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呼吸衰竭院前经面罩机械通气治疗的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耿蓄芳[1](2021)在《无创正压通气并发症的防治进展》文中指出随着无创正压通气(NPPV)技术的发展普及,无创正压通气已成为呼吸支持的重要工具,其操作简单灵活,保留患者的上气道防御功能,避免气管插管或者气管切开,患者易于接受。无创通气应用中的相关并发症,如面部压力性损伤、胃肠胀气、幽闭恐惧症以及误吸和漏气等,影响了患者的使用和治疗效果。本文就无创机械通气并发症的防治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更优的解决办法。
李成根[2](2020)在《车载呼吸机对急性心力衰竭合并低氧血症患者超早期干预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机械通气(MV)能为呼吸衰竭患者提供机体所必需要的肺泡通气量,排除体内聚集过多的二氧化碳,明显提高了肺的通气功能,改善了肺的顺应性,减少了呼吸肌做功,缓解了呼吸肌疲劳,有利于呼吸功能的恢复,从而改善患者肺功能。其中,无创正压通气(NPPV)治疗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以及车载呼吸机对危重症患者区间转运的保障已经得到临床证实。本研究旨在评估车载呼吸机在院前急救过程中对急性心力衰竭合并低氧血症患者进行超早期呼吸支持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市急救中心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院前接诊急性力衰竭合并低氧血症的患者60例,根据是否使用车载呼吸机的原则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A组)27例,观察组(B组)33例。所有的患者结合具体病情,均予以对症处理,A组患者再辅以普通供氧,B组再使用车载呼吸机进行辅助通气。车载多参数监护仪持续动态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并记录院前接诊时及到达医院时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末端脑钠肽前体(pro-BNP II)数值。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在临床症状改善效果、生命体征数值、pro-BNP II、血气分析方面的差别,以及住院日、病死率方面的差别。结果:两组患者经过积极对症治疗后,临床症状、生命体征指标、pro-BNP II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临床症状较前好转,B组中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pro-BNP II、血气分析指标恢复明显优于A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升高,住院日、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药物联合鼻导管氧疗对急性心力衰竭合并低氧血症患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在院前超早期使用车载呼吸机进行辅助通气治疗更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缺氧,有利于患者肺功能的恢复,同时对住院日的和病死率减少也有一定的作用,明显提高了治疗效果,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及一定的经济价值,值得在院前急救中积极推广和应用。
霍晓麓[3](2020)在《2016年至2019年某三甲医院呼吸与危重症一科死亡病例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回顾性描述性分析2016年至2019年陕西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一科死亡病例临床资料,了解死亡患者一般临床特点,探讨死亡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分析有关影响因素,为临床提供指导价值,从而降低死亡率,延长患者生存期。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陕西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一科病案首页中离院方式为死亡的病例,并分析死亡患者一般资料、生存时间、临床特征、死亡原因等临床资料。归纳整理死亡病例的各项检查结果、基础疾病、合并症及有创操作等情况。通过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的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及z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的以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2016年至2019年陕西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一科病案首页中离院方式为死亡的病例共242例,根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得出最终统计样本共203例,其中男性132例,女性71例,男女比例1.85:1。203例患者中年龄为4694岁,平均年龄78.00±9.754岁,不符合正态分布。其中男性患者平均年龄78.18±9.552岁,女性患者平均年龄77.67±10.179岁。2.203例死亡病例中,死亡病例数最多月份为1月份(27例,13.3%),死亡病例数最少月份为10月份(8例,3.9%)。死亡病例中住院时间最短1天,最长97天,平均10.87±10.32天;其中住院5天比例最高(18例,8.9%)。每天24个时间点的死亡人数最多的为13时(23例,11.3%),其次为14时(18例,8.8%),21时为(16例,7.8%);最少的为24时无死亡病例,死亡发生月份及时间段在年龄、性别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3.203例死亡病例原发疾病谱顺位前三位为重症肺炎113例(55.66%),COPD35例(17.24%),支气管肺癌31例(15.27%)。死亡患者原始病案中分析死亡直接原因分为8类,其中以感染、脓毒症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占多数。4.113例原发病为重症肺炎死亡患者中,其中女性≥65岁共105例,<65岁共8例,分别比较两组既往病史及入院后临床特征情况,结果显示意识障碍、体温≥38℃、WBC≥10×109/L、BNP≥100ng/L、Lac≥2mmol/L、Na+≥145mmol/L在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5.203例死亡患者男性患者合并症前三位为高血压病(93.18%),慢性心功能不全(84.84%),慢性肾脏病(34.09%),女性患者此3类合并症构成比均低于男性。6.高龄死亡患者占总死亡人数的70.93%,且80%以上高龄患者同时合并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卒中史、长期卧床及营养不良,超过70%高龄患者存在长期便秘史。7.203例死亡患者按死亡前有无机械通气分为两组,比较两组的平均住院时长,结果显示具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1.2016年至2019年陕西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一科死亡患者中男性比女性多,以老年患者为主,其中高龄患者144例,临床症状不典型,合并症多。2.呼吸与危重症一科死亡病例人数以冬春季居多,死亡发生月份及时间段在年龄、性别中无明显相关性。3.死亡病例原发疾病谱顺位前三位为重症肺炎、AECOPD、支气管肺癌,死亡直接原因复杂,多为感染、脓毒症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其中合并症多、并发症重。4.意识障碍、体温≥38℃、WBC≥10×109/L、BNP≥100ng/L、Lac≥2mmol/L、Na+≥145mmol/L在重症肺炎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5.死亡前机械通气的使用对患者平均住院时长有延长作用。
何丽蓉,况九龙,李自强,康苹[4](2016)在《不同治疗策略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不同治疗策略急性心源性肺水肿(ACPE)患者的临床特点,为ACPE患者救治提供临床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期间发生ACPE的1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策略不同分为常规治疗组48例、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组31例及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组43例。记录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科室分布、预后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组患者性别、年龄、p 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B型脑钠肽(BNP)、肌钙蛋白水平、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组患者PaCO2较常规治疗组升高(P<0.05)。ACPE主要发生在呼吸科54例(44.3%),其次为综合ICU 31例(25.5%)、心血管内科19例(15.6%)、外科10例(8.2%)。3组患者7 d以上死亡、心源性休克及心搏呼吸骤停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死亡、7 d内死亡、意识障碍及呼吸衰竭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发生ACPE应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不同的治疗措施,存在高碳酸血症者行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更易获益。常规治疗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仍为主要治疗方式,无创机械通气治疗临床运用受限,采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因存在难以纠正的低氧血症,导致病死率高、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高。
吴镯[5](2015)在《面罩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经面罩机械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经面罩机械通气治疗,并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通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 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2)、心率(HR)以及呼吸频率(RR)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具有显着差异;观察组患者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气管插管率以及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且具有显着差异。结论:经面罩机械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中具有良好应用效果,能显着改善预后,减少气管插管率和病死率。
廖燕[6](2012)在《无创呼吸机在急诊急救中的应用现状》文中研究指明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PPV)是指未经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进行的机械正压通气。主要通过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或连续正压通气(CPAP)的模式完成。在临床上最早用于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以
侯小华[7](2012)在《NIPPV治疗AECOPD呼吸衰竭并意识障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presure ventilation NIPPV)指通过面罩、鼻面罩或其他连接装置进行的正压通气。因其可以不通过气管内插管给予患者通气支持治疗,大大减少了有创通气的气管插管时间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VAP)等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受到患者和临床医生的青睐。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发现无创正压通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cute exacerbating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E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病人显示出良好临床效果,而对AECOPD乎吸衰竭合并意识障碍的患者能否用NIPPV治疗的研究不多。本研究将NIPPV用于治疗AECOPD呼吸衰竭并意识障碍患者,观察其意识改变、气体交换、气管插管率、住院死亡率、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的影响,治疗前后痰液与血液中IL-8水平。初步探讨NIPPV在AECOPD呼吸衰竭并意识障碍患者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9年12月-2012年3月收治的因AECOPD呼吸衰竭并意识障碍住院患者63例,男46例,女17例,年龄48-85岁,平均67.02±13.71岁,病程6-32年。均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难、意识障碍、甚至出现昏迷。均符合COPD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分(GCS)。格拉斯哥评分在6-12分之间(10.12±1.38)。63例AECOPD并意识障碍患者随机分配到NIPPV治疗组(A组n=32)和标准治疗组(B组n=31)。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抗炎、解痉、平喘、止咳、祛痰、吸氧等治疗。B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A组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立即应用面罩给予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呼吸机(BIPAP)行NIPPV,S/T模式。首次NIPPV持续时间需在2h以上,NIPPV至少持续3天。观察两组患者入选后0h、2h、24h和72h的心率(HR)、呼吸频率(RR)、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动脉血氧分压(PaO2)、P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等气体交换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气管插管率、住院病死率、平均住院口和平均住院费用,治疗前后痰液与血液中IL-8水平。结果:两组0h的一般情况、HR、RR、GCS、PaO2、PaCO2、PH值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与0h比较A组患者2hHR、RR、GCS、PaCO2均明显降低,PH、PaO2升高(P<0.05)。24h及72h上述指标持续改善。B组患者与0h比较2h后HR、RR、GCS、PaO2、PaCO2、PH有所改善,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24h后HR、RR、GCS、PaO2、PaCO2、PH明显改善(P<0.05),其原因部分病人已行气管插管。RR改变不明显(P>0.05)。A组有3例患者在住院2小时至72小时后因病人不能耐受或症状无明显缓解而行气管插管,两例好转出院,1例死亡。B组有15例患者行气管插管,其中有10例患者在住院24h以内因症状无缓解或加重而行气管插管,给予有创通气,其余5例在24h后因病人症状无明显缓解或症状进一步加重而行气管插管。A组气管插管率9.4%明显低于B组的48.4%(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在住院期间死亡1例,死亡原因多器官功能衰竭。B组在住院期间死亡5例,死亡原因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性休克或多器官功能衰竭。A组的住院死亡率3.1%明显低于B组的16.1%,但经过统计学处理A组B组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平均住院日为113±6天,B组平均住院日为23±8天,二者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平均住院费用为11145±2389元,B组平均住院费用为17128±5379元,二者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初期不适感发生率为43.6%,经心理疏导,高速鼻面罩位置、松紧度及呼吸机参数等措施,患者多可耐受,且.治疗时间愈长,人机配合愈好。局部皮肤压迫好充血糜烂2例,予局部处理,保持局部干燥后,均痊愈。3例腹胀,指导病人将张口呼吸改为鼻式呼吸或安置胃管而症状缓解。4例有紧张、恐惧感,经宣传、解释,症状均减轻或消失。B组无特殊不适。A组治疗72小时后痰液、血液中IL-8水平明显低于B组治疗72小时后痰液、血液中IL-8水平,差异有显着性(P<0.01);A组治疗后痰液、血液中IL-8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显着性(p<0.01)。B组治疗后痰液、血液中IL-8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但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应用BIPAP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AECOPD呼吸衰竭并意识障碍疗效确切,能迅速改善AECOPD的气体交换,减少气管插管率和住院病死率,减少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节约医疗资源。本研究证明BIPAP在治疗AECOPD呼吸衰竭并意识障碍患者2小时后可见各项指标明显改变,治疗72小时后全身及气道炎症水平明显改善,而标准治疗组则无明显改变。
吴强[8](2011)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肺损伤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无创通气已经成功的应用于各种类型的呼吸衰竭,是否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来治疗急性肺损伤(ALI)目前还有争论。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应用NPPV治疗ALI的效果,探讨ALI患者NPPV失败的相关危险因素,进一步研究NPPV在ALI应用中的相关指征。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2007年4月至2010年4月期间入住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ICU,诊断为ALI并给予无创通气(NPPV)的患者,根据治疗情况将患者分为NPPV成功组和NPPV失败组,分别采集患者性别、年龄、ALI病因、合并慢性基础疾病情况、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II (APACHEII)、氧合改善情况、机械通气后HAP、NPPV持续时间(h),ICU滞留时间(h),住院天数(d)以及转归等一般临床资料;同时记录无创呼吸机上机时的EPAP和IPAP水平,用监护仪和血气分析动态监测NPPV(0h),NPPV(2h)、NPPV(end)的RR和氧分压(计算氧合指数),比较两组患者上述资料间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与NPPV失败组相比,NPPV成功组:⑴APACHEII评分低,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肺内感染作为病因有统计学意义(P<0.05);⑵应用NPPV的EPAP低,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而IPAP无统计学意义;⑶在NIPPV(0h、2h、end)各时相点RR低,氧合指数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⑷氧合持续改善的例数多,NPPV持续时间短,死亡率低和机械通气后院内获得性肺炎发生率低,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不同阶段呼吸频率和氧合指数显示:⑴NPPV成功组RR和氧合指数在NPPV不同阶段呈持续性改善,有统计学意义;⑵NPPV失败组的氧合指标改善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仅RR(2h)较通气前有下降,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表明:氧合指数(0h)≤139和氧合指数(2h)≤151分别为NPPV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93.75%的无创通气失败患者气管插管的时间发生在NPPV48小时以内,NPPV失败的原因主要为低氧血症不能纠正,占56%。结论1. NPPV治疗早期ALI有效安全,在无NPPV禁忌症的情况下,可作为一线呼吸支持手段之一。2.氧合指数(0h)≤139和氧合指数(2h)≤151分别为NPPV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3.无创通气失败多发生在48小时以内。4.肺内感染为ALI主要诱因,NPPV后氧合指数和呼吸频率不能持续改善的ALI患者,NPPV治疗失败率高。
邓志辉[9](2011)在《BiPAP无创通气辅助治疗急性左心衰的疗效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急性左心衰主要为肺循环充血引起的临床症候群,肺水肿是急性左心衰最严重的表现。急性左心衰时,、由于心排出量的急剧下降和或心脏前后负荷明显增加,使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和肺静脉压增高,导致肺间质和肺泡水肿,常致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如缺氧不能及时改善,造成机体各重要脏器不可逆的损害,病情会迅速进展导致死亡。因此,保持患者正常的血氧浓度有重要意义。如何在抢救过程中及时给予呼吸支持改善缺氧是治疗的关键。常规治疗通常采取鼻导管高流量给氧纠正缺氧,在无效时采用面罩加压给氧或正压呼吸(机械通气)。机械通气不但供氧,还可以使Sa02维持在95%以上,而且通过减少呼吸做功,减轻左心室后负荷等改善心功能,有效的防止外周脏器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机械通气是目前治疗呼吸衰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1],分为:1.无创通气(non-invasive ventilation, NIV)治疗,包括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和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2.有创通气即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主要用于病情危重、伴有呼吸衰竭、对无创通气无效的患者。NIV以其方便及疗效可靠正受到越来越多临床工作者的重视。无创通气NIV是指不经气管插管而增加肺泡通气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上世纪初期发明的体外负压通气挽救了无数脊髓灰质炎病人的生命。但是,由于体外负压通气设备庞大、操作繁琐,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就逐渐被弃用。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连接正压呼吸机成为机械通气治疗的首选途径。但是,随着对有创通气的严重不良反应的认识加深,比如呼吸机引起的相关性肺炎、气管损伤等,使得无创通气技术重新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经面罩实施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和间歇正压通气(IPPV)应用增多。20世纪90年代,国内外开始对NIV进行大规模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证实了NIPPV的有效性、依从性和经济实用性[2,3],其能减少机械通气严重并发症、改善预后、顺应患者的主观意愿、家庭可行等的优点,令NIPPV正在成为左心衰竭合并低氧血症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法。BiPAP呼吸机作为一种无创通气手段,多年来已成功的应用于各型肺源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良好。随着无创通气技术的成熟与不断完善,其在心血管领域的应用亦受到越来越多临床医生的重视。有文献报道[3],BiPAP鼻罩式机械通气适用于各种病因的左心衰竭包括冠心病患者。另据报道,对于急性肺水肿患者早期给予合理的无创通气治疗,可缩短其Sa02上升至生理水平的时间,快速缓解缺氧症状,降低病死率。BiPAP呼吸机的优点在于:增加胸内压,降低左室后负荷。胸内正压的增加可减少静脉回心血量,减轻心脏前负荷,缓解肺瘀血;正压通气可增加肺泡内压,改善通气/血流比值,减轻肺水肿;正压通气还能迅速纠正低氧血症和酸中毒,使抗心衰药物能得以发挥疗效,防止因缺氧引发的心跳呼吸停止;另外,BiPAP没有创伤,操作简便,病人易接受。在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的介入时机上,以往认为,急性左心衰诊断明确,病情进入急性左心衰的KillipⅡ级及以上的状态,如果呼吸肌疲劳不能解除、呼吸窘迫不能缓解、出现顽固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就要考虑机械通气的干预治疗。而对于无创机械通气介入的时机选择,一般认为是急性左心衰KillipⅡ级以上出现氧合功能障碍时需要早期进行无创机械通气治疗。但是,BiPAP呼吸机在治疗急性左心衰方面,多数报道为一般总结性文章,病例少且有较强的选择性,而前瞻性、对照性研究相对较少,应用尚有一定争议。基层医院由于设备少、操作少,认识不足等原因,存在应用局限的情况。因此,探讨基层医院采用无创通气辅助治疗急性左心衰有其现实意义。目的本课题主要研究目的是进一步探讨BiPAP无创通气辅助治疗急性左心衰合并低氧血症的作用,并且比较常规治疗与BiPAP无创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的疗效,为BiPAP无创通气在基层医院的应用推广打下基础。方法1.一般资料根据内科学第六版急性左心衰诊断标准,从我院内科2008年6月~2010年9月收治的患者中,既往有心脏病史突发呼吸困难或原有慢性心衰病情突然加重,表现为胸闷、呼吸困难、咳白色或红色泡沫样痰、两肺闻及湿啰音或干啰音,根据既往病史、心脏体征、症状,并结合胸片、心脏超声、血气分析检测等明确诊断为急性左心衰。收集急性左心衰患者34例。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和BiPAP无创通气组。BiPAP无创通气治疗组18例,分别为男12例,女6例,年龄49-71岁,平均年龄60±6.8岁,其中冠心病7例,高血压性心脏病6例,风心病3例,扩张性心肌病2例。常规治疗组16例,分别为男11例,女5例,年龄51-73岁,平均年龄61±6.7岁,其中冠心病7例,高血压性心脏病5例,风心病2例,扩张性心肌病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基础心脏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急性左心衰的诊断依据①急剧出现呼吸困难;②紫绀、端坐呼吸,双肺可闻及散在分布的哮鸣音。双侧肺底可闻及湿性啰音和哮鸣音,双侧对称性分布。心尖部可闻及舒张期奔马律;③床边胸片示:双肺透亮度降低,双下肺纹理明显增多、增粗,双侧肋膈角外缘可见KilayA线、B线,肺门影增浓,出现蝶影;④排除肺源性及神经源性呼吸困难。3.无创通气排除标准①患者昏迷;②多器官衰竭、终末端心衰;③急性心肌梗塞伴低血压;④难以控制的心律失常;⑤气道分泌物过多;⑥鼻面部畸形。4.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治疗1小时后紫绀消失,心悸、气促和呼吸困难等症状明显缓解,心率、心律、血压和呼吸等生命体征恢复正常,肺部啰音减少或消失,动脉血气PaO2>60mmHg;②有效:治疗1小时后紫绀和呼吸困难减轻,呼吸、心率、血压、SaO2或PaO2等指标改善;③无效:若临床症状不改善甚至加重,出现意识障碍,血气等指标恶化(动脉血氧分压PaO2≤55mmHg,末梢血氧饱和度SaO2≤85%,动脉血PH值降低至≤7.2),则立即气管插管改为有创正压通气。心跳骤停或自主呼吸节律不齐,出现呼吸暂停或不规则呼吸者,均属于治疗无效。5.治疗方法常规治疗组及BiPAP无创通气治疗组患者均给予心电监测,持续动脉血气分析,进行强心、利尿、扩血管(如西地兰、呋塞米、硝普钠等)常规药物治疗。常规治疗组选择鼻导管高流量供氧(6L/min), BiPAP无创通气治疗组选择直接将氧气与面罩上的侧孔相连,然后连接BiPAP呼吸机。呼吸机使用方法:采用美国伟康公司生产的BiPAP HarmanyⅡ无创呼吸机,通气模式S/T,吸气压(IPAP) 8cmH2O呼气压(EPAP) 4cmH2O开始并逐渐加到合适水平,后备呼吸频率16次/min,氧流量6L/min(根据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来调节,以使SpO2≥90%)。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h和6h后抽取动脉血查血气分析,并综合观察生命体征、神志、肺部罗音等指标,病情未见好转者予以气管插管转成有创通气。在整个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呼吸机的各项指标。6.观察指标①病人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基础疾病);②吸氧前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如神志、肺部罗音,呼吸频率、血压、心率;③动脉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7.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分析数据,结果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治疗前后的比较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参数以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检验(x2),取P<0.05为显着差异。结果1.纳入研究时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心脏病、治疗前血气分析等方面差异无显着性(P>0.05)。2.治疗前两组PaO2、SaO2、心率、呼吸频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治疗1h、6h后,BiPAP无创通气治疗组的PaO2、SaO2显着升高(P<0.01),心率、呼吸频率明显降低(P<0.01),常规治疗组的PaO2、SaO2也有所升高,心率、呼吸频率有所下降,但两组治疗1h、6h后,BiPAP无创通气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相比PaO2、SaO2升高明显(P<0.01),心率、呼吸频率也明显降低,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3. BiPAP无创通气治疗组有2例(11.1%)需气管插管,而常规治疗组为8例(50.0%),两组气管插管率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1)。4.常规治疗组16例治疗1小时后,有效率数为8例,总有效率为50%, BiPAP无创通气治疗组18例,有效率数16例,总有效率为88.9%。5. BiPAP无创通气治疗组18例中80%在24-48小时内撤机。6. BiPAP无创通气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均未出现死亡病例。7. BiPAP无创通气治疗组3例出现轻度鼻梁部充血水肿;3例出现胃胀气。结论使用BiPAP无创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时,虽然也会出现轻度鼻梁部充血水肿、胃胀气等,但相比于有创机械通气,其不良反应较轻,并发症少,无需特殊处理。因此BiPAP无创通气可以大大缩短应用呼吸机的时间,从而缩短病人住院时间。在治疗效果方面,观察我院收治的34例患者,使用BiPAP无创通气和常规治疗,治疗前两组PaO2、SaO2,心率、呼吸频率无明显差异,但在治疗1h、6h后,BiPAP无创通气治疗组的PaO2、SaO2显着升高,心率、呼吸频率明显降低至正常水平,常规治疗组的PaO2、SaO2也有所升高,心率、呼吸频率有所下降,但两组治疗1h、6h后,与常规治疗组相比BiPAP无创通气治疗组的PaO2、SaO2升高明显,心率、呼吸频率也明显降低,常规治疗组16例治疗1小时后,有效率数为8例,总有效率为50%, BiPAP无创通气治疗组18例,有效率数16例,总有效率为88.9%。治疗组仅有2例需气管插管,而对照组为8例,两组气管插管率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两组气管插管率的原因相似,主要是难以控制低氧血症、血液动力血不稳、心率失常及不能耐受BiPAP无创通气治疗等。另外,BiPAP无创通气治疗组有80%在24~48内撤机,治疗效果显着。
胡继华,马诚,郑伟[10](2002)在《急性呼吸衰竭院前经面罩机械通气治疗的体会》文中研究说明对 8例急需长途转运的急性重症呼吸衰竭患者 ,统一采用自主触发和压力支持通气 (PSV ) +呼气末正压 (PEEP)模式通气治疗 ,PS选择 8~ 12cmH2 O ,PEEP选择 3~ 5cmH2 O ,吸氧浓度 (FiO2 ) 5 0 %。结果所有患者途中无 1例需要改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安全转运到目的地时所监测的参数与通气治疗前比较 ,PaO2 、SaO2 、HR、MBP、R的改善具有显着差异性 (P <0 .0 1) ,PaCO2 稍有回升 ,但无显着差异性 (P >0 .0 5 )。经面罩通气治疗可以作为急性重症呼吸衰竭院前急救的首选方法 ,但需要有必要时能及时改用气管插管控制性通气治疗的多功能便携式呼吸机作为先决条件。
二、急性呼吸衰竭院前经面罩机械通气治疗的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呼吸衰竭院前经面罩机械通气治疗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无创正压通气并发症的防治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面部压力性损伤 |
二、胃肠胀气 |
三、误吸 |
四、漏气 |
五、幽闭恐惧症 |
六、其他 |
(2)车载呼吸机对急性心力衰竭合并低氧血症患者超早期干预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常规治疗 |
2.2 呼吸支持治疗 |
2.3 观察指标 |
2.4 统计学方法 |
研究设计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体外膜肺氧合(ECMO)的应用现状及并发症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3)2016年至2019年某三甲医院呼吸与危重症一科死亡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临床资料 |
1.5 方法 |
2 结果 |
2.1 性别 |
2.2 年龄 |
2.3 死亡时间 |
2.3.1 月份 |
2.3.2 时间段 |
2.4 住院时间 |
2.5 原发疾病及直接死亡原因分析 |
2.5.1 原发疾病 |
2.5.2 直接死亡原因 |
2.6 重症肺炎死亡患者临床特征 |
2.7 合并症 |
2.8 高龄死亡患者特点 |
2.9 机械通气时间分布 |
3 讨论 |
3.1 年龄相关的临床特点 |
3.2 月份、时间段、住院时长与死亡关系的分析 |
3.2.1 月份 |
3.2.2 时间段 |
3.2.3 住院时长 |
3.3 原发疾病 |
3.3.1 重症肺炎 |
3.3.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3.3.3 支气管肺癌 |
3.3.4 其他 |
3.4 直接死因分析 |
3.4.1 感染 |
3.4.2 脓毒症 |
3.4.3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
3.4.4 窒息 |
3.4.5 心源性猝死 |
3.4.6 失血性休克 |
3.5 合并症 |
3.5.1 高血压病 |
3.5.2 糖尿病 |
3.5.3 心血管疾病 |
3.5.4 神经系统疾病 |
3.5.5 慢性肾脏疾病 |
3.5.6 恶性肿瘤 |
3.6 机械通气辅助呼吸治疗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不同治疗策略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3 分组及治疗 |
1.3.1 常规治疗组 |
1.3.2 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组 |
1.3.3 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组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 |
2.2 科室分布 |
2.3 预后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
3 讨论 |
作者贡献 |
(5)面罩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一般资料 |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机械通气指征 |
1.4治疗方法 |
1.5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两组患者血气分析比较 |
2.2两组患者其他观察指标比较 |
3讨论 |
3.1慢性阻塞性疾病的临床特点 |
3.2经面罩机械通气特点 |
(6)无创呼吸机在急诊急救中的应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急性心源性肺水肿 |
2 重症支气管哮喘 |
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AECOPD) |
4 其他疾病导致的急性呼吸衰竭 |
(7)NIPPV治疗AECOPD呼吸衰竭并意识障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COPD患者的全身及局部气道炎症研究 |
1.1 实验与方法 |
1.1.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1.1.2 研究对象 |
1.1.3 实验方法 |
1.1.4 资料分析方法 |
1.1.5 偏倚控制 |
1.2 结果 |
1.2.1 痰液绣导 |
1.2.2 诱导痰与自发痰之间的比较 |
1.2.3 不同痰菌类型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检测指标比较 |
1.2.4 血液中各项指标的检测 |
1.2.5 痰液与血液中IL-8水平比较 |
1.2.6 各项检测指标间的相关分析 |
1.3 讨论 |
1.3.1 诱导痰技术 |
1.3.2 自发痰和诱导痰获得样本量的差异 |
1.3.3 诱导痰的安全性 |
1.3.4 诱导痰和自发痰一些检测指标的比较 |
1.3.5 诱导痰涂片查痰菌类型的意义及痰菌类型对PBMC中胞核NF-κB活化水平和痰液及血液中IL-8的影响 |
1.3.6 COPD患者中性粒细胞、IL-8间的关系 |
1.3.7 NF-κB与COPD |
1.3.8 展望 |
1.4 小结 |
二、NIPPV治疗AECOPD呼吸衰竭并肺性脑病的临床研究 |
2.1. 对象与方法 |
2.1.1 病例入选标准 |
2.1.2 病例排除标准 |
2.1.3 分组及治疗 |
2.1.4 气管插管的标准 |
2.1.5 观察指标 |
2.1.6 痰液引流 |
2.1.7 临床痊愈、好转及出院标准 |
2.1.8 血液、疲液中ELISA法IL-8的测 |
2.1.9 统计学处理 |
2.2 结果 |
2.2.1 患者入选时的基本情况 |
2.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生理指标的比较 |
2.2.3 两组治疗转归的比较 |
2.2.4 气管插管率以及住院病死率 |
2.2.5 NIPPV的不良反应 |
2.2.6 治疗前后痰液及血液中IL-8水平的比较 |
2.2.7 IL-8与动脉血气中PaO2、PaCO2的对照观察 |
2.3 讨论 |
2.3.1 有创通气与无创通气应用现状 |
2.3.2 AECOPD呼吸衰竭并肺性脑病的发病机理 |
2.3.3 NIPPV治疗AECOPD呼吸衰竭并肺性脑病价值 |
2.3.4 NIPPV治疗有价值的炎性标志物的研究 |
2.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
无创机械通气在COPD中的临床应用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8)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肺损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9)BiPAP无创通气辅助治疗急性左心衰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呼吸机撤机的指标 |
1.5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无创正压机械通气在急性左心衰中的作用及其监护特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 伴呼吸衰竭的疗效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和中英文对照表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统计学证明 |
(10)急性呼吸衰竭院前经面罩机械通气治疗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面罩式机械通气模式 |
1.3 监测项目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通气治疗的情况 |
2.2 动脉血气及其它参数的变化 |
2.3 通气治疗的近期预后 |
3 讨论 |
四、急性呼吸衰竭院前经面罩机械通气治疗的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无创正压通气并发症的防治进展[J]. 耿蓄芳.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1(10)
- [2]车载呼吸机对急性心力衰竭合并低氧血症患者超早期干预的疗效研究[D]. 李成根. 皖南医学院, 2020(04)
- [3]2016年至2019年某三甲医院呼吸与危重症一科死亡病例分析[D]. 霍晓麓. 西安医学院, 2020(08)
- [4]不同治疗策略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J]. 何丽蓉,况九龙,李自强,康苹. 中国全科医学, 2016(17)
- [5]面罩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分析[J]. 吴镯. 中国医学装备, 2015(10)
- [6]无创呼吸机在急诊急救中的应用现状[J]. 廖燕. 吉林医学, 2012(18)
- [7]NIPPV治疗AECOPD呼吸衰竭并意识障碍的临床研究[D]. 侯小华. 天津医科大学, 2012(01)
- [8]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肺损伤的临床研究[D]. 吴强. 安徽医科大学, 2011(06)
- [9]BiPAP无创通气辅助治疗急性左心衰的疗效评价[D]. 邓志辉. 南方医科大学, 2011(05)
- [10]急性呼吸衰竭院前经面罩机械通气治疗的体会[J]. 胡继华,马诚,郑伟.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02(06)