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革命】世界难得一笑的时代之一——《毛泽东自传》

【阅读革命】世界难得一笑的时代之一——《毛泽东自传》

一、[阅读革命]之一 人世难逢开口笑——《毛泽东自述》(论文文献综述)

冯诗淇[1](2020)在《毛泽东诗词蕴含的共产党人之初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指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始终贯彻共产党人的初心。探寻毛泽东诗词中蕴含的共产党人之初心,对于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激发新时期奋斗动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追溯渊源——回顾形成历程——总结特色——发掘历史价值和当代启示为主要框架,对毛泽东诗词蕴含的深刻含义与启迪做出新视角的挖掘,对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做出理念追溯和较新颖的剖析。文章以毛泽东诗词为研究的切入点,遵循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观察和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共产党人之初心。全文共六章。第一章是全文的绪论部分,介绍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与不足之处,并解读了本文的相关概念,说明本文研究的对象范围和时间界限。第二章通过对毛泽东诗词的赏析和注解,回顾共产党一路走来的历史风霜,分析毛泽东诗词中共产党人初心的渊源,分别归纳总结了中国传统文化、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对毛泽东的影响。第三章追溯毛泽东诗词中共产党人初心的形成历程,按照时间顺序,结合具体诗词作品分析不同时期毛泽东诗词中共产党人初心的成长过程。第四章,结合诗词与历史背景分析毛泽东诗词中共产党人初心的特色。第五章思考毛泽东诗词中共产党人初心的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第六章是全文总结。本篇论文主要结论大致可概括如下:(1)毛泽东诗词蕴含的共产党人初心和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初心”一脉相承。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2)毛泽东诗词蕴含的共产党人初心有着鲜明的特色,包括内容的丰富性、信念的坚定性与革命的乐观性、始终如一的人民性。(3)新时代,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决胜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发挥共产党人的初心力量,培养初心精神。

伍朝胜[2](2019)在《读毛泽东马背诗想到的》文中指出一1928年9月5日,毛泽东率红四军主力疾驰在井冈山返程中。罗霄山脉秋色浓,唯美仙境撩人间,却难撩红军似箭归心。晚霞当红的山间小道上,传来了黄洋界保卫战胜利喜讯,毛泽东闻讯后连日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了,顿时诗情迸发,《西江月·井冈山》的吟诵声,和着咯噔咯噔的马蹄声,打破了一路走来的沉闷气氛: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

张文木[3](2017)在《毛泽东诗词中的战略思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毛泽东评价杜甫的诗是"政治诗",其实,从"政治诗"这一视角解读毛泽东的诗词最恰当不过。毛泽东诗词与他的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密切相关,诗词中的一些概念、范畴与其战略思想——比如"环球同此凉热"与不称霸的思想——就紧密联系在一起。从"政治诗"而不是仅从文学的视角发掘毛泽东诗词,才能更深入理解诗词的思想内涵,同时也有助于了解毛泽东的战略思想。通过对毛泽东诗词的解读,可发现其中贯穿着毛泽东的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和审美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对中国地缘政治的思考及其运用、中国崛起的战略与策略,以及关于中国统一、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外交原则、继续革命等思想的脉络。可以说,革命和斗争是贯穿毛泽东诗词中的主题,唯物主义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念是毛泽东诗词的底色。

刘胜[4](2017)在《张立文和合哲学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和合学分为狭义和合学与广义和合学。狭义和合学乃是张立文先生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批判性研究基础上,针对现实世界的冲突与矛盾性,而提出的一种应对现实问题的新的理论体系。广义和合学则是指在狭义和合学探索的基础上对其所未能深入研究的课题,进行相关的和合学研究,比如和合翻译学,以及符合“和合生生”精神的一切理论探索。与此对应,和合学的研究也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张立文先生和合学的理论阐释与澄清;一类则是依和合学精神实质进行拓展性和创新性探索。本论题的研究就属第一类。正因为如此,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试图澄清张立文先生创立和合学的思想路线、理论精髓以及精神旨趣,并在此过程中随文阐释这种和合学如何可能,其理论边界与理论特色是什么等问题。既然如此,我们的研究必然要从此课题的其它关注开始,也就是其他学者如何看待与评介这样一种新生的理论体系——和合学。这就决定我们要综合地分析与评估其他研究的水平,包括他们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边界等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讨论主要体现于第一章中的“国内外研究综述”一节。在摸清了他人研究的边界——已探索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未探索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之后,我们则需要进入到这样一个问题,即张立文先生为何要去创立和合学。从张立文先生的着作以及和合学所可能发生的实效出发,我们认为张立文和合思想的缘起应当与两种因素有关:一是面对世界各文明之间的冲突以及部分文明冲突尤其突出的情况下,张立文先生的忧世情怀与救世自觉,使其需要从所有的思想资源中进行甄别和选择,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二是为了化解中国哲学合法性的争议,张立文先生需要在解决冲突世界中的各种冲突的世界性、历史性、思想性的重大课题的基础上,澄清中国哲学的哲学功效与思想魅力。既然有了创立理论的自觉与需求,那么张立文先生需要怎样的思想方法来驾驭以往思想资源以及构建起新的理论体系?这个问题则由“张立文和合哲学方法论研究”一章进行相关的澄清。在此章中,我们首先要澄清张先生如何“诠释与批判”以往的思想方法;其次,就要揭示与阐明创立和合理论体系的“和合方法”是由三个部分构成,即“生生法”、“创新法”与“意境法”。动机与方法皆已澄清,那么和合学的理论体系到底构造了什么呢?为了阐明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什么“和合”以及通过“和合”为何能够构建出“和合学”;其次,才能揭示和合学如何讨论我们的世界,即和合世界观。和合世界观是极富创意的世界观,认为我们的世界由生存世界、意义世界与可能世界所构成,而在和合精神指引下,成为和合生存世界、和合意义世界与和合可能世界。这三重世界观旨在解决“人如何存在”、“人为何而活着”以及“人应该怎样活着”这三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和合学提出了“五和”——和生、和处、和立、和达与和爱的基本原理。进而从和合学学科体系的建立与和四种合哲学两个方向讨论了和合学的精神如何落实的问题。

孙诗杰[5](2017)在《毛泽东早期伦理思想研究》文中认为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缔造者的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他一生的传奇经历及其思想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直到今天,无论是在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还是在人民群众的伦理取向、价值观念等方面都留存着毛泽东的烙印。因此,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及其思想,并进一步阐发毛泽东及其思想的独特内涵,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毛泽东的早期伦理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中的重要部分,是其在不断学习和带领人民群众进行努力奋斗的过程中,辩证地吸收其他思想并加以研究、总结而得出的。论文第一部分从毛泽东成长的历程入手,探讨其伦理思想的形成背景和理论来源,这包括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状况以及个人学习、工作等经历。第二部分主要从毛泽东的着作论述及其他学者的思想记录中提取毛泽东的早期伦理思想,归纳为其独有的伦理思想道德体系,并对具体内容展开研究。通过对毛泽东在该时期着作论述的解读,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其思想转变的痕迹,从主观道德律的提出,到无我论向唯我论的转变,从主张精神之个人主义到坚持现实主义的立场,这些转变都彰显了毛泽东伦理思想的巨大张力和活力。论文的最后部分,对毛泽东早期伦理思想的特点进行归纳梳理并对其早期伦理思想进行评价,由于社会历史及其他条件的制约,毛泽东的早期伦理思想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也得到了深刻的教训,但是总的来说他的早期伦理思想具有独到的思想内容体系,体现了他对中国优秀传统伦理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继承和弘扬。我们对毛泽东早期伦理思想的价值,应该予以实事求是的评价,而不能予以错误的解读,通过研究其早期伦理思想内容的实质,可以为我们现代社会伦理秩序的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胡一峰[6](2016)在《毛泽东三次倡议学习社会发展史——从《贺新郎·读史》说起》文中指出毛泽东十分重视学习社会发展史对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重要作用。在民主革命时期,他提出,应该重视学习以描述社会发展规律为旨归的社会发展史,应在博通中探索社会发展规律,"绳束古今为一贯";新中国成立前后,他再次倡议学习社会发展史,认为社会发展史是党员干部必修课,号召教育要教社会发展史,干部要学社会发展史;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初,毛泽东再次倡导学习社会发展史,不仅要求中学政治课教社会发展史,而且格外重视学习社会发展史对培养党自己的知识分子、无产阶级自己的"秀才"的重要意义。

张晓亮[7](2014)在《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若干思想的诗化文本研究》文中认为毛泽东是政治家、军事家,又是诗人。他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创作了大量的政治、军事着作,也在“马背”生涯中创作了大量的源于革命实践体验的诗词作品。毛泽东政治家与诗人的身份是互动的,时而政治家的身份明显,时而诗人的特质浓厚,时而二者交融。即使在诗人特质浓厚的时候,诗词作品也同样寄予了其政治情怀。因此,同政论文章一样,诗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毛泽东的政治思想。区别在于其政论作品是毛泽东革命思想的理性总结,而诗词则是其个人革命理想的感性刻画。毛泽东多次强调“诗言志”,不论是在阅读还是创作文学作品时,他都遵循这个古老的传统。“志”在这里具有多重内容,首先,毛泽东诗词是毛泽东个人革命理想的集中体现,又是人民群众价值诉求的精神代言;其次,毛泽东诗词记述了中国人民革命与建设的伟大历程,很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在诗词中有所反映;最后,毛泽东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结合。毛泽东将其对马克思主义精神的理解融铸在古典诗词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形式中,深刻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辩证法。研究毛泽东思想,不仅要研究其政论文章,诗词也应该成为一种独特而重要的文本。本文主要从毛泽东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三种身份来研究毛泽东思想以及毛泽东诗词,所以本文论题主要包含毛泽东的政治思想、军事思想、哲学思想三个方面。由于研究的文本是毛泽东诗词,所以对于这三种思想的探究在不同时期以及不同的诗词上是有所侧重的,或侧重政治思想,或侧重军事思想,或侧重哲学思想;毛泽东是多种身份的结合体,他的思想又不是单一的,政治、军事思想中充满辩证的哲学气息,军事、哲学思想又是政治理念,所以,文中的一些分析又是三种思想的融合。全文以毛泽东诗词为主线进行展开,由于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阶段的很多重要思想与相应阶段的诗词在主题上是相呼应的,所以,全文的标题都是以各阶段毛泽东诗词中内涵的毛泽东思想即理性的表述为表现方式。由此,笔者设立的论述框架凸显,全文的论述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分析了毛泽东自立志出乡关到1927年的《菩萨蛮·黄鹤楼》期间的作品,主要描述了毛泽东确立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历程。这一时期,毛泽东处于艰辛探索救国方法的阶段,他笃信过尼采的超人哲学,迷恋过心物二元的世界改造观,但同时又注重中国传统的经世致用原则,在治学、革命方面十分注重社会实践的作用。《沁园春·长沙》与《菩萨蛮·黄鹤楼》是这一时期两首重要的作品,虽然毛泽东自认为1920年夏就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但这两首作品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现实问题的初始标志;第二阶段描述了深具中国特色的井冈山革命道路模式。这一时期,毛泽东初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但仅仅掌握了理论还不能最终解决革命问题。理论不是万能的,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毛泽东带领早期共产党人通过艰辛的探索,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革命的井冈山道路,即马克思主义的暴力革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联盟与根据地依托下的游击战争相结合的新式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第三阶段的诗词数量虽然不多,但是,每首诗词背后宏大的历史背景使这些诗词的内涵更为深刻。随着中国革命道路的理性走向以及毛泽东思想的逐渐成熟,这一时期的几首诗词也包含了更为宏大的对中国革命的理论认知。它们组合起来反映了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总结:第四阶段主要分析了毛泽东诗词中的彻底革命思想。而这种彻底革命的价值根本在于对真正民主的追求。民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民主,毛泽东这一时期的诗词囊括了中国共产党对政治民主(实现人民的真正自由、国家的彻底独立)、文化民主(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探索,而这两方面的实现为经济民主奠定了基础。学术界对毛泽东诗词中的政治思想、军事思想、哲学思想有一些论述,但还只是对一首、几首或者一个短暂时期的探讨。对毛泽东诗词就某一方面进行一次全面而整体的阅读无论对毛泽东诗词还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都是一次极为有益的尝试,这就是本文的最终目的。

胡军华[8](2014)在《异军与正道 ——以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为考察》文中认为“妇女解放,突起异军。”在中国革命运动的历史进程中,社会革命运动的历次成功不仅依靠妇女巨大人力资源的广泛支持,而且妇女运动也是历次社会革命运动的特性、意义和成功程度的重要表征、衡量尺度。十年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走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初步形成了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并用于指导苏维埃革命实践,在特定时代发挥了特定作用,已经也必将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中央苏区”为时空,以“妇女解放运动”为切入点,以毛泽东诗词名句为脉络,以妇女解放运动的“异军”“实际怎样”以及“正道”“应当怎样”的问题为经线,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为纬线,在经纬交织中探讨了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背景、愿景、路径、动员机制、巾帼人物、价值作用与现实启示等系列问题,并对镶嵌其间或隐或显的史实进行了梳理挖掘,对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研究勾勒出一个较为清晰的解释框架,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研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理论空间。本文首先追寻了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兴起的背景,梳理了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愿景,认为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与阶级问题、民族问题、国家问题紧密相联系;第二,论文归纳了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主要路径,即解决经济权、唱好婚姻曲、扩大教育面、提升参政度、构建组织网等五维路径,诠释了路径选择的逻辑关系,展示了以中共领导、苏维埃政权主导下的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所取得的显着成绩,反映了中央苏区妇女解放的程度,也同时彰显了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力度;第三,论文从妇女动员方式、动员模式等方面解析了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妇女动员机制,赏析了客家山歌动员方式的“六全”特色,提出了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以土地革命为内容的经济动员、以政治参与为目标的政治动员、以阶级思想灌输为方法的文化动员、以群众路线为途径的组织动员和以诉苦、控诉为形式的情感动员的“互利共生型”动员模式;第四,论文考察了中央苏区60位巾帼群英的丰功伟绩、个性特征,归纳了巾帼群英的核心价值:心怀对国家、对社会、对自我的使命感、责任感、道德感,大义凛然、坚定信念、追求解放的牺牲精神,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注重调查研究、善于创新、求真务实的工作方法;第五,论文剖析了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中的客家妇女参与心态表征,具体表现为游移不定的观望心态、应景迎合的投机心态、憧憬未来的乐观心态、讴歌胜利的狂热心态、面对挫折的变异心态等;探讨了心态嬗变的意蕴指向,指出人性的本能反应是其内在本质,性格两重性特征是其外在体现,强大的动员功力是其直接推手,从而讴歌了客家妇女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第六,论文评析了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历史价值与现实启示,也对农村妇女解放之道提出了相关建议,并对后续研究进行了思考,构思了研究展望。本文认为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有益探索,是“苏区精神”和苏区干部好作风的有机构成。论文探析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视域中的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独特性、局限性、规律性、根本性与当代价值性,说明了中央苏区时期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过程曲折性、复杂性,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成果创新性、科学理论感召性、精神形态价值性,也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人性阶级性、人性可塑性立场,客观分析了这个时期中共党内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认为只要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精神,与时俱进,在发展中扬弃,就能厘清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谋“化”之基、求“化”之途、达“化”之效和成“化”之境,进一步促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建设。

朱永刚[9](2012)在《论如何发挥革命诗词文化的德育功能》文中指出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呈现光明前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如何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新,让人民更好地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是当前十分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怎样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进行文化创新,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突破口。本文以革命诗词为例,对大学生学习革命诗词的现状展开了调查,根据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辩证关系,阐发革命诗词文化的德育功能:1.革命诗词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2.革命诗词的文化传承功能:革命诗词文化汇集中国革命的全部历史,承载着中华千年文化的精髓;3.革命诗词的创新示范作用和心理调节功能;4.审美是革命诗词的重要功能,革命诗词的其他功能通过审美功能间接实现。革命诗词文化的优美形式、丰富内容、独特结构、深刻内涵,对于大学生培养健全人格、健康心态具有重要意义。探索实现革命诗词文化德育功能的途径,是本文的重要内容。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结合革命诗词文化的功能、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思想现状,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创设健康适宜的校园环境,营造和谐积极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2.转变德育方式,创新德育方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增强革命诗词文化的表现力;3.培养名师,依托名师,推动革命诗词的弘扬与发展,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4.大力创新革命诗词文化,正确处理好革命诗词文化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以创新保传承,以传承促创新。鼓励社会团体贡献力量,参与到革命诗词文化宣传推广工作中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传承革命诗词文化的过程中,促进革命诗词文化的创新。

汪沛[10](2007)在《徐渭文化心态研究》文中认为摘要:如同欧洲的文艺复兴以“人的发现”成为中古社会向近古社会转型的标帜一样,中晚明文艺思潮也以对个体意识的张扬和人性、人欲的肯定,而成为一个载负着空前历史意义的历史时段。在复古与新变的交织、传统与异端的扭结中,徐渭以被袁宏道的发现和塑造为契机,以一个“文化英雄”的身份重新出现在晚明喧嚣的文坛上,文学史就此呈现出需要因之而深入反思和改写的趋向。徐渭“无之而不奇”(发狂、自残、杀妻、入狱)的经历和多向的才华,吸引了无数探究的目光。他突出狂士的身份和特殊的“心疾”即疯癫的病症,无意中展现出在文化和生活方面都失去平衡的一种典型的社会文化症结。同时徐渭被时人赋予的“奇”和“异”的总定位,也显示出一种与封建正统文化既格格不入、又息息相关的新的价值观念和人文追求。以徐渭研究为个案,用文化研究的开阔视野多角度切入这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症候分析,正为我们深度探究晚明文化转型的内在脉络,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契机。从审美到文化,徐渭研究思路的转变,同时也意味着一种更加贴近生活、关注人性的学术观念和文化心态的转变,告诸往而知来者,以便能更理性地把握和创造好今天的人文生态。个社会会在它成员所展现的心智疾病之中正面地自我表达。本文的研究就以此为视点入手,将徐渭的个案研究置于整个晚明社会时代、心学与理学思潮、士人心态史的总体背景中,一方面考察其个体心灵、命运遭际、思想病变与社会时代的关系,揭示他在文化心理史上的典型意义;另一方面,从文艺创作及实践的角度,通过对作品的细读,以更深入地从把握作家、作品与时代思潮、文坛生态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借此透视晚明思想文化的演变轨迹和发展动力。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围绕徐渭之“病”进行了一个系统的社会文化考察。分别从社会经济与风俗的多样化趋向、皇权与私欲的顽固症结、科举取士的单向度选择等角度,分析徐渭所处的社会时代症候。徐渭从小到大所受到的文化熏陶和价值预设,成年后受到的精神与物质的二重摧残、在古道与世情之间的文化选择,以及自我的理想勾勒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对造成他的“心疾”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对徐渭幕府政治的经历与病变的文化心理分析,准确而独到地揭示了徐渭之“病”所蕴含政治与文化的多重隐喻。第二章从徐渭哲学思想的渊源入手,追溯徐渭心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剖析他他旁涉佛、老,广泛汲取多种思想资源为己所用的思想图景。这在中晚明士人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第三章探及徐渭的文艺思想宗旨,既展示了徐渭在复古与创新方面的实绩和以“真我”与“本色”的为特色的文艺理论,又深入接橥了徐渭与文坛后七子的一段复杂的公案,探析了徐渭艺苑失位的社会文化缘由。第四章从徐渭的具体文艺实践入手,全面展示了徐渭在诗歌、散文、书法、绘画、戏剧等五个方面所开辟的俗与趣的文艺新视域。第五章凸现徐渭与当时的山人群落和士大夫阶层的典型的恩怨交往,从与时人的命运、情感与心灵的共振中发掘时代的精神特质。第六章进一步拓宽视野,表现徐渭所处的纵向的时代思想景观,为中晚明的不同阶层狂士、畸人及其带来的尊“情”、求“趣”的文学观念传神写照,进而反思晚明文学思潮的是非功过,以此结束全文。

二、[阅读革命]之一 人世难逢开口笑——《毛泽东自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阅读革命]之一 人世难逢开口笑——《毛泽东自述》(论文提纲范文)

(1)毛泽东诗词蕴含的共产党人之初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1.5 概念解读
        1.5.1 毛泽东诗词
        1.5.2 初心
        1.5.3 共产党人之初心
2 毛泽东诗词中的初心的渊源
    2.1 中国传统文化对毛泽东的影响
        2.1.1 中国传统文化是构建毛泽东思维结构的基石
        2.1.2 中国传统文化是毛泽东思想成长的土壤
        2.1.3 传统文化影响了毛泽东的语言风格
    2.2 新文化运动对毛泽东的影响
        2.2.1 新文化运动是毛泽东初心成长的催化剂
        2.2.2 新文化运动产生了毛泽东走向人民革命的契机
    2.3 马克思主义对毛泽东的影响
        2.3.1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引领了毛泽东的人民观
        2.3.2 马克思主义引领毛泽东走上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3 毛泽东诗词中的共产党人之初心的形成历程
    3.1 建党前后毛泽东诗词中蕴含的共产党人之初心基本形成
        3.1.1 心系民众踏上革命征途——《五言诗·咏指甲花》《杂言诗·耕田乐》《祭母文》
        3.1.2 深入实践体察民生——《明耻篇》题志《四言诗·露宿》《游学即景》
        3.1.3 满怀激情投身革命——《沁园春·长沙》《菩萨蛮·黄鹤楼》
    3.2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诗词中蕴含的共产党人之初心持续发展
        3.2.1 夺取革命胜利的豪迈气概——《西江月·井冈山》《西江月·秋收起义》
        3.2.2 谋求人民幸福的热血豪情——《清平乐·蒋桂战争》
        3.2.3 不惧艰难困苦的昂扬斗志——《采桑子·重阳》《如梦令·元旦》
        3.2.4 依靠民众取得胜利的坚定信念——《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3.3 延安时期毛泽东诗词中蕴含的共产党人初心不断完善
        3.3.1 救国救民的超常勇气——《忆秦娥·娄山关》《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七律·长征》
        3.3.2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的群众史观——《沁园春·雪》
        3.3.3 团结起来拯救民族危亡的责任担当——《四言诗·懦夫奋臂》《五言·悼戴安澜将军》
    3.4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诗词中蕴含的共产党人之初心走向成熟
        3.4.1 建设新中国的美好期盼——《七律·到韶山》《七律·登庐山》
        3.4.2 人民幸福安康的不懈追求——《七律二首·送瘟神》
        3.4.3 革命事业成功的理论自信——《贺新郎·读史》
4 毛泽东诗词中共产党人初心的特色
    4.1 初心内容的丰富性
        4.1.1 追求人民富裕,社会民主
        4.1.2 为民族谋解放,不忘民族复兴
        4.1.3 夺取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胜利
    4.2 信念的坚定性与革命的乐观性
        4.2.1 信念的坚定性
        4.2.2 革命的乐观性
    4.3 始终如一的人民性
        4.3.1 以民为本的创作思路
        4.3.2 以人民为主角的诗词意象
        4.3.3 针对性的运用诗词联系团结各界群众
5 毛泽东诗词蕴含的共产党人之初心的价值与启示
    5.1 毛泽东诗词中初心的价值
        5.1.1 深刻体现人民意义
        5.1.2 重塑了中国人民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
        5.1.3 歌颂人民力量,对人民充满热情礼赞
        5.1.4 激发调动人民感情,增强民族凝聚力
    5.2 毛泽东诗词中初心的启示
        5.2.1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5.2.2 助力共产党人精神境界和品格的保持与提升
        5.2.3 激励人民的奋斗热情
6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读毛泽东马背诗想到的(论文提纲范文)

(3)毛泽东诗词中的战略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风展红旗如画”: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和审美观
“茫茫九派流中国”: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苍山如海”:中国地缘政治及其运用
“横空出世, 莽昆仑”:新中国将要崛起, 战略与策略
“人间正道是沧桑”:在周边国家分裂之时, 中国基本统一
“诗人兴会更无前”:用和平方法解决西北问题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大雨落幽燕”:守住了三八线, 这是很重要的
“僧是愚氓犹可训”: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梅花欢喜漫天雪”: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可以利用矛盾, 就是我们的政策
“千里来寻故地”:不忘初心, 继续革命, 坚守“唯物主义大道理”

(4)张立文和合哲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整体性评价
        二、具体概念及问题的研究
        三、拓展性研究
        四、批评性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章节安排
    第四节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第二章 张立文和合思想的哲学反思及方法论研究
    第一节 文明冲突中的思想选择
    第二节 面对中国哲学合法性危机的哲学反思
    第三节 纷繁思想中的创造性转化
    第四节 中西传统哲学方法的诠释与批判
        一、两种误解
        二、二元方法论的批判
    第五节 和合方法
        一、生生法
        二、创新法
        三、意境法
第三章 张立文和合学的思想世界
    第一节 和合学的释义
        一、如何理解“和合”
        二、从“和合”走向“和合学”
    第二节 三重世界观:和合学的世界构想
        一、生存世界:人如何在?
        二、意义世界:人为何活?
        三、可能世界:人怎样活?
第四章 张立文和合学的原理及运用
    第一节 和合学的五种基本原理
        一、和生原理
        二、和处原理
        三、和立原理
        四、和达原理
        五、和爱原理
    第二节 八维和合体:和合学的学科构造
        一、从形上和合到形下和合:和合自然科学与和合经济学
        二、从道德和合到艺术和合:和合伦理学与和合美学
        三、从人文和合到社会和合:和合人类学与和合管理学
        四、从工具和合到目标和合:和合技术科学与和合决策学
    第三节 四种和合哲学及其逻辑关系
        一、和合历史哲学
        二、和合语言哲学
        三、和合价值哲学
        四、和合艺术哲学
        五、四者的逻辑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毛泽东早期伦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及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拟创新之处
第一章 毛泽东早期伦理思想的形成
    第一节 毛泽东早期伦理思想形成的背景
        一、近代中国的社会历史背景
        二、毛泽东的成长背景及教育历程
    第二节 毛泽东早期伦理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传统伦理文化的熏陶
        二、近代西方启蒙思想的启迪
        三、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影响
第二章 毛泽东早期伦理思想的演变及其道德体系
    第一节 毛泽东早期伦理思想的演变
        一、主观之道德律的提出
        二、无我论到唯我论的转变
        三、精神之个人主义的主张
        四、现实主义的立场和态度
    第二节 毛泽东早期伦理思想的道德体系
        一、道德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道德原则:集体主义、革命的人道主义和功利主义
        三、道德规范:以爱国主义为先
        四、道德教育:道德榜样的塑造及教育功能
        五、道德评价:动机效果相结合
第三章 毛泽东早期伦理思想的评价
    第一节 毛泽东早期伦理思想的特色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立场的确立
        二、对传统道德的继承和批判
        三、对中国革命道德的确立和弘扬
    第二节 毛泽东早期伦理思想的局限性
        一、传统儒家思想的束缚
        二、理想与中国社会现实的差异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经典着作类
    二、学术着作类
    三、期刊类
后记

(6)毛泽东三次倡议学习社会发展史——从《贺新郎·读史》说起(论文提纲范文)

(一)
(二)
(三)
(四)

(7)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若干思想的诗化文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言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
    四、重要的概念界定
    五、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毛泽东诗词:诗化的政治文本
    第一节 毛泽东政治思想的独特文本
        一、诗言志:中华民族求解放的政治心声
        二、诗述史:中国人民革命与建设的忠实记录
        三、诗寓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形象表达
    第二节 毛泽东诗词研究的分期
        一、毛泽东诗词创作分期述评
        二、基于政治文本视角的尝试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价值观的初步确立
    第一节 绝对理性:青年时代的唯心史观
        一、尼采超人哲学的挥发
        二、心物二元的世界改造观
        三、探究佛理为人格而战
    第二节 实践理性:向唯物史观过渡
        一、经世致用反对封闭教育
        二、治学磨砺以待外敌入侵
        三、读无字书了解人民疾苦
        四、暂不留洋研究本国问题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运用
        一、革命实践成立新民学会
        二、唯物史观分析中国社会
        三、抵制右倾倡导农民运动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井冈山模式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的中国探索
        一、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论的汲取
        二、马克思主义正义战争的阐释
    第二节 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式工农联盟
        一、争取革命领导权
        二、建立工农联盟
        三、着力改造农民
    第三节 根据地依托下的新式游击战争
        一、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与发展
        二、渐进扩展农村革命根据地
        三、波浪式的“围剿”与反“围剿”
第四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的理论升华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反帝反官僚的革命
        一、对帝国主义与反动官僚的深刻认知
        二、倡导世界民族解放战争实现世界大同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反封建的革命
        一、对中国传统“文治”、“武功”的马克思主义认识
        二、对中国共产党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全新定位
        三、终结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诗意坐标
    第三节 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科学总结
        一、批判教条主义,提出思想路线
        二、创新工农联盟,完善统一战线
第五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价值的彻底实现
    第一节 民主文化的延安塑造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需要新文化
        二、改造知识分子建设新文化
    第二节 联合政府的重庆探寻
        一、文学作品引发的政治博弈
        二、以和平谈判探寻联合政府
        三、用自卫战争保卫人民利益
    第三节 彻底革命的价值实践
        一、彻底革命的理性实践
        二、彻底革命的理论分析
        三、彻底革命的哲学论证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8)异军与正道 ——以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为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妇女解放突异军: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研究始基问题
    一、问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价值
        (二) 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 “苏区”和“中央苏区”
        (二) 妇女、女性、女子
        (三) 客家妇女
        (四) 妇女解放运动及其相关概念
        (五) 运动与革命
        (六)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五、研究思路、论文框架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二) 研究方法
    六、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一) 创新与特色
        (二) 本文局限
    七、几点说明
第一章 赤橙黄绿青蓝紫: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背景与愿景
    第一节 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兴起的背景追寻
        一、潜在诱因:源自妇女长期受困“双重”压迫力
        二、直接原因:得益于中央苏区革命的张力
        三、思想源泉:受益于各种思潮的巨大影响力
    第二节 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理论基础与愿景梳理
        一、目标调适:前苏区时代中共妇女解放愿景及理论基础
        二、梦想构建:策略转型下中共妇女解放运动的理论愿景
        三、践诺尝试:苏维埃共和国政权下的妇女解放运动愿景实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路径展开
    第一节 解决经济权:妇女解放的要旨
        一、经济权利:妇女诸权的基础和保证
        二、中央苏区妇女经济权获得与保障
    第二节 唱好婚姻曲:妇女解放的主题
        一、婚姻自由:妇女解放的重要标志
        二、中央苏区婚姻制度的探索
    第三节 扩大教育面:妇女解放的基础
        一、教育开拓:“脱盲”妇女的塑造
        二、中央苏区多管齐下发展妇女教育
    第四节 提升参政度:妇女解放的衡量尺度
        一、妇女参政:妇女解放的反映程度
        二、中央苏区妇女参政的实践拓展
    第五节 构建组织网:妇女解放的有力支柱
        一、健全组织:妇女解放的重要依托
        二、中央苏区妇女组织的历史演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唤起工农千百万: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动员机制分析
    第一节 多管齐下: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妇女动员方式
        一、口头动员方式
        二、传媒动员方式
        三、文艺动员方式
    第二节 特色彰显: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客家山歌动员方式
        一、全员参与动员活动
        二、全员列为动员对象
        三、全区范围广泛动员
        四、全程持续动员
        五、全速创作动员
        六、全面应景动员
    第三节 互利共生型: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妇女动员模式
        一、“互利共生型苏区妇女动员模式”的概念提出
        二、“互利共生型苏区妇女动员模式”的本质特征
    第四节 得失管窥: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妇女动员功效评价
        一、妇女动员的成效
        二、妇女动员的缺失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雄关漫道花枝俏: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巾帼群英考察
    第一节 身体印记:巾帼群英的整体肖像概述
        一、运动源起时的巾帼群英
        二、运动勃兴时的外来巾帼群英
        三、运动演变中的本地巾帼群英
    第二节 林树统观:巾帼群英的代表个案描述
        一、妇运领袖:李坚真
        二、扩红先进:刘英
        三、文宣明星:李伯钊
        四、支前标兵:李美群
    第三节 胶合与同构:巾帼群英的核心价值解读
        一、始终大义凛然、坚定信念、追求解放的牺牲精神
        二、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
        三、注重调查研究、善于创新、求真务实的工作方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战地黄花分外香:客家妇女参与运动的心态嬗变
    第一节 倒海翻江卷巨澜:客家妇女参与运动的心态表征
        一、客家妇女游移不定的观望心态
        二、客家妇女应景迎合的投机心态
        三、客家妇女憧憬未来的乐观心态
        四、客家妇女讴歌胜利的狂热心态
        五、客家妇女面对挫折的变异心态
    第二节 谁主沉浮:客家妇女参与运动心态嬗变的意蕴指向
        一、人性的本能反应是妇女心态嬗变的内在本质
        二、性格两重性特征是妇女心态嬗变的外在体现
        三、强大的动员功力是妇女心态嬗变的直接推手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历史价值与现实启示
    第一节 人世难逢开口笑: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历史定位
        一、难以磨灭的历史地位
        二、公正公允的时代局限性
    第二节 妇女能顶半边天: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价值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有益探索
        二、“苏区精神”和苏区干部好作风的有机构成
    第三节 不是春光胜春光: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现实启示
        一、必须科学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必须激发妇女的主体意识,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切实保障农村妇女合法权益
        三、必须强化妇女组织建设,培育农村健康文化,提升妇女动员效应
    本章小结
结语 又踏层峰望眼开: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研究余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人间知己吾和汝

(9)论如何发挥革命诗词文化的德育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提出问题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过程
    1.5 概念界定
    1.6 文献综述
第二章 大学生学习革命诗词文化现状
    2.1 诗歌及其功能
        2.1.1 诗歌的特色
        2.1.2 诗歌的社会功用,历久弥新
    2.2 关于革命诗词
        2.2.1 革命诗词的内涵
        2.2.2 革命诗词的特色
    2.3 大学生学习革命诗词文化现状
        2.3.1 大学生学习革命诗词的状况
        2.3.2 大学生对革命诗词的基本看法
第三章 革命诗词文化的德育功能
    3.1 革命诗词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
        3.1.1 思想之光,启蒙之星
        3.1.2 革命诗词的道德教育功能
        3.1.3 飘扬的旗帜,坚固的堡垒
    3.2 革命诗词的文化传承功能
        3.2.1 革命诗词文化汇集中国革命的全部历史
        3.2.2 革命诗词文化承载着中华千年文化的精髓
    3.3 革命诗词的创新示范和心理调节
        3.3.1 革命诗词的创新示范
        3.3.2 革命诗词的心理调节功能
    3.4 革命诗词的审美功能
        3.4.1 审美是革命诗词的重要功能
        3.4.2 革命诗词的其他功能通过审美功能间接实现
第四章 实现革命诗词文化德育功能的对策
    4.1 创设健康适宜的校园环境,营造和谐积极的学习氛围
        4.1.1 发挥校园环境的重要作用
        4.1.2 书香校园陶冶性情
    4.2 转变德育方式,创新德育方法
        4.2.1 当前学校教育的隐忧——重心的偏离
        4.2.2 正确看待革命诗词,使其成为撬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杠杆
    4.3 培养名师,依托名师
        4.3.1 发挥名师的楷模和示范作用
        4.3.2 名师的匠心是首善之心
    4.4 创新革命诗词文化
        4.4.1 革命诗词的与时俱进
        4.4.2 创新革命诗词文化的方法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致谢

(10)徐渭文化心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一、“自造”与“重构” 从徐渭被“发现”的文化现象谈起
    二、“范式”与“案例” 徐渭研究的文化意义与方法
第一章 徐渭之“病”的社会文化考察
    第一节 徐渭所处的社会时代症候分析
        一、社会经济与风俗 多样化的趋向
        二、皇权与私欲 个性与纲常间的悖论
        三、科举仕途 单向度的选择
    第二节 徐渭之病——政治与文化的多重隐喻
        一、徐渭的自我勾勒 曾许凤雏应不忝,由来龙性本难驯
        二、二重摧残——对物质的“不情之廉”
        三、身体的隐喻 谁云只是你,安知不是我
第二章 徐渭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徐渭的心学思想形成
        一、阳明心学要义 “良知即是天理”
        二、王畿与徐渭 觅心无处所,将洗落何边
        三、季本与徐渭 “绝学千年启,斯文一线传”
    第二节 徐渭哲学的践履与开创
        一、“生则有效于时”的现实关怀
        二、《论中》 旧话题中开出新视域
    第三节 徐渭的三教合一思想
        一、三教合一的思想渊源 “收拾精神,自作主宰”
        二、佛性本来同水月 徐渭的佛教观
        三、“以知人身理,而与造化谋” 徐渭的道教观
第三章 徐渭的文论和他的文坛公案
    第一节 复古与创新 文学的继承与发展
        一、“彼之古者,即我之今也”的文学新变论
        二、“随其所宜而适”的文学体用论
    第二节 “真我”与“本色” 徐渭的文艺理论
        一、“摩情”、“本色”的创作方法论
        三、“冷水浇背,陡然一惊”的创作效果论
    第三节 趋附与背逆 徐渭与后七子的一段公案
        一、徐渭在文坛的地位
        二、徐渭与“后七子”的关系表现
        二、徐渭与王世贞的“交往”
        四、徐渭与王世贞的同与异
第四章 徐渭的文艺实践 俗与趣的文艺新视阈
    第一节 徐渭的诗歌
        一、日常生活琐事进入诗歌
        二、个人情感毫无遮掩的表露
        三、童心天趣领悟生活
        四、语言清新平白而又出人意表
    第二节 徐渭的散文
        一、优美凝练的写景之文
        二、平白坦易的抒怀之文
        三、颇富卓见的赠序代文
    第三节 徐渭的书法
        一、书画合一的写意性
        二、书法的“真我面目”
        三、“媚”的审美标准
        四、“书丹”之法 “心为上,手次之,目口末”
    第四节 徐渭的绘画
        一、绘画的抒怀写意性
        二、表现内容的世俗性
        三、游戏笔墨的机趣性
        四、“韵”与“神”的评论标准兼酒的艺术动因
    第五节 徐渭的戏剧
        一、“英雄气大”的情感体验与强烈的价值追求
        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弥缝转挪——变相艺术
        三、独特的戏剧手法与戏谑泼辣的语言风格
第五章 徐渭的交往
    第一节 徐渭笔下的山人
        一、入而不用的共同命运 王寅
        二、避而不入的别样人生 杨珂
        三、滑稽恢突的自我解脱 陈鹤
    第二节 徐渭与张元忭
        一、礼法与际遇之间的恩怨
        二、潜在的共通性
第六章 晚明个性主义文学思潮的回响与反思
    第一节 狂士、畸人的狂欢与悲鸣
        一、仕路无门者的悲与狂
        二、仕宦者的狂与适
    第二节 晚明文学的突破与飞跃
        一、“尊情”的文学观
        二、“求趣”的文学观
    第三节 对阳明心学与中晚明文人的反思
        一、阳明心学的是非功过
        二、文人的精神出路与冲突
        三、东林学派的兴起与心学的沉寂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四、[阅读革命]之一 人世难逢开口笑——《毛泽东自述》(论文参考文献)

  • [1]毛泽东诗词蕴含的共产党人之初心研究[D]. 冯诗淇.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2)
  • [2]读毛泽东马背诗想到的[J]. 伍朝胜. 延安文学, 2019(05)
  • [3]毛泽东诗词中的战略思想[J]. 张文木.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7(15)
  • [4]张立文和合哲学思想研究[D]. 刘胜.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5)
  • [5]毛泽东早期伦理思想研究[D]. 孙诗杰.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6]毛泽东三次倡议学习社会发展史——从《贺新郎·读史》说起[J]. 胡一峰. 党的文献, 2016(05)
  • [7]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若干思想的诗化文本研究[D]. 张晓亮. 南京师范大学, 2014(12)
  • [8]异军与正道 ——以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为考察[D]. 胡军华.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0)
  • [9]论如何发挥革命诗词文化的德育功能[D]. 朱永刚. 天津大学, 2012(05)
  • [10]徐渭文化心态研究[D]. 汪沛. 陕西师范大学, 2007(04)

标签:;  ;  ;  ;  ;  

【阅读革命】世界难得一笑的时代之一——《毛泽东自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