 |
(二)指标选取 |
1.被解释变量 |
2.解释变量 |
3.控制变量 |
(三)数据说明 |
三、实证分析 |
(一)静态分析 |
1.变量平稳性检验 |
2.最优滞后期的选择 |
3.协整检验 |
4.格兰杰因果检验 |
(二)动态分析 |
1. VAR模型稳定性检验 |
2.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
3.方差分解 |
四、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二)建议 |
1.扩大农村地区资金供给 |
2.完善农村金融信用环境 |
(2)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与农民收入增长(论文提纲范文)
一、相关文献综述 |
二、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机制分析 |
(一)所有权:虚位权能实现机制 |
1. 闲置宅基地转变用途直接入市机制 |
2. 闲置宅基地自主或合作开发机制 |
3. 利用宅基地收益做大做强集体经济机制 |
(二)资格权:潜在价值显化机制 |
1. 宅基地资格权置换住房或货币补偿机制 |
2. 宅基地资格权有偿调剂机制 |
3. 宅基地资格权有偿退出机制 |
(三)使用权:多元化流转机制 |
1. 使用权自身价值增值机制 |
2. 使用权流转的产业融合机制 |
3. 使用权流转的要素集聚机制 |
4. 使用权流转的金融化机制 |
三、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困境 |
(一)所有权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困境:所有权虚位权能实现“难” |
1. 宅基地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动力不足 |
2. 集体经济组织经营能力有限 |
3. 传统农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困难 |
4. 规范的收益分配及监督机制缺位 |
(二)资格权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困境:资格权潜在价值显化过程“杂” |
1. 资格权的认定困境 |
2. 有偿退出资金来源渠道有限与退出补偿标准过低 |
3. 宅基地退出存在潜在风险 |
(三)使用权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困境:使用权多元化流转遇“阻” |
1. 流转受让主体及范围有待进一步拓展 |
2. 农村产业发展出现同质化与缺乏可持续性 |
3. 使用权流转期限存在不确定性 |
4. 宅基地抵押贷款融资能力受限 |
四、深化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政策建议 |
(一)激发所有权实现动能 |
1. 激活宅基地转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动力 |
2. 加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队伍建设 |
3. 村集体内部成员自主盘活宅基地 |
4. 完善收益分配及监督机制 |
(二)激活资格权潜在价值 |
1. 制定法律准则规范宅基地资格权认定 |
2. 多措并举拓展宅基地退出资金来源 |
3. 推进配套改革,维护弱势成员的基本生活保障 |
(三)畅通使用权流转通道 |
1. 规范使用权流转秩序,扩大流转半径 |
2. 建立农村产业项目库,发展特色优质产业 |
3. 完善法律法规,明确使用权流转期限 |
4. 破除机制障碍,提升使用权抵押贷款能力 |
(3)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方法 |
1.3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1.3.1 可能的创新 |
1.3.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马克思经济学的农业农村发展理论 |
2.1.1 马克思的城乡关系理论 |
2.1.2 马克思的农村集体经济理论 |
2.1.3 马克思的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
2.2 马克思的金融资本理论 |
2.2.1 马克思的生息资本理论 |
2.2.2 马克思的信用与信用制度理论 |
2.3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
2.3.1 金融抑制与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
2.3.2 金融深化与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
2.3.3 金融约束与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
2.4 相关文献综述 |
2.4.1 国外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 |
2.4.2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
2.4.3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影响研究 |
2.4.4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增收相关研究 |
2.4.5 乡村振兴及其金融支持的研究 |
2.4.6 对现有文献的述评 |
第3章 我国乡村振兴及其金融支持的现状与问题 |
3.1 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分析 |
3.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
3.1.2 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 |
3.1.3 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 |
3.2 我国乡村振兴的进程与现状 |
3.3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必要性 |
3.4 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分析 |
3.4.1 乡村振兴金融需求的主要特点 |
3.4.2 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主要金融需求 |
3.4.3 乡村振兴金融支持的对象主体 |
3.5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供给分析 |
3.5.1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演变 |
3.5.2 农村金融供给现状与问题 |
第4章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时变效应分析 |
4.1 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机制分析 |
4.1.1 供需层面的影响机制分析 |
4.1.2 金融功能层面的影响机制分析 |
4.2 变量、数据和时变性检验 |
4.2.1 变量和数据说明 |
4.2.2 时变性检验 |
4.3 实证研究 |
4.3.1 TVP-SV-VAR模型 |
4.3.2 农村金融发展指数合成 |
4.3.3 实证结果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区域差异分析 |
5.1 模型和数据说明 |
5.1.1 PVAR模型构建 |
5.1.2 变量和数据 |
5.2 实证研究 |
5.2.1 平稳性检验和模型估计结果 |
5.2.2 脉冲响应分析 |
5.2.3 方差分解 |
5.3 区域差异分析 |
5.4 小结 |
第6章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分析 |
6.1 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支持乡村振兴案例分析 |
6.2 长春发展农商银行支持乡村振兴案例分析 |
6.3 小结 |
第7章 我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与策略 |
7.1 构建完善的金融机构支持体系 |
7.1.1 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
7.1.2 充分发挥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的作用 |
7.1.3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
7.1.4 促进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健康良性发展 |
7.2 构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 |
7.2.1 货币政策支持乡村振兴 |
7.2.2 信贷政策支持乡村振兴 |
7.2.3 监管政策支持乡村振兴 |
7.3 优化农村金融发展环境 |
7.3.1 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
7.3.2 加快土地经营权等农村资产市场建设 |
7.4 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和风险分担机制 |
7.4.1 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 |
7.4.2 建立农村金融风险分担机制 |
7.5 加快贷款抵押担保方式创新发展 |
7.5.1 创新土地等抵质押方式 |
7.5.2 促进担保机构发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建设新农村与发展农村经济探究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概况 |
二、发展农村经济的重大意义 |
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经济经营管理问题 |
(一)法律法规不完善、农业生产技术落后 |
(二)人员素质偏低、从事生产劳动力不足 |
(三)监督机制不健全、农业生产效率不高 |
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措施 |
(一)加强农村经济管理规章制度建设、发展实体经济 |
(二)加强农村经济经营管理队伍建设、发展农业技术 |
(三)加强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监管体系建设、发展现代化农业 |
(四)突出优势与特色、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
(五)坚持科学发展、转变增长方式 |
(六)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与劳务经济 |
四、结语 |
(5)普惠金融、政府干预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综述 |
2 研究设计 |
2.1 模型构建 |
2.2 变量选择 |
2.3 数据来源 |
2.4 描述性统计 |
3 结果分析 |
4 结论及对策建议 |
(8)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视域中的新时代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研究 ——以贵州省毕节、铜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国内外研究总体评价 |
三、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四、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五、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可行性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可行性分析 |
第一章 理论视域: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思想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国家治理思想 |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治理模式的批判 |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巴黎公社治理模式的赞许 |
(三)列宁对无产阶级国家治理思想的论述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治理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
(一)新中国成立后以“建设”为主的思想 |
(二)改革开放后以“管理”为主的思想 |
(三)新时代以来以“治理”为主的思想 |
第二章 关系探讨:农村公共服务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辩证统一 |
第一节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农村治理现代化的前提保障 |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农村治理现代化的政治保障 |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农村治理现代化的经济保障 |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农村治理现代化的文化保障 |
第二节 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一)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石 |
(二)农村公共服务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 |
(三)农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
第三章 现实依据: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对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新要求 |
第一节 提高农村公共治理主体能力 |
(一)加强组织能力建设 |
(二)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
(三)提高基层政府公共治理效能 |
第二节 完善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
(一)加强农村道路畅通工程 |
(二)提高农村教育整体质量 |
(三)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 |
第三节 加强新农村公共治理机制建设 |
(一)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 |
(二)健全基层政府公共治理体制 |
(三)推进农村综合社会保障建设 |
第四章 实践境遇:当前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实证调研概述 |
第二节 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
第三节 当前新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
第四节 当前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存在的主要不足 |
第五节 当前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五章 对策建议: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思考 |
第一节 加强农村公共服务队伍建设 |
(一)树立以扶贫干部为榜样的激励机制 |
(二)提高农村公共服务部门人员的人才待遇 |
(三)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专业能力培训 |
第二节 优化农村公共服务治理结构 |
(一)以村民为主体 |
(二)以政府为主导 |
(三)以小组为单位 |
第三节 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保障体系 |
(一)完善农村基本养老制度 |
(二)完善农村基本医疗制度 |
(三)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
第四节 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文化支撑 |
(一)加强农村基础教育 |
(二)繁荣农村社区文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农民对基层干部公共服务能力民意调查 |
附录二 农民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需求程度调查(反映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程度) |
附录三 基层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财政投入及成果(对乡镇基层干部进行访谈,并尽量使其提供乡镇的年度财务预算)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9)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的扶贫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农村电商相关研究 |
1.2.2 农村电商扶贫相关研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1.5 论文基本框架 |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农村电商 |
2.1.2 扶贫效应 |
2.2 理论基础 |
2.2.1 双边市场理论 |
2.2.2 交易成本理论 |
2.2.3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
第3章 我国农村电商扶贫理论分析 |
3.1 农村电商扶贫的作用主体 |
3.1.1 各级政府 |
3.1.2 电商企业 |
3.1.3 农民 |
3.2 农村电商扶贫的直接途径 |
3.2.1 赋予农民动能,提升创收能力 |
3.2.2 提供多种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
3.2.3 优化服务供给,减少生产支出 |
3.3 农村电商扶贫的间接途径 |
3.3.1 农村电商与地区经济增长 |
3.3.2 经济增长与贫困减缓 |
第4章 我国农村电商发展与电商扶贫现状分析 |
4.1 我国农村电商发展历程 |
4.2 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现状 |
4.3 我国农村电商扶贫政策及成效 |
4.3.1 精准脱贫以来对电商扶贫的政策支持 |
4.3.2 农村电商扶贫的成效 |
第5章 我国农村电商扶贫效应实证检验 |
5.1 农村电商发展水平测度 |
5.1.1 指标选取 |
5.1.2 数据来源及评价方法 |
5.1.3 测度结果 |
5.2 农村电商扶贫效应的实证分析 |
5.2.1 计量模型与数据 |
5.2.2 农村电商对贫困发生率的影响分析 |
5.2.3 农村电商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
5.2.4 稳健性检验 |
第6章 提升我国农村电商扶贫效应的建议 |
6.1 优化电商发展环境,重视电商人才培养 |
6.2 积极开展电子商务,大力塑造电商品牌 |
6.3 提高自身素质水平,抓住电商发展机遇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10)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相关研究 |
1.2.2 农民收入相关研究 |
1.2.3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对农民收入影响相关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农村一二三产业 |
2.1.2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
2.1.3 农民收入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产业融合理论 |
2.2.2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
2.2.3 交易成本理论 |
第3章 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对农民收入影响机制分析 |
3.1 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对农民收入水平的影响机制分析 |
3.1.1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对农民收入水平的直接影响 |
3.1.2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对农民收入水平的间接影响 |
3.2 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对农民收入结构的影响机制分析 |
3.2.1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对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影响 |
3.2.2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对农民经营性收入的影响 |
第4章 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及农民收入现状 |
4.1 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现状分析 |
4.1.1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现状 |
4.1.2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水平指标体系 |
4.1.3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水平测度 |
4.2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现状分析 |
4.2.1 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现状分析 |
4.2.2 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现状分析 |
第5章 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对农民收入影响实证研究 |
5.1 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对农民收入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1 模型设定 |
5.1.2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
5.1.3 实证结果分析 |
5.2 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对农民收入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
5.2.1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
5.2.2 模型设定 |
5.2.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6章 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
6.1 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水平 |
6.2 推广农业科学技术 |
6.3 加大政府相关政策支持力度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四、发展农村经济 提高农民收入(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以安徽省为例[J]. 刘炯.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4)
- [2]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与农民收入增长[J]. 张广辉,张建. 改革, 2021(10)
- [3]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D]. 张婷婷. 吉林大学, 2021(01)
- [4]建设新农村与发展农村经济探究实践[J]. 李颖沛. 今日财富, 2021(17)
- [5]普惠金融、政府干预对农民收入的影响[J]. 王全玉,王洪生,赵庆功. 科技和产业, 2021(07)
- [6]中国农村经济体制变迁与粮食生产研究(1979-2018)[D]. 郭战通. 贵州财经大学, 2021
- [7]双峰县花门镇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农村经济的影响研究[D]. 赵勇俊. 广西大学, 2021
- [8]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视域中的新时代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研究 ——以贵州省毕节、铜仁为例[D]. 朱祥祥.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9]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的扶贫效应研究[D]. 赵影.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10]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D]. 赵可霖.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标签:农村改革论文; 农民论文; 农村金融论文;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论文; 农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