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观赏獐牙菜中新呫吨酮的化学研究(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田成旺[1](2014)在《藏茵陈的利胆退黄药效物质鉴定及其药物代谢和药理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藏茵陈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急性黄疸性肝炎、病毒性肝炎和胆囊炎等疾病的治疗,它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三萜、呫吨酮和环烯醚萜类等。为了深入探究藏茵陈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本论文开展了以下六个方面的研究。第一,以异硫氰酸奈酯(ANIT)致大鼠急性黄疸型肝炎为药理模型,进行了藏茵陈不同部位的药效筛选,确定了藏茵陈利胆退黄的有效部位为藏茵陈总萜酮,并通过正交优化获得了它的醇提水沉联合树脂纯化的制备工艺路线及参数。第二,藏茵陈总萜酮的物质基础研究。采用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层析、反相硅胶柱层析等方法对藏茵陈总萜酮进行了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通过NMR、MS等光谱技术确证了13个化合物的结构,其中包括獐牙菜苦苷、獐芽菜苷、龙胆苦苷等4个环烯醚萜类成分,芒果苷、当药醇苷、1-羟基-3,5-二甲氧基呫吨酮、1,8-二羟基-3,5-二甲氧基呫吨酮等7个呫吨酮类成分,荭草苷和异荭草苷2个黄酮类成分。还采用HPLC/MS/MS方法对藏茵陈总萜酮进行了定性分析。第三,系统考察了藏茵陈总萜酮及其代表性成分獐芽菜苦苷和当药醇苷对急性黄疸型肝炎大鼠胆汁分泌和血清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它们均能显着促进大鼠胆汁的分泌和显着降低血清转氨酶及胆红素指标,并显着优于阳性对照药茵栀黄颗粒(P<0.01)。组织病理学结果表明藏茵陈总萜酮能显着改善ANIT致大鼠肝脏及胆管的病理损伤。第四,采用肠内菌代谢模型对藏茵陈总萜酮进行了体外代谢研究,结果表明它经肠内菌发生部分代谢,代谢产物包括龙胆宁碱、芒果苷元、1,5,8-三羟基-3-甲氧基呫吨酮(当药醇苷苷元)等。采用Caco-2细胞研究了藏茵陈总萜酮代表性成分的吸收行为,结果表明当药醇苷和1,5,8-三羟基-3-甲氧基呫吨酮为中等强度吸收成分,獐芽菜苦苷和龙胆宁碱为较难吸收成分。采用肝微粒体模型进行了代谢研究,结果表明当药醇苷可经肝微粒体代谢成1,5,8-三羟基-3-甲氧基呫吨酮及其二相代谢产物。第五,开展了藏茵陈总萜酮的体内代谢研究,结果表明大鼠灌胃藏茵陈总萜酮24小时后,尿液中除含有獐牙菜苦苷、芒果苷等原型成分外,还含有龙胆宁碱、芒果苷元、1,5,8-三羟基-3-甲氧基呫吨酮及其他二相代谢产物等代谢成分,这与以上藏茵陈总萜酮体外代谢结果相吻合。第六,考察了藏茵陈总萜酮代表性成分獐芽菜苦苷及其代谢产物龙胆宁碱的致突变及抗突变作用,结果表明它们均未引起Ames实验菌株回复突变数和小鼠骨髓微核率的增加,表明它们无致突变性,且均能拮抗由CP及MC引起的突变作用,表明它们具有一定的抗突变性。此外,考察了当药醇苷及其代谢产物的体外抗病毒活性,结果表明它们均具有一定的抗乙肝病毒活性。综上所述,由獐芽菜苦苷为代表的环烯醚萜和以当药醇苷为代表的呫吨酮所构成的藏茵陈总萜酮具有显着的利胆、退黄和保肝作用;藏茵陈总萜酮口服后发生了部分代谢变化,其原形成分及其代谢产物均具有一致且较好的生物活性。由此,可以初步推断藏茵陈总萜酮为藏茵陈利胆退黄的重要药效物质基础,其体内发挥药效作用是通过原形成分及其代谢产物共同完成的。
常晓沥[2](2014)在《紫红獐牙菜活性成分研究》文中认为紫红猜牙菜(Swertia punicea Hemsl.vair.punicea)是龙胆科(Gentianaceae)獐牙菜属(swertia)一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湖北西部、湖南。一般生长在山坡草地、河滩、林下、灌丛中,海拔400-3800米。其性苦寒,具有清肝利胆,除湿清热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黄疸,胆囊炎。本论文利用大孔吸附树脂、硅胶、聚酰胺等色谱分离技术以及结晶方法对紫红獐牙菜全草的(口山)酮类成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离,应用NMR、质谱等波谱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紫红獐牙菜中共分离出14个化合物,其中鉴定出了 8个(口山)酮类成分,分别为:8-0-β-D-吡喃葡萄糖基-1,5-二羟基-3-甲氧基(口山)酮(1)、Tetrahydrosertianolin(2)、1,3,7,8-四羟基(口山)酮(3)、1,3,8-三羟基-5-甲氧基(口山)酮(4)、1,5,8-三羟基-3-甲氧基(口山)酮(5)、1,7-二羟基-3,4,8-三甲氧基(口山)酮(6)、2-O-D-吡喃葡萄糖基-1,3,6,7-四羟基(口山)酮(7)、3-0-demethylswertipunicoside(8)。以常用抗氧化剂Vc和BHT为阳性对照,通过DPPH ·法测定紫红獐牙菜中得到的(口山)酮单体成分清除DPPH ·的能力,并计算各单体IC50。7个单体化合物的清除能力与浓度呈量效关系;由IC50得出1,3,7,8-四羟基(口山)酮、1,5,8-三羟基-3-甲氧基(口山)酮、2-O-D-吡喃葡萄糖基-1,3,6,7-四羟基(口山)酮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强于Vc;其他单体的抗氧化能力都低于Vc和BHT。采用HPLC法测定了紫红獐牙菜药材中5种(口山)酮类成分的含量,方法为:色谱柱为Alltimal C18柱(250mm×4.6mm,5 μm),甲醇-0.06%磷酸水溶液作流动相梯度洗脱,0 min:甲醇20%,50 min:甲醇80%,55 min:甲醇100%;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254nm,柱温30 ℃。这5种(口山)酮类成分分别在14~140 μ g · mL-1、6~60 μg·mL-1、4~40 μ g · mL-1、5~50 μ g · mL-1、9~90 μg ·mL-1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6,0.9995,0.9997,0.9999,0.9996;平均回收率分别为 99.72%,99.21%,98.92%,99.32%,98.80%,RSD均小于2%(n=5)。8-0-β-D-吡喃葡萄糖基-1,5-二羟基-3-甲氧基(口山)酮在紫红獐牙菜全草中含量最高。
赵一鸣[3](2011)在《云南獐芽菜化学成分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对云南獐芽菜(Swertia yunnanensis burk)的化学成分组成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对獐芽菜提取物以及相关化合物的药理作用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主要采用柱层析等分离方法,从云南獐芽菜醇提取液的氯仿层、正丁醇层中分离纯化得到共12种化合物。运用核磁共振(NMR)等检测方法对该12种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分别是:Xanthone类物质(Ⅰ)、熊果酸(Ursolic Acid,Ⅱ)、齐墩果酸(Oleanic acid,工Ⅱ)、獐芽菜苦苷(Swertimarin,Ⅳ)、两个不同碳链长度的脂肪酸(Fatty Acid,Ⅴ、Ⅵ)、2-hydroxy-3-0-β-glucopyranosyl-benzoic acid (Ⅷ)、D-甘露醇(D-Mannitol,Ⅷ)、甾醇类物质(Sterol,Ⅸ)、单环三萜类物质(Triperpenoids,Ⅹ)、穿心莲内酯(Andrographolide,Ⅺ)、甜菜碱(Betaine,Ⅻ)、其中化合物Ⅶ、Ⅷ和Ⅺ在云南獐芽菜中首次发现,并且化合物Ⅺ、Ⅶ在龙胆科中首次发现。同时,本研究还对化合物Ⅱ以及云南獐芽菜的正丁醇层和水层的药理作用进行了初步探索,进行了小鼠的抗炎实验研究,为以后更一步的药理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郭爱华[4](2004)在《青叶胆(口山)酮类化合物成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肝脏疾病是当今危害全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特别是乙型肝炎。由于有乙肝病毒自身免疫的参与,至今治疗仍无特效药物,现有的抗病毒药物和免疫调节剂疗效均不太满意。因此,人们寄希望于在天然药物及中草药中寻找治疗急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成分。基于以上考虑,近几年来我们课题组对有明显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中草药进行了大量研究和筛选。据大量的研究资料证实:龙胆科獐牙菜属植物青叶胆(Swertia mileensis T, N H o et W. L Shih)中含有抗乙型肝炎的有效成分——(口山)酮(黄酮)类成分及齐墩果酸等成分,它们是保肝降酶的有效成分。药理研究认为,青叶胆中的黄酮类成分,对CCl4致肝脏损伤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GaIN肝损伤的抑制作用更强,临床研究证实,龙胆科药用植物的有效提取物对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慢性病毒性肝炎疗效显着。且毒性低,副作用少,临床使用安全。为此,课题组对龙胆科獐牙菜属植物青叶胆(Swertia mileensis T,N Ho et W,L Shih)进行了系统的提取、分离、纯化、鉴定等工作,在极性有机溶剂提取物部分,分得12种(口山)酮类成分及齐墩果酸。 本实验用95%乙醇浸提药材粗粉3次,24h/次,合并滤液,浓缩至小体积。用硅胶色谱柱分离的方法获得13种化合物,经UV,EI,MS,1H和13CNMR波谱等方法确定其化学结构,他们分别是1-羟基-2,3,4,5-四甲氧基(口山)酮(1-hydroxy-2,3,4,5-tetram ethoxyxanthone,A-1);1-羟基-2,3,7-三甲氧基(口山)酮(1-hydroxy-2,3,7-trim ethoxyxanthone,A-2);1-羟基-2,3,5,7-四甲氧基(口山)酮(1-hydroxy-2,3,5,7-tetram ethoxyxanthone,A-3);1,5-二羟基-2,3-二甲氧基(口山)酮(1,5-dihydroxy-2,3-dim ethoxyxanthone,A-4);1,5-二羟基-2,3,7-三甲氧基(口山)酮(1,5-dihy-droxy-2,3,7-trim ethoxyxanthone,A-5);1-羟基-2,3,5-三甲氧基(口山)酮(1-hydroxy-2,3,5-trim ethoxyxanthone,A-6);1,5-二羟基-2,3,4,7-四甲氧基(口山)酮(1,5-dihvdroxy-2,3,4,7-tetram ethoxyxanthone,A-7);1,8-二羟基-2,山西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6一三甲氧基a山酮(l,8一ditydroxy-l,3,6一trim ethoxyxanthone,A-8);1·经基一2,3,4,7一四甲氧基叻酮(1勿droxy-1,3,4,7一tr田n eth oxyx别吐hone,A-9);l,2,3,5一四甲氧基叻酮(l,2,3,5.tetrom ethox林即thone,A一10);l一经基一2,3,4,6一四甲氧基叻酮(l一droxyl一2,3,4,6一tetramethoxyxanthone,A一ll);1一轻基一2,3,6,8一四甲氧基叻酮(l一hydroxyl一2,3,6,8.tetr别旧ethox林朋山one,A·12);齐墩果酸(oleanolie acid,A一13)。 化合物A一1;A一3;A一4;A一5;A一7;A一12均为首次从青叶胆中分得。‘这为龙胆科樟牙菜属植物的资源利用和其活性成分的寻找提供了基础研究。
肖怀,陆阳,陈泽乃,刘光明,钱金栿[5](2001)在《观赏獐牙菜中新呫吨酮的化学研究(英文)》文中研究指明从我国民族药观赏獐牙菜(Swertia decora Franch)脂溶性部位分离得到六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羟基-4,5,6,7-四甲氧基呫吨酮(1),1,3,8-三羟基-2,5-二甲氧基呫吨酮(2),1,8-二羟基-3,7-二甲氧基呫吨酮(methylswertianin, 3),1-羟基-3,7,8-三甲氧基呫吨酮(decussatin, 4),1,7,8-三羟基-3-甲氧基呫吨酮(swertianin, 5)及红白金花内酯(erythrocentaurin, 6)。化合物1 和2为新化合物,定名为观赏獐牙菜呫吨酮-I- (swertiadecoraxanthone-I)和观赏獐牙菜呫吨酮-II (swertiadecoraxanthone-II),其他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到。
二、观赏獐牙菜中新呫吨酮的化学研究(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观赏獐牙菜中新呫吨酮的化学研究(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藏茵陈的利胆退黄药效物质鉴定及其药物代谢和药理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藏茵陈的来源及其临床应用 |
2 藏茵陈的化学成分研究 |
3 藏茵陈的药理作用研究 |
4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进展 |
5 本课题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及主要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藏茵陈有效部位的确定及制备工艺研究 |
(一) 藏茵陈有效部位的筛选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二) 藏茵陈总萜酮的制备工艺研究 |
1 藏茵陈药材中獐牙菜苦苷和当药醇苷的含量测定 |
2 藏茵陈总萜酮的制备工艺研究 |
(三)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藏茵陈总萜酮的利胆退黄药效学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藏茵陈总萜酮的化学成分及质量分析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藏茵陈总萜酮的体外代谢吸收研究 |
(一) 藏茵陈总萜酮的人源肠内细菌生物转化 |
1 实验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二) 藏茵陈总萜酮肠内菌代谢产物的肠吸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三) 当药醇苷及其苷元的肝脏微粒体代谢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3. 结论 |
(四)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藏茵陈总萜酮的体内代谢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七章 藏茵陈总萜酮及其代谢成分的生物活性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3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附录 |
致谢 |
(2)紫红獐牙菜活性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獐牙菜属植物研究进展 |
1.1 獐牙菜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1.1.1 (口山)酮及其苷类化合物 |
1.1.2 环烯醚萜及其苷类化合物 |
1.1.3 三萜类化合物 |
1.1.4 黄酮类化合物 |
1.1.5 挥发油类 |
1.1.6 其他类化合物 |
1.2 獐牙菜属植物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1.2.1 治疗肝炎作用 |
1.2.2 抗病毒作用 |
1.2.3 降血糖作用 |
1.2.4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
1.2.5 对肿瘤细胞的作用 |
1.2.6 其他作用 |
1.3 獐牙菜属植物含量测定研究进展 |
第二章 紫红獐牙菜化学成分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植物来源及鉴定 |
2.3 仪器与材料 |
2.4 提取与分离 |
2.5 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
2.5.1 化合物的结构 |
2.5.2 8种(口山)酮单体的鉴定与分析 |
第三章 紫红獐牙菜7种(口山)酮类成分体外抗氧化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仪器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样品 |
3.2.3 主要仪器 |
3.3 方法 |
3.3.1 DPPH·稳定性试验 |
3.3.2 DPPH自由基甲醇溶液最大吸收峰的测定 |
3.3.3 试剂的配制 |
3.3.4 清除率(IP)的测定 |
3.4 结果及分析 |
3.5 讨论 |
第四章 紫红獐牙菜5种(口山)酮类成分含量测定 |
4.1 引言 |
4.2 仪器、试剂、对照品和药材 |
4.2.1 仪器与试剂 |
4.2.2 材料 |
4.3 实验方法和结果 |
4.3.1 色谱条件及系统适应性实验 |
4.3.2 对照品及样品溶液的制备 |
4.3.3 方法学考察 |
4.4 讨论 |
4.4.1 色谱条件的选择试验 |
4.4.2 检测波长的选择 |
4.4.3 5种(口山)酮类成分的含量差异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一、符号说明 |
二、附图 |
(3)云南獐芽菜化学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中国传统医药现代化的进程 |
1.1.1 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相结合的研究背景 |
1.1.2 中草药中化合物的提取与研究在中药现代化中的地位 |
1.2 中药与现代医药结合中经常使用的方法 |
1.2.1 中草药生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手段 |
1.2.2 现代中草药的提取分离手段 |
1.2.3 确定化学物质分子结构的手段 |
1.3 獐芽菜的研究状况 |
1.3.1 药用植物Swertia獐芽菜 |
1.3.2 獐芽菜中含有的化合物类型 |
1.3.3 獐芽菜的药用价值的研究进展 |
第二章 云南獐芽菜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仪器 |
2.2 化合物的提取 |
2.2.1 乙醇加热回流提取 |
2.2.2 溶剂萃取 |
2.2.3 结果与讨论 |
2.3 从云南獐芽菜中分离单一化合物 |
2.3.1 在分离操作部分使用的分离方法 |
2.3.2 云南獐芽菜中化合物分离和纯化 |
2.3.2.1 氯仿层浸膏 |
2.3.2.2 云南獐芽菜正丁醇层浸膏的分离 |
2.3.3 小结 |
第三章 化合物结构鉴定 |
3.1 实验仪器 |
3.2 结构鉴定 |
3.3 小结 |
第四章 HPLC/MS鉴定3种獐芽菜中穿心莲内酯的存在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药材 |
4.2.2 实验仪器 |
4.2.3 实验部分 |
4.3 结果分析与小结 |
第五章 獐芽菜提取液及化合物3的抗炎实验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药品 |
5.2.2 实验动物 |
5.2.3 实验部分 |
5.3 结果分析与小结 |
5.3.1 实验结果统计学分析 |
5.3.2 结果讨论与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4)青叶胆(口山)酮类化合物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青叶胆(口山)酮类化合物成份研究 |
1.1 概述 |
1.2 实验部分 |
1.2.1 生药来源 |
1.2.2 仪器试剂 |
1.2.3 药材提取 |
1.2.4 (口山)酮类成份分离 |
1.3 结构鉴定 |
1.4 理化数据 |
1.5 结果与讨论 |
1.6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二部分 综述:龙胆科獐牙菜属药用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
2.1 概述 |
2.2 龙胆科獐牙菜属药用植物的研究状况 |
2.3 龙胆科獐牙菜属植物的药理作用 |
2.4 龙胆科獐牙菜属植物的化学成分 |
2.5 獐牙菜属药用植物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5)观赏獐牙菜中新呫吨酮的化学研究(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Introduction |
Result and Discussion |
Experimental |
Plant material |
Extraction and isolation |
Structural identification |
四、观赏獐牙菜中新呫吨酮的化学研究(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藏茵陈的利胆退黄药效物质鉴定及其药物代谢和药理作用研究[D]. 田成旺. 天津大学, 2014(11)
- [2]紫红獐牙菜活性成分研究[D]. 常晓沥. 兰州大学, 2014(04)
- [3]云南獐芽菜化学成分的研究[D]. 赵一鸣. 北京化工大学, 2011(05)
- [4]青叶胆(口山)酮类化合物成分研究[D]. 郭爱华. 山西医科大学, 2004(04)
- [5]观赏獐牙菜中新呫吨酮的化学研究(英文)[J]. 肖怀,陆阳,陈泽乃,刘光明,钱金栿.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